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试试卷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得分

1.产权制度

产权制度是划分、确认、界定、保护和行驶财产权利的一系列规则,是制度化的财产权利关系。

2.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增加的趋势。

3.委托代理问题

由于经济不断发展引起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厂商内部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产生目标差异,不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于是产生委托代理问题。

4.市场失灵

所谓的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如垄断势力的存在、生产要素缺乏流动性、巨大外部性的存在、缺乏知识和信息等)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削弱的现象。也就是说,市场经济不能实现其在理论上的作用。从可持续经济发展的角度说,外部性是导致市场失灵的重要因素。

5.货币政策

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求,实现货币均衡,进而影响宏

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它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政策最终目标、中介指标、操作指标和政策工具。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得分

1.请简述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科学预测。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总结,通过对现实的批判,提出了一套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构想:一,大工业生产的无限扩大和生产力高度增长的物质基础;二,废除私有制,建立“财产共有”的生产资料全社会公有制;三,废除商品经济,生产由社会根据公共利益实行有计划的管理;四,建立无产阶级民主制度,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五,与传统的所有制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思想文化;六,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无产阶级将首先西欧、北美几个具备实现社会主义条件的发达国家取得胜利,然后带动东欧和亚、非、拉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

2、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有一个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3、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特征。即:

第一,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这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最基本的特征。

第二,社会生产将有计划地进行,不存在商品生产、货币和市场。

第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第四、已经消灭了阶级,国家将逐步自行消亡。

4、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

2.简述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并简要说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政策手段的构成。

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是基本目标的派生性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国际收支平衡。

经济政策手段是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政策工具和实施政策的方法两个方面。具体包括:

(1)财政政策手段。核心是通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调节供求关系,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主要包括:①财政收入政策,②财政支出政策,③财政补贴政策。

(2)货币政策手段。核心是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和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活动,进而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调节工具主要有: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②中央银行再贴现率,③公开市场业务。

(3)行政管制手段。它是国家行政管理部凭借政权的威力,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来干预经济生活的手段。它主要包括信用管制、进口管制、外汇管制、工资管制和投资许可证制度。

(4)经济法制手段。它是指国家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证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手段。法律手段一般具有普遍的约束性、严格的强制性、相对的稳定性等特点。

(5)制度约束。它是实现长期化政策目标的手段。制度约束包括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税收制度、金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

3.请简要说明市场经济体制过度的方式不同点。

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方式是:渐进式改革。渐进式改革(如中国)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也不是对原来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一场全新的革命,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传统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特点有:

(1)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

(2)增量改革。

(3)先试点,后推广。即先在局部范围内取得改革的经验,然后再在全局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

路径:

(1)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是由权力中心推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在一定的宪法秩序和行为规范下,权力中心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与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而这种能力与意愿主要决定于一个社会各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结构与力量的对比。

(2)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时,就有可能突破权力中心设置的制度创新进入壁垒,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思悖论”,这就是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

(3)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是指人们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为确立能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和权利界定而自发组织实施制度创新。

4.产权明晰化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实现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

产权明晰化是指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企业的出资者与企业的基本财产关系,包括明确企业国有资产的直接投资主体。为了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就必须明确产权关系,即以资产来界定当事人占有稀缺资源的权利。

(1)产权明晰化有利于明确交易界区。交换要求明确界定财产权利。一个在法律上强有力的产权制度可以通过法律等制度界定和保护排他性的产权,使交易者形成多样化的财货交换式和财产转让方式。由此可见,排他性产权的确立是市场机制有效协调微观决策的必要条件。

(2)产权明晰化有利于规范交易行为。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助于明确财产的最终归属,保

护所有者的权益,从而有助于制定公平而有效率的交易规则,有效地约束和规范行为人的交易行为。

(3)产权明晰化有利于稳定交易者的收益预期。权利义务关系的明晰化与对称性,就可使行为人在行使产权时具有稳定的收益预期。行为人将全面权衡成本与收益,以效用最大化原则支配和处分产权,从而优化激励与约束机制。

(4)产权明晰化有利于提高合作效率。产权归属的明确性可以降低合作谈判中的交易费,从而提高合作效率。

(5)产权明晰化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排他性产权的确立,使公平、自由的交易成为可能;产权的可分离性,使人们在拥有和行使这些权利时实行专业化分工,获取由分工来的收益增量;产权的可转让性使资源能根据市场需要的变化在全社会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规范化。

5.请简要说明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机理。

制度是指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可以具体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宪法秩序。宪法秩序是用以界定国家的产权和控制的基本结构,它包括确立生产、交换和分配的一整套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本规则,它为集体选择确立了原则,从而是制定规则的规则。二是制度安排。制度安排是在宪法秩序下约束特定行为模式和关系、界定交换条件的一系列具体的操作规则。三是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它源于人们对现实的理解和意识形态,是与对现实契约关系的正义或公平的判断相联系的,它对于赋予宪法秩序和制度安排的合法性是至关重要的。

现阶段的研究认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标志在相当程度上是由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评价和度量的,而技术进步又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制度创新,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或经济增长依赖于制度的转变或创新。

当制度作为决定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变量时,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制度变迁的结果。具体来说,制度是通过产权、国家、意识形态来影响经济增长的。

(1)产权。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产权明确有助于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及避免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产权不清系则容易增加交易成本,降低经济效率,进而限制经济增长。

(2)国家。经济效率的提升和经济增长有赖于明确地界定产权,但产权的界定需要花费成本。由于国家拥有“暴力潜能”,因此,由国家来界定和保护产权可降低成本。因为国家决定产权结构,所以国家最终要对造成经济的增长、衰退或停滞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而国家的统治者在努力降低交易费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往往还会追求租金最大化,二者间的冲突长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

(3)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由相互关联、包罗万象的世界观组成。但凡成功的意识形态都必须解决“不付费搭车”的问题,其基本目标在于给各种集团以活力,使它们能对简单的、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成本和收益采取相反的行为,从而可以节约交易费用。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得分

1.比较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请结合当前中国分配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论述如何构建公平与效率协调统一的收入分配制度?

产品的分配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生产条件的分配不仅涉及生产资料所有制,而且还涉及生产本身分配的方式,这两方面共同决定着产品分配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实现形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条件分配的这两方面决定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具有以下两方面的含义。

1.把收入分配的劳动标准与所有权标准结合。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与按要素分配的实现形式的结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使得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中的收入分配方式能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有助于形成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收入分配结构。

对于社会主义来说,公平和效率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了公平,或没有了效率,也就没有了社会主义。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改革有损于公平和效率的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协调统一。

就经济层面而言,公平正义的治国理念主要体现在政府应以更为有效的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调节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阶层之间业已存在的贫富差距,并使这一差距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而逐步缩小。具体地说,政府的财政应向农村、不发达地区和困难阶层逐步增加扶持力度,使我国正在规划实施中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开发中西部的战略、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得到财政上的切实支持和保障。政府的税收制度和政策同样应立足和着眼于对公民之间过于悬殊的收入差距的有效调节。要加强现行的个人所得税、财产转让税、奢侈品消费税等税种的监管与实施,对偷逃上述税费的行为处以重罚,确保应征税费的收缴入库。还要审时度势,对现行调节个人收入的税率进行微调,以限制过高的个人收入和财富的过分集中。总之,国民财富的一-次分配应注重效率,二次分配则应注重和维护公平,从而使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逐步得到实现。

2.中国结构性失衡的根源是什么?如何解决总需求的结构性失衡?结合实际情况,论述供

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和着力点。

结构性供需失衡的根源是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不高,供给体系和结构不能灵活、有效地适应需求及其结构变化。正确认识结构性失衡问题,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主线的重要意义和科学内涵:在有效供给不能适应需求总量和结构变化的情况下,稳增长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

有了这样的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就有了行动指南,宏观经济管理重点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有了思想基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新时代的中国经济正进入以高质量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我们需要全面深化认识提高供给体系质量这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方向的内涵与要求。

供给侧改革,核心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五顶重点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