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跟踪检测(七) 人口、城市与交通

专题跟踪检测(七) 人口、城市与交通

专题跟踪检测(七)  人口、城市与交通
专题跟踪检测(七)  人口、城市与交通

专题跟踪检测(七)人口、城市与交通

A级——基础提速练

下图为2005~2010年安徽、河北、四川、广东四省人口迁出及影响的省级行政区统计图。据此回答1~3题。

1.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分别是()

A.河北、安徽、广东、四川B.四川、安徽、河北、广东

C.河北、安徽、四川、广东D.安徽、四川、广东、河北

2.下列有关③省人口流出至迁入地所产生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使迁入地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大幅度减轻

B.提高迁入地城市化水平

C.缓解迁入地环境压力

D.加剧迁入地人才外流

3.与③省人口迁移相比,④省()

A.影响范围大,影响程度弱

B.影响范围大,影响程度强

C.影响范围小,影响程度弱

D.影响范围小,影响程度强

解析:1.A 2.B 3.B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人口迁出地与人口迁入地空间距离较近,有利于人口发生流动,故①应为河北、②应为安徽、③应为广东、④应为四川。第2题,③为广东省,它与迁入省级行政区存在经济水平的落差,广东省向周边这几个省级行政区迁出的人口以经商、务工为主,由广东省流出至迁入地的人口规模不大,难以削弱当地人口流出的影响,所以不会大幅度减轻迁入地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人口的迁入会使迁入地环境压力加大;人口的迁入会帮助迁入地留住更多的人才,促进工业化,从而促进迁入地城市化发展。第3题,读图可知,与③省相比,④省人口流出影响的省级行政区较多,范围较大,

影响程度总体较强。

“P+R”停车场,即驻车换乘停车场。市民早上驾车停进“P+R”停车场,然后换乘地铁或公交抵达工作单位,下班后再坐地铁或公交到达停车场,驾车回家。2016年北京市建设了一批“P+R”停车场,凭当天公共交通凭证,在规定时间段内停放车辆每次收费2元。据此回答4~5题。

4.北京市“P+R”停车场适宜布局的地点及原因是()

A.二环以内,流动人口多,停车场利用率高

B.三环到四环之间的住宅区附近,出行方便

C.五环到六环之间的地铁站附近,换乘便利

D.六环以外的高速公路沿线,地价低且交通通畅

5.建设“P+R”停车场能够()

A.缓解城区交通拥堵状况B.减少私家车的拥有量

C.促进城区商业中心外迁D.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解析:4.C 5.A第4题,据材料可知,驻车换乘停车场适宜布局在距离地铁站近,而且有便捷的交通与之相连的地方,故C选项正确。第5题,建设“P+R”停车场,能够方便人们换乘地铁交通,减少地面交通的使用量,缓解城区交通拥堵状况,故A选项正确;“P+R”停车场可能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量,但不会减少拥有量,故B选项错误;商业中心一般布局在交通便利,接近消费人群的市中心,故C选项错误;建设“P+R”停车场可以获得较高的出行效率,但不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故D选项错误。

省会城市首位度的计算,一般采用某省级行政区省会城市规模(生产总值、人口)与省会城市以外生产总值最大城市规模(生产总值、人口)之比。省会城市的首位度,通常用来反映该省级行政区的城市经济规模和人口集中程度。一般认为,城市首位度小于或者等于2,表明结构正常、资源集中适当;大于2,则存在结构失衡、资源过度集中的趋势。读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省会城市经济、人口首位度统计图,回答6~8题。

6.下列国家城市的人口首位度情况与青海省最接近的是()

A.德国B.澳大利亚

C.日本D.埃及

7.四川省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过高主要是因为()

A.地处我国内陆,自然条件恶劣,矿产资源集中分布在省会城市

B.土地面积大,城市数量多,发展快

C.区域经济落后,城市体系不完善

D.政策优惠,集中发展省会城市

8.江苏、山东省会城市首位度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A.省内人口、经济的均匀分布

B.城市化进程的推动

C.逆城市化现象的推动

D.产业转移导致大量人口和资产外迁

解析:6.D7.C8.B第6题,青海省省会城市的人口首位度约为4.5,说明青海省人口过度集中于省会城市。选项中只有埃及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城市数量少,人口过度集中于首位城市,与青海省情况相近,D对。德、澳、日是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相适应,城市数量多,城市的人口首位度不高。第7题,四川省位于我国西部内陆,经济较落后,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数量少,发展缓慢,城市体系不完善,导致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较高。第8题,江苏和山东两省为我国经济较发达省区,城市化水平高,城市等级体系相对完善,城市数量多,省会城市(经济、人口)首位度较低。

(2019·济南质量评估)下图示意我国南方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据此完成9~11题。

9.图示区域()

A.地形以丘陵为主B.地形以平原为主

C.地势东高西低D.地势起伏较大

10.影响图中城镇选址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B.河流

C.交通D.资源

11.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分析,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如图分布的原因有()

①建设工程量小②洪水灾害威胁小

③地质灾害威胁小④耕地资源占用少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9.D10.B11.A第9题,结合等高线地形图,该地区海拔较低的地区不足500 m,海拔较高的地区在2 500 m以上,且等高线密集,说明该地区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故A、B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图示中间位置为河谷,南北两侧为山地,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故C选项错误。第10题,据图中信息可知,图中城镇主要位于河谷地带,是因为河谷地带地势低平,有河流经过,水源充足,便于农耕,且水运便利,B对;我国南方气候温暖湿润,不需要利用河谷地形增加温度,A错;城镇形成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增加,才修建了铁路、高速公路等,C错;材料中没有河谷地带资源丰富的信息,D错。第11题,甲乙两地间的主要交通线位于河谷地带,主要原因是河谷地带地势低平,建设工程量小,①对;甲乙两地间的交通线均位于河流的凸岸,凸岸属于泥沙堆积岸,不容易受洪水威胁,②对;甲乙两地间交通线均位于夏季风背风坡,降水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少,③对;甲乙两地间交通线均在地势平缓的地区,交通建设用地占耕地面积较大,④错。

B级——重难提分练

(2019·济南质量评估)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下图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不同时期的常住人口年均增速统计图。据此完成1~3题。

1.根据图示资料可知()

A.沿海地区的常住人口增速一直下降

B.中西部地区常住人口数量一直增长

C.北京和广东常住人口数量一直增长

D.四川和安徽常住人口年均增速先降后升

2.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四川、安徽两省()

A.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B.劳动力缺口逐渐缩小

C.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D.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

3.图中2015~2016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上海市()

A.产业转型升级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D.交通拥堵加重

解析:1.C 2.C 3.A第1题,图中广东、浙江等属于沿海省级行政区,常住人口年均增速先下降后上升,故A选项错误;四川、安徽属于中西部省级行政区,常住人口年均增速先为负值后为正值,说明常住人口数量先减少后增加,故B选项错误;北京和广东常住人口年均增速始终为正值,说明数量一直在增加,故C选项正确;四川、安徽常住人口年均增速呈上升趋势,故D选项错误。第2题,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包括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四川、安徽人口年均增速由负值变为正值,说明常住人口数量增多,结合近十年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计划生育等原因,判断不可能是出生率升高导致的。近十年东部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导致大量劳动力回流至中西部,故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四川、安徽常住人口呈增长的趋势,但劳动力是否短缺,应考虑供求关系,如果劳动力需求量大于常住人口增长量,劳动力缺口不会缩小,故B选项错误;四川和安徽经济相对落后,老龄化问题并不突出,人口回流一定程度上能缓和老龄化问题,但并不能解决老龄化问题,故D选项错误。第3题,目前上海市常住人口增速为负值,说明常住人口逐渐减少,主要原因是上海市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劳动力也随之外迁,使得常住人口减少,故A 选项正确。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衍生出一系列城市剥夺现象。例如,医疗教育设施等资源空间配置的不合理;生活服务设施空间发展的不均衡;快速交通建设产生的局部噪声干扰等。城市居住环境剥夺现象是城市化过程中由于政府政策和市场排斥的作用,某些区域(如居住小区)对城市绿地空间、公共服务设施、生活和商业设施等具有较低的可获得性。下图示意郑州市城市剥夺现象分布状况。据此完成4~6题。

4.城市居住环境剥夺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生产力水平低

B.城市化速度过快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城市劳动力不足

5.郑州各项设施建设最完善的是()

A.二七区B.管城回族区

C.惠济区D.金水区

6.对于噪声环境剥夺型城区,应()

A.限制人员通行B.加强隔离墙建设

C.禁止工程建设D.减少工业生产

解析:4.B 5.D 6.B第4题,从材料可以看出,城市居住环境剥夺现象是城市服务功能不能满足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因此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化速度过快,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不能满足居民需求。选B。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郑州市金水区基本属于无剥夺型区域,即其各项设施和服务基本满足居民需求,表明其设施建设最为完善。选D。第6题,噪声主要是由交通、城市建设、工业生产产生的,限制人员通行、禁止工程建设、减少工业生产虽然会减少噪声,但是会影响居民正常的生活、生产,不可取;通过修建隔离墙可以降低噪声对居民的影响。选B。

(2019·合肥调研)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城市“停车难”问题日益凸显。据此完成7~8题。

7.白天,下列城市功能区停车最困难的是()

A.低级住宅区B.高级住宅区

C.远郊工业区D.中心商务区

8.为缓解停车难问题,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①加强对城市公共车位的管理

②住宅区建设立体车库

③鼓励居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④将绿地改建为停车位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7.D8.A第7题,低级住宅区人口密度大,晚上停车拥挤,但白天停车量少,故A项错误;高级住宅区人口密度小,停车相对容易,故B项错误;远郊工业区工业生产一般实行倒班制度,停车并不是全部集中在白天,故C项错误;中心商务区白天人流量、车流量最大,停车难度最大,故D项正确。第8题,加强对城市公共车位的管理可以提高车位利用效率,①正确;住宅区建设立体车库可以节约用地空间,增加车位供给,②正确;鼓励居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会减少私家车出行,减少对停车位的占用,③正确;将绿地改建为停车位会影响生活环境,④错误。故A项正确,B项、C项和D项错误。

(2019·福州质量抽测)2018年9月23日上午6点44分,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开通,标志着香港并入全国高铁网。下图示意香港直达内地的首批17个城市及高铁线路分布。读图回答9~11题。

9.广深港高铁的开通,对香港最显著的影响是()

A.扩大服务范围B.提高服务等级

C.提高服务质量D.增加服务种类

10.在选择香港直达内地的首批城市时,主要考虑()

A.两地往返的客流量

B.内地城市的人口规模

C.两地往来的货运量

D.内地城市的经济水平

11.通过优化高铁线路,里程有较大缩短空间的是()

A.北京—香港B.上海—香港

C.长沙—香港D.福州—香港

解析:9.A10.A11.B第9题,香港并入全国高铁网后,与内地许多城市往来更加频繁快捷,扩大了服务范围,A对;对于提升香港的服务等级影响不大,B错;服务质量的提高主要依靠城市自身发展,C错;香港内外交通发达高铁交通本来就有,服务种类不会因为并入全国高铁网而显著增加,D错。第10题,客流量越大,高铁运营经济效益越高,A 对;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水平对客流总量有一定影响,但与两地之间客流量的关系不一定大,B、D错;高铁为客运专线,一般不运送货物,C错。第11题,上海与香港之间的高铁线路要绕道长沙,里程较长,若修建两地之间的直线高铁线路或修建连接杭州与福州的高铁线,可大大缩短运输距离,B对。

人口与城市专题五年高考真题汇编(2014-2018年)

人口与城市专题选择题14-18年真题汇编 (2014全国1卷10-11)图3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3,完成1~2题。 1.图4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A.①B.② C.③ D.④ 2.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A.1910-1930年B.1930-1950年C.1950-1970年D.1970-1990年 (2014全国1卷1-2)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建起了“握手楼”(图1)据此完成3—4题 3. 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城市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4. “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市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断扩大0 (2015全国1卷4-6)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5~7题。

5.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A.服务种类 B.服务等级 C.服务范围 D.服务人口 6.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 A.技术创新 B.空间集聚 C.市场拓展 D.产品升级 7.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 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B.降低人口密度 C.促进城市竞争 D.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2018全国1卷4-5)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在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图1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4~5题。 8.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9.该直辖市是 A.北京市B.天津市C.上海市D.重庆市 (2018全国2卷4-5)澳门丰岛以低矮的丘陵为主,现在的部分土地是历年填海而成的。图2示意澳门丰岛山丘分 布、街道格局及部分街道名称,据此完成4~5题。 10.由于填海造地,海岸线向海推移距离最长的地方 位于澳门半岛的 A.东北部B.西北部 C.东南部D.西南部 11.澳门老城区少见自行车,原因可能是老城区街道 A.狭窄B.曲折 C.坡大D.路面凹凸

2020高考地理二轮课标通用专题提升练7 人口、城市和交通

专题提升练7人口、城市和交通 能力升级练第16页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老年抚养比是老年人口数(65岁及以上)与劳动年龄人口数(15~64岁)之比。下表为年份指标甲国乙国 2000 老年人口比重 6.916.2 老年抚养比10.024.8 2010 老年人口比重8.517.0 老年抚养比18.625.6 2020(预测) 老年人口比重11.920.8 老年抚养比26.333.0 A.甲国老龄化程度高于乙国 B.甲国老年人口数量较小 C.乙国人口老龄化早于甲国 D.乙国人口老龄化晚于甲国 2.2000—2010年甲国老年抚养比的增长快于老年人口比重的增长,可能是因为甲国() A.少年人口增长速度慢于老年人口 B.老年人口比重增长快于总人口增长 C.大量劳动力的国际劳务输出 D.老年人口比重增速快于劳动力比重增速 答案:1.C 2.D 解析:第1题,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乙国人口老龄化时间早于甲国,老龄化程度高于甲国。第2题,从题干材料可知老年抚养比是指老年人口数(65岁及以上)与劳动年龄人口数(15~64岁)之比,老年抚养比的增长快于老年人口比重的增长说明老年人口比重增速快于劳动力比重增速。 (2016·天津卷,5)读图,完成第3题。 我国某省1990—2014年常住人口数量变化示意图 3.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增长率的变化。由图中可以看出该省1990—2000年常住人口数量迅速增加,说明人口增长较快,人口增长率较高;2000年之后,人口数量增加速度放缓,人口增长率较低。D项符合要求。 读2005—2012年河北省城镇化率示意图,完成第4~5题。 4.2005—2012年,河北省的城市化处于() A.初级阶段 B.加速阶段 C.逆城市化阶段 D.再城市化阶段 5.河北省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有() ①地处环首都、环渤海核心地带,区位优势明显②国家“十二五”规划将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纳入国家战略,有政策支持③城镇体系不完善,大城市带动能力弱④城市功能不完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不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4.B 5.B 解析:第4题,从图上可以看出,2005年河北省的城镇化率为37.70%,到2012年城镇化率为46.80%,说明河北省处于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逆城市化是出现在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的现象;再城市化是城市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退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第5题,河北省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城镇体系不完善,大城市带动能力弱;城市功能不完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不高。而地处环首都、环渤海核心地带,区位优势明显;国家“十二五”规划将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纳入国家战略,有政策支持,是河北省城镇化发展的优势条件。 (2018·海南卷,4~5)某单中心城市,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分布过于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下图示意该城市某个方向的土地价格(P)变化。据此完成第6~7题。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培优 第一编 专题七 人口和城市专题综合检测

专题综合检测7 人口和城市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9·广东百校大联考)2018年1月20日,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7年全年出生人口数为1 7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43‰,较2016年少出生63万人,其中一孩数量为724万人,比2016年减少了249万人。下图示意我国2013~2020年育龄妇女(15~49岁)人数变化(含预测)。读图,完成1~3题。 1.图示期间我国育龄妇女( ) A.每年减少人数持续增加 B.死亡率不断增大 C.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下降 D.受人口年龄结构影响小 答案 C 解析据图计算可知,我国育龄妇女每年减少人数并非持续增加,A项错误;育龄妇女死亡率无法判断,B项错误;我国总人口上升,育龄妇女人数下降,故其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C项正确;育龄妇女人数的变化受人口年龄结构影响较大,D项错误。 2.造成我国一孩数量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 ①妇女初婚和初育年龄不断提前②育龄妇女人数呈现逐年减少趋势③养育成本高、托育服务短缺④女性职业发展压力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据图可知,育龄妇女人数呈现逐年减少趋势,是造成一孩数量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妇女初婚和初育年龄不断推迟、养育成本高、托育服务短缺、女性职业发展压力大均是影响一孩数量的因素。故B项正确。 3.我国一孩数量减少产生的不利影响是( ) A.人口老龄化速度降低 B.人口更替周期缩短 C.劳动力长期严重短缺 D.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答案 D 解析一孩数量减少,青少年所占比例降低,老龄人口所占比例上升;老龄化加剧,社会、家庭养老负担加重;人口出生率低,人口更替周期延长;我国劳动力人口短期内是充足的。 (2019·安徽合肥一模)青海省化隆县地处青藏高原,2018年户籍人口约30万。上世纪80年代起,化隆人凭借精湛的拉面手艺走向全国各地,目前常年在外的从业人员超过10万,多分布在我国东部城市。据此完成4~5题。 4.影响化隆人迁往我国东部城市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因素B.政策因素 C.经济因素D.婚姻家庭 答案 C 解析影响现代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东部地区经济远比内地发达,吸引了大量内地人口流入,故C项正确。 5.化隆人大量迁往东部城市可以缓解( ) A.化隆县的人地矛盾 B.化隆县的老龄化问题 C.东部城市就业压力 D.东部城市的环境压力 答案 A 解析化隆人大量迁往东部城市可以缓解化隆县的人地矛盾;由于迁出人口多为青壮年劳动力,故该现象可能加重化隆县的老龄化问题;会加剧东部城市就业压力及东部城市的环境压力。

2017高考地理二轮(通用版)复习对点练:第1部分专题六人口、城市与交通专题6第1讲逐题..docx

第一部分专题六第1讲 逐题对点特训 (2016-山东青岛3月模拟)甲、乙为人口超10亿的国家,下图示意两国2015年人口年龄结构。据此完成1?3题。 甲 0 2 6 8 10 1.造成甲、乙两国人口年龄结构差异最大的原因是(D ) A.战争 B.自然灾害 C.经济发展水平 D.国家政策 2.缓解甲国人口问题的对策(C ) A.控制人口增长 B.人口迁移 C.提升国民素质 D.奖励生育 3.推测乙国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A) A.具有成木优势 B.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上升 C.技术创新、新兴产业增加 D.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解析:由题意知,甲为中国,乙为印度。在此基础上分析本组题,很易得出正确答案。 (2016-浙江台州中学模拟)下图是1950年?2050年中国死亡率、出生率、劳动人口比例、老年人口抚养比变化曲线和印度劳动人口比例变化曲线图。据图完成4?5题。

D.甲一印度劳动人口比例 乙一出生率 丙一死亡率 丁一中国劳动人口比例 5.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 A. 中国人口最多的年份出现在2020?2025年 B. 印度劳动力拐点比中国推迟约25年,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C. 屮国劳动力优势在2013年开始逐渐下降,养老压力迅速增大 D. 中国目前人口增长模式为“三低”模式,人口历史上一直正增长 解析:第4题,我国现在人口模式属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以后也会维持在低自然增 长率水平。所以甲、乙是出生率和死亡率,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所以甲是出生率,乙 是死亡率,A 、D 错;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目前儿童抚养比低,印度没有实行计划生育, 儿童比重大,所以目前中国的劳动人口比例较印度高,丙是印度劳动人口比例,丁是中国劳 动人口比例,所以B 对,C 错。第5题,读图,约2025?2030年间,中国人口岀现负增长, 人口总量是最多年份,A 错;印度劳动力拐点比中国推迟约25年,但不一定要大力发展劳动 密集型产业,B 错;根据图中曲线,中国劳动力优势在2013年开始逐渐下降,养老压力迅速 增大,C 对;中国目前人口增长模式为“三低”模式,人口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负增长,D 错。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屮等城市198()?2010年人口变化率图[注:净迁移率(%)=(迁入人口一 迁出人口)/总人口数]。完成6?7题。 6. 据图推断该城市人口( A ) 4. A. B. 卜?列组合正确的一组是(B ) 甲一死亡率 乙一出牛率 丙一印度劳动人口比例 丁一中国劳动人口比例 甲一出生率 乙一死亡率 丙一印度劳动人口比例 丁—中国劳动人口比例 C.甲一出生率 乙一死亡率 丙一中国劳动人口比例 丁一印度劳动人口比例 "然 増 K 屮 (*) (%)主淋卑二枫

2019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6 人口与城市专题训练一

《专题6 人口与城市》专题训练一 下面是某个国家从18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四个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按人口增长模式演变历程,下面排列正确的是( )。 A.②③④① B.④①③② C.①②③④ D.①③②④ 2.该国可能是( )。 A.美国 B.芬兰 C.巴西 D.印度 解析?第1题,人口增长一般经过原始低增长阶段、加速增长阶段、增长减缓阶段、低速增长阶段。原始低增长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增长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增长减缓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但是出生率有所下降;低速增长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2题,由图可知,20世纪70年代,该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进入现代型,应该是发达国家;18世纪80年代,该国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不可能是美国。 答案? 1.D 2.B 一个城市的总人口包括常住户籍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读上海市2005~2016年总人口、外来人口和外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图,回答3~5题。 3.下列关于上海户籍人口数量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 A.2005~2016年持续高速增长 B.2009~2010年出现迅速下降

C.2005~2016年保持相对平稳 D.2009~2010年出现迅速上升 4.在2005~2016年期间,上海市( )。 A.外来人口超过户籍人口 B.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 C.人口平均年龄不断增长 D.人口老龄化有所缓解 5.2014年后常住外来人口首次出现了下降趋势,其影响因素可能是( )。 A.国家加强了一线城市的房地产调控 B.上海市进行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 C.国家实施了更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D.上海市与其他城市之间差距缩小 解析?第3题,一个城市的总人口包括常住户籍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而图中总人口的变化趋势与常住人口的变化趋势一致,因此可以判断2005~2016年上海户籍人口数量保持相对平稳。第4题,总人口曲线与外来人口曲线的差值即为户籍人口数量,由此可知外来人口数量少于户籍人口数量;人口增长率不断上升才能使总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上海市的外来人口以青年劳动力为主,因此会使人口平均年龄降低,人口老龄化得到缓解。第5题,上海市进行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使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上海以外的地区转移,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减少,部分常住人口离开上海到其他地区谋生致使常住人口数量减少。 答案? 3.C 4.D 5.B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家庭拥有汽车数量的增加,我国“堵城”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发展受到巨大挑战。下图为某城市中心商务区(阴影处)向外四条主要道路在高峰时段行车时间等时线(单位:分钟)图。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最可能与主要住宅区相连接的道路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下列交通方式,对解决“堵城”问题作用较小的是( )。 A.市区快速公交系统 B.地铁 C.高铁 D.高架道路

人口城市与交通

人文地理专题一人口、城市与交通 知识体系 ■ 核心提炼 1 模式。 2.人口问题和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 3.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化。 4 考点透析 1.人口增长 发展水平、人口政策、文化背景和婚育观念等方面分析人口增长特点。 2.人口增长模式 (1)判断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原始型高(>3.0%) 高(>3.0%) 低(<1.0%) 传统型高(3.0%左右) 低(2.0%左右) 高(>1.0%) 现代型低(<2.0%) 低(<1.5%) 低(<1.0%) (2)影响 图6-2 3.人口问题 (1)人口结构 项目人口年轻化人口老龄化 人口年龄结构趋势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不断下降, 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人口问题 人口年轻化可导致人口增长过 快。人口持续增长,最终会超出 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 发各种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 会问题 人口老龄化可造成劳动力短 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上用于 老年人的退休和养老等费用的增 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和孤单等问 题 ②人口的性别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的性别结构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它用来反映该地区或国家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

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和社会的不 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应加大 思想宣传教育,严禁非医学需要鉴别胎儿性 别。 ③人口的文化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的文化结构主要是指各学历层次人 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人口总体文化水 平过低,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国家 应加大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 (2)人口问题的区域差异 图6-3 人口增长和人口问题 1 图6-1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读图完成(1)~(2)题。 图6-1 (1)c方案与a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 ) A.人口性别比 B.老年人口比重C.青壮年人口比重 D.少儿人口比重 (2)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率方案( ) A.a方案较合理 B.b方案较合理C.c方案较合理 D.均不合理 考向一人口增长特征分析 读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某年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总数的统计图(图6-4),回答1~2题。 图6-4 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人口死亡率最高的是北京 B. 人口死亡率最低的是西藏 C. 每年净增加人口最多的是江苏 D. 每年净增加人口最少的是宁夏 2.从图中可以看出( ) A. 西藏、上海的人口增长呈现出较高的出生率、低死亡率、较高的自然增长率特点 B. 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较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较高 C. 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呈正相关 D. 上海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北京的低,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比北京的低 考向二人口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人口红利期是指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和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的上升,形成一个劳动

2018年度高等考试地理精选题收集06人口,城市与交通【解析】

2018年高考地理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06人口、城市与交通【解析】2017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人口数据,数据显示,2016年末,中国大陆人口为13.6782亿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1‰。读近年来我国人口数量及自然增长率变化情况示意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目前我国人口增长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出生率仍呈增长态势,人口总量仍在增大 B.人口总数持续下降,老龄人口比重继续增大 C.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人口总量逐年减小 D.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解析】由图可知,目前我国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我国由于实现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下降,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目前人口总量仍在增大。 【答案】D 2.促使我国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经济发展较快,劳动力需求量大 B.工业化迅速发展,劳动力需求量大 C.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生活方式普遍得到认可 D.人口政策得到有效落实,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降低 【解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降低,促使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答案】D

下图为我国某省人口数据统计图。近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0.5%。据此回答3~4题。 注:数据来源于全国人口普查。3.关于该省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常住人口减少是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B.城市人口比重上升是由于人口自然增长 C.劳动力不足,劳务输出数量减小 D.目前人口出生率低、死亡率低 【解析】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因此常住人口减少主要是人口外迁导致的,这也说明该省的劳动力较充足;城市人口比重的上升,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根据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和目前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可知,该省目前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较低。 【答案】D 4.解决该省目前人口问题的对策最可行的是( ) A.鼓励生育 B.推迟退休年龄 C.接纳外来移民 D.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 【解析】根据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可知,该省存在人口老龄化问题,因此应通过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来应对这一问题。 【答案】D 读“俄罗斯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回答5~6题。

(浙江选考)201X高考地理二轮优选习题 专题五 人口与城市专题整合学案

专题五人口与城市 专题整合(五) 一、人口容量 1.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及环境承载力的区别与联系 概念强调点实质体现共同点 人口容量强调的是一个国家或地 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 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 口) 一 个 警 戒 值 生 存 历史时期不同, 制约因素也不一 定相同(不确定), 故具有不确定 性;但在具体时 期,制约因素相 对不变的情况 下,可进行相对 定量的估计,即 具有相对确定性 人 口合理容量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 生活水平条件下,促进可 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 人口(最佳人口) 一 个 合 理 值 发 展 环境承载力强调土地、淡水、森林等 资源能够供给的人口数 量和经济规模,承载量最 小的因素成为该地发展 的限制性因素 一 个 警 戒 值 生 存 2.从影响因素及特性上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联系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制约因素是相同的,由此决定了二者的特性也是相同的,可由图示理解,具体如下表所示: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二者与制约因素的相 关性表现 (1)不确定性:制约因素会随时间而发生变化,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 (2)相对确定性:在某一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对人 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 二、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1.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方法 (1)读构成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定类型 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高—低—高”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其中年轻型人口处于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人口处于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低—低—低”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3)析变化 ①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正常转变。其变化主要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由“高—高—低”型→“高—低—高”型→“低—低—低”型转变。 ②特殊变化。下左图青年男性人口所占比重异常偏小,最可能是战争影响的结果;下中图青少年人口所占比重较低,这是人口负增长的结果;下右图青年女性人口的比重异常偏大,这可能是由于当地发展了服装、纺织等有利于女性就业的产业部门。

人口与城市与交通解读

(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 一、单项选择题 [2013·石家庄联考一]读某年我国跨省人口流动地区构成和流动人口城乡结构表,完成1~2题。 1.该年我国跨省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是() A.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 B.从城市流向农村 C.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D.从东部地区流向西部地区 解析:读表可知,人口流入的地区主要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北京、福建等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东部地区,而人口流出的地区主要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乡村流出人口较多,流入人口较少,而城市流出人口较少,

流入人口较多。由此可判断,该年我国跨省人口流动具有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的特点。 答案:C 2.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有() ①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②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高于人口流出地区③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机会多于人口流入地区④人口流出地区的生活环境优于人口流入地区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高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多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优于人口流出地区。 答案:A [2013·黑龙江东部高三联考]读“我国部分省区某年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总数的统计图”,完成3~4题。 3.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人口死亡率最高的是上海 B.人口死亡率最低的是西藏 C.北京、上海人口出现负增长

D.每年净增加人口西藏多于宁夏 解析:图中各省市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之间的差值为死亡率,可见上海的死亡率最高,北京最低;北京自然增长率为正值,表明人口仍在增长;西藏人口基数远低于宁夏,尽管出生率略高,但人口净增长值小于宁夏。 答案:A 4.从图中可以看出() A.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一定高 B.我国东西部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相差明显C.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呈正相关 D.江苏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超过其他四区市总和 解析:上海人口出生率高,但自然增长率低于北京;我国东西部地区人口死亡率相差不明显;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存在负相关关系。 答案:D [2013·新课标高考原创卷]读西欧某城市功能区分布示意图,完成5~7题。 5.该市①、②、③、④功能区最可能分别是()

-高考地理-人口、城市与环境-专题练习(七)(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地理专题练习(七) 人口、城市与环境 一、选择题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广州市常住人口为1 270.19万人,预计到2020年末常住人口控制在1 500万以内,这1 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读广东省部分地区人口分布表和广东省人口年龄结构及变化条形图,完成1~2题。 1.广州提出的1 500万被称为“临界点”,1 500万是指( ) A.环境人口容量B.人口合理容量 C.环境承载力D.土地承载力 2.针对广州市人口状况,今后应该( ) A.挖掘资源潜力,积极扩大生产规模 B.鼓励生育,解决老龄化问题 C.建立公平社会秩序,提高生活质量 D.引进移民,弥补劳动力不足 (2016·郑州二模)下图为北京市人口密度对数变化图,数值越大表示人口密度越大。读图回答3~4题。 3.从1990~2010年北京市人口迁移的特点分析,北京市人口迁移的原因合理的是( ) A.郊区经济较城市中心发达 B.城市中心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且环境污染严重

C.郊区就业机会比城市中心多 D.城市中心就业机会多 4.有关北京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减轻城市中心人口压力 B.阻碍城市中心的发展 C.增加城市中心公共设施负担 D.增强城市中心人口压力 下图为新加坡城市功能区分布图。读图完成5~6题。 5.关于该城市及其各功能区布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中心地带布局大片绿地,不利于保护城市环境 B.城市西南部工业区靠近海峡,交通便利 C.因地价便宜,城市中心区位置靠近东南边缘 D.城市交通落后,人们出行不便 6.决定该国公共住房区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 A.环境质量、历史文化B.土地价格、休闲娱乐 C.功能分区、基础设施D.人口分布、产业结构 (2016·太原一模)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可以将中国不同地区划分为快速增加、缓慢增加、缓慢降低和快速降低四个类型。其中人口密度快速增加的地区集中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都市圈和青藏高原等地区。下图是2000~2010年不同因素对我国四类地区人口密度变化的影响程度对比。图中的系数绝对值越大,对人口密度的影响程度越大;系数为正时,影响因素与人口密度变化为正相关,反之,为负相关。据此完成7~8题。

2020届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六 人口和城市

专题六人口和城市 考点一结合“综合思维”,从“人地协调观”角度 认识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考情报告] 人口增长模式、人口时空分布规律、人口数量的变化带来的人口问题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常以统计图表、区域图、文字材料为背景,侧重考查人口问题及其产生的影响、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2019·全国卷Ⅰ)下图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据此完成(1)~(2)题。

(1)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 ) 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B.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 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D.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 (2)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使欧盟( ) A.人均消费剧增B.老龄化进程趋缓 C.人均收入剧降D.劳动力供给过剩 思维流程 尝试作答(1)C (2)B

1.巧用综合思维分析人口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1)人口问题的判断 首先,明确主要的人口问题有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失调等。 其次,在解题时要注意对材料或图中数据信息的提取。关于人口问题的判断,经常通过关于人口的新概念切入,比如人口抚养比、人口红利等,分析时要注意对新概念的理解,注意新概念中各人口年龄段的关系,根据各人口年龄段数据的变化,尤其是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的变化,对具体的人口问题进行判断。 (2)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 2.落实人地协调观,理解人口问题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考向1 人口性别结构 (2019·福建福州期末)下图示意2017年甲、乙两国人口性别比(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量),其中甲国为西亚某产油国,乙国为南亚某人口大国。读图,回答1~2题。 1.导致甲、乙两国2017年全国人口性别比差异显著的主要因素是( ) A.教育水平B.产业结构 C.宗教信仰D.生育政策 答案 B 解析读图可知,西亚某产油国(甲国)人口性别比很高,南亚某人口大国(乙

2019高考地理人口与城市专题总结语文

2019年高考地理人口与城市专题总结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生产力水平(根本因素) 3、人口发展模式: 原始型(“高高低”):极高的死亡率,平均寿命短,极低的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慢。 传统型(“高低高”):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代表:尼日利亚) 过渡型死亡率低,出生率高但开始下降,人口压力大(代表:巴西) 现代型(“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老龄化(代表:德国) 4、人口发展模式地区分布: 全世界:属于“过渡型”,正处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日本等大多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接近零增长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 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①人口增长阶段人口问题 发展中国家――增长减缓阶段-—过渡模式--过渡型——人口压力大

发达国家――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 ②承受人口经济压力最大的国家是儿童与老年人比重大的国家。 ③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的原因:人口老龄化问题更突出6、人口迁移迁出区:发展中国家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发达国家的城市中心区。 人口迁移迁入区:发达国家西欧、北美、西亚(中东),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 7、环境人口容量:即环境承载力,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人口消费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地域开放程度 8、合理人口容量—---人口适度规模,一般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9、城市化 ①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百分比 ②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 发达国家特点: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70%以上);发展趋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原因?) 发展中国家特点: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50%以下);城市发展不合理(个别大城市畸形发展) ③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根本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过度集中) ④城市化问题解决途径:(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a.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b.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c.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人口、城市与交通

人文地理专题一 人口、城市与交通 知识体系 ■ 核心提炼 1 模式。 2.人口问题和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 3.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化。 4考点透析 1.人口增长 结合时空分布,从自然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政策、文化背景和婚育观念等方面分析人口增长特点。 2.人口增长模式 (1)判断 (2)影响 图6-2 3.人口问题 (1)人口结构 ①人口的年龄结构与人口问题 ②人口的性别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的性别结构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它用来

反映该地区或国家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 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和社会的 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应加 大思想宣传教育,严禁非医学需要鉴别胎儿 性别。 ③人口的文化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的文化结构主要是指各学历层次人 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人口总体文化水 平过低,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国家 应加大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 (2)人口问题的区域差异 图6-3 人口增长和人口问题 1 图6-1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读图完成(1)~(2)题。 图6-1 (1)c方案与a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 ) A.人口性别比 B.老年人口比重C.青壮年人口比重 D.少儿人口比重 (2)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率方案( ) A.a方案较合理 B.b方案较合理C.c方案较合理 D.均不合理 考向一人口增长特征分析 读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某年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总数的统计图(图6-4),回答1~2题。 图6-4 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人口死亡率最高的是北京 B. 人口死亡率最低的是西藏 C. 每年净增加人口最多的是江苏 D. 每年净增加人口最少的是宁夏 2.从图中可以看出( ) A. 西藏、上海的人口增长呈现出较高的出生率、低死亡率、较高的自然增长率特点 B. 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较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较高 C. 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呈正相关 D. 上海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北京的低,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比北京的低 考向二人口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专题七 人口与城市 第二讲 城市 作业 (全国通用)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七人口与城市第二讲城市 一、单选题 下图为“某城市用地规划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该城市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B.气候C.文化D.交通 2.该城市规划有利于 ①节省城市用地②方便各功能区联系③增加城市环境容量④预留城市发展空间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的站点为主要客流集散地。下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完成下面小题。 3.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 A.中心商务区B.绿地公园C.大型住宅区D.产业园区

A.城市形态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B.城市形态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C.①处可能形成高级住宅区D.②处可能形成高级住宅区 以长沙、株洲和湘潭为中心的长株潭城市群,以三市间的快速交通设施为纽带,以交通线为发展轴向周边地区放射,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服务范围最大的城市是 A.长沙B.衡阳C.岳阳D.株洲 6.长株潭三城市联系紧密,能实现三个城市半小时达到的快速交通方式是 A.铁路B.公路C.航空D.水运 7.2015年,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率将达到70%,该城市圈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是A.环境B.社会C.政治D.经济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口迁移日益活跃,中西部地区人口长期主要向东部地区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京津地区集聚。但近年来,我国人口迁移出现了新的变化。下图示意2001—2010年、2011—2015年两个时期我国部分主要城市人口增长统计。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8.2001—2015年图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说明( ) A.城市间经济发展差距减小,产业类型逐渐趋同 B.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公共服务资源优质 C.中小城市均以资源性产业为主,环境质量变差 D.乡村经济发展变缓停滞,城乡差距在持续扩大 9.北上广深四个城市两个时期相比,人口年均增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北上广深( )①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②城市生态环境趋于恶化③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④控制和疏解人口的政策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0.2011—2015年重庆和天津人口年均增量显著提高,但原因并不完全相同,重庆不同于天津的原因有( ) A.气候条件优越,自然环境宜居 B.港口优势突出,交通通达度高 C.流向沿海人口减少,进入主城工作人口增多 D.经济发展迅速,装备制造产业人口吸引力大 下图为1951年以来中国和印度人口规模和城镇化率变化趋势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1.1991年以来,中、印两国城镇化水平差距不断增大,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 A.国家人口政策B.人口增长水平 C.自然环境质量D.社会经济发展 12.据图中信息推测印度当前的人口增长模式是( ) A.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B.过渡型人口增长模式 C.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D.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 读北京市2016年城区与郊区地表温度统计图,完成下列问题。

专题7 人口与人口问题

19级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七《人口与人口问题》导学案 编辑:浪迹天涯 班级姓名学号 考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貌 一、考纲要求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二、考势预测 1.人口增长模式、人口问题、环境承载力是近几年高考考查频率较高的考点。 2.多以人口统计图(柱状图、曲线图、坐标图、金字塔图、正三角图)或人口普查的资料为背景,考查学生判断人口增长模式、分析人口地区差异、人口问题对策的能力和对环境承载力的认识能力。 三、基础知识点、重难点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 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不尽相同,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具体可用以下方法判断: (1)从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数值特征判断 ①原始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4%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 ②传统型:出生率一般在3%左右,死亡率在1%以上,自然增长率在2%左右。 ③现代型:出生率、死亡率一般都在1%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左右及以下。 2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的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处于老龄化社会。 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1)我国的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结构不合理(男 性比例偏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素质较低,地区分布不平衡。 (2)我国的人口政策: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人口的数量,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 口素质,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3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联系 强调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条件 下,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最 佳人口)——是一个合理值 平、人口的消费水平都通过影响资源供应能力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如下图所示: (2)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受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类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和制约,其中土地资源的生产力是决定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沙漠地区水资源极度缺乏,生产力最弱,其环境承载力最小。 [考法综述] 人口问题是本专题的重要考查内容之一。我国人口问题的现状及 发展,我国的人口政策都是高考关注的问题。理解不同的人口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关键。 命题法 人口年龄结构及人口问题分析 典例 下图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读图完成(1)~ (2)题。

人口与城市专题

人口与城市专题 本专题涉及的考点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5、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6、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8、人口分布、人口增长、人口国策 9、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高考考点: (2010年昌平一模)读图5“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和图6“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回答8-9题。 图5 图6 8.1998年至2004年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A .总量呈下降态势 B .总量呈零增长态势 C .总量仍呈增长态势 D .增长模式没有变化 9.按联合国标准,如某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的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 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A . 1990年以前 B .1990-2000年之间 C .2000-2004年之间 D .2004年以后

(2010京抽测)2.图2表示人口增长变化特点,其中易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的阶段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3)根据表2资料,说明甲国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并简述其所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6分) (3)特点:高出生率、死亡率降低、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3分) 表2 甲国人口相关数据 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加大对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或影响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加重资源消耗和环境问题。(3分) 图1是某个国家“二战”后经济发展时期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动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5.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该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典型的( ) A .原始型 B .传统型 C .过渡型 D .现代型 6.根据该图所示的人口变化趋势判断,今后该国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 ) A .鼓励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 B .遏制人口老龄加速的势头 C .继续保持较低的人口生育生平 D .减少劳务输出人口的数量 (2010东城一模)图2表示某国的人口金字塔,读图回答第6、 7题。

2019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第五章:城市和人口专题

建设投资,各种设施的利用率高,方便居民生活; 城市地域形态:组团式:分散生产,分散管理,环境污染较小; 条带式:各个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环境污染较小; 放射式:各个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环境污染较小。 城市的布局形式:集中紧凑式、分散疏松式。 布局形式1)便利的交通; 功能区的合理布局2)合理安排工业用地; 如何合理布局规划城市3)工业区和住宅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改善城市的交通和居住条件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城市道路网形式:环形——放射式、方格-环形-放射式 放射线:方便市中心交通,使市中心成为通达度最高的地区; 环线:缩短了城市各端点的距离,避免把大量人流、车流引入市中心,减少市中心的交通拥堵和交通污染。 我国目前城市人口比重约为40% 逆城市化现象原因:1)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2)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 表现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心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多 汇处,水运便利; 2) 连接中国南北的京广铁路,连接东西的沪蓉铁路在武汉交会,同全国铁路网接轨; 3) 京珠、沪蓉高速公路在武汉交会; 4) 农业发达,有商品粮基地; 5) 位于长江沿江工业地带的中部和京广铁路沿线工业地带的中部; 6) 劳动力丰富且素质高,有较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 类似:重庆市的交通区位因素? 1)地处西南地区与东部地区联系的交通要道上; 2)位于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为我国长江航线的重要河港;

3)是川黔、成渝、湘渝、渝怀等铁路交汇处; 题; 2)有利于优化中心城区的功能分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建设区域性商贸、金融信息中心; 3)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交通条件,减少污染、美化环 同组成的长江中游大经济区,东承“长三角”,南连“珠三角”,北接“京津冀”,西启“成渝”,具有独特的综合区位优势。 ②交通区位优势:是我国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纽带,是长江流域经济带和京广铁路经济带的交汇中心,铁路、水运、公路、空运优势明显,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强。 ③水资源优势:河湖众多,水源充足,对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有保障。 ④科技优势:高等院校众多,科教密集和智力资源丰富,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发展。 ⑤市场优势:城市众多,市场广阔,有利于推进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⑥农业基础优势: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两个商品性农业基地为两大城市圈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农副产品。 ⑦产业优势:产业基础雄厚,具有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优势,而且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和发展潜力大。(工业优势:钢铁、汽车、有色冶金、机械等工业有显著的综合实力和较强的增长潜力。) ?类似题目:安徽省的区位条件 1)淮河、长江自西向东贯穿全境,地处暖温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及南方和北方的过渡地带; 2)安徽处于中部之东,是长江三角洲的纵深腹地,也是中部地区的前沿,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特点。 海联运十分便利; 上海是我国的铁路枢纽;上海是航空运输枢纽; 2)我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工业发展历史悠久,技术力量雄厚,社会协作条件好等; 3)我国最大的商业中心:有稳定而丰富的商品来源和销售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