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届高三数学专题复习学案

2017届高三数学专题复习学案

2017届高三数学专题复习学案
2017届高三数学专题复习学案

专题一 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与解三角形

要点解读:

1、 从三角函数定义出发,联想三角公式

2、 从正余弦曲线出发,再现三角函数图象与性质

3、 从正余弦定理出发,掌握解三角形的基本方法

4、 从平面向量的概念出发,回忆向量的几何运算与代数运算法则 复习准备:

(1)重做合肥一模、二模三角试题(2)看一遍本专题的课本内容与考试说明 例1[2014·福建卷] 已知函数f (x )=cos x (sin x +cos x )-1

2

.

(1)若0<α<π2,且sin α=2

2,求f (α)的值;(2)求函数f (x )的最小正周期及单调递增区间.

例2[2014·重庆卷] 已知函数f (x )=3sin(ωx +φ)?

???ω>0,-π2≤φ<π

2的图像关于直线x =π3对称,

且图像上相邻两个最高点的距离为π.

(1)求ω和φ的值;

(2)若f ????α2=34????π

6<α<2π3,求cos ?

???α+3π2的值.

例3 [2014·江西卷] 已知函数f (x )=sin(x +θ)+a cos(x +2θ),其中a ∈R ,θ∈???

?-π2,π

2.

(1)当a =2,θ=π

4时,求f (x )在区间[0,π]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2)若f ???

2=0,f (π)=1,求a ,θ的值.

例4[2014·山东卷] 已知向量a =(m ,cos 2x ),b =(sin 2x ,n ),函数f (x )=a ·b ,且y =f (x )的图像过点

????π12,3和点???

?2π3,-2.

(1)求m ,n 的值;

(2)将y =f (x )的图像向左平移φ(0<φ<π)个单位后得到函数y =g (x )的图像,若y =g (x )图像上各最高点到点(0,3)的距离的最小值为1,求y =g (x )的单调递增区间.

例5[2014·天津卷] 已知函数f (x )=cos x ·sin ???

?x +π3-3cos 2x +3

4,x ∈R .

(1)求f (x )的最小正周期;

(2)求f (x )在闭区间???

?-π4,π

4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例6 [2014·湖北卷] 某实验室一天的温度(单位:℃)随时间t (单位:h)的变化近似满足函数关系:

f (t )=10-3cos π12t -sin π

12

t ,t ∈[0,24).

(1)求实验室这一天的最大温差.

(2)若要求实验室温度不高于11℃,则在哪段时间实验室需要降温?

例8[2014·安徽卷] 设△ABC 的内角A ,B ,C 所对边的长分别是a ,b ,c ,且b =3,c =1,A =2B .

(1)求a 的值;(2)求sin ????A +π

4的值.

例9[2014·辽宁卷]在△ABC 中,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a >c .已知BA →·BC →

=2,cos

B =1

3

,b =3.求:

(1)a 和c 的值; (2)cos(B -C )的值.

例10[2014·湖南卷] 如图1-5所示,在平面四边形ABCD 中,AD =1,CD =2,AC =7.

(1)求cos ∠CAD 的值;

(2)若cos ∠BAD =-714,sin ∠CBA =21

6

,求BC 的长.

例11[2014·陕西卷] △ABC 的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

(1)若a ,b ,c 成等差数列,证明:sin A +sin C =2sin(A +C ); (2)若a ,b ,c 成等比数列,求cos B 的最小值.

例12[2014·辽宁卷] 已知函数f (x )=(cos x -x )(π+2x )-8

3

(sin x +1),g (x )=3(x -π)cos x -4(1+sin

x )ln ???

?3-2x

π.证明:

(1)存在唯一x 0∈????0,π

2,使f (x 0)=0;

(2)存在唯一x 1∈???

2,π,使g (x 1)=0,且对(1)中的x 0,有x 0+x 1<π.

专题二、数列与数学归纳法

要点解读:

1、回忆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求和公式;掌握基本量法;

2、掌握常见的递推数列求通项公式方法如累加累乘、待定系数法等;

3、掌握常用的数列求和方法如分组求和、裂项相消、错位相减等;

4、理解充分必要条件;掌握数学归纳法解决和自然数有关命题的证明;掌握放缩法证明不等式。

复习准备:

(1)重做合肥一模、二模数列试题(2)看一遍本专题的课本内容与考试说明

例1(1)[2014·安徽卷] “x <0”是“ln(x +1)<0”的( )

(2)[2014·北京卷] 设{a n }是公比为q 的等比数列,则“q >1”是“{a n }为递增数列”的( ) (3)[2014·湖北卷] U 为全集,A ,B 是集合,则“存在集合C 使得A ?C ,B ??U C ”是“A ∩B =?”的( ) (4)[2014·福建卷] 直线l :y =kx +1与圆O :x 2+y 2=1相交于A ,B 两点,则“k =1”是“△OAB 的面积为1

2

”的( )

(5)[2014·浙江卷] 已知i 是虚数单位,a ,b ∈R ,得“a =b =1”是“(a +b i)2=2i ”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例2【2013陕西卷】设S n 表示数列{}n a 的前n 项和.

(Ⅰ) 若{}n a 为等差数列, 推导S n 的计算公式;

(Ⅱ) 若11,0a q =≠, 且对所有正整数n , 有11n

n q S q

-=-. 判断{}n a 是否为等比数列.

例3【2013安徽文】设数列

{}n a 满足12a =,248a a +=,且对任意*n N ∈,函数

1212()()cos -sin n n n n n f x a a a x a x a x ++++=-++?? 满足'()02

f π

=

(Ⅰ)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Ⅱ)若1

22n

n n a b a =+

(),求数列{}n b 的前n 项和n S . 例4[2014·江西卷] 已知首项都是1的两个数列{a n },{b n }(b n ≠0,n ∈N *)满足 a n b n +1-a n +1b n +2b n +1b n =0.

(1)令c n =a n

b n ,求数列{

c n }的通项公式;

(2)若b n =1

3

-n ,求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

例5[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a 1=1,a n ≠0,a n a n +1=λS n -1,其中λ为常数.

(1)证明:a n +2-a n =λ.

(2)是否存在λ,使得{a n }为等差数列?并说明理由. 例6[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 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1,a n +1=3a n +1.

(1)证明????

??a n +12是等比数列,并求{a n }的通项公式;(2)证明1a 1+1a 2+…+1a n <3

2.

例7[2014·湖北卷] 已知等差数列{a n }满足:a 1=2,且a 1,a 2,a 5成等比数列.

(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2)记S n 为数列{a n }的前n 项和,是否存在正整数n ,使得S n >60n +800?若存在,求n 的最小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例8[2014·湖南卷] 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1,|a n +1-a n |=p n ,n ∈N *.

(1)若{a n }是递增数列,且a 1,2a 2,3a 3成等差数列,求p 的值;

(2)若p =1

2

,且{a 2n -1}是递增数列,{a 2n }是递减数列,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例9[2014·全国卷] 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已知a 1=10,a 2为整数,且S n ≤S 4.

(1)求{a n }的通项公式;

(2)设b n =1

a n a n +1

,求数列{b n }的前n 项和T n .

例10[2014山东卷] 已知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为2,前n 项和为S n ,且S 1,S 2,S 4成等比数列.

(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2)令b n =(-1)n

-1

4n

a n a n +1

,求数列{b n }的前n 项和T n . 例11【2013天津卷】已知首项为

3

2

的等比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n ∈N , 且234,2,4S S S -成等差数列.

(Ⅰ)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Ⅱ) 证明13

*)6

1(n n S n S +

≤∈N . 例12【2013江西卷】正项数列{a n }的前项和{a n }满足:2

22(1)()0n

n s n n s n n -+--+=

(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a n ; (2)设22

)2(1n

n a n n b ?++=

,数列{b n }的前n 项和为n T .证明:对于任意的*

n N ∈,都有564n T < 例13[2014·安徽卷] 设实数c >0,整数p >1,n ∈N *.

(1)证明:当x >-1且x ≠0时,(1+x )p >1+px ;

(2)数列{a n }满足a 1>p

c 1

,a n +1=p -1p a n +c p

p

n a -1,证明:a n >a n +1>p c 1

.

例14【2013安徽卷】设函数22322...321)(n

x x x x x f n

n +++++-=,证明:

(Ⅰ)对每个∈n *

N ,存在唯一的2[,1]3

n x ∈,满足()0n n f x =; (Ⅱ)对任意∈p *

N ,由(Ⅰ)中n x 构成的数列{}n x 满足10n n p x x n

+<-<

. 专题三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要点解读:

1、回忆向量的运算性质,掌握向量的夹角公式与模长公式;

2、回忆直线与平面的平行与垂直判定与性质八个定理;

3、会合理建系,写点的坐标、计算向量坐标以及平面法向量的坐标。 复习准备:

(1)重做合肥一模、二模立几试题(2)看一遍本专题的课本内容与考试说明

例1[2014陕西] 四面体ABCD 及其三视图如图所示,过棱AB 的中点E 作平行于AD ,BC 的平面分别交四面体的棱BD ,DC ,CA 于点F ,G ,H .

(1)证明:四边形EFGH 是矩形;(2)求直线AB 与平面EFGH 夹角θ的正弦值.

例1图

例2【2014重庆】如图所示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是以O 为中心的菱形,PO ⊥底面ABCD ,AB

=2,∠BAD =π3,M 为BC 上一点,且BM =1

2

.

(1)证明:BC ⊥平面POM ; (2)若MP ⊥AP

例2 例3图

例3[2014福建] 在平面四边形ABCD 中,AB =BD =CD =1,AB ⊥BD ,CD ⊥BD .将△ABD 沿BD 折起,使得平面ABD ⊥平面BCD ,如图所示.

(1)求证:AB ⊥CD ;

(2)若M 为AD 中点,求直线AD 与平面MBC 所成角的正弦值. 例4 [2014北京] 如图正方形AMDE 的边长为2,B ,C 分别为AM ,MD 的中点.在五棱锥P - ABCDE 中,F 为棱PE 的中点,平面ABF 与棱PD ,PC 分别交于点G ,H .

(1)求证:AB∥FG;(2)若P A⊥底面ABCDE,且P A=AE,求直线BC与平面ABF所成角的大小,并求线段PH的长.

例5[2014湖北]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M,N分别是棱AB,AD,A1B1,A1D1的中点,点P,Q分别在棱DD1,BB1上移动,且DP=BQ=λ(0<λ<2).

(1)当λ=1时,证明:直线BC1∥平面EFPQ.

(2)是否存在λ,使面EFPQ与面PQMN所成的二面角为直二面角?若存在,求出λ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例6[2014全国Ⅱ] 如图,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矩形,P A⊥平面ABCD,E为PD的中点.

(1)证明:PB∥平面AEC;

=1,AD=3,求三棱锥E-ACD的体积.

例6图例7图

例7【2014天津】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P A⊥底面ABCD, AD⊥AB,AB∥DC,AD =DC=AP=2,AB=1,点E为棱PC的中点.

(1)证明:BE⊥DC;

(2)求直线BE与平面PBD所成角的正弦值;

(3)若F为棱PC上一点,满足BF⊥AC,求二面角F -AB -P的余弦值.

例8[2014山东]如图所示,在四棱柱ABCD -A1B1C1D1中,底面ABCD是等腰梯形,∠DAB=60°,AB=2CD=2,M是线段AB的中点.

例8图例9图

(1)求证:C 1M ∥平面A 1ADD 1;

(2)若CD 1垂直于平面ABCD 且CD 1=3,求平面C 1D 1M 和平面ABCD 所成的角(锐角)的余弦值. 例9 [2014·安徽] 如图四棱柱ABCD - A 1B 1C 1D 1中,A 1A ⊥底面ABCD ,四边形ABCD 为梯形,AD ∥BC ,且AD =2BC .过A 1,C ,D 三点的平面记为α,BB 1与α的交点为Q .

(1)证明:Q 为BB 1的中点;

(2)求此四棱柱被平面α所分成上下两部分的体积之比;

(3)若AA 1=4,CD =2,梯形ABCD 的面积为6,求平面α与底面ABCD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专题四 直线与圆锥曲线 要点解读:

1、从方程的角度认识直线与圆、圆锥曲线(普通方程、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

2、以圆锥曲线的定义为抓手,理清圆锥曲线的性质(尤其是离心率);

3、从解析法(坐标法)的高度认识坐标系下的点与曲线的位置关系(求动点轨迹要关注)。 复习准备:

(1)重做合肥一模、二模解几试题(2)看一遍本专题的课本内容与考试说明 例1(1) [2014山东] 已知a >b >0,椭圆C 1的方程为x 2a 2+y 2b 2=1,双曲线C 2的方程为x 2a 2-y 2

b 2=1,

C 1与C 2的离心率之积为

3

2

,则C 2的渐近线方程为________. (2)[2014·湖南]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倾斜角为π

4的直线l 与曲线C :?

????x =2+cos α,y =1+sin α(α为参数)

交于A ,B 两点,且|AB |=2.以坐标原点O 为极点,x 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则直线l 的极

坐标方程是_______。

(3)[2014安徽]设F 1,F 2分别是椭圆E :x 2

+y 2

b

2=1(0<b <1)的左、右焦点,过点F 1的直线交椭

圆E 于A ,B 两点.若|AF 1|=3|F 1B |,AF 2⊥x 轴,则椭圆E 的方程为________。

(4)[2014·福建] 设P ,Q 分别为圆x 2

+(y -6)2

=2和椭圆x 2

10

+y 2=1上的点,则P ,Q 两点间的最大距

离是________。

(5)[2014新课标Ⅰ] 已知抛物线C :y 2=8x 的焦点为F ,准线为l ,P 是l 上一点,Q 是直线PF 与C 的一个交点.若FP →=4FQ →

,则|QF |=________。

例2[2014福建] 已知直线l 的参数方程为?????x =a -2t ,y =-4t (t 为参数),圆C 的参数方程为?

????x =4cos θ,y =4sin θ(θ为参数).(1)求直线l 和圆C 的普通方程;(2)若直线l 与圆C 有公共点,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例3[2014全国Ⅰ] 已知曲线C :x 24+y 2

9=1,直线l :?

????x =2+t ,y =2-2t (t 为参数).

(1)写出曲线C 的参数方程,直线l 的普通方程;

(2)过曲线C 上任意一点P 作与l 夹角为30°的直线,交l 于点A ,求|P A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例4 [2014全国Ⅰ] 已知点P (2,2),圆C :x 2+y 2-8y =0,过点P 的动直线l 与圆C 交于A ,B 两点,线段AB 的中点为M ,O 为坐标原点.

(1)求M 的轨迹方程; (2)当|OP |=|OM |时,求l 的方程及△POM 的面积. 例5【2014·辽宁】圆x 2+y 2=4的切线与x 轴正半轴、y 轴正半轴围成一个三角形,当该三角形面积最小时,切点为P .

(1)求点P 的坐标;

(2)焦点在x 轴上的椭圆C 过点P ,且与直线l :y =x +3交于A ,B 两点,若△P AB 的面积为2,求C 的标准方程. 例6[2014·北京卷] 已知椭圆C :x 2+2y 2=4.

(1)求椭圆C 的离心率;

(2)设O 为原点,若点A 在椭圆C 上,点B 在直线y =2上,且OA ⊥OB ,试判断直线AB 与圆x 2+y 2=2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例7 [2014·广东卷] 已知椭圆C :x 2a 2+y 2b 2=1(a >b >0)的一个焦点为(5,0),离心率为5

3

.

(1)求椭圆C 的标准方程;

(2)若动点P (x 0,y 0)为椭圆C 外一点,且点P 到椭圆C 的两条切线相互垂直,求点P 的轨迹方程.

例8 [2014全国卷Ⅰ] 已知点A (0,-2),椭圆E :x 2a 2+y 2b 2=1(a >b >0)的离心率为3

2

,F 是椭圆E 的右

焦点,直线AF 的斜率为23

3

,O 为坐标原点.

(1)求E 的方程;

(2)设过点A 的动直线l 与E 相交于P ,Q 两点,当△OPQ 的面积最大时,求l 的方程.

例9 [2014浙江卷] 如图,设椭圆C :x 2a 2+y 2

b

2=1(a >b >0),动直线l 与椭圆C 只有一个公共点P ,且点

P 在第一象限.

(1)已知直线l 的斜率为k ,用a ,b ,k 表示点P 的坐标;

(2)若过原点O 的直线l 1与l 垂直,证明: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的最大值为a -b .

例10 [2014安徽卷] 如图,已知两条抛物线E 1:y =2p 1x (p 1>0)和E 2:y 2=2p 2x (p 2>0),过原点O 的两条直线l 1和l 2,l 1与E 1,E 2分别交于A 1,A 2两点,l 2与E 1,E 2分别交于B 1,B 2两点.

(1)证明:A 1B 1∥A 2B 2;

(2)过O 作直线l (异于l 1,l 2)与E 1,E 2分别交于C 1,C 2两点,记△A 1B 1C 1与△A 2B 2C 2的面积分

别为S 1与S 2,求S 1

S 2

的值.

专题五 概率与统计

要点解读

1、认识统计中图表(频率分布表、频率分布直方图与折线图、茎叶图);

2、掌握抽样方法及数据分析方法(平均数、方差、标准差、中位数、众数);

3、理解线性相关与回归直线方程的求解、了解独立性检验的思想与正态分布的概念;

4、理解计数原理、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理解概率与概率分布(特别是二项分布)。 复习准备

(1)重做合肥一模、二模概率试题(2)看一遍本专题的课本内容与考试说明 例1、(1)[2014·北京卷] 把5件不同产品摆成一排.若产品A 与产品B 相邻,且产品A 与产品C 不相邻,则不同的摆法有________种. (2)[2014·广东卷] 设集合A ={(x 1,x 2,x 3,x 4,x 5)|x i ∈{-1,0,1},i =1,2,3,4,5},那么集合A 中满足条件“1≤|x 1|+|x 2|+|x 3|+|x 4|+|x 5|≤3”的元素个数为________ (3)[2014·广东卷] 从0,1,2,3,4,5,6,7,8,9中任取七个不同的数,则这七个数的中位数是6的概率为________. (4)[2014·辽宁卷] 6把椅子摆成一排,3人随机就座,任何两人不相邻的坐法种数为_______. (5)[2014·全国卷] 有6名男医生、5名女医生,从中选出2名男医生、1名女医生组成一个医疗小组,则不同的选法共有_______ (6)[2014·四川卷] 六个人从左至右排成一行,最左端只能排甲或乙,最右端不能排甲,则不同的排法共有_______ (7)[2014·浙江卷] 在8张奖券中有一、二、三等奖各1张,其余5张无奖.将这8张奖券分配给4个人,每人2张,不同的获奖情况有________种.(用数字作答) (8)[2014·重庆卷] 某次联欢会要安排3个歌舞类节目、2个小品类节目和1个相声类节目的演出顺序,则同类节目不相邻的排法种数是_______ (9)[2014·安徽卷]从正方体六个面的对角线中任取两条作为一对,其中所成的角为60°的共有_______

(10)[2014·湖北卷] 由不等式组?????x ≤0,y ≥0,y -x -2≤0确定的平面区域记为Ω1,不等式组?????x +y ≤1,x +y ≥-2确定的

平面区域记为Ω2,在Ω1中随机取一点,则该点恰好在Ω2内的概率为_______

(11)[2014·辽宁卷] 正方形的四个顶点A (-1,-1),B (1,-1),C (1,1),D (-1,1)分别在抛物线y =-x 2和y =x 2上,如图所示.若将—个质点随机投入正方形ABCD 中,则质点落在图中阴影区

例1(11)图 例2(1)图

例2、(1)[2014·安徽卷] 设a ≠0,n 是大于1的自然数,???

?1+x a n

的展开式为a 0+a 1x +a 2x 2+…+a n x n .若点A i (i ,a i )(i =0,1,2)的位置如图所示,则a =________.

(2)[2014·湖北卷] 若二项式????2x +a x 7

的展开式中1

x 3的系数是84,则实数a =________ (3)[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x -y )(x +y )8的展开式中x 2y 7的系数为________.

(4)[2014·山东卷] 若????ax 2+b

x 6

的展开式中x 3项的系数为20,则a 2+b 2的最小值为________. (5)[2014·浙江卷] 在(1+x )6(1+y )4的展开式中,记x m y n 项的系数为f (m ,n ),则f (3,0)+f (2,1)

+f (1,2)+f (0,3)=_______

(6)【2013新课标】设m 为正整数,2()m x y +

展开式的二项式系数的最大值为a ,21()m x y ++展开式

的二项式系数的最大值为b ,若137a b =,则m =_______ 例3、[2014·辽宁卷] 一家面包房根据以往某种面包的销售记录,绘制了日销售量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

将日销售量落入各组的频率视为概率,并假设每天的销售量相互独立.

(1)求在未来连续3天里,有连续2天的日销售量都不低于100个且另1天的日销售量低于50个的概率;

(2)用X 表示在未来3天里日销售量不低于100个的天数,求随机变量X 的分布列,期望E (X )及方差D (X ).

例4、[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从某企业生产的某种产品中抽取500件,测量这些产品的一项质量指标值,由测量结果得如图所示的频率分布直方图:

例4图

(1)求这500件产品质量指标值的样本平均数x 和样本方差s 2(同一组中的数据用该组区间的中点值作代表);

(2)由直方图可以认为,这种产品的质量指标值Z 服从正态分布N (μ,σ2),其中μ近似为样本平均数x -

,σ2近似为样本方差s 2.(i)利用该正态分布,求P (187.8

(ii)某用户从该企业购买了100件这种产品,记X 表示这100件产品中质量指标值位于区间(187.8,212.2)的产品件数,利用(i)的结果,求EX .

附:150≈12.2.若Z ~N (μ,σ2),则p (μ-σ

(2)利用(1)中的回归方程,分析2007年至2013年该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变化情况,并预测该地区2015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附:回归直线的斜率和截距的最小二乘估计公式分别为:

例6、[2014·湖北卷] 计划在某水库建一座至多安装3台发电机的水电站,过去50年的水文资料显示,水年入流量....X (年入流量:一年内上游来水与库区降水之和,单位:亿立方米)都在40以上,其中,不足80的年份有10年,不低于80且不超过120的年份有35年,超过120的年份有5年,将年入流量在以上三段的频率作为相应段的概率,并假设各年的年入流量相互独立.

(1)求未来4年中,至多..有1年的年入流量超过120的概率. (2)水电站希望安装的发电机尽可能运行,但每年发电机最多可运行台数受年入流量X 限制,并有如下关系:

800万元,欲使水电站年总利润的均值达到最大,应安装发电机多少台?

例7、[2014·四川卷] 一款击鼓小游戏的规则如下:每盘游戏都需击鼓三次,每次击鼓要么出现一次音乐,要么不出现音乐;每盘游戏击鼓三次后,出现一次音乐获得10分,出现两次音乐获得20分,出现三次音乐获得100分,没有出现音乐则扣除200分(即获得-200分).设每次击鼓出现音乐的概率为1

2

,且各次击鼓出现音乐相互独立.

(1)设每盘游戏获得的分数为X ,求X 的分布列.

(2)玩三盘游戏,至少有一盘出现音乐的概率是多少?

(3)玩过这款游戏的许多人都发现,若干盘游戏后,与最初的分数相比,分数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请运用概率统计的相关知识分析分数减少的原因.

例8、[2014·天津卷] 某大学志愿者协会有6名男同学,4名女同学.在这10名同学中,3名同学来自数学学院,其余7名同学来自物理、化学等其他互不相同的七个学院.现从这10名同学中随机选取3名同学,到希望小学进行支教活动(每位同学被选到的可能性相同).

(1)求选出的3名同学是来自互不相同学院的概率;

(2)设X 为选出的3名同学中女同学的人数,求随机变量X 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

例9、[2014·重庆卷] 一盒中装有9张各写有一个数字的卡片,其中4张卡片上的数字是1,3张卡片上的数字是2,2张卡片上的数字是3.从盒中任取3张卡片.

(1)求所取3张卡片上的数字完全相同的概率;

(2)X 表示所取3张卡片上的数字的中位数,求X 的分布列与数学期望. 例10、[2014·安徽卷] 甲乙两人进行围棋比赛,约定先连胜两局者直接赢得比赛,若赛完5局仍未出现连胜,则判定获胜局数多者赢得比赛.假设每局甲获胜的概率为23,乙获胜的概率为1

3

,各局比

赛结果相互独立.

(1)求甲在4局以内(含4局)赢得比赛的概率;

(2)记X 为比赛决出胜负时的总局数,求X 的分布列和均值(数学期望).

例11、[2014·江西卷] 随机将1,2,…,2n (n ∈N *,n ≥2)这2n 个连续正整数分成A ,B 两组,每组n 个数.A 组最小数为a 1,最大数为a 2;B 组最小数为b 1,最大数为b 2.记ξ=a 2-a 1,η=b 2-b 1.

(1)当n =3时,求ξ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

(2)令C 表示事件“ξ与η的取值恰好相等”,求事件C 发生的概率P (C );

(3)对(2)中的事件C ,C -表示C 的对立事件,判断P (C )和P (C -

)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例12、【2013安徽】某高校数学系计划在周六和周日各举行一次主题不同的心理测试活动,

分别由李老师和张老师负责,已知该系共有n 位学生,每次活动均需该系k 位学生参加(n 和 k 都是固定的正整数).假设李老师和张老师分别将各自活动通知的信息独立、随机地发给 该系k 位学生,且所发信息都能收到.记该系收到李老师或张老师所发活动通知信息的学生 人数为X.

(1)求该系学生甲收到李老师或张老师所发活动通知信息的概率;

(2)求使()P X m 取得最大值的整数m .

专题六 函数与不等式

要点解读

1、理解函数的三要素及其性质(奇偶性、单调性与周期性);

2、掌握常见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理解零点的概念;

3、理解导数的概念;会用导数工具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极值与最值;

4、理解不等式的性质、基本不等式、含绝对值不等式性质;掌握不等式证明的常用方法。 复习准备

(1)重做合肥一模、二模导数试题(2)看一遍本专题的课本内容与考试说明

例1、(1)[2014·福建卷] 已知函数f (x )=?

????x 2+1,x >0,

cos x , x ≤0,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f (x )是偶函数

B .f (x )是增函数

C .f (x )是周期函数

D .f (x )的值域为[-1,+∞) (2)[2014·山东卷] 函数f (x )=1

(log 2x )2-1

的定义域为( )

A.????0,12 B .(2,+∞) C. ????0,12∪(2,+∞) D. ????0,1

2∪[2,+∞) (3)[2014·北京卷] 下列函数中,在区间(0,+∞)上为增函数的是( )

A .y =x +1

B .y =(x -1)2

C .y =2-

x D .y =log 0.5(x +1)

(4)[2014·安徽卷] 设函数f (x )(x ∈R )满足f (x +π)=f (x )+sin x .当0≤x <π时,f (x )=0,则f ???

?23π6=( )

A.12

B.32 C .0 D .-12

(5)[2014·陕西卷] 下列函数中,满足“f (x +y )=f (x )·f (y )”的单调递增函数是( )

A .f (x )=12

x B .f (x )=x 3 C .f (x )=????12x D .f (x )=3x

(6)[2014·山东卷] 已知实数x ,y 满足a x <a y (0<a <1),则下列关系式恒成立的是( )

A.

1x 2

+1>1

y 2+1

B. ln(x 2+1)>ln(y 2+1)

C. sin x >sin y

D. x 3>y 3 (7)[2014·新课标Ⅰ] 设函数f (x ),g (x )的定义域都为R ,且f (x )是奇函数,g (x )是偶函数,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f (x )g (x )是偶函数

B .|f (x )|g (x )是奇函数

C .f (x )|g (x )|是奇函数

D .|f (x )g (x )|是奇函数 (8)[2014·辽宁卷] 已知a =2-13,b =log 213,c =log 121

3

,则( )

A .a >b >c

B .a >c >b

C .c >a >b

D .c >b >a

(9)[2014·山东卷] 已知函数f (x )=|x -2|+1,g (x )=kx ,若方程f (x )=g (x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则实

数k 的取值范围是( )

A. ????0,12

B. ???

?1

2,1 C. (1,2) D. (2,+∞) (10)[2014·湖南卷] 已知函数f (x )=x 2+e x -1

2

(x <0)与g (x )=x 2+ln(x +a )的图像上存在关于y 轴对称的

点,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1

e

) B .(-∞,e) C.????-1e ,e D.????-e ,1e

(11)[2014·湖南卷] 某市生产总值连续两年持续增加,第一年的增长率为p ,第二年的增长率为q ,则该市这两年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

A.p +q 2

B.(p +1)(q +1)-12

C.pq

D.(p +1)(q +1)-1

(12)[2014·陕西卷] 如图,某飞行器在4千米高空水平飞行,从距着陆点A 的水平距离10千米处开始下降,已知下降飞行轨迹为某三次函数图像的一部分,则该函数的解析式为 ( )

A .y =1125x 3-35x

B .y =2125x 3-45x

C .y =3125x 3-x

D .y =-3125x 3+1

5x

例2(1)[2014·全国卷] 若函数f (x )=cos 2x +a sin x 在区间????π6,π

2是减函数,则a 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 (2)[2014·重庆卷] 函数f (x )=log 2x ·log 2(2x )的最小值为________. (3)[2014·天津卷] 已知函数f (x )=|x 2+3x |,x ∈R .若方程f (x )-a |x -1|=0恰有4个互异的实数根,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4)[2014·新课标Ⅱ] 已知偶函数f (x )在[0,+∞)单调递减,f (2)=0,若f (x -1)>0,则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例3、[2014·安徽卷] 设函数f (x )=1+(1+a )x -x 2-x 3,其中a >0.

(1)讨论f (x )在其定义域上的单调性;

(2)当x ∈[0,1]时 ,求f (x )取得最大值和最小值时的x 的值.

例4[2014·四川卷] 已知函数f (x )=e x -ax 2-bx -1,其中a ,b ∈R ,e =2.718 28…为自然对数的底数.

(1)设g (x )是函数f (x )的导函数,求函数g (x )在区间[0,1]上的最小值; (2)若f (1)=0,函数f (x )在区间(0,1)内有零点,求a 的取值范围.

例5[2014·福建卷] 已知函数f (x )=e x -ax (a 为常数)的图像与y 轴交于点A ,曲线y =f (x )在点A 处的切线斜率为-1.

(1)求a 的值及函数f (x )的极值; (2)证明:当x >0时,x 2

(3)证明:对任意给定的正数c ,总存在x 0,使得当x ∈(x 0,+∞)时,恒有x 2

例6[2014·江西卷] 已知函数f (x )=(x 2+bx +b )1-2x (b ∈R ).

(1)当b =4时,求f (x )的极值;

(2)若f (x )在区间???

?0,1

3上单调递增,求b 的取值范围.

例7[2014·陕西卷] 设函数f (x )=ln(1+x ),g (x )=xf ′(x ),x ≥0,其中f ′(x )是f (x )的导函数.

(1)令g 1(x )=g (x ),g n +1(x )=g (g n (x )),n ∈N +,求g n (x )的表达式; (2)若f (x )≥ag (x )恒成立,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3)设n ∈N +,比较g (1)+g (2)+…+g (n )与n -f (n )的大小,并加以证明. 例8[2014·北京卷] 已知函数f (x )=x cos x -sin x ,x ∈?

???0,π

2.

(1)求证:f (x )≤0;

(2)若a

x

???0,π2恒成立,求a 的最大值与b 的最小值.

例9[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设函数f (x )=a e x

ln x +b e x -

1

x

,曲线y =f (x )在点(1,f (1))处的切线方程为y

=e(x -1)+2.

(1)求a ,b ; (2)证明:f (x )>1.

例10[2014·山东卷] 设函数f (x )=e x x

2-k ????2

x +ln x (k 为常数,e =2.718 28…是自然对数的底数). (1)当k ≤0时,求函数f (x )的单调区间;

(2)若函数f (x )在(0,2)内存在两个极值点,求k 的取值范围.

例11[2014·浙江卷] 已知函数f (x )=x 3+3|x -a |(a ∈R ).

(1)若f (x )在[-1,1]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记为M (a ),m (a ),求M (a )-m (a ); (2)设b ∈R ,若[f (x )+b ]2≤4对x ∈[-1,1]恒成立,求3a +b 的取值范围

例12[2014·重庆卷] 已知函数f (x )=a e 2x -b e -

2x -cx (a ,b ,c ∈R )的导函数f ′(x )为偶函数,且曲线y =f (x )在点(0,f (0))处的切线的斜率为4-c .

(1)确定a ,b 的值;

(2)若c =3,判断f (x )的单调性;

例13[2014·湖南卷] 已知常数a >0,函数f (x )=ln(1+ax )-2x

x +2

.

(1)讨论f (x )在区间(0,+∞)上的单调性;

(2)若f (x )存在两个极值点x 1,x 2,且f (x 1)+f (x 2)>0,求a 的取值范围. (3)若f (x )有极值,求c 的取值范围.

例14[2014·福建卷] 已知定义在R 上的函数f (x )=|x +1|+|x -2|的最小值为a .

(1)求a 的值;

(2)若p ,q ,r 是正实数,且满足p +q +r =a ,求证:p 2+q 2+r 2≥3.

例15[2014·辽宁卷] 设函数f (x )=2|x -1|+x -1,g (x )=16x 2-8x +1.记f (x )≤1的解集为M ,g (x )≤4的解集为N .

(1)求M ;

(2)当x ∈M ∩N 时,证明:x 2f (x )+x [f (x )]2≤1

4.

例16[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若a >0,b >0,且1a +1

b

=ab .

(1)求a 3+b 3的最小值.

(2)是否存在a ,b ,使得2a +3b =6?并说明理由.

例17[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 设函数f (x )=???

?x +1

a +|x -a |(a >0). (1)证明:f (x )≥2;

(2)若f (3)<5,求a 的取值范围.

例18(1)[2014·广东卷] 不等式|x -1|+|x +2|≥5的解集为________.

(2)[2014·湖南卷] 若关于x 的不等式|ax -2|<3的解集为???

?

??x -53<x <13,则a =________.

(3)[2014·江西卷] (1)(不等式选做题)对任意x ,y ∈R ,|x -1|+|x |+|y -1|+|y +1|的最小值为________. (4)[2014·陕西] 设a ,b ,m ,n ∈R ,且a 2+b 2=5,ma +nb =5,则m 2+n 2的最小值为_______.

(5)[2014·重庆卷] 若不等式|2x -1|+|x +2|≥a 2+1

2

a +2对任意实数x 恒成立,则实数a 的取值范

围是________. (6)【2014安徽】若函数f(x)=| x+1 |+| 2x+a |的最小值为3,则实数a 的值为________.

例19【2013安徽】设函数

22()(1)f x ax a x =-+,其中0a >,区间|()>0I x f x =

(Ⅰ)求的长度(注:区间(,)αβ的长度定义为βα-); (Ⅱ)给定常数(0,1)k ∈,当时,求l 长度的最小值.

例20【2013上海】已知真命题:“函数()y f x =的图像关于点( )P a b 、

成中心对称图形”的充要条件为“函数()y f x a b =+- 是奇函数”.

(1)将函数3

2

()3g x x x =-的图像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求此时图像对应的函数解析式,并利用题设中的真命题求函数()g x 图像对称中心的坐标; (2)求函数2

2()log 4x

h x x

=- 图像对称中心的坐标; (3)已知命题:“函数 ()y f x =的图像关于某直线成轴对称图像”的充要条件为“存在实数a 和b,使得函数()y f x a b =+- 是偶函数”.判断该命题的真假.如果是真命题,请给予证明;如果是假命题,请说明理由,并类比题设的真命题对它进行修改,使之成为真命题(不必证明).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 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而对于数学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 去看数学去挖掘数学,他不仅要能“做”、“会理解”,还应当能够教会 别人去“做”、去“理解”,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辨证等方面去展开。 以函数为例: 从逻辑的角度看,函数概念主要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三要素,以及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特殊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函数的全部。 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函数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函数与其他中学数学内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方程的根可以作为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数的图象在轴上方的那一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的集合; 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 同样的几何内容也与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2.对学数学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生是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 ,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 里“灌输数学” 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 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 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教学反思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历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 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 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高三数学教案

平面向量及其线性运算 教学内容:平面向量及其线性运算(2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向量的几何表示及向量相等的含义,掌握平面向量的线性 运算(向量加法、减法、数乘)的性质及其几何意义,理解平面向量共线的条件 和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教学难点:用基底表示平面内的向量. 教学用具:三角板 教学设计: 一、知识要点 1. 平面向量的有关概念 (1)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向量的基本要素:大小和方向. (2)向量的表示: ①几何表示法;用有向线段来表示向量,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箭头所指的 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②字母表示:a 或AB . (3) 向量的长度(模):即向量的大小,记作||a 或||AB . (4) 特殊的向量:零向量:0||=?=;单位向量:a 为单位向量?1||= . (5) 相等的向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同的向量. (6) 相反向量:-=?-=?=+. (7) 平行(共线)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向量,称为平行(共线)向量,记作∥. 2. 时, a a λ与, a a λ与异向; 0a =. ()()a a μλμ= μλμλ3.(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1e ,2e 是同一平面内两个不共线的向量,那么,对于这个平 面内任一向量,有且仅有一对实数1λ,2λ,使2211e e λλ+=. 其中不共线的向量1e ,2e 称为基底. (2)向量共线定理:向量与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仅有一个实数λ,使得λ=, 即∥?)(≠=λ. 二、典型例示

例1 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① 零向量没有方向;② 两个向量当且仅当它们的起点相同,终点也相同时才相等; ③ 单位向量都相等;④ 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一定有DC AB =; ⑤ 若b a =,c b =,则c a =;⑥ 若a ∥b ,b ∥c ,则a ∥c ; ⑦ b a =的充要条件是||||b a =且a ∥b ;⑧ 向量AB 就是有向线段AB ; ⑨若AB ∥CD ,则直线AB ∥直线CD ;⑩ 两相等向量若共起点,则终点也相同. 解:只有 ④、⑤、⑩ 三个命题正确. 如⑧不正确,是因为有向线段仅仅是向量的直观体 现,我们可以用有向线段来表示向量,但向量可以用不同的有向线段表示,只要 这些有向线段的长度相等方向相同即可,因此向量与有向线段是有区别的. 注:正确理解向量的有关概念是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 例2 (1)化简下列各式:①++;②++)(; ③)()(+++;④++-;⑤)(--. (2)若B 是AC 的中点,则= ,= ,= . 注:正确运用向量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进行化简,尤其要注意差向量起点和终点的选择. 例3 已知32=,3 2=,则DE 等于( ) A. 3 1 B. CB 31- C. CB 3 2 D. CB 32- 注:逆用向量的运算法则,体现逆向思维. 例4 设=,=,=,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1)若=++,则 三个向量可构成ABC ?;(2)若三个向量可构成ABC ?,则=++;并由此回答下列 问题:若命题甲为=++,命题乙为三个向量可构成ABC ?,则命题甲是命题乙的什 么条件? 注:注意向量运算的几何意义,体现数形结合思想. 例5如图,梯形ABCD 中,AB ∥CD 且CD AB 2=,M ,N 分别是CD 和AB 的中 点,设=,=,试用,表示和. 解:2 1++-=++= a b AB AD 2 121-=-=; DN MN 41412121-=-=++=++=. 注:关键在于确定一条从所求向量起点到终点的路径,然后再借助于向量的运算逐步转 化成用基底表示. 三、课堂练习 1.已知,AD BE 分别是ABC ?的边,BC AC 上的中线,且,AD a BE b ==,则BC 为( ) A. 4233a b + B. 2433a b + C. 2233a b - D. 2233 a b -+ 2.已知,,AB a BC b CA c ===,则0a b c ++=是,,A B C 三点构成三角形的 (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 对平面内任意的四点A,B,C,D ,则AB BC CD DA +++= . 4. 化简: (1)AB BC CD ++=_____________;

高三数学二轮学案(三角函数综合)

第5讲:三角函数的综合应用 一、考点检测 1. 已知x x x 2tan tan 24tan ,则=??? ??+ π的值为________________. 2. 已知=<<--=+??? ??+ ααπαπαcos ,02,534sin 3sin 则_____________. 3. 若 =-=-=-+)2tan(,2)tan(,3cos sin cos sin αββααααα则_______________. 4. 设α为锐角,若的值为则??? ? ?+=??? ??+ 122sin ,546cos παπα______________. 5. =--+)5tan 85(tan 10sin 20 sin 220cos 1o o o o o ________________. 二、热点透析 例1.已知函数??? ? ?+-+-=4sin )4sin(2)32cos()(πππ x x x x f (1) 求函数)(x f 的最小正周期和图像的对称轴方程; (2) 求函数)(x f 在区间????? ?- 2,12ππ上的值域.

例2.已知102)4(cos =-π x ,?? ? ??∈43,2ππx (1) 求x sin 的值; (2) 求)32sin(π+ x 的值. 变式:已知向量)cos ,1()2,(sin θθ=-=→→b a 与互相垂直,其中),(2 ,0π θ∈. (1) 求θθcos sin 和的值. (2) 若2 0,1010)sin(π??θ<<= -,求?cos 的值.

例3.已知函数)12 17,(),(cos sin )(sin cos )(,11)(ππ∈+?=+-=x x xf x f x x g t t t f (1) 将函数)(x g 化简成[]) π?ω?ω2,0,0,0()sin(∈>>++A B x A 的形式; (2) 求函数)(x g 的值域. 变式:已知函数??? ?? +=12cos )(2πx x f ,x x g 2sin 211)(+= (1) 设0x x =是函数)(x f y =图像的一条对称轴,求)(0x g 的值. (2) 求函数)()()(x g x f x h +=的单调递增区间.

2019-2020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数学试卷1 (含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数学试 卷1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70.0分) 1. 设集合A ={x|x >2},B ={x|x <4},则A ∩B =______. 2. 已知f(x)=ln(e 2x +1)+kx 是偶函数,则k =________. 3. “x >1”是“x 2>x ”的__________条件.(选填“充分不必要”、“必要不充分”、“充要”、 “既不充分又不必要”) 4. 幂函数f(x)=(m 2?3m +3)x m 2?2m+1 在区间(0,+∞)上是增函数,则m =______. 5. 直线3x +√3y ?6=0的倾斜角为_________ 6. 若命题“?x 0∈R ,x 02 +x 0+m <0”是假命题,则实数m 的范围是______. 7. 若tanα+1tanα= 103 ,α∈(π4,π2),则sin (2α+π4)+2cos π 4 cos 2α的值为 . 8. 已知函数f(x)={x ?1,x <0 log 2x ?3,x >0 ,则f(16)+f(?12)=______. 9. 如果直线l :y =kx ?1(k >0)与双曲线 x 2 16 ?y 29 =1的一条渐近线平行,那么k = ______ . 10. 将函数f(x)=sin (ωx ?π 6)(ω>0)的图象向左平移π 3个单位后,所得图象关于直线x =π对称, 则ω的最小值为 . 11. 已知函数f(x)={|x +1|,x ≤0 |log 2x|,x >0 ,若方程f(x)=a(a ∈R)有四个不同的解x 1,x 2,x 3,x 4,且x 1< x 20)的焦点恰好是椭圆 x 2 a 2 +y 2 b 2=1(a >b >0)的右焦点F ,且两条曲线的交点连线也过焦点F ,则该椭圆的离心率为___________. 13. 已知tanα+2 tanα?1=2,则sinα+2cosα sinα?3cosα=______. 14. 已知函数f (x )={e x ,x ≤0 1?x 2 ,x >0 ,若关于x 方程,f[f(x)]?1=m 有两个不同的根x 1,x 2,则x 1+x 2 的取值范围是 .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90.0分) 15. 已知p :函数f(x)=lg(ax 2?x +1 16a)的定义域为R ;q :a ≥1.如果命题“p ∨q 为真,p ∧q 为 假”,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等比数列

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等比数列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47 等比数列 教学内容分析 这节课是在等差数列的基础上,运用同样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研究另一种特殊数列———等比数列.重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的发现过程及应用,难点是应用.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等基本知识,并熟练加以运用. 2.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抽象、概括、归纳、猜想能力. 3. 感受等比数列丰富的现实背景,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任务分析 这节内容由于是在等差数列的基础上,运用同样的方法和步骤,研究类似的问题,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容易,所以应多放手让学生思考,并注意运用类比思想,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分清等差和等比数列的区别,而且可以锻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与等差数列相比等比数列须要注意的细节较多,如没有零项、q≠0等,在教学中应注意加以比较.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景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等差数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下面的特殊数列: 1.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下面一类特殊数列.下图是某种细胞分裂的模型. 细胞分裂个数可以组成下面的数列: 1,2,4,8,… 2. 一种计算机病毒可以查找计算机中的地址薄,通过电子函件进行传播.如果把病毒制造者发送病毒称为第一轮,函件接收者发送病毒称为第二轮,依此类推.假设每一轮每一台计算机都感染20台计算机,那么,在不重复的情况下,这种病毒每一轮感染的计算机数构成的数列是 1,20,202,203,…

(3)除了单利,银行还有一种支付利息的方式———复利,即把前一期的利息和本金加在一起算作本金,再计算下一期的利息,也就是通常说的“利滚利”.按照复利计算本利和的公式是 本利和=本金×(1+利率)存期 例如,现在存入银行10000元钱,年利率是%,那么按照复利,5年内各年末得到的本利和分别是(计算时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 表47-1 时间年初本金(元)年末本利和(元) 第1年10000 10000× 第2年10000×10000× 第3年10000×10000× 第4年10000×10000× 第5年10000×10000× 各年末的本利和(单位:元)组成了下面的数列: 10000×10198,10000×101982,10000×101983,10000×101984,10000×101985. 问题:回忆等差数列的研究方法,我们对这些数列应作如何研究 二、建立模型 结合等差数列的研究方法,引导学生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分析和探究,发现这些数列的共同特点,从而归纳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符号表示: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 叫作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作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表示(q≠0).即 [问题] 1. q可以为0吗有没有既是等差,又是等比的数列 2. 运用类比的思想可以发现,等比数列的定义是把等差数列的定义中的“差”换成了“比”,同样,你能类比得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吗如果能得出,试用以上例子加以检验. 对于2,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为an=a1+(n-1)d,即a1与(n-1)个d的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应为an等于a1与(n-1)个q的乘积,即an=a1qn-1.上面的几个例子都满足通项公式. 3. 你如何论证上述公式的正确性.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模版及案例

联系已学知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对应问题1. 第三边c 是确定的,如何利用条件求之? 首先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 、B 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 。 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A 如图,设CB a =,CA b =,AB c =,那么c a b =-,则 b c ()() 222 2 2c c c a b a b a a b b a b a b a b =?=--=?+?-?=+-? C a 从而2222cos c a b ab C =+-,同理可证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 于是得到以下定理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2222cos c a b ab C =+- 教学情境二 对余弦定理的理解、定理的推论 对应问题2 公式有什么特点?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等式为二次齐次形式,左边的边对应右边的角。主要作用是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夹角求对边。 对应问题3 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 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由学生推出)

222cos 2+-=b c a A bc ; 222cos 2+-=a c b B ac ; 222 cos 2+-=b a c C ba [理解定理]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求三个角。 思考: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 (由学生总结)若?ABC 中,C=90,则cos 0=C ,这时222=+c a b 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教学情境三 例题与课堂练习 例题.在?ABC 中,已知=a c 060=B ,求b 及A ⑴解:2222cos =+-b a c ac B =222+-?cos 045=2121)+-=8 ∴=b 求A 可以利用余弦定理,也可以利用正弦定理: ⑵解法一:∵cos 2221,22+-=b c a A bc ∴060.=A 解法二:∵0sin sin sin45a A B = 又 a <c ,即00<A <090, ∴060.=A 评述:解法二应注意确定A 的取值范围。 课堂练习 在?ABC 中,若222a b c bc =++,求角A (答案:A=120°) 教学情境四 课堂小结 (1)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2)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①.已知三边求三角;②.已知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3)正、余弦定理从数量关系的角度解释了三角形全等,已知边角求做三角形两类问题,使其化为可以计算的公式。 习题设计 1. 在?ABC 中,a=3,b=4,?=∠60C ,求c 边的长。 2. 在?ABC 中,a=3,b=5,c=7,求此三角形的最大角的度数。 3. 若sin :sin :sin 5:7:8A B C =,求此三角形的最大角与最小角的和的大小。 4. △ABC 中,若()222tan a c b B +-=,求角B 的大小。 5. ?ABC 的三内角,,A B C 所对边的长分别为,,a b c 设向量(,)p a c b =+,(,)q b a c a =--,若//p q ,求角C 的大小) (本案例由河北师大附中 刘建良设计,由汉沽五中 纪昌武 在目标设计和习题设计方面略作改动) 编写要求: 1、页面设置:A4,上、下、左、右边距都为2cm ;教学课题:小四宋体加粗;问题设计:课本上没有的有价值的情境、问题、例题、习题用五号黑体字,并简要说明设计意图。其他都用五号宋体。“目标设计、情境设计、问题设计、习题设计”要加粗。 2、目标设计主要写知识目标的设计。目标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可测性。

求数列通项专题高三数学复习教学设计

假如单以金钱来算,我在香港第六、七名还排不上,我这样说是有事实根据的.但我认为,富有的人要看他是怎么做.照我现在的做法我为自己内心感到富足,这是肯定的. 求数列通项专题高三数学复习教学设计 海南华侨中学邓建书 课题名称 求数列通项(高三数学第二阶段复习总第1课时) 科目 高三数学 年级 高三(5)班 教学时间 2009年4月10日 学习者分析 数列通项是高考的重点内容 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让他们掌握!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化归思想、应用意识. 2.通过对数列通项公式的研究 体会从特殊到一般 又到特殊的认识事物规律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 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 问题教学法------用递推关系法求数列通项公式 2. 讲练结合-----从函数、方程的观点看通项公式 三、知识与技能 1.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应用公式的能力; 2. 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 渗透函数、方程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用递推关系法求数列通项公式 2.难点:(1)递推关系法求数列通项公式(2)由前n项和求数列通项公式时注意检验第一项(首项)是否满足 若不满足必须写成分段函数形式;若满足

则应统一成一个式子. 教学资源 多媒体幻灯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复习导入 第一组问题: 数列满足下列条件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1);(2) 由递推关系知道已知数列是等差或等比数列即可用公式求出通项 第二组问题:[学生讨论变式] 数列满足下列条件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1);(2); 解题方法:观察递推关系的结构特征 可以利用"累加法"或"累乘法"求出通项 (3) 解题方法:观察递推关系的结构特征 联想到"?=?)" 可以构造一个新的等比数列 从而间接求出通项 教学活动2 变式探究 变式1:数列中 求 思路:设 由待定系数法解出常数

南通市启东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数学及答案

启东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 高三数学试题 命题人:俞向阳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5分,共70分. 1.已知集合{}1,2,4A =,{}|(1)(3)0B x x x =--≤,则A B = . 2.命题“[0,)x ?∈+∞,23x >”的否定是 . 3.在3和243中间插入3个实数1a ,2a ,3a ,使这5个数成等比数列,则2a = . 4.已知7sin cos 13αα+=- ,π (,0)2 α∈-,则tan α= . 5.函数()ln 23x f x x =+-在区间(1,2)上的零点个数为 . 6.已知定义在R 上的函数2()23f x ax x =++的值域为[2,)+∞,则()f x 的单调增区间为 . 7.函数3()812f x x x =+-在区间[33]-, 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是 . 8.等差数列{}n a 的前m 项的和为30,前2m 项的和为100,求它的前3m 项的和为 . 9.若α、β均为锐角,且1cos 17α= ,47 cos()51 αβ+=-,则cos β= . 10.函数()x f y =是R 上的奇函数,满足()()x f x f -=+33,当(0 ,3)x ∈时,()x x f 2=,则 (5)f -= . 11.如果若干个函数的图象经过平移后能够重合,则称这些函数为“互为生成”函数,给出下 列函数: ⑴1()sin cos f x x x =+;⑵2()f x x ;⑶3()cos )f x x x +; ⑷4()sin f x x =;⑸5()2cos (sin cos )222 x x x f x =+,其中“互为生成”函数的 有 .(请填写序号) 12.已知ABC ?是单位圆O 的内接三角形,AD 是圆的直径,若满足2 AB AD AC AD BC ?+?= , 则||BC = .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模版及案例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模版 及案例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教学情境一:(问题引入)在 ABC中,已知两边a,b和夹角C,作出三角形。

联系已学知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对应问题1. 第三边c 是确定的,如何利用条件求之 首先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 、B 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 。 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A 如图,设CB a =,CA b =,AB c =,那么c a b =-,则 b c ()() 222 2 2c c c a b a b a a b b a b a b a b =?=--=?+?-?=+-? C a B 从而2222cos c a b ab C =+-,同理可证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 于是得到以下定理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2222cos c a b ab C =+- 教学情境二 对余弦定理的理解、定理的推论 对应问题2 公式有什么特点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等式为二次齐次形式,左边的边对应右边的角。主要作用是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夹角求对边。 对应问题3 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 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由学生推出) 222cos 2+-=b c a A bc ; 222cos 2+-=a c b B ac ; 222cos 2+-=b a c C ba [理解定理]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求三个角。

高三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2019届高三数学教学设计模板教师的教学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做好一定的教学计划。下面是2019届高三数学教学设计模板,供广大的教师参考使用。希望各位高三数学教师能够培养出多个高端人才,进入自己理想中的大学。 一、指导思想 1、关注高考动态和信息,认真学习2019~2019年安徽《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关注这三年《考试说明》的不同点。等2019年《考试说明》下发后再研究。 2、认真做好复习迎考工作精心打造模拟试题增强高考备考的诊断性和预见性。研究安徽省2009~2019年的高考试卷,确认已经考过的知识点,对照《考试说明》获知还没有考到的知识点,复习中应特别关注。 3、本学期复习要抓住双基,回归课本;更要突出重点,要提高综合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并突出思维过程、思维层次的训练,强调知识的举一反三的灵活运用。 4、注重对学生复习方法的指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具体落实复习方案。有潜力但数学薄弱的学生要个别辅导。有效地提高本学期教学工作水平,全面提高学生高考成绩。 二. 基本情况 1. 本组有教师7人,承担高三年级13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

其中有一人担任了学校教务处主任,有一人担任高三年级部主任,2人任班主任。两个实验班,四个重点班,五个平行班,两个艺术班。班级差异很大,基本上是夸课头上课,可以说是责任重大,教学任务繁重,工作量超负荷。 2. 本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基础较差,特别是艺术班当时的进校成绩很不理想,加之各班学生人数多,学生基本素质又较差,教学有一定难度。 3.艺术班学生近五个月没有上文化课,可想而知,教学有多难。 4. 高三教学任务繁重,我们做到了早计划、早安排,现已把高中教材的教学内容提前完成。如何有针对性地、科学合理地安排下阶段的复习教学进度,保证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三. 教学目标与措施 1.上学期已完成第一轮复习,本期将完成第二轮,第三轮的全面复习。力争在三月初的江南十校一模、四月初的市二模和五月初的皖八三模考试中取得较好成绩。争取六月的高考取得优良成绩,力争完成各项指标。 2.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及时掌握高考教学新动态; 3.抓好常规教学。坚持集体备课,同类班级统一教学内容与进度,探讨课堂复习教学新模式。我校今年使用了《世纪金榜》一书作为教学用书,该书题量较大、题型较新、有一定

高三数学南方凤凰台高2021届高2018级高三一轮数学提高版完整版学案第一章

第1讲 集合及其运算 A 应知应会 一、 选择题 1. (2019·全国卷Ⅱ)设集合A ={x |x 2-5x +6>0},B ={x |x -1<0},则A ∩B 等于( ) A. (-∞,1) B. (-2,1) C. (-3,-1) D. (3,+∞) 2. (2019·全国卷Ⅲ)已知集合A ={-1,0,1,2},B ={x |x 2≤1},则A ∩B 等于( ) A. {-1,0,1} B. {0,1} C. {-1,1} D. {0,1,2} 3. (2019·宁德质检)已知集合A ={x |x ≥1},B ={x |x 2-2x -3<0},则A ∪B 等于( ) A. {x |1≤x <3} B. {x |x >-1} C. {x |1

B 巩固提升 一、 填空题 1. (2018·南通模拟)已知集合A ={0,e x },B ={-1,0,1},若A ∪B =B ,则x =________. 2. (2018·青岛模拟)设集合A ={x |(x +3)(x -6)≥0},B =? ??? ??x |2x ≤14 ,则(?R A )∩B =________. 3. (2019·张家口期末)已知全集U =Z,A ={x |x =3n -1,n ∈Z},B ={x ||x |>3,x ∈Z},则A ∩(?U B )中元素的个数为________. 4. (2019·深圳调研)已知集合M ={x |x >0},N ={x |x 2-4≥0},则M ∪N =________. 二、 解答题 5. 设集合U ={2,3,a 2+2a -3},A ={|2a -1|,2},?U A ={5},求实数a 的值. 6. 已知全集S ={1,3,x 3+3x 2+2x },A ={1,|2x -1|},如果?S A ={0},则这样的实数x 是否存在?若存在,请说明理由.

(新)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数学(5),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 (2)从知识的体系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等差数列及其前n项和”与“等比数列”内容的延续、不仅加深对函数思想的理解,也为以后学数列的求和,数学归纳法等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掌握了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与方法,等比数列的概念与通项公式。 (2)教学对象:高二理科班的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表现欲较强, 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尽管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刻,因而片面、不够严谨。 (3)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看:学生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 = 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并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江苏启东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数学检测试卷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质量检测试卷 高三数学 2020.09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命题:p x R ?∈,使sin x =;命题:q x R ?∈,都有210x x ++>.给出下列结论: ①命题“p q ∧”是真命题 ②命题“p q ∧?”是假命题 ③命题“p q ?∨”是真命题 ④命题“p q ?∨?”是假命题 其中正确的是 ( )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2.设)2,4(=a ,),6(y b =,且//,则=y ( ) A .3 B .12 C .12- D .3- 3.将函数()sin 23f x x π? ?=+ ???的图象向左平移6 π个单位,所得的图象对应的函数解析式是 ( ) A 、sin2y x = B 、cos2y x = C 、 2sin 23y x π??=+ ??? D 、sin 26y x π??=- ?? ? 4.已知集合P={6 5|<<-x x },Q={065|2≤--x x x },则P ?Q=____ ( ) A 、{6 1|<<-x x } B 、{61|≤≤-x x } C 、{61|<≤-x x } D 、{61|≤<-x x } 5.已知P 为抛物线C :24y x 上一点,F 为C 的焦点,若4PF ,则 ΔOPF 的面积为 ( ) B. 3 C. 4 6. f(x)与g(x)是定义在R 上的两个可导函数,若f(x),g(x)满足 ,则f(x)与g(x)满足 ( ) A .f(x)=g(x) B .f(x)=g(x)=0 C .f(x)-g(x)为常数函数 D .f(x)+g(x)为常数函数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模版及案例

教学情境一:(问题引入)在ABC中,已知两边a,b和夹角C,作出三角形。 联系已学知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对应问题1. 第三边c 是确定的,如何利用条件求之 首先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 、B 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 。 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A 如图,设CB a =,CA b =,AB c =,那么c a b =-,则 b c ()() 222 2 2c c c a b a b a a b b a b a b a b =?=--=?+?-?=+-? C a 从而2222cos c a b ab C =+-,同理可证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 于是得到以下定理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2222cos c a b ab C =+- 教学情境二 对余弦定理的理解、定理的推论 对应问题2 公式有什么特点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等式为二次齐次形式,左边的边对应右边的角。主要作用是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夹角求对边。 对应问题3 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 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由学生推出) 222cos 2+-=b c a A bc ; 222cos 2+-=a c b B ac ; 222 cos 2+-=b a c C ba [理解定理]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求三个角。 思考: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 (由学生总结)若?ABC 中,C=90,则cos 0=C ,这时222=+c a b 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教学情境三 例题与课堂练习 例题.在?ABC 中,已知=a c 060=B ,求b 及A ⑴解:2222cos =+-b a c ac B =222+-?cos 045=2121)+-=8 ∴=b 求A 可以利用余弦定理,也可以利用正弦定理: ⑵解法一:∵cos 2221,22+-==b c a A bc ∴060.=A 解法二:∵0sin sin sin45a A B b = 又 a <c ,即00<A <090, ∴060.=A 评述:解法二应注意确定A 的取值范围。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及课件

篇一: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第一章第三节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一)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加完美。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与、、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体同学,本班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 (2).能力训练目标: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 (3).创新素质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 2.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 六.教法学法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 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者苦心钻研、认真探究.下面我从教法、学法、预期效果等三个方面做如下分析. 1.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知识,更主要作用是为了训练人的思维技能,提高人的思维品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

高三数学南方凤凰台高2021届高2018级高三一轮数学提高版完整版学案第八章

第八章 解析几何 第41讲 直线的斜率与方程 A 应知应会 一、 选择题 1. (2019·开封模拟)过点A (-1,-3),斜率是直线y =3x 的斜率的-1 4 的直线方程为 ( ) A. 3x +4y +15=0 B. 3x +4y +6=0 C. 3x +y +6=0 D. 3x -4y +10=0 2. 直线2x cos α-y -3=0??? ?α∈????π6,π3 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 ( ) A. ????π6,π3 B. ????π4,π3 C. ????π4,π2 D. ????π4,2π 3 3. (2019·湖北四地七校联考)已知函数f (x )=a sin x -b cos x (a ≠0,b ≠0),若f ????π4-x =f ????π4+x ,则直线ax -by +c =0的倾斜角为( ) A. π4 B. π3 C. 2π3 D. 3π 4 4. 如果A ·C <0且B ·C <0,那么直线Ax +By +C =0不通过(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5. (2019·张家口模拟)若直线mx +ny +3=0在y 轴上的截距为-3,且它的倾斜角是直线3 x -y =33 的倾斜角的2倍,则( ) A. m =-3 ,n =1 B. m =-3 ,n =-3 C. m =3 ,n =-3 D. m =3 ,n =1 二、 解答题 6. 求过点A (1,3),斜率是直线y =-4x 的斜率的1 3 的直线方程.

7. 求适合下列条件的直线方程. (1) 经过点P(3,2),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 (2) 求过点(2,1)且在x轴上的截距与在y轴上的截距之和为6的直线方程. B巩固提升 一、填空题 1. 直线x+3y+1=0的倾斜角是________. 2. 过点P(2,3)且在两坐标轴上截距相等的直线方程为________. 3. 已知直线l:(a-2)x+(a+1)y+6=0,则直线l恒过定点________. 4. (2019·江苏姜堰中学)已知△ABC的三个顶点A(-5,0),B(3,-3),C(0,2),则BC边上中线所在的直线方程为________. 二、解答题 5. (2019·启东检测)已知直线l:(2+m)x+(1-2m)y+4-3m=0. (1) 求证:不论m为何实数,直线l过一定点M; (2) 过定点M作一条直线l1,使夹在两坐标轴之间的线段被M点平分,求直线l1的方程. 6. 如图,射线OA,OB分别与x轴正半轴成45°和30°角,过点P(1,0)作直线AB分别交 OA,OB于A,B两点,当AB的中点C恰好落在直线y=1 2x上时,求直线AB的方程. (第6题)

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角的概念的推广

31 角的概念的推广 教材分析 这节课主要是把学生学习的角从不大于周角的非负角扩充到任意角,使角有正角、负角和零角.首先通过生产、生活的实际例子阐明了推广角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然后又以“动”的观点给出了正、负、零角的概念,最后引入了几个与之相关的概念:象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等.在这节课中,重点是理解任意角、象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等概念,难点是把终边相同的角用集合和符号语言正确地表示出来.理解任意角的概念,会在平面内建立适当的坐标系,通过数形结合来认识角的几何表示和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是学好这节的关键.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例,体会推广角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理解正角、负角和零角的定义. 2. 理解象限角的概念、意义及表示方法,掌握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 3. 通过对“由一点出发的两条射线形成的图形”到“射线绕着其端点旋转而形成角”的认识过程,使学生感受“动”与“静”的对立与统一.培养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审视事物,用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生活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 任务分析 这节课概念很多,应尽可能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钟表上指针的转动、体操运动员的转体、自行车轮子上的某点的运动等)了解引入任意角的必要性及实际意义,变抽象为具体.另外,可借助于多媒体进行动态演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 [演示] 1. 观览车的运动. 2. 体操运动员、跳台跳板运动员的前、后转体动作. 3. 钟表秒针的转动. 4. 自行车轮子的滚动. [问题] 1. 如果观览车两边各站一人,当观览车转了两周时,他们观察到的观览车上的某个座位上的游客进行了怎样的旋转,旋转了多大的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