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公共利益”的界定与实现

浅谈“公共利益”的界定与实现

浅谈“公共利益”的界定与实现
浅谈“公共利益”的界定与实现

浅谈公共利益的界定与实现途径

摘要:公共利益概念自形成伊始,其自身合理性以及对公共利益的界定便存在诸多争议。而对于当代政府而言,如何界定和实现好公共利益则成为评估政府绩效的重要手段。本文将结合诸多前辈的观点提出作者个人对于公共利益的初步探索的成果。

关键词:公共利益、界定、实现、政府、法律

前言:公共利益作为高度抽象,易生歧义的概念,如果不加以严格界定,极易产生混乱。在当代政治制度模式下,由于宪法的原则性以及权力监督体制的不完善性,导致“公共利益”的随意扩张以及行政机构侵犯个人、集体正当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如何合理地界定公共利益以及在法律和国家权力的运行体制下将公共利益具体化和规范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公共利益的界定

1、公共利益界定模式的选择

公共利益的重心在于“公共”,和“国家”,“社会”,“集体”等宏观概念一样,“公共”是一个整体而非“个体”性质的概念(1)。

“公共利益”界定模式的选择,归根结底是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谁享有对公共利益最终判断权”;二是界定者“以何种方式来判断”(2)。而当代学界对于公共政策界定模式分析,大致持有三种意见。

(1)主张“公共利益”由权力机关以“一事一议”方式界定

这种观点多见于法学理论界和法律实务部门一些人的口头意见。张千帆先生认为,公共利益的核心在于“公共”。要正确理解公共利益,就势必要认识到“公共利益”的本质——“私人利益”之和。

同样,鉴于民主制度与“公共利益”在选择上的一致性,张先生主张公共利益的界定者应当为民主制下的国家权力机关。而对于采用审查机制对行政机关的政策制度进行审查,还是通过立法方式概括公共利益,不作具体限定,在学界产生了较大分歧。

(2)主张司法机关对公共利益具有最终审定权

从德国公法理论出发,一些学者认为“公共利益”的界定实质上是一个宪法分权的问题。立法机关只能通过立法的形式对“公共利益”作出概括性说明,而具体的裁量与判断则由行政机关承担,唯有冲突和纠纷出现的时候,司法机关才进行介入。

该理论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事实上架空了“立法者”的权威。行政执行机关与地方法院都存在着对“公共利益”界定的大量的自由空间。因此,执行的重点落到了行政机关头上,而司法机关则牢固地把持着“公共利益”最终的决定权。

(3)主张“公共利益”由立法机关在普通法律上以列举式立法例予以界定效仿西方的公共政策经验,另外一些公共政策学者持有不同的主张。他们认为在普通法律中应对“公共政策法律”作出明确的界定。并在列举条款中辅助加入一些其他类型的公共利益代表。并对行政机关的权力加以明确的限定。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公共政策”与其他政策相同,具有严重的现实依赖性,因此有必要适当模糊“公共政策法律”的界限,采用司法判例以及扩展对于公共

政策的司法解释权。

2、主张“以法律为主线,行政为重点”的公共利益界定模式

综合以上对于“公共利益”界定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学者主张以法律形式解决公共利益界定的问题。从而忽视了行政的作用。在作者看来,单纯依赖法律并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甚至有可能趋向于审查问题的片面化以及问题的“固化”,在诸多公共利益纠纷案例中,行政与公共政策都作为强有力的解决力量而存在着,而随着民主与法治的推进,行政方法将成为解决“公共利益”问题的重要手段。

(1)以法律为主线

“公共利益”原本属于一个法律概念。在《宪法学》一书中便有阐释。对于当代政治制度下的“公共利益”界定,法律仍占据着主导地位。如何界定好“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将国家从“夜警国家”真正变成为“社会国家”,始终是宪法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

对于较为成功的国家而言,“公共利益”界定在法律层面上依然采用了较为综合的手段。作者认为,单一明确地界定“公共利益”在很多时候并不会完全有助于公共利益的实现,相反,在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上,法律的效力与合法性常常受到质疑。

在立法上对“公共利益”的概念作出适当规定,这是实现公共利益的第一步,此外,在一些法律条文中对一些特殊的公共利益作出明确的界定。同时适当拓展地方法院对于“公共利益”司法解释权,借鉴以往判例,将有助于法律在“公共利益”纠纷案件中作出合理的裁决。

(2)以行政为重点

作为行政机关,在“公共利益”的界定以及实施方面都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首先,政府的行政理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行政机关作为界定公共利益的直接当事人,行政机关所采取的态度和判断将直接影响对“公共利益”的判决。在行政机关的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法律的规定问题,更要综合地方实际,采取科学民主合理的决策手段和决策机制,综合审视各方意见,以作出决策。

其次,政府应当明确一个重要理念,那就是“公共政策”的界定往往不能让界定的被动主体全部满意。这就涉及到宪法学中“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平衡点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当事政府也有着重要的责任与义务。对于一项公共政策的实行,应考虑到如何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保护好少数人的利益。

再次,对于“公共利益”的界定,应该对“一般公共利益”与“特殊公共利益”有一个明确的观点。对于涉及国家安全、军队利益、惩治犯罪等特殊方面,政府应本着对全体公民负责的角度采取特殊措施。

最后,在执法过程中,政府同样应当审视好“公共利益”的实现手段。如何控制好执法者的手,不仅仅是法律的义务,而且是政府自身的义务。政府应力求在执法过程中在实现“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不损害其他人的利益。

二、公共利益的实现途径

1、公共管理理念的转变

对创造公共利益的劳动所进行的管理叫做公共管理(3)。一般学者认为公共管

理师“为了公益目的,由社会发展出来的多元管理主体以及它们所组成的网络结构,在公民广泛参与,参加,制约下,对公共事务所进行的一种多层次,多方法的管理活动(4)”。

在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下,政府通常采取新的公共政策以替代原有的不合时宜的公共政策,这种政策替代导致了政府公共管理的转变。从公共管理的本质上来看,公共管理作为服务和增进公共利益的手段,必须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5)。因此这决定了公共政策的实施不仅要合乎法律,更要合乎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1)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决策公共化和公共管理社会化是不可避免的两大趋势。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成熟,存在的问题依然很严重,因此,我国政治制度改革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供给为主,其他供给主体一同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

(2)坚持政府行为法定化

要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和功能,必须坚持政府行为的法定化。

目前,政府行为法定化包含三个主要方面:其一,依法平等。政府和公民在法律上处于平等的地位;其二,依法限制。政府应同普通公民一样,其行为应遵守法律,受到法律制约;其三,依法负责。政府和其他执法机关若有不作为或者侵害公民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2、公共利益的需要采用综合手段加以实现

作者认为,公共利益的实现需要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这里面不仅应当包括立法机关,执法机关以及司法机关,更应该包括被执行主体,即人民大众。(1)立法机关审慎立法

作为立法机关,在“公共利益”的实现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应当采取广泛的社会调研,结合本国实际,采取别国所长,综合制定具有科学性的法律文件。

(2)行政机关科学执法

作为行政机关,首先应遵循法律的规定。在实现“公共利益”的过程中,应努力实现好大多出人民的利益,维护少数人的利益。树立服务观念,改变不良作风,建设服务政府。

(3)司法机关合理审判

面临法律纠纷的过程中,司法审判机关应当本着平等原则,结合实际和法律规定,作出灵活公正的裁量。

(4)人民群众广泛参与

对于“公共利益”的实现来说,公民参与的意义,一方面为立法者执法者提供积极有益的参考,另一方面可以起到监督政府执行的效果。政府在实现“公共利益”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群众的参与,“公共利益”的实现将会落空,政府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也不会很好地实现。

“公共利益”的界定与实现在当今法律学与公共政策学、公共管理学等诸多学科都是十分重要的具有交叉性质的研究课题,如何界定好公共政策,如何保证公共政策的实现直接关系到政府权威与国计民生。随着公共关系理论的发展,“公共利益”的界定将会逐步趋于科学化、合理化,将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更加积极有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千帆.“公共利益”是什么?——社会功利主义的定义及其宪法上的局限性J.济南:法学论坛.2005,(1).

[2]论“公共利益”的界定模式

[3]汪辉勇.《公共利益的本质及其实现》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一期.文章编号:1000-114X(2007)01-0085-06

[4]刘熙瑞:《中国公共管理:概念及基本框架》,《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7期.

[5]《论政府公共管理中的公共利益及其实现》网址:

https://www.doczj.com/doc/e816233663.html,/view/e50a69293169a4517723a35d.html

【注释:】

本次作业采取论文形式,正文部分一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公共利益的界定,第二部分为公共利益的实现。

每一部分的第一点为专家学者的普遍观点,第二部分则是作者经过查阅资料和结合实际后提出的个人观点。

谢谢老师

2017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二单元 公共利益 第五课 公私之间《相互依存,和谐共生》训练习题

《相互依存,和谐共生》训练习题 一、基础题 1、“没有脱离个人的抽象社会,也不存在超越个人利益的抽象的公共利益。”这表明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 A.相互作用,相互斗争 B.相互矛盾,无法共存 C.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D.相互矛盾,冲突不断 2、正因为人们有了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才会有图书馆、音乐厅、展览会;正因为有了出行和交往的需要,才会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正因为人们有了对通讯快速、便捷的需求,才会有覆盖全球的通讯网络……这说明() ①任何一个人的利益需求,公共利益都会给予满足 ②公共利益是为满足大多数人或所有人的利益需求而产生的 ③现代社会,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合作范围越来越广 ④公共利益的产生,与人们生活范围扩大、个体需求相似性的增多关系密切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俗话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这句话反映在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上,就是() ①公共利益的实现是个人利益实现的有力保障 ②个人利益的实现是公共利益实现的有力保障 ③公共利益能将每一人特殊的个人利益全部涵盖其中 ④公共利益实现得越多,内容越丰富,个人利益的实现也就越充分 A.③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4、为方便乘客候车,济南市有关部门安装了部分新式公交站牌,增加了便民示意图等服务内容,给乘客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然而个别市民对这些设施不但不爱护,还故意损坏。对此,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市民应该提高社会公德意识 个人利益远远高于公共利益 C.维护公共利益是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 D.建设公共设施的主要目的是直接造福于人民

二、综合题 5、在课堂学习中,李明说:“公共利益就是所有人的利益之和。”同学们对此产生了质疑。下列观点有助于同学们解决困惑的是() ①公共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有机整合,并不等于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 ②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相互依赖,相互包含 ③“公共利益”顾名思义就是指能够满足组成这个“公共”的大部分人或所有人利益的“利益” ④公共利益是大多数人的利益,不必在意少数人的利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的关系表现为() ①公共利益是由个人的利益组成的②公共利益的实现是个人利益实现的有力保障③实现公共利益的最终目的,是保障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同幸福④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俗话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这句话反映在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上,就是() ①公共利益的实现是个人利益实现的有力保障 ②个人利益的实现是公共利益实现的有力保障 ③公共利益能将每一个人特殊的个人利益全部涵盖其中 ④公共利益实现得越多,内容越丰富,个人利益的实现也就越充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8、就餐后索要发票时你可能会遇到漫画《偷税有方》中的情景。 对此你的认识是() ①老板的行为是一种敢于开拓创新的表现②国以税为本,依法纳 税,人人有责③偷税漏税,损害国家和社会利益,必将受到法律 制裁④老板的偷税行为仅仅违背道德的要求,不是违法行为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③④ 9、部分游客在公共场所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大声喧哗,吸烟酗酒等,对这种行为的评价正确的是()

论业主撤销权诉讼相关问题(一)

论业主撤销权诉讼相关问题(一) 摘要:《物权法》创设了业主撤销权,但现有法律规定的笼统使得业主撤销权适用存在较大误区。从阐明业主撤销权概念入手,分析业主撤销权性质,认为业主撤销权是一种侵害排除请求权,业主撤销权制度是对物业管理小区业主自治制度可能发生缺陷的一种弥补;撤销权的行使范围既包括侵权的决定,也包括违反法定程序的决定,通过诉讼方式行使时应当以业主大会或业主委员会为诉讼对象;撤销权的效力及于业主、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及其他利益相关人;并非所有业主均可以行使业主撤销权,并具体区分了不同情形下享有业主撤销权的主体,明晰了实践中行使业主撤销权的诉讼对象、诉讼标的、诉讼程序等内容。 关键词:业主,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业主撤销权,业主撤销权的主体和客体、业主撤销权的诉讼程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第七十八条规定“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以下简称业委会)的决定,对业主具有约束力。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作出的决定侵害业主合法权益的,受侵害的业主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该条款确立了业主自治机构的决定(决议)在规制业主内部关系中的法律地位及业主大会决定(决议,以下统称决定)撤销制度的基本概念,但实践中该制度如何以诉讼的方式运作,具体程序如何设计,均缺乏完善的实体法和诉讼法法条作为依照,理论界少有论述,实务界的案例也较为少见。 为保障业主合法权益,《物权法》创设了一种新型的撤销权制度——业主撤销权。业主撤销权制度创设之后,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业主行使业主撤销权要求撤销业主大会或业主委员会(以下合称“业主团体”)决定或者物业服务合同的案例。 在北京,万通新世界广场业主王女士认为业委会委托物业公司召集业主大会、统计票权程序违法,导致此次会议形成的决议存在虚假问题,其起诉业主委员会,请求法院撤销这个决议1]。 北京市海淀区健翔园小区业主于景梅、周景平、郑溶溶诉北京市海淀区健翔园小区业委会业主撤销权案请求法院撤销健翔园业委会于2007年10月30日与天适德信物业公司签署的物业服务委托合同2]。 王敏诉北京市海淀区太月园小区业主委员会业主撤销权纠纷案。王敏请求法院撤销业委会于2005年9月25日公告的《太月园小区第一届第二次业主大会决议》、2008年4月5日公布的《太月园2008年业主大会临时会议决议》以及业委会与北京众服信达物业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签订的物业服务合同3]。 北京市大兴区创兴公寓物业管理小区业主郭洪荣诉其业委会和北京大宽物业服务公司,请求撤销之间的物业服务合同案4]。 在广州市,海鑫花园业主作为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将海鑫花园业主委员会与鑫河物业管理公司告上法院,要求法院判令撤销业主委员会与物业管理公司签订的《物业服务合同》案5]。 在泉州,某小区的九位业主状告业主委员会要求业委会撤销向业主收取小区车辆停放费的决定6],等等业主撤销权案件。 业主撤销权诉讼已成为一种物权法的新型案件,但关于业主撤销权,现有的法律及司法解释仅有三条规定,即《物权法》第七十八条、《物业管理条例》第十二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解释》)第十二条,法律规定的原则笼统使得业主撤销权相关的法律问题在理论和实务中存有较大争议和误区,对业主撤销权的性质及其如何行使,目前并无具体明确的规定,这无疑会在实践中带来一些问题。笔者试图结合司法实践,对业主撤销权的性质、撤销权诉讼主体和客体、行使范围、行使方式、行使期限、撤销业主团体决定判决效力等问题进行分析,以期能对司法实践中业主撤销权的适用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解析民法上的公共利益

解析民法上的公共利益 [摘要]公共利益与社会各成员的生活息息相关,本文将从民法的角度,结合到民法的特点,对公共利益如何界定及存在的可能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公共利益;私人利益;民法;冲突;界定 一、何谓“公共利益” (一)“公共”的定义 我国《现代汉语词典》将“公共”解释为:“属于社会的、公有的、公用的”。从这一解释延伸到法律上的意义,可以将“公共”一词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地域范围——社会;第二,权利范围——共同拥有和共同使用。 (二)“利益”的定义 霍尔巴赫认为,利益就是“我们每个人看作是对自己的幸福所不可缺少的东西”。[1]通俗的讲,就是主体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追求的客体,该客体具有一定的价值符合主体的要求,该种要求不仅仅包括经济利益以满足物质需要,也包括民俗、文化、宗教等一系列可以满足的精神需要。在实际活动中,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如小区内业主保护绿化以满足自己对环境的追求、公民为了生活环境抵制光污染等。一切归根结底,都是主体追求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三)“公共利益”的理解 基于上述对于“公共”和“利益”分开的理解,已经能够给予公共利益下个框架,但是,公共利益的定义却迟迟不在学术界中现身,主要是因其独有的特点决定。 公共利益具有可变性。利益的可变性不可置否,个体对于利益的追求一直以来是不定的,是个变量。而确定这个变量的范围“公共”却也是可变的。纵观历史长河,不同的时期、不同社会发展的阶段对于公共利益的界定范围都是不同的。就拿我国来说,在新中国刚成立之际,大量开垦土地,现如今,退垦还林政策已进行了数十年;在改革开放初期,追求经济增长是首要要务,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现在,环境作为公共利益的一种,已经被写入法律而加以保护。 因此可以看到,要想对公共利益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是困难的,即使做了定义,也不利于实际操作,满足不了不断出现的实际情况。因此,给“公共利益”作界定是十分必要的。

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范围的界定

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范围的界定 公共利益目的是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土地征收的法定条件 之一。但从我国目前的土地征收立法和实践来看,土地征收的公共利益目的并不明确,易造成土地征收权的滥用。关于土地征收的公共利益必须明确予以界定,因此探讨公共利益范围的界定对于维护被征地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的目的一般认为,公共利益是指有关国防、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1] 。学界对于公共利益的理解不一致,各国或地区的立法对公共利益的界定也不完全相同。英国立法主要从目的性方面对公共利益进行界定。德国对“公共利益”的界定使用了“社会福利”一词[2] 。日本以列举方式具体规定了“公共利益”的范围。我国台湾地区以其事业所必须者为限,以列举方式列出。 笔者认为土地征收中的公共利益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动态的概念,应当说不同国家或地区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风俗、宗教等的不同对公共利益的界定也是不一样,并且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变化。公共利益具有的这种不确定性,使它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难有一个确切的界定;利益内容本身也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范畴,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所以也难以有个可衡量的标准[3] ,并且主观标准随着社会的发

展、时间的流逝发生一定的变化。例如,环境问题如生态平衡、自然资源等的关注都将有可能成为重要的公共利益。因此,笔者认为与其在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在定义上作讨论,不如在具体的可操作性层面对其范围作出界定,以便征收方和被征收方都能找到可参考依据,以求达到双方的诉讼权力地位的动态平衡。 二、土地征收中对公共利益界定的现状分析笔者试图通过两个维度对我国征地中公共利益的界定现状进行分析。一是立法层面的界定;二是学界对立法模式的相关研究。对公共利益界定的现状分析如下: (一)我国现行立法上对公共利益的界定2004年《宪法》修正案第20条第3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物权法》第42条第1款中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土地管理法》第 2 条第4 款修改后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19 条规定:“在特殊情况下,根据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程序提前收回出让的土地使用权。”从立法层面看,我国现行立法对于公共利益的界定只停留在概括式层面上,含糊其词。因此笔者认为还需要待出台具体的法律法规或者通过司法解释对

浅谈城市更新如何保障公共利益

浅谈城市更新如何保障公共利益 摘要:目前,城市更新主要由自下而上的市场力量推动,开发主体往往过分强调自身利益而忽视公共利益,因此如何平衡市场与公共之间的利益成为当前城市更新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深圳现行的政策制度及改造规划实例,谈谈深圳在城市更新中如何通过政策制度保障公共利益,寻求市场与公共利益的平衡,以达到“和谐更新”的目的。 关键词:城市更新政策公共利益 全面推进城市更新,向存量土地要效益,已成为深圳挖掘用地潜力、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城市结构及促进一体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为更好地推动城市更新工作,深圳在城市更新理念、机制、制度、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探索,初步形成了“法规先行、规划引导、公利优先、市场运作”的模式。 城市更新反映了一个多方面利益同时实现及各方面利益平衡的问题。如何在城市更新中保障公共利益,平衡多方利益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问题。深圳的城市更新工作,强调了城市更新对于提升城市整体功能、保障公共利益、创建节约型社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重要作用,并将这一政策导向充分融入具体管理手段之中。在保障公共利益方面,例如以城市更新单元为基本管理单位,实现规划整合和利益平衡;要求项目贡献一定比例的公共设施用地,切实保障道路、公交场站、学校、医院、公园等城市公共设施用地需求;在城市更新项目中配建保障性住房等一系列做法均有效保证了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落地,切实保障了民生。 1.创设城市更新单元制度,对零散土地进行整合和整体规划 2009年出台的《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中首次提出城市更新实行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制度,并对城市更新单元的划定原则和城市更新单元规划的制定程序进行了规定。同时要求城市更新单元提供大于3000平方米且不小于拆迁范围用地面积的15%的用地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并将这一要求列入2010年6月出台的《深圳市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制定计划申报指引》中,作为城市更新单元申报要求之一。 城市更新单元突破了以宗地和产权划分的习惯做法,以更新单元为单位进行规划,可综合考虑单元内的规划和配套设施安排,确保更新单元内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与经营性项目同步建设,有效实现市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平衡。 2.通过城市更新,增加了住房的有效供给,保障了民生 为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多渠道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深圳实行了城市更新单元配建保障性住房制度。市政府于2010年12月出台了《深圳市城市更新项目保障性住房配建比例暂行规定》,规定了住宅类城市更新项目根据所处区位、交

关于定义公共利益的方法论及概念诠

定义“公共利益”的方法论及概念诠释 X进学【摘要】何谓公共利益,如何理解和解释公共利益,不仅是法律解释的难题,而且在学理上亦不易把握。本文就定义“公共利益”的方法论作了简要的检视,认为定义“公共利益”的方法,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理解和解释,即公共利益的一般学理特征、程序原则的限定以及法律列举与概括式规定。总之,公共利益不是目的,它仅仅是人实现其权利和自由的手段,为了人的尊严,为了人的价值,公共利益必须以宪政的名义进行。 一、关于定义“公共利益”方法之检视 关于定义“公共利益”的方法,在立法界与学术界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界分。在立法界和学术界多数学者看来,“公共利益”作为宪法性原则是不可定义的,因为“公共利益”与“正当程序”、“公平”、“法治”、“人权”等原则概念一样具有相当程度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更有学者认为它是个缥缈不定的东西,迄今为止无人对之加以精确的界定,XX学者陈锐雄指出:“何谓公共利益,因非常抽象,可能言人人殊。” [1]公共利益作为一个非常不确定的概念,即便我们从宪政史上不同时代的思想家们关于公共利益的理解和解释考察中也会得出相同的结论。同时,由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不同,统治者利益的内涵是极富有变化性的,不同政体下公共利益的表达是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性的,它只能在最终价值诉求上表达为共同体全体成员的普遍利益,而什么是普遍利益,如何将社会全部成员的单个利益要求整合为公共利益,借助于什么程序和条件实现公共利益,都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立法者即使希望对“公共利益”下一个定义式的规定,这不仅是一种奢望,因为“作为一种为取得多数同意的代价,立法者经常有意留下一些没有答案的问题”; [2]而且在立法技术上也存在极大的困难,因为当人们着手使某一术语本身更加精确时,就会发现他用来消

法律规定业主的意思是什么

法律规定业主的意思是什么 说到小区业主,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一般我们在购买了房屋之后,自然而然的就会成为本小区的业主,也就是说业主的身份是基于物业所有权而取得的,而小区业主的概念,也就是指本小区物业的所有者,如果是租赁房屋的话则并不能成为小区业主。 一、业主的意思是什么 业主是指物业的所有权人。业主可以是自然人、法人和其它组织,可以是本国公民或组织,也可以是外国公民或组织。物业与建筑上讲的业主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指物业(产权)所有者。房屋租赁人不是业主。 二、业主有哪些权利 1、专有部分的所有权 对于建筑物内专有部分的住宅、经营性房屋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2、共有权

业主的共有权包括区分所有建筑物共有部分的共有权以及建筑区划内配套建设的公共场所、场地、设施的共有权;共有道路、车位的共有权;建筑物区划内配套建设的车位、车库的法定用役权。 这种共有权包括使用权、收益分配权、危险和妨害的排除请求权。 3、共同管理权 共同管理权是维护共有部位和共有物物理性能以及保证配套设施运行的权利。根据我国《物业管理条例》规定:业主在物业管理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接受物业管理企业提供的服务; (二)提议召开业主大会会议,并就物业管理的有关事项提出建议; (三)提出制定和修改业主公约、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的建议; (四)参加业主大会会议,行使投票权; (五)选举业主委员会委员,并享有被选举权; (六)监督业主委员会的工作;

(七)监督物业管理企业履行物业服务合同; (八)对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使用情况享有知情权和监督权; (九)监督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专项维修资金(以下简称专项维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4、决定事项: (一)制定和修改业主大会议事规则; (二)制定和修改管理规约; (三)选举业主委员会或者更换业主委员会成员; (四)选聘和解聘物业服务企业; (五)筹集和使用专项维修资金; (六)改建、重建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 (七)有关共有和共同管理权利的其他重大事项。 取得了物业所有权的人才能成为小区的业主,当然这里的人不仅仅包括自然人,还有可能是法人和其他组织,当然除了本国公民之外,其实外国公民和组织也是可以成为业主的。但要是从

第三节 公共政策的特征、类型和作用

第三节公共政策的特征、类型和作用 一、公共政策的特征: 1.政治性: 如果单纯从公共与政策的概念上来看,公共政策本应是公共利益的集中体现,不应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然而,在阶级社会中,任何政党和政府都是代表特定阶级利益的政治集团,其一切所为本质上都要服从阶级利益的需要。尽管从表面上看,政党和政府的政策行为有时并不带有政治色彩,如人口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等,但实质上还是为了巩固阶级统治的需要。尽管有违统治阶级意愿的政策结果在社会生活中并不鲜见,但那只是因为政策制定者或执行者缺少经验致使措施不当造成的,根本不是出于他们的本来的意愿。由此可见,公共政策的制定是政党和政府(政治组织)的政治行为,公共政策集中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是源于政治动机的组织产物,因而它带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2.价值选择性: 毫无疑问,政策制定者的价值观体系对公共政策的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政策制定必然涉及价值判断,例如,在选择政策方案的过程中,决策者需要回答“应当怎样做”、“怎样做才有意义”等问题,这就是在作价值判断。制定任何一项政策,其首要前提就是价值判断。政策制定者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不论其是否自觉地意识到,其行为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当然,政策制定者的价值观绝非简单的概念,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把所有这些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影响因素统称为价值观体系。一些人极力推崇所谓价值中立的理性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同时也是难以实现的。 影响决策者行为的价值标准 决策是有意识的选择活动,其影响因素涉及很多方面,如政治压力、社会压力、资金压力、时间压力、社会经济环境、决策程序的限制,等等,然而,在关注这些要素时,我们不应忽视决策者本人价值观的作用。尽管在许多情况下这些价值观难以确定且无法辨别,只能通过决策者的行为加以揣测。 影响决策者行为的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政治价值观:决策者评价政策方案的标准受其所在政党或政治团体及其服务对象的影响。政策常被视为发展和实现政党或利益团体目标的手段,政治上有利是决策的基础原则,政策分析家也往往是从这一方面研究和评价政策的制定过程。比如,工会组织的成员、农业联盟的成员和某一政党的成员常常会得益于某项特定的政策。以1972年美国总统竞选前国会辩论的情况为例,当时国会中的许多民主党议员强烈要求进行竞选资助的改革(包括开支的限制),他们的做法就代有这种色彩,因为在筹集竞选资金方面民主党的困难要比共和党大得多。 二、组织价值观:各种组织机构(包括政府部门)都试图运用奖惩手段使成员接受其确定的价值观并照此行事。一般而言,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总会考虑这样一些问题:此种方案对本组织的生存、发展和扩大是否有利?对本组织的一般计划和日常行动是否会有影响?怎

城市规划中公共利益的内涵界定

城市规划中公共利益的内涵界定 [摘要]城市规划作为调整和分配城市空间利益的公共规则,必须符合公共利益。但是小谷围艺术村案却引出了如何判断城市规划是否符合公共利益的疑问。由于现代行政的任务除单纯消极的秩序维持之执行功能外,更包括积极的形成功能,即行政并非仅是单纯的执行法律,更应包含政策拟定与决定的成分。这使得传统的公共利益界定模式无法获得自身的必要性与确当性基础而备受质疑。为回应上述质疑,有必要在公共利益界定中引入民主因素——公众参与。; [关键词]城市规划;公共利益;公众参与 ; 小谷围岛坐落于珠江北岸的P区新造镇,距Y市中心仅17公里。1994年,数十位艺术家在P区及新造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与其他业主先后建造了160多栋风格迥异具有较高品味的别墅,形成小有名气的艺术村。自1994年以来,艺术村的建设分别获得了P市(现P 区)建委核发的《建设用地许可证》,P市国土局核发的《建设用地批准书》。2002年G省人民政府给艺术村的业主核发了《房地产权证》,拥有国家认定的70年的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 ; 2002年1月9日,Y市规划局公布了《Y大学城发展规划》。按照规划,Y大学城将建在P区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规划范围约43.3平方公里。在整体规划中,艺术村所在地被划定为Y大学城的文化共享区。2003年4月18日,Y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突然下发了收回b区谷围山庄和c区临江苑所有的国土资源使用权的通知。同年8月29日,Y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再次发布“*房拆字「2003」4号

Y市房屋拆迁公告”,该公告宣布:“小谷围艺术村、临江苑、谷围山庄地段房屋及其附属物均须于2003年8月29日起至2004年4月29日止拆迁完毕。” ; 2003年10月21日,约60位业主共同委托律师向Y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以拆迁依据不足等为由,请求停止对小谷围艺术村三个小区的拆迁行为,并撤销上述《拆迁公告》。 ; 2004年3月16日,申请行政复议的部分业主收到了Y市人民政府的行政复议决定书,维持了Y市土地开发中心的拆迁决定。之后业主正式向Y市中级人民法院和G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两院均不予受理。截至2004年8月10日已有20余栋别墅被强制拆除。 ; 小谷围艺术村案是典型的因实施城市规划,使得不符合规划的土地利用被排除而引起的纠纷。城市规划作为调整城市空间的公共规则,客观上起着分配城市空间利益的作用,因此,城市规划必须符合公共利益。该案中,尽管引起纠纷的直接原因是土地征收,但是该征收乃基于在先的城市规划而作出。故,其实质争议指向的却是Y大学城规划是否符合公共利益问题。 ; 一、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利益如何可能 ; 城市规划,从性质上说是一种行政计划。既为计划,一个突出的特征是前瞻性、不稳定性和裁量的广泛性、政策性。这势必造成在判断一项城市规划是否符合,至少是是否完全符合公共利益时,没有一个可得确定的标准,甚至无法运用一般的社会观念来评判。出于行政法学研究的视角,以及城市规划的性质使然,通过实体规则界定公共

公共利益概念及法律界定

公共利益概念及法律界定 公共利益长期以来作为政治、法律领域所争论的核心概念,它往往被 视为权力正当性的来源、行为价值判断的基础、法律保护的目标,而 被人们所广泛引用和信仰。不过,公共利益究竟是什么却一直缺乏明确、一致的观点,它被形容为一个空瓶子,在不同的时期承载着不同 的内容;它的边界和内涵可谓人言人殊,角度不同而见解各异;它更 被视为一个虚空的概念,即没有人相信公共利益的存有,除非它符合 自己的利益。正是因为公共利益的抽象、动态和不确定,使得公共利 益的法律界定成为学界与实务界所争论的一个难点、焦点问题。 不过,目前法学界对公共利益法律界定的研究多倾向于叙事宏大的价 值分析和逻辑判断,法律实务中的界定角度也往往侧重于定性分析和 规范界定,忽视了对公共利益的定量分析和实证界定,这使得公共利 益法律界定的制度设计与运行既缺乏一定合理性,又难以提供一个具 有操作性的立法和司法标淮。 因为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体现着对稀缺资源的权属划分,其界定的过 程反映着行为主体的动态博弈,因而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研究不仅需 要概念辨析和价值判断的宏观、静态、定性研究,更加需要进行利益 衡量、行为抉择的微观、动态、定量分析。正如著名公共政策研究学 者休斯所言,"相对于含糊不清的公共行政理论来说,经济学理论是精 确的,具有可预测性的,经验主义的,并且是建立在解释人们如何行 动的激励理论之上的"。据此,本文尝试以法律经济学作为主要分析工 具来对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加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为什么要对公共利益进行法律界定 (一)公共利益法律界定的现状 尽管公共利益一词在我国法律、法规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众多法律规 范开宗明义地阐明要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但是,因为现行法律对公共 利益缺乏清晰界定,使得对公共利益的合法界定成本高昂,障碍众多,

论征收制度中的公共利益(上)(一)

论征收制度中的公共利益(上)(一) 关键词:征收/公共利益/类型化/排除方式/程序控制 内容提要:我国《物权法》中明确规定了“公共利益”的概念,但并未对公共利益这一法律术语加以定义。为了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保障物权法所规定的公共利益能够得到正确的实施,更为了落实公益性和建设性建设用地征地制度的改革,有必要在法律上将公共利益类型化。从法学方法的角度来看,类型化存在着不周延、不完全的固有缺陷,除了正面列举之外,法律还可以通过采反面排除的方式,对不属于公共利益的情形予以直接排除,从而降低公共利益概念的不确定性。应当着重将公共利益的判断纳入程序控制的范畴,由司法机关解决公共利益的争议。 十七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应当“改革征地制度,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机制”。这不仅明确了公共利益在征收中的重要地位,而且还指出了界定公共利益的必要性。根据《宪法》第10条的精神,1]我国《物权法》在第42条、44条有关征收征用的规定中明确规定了“公共利益”的概念。据此规定,公共利益是启动征收征用程序的实质性要件,也是政府从事征收征用活动的最终目的之所在。值得注意的是,《物权法》并未对公共利益这一法律术语加以定义。因此,在《物权法》实施中,如何正确把握公共利益的内涵、类型、标准等问题,直接关系到《物权法》的正确实施和公民财产的权益保护问题。为此,本文拟以征收制度为分析的基础对象,对公共利益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一、《物权法》中公共利益概念的特点公共利益(publicinterest,bonumcommune,interetpublic,ffentlichesInteresse),是与私人利益相对的另外一种利益类型,就是否可以对其作一个严谨的定义,或者如何作出定义等问题,学理上存有较大争议。按照美国学者亨廷顿的看法,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对于“公共利益”的理解也不同,主要表现为三种理解:一是公共利益被等同于某些抽象的、重要的理想化的价值和规范,如自然法、正义和正当理性等;二是公共利益被看做是某个特定的个人、群体、阶级或多数人的利益;三是公共利益被认为是个人之间或群体之间竞争的结果2]。一般认为,公共利益是指有关国防、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3],其强调利益享有者的“公共性”,也是对政府援引公共利益从事征收征用等活动的一种限制。边沁曾认为,国家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地促进公共利益,实现社会最大多数人的幸福4]。严格地说,公共利益是包括私法在内的任何法律的追求目标,其是整个私法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除了物权法之外,此概念在合同法、侵权法、人格权法等领域也有较大的适用余地。即使从物权法的角度来看,公共利益的适用范围也非常广泛,除了作为征收征用的基本条件之外,也是对一些私人利益进行限制的正当性来源。虽然公共利益是和私人利益相对应的范畴,但它们都是民法所要保护的对象,且在保护上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和冲突,反而应当是相互促进和发展的。一方面,私人利益的有效维护有赖于一个良好的公共社会环境,只有在公共利益得以良好实现的社会,私人利益才能得到最有效的保护并能得到最大化的实现。另一方面,私人利益的有效维护,也必将促进公共利益目标的实现,因为公共利益说到底关系到不特定的社会成员的个体利益,如果私人利益不能获得充分保护,公共利益也难以全面实现。当然,法律所保护的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也是相分离的。在现代社会,任何具有正当性的法律都必须是为了社会的“公共利益”,而不仅仅是为了某个特定私人的利益而制定的5],否则,法律就失去了其作为社会关系调整工具的本色和意义。我国《物权法》在多个法律条文中使用了公共利益的概念,体现了对公权力的限制和对私权的保障。《物权法》规定“公共利益”的概念,首先是要解决物权征收的正当性和合法性问题。6]所谓征收,是指国家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通过行使征收权,在依法支付一定补偿后,将集体、单位或者个人的财产权移转给国家所有。作为现代法治国家的一项基本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非经征收不得剥夺他人的不动产,从比较法的角度来看“,征收(taken)”一般

简述公共行政的特点

第一章绪论三、简答题1、简述公共行政的特点。答1公共行政之首要特点是它的公共性2公共行政的政治性3公共行政具有严格的法制性4公共行政的民主性5公共行政的公平性6公共行政的高效性。2、简述公共行政学的特点。答1公共行政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2公共行政学是应用性的学科3公共行政学是政治性较强的学科4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广泛性5公共行政学的发展性。四、论述题1、试论述公共行政的作用。答1公共行政是对国家的治理2公共行政是执行人民意志和实现公共利益的必要保证3公共行政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证4公共行政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保证5公共行政是教育和培养一支高素质、会管理的国家公务员队伍的需要。五、重要名词1、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公共组织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的规律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学科。第二章行政环境三、简答题1、简述行政环境的特点。答1复杂性2约束性3特殊性4不稳定性。2、公共行政环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公共行政环境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其次这种多特殊性还表现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的公共行政环境的差别。3、简述组织文化的特征。答1组织成员的同一性程度2团队精神3对人的关心程度4组织的一体化的程度5风险承受程度6民主程度7报酬标准8重视结果9控制程度。4、简述里格斯公共行政的三种模式及其主要特点。答三种模式一是融合型公共行政模式是农业社会的公共行政模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公共行政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经济基础上的家长制任人惟

亲实行等级森严的世卿世禄制度二是衍射型公共行政模式是工业社会的公共行政模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建立在大工业生产方式基础上的民主行政官员一发任命依法行政三是棱柱型公共行政模式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公共行政模式它既有农业社会的公共行政的某些特点也有工业社会公共行政的某些特点是两者混合体。四、论述题1、试述公共行政环境的作用。答1公共行政环境决定、限制与制约公共行政2公共行政必须适应公共行政环境3公共行政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行政的发展变化4公共行政对公共行政环境也有反作用。五、重要名词1、公共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或影响公共组织、行政心理、行政行为和管理方法与技术的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2、一般行政环境是指公共行政的宏观环境不仅指一个国家的公共行政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也包括国际环境。3、自然地理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4、具体环境具体行政环境也叫组织环境是指具体而直接地影响和作用于公共组织、行政行为和组织凝聚力的公共组织的内部与外部环境的总和。5、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全体公共组织成员所共同信奉和遵守的价值观并支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第三章政府职能三、简答题1、简述政府职能的特点。答1政府职能普遍性的特点2政府职能的强制性特点3政府职能的系统性特点4政府职能的不可替代性的特点5政府职能的服务性特点。2、市场失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外部性问题2市场垄断和专制价格3公共物品的提供

从公共管理角度浅析公共利益

从公共管理角度浅析中国的公共利益问题姓名:武瑞芳学号:zs11090059 班级:11级行管 摘要: 本文从关于公共利益的古典理论以及近代一些理论出发,强调了公共利益的重要性以及此概念的抽象性,从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对立统一关系出发,简述了如何处理公私利益,如何在保证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不至于减损私人利益,参考了余少祥的观点,从立法、行政、司法三个角度出发提出协调公司利益的一些见解和建议。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共利益私人利益公私利益协调 公共管理从产生意义上讲是公共组织的一种职能,包括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组织和以公共利益为指向的非政府组织(NGO)为实现公共利益,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从这个职能中,我们可以看到,利益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实现公共利益。什么是公共利益,从古典理论到现代理论,说法各不一。 一、关于公共利益的一些理论 在古典的共和理论中,公共利益和共和是联系在一起的。亚里士多德在对共和概念进行界定时,主要就是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他认为共和以群众即大多数人为统治者而照顾公共利益。亚里士多德认为,区分正宗与变态政体的“绝对公正的原则”,其根本着眼点是“公共利益”。可以看出,他的的古典共和论对公共利益是非常重视的。他认为,共和的宗旨在于把政治权力建立成一种能为共同体中所有人共享的、保障各阶层利益的公共架构,以使政治共同体能够获得稳定的秩序而得以保存。而共同体中所有人共享的利益实际上就是公共利益。而以联邦党人为代表的新共和主义对这种古典共和主义理念加以继承并发扬,他们将以代议制为基点的间接民主融合进共和理念中,公共利益又成为间接民主的目标指向之一。 在西方的哲学论著中,关于公共利益有如下几种说法;1、认为社会生活中只有个人;利益和集团利益,所谓的公共利益是不存在的,最典型的就是“阿罗不可能定理”;2、承认公共利益的存在,但是认为公共利益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3、全民全体利益说,这种观点认为,公共利益是公民的整体利益而不是局部利益,是普遍利益而不是特殊利益;4、大多数人利益说,这种观点认为,公共利益不一定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也是社会利益;5、目的价值说理论,认为公共利益是一种抽象的目的价值,就像真理、正义、公平一样,很难描述,既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也不是人类的整体利益,是一个社会通过个人的合作产生出来的“事物价值的总和”。[1] 在新公共服务理论派看来,公共利益是公共管理的目标而不是副产品。该理论认为,公共行政官员必须致力于建立集体的、共享的公共利益观念。政府应该将社会的公民聚集到一个公平、能够真诚合理协商解决社会问题方案的环境中来,并且这些经由协商等程序产生的解决方案必须完全符合

《民法总则》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是指什么

《民法总则》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 要是指什么 其实如果说民法总则当中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这样说的话是非常笼统的。但是具体到相关的法条当中,大家可能会理解,比如说有些时候我国民法总则当中的法条明确的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要求执法机关部门应该怎样怎样做等。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就是《民法总则》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是指什么? 其实如果说民法总则当中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这样说的话是非常笼统的。但是具体到相关的法条当中,大家可能会理解,比如说有些时候我国民法总则当中的法条明确的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要求执法机关部门应该怎样怎样做等。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就是《民法总则》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是指什么? 一、《民法总则》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是指什么? 关于不动产的规定

第一百一十五条物包括不动产和动产。法律规定权利作为物权客体的,依照其规定。 第一百一十七条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征收、征用不动产或者动产的,应当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 第一百九十六条下列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一)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 (二)不动产物权和登记的动产物权的权利人请求返还财产; (三)请求支付抚养费、赡养费或者扶养费; (四)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的其他请求权。 二、《民法总则》为被征收人保驾护航 今年召开的两会,一个很重要的议程就是表决通过《民法总则》。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本次通过的《民法总则》再次以明确的条款保护被征收人合法利益。根据《民法总则》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征收、征用不动产或者动产的,应当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

论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

论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 ——从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双重视角 摘要 民事权利能力与诉讼权利能力应具有一致性。在实体法上,业主委员会应被界定为由全体业主组成之业主团体的执行机关与代表机关,相应地在程序法上具有当事人资格的应为业主团体而非业主委员会。除非另有约定,业主委员会代表业主团体提起诉讼时须经业主大会授权,其诉讼范围应限于保护业主的共同权益;对业主团体“怠于行使权利”须作出明确界定;基于原告资格与被告资格的一致性,业主团体亦应具有被告资格。 关键词: 业主委员会,业主团体,民事权利能力,诉讼权利能力

目录 摘要 (3) 一、绪论 (5)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5) 民事权利能力与诉讼权利能力的关系界定 . 三、业主委员会之实体法定位 (6) (一)业主团体与业主委员会的应然定位 (二)业主委员会实体法律地位的实证法分析 四、业主委员会之程序法定位 (8) (一)业主委员会的原告资格之质疑 (二)若干具体问题的分析与讨论 . . 五.结论...................................................1 2 参考文献 (12) 一、绪论

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问题,理论界与实务界一直有争论。无论是《物业管理条例》还是被寄予厚望的《物权法》,在这个问题上都采取了较为模糊的态度,由此也导致了各地法院在面对由业主委员会提起的业主维权之诉时无所适从,在是否受理上意见也不统一。《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司法解释(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第13 条规定:“业主共同权益受到侵害、妨害或者可能受到妨害的,原告的诉讼主体资格按照下列方式确定:(一)已经选举出业主委员会的,为业主委员会;(二)没有选举出业主委员会,或者业主委员会怠于行使权利的,为业主大会或者业主。”“有关业主共同权益的生效裁判,对全体业主具有约束力。其诉讼利益归属于全体业主。”这一司法解释如获通过,似可平息有关争论。但关于业主委员会被赋予原告资格的理论基础何在、其实体法律地位如何、以业主委员会为当事人的诉讼利益(包括可能的败诉结果)何以归属于全体业主等问题,尚有讨论的空间。另外,业主委员会提起诉讼时是否需经业主大会授权,“业主共同权益”与“怠于行使权利”等概念应如何界定,亦应在解释论上作出合理的说明。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民事权利能力与诉讼权利能力的关系界定 目前学界对于业主委员会法律地位的探讨与争论,多集中于其有无诉讼主体资格。不可否认,这是实践中亟待解答的问题。但笔者认为,撇开业主委员会的实体法律地位即民事权利能力有无的问题而单纯去论证其当事人能力,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只有在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双重视角下做通盘考虑,才能正 确审视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 诉讼法学者在论及民事权利能力与诉讼权利能力(当事人能力)的关系问题时,一方面提到两者应该具有一致性,但另一方面又言民事权利能力并非当事人能力存在的前提,当事人能力是诉讼法问题,诉讼法上的主体具有自己独立的、不依赖实体法而存在的特质。 [1]一些立法例上的规定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比如德国民法典中率先确立了自然人与法人并立的二元主体模式,无权利能力社团之生存空间被极度压缩,但其诉讼法中却认可无权利能力社团有被诉能力;日本民法典沿袭了民事主体二元化的构造,但其民诉法第46 条却赋予一部分非法人团体以完全的诉讼权利能力,规定“非法人团体,设有代表人或管理人者,有当事人能力”;我国《民法通则》中除对公民(自然人)、法人的民事主体地位作出规定外,并无对其他类别民事主体的规定,但《民事诉讼法》第49 条却明确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作为民事诉讼的当事人。” 笔者认为,上述立法上的实然状态并不能证成民事权利能力与诉讼权利能力适当分离的正当性,因为此种分离或由于立法者出于某类政治因素的考量而 在实体法上故意忽略和否定某类民事主体的独立地位,如《德国民法典》中对无权利能力社团的敌视态度即因立法者欲将其纳入国家监控范围所致;或由于新型民事主体已大量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而实体法未能及时跟进,如我国《民法通则》于1986 年制定时并未考虑到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等非法人团体会在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还可能由于单纯的立法技术原因导致了实体法的滞后。而法官几乎每天都面临着实体法规定之外的新型民事主体的诉讼,他们绝不

公共政策复习重点

公共政策复习题 1.什么是公共政策? 在本教材中,政策被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现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2.应从哪些方面把握公共政策的含义? (1)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 (2)什么事公共政策 政策被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3)公共政策的作用 3.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 ①从科学角度而言,分析公共政策的成因与结果,有助于增进和提高社会领 域的知识,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②从专业角度而言,掌握公共政策的理论与方法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 ③从政治角度而言,政策不仅是为了科学和专业而存在,而且在政治领域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4.公共政策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导向功能 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其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既包括行为的引导也包括观念的引导,它告诉人们应该做哪些事和不该做哪些事。 ②管制功能 为避免一些影响社会良性运行的不利因素出现,公共政策就要发挥对目标群体的约束和管制职能。(1)积极性管制;(2)消极性管制。 ③调控功能 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利益冲突进行调节与控制。 ④分配功能 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每一项具体政策都会涉及

“把利益分配给谁”这样一个问题,换句话讲,就是都要面临一个“政策使谁受益的问题”。 5.如何从“公共”概念理解公共政策? ①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是一种权利的相互制约,有一定的规范。 ②公共物品③公共职能④公共问题 ⑤公共利益:公共利益要遵循四项基本标准:公共、合理、正当、公平⑥ 公共权力:一般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力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⑦公共秩序⑧公共治理6.怎样区分公共问题与私人问题? 公共问题具有公共性,私人问题具有私人性。 7.什么事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是指一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它是包括国家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在内的公共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 8.公共政策如何分类? ⑴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 ⑵分配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 ⑶管制性政策和自我管制性政策 ⑷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 ⑸涉公政策和涉私政策 9.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有何区别? 物质性政策是将有形的资源和实质性的权利给予受益人,或将真正的不利条件强加给那些受相反影响的人。(确立最低工资标准、给公共住宅计划拨款或者给农民提供收入补贴等政策)(制定和执行都有一个过程)象征性政策并不交付表面上似乎要交付的东西,也不分配有形的利益。 这些政策多涉及人们珍视的一些价值观,如和平理念、爱国主义和社会公正等。(一制定就生效执行) 10.管制性政策有哪些形式? ⑴某些管制性政策提出了行为的基本准则,即指定应该采取哪些行动,或命 令不得采取哪些行动。 ⑵消费者保护政策能用来说明管制政策存在的另一些差别。 ⑶某些管制性政策,比如限制企业进入广播、电视、煤炭、电力等特殊行业 的政策,是通过将利益付与某些人,而拒绝给予另一些人的决定来加以贯彻实施的。 11.什么是政策分析? 政策分析是(policy analysis)对政策的调研、制订、分析、筛选、实施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