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突发事件演化模型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突发事件演化模型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突发事件演化模型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突发事件演化模型

30 3 2015 6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V ol.30No.3

Jun.2015

1, 1, 2, 1

(1. , 300071;2. , 300072)

: , , ; . , , , . , .

: ; ; ; ;

:C931;X913.4 :A :1000?5781(2015)03?0306?13

doi:10.13383/https://www.doczj.com/doc/e714812779.html,ki.jse.2015.03.003

Modeling the evolution of emergency based on system dynamics

Li Yongjian1,Qiao Xiaojiao1,Sun Xiaochen2,Li Chunyan1

(1.Business School,Nankai University,Tianjin300071,China;

2.School of Science,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300072,China)

Abstract:Due to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like explosive,uncertainty of evolution and environmental com-plexity,this paper de?nes the evolution model of emergency chain and describes four basic evolution modes.

Based on the emergency structural description framework,it investigates the evolution of unconventional earth-quake under the collected earthquake cases.Then with the data of Tangjiashan dammed-lake derived from the Wenchuan Earthquake,this paper performs a numerical simulation by using system dynamics.The research results verify the feasi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is study.Finally,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deal with dammed-lake.

Key words:emergency;emergency evolution;system dynamics;unconventional earthquake;dammed-lake

1

, , , . . , , .

, , , , : [1]; [2?4]; , [5,6]; , [7?11]; ,

3 : 307

[12?18]; , , [19?2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2001 “9·11” ,2003 SARS ,2004 ,2008 ,2011 12 ( , ) . , , . , : , , , . [22]:

={{ },{ },{ },{ },{ }}.

:

1)

. , ; . , .

2)

, . ; , .

3)

. , ; , .

4)

, .

5)

. , , . , .

308 3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23?25]. , , :

1)

1 , . A , 1 , B. . , , .

1

Fig.1Mode of straight evolution

. , , , , , . { , , } .

2)

2 , . A , 1 , B,C. , . , , .

2011 “3 11” . , , 10km, ; , , , 7 . { , ,

3 : 309 } . , , , , .

3)

3 , A B, 1 2 C . , , , , , , .

2 Fig.2Mode of emanating evolution

3

Fig.3Mode of centralizing evolution

201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4 , A , 1 B, B 2 C , C 3 A, , . , , , 1 .

4

Fig.4Mode of circulating evolution

310 3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 ={{ },{ , , },{ , , },{ , },{ , , , }}. ,1970 ( 2012?12?31) 109513 , , . 647 , , , , , , , , , , , , . , 5 .

5

Fig.5Evolution diagram of events derivated from unconventional earthquake

3 : 3115

5 , , , , , .

5.1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6 . , .

, , ; . , . , [26], .

5.2

, Vensim [26]; ,

.

━ ??? ???≤

? ?

?

?

? ━

312 30 . , 7 .

к⑨????

≤? ? ?? ?

7

Fig.7The causal loop diagram of dammed-lake

[27,28], , , : ; ;

, , . ,

8.

к⑨????

?≤? ? ?? ??

??→ 8

Fig.8The stock and ?ow diagram of dammed-lake

5.2.2

. , : , , . , : , .

3 : 313

, , . , , .

9 .

9

Fig.9The revised stock and?ow diagram of Tangjiashan dammed-lake derivated from earthquake

,RANDOM UNIFORM( ),PULSE TRAIN( ),DELAY1I( ),IF THEN ELSE( ) . 1.

1

Table1Variable in dammed-lake system dynamics simulation

VolofWater=INTEG(InFlow+OutFlow),initial value=1.9962550×107m3/d InFlow=IFERF+0.14×DI(UpstRF,1,0)m3/d OutFlow=ITE(ExcDC,ITE(ExcDC:AND:D(ExcDC,1,0),(80+RU(?10,10,0.1))×86400,3/4×VolofWater),0)m3/d IFERF=(102+RU(?10,10,0.5))×86400m3/d RainFall=RU(0,1,0.1)+4×PT(2,1,6,50)+10×PT(18,1,10,50)mm/d RFCAREA=3.55×109m2 UpstRF=RFCAREA×RainFall×0.001m3/d VWFroTop=3.16×108?VolofWater m3/d ConofDike=ITE(VWFroTop 7.769×107,1,0) AfterShock=0 ReInFlood=ITE((ConofDike:AND:(AfterShock 7)):OR:(VWFroTop<0):OR:D(ReInFlood,1,0),1,0) ExcDC=0+STEP(1,30)

314 30 , 10~15 .

10

Fig.10Simulation result of RainFall

11

Fig.11Simulation result of InFlow

12

Fig.12Simulation result of OutFlow

13

Fig.13Simulation result of V olofWater

14

Fig.14Simulation result of ConofDike

15

Fig.15Simulation result of ReInFlood , 25 2008?06?05 , 2008?06?07, , , . , 30 , , .

. , : ={{ },{ },{

3 : 315 },{ , },{ , , }}, , { , , } .

, : 16 , 35 . : . , , 2mm, 23 , , 30 , 17 18 . , 22 26 7.0 , 22 7.0 , 26 .

16 35

Fig.16ReInFlood of ExcDC on the 35th day 17 2mm Fig.17ConofDike of 2mm more daily RainfFall

18 2mm

Fig.18ReInFlood of 2mm more daily RainFall 19 22,26 7.0 Fig.19ReInFlood of 7.0m AfterShock on the 22th &26th

3)

, , , :

(a) , , : , , ;

(b) , , , , , , , 14 , , .

(c) , , ,

316 30 , .

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 “ ” , [J].

,2009,23(4):215–220.

Han Zhiyong,Wen Wenguo,Zhang Wei,et al.Background,targets,and organization of the major research plan“Study of un-conventional emergencies management”[J].Bulletin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2009,23(4):215–220.(in Chinese)

[2]Allen H.Disaster and collective stress[C]//2005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mmittee on Disasters.Indiana,Xlibris Corporation,2005:

125–152.

[3]Altay N,Green W G III.OR/MS research in disaster operations management[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6,

175:475–493.

[4]Arjen B.From crisis to disaster:Toward an integrate perspective[C]//2005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mmittee on Disasters.Indiana,

Xlibris Corporation,2005:153–172.

[5] , , . [J]. ,2009,23(8):50–53.

Han Chuanfeng,Wang Xingguang,Kong Jingjing.Dynamic mechanism of unconventional emergency decision-making system[J].

Soft Science,2009,23(8):50–53.(in Chinese)

[6]Pavel A,Duncan https://www.doczj.com/doc/e714812779.html,ernment preparedness:Using simulation to prepare for a terrorist attack[J].Computers&Operations Re-

search,2008,35(6):1924–1943.

[7] , , , . [J]. ,2007,15(S):729–732

Yang Wenguo,Huang Jun,Chi Hong,et al.The study of choosing emergency plan problem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2007,15(S):729–732 (in Chinese)

[8] , , , [J] :

,2011,13(3):29–32.

Wang Bo,Liu Liang,He Jing,et al.On production risk control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Journa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1,13(3):29–32.(in Chinese)

[9] , , . [J]. ,2013,22(1):24–28.

Liu Yang,Fan Zhiping,Yuanyuan.Multiple attributes risk decision making method for emergency response[J].Operations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Science,2013,22(1):24–28.(in Chinese)

[10] , , , . [J]. ,2012,27(3):287–294.

Li shouying,Ma zujun,Zheng ming,et al.Integrated optimization of searching for trapped personnel in?ood disaster[J].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2012,27(3):287-294.(in Chinese)

3 : 317

[11] , , . [J]. ,2013,32(3):17–24.

Chen Xuelong,Gong Qi,Wang Yanzhang.Dynamic model integration method for evolution analysis of unconventional incident[J].

Journal of Intelligence,2013,32(3):17–24.(in Chinese)

[12]Barry A.The organizational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of disaster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76,21(3):

378–397.

[13] , , , . GERTS [J]. ,2012,

32(5):963–970.

Yang Baohuang,Fang Zhigeng,Liu Sifeng,et al.Model of co-coupling in unconventional inciedents based on GERTS network[J].

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Practice,2012,32(5):963–970.(in Chinese)

[14] , , , . [J]. ,2008,26(9):21–25.

Yang Jijun,Wu Qidi,Cheng Yan,et al.Cooperative game scheduling of relief resources for unconventional emergency[J].Systems Engineering,2008,26(9):21–25.(in Chinese)

[15] , , , . - [J]. ,2012,15(7):60–70.

Dai Ying,Ma Zujun,Zhu Daoli,et al.Fuzzy dynamic location-routing problem in post-earthquake delivery of relief material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s in China,2012,15(7):60–70.(in Chinese)

[16]Catherine H,Robin L,Matthew A.How near-miss events amplify or attenuate risky decision making[J].Management Science,2012,

58(9):1596–1613.

[17] , , . [J]. ,2012,32(5):985–992.

Li Yingxiong,Li Xiangyang,Wang Yanxin.Chance constrant programming for the unconventional emergency response[J].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Practice,2012,32(5):985–992.(in Chinese)

[18] , , . [J]. ,2013,33(6):1492–1500.

Wang Xuping,Ma Chao,Ruan Junhu.Model and algorithm of relief materials dynamic scheduling without suf?cient vehicle quan-tity[J].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Practice,2013,33(6):1492–1500.(in Chinese)

[19] , . [J]. ,2012,27(6):727–738.

Yang Qing,Yang Fan.Emergency epidemics spread model using cellular automata[J].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2012,27(6): 727–738.(in Chinese)

[20]Bankhead A,Mancinia E,Sims A,et al.A simulation framework to investigate in vitro viral infection dynamics[J].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Science,2013,4(3):127–134.

[21] [J] ,2006,2(6):3–6.

Liu Tiemin.Dynamic evolution of major accidents-concepts and rudiments[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2(6): 3–6.(in Chinese)

[22] , , . [J]. : ,2013,15(1):28–33.

Li Yongjian,Qiao Xiaojiao,Sun Xiaochen.Study on emergency structural description framework[J].Journa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3,15(1):28–33.(in Chinese)

[23] , , [J]. ,2009,24(1):18–21.

Chen Changkun,Sun Yunfeng,Li Zhi.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evolution and derivative on chain of risk events caused by snow and ice disasters[J].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2009,24(1):18–21.(in Chinese)

[24] , , , [J] : ,2010,50(8):1173–1177.

Li Miao,Chen Jianguo,Chen Tao,et al.Probability for disaster chains in emergencies[J].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50(8):1173–1177.(in Chinese)

[25] , , . [J]. ,2012,27(6):739–750.

Qiu Jiangnan,Liu Lili,Dong Leilei.Modeling method and application of emergency[J].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2012, 27(6):739–750.(in Chinese)

[26] . [M]. . : ,1994:41–45.

Wang Qifan.System Dynamics[M].Revision Edition.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1994:41–45.(in Chinese)

[27] , , . [J]. ,2008,39(22):79–82.

Zhu Yonghui,Fan Beilin,Lu Jinyou.Dam break?ood analysis and discharge scouring simulation of Tangjiashan barrier lake[J].

Yangtze River,2008,39(22):79–82.(in Chinese)

[28] , , WEP TRMM

318 30 :

(1973—), , , , , : , , , Email:liyongjian@https://www.doczj.com/doc/e714812779.html,;

(1985—), , , : ,Email:qxjiao1116@https://www.doczj.com/doc/e714812779.html,;

(1978—), , , , : , ,Email:sxc722@https://www.doczj.com/doc/e714812779.html,;

(1988—), , , : ,Email:rsle@https://www.doczj.com/doc/e714812779.html,.

********************************************************************************************** ( 305 )

η(0,0)=(m?n)δ,(12) δ .

γ(0,0) , , γ(0,0) .

A : ;

B : ,

Pr(A|B)(1?α)=Pr(A|B)δ.(13)

Pr(A|B)=2

1?α

+∞

?

f(x) Φ nd?x(n?1)σ2 ?Φ ?nd?x(n?1)σ2 d x.(15)

, η(u,w) γ(u,w) .

n=1 ,γ(u,w) , .

突发事件及自救互救期末尔雅答案

1 对手指掏除法叙述,不正确的是()。1.0 分 A、最好用于昏迷的病人 B、效果明显 C、清醒的病人最好不要轻易使用 D、是其他呼吸道阻塞急救方法的补充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2 高血压的病患,判定其为休克,应该是通过()。1.0 分 A、血压显示在80mmHg以下 B、基础血压下降20% C、体温下降1度 D、血糖升高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 脚扭伤后正确的做法是()。1.0 分 A、平卧在家里的席梦思床上 B、按摩疼痛的患处 C、适当服用止痛药物 D、热敷患处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 下列碱烧伤的注意事项,正确的是()。1.0 分 A、眼中误入石灰应立即用水冲洗 B、切勿不加处理送病人就医 C、用强碱强酸中和的办法 D、 可以用食醋冲洗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5 下列病患可以判断为患脑震荡的是()。0.0 分 A、 同学间玩闹的头部碰撞 B、 从椅子上掉落,头皮刮伤 C、 头部受伤,意识丧失超过30分钟 D、 车祸后,脑袋有一段时间记忆不清楚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C 6 正常人呼吸时,吸入氧气量比例为(),呼出二氧化碳量比例为()。1.0 分A、 31%;13% B、 50%;30% C、 17%;30% D、

21%;18%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7 出血性脑中风的主要诱因,不包括()。1.0 分 A、 剧烈活动 B、 情绪激动 C、 突然打击 D、 参加体育锻炼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8 下列关于地震救援原则的说明错误的是()。1.0 分A、 先近后远 B、 先易后难 C、 先救领导 D、 要注意自身的安全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9 猝死和窒息属于高校突发事件类型的哪一种?()1.0 分A、 公共卫生 B、 设施安全 C、 意外事故 D、 学校管理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0 头顶部受伤包扎时采用()方法。1.0 分 A、 风帽式包扎法 B、 帽式包扎法 C、 面具式包扎法 D、 8字形包扎法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1 休克判定的依据不包括()。1.0 分 A、

系统动力学模型部分集

第10章系统动力学模型 系统动力学模型(System Dynamic)是社会、经济、规划、军事等许多领域进行战略研究的重要工具,如同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一样,也被称之为战略研究实验室,自从问世以来,可以说是硕果累累。 1 系统动力学概述 2 系统动力学的基础知识 3 系统动力学模型 第1节系统动力学概述 1.1 概念 系统动力学是一门分析研究复杂反馈系统动态行为的系统科学方法,它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一门沟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横向学科,实质上就是分析研究复杂反馈大系统的计算仿真方法。 系统动力学模型是指以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建立用以研究复杂地理系统动态行为的计算机仿真模型体系,其主要含义如下: 1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理论基础是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 2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对象是复杂反馈大系统; 3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内容是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的战略与决策问题,故称之为计算机仿真法的“战略与策略实验室”; 4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研究方法是计算机仿真实验法,但要有计算

机仿真语言DYNAMIC的支持,如:PD PLUS,VENSIM等的支持; 5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关键任务是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体系; 6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最终目的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的战略与策略决策问题计算机仿真实验结果,即坐标图象和二维报表; 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是:明确问题,绘制因果关系图,绘制系统动力学模型流图,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实验,检验或修改模型或参数,战略分析与决策。 地理系统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因此,许多地理学者认为应用系统动力学进行地理研究将有极大潜力,并积极开展了区域发展,城市发展,环境规划等方面的推广应用工作,因此,各类地理系统动力学模型即应运而生。 1.2 发展概况 系统动力学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史隆管理学院教授福雷斯特(JAY.W.FORRESTER)提出来的。目前,风靡全世界,成为社会科学重要实验手段,它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管理科技和生态灯各个领域。福雷斯特教授及其助手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全球问题,城市发展,企业管理等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接连发表了《工业动力学》,《城市动力学》,《世界动力学》,《增长的极限》等著作,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普遍关注。 在我国关于系统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始于1980年,后来,陆续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表现如下: 1)人才培养

(完整版)系统动力学模型案例分析

系统动力学模型介绍 1.系统动力学的思想、方法 系统动力学对实际系统的构模和模拟是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两方面同时进行的。系统的结构是指系统所包含的各单元以及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而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中各单元本身及各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秩序、结构和功能,分别表征了系统的组织和系统的行为,它们是相对独立的,又可以在—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所以在系统模拟时既要考虑到系统结构方面的要素又要考虑到系统功能方面的因素,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实际系统的基本规律。系统动力学方法从构造系统最基本的微观结构入手构造系统模型。其中不仅要从功能方面考察模型的行为特性与实际系统中测量到的系统变量的各数据、图表的吻合程度,而且还要从结构方面考察模型中各单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与实际系统结构的一致程度。模拟过程中所需的系统功能方面的信息,可以通过收集,分析系统的历史数据资料来获得,是属定量方面的信息,而所需的系统结构方面的信息则依赖于模型构造者对实际系统运动机制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其中也包含着大量的实际工作经验,是属定性方面的信息。因此,系统动力学对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同时模拟的方法,实质上就是充分利用了实际系统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的信息,并将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合理有效地构造出能较好地反映实际系统的模型。 2.建模原理与步骤

(1)建模原理 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建模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系统动力学的系统观和方法论。系统动力学认为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等级性和相似性。系统内部的反馈结构和机制决定了系统的行为特性,任何复杂的大系统都可以由多个系统最基本的信息反馈回路按某种方式联结而成。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系统目标就是针对实际应用情况,从变化和发展的角度去解决系统问题。系统动力学构模和模拟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实现结构和功能的双模拟,因此系统分解与系统综合原则的正确贯彻必须贯穿于系统构模、模拟与测试的整个过程中。与其它模型一样,系统动力学模型也只是实际系统某些本质特征的简化和代表,而不是原原本本地翻译或复制。因此,在构造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把握大局,抓主要矛盾,合理地定义系统变量和确定系统边界。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一致性和有效性的检验,有一整套定性、定量的方法,如结构和参数的灵敏度分析,极端条件下的模拟试验和统计方法检验等等,但评价一个模型优劣程度的最终标准是客观实践,而实践的检验是长期的,不是一二次就可以完成的。因此,一个即使是精心构造出来的模型也必须在以后的应用中不断修改、不断完善,以适应实际系统新的变化和新的目标。 (2)建模步骤 系统动力学构模过程是一个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规律,这是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它必须是一个由粗到细,由表及里,多次循环,不断深化的过程。系统动力学将整个构模过程归纳为系统分析、结构分析、模型建立、模型试验和模型使用五大步骤这五大步骤有一定的先后次序,但按照构模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它们又都是交叉、反复进行的。 第一步系统分析的主要任务是明确系统问题,广泛收集解决系统问题的有关数据、资料和信息,然后大致划定系统的边界。 第二步结构分析的注意力集中在系统的结构分解、确定系统变量和信息反馈机制。 第三步模型建立是系统结构的量化过程(建立模型方程进行量化)。 第四步模型试验是借助于计算机对模型进行模拟试验和调试,经过对模型各种性能指标的评估不断修改、完善模型。 第五步模型使用是在已经建立起来的模型上对系统问题进行定量的分析研究和做各种政策实验。 3.建模工具 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 PLE软件 4.建模方法 因果关系图法 在因果关系图中,各变量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用因果链来连接的。因果链是一个带箭头的实线(直线或弧线),箭头方向表示因果关系的作用方向,箭头旁标有“+”或“-”号,分别表示两种极性的因果链。

2019 尔雅 突发事件及自救互救 章节答案

1 【单选题】事故灾难不包括()。 ?A、环境污染事故 ?B、公共设施事故 ?C、食品安全 ?D、交通运输事故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哪一类的突发公共事件是经济安全事件?() ?A、社会安全事件 ?B、公共卫生事件 ?C、事故灾难 ?D、自然灾害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3 【单选题】下面哪一项属于突发事件的内涵?() ?A、公共卫生事件 ?B、以上都有 ?C、自然灾害 ?D、事故灾难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保持病患的生命体征,为医生救治赢得时间是现场急救的目的。()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病患伤病情可以通过()来确定。 ?A、查看脉搏 ?B、以上都选 ?C、查看神志 ?D、查看呼吸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2 【单选题】现场急救的原则不包括()。 ?A、呼救 ?B、自救 ?C、判断 ?D、抢救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3 【判断题】需要用树枝、木板等固定患肢来对骨折的患者进行急救。()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接力棒式的急救模式中包括入院综合治疗。() 我的答案:√ 突发事件应急和处理原则(下) 1

【单选题】()是医学上死亡的标志。 ?A、心脏骤停 ?B、昏迷无意识 ?C、心脏、呼吸停止,瞳孔散大 ?D、呼吸、脉搏微弱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单选题】下面哪一项是重大事故发生后现场急救的首要步骤?() ?A、正确搬运转送伤员 ?B、及时止血包扎 ?C、防止伤患休克与感染 ?D、迅速解脱伤员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3 【单选题】以什么标准来对伤病情进行分类?() ?A、死亡 ?B、以上都选 ?C、重度 ?D、中度和轻度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4 【判断题】对伤患进行分类是救治大批伤员时的首要步骤。() 我的答案:√ 急性中毒的应急处理(一)1 【单选题】坚持怎样的治疗原则才能给中毒患者顺利解毒?()

系统动力学优化方法案例研究

系统动力学优化方法案例研究 1研究背景 农业生态系统是由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发展受人类、社会、经济、政策、科技和自然等因素综合作用,呈现高度非线性、多回路、复杂的动态特性。农业生态系统的优化管理就是对农业生产进行合理的人为干预,通过政策实施和技术支撑,对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合理调控,使农业生态系统处于安全与健康状态,为人类提供持续的生态服务、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求。 禹城农业生态系统为县级尺度的生态系统。全市拥有耕地52927 hm2,全市总人口499755人,其中农业人口415913人。土地平坦,水资源丰富,适合农业生产,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长期以种植业为主,20世纪90年代,粮食单产稳定在12000kg/hm2以上,畜牧业有了较快发展,逐步呈现农牧结合的良好态势,到2000年种植业产值和畜牧业产值在农业生产总产值中分别占到65.0%和29.8%。种植业以小麦、玉米为主,部分为棉花、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养殖业以牛、猪、鸡为主。目前,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及我国优势农产品区划,禹城市既是粮食生产优势产区,同时也是畜牧业生产的优势产区,种植业子系统和养殖业子系统是禹城市农业生态系统两个最主要的子系统,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结合也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形式。养殖业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主要表现为提供营养丰富的动物性食品和增加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充分利用种植业副产物,并为种植业提供大量有机肥从而可适当减少化肥用量。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减少工业辅助能的投入,能够提高抵抗自然灾害和社会经济风险的能力,可以增加系统的稳定性。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优化并调控种植业和养殖业内部组分结构比例,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两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实现系统的整体高效和良性循环的途径。 2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1)建模思路 应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禹城市农牧结合生态系统发展趋势进行动态模拟,并

水污染突发事件_演化模型与应急管理_佘廉

第20卷第8期 2011年8月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Vol.20No.8 Aug.2011  水污染突发事件:演化模型与应急管理 佘 廉,刘山云,吴国斌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安全预警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概述了突发事件演化研究的现状,总结了现阶段中国水污染突发事件的典型案例,研究了事件的演化过 程,提出把社会因素和全过程干预作为水污染突发事件演化动因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污染突 发事件演化的主要动力因素,运用灾害学、应急管理、环境科学等相关理论构建了事件演化的动力因素体系,最后 从系统分析的角度构建了水污染突发事件演化模型。研究表明:社会因素和应急干预对水污染突发事件的演化具 有推动作用;事件演化具有阶段性,不同阶段的动力因素存在差异;水污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具有多目标性,单一 目标应急管理不能有效控制水污染突发事件演化。研究水污染突发事件演化机理可为政府有效地预警与事件初 期的应急决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水污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应急决策;演化 中图分类号:X52;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227(2011)08-1004-06 水体污染突发事件的发生和演化具有耦合性、衍生性、快速扩散性、以及传导变异性等特征,是一种社会非常态,更多的表现为全新类型、全新危害特征,与常态社会下的解决方案有很大差异。2005年在吉林省发生的中石油吉化爆炸事件,突出反映了我国对水污染突发事件预警预控的不足,吉化爆炸事件起初由吉林省一个企业生产事故,演变为松花江水体污染事件,转而引发哈尔滨市民恐慌和长达数天停水的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又因污染水体漂流至俄罗斯而导致两国之间的外交事件。这个事件连续变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事件本身与社会反应不断的耦合、事件应急干预与事件本身的耦合,导致其在更大社会区域的不断传导与扩散。中石油吉化爆炸事故表明:在对水污染突发事件演化规律缺乏科学认识的情况下,就无法识别事件的传导、变异,政府将难以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采取有效的预警与应急措施。我国的广东北江水域镉污染、四川沱江特大水污染等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演化过程,都表明了科学认识水污染突发事件演化机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 突发事件演化模型研究现状及问题国内对突发事件的演化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灾害和社会安全事件方面。自然灾害研究方面,陈长坤等[1]运用复杂网络的理论构建了冰川灾害危机事件演化的4种类型,分析了衍生链特征,认为自循环式和发散集中式网络结构的危害程度高于直链式。黄润秋等[2]认为地质灾害系统演化过程中既有确定性特征,又有不确定性特征,只有提取这种信息才能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时间进行更为准确地预报。方志耕等[3]运用GERT网络方法和贝叶斯推理工具建立了一种综合考虑灾害的自然演化与抢险救灾行动相互作用的网络演化模型。肖盛燮等[4]研究了灾变阶段的演化特征,提取了一系列属性指标参数,并通过测评对灾变阶段进行确定。社会安全事件研究方面,范珉等[5]对我国公共场所经常发生的火灾、爆炸、结构破坏、集群行为等4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原因和演化机理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我国公共场所突发事件演化机理关系图。罗成琳和李向阳[6]研究了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演化机理,构建了突发群体事件演化的静态结构和动态流程。盛济川[7]、王斌等[8]、孙康等[9]运用演化博弈论方法研究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及演变规律。吕楠等[10]构建一种基于事件多向量模型的事件演化分析算法,通过对话题的演化发展进行研究,从而掌握事件的发展演化关系。吴国斌等[11]认为作为子系统的各个次生 收稿日期:2010-11-08;修回日期:2010-12-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91024024);湖北省环保厅项目(HBT2010SWR-1) 作者简介:佘 廉(1959~ ),男,湖北省黄冈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预警与应急管理、环境管理方面研究.

系统动力学模型

第10 章系统动力学模型 系统动力学模型(System Dynamic)是社会、经济、规划、军事等许多领域进行战略研究的重要工具,如同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一样,也被称之为战略研究实验室,自从问世以来,可以说是硕果累累。 1 系统动力学概述 2 系统动力学的基础知识 3 系统动力学模型 第1 节系统动力学概述 1.1 概念系统动力学是一门分析研究复杂反馈系统动态行为的系统科学方法,它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一门沟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横向学科,实质上就是分析研究复杂反馈大系统的计算仿真方法。 系统动力学模型是指以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建立用以研究复杂地理系统动态行为的计算机仿真模型体系,其主要含义如下: 1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理论基础是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 2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对象是复杂反馈大系统; 3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内容是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的战略与决策问题,故称之为计算机仿真法的“战略与策略实验室” ; 4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研究方法是计算机仿真实验法,但要有计算 机仿真语言DYNAMIC勺支持,如:PD PLUS VENSIM等的支持; 5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关键任务是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体系; 6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最终目的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的战略与策略决策问题计

算机仿真实验结果,即坐标图象和二维报表; 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是:明确问题,绘制因果关系图,绘制系统动力学模型流图,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实验,检验或修改模型或参数,战略分析与决策。 地理系统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因此,许多地理学者认为应用系统动力学进行地理研究将有极大潜力,并积极开展了区域发展,城市发展,环境规划等方面的推广应用工作,因此,各类地理系统动力学模型即应运而生。 1.2 发展概况 系统动力学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史隆管理学院教授福雷斯特(JAY.W.FORRESTERI出来的。目前,风靡全世界,成为社会科学重要实验手段,它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管理科技和生态灯各个领域。福雷斯特教授及其助手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全球问题,城市发展,企业管理等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接连发表了《工业动力学》,《城市动力学》,《世界动力学》,《增长的极限》等著作,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普遍关注。 在我国关于系统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始于1980 年,后来,陆续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表现如下: 1 )人才培养 自从1980年以来,我国非常重视系统动力学人才的培养,主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请进来就是请国外系统动力学专家来华讲学,走出去就是派留学生,如:首批派出去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王其藩教授等,另外,还多次举办了全国性的讲习班。 2 )编译编写专著

突发事件及自救互救期末考试答案

突发事件及自救互救期末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创伤可以造成颅脑损伤,颅脑损伤的类型不包括()。1.0 分 A、 头皮开裂出血 B、 头发脱落 C、 脑震荡 D、 颅骨骨折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2人触电,电压越高,危害越();电流强度越大,危害越()。1.0 分A、 大;大 B、 大;小 C、 小;大 D、 小;小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3有心源性猝死之称的是()。1.0 分 A、 心肌梗塞 B、 冠状动脉硬化 C、 冠心病 D、 心肌膜炎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4病人咳血,说明()。1.0 分 A、 病人患有肝硬化 B、 病人患有肺结核 C、 无痰血 D、 黑便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5下列情况中最容易异物滑落呼吸道,造成呼吸不畅的是()。1.0 分A、

吃东西时候大笑 B、 吃饭时太过着急 C、 吃饭时说话 D、 吃东西时太过着急同时说话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6急救观察阶段,病患怎样的表现说明病患情况危急?()1.0 分A、 瞳孔散大 B、 心跳加快 C、 脉搏跳动快 D、 骨折出血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7下列哪一项不是按创伤组织伤的分类?()1.0 分 A、 骨折 B、 内脏伤 C、 四肢损伤 D、 软组织伤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8关于交通伤的特点,下面说法恰当的是()。1.0 分 A、 女性比例高于男性 B、 年龄在30~50岁之间 C、 四肢、头面部伤残人数高 D、 骨科、心外科为主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9人工呼吸时,呼入的氧气比例为(),每分钟吹气为()次。1.0 分A、 3%;10 B、 21%;18 C、

系统动力学模型案例分析学习资料

系统动力学模型案例 分析

系统动力学模型介绍 1?系统动力学的思想、方法 系统动力学对实际系统的构模和模拟是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两方面同时进行的。系统的结构是指系统所包含的各单元以及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而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中各单元本身及各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秩序、结构和功能,分别表征了系统的组织和系统的行为,它们是相对独立的,又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所以在系统模拟时既要考虑到系统结构方面的要素又要考虑到系统功能方面的因素,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实际系统的基本规律。系统动力学方法从构造系统最基本的微观结构入手构造系统模型。其中不仅要从功能方面考察模型的行为特性与实际系统中测量到的系统变量的各数据、图表的吻合程度,而且还要从结构方面考察模型中各单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与实际系统结构的一致程度。模拟过程中所需的系统功能方面的信息,可以通过收集,分析系统的历史数据资料来获得,是属定量方面的信息,而所需的系统结构方面的信息则依赖于模型构造者对实际系统运动机制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其中也包含着大量的实际工作经验,是属定性方面的信息。因此,系统动力学对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同时模拟的方法,实质上就是充分利用了实际系统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的信息,并将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合理有效地构造出能较好地反映实际系统的模型。 2.建模原理与步骤 任务j调研 * 问气定义 划定界限 建力方程* 政策分析与模空便用系统分析结构分析*

(1)建模原理 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建模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系统动力学的系统观和方法论。系统动力学认为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等级性和相似性。系统内部的反馈结构和机制决定了系统的行为特性,任何复杂的大系统都可以由多个系统最基本的信息反馈回路按某种方式联结而成。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系统目标就是针对实际应用情况,从变化和发展的角度去解决系统问题。系统动力学构模和模拟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实现结构和功能的双模拟,因此系统分解与系统综合原则的正确贯彻必须贯穿于系统构模、模拟与测试的整个过程中。与其它模型一样,系统动力学模型也只是实际系统某些本质特征的简化和代表,而不是原原本本地翻译或复制。因此,在构造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把握大局,抓主要矛盾,合理地定义系统变量和确定系统边界。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一致性和有效性的检验,有一整套定性、定量的方法,如结构和参数的灵敏度分析,极端条件下的模拟试验和统计方法检验等等,但评价一个模型优劣程度的最终标准是客观实践,而实践的检验是长期的,不是一二次就可以完成的。因此,一个即使是精心构造出来的模型也必须在以后的应用中不断修改、不断完善,以适应实际系统新的变化和新的目标。 ⑵建模步骤 系统动力学构模过程是一个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人们对客观事物 认识的规律,这是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它必须是一个由粗到细,由表及里,多次循环,不断深化的过程。系统动力学将整个构模过程归纳为系 统分析、结构分析、模型建立、模型试验和模型使用五大步骤 这五大步骤有一定的先后次序,但按照构模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它们又都是交叉、反复进行的。 第一步系统分析的主要任务是明确系统问题,广泛收集解决系统问题的有关数据、资料和信息,然后大致划定系统的边界。 第二步结构分析的注意力集中在系统的结构分解、确定系统变量和信息反馈机制。 第三步模型建立是系统结构的量化过程(建立模型方程进行量化)。 第四步模型试验是借助于计算机对模型进行模拟试验和调试,经过对模型各种 性能指标的评估不断修改、完善模型。 第五步模型使用是在已经建立起来的模型上对系统问题进行定量的分析研究和 做各种政策实验。 3?建模工具 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 PLE软件 4.建模方法 因果关系图法 在因果关系图中,各变量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用因果链来连接的。因果链是 一个带箭头的实线(直线或弧线),箭头方向表示因果关系的作用方向,箭

vensim案例

第四章 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 由于上海地区的汽车市场只是全国市场的一部分,其供应系统除了上海本地汽车生产企业之外,还有全国各地的汽车企业。随着加入WTO ,汽车产业逐步放开,将使我国的汽车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而价格也将与国际市场接轨。另外世界汽车市场上潜在的生产能力极大,总体上已经形成生产过剩的卖方市场。因此上海地区的汽车市场主要是需求问题。研究上海市私车发展的主要问题也将是需求问题。本文建立上海地区私车变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从需求方面来研究上海市的私车发展。 §4.1 系统分析 §4.1.1 系统边界的确定 系统动力学分析的系统行为是基于系统内部要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并假定系统外部环境的变化不给系统行为产生本质的影响,也不受系统内部因素的控制。因此系统边界应规定哪一部分要划入模型,哪一部分不应划入模型,在边界内部凡涉及与所研究的动态问题有重要关系的概念模型与变量均应考虑进模型;反之,在界限外部的那些概念与变量应排除在模型之外。 图4-1 上海市私家车系统组成结构图 根据系统论原理,一个完整的城市居民私家车消费系统不仅包括汽车的流通、交换和消费等环节,而且还包括城市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消费政策、公交等其他指系统,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大系统(图4-1)。只有建立一个适合于该系统的动态分析模型,才可能全面准确地研究系统中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它们对系统行为的影响。 根据系统建模的目的,本文研究系统的界限大体包括以下内容: 私车的需求量 私车的报废量 私车的市场保有量 私车的价格 私车的使用费用 私车的上牌费用 牌照限额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上海市人口数量 上海市总户数 私车发展系统 城市公交系统 城市市政系统 汽车市场系统 人口经济系统

系统动力学与案例分析

系统动力学与案例分析 一、系统动力学发展历程 (一)产生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某些国家的社会问题日趋严重,例如城市人口剧增、失业、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这些问题范围广泛,关系复杂,因素众多,具有如下三个特点:各问题之间有密切的关联,而且往往存在矛盾的关系,例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等。 许多问题如投资效果、环境污染、信息传递等有较长的延迟,因此处理问题必须从动态而不是静态的角度出发。许多问题中既存在如经济量那样的定量的东西,又存在如价值观念等偏于定性的东西。这就给问题的处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新的问题迫切需要有新的方法来处理;另一方面,在技术上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突破使得新的方法有了产生的可能。于是系统动力学便应运而生。 (二)J.W.Forrester等教授在系统动力学的主要成果: 1958年发表著名论文《工业动力学——决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首次介绍工业动力学的概念与方法。 1961年出版《工业动力学》(Industrial Dynamics)一书,该书代表了系统动力学的早期成果。 1968年出版《系统原理》(Principles of Systems)一书,论述了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969年出版《城市动力学》(Urban Dynamics),研究波士顿市的各种问题。 1971年进一步把研究对象扩大到世界范围,出版《世界动力学》(World Dynamics)一书,提出了“世界模型II”。 1972年他的学生梅多斯教授等出版了《增长的极限》(The Limits to Growth)一书,提出了更为细致的“世界模型III”。这个由罗马俱乐部主持的世界模型的研究报告已被翻译成34种语言,在世界上发行了600多万册。两个世界模型在国际上引起强烈的反响。 1972年Forrester领导MIT小组,在政府与企业的资助下花费10年的时间完成国家模型的研究,该模型揭示了美国与西方国家的经济长波的内在机制,成功解释了美国70年代以来的通货膨胀、失业率和实际利率同时增长的经济问题。(经济长波通常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持续时间为50年左右的周期波动) (三)系统动力学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系统动力学的诞生—20世纪50-60年代 由于SD这种方法早期研究对象是以企业为中心的工业系统,初名也就叫工业动力学。这阶段主要是以福雷斯特教授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工业动力学》作为奠基之作,之后他又讲述了系统动力学的方法论和原理,系统产生动态行为的基本原理。后来,以福雷斯特教授对城市的兴衰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城市模型。 2、系统动力学发展成熟—20世纪70-80年代 这阶段主要的标准性成果是系统动力学世界模型与美国国家模型的研究成功。这两个模型的研究成功地解决了困扰经济学界长波问题,因此吸引了世界范围内学者的关注,促进它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确立了在社会经济问题研究中的学科地位。 3、系统动力学广泛运用与传播—20世纪90年代-至今 在这一阶段,SD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其应用范围更广泛,并且获得新的发展.系统动力学正加强与控制理论、系统科学、突变理论、耗散结构与分叉、结构稳定性分析、灵敏度分析、统计分析、参数估计、最优化技术应用、类属结构研究、专家系统等方面的联系。许多学者纷纷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来研究各自的社会经济问题,涉及到经济、能源、交通、环境、生态、生物、医学、工业、城市等广泛的领域。 (四)国内系统动力学发展状况 20世纪70年代末系统动力学引入我国,其中杨通谊,王其藩,许庆瑞,陶在朴,胡玉奎等专家学者是先驱和积极倡导者。二十多年来,系统动力学研究和应用在我国取得飞跃发展。我国成立国内系统动力学学会,国际系统动力学学会中国分会,主持了多次国际系统动力学大会和有关会议。 目前我国SD学者和研究人员在区域和城市规划、企业管理、产业研究、科技管理、生态环保、海洋经济等应用研究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二、系统动力学的原理 系统动力学是一门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系统的学科。它是系统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横向学科。系统动力学基于系统论,吸收控制论、信息论的精髓,是一门认识系统问题和解决系统问题交叉、综合性的新学科。从系统方法论来说,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是结构方法、功能方法和历史方法的统一。 系统动力学是在系统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包含着系统论的思想。系统动力学是以系统的结构决定着系统行为前提条件而展开研究的。它认为存在系统内的众多变量在它们相互作用的反馈环里有因果联系。反馈之间有系统的相互联系,构成了该系统的结构,而正是这个结构成为系统行为的根本性决定因素。

突发事件的不同演化模式

第21卷第3期 2012年6月自然灾害学报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 Vol.21No.3Jun.2012收稿日期:2010-05-12;修回日期:2010-12-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771016);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20090041110010) 作者简介:荣莉莉(1964-),女,教授,主要从事应急管理、复杂网络理论与方法研究.E- mail :llrong@dlut.edu.cn 文章编号:1004-4574(2012)03-0001-06 突发事件的不同演化模式研究 荣莉莉,张继永 (大连理工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辽宁大连116024) 摘要:突发事件的发生常常伴随着次生事件,形成连锁反应,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从 系统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各类突发事件之间的不同关联,分析了突发事件演化的不同模式,提出了突 发事件点、 链、网、超网间的4层演化模式框架,并针对突发事件的不同演化模式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实例说明了突发事件的4种演化模式。研究结论对于预防灾害的扩大,以及灾害的宏观预警具有 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突发事件;演化;连锁反应;宏观预警;防灾减灾 中图分类号:C931.2文献标志码:A Research on different evolution models of emergency RONG Lili ,ZHANG Jiyong (Institute of Systems Engineering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China ) Abstract :Emergent events and the chain reaction caused by them usually result in significant casualties and proper-ty losses.Herein ,different emergency evolution models were studied from the systematic perspective to find out common characters and correlations of four various emergency events.An academic framework with four hierar-chies ,i.e.single event ,event chain ,event network ,and event super-network ,were proposed.Corresponding de-tail analysis was conducted.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framework was verified through a real case.This paper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to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early warning. Key words :emergency ;evolution ;chain reaction ;macro early warning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近年来,我国重大突发事件发生频率呈现增长趋势,如SARS 、禽流感、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等,这给社会带来大量的人员伤亡,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突发事件往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导致次生事件的发生形成连锁反应,使得突发事件的性质更为复杂,持续时间更长,危害更为严重。突发事件的演化规 律, 不仅包括单个突发事件的演化规律,还包括突发事件之间产生连锁反应的演化规律,认识这些演化规律对于防灾减灾和预警具有重要的意义[1]。 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系统可视为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具有多主体、多因素、多尺度、多变性的特征, 包含丰富而深刻的复杂性科学问题[2-3]。当前国内外在关于突发事件的成因、机制、扩散和评估的研究方面 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开始由单一的突发事件,转向突发事件链和区域内群发性突发事件的研究。1987年地震学家郭增建首次提出灾害链的概念:一系列灾害相继发生的现象[4]。文传甲[5]从功能、结构和本质三个 角度分析了大气灾害链的特性和共性。肖盛燮[6] 抽象出灾变链式效应的共性规律,首次将灾变以物质、能 量和信息作为载体,研究自然灾害突变理论和链式结构。史培军[7-8]对灾害系统的性质和动力学机制进行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及特征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及特征 2012年07月12日10:33 来源:《学习时报》2012年7月6日作者:依明卡力力克衣木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3 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 1.经济因素。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的重组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经济因素。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整体结构、社会资源结构、社会区域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及社会身份结构都在发生着重大转变。伴随着阶层、群体和组织的分化,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利益意识会不断被唤醒和强化,利益的分化也势必发生。在各种社会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多元化的利益群体会不可避免地相互竞争和冲突。社会分化的加速也必然会在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结构中有所反应,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关怀等方面将不断趋于多元化。一旦既得利益与改革政策或措施发生冲突时,既得利益群体与管理者的矛盾就会尖锐化、公开化。 2.政治因素。部分干部的作风问题是导致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政治原因。近年来上访等群体性事件增多,既有随着改革的深化,经济领域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问题的客观原因,但在很大程度上也存在着部分干部工作作风不踏实、脱离群众、腐化变质的人为因素,从而导致干群矛盾激化。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机关和干部官僚主义严重,处理问题方式方法简单,甚至回避问题,躲避群众,致使群众产生怨气。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参与者,除少数组织领导、操纵者外,大多数是群众临时的或偶然的组合,相当一部分人在事件初期只是观望和凑热闹,随着事态的发展,为发泄对自身利益损害的不满和怨气而变成支持者或参与者,表现出较强的盲目性和从众性。如果有关部门和领导能够保持高度重视,及时介入,做细致的思想疏导工作,积极与群众对话,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寻求、讨论解决的办法,使群众的不满和怨气得到宣泄,化解矛盾、避免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就成为可能。 3.文化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国家民主政治进程加快,群众参政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价值取向越来越注重自我,但政治参与能力相对较低,法制观念淡薄。当群众之间、上下级之间出现利益摩擦或纠纷时,就会出现聚众闹事,要求较快解决问题,使本来能在法律程序中得到解决的矛盾演化成群体性突发事件。由此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频频发生,其规模不断扩大,表现形式趋于激烈,造成的后果和影响也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4.体制因素。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是导致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体制因素。社会分化和社会变迁时的社会整合和保障能力下降,新的整合机制一时难以形成,出现了转型过程中的欠缺期。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无论是在保障对象、范围还是水平都与客观要求还不适应。中央已确立的重大政策在一些地方都得不到落实,如中央制定的关于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的三条保障线,在一些地方没有真正兑现。加之一些地方的基层领导对本地区、本部门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知之甚少或不管不问,致使一些本该在本地区本部门解决的问题难以解决或无法解决。民众的利益一旦受损或遭受侵害,为寻求国家权威的保护,单个的社会成员会意识到集体行动的重要,对抗性群体力量就因此产生。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 1.事件起因的多样性。引起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要原因有:企业破产和国企改制中的下岗职工或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非法集资和股市风波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由于城市和农村征地拆迁中的不当

系统动力学模型

1.1 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研究综述 海洋可持续发展包括三层含义,即海洋经济的持续性、海洋生态的持续性和社会的持续性,海洋的可持续发展以保证海洋经济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为目的,实现海洋经济发展与经济环境相协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运用海洋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海域承载力理论研究海洋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从我国的海洋产业入手,分析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状况,从海洋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海洋管理和海洋开发技术等方面总结我国海洋开发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措施。国外学者对海洋资源的发展和研究进行研究,建立相应的模型,认为技术在海洋资源发展过程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内学者则以具体省份为例研究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对辽宁省所拥有的海洋资源进行概述后,分析了辽宁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出开展海域资源价值折损评估,采用政策调控和市场机制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利用我国重要海洋产业数据,分析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状况,并从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及管理等角度总结海洋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学者从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研究开发海洋的过程中,存在着海洋环境污染、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等问题。 1.2 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综述 到20 世纪70 年代初系统动力学被用来解决很多领域的问题,成为比较成熟的学科,系统动力学到20 世纪70 年代初所取得的成就使人们相信它是研究和处理诸如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等相互连带的复杂系统问题的有效工具。基于市场均衡论和信用风险理论,完善运用于分析代际消费计划的系统动力学机制模型,并提出可替换选择。国内学者将系统动力学运用于研究资源与

突发事件及自救互救期末考试答案

)《突发事件及自救互救》期末考试(20? 50.0 分)50一、单选题(题数:,共1胸部创伤急救时,错误的做法是()。0.0分、A?开放呼吸道、B? 开放性气胸,立即堵住、C? 吸氧、D? 胸外按压B D 我的答案:正确答案: 2 剩饭中可能会有大量的细菌,如()。1.0分 、A? 葡萄糖菌、B? 38 / 1 沙门氏菌、C? 嗜盐杆 肉毒杆菌A A 我的答案:正确答案: 3

的地点是()。需要配备AED1.0分 、A? 机场、火车站、B? 娱乐场所、C? 高层办公楼、D? 以上都选D D 我的答案:正确答案: 4 神经末梢分布十分密集的物质是()。0.0分 38 / 2 、A? 胆碱酯酶、B? 乙酰胆硷、C? 胆硷、D? 乙酸C 我的答案:正确答案:B 5 下列对高空坠落伤的特征,描述正确的是()。0.0分、A?坠落的起点越高越容易存活、B? 双手着地,会造成胸腔损伤、C?

头部、胸部着地,会造成高位截瘫、D? 足先着地,可造成身体的连锁损伤C 我的答案:D 正确答案: 38 / 3 6 医学上死亡的标志是()。1.0 呼吸、脉搏微弱、B? 心脏、呼吸停止,瞳孔散大、C? 心脏骤停、D? 昏迷无意识B 我的答案:正确答案:B 7 下面关于苦杏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1.0分、A?苦杏仁的毒素高于甜杏仁、B? 苦杏仁含有氢氰酸,有毒、C? 苦杏仁误食是没有特效药的38 / 4 、D? 成人生食苦杏仁可致中毒C C 我的答案:正确答案:8

下列哪项不在由地震引起的继发性损伤范围内?()1.0分、A?火灾、B? 放射伤、C? 冻伤、D? 水土流失D D 我的答案:正确答案: 9 误食毒蘑菇的急救方法是()。0.0分 、A? 催吐洗胃、B? 38 / 5 吸附毒素、C? 上吐下泻的中 以上皆是A D 我的答案:正确答案: 10 猝死和窒息属于高校突发事件类型的哪一种?()1.0分 、A? 公共卫生、B? 设施安全、C?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