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总结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总结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总结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总结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总结

————————————————————————————————作者:————————————————————————————————日期:

?

一、开篇陈述

(一)题型

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二)复习思路

包老师课件及课后复习题、课本重点内容

二、分类总结

?(一)名词解释

第一讲:强国富民与中国国情

1.强国富民

强国:国家综合能力的巩固和提高。

安全保卫能力、财政资金能力、公平保证能力、抗灾能力。

富民:全体公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人民能够安居乐业、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居民之间的富裕差距保持合理、形成买方市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阶段上: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

性质上: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3.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经济发展模式(重点)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的特殊类型。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特指我们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那个阶段。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

6.三个有利于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7.集体所有制(经济)

是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形式。

8.混合所有制经济

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

9.三个代表

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重点)

1.市场

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和纽带。

2.市场调节

通过市场机制调控经济运行和配置资源的一种调控方式和手段。

3.市场机制

通过市场价格、供求关系变化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调节供给、需求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配置的的一套有机系统。

4.市场经济

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

第三讲: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渐进过渡

1.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

由权力中心推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2.宪法秩序

用以界定国家的产权和控制的基本结构,包括确立生产、交换和分配的一整套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本规则

3.华盛顿共识

私有产权条件下的资本与市场的全面开放(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宣言)。

4.北京共识

以中国改革经验为基础的原理,包含了三个重要的原理:一是创新价值;二是努力建造一个有利于持续、均衡与稳定发展的大环境;三是自主发展理论。

5.“诺思悖论”

国家在界定与保护产权过程中受交;的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从而会容忍低效率产权。

6.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

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

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时,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

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思悖论”。

8.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

个人或一群人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为确立预期能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利益安排和权力界定而自发组织实施制度创新。

第四讲: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重点)

1.所有制

所有制以实际占有为基础,体现了现实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并表现了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

2.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

第六讲:社会主义国家现代企业制度创新(重点)

1.产权的一般涵义

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明确产权关系:即以资产来界定当事人占有稀缺资源的权利。

2.马克思的产权理论

产权是一种动态的“生产关系总和”含义上的经济所有权;是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权利的总和,是权利集束。

3.合作逻辑的基本含义

公司的目标是为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仅仅是追求股东的利益最大化。

4.公司治理结构

是规定公司营运管理或者经营决策活动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核心是在既定所有权结构下如何分配企业的控制权。

5.相机治理机制

不存在事前的法律规定,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支配权的让渡就必须依靠产权主体的自愿谈判来完成的制度。

第七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

1.收入分配

一般是指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在一个社会内部的不同集团之间、不同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割或占有。

2.按劳分配的含义(重点)

劳动者创造的产品在做了各项扣除后,以劳动为尺度来分配个人消费品。

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内涵

社会根据各个生产要素在商品和劳务生产服务过程中投入的比例和贡献大小进行收益分配的一种方式。

4.微观收入分配

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实现。标准: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来确定和分配价值

5.宏观收入分配

建立在微观收入分配过程基础上并独立于这一分配过程的再分配过程。标准:社会各方面的利益的平衡和整体长远发展需要。(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6.社会保障

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为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制度。

第八讲: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经济增长

社会财富的增长生产或产出增长。一般体现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

速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2.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所发生的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变化以及综合国力的提高过程。具体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上的变革:如经济结构的高级化、合理化;投入产出比例结构的优化;收入分配的合理化;文化教育的普及化;政治制度民主化;生态环境优美化;选择自由扩大化等等。

3.绿色GDP

在GDP的基础上减掉创造GDP所消耗的资源价值,减掉创造GDP所造成污染的治理成本。

4.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是指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转向主要通过提高投入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来实现。

第九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结构调整

1.二元经济结构

以城市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以农村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并存,传统部门比重过大、现代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经济结构第十讲:社会主义对外经济关系

开放型经济的科学含义

能参与国际分工、商品、资本、技术和劳务等跨国界自由流动的经济。与外部世界相互依赖的条件下,政府实行自由放任政策的制度。

第十一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调节

政府职能的转变

政府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根据社会环境的需求而履行的职能和功能。

(二)简答题

第一讲:强国富民与中国国情

1.如何认识中国国情(请结合经济发展模式定义,结合后可考论述题)重点

国情:一个国家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民族、地理、历史和时代条件。

从经济发展角度:发达国家是富有国—我国是贫穷国。

从社会发展角度:发达国家是理性社会—我国是伦理社会。

思维方式:隧道式转变为立体式,两分法转变为三分法。

2.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1)社会主体:个人自由全面发展

(2)生产资料所有制:公有制

(3)社会物质基础: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4)社会生产:有计划调节

(5)产品分配:低级阶段按劳分配高级阶段按需分配

第二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市场经济有哪些基本特征?(请结合市场经济定义,结合后可考论述题)重点

(1)资源配置—遵循产权规则界定和保护产权。

(2)市场主体—经济主体独立自主的分散决策。

(3)市场运行—契约自由和体现消费者主权。

(4)市场调控—市场价格与竞争机制调控经济运行过程。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请结合市场经济定义,结合后可考论述题)重点

(1)初级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制度基础

(2)国家调控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求

具体表现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所有制基础;

A.必须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

B.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C.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2)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方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特点:

A.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

B.按劳分配原则需要通过市场交易关系才能实现。

C.按劳分配的实现过程和实现形式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影响。

3.请联系实际说明如何构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1.微观基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塑市场竞争主体。

2.运行载体—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3.调控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4.分配制度—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讲: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渐进过渡

1.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比较

A.激进式改革:通过全面推进私有化,在短期内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主要内容:

(1)在政治上实行民主化即多党制;

(2)在经济上全盘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

(3)在经济政策上采用休克疗法;

B.渐进式改革: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按渐进方式进行。

主要特点:

(1)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

(2)增量改革,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

(3)先试点、后推广,即先在局部范围内取得改革经验,然后再在全局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

补充:渐进式改革成功的原因

1)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2)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来判断改革的成效。

3)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

4)经济体制改革向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

2.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方式与路径?(重点)

市场化过程(过渡问题):从传统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

我国没有从先验的理论出发,而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选择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道路,逐渐从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1)我国是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一开始表现为放权让利式的改革,逐渐过渡到价格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进而导致政治体制的变革。

(2)增量改革。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在等级规则作用较小的边际上,选择具有帕累托改进意义的利益调整方式进行体制变革,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3)三是先试点、后推广,即先在局部范围内取得改革经验,然后再在全局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

第四讲: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1.为什么马克思认为财产所有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重点)

(1)马克思是从两层含义上来论述所有制范畴的,一是作为经济关系的所有制范畴,一是作为法律关系的所有制范畴。前者体现的是经济主体对客观生产条件的占用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体现出来的;后者体现的是一种意志关系和法权关系,它表示占用主体对占用的对象具有一种任意支配的权利。一定的生产方式产生一定的占用方式,经济上的占用关系产生后,便会有法律上的所有权与之相适应。

(2)所有制上的独占或垄断必然在法律上表现为财产归属的确定性,同时也表现为否定该主体以外的任何人对同一财产的独占,即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3)然要反映到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制度中来,使所有权的法律制度和所有权关系相互适应,而所有权制度的变化又反过来为所有制关系的变化创造一定的条件。

2.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和经营性资产中占优势;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必须在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都占优势

(2)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

A.依靠大型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的经营优势。

B.通过国有资本的经营优势来支配其他非国有经济。

要控制包括高科技研发产业和金融服务业在内的国民经济命脉。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和部门也要占主导。要体现质的优势即掌握以上行业和部门的龙头、骨干企业的控制权。

3.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制度性特征。

(1)社会经济性质:属于私有制经济。

(2)企业主地位:与工人是支配与被支配关系。

(3)企业主收入:相当部分占有雇工的剩余劳动。

4.正确认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结合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可以靠论述题)重点

(1)非公有制经济是初级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2)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以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为基本前提。

(3)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应该是平等和竞争的关系。

4.初级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特点

(1)实现形式的多样性:

存在形式—取决于A与Pm结合的社会方式

实现形式—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初级公有制的存在形式与实现形式的区别:

存在形式:初级公有制。构成: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混合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经济成分。

实现形式:公有产权制度。表现:现代企业、混合经济、股份合作、资产联合经营等等。

(2)投资主体多元化。

(3)对多层次生产力的适应性。

(4)与市场经济的融合性。

(5)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性。

第五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1.国有资产管理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提、目的是什么?(重点)

前提:(1)遵循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规律,(2)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目的:(1)国有资产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2)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3)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率。

2.构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运营体制的原则。(重点)

(1)政府机构设置:使政府代理国有资产所有权职能的机构与政府执行社会经济管理职能的机构分开。

(2)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与运营:行政(监督和管理)与企业(运营)分离。

(3)国有资产运营: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分离。

3.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重置。(重点)

(1)第一层:国有资产终极所有权管理—全国人大:立法管理和最终监督管理。

(2)第二层:国有资产所有权行政管理—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监督、管理权,国家投资收益权,固定资产处置权。

(3)第三层:国有资产所有权商务管理—国有资产经营机构:直接经营国有资产。

A.经济性质是从事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法人经济实体。

B.基本职能是对国有资产直接进行经营管理。

C.经营目的是国有资产的增值。

D.与国有企业是投资者与受资者的关系。

第六讲:社会主义国家现代企业制度创新

1.什么产权明晰化?(结合产权定义和马克思产权理论定义,重点)

产权明晰化:即以资产来界定当事人占有稀缺资源的权利。有利于明确交易界区、规范交易行为、稳定交易者的收益预期、提高合作效率和资源的配置效率。

2.为什么实现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助于国有企业的效率?(重点)

(1)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利于明确界定交易界区;

(2)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助于规范交易行为;

(3)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助于使交易者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

(4)产权关系明晰化提高合作效率和资源的配置效率。

3.法人资产制度的基本特征以及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基本思路是什么?(重点)

(1)法人资产制度的基本特征:A.企业必须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B.出资人承担有限责任;C.股票自由让渡是维护法人资产制度的重要条件;D.界定经营者与公司之间的关系;E.合理有效的所有权约束;F.有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G.必要的外部约束。

(2)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基本思路:

A.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B.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C.依法保障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

D.政治优势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思想保证。

4.什么是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创新如何体现“共同治理”的原则?(重点)

合作逻辑的基本含义:公司的目标是为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仅仅是追求股东的利益最大化。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共同治理机制的设计?公司治理结构是规定公司营运管理或者经营决策活动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核心是在既定所有权结构下如何分配企业的控制权。

共同治理:决策的共同参与、监督的相互制约。

核心:经济的民主化模式(机制):董事会和监事会

目的:在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形成相互合作、自我约束、相互制衡的机制。

5.什么是代理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设计委托代理关系下的激励约束机制?(重点)

(1)代理问题:激励不相容、信息不对称、责任不对等。道德风险: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为。

(2)如何设计委托代理关系下的激励约束机制?

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分布具有不对称性,所以设计最优激励约束机制重要条件是获得代理人行为的信息。激励约束机制必须满足两个最基本的约束条件:一个约束条件是所谓的刺激一致性约束。由于代理人是合同的接受者,机制所提供的刺激必须要能诱使代理人自愿地选择根据他们所属类型而设定的合同。另一个约束条件是个人理性约束(或称为参与约束)。这种约束是对代理人的行为提出一种理性化假设。它要求代理人接受合同所得到的效用不少于其保留效用,做到了接受这个合同比拒绝合同在经济上更合算,这就保证了代理人参与机制设计博弈地利益动机。激励的核心是将代理人对个人效用的追求转为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追求,针对经理对货币收入的追求,资本所有者可通过确定一个最优级报酬计划来实现对代理人的激励和约束。

第七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

1.什么是按劳分配?如何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重点)

按劳分配的含义:劳动者创造的产品在做了各项扣除后,以劳动为尺度来分配个人消费品。

实质: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要求消灭剥削;反对平均主义。

(1)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内涵

概念:社会根据各个生产要素在商品和劳务生产服务过程中投入的比例和贡献大小进行收益分配的一种方式。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基础

A.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要素所有制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客观依据

C.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质是按所有权的归属即产权参与分配

(3)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A.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联系和区别:

区别:按劳分配是以劳动为尺度进行收入的分配,按要素分配是以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入分配。(混合所有制经济当中,劳动标准和所有权标准兼而有之)

联系: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都要借助于价格机制来实现。(借助于等价交换来实现)

B.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相结合的社会效应

C.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什么是经济公平?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的公平?(重点)

(1)经济公平:有关经济活动的制度、权利、机会和结果平等合理A.在经济活动之前,每个公民都有同等机会支配社会稀缺资源,有同等机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

B.在经济活动之中,竞争过程应该是平等的竞争规则对于所有,参与竞争的经济主体都应该是同等有效的。

C.在经济活动之后,所获得的收入应该与其向社会投入的生产,要素质量和数量成正比,既收入与贡献相一致。

(2)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的公平

A.规范制度,强化约束

B.统一制度安排、实行统一国民待遇

C.消除市场分割,促进生产条件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均衡分配

D.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增加对他们人力资本的投资,改善他们的收入状况。

宏观收入分配的调节:

对高收入者---通过税收形式。

对低收入者---国家预算支出保障非生产领域发展的需要;利用转移性支付和社会保障制度提供收入保障。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微观收入分配与宏观收入调节的区别。

(1)微观收入分配过程

含义: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实现。

标准: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来确定和分配价值。

个人收入分配的市场调节:个人收入分配总量的确定在企业之间进行—效率原则;个人收入分配活动在各个企业内部进行—生产要素收益报酬。

个人收入分配是否贯彻效率原则的条件:企业必须是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个人和企业都具有同等的竞争机会;有一个合理的价格体系和有效竞争市场。

(2)宏观收入分配过程

含义:建立在微观收入分配过程基础上并独立于这一分配过程的再分配过程。

标准:社会各方面的利益的平衡和整体长远发展需要。(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宏观收入分配的调节:对高收入者---通过税收形式;对低收入者---国家预算支出保障非生产领域发展的需要;利用转移性支付和社会保障制度提供收入保障。

原则: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

4.收入分配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重点)

(1)公平与效率之间是正反同向的互促互补关系

经济的高效率是不能脱离分配的公平的,效率原则又必须以公平为目标,如果分配不公,就难以做到人与物的合理、优化组合,从而效率的提高就失去了前提和保证;反之效率不高,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就不能为更好地实现公平分配创造物质条件。因此,既不能靠牺牲效率求保公平,也不能牺牲公平来求得效率,两者是相辅相成,此长彼长,此消彼消的正反同向互促和互补的关系。

(2)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A.避免生产条件在一些社会成员中过度集中和垄断由此产生的收入分配的巨大差别(客观生产条件)。

B.避免权利界定和配置的倾斜和权利主体力量的失衡(主观生产条件)。

C.避免资源在各部门之间非均衡地配置。

第八讲: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简述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是发展,强调了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前提是要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其内涵(基本原则)为:

(1) 持续性原则:坚持人的发展与自然生态运动和谐发展,并最终服务于人的原则。

(2)公平性原则:强调每一时代的发展既应维护当代人的公平发展,也应该维护代际间的公平发展。

(3)共同性原则: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具有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世

界各国应力求平等合作、共同协调发展。

2.如何理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依赖于经济体制模式的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指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转向主要通过提高投入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来实现。转化的标志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因此,经济发展需要搞技术创新依,而技术创新依赖于体制的创新。体制推动或制约经济增长的(体制创新)的功能主要体现为设置行为规制、塑造激励机制、降低制度成本、影响信息和资源可获得性。

3.如何认识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区别于传统观念的关键就是不在强调经济的单向发展,而是注重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他追求的目标是以生态文明为手段,使发展能够持续地进行下去,形成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要求人与人的平等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

第九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结构调整

1.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使人均产出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且导致生产方法机械化和自动化的进步以及经济结构的演进。技术创新分为垄断前景推动和竞争前景推动。技术创新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与市场结构的关系、竞争程度、企业规模和垄断力量。

2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城乡一体化的良性互动?

渠道:(1)就地转移进入农村工业;(2)转移到城镇就业

政策:(1)树立权利平等观念,公平对待,一视同仁;(2)树立和谐劳动观念,合理分配,提高工资水平;(3)制定农民工权益的保护法;(4)废除对农民工歧视和排斥的政策法规;(5)明确农名工属地化管理的重要性.

第十讲:社会主义对外经济关系

1.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选择是什么?应建立怎样的开放体系和如何全面提高我国的开放型经济水平?

(1)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选择是什么?

A.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B.进口替代与出口替代结合培植优势产业;C.适度贸易保护

(2)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

1)开放型经济的科学含义

A.能参与国际分工、商品、资本、技术和劳务等跨国界自由流动的经济。

B.与外部世界相互依赖的条件下,政府实行自由放任政策的制度。

2)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政策措施

A.转变对外贸易的发展方式

B.提高利用外资的优势和效益

C.切实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2.我国对外开放度合理目标的设定是怎样的?如何正确处理扩大对外开放与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

(1)对外开放度的合理目标的设定

经济发展战略经济承受能力经济稳定目标国际期望值

(2)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

A.关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本国经济是基础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有利于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B.注意:立足点—依靠自力更生;引进技术—引进和开发、创新相结合;利用外资—重视自己积累

C 目的:在自力更生基础上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3.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原因和实质

(1)经济全球化成因:A、社会化大生产—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经济体制趋同,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市场追求利益最大化,人性超越资本性;B、微观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企业套利推动经济全球化;C、信息技术的进步—降低了远距离控制的成本

(2)经济全球化效应(实质)是财富再分配,具体包括:国际竞争力强再分配竞争力弱的国家;国际关系上表现为分配与再分配的竞争。

第十一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调节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的基本职能、目标、内容和衡量标准是什么?

基本职能:保护: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安全;服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创造条件

目标: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

内容:为全社会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利益诉求.

标准:服务是否有效率(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

2.适度政府干预的界定

(1)提供公共服务;(2)维护市场秩序;(3)直接参与某种经济活动;(4)财政功能;(5)进行制度创新;(6)影响收入分配;(7)对资源合理利用的影响;(8)运用财政、货币等政策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9)必要的行政控制。

3.联系实际说明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手段的选择以及效率标准?

(1)手段:财政、金融、行政管制、经济法制、制度约束

(2)选择:综合运用——市场——经济主体

(3)政府干预经济的效率标准:

1)静态效率:在给定的各类资源条件下使产量最大化;产品的组合既符合技术的可能性,也满足社会全体人员的愿望

2)分配效率:收入的分配在原则上具有公平性

3)动态效率:长期:避免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实现收支平衡;短期: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平衡,生产潜力得到挖掘

(三)论述题

1.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重点)

(1)财产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

经济关系:经济主体对客观生产条件的占有关系

法律关系:占有主体对占有对象具有的支配权利

(2)所有权的权能

1)所有权:主体对确定物的独占和垄断的财产权利。

2)占有权:行为人对财产直接加以控制的可能性。

3)使用权:不改变财产的所有和占有的性质依其用途而加以利用的可能性。使用权的存在首先以占有物为前提。

4)收益权:获取基于所有者财产而产生的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收益权是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5)处分权:为法律所保障的实施旨在改变财产的经济用途或状态的行为的可能性。

(3)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关系

1)所有制以实际占有为基础,体现了现实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并表现了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 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2)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所有权制度的变化为所有制关系的变化创造一定条件。

(3)所有权各项权能的统一与分离

1)诸多权利统一于所有权。

2)资本的法律所有权与经济所有权的分离。

3)资本职能与管理、监督职能的分离。

2.什么是社会保障?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保障?(重点)

(1)含义: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为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制度。

(2)构成: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社会福利等。

(3)首要原则:基本社会保障的标准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4)资金来源:用人单位和员工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各级政府的社会保障财政预算。

(5)实施机制:建立相应的法律体系;建立社会化的科学管理体制。

A.健全和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制度、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和

商业保险等。

B.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将广大农民纳入到社会安全网中。具体措施有:在全国普遍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

C.建立和完善再就业保障制度。一是国有企业的再就业服务中心应继续做好本职工作;二是对失业救济金的发放实行累退制,鼓励失业者再就业;三是必须从失业救济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失业人员的培训和职业介绍费用,为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创造基本的条件。

D.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和管理。主要措施有:明确责任,各行其责;实现多元化筹资,做实养老金,缓解资金的短缺的状况;加强监督和管理。

3.如何理解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联系实际说明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A.构建完善的发展目标系统;

B.全面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引进来与走出去)

C.依靠科技创新的发展思路;

D.推行循环经济和建立绿色GDP。

4.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重点)

(1)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

(2)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从量上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和经营性资产中占优势;从质上,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控制和对经济发展地导向作用上。现阶段,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仅要保持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发挥其对国民经济发展地导向作用。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必须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依靠大型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的经营优势。通过国有资本的经营优势来支配其他非国有经济。原则: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加强重点,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是初级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创造了就业机会,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而且同市场经济的兼容性较强,特别是在竞争性领域,表现出较强的经

济活力。

(4)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多种所有制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同时也具有各自的劣势和局限性。因此,应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合理配置各种所有制形式,使它们在功能上相互补充。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以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为基本前提;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应该是平等和竞争的关系。这种相互竞争,有利于提高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效率,促进技术的进步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5.试述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简答题区分)重点

(1)重构充满活力的微观基础。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塑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各类市场及市场要素总和而成的有机整体,大体上可以分为一般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市场体系又是市场主体活动的空间领域,一个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是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必要前提条件。

(3)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国家应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利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控国民经济,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4)建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从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功能作用的结果,会增大社会成员生存和生活的风险。社会保障体系犹如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减振器和稳定器,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

三、总结陈述

1.重点要注意,尤其是课件思考题与复习题;

2.论述先用简答记忆,自己适当补充;

3.不要想象很难,有记忆肯定能过,但不能不复习,我们要在战略上藐视考试,战术上扎扎实实复习;

4.以上内容为个人观点,如有出入请批评指正,本人将及时改正并修改。拖了大家很久,请见谅!!!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试试卷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得分 1.产权制度 产权制度是划分、确认、界定、保护和行驶财产权利的一系列规则,是制度化的财产权利关系。 2.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增加的趋势。 3.委托代理问题 由于经济不断发展引起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厂商内部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产生目标差异,不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于是产生委托代理问题。 4.市场失灵 所谓的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如垄断势力的存在、生产要素缺乏流动性、巨大外部性的存在、缺乏知识和信息等)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削弱的现象。也就是说,市场经济不能实现其在理论上的作用。从可持续经济发展的角度说,外部性是导致市场失灵的重要因素。 5.货币政策 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求,实现货币均衡,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它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政策最终目标、中介指标、操作指

标和政策工具。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得分 1.请简述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科学预测。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总结,通过对现实的批判,提出了一套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构想:一,大工业生产的无限扩大和生产力高度增长的物质基础;二,废除私有制,建立“财产共有”的生产资料全社会公有制;三,废除商品经济,生产由社会根据公共利益实行有计划的管理;四,建立无产阶级民主制度,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五,与传统的所有制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思想文化;六,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无产阶级将首先西欧、北美几个具备实现社会主义条件的发达国家取得胜利,然后带动东欧和亚、非、拉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 2、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有一个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3、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特征。即: 第一,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这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最基本的特征。 第二,社会生产将有计划地进行,不存在商品生产、货币和市场。 第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第四、已经消灭了阶级,国家将逐步自行消亡。 4、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 2.简述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并简要说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政策手段的构成。 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是基本目标的派生性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国际收支平衡。 经济政策手段是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政策工具和实施政策的方法两个方面。具体包括: (1)财政政策手段。核心是通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调节供求关系,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主要包括:①财政收入政策,②财政支出政策,③财政补贴政策。 (2)货币政策手段。核心是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和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活动,进而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调节工具主要有: 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②中央银行再贴现率,③公开市场业务。 (3)行政管制手段。它是国家行政管理部凭借政权的威力,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来干预经济生活的手段。它主要包括信用管制、进口管制、外汇管制、工资管制和投资许可

2012学年度下学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期末考试 复习题库(一)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 一切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我国目前最大的实际是( A )。 A. 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 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 C.生产力不发达,发展不平衡 D. 商品经济不发达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 C )。 A. 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B.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C.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 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3. 市场经济是( B )。 A. 一种基本经济制度 B. 一种经济运行方式 C. 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D. 一种生产经营方式 4. 法人治理结构是指( B )。 A. 以企业法人作为企业资产控制主体的一项法律制度 B. 企业内部权力机构的设置、运行以及权力之间的联系机制 C. 明确企业出资者应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承担有限财产责任的一项法律制度 D. 企业的出资者委托经营者从事经济活动的契约关系 5.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一般地,出资人对企业的债务承担( A )。 A. 有限责任 B. 无限责任 C. 连带责任 D. 介于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之间的责任

6. 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担当公司权力机构的是( B )。 A. 职工代表大会 B. 股东(大)会 C. 董事会 D. 监事会 7. 解决公共物品生产的一种较好的方法是( C )。 A. 政府调控市场信息 B. 明晰产权 C. 政府生产公共物品 D. 政府有效地控制市场结构 8. 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就是以市场为基础,通过( B )来调节资源的分配。 A. 经济杠杆 B. 市场机制 C. 行政手段 D. 计划机制 9. 市场机制通过( D )信号向微观经济主体传递信息。 A. 供求 B. 市场 C. 竞争 D. 价格 10. 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关键是( C )。 A. 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 B. 计划形成价格的机制 C. 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 D.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机制 11. 个人收入经过初次分配以后还要进行再分配,其必要性在于( C )。 A. 初次分配不公,导致贫富差距悬殊 B. 国家要从中分配一部分作为公共国有资产 C. 在微观分配领域,主要建立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基础上的分配方式,很难实现社会所追求的公平目标,甚至可能引起两极分化,从而影响社会稳定 D. 政府管理国家财政的必要手段之一 12.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可以使生产要素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但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必须以( B )为前提。 A.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B. 承认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和产权清晰 C. 机会平等 D. 劳动具有谋生性质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是(A) A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党的十二大 C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D 党的十四大 2、首次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予以重大突破的新概念是() A “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的概念 B “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概念 C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概念 D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概念 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重大突破的基础是() A 解放思想 B 经济体制改革 C 对外开放 D 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 4、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会议是() A 党的十二大 B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C 党的十三大 D 党的十四大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是() A 马克思 B 毛泽东 C 邓小平 D 江泽民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A 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完全相同 B 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 C 与其他制度下的市场经济没有任何区别 D 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完全不同 7、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最重要的是坚持() A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相结合 B 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 C 市场规律起支配作用 D 法治起保障作用

8、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 A 计划经济 B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C 社会主义市场 D 按劳分配 9、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 A 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C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坚持改革开放 10、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 A 所有权的归属上 B 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上 C 使用权的归属上 D 控制力上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依据是() A 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数量和质量有差别 B 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 C 存在着社会分工 D 劳动是谋生的手段 12、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的实质是对() A 资本占有状况的分配 B 劳动者劳动质量的分配 C 劳动者劳动数量的分配 D 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13、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A 与按劳分配的性质是相同的 B 是在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 C 是按生产资料占有状况的分配 D 实质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14、实现共同富裕就是() A 同时富裕 B 先富带动后富 C 富裕程度完全平均 D 同等速度富裕起来 15、先富起来的条件必须是() A 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 B 追求最高利益 C 采取一切手段致富 D 只要有利可图就干 16、邓小平提出的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基本指导原则是() A 大体平均,略有差别 B 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一、 名词解释 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 然要经历的 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这一科学 判断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表明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另一方面报名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不 发达的阶段。 ② “三个有利于”标准: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 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③ 集体经济: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实行共同劳动,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一种社会主义 经济组织。 ④ 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所有制经济。 二、简述题 1、 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P23-P24 2、 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含义及意义。 P28 3、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处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P29-P30 答题要点:①基本经济制度②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统一于建设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 制可以在竞争中发挥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③我国多种所有制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三、论述题 1、 阐述中古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2、 论述社会主义处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答题要点:①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原因一国情: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 制经济处于主导地位,质和量的保证 p29③混合所有制P30 第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市场:市场是指交换的场所、渠道和纽带。 2、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 3、市场机制:市场经济是指在市场交易关系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 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一套有机系统。 4、增量改革: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 5、渐进式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地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 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 二、简述题 1、简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及运行特点 2、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P32 一、名词解释 1、“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 : “华盛顿共识”是指 20 世纪 80年代以来位于华盛顿的三大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美国政 府,根据 20 世纪 80 年代拉美国家减少政府干预、促进贸易和金融自由化的经验提出来并形成的一系列政 策主张 . 它的核心内容是私有产权条件下的资本与市场的全面开放。 。。。 P30 P25-28 。。P28②公有 P31 3、简述渐进式改革的特点,并阐述渐进式改革在我国取得成功的原因。 三、论述题 我国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 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P34 试述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P35 第三章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渐进过渡 P35&40 1、 2、 3、 P33

第五章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 一、名词解释 24 1、企业治理结构:是一种契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 以使企业内的不同利益主体形成有效地自我约束和相互制衡机制。 2、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3、刺激一致性约束:为了使委托人的期望收益最大化,最优化的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必须满 足两个最基本的约束条件:一个是所谓的刺激一__________致性约束。由于代理人是合同的接受者,机制 所提供的刺激必须要能诱使代理人自愿地选择根据他们所属类型而设定的合同。 4、参与约束:(接3)另一个约束条件是个人理性约束(或称为参与约束)。这种约束是对代 理人的行为提出一种理性化假设。它要求代理人接受合同所得到的效用不少于其保留效用,做 到了接受这个合同比拒绝合同在经济上更合算,这就保证了代理人参与机制设计博弈的利益动 机。 5、代理成本: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条件下,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完全一 致,代理制的引入必然会诱发一定的代理成本,它包括:1.向代理人支付薪金、奖金等费用; 2.代理人为追求非货币物品而导致的成本上升和利润减少; 3.由代理人的决策与使委托人利润 最大化的最佳决策之间存在的差异所导致的企业效率的损失。 6、企业所有权:作为企业治理结构客体的企业所有权首先表现为剩余索取权。剩余索取权与 控股权合称为企业所有权。 7、内部人控制:就是指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大部分控制权,并且 这种控制权的获得往往是通过与职工“合谋”完成的。内部人控制不符合我国实 际。 8、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通过政企关系的市场化和契约化来 实现权责利的再分配,政府赋予经营者很大的经营权,并监控经营者的行为,从而形成了有别 于内部人控制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型企业治理结构。 9、企业共同治理:贯彻了“合作逻辑”的治理结构就是“共同治理”机制,它 强调决策的共同参 与与监督的相互制约。具体地说,就是董事会、监事会中要有股东以外的利益相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习题及答案 经济学院包亚钧 导论 一、简述题 1、简单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1)西方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在资源稀缺性前提下,研究一个社会是如何配置稀缺资源的.主要涉及人们如何作出决策、如何相互交易和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等问题。遵循的是个体主义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特定生产方式之下的社会生产关系.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个人行为的结果是由社会力量所决定的.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是社会人,并形成了整体主义分析方法. 2、简述直观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1)坚持直观现实的研究态度和方法,是指:当理论与实践相冲突时,让理论服从现实。直观现实式的研究并不是不要理论,而是从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特殊现象入手,通过对现象的深入剖析来检验现有的理论。 (2)直观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实现经济学的现代化.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实际上包含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重含义:即在吸收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注意中国国情,在解答我国实践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时,注意吸收西方经济学中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运行规律的理论与先进的分析方法。 (3)直观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经济学具有开放性。即学术思想来源、学术队伍学术观点的开放性. (4)直观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首先重视实证分析方法,其次重视计量分析方法,最后重视经济观点的正确. 二、论述题 简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地基本脉络。P18 第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特指我们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那个阶段.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 2.三个有利于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形式。4.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它包括以下内容: (1)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的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实际出发发展和创新了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从目的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又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是从制度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整体系,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三是从属性和要求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等重要论断。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同时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两个基本原则,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思考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哪些主要内容?确立这一基本制度的依据是什么?(P51)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主要内容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这一基本这读的依据是: 第一,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第二,我国是社会主交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三,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四,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为社会主义服务。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经济方面有哪些新成果? 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经济方面取得了以下新成果: 一、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 二、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论断,突破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 三、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四、经济快速发展,GDP持续快速增长。1980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是7100亿元,到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3万亿元,即使扣除价格上涨因素,也增长了几十倍之多。我国的经济发展之快,被国际舆论视为奇迹。 五、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改善,城乡消费迅速增加。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六、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巨大的改善,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全球的亮点区域,与发达国家无本质区别。 七、投资建设硕果累累,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 3、市场经济是如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机制有哪些缺陷?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优化资源配置,在手段上是以市场为基础,辅以宏观调控手段的使用;在目标上是实现结构优化,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在实施上,从多个角度入手,即企业、产业、宏观经济调控、完善市场。市场和宏观调控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依靠两种手段来优化资源的配置,即发挥市场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和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作用。 市场机制存在以下缺陷:一、市场垄断行为;二、市场信息不完全;三、收入分配不公平;四、宏观总量失衡; 五、不完全市场;六、外部效应;七、公共产品。 资源优化配置指的是能够带来高效率的资源使用,其着眼点在于"优化",它既包括企业内部的人、财、物、科技、信息等资源的使用和安排的优化,也包括社会范围内人、财、物等资源配置的优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主要靠的是市场途径,由于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发性的特点和优点,它能够自发地实现对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优胜劣汰的选择,促使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实现内部的优化配置,调节社会资源向优化配置的企业集中,进而实现整个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企业内部,部门或地区资源的合理使用,则主要是由市场途径来实现的。这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促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试题1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2、经济发展:既包括更多的产出,同时也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安排上的变革。 3、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竞争所实现的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或指市场机制不能实现某些合意的社会经济目标。 4、渐进式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 5、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简称,是包括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 二、简述题(每题7分,共35分) 1、简述“分三步走”的台阶式经济发展战略:(1)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2)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3)第三步是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一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 2、简述怎样正确发挥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主导作用:(1)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既有其量的规定,也有其质的规定。从量上来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一般体现在公有资产要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从质上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应体现在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控制和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上。(2)现阶段,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仅要保持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3)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必须发挥国家经济的主导作用。(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既要充分考虑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又要充分体现市场机制的要求。 3、简述我国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的特点是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利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2)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经济结构比较简单的情况下,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初期任务的完成,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复杂,这种经济体制的弊端就逐渐显露出来。 (3)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的作用;分配中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现象;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单一化。导致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企业和职工都缺乏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4)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已经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的经济体制,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4、简述按劳分配的实质和意义:(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关系和社会主义阶段劳动的社会性质。(2)在市场型的按劳分配中,一方面,消灭了阶级剥削,消灭了靠生产资料的私人垄断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的私有制分配关系,实现了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另一方面,找到了现实可行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体现了按劳分配本质的劳动计量方式,不仅有利于按劳分配的实现,而且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5、简述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具体是:(1)1979年至1980年,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起步和试点阶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思考题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经济方面有哪些新成果? 2.市场经济是如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机制有哪些缺陷? 3.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些主要阶段? 4.如何理解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质? 5.试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分析存在的矛盾,提出深化改革的思路。6.如何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7.如何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有什么特点? 9.试述我国现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 10.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是不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否定? 11.如何理解“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12.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 13.试述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14.当前我国应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15.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16.试述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联系和区别。 17.经济发展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的提法意义何在?如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1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请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制度的角度,分析这些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19.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引进了大量外资。要保持经济高增长,仍然需要大量引进外资,只要能够引进外资,就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请谈谈我国要保持经济高速增长最根本的要靠什么,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20.两种改革模式的异同。 21.有人讲:“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的实践措施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设想越来越远,离社会主义的目标却越来越近”,你是如何看待这种观点的?为什么?22.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兼容,实质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更进一步说,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特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符合现阶段国情的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的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自身又是一个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这一理论包括以下一些重要内容: 第一,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从目的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二是从制度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完整的体系,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 三是从属性和要求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又好又快”、“统筹兼顾”等重要论断。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 第三,社会主义分配理论。 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五,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 第六,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除了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理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政府职能和政府调节的理论等也都是很重要的。不过,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最为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它们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等主要环节,以及基本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主要方面。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还很不够。因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内容不是凝固不变的,是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 简答: 第二章 1、什么是经济制度?什么是经济体制? 答:(1)经济制度是对一定社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关系的概括。 (2)经济体制是指一定区域内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答: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实现人民生活的共同富裕。(自己适当添加一些内容) 第四章 1、决定人的经济利益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答:条件是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以及由它所决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关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利益的物质内容及其达到的程度;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经济关系则决定了生产的物质成果的分配关系,从而决定了利益分配的归属。人们是按照自己在这种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获取一定利益的。 2、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利益主体科学含义的重要性是什么? 答: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经济的利益主体的经济性质,①对于明确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动机和目的,②明确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③对于科学地调节和控制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和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可以说,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基本前提。 3、私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一般性质有哪些? 答:①他们是生产条件私有产权及其经济价值的承担者。②他们生产经营的动机是私人利益。③在依法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他拥有私人决策权。④私营经济的利益主体具有一定剥削性质。 4、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一般性质有哪些? 答:①他们是生产社会主义公有产权及其经济价值的承担者。②他们生产经营的动机是联合劳动者的共同富裕。③在依法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实行经济民主。④联合劳动者内部贯彻经济平等的原则。 第五章 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含义是什么? 答:①公有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占优势。②公有资本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优势。③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④公有制经济在全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实质上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存的多种生产关系中占统治地位。 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原因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必须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经济利益实现最优化的客观需求。①这是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客观需要。②这是

1、什么是经济发展模式和国情?如何认识中国的国情? 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的特殊类型.包括:经济发展目标、方式、发展重心和步骤等一系列要素. 国情:一个国家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民族、地理、历史和时代条件。 中国的国情: 从经济发展角度:发达国家是富有国—我国是贫穷国。从社会发展角度:发达国家是理性社会—我国是伦理社会。 思维方式:隧道式转变为立体式,两分法转变为三分法。 2、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有哪些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什 么?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或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 市场经济基本特征:1、资源配置—遵循产权规则界定和保护产权。2、市场主体—经济主体独立自主的分散决策。3、市场运行—契约自由和体现消费者主权,生产要素流动和生产规模、结构由市场需求决定。4、市场调控—市场价格与竞争机制调控经济运行过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所有制基础。一是必须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二是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三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特点:一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二是按劳分配原则需要通过市场交易关系才能实现。三是按劳分配的实现过程和实现形式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影响。 这就是说,我们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就是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3、什么是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如何正确认识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的关系? 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1)马克思是从两层含义上来论述所有制范畴的,一是作为经济关系的所有制范畴,一是作为法律关系的所有制范畴。前者体现的是经济主体对客观生产条件的占用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体现出来的;后者体现的是一种意志关系和法权关系,它表示占用主体对占用的对象具有一种任意支配的权利。一定的生产方式产生一定的占用方式,经济上的占用关系产生后,便会有法律上的所有权与之相适应。 所有制上的独占或垄断必然在法律上表现为财产归属的确定性,同时也表现为否定该主体以外的任何人对同一财产的独占,即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在实际生活中,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所有制关系的变动必然要反映到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制度中来,使所有权的法律制度和所有权关系相互适应,而所有权制度的变化又反过来为所有制关系的变化创造一定的条件。 (2)所有权的权能包括: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所有权各项权能都统一于所有权,即受所有权的制约。 (3)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所有权的诸项权能进一步分离,表现为:一是资本的法

第一部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特征和体制框架 1?市场经济的内涵 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市场经济也被用作资本主义的同义词。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市场经济的支持者通常主张,人们所追求的私利其实是一个社会的利益。 市场经济的本质涵义可以概括为:“以维护产权,促进平等和保护自由的市场制度为基础, 以自由选择、自愿交换、自愿合作为前提,以分散决策、自发形成、自由竞争为特点,以市场机制导向社会资源配置的经济形态。”依此涵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并不在于“市场”和它的“机制”与“功能”,而是与“私有”、“契约”、“独立”相对应的“产权”、“平等”、“自由” 等具有鲜明价值判断特性的行为规范性质的制度,是建立一种通向文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主张和追求。市场经济是自由的经济、平等的经济、产权明晰的文明经济,是市场交换规则普遍化的经济形态。 市场经济:由于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进行调节的商品经济。西方经济学界认为凡是商品经济都离不开市场交换和市场调节,任何类型的商品经济都是市场经济,即市场经济等同与商品经济。其实,市场经济只是受价值规律自发作用调节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晶经济,价值规律对它的调节作用既有自发的一面,又有被人们自觉利用的一面,所以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着市场调节,但他本身不是市场经济,而是市场调节和计划经济相结合。 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现代市场经济的含义,即政府给予更多、更大、更强干预的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早期的自由市场经济阶段,政府也有某些干预,但一般只限于较小的范闱。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已不限于维持法律和秩序,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介入国民经济的生产、分配和流通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即采取宏观调控的措施,成为推动与调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主耍有:(1)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控制总供求的变动,保持总供求的平衡。(2)通过建立国有企业来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基础产业的发展。(3)通过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争取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4)通过政府投资和消费,支持科学研究和新兴产业部门的发展。(5)通过制定有利于提高本国询品的国际竞争能力的进出丨I政策和各种中长期计划,引导国民经济的比例协调和发展方向。总之,政府的干预是市场机制的补充和完善,而不是否定和代替。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仍然是资源配置的基础,经济运行必须遵循市场自身的客观规律,政府的干预、调节和计划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出现了革命性变化,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各部门、各地区以及国际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干预进一步加强,计划的作用明显增大、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更加突出,人类生存的条件问题面临严峻局面。这些都要求政府和国际社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统一协调,加强计划性。因此,建立现代市场经济成为必然要求。在当今世界上,现代市场经济有多种模式,如英美实行有调节的市场经济、法国实行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以及北欧实行的福利主义模式等。我国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现代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体制框架

研究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题 2011年10月 简答题: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是什么? 1自由人的联合体和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3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4消灭商品生产,对全部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 5在共产主义两个阶段中分别实行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 二、市场经济为什么能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1.资源配置遵循产权规则。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的产权是明确的和排他性的, 这有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与合理配置。 2.决策分散化。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的决策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独立自主分散进行的,都要对自己决策产生的后果承担风险及经济责任。 3.自由和平等竞争。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在机会均等、公开公平的原则下展开竞争。包括就业自由、消费自由、投资自由等。 4.价格协调微观决策。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价格的变动是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信号。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反过来又调节供求,引起资源的流动,从而达到资源有效合理配置。因此,价格信号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 三、请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市场机制通过调节市场经济活动实现对资源的配置。 2、基本经济活动联系主要是通过市场作用实现的。 3、企业直接接受市场调节,价格信号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依据。 四、什么是“华盛顿共识”、“后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 华盛顿共识: ①加强财政纪律,压缩财政赤字,降低通货膨胀率,稳定宏观经济形势; ②把政府开支的重点转向经济效益高的领域和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的领域(如文教卫生和基础设施); ③开展税制改革,降低边际税率,扩大税基; ④实施利率市场化; ⑤采用一种具有竞争力的汇率制度; ⑥实施贸易自由化,开放市场; ⑦放松对外资的限制; ⑧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 ⑨放松政府的管制; ⑩保护私人财产权。 后华盛顿共识: 后华盛顿共识”强调与发展相关的制度因素,认为发展不仅是经济增长,而且是社会的全面改造。因此、不仅关注增长,还关注贫困、收入分配、环境可持续性等问题,它还从信息不对称出发,指出市场力量不能自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承认政府在促进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批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亚洲金融危机前后倡导的私有化、资本账户开放和经济紧缩政策。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名词解释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三个有利于”标准 3、集体经济 4、混合所有制经济 5、市场经济 6、市场机制 7、增量改革 8、渐进式改革 9、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 10、等级规则 11、产权规则 12、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 13、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 14、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 15、诺斯悖论 16、所有权(2009) 17、占有权能、使用权能、收益权能、处分权能 18、产权 19、产权制度 20、法人企业制度 21、股份公司 22、公共产品 23、基础产业 24、竞争性国有企业 25、企业治理结构 26、道德风险 27、刺激一致性约束 28、参与约束 29、代理成本 30、企业所有权 31、内部人控制 32、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 33、企业共同治理 34、相机治理机制(今年重点) 35、按劳分配 36、二元经济结构 37、二元对比系数 38、比较劳动生产率 39、二元反差指数 40、“后起者优势” 简述题

1、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2、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简述渐进式改革的特点,并阐述渐进式改革在我国取得成功的原因。 4、简述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的特征。 5、什么是产权?产权明晰化的含义是什么?(2010) 6、为什么实现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2010) 7、什么是代理问题?简述委托代理关系下的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 8、什么是代理成本?如何降低代理成本?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生产条件分配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如何? 10、如何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2009) 11、为什么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依赖于制度创新? 12、阐述技术创新与经济结构演进之间的关系。 13、简述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14、简述如何界定适度政府干预。 15、简述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与具体目标。 16、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之间的冲突主要发生在哪些区域? 论述题 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2、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3、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4、试述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