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科技学院详细信息

河南科技学院详细信息

河南科技学院是位于中国河南省新乡市的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始建于1949年,前身是渊源于延安自然科学院生物系的北京农业大学长治分校和平原省立农业学校,历经平原农学院、百泉农业专科学校、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等时期。2004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河南科技学院。





目录
[隐藏] 1 学校简介
2 历史沿革
3 现任领导
4 学校校训
5 学校传统
6 学校精神
7 学校三风
8 外部链接


[编辑] 学校简介

学校地处中原名城新乡市,占地面积1700亩,校舍面积62万平方米。图书馆各类文献资源总量达176万册,中外文期刊3600余种。现有12个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省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建有国家级现代蜜蜂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首批“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国家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河南省“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基地和农业新技术培训基地。

学校设18个教学院(部),53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农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3个河南省特色专业和名牌专业。有河南省重点一级学科、二级学科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1个。有“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校办有成人教育学院和民办独立学院——新科学院。

目前有各类在校生38000余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2800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9800余人,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兼有研究生教育、高职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等多层次、多科性的办学格局。建校以来,共向社会输送了70000余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国尤其是河南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478人,其中专任教师1045人,博士、硕士生导师170余人,“双聘院士”3人,省级特聘教授1人,校级特聘教授4人,教授108人,副教授389人;博士、硕士82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管理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17人,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11人,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等112人,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河南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工程、河南省高校

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项目获得者38人。聘请中科院院士赵其国、盖钧镒、成卓敏等6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

学校大力实施“质量立校”战略,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适时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创造性构建了在全国颇具影响的“双师型素质、双基地建设、双技能训练、双证书制度”“四双”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职教师资培养的“双岗实习、置换培训”实习新模式,开展了“专业+专项+专证”和“学科+专业+基地+公司+农户(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2001年以来,完成教育部教改项目8项、河南省教改项目50项;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3项。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2011年为95.5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率达95%以上。

学校大力实施“科技兴校”战略,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改革开放以来,完成国际合作项目、国家863、973、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技攻关、支撑计划、转基因生物重大科技专项等科研课题1786项,获科技成果奖914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国家发明专利多项。学校培育的小麦高产品种“百农3217”,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创造社会经济效益50亿元;双价转基因抗虫棉花新品种“百棉1号”,通过国家农作物新品种审定,获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和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在全国大面积种植并推广到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累计增产效益超过30亿元,国家批准学校以棉花品种等为主体在吉尔吉斯斯坦建立“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58”,连续 3年成为河南及黄淮南部麦区第一大小麦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超过1.46亿亩,累计增产效益达100余亿元,为国家粮食核心区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德国、澳大利亚、西班牙、美国、英国、荷兰、加拿大等多所国外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与美国布瑞纳大学、韩国江原大学、荷兰农业学生交换及学习访问基金会等开展了合作办学,常年聘有美、英等国的外籍专家任教。

学校的办学成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教学改革先进单位、河南省教师培训先进单位、河南省科技创新十佳单位、河南省高等学校数

字化校园示范单位等50余项荣誉称号。

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大学,河南科技学院将继续秉承“求真务实,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以更加饱满的进取精神和更加蓬勃的昂扬斗志,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为早日把学校建成职教师资培养特色更加鲜明,农科优势更加突出,在同类院校有重要影响、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编辑] 历史沿革

1949年8月平原省立农业学校创建 1951年平原省立农业学校、北京农业大学长治分校(1949年华北大学(农学院长治分院)更名为北京农业大学长治分校)合并升格为平原农学院(本科) 1952年平原农学院(部分)并入河北农学院,现发展为河北农业大学 1952年平原农学院(兽医组)参与合并升格为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现相继发展为内蒙古农牧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 1952年平原农学院(部分)参与合并升格为河南农学院,现发展为河南农业大学 1952年平原农学院(森林系)参与合并升格为北京林学院,现发展为北京林学院 1952年平原农学院(部分)合并升格为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后发展为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农业工程大学,现参与合并组建中国农业大学 1953年百泉农学院改建百泉农业学校,陕州棉校并入百泉农业学校(中专)1957年百泉农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改建为郑州畜牧兽医学校,后发展为郑州畜牧兽医专科学校、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 1958年百泉农业学校升格为百泉农学院(本科),百泉农业学校撤消。1959年百泉农学院更名为新乡专区农学院 1959年新乡专区农学院改建百泉农业专科学校(大专) 1962年郑州水利专科学校(部分)并入百泉农业专科学校 1987年百泉农业专科学校升格为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本科)2004年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更名为河南科技学院(本科)

[编辑]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牛书成 —— 主持党委全面工作。 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清连 ——主持行政全面工作,分管校长办公室、人事处。 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张玉珍 ——负责组织、统战、工会工作。分管党委组织部、党委统战部、离退休职工管理处。 副校长: 王文鹏——负责教学、校语委、校体委等方面的工作。分管教务处、教育教学督导办公室、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标本馆。 刘兴友——负责科研、研究生、外事等方面的工作。分管科技处、研究生处、国际交流处、实验中心、教育科学研究所。 窦玉玺——负责学生管理、招生就业、国有资产管理、独立学

院、离退休职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分管学生处、招生就业处、资产处、退休职工管理处、新科学院。 刘荣增——负责财务、审计、图书、出版编辑等方面的工作。分管财务处、审计处、图书馆、学报编辑部、劳动服务公司。 冯启高——负责发展规划、成人教育、后勤等方面工作,协助校长做好人事工作。分管发展规划处、成人教育学院、后勤管理处(附属小学、附属幼儿园、居委会)、后勤服务集团。 王舜书——负责基建、安全保卫、网络信息、实业开发等方面的工作。分管基建处、保卫处、网络信息中心、实业开发总公司、校医院。

纪委书记 宋亚伟——主持纪委全面工作。分管监察处。 正院级调研员 梁赖——协助分管后勤管理处、后勤集团等方面的工作。 张民校——协助分管纪委、监察工作。 郭海山——协助分管工会工作

[编辑] 学校校训

崇德尚能,知行合一 “崇德”,出自《论语·颜渊》:“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就是崇尚和发扬高尚的道德品质,指该校广大师生注重思想道德修养,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现代文明为己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亦体现了该校“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 “尚能”,即重视能力培养和提高,要求教职工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要求学生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各种能力。 “知行合一”,语出明朝思想家王阳明“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行合一”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统一,意在要求全校师生既要追求新知、努力学习,又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编辑] 学校传统

求真务实,敬业奉献 “求真务实”,求真,就是追求真理。务实,就是务求实效。求真务实反映了该校创建以来追求真理、尊重科学的态度和历代学人脚踏实地、勤奋务实的优良传统。 “敬业奉献”,敬业,就是对本职工作具有责任感、使命感。奉献,是个人或集体对社会的馈赠,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敬业奉献是该校几代人长久不变的精神情怀。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继承和发扬求真务实、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编辑] 学校精神

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是该校历经沧桑,逐渐积淀形成的办学精神。纵观该校的历史,就是一部历代学人的艰苦奋斗史,是一部战天斗地、自强不息的发展史。学校成长步履维艰,办学层次几经升降,正是凭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师资力量相

对薄弱、办学条件相当艰苦的情况下,坚持办学、积极办学,学校才得以升格、转型、迁建,才得以发展、振兴、扬名。如今,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已经内化到了学校历代学人的血脉之中。

[编辑] 学校三风

校风 自立自强,求是创新 “自立”,语出《礼记·儒行》:“力行以待取,其自立者有如此者。”“自立”意谓:依靠自己的力量有所建树。 “自强”,出自《易经·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天道刚健,则周而复始,万物运行不息。君子应效法自然规律,发愤图强,自强不息。该校自创立至今,几经迁徙,筚路蓝缕,薪火相传,数更其名,但几代学人正是靠着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精神,才使学校不断发展壮大。该校过去靠自立自强而建立、成长,今后仍将靠这一风尚继续开拓、发展。 “求是”,始见《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古好学,实事求是。”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强调:“‘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求是”就是要求师生员工坚持科学的态度,去探求真理,做人、做事、做学问要求真求是 “创新”,义出《礼记·大学》引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大学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该校只有坚持创新,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教风 严于修身,勤于治学 “严于修身”,语出《礼记·大学》“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严”,即严谨、严密、严格。“修身”,意为修身养性。严于修身,就是指教师要谦虚谨慎,严格要求自己,唯此,才能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才能更好地履行好教师的职责。 “勤于治学”,“勤”,勤劳、勤奋。“治学”,就是修治学问。勤于治学是一种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做学问的态度。只有勤于治学,才能不断汲取知识营养,不断更新知识体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术水平,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学风 勤学善思,明辨笃行 “勤学善思,明辨笃行”,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勤学”,即学习要珍惜时间,刻苦勤奋。“善思”,即在学习时要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勇于提出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明辨”,即明辨是非,明白事理,能够抓住事物的规律和奥妙所在,能够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笃行”,就是要认真地去实践。在品行方面,要言行一

致、表里如一;在做事方面,要学以致用,注重实践,不空谈,做到知行合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