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牧童、舟过安仁

牧童、舟过安仁

牧童、舟过安仁
牧童、舟过安仁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

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

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牧童》和《舟过安仁》教学实录及点评

吉春亚

【学习目标】

1.理解古诗生字,准确读写“蓑”、“遮”生字和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

背诵。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像诗中情境的方法,感知古诗大意和形象。

3.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

【学习重点】读背两首诗,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中童年生活的快乐。【教学准备】教师制作课件。

【学习过程】

一、导语,引童趣

师:(音乐烘托)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童年,是一

幅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去读两位古代诗人笔下的“童年”。

(生在美好的音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二、初读、悟童趣

师: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老师出示两首诗)(生自由

读诗)

师: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

(评价、正音。指导书写“蓑”、“遮”字,和老师一起书空)

师: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读懂。请大家借助注释实行学习。

(生自主尝试学习)

师:你们能学懂些什么呢?

生:《牧童》这首诗好像是说到处都长着小草,黄昏的时候,有一个牧童放牛回来

了,在风中吹起笛子来。吹着吹着,就躺在草地上睡着了,蓑衣也没有脱掉。月亮升

起来了,他也不知道。

生:《舟过安仁》我能读懂的是:在水面上,有两个小孩子驶着很小的渔船,不一

会儿,他们两个人把撑竿用的竹竿和划船的船桨收起来了。天上没有下雨,但是他

们还张着伞,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师:你们的发言对我们其他的同学都有启发,我们同桌之间也相互说一说。

【点评】不满足于一两个孩子能大致理解诗意,而是组织学生吸收别人的长处,促使自己进步。老师了解学生自学后整体感知的情况,根据学情对教案做调整,继

而展开针对性的指导。

三、品读,想童趣

1.《牧童》中的童趣形象。

师:大家都发现这两首诗的孩子生活都是特别有趣。我们继续走进这几位孩童

的生活,(指第一首诗)哪些场景你们觉得特别有情趣呢?

生:我觉得最有趣的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发挥我们的想像,把有趣的情境描绘出来。

生: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

躺,蓑衣也不脱,清风明月伴随着他进入梦乡。

师:(点击“卧”字)“躺”在草地上,把草地当做床,能够在上面睡觉,多好玩啊!生:黄昏时分牧童放牧归来,吃饱晚饭,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

天空中的明月,看着看着,就看睡着了。

师:这样的生活真是——(板书:悠闲、自在、无拘无束)还有哪些场景让你们感

觉很有情趣呢?

生:“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你能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一幅怎样的充满情趣的画面吗?

生:在原野上,牧童正在吹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

师: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点击“铺”和“六七里”字)你好像看到什么?

生:我好像看到了一望无际的都是绿油油的小草,一片生机勃勃的情境。

生:远看,小草就像绿色的地毯,一直往前铺展;近看,小草探出了小脑袋,在微

风中跳舞。

师:“六七里”和“三两声”仅仅虚指的数字。我很想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打几个滚,踢几脚球。眼前绿草莹莹,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生:听到了笛声。

师:同学们,张开我们想像的翅膀,怎么在晚风中摆弄他的笛子的呀!(点击

“弄”字,播放音乐《牧童短笛》)

【出示】牧童时而把笛子放在嘴前,轻轻一吹,悦耳的声音让老牛也侧耳倾听。

时而,时而。

生:时而摇头晃脑,边吹边转着身子。

生:时而吹几下曲子,又放下笛子哼唱几句。

生:时而迎着微风悠闲地吹着,又贴近老牛跟他说几句话。

(学生纷纷述说自己想像的画面)

【点评】想像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

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

师:闭上我们的眼睛想像,眼前绿草莹莹,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读出这样的快乐吗?

(学生读诗,个别读、齐读)__

师: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出示吕岩小传,学生默读)

【出示】吕岩:进士,当过两次县令。正遇到农民起义,兵荒马乱,带领家人逃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传说到山中学道,不知所终。

师:生于兵荒马乱的吕洞宾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悠闲自在的快乐生活啊!谁能

读出这种渴望。(学生自由读,个别读)

2.《舟过安仁》的童趣形象。

师:牧童在铺展的原野逗弄笛声,在清风明月下安然入睡,真是童趣无限。让我

们的目光跟随杨万里,在晴空之下,碧波之上,路过安仁,再去感受童趣。

【出示】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师:你们就是那两个男孩,表演出当时的情境,有对话,有动作。

童1:(把船桨放下)我们不划船了。

童2:(把篙收起来)我也不撑篙了。

童1:我们坐在凳子上,休息一会儿。

童2:怎么船一动也不动了。有什么办法让船行走呢?

(思考了一会儿)

童1:哦,有了,看我的。(说着去拿伞)

童2:这个办法好。(撑起伞)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

师:(参与再现想像的情境)我是诗人杨万里。(指全班同学)你和你的同桌就是那两个可爱的很有创造才能的孩子。

【表演过程如下】

童:一人撑竹篙,一人划船,忽然他们把竹篙和船桨都收起来了,接着撑起一把伞。

诗人:(做出百思不解之状,自言自语)我左思右想,愣是想不明白。哎,两位小朋友,你们怎么大白天撑着一把雨伞啊!

童:你看看就明白了。

诗人:(作出恍然大悟状),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奇思妙想,别出心裁啊!

童:您也上来和我们一块玩吧!(其他学生纷纷自由回答)

【评析】学生将想像的画面表演出来,在活跃的氛围中再现古诗的形象,让充满

情趣的儿童生活根植学生的心中。教师也参与到其中,一起设身处地想诗人之想,

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师: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爱的诗人,用我们的读书声,表达出你也向往这样

的生活。

(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赶紧把这几个孩

子形象记在心里吧!(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童趣

师:(音乐)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瞧:(图

画)一童子把夜间冻结在盘里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上当做乐器敲打,忽然冰块落

地,发出声响,如玻璃破碎,一场游戏就这样结束了。(生读相对应的诗)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zhèng)。

敲成玉磬(pan)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师:风和日丽,草满大地,牧童不放牛竟自睡去,牛儿则一路吃到柳阴西边去了。

(生读)

桑茶坑道中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师:一只乌鸦飞过来了,快去看,乌鸦有没有长胡须。(生读诗)

一鸦飞立勾栏角,

仔细看来还有须!

四、作业,编故事

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的是儿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如果我们

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能够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其中

一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

【评析】吉老师这节课前两首诗是人教版十册的教材,还补充两首诗,从内容、形

式到文字均是充满童真童趣、语言清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长远的古典诗

歌,显见教材组合的精心。

教学设计分四个板块:引童趣――悟童趣――想童趣――拓童趣。突出“童

趣”,既符合本组诗歌的特点又贴近学生的情感。在“初读”的“悟”中,重视理解诗句的“意”,这是前提;在重点词语品读和拓展意境的“想像”训练中,感受语言之美,意境之美,从而受到情的熏陶和美的感染,这是目的;“读”无疑是重点,是有层次的:初读、品读和吟诵,以收到读出美、读出情、读出趣的效果来。“拓展”是在原有基础上稍加点拨,学生就兴趣盎然地走进更丰富、更美好的意境之中,环节安排详略

有致,轻松愉悦。

这样只须精要点拨而又能保证一定量的诗歌诵读,学生从知识、情感到气质都

会变得灵秀起来。正如叶圣陶先生所云:诗歌的教学,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像。

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就充足。不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解。吉老师的课正是

在极力体现“大家”的思想。

(北京特级教师:张光缨)

小编导语:《舟过安仁》改写,通过对《舟过安仁》这首诗的学习与理解,自己选择改写了《舟过安仁》这首诗,在美丽的安仁,杨万里到此一游。不禁看见两小孩在一叶渔船上嬉戏,一个小孩穿着红肚兜还有一个小孩穿着短衣短裤,他们在说……更多小学作文尽在巨人作文网。

在美丽的安仁,杨万里到此一游。不禁看见两小孩在一叶渔船上嬉戏,一个小孩穿着红肚兜还有一个小孩穿着短衣短裤,他们在说……

小孩甲高兴地说:诶!我想到了一个好方法,我们不划船了我们像大人一样做帆船吧!小孩乙发愁这说:好是好,那要怎么做呢。说着小孩甲就干了起来。

这个幕正好被杨万里看见了,只见小孩进了船舱拿出来了一把伞。紧接着小孩打开伞看似要做好防下雨的准备,杨万里不解道,他看了看天,天气万里无云,阳光明媚,小鸟唱着欢乐的歌。蝴蝶和小蜜蜂在快乐的飞着。

杨万里不禁上前问道:“你们这是在干嘛呢?”小孩回答道:“我们这是帆船呢!我们用伞做帆,使船前进,这样就不用费力的划桨了。

杨万里笑道,心想:“这般小孩子仅如此天真可爱,淘气顽皮。”童年真好。这时杨万里拿笔写道《舟过安仁》一叶渔船两个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语文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5聪明的牧童课堂练习题及答案第二课时(优质推荐)

测试试题

语文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5聪明的牧童课堂练习题及 答案第二课时 15.《聪明的牧童》课时练 第二课时 一、选一选。 永恒.(héng hén)秒.钟(mǎo miǎo)第.一(dì dǐ) 本领.(lìng lǐng)整.个(zhěng zěng)陛.下(bì dì) 二、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圈出来并改正。 杜童()正理()永衡()看侍()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国王问了牧童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牧童的回答是,第二个问题是,牧童的回答是,第三个问题是,牧童的回答是,从牧童的回答,我可以看出看出牧童很。 四、课内阅读。 国王赞许地点点头,又说:“第三个问题是,永恒有多少秒钟?” 牧童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在后波美拉尼亚有一座金刚石山,这座山往上走要一个小时,横走也要一个小时,往里走同样要一个小时。每一百年有一只鸟飞到山上来磨它的嘴壳子。等整座山都磨掉的时候,永恒的第一秒钟就算过去了。” 国王高兴地说:“你像个智者一样回答了我的三个问题,从今往后你就和我一起住在王宫里,我愿意把你当亲生儿子看待。” 1.给加点字注音。 横.走()嘴壳.子()磨.掉() 2.牧童的回答主要是为了说明“永恒”代表的时间。

《聪明的牧童》课时练第二课时答案: 一、héng miǎo dì lǐng zhěng bì 二、童→牧正→整衡→恒侍→待 三、国王问了牧童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世界上的海洋中有多少滴水,牧童回答是把世界上的所有河流都堵起来,不再让一滴水流到海洋里,第二个问题是天上有多少颗星星,牧童的回答是天上的星星就跟这纸上的小点一样多,第三个问题是永恒有多少秒钟,牧童的回答是整座山都磨掉的时候,永恒的第一秒钟就算过去了,从牧童的回答,我可以看出看出牧童很聪明。 四、1. héng ké mó 2.长

《聪明的牧童》教案(附板书及反思)

《聪明的牧童》教案(附板书及反思)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7个生字;积累“远近闻名、自信、密密麻麻、细小、几乎、肩膀、永恒”等词语;积累句子“从前,有个牧童,别人无论问什么,他都能给出一个聪明的回答,因而远近闻名。”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尝试学习质疑,了解牧童回答问题的方法。3、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积极思考习惯。教学过程: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1、猜谜语。师:小朋友,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四件宝贝。大家猜一猜,是哪四件宝?(依次出示)△东一片,西一片,隔着山头不见面。(耳)△上边毛,下边毛,中间夹着个黑葡萄。(眼)△红门楼儿,白门坎儿,里边有个嘻嘻孩儿。(口)△白娃娃,住高楼,看不见,摸不着,想一想,都知道。(脑)师:“耳、眼、口、脑”交朋友,猜一个字。(聪)对呀!(出示:聪明)耳、眼、口、脑是我们的四件宝贝,如果天天用,月月用,我们就会越变越聪明!好,请大家准备好你们的四件宝贝,我们要开始学本领了!今天,我们来学习聪明的格林兄弟创作的童话故事:30聪明的牧童(出示课题)。2、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一个放牛放羊的孩子到底有多聪明呢?我们来听听这个有趣的故事。1、听故事,想一想:为什么称他为聪明的牧童?2、请你带着问题再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三、研读课文,感悟智慧1、学习第二节,找出三次问答的内容。(1)国王听了不信,要考考牧童。他出了哪几个问题?请用“——”划出来,牧童又是怎么回答的?请“~~”划出来。出示问答一,指导朗读。指名读、小组读;用换词法理解“到底”。出示问答二,指导朗读。个别读、男女生读。出示问答三,指导朗读。个别读、同桌读、打擂台读。分角色朗读。(2)创设情境,感悟智慧。师:你觉得国王的问题怎么样?牧童的回答怎么样?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难、妙)难在哪里?妙在哪里?师:难怪国王情不自禁地点点头,拍着牧童的肩膀说——齐读国王的话。2、学习第一节,理解“远近闻名”。 3、练习说话:(出示),因而远近闻名。 4、读一读:从前,有个牧童,别人无论问什么,他都能给出一个聪明的回答,因而远近闻名。 5、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头脑体操。师:你想成为聪明人吗?准备好你们的四件宝,我们来做头脑体操。先请每位同学出一道题考考你的同桌,谁的问题难,待会儿来考考大家。1、桌出题、答题。2、全班交流。五、总结。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2、智力大冲浪:人的头发有多少根?一棵大树有多少片叶子?空气有多重?“消失”的速度有多快?……板书设计:30聪明的牧童海洋有多少滴水?天上有多少颗星星?“永恒”有多少秒钟?把所有河流堵起来跟纸上的小点子一样多等金刚石山被磨掉教学后记:学生对益智类的童话故事是很感兴趣的,但要让他们在了解故事内容后,说说牧童的回答聪明在哪里,作出简单的评价,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学时需要老师及时引导学生,针对国王提出的问题的难度,体会牧童回答的巧妙之处。国王与牧童之间的对话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也是学习难点。教学这一部分时,围绕“牧童的回答聪明在哪里?”这一问题,我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交流体会,明白其中的“巧妙”所在。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要对牧童的回答作出简单的评价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学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国王提问的难度和牧童针对国王的问题,给出巧妙的解答这两方面去体会牧童的聪明。在学生各抒己见的时候,我及时加以补充、说明,帮助他们了解牧童是用“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或以“无解之答应无解之问”的方法来巧妙应对的。

古诗《牧童》与《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古诗《牧童》与《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古诗《牧童》与《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临沂市兰山区凌霄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领略《牧童》一诗的意境,欣赏《舟过安仁》的童趣。 2.会流利背诵这两首古诗,并且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扩写古诗。 3.感受童年的绚烂与快乐。 教学准备:投影片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切入新课 1.读读以下诗句,你有什么发现呢?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

呢? 3.质疑引入,学习新课。 二、学习《牧童》,领悟诗意 1.初读古诗,了解内容 ①指名读一读吕岩即吕洞宾的诗,指出易错字“蓑(suō)”的读音与写法。 ②再读古诗,你能根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填一填、说一说吗? 在一个()的地方,耳边似乎回荡着()。当()的时候,一个牧童到外面()了。 ③再读这首诗,你感受到这是一个()的牧童呢?为什么?从哪句诗哪个字最能领略他的悠闲与惬意?

2.品读古诗,走进诗境 围绕“卧”,品味“卧”。 ①卧在一个怎样的地方? “六七里”:虚指,原野地方很大很广阔,一望无边。 “铺”:结合诗句理解扩词(铺展、铺开、平铺、铺设、铺天盖地……) 看到辽阔的原野上到处是绿意葱茏的草,在我们眼前仿佛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听一听,你听到了()的笛声?(悠扬的、时断时续的、远处飘来的、忽隐忽现的) 理解“三四声”:虚指,形容笛声时断时续。 这笛声是谁逗弄出来的呢?你能猜出来吗?

②卧在一个怎样的时候? 黄昏后:绚丽的晚霞渐渐消失了,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挂在夜空…… 归来:牛羊入圈,该空闲了,无忧无虑了。 饱饭:吃了妈妈做的丰盛的晚饭,舒服、惬意、心满意足。 ③品味“卧”的美妙。 是呀,牧童已经劳累了一天了,现在吃饱了饭,终于可以歇息了。这里诗人不用“立”、“坐”,而是一个“卧”。你觉得“卧”这一个动作妙在哪? 这是世间最惬意最美妙的“一卧”,简直赛过神仙呢!读读诗,想一想,试着填一填: 是我夜晚的一盏灯, 看;

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聪明的牧童》教学设计

30、聪明的牧童 教学目标: 1、识记“陛、堵、恒、尼、亚、磨、肩”7个生字。书写“堵、恒、尼、亚、 磨、肩”6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牧童回答的话,针对他的回答,学习提出问题,体会 他回答的巧妙之处。 3、练习向牧童一样巧妙回答文中国王提出的一个问题,培养思维的发散性,灵 活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古今中外,流传着许多聪明人的故事,谁来简单讲给大家听听。 2、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聪明人,他是个牧童。 出示句子: 从前有个牧童,别人无论问什么,他都能给一个聪明得回答,因而远近闻名。“因而”还可以换成哪个词?(所以、因此等)换个词再读这句话。 理解: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远近闻名(非常出名) 3、揭示课题:30 聪明的牧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正确、读通顺。 (2)用“——”和“~~”分别划出国王和牧童说的话。 2、交流自学情况。 出示词语,读准字音。 陛下堵起来波尼美亚磨掉永恒肩膀 理解:陛下(对君主的尊称。)永恒(永远) 三、品读课文,感悟智慧。 (一)分角色朗读对话。 1、师:老师想和两位同学合作读读第二节中的问答部分,谁愿意做至高无上的国王?谁愿意做聪明的牧童?(师生合作朗读相关内容) 2、师:请你评一评,谁读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引导: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国王刁钻的样子,牧童的机智聪明。 3、师:同桌互相合作分角色读一读。看看谁读得最像,还可以适当地加上动作。同桌对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4、小结:国王为了难倒因为聪明而远近闻名的牧童,故意出了几个非常刁钻、叫人难以回答得问题。而聪明的牧童依靠自己的智慧,出色地回答了国王的问题。(二)感悟智慧。 1、过渡:牧童的回答巧妙在哪里?我们再来看看这三个答案。(出示课文中牧童的三次回答,分别请三位学生读一读。) 2、生自由选择回答。 3、总结。(引导学生从国王提问的难度和牧童针对国王的问题,给出巧妙的解答两方面体会牧童的聪明,帮助他们了解牧童是用“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或以“无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的诗意

《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意:? 绿草如茵,铺满广阔的草原,放眼一望无垠.笛声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月夜的草地里休息了.? 赏析:?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舟过安仁》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梅子留酸软牙齿,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②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可以参阅.不同的是,《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清平乐·村居》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 溪边长满绿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 听起来温柔面又美好-- 那满头白发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大儿,豆地锄草身在河东, 二儿,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欢喜是小儿的调皮神态, 横卧在溪头草丛-- 剥食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说明】 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所

古诗《牧童》与《舟过安仁》

古诗《牧童》与《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领略《牧童》一诗的意境,欣赏《舟过安仁》的童趣。 2、会流利背诵这两首古诗,并且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扩写古诗。 3、感受童年的绚烂与快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哪一篇课文呀?(《古诗两首》)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这两首古诗,结合注释和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主要意思。板书:学看注释,理解字义 谁来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一生读第一首,老师指导朗读“铺”“蓑”;另一名同学读另一首。 (评价:读通顺,流利;不要读得太快,读出诗的节奏) 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思考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齐读古诗。(都是写有关儿童的诗。) 二、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一)学习《牧童》 我们先来学习《牧童》这首诗,看一看作者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儿童形象。读诗要吟,请你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 1、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你们读懂了吗?同位交流一下,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样理解的? 2、诗的意思搞清了吗?有的同学可能还没有把握,不要紧,老师先提几个问题好不好,如果你们能回答出来,证明真读懂了。 第一个问题:作者写的是哪里的景色?(草原)你怎么知道的?板书:草铺横野六七里你感受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草原?从哪个词读懂的?(铺:组词理解,铺开、平铺、铺天盖地。)从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草长得很茂盛,像平铺开一样)(“六七里”:原野的宽阔) 你能美美地读出这样的原野吗?刚才抓住一个“铺”字去体会诗句的意思,板书:抓重点字体会诗意这也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 第二个问题:读了这首诗,眼前是一片茫茫大草原,你的耳畔似乎又听到了什么?(笛声)听到了怎样的笛声?(清脆悦耳、时断时续)你是从哪个词中读懂的?板书:弄。“弄”什么意思?(逗弄)“笛弄晚风”是笛声逗弄晚风吗? (边吹笛边嬉戏)你从弄字体会出什么?(顽皮、可爱)三、四声(时断时续)。(表扬学以致用) 如果说第一句诗让我们在视觉上感受到的是宽阔,那么这句诗在听觉上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寂静)指导朗读。(指名读、合作读) 第三个问题:这首诗的题目是牧童,你从古诗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根据刚才学古诗的方法,你认为这句诗中的重点字是哪几个?板书:饱卧理解字义,牧童在干什么?(牧童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就躺在了月光下的草地上)3、同学们,蓑衣是什么意思?“蓑”字在写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练习书写。蓑衣可不是一件舒服的衣服,可是牧童为什么不脱蓑衣就躺下了呢?假如你就是这个牧童,此时可能会怎样想?在牧童看来,谁能试着填一填:

三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15.聪明的牧童语文S版

15 聪明的牧 童 一、下列词语中加点字音形全对的一组是( )。 二、读拼音,写词语。 辨字组词。 第( ) 慌 ( ) 索( ) 整 ( ) 弟( ) 谎 ( ) 累( ) 歪 ( ) 四、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用画线词语各写一句话。 不( )不( ) 不假( )( ) 两眼( )( ) ( )( )相觑 五、读句子,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 )”里。 1.与下面句子意思一样的是( )。 谁都没这个本领。 A.谁都有这个本领。 B.谁能有这个本领啊! C.不是谁都有这个本领。 2.括号里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 A.因为……所以…… B. 既……又…… C. 要是……就…… 你( )能回答我三个问题,我( )把你看做亲生儿子。 六、按要求写句子。 1.牧童说:“给我一张很大很大的白纸。”(在合适的地方加上谦词敬语) 2.国王听了这件事,不太相信,就把牧童叫了去。(改写成“被”字句) 3.牧童回答了三个问题。(扩写句子,至少两处,让句子生具体) 七、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错。 基础过关 A 聪.明(ch ōn ɡ ) B.永横 (h én ɡ) C.不假.思索(ji ǎ) m ù t ón ɡ b ìn ɡ qi ě b ěn l ǐn ɡ mi ǎo zh ōn ɡ

1.“你的头上多少根头发?”是国王提出的第二个问题。() 2.牧童的聪明之处在于:不直接回答国王提出的问题,而是巧妙第让对方自己去思 考、去找答案。() 3.课文先具体介绍了牧童的特点——聪明,然后对他的事例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探究应用 八、课内阅读。 国王说:“第一个问题是,世界上的海洋中有多少滴水?” 牧童不慌不忙 地答道:“陛下,请您下令把世界上所有的河流都堵起来,不再让一滴.... 水流到海洋里。这样,我才能数.(shùshǔ)清楚,并且告诉您海里到底有多少滴水。” 国王见难不倒.(dǎo dào )他,就接着说:“第二个问题是:天上有多少星星?” 牧童笑了笑,说:“请您给我一张很大很大的白纸。” 国王答应了。拿到白纸,牧童就用笔在上面点了许多很细很细的小点,细得几.(jǐjī)乎看不见,更没法数清楚。谁要是盯着看一会儿,就会两眼昏花。 牧童说:“天上的星星跟这纸上的小点一样多,请你们数数吧。” 1.给加点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用“√”标出。 2.结合上下文,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不慌不忙: 3.用“”画出国王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再用“”画出牧童是怎样回答的? 你认为牧童的回答好不好?为什么? 九、课外阅读。 相传乾隆皇帝同刘墉等大臣登上城楼观景,恰巧有一人家出殡,抬着棺材向城

牧童和舟过安仁教案

牧童和舟过安仁教案 Shepherd boy and zhouguo Anren religious case

牧童和舟过安仁教案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 的情趣。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和安排: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 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读正确,读 通顺。 2.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 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3.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明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篙、棹) (3)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聪明的牧童

15聪明的牧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牧童、不慌不忙、两眼昏花”等词语。 2.熟读课文,读好问答的语气,理解牧童的回答聪明在哪里。 3.体会牧童的聪明过人,来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牧童的回答聪明在哪里。 2.体会牧童的聪明过人,来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品质。 [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出示图片:牧童)这个孩子每天以放牛、放羊为生,我们称他为牧童。大家知道吗,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牧童,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去认识这位新朋友吧! 板书课题:聪明的牧童。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等工具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2.组织学生讨论。 3.汇报,教师点拨:“牧”左边的“牛”最后一笔要变横为提;“慌”最后一笔为竖弯钩;“索”下面是“糸”,不是“系”,不要多写一撇。 4.理解词语。 赞许:认为好而称赞;赞赏。 不慌不忙:不慌张,不忙乱。形容态度镇定,或办事稳重、踏实。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不假思索: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 5.组织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把字音读准确。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本文写了一位国王为了难倒因为聪明而远近闻名的牧童,故意出了几个非常刁钻,叫常人难以回答的问题,而聪明的牧童依靠自己的智慧,出色地回答了国王问题的故事。) 2.引导学生学习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1~2自然段。 (2)牧童是一个怎样的人?(聪明)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无论别人问什么,他都能很聪明地作答。) (3)国王相信牧童很聪明吗?(不大相信)他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把牧童叫了去,说要是牧童能回答他的三个问题,他就把牧童看作亲生儿子,让牧童住在王宫里。)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本文讲了什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去看看牧童究竟是怎样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回答国王的问题的。

《牧童》《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牧童》《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1、认识古诗生字,指导书写“蓑”,准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通过注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大意。 3、通过对诗歌的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的心。 二、教学重点: 能通过读、想象,体验诗歌的境界。 三、教学难点: 是人的心理,并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 四、教学过程: (一)诗人导入,整体感知 1、导入: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两位诗人(板书:吕岩、杨万里)。吕岩,我们对他很陌生;杨万里呢?(引导背诵杨万里的小诗)。看来大家很熟悉它们了。但是老师要说,看似陌生的诗人,其实我们早已耳闻他的大名;看似熟悉的杨万里,但我们并未真正走进他的内心。相信吗?不信,等我们认真学完它们的古诗,你一定会恍然大悟。 2、你们说,怎么学?(读准-〉读懂-〉读出感受)。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老师板书课题) 3、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 (评价、正音。指导书写“蓑”字:手和老师一起书空,默记5秒钟) 4、故事读正确,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歌——(读懂)。请大家借助注释,理解故事的大意。同学们可以单独思考,也可以前后左右相互提醒学习,还可以询问老师。 5、学生说故事大意,老师纠正。 6、从刚才同学对故事的理解,你能发现这两首诗有很多共同点吗? (1)、都是些孩童的故事。 (2)、都是海蜇一种愉快的心情。 (3)、都表达了诗人向往孩童生的闲适。 (学生如果说不全:老师相信同学们学完他们的两首古诗,一定还会有更多地发现) (二)、从形象入手,教学《牧童》 1、让我们先来认识第一位孩童,他是一位——(牧童),大家爱阿在电视动画片中看过牧童吗?你一向中的牧童是怎样的? 2、让我们认真地读,满看度,细细体会,你一定会从诗句中找到牧童的形象。 3、大家说你从古诗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 [预设一]:归来报贩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 (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趟,有清风明月为伴)

《聪明的牧童》教案

《聪明的牧童》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聪、且、恒”等7个生字,学会“牧、第、慌”等10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分角色进行课文朗读。 3.理解故事内容,体会牧童的回答的巧妙之处。懂得遇到问题要多动脑,培养勤于思考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分角色进行课文朗读。 2.理解故事内容,体会牧童的回答的巧妙之处。懂得遇到问题要多动脑,培养勤于思考的思维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故事内容,体会牧童的回答的巧妙之处。懂得遇到问题要多动脑,培养勤于思考的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会猜谜语吗?老师这里有几个谜语,我们来看看那个同学猜的又快又好。出示字谜。 2.“耳、眼、口、脑”这些字都有什么关系呢?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字谜,谁能猜到这最后一个字谜呢? “耳、眼、口、脑”交朋友,猜一个字。 3.出示谜底“聪”。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聪”的意思。 4.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和聪明有关的课文。板书:《聪明的牧童》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用你喜欢的符号勾画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自主识字。 出示阅读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添字、不漏字。 (2)不动笔墨不读书。读课文,划生字,做标记。 (3)读到感兴趣的句子写写体会,思考课文主要写了牧童的什么故事? 2.识汉字: 课文中走出来一些汉字朋友,你能认识这些朋友吗? 聪且恒秒钟假 (1)去音认读; (2)注音领读。 3.识字小能手: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讨论,交流记字的记忆方法,如拆字法等。 (重点交流容易混淆的字音和难写字的字形。) 4.识字指导: “恒、领、整”三个字是后鼻音。 “假”是个多音字,在“不假思索”一词中读第三声。和“放假”区别。 5.齐读;开火车读。 6.词语练习: (1)学生运用生字扩词。 (2)教师提供词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加深对字义的理解。 7.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先自由朗读,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2)小组成员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互相评价并纠正读音。发现并推举读得好的同学当众朗读,并夸夸好在哪里。 (3)小组展示,老师相机指导。读后评议。 三、情景朗读,感知文本 (一)课文朗读 1.看来大家对课文都很熟悉了,谁来讲一讲课文主要写了牧童的什么故事? 预设: 国王不相信牧童能回答任何问题,故意出了三个难题刁难他。牧童机智地回答了所有的问题,三次回答都让国王很高兴,最后国王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的诗意精编版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 居的诗意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意:绿草如茵,铺满广阔的草原,放眼一望无垠.笛声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月夜的草地里休息了. 赏析:《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舟过安仁》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 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 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 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 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 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 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 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他的《宿新 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梅子留酸软牙齿,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 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②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可以参阅.不同的是,《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 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 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清平乐·村居》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绿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 温柔面又美好-- 那满头白发是谁家的公婆父老大儿,豆地锄草身在河东,二儿,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欢喜是小儿的调皮神态,横卧在溪头草丛-- 剥

《古诗词三首 牧童 舟过安仁 清平乐·村居》

《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 居》 课文分析 《牧童》中的“牧童”是放牛放羊的孩子,诗题简洁明了,直接点明诗歌描写的对象和内容。“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给读者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碧草如茵,静心倾听,晚风中牧童的笛声悠扬。一个“铺”字,既描绘出草的葱茏,又展现出原野平缓开阔,意境悠远;一个“弄”字,显示出一种特别的情趣,仿佛笛声是为晚风而来,又仿佛笛声是牧童顽皮灵性的自然流露。在碧绿的原野上,未见牧童,却闻牧童的笛声,引发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人笔锋一转,由晚归情景跳跃到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牧童以大地为床,以月光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睡,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形象跃然纸上。草场、笛声、月夜、牧童,构成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朗读时,尽量把感受到的清新的乡土气息浓郁的生活情趣表达出来,语气语调鲜活生

动亲切自然。 《舟过安仁》写诗人乘船路过任安时所见到的情景。“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一句写作者所见:一叶小舟,两个小孩坐在船上,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滑动的船桨,任船滑行,自在悠闲。作者感觉奇怪,咋不划船呢?孩子天真无稽,顽皮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注意到这样生动有趣的画面,同时表现出作者闲适而又愉快的心情。“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一句直接回答前面的疑问:为啥收篙停棹?诗人看到孩子的异常行为认真观察,认真思考,恍然大悟:虽然天没有下雨,孩童却收篙停棹撑开雨伞,不是为了挡雨,而是想利用风吹伞的力量让船前行。想到这些,为两个孩童的聪明,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所感染,定会会心一笑,小孩子的可爱,笑自己的感动于孩童的天真。全诗语言直白,浅显易懂,表达了作者对儿童溢于言表的喜爱之情和对他们在嬉闹中表现出的聪明伶俐由衷地赞赏。朗读诗歌的语气有童真和童趣,有疑问,有恍然大悟,语调应舒缓张扬。《清平乐·村居》是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辛弃疾的词作大都慷慨激昂,而这一首词却风格独特,呈现出少有的清新自然的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副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表现了乡村生活淳朴的民风和和谐的生活趣味。“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只两行词句,便形象地描绘出江南的潺潺小溪、

[全]《牧童》《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牧童》《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走进童年生活,感受词句表达的情趣。第五课《古诗词三首》是本单元第一课,《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些诗词,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情趣的诗句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那一幕幕生活场景,经过诗人的生花妙笔,变得生动、鲜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牧童》、《舟过安仁》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自学、课堂交流点拨,理解诗句的意思。 2.通过找“诗眼”、品“诗眼”等,感受诗句中表达的意境及作者要表达的诗情。

3.通过想象诗境,吟诵诗句,拓展古诗,丰富学生语言积累,激发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四、重点难点 通过品“诗眼”,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及作者要表达的诗情。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对诗”,引出童趣 1.导入:同学们,我们玩个“对诗”游戏吧?师生吟诵学过的诗句:《所见》、《小儿垂钓》等。 2.出示课题,齐读读题,猜测内容:从题目你知道这两首要写什么? 小结:从诗的题目去猜测诗的内容了,这是一种学习诗歌的方法。下面就让我们去读诗吧! (二)初读古诗,感知童趣

1.自读古诗、出示要求:能读通读顺了吗?能读懂意思了吗? 2.反馈朗读:读这两首诗,有什么要提醒?重点指导:“铺”、“蓑”、“篙”“棹”等字。 3.反馈诗意:能读懂诗的意思吗? (1)指名说意思,你是用什么方法去理解这首诗的?(2)同桌之间说。 小结:了解诗意的方法:看注释、查字典、上网查等4.同学们,这两首诗描写儿童生活的诗给你什么感受? (三)抓住“诗眼”,品味童趣 1.导入:让我们先走进《牧童》一诗,看看诗中哪个场景让你觉得特别有情趣?预设一: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重点指导“铺”、“横”“六七里”,品味原野的广阔、平缓舒服(2)指名读,边读边说感受。(3)重点指导“弄”,感受笛声悠扬。 “弄”什么意思?在古代诗句中,弹琴叫——弄琴;赏月叫——弄月

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牧童舟过安仁) (1)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3、感知古诗词大意,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与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并能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意思想象诗词意境,背诵默写诗词,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教学方法:诵读想象法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写童年趣事的诗词,了解文中三位诗人的生平。 2、教师准备配乐范读磁带。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悠扬的的歌,是一幅多彩的画,是一首美妙的诗,有许多令人终生难忘的美好瞬间。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的生活吗?他们的童年也有着和我们一样的快乐和美好吗?今天,我们就穿越千年时空,去揭开尘封的古老故事,看看他们的身上有没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自由朗读《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蓑”、“遮”等字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正音,提示学生按照一定的诗歌的节奏来诵读。 3、再次诵读全诗,边读边想,试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从整体上感知诗词的大意。 4、这两首诗词分别写了几个孩子?是哪句提到的这些孩子都在干什么?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情。 1、学生自由组合,按照老师提出自学要求,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理解字词,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味情感。对整首诗可逐句解决。 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理解单个字词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大意。 (2)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2、学生交流反馈,教师做指导总结。 (一)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理解诗句大意。 “六七里”“三四声”不是准确的数字,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野傍晚的寂静。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2)精读诗句,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想象诗句表现的画面的意境,感受语言美和音律美。)

三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15.聪明的牧童|语文S版(含答案)

15 聪明的牧童 一、下列词语中加点字音形全对的一组是( )。 二、读拼音,写词语。 三、辨字组词。 第( ) 慌 ( ) 索( ) 整 ( ) 弟( ) 谎 ( ) 累( ) 歪 ( ) 四、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用画线词语各写一句话。 不( )不( ) 不假( )( ) 两眼( )( ) ( )( )相觑 五、读句子,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 )”里。 1.与下面句子意思一样的是( )。 谁都没这个本领。 A.谁都有这个本领。 B.谁能有这个本领啊! C.不是谁都有这个本领。 2.括号里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 A.因为……所以…… B. 既……又…… C. 要是……就…… 你( )能回答我三个问题,我( )把你看做亲生儿子。 六、按要求写句子。 1.牧童说:“给我一张很大很大的白纸。”(在合适的地方加上谦词敬语) 2.国王听了这件事,不太相信,就把牧童叫了去。(改写成“被”字句) 3.牧童回答了三个问题。(扩写句子,至少两处,让句子生具体) 基础过关 A 聪.明(ch ōn ɡ ) B.永横 (h én ɡ) C.不假. 思索(ji ǎ) m ù t ón ɡ b ìn ɡ qi ě b ěn l ǐn ɡ mi ǎo zh ōn ɡ

七、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错。 1.“你的头上多少根头发?”是国王提出的第二个问题。() 2.牧童的聪明之处在于:不直接回答国王提出的问题,而是巧妙第让对方自己去思 考、去找答案。() 3.课文先具体介绍了牧童的特点——聪明,然后对他的事例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探究应用 八、课内阅读。 国王说:“第一个问题是,世界上的海洋中有多少滴水?” 牧童不慌不忙 ....地答道:“陛下,请您下令把世界上所有的河流都堵起来,不再让一滴水流到海洋里。这样,我才能数.(shù shǔ)清楚,并且告诉您海里到底有多少滴水。” 国王见难不倒.(dǎo dào )他,就接着说:“第二个问题是:天上有多少星星?” 牧童笑了笑,说:“请您给我一张很大很大的白纸。” 国王答应了。拿到白纸,牧童就用笔在上面点了许多很细很细的小点,细得几.(jǐ jī)乎看不见,更没法数清楚。谁要是盯着看一会儿,就会两眼昏花。 牧童说:“天上的星星跟这纸上的小点一样多,请你们数数吧。” 1.给加点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用“√”标出。 2.结合上下文,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不慌不忙: 3.用“”画出国王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再用“”画出牧童是怎样回答的? 你认为牧童的回答好不好?为什么? 九、课外阅读。 相传乾隆皇帝同刘墉等大臣登上城楼观景,恰巧有一人家出殡,抬着棺材向城外走。不一会儿,又见一人家娶媳妇,抬着花轿走过城楼下。乾隆皇帝就问刘墉:“刘爱卿,都说你聪明过人,现在我问问你,你说全国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 刘墉微笑作答:“生一人,死十二人。”乾隆疑惑不解,刘墉解释说:“国家再大,一年内生的也只是一个属相,死的确有十二种属相啊。” 1.找出描写刘墉、乾隆表情的词语,分别用“”、“”画出。

《牧童》、《舟过安仁》教学案例

《牧童》、《舟过安仁》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册第5课的第一课时,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课文插图和文下注释的协助下,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学习理解故事内容。在反复朗诵品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古诗情感,并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此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在教学中教师如何自然地启发引导学生抓住诗歌中的重点字词,结合图文实行合理想象进而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情感。 本课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准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本课教学难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孩子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充满丰富想象力创造力的生活状态和诗人喜爱儿童天真无邪的纯真表现的思想感情 一、回顾激趣 师: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 生:《所见》 生:《小儿垂钓》 师:大家还记得吗?一起背一背 生齐背两首古诗 二、初读诗文,体现画面 师: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 板书《牧童》和《舟过安仁》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想想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自由读诗 生:我看到一个刚放牛回来的牧童,吹着笛子。 生:我看到两个孩子在船上撑着伞玩 生:我仿佛听到牧童吹的笛声十分悠扬 ……

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师:你最喜欢哪首古诗?如果让你自己先自学古诗,你想通过那些方法来弄懂诗意? 生:看课文下的注释。 生:能够结合书上的插图理解。 生:能够想象画面 …… 师:同学们已经找到很多学习方法了,真好。还能够互相交流,交换自己的看法。 生先单独自学再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重点选择一首诗实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这里能够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合作学习的水平,) 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 (1)师:从“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好像草很多 师:你从哪里看出它多呢 生:“铺”字,我觉得象铺毯子一样。 师:你的理解真棒。 生:我感觉笛子声隐隐约约传来,很好听。 师:你为什么觉得是“隐隐约约”传来呢? 生:“三四声”,感觉有时听得到有时听不到 师:你很会理解 生:我觉得晚上很凉快,因为有风 …… (这里教师注意抓住学生的表达中的字眼,自然地引导他们说出诗意) (2)师:“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这句里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感觉那位牧童躺着看月亮,很舒服 生:那位牧童连蓑衣都懒得脱,说明他很享受当时的舒适感觉 生:我知道那个牧童已经吃饱了,躺着欣赏月色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