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中国古代政治的学术著作

关于中国古代政治的学术著作

关于中国古代政治的学术著作中国古代政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领域,其复杂性和独特性为学者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内容。许多学术著作涵盖了这个领域的各个方面,从古代政治制度和机构到政治哲学和思想。以下是几本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它们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史书之一,由司马迁于公元前109年创作完成。这部著作以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为主题,记载了从上古时代到西汉时期的各个历史时期。《史记》探讨了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和机构,记录了中国古代政治家和君主的事迹,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洞察力。

《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五经》之一,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它是根据儒家思想体系编纂的,内容主要涉及礼仪制度及其在政治中的作用。《礼记》包含了政治制度和官僚体制的描述,以及君主和臣民之间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这本书对于理解古代中国政治思想有着重要的贡献,也为后来政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政治学》是中国古代政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学生荀

子所著。这本书探讨了政治的本质和目的,以及如何实现政治的良好

治理。《政治学》强调了君主和臣民之间的道德关系,以及君主的职

责和义务。这本书为中国政治思想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框架,并对

中国古代政治体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在公元1084年编纂的中国历史著作,它是

一本集合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事件和统治者行为的编年史。《资治

通鉴》记录了从上古时期到宋代时期的各个历史时期,详细描述了政

治制度和政策的演变。这本书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重要文

献之一,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大明一统志》是明代杨慎所著的一部有关政治治理的著作。这

本书详细描述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和官僚体制,探讨了明朝政权的建立、维持和衰落。《大明一统志》对于研究明代政治制度和思想,以及对

于理解明朝政治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本书被认为是对中国古代政

治制度和治理的全面研究。

上述著作只是中国古代政治学研究领域中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

他学术著作涵盖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各个方面。这些著作为我们了解中

国古代政治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中国史十大经典书籍

中国史十大经典书籍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其悠久的历史和丰 富的文化传承,使得学术研究和相关的著作非常丰富。如果你感兴趣 了解中国历史,以下是中国史十大经典书籍。 1.《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中国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官员司马光。它 记录了从夏朝到南宋末年的中国历史,涵盖了三千年的历史,可谓是 中华民族史的良心之作。 2.《史记》 《史记》是汉代最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由司马迁创作。它涵盖了从 三皇五帝到汉武帝的历史,以及对后来历朝历代的考察和评论。它被 认为是中国史的百科全书。 3.《通鉴纪事本末》 《通鉴纪事本末》记载了历代的重大事件和人物,通过详细的描述、 分析和总结,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画卷。 4.《资治五代史》 《资治五代史》记录了从唐朝末年到后来五代十国的历史,以及南北 朝的历史。它是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势力对比和政治演变的重要参考。 5.《唐书》 《唐书》是唐朝时期的史书,它记录了唐朝的历史。在这部著作中, 我们看到了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也能发现唐朝在 一些方面的缺点。 6.《宋史》 《宋史》是南宋时期的史书,它记载了宋朝的历史。在这部著作中, 我们看到了宋朝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以及宋代思想文化的特点。 7.《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描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虽然被误认为是一本历史书,但它对于了解中国历史的文学、传说和

民间故事有重要意义。 8.《红楼梦》 《红楼梦》是另一本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描述了中国清朝中期的一 个封建世家的历史。它是中国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在描述人性和 风俗习惯方面有很强的生动感和深刻洞察力。 9.《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它收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论语》中的论述,涉及到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社交礼仪、个人修 养等方面,深刻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 10.《道德经》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作者是老子。它主要讲述的是人 类生活的道德、哲学、文化和生活方式。它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 代表作,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趋势产生重大影响。 以上是中国史十大经典书籍的简介,每一部著作都具有请家传家 藏的价值和文化深度。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历史、 文化和思想。所以,尽管这些著作可能会有一些难度,但是它们是值 得一读的。

中国的王权主义-南开大学

剖析中国古代王权主义的完整学术构思 ——读刘泽华教授的《中国的王权主义》一书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张分田 《中国的王权主义——传统社会与思想特点考察》是刘泽华教授的一部新作。全书37.5万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这部著作以中国古代王权作为研究对象,以一系列基础性研究为支撑,着重考察“王权支配社会”这个传统社会与思想的特点,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剖析王权主义的完整的学术构思。 我是刘泽华教授的学生,也是他的主要合作者之一,曾经参与过一批有关著作及《中国的王权主义》部分章节的写作,比较了解这方面的学术宗旨、学术积累、学术构思和研究进展。现将我对这部著作的评介奉献如下,以供广大读者阅读赏析时参考。 一 该书的学术构思和基本观点是刘泽华教授在一系列学术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纲要性的学术归纳。刘泽华教授现任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他在中国通史及中国政治思想史、社会史、秦汉史、史学理论等研究方向都有独著、合著或主编的学术专著出版。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刘泽华教授把主要精力投入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先后完成一批重要的学术专著,提出了具有鲜明个性的学术观点。以他为学术带头人的南开大学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集体长期团结合作,对若干重大课题集体攻关,并不断推出有特色的系列化的学术成果,在这个领域形成明显的学术优势。 构成《中国的王权主义》一书主要学术基础的是刘泽华教授独著、合著或主编的以下几种学术著作:《先秦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1984年出版)、《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三联出版社1987年出版)、《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出版)、《士人与社会(先秦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中国传统政治思维》(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士人与社会(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中国政治思想史(三卷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中国政治文化丛书》(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其中《中国政治思想史(三卷本)》于1999年获天津市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人民日报》、《中国出版》、《文汇报》、《天津社会科学》、《天津日报》等先后刊发专文书评。国内一批著名学者给予很高评价。此外,在刘泽华教授的指导下,他的合作者们还完成了一批相关的各具特色的学术著作。 这些著作包括了三个层次的递进性的研究。第一个层次是政治思想的基础研究。这个研究纵向通贯了中国古代史,横向涵盖了思想家列传研究、政治学术流派研究、时代性的政治思潮研究、各种专题研究以及政治思想与政治实践关系研究。读者不难从上面开列的相关著作名录中看出刘泽华教授在中国政治思想与社会的基础研究方面的广度、深度及其学术质量。第二个层次是政治文化研究。“政治文化”这个概念是西方学者提出的,有关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启发性。仅就对象而言,实际上有关“政治文化”的研究古即有之。这个概念及相关的研究

关于中国古代政治的学术著作

关于中国古代政治的学术著作中国古代政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领域,其复杂性和独特性为学者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内容。许多学术著作涵盖了这个领域的各个方面,从古代政治制度和机构到政治哲学和思想。以下是几本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它们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史书之一,由司马迁于公元前109年创作完成。这部著作以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为主题,记载了从上古时代到西汉时期的各个历史时期。《史记》探讨了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和机构,记录了中国古代政治家和君主的事迹,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洞察力。 《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五经》之一,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它是根据儒家思想体系编纂的,内容主要涉及礼仪制度及其在政治中的作用。《礼记》包含了政治制度和官僚体制的描述,以及君主和臣民之间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这本书对于理解古代中国政治思想有着重要的贡献,也为后来政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政治学》是中国古代政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学生荀 子所著。这本书探讨了政治的本质和目的,以及如何实现政治的良好 治理。《政治学》强调了君主和臣民之间的道德关系,以及君主的职 责和义务。这本书为中国政治思想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框架,并对 中国古代政治体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在公元1084年编纂的中国历史著作,它是 一本集合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事件和统治者行为的编年史。《资治 通鉴》记录了从上古时期到宋代时期的各个历史时期,详细描述了政 治制度和政策的演变。这本书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重要文 献之一,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大明一统志》是明代杨慎所著的一部有关政治治理的著作。这 本书详细描述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和官僚体制,探讨了明朝政权的建立、维持和衰落。《大明一统志》对于研究明代政治制度和思想,以及对 于理解明朝政治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本书被认为是对中国古代政 治制度和治理的全面研究。 上述著作只是中国古代政治学研究领域中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 他学术著作涵盖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各个方面。这些著作为我们了解中

左传的主要内容

左传的主要内容 《左传》是我国古代史书之一,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和政治事务,以及与其他国家发生的关系。该书共计50篇,涉及了从文公到昭公的40年间鲁国的变迁和发展。 整部书的核心是鲁国国君的变化,描写了从文公到昭公的鲁国君主们的政治态度和行为,其中最突出的是鲁国先王之争,记录了文、武、成、庄等王者之间的斗争。他们之间的争斗,是鲁国变迁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这部史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其中,文公是一位仁爱之王,他不为物欲所动,不听取谄媚之言,而是恪守正义,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武公是一个多愁善感的王者,他对权力十分渴望,却缺乏才干和决策能力。成公则是一个能干、果断的君主,他推行勤政善治,重视周边国家的关系,使鲁国逐渐富强。庄公则是一个推崇礼仪之君,他注重礼仪文化的传承,深入民间,了解各族的生活,使鲁国得到了一些财政上的收益。 《左传》不仅记录了国君的变化,也涵盖了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如卫灵公之死、晋楚之盟、鲁襄公之死等等,这些事件使得整个鲁国的政治生态更加复杂。对于外交方面,左传中也有许多重要记录,如鲁国和晋国的关系、鲁国和陈国的关系等,这些关系深刻地影响了鲁国的发展。 在历史繁华和国家运转中,鲁国的地位和影响力十分重大。《左传》中记载了鲁国的舆情、政治事件和人物,描述了鲁国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深入剖析鲁国的政治生态,深刻地

反映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时代。 总的来说,《左传》是一部关于鲁国历史的重要文献,通过对鲁国国君,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全面描述,使我们对春秋时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是对后世政治家和历史学家的极大启示,对中国历史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文化也开始出现了多样性的特点。在这个时期,形成了正义宽容的风气,注重礼教和文化的传承。 在文化方面,春秋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自由开放的文化杂交期。道家、儒家和墨家三大哲学流派相继兴起并影响了整个社会。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强调礼教道德的重要性,要求治理国家必须有名正言顺的道德支撑,形成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石的儒家传统。道家则主张自然真理,强调个体注重内心修养、与自然和谐相处,弥补了儒家理性化思维的不足。墨家认为天下一家,强调社会平等和爱人的思想,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而在社会方面,春秋时期始于四族大战,血雨腥风,各国相互厮杀,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贫富差距的扩大。因此,在这个时期,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地位开始上升,也形成了政治、宗教、军事等多个领域的专门化。 此外,春秋时期也是文化融合的时期。当时的各个国家之间进行着文化、人才、贸易等方面的交流,从而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和发展。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文学艺术作品,多以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书单

中国政治思想史书单 一、研究动态与方法 1.葛兆光《思想史的写法》(《中国思想史》第1卷),复旦大学2004; 2.汪晖《现代中国的思想兴起》(导论,1-102页),北京三联书店2004; 3.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江西教育2001 4.刘禾《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法批判纲要》,上海三联1999 5.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 6.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香港中文大 学2008,法律出版社2010 7.萧延中:《“身体”:中国政治思想建构的认知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XX年第6期 二、前近代思想历程 8.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1922 9.本杰明·史华慈《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10.姚中秋:《治理秩序论:经义今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1.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新星出版社 1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1920、《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4、《梁启超论清 学史二种》 13.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 14.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中华书局1997;《中国的公与私》、《作 为方法的中国》 三、由传统到现代 15.朱维铮:《十八世纪的汉学与西学》,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 期,收入《走进中世纪》;中国经学史十讲 16.陈其泰:《清代公羊学》东方出版社1997 17.罗剑秋《嘉庆以来汉学传统的衍变与传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8.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19.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广西师大2009 20.蒋庆:《公羊学引论——儒家的政治智慧与历史信仰》[修订本],福建教育2014 21.(美)萧公权:《近代中国与西方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江苏 人民1997 22.(美)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江苏人民1997 四、主要政治思潮——民族主义 23.《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民族主义》,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1 24.(美)班乃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 海人民2005 25.(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 北京社科文献/中央文献2003;《文化、权力与国家》,“权力的文化网络”概念,立足华北农村 26.(美)詹姆士·汤森:《中国的民族主义》,复旦大学编:《近代中国的国家形 象》,上海古籍2003;《中国政治》,毛泽东时代的政治 27.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2001 28.皮明勇《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多重架构》,载《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3期, 收入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的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时期中国的历史命运》,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29.金观涛:《百年来民族主义的结构演变》,载《二十一世纪》,1993年第2期 30.黄兴涛:《民族自觉与符号认同:“中华民族”观念萌生与确立的历史考察》, 《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02创刊号 31.罗志田:《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史学反思》,见《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与学术 掠影》,广东教育出版社 32.林同奇《民族、民族国家、民族主义的双重含义》 33.许纪霖:《政治美德与国民共同体:梁启超自由民族主义思想研究》,见《西 学与清代文化》2008中华书局 34.黄兴涛:《情感、思想与运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研究检视》,广东社会科学 2009 五、主要政治思潮——自由主义

唐摭言的主要内容

唐摭言的主要内容 唐摭言是隋末唐初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其著作《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通史。唐摭言的主要内容即是其在《资治通鉴》中概括出来的历史观点,其中包括对于历史规律、政治道德、文化传承等等方面的看法。 首先,在历史规律方面,唐摭言认为:“盛衰之路,自古未尝逾此。”他认为历史是循环往复的,一代荣耀的王朝终究会走向衰落,而新的王朝又会诞生。他从历史的长河中限而论之,发现前贤所言 "治国者必先治其民" , 是一条必然的历史规律,“政治道德的振兴就是治国的根本,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其次,在政治道德方面,唐摭言认为“君子以责其身,而后责人”,认为一个人应该首先要修身养性,做到真正的君子,才有资格去要求别人。他强调,一个君子的行为不仅要涵盖自身的好处,还要着眼于整个社会的福祉,保持良好的品德,才能让一个国家得以长治久安。 最后,在文化传承方面,唐摭言提出了“祖德铭刻,见辙可谕”的观点,他认为历史是可以传承的,而传承的方式就是通过文化来铭刻祖先的美德。因为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一代传一代,几千年都不会断。 通过上述观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唐摭言的历史观,他提出的这些看法在中国历史上赢得了广泛的认同和尊重。唐摭言既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又是一位伟大的学者,他的成就对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在《资治通鉴》中则是将他

的思想贯穿于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当时的文化背景: 唐摭言生活的时期是唐朝晚期和五代十国的过渡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不平凡的时期。在文化方面,唐摭言所处的时期,文艺复兴式的文化繁荣已经到了巅峰。唐朝中期开始出现大量的诗人、文学家著作,其中包括著名的『唐诗三百首』。此外,唐朝还涌现出许多杰出的画家、书法家、音乐家等等,他们的作品仍然在今天得到广泛的赞誉。 当时的社会背景: 唐摭言生活的时期是一个国家繁荣和衰落的过程。唐朝初期,天下太平,经济发展迅速,民生安定,文化繁荣。但到了晚期,唐朝逐渐腐败衰落,军阀割据、民变不断、社会安定性降低,导致唐朝的垮台。随着唐朝的灭亡,它所建立的文明也逐渐消失,中华文化向后遗症发展。 《资治通鉴》的影响: 《资治通鉴》是唐摭言的代表作,它创新性地概括了中国历史,从乃䣷二虏之后讲起,追溯到新朝,直到五代中兴。很多人都认为,《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著作中的绝世瑰宝,因为它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每个朝代的运动和变化,作为中国历史研究的标准著作,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精神遗产。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对于中国史学的发展和繁荣的促进,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尽

儒家十三部经典著作

儒家十三部经典著作 儒家十三部经典著作 自古以来,中国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 观是以仁义道德为首要原则,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丰富多彩,其中的十三部经典著作更是被誉 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以下是儒家十三部经典著作的具体介绍: 一、《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阐述了学习与修身的重要性。其含义更是被扩展为治国、产业、世界和自我等方面。 二、《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阐述了中庸的思想。其含 义是指在一切事物中,都应该坚持中庸的原则,保持适度与平和。 三、《论语》:是记录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和其门徒的言行录,内 容以言简意赅且言语含蓄为特点。其中包括了许多关于仁爱、政治、 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思想。 四、《孟子》:是由孟子所著,学术性较高,内容包括仁者为王、人 性本善等诸多思想。 五、《礼记》:是经过多位儒家大师整理所成的,包括了周礼、仪礼、春秋礼等等,集中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规矩。

六、《易经》:是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包括了八十一卦,其中包 含了通诸事物的道理与;八卦象征着自然界的事物(如天地、山水等),取得了社会生活的丰富内涵。 七、《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又称《三百诗》,要求在 音乐节目上配合表演,其诗歌形式注重押韵格律,并且以历史为背景。 八、《春秋》:是古代历史著作,按各年的政治事件、战争事故记载,其中涵盖了大量关于道德、家族、政治和法律等方面的思想。 九、《左传》:是春秋时期的历史书籍,采用记年方式,记载了齐、卫、楚、吴、越、晋、燕等列国的历史事件,是中国史学和史家言论 创作的重要范本。 十、《尚书》:也是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部,注重历史崇拜,对中华 古代文化、政治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 十一、《周礼》:也是属于礼记的一部,是一份国家级的官方礼仪和 制度的重要规定。 十二、《乐经》:又叫《乐府》,是最早的音乐文献之一,包括了乐歌、乐舞、乐曲等,是传统文化中最为丰富和重要的一部分。 十三、《易传》:是《易经》的注释内容,集中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

中国历史上的学问著作

中国历史上的学问著作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学问著作,这些著作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知识,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学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将介绍几部中国历史上的学问著作,并简要介绍它们的内容和影响。 《周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学问著作,也是古代中国学问的重要基石。《周易》由六十四卦和爻辞组成,通过卦象和爻辞的解读来预测人事的变化和世界的运行规律。《周易》对后世的哲学、文化和历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学术的根本经典。 《尚书》是一部记载了周朝和西周早期历史的学问著作。《尚书》内容丰富,包括了诸多方面的知识,如政治、军事、礼仪、历法等。这部著作不仅是古代中国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后世学者研究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的重要参考。 《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学问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论语》以言简意赅、精炼而著称,其中包含了许多深刻的道德和伦理观念,对后世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论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行为准则。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所著。《史记》分为纪传体和表,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史记》以其严肃的史学态度和生动的叙述方式,成为中国古代

史学的典范。它不仅对后世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了周朝早期的民间诗歌和宫廷雅乐。《诗经》以其优美的诗歌形式和丰富多样的内容而闻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诗经》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上所提到的学问著作只是中国历史上众多学问著作中的一部分,每一部著作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影响。这些学问著作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也为后世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它们对中国学术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的繁荣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政治思想家

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政治思想家中国古代历史悠久,绵延数千年,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政治思想家。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和理论对中国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几位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政治思想家。 1. 孔子 (551-479 BC): 孔子,又称孔夫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被 后世奉为儒家学派的核心。孔子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观念,在其著作《论语》中,他集结了他的思想和教导。他的政治观点强调仁爱和治 理的良好品质,他认为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治国。 2. 孟子 (372-289 BC):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第二代代表,孔子的继任者。他继承和发展了孔 子的思想,为后世的儒家学派奠定了坚实基础。孟子关注人性和仁爱,他认为人性本善,并主张通过教育和道德来实现社会和谐。他还提出 了“性善论”和“仁政论”,强调人民对政府的合法性。 3. 荀子 (313-238 BC): 荀子是战国时期的重要政治思想家。他强调人性的复杂性和恶劣性,并主张政府的严厉统治和法律的严格执行。荀子的政治理论反映了他 对国家和政府的强大权力的渴望。 4. 老子 (6世纪 BC):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著作《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文 化的瑰宝。他主张“无为而治”,意味着政府应该尽量少干涉人民的生活,以保持社会的和谐。他的政治观念与孔子和儒家学派有所不同, 强调自然的智慧和道德。 5. 韩非子 (280-233 BC):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法家学派的代表。他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并主 张以法律和刑罚来维持社会秩序和政权稳定。他的政治理论对中国封 建社会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政治思想家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于中国 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反映了当时社 会的政治状况和价值观念,同时也对后世的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中国古代史上的政治思想家们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他们的思想和理论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也对后世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研究他们的思想和观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 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进一步推动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

古代知名人物及其著作

古代知名人物及其著作 一、孔子《论语》 孔子(551-479 BC)是中国古代知名人物之一,被认为是中国古 代最重要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著作《论语》记录了他的 言论和行为。 《论语》是一部含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录的著作,是儒家经典之一。它包含了孔子关于政治、教育、伦理、礼仪等方面的思想,集中 介绍了他的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理念。通过孔子的话语和教导,读者可以了解到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如仁、义、礼、智等等。 二、佛陀《法句经》 佛陀(公元前563-483 BC)是佛教的创始人,也是古代印度的伟 大哲学家和思想家。《法句经》是佛陀的著作之一,记录了他的教诲 和智慧。 《法句经》是佛教经典之一,以简短而深刻的语句呈现了佛陀的 教导。它包含了佛陀关于人生、苦难、智慧、慈悲等诸多主题的论述,强调了修行的重要性和达到解脱的途径。该经文的目的是引导人们脱 离痛苦,实现内心的平和与智慧。 三、老子《道德经》 老子(约公元前571-471 BC)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化名人,被 认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著作《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 要文献之一。 《道德经》是一部以哲学、伦理和政治为主题的著作。它以简练 而深刻的语言,探讨了人类的道德、治理和人生观等问题。通过对自 然和宇宙的观察和思考,老子提出了崇尚自然、尊重道德、追求无为 而治的理念。他强调的“道”是一种超越言语和逻辑的终极真理。 四、苏格拉底《对话录》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 BC)是古希腊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通过与他人进行对话的方式,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观点和思考方式。《对话录》是苏格拉底的著作之一,记录了他与学生和同事的对话和哲学思考。 《对话录》是一系列对话和讨论的记录,主要是苏格拉底与不同人士进行的哲学对话。这些对话涉及到伦理、道德、政治、知识等主题,旨在通过质问和批判来激发人们的思考和自省。苏格拉底的对话方法对后来的哲学和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柏拉图《理想国》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 BC)是古希腊的哲学家,被视为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著作《理想国》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理想国》是一部以哲学和政治为主题的对话著作。书中描述了柏拉图对于理想国家和智者统治的构想。他认为国家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公正和智慧的统治,通过对教育、政治、道德等方面的讨论,展示了他对理想社会的思考和设想。柏拉图的著作对后世的政治哲学和社会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孟子《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289 BC)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他的理论和主张。《孟子》是一部以政治、伦理和教育为主题的著作。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强调教育和修养在人的成长和发展中的重要性。他认为政府应该以仁义礼智为准则,促进国家的和谐和人民的福祉。孟子的思想对于后世儒家的发展和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是部分古代知名人物及其著作的介绍,这些人物和著作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思想、哲学和政治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新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 文献

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一、古籍: 1.《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二版; 2.《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一版; 3.《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一版; 4.《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第二版; 5.《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 6.《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 7.《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 8.《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一版; 9.《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 10.《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 11.《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 12.《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 13.《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 14.《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第一版; 15.《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一版; 16.《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 17.《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 18.《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 19.《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 20.《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新一版; 21.《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 22.《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 23.《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 24.《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 25.《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 26.《山海经》战国·佚名 27.《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注 28.《大唐西域记》唐·玄奘

29.《逸周书》战国 30.《国语》战国 31.《战国策》西汉·刘向集录 32.《华阳国志》晋·常璩 33.《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 34.《史通》唐·刘知几 35.《唐律疏议》唐·长孙无忌等 36.《唐会要》宋·王溥 37.《唐六典》唐·李林甫等 38.《通典》唐·杜佑 39.《文献通考》元·马端临 40.《读通鉴论》清·王夫之 41.《廿二史劄记》清·赵翼 42.《贞观政要》唐·吴兢 43.《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44.《续资治通鉴》清·毕沅编著 45.《三朝北盟会编》(初校)南宋·徐梦莘 46.《文史通义》清·章学诚 47.《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咸宾录》[明]陈诚著周连宽校注 48.《利玛窦中国札记》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何兆武校 49.《宋高僧传》(上下册)[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 50.《五灯会元》(全3册)[宋]普济编,苏渊雷点校 二、专著: 1.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十卷本),人民出版社1996年。 3.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4.吴汝康、吴新智、张森水合著《远古中国人类》,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5.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郑杰祥:《夏史初探》,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学术思想史的明珠《明儒学案》

学术思想史的明珠《明儒学案》 研究生张灵利 一、选题目的: 《明儒学案》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史学家黄宗羲所著,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早、最完备的一部学案体学术思想史著作,它的编撰标志着中国学术史研究“学案体”的确立,在中国学术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写作意图在经世致用, 其主要内容是系统总结有明一代学术发展状况,此书思想价值很高, 对清代与近代学术发展有重大影响,因此值得我们阅读。 二、史学家黄宗羲 黄宗羲(1610 —1695),字太冲, 号南雷, 又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 是明末清初一位进步思想家与史学家。其父因东林党狱被阉党迫害而死。崇祯帝即位,宗羲赴京为父鸣冤,被许为“忠臣孤子”。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南下,弘光政权崩溃,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他募乡民在余姚举兵抗清,时称“世忠营”。鲁王政权授以监察御史兼职方之职。兵败返回故里,课徒授业,著述以终,至死不仕清廷。黄宗羲为学领域极广,成就宏富,史学造诣尤深。他身历明清更迭之际,认为“国可灭,史不可灭”。他论史注重史法,强调征实可信。所著《明儒学案》,搜罗极广,用力极勤,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学术思想史专著。在哲学上,认为气为本,无气则无理,理为气之理,但又认为“心即气”,“盈天地皆心也”。在政治上,他深刻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君为天下之大害,不如无君,主张废除君主“一家之法”,建立万民的“天下之法”。他还提出以学校为议政机构的设想。他精于历法、地理、数学以及版本目录之学,并将其所得运用于治史实践、辨析史事真伪、订正史籍得失,多有卓见,影响及于整个清代。他一生著述大致依史学、经学、地理、律历、数学、诗文杂著为类,多至50余种,近千卷。著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史案》(迄今未见)、《明文海》、《明夷待访录》、《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 三、著述背景 黄宗羲生活在一个“天崩地解”的历史大变革时期,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空前激烈, 特别是明朝灭亡后, 有识之士都在总结明亡的教训。他们认为明代的理学, 尤其是阳明心学, 空谈心性, 无益于世, 最终导致亡国, 应该予以批判。明末清初学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从空谈心性转向经世致用。他写《明儒学案》一书, 不仅是在总结明代理学的历史, 更是在宣扬“新王学”, 试图用修正的“王学”来再次充当学术思想的先锋。所以他认为: “盈天地之间皆心也, 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故穷天地万物之理, 即在吾心之中。后之学者, 错会前贤之意,以为此理悬空于天地万物之间, 吾从而穷之, 不几于义外乎? 此处一差, 则万殊不能归一。⋯⋯学术之不同, 正以见道体之无尽也, 奈何今之君子, 必欲出于一途, 剿其成说, 以衡量古今, 稍有异同, 即诋之为离经叛道, 时风众势, 不免为黄芽白苇之归耳。”他认为后学未能真正理解“先贤”的宗旨, 所以诋毁“王学”, 而独尊程朱。他写《明儒学案》的意图, 在分源别派, 并纠正周汝登《圣学宗传》、孙奇逢《理学宗传》的不足。同时, 黄宗羲提倡自由讨论、各家争鸣的学风, 他说: “学问之道, 以扣人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 依样葫芦者, 非流俗之士, 则经生之业也。此编所列, 有一偏之见, 有相反之论, 学者于其不同处, 正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之儒生与文吏_北京大学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阎步克北京大学 第一讲儒生与文吏 本讲目的:了解第一具有学者和官僚双重身份的中国士大夫,在帝制的初期是如何形成的;第二,通过儒生和文吏,了解社会中的某个阶层的兴起与政治思想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第三,认识中国古代的学术源流与中国早期政治体制的关系。 士大夫政治: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历朝历代把士人作为官僚的主要来源。士人阶层起源与战国,战国士阶层的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之源。秦始皇对士有过打压,但汉武帝之后,士阶层又重新崛起,两千多年一直是帝国官僚的主要来源。选官制度得到了科举制度的支持。宋神宗与文彦博的对话表明,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帝王是“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还没有做官居位的学子可以称为士,读了书做了官的可以称为士大夫。 据研究,清朝在19世纪中期获得秀才举人以上功名的人大概有110万,加上官僚,家属等,他们的人数有550万,占总人口的1.3%。士大夫阶层是中国社会的统治阶层。同时他们的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4%,所以士大夫阶层也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分割者。所以,士大夫的阶层的主要特点就是既是读书人又是帝国官僚。 士大夫的英语译法:scholar-official 学者-官吏 Scholar-bureaucrat 学者-官僚 Literati-officialdom 文人-官僚 英语世界的历史上,没有出现过这样的阶层,能够同时扮演官僚的社会角色、政治角色和文化角色。美国的列文森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序言中,以amateur形容中国官僚。他认为,中国官僚在政务上是业余的,因为他们修习的是艺术,包括一些人文知识,会吟诗作画,注释经典,但是这些与帝国的兵刑钱谷行政没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他们在艺术上的爱好也是业余的,因为他们是帝国官僚。 马克斯韦伯认为官僚政治应该是一种理性行政,或者是合理化行政,首要特征就是专家行政,中国士大夫丝毫没有受过行政训练,根本不懂法律,拥有这样一群官吏的国度,必定是有什么特殊性的。 文人学者兼为官僚,这种政治形态具有十分的特色。其他国家并没有这样政治形态。古希腊的思想家并不把做官作为个人追求,古印度的婆罗门阶层掌管宗教文化和世俗刹帝利阶层是两个阶层。欧洲中世纪也存在教会阶层,和世俗政权相分离,所谓上帝的事情

中国政治制度史(一)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一、选择题 1、一般把政体分为(君主制)和共和制两类。 2、下列不属于传统社会特征的是(社会组织为社会的核心单位) 3、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指导思想。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范围。(社会主义社会) 5、中国的君主制出现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 6、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结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 7、国内外第一部最大部头的现代方法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性著作是(《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8、中国奴隶制国家结构是一种(等级君主制)。 9、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制则是建立在封建(家庭)制度基础上的一种封建专制君主制。 10、封建社会是封建(地主阶级)地主阶级执掌国家政权的时代。 11、司马迁写(《史记》)是为了“鉴往事,知来者”。 二、判断题 1、政治是对公共权利的争取与运用。 (对) 2、国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管理形式。(错) 3、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是国体。(错) 4、政治制度是一国各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它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错) 5、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典型的、自然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封建社会】的农耕社会。(对) 6、中国传统社会在政治上是神权从属于皇权;思想上,宗教【佛教和道教】与儒学同处于官方正统地位。 (错) 7、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政体标志着统一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对) 8、君主制政体始终与农耕文明相联系。 (对) 9、传统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一般走的是传统史学的治学之路,以写“信史”为原则,注重考据和实录。 (对) 10、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具有强大内聚力、扩散性和凝固力的外放型社会。 (错) 11、《尚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政书体的文献。 (对) 三、名词解释 1、政治:政治的歧义颇多,大体可归纳为三种观点:①政治指管理国家公共事物的一种行为和活动。 ②政治是对公共权利的争取与运用。③政治是制定与执行政策的过程。 2、政治制度:指统治阶级(统治集团)通过对政权的控制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3、中央集权制:指的国家权力机构的联系与运作方式。即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力隶属关系上,地方绝对听命于中央,中央执掌立法、司法、人事、军政、财政等方面的大权,地方受制于中央并接受中央的监督。 4、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性质:指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哪个主导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5、中国政治制度史:是研究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具有综合性质的专门史和政治学的基础学科。 6、“十通”:是一套考辩中国历代典章制度,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军事图籍的重要工具书。“十通”系统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