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服务创新的理论演进方法及前瞻

服务创新的理论演进方法及前瞻

服务创新的理论演进方法及前瞻
服务创新的理论演进方法及前瞻

服务创新的理论演进、方法及前瞻

2013年07月22日09:24 来源:《经济管理》2012年10期第184~191页作者:王朝阳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13

【内容提要】服务创新理论的演进与服务业的发展壮大相伴随但又相对滞后于实践。自20世纪70年代起步以来,服务创新理论大致经历了技术与互动性研究、批判和改进、知识与创新系统研究三个阶段。服务创新的研究方法大都基于案例分析和调查研究,且通常是基于某个具体行业或部门,借助制造业常用的分析工具进行调查。未来研究的重点在于服务基础理论和方法论、创新系统中的知识与智力、服务创新产出和绩效的测度、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环境下的服务创新。

【关键词】服务创新信息通信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系统

【作者简介】王朝阳(1981-),男,江苏连云港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的领域是服务经济、金融服务 (北京100836)。

一、服务创新理论研究的起步阶段:技术与互动性

“创新”一词的经济解释源于熊彼特(1912)在《经济发展概论》中的论述,其内容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组织创新。此后,创新被引入到经济研究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工业制造业领域,从不同角度关于创新的研究文献众多。但传统上,服务业是非生产性的,是国民经济中的第三部门、第四部门乃至第五部门。随着工业资本主义被确立为经济和政治的中心力量,制造业被看做是真实价值的源泉,服务因为不能贡献它们的价值而被大打折扣(前苏联时期所使用的物质生产净值指标就是一种极端的体现)。对于一个连生产性都谈不上的部门来说,创新性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关于服务创新的文献寥若星辰。

20世纪70年代,许多西方国家服务业产出和就业份额超过制造业,服务开始表现出生产性,但仍不具有创新性。当然,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一些新的服务,比如民航、电视、远程教育、计算机软件等,但它们大都依赖于新的物质产品,通常不被视作服务的创新。与此同时,那些低技能的服务(如服侍、清洁)和专业化的服务(如法律、医疗)、小范围的服务(如商店零售)和大规模的服务(如教育、卫生),也都不被认为具有创新性。但服务创新的早期线索开始显现,如Levitt(1976)所强调的服务的“工业化”,即通过组织创新,使劳动分工系统化,使服务产品标准化。类似于制造企业中劳动分工和组织创新为技术创新铺平道路一样,服务业或许也能够形成一种更具持续性的创新模式。按照这一思路,整个20世纪80年代,欧洲共同体的科技预测与创新项目(FAST)资助了许多针对服务业的研究,其导向大都是技术问题,这些研究中有许多成果和创新有关。类似研究提议的还有美国国家工程院,相关成果被收录到Guile & Quinn(1988a,1988b)主编的论文集,其主题同样是服务业中创新的管理和相关技术。

这一时期,需要提及的是Barras(1986)的“逆向产品周期”(RPC)模型。该模型中提到的服务创新的具体特征与服务的信息强度有关。新型信息技术在服务领域的应用最初是为了提高后台部门的效率,此后,信息技术把服务业有效地带入到产业时代。在了解到信息技术的能力之后,人们开始将各项重要的工作围绕信息技术有组织地展开。组织化的学习意味着服务技工和管理者开始以创新的方式认识到新技术的应用范围。这促使从效率提高向服务产品质量提高转变,并最终形成新的服务产品。模型把服务创新分为三个阶段:效率提高、质量改进和新服务,大致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当时还是预测)相对应。按照该模型,服务部门以它们自己的方式成为独立的创新者,这一目标最初要靠从制造部门吸收创新来实

现。当前,服务业中信息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信息技术方面的社会研究和政策分析也越来越多,这些都意味着该模型极具影响力。

这一时期还有一些非英语的研究文献,如以法语进行的相关研究的重点是互动性。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IFRESI)把服务关系作为焦点,提出了“服务生产”的概念,并把其视作供应商客户关系维护中涉及的活动和程序。与其他部门相比,供应商和顾客之间的关系对服务企业而言通常更为重要。这一概念对物质生产活动和目标转化过程进行了明确的对比,因而被大多数创新研究人员所研究。Belleflamme等(1986)从服务企业角度对创新的样本分别进行了分类,其研究表明,创新可能涉及服务生产、产品或者二者的组合。该项研究认为,服务可以凭借自身的能力成为创新的源泉,因此,并没有假设创新必然围绕信息技术展开。但或许是语言的原因,尽管服务关系的重要性一直被法语言的研究者所强调,相关文献中却只有少数服务创新研究遵循了这一特别的方法。

二、服务创新理论研究的第二阶段:批判及改进

20世纪90年代之后,研究者逐渐认识到,服务创新是一种重要的被忽视的现象,由此,创新研究的第三产业化之路开始深化。前述RPC模型把服务创新与制造业创新联系起来,为理解许多服务创新的案例提供了一个概念性的框架,尤其是它确立了如下观点:服务潜在地并且通常在事实上是具有创新性的,特别是在引入新的信息技术之后。但人们逐渐发现,服务创新并不都是基于技术的,大量创新与信息技术无关但却现实地改变了服务业发展。即便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创新,也并不完全遵循着RPC模型描述的套路。

Uchupalanan(1998,2000)以泰国银行服务为对象,对RPC方法进行了持续和详细的批评。过去10余年来,泰国的所有银行业务都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五个方面的创新:部门间在线服务、自动取款机、信用卡服务、远程银行、实时电子资金转账。但是,不同企业表现出多种样式的创新战略,而不是一般性的逆向产品周期路线。即便在同一组织内,针对不同创新的战略和相应的路线也有差异。同时,创新之间的关系也十分重要。银行受到其竞争对手战略的影响,关于某一种创新的战略,也会受到此前采取的(或即将采取的)其他创新的影响。

其他类似研究则表明,应该看到服务创新过程的多样性,逆向产品周期或许只是众多实证研究确立的形式中的一种。Den Hertog(2000)对技术创新进行了跟踪研究,认为服务创新应关注生产与交付的四个不同构面:(1)服务概念。即受竞争性服务和既有服务影响的创新;(2)客户界面。即受现有和潜在客户特征影响的创新;(3)服务交付系统。即受服务工作者能力、技巧和态度影响的创新;(4)面临的技术选择。具体的创新以及创新过程的整体动力则是由协调这四个构面互动作用的组织能力塑造的。由此,形成了服务创新的“四维度模型”。

Den Hertog(2000)还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的创新类型,确立了各自鲜明的模式,包括:(1)供应商主导型创新。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硬件制造商提供的一些主要技术创新;(2)服务业内部创新。实际的创新与执行是在服务企业内部发起和发生的,可能是技术性或非技术性的;(3)客户引导型创新。服务企业对其客户明确提出的需求做出响应;(4)经由服务的创新。服务企业影响了客户公司内部的创新过程,中间服务的提供者提供知识资源,并以各种方式支持创新过程;(5)范式创新。复杂而又普遍渗透的创新深深地影响到价值链中的所有成员。可以看出,从模式1到模式4,客户公司或最终消费者对创新过程施加的影响逐渐增加。相比之下,模式5则代表了一种不同的情形:价值系统中的所有角色共同造就了一项创新或者被迫去适应这一创新。

与之类似,Gallouj(2000)也对传统的服务创新研究者提出了批评,认为他们虽然把注意力转向服务创新,但关注的焦点却过多地放在技术创新上。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并不是不重要,而是在于它并不是故事

的全部;如果不对服务业中的创新动力进行广泛分析,就不能全面理解技术创新。基于此,Sundbo & Gallouj(2000)提出了几种截然不同的服务创新模式来进行例证:(1)经典的研发模式。主要存在于大型企业生产标准化的操作服务,比如大规模的数据处理;(2)服务专家模式。指服务部门利用其专业化的知识和相关技术能力为客户解决问题,主要体现在咨询服务等一些中等规模的专业服务上;(3)有组织的战略创新模式。一般适用于大型服务企业,这些企业里并不存在有组织的研发部门,但创新思想的生成是一项很分散的任务,其形成和发展往往由特定的项目组承担;(4)企业家模式。主要是小型服务企业围绕某项基本的创新进行创造,并把生产和营销作为它们的主要活动;(5)工匠模式。适用于许多进行操作性服务的小企业,它们的创新主要由供应商驱动;(6)网络模式。比如行业研究协会,由一组服务企业建立,其目标是为其会员企业开发创新。对服务业来说,上述某些模式会比另一些模式显得更为常见,而其中一些模式在特定环境下则具有主导性。尽管某些形式的创新在制造业中并不十分常见,但它们绝不是不合理的。

三、服务创新研究的第三阶段:知识与创新系统

前两阶段服务创新的理论研究主要停留在服务企业内部的创新,进入新世纪之后,服务创新研究已开始越来越关注创新网络和创新系统(Metcalfe & Miles,2000)。“系统”的观点使人们注意到,服务生产和提供过程中,机构之间存在广泛的联系和信息流动。这事实上意味着,许多创新本质上是在网络和系统中协同互动的结果,从建立合资企业,合作研发项目,到集体努力来确定标准,再到打造和动员具有社会基础的受众,需要它们把相互依赖的创新复合体在生产的同时带到市场上。

创新系统的研究者从一开始就认识到服务组织,比如高等教育、培训服务、专业化的研究和技术组织在这类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包。由此带来的一个问题是,这类中介的角色是在增长还是在变化,是否有新的中介需要考虑——比如专业化的营销行业、从其他部门脱离出来的咨询行业。这类服务组织在网络中作为联结和导向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系统或许可以被第三产业化。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服务创新在多大程度上是由相关创新系统的发展水平促成或塑造的(Ian Miles,2002)。

服务创新系统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是知识密集型商务服务(KIBS)。相关文献表明,是Miles等(1995)第一次提到了KIBS的概念,并界定了其三个特征:(1)私人企业或组织;(2)高度依赖于专业知识,也就是关于某一个具体(技术)学科或(技术)操作领域的知识或专业经验;(3)提供的中间产品和服务都是以知识为基础。此前,人们普遍认为,除了创新性的知识密集型商务服务业和非常大的公司,服务业很难融入到创新系统中;即便是KIBS,也不是全都能够很好地融入到创新网络中。(Miles,1999)对英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一轮(技术)前瞻计划的分析发现,在“创新企业”的样本中,大约有一半制造企业参与或者了解了前瞻计划,而服务企业只占到四分之一。

但事实上,由于KIBS与客户公司共同提供知识和进行创新,KIBS已发展成为非正式的“第二知识基础设施”或知识库,部分地补充和承担了传统上由来自更加机构化、正式的“第一知识基础设施”的部门所扮演的角色。从知识加工模式的角度出发,对应于服务创新的四维度模型,KIBS与客户公司之间的知识流动有四种形式(Den Hertog,2000):(1)离散/有形的知识与过程导向/无形的知识;(2)嵌入人力的知识与无人力(资本、书面信息)嵌入的知识;(3)明示/编码化知识与默示/非编码化知识;(4)契约型知识与非契约型知识。与通常认为服务企业是创新追随者的传统观点相比,新的研究考虑到了服务业的知识属性,并开始把其纳入到创新系统中。

对服务创新和创新系统的研究越来越表明,KIBS企业作为知识的载体、生产者和传播者,在国家和地区的创新系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Hipp & Grupp,2005)。但是,KIBS对知识加工的过程、性质和特点仍然不十分清晰。Muller & Doloreux(2007)就强调,未来研究的一个主要挑战是如何更系统地梳理各个维度之间的关系,特别是KIBS在创造和扩散知识,以及作为创新系统在培育地区竞争力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和发挥的功能;Strambach(2008)聚焦于知识的不同维度,把KIBS看作是一个生产、使用和转移知识的行业,基于知识演化和知识组织的研究方法,认为KIBS可以在多个层面上作为创新动力机制的驱动器。这些研究成果大都表明,对基于知识的服务来说,公立与私立的传统区分将逐渐消失。因此,随着创新系统第三产业化的推进,创新性的跨边界的组织形式将会出现。

四、服务创新的研究方法和相关实证

在方法论上,服务创新的研究可以从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在技术路线方面,蔺雷、吴贵生(2004)把服务创新的研究方法分为两条路线,即技术—服务—整合方法和服务—管理—整合方法。在前者中,技术方法也可称作“以技术为基础的方法”,重点关注技术在服务创新中扮演的角色,着重对技术设备和技术系统在服务业中引起的创新进行分析;服务导向方法着重对由服务和服务生产本身特性引起的创新进行分析;整合方法也被称作“综合方法”或“集成方法”,它以服务和产品的相互融合为基础,把服务和产品在功能上看做是无差别的“统一体”进行分析。在后者中,服务方法是“以服务为基础”的方法,它将服务业看作一个具有独特创新过程、性质和模式的产业,但它同时也把由技术导致的创新囊括进来,因此,在范畴上较第一条路线中的“服务导向方法”更广泛;管理方法主要来自管理科学和商业研究,重点是针对企业的微观层面,从组织和管理上对服务产品及服务企业各种职能活动进行分析,并提出服务企业组织和管理的理论框架;整合方法将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创新活动的功能看作企业包含的各种要素整合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对创新活动进行一般性分析,因此,又被称作功能方法。

服务业的复杂性和研究难点在于其构成庞杂、性质差异、目标多元(江小涓,2011),由此决定了服务创新的典型研究方法是案例法和调查法,并且是基于某一个地区的具体案例使用调查研究的方法。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其根源仍在于服务业基础理论和统计的不完善。即便是在现行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账户统计体系下,服务统计体系仍有很大欠缺。比如从就业和产出来看,尽管制造业的某些子行业要小得多,但其统计信息却非常详细,而服务业则远没有做到这一点。因此,尽管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了越来越多聚焦于服务业创新的研究文献,但其方法无外乎案例和调查研究。

案例研究经常用来说明某个特定部门的具体特征,其结果一般都是用来与高技术制造业进行对比。那些通常用来描述制造企业的程序和制度,比如研发部门以及专业化的研究管理人员和管理工具,在服务业中很少有明确的体现(Sundbo,1998)。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一般都是基于国别数据,对某个具体部门或行业进行研究。比如,Michael & Petrusa(2006)以美国通信服务、金融服务、系统集成服务以及研发测试服务等行业为例,通过研究这些行业研发的不同性质,试图更好地理解服务部门的创新活动;Youngbae等(2008)以韩国ADSL的覆盖情况为例,对服务创新的模式进行案例研究并揭示了其政策含义;Davide等(2010)利用意大利1176个城市的相关数据,以电子政务为例,分析了公共服务领域技术使用与创新的情况;Tzer & Gktaylar(2011)采用案例研究方法评估了土耳其的互联网服务市场部门创新体系和监管情况,并讨论了对相关决策者的政策影响。

关于服务业调查研究中最常用到的那些工具,大多都是在制造业的环境中开发出来的。比如,对1997年英国社区创新调查(CIS-2)数据集的分析发现,与制造企业相比,从投入比例来看,英国服务业投入了更多精力在技术开发活动而不是研究开发上(Miles & Tomlinson,2000)。Evangelista & Savona(1998)从意大利服务业的情况入手,把他们关于服务业的调查结果和那些早期关于制造企业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对比,得出结论认为,就基本的创新维度而言,在不同部门之间,相似性要多于差异性。利用调查工具,基于德国包括私人服务部门在内的产业创新调查结果,Hipp等(2000)表述了服务业创新中截然不同的模式(虽然它把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混在一起)。此外,Jason & Mandeville(2007)以数字通信和计算基础设施服务部门为例,采用演化经济学方法考察了信息和通信技术推动的生产力革命中,服务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David & Shearmur(2010)利用769家企业的调查数据,为KIBS的创新性质及其影响因素提

供了实证证据,其所使用的案例来自加拿大的三个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即计算机系统设计及相关服务、管理和科技咨询服务、建筑工程及相关服务。

上述研究者大都承认,深度调查能够揭示部门之间更多的差异,但他们的结果也确认了创新工具在解释服务创新方面的能力,而这些工具原本是被设计用来解释制造业创新的。同时,这些研究还表明,传统的工具能够给服务创新带来启迪,至少说明对某些类型的服务来说,客户关系十分重要。这些调查和数据表明了服务创新的某些特征,以及它们如何与制造部门的创新相联系,并从中受到启发。这意味着,在服务业中,创新组织的某些方面是可以验证的。

但是,就像所有大规模调查一样,它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严重的局限性。举例来说,在传统的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分类中,就很少提及“交付创新”。或者更一般地说,很少关注在服务生产者—客户界面上的“服务生产”创新。新的信息技术尤其适用于供应商—客户界面上的信息交换,并且已经成为创新研究的主要关注点。遗憾的是,传统的工具或者忽视了这一领域,或者迫使被调查者把其看做是产品创新或过程创新。就此而言,在服务创新研究领域采用调查研究方法至少还存在如下问题:(1)服务创新的调查工具在起源上还是缘于作为制造业创新的考察工具,因此,很可能忽视了服务创新的显著特征,并低估了差异性的影响程度;(2)当前所使用的指标并不能真实地揭示相关差异点,比如互动程度、“交付”创新的角色、规制背景、服务产品的无形性、知识产权状况等。简而言之,创新调查的第三产业化更多的是扩展调查样本范围,而没有重新讲评估它们的内容。

五、服务创新研究的基础和未来方向

到目前为止,服务创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取得了较多成果,在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服务创新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实践部门的关注,并开始为服务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微观基础。但毫无疑问,关于服务创新,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一段时期,相关研究的重点至少应覆盖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服务(业)的概念、分类和方法论问题。如何从服务产出及绩效评估的角度出发,使服务的多样性和异质性形成一定次序的概念、分类和方法论,是所有服务经济研究的基础。目前,对大多数经济学家来说,都把进行分类以及进行概念性和方法论研究的任务交给国民收入和生产的核算人员。同时,现有研究大部分都依赖于如下假设:服务业的产出和劳动生产率没有被严重地错误测度。与此相关的两个难题是“索洛悖论”和“服务业令人惊奇的活力”(Raa & Schettkat,2001),后者对服务业中所谓的“鲍默尔病”也提出了质疑。事实上,此前早就有研究指出,这些不确定性在性质上主要是概念性的(与产出的定义有关)。如Griliches(1992)早就写道:“概念问题产生的原因是,许多服务部门,难以准确地说清他们生产了什么,为顾客提供了什么有价值的服务”。但到目前,这一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的解决。未来,服务经济中的主要悖论可以尝试通过研究服务实际产出的定义及其测度等问题来寻求基本答案。可以说,只有这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才有可能在对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服务行业进行归类的基础上,探索总结出服务创新的一般性规律。

第二,知识(智力)在服务生产、创新、消费及交易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相应的社会组织,其内容覆盖了服务创新系统和知识密集型商务服务两个相关的领域。服务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一方面,对KIBS来说,知识既是投入也是产出,其创新和绩效在很大程度上绕开了由产业经济学家们发展起来的传统工具;另一方面,KIBS与客户公司一起,已经成为知识和创新的共同缔造者,已发展成为非正式(私人)的“第二知识基础设施”或知识库,部分地补充和部分地承担了传统上由来自更加机构化、正式(公共)的“第一知识基础设施”的部门所扮演的角色。日益增长的知识强度成为某些特定服务生产和交易所具有的特征,但在把经济活动的认知属性整合到传统的理论和模型中时,研究者门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无论是理论分析

和实证检验,只有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我们才能得知它们是否经得起事实的检验以及其他理论框架的冲击。就此而言,我们仍需要对服务创新系统的构成、基本特征、表现方式、与制造业创新系统的差异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当然,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仍需要评估方法以及一些可行的评估措施。

第三,服务业发展中信息与通信技术(ICTs)的角色,以及服务生产和创新过程的合理性。技术是服务创新研究的起点,并且长期以来得到了广泛关注,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但是,ICTs的重要性有那么高吗?对技术的重视缘于两个原因(Gadrey & Gallouj,2002):一是在经济学中,技术创新(三次技术革命)是决定经济和社会进程的主要变量,由于这种情况,其他变量经常被忽视;二是强大的利益集团持续致力于宣传如下信条:现代社会中生死攸关的问题是如何尽可能快地基于ICTs实现“新经济”。对于服务业来说,创新并不纯粹是技术性的,传统的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未必适应于服务业。C-D函数的前提假设是总产出可以按照不变价格进行正确地测度,该假设意味着,产出的组成部分没有经历显著的质量变化。但这对服务业来说显然是不正确的。ICTs的冲击当前主要体现在所提供的服务的质量上,在微观经济层面,生产函数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一是与产出数量相比,实际产出在质量和服务强度上的提升更为显著;二是规模迅速扩大的信息技术资产被用于支撑劳动力,劳动力本身也被其工作所处的信息技术环境而迅速改变。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计算机的辅助,函数弹性很大,资本劳动替代率水平相对较低。所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绕开了传统的生产函数和会计测度工具,也需要我们重新研究。这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基于创新调查,构建创新研究的数据库。我们有必要针对服务业提出更合理的调查方法和调查内容体系,尽可能多地把各类服务行业包括进来。通过使调查常规化,将历次调查数据整合到服务创新研究的数据库中,以充分解释服务创新的发展规律和演变特征。

第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环境下的服务增强和服务创新问题。进入21世纪之后,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趋势已经较为充分地表现出来,制造与服务的边界日益模糊。在此背景下,国内外制造业中出现了一种较为普遍的运用服务增强自身产品竞争力及向服务转型以获取新的价值来源的现象,即所谓的“服务增强”。但就发展趋势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讨论以及基于这一命题的服务业创新发展问题。里夫金(2012)从能源机制的角度对工业革命的定义进行了拓展,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将颠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的经济模式或商业模式。在过往和当前的环境下,“规模经济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初始阶段最明显的特征,巨型的商业机构也成为常态”,“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集中化、理性化的商业模式一直延续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但在未来,由于可再生能源分散分布、大部分免费(但可以被收集,并智能地进行整合分配)的本质,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带来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其特点包括合作、扁平化、网络化、利益共享、可持续发展等。毫无疑问,这些转变都将深刻影响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服务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固然依赖于工业文明,但在新的历史时期,工业文明更需要服务文明引导。研究服务创新,无论如何不能忽视这种大环境的变化。

【参考文献】

[1]Barras R.. Towards a Theory of Innovation in Services [J]. Research Policy, 1986, (4).

[2]Belleflamme C. J. et al.. Innovation an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Analysis in Services Activities [C]. Brussels, EC, FAST, Occasional Papers, No. 116,1986.

[3]David D., K Shearmur. Exploring and Comparing Innovation Patterns across Different 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J].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 2010, (7).

[4]Davide A. et al.. Technology Adoption and Innovation in Public Services the Case of

E-government in Italy[J]. Information Economies and Policy, 2010, (22).

[5]Den Hertog P..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as Co-producers of Innov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0. (4).

[6]Evangelista K. and M. Savona. Patterns of Innovation in Services: The Results of the Italian Innovation Survey[C]. Paper Presented to the 7th Annual RESER Conference, Berlin, 8-10 October, 1998.

[7]Gadrey J. and Gallouj F.. Towards Innovation and High Performance in Research on Services[C]. In Gadrey J. and F. Gallouj(Eds.), Productivity, Innovation and Knowledge in Services, Edard Elgar, 2002.

[8]Gallouj F.. Beyo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rajectories and Varieties of Services Innovation[C]. In M. Boden. and I. Miles(Eds.), Services, Innovation and the Knowledge Economy, London: Continuum, 2000.

[9]Griliches Z.. Output Measurement in the Services Sector[M]. Chicago: NBER and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10]Guile B. R. and J. B. Quinn. Managing Innovation: Cases from the Services Industries[M].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88a.

[11]Guile B. R. and J. B. Quinn. Technology in Services [M].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88b.

[12]Hipp C. and Grupp H. Innovation in the Service Sector: The Demand for Service-specific Innovation Measurement Concepts and Typologies[J]. Research Policy, 2005, (34).

[13]Hipp C. et al.. The Incidence and Effects of Innovation in Services: Evidence from German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0, (4).

[14]Miles I. Services Innovation: Towards a Tertiarization of Innovation Studies[C]. In Gadrey J. and F. Gallouj(Eds.), Productivity, Innovation and Knowledge in Services, Edard Elgar, 2002.

[15]Jason P. and T. Mandeville. Toward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Service Economy[J]. Prometheus, 2007, (2).

[16]Levitt T..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Services[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76, (55).

[17]Metcalfe J. S. and I. Miles. Innovation Systems in the Service Economy[M]. Dordrecht: Kluwer,2000.

[18]Michael G. and J. Petrusa. Innovation in the U. S. Service Sector[J].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06, (6).

[19]Miles I. and M. Tomlinson. Intangible Assets and Services Sectors: The Challenges of Services Industry[C]. In A. Jacquemin(Eds.), Intangible Assets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Europe Economy, Aldershot: Edward Elgar, 2000.

[20]Muller E. and Doloreux D.. The Key Dimensions of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KIBS) Analysis: A Decade of Evolution[R]. Discussion Paper, Fraunhofer Institute Systems and Innovation Research, 2007.

[21]Raa T. and R. Schettkat. The Growth of Service Industries: The Paradox of Exploding Costs and Persistent Demand [M]. Cheltenham, UK and Brookfield, U.S.: Edward Elgar, 2001.

[22]Strambach S.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KIBS) as Drivers of Multi-level Knowledge Dynamics[J]. Int. J.. Services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08, (10).

[23]Sundbo J. and Gallouj F.. Innovation as a Loosely Coupled System in Services[C]. In S. Metcalfe and I. Miles (Eds.), Innovation System in the Service Economy, DORDRECHT: Kluwer, 2000.

[24]Sundbo, J.. The Organization of Innovation in Services [M]. Aldershot: Edward Elgar, 1998.

[25]Tzer Ayhan, Gktaylar Yavuz. Assessment of Sectoral Innovation Systems Approach: The Case of Turkish Internet Service Market[R]. Paper Provided by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Society (ITS) In Its Series 22nd European Regional ITS Conference, Budapest, 2011.

[26]Uchupalanan K.. Competition and IT-based Innovation in Banking Servic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0, (4).

[27]Uchupalanan K.. Dynamics of Competitive Strategy and IT-based Product-process Innovation in Financial Services: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Banking Services in Thailand[M].

D Phil Thesis, University of Sussex, Falmer, Brighton, 1998.

[28]Youngbae Kim, Hoeel Jeon and Soonhoon Bae. Innovation Pattern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of ADSL Penetration in Korea: A Case Study[J].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2008, (5).

[29]江小涓.服务业增长:真实含义、多重影响和发展趋势[J].北京:经济研究,2011,(4).

[30][美]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31]蔺雷、吴贵生.服务创新研究方法综述[J].北京:科研管理,2004,(3).

论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论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1、引言 自奥地利经济学家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A.Scohumpeter)在其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基本概念和思想以来,世界各国的一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新与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证分析,对传统经济理论中忽视技术进步和创新的研究思路与观念进行了批评,创立了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理论以及创新经济学(Innovation Economic)理论体系,使技术进步和创新因素开始从外生变量过渡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进入21世纪,科技发展和知识创新在人类经济生活、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也成为了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根据中、加合作开展的“中外技术创新理论发展与应用比较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的成果,回顾了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走过的历程,对目前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及其应用取得的进展和若干重要领域的发展动向进行了述评,并就未来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趋势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对促进国内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及其应用的深入发展有所帮助。 2、国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技术创新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影响日益加深的背景下,许多学者沿着熊彼特的创新思想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完善,并逐步形成了以技术变革与技术推广为对象的技术创新经济学和以制度变革与制度形成为对象的制度创新经济学两大分支。 西方国家的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与发展,是从对占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无视技术创新与变革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弊端进行批评开始的。熊彼特于1912年提出“创新理论”以后,又于1939年和1942年分别出版了《经济周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部专著,对创新理论加以补充完善,逐渐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创新经济学理论体系。但是,由于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熊彼特的学说具有社会主义倾向,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创新经济学理论一直受到西方国家的冷遇,未能引起理论界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微电

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全国卷及答案)

全国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试题课程代码:0329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分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复合命题的组成部分是() A.联言命题和选言命题 B.假言命题和负命题 C.逻辑联结词和简单命题 D.直言命题和联言命题 2.依据知识分类的标准可将创新思维方法分为() A.立体思维方法和平面思维方法 B.纵向思维方法和水平思维方法 C.顺向思维方法和逆向思维方法 D.一般方法、特殊方法和专门方法 3.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牛顿物理学的超越是一种() A.意志超越 B.自身超越 C.逻辑超越 D.前提超越 4.形成假说的常规步骤中,第一个步骤是() A.设定初步假说 B.认定问题 C.运用推理 D.搜集事实 5.“逻辑思维方法”与“超逻辑思维方法”这两个概念外延间的关系是() A.全同关系 B.真包含于关系 C.交叉关系 D.全异关系 6.“哈桑借据”的故事体现的是一种() A.实践能力 B.思辨能力 C.学习能力 D.想象能力 7.“头脑风暴法”的创始人是() A.戈登 B.吉尔福特 C.奥斯本 D.帕尼斯 8.没有固定的答案且答案数量一般是无限的问题是() A.开放性问题 B.封闭性问题 C.认知性问题 D.评价性问题 9.以抽象主题寻求卓越设想为特征的头脑风暴法变式是() A.戈登法 B.七乘七法 C.逆头脑风暴法 D.特性列举法 10.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是() A.收敛性思维 B.形象性思维 C.集中性思维 D.抽象性思维 11.下列属于发散性思维方法的是() A.删繁就简法 B.提问法 C.集中法 D.相关联想法 12.归纳方法和类比方法类似于心理学中的() A.想象思维 B.直觉思维 C.发散性思维 D.收敛性思维 13.人们对鲁迅的作品和金庸的作品有完全不同的看法。这属于() A.价值问题 B.识记问题 C.科学问题 D.语言问题 14.想象是直觉和灵感产生的() A.生理条件 B.心理条件 C.客观条件 D.物理条件 15.“智商临界说”认为,在一定的智商等级中,一个人的智商和他的创新能力的关系是()

技术创新的理论和方法作业题(6分卷)5

1.()是将某种科学技术原理转用到新的研究领域。 (单选 ) A原理移植 B结构移植 C方法移植 D材料移植 2.()是围绕创造发明的对象,利用扩散式思维来诱发出各种各样的创造性的设想的发明方法。 (单选 ) A扩散式发明方法 B收敛式发明方法 C综合式发明方法 D演绎式发明方法 3.()人兹维基运用了他称之为“形态分析”的思考方法,坐在研究室里获得了技术间谍都难以弄到的技术情报。 (单选 ) A日本 B美国 C中国 D英国 4.()是指为了抵消一个物体或者系统的重量,将它与提供浮力的物体合并在一起,或者使它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单选 ) A组合原理 B多用性原理 C嵌套原理 D重量补偿原理

5.收敛式发明方法包括()。 (多选 ) A检验表法 B目标词法 C形态学分析法 D设问列举法 6.我国的技术追赶经常遭遇的陷阱有()。 (多选 ) A能力型追赶陷阱 B模仿型追赶陷阱 C引用型追赶陷阱 D投资型追赶陷阱 7.应用空间分离原理解决物理矛盾的步骤是()。 (多选 ) A定义物理矛盾 B对在什么空间上需要满足什么要求进行确定 C对以上两个空间段是否交叉进行判断 D如果两个空间段不交叉,可以应用空间分离,否则不可以应用空间分离 8.所谓扩散式思维,就是对从各种情报信息中所获得的各种创造性设想进行分析整理,最后再根据价值观进行判断、评价、筛选的思维方法。 (判断 ) 正确错误 9.在没有达到清晰的执行计划之前,可以结束头脑风暴会议。 (判断 ) 正确错误 10.反馈原理是指运用一个中介载体物或者中介过程。为了更容易移动,临时将一个物体跟另一个物体连接。 (判断 ) 正确错误

论创新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

论创新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 论创新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 论创新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 一、创新理论的产生 创新理论是由J·A·熊彼特(1883—1950)首先提出来的。他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创新理论,并因此闻名于整个经济学界。 J·A·熊彼特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时,师从著名经济学家E·V·庞巴维克(时差利息论创造者)和F·V·维塞尔(边际效用价值论创造者),后在伦敦时曾求教于A·马歇尔(剑桥学派领袖,局部均衡论创造者),并对M·E·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十分推崇。所以,J·A·熊彼特的理论研究与分析方法具有多元性和兼收并蓄的特点。他首先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静态分析,提出了“循环流转”理论,假定在完全竞争经济中存在着没有利润、没有得息的静止均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中,生产始终在原有水平上均衡的循环往复,没有资本运动,也没有企业家活动。 在J·A·熊彼特看来,资本主义经济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其本质特征就是运动和发展,所以,经济发展是经济生活中本身所发生的非连续化变化与运动,是某种破坏均衡而又恢复均衡的力量发生作用的结果,这种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力量就是“创新”。J·熊彼特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都是以创新为核心来解释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及

其变化规律,他还将经济理论的逻辑分析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结合起来,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进行了实证性的动态考察。 在J·熊彼特看来,企业家的职能是创新,是将生产要素引入生产过程中,所以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之中。因而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不是一个技术范畴,它并是指技术上的发明创造,而是指将已发明创造聘为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这中,形成企业新的生产优势,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所以,J·熊彼特认为,创新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引进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一种新技术、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市场;获得一种原材料新的供给来源;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J·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企业家是有敏锐洞察力的,能预见潜在的市场需求和潜在经济利益,并有胆略、有能力进行创新去获取利益的人。他认为,发明并不等于创新,发明者不等于创新者,只有敢于冒风险把一种新发明最先引入经济组织之中的人才是创新者。在J·熊彼特看来,企业家进行创新的动机或动力来源于:一是由于他看到创新可以给他本人及其企业带来获利的机会;二是发现一个私人商业五国的愿望;三是征服困难并表明自己出类拔萃的意志力;四是创造并发挥自己才能所带来的欢愉。在这几种力量的联合推动下,企业家时刻有“战斗的冲动”,存在着非物质的力量的鼓励,这就是企业家精神。 J·熊彼特强调企业家的素质、才能、文化素养、预见性、首创精

技术创新的理论与方法方法入门终极版

1. 九屏幕法是系统思维的方法之一,由TRIZ理论的奠基人(a )发明家阿利赫舒尔提出。 (单选 ) A前苏联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2. 以下哪个案例属于使用分割原理( c)。 (单选 ) A我们需要的是照明而不是照明设备 B我们需要的不是真空吸尘器而是它的清洁能力 C磨砂新技术 D电动割草机在小规模的草地上可以很好地工作 3. 改变工作条件,使物体不需要被升高或降低是(c )的具体措施。 (单选 ) A事先防范原理 B反向作用原理 C等势原理 D曲面化原理 4. 物体的固体零部件用气动或液压零部件代替,将气体或液体用于膨胀或减振是(c )的具体措施。 (单选 ) A廉价替代品原理 B机械系统替代原理 C气压和液压结构原理 D柔性壳体或薄膜原理 5. 技术系统的理想状态的内容包括(abd )。 (多选 ) A系统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定功能 B任何系统都是朝着理想化方向发展的 C系统的功能都是有用的 D理想化意味着系统或子系统中现有资源的最优利用 6. 减少人工介入的一般路径(bcd )。 (多选 )

A增加系统参数差异 B包含人工动作的系统 C替代人工但仍保留人工动作的方法 D用机器动作完全代替人工 7. 技术系统的物—场模型中,化学场包括(abcd )。 (多选 ) A氧化 B还原 C气味场 D酸碱介质 8. 熊比特指出,企业家的工作就是创造性破坏。 (判断正确 ) 正确错误 9. 六顶思考帽方法中,蓝色思考帽在开始和结束时都必须使用。 (判断正确) 正确错误 10. 为了适应技术进步的趋势,2003年新提出的新矛盾矩阵将工程参数由39个增加至48个。 (判断 )正确 正确错误 11. 技术系统问题的“结果属性”比较明显,适用于物质—场分析法。 (判断正确) 正确错误 12. 收敛式发明方法包括(检验表法)和(形态学)分析法。 (填空 ) 13. 冲突的元素包括(一个工件)和(一个工具)。 (填空 ) 14. 经过(2500000)份全世界高水平发明专利的研究TRIZ将高难度的问题和所要实现的功能进行了归纳总结。 (填空 ) 15. 头脑风暴法定实施步骤包括哪些? (简答 ) 答:(1)准备阶段:提出问题;组建小组、通知会议内容时间、地点。(2)热身活动:为使会议活跃,会前可左一些智力游戏、讲幽默小故事、作简单的发散思维练习等活动。(3)正式开会:开门见山,明确问题,简单明了。(4)自由畅谈:依照上述原则和规则开展自由讨论。(5)会后收集:整理设想、提案。(6)未达目的,返回重复上述过程。(7)最后评价:选出最佳设想、方案。 1. 九屏幕法是系统思维的方法之一,由TRIZ理论的奠基人( a)发明家阿利赫舒尔提出。 (单选 ) A前苏联 B美国

创新的理论知识及发展意义

创新的理论知识及发展意义 姓名:田博文 学号:1441102098 班级:14热能工程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深刻理解创新的理论知识学习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与创造原理,并学习发展的意义提高我们对创新的动力,使我们更好的将理论运用到实践。 【关键词】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创造原理发展意义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活力之源,是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其立身之本。创新知识与创造能力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必不可少。 创新概念的起源可追溯到1912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概论》。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现在创新知识包含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创造原理。 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发明的源泉。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其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它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选择。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它贵在创新,或者在思路的选择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着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从而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开拓性。 创造性思维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它无现成的思维方法、程序可循,人可以自由地海阔天空地发挥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具有艺术性和非拟化的特点,它的对象多属"自在之物",而不是"为我之物",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存在着两种可能性。 创造性思维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增加人类知识的总量;其次,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再次,创造性思维可以为实践活动开辟新的局面。此外,创造性思维的成功,又可以反馈激励人们去进一步进行创造性思维。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

技术创新的理论与方法试题答案

一单选 A 4. 阿利赫舒列尔提出的ARIZ-85中,( B )的目的是将简单问题通过物理矛盾事实上的克服得到解决。(单选) A步骤5 B步骤6 C步骤7 D步骤8 A5.. 阿利赫舒列尔提出的ARIZ-85共有(C)个关键步骤。(单选) A5 B7 C9 D11 A 6.. 阿利赫舒列尔提出的ARIZ-85中,(C)的主要目标是检查解决方案的质量。(单选) A步骤5 B步骤6 C步骤7 D步骤8 A4. 阿利赫舒列尔提出的ARIZ-85中,(D)的目的就是将由你所发现的解决方案除去面纱,获得资源的最大化应用。(单选) A步骤5 B步骤6 C步骤7 D步骤8 C1. (B )创新模式是需求拉动式模式。(单选) A第一代B第二代C第三代D第四代 C3. 从连续作用过渡到周期性作用是(A )的具体措施。(单选) A周期性作用原理B有效作用的连续性原理C减少有害作用的时间原理D变害为利原理 D 3. (A )的最大的优点是可用于未来技术的可行性分析。(单选) A形态分析法B德尔菲法C试错法D检验表法 D 2.(A )的最大的优点是可用于未来技术的可行性分析。(单选) A形态分析法B德尔菲法C试错法D检验表法 D1,(D)的《人口论》从反面说明了创新的重要性。(单选) A费尔巴哈B马克思C奥格本D马尔萨斯 D 1, (B )时期,创新进一步集中于能源、交通、钢铁、化工等新的大型制造领域。 A工业革命B电气和石化产业革命C十月革命D二战 D1,(A)的最大的优点是可用于未来技术的可行性分析。(单选) A形态分析法B德尔菲法C试错法D检验表 D1,(D)的《人口论》从反面说明了创新的重要性。(单选) A费尔巴哈B马克思C奥格本D马尔萨斯 D2. (B )的特点是通过对描述系统物—场模型的较大改变来改善系统。(单选) A第一类标准解B第二类标准解C第三类标准解D第四类标准解 F1,(B )是试错法的第二步。(单选) A猜测或尝试B反驳或排除C在错误中学习D直接得到正确结论 G4. 根据表8.2显示,不改变或仅少量改变已有系统有(A )种标准解。(单选) A13 B23 C6 D17 G4. 根据表8.2显示,简化与改善策略有(D )种标准解。(单选) A13 B23 C6 D17 H2. 和田十二法是(C)创造学研究者进行创造力开发工作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创造技法。(单选) A日本B美国C中国D英国 H2. (A )可以说是运用TRIZ最为成功的国家。( A韩国B美国C中国D英国 J 1. 焦点对象法起源于(A)的思考艺术,由哲学家康采(F.Kunze)完成了格式化。(单选) A古希腊B美国C德国D英国 J 3. 技术创新最早的概念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D)于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单选) A斯密B马歇尔C瓦尔拉斯D熊彼特 J 4. 将一个物体放在第二个物体中,将第二个物体放在第三个物体中,以此类推是(A )的具体措施。(单选) A嵌套原理B重量补偿原理C预先作用原理D预先反作用原理 K3. 一个完整系统中,(D )协调系统内部、技术系统与外部的相互作用。(单选)

(自考)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整理资料

(自考)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整理资料

创新思维与理论整理资料 这是我考这门的时候自己整理的,希望帮助到大家。 经验分享: 1、选择题和填空题占了将近一半的分值,如果将这些题做对90%,及格是没问题的。 2、简答题一定要背,虽然只有三题,简答题只要背要点就行了,不用详述它。 3、根据本人经验,论述题和案例题不要花太多时间去背它,历年考试的试卷上的论述和案例只要看一遍,背个要点,其他需要结合案例加以论述的到时候考场上临时发挥吧,把你觉得这题目相关的话统统写上去,个人感觉写的多好一点,呵呵。 4、书要多看几遍,特别注意书上一些小字,和名人的话,还有书上的一些举例容易考到选择和填空。 5、切记,考前一天把选择和填空,简答题过一遍,论述案例临场发挥,只要要点写对,就能拿分,然后再自由发挥一些,总能再拿几分的。 单选 1、一切描述人类的价值、情感、宗教、历史等思想观念性的知识都属于人文科学。 2、从一般性前提获得个别性结论的推理方法是演绎推理。 3、人们对鲁迅的作品和金庸的作品有不同的看法,这属于

价值问题。 4、直觉是一种自明性能力。 5、在中世纪提出思维的简约经济原则的人是奥卡姆。 6、要素整合法体现了思维原理中的整体性原理。P144 7、相关联想法属于发散性思维方法。P249 8、精炼你对境况和问题的表达属于问题解决的准备阶段。P104 9、最适用于“头脑风暴法”的领域是商业生产领域。P315 11、传统的智商测试只测试人的分析性智能。P343 12、人们根据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产生出大量新思想的思维方式是发散性思维。P16 13、自然语言的三种基本功能是:情景表达、信息交际、行 动指示;还有一些其他功能:如信息储藏功能、礼仪功能和美学功能等。科学研究不属于自然语言。P65 14、在所有的创新测试方法中,最为流行的是吉尔福特测试 法。P345 15、在一个假言命题中,没有前件,就一定没有后件,有前 件不一定有后件的逻辑关系是必要条件。P171 16、人们运用概念、判断或推理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是抽象性 思维。P15 17、激发想象力是属于问题解决的观念阶段。P111 18、根据思维封闭或开放的标准可以将思维分为收敛性思维 和发散性思维。P15 19、属于创新思维的超逻辑方法是:直觉方法、灵感方法、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正是起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形成时间各一的经济周期;资本主义只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不可能是静止的,也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因此,他提出,“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 创新理论概述 人们对创新概念的理解最早主要是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角度,探讨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是现代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约瑟夫?熊彼特。独具特色的创新理论奠定了熊彼特在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领域的独特地位,也成为他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或者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就是这种不断创新的结果;而这种“新组合”的目的是获得潜在的利润,即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正是起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形成时间各一的经济周期;资本主义只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不可能是静止的,也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当经济进步使得创新活动本身降为“例行事物”时,企业家将随着创新职能减弱,投资机会减少而消亡,资本主义不能再存在下去,社会将自动地、和平地进入社会主义。当然,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具有本质性的区别。因此,他提出,“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 熊彼特以“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解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结局,从而闻名于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影响颇大。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以后,又相继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书中加以运用和发挥,形成了“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创新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作用。但在分析中,他抽掉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实质。 根据创新浪潮的起伏,熊彼特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分为三个长波:1)1787—1842年是产业革命发生和发展时期;2)1842—1897年为蒸汽和钢铁时代;3)1898年以后为电气、

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的笔记与重点总结

第一章思维与创新思维 思维:人脑的机能,是人类认知的高级阶段,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的间接和概括的能动反映。 思维定义的三方面:①思维是人脑的技能②思维是人类认知的高级阶段③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应 作为具有能动性的思维:思维是人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内在心理活动;思维是促成人的行动的决定因素;思维的主要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思维的本质特征:间接性、概括性和内隐性 思维的功能特征: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 思维功能特征之间的关系:思维的逻辑性是基础功能,批判性是触发功能,创新性是超越功能。思维的逻辑性支持思维过程测进行。思维的批评性促成思维的发散和跳出常规。思维的创造性使我们超出常规、实现超越。 思维的分类:①形象性思维和抽象性思维②收敛性思维和发展性思维③常规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④直觉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 思维的历史发展线索:经历了古代思维、中世纪思维、近代思维和现代思维四个历史时期。从一般性思维到创新思维: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引发了对创造的认知基础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成果首先应用于美国工商界?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了创新技巧、创新能力测量,推动了美国创造性思维教育 中国思维研究: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关注思维,并力图建立一门跨学科的思维科学?20世纪90年代,创造性思维首先受到工商界的重视,同时,为了适应对国民和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形势,创新思维的研究和教育也受到了教育界的极大关注。 创新:创新是对既往的超越,是人类独创力、扩张力和智慧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创新的表现方式:①新产品和新服务②老产品的新用途③新的研究方法④新观念和新理论⑤纯粹的思想结晶 创新定义的四个方面:①创新是一种超越②创新是一种独创力③创新是一种扩张力④创新是一种智慧力 创新的特征:智能性、社会性、团队性 创新智能特征的2个方面:①创新是人类智能活动的产物②创新的智能性扩展了我们对创新的认知范围,让我们领悟到还可能有更为广阔的创新天地 创新社会性的三个方面:①创新是社会需求的结果,社会需求推动着创新②创新产生于人类交往活动③创新具有竞争性 创新的种类:(1)按领域分类:①科技创新②社会创新③人文创新(2)按主体分类:①个体创新②团队创新 创新思维:是一种超越性智慧,它表现为思维的跳跃,它是在人的思考中实现超越。 创新思维含义的两个方面:①创新思维寻求思维的跳跃②创新思维是一种能动思维模式的选择 创新思维的本质:创新思维的超越是无止境的,创新思维中的异质增加过程也是无止境的。人类就是在这样无止境的思维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完善自身。 创新思维的自身超越:创新思维首先是对自身障碍的超越,超越我们的心理障碍,超越于我们既定的思维模式。 ①超越思维的惯性②超越思维的惰性③意志的超越 创新思维的境界超越:创新思维需要对思维对象、思维对象条件有所超越。①前提超越②逻辑超越③关系超越

技术创新的理论与方法试题及答案

技术创新的理论与方法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 635法是(D)人荷力针对本国人惯于沉思的性格特点,对奥斯本的B S法进行改良而引入的一种方法。(单选) A前苏联B美国C英国D德国 4. A RIZ-85的整套理论是(A)提出的。(单选) A阿利赫舒列尔B 马歇尔C瓦尔拉斯D熊彼特 A4. 阿利赫舒列尔提出的A RIZ-85中,(B)的目的是将简单问题通过物理矛盾事实上的克服得到解决。(单选) A步骤5 B步骤6 C 步骤7 D步骤8 A5.. 阿利赫舒列尔提出的A RIZ-85共有(C)个关键步骤。(单选) A5 B7 C9 D11 A 6.. 阿利赫舒列尔提出的A RIZ-85中,(C)的主要目标是检查解决方案的质量。(单选) A步骤5 B步骤6 C步骤7 D步骤8 A4. 阿利赫舒列尔提出的A RIZ-85中,(D)的目的就是将由你所发现的解决方案除去面纱,获得资源的最大化应用。(单选) A步骤5 B步骤6 C步骤7 D步骤8

1.阿利赫舒列尔提出的A RIZ-85中,(A)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一个状态含糊的问题转化为一个可准确描述的极其单一化的模型。(单选) A步骤1 4. 阿利赫舒列尔提出的A RIZ-85中,(D)的主要目的是确定了可 免费使用的可利用资隙。 (单选) A步骤1 B步骤2 C步骤3 D步骤4 4. 阿利赫舒列尔提出的A RIZ-85中,(步骤3)的主要目的是获得 最终理想解IFR的未来图像。 C1.(B)创新模式是需求拉动式模式。(单选)A第一代B第二代C第三代D第四代 C3. 从连续作用过渡到周期性作用是(A)的具体措施。(单选) A 周期性作用原理B有效作用的连续性原理C减少有害作用的时间原理D变害为利原理 D1,(D)的《人口论》从反面说明了创新的重要性。(单选) A费尔巴哈B马克思C奥格本D马尔萨斯 D1,(A)的最大的优点是可用于未来技术的可行性分析。(单选) A形态分析法B德尔菲法C试错法D检验表 D2. (B)的特点是通过对描述系统物—场模型的较大改变来改善系统。(单选) A第一类标准解B第二类标准解C第三类标准解D第四类标准

技术创新的理论与方法(TRIZ方法入门)作业大全

继续教育 技术创新的理论与方法(TRIZ方法入门)作业1 1. ()是指当一个系统自身发展到极限时,它向着变成一个超系统的子系统方向进化,通过这种进化,原系统升级到一种更高水平。(单选) A子系统的不均衡进化法则 B向超系统进化法则 C向微观级和场的应用进化法则 D增加集成度再简化法则 2. ()是指将相同或者相类似的物体放到一起(或者合并);聚集相同或者相类似的部分去实现相似的操作。(单选) A组合原理 B多用性原理 C嵌套原理 D重量补偿原理 3. ()是指将一个物体放在另一个里面;轮流将每一个物体放到另一个里面。(单选) A组合原理 B多用性原理 C嵌套原理 D重量补偿原理 4. ()是指改变操作条件以达到消除对一个潜在领域工作的需要。(单选) A预先作用原理 B预先反作用原理

C事先防范原理 D等势原理 5. TRIZ的自由化发展虽然说明它的生命力,也证明了其不成熟的一面。其具体表现为()。(多选) A很多TRIZ工具没有集成为一个整体系统 B如何选择TRIZ特定工具来解决特定问题,TRIZ并没有给出清晰的建议 CTRIZ工具不支持创新问题解决的某些阶段 D各种方法和工具之间存在大量重叠交叉现象 6. 据有关学者统计,可用于非技术领域的TRIZ工具集有()。(多选) A创新原理 B矛盾分析 C物质场模型 D理想度 7. 每个技术系统的进化,都要经历的阶段有()。(多选) A婴儿期 B成长期 C成熟期 D衰退期 8. 技术发明的准备阶段是针对发明目标,构想解决方案的阶段。(判断) 正确错误 9. 当一个系统自身发展到极限时,它向着变成一个超系统的子系统方向进化,通过这种进化,原系统升级到一种更高水平。(判断)

产业创新理论

1.产业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竞争理论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遵循由产品创新、企业创新到产业创新的发展规律。历史证明,一些后进国家,如日本、韩国,通过构筑起与众不同的产业模式与产业竞争优势,实现了国家发展阶段的跳跃式推进;而一些发达国家,在受到日本产业全方位的冲击后,正是通过产业创新来延续其90年代的繁荣。产业创新己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走向经济全球化的必由之路。本选题以产业创新为主题,探讨南宁市产业创新的现状、环境、能力评价和战略定位等,提出南宁市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途径和策略。在实践上,为政府产业政策与战略的制定、企业发展提供可行的管理思想、方法和工具。 国家竞争力最终要体现在产业竞争力上,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产业的创新能力,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特定产业在成长过程中或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中主动联手开展的产业内企业际的合作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基本形式。产业创新不是企业创新,也不是产业内单个企业创新行为的简单叠加,而是产业上下游企业间密切配合、相互促进的动态过程,是产业纵向关系中上下游企业博弈过程中,追求最大化行为过程,既包含市场需求变动而引起的创新行为,也包括产业上游资源变动而迫使创新行为,可以说,产业发展就是上下游企业在创新互动中促使产业不断升级与发展的过程。【1】嵌入在产业链中的技术创新机理研究,2009年12月刘志迎,李慧 1.1国外研究 1.1.1国外产业创新研究 熊彼特所描述的连续产业革命”多数经济学家喜欢称其为“波”或“阶段”,是产业近代历史上的突出表现。随着对这种长波理论研究的不断深人,特别是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提出,产业创新思想开始萌芽. 在国外,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熊彼特的创新 经济增长的动力、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企业家精神等多方面的内容学术界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使创新的经济学研究日益精致和专门化,仅创新模型就先后出现了许多种,其代表性的模型有:技 构建起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创新双螺旋等理论体系, (1912)提出产业创新理论后,一系列国外学者,如弗里曼(1997)、司托克斯(1999)、波特(2008)等对产业创新的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1974年克利斯弗里曼和罗克·苏特合著的《产业创新经济学》的发表,为产业创新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金麟沫(1998)在《从模仿到创新——韩国技术学习的动力》中通过对韩国科技创

技术创新的理论与方法继续教育3

1.()是对在构思阶段形成的实现发明目标的设想和方案进行验证的阶段。 (单选 ) A准备阶段 B构思阶段 C物化阶段 D感知阶段 2.()是指技术系统的能量从能源装置到执行装置传递,效率向逐渐提高的方向进化。 (单选 ) A提高理想度法则 B完备性法则 C能量传递法则 D协调性进化法则 3.实现降低温度的功能,其功能代码是()。 (单选 ) AF1 BF2 CF3 DF4 4.实现分解混合物的功能,其功能代码是()。 (单选 ) AF5 BF6 CF7 DF10 5.利赫舒列尔将矛盾分为()。 (多选 )

A管理矛盾 B技术矛盾 C化学矛盾 D物理矛盾 6.应用空间分离原理解决物理矛盾的步骤是()。 (多选 ) A定义物理矛盾 B对在什么空间上需要满足什么要求进行确定 C对以上两个空间段是否交叉进行判断 D如果两个空间段不交叉,可以应用空间分离,否则不可以应用空间分离 7.与基于条件的分离相关的发明原理包括()。 (多选 ) A逆向思维 B曲面化 C变害为利 D反馈 8.技术发明的构思阶段是技术发明的目标提出阶段。 (判断 ) 正确错误 9.技术发明的准备阶段是针对发明目标,构想解决方案的阶段。 (判断 ) 正确错误 10.用旋转运动代替直线运动,采用离心力是曲面化原理的具体措施。 (判断 ) 正确错误 11.物—场分析时,物一场模型的6个一般解法,如果能够结合在一起应用,可以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判断 )

正确错误 12.TRIZ 题。 (填空 ) 13.近年来,TRIZ 着一定的关系。 (填空 ) 14. (填空 ) 15.技术系统的理想状态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简答 )

技术创新的理论与方法技术创新的理论与方法考试卷模拟考试题.docx

《技术创新的理论与方法》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是指当一个系统自身发展到极限时,它向着变成一个超系统的子系统方向进化,通过这种进化,原系统升级到一种更高水平。( ) A.子系统的不均衡进化法则 B.向超系统进化法则 C.向微观级和场的应用进化法则 D.增加集成度再简化法则 2、()是指将相同或者相类似的物体放到一起(或者合并);聚集相同或者相类似的部分去实现相似的操作。( ) A.组合原理 B.多用性原理 C.嵌套原理 D.重量补偿原理 3、()是指将一个物体放在另一个里面;轮流将每一个物体放到另一个里面。( ) A.组合原理 B.多用性原理 C.嵌套原理 D.重量补偿原理 4、()是指改变操作条件以达到消除对一个潜在领域工作的需要。( ) A.预先作用原理 B.预先反作用原理 C.事先防范原理 D.等势原理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

5、TRIZ的自由化发展虽然说明它的生命力,也证明了其不成熟的一面。其具体表现为()。() A.很多TRIZ工具没有集成为一个整体系统 B.如何选择TRIZ特定工具来解决特定问题,TRIZ并没有给出清晰的建议 C.TRIZ工具不支持创新问题解决的某些阶段 D.各种方法和工具之间存在大量重叠交叉现象 6、据有关学者统计,可用于非技术领域的TRIZ工具集有()。() A.创新原理 B.矛盾分析 C.物质场模型 D.理想度 7、每个技术系统的进化,都要经历的阶段有()。() A.婴儿期 B.成长期 C.成熟期 D.衰退期 8、从TRIZ理论定义上来说,一个技术系统应包括三个部分,两种物质和一个场。() 9、物质—场分析与标准解,作为一类TRIZ解题方法,就解决实际问题而言,更具有广泛性。() 10、()是将某种材料移植新的应用领域之中。()

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练习题

A .抽象性思维 B .形象性思维 C .收敛性思维 D .发散性思维 A .差异法 B .共变法 C .剩余法 D .契合法 12.引起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C P213 A .推理过程的不同 B .推理方法的不同 C .有效信息量的多少 D .推理的前提不同 13.从思维主体的动机角度来分析,产生灵感的最有说服力的原因是( A .社会需要的原因 B .高峰体验的追求 C .生理结构的原因 B P290 D ?文化累进的原因 14.在创新思维的超逻辑思维方式中,超逻辑思维的基础是( A .想象 B .直觉 C .灵感 D .认知 )A P299 15. 头脑风暴法的创始人是( )B P301 A .怀特海 B .奥斯本 C .川喜田二朗 D .克劳福德 16. 人类思维的典型和主要形式是( )B P15 A .形象性思维 B .抽象性思维 C .创新性思维 D .发散性思维 17. 西方中世纪思想的集大成者 和杰出代表是( )A P8 A .阿奎那 B .奥卡姆 C .亚里士多德 D .安瑟林 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练习题 、单项选择题 1.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属性( )A A .思维 B .语言 C .智力 3.最先把人的心理意识作为实验对象进行研究的是( A .哲学家 B .心理学家 C .社会学家 A .收敛性思维 B. 发散性思维 C. 创新性思维 D. 逻辑性思维 10. 著名的蝴蝶效应所依据的创新思维原理是( )C A .超越性原理 B .整体性原理 C .微量效应原理 D .对应原理 11. 如果仅有一个先行情况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若干场合中都出现,那么这一先行情况就是被研究对象 产生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被研究现象产生的原因。这种方法属于穆勒五法中的 2.思维总是按照一定的形式、方法和规则而进行, A .批判性 B .创新性 C .逻辑性 具有合理性。这种功能是指思维的( D .概括性 )C P4 4.人们运用概念、判断或推理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称为( A .形象性思维 B .创新性思维 C .发散性思维 ) D P15 D .抽象性思维 5.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 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产生大量、独特新思想的思维方式称为( )B P16 6 .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 7. 8. 9. 新的事物和现象时, 能迅速理解或顿悟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称为 A .直觉性思维 B .逻辑性思维 C .创新性思维 D .常规性思维 创新的主要特征不包括( )A P23 A .创新的内隐性 B .创新的社会性 C .创新的团队性 D .创新的智能性 在创新的类型中,有一种创新能够延伸我们人体器官的功能,用超越人体功能的新工具和新手段来为 人类服务。这种创新被称为( ) C P25 A .人文创新 B .社会创新 C .科技创新 D . 理论创新 )A P17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境界超越的是( A .前提超越 B .逻辑超越 ) D P35 C .关系超越 D .自我超越 P1 D ?使用工具 ) B P13 D .物理学家 P143 )D P203

创新理论基础概述

创新理论 一、经济发展阶段分析 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麦克尔·波特在研究国家竞争力时曾经提出,国家的发展可以分为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4个阶段。一个国家在这4个不同的阶段里,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每一个阶段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不一样,同时在不同阶段国家制定的发展战略也不同。 运用波特的理论对高新区进行分析,其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并且核心竞争力也不同。 1.要素群集阶段。我国高新区作为一种人为创造的独特的经济发展区域,最初主要依靠优惠政策的“外力”驱动,吸引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纷纷涌入,区内难以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生产要素也很难得到优化配置,土地及自然资源低效率使用,从而使得高新区处于低附加价值产出的状况。此时高新区发展和增值手段主要是“贸易链”,即通过与区内外、国内外的贸易交换获取附加值。我国一些发展水平偏低的高新区目前尚处于这一阶段。 2.产业主导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高新区内一些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出现了。它们把各种生产要素重新进行整合,形成稳定的主导产业和具有上、中、下游结构特征的产业链,具有较好的产业支撑与配套条件;高新区因此也具有较高附加价值的产出和较强的经济实力,高新区发展动力由前一阶段的外力为主转向外力内力并举,即政府政策

推动和企业市场竞争力驱动双重作用。但是,这一阶段的高新区R &D主要依靠外部研究机构和研究型大学,高新区内R&D机构不多,企业R&D能力较弱。此时人们对高新区的增值手段主要是“产业链”。我国目前大多数发展较好的高新区基本上处于这一阶段,标志着“一次创业”基本完成。 3.创新突破阶段。随着高新区内主导产业的发展质量及其持续竞争力的提高,区内产业及其骨干企业的R&D能力大大加强,各类R &D中心由区外大批转移到区内。各类创新活动(主要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对高新区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起到决定性作用;大量风险资本的进入、原创性创新的涌现、“创新文化”的形成、高速的经济增长率、大量高附加价值的产出和高新区的国际化及绿色环保化趋势成为创新突破阶段的显著特点,其增殖手段主要是“创新链”。高新区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力和对地区乃至全国的巨大贡献十分显著。目前我国的高新区还难以完全进入这一阶段。从国外经验看,也只有美国的硅谷等少数科技园区可以认为是处于这一阶段。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二次创业”实质上是高新区从“产业主导”阶段向“创新突破”阶段的转换。 4.财富凝聚阶段。随着高新区的进一步发展,高新区内聚集着高价值的“财富级”的有形与无形品牌,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财富级”人才资源,运作着具有高增值能力和高回报率的巨额金融资本,从而形成了高新区新一轮发展的崭新“要素”。这种“三高”要素既是高新区巨大的物质财富,也是巨大的精神财富。高新区成为人们创业和工作的“事业发展中心”,同时还是人们心中向往的“生活乐园”。在这一发展阶段,

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

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 1章 一、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间接和概括的能动反映。 二、思维的本质特征:思维的间接性、思维的概括性、思维的内隐性 三、思维的功能特征: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创新性 四、思维定义的三个方面:1、思维是人脑的机能;2、思维是人类认知的高级阶段;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五、思维的历史发展:古代思维、中世纪思维、近代思维、现代思维 六、思维的类型:1、根据思维的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分形象性思维和抽象性思维; 2、根据思维封闭或开放的标准可以把思维分为收敛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3、根据思维是否具有创新性可以将思维分为常规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4、根据思维过程是否具有逻辑性可以将思维分为直觉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 七、创新的表现方式:1、新产品和新服务;2、老产品的新用途;3、新的研究方法;4、新观念和新理论;5、纯粹的思维结晶 八、创新:对既往的超越,是人类独创力、扩张力和智慧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九、创新的界定包含着四点含义:1、创新是一种超越;2、创新是一种独创力;3、创新是一种扩张力;4、创新是一种智慧力 十、创新的主要特征:创新具有智能性、社会性和团队性 十一、创新的社会的三个方面:1、创新是社会需求的结果,社会需求推动着创新; 2、创新产生于人类交往活动; 3、创新具有竞争性 十二、创新的类型:1、按照领域分类:科技创新、社会创新和人文创新 2、按照主体的分类:个体创新和团队创新 十三、创新思维:思维的跳跃,它是在人的思考中实现超越。 十四、创新思维包含的两个方面:1、创新思维寻求思维的跳跃;2、创新思维是一种能动思维模式的选择。 十五、创新思维的自身超越:1、超越思维的惯性;2、超越思维的惰性;3、意志的超越 十六、创新思维的境界超越:1、前提超越;2、逻辑超越;3、关系超越 2章 一、人具有潜在创新能力的社会依据:1、创新本质上是社会需要的产物;2、创新是个人回应社会挑战的需要;3、人人都有无限的创新空间 二、个体创新的生理基础:1、人从整体上就是生物创新的产物;2、人脑的认知功能具有创新潜能 三、人人都有潜在的创新能力: 1、人具有潜在创新能力的社会依据; 2、个体创新的生理基础; 3、创新是人类进化的特殊能力 四、创新人才具有基本品德:1、强烈的好奇心和惊奇感;2、标新立异的胆魄;3、坚强的意志力;4、勤奋而专注地工作;5、独立和自信 五、创新思维的核心技能:1、增长知识和见识的能力;2、适应、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培育直觉敏感、发挥大胆想象和捕获思维灵感的能力。 六、知识的一般定义:知识是人类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精神文化财富和认识成果。 七、知识的常规分类: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