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源量估算报告章节(仅供参考)

资源量估算报告章节(仅供参考)

资源量估算报告章节(仅供参考)
资源量估算报告章节(仅供参考)

第8章资源量估算

8.1资源量估算的工业指标

依据《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5-2002),结合普查区矿体实际情况,本次金矿资源量估算采用的一般工业指标如下:

(1)边界品位(质量分数):1×10-6;

(2)最低工业品位(质量分数):2.5×10-6;

(3)矿床平均品位(质量分数):4.5×10-6;

(4)最低可采厚度(真厚度):陡倾斜矿体0.8m;缓倾斜矿体1.00m;

(5)米·克/吨值:陡倾斜矿体0.8(m·g/t×10-6),缓倾斜矿体1(m·g/t×10-6)。

(6)夹石剔除厚度(真厚度):2m;

(7)无矿段剔除长度:对应工程时15m,不对应工程30m;

8.2 资源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和依据

区内共圈定金矿体7个(M24矿脉内圈定金矿体4个,M68矿脉内圈定金矿体2个,M69矿脉内圈定金矿体1个),均为单工程见矿。矿体形态较简单,厚度稳定,除M69矿脉矿体倾角为65°,属陡倾斜矿体,采用垂直纵投影地质块段法估算资源量。其余矿脉揭露矿体倾角最小为7°(M68-Ⅰ),最大为28°(M68-Ⅱ),一般在15°左右,为缓倾斜矿体,均采用水平投影地质块段法估算资源量。

水平投影计算公式为:P=S/cosα·h·d·c

式中:P-金属量(kg);

S-块段水平投影面积(m2)

α-块段平均倾角(度)

h-块段平均厚度(m)

d-矿体平均体重(t/m3)

c-块段平均品位(ω(Au)×10-6)

垂直纵投影计算公式为:P=S/sinα·h·d·c

式中:P-金属量(kg);

S-块段水平投影面积(m2)

α-块段平均倾角(度)

h-块段平均厚度(m)

d-矿体平均体重(t/m3)

c-块段平均品位(ω(Au)×10-6)

8.3 资源量估算参数的确定

数值修约:数据计算中,厚度与品位加权值、权值和取到小数点后4位,面积(m2)、体积(m3)、矿石量数值取整数位;厚度(m)、品位(10-6)、质量(t/m3)、金属量数值取到小数点后2位。本次资源储量估算采用Excel电子表格进行统计计算,所取位数以后一位采用四舍五入、五逢单进双舍的原则处理。

8.3.1 面积(S)

借助MAPGS软件支持,由计算机在资源量估算垂直纵投影图或水平投影图上直接测定各块段投影面积,然后按块段倾角或矿体平均倾角换算成斜面积。经检查无误后参加资源量估算。

块段倾角在勘探线剖面上量取。

8.3.2 厚度(m)

普查区各矿体无明显自然边界线,矿体的圈定根据化验结果,按照边界品位圈定。

(1)单个样品的厚度

①槽探单个样品的真厚度计算:

在探槽、坑道、老硐等工程中,样品真厚度在野外现场直接量取。有的样品不垂直矿体时,根据样槽方位、坡度、矿体倾向、倾角等参数,计算样品真厚度。计算公式为:M=L·sinβcosγ

式中:M—样品真厚度

L—样品长度

β—矿体倾角

γ—样槽方位角与矿体倾向之夹角

②钻探工程样品厚度计算:由于钻探工程无法测得矿体倾向倾角,故矿体倾向利用矿区不同矿段的总体倾向,矿体倾角则利用剖面图量其视倾角,同时考虑到影响矿体厚度计算的钻孔方位角和天顶角等因素,故采用下列公式为:

M=L·(cosαcosβ± sinαsinβcosγ)

式中:M—样品真厚度

L—样品长度

α—工程截穿矿体时的天顶角

β—剖面图量得的矿体视倾角

γ—工程截穿矿段的钻孔方位角与该矿体所在矿段的总体倾向之夹角。

当工程倾斜方向与矿体倾斜方向相反时用“+”号,反之用“—”号。

(2)单工程(样线)矿体厚度

按工业指标要求圈入矿体的各样品真厚度之和。

(3)块段平均厚度

为参与块段资源/储量估算的各工程矿体厚度的算术平均值。

(4)矿体平均厚度

由矿体各块段体积之和与相应矿体斜面积之比求得。

8.3.3 品位(c)

(1)单工程矿体平均品位:为同一矿体诸样品的真厚度、品位加权平均值。

(2)块段平均品位:为参与该块段资源量估算的工程(样线)的厚度、品位加权平均值。

(3)矿体平均品位:由矿体总金属量与总矿石量之比求得。

(4)矿区平均品位:为矿区总金属量除以总矿石量求得。

8.3.4 小体重(d)

本次工作是在“河南省嵩县大章-德亭矿集区金矿预查”项目基础上升级,新立的普查项目。普查发现矿体矿石类型、品级和预查阶段相同,本次采用了预查阶段块体密度实验数据。

预查共采集小体重样品59件,全部采用封蜡排水法测定。同时参考了邻区矿石小体重值,确定资源量估算小体重值为2.76g/cm3。

8.4 矿体圈定及外推原则

8.4.1 矿体的圈定

(1)单工程矿体的圈定

单工程矿体边界的圈定,根据样品分析结果,按工业指标将等于或大于边界品位、最小可采厚度、最低米·克/吨值的样品圈入矿体。矿体内部若有部分样品品位低于边界品位,达到夹石剔除厚度者按夹石处理;厚度小于夹石剔除厚度者,仍圈入矿体内,但工程平均品位必须满足工业指标的要求。

工业矿体两侧若存在连续有多个大于边界品位而小于最低工业品位的低品位矿时,按“穿鞋戴帽”原则允许各带入一个小于或等于夹石剔除厚度的样品,其余的单独圈出作为低品位矿处理。

当同一工程中按工业指标圈出多个符合工业指标的样段时,应根据对比标志、构造特征、产状变化、同一剖面上和剖面间样段的对应关系圈连矿体,在依据不充分时,不处理为分支复合关系。

(2)剖面图上矿体边界线的圈定

先连地质界线,再根据控矿地质特征连接矿体。将相邻见矿工程内达到工业指标要求、地质部位互相对应、各项地质特征相同的采样段,在剖面上用曲线自然连接连接为同一矿体。

相邻见矿工程的矿体中所夹的无矿夹石的层位相同、部位对应,则连成同一夹层。

矿体任意位置圈连的厚度,不大于相邻地段工程实际控制的矿体厚度。

(3)投影图上矿体边界线的圈定

在水平投影图上或垂直纵投影图上,根据地形起伏情况,将地表各见矿工程用自然曲线连接,形成矿体地表出露线;深部各个对应见矿工程外推点用直线连接,即为矿体在投影图上的边界线。

矿体边界的几何形态采用对应点连接、菱形外推、板状尖灭。

8.4.2 矿体的外推原则

根据《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5-2002),本次普查暂将矿床划为第Ⅱ勘查类型,地表探槽工程间距一般在60m~80m,个别大于160m。钻探工程按控制的工程间距80m×80m放稀一倍求(333)资源量,放稀两倍求(334)?

资源量。则(333)工程间距为160m×160m,(334)?工程间距为320m×320m。矿体外推总的原则是:

(1)按矿体延伸方向的实际距离外推,而非按水平投影图或纵投影图上的投影距离外推。

(2)外推距离按岩金勘查规范和本次确定的工程间距进行外推,若工程间距小于规范规定的工程间距,按实际工程间距确定;工程间距大于规范规定工程间距的,按规范规定的工程间距确定。

(3)推断的矿体形态与已知的矿体形态特征要相近似,工程推断的矿体厚度不能大于工程实际控制的厚度。

具体的矿体边界确定为:

(1)矿体边界的确定:在剖面上,按两工程间距作1/2自然尖灭,直线连接;然后按资源量估算外推原则标示估算边界线。

(2)资源量估算边界的确定

a)矿体的有限外推距离,按相应地段实际工程间距的1/4(个别工程间距过大时按80m)外推。

b)无限外推距离按80m。

c)地表工程控制的矿体,按地表矿体长度的1/4下推。

d)当矿体边部存在达到边界品位1/2矿化工程时,按1/3有限外推。

e)属于薄脉型矿体按米·克/吨值圈定矿体时可以外推,否则不外推。

f)所有工程外推点的连线即为资源量估算边界。

8.5资源储量分类

根据《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5-2002)有关规定和原则,结合普查实际找矿效果,按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划分资源/储量类别,本次资源量估算全区资源量主要为(334)?类型。

即在推断的(333)工程间距基础上放稀一倍并按相应工程间距外推圈定预测的资源量,可行性评价仅做了概略研究,经济意义未确定,矿体变化情况尚不清楚,可信程度较低。具体为:

①仅有地表工程(探槽)系统控制,没有深部工程。按预测的类别工程间距外推1/4圈算的资源量

②钻探工程间距远大于160m×160m或单工程(钻孔)见矿,单剖面控矿。

按预测的类别工程间距外推1/4圈算的资源量。

8.6资源量估算结果

本次普查区共圈定金矿体7个,共估算(334)?金矿石量151011吨,金金属量194.04千克,矿区平均品位1.28×10-6,平均厚度1.25m。具体见下表:

8.7 共(伴)生矿产资源量估算

8.7.1 共生矿产

区内共生矿产为银。本次普查共圈定银矿体3个,银矿体受构造蚀变带控制,矿体形态为规则脉状,形态较简单,厚度较稳定,矿体倾角在40°~50°之间,属中等-陡倾斜矿体,均采用垂直纵投影地质块段法进行估算资源量。采用的工业指标为:

(1)边界品位(质量分数):40×10-6;

(2)最低工业品位(质量分数):80×10-6;

(3)矿床平均品位(质量分数):150×10-6;

(4)最低可采厚度(真厚度):陡倾斜矿体0.8m;缓倾斜矿体1.00m;

(5)米·克/吨值:陡倾斜矿体0.8(m·g/t×10-6),缓倾斜矿体1(m·g/t×10-6)。

(6)夹石剔除厚度(真厚度):2m;

矿体圈定原则、小体重取值按金矿床执行,计算公式采用以上垂直纵投影计算公式。

3个银矿体共估算(334)?银矿石量18878吨,银金属量2529.20千克,平均品位133.97×10-6,平均厚度0.97m。具体见下表:

表8-2 xxxxxx金矿普查共生银矿体资源量估算汇总表

8.7.2 伴生矿产

通过光谱分析、岩矿石化学全分析、基本样品分析、组合分析等手段,大致查明区内金和金银矿体伴生有益组分为Ag、S、Mo。根据相邻矿区实际生产情况,结合推荐的选矿工艺,矿石中的Ag能回收利用。本次普查仅对矿石中的伴生Ag进行估算。

采用的伴生银工业指标为:2×10-6

本次普查伴生矿产资源量估算结果见表8-3。

表8-3 xxxxx金矿普查伴生银资源量估算汇总表

8.8 资源量估算中需要说明的问题

(1)本次普查控制到金、银矿体,均为单工程见矿,未估算推断的(333)资源量类型,估算的(334)?金资源量均为低品位金矿石。

(2)小体重取值采用的是预查阶段块体密度实验数值,且银矿资源量估算时采用了和金矿相同的小体重数值。

(3)普查区内所估算银矿体单工程最高品位349×10-6,银矿床平均品位为133.97×10-6,区内银矿体无特高品位。

资源量估算

资源量估算 按照DZ/T0205-2002《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与DZ/T0214-2002《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和2002年中国地质调查局颁发的《固体矿产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估算技术要求》,本次工作对主要由钻探工程控制的下营子区Ⅲ-1、Ⅲ-2、Ⅲ-8银多金属矿体与Ⅳ-4、Ⅳ-7、Ⅳ-8、Ⅳ-9、Ⅳ-10、Ⅳ-12、Ⅳ-18、Ⅳ-19、Ⅳ-21、Ⅳ-25、Ⅳ-26、Ⅳ-32、Ⅳ-34、Ⅳ-41号钼矿体进行了资源量估算,对由坑道工程控制吕家区Ⅲ-1号金矿体进行了资源量估算,其它矿体未进行资源量估算。 第一节资源量估算的工业指标 一、金矿工业指标 根据DZ/T0205-2002《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推荐的岩金矿参考工业指标,结合邻区东韩家金矿的生产情况,确定本次资源量估算的金矿工业指标为: 边界品位(质量分数):1×10-6 最低工业品位(质量分数):3×10-6 矿床最低工业品位(质量分数):5×10-6 最小可采厚度:0.8m 夹石剔除厚度:2m 根据《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中岩金矿伴生组份评价参考指标,确定本次资源量估算的伴生矿工业指标为: Ag>2×10-6、Cu>0.1×10-2。 二、银矿工业指标 根据DZ/T0214-2002《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附录G.2.5银矿床一般工业指标要求,确定本次资源量估算的银矿工业指标为: 边界品位(质量分数):40×10-6 最低工业品位(质量分数):80×10-6 矿床平均品位(质量分数):>150×10-6 最低可采厚度:0.8m

夹石剔除厚度:2m 银矿床伴生有用组分评价参考指标 (质量分数) Pb0.2×10-2、Zn0.4×10-2、Cu0.1×10-2, Pb、Zn、Cu为伴生元素参与储量计算。 三、钼矿工业指标 根据DZ/T0214-2002《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附录G.2.4钼矿床一般工业指标要求,确定本次资源量估算的钼矿工业指标为: 边界品位(质量分数):0.03×10-2 最低工业品位(质量分数):0.06×10-2 最小可采厚度:1m 夹石剔除厚度:4m 工业米百分值:0.06% 钼矿床伴生有用组分评价参考指标 (质量分数)Cu0.1×10-2,Cu为伴生元素参与储量计算。 第二节资源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及依据 随着地质科学理论的迅速发展和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新的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方法日益增多,国外克里格法和国内SD(标准偏差)法已经开始在我国地质勘查行业全面推广施行,传统的几何法正在逐步被地质统计方法所取替。然而,由于受传统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约束,以及对新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掌握程度有限,为准确和把握起见,本次资源量估算仍采用传统的几何法。 一、方法选择及依据 (一)下营子区 1.方法选择:选择垂直纵投影地质块段法。将本次控制的矿体投影到纵剖面上,根据矿石不同工业类型、品级、储量级别等地质特征,将一个矿体划分为若干个不同厚度的理想板块体,即块段,然后在每个块段中用算术平均法(品位用加权平均法)的原则求出每个块段的储量。各部分储量的总和,即为整个矿体的储量。进行资源量估算。 2.选择依据:①根据不同阶段普查工作初步查明的矿体形态、规模、范围、勘探线间距及方位不一致,矿体在不同标高水平切面图上是以北山爆破角砾岩筒为中心呈环状分布,以及矿体在走向和倾斜方向上的工程控制网度不足的特点,勘探线以北山爆破角砾岩筒为中心呈放射状布

丰城区块煤层气地质特征及资源量估算

地质研究 丰城区块煤层气地质特征及资源量估算 周尚忠 张文忠 (中石油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周尚忠,张文忠.丰城区块煤层气地质特征及资源量估算.录井工程,2011,22(2):62-64 摘 要 从丰城区块煤层气已探明资料入手,介绍了该区块钻探、开发井排采试气现状,同时从主力煤层赋存情况、煤层水文地质、煤层含气性、煤层渗透性和煤的等温吸附性5个方面分析了该区块煤系地层及煤层气地质特征。该区块主力煤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的B 4煤层,该煤层厚度较大(平均厚度1.73m),含气量高(平均15.00m 3/t),依据相关行业标准规定的煤层气体积计算方法,结合已钻井资料,估算煤层气资源量约为5.45 1010m 3,预示丰城区块有较好的煤层气开发前景。 关键词 丰城区块 煤层气 含气量 地质特征 水文地质 估算 周尚忠 高级工程师,1962年生,现在中石油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从事煤层气勘探开发研究工作。通信地址:100011北京市东城区安外大街甲88号。电话:(010)64240708。E -m ail:z housz8816@vip.s https://www.doczj.com/doc/e814274427.html, 0 引 言 煤层气是煤在煤化作用[1](泥炭或腐泥转变为煤的地球物理化学作用,包括煤成岩作用和煤变质作用)过程中生成的气体,主要以吸附状态赋存于煤层内[2] ,成分以CH 4为主。煤层气是优质的能源和基础化工原料,具有热值高、污染少、安全性高的特点,是石油和天然气等常规地质能源的重要补充。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对于缓解我国油气供应的紧张局面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具有重要意义。 丰城区块位于江西省丰城市、樟树市以及新余市范围内。近年来,有关部门对该区块煤层气储集层进行了大量的勘探开发工作,钻探过程中气测录井见到了很好的煤层气显示,试排气效果也比较理想,显示出该区块煤层气开发前景较好,因此有必要对该区块地质特征和储量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为进一步开发该区块煤层气提供可靠的依据。 1 勘探开发现状 1994年1月第一口煤层气试验井QSH 1井开钻,至3月完井,完井井深1038m ,B 4煤层埋深为963.00~966.45m,煤层厚度3.45m,煤层含气量为18.33m 3/t,气测录井储集层的甲烷体积分数最高为96.17%。进行排采试气207d,最长一次连续试气112d,试气最高产量为7122m 3/d,稳定产气 量为140~160m 3/d 。 1996年11月第二口试验井GSH 2井开钻,完井井深863m,B 4煤层埋深为803.58~806.38m,其中含气层3层。B 4煤层含气量为17.46m 3/t,渗透率为3.34m D,地层压力为8.48M Pa,压力系数为1.056,气测录井储集层的甲烷体积分数平均为95.4%~97.0%。排采试气306d,前期正常产气量为600~1100m 3 /d,峰值产气量为1460m 3 /d,后期稳定的产气量为500~700m 3/d [3]。 自1999年至今,已钻井19口,对其中的13口井进行了排采作业,其中00X 井最高产气量达到了1700m 3/d 。一系列钻探和排采试气工作的进行,为该区块地质特征研究和煤层气资源量估算提供了基础资料。 2 地质特征 2.1 构造概况 丰城区块所在区域的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地台东南缘与华南褶皱系东北隅之间部分地域,属于萍乐坳陷带之中段。萍乐坳陷带呈反 S 形展布,为一复式向斜构造,以向斜相对宽长、背斜相对窄短的隔挡式构造为特点,总体构造较复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216-2010 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 ,其构造类别为 类,龙潭组煤系地层以隔挡式褶曲为主,在丰城区块内自东向西构 62 录井工程 2011年6月

资源量估算要求

资源量估算要求 1、估算的工业指标 1.1主要有用矿产工业指标 根据DZ/T0214-2002《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和经验算报批制定的工业指标。 锌矿体:边界品位0.5%,最低工业品位1.6% 最低可采厚度≥2米,夹石剔除厚度≥4米 1.2共生矿产工业指标 1.硫根据《硫铁矿地质勘查规范》,硫矿体(Ts):边界品位8%,最低工业品位14%;最低可采厚度≥2米,夹石剔除厚度≥2米。 锌矿体矿石类型主为单锌和锌硫型,二者选冶流程一致,为充分利用资源,将其中硫(Ts)元素视作伴生组分进行资源储量估算。Ts作为基本分析项目,按4%综合评价指标,随主要组分一并估算。 2、矿体圈定原则 2.1单工程矿体边界圈定 1.根据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控制因素及矿化规律,按所确定的工业指标圈定矿体。 2.在单工程中,将同一矿体中符合工业指标的连续样品圈在一起,其平均品位达到最低工业品位要求的部分为工业矿石,达不到最低工业品位要求但Zn品位在0.5~1.6%之间的部分为低品位矿石。优先圈出工业矿石,一般不能因样品合并将其贫化为低品位矿石。 3.工业矿体顶、底板连续多个大于边界品位而低于工业品位的样品时,允许带入小于夹石剔除厚度(4m)的样品。为了充分利用资源并保证矿体的连续性,减少复杂程度,部分分布在厚大工业矿体中的部分厚度较小的低品位矿

石,在保证单工程平均品位不低于最小工业品位的前提下不再单独圈出。4.当锌矿体小于可采厚度,其米百分值大于或等于3.2时,亦将其圈入矿体。 5.根据本次勘探目的,本着优先圈定工业矿石的原则,首先圈定锌(铅)矿体,然后圈定硫矿体,后圈定铜、铁矿体。对于锌矿体中的硫组分(TS),由于二者具有相同的选矿流程,均合并于锌矿体中,不再单独圈定。 2.2矿体外推的确定 本次资源储量估算各矿体边界首先严格划定在探矿许可证所规定的范围内。 各矿体边界与钻孔控制见矿边界或外推边界一致。 1、有限外推边界的确定: 两相邻钻孔中一孔见矿厚度大于等于2米,而另一孔未见矿时,在剖面上楔形外推孔距的一半(当两孔间距大于200米时,则外推到100米),资源储量估算到外推长度的一半;在两剖面间此种情况尖推50米,外推点或线均视为资源储量估算边界。 相邻两孔,当一孔可采,另一孔不可采时,在剖面上楔形外推孔距的 2/3(当两孔间距大于200米时,则外推到100米),资源储量估算到外推长度的一半;两邻线同一矿体一为可采,一为不可采时,资源储量估算边界仍为两线的中间线。 2、无限外推边界的确定 在地质剖面图上按边部见矿工程楔状外推100米,资源储量估算到外推长度的一半;资源储量估算水平投影图上均外推50米,作为资源储量估算边界。推点矿体铅垂厚度等于工程见矿铅垂厚度。在加密的4条勘探线中由于工程多未控制矿体边界,视情况在剖面图上板状外推50m。 3、资源量分类 勘探区内9号矿体为Ⅰ类勘查类型,根据以上要求,将钻孔工程加密区约100×100m网度块段内的资源储量分类为331;将钻孔工程加密区外约

资源量估算编写提纲

8 资源量估算(以某铝土矿为例) 8.1 资源量估算的工业指标 根据当前技术经济条件,参考《铝土矿、冶镁菱镁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2-2002)推荐的一水硬铝石型沉积矿床坑采一般工业指标,确定本次普查资源量估算的工业指标如表7-1。 8.2 资源量估算的方法和原则 8.2.1 估算方法 采用地质块段法,伴生有益组分的估算方法主要是以主矿种矿石量为基础的普通估算法。 本次估算对象为民主村矿段。矿段于民主村向斜东西两翼分别产出Ⅱ、Ⅲ两个层状-似层状矿体,分别由18个探槽、3个钻孔及19个探槽、1 个钻孔控制,矿体平均倾角50°及72°,均采用垂直纵投影地质块段法估算资源量。 8.2.2 估算原则 根据矿床地质构造特征和可能的开采设计需要,按矿体、资源量类型划分块段,分别估算; 对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共生矿产和伴生有用组分分别进行资源

量估算; 资源量是按地下实有矿石量估算的,不考虑将来开采时的贫化、损失量,但扣除了采空区的矿石量并圈定其范围; 矿体的圈连遵循了矿床自身的地质规律,并结合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一般原则。矿体任意位臵圈连的厚度,都不大于相邻地段工程实际控制的矿体厚度; 参与资源量估算的各项工作成果质量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 矿石储量单位以“万吨”表示,取小数点后一位。 8.3 资源量估算参数的确定 8.3.1 参与资源量估算的参数 参数包括:垂直纵投影面积、品位、水平厚度、体重等都是实际测定的。数据准确可靠。 8.3.2 面积 是在计算机上于MapGis软件绘制的矿体资源量估算投影图上直接读取各估算块段的图上面积,再按比例尺折算为矿块面积,所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8.3.3 品位 单工程平均品位以样长加权求得; 块段平均品位(及铝硅比)以所涉及工程矿体水平厚度加权求得,区内上世纪50年代施工的探槽、浅平坑工程,与本次施工的探槽位臵分布稀密不均匀时,进行二次平均求得,即先将密集工程计算一个平均值,再与其它工程进行平均;

资源量估算报告章节(仅供参考)

第8章资源量估算 8.1资源量估算的工业指标 依据《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5-2002),结合普查区矿体实际情况,本次金矿资源量估算采用的一般工业指标如下: (1)边界品位(质量分数):1×10-6; (2)最低工业品位(质量分数):2.5×10-6; (3)矿床平均品位(质量分数):4.5×10-6; (4)最低可采厚度(真厚度):陡倾斜矿体0.8m;缓倾斜矿体1.00m; (5)米·克/吨值:陡倾斜矿体0.8(m·g/t×10-6),缓倾斜矿体1(m·g/t×10-6)。 (6)夹石剔除厚度(真厚度):2m; (7)无矿段剔除长度:对应工程时15m,不对应工程30m; 8.2 资源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和依据 区内共圈定金矿体7个(M24矿脉内圈定金矿体4个,M68矿脉内圈定金矿体2个,M69矿脉内圈定金矿体1个),均为单工程见矿。矿体形态较简单,厚度稳定,除M69矿脉矿体倾角为65°,属陡倾斜矿体,采用垂直纵投影地质块段法估算资源量。其余矿脉揭露矿体倾角最小为7°(M68-Ⅰ),最大为28°(M68-Ⅱ),一般在15°左右,为缓倾斜矿体,均采用水平投影地质块段法估算资源量。 水平投影计算公式为:P=S/cosα·h·d·c 式中:P-金属量(kg); S-块段水平投影面积(m2) α-块段平均倾角(度) h-块段平均厚度(m) d-矿体平均体重(t/m3) c-块段平均品位(ω(Au)×10-6) 垂直纵投影计算公式为:P=S/sinα·h·d·c 式中:P-金属量(kg); S-块段水平投影面积(m2)

α-块段平均倾角(度) h-块段平均厚度(m) d-矿体平均体重(t/m3) c-块段平均品位(ω(Au)×10-6) 8.3 资源量估算参数的确定 数值修约:数据计算中,厚度与品位加权值、权值和取到小数点后4位,面积(m2)、体积(m3)、矿石量数值取整数位;厚度(m)、品位(10-6)、质量(t/m3)、金属量数值取到小数点后2位。本次资源储量估算采用Excel电子表格进行统计计算,所取位数以后一位采用四舍五入、五逢单进双舍的原则处理。 8.3.1 面积(S) 借助MAPGS软件支持,由计算机在资源量估算垂直纵投影图或水平投影图上直接测定各块段投影面积,然后按块段倾角或矿体平均倾角换算成斜面积。经检查无误后参加资源量估算。 块段倾角在勘探线剖面上量取。 8.3.2 厚度(m) 普查区各矿体无明显自然边界线,矿体的圈定根据化验结果,按照边界品位圈定。 (1)单个样品的厚度 ①槽探单个样品的真厚度计算: 在探槽、坑道、老硐等工程中,样品真厚度在野外现场直接量取。有的样品不垂直矿体时,根据样槽方位、坡度、矿体倾向、倾角等参数,计算样品真厚度。计算公式为:M=L·sinβcosγ 式中:M—样品真厚度 L—样品长度 β—矿体倾角 γ—样槽方位角与矿体倾向之夹角 ②钻探工程样品厚度计算:由于钻探工程无法测得矿体倾向倾角,故矿体倾向利用矿区不同矿段的总体倾向,矿体倾角则利用剖面图量其视倾角,同时考虑到影响矿体厚度计算的钻孔方位角和天顶角等因素,故采用下列公式为:

水平投影资源量的估算

水平投影资源量的估算 资源量的估算,在电脑高度普及的今天,一般都在电脑中直接完成。手工计算即慢、又容易出错,在大量数据面前,与电脑相比真是望尘莫及,故已被完全淘汰出局。 现就水平投影资源量估算方法谈谈个人做法,不足之处,请朋友指教。 下面是一张用EXCEL表格制作的全铜(钼按当前价格折算成铜)、铜、钼矿的水平投影资源量估算表,所有计算结果均采用函数公式进行自动计算,这样就避免了人工计算的错误,只要相关数据及公式录入正确,基本上就万无一失。在此,以332(1)号块段为例阐述各要素所应赋予的公式。 其内容主要包括:A列矿体号、B例资源量级别、C例块段号、D例组成工程。 E、F、G为铅直厚度(m):即E例单工程铅直厚度、F例计算公式、G例平均铅直厚度带公式:=ROUND((E4+E5+E6)/3),2 ,其中E为单工程铅直厚度,即表中的(3.27+12.59+4.54)/3即为平均铅直厚度,这里说明一下,函数ROUND为保持绝对小数位,逗号后面的2即为保持二位小数。 H、I、J单工程品位(%):即H例Tcu、I例Cu、J例Mo, 这三列的数据是组成单工程矿体的样品经加权后的平均品位(公式在单工程圈定表中另外给定)。 K、L、M例为块段平均品位(%):即Tcu、Cu、Mo 在块段中的加权平均品位,其公式为:TCu=ROUND(SUM(E4*H4+E5*H5+E6*H6)/(E4+E5+E6),2),Cu=ROUND(SUM (E4*I4+E5*I5+E6*I6)/(E4+E5+E6),Mo= ROUND(SUM(E4*J4+E5*J5+E6*J6)/(E4+E5+E6),在此Tcu、Cu赋于2位小数,Mo赋于3位小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