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牧童舟过安仁) (1)

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牧童舟过安仁) (1)

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牧童舟过安仁) (1)
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牧童舟过安仁) (1)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3、感知古诗词大意,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与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并能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意思想象诗词意境,背诵默写诗词,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教学方法:诵读想象法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写童年趣事的诗词,了解文中三位诗人的生平。

2、教师准备配乐范读磁带。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悠扬的的歌,是一幅多彩的画,是一首美妙的诗,有许多令人终生难忘的美好瞬间。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的生活吗?他们的童年也有着和我们一样的快乐和美好吗?今天,我们就穿越千年时空,去揭开尘封的古老故事,看看他们的身上有没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自由朗读《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蓑”、“遮”等字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正音,提示学生按照一定的诗歌的节奏来诵读。

3、再次诵读全诗,边读边想,试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从整体上感知诗词的大意。

4、这两首诗词分别写了几个孩子?是哪句提到的这些孩子都在干什么?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情。

1、学生自由组合,按照老师提出自学要求,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理解字词,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味情感。对整首诗可逐句解决。

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理解单个字词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大意。

(2)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2、学生交流反馈,教师做指导总结。

(一)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理解诗句大意。

“六七里”“三四声”不是准确的数字,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野傍晚的寂静。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2)精读诗句,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想象诗句表现的画面的意境,感受语言美和音律美。)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古诗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铺”“弄”,“卧”等字运用的十分的准确,描绘的是一个可爱、调皮、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的形象。

D、古诗最后一句让人浮想联翩:小牧童仰望着月夜的景色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3)教师总结: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小牧童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为伴。所有的这些就像一幅水墨画,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安然、恬静、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这个小牧童,就是作者理想的化身,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的向往。

(4)诵读古诗,感受意境。试着背诵这首诗。

(二)学习《舟过安仁》

(1)理解字词,理解诗句大意。

(一只不再扬帆划桨的小船中间,坐着两个小男孩,很奇怪的是,没有下雨,这两小孩居然撑着伞,仔细一看,原来他们撑伞不是为了遮风挡雨,而是舞动着伞柄起到类似扬帆的作用。)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从“张”、“使风”等动作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

B、“怪生”包含了诗人的恍然大悟,还包含了理解小童撑伞行为而产生的好笑有趣的

心理。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放飞想象,想象小孩的调皮行为。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淘气的样子表现出来。)

四、再读古诗,联系现实生活陶冶情趣。

1、采用指读、齐读、小组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2、诗中小孩子的生活和你现在的生活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你有什么感想?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并默写《牧童》

2、选择你喜欢的一首古诗,可依据诗句画一幅图画,也可展开想象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出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感受到了古时儿童那天真、无忧的生活情趣和美好。谁能起来把那两首诗背诵一遍?(学生背诵)今天我们再来认识几个孩子。

二、揭示课题,获得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这是一首词,课题中间有个分隔符号,前者是词牌,后面是词的题目。)

2、向学生介绍“宋词”的有关知识,以及本首词的词牌名:清平乐。

3、介绍作者辛弃疾。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的这首《清平乐·村居》。

三、初读全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注意媚、媪、亡赖、剥等字的读音,注音读出词的节奏。)

2、学生边看图画,边听范读磁带,做整体的感知。

3、采用齐读、赛读、同桌互读等多种形式练习朗读,读流利,读出韵律节奏。

4、学生自读,划出疑难之处,采用查字典、找资料、相互讨论、看图、联系上下文多种途径进行合作探究。

5、学生交流不易理解的词,并说说小令大意。

(距离农家低小的屋檐不远处,是一条清澈流淌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绿色的青草,屋檐下,有两个头发发白的老头、老太正借着酒意说着悄悄话。大儿子十分勤快,在溪边的田间地头种豆,老二呢,正忙着编织鸡笼。最顽皮、可爱的莫过于最小的那个孩子了,瞧,他趴在溪边剥莲蓬,正忙得不亦乐乎呢!)

四、品读小词,体味词情。

1、学生自由朗读展开想象,脑中显现画面,并结合句子谈谈画面带给自己的内心感受。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写出了环境的美好,乡间生活虽简朴,但很却很闲适。“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感受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之间的温馨和谐。他们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醉”字写出心情,让人醉的恐怕不仅仅是酒,还有那幸福、美好的生活。

(3)最后四句写出孩子们的可爱: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4)住所----“茅檐低小”,周围的环境---“溪上青青草”,大人----“醉里吴音相媚好”,孩子----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个充满情趣的幸福乡村田园生活场景,经过诗人的妙笔生花,变得生动鲜活,让人感到很亲切。

2、学生试着用生动的语句描绘这首词所写出了画面。

3、听录音范读,学生跟读、自由练读,评读。提醒学生在读的时候要读出乡村自然环境的优美;家庭的温馨、和睦;孩子的轻松、活泼、愉快。

4、背诵这首词。

五、教师总结,拓展升华。

总结:这首词让我们领略了一个充满情趣的幸福乡村田园生活场景。同学们,诗词的学习重在诵读,要读出诗歌的音律美,领略诗词的意境美;领悟诗词的情感美,在此基础上背诵。希望同学们课外利用我们所掌握的方法,多阅读些经典诗词作品,吸取更多传统文化的精华,来充实丰富自己。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3、收集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并办一张以此为主题的手抄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牧童》公开课教学设计_1

5 古诗词三首之《牧童》教学设计 课文简析:《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我们既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也看到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教学目标: 1、会写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靠近快乐 同学们,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们正经历着人

生的美好季节,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童年的你们,正赶上了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甚至是新奇有趣的。可是,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孩子的生活情景。让我们乘上诗词的飞船,穿越时光的隧道,去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吧!【课件出示:5 古诗三首】 【课件出示:牧童骑牛图】同学们,骑牛的人是谁?这是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这是个自在、快乐的牧童? 【课件出示古诗: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同学们,这首古诗是吕岩,也就是耳熟能详的吕洞宾所作。关于吕洞宾,谁来谈谈你对他的了解?【课件出示资料袋: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咸通举进士,曾两为县令。值黄巢起义,携家入终南山学道,不知所终。】 同学们,俗话说,“快活如神仙”,最早指的就是吕洞宾。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牧童》,走进吕洞宾言说的快乐中去。 二、读通诗文,触摸快乐 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同学们,请再读古诗,试着划分诗歌的节奏。【课件出示: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教案)

5.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生字,会书写“蓑”,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通过注释以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且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意境,渗透学习古诗。 3.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情怀。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一曲笛子独奏——《小放牛》。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欣赏一曲笛子独奏——《小放牛》。 上课: 一、启:牧童身影越千年 我看同学们刚才很陶醉的样子,说说吧,这样的曲子,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这悠扬的笛声自然而然地就让我们联想到了牧童放牛的画面,我们学过一首写牧童的诗,还记得吗?指名背。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袁枚《所见》 今天,我们也要学一首与牧童有关的诗。题目就叫《牧童》。 二、承:牧童身影整体显 1.(出示)自己先读读吧,读上两至三遍,把它读正确,读通顺。(读

诗一定要投入,就像你们现在这状态,非常好。 2.指名诵读:谁来单独为大家读读 正音:这个“蓑”字,是平舌音,写的时候要注意它是草字头,有一种草就叫蓑衣草呢!用手指书空一遍,可别漏了中间的一横。(过渡:一丝不苟,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还要读出节奏和味道来。师声配合读。 3.齐读:好,我们一起来读读 过渡:诗就是这样,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画面。你读后眼前有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三、入:牧童身影在眼前 过渡:刚才我们看到的是远景,现在就象拍电影一样,让我们把镜头慢慢拉近。你肯定会有新的收获。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想像画面,看哪些字词激起了你的想像? A 草铺横野六七里 “铺”(草长得很茂盛,像平铺开一样) 1.指名说,你找得很好,(板书“铺”字)我们平时铺什么? 2.出示:草长横野六七里 草冒横野六七里 草铺横野六七里 与“长、冒”比较,铺感受到草的多和广。再读这一句学生说道六七里:真的六七里吗?“六七里”在这里是虚指,就是说呀,这原野—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牧童》教案

古诗词三首《牧童》教案 五年级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古诗的意思。 2.体会诗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六七里”、“弄”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习重点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正经历着童年这一纯真美好的时刻。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哪些事情是令你难忘的呢?(生说)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以前的儿童的生活是怎样的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牧童》这首古诗。(板书:牧童)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写的这首诗中有没有你的影子。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古诗的朗读情况,指名读古诗,(多叫几个同学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及时纠错。强调“蓑”的读音。 2、了解诗人:请学生说一说对诗人的了解,(学生对吕岩比较陌生)师简单介绍:

吕岩,字洞宾,就是我们常说的“八仙过海”“八仙之一吕洞宾,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爆发了农民起义,他便到终南山学道,后来便不知去向。 3、请学生说一说通过读,你读懂了什么?(生说) 4、请学生质疑,师相机板书。 ●三、探究交流: 1、请学生带着出的问题自己先读古诗,先自己思考。 2、看来同学们用心品味古诗了,但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让我们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待会儿一起来交流。 3、小组派代表解决部分疑问(生对“六七里”,“弄”的理解可能还比较模糊。) ●四、想想画面,体会诗情 1、生再读全诗,品味意境 诗歌之所以能千古流传,就是因为它的语言凝练而涵义深厚。,而本诗仅有寥寥的28个字就表达了丰富的含义。我们还得通过细细的品读才能把谜团解开。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诗里,看看诗中描绘的是一份怎样的意境。 2、指一生读,其他同学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3、指几生说想象到的画面,师相机归纳诗意,抓住重点字词。 ①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通过这两句诗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生说)

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描述的是纯真、难忘的童年岁月。教材安排了相关童年的古今诗词,也有名人名家对儿时情怀的追忆,讲述的都是亲自所为,亲眼所见,而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安排都是针对童年话题的说说写写。《古诗词三首》是本组教材的开篇,天真烂漫的童年情怀,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共鸣,也特别能激发对童年的向往,用古诗词的语言描述的童年情景,更是活泼跳跃,意境长远。《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 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教学目标 1. 会认4个新字,通过看图比较等方式,记住篙”、棹”的音形义。会写7个生字。 2. 读准诗词,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有感情诵读三首古诗词 3. 通过画面想象,图文结合,查看注解、关键词比较等方法,品词潜句,体会牧童的悠闲无 虑,使风儿童的顽皮可爱,以及溪畔农家生活的和美、恬淡、惬意。 4. 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能够将自己喜欢的一首改编成一段话。 教学重点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增强诵读,从中体悟诗词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抓重点词,感受诗词独特情韵。 教学时间:2课时 基本程序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牧童》、《舟过安仁》。 一、话题导入: 1 .板书童年。齐读。有人说童年是一首首动听的歌,有人说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你说 童年是什么?七彩斑斓令人难忘的童年,让古今中外所有的人都怀念着,留恋着,让你们这些小小的孩子珍惜着,童年还是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2 .出示两首诗,自读。 二、学习《牧童》 1. 只显示一首《牧童》看屏幕自读。问会读了吗?这首《牧童》让我想起了清朝诗人袁枚

5.古诗词三首牧童

古诗词三首牧童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唐代诗人吕岩的诗《牧童》。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以“多彩的童年生活”为专题展开,《牧童》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达了牧童那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2.学情分析: 那么,五年级学生对这首诗是一个怎样的认知情况?这首诗对他们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是什么呢?他们又想以怎样的方式来学习这首诗呢? 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我在课前对学生做了这样的调查: 1.你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么? 2.你认为学习这首诗的时候需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习吗? 3.你会背这首诗么?

4.你能大概说出这首诗的意思吗? 5.你能从诗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吗? 调查中我发现:80%的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95%的学生认为不需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习,70%的学生会背这首诗,能大概说出这首诗意思的占30%,能从诗中体会到诗人情感的只有极少数。 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生活状态的向往。。 三、说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所以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采用“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法”、“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来展开教学。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体现“快乐读美文,轻松学古诗”的教学理念,并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完整版)语文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的练习题

5古诗词三首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______”标出。 1.草铺.(pūpù)横野六七里。 2.收篙停棹.(diào zhào)坐船中。 3.清平乐.(yuèlè) 4.最喜小儿亡.(wánɡwú)赖。 二、读拼音,结合语境写字词。 春风bāo kāi()了大地的冰层,披着suōyī()的mùtóng()和扛着chútou()的老翁,都táo zuì()在这míng mèi()的春光里。 三、给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笛弄晚风 ....三四声( ) A.笛声逗弄晚风悠扬悦耳 B.牧童在晚风中挥舞着竹笛 C.舞动的竹笛捉弄着阵阵晚风 2.最喜小儿亡赖 ..( ) A.游手好闲,无所事事 B.顽皮,淘气 C.放刁撒泼 3.怪生 ..无雨都张伞( ) A.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B.责怪两个小孩子 C.怪不得 四、根据意思写诗句。 1.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喜欢的是调皮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莲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牧童》的作者是______代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将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2.《舟过安仁》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诗中,前两句话描写的是作者的______,后两句描写的是作者的____。我们还学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清平乐·村居》的作者是______代著名词人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词写出了老夫妻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4.读了本课三首古诗词,我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小学语文五下《5古诗词三首牧童》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的内容,领略《牧童》一诗的意境。 2.会流利背诵这首古诗,并且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 3.感悟古诗词,重温童真趣。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则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的体会到。 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结合本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要求和本课教学要求,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感悟古诗词。重温童真趣。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意思、想象描述的画面、体会童年生活的无暇和美好。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珍惜童年大美时光,认认真真读书,快快乐乐成长。 感悟古诗词。重温童真趣。 4所用教具 《牧童》课件,红宣纸,笛子,毛笔,水,墨汁。《不想长大》音乐。《笛子伴奏》 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 5.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年龄别称共唱《童年》 人生各年龄段别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 九十岁称之为耄耋之年。唯有童年最难忘也最珍惜。童年最美好, 这节课,我采 用感悟古诗词,重温童真趣的方法。感悟千年以前儿童生活情境,体会无忧无虑, 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重温我们童年的点点滴滴。毛笔手书童年二 字。以水为墨,为课后“童年”二字消失埋下伏笔,喻意童年易逝,时光匆匆,童年美 好而短暂。 活动2【导入】跨越千年牧童生活

千年以前牧童生活是什么样子呢?同学们也非常感兴趣,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 习《牧童》感悟诗词。出示课件。 活动3【讲授】熟读古诗方式多样 1、一读字正腔圆 学生初读本首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重点读写“蓑”字,突破读写 的难点。 2、二读抑扬顿挫 在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 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 3、三读诗中意境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已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此时, 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我鼓励学生,不仅要读懂诗意,还 要想象画面。 活动4【讲授】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读古诗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的主体地位。用不同形式的读,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读出层次,读出诗韵,读出诗情。 抓重点词,悟诗中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诗中情 境。 1、抓住“铺”,想象画面;品味“弄”,感受情趣;想象“卧”,感悟形象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诗中一个 “横”字、一个“弄”字、一个“卧”字,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在品读第一二句诗 时,我抓住一个“铺”字,引导学生感受原野的碧绿、茂盛,有一个学生感受到草原 的平坦,可以说是超出我预期的课堂生成的意外之喜;聚焦一个“弄”字,引导学 生联系自己学习乐器的经历换位思考,感受牧童弄笛的轻松、自在;品味数词“六 七里”“三四声”,感受原野的辽阔和笛声的悠长。学生在品味这些关键词的过程 中感受到了意趣,用心灵捕捉了诗的意象和境界,慢慢地将古诗读胖读厚了。在 这个环节中,我还通过对字词的品析,自然无痕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而 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感悟意境和感情 朗读可谓是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第三四句诗意思比较浅显,加上配有课文插图,学生感悟画面不是难点。我从“卧”字切入,引导学生思考:牧童会怎么卧?他为什么不脱蓑衣就“卧”?这样,牧 童悠然自得、自由随意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以上的教学设计,我避免了古诗教学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讲串问。通过抓住

《古诗词三首》诗词赏析:牧童(吕岩)

打印版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文: 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赏析: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古诗词三首牧童教案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牧童》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则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的体会到。 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结合本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要求和本课教学要求,依据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一下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中华语言的精妙。并以此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

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此外,我还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以明快的音乐入手,走进《牧童》 课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欢快的乐曲《田园之歌》,让学生听。随后问学生:欢快的音乐带给你什么样的心情?然后顺势引导:其实,能带给人快乐的事有很多,比如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就很快乐。见到久别的朋友,会很快乐。认识一位新朋友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现在,就让我们带着一颗快乐的心跟随诗人吕岩去结识一位新朋友。由此导入古诗《牧童》,并板书:牧童 这样的安排,我旨在“快乐”二字上展开教学,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又让学生以快乐的心情走进课堂。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5.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

5.《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 《牧童》课堂实录 一、点词读句 师: 这节课洪教师带大家学一首古诗,题目是 生: 牧童 师: 之前,同学们有没有去读一读这首诗啊. 生: 读了。 师: 我知道,学这首诗,对你们来说不算困难。因为这首诗没有一个生字,你要做到读正确读流利,那是非常简单的事。今天洪老师提一个更高的要求,要大家做到熟读(板书)(生接:熟读成诵)。对,这就需要认真反复地练一练。现在洪老师给你3分钟时间,做到熟读成诵。开始。 生:(自由朗读) 师:停,(学生感到为难),其实,刚才,你们自己给自己提高要求了,洪老师只想你们做到熟读,还没有要你们做到熟读成诵呢!(生笑),怎么样才叫熟读呢,现在我们来搞个活动,这个活动叫“点词读句”。先老师给你们作个示范,洪老师点到一个诗词,如果你做到了熟读,那么你脑子里就会很快映出带有这个诗词的诗句。请用举手的姿势告诉大家。明白吗? 生:明白 师:卧,(学生纷纷据举手)你看,读得很熟了么!请你说。 生1: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继续稳重地念)卧 生2:不脱蓑衣卧月明(读出了节奏) 师:明白吗? 生:明白。 师:你们明白洪老师为什么要点这个词吗?(学生有困难)把这句诗轻轻地读一读。 生:(再读这句诗) 师:诗句一共有7个词。谁知道洪老师为什么偏偏点这个“卧”字,猜一猜就可以了。你说,这个男孩。 生:卧是睡的意思,诗人在月光下着睡觉 师:注意了,他讲到了另外一个词:睡。他说这句诗里面不用睡而用卧,是因为卧字比睡字好,所以洪教师要点这个卧字。(面向发言的同学)你说得很对,这句诗里的这个卧字很特别,能让人联想开去。 生:卧字给我感觉是,他不是真的在睡觉,而是在欣赏月色。 生:对,卧是躺的意思,躺在草地上休息一会,也有玩的味道。 师:好。接下来,谁来做小老师,我们请小老师来点词了。来,由你来点词 生:(一生上台) 师:现在你上来只读一个词,所以一定要读得稳,让每一个同学都听得清楚。 生:好。------弄

古诗词三首《牧童》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牧童》教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古诗的意思。 2.体会诗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六七里”、“弄”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习重点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正经历着童年这一纯真美好的时刻。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哪些事情是令你难忘的呢?(生说)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以前的儿童的生活是怎样的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牧童》这首古诗。(板书:牧童)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写的这首诗中有没有你的影子。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古诗的朗读情况,指名读古诗,(多叫几个同学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及时纠错。强调“蓑”的读音。 2、了解诗人:请学生说一说对诗人的了解,(学生对吕岩比较陌生)师简单介绍: 吕岩,字洞宾,就是我们常说的“八仙过海”“八仙之一吕洞宾,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爆发了农民起义,他便到

终南山学道,后来便不知去向。 3、请学生说一说通过读,你读懂了什么?(生说) 4、请学生质疑,师相机板书。 三、探究交流: 1、请学生带着出的问题自己先读古诗,先自己思考。 2、看来同学们用心品味古诗了,但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让我们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待会儿一起来交流。 3、小组派代表解决部分疑问(生对“六七里”,“弄”的理解可能还比较模糊。) 四、想想画面,体会诗情 1、生再读全诗,品味意境 诗歌之所以能千古流传,就是因为它的语言凝练而涵义深厚。,而本诗仅有寥寥的28个字就表达了丰富的含义。我们还得通过细细的品读才能把谜团解开。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诗里,看看诗中描绘的是一份怎样的意境。 2、指一生读,其他同学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3、指几生说想象到的画面,师相机归纳诗意,抓住重点字词。 ①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通过这两句诗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生说)师引导学生说具体,草原怎么样?(广阔) 师:你从哪里知道草地很广阔? 生:铺字,横字。指草地像绿毯一样展开,这里让我感觉到了草地的广阔。 师:是啊,一个字就是一幅画,你看得真准!大家读读前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