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酸碱平衡详解

第五章: 酸碱平衡详解

第五章: 酸碱平衡详解
第五章: 酸碱平衡详解

酸和碱是两类重要的电解质。在活的有机体中,它们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很多药物本身就是酸或碱,它们的制备和分析测定条件以及药理作用等,都与酸碱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酸碱反应是一类没有电子转移、只涉及离子的互换的反应。许多化学反应和生化反应都是酸碱反应,有些化学反应只有在适当的酸碱条件下才能顺利进行。了解溶液中酸碱平衡关系及其规律,对于控制酸碱反应以及与酸碱有关的化学反应的进行都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节 酸碱理论

人们对酸碱概念的讨论经过了二百多年,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出了许多的酸碱理论,较重要的有:阿仑尼乌斯(S .A. Arthenius )的电离理论;布朗斯特(J .N .Bronsted )和劳莱(T .M .Lowry )的质子理论;路易斯(G .N .Lewis )的酸碱电子理论;软硬酸碱理论等。

为了能更好地说明酸碱平衡的有关规律,本节重点讨论质子理论,并简要地介绍酸碱电子理论。

一、酸碱质子理论 (一)酸碱定义及其共轭关系

酸碱质子理论认为:酸是能够释放质子(H +)的分子或离子(质子给体),碱是能与质子(H +)结合的分子或离子(质子受体)。例如:HCl 、HAc 、NH 4+、H 2PO 4-、[Cu(H 2O)4]2+等,都能给出质子,它们都是质子酸。而NH 3、OH -、Ac -、HCO 3-、HPO 42-等,它们都能与质子结合,它们都是质子碱。例如:

根据酸碱质子理论,质子酸给出质子后,余下的部分必有接受质子的能力,即质子酸给出质子变

为碱;反之质子碱接受质子后变为质子酸。酸和碱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统一在对质子的关系上,这种关系可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为:

质子酸

H + + 质子碱

可见,对质子酸、碱来说,酸内含碱,碱可变酸,所以质子酸、碱是相互依存的,又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它们之间这种“酸中有碱,碱可变酸”的关系被称之为质子酸、碱的共轭关系。

另外,酸碱质子理论中的两性物质(amphoteric compound )是指在反应中,既能给出质子又能

接受质子的分子或离子,如H 2O 、HCO 3-、HPO 42-

等。如:

CO 32-

HCO 3

H 2CO 3

(二)酸碱反应实质

+H

-H

两性物质

酸 碱

酸 碱

HAc H + + Ac -

NH 4+

H + +

NH 3

酸碱质子理论认为,酸碱反应的实质是两个共轭酸碱对之间的质子相互传递的反应。溶液中酸碱的离解是质子传递反应。如HAc在水溶液中的离解,HAc给出质子(H+)后,生成其共轭碱Ac-;而H2O接受H+生成其共轭酸H3O+。该反应是由两个酸碱半反应组成的,每一个酸碱半反应中就有一对共轭酸碱对,如下所示

+

HAc +H2O H3O++ Ac-

酸1 碱2 酸2 碱1

同样,NH3在水溶液中的离解反应是由下列两个酸碱半反应组成的

H+

NH3+ H2O NH4++ OH-

碱1 酸2 酸1 碱2

按照酸碱质子理论,酸碱反应也可以在非水溶剂、无溶剂等条件下进行。由此可见,质子理论不仅扩大了酸碱的范围,而且还扩大了酸碱反应的范围。

(三)水的离子自递平衡和溶液的酸碱性

1.水的离子自递平衡

根据酸碱质子理论,水的电离反应可表示为

H2O(1) + H2O(1) H3O+(aq) + OH-(aq)

在此反应中,给出质子和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水分子,因此该反应被称为水的离子自递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该质子转移反应达到平衡时,[H3O+]和[OH-]的乘积为一定值。

Kθw = [H3O+]·[OH-] 通常简写为Kθw = [ H+ ]·[OH-] (5-1)

Kθw称为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水的离子积。25℃时,Kθw = 1.009×10-14。实验表温度升高时,Kθw 增大。常温时一般不考虑温度的影响。

水的离子积是一个重要的常数,它反映了水溶液中[ H+ ]和[OH-] 的相互制约关系。只要是在水溶液中,这一关系式永远成立。

2.溶液的酸碱性

就水溶液而言,溶液中[ H+ ]或[OH-]的大小反映了溶液的酸碱性强弱。可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表明溶液的酸碱性。通常规定

pH = -lg[ H+ ] (5-2) 与pH值对应的还有pOH值,即

pOH = -lg[OH-]

由于常温下,在水溶液中

Kθw = [ H+ ]·[OH-]

将等式两边各项分别取负对数,得

-lg K θw = -lg [ H + ] - lg [OH -]

令 -lg K θw = p K θw 则 p K θw = pH + pOH =14 (5-3)

pH 值是用来表示水溶液酸碱性的一种标度。溶液的酸碱性与pH 值的关系如下: 酸性溶液 [ H + ]>[OH -] pH < 7 < pOH

中性溶液 [ H + ]= [OH -] pH = 7 = pOH 碱性溶液 [ H + ]<[OH -] pH > 7 > pOH

pH 值愈小,溶液的酸性愈强,碱性愈弱;pH 值愈大,溶液的碱性愈强,酸性愈弱。

(四)酸碱的强弱

质子理论认为,酸碱的强弱首先决定于酸碱本身释放质子和接受质子的能力。在具有共轭关系的酸碱对中,它们的强度是互相制约的,酸给出质子能力越强,酸性越强,而其相应的共轭碱的碱性越弱;反之,酸越弱,其共轭碱的碱性则越强。。

在酸碱反应中存在着争夺质子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

强酸 + 强碱 弱酸

+ 弱碱

如对于反应 HCl + NH 3

NH 4

+ + Cl -

因为HCl 的酸性比NH 4+ 强,NH 3的碱性比Cl -强,故上述反应正向进行趋势很大。

酸碱的强弱,除与其本性有关外,还与溶剂的性质有关。例如HAc 在水中是弱酸,但在溶剂液

氨中却是强酸:

2O

H 3O + + Ac - (弱酸)

HAc + NH 3

NH 4+ + Ac - (强酸)

这是因为接受质子能力NH 3 > H 2O 。

【课堂小结】综上所述,酸碱质子理论比电离理论进了一步,一是扩大了酸和碱的范围,如NH 4C1与NaAc ,在电离理论中认为是盐,而质子理论认为中NH 4C1的NH 4+

是酸,NaAc 中的Ac -

是碱;二是扩大了酸碱反应的范围,将电离理论中的解离反应、水解反应等全部归结为酸碱质子传递反应,反应可以在气相或非水溶剂中进行;三是将酸碱的强弱和质子传递反应结合起来,把酸或碱的性质和溶剂的性质联系起来。

二、酸碱电子理论

酸碱质子理论比电离理论进了一步,但是对于酸仍然限制在含H +的物质上。在酸碱质子论提出

的同年,美国的物理化学家路易斯(G .N .Lewis )提出了酸碱电子论。

【定义】电子论认为:凡是可以接受电子对的物质称为酸,凡是可以给出电子对的物质称为碱。因此酸是电子对的接受体,碱是电子对的给予体。酸碱反应的实质是碱性物质提供电子对与酸性物质形成配位共价键,生成酸碱配合物的过程。 ++

其实路易斯碱的概念与质子理论的碱的概念没有区别,质子理论的碱要能接受质子它必定有未共 享的电子对。例如H 2O 、NH 3、F -都是质子碱:

它们都能提供一对电子给外来的质子生成H 3O +、NH 4+和HF 。因此它们也是路易斯碱。

路易斯酸的概念比质子理论扩大了酸的范围,不再限制于含H +的物质,也可以是金属离子或缺电子的分子,例如:

为了区别于其他理论中的酸和碱,通常把电子论所定义的酸和碱,分别称为路易斯酸和路易斯碱。又称广义酸和广义碱。路易斯酸碱的概念通常在处理有机化学反应和配位化学反应时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第二节 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

一、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常数与电离度 (一)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常数

酸碱质子理论认为,在一元弱酸HA 的水溶液中,存在着下列质子传递反应: HA(aq) + H 2O(l )

H 3O + (aq) + A -(aq)

又称为HA 的离解平衡或电离平衡。根据化学平衡原理,弱酸HA 的离解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

HA []A ][O H [3a -

+θ=

K

式中,[H 3O +]、[A -]、[HA ]分别表示平衡时的H 3O +、A -、HA 的平衡浓度其单位为mol /L ;

θa K 为HA 的标准电离平衡常数,简称酸度常数。为简化,也常用[ H + ] 代替[H 3O +],上式亦可表

示为

]

HA []A ][H [a -+θ=

K (5-4)

一般以θ

a K 表示弱酸的酸度常数,以θ

b K 表示弱碱的碱度常数。 电离平衡常数K θ是表征弱酸、

·· H —O —H H —N —H ( F )

·· ·· H ·· ·· · · · · - · · Cu 2+ + 4( NH 3 )

[ H 3N →Cu ← NH 3 ] +Cl - ↑

NH 3

NH 3

↓ F —B + ( F ) [ F — B ← F ] ·· ·· · ·· · - F

F F F 路易斯酸 路易斯酸

弱碱电离程度的特征常数;θ

a K 越大,弱酸的电离程度大,酸性就愈强;θ

b K 越大,弱碱的电离程度

越大,碱性就愈强。

电离平衡常数与弱酸、弱碱的浓度无关,只随温度变化而改变。由于温度对电离平衡常数的影响不大,因此,在室温范围内可忽略温度对离解常数的影响。表6-1是常见弱酸弱碱在水中的电离平衡常数K θ。

共轭酸碱对中酸在水溶液中的离解常数为θ

a K ,它的共轭碱的离解常数为θ

b K 。那么它们之间有

什么关系呢?我们不难从下面的推导得出。

对于弱酸HA 有 HA(aq) + H 2O(l ) H 3O + (aq) + A -(aq)

]

HA []

A ][H [a -+

θ

=

K 对于其共轭碱A -

有 A -

(aq) + H 2O(l )

HA (aq) + OH -

(aq) ]

A []

OH ][HA [b

--θ=K

θa K ·θb

K = [H

+ ]·[OH -] = K θw

(5-5)

表5-1 常见弱酸弱碱在水中的电离平衡常数K θ

(二)弱酸弱碱的电离度(α)

在实际工作中,也常用电离度(α)表示弱酸和弱碱的电离能力的大小。电离度是电离平衡时弱

电解质的电离百分数。若以C o 表示弱酸或弱碱的原始浓度,C 表示已电离的弱酸或弱碱的浓度,则 %100%100?=?=

α?

C C

原有分子总数已电离的分子数 (5-6)

α和K θ 都能表示弱酸(或弱碱)的电离能力的大小。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酸度常数和碱度常

数K θ是化学平衡常数的一种形式,只与温度有关,不随浓度而变化;而电离度则是转化率的一种形式,随浓度的变化而改变,其大小除与弱酸的本性有关外,还与溶液的浓度、温度等因素有关。

一个很弱的电解质在很稀的溶液中,电离度会很高;一个较强的电解质在浓溶液中电离度也会很低。因此,酸度常数和碱度常数比电离度能更深刻地表明弱酸(碱)电离的本质和能力。

第八章酸碱平衡紊乱习题含答案 疾病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

第八章酸碱平衡紊乱习题 一、单选题 1. 对固定酸进行缓冲的最主要系统是 A.碳酸氢盐缓冲系统 B.磷酸盐缓冲系统 C.血浆蛋白缓冲系统 D.还原血红蛋白缓冲系统 E.氧合血红蛋白缓冲系统 2. 血液pH的高低取决于血浆中 A.NaHCO3浓度 B.PaCO2 C.AB D.HCO3—/H 2CO3的比值 E.BE 3. 阴离子间隙是指 A.细胞内阴离子与阳离子的差值 B.细胞外阴离子与阳离子的差值 C.细胞内、外的阴离子与阳离子的差值 D.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与未测定的阳离子的差值 E.细胞内未测定的阴离子与未测定的阳离子的差值 4. 反映呼吸性酸碱平衡紊乱的重要指标的是 A.pH B.BE C.PaCO2 D.AB E.BB 5. AG增大型代谢性酸中毒常见于 A.腹泻 B.肾小管性酸中毒

C.糖尿病 D.大量输人生理盐水 E.小肠、胆道、胰腺引流或肠瘘 6. 判断酸碱平衡紊乱是否为代偿性的主要指标是 A.SB B.AB C.pH D.PaCO2 E.BE 7. 血浆HCO3—原发性降低可见于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8. 血浆H2CO3原发性升高可见于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9. 血浆HCO3—原发性增多可见于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D.慢性呼吸性碱中毒 E.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10. 血浆H2CO3原发性降低可见于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及判断

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及判断

一、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表8-5酸碱紊乱分类及参数 最初改变代偿性响应预期代偿 代谢性酸中毒↓cHCO3- ↓PCO2 PCO2 = 1.5(cHCO3-)+8±2 cHCO3-↓1mmol/L,PCO2↓1~1.3mmHg pH的后两位数=PCO2(如PCO2=28,pH=7.28) cHCO3-+15=pH的后两位数(cHCO3-=15,pH=7.30) 碱中毒↑cHCO3- ↑PCO2 cHCO3-↑10mmol/L,PCO2↑6mmHg cHCO3-+15=pH的后两位数(cHCO3-=35,pH=7.50) 呼吸性酸中毒 急性↑PCO2 ↑cHCO3- PCO2↑10mmHg,cHCO3-↑1mmol/L 慢性↑PCO2 ↑cHCO3- PCO2↑10mmHg,cHCO3-↑3.5mmol/L 碱中毒 急性↓PCO2 ↓cHCO3- PCO2↓10mmHg,cHCO3-↓2mmol/L 慢性↓PCO2 ↓cHCO3- PCO2↓10mmHg,cHCO3-↓5mmol/L 单一酸中毒应有以下三种机制之一:①附加酸增加;②酸排泌减少;③碱的丢失增加;单一碱中毒应有以下机制之一:①附加碱增加;②碱排泌减少;③酸丢失增加。

表5-2 成人血气分析参数值及临床意义 指标 参考值 临床意义 酸碱度(pH ) 7.35-7.45(A )* 7.33-7.43(V )* <7.35酸中毒,>7.45碱中毒,在 7.35-7.45之间,机体可能是①正常或②代 偿型酸碱中毒 二氧化碳分压(pappen-heimer CO 2, PCO 2) 4.66-6.0kPa (A ) 5.05- 6.65kPa (V ) 反映肺泡PCO 2值,PCO 2增高示肺通气不足 (原发或继发),CO 2潴留;PCO 2降低示肺 通气过度(原发或继发),CO 2排出过多 氧分压(pappenheimerO 2,PO 2)血红蛋白(hemoglobin 9.98-13.30kPa (A )3.99-6.65kPa (V ) 120-160g/L (男) 判断缺氧程度及呼吸功能,<7.3kPa 示呼 吸功能衰竭与氧含量、氧容量有密切关系的 一项参数,Hb Hb 110-150g/L (女) 降低携O 2减少,缓冲酸碱能力降低,氧含量也降低,参与BE 、SB 及SatO 2的运算 P 50 3.19-3.72kPa (A ) P 50增高,氧解离曲线右移,Hb 与O 2亲和力 降低;P 50降低,氧解离曲线左移,Hb 与O 2亲和力增高 标准碳酸氢盐 (standardbicarbonate ,SB )实际 碳酸氢盐(actualbicarbonate ,AB ) 22.0-27.0mmol/L22.0-27.0mmol/L (AB =SB ) 表示血液HCO 3- 的储备量,SB 增高示代谢性 碱中毒;SB 降低为代谢性酸中毒血液实测 HCO 3-量,AB >SB 为呼吸性酸中毒,AB <SB 为呼吸性碱中毒,AB 增高和SB 增高为代偿型碱中毒;AB 降低和SB 降低为代偿型酸中毒 缓冲碱(buffer base ,BB Bbb 45-54mmol/L (全血)BBP 41-43mmol/L (血浆) BB 降低为代谢性酸中毒或呼吸性碱中毒, BB 增高为代谢性碱中毒或呼吸性酸中毒,BB 降低而AB 正常则提示Hb 或血浆蛋白含量降低; 碱剩余(碱超)(base xce-ss ,BE ) -3-+3mmol/L BE 为正值,表示BB 增高,为代谢性碱中毒; BE 为负值,表示BB 降低,为代谢性酸中毒或呼吸性酸碱中毒,因代偿关系,BE 也可能升高或降低 总CO 2(total CO 2,TCO 2) 23-27mmol/L (A )24-28mmol/L (V ) 与代谢因素及呼吸因素有关,主要说明代谢 因素影响酸碱平衡,因TCO 2的95%为HCO 3 -量 阴离子隙(anion gap ,AG ) AG =[Na + ]+[K + ]-[Cl -]为 18±4mmol/L(V )AG =[Na + ]-[Cl -][HCO 3-]为12±4mmol/L(V ) AG 增高是代谢性酸中毒AG 正常的酸中毒可见于高Cl 性代谢性酸中毒 氧含量(oxygen content ,O 2 Cont ) 7.6-10.3mmol/L (A ) 判断缺氧程度和呼吸功能的指标 氧和度(O 2 saturation ,O 2 95%-98%(A ) 判断Hb 与氧亲和力的指标;H + ,2,3-DPG , Sat 60%~85%(V ) PCO 2和PO 2均影响O 2 Sat 值 *:(A )为动脉,(V )为静脉

(完整版)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病例讨论习题参考答案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病例讨论习题参考答案 病例组1:试分析下列病例出现了何种酸碱平衡紊乱?为什么? 1.某慢性肺心病患者入院5天,经抢救后血气及电解质结果如下:pH 7.3,PaCO2 67mmHg,AB 36mmol/L,血Na+ 140mmol/L,Cl–75mmol/L,血K+ 4.5mmol/L。(1)AG=140-(75+36)=29>16必有代酸△AG=29-12=17 =△HCO3- (2)判断原发、继发因素: 1)pH=7.3酸中毒 2)HCO3-↑/PaCO2↑同向,单纯型或者混合型; 3)病史:肺心病、PaCO2↑为原发。 (3)慢性呼酸代偿公式:预测HCO3-=24+0.35△PaCO2±3=24+0.35×27±3=33.45±3。 若去除代酸的影响,HCO3-=36+17=53>33.45±3,故有代碱。 (4)结论:呼酸+代酸+代碱。 2.肺炎休克患者:pH 7.26,HCO3-16 mmol/L,PaCO2 37mmHg; (1)pH=7.26酸中毒;2)HCO3-↓/PaCO2↓同向,单纯型或者混合型;3)病史:休克,HCO3-↓为原发。(4)代酸代偿公式:预测PaCO2=40-(1.2△HCO3-±2)=40-(1.2*8±2)=30.4±2。实际PaCO237>32.4,故有原因使PaCO2升高;(5)结论:呼酸+代酸(解释:此病例按照病因导致呼吸性酸中毒计算也可) 3.肾炎发热患者:pH 7.39,HCO3-14 mmol/L,PaCO2 24mmHg; (1)pH=7.39正常;2)HCO3-↓/PaCO2↓同向,单纯型或者混合型;3)病史:肾炎,HCO3-↓为原发。 (4)代酸代偿公式:预测PaCO2=40-(1.2△HCO3-±2)=40-(1.2*10±2)=28±2。实际PaCO224<26,故有原因使PaCO2降低;(5)结论:代酸+ 呼碱(解释:发热可引起过度通气导致呼碱) 4.肺心病患者:pH 7.34,HCO3-31 mmol/L,PaCO260mmHg; (1)pH=7.34正常;2)HCO3-↑/PaCO2↑同向,单纯型或者混合型;3)病史:肺心病,PaCO2↑为原发;(4)慢性呼酸代偿公式:预测HCO3-=24+0.35△PaCO2±3=24+0.35×20±3=31±3。实际HCO3-31∈31±3(5)结论:慢性呼酸(完全代偿型) 5.肺心病患者补碱后:pH 7.40,HCO3-40 mmol/L,PaCO267 mmHg; (1)pH=7.40正常;2)HCO3-↑/PaCO2↑同向,单纯型或者混合型;3)病史:肺心病,PaCO2↑为原发;(4)慢性呼酸代偿公式:预测HCO3-=24+0.35△PaCO2±3=24+0.35×27±3=33.45±3。实际HCO3-40不∈33.45±3,故有原因造成HCO3-升高;(5)结论:慢性呼酸+代碱(解释:补碱过量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 6.肺心病患者:pH 7.22,HCO3- 20 mmol/L,PaCO2 50mmHg (1)pH=7.22酸中毒;2)HCO3-↓/PaCO2↑反向,混合型;3)结论:慢性呼酸+代酸(解释:也可按照以上病例方法进行推导) 7.幽门梗阻患者:pH 7.49,HCO3- 36 mmol/L,PaCO2 48mmHg; (1)pH=7.49碱中毒;2)HCO3-↑/PaCO2↑同向,单纯型或者混合型;(3)病史:幽门梗阻,HCO3-↑为原发。(4)代碱代偿公式:预测PaCO2=40+(0.7△HCO3-±5)=40+(0.7*12±5)=48.4±5。实际PaCO248∈48.4±5;(5)结论:代谢性碱中毒(失代偿型)

酸碱平衡紊乱(习题)

第四章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1.机体在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最多的酸性物质是 A.碳酸 B.乳酸 C.丙酮酸 D.磷酸 E.硫酸 2.对挥发酸进行缓冲的最主要系统是 A.碳酸氢盐缓冲系统 B.无机磷酸盐缓冲系统 C.有机磷酸盐缓冲系统 D.血红蛋白缓冲系统 E.蛋白质缓冲系统 3.对固定酸进行缓冲的主要系统是 A.碳酸氢盐缓冲系统 B.磷酸盐缓冲系统 C.血浆蛋白缓冲系统 D.还原血红蛋白缓冲系统 E.氧合血红蛋白缓冲系统 4.延髓中枢化学感受器对下述哪些刺激最敏感 A.动脉血氧分压 B.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C.动脉血PH D.血浆碳酸氢盐浓度 E.脑脊液碳酸氢盐 5.从肾小球滤过的碳酸氢钠被重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A.近曲小管 B.髓袢 C.致密度 D.远曲小管 E.集合管 6.磷酸盐酸化的主要部位是 A.肾小球 B.近曲小管 C.髓袢 D.致密斑 E.远曲小管 7.血液PH的高低取决于血浆中 A.NaHCO3浓度 B.PaCO2 C.CO2CP D.[HCO3-]/[H2CO3]的比值 E.BE 8.判断酸碱平衡紊乱是否为代偿性主要指标是 A.标准碳酸氢盐 B.实际碳酸氢盐 C.PH D.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E.BE 9.直接反映血浆[HCO3-]的指标是 A.PH B.AB C.PaCO2 D.BB E.BE 10.BE负值增大可见于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急性呼吸性酸中毒 D.急性呼吸性碱中毒 E.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11.血浆[HCO3-]原发性增高可见于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12.血浆[H2CO3]原发性升高可见于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13.血浆[H2CO3]继发性增高可见于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D.慢性呼吸性碱中毒 E.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14.血浆[H2CO3]继发性降低可见于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15.下述哪项原因不易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A.糖尿病 B.休克 C.呼吸心跳骤停 D.呕吐 E.腹泻 16.代谢性酸中毒时细胞外液[H+]升高,其最常与细胞内哪种离子进行交换 A.Na+ B.K+ C.Cl- D.HCO3- E.Ca2+ 17.单纯型代谢性酸中毒时不可能出现哪种变化 A.PH降低 B.PaCO2降低 C.SB降低 D.BB降低 E.BE负值减小 18.代谢性酸中毒时肾的主要代偿方式是 A.泌H+、泌NH3及重吸收HCO3-减少 B.泌H、泌NH3及重吸收HCO3-增加

第八章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第八章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一)填空题 1.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等来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及,维持体液pH值恒定,称为酸碱平衡。 2.依据布朗施泰德和劳莱的酸碱质子理论,凡是能释放质子的任何物质都是,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 3.pH值是用来衡量溶液或体液酸碱度的一把尺子,pH值为7是中性,此时,溶液[H+]=[OH-];pH值<7为酸性,此时,溶液[H+] [OH-];pH值 7为碱性,此时, [H+]<[OH-]。 4.凡代谢产物能够增加体内H+含量的食物称为;能够增加体内HCO3-含量的食物称为。 5.由以及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溶液称为缓冲体系;该缓冲体系具有缓冲酸、碱和保持pH值相对恒定的作用,称为。 6.NaHCO3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碱性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对固定酸的缓冲能力,故把血浆中的碳酸氢钠看成是血浆中的,简称。 7.排泄是指机体将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和盐类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经过血液循环由排出体外的过程。 8.肾小球的有效虑过压=-(+)。 9.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是指其管腔通过新陈代谢,将所产生的物质分泌到滤液的过程。 10.大量饮清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使释放减少,水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排出稀释尿。 11.骨骼肌细胞内和血液pH值均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表现出一致的下降趋势,但骨骼肌细胞内pH值总是较血液低约0.4~0.6 pH单位。这是因为骨骼肌内的酸性代 谢产物血液,而其低于血液所致。 12.是糖无氧酵解的产物,也是运动时体内产生最多的代谢性酸性物质,约占代谢性酸总量的95%。 13.运动时,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存在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和,它们可以快速地将运动时机体产生的强酸转变为弱酸。而第二道防线则有赖于 的代偿作用。 (二)判断题 1.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和运动,除需要适宜的温度、渗透压等条件外,还需保持体液酸碱度的相对恒定。() 2.pH值是溶液或体液H+浓度的负对数,即:pH=-lg[H+]。() 3.对于酸性溶液而言,pH值越小,酸性越小;而对于碱性溶液而言,pH值越大,碱性越强。() 4.除极少部分用于合成代谢外,生成的碳酸绝大部分在肺重新分解释放CO2,然后呼出体外。() 5.人体在从事大强度剧烈运动时,由于糖酵解加强,乳酸生成量增加,可造成其在肌肉组织内和血液中大量累积,成为运动时酸性物质的重要来源。()6.正常人成酸食物和酸性代谢产物远超过成碱食物和碱性代谢产物,故对酸性物质的

第8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习题答案

思考题 1. 根据酸碱质子理论,什么是酸?什么是碱?酸碱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答】酸碱质子理论:凡能放出质子(氢离子)的分子或离子都是酸,凡能与质子(氢离子)结合的分子或离子都是碱。 酸碱反应的实质是质子转移反应。 2. 根据酸碱电子理论,什么是酸?什么是碱?酸碱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答】酸碱的电子理论:凡是能给出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都叫做碱,也叫做路易斯碱;凡是能接受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都叫做酸,也叫做路易斯酸。 酸碱反应的实质是配位键的形成并生成酸碱配合物。 3. 说明下列名词的意义:(1) 酸碱共轭对;(2) 两性物质;(3) 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4) 拉平效应和区分效应;(5) 酸的强度和酸度;(6) 稀释定律;(7) 分析浓度和平衡浓度;(8) 分布系数;(9) 质子平衡条件;(10) 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11) 化学计量点和滴定终点;(12) 酸碱滴定突跃范围。 【答】(1) 质子酸失去一个质子变为质子碱,质子碱得到一个质子转为酸。因一个质子的得失而相互转变的每一对酸碱就称为共轭酸碱对 (2) 有些酸碱物质,在不同的酸碱共轭酸碱对中,有时是质子酸,有时是质子碱,把这类物质称为酸碱的两性物质。如:HPO42-、H2PO4-、HS-、H2O等。 (3) 仅仅在溶剂分子之间发生的质子传递作用称为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反应的平衡常数称为溶剂的质子自递常数。 (4) 拉平效应:在某溶剂中,不能区分酸性强弱的现象。区分效应:在某溶剂中,能区分酸性强弱的现象。 (5) 酸的强度:表示给出质子的能力。酸度:表示溶液中[H+]浓度或[OH-]浓度的大小。通常以pH 或pOH表示。 (6) 弱电解质的解离度是随着浓度的减小而增大,这一规律就称为稀释定律。 (7) 在酸(或碱)的解离反应式中,当共轭酸碱对处于平衡状态时,溶液中存在着多种酸碱组分,这些组分的浓度称为平衡浓度,以[ ]表示;各组分平衡浓度之和称为分析浓度(或总浓度),通常以c 表示。 (8) 溶液中某种酸碱组分的平衡浓度与其分析浓度(或总浓度)的比值称为该组分的分布系数,以δ表示。 (9) 酸碱反应中,酸给出质子的数目与碱接受质子的数目是相等的,这种质子转移的平衡关系称为质子平衡式或质子条件式(以PBE表示)。 (10) 在弱电解质的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可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降低,这种现象就叫同离子效应。 盐效应:由于强电解质盐类的存在,引起弱电解质解离度增加的现象。 (11) 在酸碱滴定中,加入的滴定剂与被滴定物质按照化学计量关系完全反应时,所对应的pH值称为化学计量点。化学计量点的判断往往需要借助指示剂颜色的变化,指示剂变色时停止滴定,停止

第五章 酸碱平衡

第五章酸碱平衡 一.选择题 1.按酸碱质子理论考虑,在水溶液中既可作酸亦可作碱的物质是 ( ) (A) Cl-(B) NH 4+ (C) HCO 3 -(D) H 3 O+ 2.根据酸碱质子理论,下列各离子中,既可做酸,又可做碱的是 ( ) (A) H 3O+ (B) CO 3 2-(C) NH 4 + (D) [Fe(H 2 O) 4 (OH) 2 ]+ 3.下列各离子中,既可作酸又可作碱的是 ( ) (A) H 3O+ (B) CO 3 2- (C) NH 4 + (D) [Fe(H 2 O) 4 (OH) 2 ]+ 4.在反应 BF 3 + NH 3 → F 3 BNH 3 中,BF 3 为 ( ) (A) Arrhenius碱 (B) Bronsted酸 (C) Lewis碱 (D) Lewis酸 5. NH 4 +的共轭碱是 ( ) (A) OH-(B) NH 3 (C) NH 2 -(D) NH2- 6.不是共轭酸碱对的一组物质是 ( ) (A) NH 3,NH 2 -(B) NaOH,Na+(C) OH-,O2-(D) H 3 O+,H 2 O 7. H 2PO 4 -的共轭碱是 ( ) (A) H 3PO 4 (B) HPO 4 2-(C) H 2 PO 3 -(D) PO 4 3- 8.根据酸碱质子理论,HNO 3 + H 2 SO 4 H 2 NO 3 ++ HSO 4 -正反应中的酸是 ( ) (A) HSO 4-(B) HNO 3 (C) H 2 SO 4 (D) H 2 NO 3 + 9.化学反应Ag(NH 3) 2 ++Br-AgBr↓+2NH 3 按照路易斯酸碱理论,它应属于 ( ) (A) 碱取代反应 (B) 置换反应 (C) 酸取代反应 (D) 沉淀反应 10.根据软硬酸碱概念,下列物质属软酸的是 ( ) (A) H+ (B) Ag+ (C) NH 3 (D) AsH 3 11.根据酸碱的溶剂理论,在液态 SO 2 体系中的碱是 ( )

7第七章酸碱平衡_中国农大

第七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章节测试题 一、选择题 1.根据酸碱质子理论,在水溶液中既可作酸亦可作碱的物质是 。 A. Cl - B. NH 4+ C. HCO 3- D. H 3O + 2.向0.10 mol·L -1 HCl 溶液中通H 2S 气体至饱和(0.10 mol·L -3),溶液中S 2- 浓 度为(H 2S :θa 1K = 9.1 ? 10-8,θ a21 K = 1.1 ? 10-12) 。 A. 1.0 ? 10-18 mol·L -1 B. 1.1 ? 10-12 mol·L -1 C. 1.0 ? 10-19 mol·L -1 D. 9.5 ? 10-5 mol·L -1 3.将pH=4.00的强酸溶液与pH=12.00的强碱溶液等体积混合,则混合后溶液的pH 为 。 A. 8.00 B. 9.00 C. 11.69 D. 12.00 4.0.2 mol·L -3甲酸溶液中3.2% 的甲酸解离,它的解离常数是 。 A. 9.6 ? 10-3 B . 4.8 ? 10-5 C. 1.25 ? 10-6 D. 2.0 ? 10-4 5.测定(NH 4)2SO 4中的氮时,不能用NaOH 标准溶液直接滴定,这是因为 。 A. NH 3 的K b 太小 B. (NH 4)2SO 4不是酸 C. NH 4+的K a 太小 D. (NH 4)2SO 4中含游离H 2SO 4 6.下列溶液用酸碱滴定法能准确滴定的是 。 A. 0.1 mol ?L -1 HF (p K a = 3.18) B. 0.1 mol ?L -1 HCN (p K a = 9.21) C. 0.1 mol ?L -1NaAc [p K a (HAc) = 4.74] D. 0.1 mol ?L -1 NH 4Cl [p K b (NH 3) = 4.75] 7.用NaOH 标准溶液滴定0.1mol ? L -1HCl-0.1mol ? L -1 H 3PO 4混合液,在滴定曲线上出现突跃的个数为 。 A. 1 B. 2 C. 3 D. 4 8.将浓度相同的下列溶液等体积混合后,能使酚酞指示剂显红色的溶液是 。 A. 氨水+醋酸 B. 氢氧化钠+醋酸 C. 氢氧化钠+盐酸 D. 六亚甲基四胺+盐酸 9.在下列多元酸或混合酸中,用NaOH 溶液滴定时出现两个滴定突跃的是 。 A. H 2S (θa 1K = 1.3×10-7,θa 2K = 7.1×10-15)

第八章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教学提纲

第八章酸碱平衡与肾 脏排泄

第八章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一)填空题 1.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等来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及,维持体液pH值恒定,称为酸碱平衡。 2.依据布朗施泰德和劳莱的酸碱质子理论,凡是能释放质子的任何物质都是,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 3.pH值是用来衡量溶液或体液酸碱度的一把尺子,pH值为7是中性,此时,溶液[H+]=[OH-];pH值<7为酸性,此时,溶液[H+] [OH-];pH值 7为碱性,此时,[H+]<[OH-]。 4.凡代谢产物能够增加体内H+含量的食物称为;能够增加体内HCO3-含量的食物称为。 5.由以及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溶液称为缓冲体系;该缓冲体系具有缓冲酸、碱和保持pH值相对恒定的作用,称为。 6.NaHCO3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碱性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对固定酸的缓冲能力,故把血浆中的碳酸氢钠看成是血浆中的,简称。 7.排泄是指机体将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和盐类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经过血液循环由排出体外的过程。 8.肾小球的有效虑过压=-(+)。 9.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是指其管腔通过新陈代谢,将所产生的物质分泌到滤液的过程。 10.大量饮清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使释放减少,水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排出稀释尿。 11.骨骼肌细胞内和血液pH值均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表现出一致的下降趋势,但骨骼肌细胞内pH值总是较血液低约0.4~0.6 pH单位。这是因为骨骼肌内的酸性代谢产物血液,而其低于血液所致。 12.是糖无氧酵解的产物,也是运动时体内产生最多的代谢性酸性物质,约占代谢性酸总量的95%。 13.运动时,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存在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和,它们可以快速地将运动时机体产生的强酸转变为弱酸。而第二道防线则有赖于的代偿作用。 (二)判断题 1.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和运动,除需要适宜的温度、渗透压等条件外,还需保持体液酸碱度的相对恒定。() 2.pH值是溶液或体液H+浓度的负对数,即:pH=-lg[H+]。() 3.对于酸性溶液而言,pH值越小,酸性越小;而对于碱性溶液而言,pH值越大,碱性越强。() 4.除极少部分用于合成代谢外,生成的碳酸绝大部分在肺重新分解释放CO2,然后呼出体外。() 5.人体在从事大强度剧烈运动时,由于糖酵解加强,乳酸生成量增加,可造成其在肌肉组织内和血液中大量累积,成为运动时酸性物质的重要来源。()6.正常人成酸食物和酸性代谢产物远超过成碱食物和碱性代谢产物,故对酸性物质

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与判断

一、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表8-5酸碱紊乱分类及参数 单一酸中毒应有以下三种机制之一:①附加酸增加;②酸排泌减少;③碱的丢失增加;单一碱中毒应有以下机制之一:①附加碱增加;②碱排泌减少;③酸丢失增加。

表5-2 成人血气分析参数值及临床意义 *:(A)为动脉,(V)为静脉 (一)代性酸中毒

代性酸中毒(原发性cHCO3-缺乏)时很容易检测出血浆cHCO3-的降低或负的细胞外液碱剩余 (ECF-BE),原因包括: 1.有机酸产生超过排出速度(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乳酸酸中毒的乳酸)。 2.酸(H+)排泌减少,如肾衰、肾小管酸中毒,因酸堆积消耗cHCO3-。 3.cHCO3-过多丢失,因肾排泌增加(减少肾小管重吸收)或十二指肠液过多丢失(腹泻),这种血浆cHCO3-的降低会伴随阴离子(CL-)的升高或钠的降低。 当这些情况存在时,cHCO3-/cdCO2比例因cHCO3-的减少而降低,其结果是下降的pH刺激呼吸代偿机制,使呼吸加强,降低PCO2从而使pH升高。 实验室检查:cHCO3-浓度可用来估计pH和PCO2,估计pH时,测得cHCO3-浓度加上15得到pH值的小数点后估计值,如一病人测得cHCO3-为10mmol/L(10+15=25)即可估计pH为7.25。估计PCO2(mmHg)以下列公式: PCO2 ±2=1.5(cHCO3-)+8 PCO2=23±2 该公式的临床含义是给出的PCO2值与代性酸中毒程度相适应或者应考虑混合性酸碱紊乱。另一常用于代偿的估计是PCO2值等于pH的后两位数。如果一个呼吸性酸中毒叠加到已有的代性酸中毒上,该PCO2值将高于这些估计值。 (二)代性碱中毒 代性碱中毒(原发性cHCO3-过剩)可由剩余碱增加或酸性液体丢失而发生,原发性cHCO3-过剩,cHCO3-/cdCO2比值>20/1。病人将以换气不足使PCO2升高,pH由此又逐渐恢复正常。 实验室检查:血浆cHCO3-、cdCO2、PCO2和总CO2均增高,cHCO3-/cdCO2>20。 (三)呼吸性酸中毒 呼吸性酸中毒因肺部排CO2减少,PCO2增高(高碳酸血症)以及原发性cdCO2过剩(CO2吸入)而引起。

03.第三章 酸碱平衡紊乱

第三章 酸碱平衡紊乱 【知识结构提要】 [HCO 3 +] 原发性减少 AG 增大型:乳酸酸中毒、酮症酸中毒、肾排酸功能障碍等 AG 正常型:丢失碳酸氢根离子;含氯盐药物摄入多 缓冲系统:H ++HCO 3-→H 2CO 3→H 20+CO 2,CO 2由肺排出 代偿调节 肺的调节:H +↑或pH ↓→呼吸中枢↑→CO 2排出增多 肾的调节:排酸保碱 细胞内外离子交换:H +进入细胞内、细胞内K +外移 心血管系统:回心血减少、心肌收缩力降低等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骨骼肌改变:影响骨骼发育 2CO 3]原发性增高 呼吸性细胞内外H +与K +交换,HC03-与Cl -交换 酸中毒肾的代偿调节:泌H +、泌NH 3和重吸收HCO 3-增加 单纯性 3+]原发性升高 H +丢失过多、低氯性碱中毒 血液的缓冲作用:较小 代谢性肺的调节:抑制呼吸运动,血浆H 2CO 3升高。 碱中毒细胞内外离子交换:细胞内外H +与K +交换 肾的调节:泌H +、NH 3和重吸收HCO 3-↓ 神经肌肉:神经肌肉应激性增高 中枢神经系统:对中枢神经抑制减弱 低钾血症 2CO 3]原发性降低 呼吸性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和细胞内缓冲 碱中毒肾的调节:泌H +、NH 3和重吸收HCO 3-减少 概念:同一患者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并存 混合型 类型:酸碱一致型、酸碱混合型 【目的要求】 1. 掌握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的概念。 2. 掌握代谢性酸中毒和呼吸性酸中毒的原因、机体代偿调节和血氧指标的变化。 3. 熟悉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观察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4. 熟悉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的原因、机体代偿调节和血氧指标的变化。 5. 了解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武大版分析化学上册答案-第5章-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

第5章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 1.写出下列溶液的质子条件式。 a.c1 mol·L-l NH3 + c2 mol·L-l NH4Cl; c.c1 mol·L-l)H3PO4 + c2 mol·L-l HCOOH; 解: a. 对于共轭体系,由于构成了缓冲溶液,所以可以将其视为由强酸(HCl和弱碱(NH3)反应而来,所以参考水准选为HCl, NH3和H2O 质子条件式为:[ H+ ] + [NH4+] = [Cl-] + [OH-] 或[ H+ ] + [NH4+] = c2 + [OH-] c. 直接取参考水平:H3PO4 , HCOOH , H2O 质子条件式:[H+] = [H2PO4-] + 2[HPO42-] + 3[PO43-] + [HCOO-]+[OH-]

3.计算下列各溶液的pH 。 a .0.050 mol·L -l NaAc ; c .0.10 mol·L -l NH 4CN ; e .0.050 mol·L -l 氨基乙酸; g .0.010 mol·L -l H 2O 2液; i .0.060 mol·L -l HCI 和0.050 mol·L -l 氯乙酸钠(ClCH 2COONa)混合溶液。 解: a.对于醋酸而言,K b = K w / K a = 5.6 ? 10-10 应为cK b = 5.6 ? 10-10? 5 ?10-2 = 2.8 ? 10-11> 10K w c/K b > 100 故使用最简式; [OH -] = 105.6100.05-??? 10-6 pH = 14 – pOH = 8.72 c. NH 4+ K a ’ = 5.6 ? 10-10 HCN K a = 6.2. ? 10-10 cK a ’ > 10K w c > 10 K a 由近似公式可以得到: [H +] = 'a a K K = 206.2 5.610-??? 10-10

第五章酸碱平衡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五章酸碱平衡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解:共轭碱:CN -;H 2AsO 4-;NO 2-;F -;H 2PO 4-;IO 3-;H 4IO 6-;[Al(OH)2(H 2O)4]2+;[Zn(OH)(H 2O)5]+。 2解:共轭酸:HCOOH ;PH 4+;HClO ;HS -;HCO 3-;H 2SO 3;HP 2O 73-;HC 2O 4-;C 2H 4(NH 2)(NH 3+); CH 3(NH 3+)。 3解:酸:H 3AsO 3;H 3PO 3; 碱:SO 32-;Cr 2O 72-;NH 2-NH 2;BrO -; 两性:H 2C 2O 4-;HCO 3-;H 2PO 4-;HS -。 4解:(1)查表得:50℃时的K θ w =5.31×10-14; ∴ 7141030.21031.5][--+ ?=?== θ W K H pH=6.64 同理:100℃时的K θ w =5.43×10-13; ∴ 7131037.71043.5][--+ ?=?== θW K H pH=6.13 (2)[H +]=0.20 pH=0.699 (3)[OH -]=8.0×10-3 pH=11.90 (4)[H +]=0.05×0.1÷1=5×10-3 pH=2.30 (5)33 3102.15 .0100.14.01021.0][---+ ?=??+??= H pH=2.92 (6)[H +]=0.1/2=0.05 pH=1.30 (7)54 61005.52 1010][---- ?=+=OH pH=14-4.30=9.70 (8)[OH -]=(0.1-0.01)/2=0.045 pH=12.65 8解:(1)酸HClO 2---共轭碱ClO 2-;碱NO 2----共轭酸HNO 2; 7.16100.6100.1)()(]][][[]][][[]][[]][[4 2 2 222222222=??====--+-+- --HNO K HClO K H NO HClO H ClO HNO NO HClO ClO HNO K a a (2)HPO 42-(酸)—PO 43-(碱);HCO 3-(碱)—H 2CO 3(酸) 6 7 1332143332434321007.110 2.4105.4)()(]][[]][[------ ?=??===CO H K PO H K HCO HPO PO CO H K a a (3)NH 4+(酸)—NH 3(碱);CO 32-(碱)—HCO 3-(酸) 82.11108.1107.4100.1)()(]][[]][[5 1114 322423433=????===---+ -+ -CO H K NH K CO NH NH HCO K a a (4)HAc(酸)—Ac -(碱);OH -(碱)—H 2O(酸) 9 14 5108.110 108.1)(]][[][?=?===----W a K HAc K OH HAc Ac K (5)HAc(酸)—Ac -(碱);NH 3(碱)—NH 4+(酸) 4 14 554341024.310 108.1108.1)()(]][[]][[?=???===---++ -NH K HAc K HAc NH NH Ac K a a (6)H 2PO 4-(酸)—HPO 42-(碱);PO 43-(碱)—HPO 42-(酸)

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及判断

人生不能留遗憾 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及判断 一看pH值,定酸中毒或碱中毒;二看病史,定HCO3-和PaCO2谁为原发改变【P789】;三看原发改变,定代谢性或呼吸性酸碱平衡失调,如果原发HCO3- 增高或降低定为代谢性碱或酸中毒,如果原发PaCO2增高或降低定为呼吸性酸或碱中毒;继发改变,考虑单纯还是混合。四看代偿公式,定单纯型或混合型酸碱失衡,判断二重;五看AG,定代酸类型,定三重混乱。 基本步骤: 第一,正常pH值为7.35-7.45,pH>7.45为失代偿性碱中毒,pH<7.35为失代偿性酸中毒。 第二,PaCO2>46为呼酸或者代酸,PaCO2<33为呼碱或者代代碱。 PaCO2,又称二氧化碳分压,指物理溶解的二氧化碳所产生的张力。参考值 35~45mmHg 第三,SB这个真不好判断,虽然正常范围为22-27,但是情况复杂暂且不讨论。正常人AB=SB,但两者都降低则表明代酸,两者均高表明代碱。SB正常,AB>SB,则表明呼酸。反之,AB16,则为AG增高型代酸。AG增高,一般都是混合性酸中毒,而且只存在于代酸中。 练习题1:pH 7.35,碳酸氢根离子32mmol/L,PaCO2 48mmHg,请问什么类型的酸碱平衡紊乱? 呼酸合并代碱(机体用碳酸氢根离子代偿产生代谢性碱中毒) pH降低:说明此时机体为失代偿性的酸中毒 PaCO2增加:说明有呼吸性酸中毒或者是代偿后的代谢性碱中毒 HCO3-降低:说明有代谢性酸中毒 代谢性酸中毒的特征是血浆[HCO3-]原发性减少、pH呈降低趋势。 呼吸性酸中毒的特征是血浆[H2CO3]浓度升高、pH呈降低趋势。 急性呼吸性酸中毒时,血气分析显示血液pH值明显下降,PCO2增高,血浆〔HCO3-〕正常。 慢性呼吸性酸中毒时,血液pH值下降不明显,PCO2增高,血浆〔HCO3-〕有增加。 单纯的慢性呼吸性酸中毒所呈现的低氯,是肾脏代偿肺的现象。肾脏多排H+,多回收碳酸氢钠,以增大分子来适应增大的分母,从而求得[BHCO3]/[HHCO3]向20/1接近又由于HCO3-增多,肾脏多排Cl-,以维持正负离子平衡遂出现低氯。低氯更有利于肾脏发挥代偿功能因此不需纠正低氯随呼吸性酸中毒的好转Cl-可自行调整。 慢性呼吸性酸中毒的动脉血PCO2,BBb,BEb,AB,SB均增高.如果动脉血PCO2在10.7kPa(80mmHg)以内,肾脏可发挥最大限度的代偿功能,使呼吸性酸中毒得到完全代偿,将血液pH值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若动脉血PCO2超过10.7kPa(80mmHg),即使肾脏发挥最大限度的代偿功能,也不能使血液pH值回到正常范围由于HCO3-代偿性增加,为了维持细胞外液的正负离子平衡,Cl-则相应的减少.

第五章 酸碱平衡

第五章酸碱平衡 5.1 酸碱理论 5.2 水的自耦电离平衡5.3 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5.4 酸碱电离平衡的移动5.5 缓冲溶液 5.6 酸碱中和反应 5.7 前沿话题

Acid Rain:The lines on the map are pH isopleths, which identify regions in which the precipitation has the same pH, as indicated by the numbers. Notice that precipitation gradually becomes more acidic going from west to east, especially in industrialized areas of the Nor theast. This acid rain may be a result of the release of nitrogen and su lfur oxides into the atmosphere.

5.1 酸碱理论 (1) 酸碱理论发展小史 1) 酸碱的早期定义:有酸味,能使蓝色石蕊变红的物质叫酸; 有涩味,使红色石蕊变蓝的物质叫碱。 2) Arrhenius酸碱电离理论(1887) 3) Brφnsted-Lowry酸碱质子理论(1923) 4) Lewis酸碱电子理论(1923) 5) Pearson软硬酸碱理论(1963)

(2) Arrhenius酸碱电离理论(1887) ●酸碱定义:凡是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产生H+的物质叫作酸(acid), 能电离产生OH?的物质叫作碱(base)。

第七章体液平衡与酸碱平衡紊乱(试卷)

第七章体液平衡与酸碱平衡紊乱测试题 一、A型题 1.体内总体水量约_________升。 A. 14 B. 24 C. 34 D. 44 2.血浆含水量约占ECF的______。 A. 1/4 B. 3/4 C.2/3 D.1/3 3.细胞内钾约占总钾量的98%,血浆中仅占______。 A. 2% B.0.2% C.1.5% D.0.3% 4.________使细胞内钾向细胞外转移引起高血钾症。 A.急性肾功能不全 B.代谢性酸中毒 C.代谢性碱中毒 D.严重呕吐、腹泻 5.冷藏保存电解质分析的标本,会引起________。 A.血清钾增高 B.血清钾降低 C.血清钠增高 D.血清钠降低 6.血清钾、钠测定的参考方法是__________。 A.分光光度法 B.离子选择电极法 C.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D.火焰光度法。 7.血清钾、钠直接ISE法_______,使结果更真实反映临床情况,大多数临床医生推荐使用该方法。 A.免去了样本的稀释 B.为参考方法 C.可控制离子的活度系数 D.免除了电解质 排斥效应 8.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溶液中气体分压的总和总是等于大气压 P(Amb)的 B.溶液中气体分压的总和不一定等于实测压力 C.混合气体分压的总和不一定等于实测压力 D.混合气体分压特性同样适合于溶液中的气体 9.血气分析中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 A.P O2仅与c dO2有关 B.c tO2= c dO2+O2Hb C.P CO2仅与c dCO2有关 D.c tCO2= c dCO2+CO2Hb 10. O2在肺泡里被摄取主要受以下因素支配,但除_____外。 A.肺泡气中P O2 B.O2自由扩散通过肺泡膜的能力 C.Hb释放CO2换取O2的能力 D.HHb对O2的亲和力 二、X型题 1.参加水、电解质和pH调节的主要器官有_____? A.肺 B.肝 C.肾 D.肠 2.关于总体水在体内的分布,以下哪些是正确的? A.1/3存在于ECF B.2/3分布在ICF C.ECF的3/4为细胞间液 D.ECF的1/4为血管内液 3.血浆中主要渗透物质有哪些? A.Na+ B.Cl- C.葡萄糖 D.尿素 4.钾在人体的主要生理功能是_____? A. 参与细胞内的正常代谢 B. 维持细胞内容量、离子、渗透压及酸碱平衡; C. 维持神经肌肉的应激性 D. 维持心肌的正常功能

第五章: 酸碱平衡详解

酸和碱是两类重要的电解质。在活的有机体中,它们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很多药物本身就是酸或碱,它们的制备和分析测定条件以及药理作用等,都与酸碱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酸碱反应是一类没有电子转移、只涉及离子的互换的反应。许多化学反应和生化反应都是酸碱反应,有些化学反应只有在适当的酸碱条件下才能顺利进行。了解溶液中酸碱平衡关系及其规律,对于控制酸碱反应以及与酸碱有关的化学反应的进行都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节 酸碱理论 人们对酸碱概念的讨论经过了二百多年,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出了许多的酸碱理论,较重要的有:阿仑尼乌斯(S .A. Arthenius )的电离理论;布朗斯特(J .N .Bronsted )和劳莱(T .M .Lowry )的质子理论;路易斯(G .N .Lewis )的酸碱电子理论;软硬酸碱理论等。 为了能更好地说明酸碱平衡的有关规律,本节重点讨论质子理论,并简要地介绍酸碱电子理论。 一、酸碱质子理论 (一)酸碱定义及其共轭关系 酸碱质子理论认为:酸是能够释放质子(H +)的分子或离子(质子给体),碱是能与质子(H +)结合的分子或离子(质子受体)。例如:HCl 、HAc 、NH 4+、H 2PO 4-、[Cu(H 2O)4]2+等,都能给出质子,它们都是质子酸。而NH 3、OH -、Ac -、HCO 3-、HPO 42-等,它们都能与质子结合,它们都是质子碱。例如: 根据酸碱质子理论,质子酸给出质子后,余下的部分必有接受质子的能力,即质子酸给出质子变 为碱;反之质子碱接受质子后变为质子酸。酸和碱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统一在对质子的关系上,这种关系可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为: 质子酸 H + + 质子碱 可见,对质子酸、碱来说,酸内含碱,碱可变酸,所以质子酸、碱是相互依存的,又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它们之间这种“酸中有碱,碱可变酸”的关系被称之为质子酸、碱的共轭关系。 另外,酸碱质子理论中的两性物质(amphoteric compound )是指在反应中,既能给出质子又能 接受质子的分子或离子,如H 2O 、HCO 3-、HPO 42- 等。如: CO 32- HCO 3 - H 2CO 3 (二)酸碱反应实质 +H -H 两性物质 酸 碱 酸 碱 HAc H + + Ac - NH 4+ H + + NH 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