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泉州市鲤城区十二五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

泉州市鲤城区十二五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

泉州市鲤城区十二五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
泉州市鲤城区十二五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

泉州市鲤城区“十二五”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

前言

“十二五”时期,紧紧抓住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泉州市实施“一湾两翼三带”大城市规划的历史机遇,做大做强现代都市型服务业,是鲤城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凸显其在环泉州湾核心区主体地位的关键时期。为努力构筑“以文化创意、总部商务、休闲旅游业为引领,以高端商贸、现代物流、金融地产为支撑,中介服务、信息服务、社区服务等都市型服务业竞相驱动”的发展格局,使鲤城区成为带动全市、辐射闽南、影响海西的现代都市型服务业核心区,特编制《鲤城区“十二五”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2011-1015)》。本规划系统梳理鲤城区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提出发展思路,明确空间布局,详述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并提出保障措施。

一、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的基础

“十一五”以来,鲤城区制定出台了《鲤城区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2008-2010年)》和《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致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资源要素加速向服务业集聚,基本实现了总量增长、结构优化、功能增强、贡献提升的目标,初步构筑了比较完整的服务业发展体系。2010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91.83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0.2:44.7:55.1(剔除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统计数据)。

1、现代服务业大步拓展。总部经济加速聚集,以中石化森美为代表的10家总部企业创税1.8亿元(2009年)。滨江(金塔段)总部经济区一期9幅地块即将挂牌出让。创意产业蓬勃兴起,在全市率先出台了《鲤城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暂行规定》,成功举办了泉州首届创意文化节,遴选了首批“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单位”,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建成试营业,T淘园、六井孔等创意产业示范园相继投建,中央电视台《大呈布雕》、《功夫动漫》和《提线木偶》专题片录制完成,泉州首部闽南语动画片《蔡六》成功投播,三维动漫《开元寺》即将面世。旅游核心区逐渐成形,“一条名街、两座古塔、三大丛林、四南文化、五种戏剧、六个公园、七古城门、八贤遗址、九门宗教、十项之最”等旅游亮点的影响日益显现。金融业、地产业、旅游业逐渐发展成为支柱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均达10 %以上,科技、教育、文化与卫生等服务业初具规模。

2、新型流通业态竞相发展。批发零售业和物流仓储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稳步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了“百亿”大关,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竞相发展,并已经显示出强劲的竞争力。世界500强沃尔玛、中国IT连锁巨头宏图三胞等相继落户,新门街名门?时尚顶级休闲文化商业街等一批现代特色商业街正加速形成,泉州幸福网店商城正式投入运营,江南新区新华都超市、永辉超市陆续开业,安盛物流、新华都配送中心被列入省级物流项目和商贸企业配送中心建设项目。

3、服务业载体建设取得突破。温陵商贸中心、江南新区商贸物流中心、金龙商贸服务中心等载体项目加快推进,水果批发市场、万祥商城、金泉钢贸市场、泉州工矿汽配城顺利入驻,雷克萨斯、悍马、宝马、丰田等品牌汽车销售企业扎堆发展,南环路——常泰路汽车贸易走廊日益繁荣,泉州海峡汽车商贸城即将建成全省第一的多功能现代汽车集贸市场。已拥有年销售额超20亿元的汽车贸易走廊、近10亿元的九一街IT产品市场、超4亿元的蔬菜批发市场和汽配批发市场、近亿元的图书批发市场等,形成了“七大商圈”和“一带三路十街”商业旺区。

4、服务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十一五”以来,先后出台了《鲤城区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2008-2010年)》、《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为企业服务的工作意见》和《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暂行规定》等文件,致力优化服务业发展软环境。老城区的“三旧”改造持续推进,九一街、打锡街、庄府巷、西街等街道的保护性立面整治改造和中山南路骑楼天棚吊顶整治工程、学府路拓改工程、南俊路北拓与开元米仓巷危房改造工

程相继完成,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不断改善。江南新城的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城市服务设施和营商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二)面临的问题

总体上,“十一五”期间鲤城区服务业总量持续增长、结构持续优化、实力持续提升,但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较小,传统服务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在附加值提升、高端化发展、辐射力增强方面明显不足,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仍将面临诸多问题。

1、泉州市行政中心东移的压力。老城区原有的服务功能长期定位于满足城市居民自给自足的生活消费需求,包括教育、娱乐、交通、市场等设施的规划建设也是以现有城市容量为标准“量体裁衣”。“十二五”时期,泉州市行政中心东移将会使中心市区的某些优势弱化,作为服务业发展重要因素的基础设施、信息流、人才流等也会受到影响,鲤城区面临着角色转换的压力。

2、第二产业发展的约束。第二产业的发展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当前,泉州市尤其是鲤城区的第二产业以纺织鞋服、机械汽配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较少进行技术研发和工业设计,抑制了生产性服务的发展。同时,经济的投资主体以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为主,且多数为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的生产性服务环节较少从制造环节中分离出来,因此由第二产业水平决定的生产性服务——企业融资、研发设计、管理咨询、物流配送等没有得到应有的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功能的缺失弱化了中心市区与周边县市的联系,限制了中心城区服务业的发展。

3、服务业发展载体的限制。鲤城老城区的面积仅为8平方公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载体先天不足,不少专业街市地处交通要道,制约了业务的发展和商圈的拓展。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稀缺,想要发展大型商贸载体也一直受到古城保护和市政规划的限制。江南新区城市化进程尚未完成,缺乏对大型服务业发展载体的吸引力。

4、已有商圈缺乏科学规划。目前形成的各个商圈虽然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但主要还是各自为政式的发展,没有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南俊巷和中山中路的服装、后城旅游文化街的古玩、状元街的酒吧等都缺乏相对统一的规划和配置,未能继续发展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商贸旺区。商圈之间尚未形成协同效应和品牌效应,辐射和增值功能也因此大打折扣。

5、新老城区服务业发展不平衡。新老城区分处晋江南北岸,资源难以共享,发展很不平衡。江南新区的商贸发展较为落后,只有兴贤路一条商贸街,且基本囿于日常生活消费服务功能,高端消费尤其是商务消费部分仍然集结在老城区。老城区服务业无论是规模、层次、领域,还是增速都明显高于新城区,却没有辐射、带动新城区,反而分割了新城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十二五”期间江南新区服务业的发展要克服空间布局规划滞后,区域分工不明确,空间资源开发无序,同质化竞争等弊端。

6、服务业人才较为缺乏。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观念上的轻视,加之城市品位、地理位置和企业能级等方面的原因,鲤城区服务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并不理想,金融业、物流业以及其它新兴服务行业都缺乏高素质的实用人才,人才缺乏成为鲤城区现代服务业的主要发展瓶颈。

二、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

围绕建设创新型和谐文化名城的总体目标,以突出优势、拓宽领域、优化结构、增强功能为重点,科学布局,合理定位,打造滨江现代化商务聚集区、古城商贸文化旅游核心区、江南工贸物流新兴区、紫帽山生态文化旅游区,构筑“以文化创意、总部商务、休闲旅游业为引领,以高端商贸、现代物流、金融地产为支撑,中介服务、信息服务、社区服务等都市型服务业竞相驱动”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高层次、高增值、强辐射”的现代都市型服务业体系,全力打造泉州中心城区总部商务服务中心、高端商贸服务中心、特色文化旅游服务中心、专业物流配送服务中心,使鲤城区成为带动全市、辐射闽南、影响海西的现代都市型服务业核心区。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明确定位的原则。依据鲤城区在环泉州湾核心区域(980平方公里)的区位、基础和条件,科学制定符合鲤城区发展实际的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功能布局,分别定位发展总部商务聚集区、高端商贸聚集区、特色文化旅游聚集区和专业物流聚集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高端商贸、文化旅游和工贸物流。

2、扬长避短、突出优势的原则。在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的选择上,注意凸显优势、发挥特色,滨江两岸聚焦商务楼宇和总部型生产性服务,老城区着力开发文化创意和文化旅游资源,江南新城利用密集的交通节点优势发展“道口物流”,尽量扬长避短,顺势而行。

3、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强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使旧城区、旧厂房和旧社区的改造和新区域、新行业、新企业的投资遵循各个服务板块的功能定位与发展规划。在发展运作中,强调以市场为取向,以企业为主体,依托市场机制配置资源。

4、科技支撑、外向牵动的原则。坚持科技先行,提高服务业的科技含量,提升服务业的档次和水平,注重发展总部化、高端化、专业化、特色化、高层次、高增值的现代服务业。服务业的发展定位既要立足鲤城,更要眼光向外,积极开拓域外市场,扩大鲤城区服务业在全市和海西的占有率和辐射力。

5、政策支持、择优扶强的原则。研究并把握国家和省、市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有关政策,进一步修订适合鲤城区区情的具体政策措施,优先支持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通过典型引路,抓大放小,择优扶强,加快服务业发展。

(三)预期目标

“十二五”期间,鲤城区服务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

1、总量规模继续壮大。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77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4%,占GDP的比重达到58%以上(剔除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统计数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7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7%。

2、内部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六大行业的增长预计如下:交通邮电仓储业2015年预计可以实现增加值13.6亿元,年均增长8%;批发零售业预计可完成54.9亿元(依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测算),占服务业增加值的31 %,年均增幅14%;住宿和餐饮业2015年预计可实现增加值8.92亿元,年均增幅10%;金融业2015年预计实现增加值38.3亿元,年均增长17%;房地产业2015年预计可实现增加值12.3亿元,年均增长17%。金融地产业合计占服务业增加值约30%;其他服务业2015年预计实现增加值49亿元,年均增长14%。

3、就业和增长贡献不断提高。到2015年,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0%,对税收收入的贡献达到60%,其中总部型服务业纳税占服务业纳税的比重超过30%,现代服务业成为鲤城经济的主导产业,产业结构继续往“三二一”方向转变。

4、服务业态持续完善。作为泉州中心城区总部商务服务中心、高端商贸服务中心、特色文化旅游服务中心、专业物流配送服务中心的地位得到加强,对全市和海西的辐射力、影响力持续提升。以文化创意、总部商务、休闲旅游、高端商贸、现代物流、金融地产、软件信息、中介咨询、社区服务为代表的都市型服务业体系日臻完善。

三、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布局

根据鲤城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环境等特点,按照“实施产业层次提升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中心城市服务辐射功能,凸显在环泉州湾核心区的主体地位”的要求,构筑“古城新区联动、山水四区协同”的空间布局,打造滨江现代化商务聚集区、古城商贸文化旅游核心区、江南工贸物流新兴区、紫帽山生态文化旅游区,凸显滨江现代化商务聚集区的生产性服务功能,提升古城商贸文化旅游核心区的辐射带动功能,增强江南工贸物流新兴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完善紫帽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的生活服务功能。

(一)滨江现代化商务聚集区

依托晋江鲤城段15公里长的滨江岸线,凸显滨江景观特色,致力打造滨江新城,加快建设

总部经济聚集区、商务办公区、休闲商业区、文化娱乐区、高尚居住区和滨江湿地生态公园,提升晋江鲤城段开发建设水平和品位,与笋江路城市综合体(江南新城)毗邻相接,交相呼应,展现繁华现代的新城形象,成为鲤城中部崛起的新增长点和新亮点。

1、滨江总部经济聚集区。加快发展总部经济,以鲤城滨江(金塔段)总部经济区获批环泉州湾三大总部经济聚集区之一为契机,建立全程服务机制,搭建高效服务平台,为本地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吸引外部公司总部入驻创造条件;实行“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模式,尽力把鞋服纺织、机械汽配等传统产业的总部研发功能和商务功能留在鲤城;发展“人缘型”经济,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吸引泉州籍乡亲回乡创办企业总部或区域总部。

2、滨江现代商务发展轴。江滨南北路周边,具有独特的滨江优势和绿色空间优势,江滨文化主题公园、临漳门、浮雕群、笋江桥、顺济桥等构成一曲“笋江新韵”,极具商务和休闲功能。江滨北岸的笋浯社区、南岸的新步社区、延陵社区具有较大的改造和拓展空间,可以打造滨江现代商务发展轴,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高端商务、金融保险等现代商务服务业,力争建成一个引领鲤城、代表环泉州湾中心城区中央商务发展水平的现代化商务发展轴。

(二)古城商贸文化旅游核心区

古城片区是名城泉州的魅力所在,是泉州1300年历史沧桑的缩影,具备一个消费型城市几乎所有的传统要素,知名度和吸引力极高。要凸显历史文化遗存特色和古城风貌,整合资源、集成优势,充分发挥其作为要素资源配置中心、现代商贸服务中心、文化创意中心、旅游集散中心的作用,着力培育文化创意、高端商贸、休闲旅游与民生消费,突显消费、休闲、品牌与文化特色,打造海峡西岸中部重要的城市消费“天堂”和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1、古城高端商贸服务中心。实施“三旧”改造、推进城市更新将是“十二五”时期古城区发展的着力点,是实现旧工业腾笼换鸟、现代服务业加速扩容、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要加速推进美食街北延段片区、龙头山片区改造工程,规划建设集商贸步行街、商业总部、写字楼、居住为一体的泉州市区新型商贸中心。适时启动西街片区、城南片区(二期)、水门片区、笋浯金山片区改造,规划建设集文化创意、休闲娱乐、观光旅游、高尚住宅为一体的现代商贸服务中心和集购物、餐饮、娱乐、办公、商住为一体的现代商住楼。

2、古城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以“激发古城活力、弘扬闽南文化、发展创意经济、打造创意高地”为目标,按照“文化创意——城市品位——城市影响力”的发展思路,实施文化引领力提升战略,建设“创意鲤城”,努力把古城打造成为海峡西岸中部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高地和文化创意产品展示和交易中心。

3、古城历史文化旅游区。加快发展古城旅游经济,积极打造以中山路为主轴,以开元寺、府文庙、天后宫为核心的“一线三片”旅游路线。深度开发古城丰富的“海丝”文化、宗教文化、“侨”文化、闽南文化、泉台民间交流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机融入现代商业、娱乐、休闲等元素,推动旅游业发展,打响“海丝”、“海峡”、古城休闲和自然生态特色旅游品牌。

(三)江南工贸物流新兴区

随着“一湾两翼三带”大城市规划的实施,泉州城市的发展将由集中式演变为组团式,作为江南组团核心的江南新区在完善提升商贸服务功能的同时,重点发展工业物流、工业设计、工业贸易等为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构建以江南新区城市综合体为窗口、以江南高新园区为依托、现代化物流网络发达的工贸新城。

1、江南新区城市综合体。依托笋江路两侧2000多亩规划用地,凸显核心区位优势,合理布局高尚住宅、大型商场、物流服务、星级酒店、休闲公园、科教文卫等功能设施,全力打造江南新区重要的商贸聚集中心和高品位的生活居住中心,全面彰显江南新区的城市形象。

2、江南道口物流聚集区。江南新区拥有泉三高速泉州段的两个道口,站前大道横穿整个新城区,陆路交通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应以汽车、汽配、钢材交易市场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工贸物

流,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为枢纽的现代化物流网络,使之成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拓展两岸交流合作的综合通道。

3、江南高新产业服务区。依托江南高新园区,积极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承接型、延伸型、互补型服务业,加快建设一批大型服务业载体项目,优先发展与先进制造业交融的富有产业链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污染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四)紫帽山生态文化旅游区

加强紫帽山、乌石山生态保护和文化旅游生态区域发展规划,在强调生态保护的同时,完善旅游活动项目和旅游配套设施,把紫帽山文化旅游生态区建设成以生态功能为基础,历史文化为特色、休闲度假为核心,自然和人文景观和谐发展的城市生态文化公园。

四、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一)先导型服务业品牌化

先导型服务业对于整个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是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着眼于我区区域服务功能提升和产业结构优化的要求,确定文化创意、总部经济、休闲旅游产业作为我区服务业发展中的先导型产业。

1、致力发展创意产业

以“激发古城活力、弘扬闽南文化、发展创意经济、打造创意高地”为目标,融合文化、旅游、商业、会展、休闲娱乐等产业,大力拓展产品创意、服务创意和商业模式创意,建设“创意鲤城”,力争到2015年把鲤城打造成“海西创意名城”,提升鲤城“文化生产力”和“文化软实力”。

老城区突出“一核四片区”:以泉州创意文化宫和府文庙城市音乐广场为载体,汲取国际先进发展理念、聚集文化创意行业领先思维,打造集文化创作、展示、办公、休闲娱乐于一体,复合传媒、动漫、设计、成长教育等多行业的,形式和内容全面领先的泉州创意文化宫;扶持美食街“183”艺术创意园发展壮大,打造以美食街北拓项目为基地的时尚休闲高端文化区;以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和“T 淘园”为中心,把鲤城西部的源和堂、麻纺厂、粮油厂、面粉厂等旧厂房集群连同周边的歌剧团、新门街、龙头山片区等,整体开发成具备商业与会展功能的“泉州品牌园”,以研究品牌、宣传品牌、展示品牌、保护品牌、普及品牌为目标,打造泉州轻工产业顶级品牌设计中心;利用老城区的优越地理位置,良好的商业环境,密集的人流,将侨光电影院改造成演艺秀场,联动中山南路的工艺民俗步行街,打造古城南片以闽台文化和海丝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娱乐街区;以六井孔音乐产业园为龙头,联动华侨新村餐饮酒吧群、泉州影剧院休闲广场,整合开发包含卷烟厂、轻工机械厂、机电厂、机械制造公司、内燃机配件厂在内的一系列旧工厂,重点发展以影视、音乐、摄影、绘画、雕塑等文化艺术元素为主题的餐厅、酒吧、工作室、展厅等,形成鲤城北部时尚文化休闲娱乐带。

江南新区突出“山水创意”:利用紫帽山周边地带良好的生态环境,植入高级民间收藏品博物馆、闽南文化演艺馆、分时度假酒店、山地体育休闲等相应文化元素,形成紫帽山生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圈,打造“魅力紫帽”;积极策划晋江水上创意休闲旅游项目,建设“光明之船”闽南文化产业园、“笋江月?闽南风”文化创意产业园,打造“创意滨江”。

2、精心培育总部经济

实施总部企业“培育和引进工程”,加快滨江(金塔段)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强化政策保障机制,大力营造人文化、便捷化、国际化的商务环境,吸引本地品牌企业、上市公司、域外泉籍商会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等到总部经济区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积极推进“回归工程”,抓紧筹建鲤商大厦,吸引鲤籍异地企业家回乡创办企业总部。积极探索实行“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模式,力促本地外迁企业建设总部大楼,将研发功能和商务功能留在鲤城,发展总部经济。“十二五”将是泉州企业上市的黄金时期,要抓住机遇,创造条件推动华远电讯、中闽百汇、东南医药、日春股份、伍氏特香包等五家总部型企业上市,争取率先实现服务业上市企业零的突破。力争到2015年,总部型企业纳税占服务业纳税的比重达30%。

3、全力打造旅游品牌

充分发挥鲤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的区位优势和历史、人文、民俗旅游资源丰富的特色优势,突出“历史文化旅游”和“名胜风情旅游”主题,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有效益的旅游精品线路,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实现单一型观光旅游向复合型文化旅游转变。进一步完善旅游接待设施,弘扬地方特色餐饮文化,培育和发展旅游购物市场,促进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协调发展,打造海西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多元文化旅游展示地,提升鲤城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1)提升发展“海丝”旅游。加大“海上丝绸之路”旅游资源宣传推介力度,保护和改善开元寺、府文庙、天后宫为主的宋元历史文化景区,提升古城范围内古街巷历史人文旅游价值,发展访古考察旅游、宗教朝圣旅游、民俗风情旅游,打响“海丝”文化旅游品牌。

(2)跨越发展“海峡”旅游。利用天后宫、通淮关岳庙、泉郡富美宫、花桥慈济宫等连结两岸神缘的宫观寺庙,积极开展海峡两岸宗教交流活动。举办两岸族谱展示与宗亲传承研讨会,积极帮助来鲤寻根谒祖的台湾同胞梳理、搜寻可靠信息线索和资料,印证鲤台密不可分的血缘、亲缘关系。加强鲤台旅游线路对接和联合营销,大力发展涉台宗教信仰旅游、寻根谒祖旅游,打好“海峡”旅游牌。

(3)创新发展古城休闲旅游。重点开发开元寺西侧三朝巷、旧馆驿、井亭巷为主体的古街巷群,发展“前朝南音”、“古厝茶馆”等具有泉州特色的、体验性质的文化休闲项目。进一步完善后城旅游文化街、东街状元街、温陵美食街等旅游购物专业街市,重点发展以古玩、古字画、旅游工艺品和文艺表演、地方美食为代表的旅游购物休闲项目,发展延伸旅游文化消费。利用老城区文化创意产业“一核四片区”独特的创意资源、人文魅力和老旧工业蕴味,创新发展文化创意旅游。

(4)开拓发展自然生态旅游。依托紫帽山生态保护区植入相应文化元素,重点开拓闽南创意旅游生态园、苏夫人姑庙“孝亲文化园”、“爱情百心山”、杨阿苗古民居“家庭私藏馆”、龙岭红色乡村体验游等项目,将苏夫人姑庙、龙岭、安福寺、宿燕寺等环山景点串联起来,打造休闲度假生态文化旅游区。

(二)支柱型服务业高端化

从总量规模、资源特色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商贸服务业、现代物流业、金融地产业将成为我区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型服务业,对GDP有较强的拉动力,对地方收入有较大的支撑力,对经济发展有较强的带动力。到2015年,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将达到65-70%。

4、盘整提升商贸服务业

按照“全力打造泉州中心城区高端商贸服务中心”的要求,考虑“十二五”时期市政府东迁的影响,从商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出发,调整商贸服务业的规模结构、业态结构和布局结构,推进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发展。“十二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年均增长17%,批发零售业增加值预计年均增长15%。

(1)推动商贸业态向高端化发展。推动中小型消费品市场提档升级,尽快向专业连锁商场、主题购物中心和品牌展销中心等新型业态转型。加快转变满街小店面林立的低档次形象,促进商贸业态从平面到立体(楼宇)、从零散到集中(专业特色街)、从街巷到“厅堂”(专业市场)转变;加快泉州市温陵商贸中心、盛世摩登、聚鑫通信广场、百脑汇等商业中心的建设,鼓励国内外知名商业连锁企业、顶级专卖旗舰店入驻,争取在江南新区引入大型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提升零售商业能级和业态水平,形成都市商业氛围浓厚、彰显商业品牌价值的泉州中心城区高端商贸服务中心。

(2)提升专业特色街市。一是打造高端时尚品牌“十里长街”。立足新门街西段“名门?时尚”项目和涂门街名品服饰街已有商圈,加快培育和提升新门街东段品牌档次,力争向西辐射延伸到江南新区笋江路主街,构建泉州中心城区最具消费集聚功能的“十里长街”。二是培育高端奢侈品

消费中心。在市人民医院旧址建设以珠宝首饰、名服名表名包为代表的高端奢侈品消费中心,填补泉州奢侈品专业市场的空白。三是实现传统商业高端化提升。重点改造以中山路、东西街等“三路十街”为代表的传统特色商业街,争取率先建成一条特色鲜明的泉州古城商业步行街。继续繁荣提升以南环路——常泰路汽车贸易走廊为代表的“七大商圈”,努力形成层次清晰、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城市商业经营格局。

(3)实施服务业品牌战略。重点扶持新华都超市、中闽百汇、东南医药等拥有自主品牌的连锁经营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利用自身的品牌和网络优势实现规模扩张,通过资产的优化组合和投资的多元化,形成产权明晰、产业链较长、竞争力较强、品牌优势明显的企业集团。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服务企业争创品牌,培育形成鲤城区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和发展特色,在带动全区服务业发展的同时,不断增强辐射能力,在海西品牌服务业企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4)拓展鲤台商贸交流平台。积极创造条件承接台湾服务业转移,以台资企业、台湾友人、鲤籍台胞和民革、台盟、台联等涉台党派组织为媒介,以亲情乡谊为纽带,加强与台湾岛内重点企业、重点社团、重要人士的联系,搭建“以台引台、以商引台”的招商桥梁,努力吸引蓝天集团、润泰集团等台湾知名现代商贸企业进驻,拓展鲤台产业合作空间。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经贸团组互访考察,推动鲤台企业互设分支机构、营销网点。

5、重点拓展现代物流业

现代物流业对加速经济循环、降低商品流通成本、改善地区投资环境和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手段。

(1)注重发展专业市场型物流。对接泉州作为全省三大物流节点城市的定位,利用江南新区得天独厚的道口交通优势,以汽车、汽配、钢材、水果、蔬菜、小商品等专业市场为突破口,规划引入专业物流企业,建设现代物流集聚区,大力发展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以及我区工业三大主导产业产成品物流。重点建设金龙商贸服务中心,形成全省规模最大、配套设施最齐全,集材料供应、产品开发、产品销售、信息交流为一体的大型电子汽车汽配市场。建设海峡汽车城,形成集汽车展示中心、4S专卖店、综合办证服务中心、二手车交易市场、车辆检验检测服务中心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汽车集贸市场,与南环路——常泰路汽车贸易走廊互动共荣,打造辐射闽南地区的汽车流通市场。建设福建大中金属材料交易市场,扶持壮大金泉钢贸市场、泓天鹏钢材市场,整合周边地区钢材、有色金属流通贸易,提高产业链运作效益,增强我区金属材料市场在海西地区的竞争力和辐射力。培育壮大海西(泉州)蔬菜批发市场、万祥小商品市场、泉州(恒信)水果批发市场、泉州工矿汽配城等重要物流集散市场,力争在“十二五”形成若干全市乃至全省规模最大、配套最全的专业物流集散市场。

(2)注重发展产业基地型物流。依托江南高新园区各分区的功能定位,多点式布局物流功能区或物流中心,以形成合理的物流服务网络。高起点建设泉州江南新区商贸物流中心一期、二期项目,大力引进国内外大型知名物流企业,带动整个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吸引台湾现代物流企业落户鲤城发展城市配送型物流和内陆批销业务。扶持本地运行质量好、经营规模大、扩张能力强的物流企业,依托海天轻纺、鸿星尔克、超越集团、文创科技、宝峰鞋业、奇星机械等龙头企业的规模优势,在企业内部组建一批专业物流公司,发展产业基地型物流;全面发展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鼓励引导工业企业逐步把物流系统和制造系统分离开来,在物流外包中降低交易成本,获得更多实利。

(3)注重发展都市配送型物流。充分发挥中心城区消费品市场活跃的优势,在构筑“七大商圈”的同时,更加注重推行连锁经营,积极引进国际商业连锁机构,培育连锁经营龙头企业,鼓励加盟连锁店向社区延伸发展。支持中闽百汇、东南医药、华远电讯、伍氏特香包等连锁企业发展配送中心,扩大物流配送范围,形成辐射全省的配送物流服务体系。

6、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

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加快金融机构集聚,鼓励和支持境内外金融机构和配套服务

机构入驻或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和支持异地金融机构在鲤城开办金融业务。以温陵商贸中心、区侨联大楼、粮食局大楼改造项目和温陵路中段楼宇群为主要载体,大力引进非银行金融服务企业,争取有更多的担保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落户鲤城,形成鲤城特色“小金融”格局。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新的金融业务,投放新的金融产品,推进金融服务创新,加快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和小额信贷。推进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建设,创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模式,探索建立网络联保、集团联保贷款机制。利用鲤城民间资本雄厚的基础条件,积极吸引和支持各类社会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力争引入或联合组建创业投资公司,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和开展技术研发,为成长中的科技企业提供包括股权投资、企业改制、融资上市、管理咨询、知识产权管理与交易、科技项目评估与策划等全面解决方案。搞好债券发行储备项目,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或公司债券。

7、合理发展房地产业

要合理开发房地产,聚力发展楼宇经济,健全物业管理体制,形成面向市场、统一规划、合理开发、服务高效的房地产开发管理体系,使之成为推动城市化的重要引擎。

(1)规范发展房地产业。要按照“减法造空间”的开发模式,以片区改造为重点,实现辖区存量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发挥。重点开发一批项目——温陵商贸中心、龙头山片区改造、南俊巷北拓及米仓巷改造、泉州师院旧校址商住区(盛世领墅)、江滨南岸商住区(辉映江山二期)、江南城市综合体、滨江商住区(一期)、兴贤路北延段商住区(二期),以及笋江路、站前大道两侧的高档住宅和商务用房,有序推进“三旧改造”33个房地产项目,提振鲤城的房地产业,夯实房地产业在我区现代服务业中不断上升的趋势和地位。针对新区征地拆迁量较大的情况,以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为重点,着重开发建设经济适用房、城市廉租房公租房,扎实推进延陵(二期)、锦美、华星、上村、仙景等安置小区的建设。积极培育多层次的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一级市场,搞活房地产二级、三级市场和租赁市场,发挥存量住房和增量住房联动效应,促进住房梯次消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优化供给结构,注重加快住宅建设,重点发展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规划建设一批品质优良、设施配套、环境幽雅的生态宜居商住区。

(2)聚力发展楼宇经济。发展以楼宇经济为载体的现代服务业,开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要高起点进行美食街北延段片区改造,把泉州温陵商贸中心建成集商业总部、写字楼、居住为一体的现代商务楼宇群,与周边的贤銮大厦、名都大厦、泉州商务大厦一起形成中心市区楼宇经济聚集区。要高品位建设江南新区城市综合体,把笋江路两侧2000多亩核心地块建成标志江南新区城市发展水平的现代商务楼宇聚集区。

(3)健全物业管理体制。积极推进房地产开发、销售与物业的分业经营,促进传统的住宅管理向社会化、专业化的物业管理转变,扩大房地产物业管理覆盖面。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物业管理企业,培育一批信誉好、水平高的品牌物业管理公司。建立健全适应市场需求尤其是适应楼宇经济需求的物业管理体制,完善物业管理市场竞争机制和运作方式,提高物业管理行业素质和物业管理服务水平。

(三)都市型服务业体系化

坚持以人为本,以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导向,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社区服务业等都市型服务业。

8、着力拓展中介服务业

中介服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和放大器。针对中介服务业呈现门类较多、中小企业唱主角的特点,“十二五”时期,鲤城区要积极培育企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中介服务机构,为社会提供经纪代理、策划广告、品牌营销、管理咨询、信用评估、认证认可、会计审计、公证签证等全方位的中介服务。

(1)巩固提升优势中介服务业。要以泉州市保安公司综合基地、金龙商贸服务中心等重点

项目的建设为契机,巩固提升保安押运、汽车维修服务等鲤城区垄断优势明显的中介服务业,及时出台相关政策促进中介机构向规模化、集团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培育在全省、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中介服务品牌企业,促进中介服务机构上规模、上档次、上台阶。

(2)培育发展新兴中介服务业。利用中心市区专业人才聚集、资迅发达的有利因素,重点发展营销策划、管理咨询、会计审计、法律服务、工程咨询、就业服务、家政服务等专业技术水平高、市场需求量大的中介服务业,扶持一些富有市场运作经验、客户关系和专家资源稳定、有较强协作能力的综合性中介咨询机构,鼓励规模小、经营业绩一般的中介机构进行整合,提升全区中介机构的业务素质,引导中介服务机构向“专、精、特、新”发展。

(3)规范引导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对中介服务机构的指导引导,建立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逐步构建目标一致、相互协调、运作有序、良性发展,与国际营商规则相接轨的都市型中介服务体系。鼓励发展行业协会、同业公会、商会、产业联盟等自律性组织,引导中介组织加快建立公共协作平台,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和市场占有率。

9、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

按照“整合资源、协同共享,需求主导、重点推进,惠及民生、实用高效”的原则,以开展政务信息化、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为主要抓手,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系统建设,加快构建服务面广、集成度高、效益明显的信息技术服务产业群。

(1)加快推进政府信息化。以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为重点,推动电子政务系统互联互通,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进机关办公系统信息化,完善政府网上审批服务平台,建设可随时随地接入的、高效的、智能化的无线政府服务网络,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完善政府门户网站,突出网上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集成性,充分发挥政府网站引导舆论、服务社会、凝聚群众的信息服务功能。

(2)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快转变营销方式,推动企业加强与阿里巴巴、马可波罗等专业商务平台合作,大力拓展网上销售市场,扶持幸福网店商城等示范企业加快发展。抓好全省首批物联网应用示范区建设工作,鼓励和支持泉州波园牵头建立“泉州物联网研究院”,组建“物联网”技术专业研究团队,联合清华大学、东南大学、香港应用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电信四所等国内外知名院所开展“物联网”研究合作,引进台湾“RFID”先进技术,加快推动“物联网”关联产品开发设计、中试研究和产业化、市场化推广,逐步发展壮大鲤城区“物联网”产业链。发展和提升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开发、通信网络、消费电子等高新信息技术产业,继续扶持视通光电、华达软件等企业发展壮大。

(3)加快推进社会信息化。从无线政务到无线产业再到无线生活,不断拓展“无线城市”建设和应用成果,基本构建起便利市民生活、内容形式丰富、覆盖老城新区的社会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继续发展和壮大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和社区网络系统,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信息服务,使我区的社会信息化水平步入全省前列。紧跟国际上网络技术的发展潮流,推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不断开拓信息网络服务的新业务和新领域。

10、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

“十二五”期间,全区要建立起服务门类齐全的社区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困有所帮、难有所助、需有所应的社区服务新局面。重点发展卫生、治安、养老、就业等社区服务,以及消费、维修、家政等进社区的便民服务。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各类社区服务,促进经营性社区服务产业化。

(1)着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主动上门开展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等健康服务,以及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基本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其他基层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2)加快发展社区养老服务。重点发展面向老年人及其家庭的日间照料、陪伴等服务,加快社区养老机构和服务设施的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机构的建设与运营,建立和完善以居

家养老为基础、社区老年护理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老年服务体系。

(3)积极开展社区就业服务。建设社区就业电子化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和外来人员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重点开发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岗位和面向社区福利的福利服务岗位,积极发展社区治安管理、市场管理、车辆看管、绿化保洁等就业岗位,完善社区就业培训、就业帮扶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体系。

(4)大力发展社区便民服务。大力实施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消费进家庭”为主题的社区商业“双进”工程,鼓励购物、餐饮、洗染、维修、物资回收等商业服务进入社区,鼓励保洁、烹饪、托幼、老年人护理等家政服务进入家庭,改造、提升、完善社区的商业服务网点,逐步形成方便快捷的社区生活服务圈,满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需要。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充实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依据《鲤城区“十二五”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2011-2015年)》,进一步充实调整服务业发展领导机构,全区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统筹协调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共同推进都市型服务业快速发展。

营造服务业发展良好环境。引导广大干部提高对发展服务业的认识,让广大市民了解鲤城区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各主要媒体要密切关注服务业发展情况,积极报道服务业发展中的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和先进个人、先进经验,引导和促进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

完善服务业发展目标责任制。将服务业的发展目标逐年量化,将工作目标和发展项目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单位。把服务业发展特别是重点项目的完成情况,作为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年度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围,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服务业统计、监测、预警和发布制度,不断完善服务业发展目标考核体系。

(二)研究制定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加强制度环境建设。允许并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和各类资本采取多种方式投入服务业发展。加强服务业市场的监管,加快服务业信用体系建设。对鲤城区服务业发展中的基本现状、薄弱环节、主要项目和新兴行业认真进行分析,推出一批鲤城现代服务业示范项目,尽快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对文化创意、总部商务、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进行财政扶持和政策扶持,同时积极争取上级管理部门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企业。

加强服务环境建设。强化各级政府的服务意识,对重大项目优先进入“绿色通道”,为投资商提供快捷便利服务。充分发挥区行政审批中心服务功能,提高办事效率,全程提供及时、准确的政策咨询和操作指导,尤其是对重点楼宇要主动协调经营者与工商、税务、银行、交通、供电、供水等方面的关系,尽量满足入驻企业对行政服务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企业服务体系平台,用良好的行政服务营造引资留商的软环境。

加强城市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发达的交通运输网和畅通的信息传输网,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强环境保护,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使鲤城区成为最适宜创业和人居的现代化城区。综合利用各类信息资源,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信息交流的快捷通道。

(三)实施人才战略,聚集人才资源

高度重视服务业人才培养工作。按照建立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的要求,围绕鲤城区服务业发展重点,充分发挥各类社会机构的作用,大力培养文化创意、物流、金融、信息、法律、中介等高级专业人才。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创新和完善人才引进制度。创新人才引进制度,改进和完善人才引进方法,形成一个“既留得住人才的青春,也留得住人才的子孙”的良好制度与环境,引进一批专业知识较强、职业素质较高的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和管理队伍。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和留学人员来鲤城开办高层次的服

务业,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外向度。

健全现代服务业人才评估体系。按照政府规范、社会评介、企业使用的原则,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努力形成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现代服务业人才评估体系,创造一个人才冒得出、用得好、留得住的良好环境。

平湖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平湖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现代服务业是城市发展的主体,是经济快速发展和结构优化提升的主要推动力,是现代经济增长中最具创新性和活力的部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是我市加快建设上海南翼开放型经济强市、杭州湾北岸现代化港口新市、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大市的必然选择。为指导我市“十二五”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进一步增强我市城市功能和综合竞争力,依据《平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浙江省、嘉兴市发展服务业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发展实际,特制定《平湖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主要任务是明确我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空间布局、重点产业、政策措施。规划期限为 2011-2015年。 一、发展背景 (一)服务业发展基础 1、总量不断扩大、贡献不断增加 2010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7.1亿元,同比增长12.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27%,“十一五”年均增长14%,实现了总量翻一番,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1.3%,比2005年的29.3%提高了2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49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7.1%;服务业地税收入完成7.67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占全市地税收入的比重达46.9%;服务业从业人员从2005年末的6.7万人增加到2010年末的11.9万人,占比从24%提高到24.8%。 2、投资不断加大、质量不断提升 2010年,不含嘉兴港区,服务业投资完成53.3亿元,比2005年增长98.1%,“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了翻一番。“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实施服务业重点项目237个,累计完

建筑业十二五规划

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二○一一年七月

目录 序言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1) (一)发展成就 (1) (二)主要问题 (2) (三)面临形势 (3)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3) (一)指导思想 (3) (二)基本原则 (4) (三)发展目标 (5) 三、主要任务及政策措施 (7)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7) (二)加强技术进步和创新 (8) (三)推进建筑节能减排 (9) (四)强化质量安全监管 (9) (五)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11) (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12) (七)深化企业体制机制改革 (13) (八)加快“走出去”步伐 (14) (九)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14)

序言 规划范围。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三定”规定以及住房城乡建设部“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安排,本规划涵盖内容包括工程勘察设计、建筑施工、建设监理、工程造价等行业以及政府对建筑市场、工程质量安全、工程标准定额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工作。 规划背景。本规划是在我国“十一五”刚刚结束,“十二五”开局之际,针对建筑业制定的发展规划。 规划组织编制。本规划是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二五”专项规划之一。编制工作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牵头,会同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标准定额司,共同组织住房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中国建设监理协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中国工程建设造价协会等单位,在建筑市场、质量安全、勘察设计、建筑施工、工程监理、工程建设标准化、工程造价管理等7个专题规划基础上编制完成。

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十一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一)发展成就 ——工程建设成就辉煌。“十一五”期间,建筑业完成了一系列设计理念超前、结构造型复杂、科技含量高、使用要求高、施工难度大、令世界瞩目的重大工程;完成了上百亿平方米的住宅建筑,为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做出了突出贡献。 ——产业规模创历史新高。2010年,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5206亿元,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6451亿元;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9547亿元;全国工程监理企业营业收入1196亿元。“十一五”期间,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6%,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6.5%,全国工程监理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33.7%,均超过“十一五”规划的发展目标。 ——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不断加强。“十一五”期间,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6%左右,2010年达到6.6%。建筑业全社会从业人员达到4000万人以上,成为大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在国

泉州五中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泉州五中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一、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长:刘殊芳 副组长:邹雄、骆瑞金 成员:吴宏、蔡建群、韦秋哲、谢志蓉、吴桂汀、王红红、赵清木梁子练、洪清华、杨晓霞、张芳芳、骆志森、张宝生 2、秘书组:陈武、陈芳芳、练晓真 二、时间安排 1、初期调研、分析(开展问卷调查,领导小组走访、调研,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2010年5月20日——6月20日 2、各部门酝酿、起草(依据校情,总结提炼以往优秀传统,各部门制定具体目标和改革措施):2010年5月20日——6月20日 3、汇总、形成初稿(汇总各部门分工编制的内容,整合形成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初稿):2010年6月20日——30日 4、评估、修改(成立专家组评估,向上级领导、老校长、教师代表、家长等各界人士征求意见):2010年7月1日——8月25日 5、教代会讨论、定稿、开始实施(召开教代会讨论通过,开始实施发展规划,落实具体措施):2010年9月1日起 三、规划内容及具体分工 1、学校传统和办学特色:陈武负责 2、形势和问题:邹雄、骆瑞金负责(执笔:练晓真) 3、学校“十二五”发展总目标:刘殊芳负责 4、指导思想和办学策略:刘殊芳负责 5、具体目标和改革措施:各处室分工完成(详见下表)

6、学校的组织管理和保障:办公室负责 7、统稿、总执笔:陈芳芳 四、编制发展规划过程管理: 1、校长全面负责“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协调、分工、决策,及最后的把关与定稿。 2、具体目标及改革措施的制定是发展规划的主体部分,由校级领导分工把关,各负责人要召集相关人员讨论制定,在发扬已有的优良做法基础上,更新理念,大胆改革创新,做到目标远大,措施具体。 3、版块内容有交叉之处,各处室应协调、配合好,做到既从学校管理的全局考虑,又能细致规划本部门的工作。若有跨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单独条目呈现。 4、接受工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家长、社会各界的监督,开通信息反馈渠道,适时组织召开座谈会,征求各方意见。 5、做好规划编制的宣传工作,发动全校师生、社会各界关注学校发展,关注学校规划及具体实施过程,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张家港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报告

家港市服务业十二五规划 1.前言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研究的目的(注意相关语句通顺) 通过对家港市服务业的发展背景和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及充分对周边地区服务业的发展和分析,确定家港市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情况;研究和总结政府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当地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程度和地区部产业的各种联系,定位家港市服务业发展的大致方针;借鉴国外和国先进的发展模式;运用合适的专业分析模型预测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制定家港市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策略,地区性的重点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之间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以及带动家港市服务业的长效持续的发展,促

进家港市城市整体性发展。 1.1.2研究的意义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市化、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目前该区域的产业正处于以制造业为主导、服务业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随着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长三角地区纵向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分工并行、合作与竞争共存的局面正逐步形成。面对这样的态势,家港市必须准确定位,捕捉机遇,主动承接国际及长三角地区的服务业转移,实现与大都市地区服务业互补,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区,快速构建家港服务业经济,提升家港在南各县级市中地位。 本次家港的社会经济与国民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服务业专项规划,主要是在“十二五”期间,指导和制定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方针,使家港市经济的持续有力的发展,解决当前服务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提出未来5年服务业发展的思路以及模式。 1.1.3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包括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对家港市服务业的现状进行实地调查,搜集分析家港市服务业目前发展状况的相关资料; 2.参考文献法:查阅期刊、杂志、报刊、著作、网络等相关资料,借鉴国际、国服务业发展成功案例,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家港市服务业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总体发展战略; 3.比较研究法:主要是针对服务业规划的联系和区别的比较,从比较中分析、归纳有关信息。比较时注意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为解决当前的课题研究提供借鉴; 4.个案分析法:对经典的有代表性的服务业规划方案进行个案分析研究,从中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福建省“十二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

福建省“十二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福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能源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编制和实施《福建省“十二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对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打造我国东南沿海重要能源基地,加快推进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和《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编制了《福建省“十二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规划主要阐述“十二五”福建能源发展环境、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十二五”能源发展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福建能源发展相关政策、规划和安排重点项目建设与投资的主要依据。 本规划的基期为2010年,规划期为2011~2015年。 第一章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是福建能源加快发展的时期,能源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较好地满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保障能力显著增强。2010年能源消费总量9800万吨标准煤,较2005年净增3643万吨标煤,年均增长9.7%。全省煤炭产量2300万吨,较2005年增长49%。接卸33船LNG共200.6万吨,天然气消费快速增长。电力装机实现翻番,总装机规模达到3480万千瓦,年均增长14.6%。全社会用电量1315亿千瓦时,用电最高负荷2218万千瓦,分别年均增长11.7%和13%。2009年提前实现全省500千伏大环网,福建电网迈入坚强超高压大环网新阶段。 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快速发展,2010年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调整为煤炭57.5%、石油24.6%、水电11.9%、天然气3.4%、其他2.6%。清洁能源比重从2005年的40.2%提高至42.5%。电源结构实现多元化,2010年各类电源比例为水电31.9%、煤电54.6%、气电11.1%、风电等新能源2.4%,清洁能源装机比重为45.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3个百分点。 节能减排成效明显。2010年单位GDP能耗0.783吨标煤/万元,较2005年下降16.4%。60万千瓦级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占全部火电装机的64%,结构明显优化。累

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无锡市“十二五”服务业进展规划 序言 《无锡市“十二五”服务业进展规划》是依照《中共无锡市委委关于制定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 建议》和《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 规划编制的政策依据是:2008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进展的指导意见》、2009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进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2010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10年6月江苏省政府颁发的《江苏省服务业提速打算》以及2011年8月无锡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无锡市领先差不多实现现代化行动纲要》、《无锡市产业升级行动打算》等有关文件精神。 《无锡市“十二五”服务业进展规划》要紧分析“十二五”期间无锡服务业进展面临的形势、进展目标、进展任务、空间布

局及政策措施,是无锡以后五年服务业进展的纲领性文件,是营造服务业进展良好环境的重要内容,是各地区及有关部门编制实施服务业进展规划及相关重点领域规划、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进展基础与形势分析 第一节“十一五”进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无锡服务业呈现健康快速进展的良好态势,成为我市经济进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力量,为我市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服务型经济占主导的产业结构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服务业贡献程度不断增强 “十一五”以来,无锡服务业总量规模迅速扩张,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逐年上升。2005—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从1055.74亿元提高到2479.57亿元,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由37.8%提高到42.8%,上升5个百分点;全市服务业

建筑业及建筑市场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履行“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协会职责,抓住行业发展中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政府主管部门制定产业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咨询报告。6月4日,中国建筑业协会在京召开“中国建筑业产业政策与‘十二五’发展规划研究”课题组会议。郑一军会长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商丽萍处长、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曾少华所长、部干部管理学院张兴野院长、部政策研究中心李德全主任、清华大学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研究院副院长王守清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工程管理系主任刘伊生教授、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系主任贾宏俊教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许杰峰教授、中天建设集团董事长楼永良、河北建设集团董事长李宝元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建一局集团、中建三局集团、上海建工集团的课题组成员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吴涛秘书长主持。出席会议的协会领导还有徐义屏副会长和王增彪、周福民副秘书长。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对“中国建筑业产业政策与‘十二五’发展规划研究”课题框架进行讨论,明确课题分工和进度安排,协会领导对完成课题研究提出要求。 郑一军会长强调指出,课题研究一定要研以致用。温家宝同志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坚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建筑业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贯彻中央提出的方针政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倡导节能减排,推动科技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有哪些政策,哪些措施,哪些步骤,来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我们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就是要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为政府制定建筑业的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提供一份既符合国家经济工作发展规划,又符合行业实际的咨询报告。 郑会长指出,对于课题研究,要采取剥洋葱式的做法。首先,要摸清情况,找出问题。建筑行业目前在规模、结构、职工素质、体制机制等等方面都存在哪些问题要找准,分析透。第二,学习借鉴国外经验,进行比较研究。要把我们和发达国家,或者说建筑业发展比较健康、效率比较高、效益比较好的那些国家相比,找出差距。第三,通过研究,提出对策。要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DOC 34页)

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DOC 34页)

北京市“十二五”市级一般专项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 发展规划 二〇一一年十月

目录 前言 (1) 一、规划总则 (2) (一)规划目的 (2) (二)规划重点 (2) (三)规划依据 (2) (四)规划原则 (2) 二、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4)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4) (二)面临的挑战 (7) 三、发展思路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发展目标 (9) (三)总体思路 (10) (四)发展指标 (10) 四、重点任务 (12) (一)优先发展民生品质商业 (12) (二)大力发展特色时尚商业 (14) (三)积极推进现代引擎商业 (16) (四)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18) (五)创新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20) 五、优化布局 (22) (一)提升三大标志性商业中心 (22) (二)发展六类功能性商业中心 (22) (三)建设宜居型社区商业 (25) 六、保障措施 (26)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联动机制 (26) (二)优化商业服务业发展环境 (26) (三)加强商业建设的引导 (26) (四)进一步完善重点领域相关扶持政策 (27) (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咨询、教育等社会组织作用 (27) (六)加强行业基础调查研究和规划动态评估工作 (27)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重要时期。商业服务业作为维系民生的重要行业,作为首都经济发展和宜居城市建设的支柱型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 适应“十二五”时期首都产业发展方向和功能布局,适应百姓生活方式和消费变化趋势,根据国务院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总体部署,特制定《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 本规划服务于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眼于商业服务业内涵式发展,将通过全面、系统、规范建设,构建面向未来,与城市经济运行系统相协调的现代新型商业服务系统,为服务和改善民生,促进北京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本规划适用领域为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居民服务业及典当、拍卖、租赁等特殊流通业。 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2015年。

“十二五”中国建筑业发展展望

“十二五”中国建筑业发展展望 [ 2011-2-12 8:38:00 ]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展望未来,中国建筑业发展的热点市场在哪里?发展要点有哪些?结构如何调整?方式如何转变? 发展背景 在城市化加速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持续加大的总体发展趋势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态势。十二五建筑业发展将基于以下的总体形势和现状。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近30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接近50%,城市居民和城镇就业人员比例也均接近总数的50%,全国城市和城镇总数还在不断增加,这是中国建筑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GDP高速增长为大规模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改革开放 30多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2.4倍,年均增长6.5%.2008年国家为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央政府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四万亿人民币,强力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带动地方巨量投资。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建筑与住宅已经成为与石化、电子、汽车并列的居民主要消费需求领域,很多居民家庭住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配套到配套完善,房地产与建筑业也因此发展兴旺。目前建筑业已经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30多年来基本上保持40%到60%的水平,其中很大程度是政府投资。我国建筑业近三十年来,从完全的计划经济发展到近日的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取得了巨大得发展成就。建筑业的产值和规模屡创产业新高,近年来每年的市场规模均达数万亿之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建筑市场,2010年美国ENR评选的全球225强建筑承包商,中国企业首次荣登榜首,中国铁建和中国中铁分列第一和第二。我国建筑业的建造能力大大增强。当前,国内各类型的大型高难度工程项目都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我工程企业还成功建造了一批在国际上都非常有影响力的建设项目,诸如奥运工程、大型国际机场、跨海大桥、高速铁路、海底隧道等。可以自豪地讲,中国建筑业的建造能力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建筑业不断拓宽市场领域,国际市场发展强劲。对外工程承包与国内建筑业发展的整体趋势是一致的,增长迅猛。特别是2000年以后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市场拓展的领域更广,承包的市场规模更大,承包工程的层次更高,承包的方式更加的国际化。中国建筑企业在境外承包十亿美元和百亿美元以上的大工程在不断增加;市场领域从东南亚和非洲逐步向南美、欧洲、美国渗透。建筑业的支柱产业作用日渐凸显。建筑业规模这些年是递增的,每个五年计划也是递增的。截至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22.5万亿,建筑业总产值达到7.6万亿元,建筑业增加值达2.2万亿,注册资质的施工总承包企业和专业承包企业有50多万家,从业人员达到 4000万。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当中所占的比重从1978年的3.8%提高到了2009年的6.6%,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起支撑性作用。 市场热点 十二五时期,对国内宏观经济和建筑业来讲是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和更大规模发展的时期,而从世界经济形势来看是后危机时期,准确把握建筑市场的发展变化,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

烯烃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发展规划

目录 一、发展现状 (1) (一)取得的成绩 (1) (二)存在的问题 (4) 二、发展环境 (5) (一)国内外环境 (5) (二)需求预测 (6)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6) (一)指导思想 (6) (二)基本原则 (7) (三)发展目标 (7) 四、重点任务 (8) (一)调整产业结构 (8) (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10)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 (11) 五、政策措施 (12) (一)加强行业管理 (12) (二)加快技术进步 (13) (三)鼓励国际合作 (13) (四)维护公平贸易 (13)

烯烃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原料,在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十二五”是我国烯烃工业进一步优化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时期。为加快转变烯烃工业发展方式,实现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特编制本规划。规划内容包括乙烯和丙烯,原料路线涉及石脑油、凝析油、轻烃、煤炭等资源,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发展现状 (一)取得的成绩 长期以来,烯烃工业坚持炼化一体化、基地化、集约化的发展模式,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布局日趋合理、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节能降耗成效显著、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目前我国以石脑油制烯烃为主,煤制烯烃和重油催化热裂解制烯烃示范装置实现工业化运行,烯烃原料呈现多元化。2000年到2010年,乙烯、丙烯产能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3%、12.7%。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010年我国乙烯产能1519万吨/年,产量1419万吨,进口量81.5万吨,出口量3.4万吨,表观消费量约1497万吨,当量消费量1近2960万吨,国内保障能力达到48%。形成6个百万吨级乙烯生产企业,蒸汽裂解乙烯企业平均规模67万吨/年、装置平均规模54万吨/年,较2005年分别提高了58.4%和44%,规模效益突出,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 1当量消费量是指乙烯表观消费量加上乙烯衍生物净进口量折算成乙烯消费量的总和

广东省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广东省建筑业产业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指导和促进广东省建筑业快速稳定、健康发展,重振广东建筑业。根据广东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从广东省建筑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出发,着眼于可持续发展要求,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5-2020年。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大力推动建筑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建筑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行业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秩序逐步规范,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广东建筑业一度推动着广东省经济以及城市化的发展。 工程建设成就辉煌。广东建筑业完成了广州塔、广州西塔、港珠澳大桥等一系列设计理念超前、结构造型复杂、科技含量高、使用要求高、施工难度大、令世界瞩目的重大工程;为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做出了突出贡献。 产业规模平稳增长。广东建筑业总产值一直排在全国的前列,在1993年到1995年间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一,上世纪90年代广东建筑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每年都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995年达到历史最高峰7.61%,超出全国平均水平26.8%。

2000年至2013年共完成施工建筑面积42.58亿平方米。2008年至2013年建筑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9.22%。2000年以来,建筑业总产值位居全国第4至6位。 技术进步和创新成效明显。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大型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和建筑施工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建立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和管理体系,重视工程技术标准规范的研究,突出核心技术攻关,设计、建造能力显著提高。超高性能自密实混凝土及超高泵送技术等数百项科技成果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塔桅结构提升施工技术、深港西部通道工程建设创新等“四新”(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实现节能、利废、环保等目标。制定颁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等数十项工程建设设计、施工与验收标准规范。全省建设科技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监管机制逐步健全。改革开放以来,创新制度建设,出台了诚信评价体系、安全动态管理以及市场与现场有效联动等一系列建筑市场监管、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标准定额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文件,市场和现场两场联动的监管机制逐步健全,监管力度逐步加大,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水平逐渐提高。 (二)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东建筑业发展碰到不少问题,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建筑产业的竞争格局发生改变,广东建筑业呈现下滑态势。 广东建筑业综合竞争力下降,市场扩张能力不足。据统计,

鹤壁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售后服务}鹤壁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近年来,鹤壁市服务业发展较快,增加值已由2005年的42.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6.96亿元,增长速度保持在12.4%左右;2010年服务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18%。 图1鹤壁市服务业增加值和增速变化时间序列 (注:2000—2005年数据为公报数据,2006—2010年数据为市统计局修订后数据)图22010年鹤壁市三次产业结构 税收贡献度不断加大。服务业已经成为鹤壁市税收的主要来源。2005年至2010年期间,服务业税收实现了快速增长,由2005年的2.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45亿元,占总税收的比重由2005年的22.8%提高到2010年的33.3%;服务业税收年均增速高达30.5%,高于全市总税收年均增速近10个百分点。 服务业体系初步形成。鹤壁市作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市,经过科学规划和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为主要支撑,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和中介等行业竞相发展的格局。2010年,鹤壁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完成6.55亿元、25.38亿元、6.45亿元、7.7亿元、4.05亿元和26.83亿元,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分别达到8.5%、33%、8.4%、10%、5.3%、34.8%。

图32010年鹤壁市服务业内部结构 服务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行政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和收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在全省率先实行了行政审批(许可)“两集中、三到位”。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成功组建,农商行组建工作积极推进,成立各种担保机构27家。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坚持引才与引智相结合,引进高层次人才多名,并通过各类高层次人才兼职、担任顾问、技术指导、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承包、合作研究等人才柔性流动的方式为鹤壁提供智力服务。 (二)发展环境 1、有利因素 区位交通优势明显。鹤壁市地处中原腹地,是豫北城市群的中心,也是晋冀鲁豫四省十三市经济协作区的中心,服务业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京珠高速、京广铁路、石武高铁和107国道纵贯南北,鹤濮高速,壶台公路和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即长-鹤-泰铁路横穿东西,已成为豫北“十”字交通中心。距郑州国际机场130公里,可以就近与郑州共享航空港。距天津港口500公里,通过无水港的建设,产品可直通海外市场。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将为商贸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基础设施完善。鹤壁市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城市道路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是未来五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等重大挑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努力拼搏,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各项任务。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局势保持稳定。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改革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人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前言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具有技术更新快、产品附加值高、应用领域广、渗透能力强、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利用充分等突出特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发展和提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于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国家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球软件技术和产业格局孕育着新一轮重大变革,为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带来创新突破、应用深化、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11]4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信息化发展规划(2O11-2015)》和《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年均增速达28.3%,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集聚日益明显,国际化水平持续提高,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已具备再上新台阶的坚实基础。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达到1.36万亿元,是2005年的3.5倍,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的比重从2005年的10.2%提高到2010年的18%,从业人员超过300万人。产业结构向服务化发展,信息技术服务所占比重稳步上升,新兴网络软件和应用服务快速发展。 产业聚集效应突出,企业实力明显提高。2010年,广东、北京、江苏、山东、辽宁、上海、浙江、福建和四川9个省市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之和占全国的87%。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示范带动作用和影响力快速提升。2010年,我国年收入过亿元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以下简称软件企业)已经超过2000家,其中业务收入超过50亿元的企业有7家,超过100亿元有4家,超过500亿元有1家,大企业日益成为产业创新和规模发展的主导力量。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部分领域取得突破。在“核高基”国家科

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摘编)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晋江市十二五城市发展战略

“十二五”城市发展战略 ——着力提升完善城市功能平台 一、城市发展定位 晋江城市发展定位为:海西现代产业基地,滨海园林体育城市。 海西现代产业基地:一、发挥晋江现有民营经济优势,打造包含商业商务、金融、物流、研发等内容的大泉州地区经济中心。二、保持并优化第二产业,依托现有的制造业发展基础,打造海西最具活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三、推动产业转型,着重发展以生活性、生产性服务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实现区域产业由量向质的飞跃提升。 滨海园林体育城市:一、滨海城市,推动中心城区向东拓展,实现滨海环湾发展,逐步构建晋南滨海宜居组团;二、园林城市,形成山水绿城、生态一流的山水城市;三、体育城市,构建完善的城市体育健身配套设施体系,全面提升全民健身热情,依托现有体育品牌产业基础,促进晋江休闲体育产业发展,实现城市整体人文素质和生活品质的提高。 二、城市发展布局 城市快速发展与提升是晋江经济转型升级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晋江应找准自身在海西城市群、厦漳泉城市群中的定位,主动融入泉州环湾建设布局,按照立足长远、整体规划、有效控制、分步实施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空间布局调整,着力构建“一带拥湾、融入泉州;一核两翼、三心联动;多点支撑、产城一体”的空间布局形态,以完善功能、拓展空间、提升形象为重点,高强度、快节奏、组团式推进城市建设。 1、一带拥湾、融入泉州 “一带拥湾”指环泉州中心城区晋江部分。“融入泉州”指应抓住大

泉州建设契机,通过政策倾斜和基础设施扶持,改善区域发展条件,有序实现现有产业转移,转换提升区域功能,强化区域滨水资源景观价值,聚集高端和新兴服务业,引导晋江与泉州在空间、产业、功能上充分对接,形成环湾竞争力核心的空间载体,打造环泉州湾地区高端公共商业、商务中心,成为晋江未来城市发展核心地带。 2、一核两翼、三心联动 在规划层面强化“全市一座城”理念,坚持城市整体布局“一张图”原则,强力推进市域一体化进程。在此基础上,根据城镇发展现状,形成市域三大城镇发展核心。 1)强化中心城区,形成市域核心 大力推进中心城区建设和城市有机更新,强化中心城区集聚、辐射、带动功能,将中心城区打造成晋江中央商务行政区,成为构建大城市框架的核心区。 2)凸显两翼,整合晋西、晋南城市组团建设 ——高起点建设以金井镇为核心的南部新城 突出南翼滨海发展格局,按照总体规划思路,有序开发,逐次推进,将南翼建设成为创新动力之城、宜居活力之城和滨水魅力之城,成为繁华与舒适并存的现代都市运动休闲商务区; ——着力发挥道口优势,建设西翼产业基地与交通物流中心 以原有产业为基础,发挥内坑安海高铁优势和道口经济集聚特性,借力磁灶、东石小城镇建设试点契机,推进晋西组团整体建设发展,将区域打造成晋江发展和形象展示的新门户,成为连接融入厦漳泉城市群的枢纽,成为晋江产城一体协调发展的经济新增长点。 3)多点支撑、产城一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