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析亨廷“文明冲突论” 批判 思考顿的_文明冲突论_对中国_和平崛起_的启示

试析亨廷“文明冲突论” 批判 思考顿的_文明冲突论_对中国_和平崛起_的启示

试析亨廷“文明冲突论” 批判 思考顿的_文明冲突论_对中国_和平崛起_的启示
试析亨廷“文明冲突论” 批判 思考顿的_文明冲突论_对中国_和平崛起_的启示

一、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一)提出的背景

文明冲突论的提出虽然是亨廷顿想给冷战后的国际关系创立一个欧几里德式或者爱因斯坦式的范式,但是也不能排除它所处的特定条件,即近三十年对美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多元文化主义以及非洲中心主义,这两种主义的兴起已经严重影响到美国目前的主体文化,白人人口数量

的下降、

黑人和拉美裔人的增长、西班牙语的强势发展、伊斯兰教在美国国内的兴起等无不触动以正宗西方文化自傲的白种美国人的神经,使他们感到恐惧。面对这种情况,作为一个有身份的自由主义者,亨廷顿不能公开的探讨种族等诸多问题,而只是在文明的框架下提出文明冲突的观点[1]。

(二)主要内容首先,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在地缘上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国际政治的核心部分将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及非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其次,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因此,在不同文明之间,跨越界限非常重要,在不同的文明间,尊重和承认相互的界限同样非常重要。再次,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趋势: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多极的和多文明的全球政治;不同文明间的相对力量及其领导或核心国家正在发生重大转变,文明间力量的对比会受到重大影响。最后,文化,西方文化是独特的而非普遍适用的;文化之间或文明之间的

冲突,主要是目前世界七种文明的冲突,而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可能共同对西方文明进行威胁或提出挑战。

二、中国和平崛起的内涵及意义(一)中国和平崛起的内涵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提出,最早见于2003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的讲演,首次提出了中国和平崛起这一论题,引起了国际国内社会的广泛关注[2]。

所谓中国和平崛起,特指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21世纪中叶这段时间内,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实行对外开放;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努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坚持和平、发展、合作,与各国共同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3]。

(二)中国和平崛起的意义

1.中国和平崛起的理论意义。首先,

中国和平崛起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

“权力—利益”的“静态”分析范式,深刻反映了中国与世界“和平互动”的“动态”过程,即中国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其次,中国和平崛起打破了传统现实主义权力政治学说所认为的大国崛起必然遵循“富国—强兵—扩张”的道路,必然挑战现有国际秩序并给世界带来剧烈动荡的铁律。然而,与其不同的是,中国主动、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各方面的国际合作,在现有国际秩序下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平等、互利的竞争、合作,与霸权国实现和平的良性互动[4]。最后,中国和平崛起“将为国际关系的历史带来新的范例和素

作者简介:

李亚欧(1983-),男,河北任丘人,新疆大学08级科社与共运专业研究生,系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会主席,研究生党总支组织委员,2007—2009年度新疆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欧娜(1986-),女,四川资阳人,新疆大学08级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主要从事战略管理研究。

试析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启示

李亚欧,欧

(新疆大学,乌鲁木齐

830046)

摘要:

20个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的理论,指出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或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当今世界的状况不言而喻会对中国崛起的成败产生影响。体会理解亨氏理论,对于中国谋求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明冲突;中国;和平崛起中图分类号:D 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05—0013—02

Z h e n g Z h i Y a n j i u

☆政治研究☆

13

Th e o ry Re s e a rc h 学论

材,证明人类可以以理智和和平的方式处理好国家冲突这一千古难题”,这无疑是世纪之交中国对世界国际关系理论做出的一大贡献。

2.中国和平崛起的现实意义。首先,中国和平崛起有利于应对“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一方面,主动与它们进行沟通,耐心向它们解释中国的内政外交政策,消除它们对中国崛起的不必要担忧:一方面,身体力行通过“睦邻、安邻、富邻、强邻”的“和平外交”政策加快与周边国家和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其次,中国和平崛起有利于世界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然而,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崛起则成为世纪之交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亮点。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中,中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达9.8%,它比同期发展中国家高4.8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高7.3个百分点,比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高6.5个百分点。中国和平崛起极大地引起世界对社会主义的关注,这将有利于世界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5]。最后,中国和平崛起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正如前外长李肇星指出,中国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贡献。中国通过对内改革、创新走一条和平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这首先就稳定了世界上1/5的人口。中国对外“不使用过去殖民主义强国或者帝国主义列强那种掠夺别人、欺负别人、剥削别人的办法”,而是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谋求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推进“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的新安全观[6]。

三、中国在文明冲突的国际环境中和平崛起的路径选择

(一)正视文化共性与差异的作用

亨廷顿认为,“文化共性促进人们之间合作和凝聚力,而文化的差异却加剧分裂和冲突。”[7]在中国的崛起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文化的共性带来的人们之间的合作和凝聚力,中国的崛起不是孤立的崛起,而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崛起(《孟子·尽心上》)。

一方面,中国与其他中华文明范围内的国家具有文化上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在世界多种文明背景下使得国家间在交流上不易产生文化上的冲突,而易于产生文化认同,中国的崛起必须把这种认同利用起来,是这种精神认同转化为物质利益,以促进同文明国家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广泛合作。另一方面,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在“浅显”的道德等层面存在共同性,这种共同性可以使中华文明与其他各文明在和平交往中共同生活,相互学习,研究彼此的历史、理想、艺术和文化,以缓解比消除在这个窄小世界里的误解、紧张、冲突和灾难,以其产生某些共识[8]。

(二)在和平共处原则下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亨廷顿认为,“西方的普世主义对于世界来说是危险的,因为它可能导致核心国家间的重大文明战争。”在国际事务中西方国家占据绝对强势,而相对落后的中国,在经济、政治、军事实力等方面都不足以经历这一场巨大的“文明的冲突”,所以在涉及到其他文明事务的时候只能采取一种“韬光养晦”的政策,避免在国际上发生一些不必要的冲突,以产生不必要的危害[9]。

但是,中国是一个大国,在亨廷顿的理论体系中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国家,是“共同调解原则”的一方,在处理和解决国际事务中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中国要崛起,就要就要在坚持和平共处原则下“有所作为”。

(三)要加强自身文化和经济建设

一方面,应解决目前中国文化中的一系列问题,如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分离,城乡文化的差异过大,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等。另一方面,还要遵循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保证文化应有的活力。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有感召力的文化来,才能使本国的文化复兴并使之向前发展,才能使本国的人民加强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才能使其他文明成员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优越性,也才能加强文化感召力,使中国在观念层次崛起[10]。

(四)坚持文化共融,促进和谐文化的发展

坚持文化共融,要以和为贵,采取平和安祥的价值取向。“和合”文化思想,是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的精华,集中体现在儒家提倡的“仁爱、和谐、诚信、中庸”等伦理思想中,这种思想不仅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自然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还强调要“克己复礼”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文化建设也离不开这种“和合”的思想[11]。

判断我们对内对外文化交流成功与否的标志就是看能不能以和为贵,容忍对方的不同。我们强调文明的和谐,目的是使诸种文明之间求同存异,以求得共同发展。但我们决不是唯和谐论者。就是说,决不能不分是非,强调无原则的和谐。我们所倡导的和谐文化,是有差别的和谐文化。不同文明体系之间的差异,才使和谐有了必要和可能[12]。

四、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和平崛起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时代的选择,中国的选择,历史的必然。它不仅是基于对和平与发展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对当今世界脉搏的准确把握,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建国几十年来的奋斗目标,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种厚积勃发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在文明冲突的国际环境中,中国文明中心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文明冲突中,我们应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和谐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和平崛起中有深厚的文明影响力,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

参考文献:

[1][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2]刘新成.“文明的冲突”与和谐世界[J].民主,2009,(1).

[3]方翔,李文渊.浅谈文明冲突论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启示[J].湘潮, 2008,(3).

[4]唐荣双.文明冲突论对我国和谐文化的启示[J].理论前沿,2008,(16).

[5]王建斌.“文明冲突”中的中华文明[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1).

[6]陈韶旭.中国和平崛起有利于世界[N].文汇报,2004-04-02.

[7]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1-07-02(01).

[8]李建新.文明冲突中的中国文明与人口——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及人口要素[J].人口研究,2004,(1).

[9]鲁延安,卢黎歌.文明冲突论的内在冲突与启示[J].求索,2006,(7).

[10]王艳华.文明冲突论与先进文化建设[J].学术交流,2006,(5).

[11]唐荣双.“文明冲突论”对我国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的启示[J].观察与思考,2008,(116).

[12]范可.文明冲突与和而不同[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9):5.(责任编辑/李璐瑶)

14

论中国和平崛起(形势与政策论文)

随着当前主流意识形态有关“和平崛起”口号的提出,社会各界对于这个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问题展开了广泛的争论,包括对于中国目前是否具备了提出这个国家战略的资格或本钱,对于我国的和平崛起究竟能否成为现实,以及对于国人可能起到的麻痹作用,对于目前的国际政治秩序,特别是周边的军事、经济和地缘方面的实际状况,以及我国当前国家发展的战略规划的设想,等等。下面我从政治哲学的角度谈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一、“崛起论”的定位是否准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国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转折时期 中国“崛起论”就国来说,具有把政治共同体的认同,从过去的政党认同转向国家认同的政治意义。这里涉及一个国家利益的合法性转向,如何凝聚几近崩溃的人民的政治认同,用国家形态来重新塑造国民对于国家的认同,这是我从这个理论中读出的潜在意义,我认为可以在这个问题上做些文章,有利于推进政治改革从一般行政领域上升到国家政体的层面。现代国家对于中国来说,还是一个新的政治形态,近百年来,我们不乏民族意识、政党意识、阶级意识,但国家意识、国家利益却只是限于一个狭窄的被垄断起来的外交领域,还没有深入每一个国家公民的心灵。所以,我认为虽然这个问题的提出更多的是基于执政者的对外关系

的考虑,但完全可以通过国家利益问题的探讨,来整合目前混乱的社会政治意识。它的潜在的政意义大于外交意义。 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国家,是我们当今的时代主题,也是现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因为从新旧两个政治传统来看,有关现代国家的理论与实践都远没有完成,甚至还只是刚刚开始。因为现代国家涉及国家的主权、政体、公利与义务、法制、与宪政,以及公共德性等多方面的容,而这些在我国都很缺乏,甚至需要从零开始建设。一个强大的宪政国家,加上公民自由权利的充分保障,再加上一个繁荣的市场经济社会,这些是现时代的中国国家建设的主题,也是我们为之奋斗的政目标。从历史上看,它们也是西方发达的民族国家在三、五百年所大致走过的历程。 但是,问题在于面前的世界格局和21世纪的国际新秩序正在经历着一个重大的变化,我们正处在一个世界政治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时期,而这个所谓新时代所面临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与我们的国家主题不一致的,甚至是相反的。应该看到,西方主流社会早已经走完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阶段,它们主导的世界格局正进入一个后国家(post——state)的时代。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已经逐步纳入一个后国家的国际新

中国现代史习题

中国现代史习题 1.历史谱写着歌曲,歌声凝聚着历史。有一首歌唱道:“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你知道中国人民“命运自己主宰”开始于() a.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2.祖国统一一直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其中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的事件是() a.南京国民政府垮台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西藏和平解放 d.抗美援朝胜利 3.美国上将克拉克在签字时哀叹,“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议上签字的将军。”这里所说的“没有取得胜利”的战争发生在() a.朝鲜战场上 b.越南战场上 c.科索沃战场上 d.伊拉克战场上 4.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是建国后对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重要调整。其意义有() ①废除的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②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农业生产 ③实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土地公有制④农民翻了身,成为了土地的主人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曾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说:“解放前我们只能制造一些轻工日用品,装备制造业一片空白。新中国成立后,第一辆汽车、第一架飞机……每一个前进步伐,当时都让人们激动自豪。”他所说的这几个“第一”出现在() a.一战时期 b.一五期间 c.文革期间 d.改革开放时期

6.某历史展览厅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中华民族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实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这里所说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的实现是通过下列哪一运动完成的() a.五四运动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 d.改革开放 7.“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自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功勋泽人间。”这幅对联说的是() a.邓稼先 b.黄继光 c.王进喜 d.焦裕禄 8.2004年,人民网评选出中共党史上的80句口号。下列口号反应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特征的是() a.“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d.“以阶级斗争为纲” 9.邓小平评价某会议说:“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该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大 10.“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所述中国农村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推行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进行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进行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11.“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邓小平的这一席话主要强调了()

浅析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我对文明冲突的初步理解 ——浅析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山东大学刘效恩 举世震惊的“ 9.11 ”事件把声名赫赫的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1996 年出版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再次推到了前台,又一次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文明冲突”热。美国政府对“ 9.11 ”事件所作出的强烈反应及在军事、外交政策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恐怖主义不断升温的现实,似乎应验了亨廷顿在书中的论断“未来的冲突将由文化因素而不是经济或意识形态所引起,而最危险的文化冲突是沿着文明的断层线发生的那些冲突” ①在全球媒体的大肆报道和渲染下,一场文明之间的战争似乎剑拔弩张。然而这一切真的就是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或其他文明冲突的结果吗?世界真的会出现文明之间的战争吗? 文明的概念及内涵 要理解文明的冲突,首先要弄清文明的概念。文明这一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它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动态的历史现象,具有阶级性、民族性。亨廷顿认为文明是“人群文化上的最高层的组合,是人们拥有的除了那种区别人类与其他动物的认同的文化认同的最广泛的水平”实际上他在谈论文明的冲突时,文明这一概念包括三大要素。一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这是文明的原义。二是文明的主体——人,即有共同的文化认同的人群。三是人和文化的载体——区域。基于这种理解,亨廷顿把当代世界划分为8 个文明,即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及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少了一个文明) 文明之间的关系:冲突还是融合 在划分世界主要的文明之后,亨廷顿又用大量的篇幅论证了不同文明必然冲突的观点。第一,文明的不同不仅是实在的,而且是基本的。历史、语言、传统及最具重要性的宗教,使各种文明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第二,由于“地球越来越小”,不同文明体系间的交往日益增多,将导致文明的冲突更为剧烈。第三,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现代化和社会变迁过程不仅使人们脱离了地域认同,也弱化了对民族国家的认同。这就使宗教认同乘虚而入,填补真空成为新的、更为强烈的认同对象。第四,西方的双重作用使文化意识大为增强。一方面是西方文化处于权力的顶峰;另一方面作为其结果是非西方文化出现寻根现象,强调本土文化、本土价值。第五,与政治或经济特征差异相比,文化差异更为持久,更难妥协。最后,经济区域主义正在增强,地域性经济集团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持续增强。但是,经济地域主义只

浅谈中国的和平崛起

浅谈中国的和平崛起 作者:罗维 班级:生工学院09级四班 学号:090604023 摘要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而且也包括文化、教育、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国民素养的影响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一个国家的崛起由其“硬实力”和“软实力”决定。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硬实力方面有突出的崛起,但中国的软实力却很欠缺,也就是说中国的软实力制约了中国的崛起。现如今,有关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崛起的新闻名列首位成为全球最大的新闻,但中国并没有真正的崛起,中国的崛起道路还很长。 关键词中国崛起硬实力软实力 一国家崛起的含义 一个国家的崛起,是指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其实力的增强足可以对地区或世界的格局和稳定产生明显的影响。崛起所反映的是国家所期望的某一种状态或目标,所刻画的是国家发展变化的一种过程,以及其发展变化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 二崛起的分类 纵观历史,各个大国的崛起方式不外乎两种——武力崛起和和平崛起。 武力堀起是指国家通过战争、武力和暴力等手段达到崛起的目标。在武力崛起的过程中,国家是一部战争机器,国家间的武力行为是解决各种矛盾纷争、确保国家崛起的有效手段。但是和平崛起的崛起过程是和平的,并且崛起的目标也是为了争取世界的和平。和平崛起的观点和民主和平论、相互依存论中的一些思想是相一致的。由于在当前社会,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加之世界政治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所以中国的崛起必然是和平崛起。 三中国的硬实力崛起 无论哪个国家都希望自己的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文化的实力能不断持续地发展,在改善本国人民的生活、加强本国军事保障、巩固本国社会稳定的同时,缩小本国和其它国家之间各方面的差距,提高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声望,体现自己在地区或世界上的影响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引起了世界的关注。特别是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到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由1978年的世界第29位上升到第2位,在全球经济危机中,中国的经济依旧保持上升的状态,中国举办奥运会、世博会更是向全球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国民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指数连年提升,在工业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面现代化;近年来,国家建设了许多重点实验室,引进了先进技术设备,随着神舟系列飞船,嫦娥系列卫星的成功发射,更进一步彰显了我国在科学技术上面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果。中国在军事上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海军、陆军、空军军事力量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从经济、科技、军事方面上看,中国的崛起似乎已经成为事实。

中国近代史试题以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把正确答案代码填在括号内) 1、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C ) A、魏源 B、龚自珍 C、林则徐 D、李鸿章 2、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根本原因在于( A )。 A.封建统治者的腐败 B.农民小资产阶级的落后 C.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 D.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3、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是( C ) A、义和团运动 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C、太平天国起义 D、反教会斗争 4、洋务派倡导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C )。 A.维护封建经济B.发展资本主义 C.维护封建统治 D ..抵抗外国侵略 5、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 C ) A、辛亥革命中 B、新文化运动中 C、五四运动中 D、国民革命运动中 6、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提出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必须坚持( A ) A、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B、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土地革命 C、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 D、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统一战线 7、全国抗日战争开始的事件是( C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8、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党政府采取的政策是( B ) A.以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B.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C.军事打击和政治诱降并重D.速战速决,武力征服 9、“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这句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打油诗反映的是( D ) A、土地改革的成果 B、农业合作社的优越性 C、“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 D、“大跃进”时的浮夸风 10、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D ) A.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以上正确答案,多 选或少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 ABCDE )

论中国的和平崛起

论中国和平崛起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尽管不断引来西方反华势力的“中国威胁论”与“中国崩溃论”的种种攻击,但却无法改变中国正在迅速“和平崛起”的事实与趋势,也不能不正视中国在亚太及国际上日益重要的影响力。中国的“和平崛起”不仅意味着中华民族的复兴,而且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将发挥更加重要的国际意义。 正在崛起的中国 中国“和平崛起”是一个发展的长期过程与趋势,而不仅仅是一种结果。中国“和平崛起”的内容与标志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经济实力的增强是核心性标志。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获得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经济年平均增长超过8%;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到2000年,按现行汇率计算的中国GDP为10800亿美元,居世界第6位,占世界GDP的3.4%,虽只有美国的10%、日本的23.1%与德国的57.8%,但却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世界“万亿美元俱乐部”。到2003年,中国的GDP已达1.4万亿美元(11.7万亿元人民币),已超过法国上升为世界第5位,预计2004年可能超过英国而上升为第4位。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GDP的规模就更大,已进入世界前3位。 中国丰富的劳动力、廉价的土地成本、巨大的潜在市场以及迅速增加的高科技人才,吸引世界各国不断增加在华直接投资,跨国公司与海外企业将生产基地转向中国大陆,使中国成为全球发展中国家资本输入最多的地区。到2003年底,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6.5万家,合同外资金额943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5015亿美元。其中,2002年与2003年外商直接投资均超过500亿美元。依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表的报告,2003年中国境外直接投资为570亿美元,占当年全球发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1557亿美元的36.6%,即超过三分之一,仅次于美国的866亿美元。 外商投资的不断增加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不仅正在成为“世界工厂”,而且成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与研发中心的重要据点。目前国际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地区总部超过30个,研发中心超过400个,而且还在迅速增加之中。外商在华制造基地与研发中心的不断增加,也带动中国航运、物流等服务业的发展,中国作为世界航运中心、物流中心与采购中心正在形成。尤其是中国港口集装箱的吞吐量迅速增长,2003年达到4766万个标准箱,已跃居世界前列,其中上海港口成为世界第3大港口,深圳紧跟其后,升至第4位,预计五年内,深圳港将超过香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中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已逐步确立。近两年,中国对外贸易量以每年2000多亿美元的金额在增加。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超过6000亿美元,跃居世界第5大贸易国;2003年突破8000亿美元(8512亿美元),超过法国成为世界第4大贸易国,预计2004年将首次达到1万亿美元,有望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3大贸易国。特别是中国作为世界巨大潜在市场的优势正在显现,2003年一举超过法国、英国与日本,由世界第6大贸易进口大国上升为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目前中国已是钢铁、水泥、手机等至少100种产品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中国科技发展也日新月异,不断有重大科技成果的出现。特别是中国“神舟五呈”飞船的成功升空与回收,成为全球第三个有此能力的国家,标志着中国科技进入一个新的高度,被认为是“不仅提升了国家尊严,也代表中国政府决心将全球工厂转变为主要科技动力”。同时,中国在信息产业技术领域的迅速发展与重大突破,也正在改变着中国在世界高科技产业领域中的地位。 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也即将从资本输入逐渐走向资本输出。一个国家走向资本输出

中国的和平崛起面临挑战及影响

浅议中国之和平崛起 近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国际安全环境变得对我们更加有利,围绕中国和平崛起的话题越来越被世人关注。同时,在这一系列成绩与繁荣景象背后,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给我国的国家安全带来的挑战。 我国安全环境面临六大挑战 挑战一:国家主权与领土安全 国家主权与领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首先,经济全球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我国的国家主权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其次,台湾问题是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重大不稳定因素。台湾问题本是中国的内政,但其产生和发展的进程中历来都有一些国际势力的幢幢怪影。再次,边界领土争端,尤其是海洋权益争端对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影响在增大。 挑战二:军事及周边地区安全 军事安全是一个国家受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军事力量制约的现实状态,是国家安全诸因素中的首要因素。目前的国际形势要求我们不能忽视军事安全的挑战。 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已经赫然成型了。我国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在增加。这些不稳定因素既表现为有些国家政局与社会不稳定,也表现为有些国家关系复杂多变,同时,一些地区热点问题的变数增多也是一种不稳定因素。我国周边地区面临越来越多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我国周边地区是民族分裂势力、恐怖主义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的聚集地。 挑战三:政治安全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前提。第一,经济全球化凸显政治因素。近年来,国际关系中经济政治化、政治经济化的趋势愈益明显。美国等西方国家正把经济全球化作为推动政治全球化和政治一体化的工具,企图以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第二,美国是影响我国政治安全的重要因素。第三,国际社会对我国和平崛起的矛盾心态也是影响我国政治安全的因素之一。许多国家对中国既想借助又充满疑虑,既想倚重又有防范牵制。 挑战四:文化安全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就是保障国家文化主权,捍卫国家文化主权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中国在文化安全领域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中国近代史试题(含答案)

中国近代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列强的炮声惊醒了古老中华帝国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这里“列强的炮声”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下列图片中的历史人物在近代反侵略斗争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收复新疆的是( ) 3.列强对近代中国发动多次侵略战争,其中19世纪九十年代与19世纪四十年代的战争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 ) A.列强获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特权 B.侵犯到中国渤海地区 C.允许列强在华设立使馆界 D.割占中国的领土面积扩大 4.在近代中国,有这样一批机器工业:企业实行雇佣制,经费由政府拨给,产品分配给军队。下列企业中属于这批工业的有( ) A.福州船政局 B.轮船招商局 C.滦州煤矿公司 D.沈阳飞机制造厂 5.19世纪末,随着民族危机加重,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掀起了

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有关这场变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绪帝颁布诏书标志着变革的开始 B.在变革中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 C.此次变革得到湖南巡抚陈宝箴的支持 D.这是一场以光绪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6.在一次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搜集了某一时期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的资料和文章。你认为这一学习活动的主题应是( )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三民主义” D.“民主”和“科学” 7.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不同阶层、不同派别的力量进行了不同尝试。下列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蔡元培倡导学术上“兼容并包”②公车上书③兴中会成立④北洋海军的建立 A.②③①④ B.④③②① C.①④③② D.③②④①8.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成为近代中国新思潮的主流始于( ) A.新文化运动前期 B.十月革命爆发后 C.五四运动后 D.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9.1924年5月,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说:“要从今天起,重新做革命的基础,另外成立一种理想上的革命军。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两年后,该校师生

和平崛起_中国独特的历史性崛起之路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华民族都是走在历史发展的前列。19世纪中后期,中国的领先地位才逐步下降。从那时起,实现中华崛起就成了几代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目标。然而,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才真正有了重新崛起的希望,中国的长期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中国发展的和平特质。 一、近代以来,世界上曾经出现的三种国家崛起方式 1.挑战现存大国的军事崛起战略方式。德国、日本企图通过侵略扩张、实现崛起,最后导致整个国家的崩溃;前苏联走以意识形态和军事力量为根本,和另一个大国形成两极对抗体系的道路,结果是国力耗尽,最终走向自我解体。 2.搭便车方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美国的盟国体系范围内,德国、日本就采取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崛起,但这种崛起是不完整的,并没有造成真正、最终的崛起,其负面影响迄今犹在。 3.以经济利益优先的霸权战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采取不主动挑战英国霸权,以经济利益优先逐步获得霸权的战略,实现了崛起。美国乘着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忙于与后起的德国争霸无暇他顾,首先打击早已衰落的西班牙,取得在古巴和菲律宾的战略立足点。接着借法国财力之机,一举控制了巴拿巴运河。后来又通过两次世界大战,使自己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美国的崛起方式是近代史上唯一成功的大国崛起。 二、中国不可能走其他国家崛起的老路,那么中国崛起到底该采取什么方式? 当前,军事崛起战略早已被废弃,而就中国的国际环境和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而言,中国采取挑战国的姿态也是不可取的。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充当挑战国的经历证明,采取只斗争而不合作的战略得不偿失。国际格局的现 实、中国的国家实力、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的方针、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的外交战略目标都决定了中国没有理由成为挑战国家。同样,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搭便车战略也是不可行的。中国的现实和未来目标都决定了中国绝对不会选择单方面让渡国家主权的战略,也没有国家能够为中国这样的大国提供“便车”。 中国的崛起不可能按照美国“发迹”的轨迹发展。中国的国内环境和100年前的美国有根本的不同,周边与全球环境也要比当时的美国复杂严峻得多,如果以取得霸权为目标,实现对外扩张,无疑会陷入更加被动、更加险恶的战略环境。 从历史经验教训与国内国际的现实看,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大国,不可能走武力扩张和霸权道路,也不可能采取搭便车的方式,而是要走一条与历史上大国崛起根本不同的中国式和平崛起之路。 三、中国和平崛起的特点和吸引力 (一)中国和平崛起的特点 1.坚持依靠自身力量,通过制定宏伟的、思想连贯和富于远见的国家战略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更加充分和自觉地依靠自身的体制创新,依靠开发越来越大的国内市场,依靠把庞大的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依靠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来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这是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要义。 2.坚持以“和平崛起”战略为核心,通过独立自主的、务实的外交政策,注重经济外交、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在发展中国家广交朋友,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根据客观需要,灵活而有原则地执行邓小平提出的“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绝不当头、有所作为”28字方针;尊重历史,以务实的态度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开展多种形式的“睦邻、安邻、富邻”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摘要:近代以来,世界上曾经出现的三种国家崛起方式:挑战现存大国的军事战略方式;搭便车方式;以经济利益优先的霸权战略。中国不可能走其他国家崛起的老路,而是要走一条独特的和平崛起之路。中国的和平崛起有自身的特点、吸引力、战略布局,中国和平崛起的终极价值是实现人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和平崛起;人的发展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9)06-0073-03 姜玉齐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241) 和平崛起:中国独特的历史性崛起之路

试析文明冲突论

试析“文明冲突论” 摘要:"文明冲突"与"文明和谐"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烈话题,有的从文化角度进行探讨,有的从国际政治关系角度进行探讨等。本文则从价值角度对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进行评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塑造世界"文明和谐"的可能及中国面对"文明冲突"和"文明和谐"应择之路。 关键词:文明文明冲突文明和谐 "文明冲突论"的始作俑者,乃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在冷战刚结束、苏联解体不久,亨廷顿就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早期提出了后来一直在许多国家的政界和学术界争论不休的"文明冲突"理论(ClashofCivilization)。1993年夏季号《外交》(ForeignAffairs)季刊发表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The ClashofCivilization?》一文,并引起学术界广泛而激烈的竞说争鸣;亨廷顿本人随后也不断发表文章和出版专著,进一步为自己的观点进行申辩和解释,其中包含了作者对自己个别观点的修改。这些观点集中在《不是文明,又是什么?》(IfNotCivilization,What?)(《外 (The WestCivilization:Unique,交》季刊1993年冬季号),《西方文明:是特有的,不是普遍的》 NotUniversal)(《外交》季刊1996年冬季号),以及专著《文明冲突与重建世界秩序》(TheClashofCivilizationandtheRemakingofWorldOrder)。亨廷顿还就文明冲突问题,在不少国家、大学、学术机构作过专题演说,但主体观点仍未突破他在上述学术文献中表达的思想。 我国学术界对亨廷顿的观点的反应是敏感而及时的,且经历了并仍在经历着复杂的论争,以至于"文明冲突论"在中国学术界的争论,已大有从一个"敏感"的学术命题,转变为一个" 敏感"的国际政治和意识形态问题之势。正因如此,我们打算从亨廷顿的观点本身和哲学、国际政治学方法论的角度谈以下三点。 一、对亨氏"文明冲突论"之价值评析 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亨廷顿教授的许多观点,特别是他研究国际政治的方法论,在学术上有其独到之处,并承认,亨氏所讨论的问题,在现实国际关系中,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具有重大潜在影响的问题,但同时强调,亨氏文明冲突论的结论有失偏颇,且有为美国当权者谋划称霸世界之嫌。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的核心观点有以下几点。其一,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在地缘上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国际政治的核心部分将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及非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冷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是同文明内部的力量配置和文明冲突的性质分不开的。同一文明类型中是否有核心国家或主导国家非常重要;在不同文明之间,核心国家间的关系将影响冷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形成和未来走向。其二,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因此,在不同文明之间,跨越界限(CrossingBoundaries)非常重要,在不同的文明间,尊重和承认相互的界限同样非常重要。其三,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趋势: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多极的和多文明的全球政治;不同文明间的相对力量及其领导或核心国家正在发生重大转变,文明间力量的对比会受到重大影响;一般来说,具有不同文化的国家间最可能的是相互疏远和冷淡,也可能是高度敌对的关系,而文明之间更可能是竞争性共处(CompetitiveCoexistence),即冷战和冷和平;种族冲突会普遍存在,在文化和文明将人们分开的同时,文化的相似之处将人们带到了一起,并促进了相互间的信任和合作,这有助

论中国“和平崛起”

2011-2012年第一学期《形势与政策》科目考查卷 专业:数学应用数学班级:4班任课教师:黎小璐 姓名:吕建东学号:222010314011169 成绩 论中国“和平崛起” 摘要:2003年11月3日,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的讲演,首次提出了“中国和平崛起”这一论题。从那以后,“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一个热门讨论的话题。 关键字:和平崛起 一、中国“和平崛起”发展战略的定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持续并迅速地增强。所谓综合国力,就是指一个主权国家赖以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国防、外交、资源、民族意志、凝聚力等要素有机关联、相互作用的综合体。以此观之,中国正处于重新崛起的阶段。为何说重新崛起呢?这关乎到历史之背景,容后再述。不可否认,和平与发展乃是当今时代之主题。如何把握住这一主题,直接关乎到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而发展又是和平的重要的力量保障,二者在本质上,并非矛盾,而恰恰是可以融为一体的。和平是全世界最广大人民所要求的,发展又是全世界最广大人民所期待的,和平和发展更是全世界最广大人民的主观愿望。而发展导致中国的崛起,于是中国政府顺潮流之所趋、应人心之所向,提出了“和平崛起”战略理念,这正是适应新的国际政治视野的全新战略理念。 毫无疑问,“中国的崛起”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全球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也是“亚洲世纪”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而恰恰此时,中国政府提出并着力践行“和平崛起”这一新的发展观,如此进一步振奋了国内外舆论。那么,中国“和平崛起”发展战略该如何定义呢?总的来说,有三点:第一,中国将崛起为世界性强国;第二,中国的崛起不会经过战争和冷战对抗来取得强国地位;第三,中

中国和平崛起之现实可能性和必然性

中国和平崛起之现实可能性和必然性 摘要: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实现了迅速崛起,并开创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时代特征的战略道路。这就是: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一条“和平崛起”的新道路。2003年末,中国党和政府领导人相继在公众场合上发表关于“和平崛起”的讲话,这是中国政府新一代领导集体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友好相处,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中国的崛起绝不会威胁任何人、牺牲任何人,而是以一种和平的方式,走与其他大国崛起不同的一条道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同时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维护世界持久和平。 维护世界和平,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既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有利于亚太地区和世界的稳定和繁荣。党十七大的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了“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和平发展战略与和平崛起战略一脉相承。和平崛起的提出表明中国外交将随环境的变化而采取新的政策:中国政府准备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在国际事务中采取更加积极的姿态、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真正树立一个和平、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以消除国际社会防范中国的心理,为经济建设营造一个更加安定有利的周边及国际环境。这不仅具有理论与政策上的意义,同时对我们外交政策的制定也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和平发展”其用意正是根据中国正在崛起这个现实,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对外政策走向的担心,提出一个能够准确地表达中国的发展方向和战略意图的概念。本文重点对和平崛起的内外条件进行了分析。 一、中国“和平崛起”之现实必然性 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但至今还是一个处在转型关键时期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的中国人民,要使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就需要作出长期不懈的努力,需要永远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二).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文化历来强调和为贵的价值观念。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讲信修睦、崇尚和平的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也决定了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例如,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和而不同”,意思是说和谐而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以此去观察和处理问题,不仅有利于我们善待友邻,也有利于我们化解国际矛盾,构建和谐世界。 二、中国和平崛起的可能性 (一)是国企改革难度加大,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这个新体制还很不完善,在制度层面还有缺陷,需要深化改革。 (二)是经济发展不均衡,居民收入差别悬殊。近年来,农民收入增幅大大滑坡,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如果不能采取措施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中国无法实现真正的崛起。此外,地区和社会差别也是和平崛起无法回避的问题。 (三)是政府职能不到位,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03~2004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中国总体竞争力的排名从2002年的第33名跌落到2003年的第44名,主要原因就是中国的公共制度品质在恶化,特别是在司法独立和公共部门贪污腐化等类别上表现不佳。政治体制改革进程的滞后,势必导致经济领域的一些重大改革难以展开,甚至产生局部逆转。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答案

近代史纲要课后题总结 综述 ....... ..风云变幻八十年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战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3)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4)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是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基本特征: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科学分析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①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依然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仍占着显著的优势。 ②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力量很软弱,它的大部分同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③封建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封建势力是中国最反动最腐朽的势力,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工

文明冲突论的评析

文明冲突论的评析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国际社会发生巨大变动的重要历史时期。东欧剧变,两德统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轰然坍塌,世界历史进入冷战后时代。地区争端、宗教纷争和民族冲突时有发生,成了冷战后世界不稳定的主要根源。 1993年夏天,美国《外交季刊》夏季号发表哈佛大学着名教授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文,从理论的高度,提供了“文明冲突论”的判断,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沸沸扬扬的关于文明冲突论的讨论热潮。 第一部分分析了文明冲突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第二部分重点分析梳理了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主要理论内核:文明是文明冲突的基本单位;世界政治正在沿着文明线重组为一个多文明的世界;未 来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文明冲突爆发的最可靠的保障。本文认为,文明冲突论通过引入文明这一概念,赋予文明一种“文化实体”的角色,并将此作为国际政治分析的一个基本单位,让文明运动起来,实现了对全球政治的逻辑勾画。因此,文明冲突论可以说是冷战结束以来少有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之一,它不仅打开了长期以来被国际政治学界所忽视的一扇重要的“研究窗口”,而且提供了透视冷战后全球政治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析方法。 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了文明冲突论存在的问题:文明能否成为国际政治分析单位?文明之间是否必然导致冲突?是否应把冷战后世界文明结构作阵营 化理解?世界文明冲突的可能性有多大?本文认为,文明之间的冲突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或者思想上的冲突,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体验,这种体验在冷战后能否发 展成为现实的国际冲突,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第四部分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关注文明冲突论的学术价值。本文认为,尽管文明冲突论存在许多问题,我们还是不能抹杀亨廷顿在理论上的贡献。文明冲突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创性思考,它提出了一个人们长期以来没有研究、事实上急需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文明冲突论对于冷战后的国际现象在文明视角下进行了新的思考,开始研究冷战结束以来众多地区冲突的深层根源,这对加深 对冷战后国际冲突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明冲突论从全球政治范式的角度重新对国际政治进行思考,对文明冲突的可能性进行了有意义的研究,提高了 人们对于这个问题的注意力,使得该理论本身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现实政治意义。

文明冲突论

5.请通过对下面两段话的理解,谈谈你对“文明冲突论”的认识和对当今世界国际秩序的看法。 亨廷顿在“文明冲突论”指出,导致未来冲突的根本原因是文化的差异,人类在经历了君主冲突,民族国家冲突和意识形态冲突后,将进入文化冲突的阶段。 这种观点是有着其现实依据的,当今世界正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国家与国家间,区域与区域间的竞争正逐渐演变成一场文化软实力的较量。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文化正以着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跨时间,跨空间的传播。近半世纪以来,恐怖袭击接二连三,中美冲突时隐时现,这些都无不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在世界范围内大肆宣传其民主的普世价值观与的文化入侵紧密关联。 然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也存在着片面性。当今世界,除了文明之间的文化冲突之外,更多的是文化的融合交融。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与日韩的崛起,东亚文化与西方文化在猛烈碰撞间不断交融,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崇尚于西方的民主文化思潮,也有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关注与中国儒家的中庸之道。 我认为,文明冲突最终导致的是文明的融合,而非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在科技的推动下,文化与思想的交换正在不断冲破文化间的隔阂,走向文化多元化与一体化并存的稳定局面,即文化在保留自己特性的同时更具包容性,文明与文明之间将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当今世界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伊斯兰复兴运动,中印的崛起,这些无不挑战着现有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主义国家建立的国际秩序。这种国际秩序是建立在西方自由民主的普世主义基础之上的,这种价值观认为,西方文化是世界正统文化,一切与其相悖的文化都是错误的,这是种明显的大国沙龙主义。然而这种片面的主义却主宰着当今国际秩序,也正是这一点,造成了当今世界的复杂与不稳定。随着西方经济的衰退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一种新的基于多元文化的国际秩序正在逐渐浮出水面。

论国防建设在中国和平崛起中的作用

论文题目:国防建设在中国和平崛起中的作用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所在学院: 任课教师: 手机号码: 本人签名:

论国防建设在中国和平崛起中的作用 摘要:通过对国防建设的剖析和了解,分析国防建设在和平发展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对国防建设所需要的意识和理念进行探讨。在未来发展中,国防教育在高校的教育中应该被重视起来,并且为大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国防建设国防意识国防教育和平发展 国家繁荣富强是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最高心愿。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让中国栖身于世界的大国之列,作为中国人,我们骄傲和自豪。在通往崛起的道路上虽然有坎坷,但是在和平的氛围和稳定的国防环境下,让崛起的速度变得快了起来。可见,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是重中之重。 一、国防建设的发展历史及意义 国防建设指的是为国家安全利益需要,提高国防能力而进行的各方面的建设。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建设,是为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建立和发展国防力量的措施和行为,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 国防是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1] 国防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武装力量建设;战场建设,人力物力的多种动员准备;边防、海防,空防和人防建设,战略物资的储备,国防工业建设和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对人民群众和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发展国防体育事业,建立,健全国防法规体系;军事理论研究,发展军事科学,制定并完善符合实际的战略战术原则;后备力量的建设,以及与国防相关的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电、能源、水利、造林、气象、卫生、航天等方面的建设。重点是武装力量建设。[1] 对于中国国防建设的发展历史来说,国防的建设就是中国成长的一步步的探索。有很多的专家学者也对中国国防建设进行了历史的阶段划分。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史要》[2]一书依据重大军事或政治事件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 起步辉煌1949年10月至1959年8月),曲折历程(1959年9月至1978年12月),改革创新(1979年1月至1989年12月),跨越发展(1990年1月至今)。与此划分大致相仿,徐焰将我国国防建设划分为三个阶段:一边倒”背景下的国防建设(1949年10月至20世纪50年代末),冲破苏联模式后经历的曲折(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在社会结构的整体现代化中建设国防(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3]张驭涛也主张划分为四个阶段,但时间划分不同:基本完成社会义改造时期(1949年10月至1956年9月,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9月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年10月至今。[4]这些划分主要由于依据不同和视角差而呈现出各自的特点,至今尚未完全统一认识。通过对国防建设的历史划分,我们能更清晰的了解到国防建设的历程和重要性。 二、国防建设为中国的和平发展保驾护航 和平发展的根本是以经济制度为主的国家制度创新,但国家制度的创新必须在安全稳定的内外环境下进行。强大的国防是营造安全稳定的内外环境的基本手段,是国家制度创新的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评析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自问世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从1993年《文明的冲突?》一文发表到《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出版,亨廷顿对他关于“文明的冲突”的论断完成了一个系统的阐述。他的理论从一开始就在学术界引起极大的争议,并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不断掀起讨论的热潮。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对冷战后世界政治局势的一种分析和预测。他把“文明的冲突”作为理解后冷战时代世界局势的范式,认为冷战后世界范围的冲突将主要是不同文明间的冲突,文化或文明将成为国际上合作或分裂的基础。学者们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对“文明冲突论”作了大量的研究,部分学者则针对文化之间是否只有冲突、文化冲突的实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关于“文明冲突”的争论似乎已经过了它的热议期,那么,现在再来谈论或分析“文明冲突论”是否还有价值?笔者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发展,全球化已由经济领域向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延伸,文化的全球化也进入理论研究的视野,全球化时代各种文化的冲突与共生问题成为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文明冲突论”作为一种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对其进一步分析研究对于深化认识文化全球化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本文试从全球化的角度对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理论进行剖析,以期深化对这一全球化文化理论的认识。 一、“文明冲突论”的背景 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的前言中,亨廷顿就明确指出:“这本书不是也不打算成为一本社会科学著作,而是要对冷战之后全球政治的演变作出解释。它渴望提出一个对于学者有意义的和对于决策者有用的看待全球政治的框架或范式。”①因此,冷战的结束是学界关于“文明冲突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时代背景。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拆除和1991年苏联的解体,持续近半个世纪之久的冷战结束了,覆盖全球的东西方对抗终止了。战后国际关系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后冷战时代”成为当时人们描述冷战后世界最常用的词汇。“文明冲突论”即是亨廷顿对后冷战时代世界局势的分析与预测。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在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解体以后经济自由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市场不再受国家边界的限制,资本可以在国际上自由流通,跨国公司为寻求更廉价的劳动力和更低税率的市场将资本从一国转向另一国;再加上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巨大扩张,给人们造成时空急剧压缩的感觉,世界正变成“地球村”,这个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全球化。关于全球化,研究者出于学科背景的不同对它的理解也不相同。目前,学术界一种狭义的观点通常将全球化视为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金融全球化”开始,然后逐步向经济贸易、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扩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世界正在成为一个“地球村”;市场规模和范围不再局限于民族国家而扩大至整个世界;一些可观察到的社会趋势,如个人取向的行动正在蔓延、青年人生活方式的国际化、老龄人口的急遽增加等,正在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据此,西方发达国家以经济领域为代表的关于全球化的后果有三个假设:在高新科技压力下人民需求的同质化;价格竞争的同质化;贸易经济的同质化。以日裔美国学者福山“历史终结论”为代表的观点,则把这种经济全球化的后果极大地向社会政治领域延伸。他认为,苏联的解体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崩溃标志了冷战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今后的世界将是一个不再有意识形态对立的世界,从而进入了一个自由主义、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等欧美式理念渗透整个地球的时代,“战斗圈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