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终身教育体系下成人教育法律地位之思考_周芳

终身教育体系下成人教育法律地位之思考_周芳

终身教育体系下成人教育法律地位之思考_周芳
终身教育体系下成人教育法律地位之思考_周芳

终身教育体系下

成人教育法律地位之思考

周芳

摘要成人教育是我国的一项教育制度,为我国的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特别是终身教育理念的普及,成人教育的法律地位也随之逐步发生演变,面临重大挑战,亟需在终身教育体系下明确法律地位,辨析发展方向。

关键词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法律地位

作者简介周芳,博士,云南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云南昆明,650091)

成人教育作为我国的一种教育形式,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成人教育学历教育的普及,使得很多成年人有机会再次走进大学课堂,圆了自己的大学梦。1995年9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将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一起列为国家的基本教育制度。自此,成人教育的法律地位首次得到确认,成人教育也得到蓬勃发展。但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继续教育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取代成人教育的理念。特别是2015年12月27日修正的《教育法》中,正式使用继续教育的概念取代了成人教育的表述。这是我国教育基本法律制度的重大变革,也是成人教育转型的标志。在这一背景下,成人教育应当占据怎样的法律地位并发展,亟待引起关注。本文从理论层面对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关系进行辨析,并对成人教育的法律地位演变过程进行梳理,进而进行成人教育相关法律问题的探讨。

一基于理论层面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关系

多年来,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关系一直未能从理论与法律层面得到厘清,这导致了学界对于成人教育的法律地位,特别是与继续教育的法律关系问题争议颇多。另一方面,传统的成人教育以学历教育为主,而随着我国学历补给需求的减弱,不少人认为成人教育没有存在的必要,因此,如何在理论和法律上对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进行辨析,使成人教育在现有法律规制下更好地发展,是成人教育发展亟需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一)三者界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所谓“成人教育”,其概念最早是由英国人波尔于1815年提出,他在《成人学校的起源与发展》一书中,首次使用了这个概念,用以说明与普通学校教育不同的成人学校的活动。自此,不少学者和国际组织都对成人教育进行了界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肯定了成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该书指出:“成人教育可能有很多定义。对于今天世界上许许多多成人来说,成人教育是代替他们失去的基础教育。对于那些只受过很不完全的教育的人们来说,成人教育是补充实行教育或职业教育。对于那些需要应付环境的新的要求的人们来说,成人教育是延长他们的现有的教育。对于那些

DOI:10.16059/https://www.doczj.com/doc/e38322089.html,43-1008/c.2016.07.007

已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们来说,成人教育就给他们提供进一步的教育。成人教育也是发展每一个人的个性的手段。”①这个定义的提出得到了广泛认同。

所谓“继续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从美国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教育工程。目的是把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再次进行必要的培训,以便更好地适应迅速发展的生产需要,掌握高科技的技术,完成新生产任务。1984年职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职业技术教育术语》一书中提出:“广义的继续教育是指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它对某个人来说,可能是接受某个阶段的正规教育;对另外的某个人来说,可能是在某个特殊的领域内更新和补充知识;还有的人可能是在为提高其职业能力而努力。”②

所谓“终身教育”,是由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首次提出。终身教育意味着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之中,从人的生命开始到终结都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从这个意义出发,终身教育不仅涵盖了目前我们熟悉的学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还包括学校后的再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等形式。就终身教育体系而言,大致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两种。

(二)继续教育包含成人教育

对“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二者虽然在教育形式和目的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在受教育主体上则凸显出成人教育的功能。“成人教育”仅限于“成人”,而“继续教育”则强调接受过某种教育后再次教育的过程。主体既可能是成人,也可能是未成年人,如已毕业的初中生接受留学培训这类形式。从这个角度出发,“继续教育”的主体范围比“成人教育”要广,几乎包括了所有主体。

而对“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进行分析则可以看出,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继续教育”与学校教育等概念较为匹配,更能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与功能,作为强调受教育主体“成人”的“成人教育”应该是“继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从理论上进行仔细对比,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首先,“成人教育”明确了受教育的主体,即“成人”,这也是成人教育与其它教育形式最大的不同。成人教育对于不同的主体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还包括进一步的教育。而且,成人教育的重要作用在于是“发展每一个人的个性的手段”。也就是说,除主体特殊外,“成人教育”涵盖了所有教育形式和目的,更具有广泛性和长久性的特点。其次,成人教育强调的是受教育主体的特殊性,应该是继续教育中的一部分,即专门强调成人主体的继续教育。而如果将二者并置于终身教育体系之下,继续教育的功能更能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相呼应。

二成人教育法律地位的演变呈现出功能与地位不相称的趋势

成人教育的地位在法律层面上历经了三个阶段的演变。与其功能与作用依然凸显相不同的是,成人教育的法律地位却呈现出逐步弱化的趋势,不利于成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成人教育为国家教育基本法律制度阶段(1985—2002)

成人教育法律地位的确立转变是与我国教育发展的轨迹相一致的。1985年,党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其中谈到“有关干部、职工、农民的成人教育和广播电视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明确将成人教育规定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1987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的通知中指出:“提高全社会对成人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成人教育主要是对已经走上各种生产或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进行的教育”,而成人教育的任务里第四条为“适应社会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进行继续教育”。从这一规定中可以看出,成人教育在当时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平行,是国家教育体系中重要的

①②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47页。

转引自王瑾:《终身教育理念下的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成人教育》2008年第5期。

一部分,此规定中,还明确将“继续教育”纳入成人教育范畴。199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意见》,该意见提出“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大力支持,积极兴办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多种规格的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完善学历教育体系,增加投入,根据需求积极发展”。这一意见清楚地表明学历教育是该历史阶段成人教育发展的重点。而1995年9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章“教育基本制度”第19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制度”,将“成人教育”与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并列为国家的基本教育制度。《教育法》是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其规定的是我国基本的教育法律问题,至此,成人教育的法律地位正式得到确定。此后,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和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都仅提及“成人教育”,未单独提及“继续教育”,或将“继续教育”列于“成人教育”之下。

可以看出,在这一历史阶段中,成人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基本上官方正式的法律表述中均将成人教育作为正式术语,而继续教育则被视为成人教育的一部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当时正处于十年动乱结束初期,国家百废待兴,教育事业的正常秩序也亟待恢复。文革期间由于绝大多数学校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出现了大量青壮年文盲或半文盲的社会现实,同时,刚刚恢复的高考根本无法满足已工作人员对高等教育学历的需求,因此,以补习基础文化及满足学历要求为主要任务的成人教育应势发展,成为当时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继续教育”概念的界定较为狭窄。1987年发布的《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意见》、1992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意见》,以及1995年发布的《国家人事部关于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等正式法规和规章中,均指出继续教育是指以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对象的再教育活动。这样的界定将继续教育的主体限定于成人,且是接受高等教育和具有专业职称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从定义可以看出,继续教育在此阶段仅为成人教育的组成部分,特指某一类别成人的教育活动。第三,“终身教育”的理念刚刚在我国得到传播,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并未形成终身教育的完整体系。虽然《教育法》中第十一条规定:“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但由于我国终身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其体系尚未形成,因此,当时的教育制度并未与终身教育相关联,教育制度之间的协调性、统一性不够完善,基本教育法律中仍然沿袭了该历史阶段的教育制度。

(二)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法律地位并存阶段(2002—2007)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的“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部分,首次提出“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继续教育”代替“成人教育”的表述,并与终身教育体系相联系。随后在2004年国务院发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大力发展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加强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结合,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我们可以注意到,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放在同一地位,成为构成终身学习的两个基本框架,而成人教育可以视为继续教育的一部分。特别是“积极发展多样化的高中后和大学后继续教育”这个表述中,对“继续教育”的范畴有了扩大,不仅包括原来所定义的特定成人的再教育,还包括高中后,即有可能为非成年人的再教育,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表明“继续教育”对“成人教育”的包含。虽然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这两个概念仍然都在相关法规规章中出现,但继续教育已取代成人教育,成为终身教育框架中的重要一环,成人教育则为继续教育的一部分。

虽然只是短短几年,但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二者的法律地位有了显著的变化,从平行的教育制度,逐渐变化为以继续教育为主,成人教育成为继续教育一部分的表述。这也体现出此阶段教育发展的特征。第一,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成人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如前所述,成人教育在国家特定时期的需要下,在扫盲和文凭补给两个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随着扫盲工作

进入尾声,高等教育扩招,成人学历教育需求日渐减弱,成人教育的受教育主体呈现下降趋势。成人教育的质量下滑、社会对成人教育认可度的降低等等因素也使得成人教育的发展陷入困境。第二,继续教育的概念扩大化,从一开始由国外引入的特定成人的再教育范畴,扩大为凡是脱离学校教育外的所有自然人均可以接受的教育形式。与之相比,成人教育无论是在概念上还是教育结构的逻辑层面上都存在不合理与不贴切性。①继续教育的内涵满足了所有社会成员的非学校学习需求,同时,也清楚地表明,成人教育应当从以学历教育为主,转变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甚至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局面,这样才能与正规学校教育即学历教育相对应。第三,更为重要的是终身教育(学习)成为我国教育制度构建的基石,所有基本教育制度均围绕终身教育展开,终身教育的基本框架大致为学校教育(以学历教育为主),非学校教育(包括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其中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已作为基本教育法律制度得到确认,而成人教育作为一种基本法律制度,与以上这些教育制度并不能完全契合,用继续教育代替成人教育是更合理的做法。

(三)继续教育取代成人教育法律地位阶段(2007—)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个表述与“十六大”报告一样,并未提及成人教育,而是直接使用了继续教育的概念。自此,官方的正式法规政策性文件中,均不再出现成人教育的表述。如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直接将继续教育列为一章。同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未出现成人教育而改为继续教育。2012年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与之前的报告相比,此报告明确了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构架,即学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非学校教育(即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成人教育完全退出了终身教育体系下的基本教育制度。修订后的《教育法》也将这一改变以基本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成人教育作为国家基本教育制度的法律地位已被继续教育完全取代。

至此,成人教育的法律地位出现重要变化。教育基本法律制度与现实中的教育改革相对应,从法律层面确定了继续教育作为基本教育法律制度的地位,成人教育的法律地位退为继续教育法律体系中的一个子部门法。

三终身教育框架下成人教育发展的法律建议

终身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的宏观理念,所有的教育形式均应统一在终身教育的框架之下。因此,发展成人教育也应在终身教育的体系下明确法律地位,确定发展方向。

(一)明确成人教育的法律地位

近年来,部分省市相继出台了地方性法规,如上海市、福建省、河北省、太原市、宁波市等都颁布了终身教育促进条例。但我国有关终身教育的专门法律还未出台,由于这些地方性法规的效力仅及于本辖区,使得终身教育法律层面上对成人教育法律地位的规定缺失。而作为教育法部门中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成为明确成人教育法律地位的法律依据。如前所述,继续教育制度已取代成人教育制度,与职业教育制度并列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法律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还规定:“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使公民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等方面的教育,促进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推动全民终身学习。”可以看出,继续教育涵盖了除学校正式教育之外的各种教育形式,这些不同类型的教育相互融合,共同构成终身教育的法律体系,而成人教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因此,成人教育的法律地位可明确为:继续教育法是教育法法律部门的一个子部门法,成人教育法是继续教育法中的一个部分。

(二)成人教育的内涵扩展

①吴遵民:《中国成人教育会终结吗———新时期我国成人教育面临的重大危机与挑战》,《开放教育研究》2013年第4期。

教育法修订之前,不少学者指出,不应当用“继续教育”取代“成人教育”,但随着教育法修订的尘埃落定,这样的争议已没有太多意义。我们应当面对客观现实,不纠结于概念上的变化,而要努力从成人教育的内涵上寻求突破,使成人教育更好地发展。

成人教育需要融入终身教育这一总的教育体系中,找到自己合适的定位。成人教育在我国发展迅速的阶段是学历补给时期,在这段时期里,成人教育主要注重的是学历教育,而忽略了非学历教育这部分内容。提起成人教育,我们脑海里首先想到的就是夜大、函授这样的学习形式。但随着学历补给需求的减弱,非学历教育应该被放到与学历教育同等的地位,甚至应当更为加强。我们要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结合继续教育的概念,扩展成人教育的内涵。第一,从学习主体上,发掘更多的学习者,如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专职太太等,都可以纳入成人教育中来,针对他们不同的学习需求,使更多成年人能够通过成人教育获得其所希望得到的知识。第二,从学习形式上,除传统的夜大函授外,应丰富其它教育形式,如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在线教育等,为学习主体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形式,方便他们进行学习。第三,从学习内容上,不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传播,还可以结合学习者的需求和爱好,进行个性化的教育,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成人教育法律地位的改变为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成人教育的内涵得到扩展,与其它教育形式的衔接更为合理,也更能体现出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本质作用。

(三)整合现有法律,为教育立法提供依据

我国的成人教育目前虽然没有专门的成人教育法,但仍然有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规范。从法律层面来看,《宪法》中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中的受教育权是成人教育发展的最高依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中也有相关规定。此外,还有国务院颁发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等行政法规和各部委发布的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性的法规规章等。就目前而言,成人教育方面的法律存在着以下弊端:第一,无专门法加以规定,使成人教育的概念、作用、主体、权利义务等重要法律问题没有得到明确;第二,立法多以法规规章形式出现,效力不高,法律的权威性有限;第三,各法间的衔接不够,由于制定主体不同,制定时间各异,因此,相关各法间的法律表述、规定容易出现冲突。

成人教育法律地位的最终明确,需要在教育立法方面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颁布《终身教育法》,使得终身教育体系上升为法律体系,将其它教育纳入其中,并明确这些基本教育制度之间的关系,使之形成完整的教育法律制度。第二,尽快出台《继续教育法》。虽然不少学者曾呼吁应尽快出台《成人教育法》,但如前所述,成人教育已不再是国家教育基本制度,因此,这一想法在现有法律体系内实现的可能较小。目前,我国法律层面的教育法已基本涵盖了教育法中规定的教育法律制度,如《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而作为与职业教育平行的继续教育,应当有专门法律与之匹配,因此,应当尽快出台《继续教育法》,与其它法律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法律部门,在《继续教育法》中,成人教育制度将作为重要的一部分进行规定。第三,注意各法之间的衔接问题,特别是下位法不得与上位法相冲突,需要进行法律法规整理。在法律中明确不同层次、类别教育的定义,相互关系,主要作用等,以使各个教育制度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责任编校:贻永)

终身教育及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考

终身教育及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思考 程云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关键时期,世界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科技进步在给人类带来更快、更高、更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未来社会的竞争将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构建一个满足全社会成员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它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 本人仅就对终身教育的粗浅理解,以及我国在建构终身教育体系方面的实践谈谈个人的思考。 一、终身教育及其体系构建 终身教育最早是由法国保罗.郎格让(Paul·Lengrand,1910—)提出,1965年12月,在教科文组织“第三次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上,保罗.郎格让以“终身教育”为题作了学术报告,这是在国际会议上讨论终身教育的开端。此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有关国际机构的大力提倡、推广和普及下,“终身教育”已经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概念而在全世界广泛传播。许多国家在制定本国的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或是构建国民教育体系的框架时,均以终身教育的理念为依据,以终身教育提出的各项基本原则为基点,并以实现这些原则为目标。简言之,终身教育已经不是一种理论研究层面的东西,而是各国付诸行动的原则和基础。 法国保罗?朗格朗作为“终身教育”始作俑者是这样定义的:终身教育所意味的,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而是泛指某种思想或原则,或者说是指某种一系列的关心与研究方法。概括而言,也即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总和。 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研究所专职研究员R.H.戴维认为:终身教育应该是个人或诸集团为了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通过每个个人的一生所经历的一种人性的、社会的、职业的过程。这是在人生的各种阶段及生活领域,以带来启发及向上为目的,并包括全部的正规的(formal)、非正规的(non-formal)及不正规的(informal)学习在内的,一种综合和统一的理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部部长 E.捷尔比指出:“终身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和学校毕业以后教育及训练的统和;它不仅是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之间关系的发展,而且也是个人(包括儿童、青年、成人)通过社区生活实现其最大限度文化及教育方面的目的,而构成的以教育政策为中心的要素。” 上述三人从不同侧面阐述了各自对终身教育的观点,虽各自侧重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都认为终身教育应该包括人一生所受的各种教育的总和。它开始于人的生命之初,终止于人的生命之末,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既包括纵向的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也包括横向的从学校、家庭、社

终身教育理念最早提出与自主学习

终身教育理念最早提出与自主学习保罗.郎格朗(Paul·Lengrand,1910— ),终身教育的理论家、实践家.1910年12月生于法国加来的康普兰.巴黎大学毕业,后来在大学任教授的同时活跃在法国成人教育领域,尤其协助创立了法国民众教育运动的团体“民众与文化”,并任会长.1948年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秘书处任职,并和德利翁(A·Deleon)一道从事于终身教育的组织工作.1965年发表个人研究成果,把终身教育上升到新的教育原理高度.其后,担任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计划科科长.1965年12月,在教科文组织“第三次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上以终身教育为题作了学术报告,这是在国际会议上讨论终身教育的开端.朗格让是最早提出终身教育概念的代表人物,长期以来通过个人的研究阐明了终身教育思想,并积极从事这一教育思想的宣传工作.由于教科文组织的积极倡导,终身教育理论,很快引起各国的重视,不久成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潮. 为什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学习是一个人从小到老的重要过程,没有学习何为的发展?从一个人自身来说:学习可以使一个人进步,陶冶情操,提升个人分内在休养,可以提高人的自身的素质;从一个国家来说:学习是进步的阶梯,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懂得如何的学习以及借鉴,那么带给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只有灾难.就像以前的中国,闭关锁国,不去学习西方,然而在唐朝我们是世界的领先者而后变成了落后者,四大发明产生于我国,但是西方人学习我们的理论基础上去超越与创新,因此,在当代学习是很重要的,学习没有年龄,只在于自己肯不肯学.只要一天不学习,就会一天赶不上时代的进程. 自主学习概念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传统的体育教学强调的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现在我们提倡自主学习,是否就是否定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一概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只是要改变过去的那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倾向,而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但要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式。 编辑本段目标 自主学习对施教者提出的基本任务在现代学习社会,施教者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在校学习的学生来说,学校是学习的主要场所和主渠道,教师和校长是最主要的施教者。自主学习要求施教者应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同时辅之以必要而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使儿童和青少年通过自主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

终身教育(理论基础)

2.1终身教育提出背景 关于终身教育的思想,古今中外曾有不少思想家对此有过论述"如古希腊大家柏拉图认为,那些极有天赋的人,应受教育到35岁,然后再进行巧年的锻炼,才能成为最好的人才一-哲学王0"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指出,/人非生而知之0,而在于终身努力学习"他至晚年仍然勤奋学习,/加我数年,五十以学5易6,可以无大过焉0"/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者将至".,l62但是,终身教育被正式提出并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则是发生在上世纪的60!70年代"应该说,它的提出和发展有着深刻和复杂的历史时代背景"1.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20世纪50年代,世界上开始出现了新技术革命"80年代的电子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物工程!海洋工程!以及光纤通讯技术!激光技术!宇航空间技术等重大技术突破,标志着技术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5学会生存6一书指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和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技术革命所产生的后果相比拟"0首先是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每年全世界发表的科学论文约500万篇,平均每天发表包含新知识的论文达1.3万篇"登记的发明创造专利每年超过30万件,平均每天有800一900件的专利问世"/人类近30年来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90%,而在此之前的几千年中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只占10%"01刀美国有关部门统计,一个大学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至少可用30碎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只能使用15~20年;到60年代中期,只能使用8一10年,个别领域则缩短到5年左右,而其它知识都老化!陈旧或无用了"[8]其次,科技革命具有高度综合性和学科相互渗透性的特征"以前的技术革命一般是由某一领域!某一学科而引起的"但是,此时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无疑出现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环境!能源!材料!海洋工程!宇航空间等等,都是多学科研究成果的综合性运用"2.社会政治的变化二战以后,世界众多殖民地国家通过长期的艰苦奋斗,纷纷获得了民族独立"民族要独立生存,必先振兴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而这须要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培养自己的科技工作人员和建设人才"而科技与人才的解决关键在于发展教育"但旧的殖民主义教育体系,不仅无法解决这些新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而且还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这些地区的人口素质偏差,数据显示:亚洲60年代的文盲率为55.2%,70年代为46.8%,非洲在这两个时期分别是81%和73.7%"所以只有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把教育发展扩展到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阶段,建立一个全新的教育体制,才可能实现民族的真正复兴"3.人口剧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进入一个相对较为平静时期"欧美及众多国家出于因战争因素造成的死亡人数的补偿性增长考虑,这些国家的自然人口迅速增加"如1950年全世界人口为25.2亿人,到1960年增加到302亿人,10年间净增约5亿人"到1970年,全球人口已达36.9亿人"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是这时期大多数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人口增长的后果之一就是对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换言之,人们逐渐意识到他们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产生必须接受教育才能立足于竞争激烈的现实生存感"同时,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医疗技术!条件的先进,人的寿命得到不断延长"人口的变化要求教育的数量!教育的性质!职能!作用等做出相应的改变"/如果我们接受了这样的原则,即

终身教育思潮(作业)

关于终身教育思潮的思考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一个靠知识创造财富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知识和人才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人们对知识的追求,也不再单单是为了生存和工作,更大的程度上,是为了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一种对学习和教育本身的追求,也为了不被这个不断前行的时代车轮所抛下。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真正的实现生存的意义,才能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人们这些观念和思想的转变,与终身教育思潮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流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是终身教育思潮对于世界教育、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一、认识终身教育思潮 (一)终身教育思潮的产生渊源 1.在东方 孔子:二十曰弱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我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对于教育思想的阐述中,就曾提出终身教育思想的萌芽,可见,我国在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2.在西方 苏格拉底:教育真正的本质在使人们经由一生的时间,达成真实的生活目的。 柏拉图:教育是由出生到临终的一个历程,个人唯有终身不断的学习,才有可能成为健全的公民。 亚里士多德:所有人都渴望知识,经由教育与终身不断地学习,达到智慧的德行,才能享受美好的人生。 西方的诸多哲学家,也曾提出过终身教育的萌芽思想。这说明自古以来,终身教育这一思想与人类的学习和进步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深远意义。 (二)终身教育的含义 终身教育这个概念,从个人和社会的观点来看,已经包括整个教育过程。“终身教育变成了由一切形式、一切表达方式和一切阶段的教学行动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关系时所使用的工具和表现方法。”教育的功能不再“局限于按照某些预定的组织规划、需要和见解去训练未来社会的领袖,或想一劳永逸地培养一定规格的青年”,而是要面向整个社会成员;受教育的时间也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年龄”,而是向着“个人终身的方向发展”。 终生教育具有两个本质性的特征:一是从外延角度讲,终生教育是贯穿人生始终的一种教育形态,具有时间的延展性;二是从内涵角度看,终生教育并非单一或纯粹的教育形态,它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是包容了所有现存的教育形态在内的教育过程。 终生教育建立在4个支柱的基础上,这4个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学会认知是指学会学习;学会做事是指更多地与职业技能相联系;学会共同生活是指在多元的社会形态下学会如何与人沟通、相处;学会生存是培养人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由此出发,要求教育重视对人的任何一种潜力的开发和培养,把发展人的想像力,培养人的创造性等作为未来教育应当关注的重点。终生教育既不是一种教育形态,更不是特殊的教育形式,而是一种教育观念。自其出现以来对世界教育领域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是巨大的,而它所产生的历史影响也十分深远,其影响至今仍处于颠峰状态。关于终身教育的精确定义,虽然众多的专家论述和国际组织的报告不尽相同,但主要

梁漱溟终身教育思想

(二)、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中的终身教育思想 中国历史上的这些终身教育观点,大多数都是对个人的要求或者对少数人的规范,但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这是不可想象的。因为没有人提出过可以称之为体系的,能为全体民众都接受的终生教育思想。但中国历史上的这些终身教育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给与后人很多的启示。梁漱溟先生就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受到前人思想的启示而提出自己的终生教育思想的,并对前人的思想进行了修正。比前人有很大进步,并且他是为全民设想,这一点更符合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价值取向。 梁漱溟认为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须深究内部病因。中国是乡村社会,文化的根子在农村,农村的破坏又最严重,中国的出路唯有乡村建设,而建设必寓于教育,归于教育。 实验乡村教育必须借助乡农学校,乡村教育的开展必须通过学校式教育与社会式教育相统 一。1927年在广东开办“乡治研究所”,1929年在河南辉县创办河南村治学院,1931年又在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兼邹平实验县县长。梁漱溟认为民众教育应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或成人教育形成互相连结和融合的关系。民众教育应是面向社会开放的教育,它的教育对象应包括所有的成年人,而这种教育又应是贯穿一生的。兹从以下六个方面论述梁漱溟先生的终身教育思想: 1、“教育宜放长及于成年乃至终身” 梁漱溟承接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命脉,也秉受了西方现代文明的熏陶,提出了“教育宜放长及于成年乃至终身”[5](P395)的对民众实行终身教育的观点,并提出了三个重要理由: 一是“现代生活日益繁复,人生所需要学习者遂以倍增,率非集中童年一期所得尽学,由此而教育延及成年之趋势,日益重迫”。二是“社会生活既繁密复杂,而儿童较远于社会生活,未及参加,在此种学习上缺少直接经验,效率转低,或至于不可能势必延至成年而后可。有唯需要为能启学习之机,而唯成人乃感需要,借令集中此种学习于童年,亦图费经历与时间,势必待成年需要,

终身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

终身教育立法问题 1、终身教育立法的背景及必要性: 终身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体系,但终身教育整体的构建并非是一个自发、自然的过程1,它的建立,必须依靠需要政府的推动、社会的支持、社会大众的参与。自从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发表至今己有四十余年,报告中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理念已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在随后的许多年中,各个国家都纷纷促进自身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促进终身教育在本国生根发芽。纵观发达国家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历程,一般先从立法做起,把关于终身教育的建立和发展的目标、策略、具体要求等用法律条文形式固定下来,使其上升为国家意志,将终身教育的建立和发展纳入法制轨道并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在法律条文中首次使用“终身教育”的术语就指出,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公民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及“国家鼓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采取措施,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教育法中与终身教育相关的条文集中在第11条、第19条 1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中译本)[ 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15.

和第41条,这些条文为地方关于终身教育立法的出现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004年,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五修四立”的立法规划,中便包括推动立法机关制定《终身教育法》的内容,2006年教育部己初步提出终身教育法草案,由教科文卫委员会推动终身教育的立法进程,但目前终身教育的立法迟迟没有进一步的动态,有关信息亦非常缺失,相关草案的内容亦未公开难以查询。因此,我国目前尚未拥有一部正式的关于终身教育的专门法律,故而,有关终身教育的相关规章制度没有立法保障就难以对其发展有推动力,目前往往相关措施也都只停留在政策层面。而发达国家之所以立法先行,通过确立相关法律来发展终身教育,主要是基于法律法规的规范性和强制性以及一系列的保障作用。尤其在我国这种终身教育的理念还远未普及,个人和社会对终身教育了解匮乏,没有主动参与终身教育和接受终身教育的意识和愿望下,这种约束和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也只有通过法律法规的强制和规范率先启动并建立起终身教育体系,社会和个人才能依据这项法律法规促进和发展终身教育。2因此,要加速普及终身教育理念,扩大终身教育社会参与,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立,终身教育的立法有必要走在各种措施还未实行的前面以保障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三、国外立法简要概述: 美国国会在1976年10月通过了议员蒙代尔递交的《蒙代尔议2吴遵民.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

关于终身学习

强化终身学习理念 党的十六大向全国发出“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号召后,各党政机关、各系统都在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和“学习型组织”活动,我们检察机关率先开展了创建“学习型检察院”、争创“学习型党支部”和争做“学习型处室”活动,收到了较好了效果,通过开展“创建”活动,全体检察干警的知识储备量明显增长,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能力和执法能力明显增强。结合几年来的“创建”活动实践,就如何创建“学习型组织”谈几点体会。一、创建学习型组织,必须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所谓学习观,就是人们对“学习”总的认识,也可以说学习观念、学习理念。在这一点上,必须破旧立新,即必须破出旧的观念,树立起新的理念。一要树立学习是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理念。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分析,在农业经济时代,一般读6—7年书就足以应付往后40年工作生涯之所需;工业经济时代,求学的时间延伸到14—15年;到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也就是信息文明时代,人类必须把9—12年制的学校义务教育延长为“80年制”的学习,否则,就谈不上很好的发展,甚至连生存也会成问题。对于每一个机关和每一个机关成员来讲,学习是为自己未来而投资,是为自己的生存而积累,是为自己的发展而“储蓄”。二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过去,一谈起学习的话题,总是把它局限在“学生”、“学校”、“学人”的范围,把它局限在人生的少年、青年阶段,这是错误的。如今,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倍增的周期越来越短。上个世纪60年代,知识倍增周期为8年,80年代缩短为3年,进入90年代之后,特别是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知识总量1年就可以增长一倍,每5年知识更新一次,人类真正进入了知识爆炸时代。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就必须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坚持终身学习。——终身学习不是终身在学校读书,它的内涵有四: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一言以蔽之,就是终身不停地吸收新信息,获取新知识,增长新本领,以适应新的挑战。三要树立工作学习化和学习工作化的理念。在知识经济时代,工作与学习合二为一是一个必然趋势。这个理念有四个特点:一是“交融”。学习之中有工作,工作之中有学习。二是“互动”。学习促进工作,工作促进学习。三是“转化”学习成果就是工作成果,工作成果也就是学习成果。四是“方式创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把学习引入工作,把工作引入学习,实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这是创建学习型机关应努力达到的一个目标。四要树立学习也是政绩的理念。学习能够创造政绩,这是显而易见的。一个履职、创新、管理好的机关,一定是学习好的机关。学习搞得好,信息就灵,思维就活,眼界就宽,办法就多,干起工作就得心应手,固而就比较容易出政绩。 二、创建(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学习型组织,必须突出班子表率作用“创建学习型机关,争做学习型人才”,班子成员尤其“一把手”的带头和表率作用,是开展创建活动的关键,只有抓住这一关键环节,才能为“创建学习型机关,争做学习型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证。要开展好“创建”活动,首先要创建“学习型领导班子”,把创建学习型领导班子作为“创建”活动的着力点。首先,要强化学习,使班子成员成为创建活动的明白人。班子成员必须了解和掌握“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理论,充分利用中心组集中学习和业余自学等方式,反复研读《第五项修炼》和相关的学习型理论以及其它城市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先进经验,逐步树立起学习是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理念,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理念,不断创新发展的理念。通过开展“好学习心得”、“好辅导课”、“好即席讲话”和“领导干精品工作”等活动,提高班子成员的创建意识。每位班子成员必须都作为辅导教师为本单位的机关干部群众进行专题辅导讲座,做到领导带头,先行一步,学深一点,学好一点,给大家做出表率,造成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学习热潮。其次,要注重实践,使班子成员成为学习型理论的实践者。在创建实践中,班子成员应有意识的将“学习型组织”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当好“设计师、教师、仆人”三个角色,带头实践,亲历亲为,靠前指挥,从工

终身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在国际上出现的一种教育思潮

终身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在国际上出现的一种教育思潮,它对国际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终身教育的创立是法国的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他于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成人教育会议上首次提出终身教育的思潮。他阐释说:“终身教育即教育这个词所包含的所有意义,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范围、包括从生命运动的一开始到最后结束这段时间的不断发展;也包括了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点与连续的各个阶段之间的紧密而有机的内在联系。”2他认为;将人的一生分为教育和工作两个部分是毫无根据的,学校教育只是人受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不是全部,不能将学校教育等同与教育。教育应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持续的全过程,是人一生中所有教育机会的统一。他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一系列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用我们明快的传统语言说,即“活到老,学到老”。从而我们不难看出,终身教育的概念是由“生命”、“终身”、和“教育”组成的。不可谓是一个时间长、空间广的教育“百花园”。 终身教育既是一种先进的思想体系,又是一种崭新的教育体系。终身教育,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获得全面发展之重要砝码,终身教育,无疑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受教育者更好地发展自己适应社会,最终达到全民学习意识普遍形成,即“学习化社会”,“学习化社会”的关键是实施终身教育思想。3面对汹涌澎湃而来的思潮,中国教育必然要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才能够处于不败之地——终身教育就是一种新思潮。 ②终身教育的实践 我们是21世纪的新一代青年,为了适应随时变化的时代,我们还有许多新的事物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许多新问题等待我们去研究、去回答、去解决。面对多元的世界和复杂的外围环境,面对不断革新的知识,我们要分析的现象太多,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太多,我们要解决的矛盾太多,而这些太多的现象、问题和矛盾并不是能够靠我们的经验和顿悟所能解决的。只能靠我们大胆去实践,大胆去创新,而这些必然要求我们去掉浮躁心态,静下心来,去学习、去思考。 面对“生有涯,而知无涯”的现实,我们必须树立新的学习观,牢固确立终身学习思想。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对知识要力求做到要兼容并蓄,学以致用,做到知识的历久弥新。我们在工作之余还必须不断地“充电”,培训、进修、交流、深造,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以及相关学科与新兴学科的知识,达成“博”与“专”的统一,古代读书人有句格言“士三日不读,则其言无味,面目可憎。”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读书,不学习,必然言之无物,风度、气质、修养就不会提高,人就会变得粗俗。 而现在的“学习”与传统意义上“学习”的概念相比,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⑴在学习态度上,从过去的“要我学”逐步转变为“我要学”。过去有的人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为考试、考核和完成任务安排学习;有的人把学习与工作对立起来,片面地认为创建学习型组织是虚的,是单指讲学习而不抓工作,不抓经济,没有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甚至有的人,一提学习,就说怪话、牢骚话,颇有微词,但一旦出了事、有了麻烦,就假装承认学习没抓好,学习的态度是被动的。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逐步认识到学习不仅是为了生存、为了发展,而且是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义,学习是自觉的主动的。⑵在学习时间上,从过去阶段性的学校学习转变为贯穿一生的终身学习。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是全日制教育、学历教育,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的一生,从生到死的全过程都是学习的过程,活到老,学到老,未来不可知,成为学习的强大动力,在时间上具有终身性。 ⑶在学习手段上,从过去静态的单元的为主转变为动态的多元的为主。过去的学习手段是:书本、纸和笔,是静态的单一的。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的手段除书本、纸和笔外,使用更多的是电视、电脑、多媒体等动态的多元的学习手段。 ⑷在学习内容上,从过去以学习科学技术为主逐步转变为既要学习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是以学习人文科学为主。过去由于物质匮乏,人们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以制造物质的科学技术为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学习的内容丰富发展了,既要学习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是以人为本

终身教育的意义

终身教育的历史意义 1.终身教育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2.终身教育促进了个人的发展 3.终身教育在世界上已产生巨大影响 4.终身教育对中国的影响 一、终身教育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终身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终身教育对现代社会政治制度的影响 ●终身教育对人类的文化生活不断完善 二、终身教育促进了人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有一个复杂、艰苦的过程,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有着积极、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终身教育适应人的全面发展要求,贯穿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能够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更好地促进入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终身教育在世界上已产生的巨大影响 终身教育思潮作为一种最有影响的国际教育思潮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超越国界,席卷全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接受了终身教育思想,并作为教育改革的目标或“总政策”。 四、终身教育对中国的影响

我国首先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在一些大城市实际已经实现12年教育和高等教育,形成从学前教育到老年大学教育等比较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职前培训与职后培训并举,而且有的教育之间相互连通的繁荣局面。并围绕人的一生需要面向社区做到“全程、全员、全方位”满足各类人的学习需要。 终身教育的反思: ●终身教育对近代公共教育的改良 ●终身教育是福利国家的教育设想 ●终身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有机体 终身教育思潮展望 终身教育思潮成为势不可挡的国际教育思潮,已经席卷全球。不同学派的教育家都把它作为“现代教育学的重要主题”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探讨。许多国家正在结合本国的具体情况,把终身教育当作教育改革的“总政策”.

实施终身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实施终身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当前世界形势的特点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多极化的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衡的关系,全球化的趋势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生产布局、投资走向、金融往来、科技开发、人才培养以及环境保护都跨越了国界。这两种趋势是历史发展的进步,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但多极化是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阴影下艰难地发展起来的,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尚未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些情况又为我国经济发展设置了种种困难。面临这种国际竞争的环境,我们必须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它主要包含着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国际竞争实质上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要在这种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世界上一些经济迅速发展的国家早已把人才培养视为立国之本。二战后,德国和日本得以在战争的废墟中迅速恢复与发展,关键是在于教育的普及程度和拥有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者及专门人才,而韩国和新加坡等国的迅速崛起也有赖于重视教育,重视人才。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因此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人才培养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应对国际竞争的决定因素。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在党的十大的报告中,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而且,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负担变为人才资源优势,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共唯一的途径就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二、接受终身教育、从事终生学习是当今社会人们生存的紧迫要求 当今人们面临的是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它对人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要求得生存就必须接受终身教育。 科技的高速发展使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和使用为重要因素的经济。它是一种基于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可能比掌握了资金和权力更为重要,或者说,人们若不能适应这种经济形态便难于生存。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逐渐深化,传统的经济模式和技术体系受到全面挑战,

理解终身学习概念,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理解终身学习概念,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马宝艳1,黄爱美2 1中国海洋大学,高职学院,青岛,266071 2青岛市卫生学校基础课教研组 266071 E-mail:bbdd75@https://www.doczj.com/doc/e38322089.html, 摘要: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国际教育思潮,确立终身教育体系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础之一。终身学习——作为人们的生存概念提出,可见构筑终身学习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性。作为体系的终身教育,在构建与实施过程中需要强调基于各种形式并又超越这些形式的全面组织的原则。 关键词: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 1. 引言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建立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当前盛行的国际思潮。许多发达国家把它作为社会和教育的政策。在我国,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正式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1995年全国人大通过的《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第四十一条规定:“国家鼓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采取措施,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开展社区教育的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2001年5月,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峰会上提出:“构筑终身学习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2002年9月,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进一步阐述:“推进教育体系的创新,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学习型社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总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 2. 概念的提出及时代背景 杜威(John Dewey)曾经在他的著作中提到:“真正的教育来自于离开学校之后,而且没有理由显示教育应该在临终之前停止。”[1]他认为,教育历程是一个继续不断重组、重建、转化的历程,教育不应该在一个人离开学校后即停止,学校不应只为儿童及青少年服务,学校也应向成人开放,供成人进修。一个人学习得愈多,他就愈能保持成长。 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当追溯于英国成人教育委员会主席A.L.Smith的《1919报告书》。但当时,终身教育观念被视为一种“乌托邦”思想,不可能在现实中实践。直至20世纪50年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生产,造成职业的流动和新职业领域的大量涌现,一次学习和职业训练已不能保证一生的享用,迫使人们要不断受教育,不断重新接受训练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Paul Lengrand提出推展终身教育的 - 1 -

试论终身教育思潮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试论终身教育思潮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摘要:终身教育理念已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思潮,它作为现今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育思潮,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已成为信息社会的重要特征。本文介绍了终身教育及其在美、日、英三国的发展情况,通过吸收美英法三国终身教育发展的经验,为我国进一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供借鉴。 关键词:终身教育;美日英;建议 一、终身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罗?郎格朗于1965年首先提出“终身教育”的理念,他认为:“终身教育所意味的,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而是泛指某种思想或原则。”此后,他又在《何谓终身教育》一文中指出,终身教育绝非是在传统教育形态上添加一个新的名词而已,也并非为“大众教育”、“成人教育”等的完全等同,而恰恰是一个“更加广泛的概念”,是对它们的一种超越和升华。 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讨论并通过了朗格朗的“终身教育”方案后,数十年来,终身教育思潮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许多国家已经结合各自的国情,把终身教育理念作为教育的根本指导原则,并正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各国发展终身教育的同时,其内涵也在不断地拓展和创新。1996年,由雅克德洛尔组织撰写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将终身教育重新定义为:“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人们认识到,终身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是其终身性和整体性。它使教育的时空观大大地拓展和延伸了。 从时间上看,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人的幼儿和青年时期,而持续不断,与人的生命共始终;从空间上看,教育将不再仅仅是学校进行的活动,而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相关联。终身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将指导并整合各级各类教育实践;终身教育又是一种崭新的教育体系,它贯穿于人的一生,沟通教育内部并向社会开放,面向社会现实又面向未来发展。 与终身教育相联系,人们又提出了“学习化社会”和“终身学习”的概念。所谓“学习化社会”,是指社会教育资源充分,崇尚学习成为社会时尚,能满足社会成员各个阶段多个方面的学习需求,达到人人是学习之人,处处是学习之所,时时是学习之机的理想状态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意愿接受任何种类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一种高度开放的体系。在这个社会里,学习将成为社会一切成员整个生命的活动。因此,学习化社会的最根本特征就是终身学习。 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则进一步指出,“终

终身教育思想

一、终身教育的概念 “终身教育”这一术语自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Parl Lengrand)正式提出以来,短短数年,已经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近30年来关于终身教育概念的讨论可谓众说纷纭,甚至迄今为止也没有统一的权威性定论。这一事实不仅从某一侧面反映出了这一崭新的教育理念在全世界所受到的关注和重视的程度,同时也证实了该理念在形成科学的概念方面所必需的全面解释与严密论证尚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差距。 几个终身教育的概念: 终身教育所意味的,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而是泛指某种思想或原则,或者说是指某种一系列的关心与研究方法。概括而言,也即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总和。 ——保罗?朗格朗 终身教育应该是个人或诸集团为了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通过每个个人的一生所经历的一种人性的、社会的、职业的过程。这是在人生的各种阶段及生活领域,以带来启发及向上为目的,并包括全部的正规的(formal)、非正规的(non-formal)及不正规的(informal)学习在内的,一种综合和统一的理念。——R.H.戴维(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研究所专职研究员) 第三种较具权威性的观点是由1972年起就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部部长的E.捷尔比提出的。捷尔比认为:“终身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和学校毕业以后教育及训练的统和;它不仅是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之间关系的发展,而且也是个人(包括儿童、青年、成人)通过社区生活实现其最大限度文化及教育方面的目的,而构成的以教育政策为中心的要素。” ——E.捷尔比(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部部长) 这三种观点在表达和侧重上都有所不同,但是有一点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终身教育包括人一生所受的各种教育的总和。 在这里,我们想引用国际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作的定义:“终身教育这个概念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包括其中的每一件事情,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世界上没有一个非终身而非割裂开来的永恒的教育部分。换而言之,终身教育并不是一个教育体系,而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的组织所根据的原则,这个原则又是贯穿在这个体系的每个部分的发展过程之中。”对于终身教育比较普遍的看法是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指开始于人的生命之初,终止于人的生命之末,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既包括纵向的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也包括横向的从学校、家庭、社会各个不同领域受到的教育,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持和改善个人社会生活的质量”。 终身教育的概念也在不断发展。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对终身教育这个概念的内涵作了进一步的揭示,终身教育固然要重视使人适应工作和职业需要的作用,然而,这决不意味着人就是经济发展的工具。除了人的工作和职业需要之外,终身教育还应该重视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使个人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终身教育产生的背景 1. 新时期社会的、职业的、家庭日常生活的急剧变化,导致人们必须更新知识观念,以获得新的适应力。 本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正值技术革新及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这一巨大变化不仅表现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经济结构、过程及功能方面,甚至还影响到日常生活方式和普通家庭生活,使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面对的是全新的和不断变化发展的职业、家庭和社会生活。若要与之适应,

读《终身教育引论》有感

读《终身教育引论》有感 当代教育家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里首先阐明了终身教育的概念,集中讲述了终身教育思想,文论中的观点得到许多西方国家的赞同,被认为是“知识社会的根本原理”,并最终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的主导理念,对于现代社会的一些认识,社会对人的挑战以及由此教育应该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帮助人更好地谋求美好生活,都让我觉得即使在今天我们依然没有实现。书中提出的终身教育的思想,并因此而要对整个从儿童时期开始的教育进行系统改造的想法,依然是我们现在追求的一个目标。教育和训练的过程并不随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而是应该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这是使每个人在个性的各个方面——身体的、智力的、情感的、社会交往的方面,总之是在创造性方面——最充分地利用其禀赋和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正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和研究,通过实习培训,人才会有更大的潜在可能性去有效地、应付裕如地迎接他一生中遇到的各种挑战。由各类中小学和大学所提供的基础训练,并没有使儿童和青少年为成年后所承担的义务和任务做好充分的准备。……重要和迫切的事情是在单纯的智力活动这个狭窄范围以外,大幅度地扩展教育和培训的内容。……必须为基础训练提出新的目标,必须制定、保持和发展判断能力、思考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的方法,并且保持和发展属于每个人的、往往受到传统的教学方式损害的独特表现方式。……儿童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在个性发展的完整概念中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教育工作者对其他任何一个人、特别是成人能提供的帮助就是给他以工具,将他置于一种环境,使他能够依靠自己在社

会上的地位、自己的日常经验、斗争、成功和挫折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独立思考,并逐步地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个性,使个性的各个方面得到充分的表现。如果一个成人对自己的教育失去了兴趣,如果他除例外情况以外总是对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没有热情,那就是由于他在易受影响的年龄即青少年时期没有从提供给他或强加给他的教育中发现他所需要和期望得到的东西。……考虑整个教育,考虑教育个阶段的连续性和相互关系。当我们说到终身教育的时候,我们脑子中始终考虑的就是教育过程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从长远来说,实现更美好的生活这个问题的唯一答案在于建立一个彻里彻外地渗透着终身教育原则的社会,在于实施一种与社会的进步和成就紧密相联的教育。书中的语句总带给我一种温暖和启迪,让我觉得终身教育的美好,它对人类福祉的关怀同时又有一种悲伤,因为,时至今日,我们中的许多人依然或多或少接受着不尽人意不相适宜的应试教育教育。目前在大中小学进行的教育是基于对个性的一种短视的认识:获得知识的能力被放到比情感、社交、审美、身体诸方面发展都重要的地位上,没有考虑到个性的差异,那些不符合模式的学生也就同发展低于正常水平的学生一样成了不受重视的边缘人物。选拔的需要压倒了训练的要求。正是现代教育的写照,我们为了考试为了上大学而学习,对结果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学习的本质。

教育思潮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经济主义思潮:是现代世界教育思潮中最基本的和最具影响力的思潮,,勃兴于20 世纪60年代,同各国经济发展呈互动关系,在各国新的教育思潮不断涌现的今天,仍然保持者强劲的力量。 2、教育的科技取向思潮:是现代最重要的教育思潮之一, 它的产生有赖于悠久的文化基 础、渴望发展的经济基础和国际竞争的政治基础。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科技重要性的广泛宣传, 以及学校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研究方法上的科技取向。 3、教育的人本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是一种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尊严的教 育理论思潮。这是一种在西方具有极大影响的教育理论思潮。 4、终身教育(学习)思潮:终身教育:人一生中所受教育的总和。它包括一切教育活动、 一切教育机会和一切教育方面,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一生的教育和个人以及社会整个教育的统一综合。终身学习: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 5、全民教育思潮:全民教育是指对社会全体民众所提供的教育。 6、进步教育思潮:进步教育是用来表示1910一1950年之间美国学校中所发生变化的一个 名词。是以实用主义哲学和机能心理学为基础,强调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主张在课程、内容、方法及师生关系上进行教育改革的一种教育派别的思想。 7、结构主义教育思潮:是把以发生认识论为核心的结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应用于认知能力、 教学过程和学科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中,提出了以学习知识结构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8、教育思潮: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具有相同的理论旨趣与价值观、并对教育实践 产生重大而广泛影响的教育思想潮流。是关于教育的一种观念形态、抽象理论,是对历史和现实社会中教育活动的一种主观反映。 二、填空 1.里根总统时期推出的《美国2061计划》:它是由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制定的,全称为《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其主旨是普遍提高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科学、技术等核心课程的教育质量。其期限是从1985年至2061年。《2061计划总报告》,发表了五门课程的基本内容。这五门课程是:《生物学和保健科学》、《数学》、《自然科学、信息科学和工程学》、《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技术》。选择科学、数学和技术之共同核心内容的标准:首先考虑的是那些对科学具有重要意义的思想,是对现在和数十年后仍应懂得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内容,尤其是那些为人生建造知识大厦之永久基础的种种概念。其次还应遵循如下一些标准:知识的适用性;知识的内在价值;知识的哲学价值;知识有助于树立社会责任感;知识有助于丰富童年时代。构建的新的课程模式不同于传统之处表现:第一,课程综合化。第二、强调学习概念和思维技能上。第三,人文与科技的交叉融合。 ;2.学习化社会源于美国教育思想家哈钦斯的《学习化社会论》,1968年,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全面揭示了学习化社会的理念。学习化社会的建立应该具备六项基本条件,即“学习的个人、学习的家庭、学习的组织、学习的社区、学习的政府和学习的网络。 3、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思潮最早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1965年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导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终身教育思潮的形成。 4、1929年,英国成人教育专家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提出“将教育看作是真正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活动。” 5、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朗《论终身教育》报告书的发表,标志终身教育的真正概念化和体系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