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综述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综述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综述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综述

中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研究综述

一、认识体系

(一)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概念、内涵

曹军(2007)认为,就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范

畴来看,它是一种计划,属于规划、谋略的范畴;

就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性质来看,它是一种带有全

局性、关键性、根本性的并经过系统策划的长远规

划;就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内容来看,它是一种以

应变环境、超越对手、发展自我为特征的抗争性规

划,带有鲜明的竞争性特点。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又

是独特的、带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具有目标预期的

抽象理念与发展方略。

刘强(2007)认为,所谓“文化产业发展战

略”就是战略主体关于文化产业本身发展的一种长

远的整体性谋划、要求和政策安排,是从“如何发

展文化产业”或者说“应当把文化产业建设成一个

什么样子”这样一些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提出来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主体是既定的,只

有拥有对经济、文化等资源进行再分配权力的政府

中枢决策机构才能制定和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二)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地位理论界有不少专家学者呼吁

认识制定国家文化

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希望政府部门能尽快制定。最早提出这个建议的是沈望舒(1998),作者在文中明确指出,为迎接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亟需有一个权威性的战略规划为文化产业明确方向任务,改善环境条件,解决综合保障问题。一个体现国家意志、思路明晰、要求确切的规划计划,有利于动员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调整工作重点,重新配置生产力和资源,决定统一协调的建设姿态,有利于在改革的方针下进行体制、机制的相应转变,尤其是有利于克服妨碍文化经济发展,有害于文化产业建设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思想路线。为文化产业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和实施计划具有现实和长远的重要性,具有理论实践的双重指导意义。

二、要素体系

(一)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原则

胡惠林(2000)提出,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

中,不能把经济全球化片面地理解为可以不顾国家利益的完全的经济自由化或产业发展自由化,市场经济的最高原则仍然是国家利益,因此,文化发展战略确定应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只有选择了这样的战略前提,中国文化产业的安全才是有保障

的。

张晓明(2006)从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发展规

律这个角度,说明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一些特

殊性。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

性的原因是它们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平

衡性对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表现在,由于全球化的

迅速进展,国际性经济、文化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种不平衡发展态势正在成为谋求不平等经济、文化利益的重要条件。中国

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要应对国际性的经济、文化

发展的不平衡性格局,在制定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

的时候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现实性。

(二)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方针和战略目标

战略方针是整个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灵魂,它

是战略研究总成果的集中反映,代表和体现了战略

主体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构想和意志。战略目标是

一个文化发展战略文本的核心,是战略方针的体

现。

李宝元(1999)认为,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基

本指导方针应该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

路线,加快文化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步伐,在有利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人民思想文化素质

不断提高,有利于满足人民健康向上的文化需要的前提下,大力推进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放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经济。

张晓明(2003)在分析“入世”对中国文化产

业发展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在制订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时应以实现可持续的、跨越式的发展为基本指导方针,基本目标是要形成“后发优势”,基本手段是要“反其道而行之”,并遵循这样的原则,即以文化艺术的原创带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以文化产业带动信息产业,以产业政策引导企业整合,以制度创新应对制度竞争。

(三)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定位

李江帆(2001)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定位做了论

述,作者指出,就全国范围来说,由于(狭义)文化产业目前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重很小,其前向关联效果较强,但后向关联效果较弱,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果在第三产业中处于中下水平,因此尚未具备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条件。对比主导产业的标准,文化产业虽能较多地吸收先进技术,面对大幅度增长的需求,自身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但对

其他产业的发展的带动作用并不算强,因此也不具

备成为全国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条件。尽管如此,

文化产业能较多吸收先进技术,代表产业发展方向

和保持增长而需超前发展,因此有可能成为国民经

济中的先导产业。

(四)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重点

战略重点是对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关键意义而目

前发展具有比较优势或比较弱势,需要特别加强的

部门、区域、组织、要素等。战略重点的选择和实施是战略目标的展开,能否选择并实施正确的战略

重点关系到整个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成败。

1.文化“走出去”战略。花建(2000)认为,

过去中国的文化产业主要针对国内市场,而在

WTO背景下,我们不仅要服务国内,而且要参与

国际竞争;不但要“防守”和“拿来”,而且要

“进攻”和“送出”,这种双向的战略格局,是一个

重大的战略转变。作者(2005)进一步指出,中国

文化产业“走出去”不但要激发内容原创,生产大

量适应国际文化市场的优秀产品,还要解决三个大

问题,就是“谁走出去”、“走到哪里去”和“怎

样走出去”,即贸易主体、区位选择和出口路径的

问题。

胡惠林(2004)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应

该以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为战略目标,要扬长避短。中国的文化产业要“走出去”,就应当按照这个原则来选择属于自己的优势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只有这样,企业才可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要素禀赋”的结构也会随着文化经济的发展不断提升,最终达到能够赶上发达国家的目标。2.品牌带动战略。质量、品牌始终是产品的

生命,物质产品如此,精神产品也如此。没有高质量、高艺术、高品位的文化产品,文化产业就失去真正的支撑力。聂瑞平(2002)认为,要对中国的现有文化资源尤其是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盘点和梳理,对各个文化艺术门类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准确的分析和把握,依此确定各自的主打品牌,并不断壮大自身实力,以此作为突破口,来带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全面推进。

3.文化创新战略。胡惠林(2001)较早地提

出了文化创新思想,面对WTO,中国应构建文化

产业创新体系。要制定积极的文化产业政策,包括“民有市场准入”政策、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准入的反垄断政策、建立新的文化外贸制度、建立积极的国家文化安全预警系统、加大对文化原创能力系

统建设的政策投入等,全面推进国家文化创新体系

建设。李康化(2003)则从发展文化产业的全局出

发提出了理论制度创新、要素市场创新、产业链条

创新、产业结构创新、社会结构创新。

4.结构优化战略。文化产业部门结构与文化

产业空间结构是整个文化产业结构不可分割的两个

方面,人类的文化经济活动最终要落实在产业部门

和具体区域上。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具有提高国家

整体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文化战略意义。

胡惠林(2003)认为,中国文化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文化行政管理制度色彩,反映的是政府从意

识形态管理需要出发,对文化产业资源配置的一种

权力安排与部署,因此,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

整首先是对一种文化权力结构的调整。此外,中国

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路径选择与目标定

位,不能只有国内市场这一个向度,而且同时还必

须有对于国际文化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的关照。作者(2005)进一步提出,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包含着对文化产业布局的重新安排。我国文化产业

发展多元化和混合型的具体特征,决定了我国文化

产业发展只能采用混合型的产业发展模式,走混合

型产业变革道路。

花建(2005)认为,中国要改善文化产业的空

间布局,就要以大城市为核心,与周边的次级中心

城市和中小城镇形成城市群,建立文化产业的研发

中心、生产中心、传播中心,推动文化产业形成“Cluster”即“族群效应”,加快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在这个基础上结成覆盖全国的文化产业协作、

流通和服务网络。

张晓明(2006)认为,从国家层面看,为了更

好地应对国际性挑战,应实施区域差别性发展战

略,因地制宜发展文化产业;实施区域协同性发展

战略,全国发展一盘棋。此外,中央把整个农村文

化发展的体制环境做一个总体性的重构,一方面要

继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的构建,另一方面也要

注意开放农村文化市场。在整个文化产业布局中,

不仅把城市考虑在里面,而且把农村也考虑在里

面。

熊澄宇(2006)认为,文化产业的综合发展要

关照地区间的融合互动。地区的、局部的文化产业

发展是国家的、整体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融合互动的思路出发,分层次、分阶段、分

地区、分主题的文化产业发展为国家文化产业的综

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文化产业的综合发展要

关照不同地区、不同重点的融合和互动。

5.产业集群战略。康小明(2005)等提出,

文化产业集群具备的独特竞争优势对文化产业竞争

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从如下方面着手强

化我国本土文化产业集群的竞争实力:一是在区域

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启动并完善文化产业集群战略;

二是充分发挥文化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三是制定

科学而完善的发展规划;四是完善文化产业集群的

政策体系。

三、方法论体系

(一)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方法李建盛(1998)认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必须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的方法论维度;必须重

视文化本身和文化历史的理论研究,重视国际文

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比较研究;必须深入细

致地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产业发展的现状;必须

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和研究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

展,把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纳入自然与人、自然

与社会、文化发展与人的发展、文化发展与社会发

展、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结构中。

马国柱(2004)认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是

一个民主过程。制定切实可行符合实际的文化发展

战略是政府的管理行为,也是一个充分发挥民主的过程,需要相关专家、有关文化组织以及全社会的积极参与讨论,献计献策,最后达到集中统一。熊澄宇(2006)提出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是人的综合发展,就是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理解和设计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可能更为清晰、更为直接。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以了解文化产业

发展现状与趋势为前提,以体现前瞻性。经过文献整理发现,已发表的论文中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研究可谓数量繁多,现象描述全面。本文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优劣势、有利条件不利条件两方面入手,对研究现状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纳。

1.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劣势。祁述裕

(2001)指出,我国发展文化产业有许多有利因素。深厚的文化传统、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广阔的文化市场,这些都是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我国发展文化产业也已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还要考虑到,文化产业是环保产业。我国人均占有自然资源相对较少,而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大力发展

文化产业,也是符合我国国情扬长避短的一种战略

选择。存在的劣势,首先是文化产业中各门类发展

很不平衡。其中,侧重于利用自然资源的产业,如

旅游业发展较快,而知识和智力含量较高,尤其是

意识形态色彩较浓的产业如影视、报刊、出版、音

像等行业,发展仍很不充分。其次,我国传媒业的

规模过小。再次,竞争力不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

展,还面临许多体制性的障碍。

胡惠林(2001)指出,加入WTO后我国文化

产业发展存在如下矛盾和政策问题:一是文化管理

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政策制定系统缺乏整体性创新

联动,产业政策创新滞后于机构改革创新,这已经成为严重阻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是文化经济关系发展不平衡,文化管理体制上的

高度集中,造成了文化市场的行政性垄断,市场准

入矛盾随着这种行政性垄断的出现被扩大化了,可

能出现文化产业的“寡头经济”危及文化产业的繁

荣与发展。三是条块分割、行业壁垒和单一投资主

体政策与文化贸易投资主体多元化、自由化原则不

相适应,和发展先进的文化产业,搞活文化大流

通,建立文化大市场所需要的资本扩张能力的必然

要求形成尖锐对立,成为阻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

“瓶颈”,弱化了国家应对“入世”所应有的文化创新能力。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性要求与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准备不足之间形成突出的政策性和战略性矛盾。

祁述裕等(2005)通过建立文化产业国际竞争

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国际上包括中国在内的15个有代表性的国家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进行测算和比较,分析中国文化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和劣势。一是生产要素。我国文化产业的强竞争优势是人口规模大,文明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对外资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外国资本流入踊跃等。劣势是基础设施薄弱,人力资源质量不高,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资金来源结构不合理等。二是需求状况。竞争优势是中国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均GDP提高迅速,为文

化的有效需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劣势是中国人均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尚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第三产业的比重过低,国民消费观念尚待提高,文化消费者成熟度偏低。三是相关产业群集。旅游产业是相关产业群集竞争力的优势竞争点,而在与文化产业关联性较强的信息产业、教育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则均处于竞争劣势。四是企业战略。在这

一竞争力要素里,中国没有竞争强优势点。其文化

产品在国际上受欢迎程度和出口货物占GDP的比重

只是这一竞争要素的两个弱优势点。在营运基础和

企业运作两个竞争面里,均为竞争劣势点。相比而

言,中国在企业战略这一要素里,其国际竞争力较

弱。五是政府行为。在这一竞争力要素里,中国同

样没有优势。在文化产业政策(透明度、法律健全

性、科学性)、政府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和国民创新

方面的评价指标,对竞争力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这

是制约中国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环境障碍。

2.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条件。花建

(2000)提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

文化市场也将逐步加大开放程度,发达国家的优势文化产业在国际贸易中利用开放市场长驱直入,会

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市场带来强大的冲击。加入

WTO,宏观上政府对原来的各类产业的保护措施

将逐步取消,广义的文化产业将遵循优胜劣汰的原

则,进入全球化的竞争。这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是一次重大的挑战。中国文化产业在经济总量和产

业结构上是一种以弱对强的竞争态势。

郑百灵等(2002)认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就

国际机遇而言,首先,最大的机遇是经济全球化和

知识经济历史潮流下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趋势强劲,构成了“经济文化”或“文化经济”的新经济形态。其次,经济全球化使文化产业和文化竞争力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居于更加突出的地位。再次,经济全球化尤其是文化全球化也已经对我国的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加入WTO后,

这种影响将更加强烈。以国内机遇而论,首先,中央关于文化及文化产业的理念及政策十分明确,对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我国文化产业在面临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同样也存在着严峻的挑战。就国际挑战而言,首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产业十分强大,相比较我国文化产业仍十分弱小,“弱势文化”面临着“强势文化”的扩散渗透。其次,中外文化产业存在强弱势差距,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利益,而且涉及到文化安全,即我国面临着“文化霸权主义”、“信息殖民主义”、“网络文化殖民”、“文化交流逆差”、“数码鸿沟”的挑战。

张晓明(2006)指出,入世后在我国文化产业领

域发生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不对称竞争”,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际性产业发展格局的不对称———以夕阳产业换中国的朝阳产业;二是

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对称,以产业实力搏中国

的资源和市场潜力;三是已承诺开放领域竞争的不

对称性———以高端位置对中国的低端位置;四是规

则不对称———以创新机制对中国的传统体制。

(三)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策

发展对策是发展战略最终实现的方法论保证。

只有掌握并真正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文化产业发展

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才能真

正完成。在整理文献的过程中发现,理论界对于文

化产业发展对策的研究很多,很多学者都是在分析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对策,但很多

对策的提出往往没能做到对症下药,对策雷同现象

突出。因此,本文只对有影响力、有代表性的一些

研究成果做简要论述。__胡惠林(2000)从文化安全的角度提出,经济

全球化使国家文化主权受到严重的威胁和挑战,全

球化最终将不仅是经济战略问题,而且也是文化战

略问题,尤其是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问题。面对全球

化背景下的西方强势文化和“文化霸权主义”对中

国文化产业发展构成的威胁和挑战,必须构筑国家

文化安全体系。

花建(2000)提出,加入WTO带给中国文化

产业最实质的冲击是开放的竞争,要认清形势,避害趋利,采取新的发展战略和对策。一是大胆引进境外高品位的资本资源,和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资源相结合,成为新的文化产业优势。二是积极而稳妥地在文化产业中引进外资。三是引进新的文化要素和文化样式,可以大大激活我们自己的文化创造。四是加入WTO可以促进重点城市文化产业的

结构调整。五是加入WTO将会促进中国文化和外

国文化在法制基础上的平等竞争,防止不正当竞争的危害,在相互的交流中,走向“双赢”的新局面。

祁述裕(2001)提出,观念创新是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的前提。建立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是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的基础。政府职能转变是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的前提,应由直接干预资源配置,转向如何使市场发挥作用,通过市场运行规律,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作者(2005)进一步指出,要提高我国的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提高文化企业竞争力,要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二是改善需求状况,重点扶持有市场前景的文化产业,转变国民消

费观念,加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三是改进行政管

理,改进党的执政方式,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公平

竞争的市场机制;四是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

研究,加快对各类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

王文英等(2001)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

深圳几个城市的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比较

分析,得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文化产业的

体制、机制变革的结论。作者指出,在发展文化产

业时必须确立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和文化生产的产

业属性,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真正立足点在市

场;政企分离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具有资源整合能力的企业家,是推动文化产业可持

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制度创新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

展的根本性保障。

花建(2002)指出,推动文化投资应是我国文__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要从加大投资规模入

手,解决文化市场需求和文化生产能力不足的矛

盾。要根据文化产业的效益特点,合理引导长期投

资和短期投资、公共投资和商业投资在文化产业中

的比重,使投资责任均衡化。要努力与WTO规则

接轨,营造公平、公开和公正的投资环境,积极发

挥市场对于文化投资的正面引导作用。积极培育文

化投资的两大形式(产业投资和风险投资),鼓励金融介入文化领域,以拓宽文化投资的渠道和来源。适应国际化和信息化潮流,扶持技术含量高、创新力度大的文化产业,实施积极的投资鼓励政策和投资分配重点转移。

孟晓驷(2005)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

该从如下三大战略高度理解并制定、实施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举措:第一,关于中国文化的突破。首先要突破行政壁垒,全面实行国有文化单位布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其次要突破政策性障碍,全面实行国有文化单位体制的根本性改革。再次,对外开放应当优先对内开放,全球化应当优先全国化。第二,关于中国文化的换装。用现代高科技和先进适用科技改造和提升文化产业,是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用先进科技传播先进文化,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对于文化的贡献率,从而实现高科技与高文化的和谐发展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三,关于中国文化的出征。要大力支持国内文化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积极开辟第二战场,直接进入国际文化市场;要努力扶持培育涉外文化产业,完善对外文化贸易政策,把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推向世界,把我国深厚潜在的文化资源变成卓然

飞扬的现实文化优势,尽快缩小文化贸易逆差,让

我国从文化进口大国变为文化出口大国。

祁述裕等(2006)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高新技术推动下,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

刻调整,以动画卡通、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多媒

体产品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

的核心产业之一。可以预计,以信息产业带动文化

产业,将成为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我国文

化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方向。我国特别是中心城市,

应把发展新兴文化产业作为重点,着重做好加大扶

持力度,鼓励文化创造,完善产业链,建立和完善

市场竞争机制等方面的工作。

陈少峰(2006)认为,为了保障我国文化产业

的可持续发展,国家需要在目前的资源垄断领域引

入竞争,以提升国家全资传媒集团的竞争力,同时

稳步实现对民营企业的市场开放。通过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国际竞争,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并

通过产业竞争力的平台,对外输出文化和文化产

品。此外,要以促进就业的目标来促进市场竞争和

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同时有效利用资源也是产业发

展战略的基本环节。

尤芬等(2007)用熊彼特的技术创新长波理论

解释了文化产业的长波周期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分

析得出结论,技术的不断更新与突破决定着文化产

业的历史进程。这一点对未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道

路,即文化产业发展第三个长波周期中的发展战略

制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胡惠林(2007)进一步

指出,由于文化产业有着一般产业所没有的意识形

态属性,因此,文化产业的周期性波动在技术创新

条件之外,还存在着反周期力量。这种反周期力量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和文化行

政主管部门,民营的、非公文化经济是另一方面的

反周期性力量。这两种反周期性力量都会对文化产

业增长周期的曲线运动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与技

术创新决定文化产业生命周期的规律性运动构成反

运动。因此,在我们关注技术创新周期对于文化产

业增长周期波动的发展规律时,还必须要关注文化

经济运行中的其他力量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曹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 刘强.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一以山东省为例

[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 沈望舒.关于中国文化产业现状的思考与建议[J]. 北

文化产业政策法规论文

科目名称: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 论文题目:电视剧管理法律制度引导下电视剧产业的发展 学号 2012410899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文化产业管理 年级 2012级文管一班 姓名杜肖颖

题目:电视剧管理法律制度下电视剧产业的 发展 内容摘要:中国电视剧产业经过近 20 年的市场化发展, 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构成主体主要包括:电视剧 制作商、电视剧播放平台运营商、设备供应商以及电视剧广告商和 消费者,其电视剧产业也可以划分为三个环节:电视剧制作环节、销 售运营环节、消费环节。电视剧制作行业虽属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管制 行业,但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电视剧制作业务的 准入许可逐步放开,对境内资本从事电视剧制作业务已基本放开,电 视剧产业活力四射。 一,电视剧产业环境分析 (一)法律政策环境 电视剧制作行业虽属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管制行业,但随着文化体 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电视剧制作业务的准入许可逐步放开, 对境内资本从事电视剧制作业务已基本放开。目前政策准入门槛较 低,企业数量众多,市场集中度较低,竞争比较充分。?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为指导、《电视剧管理规定》为基础,涵盖行业资质管理、行业业务标准审 查、行业质量管理、产业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目 前对电视剧业务的开展较为重要的法律法规如下表所示:生效时间?法律法规政策名称?文件编号/颁布机构?1997.9.1?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国务院令[1997]第 228? 号? 2000.6.15?电视剧管理规定?国家广电总局令[2000]第 2? 号 ? 2001.10.27?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国家主席令[2001]第 58? 号? 2003.12.3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 产业 国办发[2003]105? 号?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 通知 2004.6.15?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国家广电总局令[2004]第 39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

广州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

广州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 “广州文化产业发展专题调研”课题组 一、广州文化产业的现状 据统计,到1999年底,广州市拥有文化产业单位2579个(指独立核算的法人单位,未包括旅游);从业人员149076人,营业总收入亿元(未包括旅游);全市旅游2000年营业收入400亿元,实现增加值亿元,约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 广州文化产业单位按隶属关系分,省属有166个;地方属有2542个;按地域分,海珠区文化产业单位最多,达623个;其次是越秀区,382个;东山区332个,位居第三。按文化产业行业分,单位数最多的是印刷业,672个,其次是娱乐服务业386个,广告业325个,位居第三。各文化产业单位分布情况见下表: 表一广州市文化产业单位情况单位:个

(数据来源:广州市统计局社会处)1[1] 广州的文化产业在全国发育较早,发展较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变化。一大批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文化设施,构成广州市一道道亮丽风景线,如广州电视台、广州购书中心、红线女艺术中心、广州美术馆、星海音乐厅、广州雕塑公园、正在投建的广州歌剧院、广州报业文化广场等。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为主体、多门类、多层次、多功能的报业结构,和以新华书店(集团)为主体、多种发行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流通形式的发行体制已初步形成。这一切,为进一步发展我市的文化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可以扼要地再分别给出部分数据: 1、新闻出版方面:从1992年至1998年,我市的图书发行量从7182万册增至8910万册;全年出版报纸从140076万份猛增至190571万份;全年出版图书从2436种增至3681种,达32343册;全年出版杂志刊物从241种增至254种,从16775万册猛增至21127万册。作为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试点单位,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确立了“一业为主,综合经营、扬长避短,多元发展”的经营方针,在认真办好和搞好党报的前提下,发展了10种系列报刊。其中《足球报》期刊发行数达200万份,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专业性体育类报纸。广州日报广告收入达16亿元,总资产40亿元;总收入23亿元,自费订阅和零售达%;覆盖广州市区52%,省内43%;发行量达160万份。他们投资14亿元 1[1] 有关说明:本表以法人单位为计量单位,并根据其主要从事的业务划入某一行业;本表按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94)为行业划分标准;本表不包括个体经济;本报告统计口径和方式按广州市统计年鉴标准;本报告文化产业单位范畴按北京市所作的文化产业单位统计口径。

我国文化产业现状与消费情况分析

我国文化产业现状及消费水平分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我国文化消费能力持续增长,近几年年将达到亿元左右规模;随着中国按照承诺逐步开放文化产业,国外文化产业集团将可能以技术与内容的多重优势进入国内市场,并在国内文化市场占据一定份额;国内文化产业集团化发展趋势加快。 文化消费需求旺盛;文化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各项文化事业和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文化市场秩序明显好转;音像制品产业管理力度加大;各地文化建设投资力度加大,文化建设进入均衡快速发展阶段。 但是,我国文化产业无序与低水平竞争一直持续,面对内外挑战缺少持续发展动力。文化产品内容趋同性严重,部分地区经营秩序不规范;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垄断行为依然严重。 不过,近几年来,文化产业改革步伐加快,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文化产品的市场空间将达到亿元; 即使如此,产业行业仍较大受到宏观面影响,缺乏企业性行为能动性;中国文化产业也将直面来自国际文化产业巨头的挑战,缺少安全稳定性。 我国的文化市场已有"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条件迅速改善,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正在被迅速释放;另一方面,各种新型文化产业门类不断产生,文化产业结构性变化频繁。但是现有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文化产业还处在一种低水平供求平衡和非对称结构性矛盾的状况之中。 从需求方面说,2000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849美元,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准的恩格尔系数也降至50%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80元,人均消费性支出是4998元,其中被列入统计的,与文化相关的旅游、娱乐和耐用消费品、教育、文化服务、通讯等项消费总计949元,占到可支配收入约19%。按照我国目前大约有4亿城镇人口计算,我国目前城镇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大约有379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253元,人均消费支出中通讯和文教娱乐类支出280元,总计达到2520亿元。这样算下来,我国与文化相关的消费需求应该在6000至6500亿之间(6314亿元)。 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而且目前还处在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因此,存在的根本性问题还是体制性的。任何国家的产业政策的基点都是两个,即以市场为基础,以政策为导向,更何况我国的文化产业是生存和成长于一个更为特殊的环境中的。在一定意义上,我们今天对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认识,以及依此制定的文化产业政策的合理性,将影响着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并还会进一步影响我国整个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中国动漫行业现状及消费水平分析 动漫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

2017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2017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1.电影营销问题及对策研究 2.改制视域下文化事业单位发展路径分析 3.提高我国影视剧产品竞争力对策分析 4.**文化企业治理问题研究 5.**文化企业管理问题研究 6.文化企业营销模式探析 7.论文化产业中创意人才的培养 8.文化项目团队的建设与思考 9.文化产品延伸产业链的发展策略 10.浅析文化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 11.技术创新下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变迁研究 12.浅析文化项目成本控制 13.文化产业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14.文化产业创新模式探析——以×××文化产业为例 15.基于技术创新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16.文化产业(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17.文化企业人力资源的特性分析 18.浅议文化产业助推经济发展方式的优势和路径 19.浅析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途径 20.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分析 21.文化产业项目风险管理体系分析 22.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风险控制 23.文化(企业)人才资源管理分析 24.XXX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再利用)的对策 25.基于价值链理论探析(影视,传媒,出版、动漫等)的发展策略 26.XX(影视、出版、动漫等)产业营销策略分析 27.工业遗产与城市文化空间的构建(个案研究)

28.新媒体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播研究 29.动漫产业衍生品市场研究 30.动漫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31.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对接与融合 32.实景演出转型升级探索(个案研究或总体研究) 33.影视衍生品市场研究 34.文化产业的传承与创新中的问题及对策 35.京津冀协同发展视域下河北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策略分析 36.京津冀视域下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37.河北省(或某地)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 38.河北省(或某地)小微演艺企业的发展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 39.河北省(或某地)文化产业园区运营模式研究 40. 河北省(或某地)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41.河北省(或某地)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42.河北省(或某地)旅游演艺产业提升策略研究 43.石家庄市(某市)城市建设中文化元素开发与融入战略研究 44.河北省(或某地)文化企业经营环境研究 45.河北省(或某地)文化产业品牌策略探讨 46.河北省(或某地)文化产业园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47.河北省(或某地)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体系构建研究 48.河北省(或某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 49.河北省(或某地)城市文化与城市品牌研究 50.河北省(或某地)演出市场发展趋势 51. 河北省(或某地)文化资源优化配置策略研究 52.河北省(或某地)文化产业发展历史研究 53. 河北省文(或某地)化产业创意能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 54.河北省(或某地)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55.河北省(或某地)文化资源结构与特色分析 56.河北(或某地)宗教文化资源的价值与开发前景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一、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特征与阶段评价 经过新中国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成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在改革中萌动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成都市的文化产业呈现出逐年加快发展态势。2000年全市文化部门文化产业增加值总产出为1.33亿元,实现利润960.3万元。2001年总产出增加到1.57亿元,实现利润1793.9万元。2002年总产出为1.80亿元,实现利润855.7万元。2003年总产出为2.1亿元,实现利润3249.7万元。到200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65.81亿元,占全市地方生产总值3.0%。2000年以来的5年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呈现逐年加快的趋势。全市有文化产业活动单位5391个,个体经营户18967个,其中行政事业性单位538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5.21万人,占全市城镇就业人数2.6 %,其中行政事业单位从业人员1.82万人,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2%。 (一)成都文化产业现状特征 成都文化产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在产业规模、发展形态、体制环境、市场基础等方面均已形成良好的条件,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1.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2004年国家统计局提出了我国文化产业分类,按照这个分类,成都已经具备文化产业各行业类别,基本形成了文化产业圈层体系,并在所有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具备较完备的产业样态,储备了加快发展的后劲和条件。 2.文化优势产业逐渐崛起。政府支持,市场培育,成都文化产业逐渐形成了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形成了几个在全国有地位的文化产业集团,打拼出了一批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 3.文化产业多元投资格局正在形成。多年来政府投资文化事业单一格局已被打破。2004年,成都市出台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加快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允许民间资本投资文化领域,文化仅靠政府投入的传统格局已经被打破。 4.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和文化基地建设迈出可喜步伐。一街之距的《四川日报》为主的四川报业集团和《成都日报》为核心的成都报业集团,构成成都的报业文化区。在《中国西部印务产业基地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以锦江区为中心,建设集创意设计、印刷加工、物流配送及印刷人才培养为一体的“西部印务产业基地”,正在成为西部印刷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成都市政府制定了数字娱乐产业“两个中心、四个一百工程”的发展规划,拟在3—5年内初步培育和完善我市数字娱乐产业链,把成都打造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数字娱乐产业基地,成为世界数字娱乐企业发展的重要聚集地。 5.丰富的文化活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成都曾是全国举办“中国电视节”的两座城市(上海和成都)之一,每两年一次的“中国四川电视节”,是中国电视界和世界电视界盛大的交流盛会。民间文学艺术形式、地方风味饮食、民间工艺品和民俗文化活动种类繁多,都江堰每年的放水节、中国成都国际熊猫节、每年春节的庙会等,她们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为成都市民津津乐道,而且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人。成都既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4年“文化年”,共开展大型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

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论文

学号《农村文化产业概论》

目录 摘要 (1) 一、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 (一)、农民的文化生活枯燥、单调 (1) (二)、农村文化队伍力量薄弱 (1) (三)、财政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农村文化活动设施匮乏 (2) (四)、目前的乡镇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 (2) (五)、青壮年多外出务工,发展动力不足 (2) 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措施 (2)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2)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各项文化活动有序开展 (3) (三)、政府要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人才支撑 (3) (四)、制定文化产业优惠政策,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进度 (3) (五)、改革和调整乡镇文化管理体制,扩大乡镇文化机构职能 (3) (六)、实施品牌战略,走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之路 (4) 三、结论 (4) 参考文献 (5)

摘要:随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农村的文化建设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因而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注重挖掘农村现有文化发展潜力,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布局出发,从较高的起点上对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进行深入的思考。本文从研究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入手,论述了农村文化发展的出路及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与社会其他各部门应作出的贡献。 关键词:农村文化产业、现状、措施 一、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农村文化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相对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仍不尽如人意,大多处在产业链的低端、初级的状态,与县域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差距。许多地方的农民群众已经不满足于吃饱穿暖,他们想享受与城里人一样的精神文化生活,但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文化建设的差距日益拉大,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产品及其文化服务虽然在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艰苦努力下有所改变,但尚未从根本上按照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协调发展,农村的文化建设从总体来说还比较薄弱,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还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突出表现在: (一)、农民的文化生活枯燥、单调,文化消费偏低 农民劳作之余,除看电视外最主要的消遣活动是串门、聚众喝酒、打麻将、打牌等活动。多数农民没有文化消费概念。 (二)、农村文化队伍力量薄弱 农村专业文化干部人员少,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人才瓶颈使得农村文化产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如原材料的供应链和加工环节,而高附加值的创意、研发和品牌营销即“微笑曲线"的两端多在城市的文化企业或公司。近

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文档

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文档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 f the development of Municipal Cultural Industry 编订:JinTai College

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调研报告是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即将被动的适应变为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写作实践,从明确的追求出发,经常深入到社会第一线,不断了解新情况、新问题,有意识地探索和研究,写出有价值的调研报告。本文档根据调研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继党的xx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后,党的xx届三中全会不仅进一步强调要发展文化产业,而且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意见,把文化产业作为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进行安排。这既是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的体现,也是对我国这些年来文化产业长足发展事实的一种确认,为新世纪之初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腾飞创造了良好契机。

目前,文化产业被公认为“朝阳产业或未来取向产业”,其涵义有二:一是文化产业可以有效地突破传统产业的发展瓶颈,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发展;二是文化产业对提升综合国力、提升区域和城市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可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未来发展。 1、##文化资源概览 文化资源是以精神内涵为主要存在形式,其最大特点就 是可以多次开发和重复利用。##居秦、楚、渝、川之间,北依秦岭,南枕巴山,汉江横贯其中,东西融会,南北兼蓄,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境内山青水秀,峰奇洞异,茂林修竹,形成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以及##曾经的封闭、发展的滞后,使民众的生活、生产保留着更多的农业社会的自然、古朴状态,原汁原味的民情、民俗、民食所构成的民间文化风情都成为一种尚待开发的富矿。 ##的民间音乐呈品类众多、支系繁荣的景象。##素有 “民歌之乡”的美称,汉江两岸是唱山歌、情歌、小调的胜地。其中以紫阳民歌最具代表性。紫阳民歌分“山歌”、“小调”、“民俗歌曲”、“花鼓、八岔”、“号子、孝歌”、和“新民歌”等类别、十几个曲种。XX年10月,紫阳被省文化厅命名 为“陕西民歌之乡”,XX年3月,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

关于文化产业的文献综述

关于文化产业的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历史 从改革开放到目前为止,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1978-1985年,文化产业的起步阶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娱乐业从无到有,有力地冲击了人们的文化观念。20世纪80年代以后,录音机首次进入普通百姓家庭,与革命歌曲不同,当时被称为靡靡之音的流行歌曲受到了年轻人的大力追捧,尤其是每年春节晚会后人们对港台歌星的迷恋,引发了录音磁带的热卖,使得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音像出版得到率先和快速发展。这一新的文化现象的出现,刺激和引领了社会的文化消费。1985年,国务院转发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把文化艺术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列入国民生产统计的项目,这事实上确认了文化艺术可能具有“产业”的性质。 (二)1985-1992年,文化产业的自发培育和成长阶段。以广告公司和演艺公司的大量出现为标志,出现了各种形态的文化企业。1991年,国务院批转《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报告》中正式提出“文化经济”的概念;1992年,十四大报告中提出“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同年出版的国务院办公厅综合司编著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一书,明确使用了“文化产业”一词,这是我国政府主管部门第一次使用“文化产业”概念。 (三)1992-2001年,文化产业走向自觉阶段。1992年“十四大”之后,我国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的活力,文化企业的自由度也逐步加大。社会的商业化推动了文化的市场化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迅速从以政治为主导的社会形态下解放出来,全面导向大众市场。1996年广东在全国率先组建报业集团,形成了多种媒体协同发展,满足不同层次读者需要的舆论宣传体系;1998年文化部设立文化产业司,并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

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产品、工业品、服务业等上百个门类。一系列旅游和文化品牌的成功打造,奠定了临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与增强广州文化竞争力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与增强广州文化竞争力 文化产业是增强文化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广州市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打造岭南风格的特色城市,强调突出岭南特色,挖掘岭南自然、历史、文化、传统和现代内涵特色,充分彰显城市文化魅力。因此,针对当前广州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特色文化产业链为切入点,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增强文化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标签:文化产业;文化竞争力;文化产业链 广州特色文化产业链包含两个部分:一是立足广州本地,有广州特色的文化产业全链条;二是面向国内外,在文化产业链条上,有广州优势的产业环节。 一、广州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链正当其时 世界现代产业发展基本趋势表明,当今国际竞争不仅仅是企业的竞争,也不仅仅是产品的竞争,而是一个全新的产业链的竞争。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也不例外,完整的产业链条是文化产业成熟的标志,产业链条完善才能形成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群,才能最大程度获得经济效益。因此,广州通过着力打造系列特色文化产业链,可以整合优化文化产业发展各类资源要素,集聚文化关联企业互依错位竞相发展,激发文化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与活力,逐步解决当前制约广州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整体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当前,广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超千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文化市场日益兴旺、文化企业不断成长、文化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品牌意识逐步增强,打造广州特色文化产业链正当其时。 1.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链有利于发挥广州文化资源比较优势。特色文化产业链植根于本土文化资源。广州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链,可以充分整合这些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自然生态文化、革命文化、时尚商贸文化等各类特色文化资源和各方面力量,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形成广州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国际品牌和产业链系统化品牌传播体系,极大地提高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促进地方特色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2.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链有利于增强广州文化企业整体竞争力。特色文化产业链依托于大中小微文化企业。广州在新闻出版、影视传媒、网游动漫、广告会展、时尚创意等优势领域,已经拥有一批百亿级文化企业和知名品牌,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链,可以充分发挥这些企业的龙头作用和文化品牌的影响力,通过整合提升文化资源数字化网络和市场化文化投融资平台、文化创意研发平台、文化产权交易平台等产业服务体系,培育带动一批产业链相互接驳的中小微文化企业协同发展,形成良好的文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促进文化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3.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链有利于文化人才集聚广州创新创业。特色文化产业链

最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也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发展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吸纳就业,而且能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精神产品。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因此,必须从加强规划、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培育龙头、搭建平台等多方面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品牌;产业园区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虽有一定发展,但产业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潜在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把握全球文化产业发展趋势,针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积极探索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二)产业布局趋于合理,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围绕发展创意产业、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彰显民族特色等思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带。在东部,积极构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文化产业带。在中部,在弘扬晋商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上做文章,促进演艺业、影视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西部的云南走以地域性民族文化为内涵、以文化旅游为主线、以品牌运作为核心的产业发展路径,在全国形成较大影响。综合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格局基本相同,呈现东高西低的区域不平衡发展态势。从文化产业单位数量、从业人数的地区分布

看,东部地区分别占全部的66%和69%;从实现的增加值看,东部占74%,中西部占26%。同时,部分地区还存在发展思路单一、产业结构雷同的问题。如,盲目发展动漫游戏业等,缺少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四)产业外向度有所提升,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近年来,我国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文化企业通过提升竞争力加大产品服务出口力度,培育出一批具有民族特色、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知名文化品牌,在扭转文化贸易方面初显成效。2007年,国产电影海外销售再创新高,78部影片销售到47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发行收入总计20.2亿元人民币。版权贸易结构逐年改善,图书版权进出口贸易逆差从2002年的9:1缩小到2007年的5:1。境外演出收入大大提高,有的节目已接近或达到国际演艺产品的价格水平。但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的状况依然存在。文化贸易逆差严重,我国文化产品与服务进口和出口比例约是10:1,对欧美国家甚至达100:1。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文化产业的管理在许多地区不同程度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政企不分等问题。目前,多数地区尚未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文化、广电、出版、旅游等相关部门各自为政,管理分散,文化市场多头执法。以音像业管理为例,其进口产品的内容审查、发行和市场管理、出版和复制分别由文化、广电、出版三个部门管理。由于国有事业单位改革不到位,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尚未建立或健全,一些更名改制的集团仍

文化产业概论论文

文化产业概论论文 题目: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振兴与发展 ——以影视文化产业为例 学 院 管理学院 专 业 公共事业管理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2014年1月1日 装 订 线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振兴与发展——以影视文化产业为例 摘要:影视文化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繁荣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对外传播影响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和现状的分析,以影视类文化产业为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来促进中国影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突破文化创意产业的瓶颈,实现振兴。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文化创意泛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而出的作品。任何一种文化创意活动,都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但创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人的灵感和想象力,借助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提升。 延伸至产业领域,所谓的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基于文化创意作品,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是要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精致产业”。而影视文化创意产业横跨电影业、广播电视业等多个行业,与音乐产业、时尚等产业又相关。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影视文化创意产业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龙头产业、核心产业,也是最为活跃和最为复杂的产业。所以说,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和现状 2005年就有统计显示,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每天创造着220亿美元的产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占全球GDP总量超过7%。因此,文化创意产业被冠上“朝阳产业”或者“黄金产业”的称号,各国政府都鼎力支持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该产业的发展乘风破浪。 我国的创意产业萌芽于2005 年,随后的2006 年成为中国创意产业的元年,同时也是创意产业广泛普及并开始为更多人所关注的第一年。因为在这一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首次将“创意产业”写入其中。以此为指导,各地也纷纷制定扶持创意产业的各种政策,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环境逐渐孕育,发展实践不断推进。2009 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计划》有明确表示将重点支持文化创意等产业,表明创意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以影视业为例,中国影视业起步较晚,而且无论从资本积累、创意生产,还

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工作思路正式版

Making a comprehensive plan from the target requirements and content, and carrying out activities to complete a certain item, are the guarantee of smooth implementation.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工作思路正式版

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工作思路 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计划资料适用于对某个事项从目标要求、工作内容、方式方法及工作步骤等做出全面、具体而又明确安排的计划类文书,目的为完成某事项而进行的活动而制定,是能否顺利和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和依据。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工作思路 **市文化局 近年来,**市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实施“文化兴市”战略的重要内容放到重要位置,依托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推进全市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现将安阳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的工作思路汇报如下: 一、**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既有以殷墟、甲骨文、周易为代表的古代文化,又有以红旗渠等为代表的现代文化;既有风光旖旎的自然山水文化,又有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丰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安阳市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市以建设文化大市和文化强市为目标,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开拓文化市场,狠抓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建成了以市区为主、辐射全市各县(市)的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群体。 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十五”以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园区发展现状与问题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园区发展现状与问题[摘要]:2005年我国掀起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序幕,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呈现集群式发展,形成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众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本文从目前国内业已形成的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产业园区入手,分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的发展模式,指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功能及存在不足,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从2005年起,受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文化创意产业思潮的影响,我国内地城市也吹响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结号”,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集群发展。随着北京、上海建立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其他城市纷纷效仿,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目前我国业已形成首都创意产业集群、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珠三角创意产业集群、滇海创意产业集群、川陕创意产业集群及中部创意产业 ) 期) 文化创意产业是产业集群的新成员,它是指一定时间内生存和坐落于特定区域或环境内的各种文化创意产业实体所形成的空间聚合体。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式。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出现集群化发展趋势,形成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一些城市已经形成相当数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化对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重要意义,集群发展有利于企业彼此协调竞争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张京城在《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指出,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就自身体系而言也无法通过单体行为所能完成;某一单体只能完成产业内的部分内容,而只有通过打造创意产业集聚区,使企业和机构形成基于产业链条的协作关系,才能获得群体竞争和发展优势。 [2]

广州文化创意产业的SWOT分析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课程:区域规划 广州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SWOT 分析 专业班级14城市规划(1)班 学生姓名丘穗敏 指导教师 2014年10月25日

广州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SWOT 分析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有着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世界各国政府都对这一产业的发展给予了特别关注和高度重视。广州市是华南地区中心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充足的资金资源和人才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文章以SWOT分析法为研究的基本框架,系统研究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厘清发展思,并据此为广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广州;文化创意产业;SWOT分析 2014年已接近尾声,这一年两位文坛才子郭敬明和韩寒的电影大对决,以《小时代》获奖,韩寒,我们后会有期结尾。这一年还有继2013年“大黄鸭”之后,大黄鸭之父再推出的“月兔”迎中秋;《小苹果》、《我的滑板鞋》等网络神曲的流行;苹果6的发行;另外还有华谊兄弟王中军花3.77亿元买下梵高名画《雏菊与罂粟花》;而最近的万达集团也是花巨资打造各种影城,电影主题公园…等,这些文化热点资讯每时每刻都在冲击你的神经,颠覆你的感官。可以看出,信息时代的来临,逐步形成了以文化创意价值为核心,现代科学传播技术为支撑,以文化创意、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文化服务、文化交流为核心的的新型产业链——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在各国有不同的定义,称为文化产业、创意知识产业、内容产业、创意工业等,但大体上是相同的,都是指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简单复制的文化工业在面临多样性审美文化需求,高科技推动、产业越界渗透融合的冲击下,出现的以原创性知识产权为价值核心,突出创意、创作与创造,为消费者提供文化体验与审美享受,同时极有创造财富和提供就业机会潜力的产业集群。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它是一种新型业态,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形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全球各国各地区的重视。 目前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策略是形成东部、中部和西部三级梯队状态,明确各城市创意分工,共同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广州作为东部中心城市梯队的一员,需要在文化创意产业上有所突破,与先一步发展创意产业的北京,上海、等形成同等级的文化创意中心。广州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具有一些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如何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热潮中脱颖而出,如何在全国创意分工中更好的和其他城市合作,使区域资源配置合理化,则是关键问题所在。在此以SWOT分析方法,分析对当前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全面、清晰的分析,进而为厘清未来的发展思路提供参考。 一、广州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SWOT 分析 1、优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