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中庸和中医学理论看高血压及其防治

从中庸和中医学理论看高血压及其防治

从中庸和中医学理论看高血压及其防治
从中庸和中医学理论看高血压及其防治

从中庸和中医学理论看高血压及其防治

【摘要】探讨中庸之道和中医学阴阳平衡理论的关系;指出了高血压防治的现状与困境;阐述了中庸之道和中医学阴阳平衡理论对正确认识高血压及高血压的防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庸;中医学;高血压;预防;治疗学

1 中庸和中医学理论的科学性

中医在其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古代哲学的先进思想,逐步形成了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天人相应、辨证施治的思维模式,以探索人的生理、病理和医理内在联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中医理论科学体系【1】。

中医基本理论是阴阳平衡,其精髓是辨“证”论治以期阴阳达到“致和”的状态。证是古人对收集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进行逻辑推理,而产生的一种整体功能关系失调的病理模型。辨证论治是对疾病不同阶段不同症状、体征的去伪存真、探本穷源(证候)的过程。它既遵循法从立本、以法统方、据方遣药的一般原则,又注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标本,相机权变,随证加减【2】。

中医学同样重视“以病人为中心”的证据。从孔子的“三折肱为良医”到“凡言其方者,称其良也,且以参据所以已之之方优劣耳”,可见古人对疾病认识的科学态度,很有当今循证医学的雏形。

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中庸。从《尚书·吕刑》:“士制百姓于刑之中”,《孟子·尽心下》:“孔子曰: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看,“中庸”里的“中”应该是“适宜、合乎一定的标准”的意思。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1、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洽的科学知识体系。 2、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四大经典:《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3、金元四大家:①刘完素(河间)—火热论—寒凉派,《河间六书》 ②李东垣(李杲)—内伤脾胃学说—补土派,《脾胃论》 ③张从正(子和)—病由邪生—攻邪派,《儒门事亲》 ④朱丹溪(震亨)—相火论—滋阴派,《格致余论》 4、温病四大家:①清·叶天士——《温热论》 ②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③清·薛生白——《湿热条辨》 ④清·王士雄——《温热经纬》 5、整体——是指联系性、统一性和完整体。 整体观念: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医整体观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外界环境(自然界、社会)的统一性。 (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①结构上: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事不可分割的(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 ②生理上:五脏一体观、形神合一 ③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④病理上:相互影响,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 ⑤诊断上:察外知内 ⑥治疗上:局部病变与脏腑病变,治未病,五行传变 (2)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①生理方面②病理方面 (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昼夜晨昏变化的影响、地方区域变化的影响、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3)整体观念·人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 6、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区别 症: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化):发热、咳喘。 体征: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面黄、目赤、脉数。 证: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含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如感冒、痢疾。 7、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8、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9、辨证和论治的关系——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具体实施。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是否准确。故辨证和论治是疾病诊疗中相互联系而不分割的两个方面。 10、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高血压患者中医健康干预汇总

高血压患者中医健康干预 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属身心疾病之一,中医对高血压的预防、治疗及康复各个阶段均有其优势点和优势环节,特别是将中医药理论、技术应用于社区高血压病患者的管理,具有广阔的前景。对于正常高值血压,食疗、导引、养生功法等可使平均血压下降。对高血压病人,食疗、导引及养生功法助于血压的控制,配合中药内服,能使部分患者血压恢复正常,对顽固性高血压及合并有较多症状的患者,中医药方法可起到减轻症状,协助降压,减少减缓靶器官损伤的作用,从而起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作用。 一、常用中成药及代茶饮推荐方高血压常见辨证分型参照附表 1. 阴虚阳亢证 1.1 中成药: 脑立清胶囊,重镇潜阳,平肝熄风。每次3粒,每日2 次,疗程4 周。 牛黄降压丸,平肝潜阳,清热化痰。每次1-2 丸,每日2 次,疗程 4 周。 杞菊地黄丸,滋补肝肾,每次5粒,每日2 次,疗程4 周。 1.2 茶饮: 菊花茶:白菊花、绿茶,开水冲泡饮服。

苦丁桑叶茶:苦丁茶、菊花、桑叶、钩藤各适量,开水冲泡饮服。菊楂决明饮:菊花,生山楂片,草决明子各适量。开水冲泡饮服。 1.3 推荐食物:芹菜、绿豆、绿豆芽、莴苣、西红柿、菊花、海蛰、山楂、荠菜、西瓜、茭白、茄子、柿子、胡萝卜、香蕉、黄瓜、苦瓜、紫菜、芦笋。 1.4 推荐食疗方:葛根粥:葛根、粳米、花生米,加适量水,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1 小时,分次食用。 菊花粥:菊花摘去蒂,上笼蒸后,取出晒干或阴干,然后磨成细末,备用。粳米淘净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至半成熟,再加菊花细末,继续用文火煮至米烂成粥。每日两次,晚餐食用。 2. 气血两虚证 2.1 中成药: 归脾丸,益气养血,安神。每次1 丸,每日2 次,疗程2 周。 2.2 茶饮:龙眼红枣茶:龙眼肉,红枣,白糖适量,开水冲泡饮服。党参红枣茶:党参,红枣,茶叶各适量。开水冲泡饮服。亦可将党参、红枣、茶叶加水煎沸 3 分钟后饮用。 2.3 推荐食物: 大枣、银耳、芝麻、桑椹。 2.4 推荐食疗方:当归炖猪蹄:将猪蹄洗净切成大块,在开水中煮

中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

中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 中医学中并无“高血压”病名,所以只能根据高血压所表现的症状来认识和进行辨证论治。高血压患者以头痛头晕,时发时止,耳鸣,心悸为特征,故属于中医学的“眩晕、头痛”等范畴。头痛、眩晕的记述首见于《内经》,《内经》中把头痛称为“首风”、“脑风”;《素问?五脏生成论》:“头痛巅疾,下虚上实”。《素问?方盛衰论》:“气上不下,头痛巅疾”为头痛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标本病专论》“肝病,头目眩,胁支满”指出眩晕与肝脏关系密切;《灵枢?卫气》:“上虚则眩”,《灵枢?口问》“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指出眩晕的病因,病性和病位。之后也有很多著名医家对头痛眩晕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如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太阳、阳明、少阳、厥阴头痛,并提出治法和方药;李东垣补充了太阴和少阴头痛,并为分经用药奠定了基础;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头痛》云:“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强调“痰与火”在头痛发病中的地位,他也提出“无痰不作眩”的观点,提倡在治疗上要用治痰为主,挟补气及降火药。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基础上提出了“下虚则眩”,他在《景岳全书?杂证漠?眩晕》中说:“头晕虽然属于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并认为眩晕的病机“虚者居其八九,

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高血压的中医分型 (1)、肝阳上亢 症状:眩晕耳鸣,头胀痛,烦劳恼怒则加剧,面部潮红,急噪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 (2)、痰浊中阻 症状: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甚则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3)、气血亏虚 症状:眩晕劳累即发,动则加剧,面色不华,心悸失眠,唇甲色淡;气短,疲乏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脉细弱。 (4)、肾精不足 症状:眩晕而见精神萎靡,少寐多梦,健忘、腰酸膝软、遗精、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容怯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中医学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学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 A.手厥阴经 B.足少阳经 C.足厥阴经 D.手少阴经 2.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3.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 A.木为水之子 B.水为火之所不胜 C.火为土之母 D.金为木之所胜 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脏腑 5.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肺主通调水道 D.肺主治节 6.脾统血的含义是 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 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 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 7.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

A.心阳 B.肺气 C.脾气 D.肾阳 8.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脉 B.筋 C.髓 D.骨 9.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10.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 A.阴盛慎用寒药 B.阳虚慎用寒药 C.冬季慎用寒药 D.假寒慎用寒药 11.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 A.水谷精微 B.肾精 C.冲任气血 D.命门之火 12.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A.生发、柔和 B.阳热、上炎 C.长养、化育 D.清静、收杀 13.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 A.肝的疏泄作用 B.肺的宣发肃降作用 C.膀胱的气化作用 D.肾的气化作用 14.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 A.气滞 B.气逆 C.气不降 D.气脱 15.分布于面颊部的经脉是 A.足阳明胃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手太阳小肠经

基层高血压防治指南题

基层高血压防治指南题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第5题: 下列哪种血压测量方式是患者自我管理的主要手段 您的答案:正确答案:家庭自测血压 第6题: 某患者,男,62岁,体检时测得血压值为162/96mmHg,需要进行的评估内容有哪些 您的答案:正确答案:以上都是 第7题: 以下关于高血压的治疗原则说法错误的是 您的答案:正确答案:快速降压 第8题: 患者男,45岁,高血压病史1年,家庭医生鼓励其长期坚持生活方式干预,其内容和好处是 您的答案:正确答案:以上都是 第9题: 某高血压患者,男,32岁,BMI为29kg/m2,医生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鼓励其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减少钠盐的摄入,要求其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 您的答案:正确答案:6克 第10题: 戒烟、减轻体重、适度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可预防或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高血压患者体重指数及腰围控制的目标是

您的答案:正确答案:BMI<24kg/㎡,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第11题: 仅收缩压<160mmHg 且舒张压<100mmHg 且未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外周血管病、肾脏疾病或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医生也可根据病情及患者意愿暂缓给药,采用单纯生活方式干预一段时间,若仍未达标,再启动药物治疗。单纯生活方式干预时间最长可以到 您的答案:正确答案:3个月 第12题: 一高血压病患者伴有慢性肾病,服用卡托普利降压后干咳不适,优先换用下列哪类降压药 您的答案:正确答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 第13题: 心率偏快的高血压患者适用的降压药物是 您的答案:正确答案:β受体阻滞剂 第14题: 合并稳定型心绞痛的高血压患者,可选择的降压药物种类是 您的答案:正确答案:以上都是 第15题: 某高血压患者,男,35岁,入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II级。心电图示:心率96次/分,心房颤动。该患者适合使用的药物包括 您的答案:正确答案:以上都是 第16题: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细目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 1.阴阳的基本含义 阴阳的含义: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的内涵: (1)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指无定在 (2)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才能用阴阳来说明。 如天地、日月、上下、内外等。 阴阳和矛盾的关系 阴阳说明的是一些特殊的矛盾范畴。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相对性:阴阳中复有阴阳(可分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比较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事物阴阳属性也会变化。 (2)绝对性:当对立面固定不变时,事物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 阳 阴 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一体观 2.阴阳对立制约 3.阴阳互根互用 4.阴阳交感互藏

5.阴阳消长 6.阴阳转化 7.阴阳的自和平衡 1.阴阳一体观 含义: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表现: ①阴阳虽然对立,但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②统一体中的阴阳相互依赖而存在,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③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涵有另一方,阴中含阳,阳中寓阴,所谓阴阳互藏。 2.对立制约 含义: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为胜负。 举例:“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3.互根互用 含义: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又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举例:“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4.交感互藏 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中都蕴含有另一方。 5.阴阳消长 消长含义:阴阳双方数量或比例上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

中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

中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中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 中医学中并无“高血压”病名,所以只能根据高血压所表现的症状来认识和进行辨证论治。高血压患者以头痛头晕,时发时止,耳鸣,心悸为特征,故属于中医学的“眩晕、头痛”等范畴。头痛、眩晕的记述首见于《内经》,《内经》中把头痛称为“首风”、“脑风”;《素问五脏生成论》:“头痛巅疾,下虚上实”。《素问方盛衰论》:“气上不下,头痛巅疾”为头痛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标本病专论》“肝病,头目眩,胁支满”指出眩晕与肝脏关系密切;《灵枢卫气》:“上虚则眩”,《灵枢口问》“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指出眩晕的病因,病性和病位。之后也有很多着名医家对头痛眩晕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如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太阳、阳明、少阳、厥阴头痛,并提出治法和方药;李东垣补充了太阴和少阴头痛,并为分经用药奠定了基础;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头痛》云:“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强调“痰与火”在头痛发病中的地位,他也提出“无痰不作眩”的观点,提倡在治疗上要用治痰为主,挟补气及降火药。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基础上提出了“下虚则眩”,他在《景岳全书杂证漠眩晕》中说:“头晕虽然属于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并认为眩晕的病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高血压的中医分型 (1)、肝阳上亢 症状:眩晕耳鸣,头胀痛,烦劳恼怒则加剧,面部潮红,急噪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宣传栏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宣传栏 治疗高血压,中药和西药各有特点:西药降压作用快而明显,但伴随的头痛、眩晕、失眠、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等症状往往得不到改善;中药降压作用虽然慢一些,但是比较温和,不仅不良反应小,上述伴随症状也处理得好,可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高血压是西医的病名,中医里面没有这个名称,但自古对“高血压”的症状有很多的描述,如眩晕、头痛、肝风等。 中医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第一个是情志失调,尤其两种情绪很有影响:一个是怒,大怒可以伤肝,引起血压升高、头痛;另一个是忧,老年人若是为一些事不开心,会闷出病来。所以,老年人平时要保持心情愉悦。《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第二个病机是饮食不节。正确的做法是,禁食肥甘厚味。“肥”是指油腻的东西,甘是指甜的东西,特别是老年人要少吃。因为中医认为,肥者令人内热,热郁化火,甘者令人中满,难以消化。正常的物质代谢完全被打乱了,就会造成动脉硬化、血压升高。另外,少吃盐,少饮酒。 第三个病机是过度的劳或逸,这都会引起血压的改变。中医认为,劳力过多,耗伤元气,经脉有失所养。老年人尤其要避免劳神过度。劳神过度伤阴,阴一虚,肝阳上亢就来了。还有房劳不能过多。安逸过多也不行。中医说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越是不动,气血越不流畅,导致脾胃功能异常,痰湿内生。 第四个病机是有家族史,高血压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中医说是先天禀赋不足。 不论是分析病因还是从治疗角度,中医认为,高血压主要和肾、肝、脾三个脏器密切相关。 肾主藏元阴、元阳,高血压患者主肾精不足,对头脑就不能营养了,故而眩晕。同时,“肾开窍于耳”,所以耳鸣、耳聋成为肾虚的一个症状。另一大症状就是腰膝酸软。患者多表现为舌质红,脉细。 肝不足可以表现为肝阳上亢、肝火上炎,也有肝肾阴虚。但高血压患者肝阳上亢、肝火上炎为多见,主要症状为头痛口苦、面红眼赤,舌苔黄,脉弦。 脾主运化,主人体代谢。患者肢体困倦,手脚无力就与脾虚有关,还可伴舌苔腻,脉滑。 中医辨证论治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论治,主要有几个证型。 肝阳上亢型这种证型在高血压里面是比较多的。病人脸红、火气大,是阳证,但其病根为阴虚。主要症状是眩晕、头痛、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口苦、肢体麻木,舌质红,苔黄,脉弦。治疗应以平肝潜阳为主。主方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克、钩藤(后下)15克、黄芩15克、白芍15克、牛膝10克、杜仲12克、桑寄生15克、生地15克、石决明(先煎)30克、夜交藤15克。方中天麻、钩藤平肝潜阳,黄芩清肝火,白芍柔肝,可以把人的脾气改善一些,牛膝、杜仲、石决明、桑寄生、夜交藤都是对高血压有好处的。汤药可加减运用,譬如眼睛干涩,加枸杞子、菊花,杞菊地黄丸就是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枸杞子、菊花;如果心慌、睡眠不好,可以加点酸枣仁、石菖蒲、远志等宁心安神养血的药。或可用成药天麻钩藤颗粒冲剂。[! empirenews.page ] 肝肾阴虚型此型以虚为主,表现为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眼睛干涩、口咽干燥。因有内热,所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可以用方药:生地15克、女贞子12克、淮山药15克、旱莲草12克、玄参15克、菊花(后下)10克、枸杞子15克、丹皮10克、生牡蛎(先煎)20克、龟板(先煎)20克,加减运用。如果阴虚较重,内热也较重,主要表现为口干明显、大便秘结,喝水较多,加知母、黄柏;阴虚而致心火偏旺、心烦失眠者,加黄连、酸枣仁、夜交藤、石菖蒲、远志等都可以。或可用成药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等。 痰湿中阻型此型常见于偏胖、血糖偏高、血脂偏高的高血压病人。病人的表现也是头晕,但与前两者不同,是一种头被蒙起来的昏沉沉的感受,还有胸脘痞满,胸口好像有东西塞住,胃口不好,甚至恶心,浑身困倦。舌体比较胖,且有齿印,苔腻,脉弦滑。治疗既要平肝健脾,又要化痰去浊,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半夏10克、橘红10克、天麻10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甘草3克、钩藤(后下)15克,加减运用。半夏化痰祛湿,白术健脾祛湿。若胃口很不好,可以加些砂仁、厚朴、炒麦芽、鸡内金;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1) 李本强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2) 李本强 11. 阴阳的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社区高血压病中医药健康教育知信行调查分析

社区高血压病中医药健康教育知信行调查分析 社区是高血压管理的重要阵地,大部分的高血压患者需要在社区管理。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简便廉验”,中医适宜技术在社区高血压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中医药健康教育知信行社区评价研究鲜见。我们对某农村社区居民高血压病中医药健康教育”知信行”进行调查,评价中医药健康教育、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在农村社区高血压防治中的效果,以期为探索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健康教育和中医药适宜技术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海盐县百步镇地处浙北沿海,全国重点镇,户籍人口3.3万,高血压病发现率23.56%。研究人员根据该镇高血压病患者分布情况,将该镇按不少于100例患者划分若干区块,整群随机抽样三个区块,在每个区域的具有正常思维和语言交流能力、愿意配合本研究的本地户籍高血压慢病随访管理患者随机抽取100例左右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三组研究对象之间性别、年龄、文化、医疗保险、经济状况、患者程度(一~三级管理构成比例)之前在无显著差异,见表1。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研究人员参照陈建伟等、袁焕新等关于中医”知信行”问卷的相关研究[1-3],制订了《社区居民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知信行量表》。量表共设置高血压病中医药防治知识、对高血压中医药防治的信念和态度、中医药高血压病防治相关的行为等三个方面,每个方面20个调查项,共60个调查项。量表参照李克特量表,以陈述性语句表述调查内容,选项为非常同意、同意、无所谓(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或非常认可、认可、无所谓(不确定)、不认可、非常不认可。调查后按选项顺序分别计5、4、3、2、1得分,就调查的三个方面得到个人态度总得分,60分及以上为了解(信任、有),以下为不了解(不信任、无)。 1.2.2调查方法本研究采取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前使用量表对研究对象开展基线调查。随后研究人员对甲组给予高血压病中医药防治健康宣教,乙组给予高血压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丙组给予中医药防治健康教育和高血压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综合干预措施。在干预措施3个月后再对研究对象进行采用同一量表再次开展调查。 2结果 2.1基线调查显示,研究的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三组研究对象来自同一总体(表2)。此外,调研还显示农村社区高血压患者群体对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的知信行水平相对较低,可能与农村社区高血压患者群众年龄主要集中45岁以上,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西药过度发展,中医药发展缓慢甚至倒

浅谈学习《中医基础理论》

浅谈学习《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开考的首门课程,根据多年统计,合格率一般仅在三分之一左右。显然已成许多考生望而生畏的拦路虎。一些意志薄弱者,一、二次失败就偃旗息鼓。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本人认为有诸多原因,其中相当一部分考生的思维方式尚未转向。众所周知,目前我们的中学教学重视数理推论,直观形象教学,虽然对于中医学习普遍也是适用的,但中医独特的理论框架,独特的思维方式,如果尚未很好建立,就难于在中医这块圣地内驰骋,乃至投械退却。这是十分可惜而可悲的。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迅速换“数理化脑袋”为“中医脑袋”十分重要。实践证明,闯过这一关者,只要继续努力,前面即是坦途。 一、脏腑功能认识观 《内经》时代,中医医家对脏腑的部位、结构、形态亦有颇多记载,而且有些论述在当时大大超越世界水平。在论述各脏腑时,教材中亦有部位、结构、形态的阐述,如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心“圆而尖长,形似倒垂的未开莲蕊,有心包卫护于外”等等。如果顺着这样描述思路去理解,则就会对诸如“肾藏精”、“肺通调水道”、“心主神态”这一些概念理解上的格框。尤其是对刚从高中毕业的学生而言,更是不可思议。故请读书时务必千万要记住P.29有一个重要的说法:“藏象学龄前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用脏腑功能的认识观才能真正理解P.23“左升太过,右降不及”。也就不会钻进脾“似马蹄”、“似镰刀”这类牛角尖里面怀疑中医的科学性,从而影响学习的信心。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名为“脾”,同理去释各脏的功能。 二、生理、病理互证观 中医药有几千年医疗实践的经验,是在长期行生产斗争和医疗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医学理论。中医学理论形成以后,又反过来指导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中医的实践性融于理论之中,而临床表现是基础。因此,从临床角度而言顺序应是临床表现→病理、生理→概念。而教材编写的顺序是:概念→生理、病理→临床表现。故在阅读时,应适度地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譬如以“肾主纳气”一节为例,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之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才能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肾主纳气功能正常则呼吸均匀和调。若肾的纳气功能减退摄纳无权,呼吸就表浅,可出现动辄气喘,呼多吸少等病理现象。从临床表现中证实生理抑或病理,从而得出某一概念。这种论述的形式在教材中比比皆是。所以诸如:如何理解肺朝百脉,脾主升清,肝主藏主等等问题时,皆可用一个模式来回答,即:概念、生理、病理以及临床表现。 三、以象测脏的推断观 何谓“藏象”?藏是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我们要研究内脏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并不是非要打开胸、腹腔观内脏之变化,而是通过临床表现来推断。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望、闻、问、切的诊断手段。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重于生理、病理的机制探讨,也举例性地列出一些临床表现。譬如在论述心主血脉一节,怎样才能诊断心主血脉失调呢?从脉、舌、面之象——临床表现以测“藏”。脉涩、结代,面色表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则为心血瘀阻。笔者认为,如果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时能适当地参考有关中医各科教材,诸如《中医诊断学》,可能会收到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取象比类的求证观 取象比类就是取自然界的一些现象、生物的动象和社会现象以类比于人体,从而解释生理、病理、药理等的一种思维,运用方法。不论其科学如何,这种取象比类法一直在中医学

高血压中医

1 中医对高血压病名的认识 在中医学虽然没有高血压这个病名,但是根据其临床表现,大部分医家认为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的范畴。袁敬柏[1]收集了71位医家高血压诊疗经验的文章90篇进行分析,其中大多数医家认为高血压属于“眩晕”的范畴,占88.7%,其次为“头痛”,占77.4%。 眩晕最初见于《内经》,称为“眩冒”,病位在巓顶,且对眩晕的病因病机进行了阐述:《素问·玉机真藏论》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六气正纪大论》提出:“木郁发之……甚则耳鸣眩转。”说明眩晕与肝密切相关,肝郁木滞,气血不畅则眩晕,这也是对眩晕病位的最初阐述。《素问·玄机原病式》曰:“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认为风火相动致眩。《灵枢·13问篇》言:“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呜,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灵枢·卫气》言:“上虚则眩。”进一步阐述了眩晕的病机。 “头痛”最初出现在《内经》:《素问·风论》曰:“新沐中风,则为首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头痛被称之为“首风”、“脑风”,并描述了其临床特点,认为外感与内伤是头痛的主要病因。李东垣《东垣十书》遵从《内经》,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而且进一步将头痛分为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 2 病因病机 眩晕在《内经》中被称为“眩冒”,病位在巓顶,病机为因虚致眩,风火相

动致眩。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张仲景认为,眩晕是过食肥甘厚味,使痰浊内阻,水饮上犯所致,提出了痰饮致眩的观点。宋代严用和于《济生方》中论述此病病机为:“肝风上攻,必致眩晕,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及其七情所感,遂使脏气不平,郁而生痰,结而为饮,随气上逆,令人眩晕,眉棱骨痛……”提出六淫、七情致眩。《丹溪心法》中云:“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提出了“无痰不作眩”的观点,《景岳全书》中发扬了这一理论。杨仁斋云:“瘀滞不行,皆能眩晕。”提出了血瘀致眩观点。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的医家认为,眩晕与体虚有关,《诸病源候论》曰:“逢身之虚则为风邪所伤,入脑则脑转而目系急,故成眩也。”《景岳全书》言:“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综上所述,古代医家认为眩晕病的病因可归为风火痰虚瘀五个方面,病位在头部,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表现为在虚实夹杂,或以虚为主,虚中挟实,或以实为主,实中带虚等。 张文涛[2]认为,高血压病因实证为:气滞、血瘀、痰浊、水湿、风、寒、火、便秘、食积,虚证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脾虚、肺虚、肾虚、肝虚、心虚。实证是有形或无形之邪阻滞于精遂脉道,气血逆乱壅滞而使血压升高,虚证则是气血阴阳亏虚时,血脉拘急来维持正常运行,又能减少阴阳耗损,所以血压升高。朱其恩等[3]认为,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危险因素有高盐饮食、超重和肥胖、饮酒、精神紧张、缺乏体力活动等,还与寒冷的地理环境有关,且认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高血压病的效果分析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高血压病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8-07-03T13:16:48.293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8期作者:于宪滨[导读] 探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38例 于宪滨(富锦市第二医院黑龙江富锦1561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38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对照组采取西药治疗,观察组采取中医辨证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19例患者中,显效患者有12例(63.16%),有效患者有6例(31.58%),无效患者有1例(5.26%);总有效率为94.37%。对照组19例患者中,显效患者有7例(36.84%),有效患者有7例(36.84%),无效患者有5例(26.32%);总有效率为73.68%。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疗效确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关键词:中医辨证;高血压; 高血压病是临床上常见病,特别在中老年患者中多见,随着我国老龄化严重,高血压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1];该病是导致心脑血管发病的危险因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采取中医辨证治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3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心悸、失眠、耳鸣等症状,患者均符合《高血压病防治指南》中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患者均知情同意参加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协议通知书。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患者、严重心、肝、脑、肾等并发症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9例,男8例,女11例;年龄55~73岁,平均为(61.2±3.4)岁;病程6个月~15年,平均为(5.3±1.8)年;收缩压140~200mmHg,收缩压85~135mmHg;高血压分型:Ⅰ级患者有5例,Ⅱ级患者有10例,Ⅲ级患者有4例;对照组19例,男9例,女10例;年龄53~72岁,平均为(60.4±3.2)岁;病程7个月~13年,平均为(5.1±1.7)年;收缩压142~205mmHg,收缩压83~132mmHg;高血压分型:Ⅰ级患者有4例,Ⅱ级患者有11例,Ⅲ级患者有4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西医治疗,给予患者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等治疗措施;观察组采取中医辨证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将患者分为肝阳上亢型、肝火旺盛型、心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①肝阳上亢型: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头痛、面色潮红、头晕目眩、易怒、舌红,脉弦;治则应以平肝熄风为主,方药选择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草决明15g、生龙骨12g、牡蛎12g、玄参12g、生地12g、白芍12g、牛膝20g、甘草6g;②肝火旺盛型:患者头部胀痛、面色红赤、五心烦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苔黄,脉弦数;治则应以清肝泻火为主,方药选择龙胆泻肝汤治疗,药物组成:龙胆草6g、柴胡9g、黄芩9g、生地12g、车前子12g、白芍20g、生牡蛎20g。③心肾阴虚型:患者头晕乏力、夜不能寐、舌红苔少、脉沉细;治则以宁心安神为主,方药选择建瓴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生地15g、熟地15g、白芍9g、山药9g、牛膝6g、麦冬12g、远志9g、枣仁20g。④气阴两虚型:患者主要表现为心慌气短、胸闷乏力、大便不畅、舌淡苔白、脉沉细;治则应采取益气养阴;方药选择四君汤加味治疗,药物组成为:人参6g、白术12g、生地12g、茯苓9g、白芍12g、麦冬15g、菊花9g、枸杞子9g。以上方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 1.3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后患者的头晕、心悸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舒张压降低10mmHg以上并在正常范围内;或舒张压未降低至正常但降低超过20mmHg以上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的头晕、心悸等临床症状有所好转,舒张压降低在10mmHg以内但血压在正常范围;或舒张压降低在10~20mmHg之间,血压未在正常范围内;或舒张压降低超过30mmHg以上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取均数加减标准差(`χ±s)表示,进行t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19例患者中,显效患者有12例(63.16%),有效患者有6例(31.58%),无效患者有1例(5.26%);总有效率为94.37%。对照组19例患者中,显效患者有7例(36.84%),有效患者有7例(36.84%),无效患者有5例(26.32%);总有效率为73.68%。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病随年龄增高而发病率升高,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高血压病属中医“头晕”、“眩晕”等范畴,中医认为该病和饮食肥厚、情志不调有关[2],使患者出现阴阳失调、血压升高、气血上逆等,久治不愈对心脑造成损伤,该病病位为肝肾部,病机为阴虚阳亢,久病导致阴阳两虚。治则应调节阴阳平衡,阻断因实至虚[3],解除高血压病。本研究将患者分为肝阳上亢型、肝火旺盛型、心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进行辨证治疗,从根本消除疾病,达到良好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3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68%,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了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病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刘飞.中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辨证治疗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5):318. [2]王蕾,刘思淼,张艳,等.中西医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198例疗效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12(2):22-23. [3]黄妤,江德寿.高血压中医辨证治疗效果观察[J].健康必读,2012,11(9):70.

中医学基础(全)

《中医学基础》 教材《中医药学概论》主讲路新国 第一章绪论 一、《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 1、《中医学基础》学习的内容: 主要学习和阐释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为以后学习《中医营养学》奠定必要的基础,是营养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2、《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 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营养学》的基础。《中医营养学》是《中医学基础》的后续课程。 3、课程设置的意义 ①反映了中国营养学的特色;②是营养学专业必修的课程。 4、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第六版)》(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供药学类专业用),王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11月。 教材特点: ①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本科教材,符合我们本科专业教学的需要; ②是供非中医专业使用的教材,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简要而全面,是浓缩本,适合我们非中医专业学习中医知识的需要; ③教材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基本知识和方剂学基本知识三大部分(上、中、下三篇); ④附有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进展。 5、主要参考教材和参考书 ①《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特点介绍; ②《中医诊断学》(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特点介绍; ③《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3年1月,24元。教材特点介绍: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供中药类专业学习中医药学的专业基础课。 ④《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书特点介绍:简本; ⑤《第2版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月,330.00元。参考书特点介绍:收载38505条。 6、考试成绩计算方法 二、中医学的概念 1、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 ①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也称为中国传统医学。 ②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是学习中医学各门学科的基础。 2、几点说明: ①发源于中国的古代,历史悠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如它的医学术语、生命力、丰富的经验、丰富的医学文献、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等。更新性不快。 ②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世界医学的一大贡献;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中医学就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③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 ④在当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正在世界上产生日益扩大的影响。 三、中医学发展概况 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1、商周时期:萌芽时期 《周礼?天官》医学分科的记载:“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2、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 ①《黄帝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四大经典之一),简称《内经》。 作者:集体之作。 意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它对医学的认识在当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还奠定了中国传统营养科学的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②《难经》 四大经典之一,是对《黄帝内经》的补充和发展。 3、两汉时期:中医学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 ①《伤寒杂病论》 作者: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 意义: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并且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为临床医学及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后世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确立了脏腑辨证论治的纲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中医营养学的贡献。 ②《神农本草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简称《本草经》、《本经》。 作者:不详 意义: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药性理论;收载药物365种。 4、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不断发展与完善 ①《脉经》 1 / 22

中医分析高血压

中医分析高血压 一、杂谈高血压之一 据报载,我国高血压形势日益严峻,全国约有2亿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病率达18.8%。平时我们所见,不少人都患有程度不同的高血压病。此病之泛滥,实在应该引起我们的极大注意。目前治疗高血压的常规办法是天天坚持吃各种降压西药,并且西医发明了各种各样的降压药。一般降压药都可以降低血压,但毛病是副作用巨大,且需要长期坚持服药,永远不能停药。是长期依赖西药,一直吃到老,还是看看中医,短时治疗即可一劳永逸,大家都应该认真地思考一下。鉴于此,特写此篇,以促进更多的人认识高血压,并帮助自己预防、保健与治疗。 ●高血压的病因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高血压的原因。 我认为,当前社会上高血压的发病率如此之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消耗太过。二是相火上亢。 当前我们的社会发展非常快,与此同时,人们的节奏也加快了。过度地紧张,过度地疲乏,过度地熬夜,过度地性生活,过度地应用空调和饮食冰冻食物,过度地滥用抗生素、激素等伤阳西药,长期饮食工业生产出来的猪肉鸡肉以及农作物,如此等等,都极大地消耗了我们的阳气,导致阳虚于下。如此消耗,怎么能让人不肾虚而精亏。这是其一。 其二,现在的社会崇尚性感和财富,报刊杂志到处都有半裸体的女人宣传画面,也满眼都是各种财富广告,目的不过是吸引人的眼球,促进人们更努力地挣钱。更有赌客,以赢输的紧张刺激其神经;有炒股票之人,在患得患失、大喜大悲中度日。如此等等,都容易导致人的相火妄动。且有人嗜酒,不知酒为粮食的精华,其性剽悍滑利,最伤肝气,导致肝阳上亢。有人沉迷于膏梁厚味,导致痰浊内生,血管阻滞。社会竞争和人际关系的紧张会让人烦躁易怒,导致无名肝火妄动。睡眠的减少也会让人阳气不能收敛而上浮。拘泥于官场的升迁以及名利场上的得失之人,相火长期外泄而不得归根。过度操心和运用心机的人,心火过旺,肾水必不能上济,导致阴虚而阳亢。更有人以春药换取暂时的快乐,更易使阳气拔根,导致下虚上实。 诸如此类之社会百态,莫不伤肾动阳,久之,造成人体的阳气不足。以上两种原因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导致世人下愈亏而阳愈浮,其不病高血压而更待何时? ●中医和西医如何认识高血压 高血压本来是西医的名词,中医原本没有这个名字。但中医把高血压所引起的此类症状归纳为一个证候,叫肝阳上亢。 按照西医的说法,所谓的高血压,就是人体的小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由此出现了一系列的症状,如: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夜尿增多、心悸、胸

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一)定义 高血压定义: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SBP)≥140 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DBP)mmHg≥90mmHg。SBP≥140mmHg和DBP<90mmHg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低于140/90mmHg,仍应诊断为高血压。 (二)分类 根据血压升高水平,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见表1。 (三)流行病学 中国高血压调查最新数据显示,2012-2015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粗率为27.9%(标化率23.2%),与既往调查比较,患病率总体呈增高趋势。18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1.5%,46.1%和16.9%,较1991年和2002年明显增高。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风险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关系。卒中仍是目前我国高血压人群最主要的并发症,冠心病事件也明显增多,其他并发症包括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厚、心房颤动、终末期肾病。

高钠、低钾膳食,超重与肥胖,过量饮酒和长期精神紧张是我国人群重要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其中高钠、低钾膳食以及超重与高血压关系最大,另外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年龄、高血压家族史、缺乏体力活动以及糖尿病、血脂异常等。 调查发现2012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平均烹调盐Et摄入量为10.5g,虽低于1992年的12.9g和2002年的12.0g,但较推荐盐摄入量水平依旧高75.0%。 近年来,我国人群中超重和肥胖比例明显增加,35~64岁中年人超重率为38.8%,肥胖率为20.2%,超重组和肥胖组高血压发病风险是体重正常组的1.16~1.28。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患病率关联最显著。 三、病理生理机制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复杂,血压的调节受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的影响以及很多解剖、生理、生化方面的因素影响,基本的血液动力学特征表现见图1。 (一)遗传的影响 高血压具有家族聚集性,估计遗传因素对血压的变异影响占30%~50%,但血压终究是一种表型,是环境与多种遗传基因表达的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有关基因多态性与血压的关联性的候选基因多直接或间接与控制肾脏钠的重吸收有关,如调控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基因、α-内收蛋白基因等。 (二)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增加主要是在高血压发病的初始阶段,此阶段的心率增加也是高动力循环的表现,促进心输出量增加;其次是通过促进心输出量增加而致循环血量增加。一旦高血压呈持续状态,机体的自动调节机制使心输出量不再增高或恢复至正常状态,同时促进外周阻力增高,为血压持续升高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钠摄入的影响 钠摄入增多引起血压增高的主要机制是增加心脏前负荷,促进心输出量增加。高钠摄入可激活加压机制,包括细胞内钙增加、胰岛素抵抗、心房利钠肽的矛盾升高,血管紧张素Ⅰ型受体上调。钠敏感性增高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明显增高。 (四)水钠潴留 实验研究证明,高血压发生过程中的肾脏本身的排钠异常起到重要作用。高血压人群中存在肾单位异质性,存在排钠降低的肾单位和已适应高滤过、高利尿钠的肾单位;肾素在前者分泌增高,在后者分泌降低;不适当的循环肾素-血管紧张素水平削弱钠排泄;随年龄增高,肾单位数目降低,缺血也削弱钠排泄。 (五)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