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影响评价师题-环境政策与产业政策

环境影响评价师题-环境政策与产业政策

环境影响评价师题-环境政策与产业政策
环境影响评价师题-环境政策与产业政策

环境影响评价师题-环境政策与产业政策

1、《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提出:以()为重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A.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B.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治理

C.二氧化硫治理

D.降低二氧化氮排放总量

2、依据《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在环境容量有限,自然资源供给不足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实行优化开发,坚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同时率先完成排污总量削减任务,做到增产减污。

A.经济发展优先

B.环境优先

C.人口优先

D.经济和环境同步发展

3、《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提出:以()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

A.重点流域治理

B.重点大河大江治理

C.饮水安全

D.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

4、依据《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实行限制开发,在坚持()的前提下,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确保生态功能的恢复与保育,逐步恢复生态平衡。

A.经济发展优先

B.开发优先

C.保护优先

D.经济和环境同步发展

5、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新型干法水泥窑要进行低氮燃烧技术改造,新建水泥生产线要安装效率不低于()的脱硝设施。

A.60%

B.70%

C.50%

D.80%

6、依据《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加强环境监管制度”的要求不包括()。

A.完善环境监察制度,强化现场执法检查

B.关闭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的排污单位

C.对生态治理工程实行充分论证和后评估

D.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禁止无证或超总量排污

7、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到2021年,全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建设固体废物和污水贮存处理设施的比例达到()以上。

A.50%

B.60%

C.30%

D.80%

8、《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提出:以()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A.预防土壤污染

B.防治土壤污染

C.防治水污染

D.防治重金属污染

9、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到2021年,全国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21年下降()。

A.8%,8%

B.8%,10%

C.10%,8%

D.10%,10%

10、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到2021年,重点行业二口恶英排放强度降低()

A.20%

B.30%

C.10%

D.40%

11、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在()等区域开展臭氧,细颗粒物(PM2.5)等污染物监测,开展区域联合执法检查,到2021年,上述区域复合型大气污染得到控制。

A.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

B.京津冀,北部湾和珠三角

C.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

D.京津唐,长三角和辽东湾

12、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到2021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所有县具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

A.70%

B.80%

C.60%

D.90%

13、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加快燃煤机组低氮燃烧技术改造和烟气脱硝设施建设,单机容量()千瓦以上(含)的燃煤机组要全部加装脱硝设施。

A.40万

B.50万

C.30万

D.60万

14、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到2021年,重点区域内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07年降低(),非重点区域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不超过2007年水平。

A.15%

B.25%

C.10%

D.30%

15、据《”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十二五”期间,把()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

A.染物排放总量指标

B.环境功能区相符性

C.环境质量达标

D.清洁生产相符性

16、据《”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到2021年,全国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21年下降()。

A.8%,8%

B.8%,10%

C.10%,8%

D.10%,10%

17、据《”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十二五”期间,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重金属污染防治,以()为重点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

A.海河流域

B.湘江流域

C.赣江流域

D.淮河流域

18、据《”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到2021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比2021年下降()。

A.8%,8%

B.8%,10%

C.10%,8%

D.10%,10%

19、据《”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到2021年,全国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4200万t,新建配套管网约16万km,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

A.75%

B.85%

C.60%

D.90%

20、依据《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生物物种资源的开发应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

A.物种多样性和确保生物安全

B.群落完整性和确保生物安全

C.物种多样性或确保生物安全

D.物种多样性和生境完好性

21、据《”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十二五”期间,节能评估费用由()安排。

A.节能审查机关

B.节能审查机关同级财政部门

C.企业

D.节能评估单位

22、依据《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跨地(市)和县(市)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应建立()。

A.地(市)级和县级生态功能保护区

B.省级和地(市)级生态功能保护区

C.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

D.省级和县(市)级生态功能保护区

23、据《”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十二五”期间,对年度减排目标未完成,重点减排项目未按目标责任书落实的地区和企业,实行()。

A.全区域下一年度环评限批

B.全年环评限批

C.全年全行业环评限批

D.阶段性环评限批

24、依据《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跨省域和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应建立()。

A.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

B.市级生态功能保护区

C.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

D.县级生态功能保护区

25、依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确定淘汰类产业指导目录的原则不包括()。

A.危害生产和人身安全,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

B.产品质量低于国家规定或行业规定的最低标准

C.严重污染环境或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D.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严重,生产能力明显过剩

26、《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的规划目标是()。

A.到2021年,生态脆弱区新增治理面积达到40%以上

B.到2021年,生态脆弱区30%以上土地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

C.到2021年,生态脆弱区新增治理面积达到40%以上

D.到2021年,生态脆弱区40%以上土地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

27、《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发布后,原国家经贸委发布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的()同时废止。

A.第二批,第三批

B.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

C.第一批,第二批

D.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

28、某重要水源涵养区60%的面积位于甲省,40%的面积位于相邻的乙省。按照《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规定,在该水源涵养区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级别应当是()。

A.省级

B.国家级

C.县级

D.地(市)级

29、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措施之一是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其中要关闭淘汰敞开式和生产能力低于()的小电石炉。

A.2万t

B.3万t

C.1万t

D.4万t

30、依据《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和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共有的原则有()。

A.避免重复,互为补充

B.分区推进,分类指导

C.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D.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E.预防为主,保护优先

31、《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的具体任务不包括()。

A.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多渠道筹措脆弱区保护资金

B.在全国生态脆弱典型区建立长期定位生态监测站

C.研究制定生态脆弱区资源开发监管条例

D.按流域或区域编制生态脆弱区环境友好产业发展规划

32、依据《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的总体目标之一是:到2021年,生态脆弱区()以上适宜治理的土地得到不同程度治理,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退化生态系统基本得到恢复,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A.40%

B.60%

C.30%

D.80%

33、《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包括()。

A.以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恢复和改善脆弱生态系统为目标

B.倡导生态文明,积极增进群众参与意识,逐步恢复脆弱区生态系统

C.以改善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和改善脆弱生态系统为目标

D.倡导生态文明,积极增进群众参与意识,优先恢复脆弱区生态系统

34、依据《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的总体目标之一是:到(),在生态脆弱区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政策保障体系,生态监测预警体系和资源开发监管执法体系。

A.2021年

B.2021年

C.2021年

D.2025年

35、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优化开发区域的功能定位是()。

A.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区域,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全国重要的创新区域,我国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及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区,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B.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

C.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D.我国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的重要区域,珍稀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地

36、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按开发内容,该规划将我国国土空间分为()主体功能区。

A.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

B.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

C.国家和省级

D.城市化地区,农村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

37、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开发原则中,关于保护自然的有关规定,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必须建立在对所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A.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

B.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

C.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

D.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容量

38、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按开发方式,该规划将我国国土空间分为()主体功能区。

A.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

B.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

C.国家和省级

D.优化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

39、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开发原则中,要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根据国土空间的不同特点,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以()为基础进行有度有序开发,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道路。

A.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

B.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

C.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

D.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容量

40、据《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对造纸,印染和化工行业实行()排放总量控制。

A.化学需氧量

B.化学需氧量和氨氮

C.氨氮

D.化学需氧量,氨氮,生化需氧量

41、据《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新改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前置条件是()。

A.环境质量的达标

B.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

C.产业政策的相符性

D.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42、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重点开发区域的功能定位是()。

A.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区域,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全国重要的创新区域,我国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及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区,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B.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

C.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D.我国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的重要区域,珍稀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地

43、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层面主体功能区中禁止开发区域的功能定位是()。

A.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农村居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

B.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

C.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D.我国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的重要区域,珍稀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地

44、据《关于推进大气污染物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大气污染物联防联控的重点行业是()。

A.火电,钢铁,有色,石化,水泥,医药

B.火电,钢铁,有色,石化,水泥,化工

C.火电,钢铁,有色,石化,陶瓷,化工

D.火电,钢铁,有色,建材,医药,化工

45、据《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对()的重金属污染地区,行业和企业进行集中治理。

A.重点防控

B.一般防控

C.所有防控

D.东部经济区

46、据《关于推进大气污染物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大气污染物联防联控的重点污染物是()。

A.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

B.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

C.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挥发性有机物

D.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

47、据《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对电力行业实行()排放总量控制,继续加强燃煤电厂脱硫,全面推行燃煤电厂脱硝,新建燃煤机组应同步建设脱硫脱硝设施。

A.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

B.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PM

C.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D.二氧化硫

48、据《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合理调整涉重金属企业布局,严格落实卫生防护距离,在重点防控区域()新改扩建增加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

A.坚决限制

B.合理限制

C.坚决禁止

D.合理发展

49、据《关于贯彻落实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环发[2009]127号),对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落实不到位的项目()。

A.移交司法机关

B.责令限期整改

C.关闭

D.罚款

50、据《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8号),严格控制新增平板玻璃产能,各

省(区,市)要制定三年内彻底淘汰()平板玻璃产能时间表。

A.电子平板显示玻璃

B.低辐射镀膜

C.”平拉法”(含格法)

D.优质浮法玻璃

51、据《关于贯彻落实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环发[2009]127号),区域的产业规划环评工作,以区域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为基础,以()为目标,从源头上优化产能过剩,重复建设行业建设项目的规模,布局以及结构。

A.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

B.区域经济发展

C.节能减排,区域经济

D.区域环境功能质量

52、据《关于推进大气污染物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大气污染物联防联控的重点企业是()。

A.火电企业

B.钢铁企业

C.对区域空气质量影响较大的企业

D.有色行业企业

53、据《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水泥产业石灰石储量服务年限必须满足()以上。

A.20年

B.30年

C.10年

D.40年

54、依据《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使用单位转产,停产,停业或者解散的,应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标准和规范,对厂区的土壤和地下水进行检测,编制(),报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备案。

A.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B.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C.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D.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55、依据《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废弃危险化学品包括()。

A.盛装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容器

B.受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的包装物

C.失效的危险化学品

D.某转产单位库存的合格危险化学品

56、《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的分类类别包括()。

A.禁止类

B.允许类

C.发展类

D.淘汰类

57、依据《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使用单位转产,停产,停业或者解散的,如对场地造成污染的,应当将环境恢复方案报经()同意后,在环境保护部门规定的期限内对污染场地进行环境恢复。

A.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

B.市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

C.镇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

D.省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

58、《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要求:要加快环保产业的()产业体系建设。

A.国产化

B.国际化

C.标准化

D.现代化

环境影响评价

1、环境影响评价概论 1.1 概述 环境影响评价:指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三同时”→设计、施工、投产使用 按评价对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按环境因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 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等 按时间顺序: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建设项目环境 影响后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为什么) ①保证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 ②指导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 ③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导向 ④推进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进程 ⑤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 1、基本原则:客观、公正、公平 客观:进行环评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严格按照评价的规则、规范对客观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评价 公正:指除了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之外,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情况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摘要应当依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公平:指有关单位和个人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活动时,不得带有任何主观偏见,不得掺杂任何个人利益、部门利益、地方利益或者其他可能影响公正评价 的因素,对所有的评价对象一视同仁,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 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调查、分析、预测、评估,编写和审批环境影响 评价文件 2、技术原则: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循环经济理念 ①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法规 ②符合流域、区域功能区划、生态保护规划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布局合理 ③符合清洁生产原则 ④符合国家有关生物化学、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保护的法规和政策 ⑤符合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 ⑥符合国家土地利用的政策 ⑦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总量控制要求 ⑧符合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区域环境质量要求

2021年环评工程师考试《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试题库及答案(共80题)

2021年环评工程师考试《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试题库及答案(共80题) 第1 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防洪区是指洪水泛滥可能淹及的地区 B、洪泛区是指尚无工程设施保护的洪水泛滥所及地区 C、防洪保护区是指在防洪标准内受防洪工程设施保护的地区 D、蓄滞洪区是指包括分洪口在内的河提背水面以内临时贮存洪水的低洼地区及湖泊等 【参考答案】D 第2 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在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之外,不得设立()。 A、基础设施用地区域 B、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区域 C、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 D、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区域 【参考答案】C 第3 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某高速公路的停车场拟安排在城乡规划确定的绿地用地范围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该用地()。 A、禁止擅自改变用途 B、使用时不需要申请选址意见书 C、可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 D、使用时不需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参考答案】A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的适用范围不包括()。 A、太湖 B、内水 C、京杭大运河 D、河道内的航道 【参考答案】A 第 5 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城镇建设和发展不得占用河道滩地。确定城镇规划的临河界限的部门是()。 A、河道主管机关 B、城镇規划部门 C、河道主管机关会同城镇规划等有关部门 D、城镇规划部门会同河道主管机关 【参考答案】C 第 6 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依据《风景名胜区条例》,在风景名胜区内,应当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核后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的活动是()。 A、采石、开矿、开荒 B、在景物或者设施上刻划 C、修建储存放射性物品的设施 D、按照风景名胜区規划设立开发区 【参考答案】D 第7 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所称基本农田是指依据()。 A、农业区划 B、农血发展规划 C、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D、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参考答案】D

联系某一具体方案-谈谈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1)

联系某一具体方案,谈谈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2005年3月21日, 兰州大学张正春教授到圆明园游玩时偶然发现湖底正在铺设防渗膜,随即于3月24日向《人民日报》记者打电话告急。经过《人民日报》的披露,其他媒体纷纷跟进, 国家环保局于3月1日叫停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 并要求立即补办环境评价审批手续。至此一系列的事件开始浮现在公众面前,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公布之后召开的第一个听证会、环保总局首次点名批评不负责任的环评机构、首次公开敏感项目的环评报告等。在此事件中, 媒体为政府依法公开行政与公众理性参与相结合提供了一个官民良性互动的样板。公众能够充分地参与公共事件,更加信任政府,提高了政府的威信, 行政的效率和人民的满意度也会大大提高, 而且在圆明园事件中又体现了多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复杂化关系及矛盾,即中央部门与地方政府各部门之间,环保、水利、文物、园林之间, 代表不同利益和价值观的公众之间,以及政府与公众的关系。 媒体以其影响力表达民众呼声,形成媒体舆论,并促使社会话题转化为公共政策问题。制定一项政策必经由公共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 再提升到政府议程, 通过政府议程制定出合法化的公共政策这样一个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 媒体有着重要的影响:快捷性促进政策制定的高效化; 多元性提高公共政策的合理化; 开放性增进民众对公共政策的认同感; 交互性激发民众参与公共决策的热情。 媒体的含义及作用 媒体一词来自拉丁文,音译为媒介, 意为两者之间。它是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信息源到受信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和工具。也可以把媒体看作为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技术手段。传统媒体主要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还包括户外媒体如路牌灯箱的广告位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衍生出新兴媒体如IPTV 、电子杂志等。本文所说的“媒体”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指信息的物理载体(即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实体) , 如书本、挂图、磁盘、光盘、磁带以及相关的播放设备等;另一层含义是指信息的表现形式(或者说传播形式),如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 媒体有着传递信息、协调管理、教育娱乐功能, 同时还具有监测社会环境传承文化的社会功能。媒体也肩负着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媒体的社会责任, 可以分为政治责任和道德责任。 公共政策的介绍及其性质 公共政策是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 是公共管理的手段, 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是利益关系的调节器。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政策领域, 公共政策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 但是,他们也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阶级性;价值相关性;合法性;权威性;强制性;多功能性。 从动态的角度来看, 公共政策有一个生命过程, 即政府过程, 制定一项政策必经由公共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 再提升到政府议程, 通过政府议程制定出合法化的公共政策这样一个过程。即政策制定阶段为:公共问题的产生; 政策问题的确认; 政策议程的建立; 政策规划; 政策合法化。 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力在逐步增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应采取合理的措施,有效地利用媒体,使其对公共政策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一、媒体的交互性激发民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热情 二、媒体的多元性促进公共政策的制定兼顾各方利益平衡 三、媒体的开放性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环境影响评价计算题,DOC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计算题 1、某城市远郊区有一高架源,烟囱几何高度100m,实际排烟率为20m3/s,烟气出口温度200℃,求在 有风不稳定条件下,环境温度10℃,大气压力1000hPa,10高度处风速2.0m/s的情况下,烟囱的有效源高。 2 (扩散参数可不考虑取样时间的变化)

2 (1)查得,800m 处的横向扩散参数回归指数α1、垂直扩散参数回归指数α2、横向扩散参数回归系数γ1、垂直扩散参数回归系数γ2分别为0.914370,1.09356,0.281846,0.057025 (2)800m 处的横向扩散参数σy σy =γ1x α1=0.281846×8000.914370=127.2068m (3)800m 处的垂直扩散参数σz σz =γ2x α2=0.057025×8001.09356=85.2647m (4)查得,城市工业区不稳定条件下的P =0.15 (5)烟囱几何高度100m 处的风速U 3(3)烟囱几何高度100m 处的风速U U =U 10(H /10)P =1.5×(100/10)0.1=1.888m/s (4)烟气有效源高H e H e =H +△H =100+50=150m (5)最大落地浓度C m (X m ) C m (X m )=2Q /eπUH e 2P 1=2×22667/(2.718×3.14×1.89×1502×1.0)=0.125mg/m 3 答:SO 2最大落地浓度为0.125mg/m 3。

4、某工厂烟囱高45m ,内径1.0m ,烟温100℃,烟速5.0m/s ,耗煤量180kg/h ,硫分1%,水膜除尘脱 硫效率取10%,试求气温20℃,风速2.0m/s ,中性条件下,距源450m 轴线上SO 2小时浓度。(平坦地形、工业区、P a =1010hPa ) △H =2(1.5V s D +0.01Q h )/U =2×(1.5×5.0×1.0+0.01×297.736)/2.913=7.2m (8)烟气有效源高H e H e =H +△H =45+7.1935=52.1935m (9)查得(工业区向上提一级),450m 处的横向扩散参数回归指数α1、垂直扩散参数回归指数α2、横向扩散参数回归系数γ1、垂直扩散参数回归系数γ2分别为0.924279,0.917595,0.177154,0.106803。 (10)450m 处的横向扩散参数σy σy =γ1x α1=0.177154×4500.924279=50.1949m (11)450m 处的垂直扩散参数σz

环境影响评价

二、填空题: 1、环境影响评价的四种基本功能为、、、 。 2、我国环境标准可分为、、。 3、环境标准按环境要素进行分类,可分为、、、 。 4、按环境影响评价时间顺序分类,可分为、、 。 5、按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进行分类,可分为、。 6、按评价的环境要素进行分类,可分为、、 、、。 8、按影响的来源分,环境影响可分为、、。 9、按影响的效果分,环境影响可分为、。 10、按影响的性质(程度)分,环境影响可分为、。 11、按建设项目各阶段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分,可分为、、 。 1、判断功能、预测功能、选择功能、导向功能。 2、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 3、大气环境标准、水质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生态环境标准。 4、回顾性评价、现状评价、影响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 5、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共政策环境影响评价。 6、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生态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8、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累积影响。 9、有利影响、不利影响。 10、可恢复影响、不可恢复影响。 11、建设阶段影响、运营阶段影响、服务期满后影响。 三、选择题:1、A、B、D,2、A、B、C、D,3、A、B、C、D,4、A、B,5、 A、B、C,6、A、B、C、D,7、A、B、D,8、B、C、D, 1、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的适用对象包括( A、B、D) A 制定政策 B 制定规划 C 制定计划 D 建设项目 2、以下属于环境影响评价的四种基本功能的是(A、B、C、D)

A 预测功能 B 选择功能 C 导向功能 D 判断功能 4、省级人民政府依法可以对国家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规定(A、B) A、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B、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C、地方环保基础标准 D、地方环保方法标准 5、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类管理的内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可分为(A、B、C) A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B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C 环境影响评价登记表 D 环境影响评价总则 6、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征有(A、B、C、D) A 具有法律强制性 B 纳入基本建设程序 C 分类管理 D 评价对象偏重于工程项目建设 7、按时间顺序分类,环境质量评价可分为(A、B、D) A 环境质量回顾评价 B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C 环境质量后评价 D 环境质量预测评价 8、建设项目造成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有(B、C、D) A 环境污染问题 B 生物多样性减少问题 C 生态系统结构恶化问题 D 生态系统功能降低问题 9、下列关于国家和地方标准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 国家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 B 地方标准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某些标准制定得更严格于国家标准的标准; C 地方标准是对国家标准的补充和完善; D 当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并存时,应执行国家标准。 15、下列各项关于环境标准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 国家标准可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B 环境质量标准属于强制性标准; C 污染物排放标准属于推荐性标准; D 强制性标准即为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必须执行的标准。 17、在下列各项说法正确的是(abcd ) A 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出规定的项目,可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B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出规定的项目,可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C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D 地方在制定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要报国务院批准。 18、我国的环境标准可分为(abc )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环保工作的积极成果。其创新点在于将发展规划纳入到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视野,为我国建立健全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利于防止政府的发展规划和制定开发建设活动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对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是对可能存在潜在不良环境影响的政策、法规、规划和计划进行系统、综合的评价。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将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及其程序、审批、法律责任进行制度化、法律化,是我国用以防止作用重大、范围广泛而影响深远的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潜在的环境危险的一种预防性环境管理措施,也是保护人和自然环境免遭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的不良影响的一种保护性环境管理措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缺陷的弥补,更是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根本保障。基于我国当前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完善、政策和立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缺失等问题,提出我国未来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应从以下方面改进。首先,完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内容;其次,顺应趋势、立足国情将政策和法规纳入战略环境影响的评价对象范围,建立健全政策和立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后,健全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法律体系。全面科学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将对我国社会、经济、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战略环境评价;政策环评;立法环评 ABSTRACT ABSTRACT:The promulgation of the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Effects" on 1st` September is the positive achieve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In the past, we usually just make an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effects about construction projects. But now the policy is inclined to make the evaluation of all development programs. It appears to construct a system which will make a strategic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effects in an overall situation. The enactment and execution of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Effects" helps the government to prevent harmful effects on development programs and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ed ability of making decision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of the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to bring abou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mong the economy,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Because of its extraordinary significance, the paper will make an exhaustive study about the legal system in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impact

最新分析金融支持与产业政策

分析金融支持与产业政策 国内的相关研究较少,主要分析了技术进步、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关系,用数据证明了我国金融体系和产业发展之间确实存在着比较显著的相关性;制约战略性产业发展的视角提出要从深化体制改革、放宽民间金融资本投资途径提升战略性产业的融资能力和效率。从我国当前的研究发现,对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进行的相关研究不多,从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看,金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内在包含了三种实现方式,即支持产业选择、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其中,产业选择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前提,而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初级目标,在实现了合理化的产业结构后,产业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的升级,即实现产业的高级化,以提高产业的附加值。 金融支持产业选择的内在作用 我国已经进入十二五的关键时期,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代表的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大力推进,通过研究金融支持战略性产业的路径和实现机理,有利于深刻认识并解决产业政策和金融体制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金融体系对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支持作用最主要的体现在它能够支持产业选择,特别是在进行产业规划和制定产业政策及其相关配套政策方面。根据金融支持的主体不同,我们将金融支持划分为政策性金融支持和市场性金融支持。 (一)政策性金融 (二)市场化金融 与政策性金融政策支持不同,市场化的金融政策是依据市场自主机制进行市场化的选择。在金融资源配置中,依照市场规则,资本收益率高的产业会获取更多

的资本。如果市场性金融选择机制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竞争,不能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进而可能导致市场化金融支持进行产业选择的失败。在现实操作中,市场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无形机制,具有一定的基础性作用。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市场性选择虽然对于资源配置有很大的优势,但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并不完全成熟,单一的市场化配置容易削弱金融支持的作用,导致部分处于幼稚期的潜力产业获得市场化金融支持的机会很小甚至不可能获得支持,因此,要发挥市场化金融的基础性作用,从而更加促进金融系统对产业选择的支持作用。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途径 (一)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合理化 (二)金融支持产业结构高级化 金融支持产业高级化是指金融资源通过初次配置能够实现产业的选择,通过二次配置则能够实现产业的合理化,通过这两次配置过程,金融支持产业高级化的路径就是在前两次配置的基础上进行三次优化配置,提升产业的技术效率进而实现产业高级化目标的实现。通常我们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内在包含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含义。当产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必然面临着提高效率的要求,使得产业的发展需要由资源推动过渡到创新驱动上去,这离不开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以实现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状态的转换。同时,金融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支持一般具有间接性,能够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通过产品创新、工艺流程创新到技术创新,能够改善产业的技术结构从而提高技术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实现高级化。另外,现代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科学技术,产业层面的产业结构升级更是需要技术创新活动,这就使得金融支持的地位更加凸显。 结语

环境政策转变与环保产业转型

环境政策转变与环保产业转型 发表时间:2018-11-19T17:32:40.520Z 来源:《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学术版2018年第1期作者:刘红海李保忠[导读]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我国环境政策也开始进入加速调整转型期。环境政策的转型为环保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地方政府应当在发展环保产业上有所作为。 刘红海李保忠 东明县环境保护局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我国环境政策也开始进入加速调整转型期。环境政策的转型为环保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地方政府应当在发展环保产业上有所作为。 关键词:环保产业;环境政策;转型 一、我国环境政策的转变 (一)由依附型政策向自主型政策的转型。第一,环境政策受经济政策支配的地位有所改观,甚至环境政策开始影响经济政策,2013年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倒逼各地区改变经济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做强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第二,经济政策对制定环境政策的影响正在逐步减弱。环境政策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社会成员对改善环境质量的诉求越来越强烈,社会力量对环境政策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第三,官员政绩考核在注重经济指标的同时,正在逐渐增加环保指标的权重,考核标准变得更加多元化。 (二)由管理型政策向治理型政策的转型。首先,治理主体由一元转向多元。虽然依然强调政府在环境保护事业中的主导作用,但同时也开始强调引入多元主体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其次,治理方式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即从主要运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最后,权力运行更加强调上下互动。从2013年开始我国每月都要公布空气质量城市排名,社会成员的环境知情权和环境监督显著提高。 (三)由缓解型政策向改善型政策的转型。首先,我国环境准入门槛正在逐渐提高,环评审批制度、排污许可制度等基本环境准入制度日益规范和完善,同时对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准入条件也日益严格;其次,环境政策对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正在逐步加强,新《环境保护法》规定,对违法排污、拒不改正的企事业单位,可以按日连续处罚,增加了企业排污的成本;最后,环境政策在强化环境监督和环境执法方面日益严格。按照新《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对“不符合行政许可条件准予行政许可”等9类行为,如果政府在履行环境监督的过程中触犯,按照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将会受到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甚至是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二、环保产业的机遇 (一)环保市场日益成熟。随着我国不断提高环境保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推进经济的转型升级,环境保护产业正在向建构统一规范的市场的方向前进。目前,我国正在加快调整环保产业布局,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推进环保产业与环境政策转型同步发展,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引导下,环保市场将会日益规范和成熟,为环保产业做大做强提供机遇。 (二)环保市场主体日益活跃。随着我国环境政策由管理型向治理型转变,我国环境保护市场主体将会日益活跃。治理型环境政策则致力于厘清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环保责任,建立起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市场,通过规范市场主体的资格条件、组织形式和行为方式,为不同所有制企业平等的进入环保市场提供保障,有利于实现环保市场中市场主体的多元化,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 (三)环保产业空间进一步扩大。在改善型环境政策体系下,政府环保投入将进一步增加,污染物排放标准将进一步提高,企业环境准入门槛也会相应提高,加上政府环境监管力度的增强,客观上会迫使各类企事业单位不得不增加环保投入,购置环保设备,购买环保服务,减少污染物排放。据测算,与大气污染治理相关的环保产业产值将因此而增加1万亿元以上。 三、地方政府应如何发展环保产业 (一)做好产业发展规划,确定重点优势产业,培育骨干企业。一方面产业规划应当首先立足于本地市场,充分发挥既有优势。产业发展方向应当首先着眼于满足本地区的市场需求,以本地市场需求为基础培育环保类骨干企业,力争在短期内培育出几个在国内环保市场有话语权的骨干企业;另一方面产业规划还应当着眼于未来市场发展方向,积极创造新的产业优势。应当在充分挖掘传统优势的同时,紧盯空白市场、新兴市场,大力发展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技术服务与咨询、环保设备运营、环境工程设计施工安装等环保服务业,逐步形成新的产业发展优势。 (二)加强环保监管,优化市场环境。发展本地区环保产业,应当注重加强环保监管,刺激本地区市场对环保产品的需求。同时应当加强市场管理,构建公平、有序、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良好的市场环境有利于增强企业对本地区环保产业发展的信心和预期,是吸引外部投资,改善环保产业投融资困境的有效动力。另外,发展本市环保产业,还应当注意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政府部门加强对环保企业的管理,规范企业的行为,打击恶性竞争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三)推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增强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环保产业涉及污染物处理处置技术、环保设施的建造与运营管理、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能源节约与再生以及清洁能源开发等多个方面。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必须依赖高科技的支撑,相关产业才能实现质的飞跃。因此,真正富有生命力的环保产业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技术创新是环保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想真正将环保产业做大做强,应当重点提升本地区环保产业的科技实力。 参考文献: [1]宋薇.河北省环保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1. [2]赵英民.我国环保产业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03.4.

环境影响评价题库

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一、名词解释 1.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性的识别、预测和评估。 2.筛选:是指确定一项拟议活动是否需要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 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把环境评价工作以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必须遵守的制度。 4.环境标准:是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 5. 环境影响识别:就是要找出所受影响(特别是不利影响)的环境因素,以使环境影响预测减少盲目性,环境影响综合分析增加可靠性,污染防治对策具有针对性。 6.评价工作等级:是指需要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和各专题工作深度的划分。 7. 环境的整体性:又称环境的系统性,是指各环境要素或者环境个组成部分之间,因有其相互确定的数量与空间位置,并以特定的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 8. 环境质量:是指一个具体的环境中,环境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健康、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适宜程度的量化表达。 9. 环境影响后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延续,是在开发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的实际影响程度进行系统的调查和评估,检查对减少环境影响的落实程度和实施效果,验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正确可靠性,判断提出的环保措施的有效性,对一些评价时尚未认识到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以达到改进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和管理水平,并采取补救措施,达到消除不利影响。 10. 环境容量:是指对一定区域,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污染源布局和结构条件下,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允许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11. 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二、选择题 1、环境基本特征整体性与区域性、变动性与稳定性、资源性与价值性。 2、环境影响分类按来源分类为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累积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试题及答案

环境影响评价 试卷: 一、名词解释: 1、环境影响: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 2、水体自净: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首先被稀释,随后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转化,使污染物浓度 降低、性质发生变化,水体自然地恢复原样的过程。 3、大气污染:大气中污染物或由它转化成的二次污染物的浓度达到了有害程度的现象。 4、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为达到环境目标值,在特定的产业结构和污染源分布条件下,根据该区域的自然净化能力,所能承受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5、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二、填空题: 1、环境影响的分类按影响的来源可分为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累积影响。 2、生态环境影响的补偿有就地补偿和异地补偿两种形式。 3、我国的环境标准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 4、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可分为工作程序和管理程序,经常用工作程序来表示。 5、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遥感方法。 6、水体污染源分为两大类: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7、对于一、二、三级评价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边长一般分别不应小于16~20Km 、10~14Km 、4~6Km 。对于一、二、三级评价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边长一般分别不应小于8~30Km 、2~8Km 、1~2Km 。 三、判断并改错: 1、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是环评工作成果的一般体现。(×)[集中体现] 2、污染物随着污水排入河流后,在河流横向断面上与河水充分混合需要一定的横向断面混合时间。(√) 3、划分环评工作等级的依据是投资者的主观意愿。(×) 4、S—P模式适用于任何状态、任何物质的衰减规律。(×) 5、环境质量评价可以分为回顾性环境评价、环境现状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质量评价按评价阶段分可以分为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 四、简答题: 1、中国环境影响影响评价制度有哪些特点? 答:(1)具有法律强制性。(2)纳入基本建设程序。(3)评价对象偏重于工程建设项目。(4)分类管理。(5)评价资格实行审核认定制。 2、简述环评报告书的主要内容。 答:根据环境和工程的特点及评价工作等级,选择下列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编制:(1)总则 (2)建设项目概况 (3)工程分析( 4)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 (5)环境影响预测 (6)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 (7)环境保护措施的评述及技术经济论证 (8)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9)环境监测制度及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的建议 (10)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环境影响评价试题

《环境影响评价》试题库 选择题: 1、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的适用对象包括( A、B、D) A 制定政策 B 制定规划 C 制定计划 D 建设项目 2、以下属于环境影响评价的四种基本功能的是(A、B、C、D) A 预测功能 B 选择功能 C 导向功能 D 判断功能 4、省级人民政府依法可以对国家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规定(A、B) A、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B、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C、地方环保基础标准 D、地方环保方法标准 》 5、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类管理的内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可分为(A、B、C) A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B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C 环境影响评价登记表 D 环境影响评价总则 6、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征有(A、B、C、D) A 具有法律强制性 B 纳入基本建设程序 C 分类管理 D 评价对象偏重于工程项目建设 7、按时间顺序分类,环境质量评价可分为(A、B、D) A 环境质量回顾评价 B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C 环境质量后评价 D 环境质量预测评价 8、建设项目造成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有(B、C、D) A 环境污染问题 B 生物多样性减少问题 C 生态系统结构恶化问题 ` D 生态系统功能降低问题 9、下列关于国家和地方标准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 国家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 B 地方标准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某些标准制定得更严格于国家标准的标准; C 地方标准是对国家标准的补充和完善; D 当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并存时,应执行国家标准。 10、下列各项关于环境标准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 国家标准可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B 环境质量标准属于强制性标准; C 污染物排放标准属于推荐性标准; ] D 强制性标准即为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必须执行的标准。 11、在下列各项说法正确的是(abcd ) A 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出规定的项目,可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B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出规定的项目,可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C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D 地方在制定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要报国务院批准。 12、我国的环境标准可分为(abc ) A 国家标准 B 地方标准 C 行业标准 D 污染物排放标准

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政策试题答案

正确答案: 第一部分;判断题 1. 现代经济竞争的关键是产业升级能力。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2. “一个国家,创造效益主要依靠工业,而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这 错误×一观点在今天仍然很适用。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3.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没有实质性区别。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4. 我国的产业结构与“标准结构”或“大国一般结构”之间存在的偏差都是由体制、发展 正确√ 战略和政策的选择造成的一场偏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5. 把产业升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联系起来的最重要的媒介变量,是技术创新的 正确√ 速度与其扩散速度。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6. 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要求是通过高科技产业化增大新兴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 正确√ 比重。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7. 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处于低度水准。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8. 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非常大,例如,日本经济战后不断发展很大的原因在于产业 正确√ 结构的及时调整,而英国则一直坚持保守,以致经济水平从制高点跌落。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9.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当 正确√ 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转移。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10. 在国民收入中,由劳动创造的份额正逐渐减少,而资本创造的份额显著增大。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11. 现代经济学将服务业分成三个层次,其中,广播业属于政府服务。正确√ A. 正确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环境(工作定义) 2.环境质量 3.环境影响 4.环境质量 5.环境影响 6.环境影响评价 二、填空 1.环境质量评价的对象是。 表示,工厂锅炉房排气口外2 m(r1)处,噪声级为80 dB 2.噪声评价量中L Aeq (A),厂界值要求标准为60 dB(A),厂界距锅炉房最少距离r2应是米。 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HJ130-2014)适用范围 为:、。 4.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可分为、两种类型。 5.环境评价按时间分类可分为、、。 6.环境质量评价的对象是。 7.环境评价按时间分类可分为、、。 表示,两个噪声源的声压级均为8.噪声评价量中L Aeq 95dB,其合成总声压级为 dB 9.生态评价方法包括类比分析法、、、 、等方法。 10.环境影响按影响性质可分为、两类,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主要依据、、。 11.环境质量价值可概括为生存价值、、、。 三、问答题 1.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分析中污染物分析、环保措施方案分析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简述生态影响的防护、恢复与补偿措施及替代方案的类型 3.以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项目为例说明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主要内容。 4.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四、论述题 如何确定环境空气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专题的评价等级。 五、计算题 1. 已知某城市大气污染源调查资料如下表所示。 污染源调查结果一览表

(1)计算各行业废气等标污染负荷; (2)确定该城市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行业; (3)计算各行业万元产值等标污染负荷,哪个行业万元产值排污最大? 浓度为5 mg/L,挥发酚浓度为0.007 mg/L,CN-浓2.某河段pH7.8,DO浓度为4 mg/L,BOD 5 度为0.06 mg/L,试用单因子指数评价水环境质量,并说明其超标倍数(评价标准pH6.5-8.5, 3 mg/L,挥发酚0.005 mg/L,CN-0.05 mg/L)。 DO 6 mg/L,饱和DO 9.2 mg/L,BOD 5 2.已知某地区主要建有A厂、B厂和C厂,其污水排放量、污染物监测结果及评价标准如下表 所示,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确定该地区的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 3.已知某市近几年监测数据如下,试用上海大气质量指数评价该市大气质量并分析其变化趋势。

联系某一具体方案,谈谈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1)4.doc

联系某一具体方案,谈谈公共政策环境对公 共政策的影响(1)4 联系某一具体方案,谈谈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2005年3月21日, 兰州大学张正春教授到圆明园游玩时偶然发现湖底正在铺设防渗膜,随即于3月24日向《人民日报》记者打电话告急。经过《人民日报》的披露,其他媒体纷纷跟进, 国家环保局于3月1日叫停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 并要求立即补办环境评价审批手续。至此一系列的事件开始浮现在公众面前,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公布之后召开的第一个听证会、环保总局首次点名批评不负责任的环评机构、首次公开敏感项目的环评报告等。在此事件中, 媒体为政府依法公开行政与公众理性参与相结合提供了一个官民良性互动的样板。公众能够充分地参与公共事件,更加信任政府,提高了政府的威信, 行政的效率和人民的满意度也会大大提高, 而且在圆明园事件中又体现了多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复杂化关系及矛盾,即中央部门与地方政府各部门之间,环保、水利、文物、园林之间, 代表不同利益和价值观的公众之间,以及政府与公众的关系。 媒体以其影响力表达民众呼声,形成媒体舆论,并促使社会话题转化为公共政策问题。制定一项政策必经由公共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 再提升到政府议程, 通过政府议程制定出合法化的公共政策这样一个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 媒体有着重要的影响:快捷性促进政策制定的高效化; 多元性提高公共政策的合理化; 开放

性增进民众对公共政策的认同感; 交互性激发民众参与公共决策的热情。 媒体的含义及作用 媒体一词来自拉丁文,音译为媒介, 意为两者之间。它是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信息源到受信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和工具。也可以把媒体看作为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技术手段。传统媒体主要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还包括户外媒体如路牌灯箱的广告位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衍生出新兴媒体如IPTV 、电子杂志等。本文所说的“媒体”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指信息的物理载体(即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实体) , 如书本、挂图、磁盘、光盘、磁带以及相关的播放设备等;另一层含义是指信息的表现形式(或者说传播形式),如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 媒体有着传递信息、协调管理、教育娱乐功能, 同时还具有监测社会环境传承文化的社会功能。媒体也肩负着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媒体的社会责任, 可以分为政治责任和道德责任。 公共政策的介绍及其性质 公共政策是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 是公共管理的手段, 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是利益关系的调节器。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政策领域, 公共政策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 但是,他们也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阶级性;价值相关性;合法性;权威性;强制性;多功能性。 从动态的角度来看, 公共政策有一个生命过程, 即政府过程,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试卷 (课程代码2472)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8空,每空1分,共18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环境的区域性指的是环境(整体)特性的__________________ 。 2.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或最基本的需要是__________________ 的需要。 3.我国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工作中,在调查研究阶段的四个主要工作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的调查研究、污染现状的调查与评价、监测方法的研究、________________ 的调查。 4.进行环境质量监测的第一步工作是__________________ 。 5.环境质量评价指数从单元指数变成、转成总指数,存在指数综合的问题,常用的有三种综合方法:代数叠加,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6.污染指数法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两大类。 7.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目的,是为实现开发建设项目的社会效益、__________________ 和经济效益相一致。 8.根据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可以将环境风险评价分为两类: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 9.环境质量的慢节律变异又称做__________________ 。 10 .噪声对听力的损伤随噪声的性质不同而有异,强烈噪声工作一段较长时间.内耳听觉器官发生器质性病变,称之为__________________ 。 11.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其他计算综合评价指数的方法比较,其特点是用__________________ 来刻划环境质量分级的界限,并注意界限的模糊性。 12.农作物遭受污染的主要途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吸收和__________________。 13.按照净效益准则的一般要求,只要项目的净效益值_________________,就认为项目行。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4.以下观点不正确的是【】 A.环境质量评价的对象是环境质量的价值 B.环境质量评价的对象是环境质量与人类生存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