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铃薯青枯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马铃薯青枯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马铃薯青枯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马铃薯青枯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马铃薯青枯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马铃薯块茎得了青枯病后,轻的不明显,重的脐部呈灰褐色水浸状,切开薯块,维管束圈变褐,挤压时溢出白色粘液,但皮肉不从维管束处分离,严重时外皮龟裂,髓部溃烂如泥,别于枯萎病,那青枯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采用生物植保技术进行青枯病的防治,根据土壤以菌抑菌平衡原理,在作物青枯病发病初期追施HILOT菌博士海洋多肽生物菌剂10-15kg可以沟施或穴施,在使用之前,先把菌剂跟麦麸混合,调入牛奶3-5kg后,施入土壤,用土盖好;定植时用杀菌农药灌根或浸根.移栽前77%可杀得500倍液进行灌根,或用农用硫酸链霉素3000一4000倍液或甲霜恶霉灵600-800倍液,进行浸根,1~2小时,那么马铃薯青枯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

1、实行与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作物4年

4、清除病株后,撒生石灰消毒。

5、加强栽培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喷施植宝素7500倍液或爱多收6000倍液,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草木灰、五四O六3号菌500倍液,可改变微生物群落。还可每667m 施石灰100~150kg,

调节土壤pH值。

6、药剂防治用南京农业大学试验的青枯病拮抗菌MA-

7、NOE-104,于定檀时大苗浸根;也可在发病初期用硫酸链霉素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农抗“401”500倍液、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400~500倍液、5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4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灌根,每株灌对好的药液0.3~0.5L,隔10天1次,连续灌2~3次。

xx86.2%铜大师 防治细菌有特效 xx种业先锋良种有限公司 细菌性病害名录大全 粮食作物细菌病害: 1、水稻: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白叶枯病、水稻基腐病、水稻细菌性褐条病、水稻细菌性褐斑病。 2、马铃薯: *马铃薯青枯病、马铃薯软腐病、马铃薯黑胫病、马铃薯环腐病。 3、*甘薯瘟病; 4、xx茎腐病; 5、小麦xx; 6、木薯细菌性枯萎病; 果树细菌病害: 1、*柑桔溃疡病(包括脐橙、橙、柚、文旦、柠檬、巨桔、枳壳、枳橙等); 2、*沙田柚溃疡病; 3、梨根癌病、梨火疫病; 4、桃细菌性穿孔病(包括李、杏、油桃、樱桃等); 5、苹果根癌病;

6、菠萝心腐病; 7、枇杷芽枯病、枇杷癌肿病; 8、核桃黑斑病; 9、猕猴桃溃疡病; 10、芒果细菌性黑斑病; 11、果树细菌性根癌病(包括桃、梨、苹果、板栗、梅、李、杏、葡萄等); 瓜菜类细菌病害: 1、*西瓜细菌性青枯病、西瓜细菌性果腐病; 2、茄科蔬菜青枯病(番茄、茄子、辣椒)软腐病、疮痂病; 3、*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黄瓜、甜瓜、丝瓜) 4、*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细菌性黑腐病、细菌性黑斑病(大白菜、甘蓝、萝卜、花椰菜等) 5、*菜豆细菌性角斑病(菜豆、扁豆、豇豆、豌豆、绿豆等) *菜豆细菌性疫病(菜豆、扁豆、豇豆、、绿豆) 6、*xx瘟病(xx腐败病、xx腐烂病) 7、*瓜类青枯病 8、*辣椒细菌性斑点病(辣椒疮痂病)、辣椒细菌性叶斑病; 9、萝卜黑腐病; 10、葱类细菌性软腐病; 11、莴苣细菌性斑点病;

12、芋艿细菌性斑点病,芋艿腐败病(即芋软腐病、芋艿腐烂病); 13、芹菜软腐病; 14、魔芋软腐病; 15、葱类细菌性软腐病;挪威86.2%铜大师 防治细菌有特效 经济作物类细菌病害: 1、*棉角斑病,棉红叶根腐病; 2、*花生青枯病; 3、油菜黑腐病;、油菜软腐病、油菜细菌性黑斑病; 4、*大豆细菌性叶烧病、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大豆细菌性斑疹病; 5、甜菜软腐病、甜菜细菌性根癌病、甜菜细菌性尾腐病(根尾腐烂病)、甜菜细菌性斑枯病; 6、芝麻细菌性角斑病、芝麻青枯病; 7、*烟草青枯病、烟草角斑病、*烟草野火病、烟草软腐病(空茎病); 8、向日葵细菌性茎腐病; 9、甘蔗白条病; 10、咖啡细菌性叶斑病; 11、xx细菌性叶斑病; 其它作物细菌性病害: 1、xx青枯病、xx细菌性黑枯病、xx疫病; 2、茶树细菌性根癌病;

马铃薯主要病害 1.1细菌性病害 (1)马铃薯青枯病:英文名:Brown Rot Potato,病原菌学名:Pseudomonas solanacearum(Smith),属单胞杆菌科Pseudomonadaceae、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国际上公认将青枯病病原细菌划分为5个生理小种,寄生马铃薯的是小种1号和3号。小种1号的寄主范围很广,小种3号的寄主范围较窄,主要侵染马铃薯,其次是番茄,还有少数茄科杂草。青枯病是典型维管束病害,病菌从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病菌侵入维管束后迅速繁殖并堵塞导管,妨碍水分运输导致萎蔫。10~40℃均可发病,一般酸性土发病重。田间土壤含水量高、连阴雨或大雨后转晴气温急剧升高发病重。田间典型症状是叶片、分枝或植株急性萎蔫,枝叶仍保持青绿色时即枯死。有时在一丛马铃薯中,一株枯死而另一株仍保持健康。在病情发展较慢的情况下,也可见到叶片变黄、干枯和植株矮化的症状。发病植株茎秆基部维管束变黄色或黄褐色。将病茎切下一段,断面直立插入蒸馏水中,数分钟后,从茎秆的切面流出黏稠脓形成的乳白色带状物。染病块茎的芽眼变浅裼色或褐色,将薯块沿横切,可见维管组织从脐部变色,严重时整个维管组织环状腐烂,不需要用手挤压,几分钟后块茎切面自动溢出污白色菌脓。病菌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侵入薯块的病菌在窖里越冬,田间亦可通过灌溉水、雨水、耕作工具、昆虫等扩大传染。带病种薯是此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 (2)马铃薯环腐病:英文名:Ring Rot Disease of Potato,病菌属棒杆菌属(革兰氏阳性菌)的密执安棒菌马铃薯环腐致病变种或称环腐棒杆菌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sepedonicus (Spieckermann&Kotthoff)。该病是一种细菌性维管束病害,田间发病一般在开花期以后。初期症状为叶脉间褪绿,呈斑驳状,以后逐渐变黄、变枯。叶片边缘也可变黄、变枯,并向上卷曲。由于环境条件和品种抗性的不同,植株症状有明显差异。地上部分染病有枯斑和萎蔫两种类型症状。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复叶的顶上先发病,叶尖和叶缘及叶脉呈绿色,叶肉为黄绿色或灰绿色,具明显斑驳,且叶尖干枯或向内纵卷,病情向上扩展,致全株枯死;萎蔫型初期则从顶端复叶开始萎蔫,叶缘稍内卷,似缺水状,病情向下扩展,全株叶片开始褪绿,内卷下垂,植株倒伏枯死。块茎表面的症状在轻度为害时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皮色变暗或变褐,芽眼亦变色,但没有菌脓溢出。严重时表皮可出现裂缝。横切病块茎可见维管束变黄色或褐色。轻者只局部维管束变黄,呈不连续的点头变色;重者整个维管束环变色,病菌侵害块茎维管束周围的薄壁组织,呈环状腐烂,故称环腐。当温度10~40℃时、土壤pH6.6~8.4发病较重。带病种薯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和最重要传染源。扩大传染的最重要途径是切块茎播种用的切刀。田间生长期间,病菌还可以经雨水、灌溉水等媒体传播。 (3)马铃薯黑胫病:病菌属欧氏杆菌属的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马铃薯黑胫亚种Erwina carotovora subsp.atroseptica(Van Hall)Dye。此病的典型症状是植株茎基中呈墨黑色腐烂。种薯带病原菌,土壤一般不带菌。田间除带病种薯外,还通过灌溉水、雨水或昆虫传播,经伤口侵入致病。主要侵染茎或薯块,从苗期到生育后期均可发病。种薯染病不发芽,或刚发芽即烂在土中,不能出苗。幼苗染病一般株高15~18 cm出现症状,植株矮小,节间短缩,或叶片上卷,褪绿黄化。发病后期,茎基部呈黑色腐烂,整个植株变黄,呈萎蔫状,甚至倒伏、死亡。块茎发病一般是从连结匍匐茎的脐部开始,感病初期,脐部略变色,稍后,病部扩大并呈黑褐

马铃薯晚疫病测报技术规范 (试行) 1 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病情观测圃设置、中心病株系统调查、 病情动态调查、大田普查、记载气象条件、数据传输、预报方法等内容。 1.2本标准适用于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调查和预报。 2 术语与定义 2.1中心病株和始见期 田间出现零星的发病植株为中心病株,见中心病株的日期为始见期。 2.2 现蕾期 有50%的马铃薯植株长出花蕾但未开花的时期,为马铃薯的现蕾期。 2.3“标蒙”气候标准 马铃薯晚疫病存在菌源条件下,在作物生长季节连续48小时内,第一次出现最低气温不低于10℃、相对湿度在75%以上的天气,在此条件下经15~22天后田间即可出现中心病株。 2.4 严重度分级标准 每株发病叶片占全株总叶片数的比例,分为4级表示。 0级:无病; 1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数的1/4以下; 2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数的1/4—1/2; 3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数的1/2—3/4; 4级:全株叶片几乎都有病斑,大部分叶片枯死,甚至茎部也枯死。 2.5 病情指数 用以表示病害发生的平均水平,通过公式(1)计算病情指数。 (1) 式中,I :病情指数,d i :各严重度级值,l i :各严重度病株数,P :调查总株数,5:严重度级别。 3 发生程度划分标准 以作物生长季最终病情定发生程度,分为5级,即轻发生(1级),偏轻发生(2级),中等发生(3级),偏重发生(4级),大发生(5级),各级指标见表1。 100 5 (???∑P l d I i i ) =

表1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4 系统调查 4.1 调查田块 在大田选择低洼潮湿地且马铃薯生长旺盛、早熟的感病品种田3块,田块面积不小于2×667m2。有条件的地方也可设立测报观测圃。选择低洼潮湿地,四周设施隔离或种植非茄科作物作为隔离带,田块面积不小于2×667m2。选用当地感病品种,带病种薯和健康种薯各半、间行种植,用于调查。 4.2 调查时间 从植株现蕾期或根据“标蒙”气候标准预测中心病株出现日后开始,每3天一次。4.3调查内容 4.3.1 中心病株调查 采用按行踏查方法,踏查面积667m2,若气候条件适宜,但未见中心病株,应扩大调查面积。发现病株后则细查其严重度级别,估计植株密度,计算、记载中心病株出现日期、病株率及其病情指数。结果记入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调查表(表2)。 表2 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调查表 4.3.2 病情动态调查 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方法,每块田定10点,其中至少1点有发病病株,隔行调查,每点10株,调查发病株数和各株严重度级别,计算病株率和病情指数。马铃薯晚疫病病情系统调查表(表3)。 表3 马铃薯晚疫病病情系统调查表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 马铃薯就是人们常说的土豆,马铃薯含有大量的淀粉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粮食、蔬菜兼用作物。据分析,马铃薯生命力指数为8.6,证明对生命力的提高有效;防病指数为126.67,属于高指数范围。但是马铃薯晚疫病却对马铃薯有着致命的伤害。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症状: 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即孢囊梗和孢子囊,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 马铃薯发生晚疫病的形态特征: 孢囊梗分枝,每隔一段着生孢子囊处具膨大的节。孢子囊柠檬形,大小2~38×12~23(um),一端具乳突,另端有小柄,易脱落,在水中释放出5~9个肾形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具鞭毛2根,失去鞭毛后变成休止孢子,萌发出芽管,又生穿透钉侵入到寄主体内。菌丝生长适温20~23℃,孢子

囊形成适温19~22℃,10~13℃形成游动孢子,温度高于24℃,孢子囊多直接萌发,孢子囊形成要求相对湿度高。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条件是什么: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薯块,导致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去,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病叶上的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形成病薯,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18~22℃条件下,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冷凉(10~13℃,保持1~2 小时)又有水滴存在,有利于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温暖(24~25℃,持续5~8小时)有水滴存在,利于孢子囊直接产出芽管。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小时以上,夜间10~13℃,叶上有水滴持续11~14小时的高湿条件,本病即可发生,发病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方法: 1.农药防治方法: 针对西红柿晚疫病可选用南京博士邦农药杀菌剂氟菌 霜霉威和咪鲜松脂铜来进行防治。 功能特点:咪鲜松脂铜为高效、广谱、低毒型杀菌剂,

马铃薯细菌性病害文献综述 03级植物保护(1)班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又名土豆、洋芋、山药蛋等。块茎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粮食、蔬菜兼用作物,因其营养丰富有“地下苹果”之称。马铃薯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多种病害危害,其中主要细菌性有以下五种: 1.马铃薯环腐病 2.马铃薯青枯病 3.马铃薯软腐病 4.马铃薯疮痂病 5.马铃薯黑胫病 下面我们从发病症状,病原,发病条件及侵染途径,防治方法四个方面具体讲述。 马铃薯环腐病Potato Ring Rot 马铃薯环腐病又称轮腐病,俗称转圈烂、黄眼圈。1906年首先发现于德国,目前在欧洲、北美、南美及亚洲的部分国家均有发生,是一种世界性的由细菌引起的维管束病害。在我国,此病于20世纪50年代在黑龙江最先发现,60年代在青海、北京等地发生。目前已遍及全国各马铃薯产区,其中以70年代前期为害最为猖獗。1972年内蒙古自治区22个旗县的调查,病株率一般在20%,重病地块减产达60%以上。此病不仅影响产量,还造成贮藏时的烂窖,影响块茎质量。 症状

田间发病一般在开花期以后,初期症状为叶脉间褪绿,呈斑驳状,以后叶片边缘或全叶黄枯,并向上卷曲,发病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而后逐渐向上发展至全株。由于环境条件和品种抗病性的不同,植株症状也有很大差别,它可引起地上部茎叶萎蔫和枯斑,地下部块茎维管束发生环状腐烂。a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复叶的顶上先发病,叶尖和叶缘呈绿色,叶肉为黄绿或灰绿色,具明显斑驳,叶尖变褐枯干,叶片向内纵卷,病茎部维管束变褐色。b萎蔫型:从现蕾时发生,叶片自下而上萎蔫枯死,叶缘向叶面纵卷,呈失水状萎蔫,茎基部维管束变淡黄或黄褐色,植株提前枯死。 块茎轻度感病外部无明显症状,随着病势发展,皮色变暗,芽眼发黑枯死,也有表面龟裂,切开后可见维管束呈乳白色或黄褐色的环状部分,轻者用手挤压,流出乳黄色细菌黏液,重病薯块病部变黑褐色,生环状空洞,用手挤压薯皮与薯心易分离,常伴有腐生菌侵入。 马铃薯青枯病和黑胫病也是细菌性病害,与本病有相似之处。青枯病多发生在南方,病叶无黄色斑驳,不上卷,迅速萎蔫死亡,病部维管束变褐明显,病薯的皮层和髓部不分离。黑胫病虽然在北方也有发生,但病薯无明显的维管束环状变褐,也无空环状空洞。此外,两种菌都是革兰氏阴性菌。 病原 病原为密执安棒形杆菌环腐亚种Clavibater michiganense subsp. sepedonicum (Spieckermann & Kotthoff) Davis et al.,异名为:Corynebacterium sepedonicum (Spieck.& Kotth.) Skapt. &Burkh.。菌体短杆状,有的近圆球形或棒状,大小为0.4~0.6μm×0.8~1.2μm;无鞭毛,不能游动;无芽孢和荚膜,好气;革兰氏染色阳性。生长温度范围1~33℃,适温20~23℃,致死温度为56℃,生长最适pH为7~8.4。在液体培养液中,有时成双或四个联生;在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表面光滑,薄而半透明,有光泽;在PDA及牛肉汁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缓慢,5~7d才长成针头大小的菌落;若以新鲜培养物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相连的呈V形、L型、Y形菌体;在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 第一节概述在人类栽培的农作物中, 大概再没有比马铃薯更难以归类的了。它既是大宗粮食作物,又是重要蔬菜和工业原料作物;既是救灾、扶贫作物、又是高产、高效作物;既是大众餐桌上的的寻常之物,又是价格不菲的休闲食品。马铃薯含有人体所需的足够能量和全部营养。 病虫害是影响马铃薯生产稳定发展和限制单产提高的重要因素。马铃薯病害多达百余种,一般因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70%以上。国内常见的病害有15 种,其中晚疫病、环腐病和病毒病通称“三大病害”。马铃薯病害主要有: 一、真菌病害:晚疫病、早疫病、癌肿病、粉痂病、炭疽病、红腐病、白霉病、灰霉病、湿腐病、皮斑病、茎腐病、丝核菌溃疡病、干腐病、枯萎病、黄萎病。 二、细菌病害:黑胫病、环腐病、软腐病、褐腐病、普通疮痂病、粉红色芽眼病。 三、病毒病害:卷叶病毒病、丫病毒病、X病毒病、A病毒病、M病毒病、S 病毒病。 第二节真菌病害 一、马铃薯晚疫病 1、症状:主要侵害叶、茎和薯块。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即孢囊梗和孢子囊,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 2、病原: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de Bary 称致病疫霉属鞭毛茵亚门真菌。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薯块,导致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去,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病叶上的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形成病薯,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18—22C条件下,有利于 抱子囊的形成,冷凉(10 一13C,保持1-2小时)又有水滴存在,有利于抱子囊萌发产生游动抱子,温暖(24 —25C,持续5—8小时)有水滴存在,利于抱子囊直接产出芽管。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22r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 小时以上,夜间10,13r,叶上有水滴持续11 —14小时的高湿条件,本病即可发生,发病后1 0—1 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4、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品种目前推广的抗病品种有:抗青9—1、合作88等。这些品种在晚疫病流行年,受害较轻,可因地制宜选用。(2) 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做到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块、春化等过程中,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3) 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早播,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栽植,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4)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晚疫病的术语与定义、防治原则和防治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用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中心病株 田间出现零星的发病植株为中心病株。 3.2 始见期 见中心病株的日期为始见期。 4 防治原则 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原则,选用抗病品种,推广健身防病、药剂防控与农艺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配套防治技术。在科学预测预报的基础上,常发区根据当地气象条件与品种感病性提前施药预防, 其它地区当田间发现中心病株时开始实施防治。 5 防治措施 5.1 选用抗(耐)病品种 种植具有水平抗病性的品种。主要中抗品种有东农306等,高抗品种有克新19号等。 5.2 建立无病留种田和选用无病种薯 马铃薯无病留种田应与马铃薯、番茄大田相距2.5km以上,在无病或发病轻的地块,选择无病植株,单收、单藏,留种。提倡种薯播种。 5.3 种薯处理

5.3.1 处理方法 a)湿拌法 播种前1d~2d,将药剂配成母液(水药比应20倍以上),均匀喷洒到种薯(薯块)上,边喷雾边翻动,使薯块均匀着药。摊开铺厚度不超过15cm并及时翻动。 b)干拌法 播种前1d~2d,将拌种药剂与20倍~30倍重量的滑石粉混拌均匀,然后与种薯(薯块)混拌,使薯块均匀着药。摊开铺厚度不超过15cm并及时翻动。 注:薯块播种法,切薯后及时散开薯块,切口愈合后(大约5h)混拌。 5.3.2 处理药剂 a)72%甲霜灵·锰锌; b)64%恶霜灵·锰锌。 注:兼防马铃薯环腐病加70%甲基硫菌灵;兼防细菌性病害加72%农用链霉素。 5.4 农业措施 5.4.1 合理轮作 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栽植,不宜重茬,应选麦茬、豆茬、玉米茬等茬口,不宜选择辣椒、茄子、西红柿、甘蓝、白菜等茄科或十字花科茬口。 5.4.2 适期播种 适期早播,播前清除和处理马铃薯病株残体及杂草。 5.4.3 垄作栽培 进行垄作栽培,加厚培土。提倡大垄高台栽培。 5.4.4 合理施肥 提倡施用腐熟农家肥,合理配施氮、磷、钾肥及微量元素。 5.4.5 田间管理 采取2次~3次中耕培土管理、必要时开沟排水等措施。 5.5 田间药剂防治 5.5.1 施药时期和方法 5.5.1.1 预防时期 气象条件为日暖、夜凉、高湿条件,叶上有水滴,温度12℃~25℃,相对湿度70%以上时,在未发病前预防喷药一次。 5.5.1.2 防治时期 在马铃薯晚疫病始见期,立即清除中心病株,用密闭容器携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施药次数和间隔时间可根据气象条件和品种的抗病性而定,连阴天、降雨多、连雨天,温度18℃~22℃,相对湿度90%以上,感病品种应增加施药次数,间隔天数至5d~7d,治疗型药剂应与保护型药剂配合应用,且同一类药

马铃薯黑胫病 马铃薯黑胫病,别名:黑脚病可侵染马铃薯的茎和块茎。从种薯发芽到生长后期均可发病,以苗期最盛。虽然它同马铃薯环腐病、番茄青枯病、瓜类细菌性枯萎病都属于细菌性维管束病害,表现出来的症状是都是萎蔫状,但是它们之间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先来看看马铃薯黑胫病的发病症状:植株茎基部呈黑色腐烂。病害发展由块茎开始,传至茎基部,继而发展到茎上部。匍匐茎和茎部除表皮变色外,横切茎可见三条主要维管束变为褐色。植株矮化、僵直、叶片黄化、小叶边缘向上卷曲。发病后期,茎基部变黑腐烂,整个植株萎蔫,甚至倒伏、死亡。在潮湿多雨天气,病害发展很快,并伴有恶臭味。它是怎么传播的呢? 马铃薯黑胫病病菌在病薯上越冬,主要靠病薯传播,也可通过土壤、雨水和昆虫传播。种薯带菌,土壤一般不带菌。病菌先通过切薯块扩大传染,引起更多种薯发病,再经维管束或髓部进入植株,引起地上部发病。贮藏期病菌通过病健薯接触经伤口或皮孔侵入使健薯染病。 高温高湿条件适合马铃薯黑胫病病菌的繁殖,易于发病,马铃薯上病的大环境改变不了,只能从自身的抗性和人为操作两个方面进行防控。 马铃薯木栓化组织的形成早晚,与抗病性直接相关。利用套餐配方:青枯立克100-150倍+大蒜油1000-1500倍+沃丰素600倍连续喷雾2-3次,也可同时灌根。中草药制剂中含有的绿

原酸、生物碱等成分可以破坏细菌细胞结构,杀灭接触的或者潜藏的病原菌,产品中含有的氨基酸、多糖类、黄酮类、木质素、微量元素等物质,能够直接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营养,提高抵抗力。其中的脂肪酸类、钙、锌等营养元素,能够优化细胞结构,减小皮孔,增厚马铃薯表皮组织及木栓化程度,提高抗逆性。关键是产品中还含有修复伤口的成分,能够及时修复多种人为操作不当造成的伤口,恢复维管束功能,降低菌原侵染的几率,对于细菌性维管束病害具有独特的优势。 同时管理上要做到,种薯切割刀具消毒,排水防涝,及时防治地下害虫。深翻土壤,科学施肥。对土壤进行深翻是消除土壤板结、增加活土层的重要措施。在深翻的同时,大量施入充分发酵腐熟的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地力旺,不仅可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理化性能,释放土壤中已经固化的多种营养元素,还能促进根系的吸收功能,使作物健壮。同时要注意增加中微量元素的使用,比如钙直接影响根尖分生组织的生长,锌决定根尖的生长速度,磷能促进根系细胞的分裂和伸展,做到配方均衡施肥。做好田间巡查工作,及时拔除病株,携出田外集中处理,病株附近撒少许熟石灰,减少病菌的蔓延。 值得注意的是,黑胫病发生时,根部有异味容易引来蚂蚁等地下害虫的啃食,造成伤口扩大,前期温度低时并不会带来很严重的伤害,当马铃薯进入膨大期时,气温升高,全田给水时极易引发马铃薯细性软腐病,造成毁灭性灾害,提前做好预防措施,是明智的选择。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 第一节概述 在人类栽培的农作物中,大概再没有比马铃薯更难以归类的了。它既是大宗粮食作物,又是重要蔬菜和工业原料作物;既是救灾、扶贫作物、又是高产、高效作物;既是大众餐桌上的的寻常之物,又是价格不菲的休闲食品。马铃薯含有人体所需的足够能量和全部营养。 病虫害是影响马铃薯生产稳定发展和限制单产提高的重要因素。马铃薯病害多达百余种,一般因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70%以上。国内常见的病害有15种,其中晚疫病、环腐病和病毒病通称“三大病害”。马铃薯病害主要有: 一、真菌病害:晚疫病、早疫病、癌肿病、粉痂病、炭疽病、红腐病、白霉病、灰霉病、湿腐病、皮斑病、茎腐病、丝核菌溃疡病、干腐病、枯萎病、黄萎病。 二、细菌病害:黑胫病、环腐病、软腐病、褐腐病、普通疮痂病、粉红色芽眼病。 三、病毒病害:卷叶病毒病、Y病毒病、X病毒病、A病毒病、 M病毒病、S病毒病。 第二节真菌病害 一、马铃薯晚疫病 1、症状:主要侵害叶、茎和薯块。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即孢囊梗和孢子囊,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 2、病原: 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de Bary称致病疫霉属鞭毛茵亚门真菌。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薯块,导致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去,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病叶上的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形成病薯,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18—22℃条件下,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冷凉(10一13℃,保持1-2小时)又有水滴存在,有利于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温暖(24—25℃,持续5—8小时)有水滴存在,利于孢子囊直接产出芽管。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小时以上,夜间10,13℃,叶上有水滴持续11—14小时的高湿条件,本病即可发生,发病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4、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目前推广的抗病品种有:抗青9—1、合作88等。这些品种在晚疫病流行年,受害较轻,可因地制宜选用。(2)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做到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块、春化等过程中,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3)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早播,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栽植,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4)

马铃薯16种病虫害图 一直以来,以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为代表的马铃薯病害,严重影响着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成为马铃薯病虫害防治的重点和难点。在栽植马铃薯过程中除了这些病害,还有其他哪些病虫害?往下读,共梳理了16种。 1.马铃薯晚疫病危害表现:受害叶片的叶尖、叶缘会出现暗绿色小病斑,边缘有灰绿色晕环,边缘分界不明显。湿度大时,外缘会出现一圈白霉。

天气干燥时,病部会变褐干枯,质脆易裂。 病害严重时,病斑扩展到叶脉、叶柄和茎部,病叶枯死脱落。

被侵染的块茎最初出现褐色小斑点,以后扩大为凹陷的暗褐色不规则病斑。 防治措施: 选择保护性药剂和治疗性药剂混合使用,合理安排间隔期。 保护性药剂:丙森锌、代森联、代森锰锌、噻唑锌、王铜、氢氧化铜。治疗性药剂:氟菌·霜霉威、霜脲·锰锌、烯酰吗啉、氟啶胺等。 2.马铃薯早疫病 危害表现:病害可发生在叶片上,也可侵染块茎。

叶片染病,病斑黑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具同心轮纹。湿度大时,病斑上生出黑色霉层病征。 块茎染病,产生暗褐色稍凹陷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分明,病斑下的薯肉出现褐色海绵状干腐。

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增施有机肥; (2)生长期加强肥水管理,适量增施钾肥,适时喷施叶面肥;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降湿,促进植株健康。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如丙森锌或代森锰锌等药剂1~2次。发病较重时,用啶酰菌胺、烯酰·吡唑酯、噁唑菌酮·霜脲氰等药剂防治,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3.马铃薯枯萎病危害特征:

发病初期地上部出现萎蔫。 剖开病茎,薯块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病部常产生白色至粉红色菌丝。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可采用下列药剂进行防治:苯甲·丙环唑,苯酰菌胺,恶菌灵,萎锈灵等。 4.马铃薯青枯病 危害症状发病初期,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开始早晚恢复,持续4~5天后,全株茎叶全部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绿色,叶片不凋落。

马铃薯晚疫病测报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马铃薯晚疫病始见期调查、病情系统调查、设定测报观测圃、大田普查、气象条件记载、数据传输、预报方法等方面内容。 本方法适用于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调查和预报。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2.1 中心病株 田间出现零星的单株病株。 2.2 现蕾期 有50%的植株长出花蕾但未开花。 2.3 “标蒙”气候标准 存在菌源的条件下,在作物生长季节第一次出现连续48小时内,最低气温不低于10℃,相对湿度在75%以上,经15~22天后田间出现中心病株。 3 始见期调查(中心病株调查) 3.1 调查时间从植株现蕾期或根据“标蒙”气候标准预测中心病株出现日后开始,每3天一次,直到发现中心病株。 3.2调查田块选择低洼潮湿、生长旺盛、早熟的感病品种田5块。若当地普遍种植抗病品种,则预先在发病条件好的地块播种感病品种,用于调查。 3.3调查方法采用按行踏查方法,田块面积不足667m2则全田实查,田块面积在667m2以上,则取667m2实查;掌握中心病株出现日期及初始发病指数。若气候条件适宜,但未见中心病株,应扩大调查面积。结果记入表1。 表1 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调查表 单位年

4 定点系统调查 4.1 调查时间出现中心病株后,每3天一次。 4.2 调查田块选择发病条件好、代表性强、已发病的感病品种田3块进行定点系统调查。有条件的地方也可设立测报观测圃,观测圃选择当地最感病的品种和低洼湿地,以带病种薯和健康种薯各半间行种植,观测圃远离马铃薯大田、四周设施隔离或种植非茄科作物作为隔离带,设置面积不小于3亩。以掌握田间病情自然消长规律和再侵染情况。 4.3 调查方法 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方法,每块田定5点,其中至少1点选有发病病株,隔行调查,每点2米行长,以株为单位调查发病株数,计算发病株率、病情指数。大田定点调查结果记入表2,测报观测圃调查结果记入表3、表4。 表2 马铃薯晚疫病病情系统调查表 单位年 表3 马铃薯晚疫病观测圃带病种薯系统调查表 单位年

细菌性病害 一、细菌性病害大全 粮食作物细菌病害: 1、水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白叶枯病、水稻基腐病、水稻细菌性褐条病、水稻细菌性褐斑病。 2、马铃薯:马铃薯青枯病、马铃薯软腐病、马铃薯黑胫病、马铃薯环腐病。 3、甘薯瘟病; 4、玉米茎腐病; 5、小麦黑颖病; 6、木薯细菌性枯萎病; 果树细菌病害: 1、柑桔溃疡病(包括脐橙、橙、柚、文旦、柠檬、巨桔、枳壳、枳橙等); 2、沙田柚溃疡病; 3、梨根癌病、梨火疫病; 4、桃细菌性穿孔病(包括李、杏、油桃、樱桃等); 5、苹果根癌病; 6、菠萝心腐病; 7、枇杷芽枯病、枇杷癌肿病; 8、核桃黑斑病; 9、猕猴桃溃疡病; 10、芒果细菌性黑斑病; 11、果树细菌性根癌病(包括桃、梨、苹果、板栗、梅、李、杏、葡萄等); 瓜菜类细菌病害: 1、西瓜细菌性青枯病、西瓜细菌性果腐病; 2、茄科蔬菜青枯病(番茄、茄子、辣椒)软腐病、疮痂病; 3、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黄瓜、甜瓜、丝瓜); 4、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细菌性黑腐病、细菌性黑斑病(大白菜、甘蓝、萝卜、花椰菜等) 5、菜豆细菌性角斑病(菜豆、扁豆、豇豆、豌豆、绿豆等);菜豆细菌性疫病(菜豆、扁豆、豇豆、、绿豆); 6、姜瘟病(姜腐败病、姜腐烂病); 7、瓜类青枯病; 8、辣椒细菌性斑点病(辣椒疮痂病)、辣椒细菌性叶斑病; 9、萝卜黑腐病; 10、葱类细菌性软腐病; 11、莴苣细菌性斑点病; 12、芋艿细菌性斑点病,芋艿腐败病(即芋软腐病、芋艿腐烂病); 13、芹菜软腐病; 14、魔芋软腐病; 15、葱类细菌性软腐病;

经济作物类细菌病害: 1、棉角斑病,棉红叶根腐病; 2、花生青枯病; 3、油菜黑腐病;、油菜软腐病、油菜细菌性黑斑病; 4、大豆细菌性叶烧病、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大豆细菌性斑疹病; 5、甜菜软腐病、甜菜细菌性根癌病、甜菜细菌性尾腐病(根尾腐烂病)、甜菜细菌性斑枯病; 6、芝麻细菌性角斑病、芝麻青枯病; 7、烟草青枯病、烟草角斑病、*烟草野火病、烟草软腐病(空茎病); 8、向日葵细菌性茎腐病; 9、甘蔗白条病; 10、咖啡细菌性叶斑病; 11、胡椒细菌性叶斑病; 其它作物细菌性病害: 1、桑青枯病、桑细菌性黑枯病、桑疫病; 2、茶树细菌性根癌病; 3、黄麻细菌性斑点病; 4、萱麻青枯病; 5、红麻青枯病; 6、苜蓿细菌性叶斑病、苜蓿细菌性茎疫病、紫云英细菌性黑斑病; 7、药材类细菌性病害; 8、花卉类细菌性病害。 二、常用药剂登记及使用情况: 1、噻菌铜(龙克菌),在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时,按照500—600倍稀释喷雾或者灌根,是防治蔬菜(白菜、黄瓜)、果树(柑橘、桃树、猕猴桃)、果类(西瓜、甜瓜)和水稻等农作物细菌性病害的新型理想药剂。 2、噻枯唑(叶枯唑)。对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和白叶枯病有效。由于在水稻上登记时间超过20多年,水稻已经产生了很大的抗药性,叶枯唑防治效果在不断地下降。由于登记企业过多,市场竞争无序,价格非常混乱,其已处于没落状态。 3、氢氧化铜。在水稻上未曾登记,在经济作物如蔬菜(黄瓜、辣椒和西瓜)、果树(柑橘、葡萄和荔枝)和烟草登记广泛,是常见的防治蔬菜细菌性病害的无机铜制剂。在花期和幼果期比较敏感,不可与酸性农药混用,宜单独喷洒。与春雷霉素的混剂对苹果、葡萄、大豆和藕等作物的嫩叶敏感,因此一定要注意浓度,宜在下午4点后喷药。由于登记企业比较多,价格悬殊大,真假难辩,市场也极其混乱。 4、乙蒜素。登记作物广泛,对细菌和真菌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也是比较常见的防治细菌性病害的药剂。 5、春雷霉素。登记作物广泛,在果树、蔬菜和水稻上均有应用,杀菌谱比较广泛,对细菌、真菌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对大豆、葡萄、柑桔、苹果等有轻微药害,在邻近大豆地使用

马铃薯枯萎病 地上部出现萎蔫,剖开病茎,薯块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病部常产生白色至粉红色菌丝。 马铃薯青枯病 病株稍矮缩,叶片浅绿或苍绿,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开始早晚恢复,持续4~5天后,全株茎叶全部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绿色,叶片不凋落,叶脉褐变,茎出现褐色条纹,横剖可见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切面有菌液溢出。块茎染病后,轻的不明显,重的脐部呈灰褐色水浸状,切开薯块,维管束圈变褐,挤压时溢出白色粘液,但皮肉不从维管束处分离,严重时外皮龟裂,髓部溃烂如泥,别于枯萎病。 马铃薯炭疽病 染病后早期叶色变淡,顶端叶片稍反卷,后全株萎蔫变褐枯死。地下根部染病从地面至薯块的皮层组织腐朽,易剥落,侧根局部变褐,须很坏死,病株易拔出。茎部染病生许多灰色小粒点,茎基部空腔内长很多黑色粒状菌核。 1、蚜虫。该虫是危害马铃薯的主要虫害之一繁殖力强,主要为害叶片及嫩芽,同时又是传 播病毒病主要媒体。 防治:出现蚜虫为害时,可用10%吡虫啉或10%毒丝蜱进行防治。 2、地老虎(夜蛾)。马铃薯生长至10公分左右,夜蛾以幼虫形式于近地面处将幼茎咬 断,造成缺苗。防治方法:①清除田间杂草,以消灭杂草上的虫卵。②用诱虫灯诱杀成虫。③在发生为害时于傍晚施药,可用10%氯氰菊酯1500倍加50%辛硫磷1000倍液重点喷幼菌根部。 三、马铃薯病毒性病害 (一)、马铃薯卷叶病:主要表现为叶片小叶向上卷。通常是植株下部或全株叶片变脆,上卷呈筒状。有的仅叶片边缘微向上卷,有的卷曲严重而成匙状或筒状,严重时,叶片变厚,发脆变硬,颜色较深较浓,给人以丛簇凌乱的感觉。生理性卷叶的特点是受害植株卷叶表现较为一致。 (二)、马铃薯Y病毒:脉缩、叶片卷曲、小叶叶缘向下翻、矮化、小叶叶脉坏死、坏死斑点、叶片坏死和茎上出现条纹都是典型的症状。不太敏感品种的反应只是发生轻微的花叶,或者表现不出症状。 (三)、马铃薯A病毒:产生轻微花叶、斑驳,叶脉上或叶脉间呈现不规则的浅色斑,叶面稍有粗缩。 (四)、马铃薯花叶病:叶片颜色深浅不一。但叶片平展,不明显变形,叶脉不坏死。有的株系在某些品种上能引起过敏反应,产生顶端坏死。有的强系还可以引起叶片皱缩。此外,病株底部的叶片,当被遮阴时,常常不转为均匀黄色,而是呈现绿色脉带 硼肥对土豆的作用:块茎产量和淀粉含量增加,可取得显著的增产效果。

应对马铃薯晚疫病的五大杀菌剂 马铃薯晚疫病对马铃薯来说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一般年份造成减产达10%~20%,大发生年份减产会超过50%,甚至绝收。而且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范围非常广泛,只要种植马铃薯的地区都会发生,尤其是我国中部和北部地区。 马铃薯晚疫病的致病菌为“致病疫霉”,此真菌主要在寄主细胞间生长,并通过纽扣状细胞结构伸入寄主细胞获得养分。马铃薯叶片感染致病疫霉后,其边缘、尖端出现暗绿色病斑,叶子背面出现“白霜”(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囊),随着病情的发展,其会扩展到主脉、叶柄和茎部,造成落叶,严重时整株呈湿腐状。 马铃薯的块茎也会感染病原真菌,发病初期在块茎表面出现淡褐色或灰紫色的小斑点,在表皮层以下呈现出锈褐色。茎部很少直接受侵染,但病斑可顺叶柄扩展至茎部。 1、氟啶胺 氟啶胺是最常用的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杀菌剂之一,剂型主要有三种,悬浮剂、水分散粒剂和可湿性粉剂。氟啶胺二硝基苯胺类化合物,是保护性杀菌剂,作用机制是阻断病原菌能量代谢,从而杀死病菌,其从孢子萌发到孢子形成各阶段均都发挥药效,对阻止孢子侵入及萌发尤为有效。 登记号剂型使用方法 PD20183567 50% 氟啶胺悬浮 剂25-35毫升/亩喷雾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初期施药 PD20181930 70%氟啶胺水分 散粒剂20-28克/亩喷雾 于病害发病前或发生初期施药 PD20172374 50%氟啶胺可湿 性粉剂30-35克/亩喷雾 于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初期施药 2、代森锰锌 代森锰锌做为杀菌剂界的常青树,也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常用农药品种,

剂型主要包括水分散粒剂和可湿性粉剂。 登记号剂型使用方法 PD20082590 锌75%代森锰水 分散粒剂130-190克/亩喷雾,于病症出现前施药 PD20111048 代森锰锌80% 可 湿性粉剂140-180-克/亩, 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雾 3、氰霜唑 氰霜唑是日本石原开发的苯基咪唑类杀菌剂,对霜霉病、疫病等卵菌性病害和油菜根腐病具有良好的防效,其能够有效的阻止游离孢子发芽、游动,阻止表面包子发芽,以及菌丝生长和卵孢子形成的各个阶段。 氰霜唑的主要剂型为悬浮剂,100克/升氰霜唑的悬浮剂,每亩使用量为32-40毫升,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使用;施药间隔期7-10天,每季作物使用2-3次。 4、嘧菌酯 嘧菌酯是一种广谱高效的杀菌剂,由先正达开发上市,是一种β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通过抑制病原菌线粒体的呼吸作用来阻止其能量合成, 是一种较新的作用机理的杀菌剂, 具有保护和治疗双重功效。目前嘧菌酯主要有两种剂型,水分散粒剂和悬浮剂。 登记号剂型使用方法 PD20180775 250克/升嘧菌酯 悬浮剂17-20毫升/亩 于病害发生前或初见零星病斑时叶面喷雾1-2次 PD20160994 嘧菌酯50% 水分 散粒剂8.7-10克/亩喷雾 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叶面均匀喷雾 5、烯酰吗啉

导读:,65%,;,57。、10、1、2、3 。 ,,,,,、。,23,56,,,667m 22000kg ,57。、、,,,,,。8,11,。 1河南马铃薯生产现状 1.1 种植面积及产量(,河南省马铃薯生产现状及优势品种推荐 基金项目:(CARS-09-ES13),,6310,450015, :138********,E-mail :mlsh2005@https://www.doczj.com/doc/e718227757.html, ,,,:2019-02-18 ,,,、、《》。、。20,10; 6。4,3,30。 特约栏目主持:表12018年河南几个马铃薯主产区春播生产情况 hm 2 t 667m 2kg hm 21.2334.0418500.500.6013.5015000.400.8319.5015600.160.15 4.602000 0.070.5014.062000(1310) 0.213.31 85.70 1.34

),2018 4.97hm2,128.46t,667m2 1782kg。1。 1.2马铃薯品种情况 , 、10、6、7、9、3、5、8、8、 1、2、、 。,50%, 10、1、2 ,。 , 50%~94%, 35%~45%。 ,,。1.3贮藏情况 ,, 400kg,95%,5%。1.4马铃薯销售情况 , 、、,、 、、 。66%( 35%),34%。 57。6,。5 1.40~ 2.50/kg,6 1.20~2.00/kg, 7 1.00~1.80/kg(2)。 1.5销售形势 3, 20182017,2016。2017 ,2017。 2种植模式 2.1河南马铃薯主要种植模式 , 30%,65%,( +、)5%。23 ,56, ,,、、、,60%, 。 2.2常见间套作种植模式 :+—()(+,— )、+—、+—、+—、 ++、+—、+——()14、 —— ,,。 ,0.33hm2 ,667m25000。 2.3河南春播马铃薯与玉米间作套种注意事项 , (420), ,, ,,、、。, 、,。 , ,2, 、, 。 表22018年几个主产区主销季及销售价格/kg 567 2.50 2.20 1.60 1.40 1.30 1.20 1.30 1.36 1.20 1.56 1.20 1.40 1.30 1.00 1.23 1.90 1.40 1.40 1.30 1.50 2.00 2.00 2.00 2.30 1.80 1.70 1.60 1.70 1.80 1.70 1.60 1.78 2.50 2.13 1.60 1.43 1.52 1.55 1.37 1.53 1.40 1.61

马铃薯又名土豆,是高产高效经济作物之一。它适应性强,分布广,用途多,是一种粮菜兼用型的蔬菜,与稻、麦、玉米一起被称为全球四大农作物。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的两种重要病害。在马铃薯生产中,常因早疫病和晚疫病的严重为害,给生产上造成很大的损失。这两种病害都是真菌病害,其病菌都可以危害叶、叶柄、茎和薯块,但症状不同,发病规律也有一定差异,防治方法不尽相同。因病而异,所以中国农业网认为准确诊断是做好防治工作的基础。 一、症状上的区别 1.马铃薯早疫病症状表现 马铃薯早疫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可侵染块茎。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黑色水浸状小斑点,然后病斑逐渐扩大,形成同心轮纹并干枯。病斑多为圆形或近圆形,由于叶脉的限制,有时呈多角形。严重时病斑相连,整个叶片干枯,通常不落叶,在叶片上产生黑色绒霉。茎部病斑同叶部病斑基本相似,但呈长圆形或梭形。块茎感病呈褐黑色,凹陷的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病斑下面的薯肉呈褐色干腐。 2.马铃薯晚疫病症状表现 此病可侵染叶片、茎蔓和薯块。叶片染病,多从中下部叶开始,先在叶尖或顺缘出现水渍状绿褐色小斑点,周围具有较宽的灰绿色晕环,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展成黄褐至暗褐色大斑,边缘灰绿色,界限不明显,常在病健交界处产生1圈稀疏白霉。茎杆和叶柄染病,马铃薯的种植栽培技术多形成不规则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薯块染病,初生浅褐色斑,以后变成不规则褐色至紫褐色病斑,稍凹陷,边缘不明显,组织变硬,干腐,将病薯从病斑处切开,可见到皮下有一层较深的薯肉变为红褐色,潮湿时软腐、发臭。薯块可以在田间发病烂掉,也会在田间受侵染而储藏后大量腐烂。 二、发病规律不同 1.马铃薯早疫病发病规律 1.1病原: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 Sorauer),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1.2危害:早疫病一般多发生在块茎开始膨大时。为害严重时,叶片病斑相互连结成片,引起局部或整个叶片枯死。 1.3发病条件:早疫病对气候条件的要求不如晚疫病严格,在高温、干旱条件下,特别是干燥天气和湿润天气交替出现期间,早疫病发生和流行最迅速。 1.4传播途径:病原菌主要在病株残体、土壤、病薯或其它茄科寄主植物上越冬。在马铃薯生长季节,病菌孢子可通过气流、雨水或昆虫传播,病菌孢子可通过表面侵入叶片。在生长早期,初次侵染,发生在较老的叶片上。遇有小到中雨或连续阴雨或湿度高于70%,该病易发生和流行。 2.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 2.1病菌:马铃薯晚疫病病菌为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属真菌界鞭毛菌亚门。 2.2危害:晚疫病一般多发生在植株开花阶段。马铃薯晚疫病由致病疫霉引起,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带菌种薯是主要的侵染来源,播种时把轻微感染的薯块播进地里,芽块上的菌丝体随幼芽、芽条和植株向上生长,当遇到空气湿度在75%以上,气温在10℃以上条件时,叶子就出现病状,形成中心病株,病叶上产生的白霉(孢子梗、孢子囊)随风、雨、雾、露和气流向周围植株上发展,一部分落入土中侵染正在生长的薯块。试验表明:马铃薯晚疫病病菌在在水膜的地方12小时即可流行传播。 2.3发病条件:此病是一种典型的流行性病害,气候条件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当条件适宜发病时,病害可迅速扩展蔓延,从开始发病到全田枯死,最快不到半个月。在多雨年份容易流行成灾,忽冷忽暖,多露、多雾或阴雨有利于发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