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课教学部教学大纲10

公共课教学部教学大纲10

公共课教学部教学大纲10
公共课教学部教学大纲10

《经济数学Ⅰ》(《微积分(经济类)》)教学大纲

一、教学大纲说明

1. 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是经济类、管理类学科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2. 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课程所要达到的目的与任务是为使学生学习后续的数学及专业课打下必备的坚实的数学基础。

3. 课程教学改革设想

本课是面对经济系学生开设的。本着“打好基础,够用为度”的原则,讲课内容力求生动流畅,不求深,不求全,只求实用。重视在经济上的应用,并注意与专业接轨,服务专业的改革思想。

4.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通过这门课程要掌握微积分的必要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培养并提高学生应用微积分的基础知识解决经济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微积分》上册(吴赣昌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微积分》经济应用数学基础(一)赵树塬主编

《高等数学》同济大学高数出版社2004

6. 考试改革设想及成绩计算方法

考试与平时成绩结合,考试测重基本知识掌握,对大纲中要求理解、掌握的部分,及在经济上的应用,考试成绩占60%与平时(作业、学习态度课堂发言,出缺习)占40%。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按章节填写)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

重点:掌握函数极限的一般求法,掌握两个重要的极限并会用它求相应的函数的极限,掌握常用的经济方面的函数难点:函数在一点有极限的充要条件及其应用,函数的连续性

第一节:函数定义域与函数值

第二节:函数的类别与基本性质

第三节:极限概念及运算法则

第四节:无穷大量与无穷小量

第五节:未定式极限

第六节:两个重要极限

第七节;函数的连续性

第八节:几何与经济方面函数关系式

第二章:导数与微分

重点:导数概念及其几何、物理意义;导数运算法则,基本公式,复合函数求导

难点:复合函数求导法及隐含数求导法

第一节:导数的概念

第二节:导数基本运算法则

第三节:导数基本公式

第四节:复合函数导数运算法则

第五节:隐含数的导数

第六节:高阶导数

第七节:分段函数的导数

第八节:微分

第三章:导数的应用

重点:应用洛必达法则求极限;极值的判别与求法;边际函数与弹性函数

难点:经济方面函数的优化

第一节:微分中值定理

第二节:洛必达法则

第四节:函数单调区间与极值

第五节:函数的最值

第七节:经济方面函数的边际与弹性

第八节:几何与经济方面函数的优化

第四章:不定积分

重点:原函数、不定积分概念;换元法及分布积分法

难点:第二换元法;初值问题

第一节:不定积分的概念及基本运算法则

第二节:不定积分基本公式

第三节:凑微分

第四节:不定积分第一换元法则

第六节:不定积分第二换元法则

第七节:不定积分分部积分法则

第八节:初值问题

第五章:定积分

重点:定积分概念及其几何意义、定积分基本运算法则;牛顿-莱不尼兹公式;定积分换元法则及分布积分法则难点:变上限定积分概念与重要性质;广义积分

第一节:定积分概念与基本运算法则

第二节:变上限定积分

第三节:牛顿-莱不尼兹公式

第四节:定积分换元积分法则

第五节:定积分分部积分法则

第六节:分段函数的定积分

第七节:广义积分

第六章:二元微积分

重点:二元函数一阶、二阶偏导数的求法;二元函数全微分、极值的求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下计算二重积分难点:二元复合函数求导法;把二重积分化为二次积分的方法

第一节:二元函数的概念

第二节:二元函数的一阶偏导数

第三节:二元函数的二阶偏导数

第四节:二元函数的全微分

第五节:二元函数的极值

第七节:二重积分的概念与基本运算法则

第八节:二重积分的计算

二、基本教学要求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

1.掌握函数的概念及定义域、值域的求法;理解和掌握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定义及常用的经济函数

2.熟练掌握基本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3.第三节:理解函数在一点有极限的充要条件,并运用

4.掌握两个重要极限并能熟练应用

5.了解函数在一点的概念

第二章:导数与微分

1.理解导数与微分的概念;了解导数的几何、物理意义及连续与可导的关系

2.理解并掌握导数与微分运算法则和导数的基本公式;掌握初等函数的一、二阶导数的求法

3.掌握复合函数求导法,了解隐含数求导法

4.掌握函数的微分法

第三章:导数的应用:

了解罗尔定理与拉格朗日定理

理解函数极值与最值的概念;掌握求函数极值、最值的方法及其在经济上的应用

掌握用洛必达法则求未定式极限的方法

理解函数的边际与弹性的概念,特别是掌握经济方面的边际需求与弹性需求求法及其经济意义

第四章:不定积分

理解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掌握不定积分基本公式及运算法则

掌握不定积分的换元法与分部积分发

了解在经济上的应用来求初值问题

第五章:定积分

理解定积分的概念及几何意义

理解变上限定积分是积分上限函数,掌握积分上限函数的性质及求导方法理解并掌握中顿——莱布尼茨公式。

掌握定积分的换元法及分部积分法。

掌握用定积分求平面图形之积,并理解一些定积分在经济方面应用。

第六章二元微积分

1.理解二元函数概念及定义域及?一元函数的定义域的原则。

2.了解二元函数的极限,连续的概念。

3.理解二元函数的一、二阶编导数概念,了解全微分存在条件。

4.掌握二元函数的一、二阶编导数、全微分求法。

5.掌握复合函数的全导与编导的计算方法。

6.理解二元函数极值的概念,掌握二元函数求无条件极值的方法。

7.理解二重积分概念及其简单性质,掌握在直角坐标系下计算二重积分方法。

四、学时分配

《经济数学Ⅱ》教学大纲

《线性代数与线性规划》(经济类)教学大纲

一、教学大纲说明

1. 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是经济类专业本科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线性代数与线性规划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讲授线性代数和线性规划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了解行列式、矩阵、线性规划问题的有关原理和性质,掌握行列式、矩阵的各种计算,掌握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掌握线性规划问题的应用以及它的图解性与单纯形解法。培养学生利用相关知识的解题能力,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联系实践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

3. 课程教学改革设想

①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调整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讲课程的主要知识,重点知识,并尚有余地让学

生自主学习。

②联系实际进行教学,为线性规划问题提供更多的实际运用例子,主要是经济上

求最优解的例子。

③安排一定的习题课,组织讨论答题,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解体体会,学习经

验的总结等

④期中进行师生互动,组织学生座谈,收集学生的意见,交流教与学的体会。

4.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学习本课程后可以为经济学,向量代数等课程提供相关知识,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5. 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本课程选用教材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线性代数与线性规划》2005年10月第一版。要求学生在具有一定的代数知识的基础上选用的本科教材。教学参考书:科学出版社《线性代数》

6. 考试改革及成绩计算方法

考试方法:闭卷;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应加大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

平时成绩占:40%

考试成绩占:60%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行列式

重点:行列式的计算

难点:行列式的展开

第一节:行列式的概念

第二节:行列式的性质

重点:行列式化为三角形行列式

难点:n阶行列式化为三角形行列式

第三节:行列式的展开

重点:行列式按行展开

难点:n阶行列式按行展开

第四节克莱姆法则

重点:克莱姆法则的应用

难点:克莱姆法则解线性方程组

第二章矩阵

重点:矩阵的运算,逆矩阵

难点:逆矩阵

第一节矩阵概念

重点:简化阶梯形矩阵

难点:简化阶梯形矩阵

第二节矩阵的基本运算

重点:矩阵的运算

难点:矩阵的乘法

第三节矩阵的秩

重点:矩阵的秩

难点:矩阵的初等行变换

第四节逆矩阵

重点:逆矩阵的求法

难点:伴随矩阵

第三章线性方程组

重点:线性方程组解的判定

难点: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

第一节线性方程组的一般解法

重点:线性方程组的一般解法

难点:线性方程组的增广矩阵化为阶梯形矩阵第二节线性方程组解的判定

重点:线性方程组解的判定定理

难点:线性方程组无穷多解的表达

第三节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

重点:非齐次方程组导出组的基础解系

难点:非齐次方程组的结构定理

第四节投入产出问题

重点: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图解法

难点:直接消耗分数矩阵

第四章线性规划问题

重点: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图解法

难点:建立数学模型

第一节线性规划问题概念

重点: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可行解,最优解概念第二节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

重点:按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难点:投资问题

第三节两个变量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

重点:可行解集的确定最优解判断

难点:最优解判断

第四节图解法在经济上的应用

重点:各种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建立及解法

难点: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第五章单纯型解法

重点:单纯行解法的步骤与应用

难点:单纯行解法的原理

第一节线性规划问题的标准形式

重点:线性规划问题一般形式化为标准形式

难点:标准形式的三个特征

第二节单纯型解法的原理与步骤

重点:单纯型解法的步骤

难点:单纯型解法的原理第三节求初始可行基的方法

重点:求基变量的最小比值原则

难点:求初始可行基的方法第四节单纯型解法在经济上的应用

重点:单纯型求最优解的方法

难点:投资问题的应用

三、学时分配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类)》教学大纲

一、教学大纲说明

1. 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是我院经济类专业继微积分与线性代数之后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2. 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技能,同时使学生在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训练,为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和扩大数学知识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为培养适应四个现代化需要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服务。

该课程基本要求的设置分三个层次,其中对概念与理论用“理解”和“了解”和“知道”表述,对方法和运算用“熟练掌握”“掌握”和“会”表述,前者为较高的要求。

3. 课程教学改革设想

本课程按照非数学专业的特点,不在数学的公理化体系上下工夫,也不在古典概型的解复杂习题上纠缠,以具体实例引入,讲清有关概念和基本理论,系统而扎实地循序渐进。

4.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微积分与线性代数的后续课程,主要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关的数学基础知识。

5. 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本课程选用周誓达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参考教材有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6. 考试改革设想及成绩计算方法

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

第一章: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重点:加法公式,乘法公式,全概公式

难点:概率的定义与性质,事件的运算,利用概率的性质解决古典概型的概率及对‘相互独立事件’及互斥事件、对立事件的理解与应用。

第一节:随机事件的概念

第二节:随机事件的概率

第三节:加法公式

第四节:乘法公式

第五节:全概公式

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数字特征

重点:离散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利用数学期望,方差的概念及性质解决具体问题的计算;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的计算及其数字特征的计算

难点: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的定义,数学期望与方差的定义与性质;

第一节: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念

第二节: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第三节: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念

第四节: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第五节:随机变量数字特征的性质

第三章:几种重要的分布

重点:二项分布及正态分布的相关计算

难点:二项分布及正态分布的概念与性质

第一节:二项分布

第五节:正态分布

三、基本教学要求

第一章: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第一节: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及事件间的运算

第二节:了解概率的定义,熟练掌握古典概型;理解条件概率的定义

第三节:掌握加法公式

第四节:理解事件的独立性的概念,掌握乘法公式

第五节:掌握全概公式及贝叶斯公式

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数字特征

第一节:理解随机变量及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念,会求概率分布;掌握概率分布的性质并能熟练应用

第二节: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数学期望与方差的概念,掌握数学期望与方差的计算

第三节:了解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念,掌握概率密度函数的性质

第四节:理解连续形随机变量数学期望与方差的概念,掌握数学期望与方差的计算

第五节:掌握随机变量数字特征的性质,并会进行相关的计算

第三章:几种重要的分布

第一节:掌握二项分布及相关的计算

第五节:掌握正态分布及相关的计算

四、学时分配

教学大纲模板【经典】

Xxx大学 《数据库及应用》教学大纲 编写单位:xxxxxxx系 执笔人:xxxxxxx系 审核人:xxxxxxx系 xxx大学xxx系 20xx年2 月

[实验要求] 本课程实验要求较高,实验内容多且相关性较强,有关实验的具体要求与内容需按实验大纲执行,本大纲中不再另行说明。

第一章数据库系统概述与Visual FoxPro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 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关系数据库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常量、变量、函数及表达式。 [教学目标与要求] 熟练掌握:常量、变量、表达式及常用函数; 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关系的概念、基本特点和关系运算; 了解:Visual Foxpro的命令格式及文件类型。 [重点与难点] 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常量、变量、函数及表达式。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一节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数据库概述 (一)三类数据模型 (二)关系数据库概述 (三)实体模型与实体联系 (四)三种基本关系运算 (五)关系完整性 二、数据库系统概述 (一)数据管理系统(DBMS) (二)数据应用系统(DBAS)

第二节Visual Foxpro 概述 一、Visual Foxpro概述 二、Visual Foxpro的数据元素 三、Visual Foxpro的命令格式 第三节常量、变量、函数和表达式 一、常量、变量的概念及类型 二、函数 三、表达式 [复习思考题] 1、与文件系统相比,数据库系统有哪些优点? 2、数据库管理系统有哪些基本功能? 3、VFP有哪几种工作方式? 第二章数据表的基本操作 [教学内容] Visual FoxPro项目管理器;表的建立与修改;表的维护命令;索引的概念与索引的建立[教学目标与要求] 熟练掌握:表结构建立及修改方法;索引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建立索引的方法 掌握:对表中记录的追加、插入和删除等操作;项目管理器的建立和使用方法 了解:多工作区的概念;数据导入和数据导出 [重点与难点] 表结构的建立及修改方法;表中数据操作;索引及索引建立方法。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一节项目管理器 一、项目管理器的作用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整理

上肢 上肢的体表标志 上肢浅静脉的起止、行程及其临床意义 腋窝的构成及内容 腋动脉的分段及主要分支 腋淋巴结的分群、各群的位置、收纳范围及流注关系 三边孔和四边孔的构成及穿行结构 臂丛各束的分支 腋神经的行程和易损伤的部位 腋鞘的概念,肌腱袖的概念和意义 肱动脉在臂部的主要分支;肱动脉、正中神经在臂部的行径及二者的关系 肱骨肌管的构成和通过结构 肘窝的构成及其内容 前臂前、后骨筋膜鞘的构成及内容 桡血管神经束、尺血管神经束和正中血管神经神经束的构成 腕管的构成和内容 手掌骨筋膜鞘的构成及内容 手掌筋膜间隙的位置、构成及内容 手掌内血管、神经的走行及分布范围 本章重点: 肩部:腋腔的构成及主要内容。锁胸筋膜、肌腱袖、三边孔、四边孔、腋鞘 臂和前臂:臂和前臂内、外侧肌间隔和骨筋膜鞘的形成及其内容。肱骨肌管、血管神经束肘窝:境界和内容,肘后三角、提携角 腕、手部:腕、掌部深筋膜形成的结构,手掌深筋膜的区分、间隙及临床意义。鼻烟窝、屈肌支持带、腕管 各部位肌的名称、位置;重要血管、神经的走行及分支。 下肢 下肢的体表标志 下肢浅静脉的起止、行程及其临床意义 臀部肌的配布 梨状肌上、下孔及坐骨小孔的构成及通过结构 髋周围动脉网的组成与其临床意义 腹股沟淋巴结的分群、位置、收集范围及淋巴回流 阔筋膜及其所形成的髂径束及卵圆窝的形态特点 肌腔隙、血管腔隙的构成和通过结构 股三角的位置、境界及其内容 股鞘的概念、内容及临床意义 股管、股环的位置、通连、内容及意义 收肌管的位置、构成、通过结构和临床意义 腘窝的境界、内容及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 膝关节动脉网的组成及临床意义 小腿前、后骨筋膜鞘的构成、特点、内容物及临床意义

临床医学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 二、教学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含妇幼保健方向)专业三年制大专学生。 三、学分与学时 5学分。总学时为80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验40学时。 四、课程属性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的必修课 五、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 人体解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阐明人体各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关系及其发生发展规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人体各部的基本结构,了解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关系,学会正确运用解剖学知识和术语,为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和后续临床课程提供必要的形态学基础。同时,本课程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观察能力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重点 重点学习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神经系统各个主要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位置及其毗邻关系。 七、重要先修课程 生物学 八、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解剖学的概念;解剖学的标准姿势、方位术语、轴和面。 2.熟悉人体的分部和器官系统的组成。 3.了解系统解剖学的任务、分科及发展简史。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解剖学的概念;解剖学的标准姿势、方位术语、轴和面。 2.人体的分部和器官系统的组成。 ●自学内容 人体解剖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篇运动系统 第一章骨学 【目的要求】 1.掌握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和功能。 2.熟悉骨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 3.了解骨的发生和生长。 3.掌握人体各部骨的组成、形态结构及各骨的位置关系。 4.熟悉人体各部重要的骨性标志。 5.了解骨表面的结构、新生儿颅的特点。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骨概述。

修订教学大纲、课表等的规定

关于制(修)订教学大纲的规定 教学大纲是落实专业培养计划、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最基本的教学文件,是教师从事教学和对学生进行考核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为规范教学大纲的制(修)订工作,特制定本规定。 一、基本原则 1、教学大纲要准确地贯彻专业培养计划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都要服从课程结构与培养计划的整体要求,教学大纲还应满足教育部相关课程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基本要求。 2、每门课程均应选用或制定教学大纲,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必须严格执行教学大纲的要求。 3、新设置的课程,原则上要先制定教学大纲,再确定教材或编写讲义,然后才能开课。 4、制定的教学大纲要体现改革精神,应根据学科发展的动向和实践经验、学时的变化等因素进行定期修订,不受某本教材或某一体例的限制。 二、教学大纲的内容 1、课程的教育目标。 2、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的前设课程知识以及与专业能力的关系。 3、采用的教材和学生应读的参考书。 4、学时分配 5、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知识点、能力点及素质要求) 6、作业次数、作业类型及每次作业量。 7、课程中附设实验、实训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单独设置的实验、实训课应单独制订实验、实训教学大纲)。 8、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9、考核次数、方法及课程成绩评定办法。 10、必要的说明。 三、制定程序 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大纲由各教研室组织相关教师或教研室集体编写(或选用),经校长批准、教务科备案后实施。

学期授课计划的制订和审订制度 一、学期授课计划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任课教师必须在开课前一个月,依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具体规定,参照教科书的内容,结合本校实际和学生实际,认真制定,并交教务科存档。 二、学期授课计划原则上要按每一次课安排教学进程。 学期授课计划应符合:(1)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如专业特点、理论与实验实习的比例等。(2)知识更新原则,如适当增加新内容,删除、纠正陈旧观点。(3)考试和考查的有关规定。(4)积极克服困难的精神。(5)教学改革的要求,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等。 三、学期授课计划首先由任课教师制定,交教研室主任签字、教务科签字和主管校长审核后执行。同一门课程,同一个专业如有几位教师同时任教,应做到五个统一,即教学目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统一,教学进程统一,实验实习统一,布置作业统一,考试考查统一。要求一式数份,任课教师、教务科必须各存档一份,并向授课班级学生公布。 四、教务科和教研督导科对学期授课计划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按学期授课计划认真组织教学,若有一般性变动须在计划中记载,说明原由,有重大变动,要经教研室讨论通过,报教务科审批后方可执行。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6、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 1.实验考:占总分30%。 (PPT形式,多为实物图,40张图片,满分100分,成绩≥60才能参加理论考试)

2.平时作业及考勤情况:占总分10%。 3.理论考:占总分60%,期末笔试考试题型:选择,填空,判断 二、教学内容纲要 本大纲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为5个局部:颈部、胸部、腹部、上肢和下肢。 第一局部颈部 (一)掌握:甲状腺的位置和毗邻;甲状腺的血管来源和喉神经的位置关系;迷走神经及其颈部各分支的名称和行程;膈神经的行程;颈动脉鞘的位置、内容及毗邻;颈部各三角的围成及内容;气管颈段前方的毗邻;颈深筋膜的分部,各部所形成的重要结构,筋膜间隙及其内容。 (二)熟悉:颈袢的组成及支配对象;颈丛组成及各皮支名称和行程;舌下神经和副神经行程;臂丛根的组成、位置、及根部主要分支;颈交感干的位置;斜角肌间隙的组成和内容。 (三)了解:表面解剖 第二局部胸部 (一)掌握:乳房淋巴回流;胸壁层次结构;锁胸筋膜的位置及其穿行结构;肺根的毗邻;肺根内部结构的排列关系;胸膜隐窝的位置及临床意义;纵隔的定义和划分;上纵隔内容的结构排列;动脉导管三角;食管上三角;心包窦;后纵隔的内容;胸导管主要行程。 (二)熟悉:胸肌三角肌三角;胸膜下界和肺下界;肺段的定义和肺段划分;肺的血供、淋马巴回流和神经支配;胸膜的神经支配;食管的分段、血供、淋巴回流和神经支配。 (三)了解:表面解剖 第三局部腹部 (一)掌握:腹壁层次(9层);腹股沟管的位置、组成、内容及临床意义;腹股沟三角的位置、组成、内容及临床意义;肝、胃的位置、毗邻、韧带、血供、淋巴回流、神经支配;第一肝门、第二肝门;肝外胆道、胆总管分段及各段毗邻;胆囊三角;胰腺的毗邻;肝门静脉的组成、位置、主要属支及肝门静脉与腔静脉的吻合途径;腹腔干分支;网膜囊组成;网膜孔境界;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的分支。

最新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 大纲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供检验技术、卫生检验检疫、临床药学、 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应用心理等40学时各专业用) 编写者:刘绍壮 审定人:徐飞 教研室主任:隋鸿锦 大连医科大学 2012年4月

第一次实验 一、实验内容:骨总论、躯干骨、附肢骨、颅骨 二、重点要求: 1、解剖学标准姿势,轴、面和方位术语。 2、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和理化特性。 3、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4、肋的概念和真、假、浮肋的划分。 5、胸骨的形态分部,胸骨角的概念。 6、躯干骨重要的骨性标志的位置及意义。 7、上、下肢骨的组成、分部和排列。 8、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髋骨、股骨、胫骨、腓骨的位置 和主要形态结构。 9、上、下肢骨的重要骨性标志:肩胛冈、肩峰、锁骨、肱骨内、外 上髁、尺骨鹰嘴、桡骨和尺骨茎突、髂嵴、髂前上棘、髌骨、胫骨粗隆、内踝和外踝等。 10、颅的分部,脑颅和面颅的组成。 11、颅底内面的三个颅窝及其重要结构。 12、骨性鼻腔的主要结构及鼻旁窦的开口。 13、颅的骨性标志的位置和重要性。 三、教学安排: (一)强调实验室规章制度,安排值日制度。 (二)简述 1、以带教形式,利用托盘中的示教标本,引导学生观察 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和理化特性。 2、以带教形式引导学生观察椎骨的一般形态、骶骨的形态。 3、四肢骨的配部(结合骨架); 4、脑颅和面颅的组成 (三)示教 1、髋骨:髋臼、髋臼切迹、闭孔 髂骨:髂嵴、髂前上棘、耳状面、弓状线 耻骨: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耻骨联合面 坐骨:坐骨结节、坐骨棘、坐骨大、小孔 2、整颅: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筛孔、视神经管、垂体窝、 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孔、破裂孔、内耳门、颈静脉孔、

教学大纲(简介)

教学大纲 指学校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等。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包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有的教学大纲还包括参考书目、教学仪器、直观教具等方面的提示。列入教学大纲的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一般应是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一、教学大纲 1.教学大纲 教学计划设置的每一门课程,都应有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它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学业成绩和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准则。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2.教学大纲的结构 从形式上看,教学大纲的结构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说明、本文和附录。大纲的说明部分阐述开设本门课程的意义,本门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提出教学内容选编的原则和依据,以及教学内的重点和教学方法的建议,特别是对教学中困难复杂的部分进行分析,提出建议。大纲本文是对教学的基本内容所作的规定,是大纲的主体部分,反映教学内容基本结构及其主要的教学形式,它是以学科的科学体系为基础,结合教学法的特点,顺序地排列着该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主题、分题和要点。一般以篇、章、节、目等,编制成严密的教学体系。在大纲本文中规定着本门课程教学内容的范围和分量,时间分配和教学进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课程学术观点以及教学深度、重点和难点。大纲本文还应把该门课程有关篇章的实验、实习或其他作业题目规定下来;还要介绍各篇章的教科书、参考书或其他参考资料和文献,以及必要的教学设备等。总之,本文部分反映了该课题主线、知识结构以及实施环节。附录部分则列举各种教学参考书和资料。 3.教学大纲的意义 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无论是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选编,授课计划的制订,还是成绩考核,教学检查及课程评估都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本门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本门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和要求,依据学科的知识系统与有关先行课、后继课之间的联系,确定各章、节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并能反映出本学科的新成就和学科发展的方向;同时要提出本门课程教学组织实施的原则和学时数,并分列讲授课、习题课、实验课及其他实践性教学环节等的教学时数的分配。教学大纲不仅是讲授大纲,还是指导学生自学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纲要。总之,教学大纲是课程内容合乎逻辑的构架,是教学顺序、教学工作的指南,以及对该课程掌握程度的反映。各校可从各自的条件出发拟订各科大纲,大学教师应该了解、熟悉、钻研教学大纲,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执行大纲。 二、制订教学大纲的基本原则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2102 英文名称:Regional Anatomy 先修课程:系统解剖学 后续课程:外科学、内科学、诊断学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数:80学时;理论学时:实验学时: 80学时;上机学时: 课外实践:其他学时:考核性质:考试;学分:4.5学分; 一、课程简介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局部解剖学有了较大的发展。所以在讲授和指导操作中无论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要充分反映本学科新的学科水平。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人体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人体局部结构的位置、层次和毗邻关系的知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人体各局部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层次;掌握各个局部主要器官的位置和毗邻关系;熟悉各局部结构与临床的联系;培养独力解剖操作技能和观察方法。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得到有关的基本技能训练,为后期学习其它基础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坚实的形态学基础。 二、教学组织与方法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和基础医学院统一组织下实施,任课教师按照制定的教学大纲和进度要求,组织安排教学活动。 教师每次课前讲清目的、方法和要求,课间指导操作,及时解决的发现问题,每次课结束前进行提问、讨论和总结。阶段性总结并进行辅导、答疑、批改绘图作业等,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独立操作、观察和分析能力。 根据局部解剖学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的特点,全部安排在实验室分组进行,采取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并观察记录,辅以模型、挂图和电化教学等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加深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内容及要求 序号实验名称实验要求实验类型实验学时 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实验四实验五股前内侧区浅层 股前内侧区深层 膝前区、小腿前外侧区、踝和足背 臀部 下肢后部和足底 必做 必做 必做 必做 必做 验证性 验证性 验证性 验证性 验证性 4 4 4 4 4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参考教材: 1. 《人体解剖学》上册(使用教材),罗学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2. 《人体解剖学》下册(使用教材),罗学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3. 《系统解剖学》第八版柏树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4.《局部解剖学》第八版刘树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5.《系统解剖学》第二版,柏树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6.《局部解剖学》第二版,王怀经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7.《人体解剖学》英文版,柏树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8.《格氏解剖》教学版,Richard L.Drake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年 9.《断层解剖学》第二版,刘树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10.《Gray’s Anatomy》第三十九版,Susan Standing主编,2006年 11.《格氏解剖》第三十八版中文版,Perter L. Williams主编,杨琳译,辽宁教育出版 社,1999年 先修课程要求: 适应专业:五年制临床、检验、预防、护理、精神卫生、麻醉、信息医学等专业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主干学科,是医学各学科的基础。在医学科学、生命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体解剖学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如CT、MRI、介入医学等先进诊疗手段的发展无不依赖于解剖学的发展。人体解剖学的发展与现代医学的进步密切相关。同时,人体解剖学又是一门极具实验性、实践性的学科。对人体构造认识的每一点、每一滴都是来自于尸体解剖观察和临床实践。医学生在临床实践前必须熟悉人体解剖结构,这就决定了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必须具备独特的、良好的实践条件。人体解剖学分为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两门课程。前者是按功能系统阐述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各系统之间的联系,后者是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按局部进一步阐述人体各部的层次结构、各器官的排列和位置毗邻关系及临床意义。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法,使学生认识和掌握人体各系统及器官的形态结构、人体各局部的层次解剖及重要器官的配布与毗邻关系以及解剖基本技能,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影像医学和显微外科学的临床应用需求,我们在教学中又增加了断层与影像解剖学等新的内容,使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由浅入深,由形态学的认识过程逐步过渡到紧密结合临床实践的应用科学,成为培养医学生在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基础理

公共课《心理学》+大纲2020doc

《心理学》教学大纲 1.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心理学(Psychology) 2.课程类别: 公共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其他 3.课程性质: 必修课?选修课 4.课程总学时:34总学分:2 5.适用专业:全校师范类专业(不包括教育系) 6.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一、课程简介 《心理学》是全校师范类专业的教育基础理论课。课程内容以普通心理学为主,简要介绍普通心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与原理,是高度简化了的普通心理学。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心理学的体系框架,形成学科思维,为后续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要正确理解人的心理的实质,树立科学的心理观,初步形成多种视角的心理学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心理学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听课和认真思考,在教师精心的组织下,综合运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理解学科概念和理论知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整体系统学习,牢固树立专业思想,正确认识心理学学科性质;培养学生多元思维和问题意识,形成正确心理观;树立正确世界观,积极主动参与生活与学习。 三、课程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导论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解心理学的对象,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和体系、任务和性质,树立科学的心理观。 教学重点:科学心理观;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教学难点:科学心理观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时数:3 教学内容: 第一节心理学概况 一、心理学的对象 二、心理学的任务和性质 三、心理学的体系

口腔解剖学教学大纲

口腔解剖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牙体解剖 目的要求 (一)掌握牙的组成、分类及功能 (二)熟悉乳、恒牙牙式公式的表示方法 教学内容 (一)牙的组成 外部观察 从外部观察,牙体由三部分组成。 1.牙冠(Crown) (1)定义 (2)形态与功能关系 2.牙根(Rot) (1)定义形态功能关系 (2)根尖与根尖孔 3.牙颈(Cervical line)(颈线、颈缘、颈曲线) 剖面观察 从纵剖面观察,牙体组织是由三层硬组织和一层软组织组成: 1.牙釉质(Enamel ) 2.牙骨质(Cementum) 3.牙本质(Dentin) (二)牙的分类 根据牙的形态和功能特点分类: 1.切牙(Incisor) 2.尖牙(Canine, Cuspid) 3.双尖牙(前磨牙)(Premolar, Bicuspid) 4.磨牙(Molar) 各类牙的数目、形态特点、牙根及功能 根据牙在口腔内存在的时间分类 1.乳牙(Deciduous teeth) 2.恒牙(Permanent teeth) 根据牙在口腔内的位置分类 1.前牙(Anterior theeth) 2.后牙(Posterior teeth) (三)牙的功能 1.咀嚼 2.发音和语言 3.保持面部正常外形 预习要求 认识牙的组成,分类,功能 复习思考题 1.牙由哪几部分组成? 2.牙体形态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如何? 3.根据牙体形态及功能、牙可以分成哪几类?各类牙的特点? 牙的萌出及临床牙位记录 目的要求 (一)掌握牙萌出的特点,常用牙位记录方法 (二)熟悉乳、恒牙萌出的顺序 教学内容 (一)牙的萌出 1.定义 2.牙萌出的生理意义 3.牙萌出的顺序 (1)乳牙萌出的顺序 (2)恒牙萌出的顺序 (3)最早最晚萌出的乳恒牙 (二)临床牙位记录方法 1.恒牙记录 2.乳牙记录 预习要求 认识牙萌出的时间、特点,及牙位记录方法,了解乳、恒牙萌出顺序。 复习思考题 1.写出乳牙和恒牙牙位记录方法 2.写出最早萌出的恒、乳牙名称,最晚萌出的乳、恒牙名称。 3.牙萌出的生理意义特点是什么? 牙体一般应用名词及表面标志 目的要求 (一)掌握牙体解剖的应用名词 (二)熟悉牙冠各面的命名及表面标志 教学内容 (一)应用术语 1.中线(Medianline) 2.牙体长轴(Long axis) 3.轴面(Axial surface) 4.接触区(Contact area) 5.线角(Line angle) 6.点角(Point angle) 7.外形高点(Height of contour) (二)牙冠各面的命名 1.唇面(Labial surface) 2.颊面(Buccal surface) 3.舌面(Lingual surface) 4.近中面(Mesial surface)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人体解剖学 二、课程性质 人体解剖学是高等大专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它与教育学,心理学共同构成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主要功能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本专业采用系统解剖学的体系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重点阐述神经系统。 三、课程教学目的 旨在让学生一方面了解人体解剖学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从生理学角度理解其它学科,为其它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课程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采取讲授、谈话、实验、参观、练习等教学方法。 五、课程总学时 本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总教学时数64学时。 六、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及建议学时分配

1、建议学时分配 2、课程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

绪论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的 1、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定义。 2、了解人体解剖学的分科及发展情况。 3、理解人体解剖学的研究方法及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4、记忆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二、教学重点 人体解剖学的定义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 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四、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一、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及分科 (一)定义 (二)人体解剖学的分科 二、人体解剖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人体解剖学的发展概况

四、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二)生殖和生长发育 (三)兴奋性 (四)适应性 五、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一)人体解剖学姿势 (二)人体的基本切面 1、冠状面——把人分成前后两面 2、矢状面——把人分成左右两面 3、水平面——把人分成上下两面(三)人体的基本轴 1、冠状轴,呈左右方向 2、矢状轴,呈前后方向 3、垂直轴,呈上下方向 (四)人体的方位术语 1、上、下 2、前、后 3、内侧和外侧 4、内和外 5、近侧和远侧 6、尺侧和桡侧 7、胫侧和腓侧

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

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 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为规范公共选修课的管理,加强公共选修课的建设, 保证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和良好的教学秩序,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开课条件和授课对象: 1、开课教师原则上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 2、系统地上过一门以上(含—门)课程并有二年以上教学经历; 3、对该课程有较深的研究,或在相关领域有一定的学术成果; 4、拟开设公共选修课程能容纳30 人以上; 5、有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有教材或参考书。 6、公共选修课现阶段只针对高职三年级学生开设。 二、申请开课程序 1、由本人填写“公共选修课开课申请表”,向公共课教学部提出开课申请; 2、公共课教学部同意后,由教务处根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开课条件,进行审批。 三、选课办法

1、每年6月上旬由公共课教学部公布下一个学期公共选修课的开课情况,包括课程简介、考核方式、上课时间、上课地点、限选人数等内容。 2、每年6月下旬由学生选报2门课程。 3、每年6月底由公共课教学部打印公共选修课学生考勤表和班级选修课情况表,并发至各有关班级及任课教师。 4、每门课程的选修人数不足30人的,原则上不开课,已选报的学生可以重选。 四、公共选修课教材原则上由各任课教师负责选购。 五、教学管理 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等一切事宜与必修课相同。 六、考勤及考核 1、修读学生应按规定的时间、地点准时上课。凡无故缺勤超过该课程学时1/3者,取消本课程考核资格。 2、任课教师须认真进行考勤,课程结束时,统计学生缺勤情况, 对缺勤超过该课程总学时1/3者,取消其考核资格。并在学期第十五周将取消考核资格的学生名单报送教务处。 3、学生未经选课也可旁听其他选修课(在教师能容纳的情况下),但不能参加考核,即使已通过考核其所得成绩无效 4、每个选修班由任课教师指定1—2名学生为临时负责人,协助 搞好教学管理工作,并密切师生间联系。 5、公共选修课的考核要求与必修课相同

艺用解剖学教学大纲

泰豪动漫职业学院 《艺用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艺用解剖学 课程编码: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游戏软件 编写人:隋和;审定人:;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艺用解剖学》是我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课程。主要任务是通过解剖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体解剖学的知识和绘画应用,是人物绘画写生和创作及人物画教学必须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教学目的及要求 艺用人体解剖课是高等美术教学中的技法理论必修课之一。学生能否学好人体解剖知识,直接影响到能否准确、严谨地塑造人物形象。本课对于提高学生的人物造型能力起作重要的作用。通过艺用人体解剖课的教学,学生应该了解与艺术造型相关的人体解剖知识。 (三)课程教学内容 1.解剖学概论 2.人物头部、全身及各部位比例 3.人体骨骼系统。 4.人体肌肉系统。 5.人体头部结构。 6.人体躯干结构。

7.人体上肢结构。 8.人体下肢结构。 9.复习和考试。 (四)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有:美术基础 后续课程有:角色设计、插画 二、课程教学总体安排 (一)学时分配建议表:总64学时 (二)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1.教材:《艺用解剖与透视》.黄元甫,肖虹.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参考书目:《艺用造型解剖学》.曹醉梦.辽宁美术出版社 (三)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2.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艺用解剖学概论(4学时) 1.教学目的 艺用解剖学学习的是研究决定人体外型的人体内部构造的知识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人体比例、解剖结构、形体结构、人体动态 (2)教学难点:形体结构。 3.教学内容: 人体各部的比例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人体内部的组织结构;在解剖结构基础上进行概括的辅助方式;了解人体动态的基本规律 4.教学要求 (1)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多看范图,多看教材,多联系身体实际 (二)人体解剖学基础知识(2学时) 1.教学目的 学生了解人体骨骼和肌肉的生长规律、人体骨骼和肌肉影响人体表面的特点、人体主要关节的活动规律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人体的骨骼 (2)教学难点:骨骼的多样性和骨骼与关节之间的关联性 3.教学内容: 骨骼生长于骨骼所影响的人体表面、骨骼与骨骼之间的关联性、骨骼与关节的关联性、各个关节的可活动范围。 4.教学要求 (1)了解人体骨骼的生长规律。 (2)了解骨骼对人体表面的各种影响。 (3)了解关节与骨骼之间的关联以及关节的最大活动范围。 (三)头部结构(4学时) 1.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头部的骨骼和肌肉 2.教学重点与难点

《系统解剖学》教学大纲

运动系统 骨学 第一节总论 一、掌握骨的分类、形态、构造和功能。 二、了解骨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发生和发育。 第二节中枢骨骼 一、躯干骨 (一)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特征。 (二)掌握肋的形态结构。 (三)掌握胸骨的形态结构。 (四)掌握躯干骨的重要骨性标志:第七颈椎棘突、胸椎棘突、腰椎棘突、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骨角、肋弓、剑突、骶管裂孔、骶角。作业练习:绘制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和肋骨简图。 二、颅骨 (一)掌握颅骨的组成,脑颅与面颅诸骨的名称和位置。 (二)握蝶骨、颞骨、筛骨、下颌骨和上颌骨的形态结构。 (三)掌握颅的前面观、侧面观和颅底外面观的形态结构。 (四)了解颅底顶面观、内面观和后面观的形态结构。 (五)掌握眶腔、骨性鼻梁及骨性口腔的位置及形态结构。 (六)掌握鼻旁窦的位置、开口及临床意义。 (七)掌握新生儿颅的特征及生后变化。

(八)掌握颅骨的骨性标志:眉弓、眶上缘、颧弓、枕外隆突、乳突、下颌角、顶结节、舌骨。 作业练习:绘制颅骨前面观、侧面观及游离下颌骨简图。 第三节附肢骨骼 一、上肢骨 (一)掌握上肢骨的组成、排列和分布。 (二)掌握肩带骨的位置及形态结构。 (三)掌握肱骨、前臂骨(桡骨、尺骨)的位置及形态结构。 (四)掌握手骨的分部和各骨的形态结构,掌握腕骨的排列顺序。(五)活体触摸上肢骨的骨性标志:锁骨、肩峰、肩胛骨下角、肱骨内上髁、肱骨外上髁、尺骨鹰嘴、桡骨茎突、尺骨茎突、豌豆骨、 掌骨头。 作业练习:(一)绘制游离锁骨、肩胛骨、肱骨、桡骨和尺骨简图。 (二)绘制整体手骨简图。 二、下肢骨 (一)掌握下肢骨的组成、排列和分部。 (二)掌握髋骨的位置及形态结构。 (三)掌握股骨、小腿骨(胫骨、腓骨)的位置及形态结构。 (四)了解足骨的分部和各骨的位置及形态结构,掌握跗骨的排列位置。 (五)掌握下肢骨的骨性标志:髂嵴、髂结节、髂前上棘、髂后上棘、坐骨结节、耻骨结节、大转子、腓骨头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13页word资料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供检验技术、卫生检验检疫、临床药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应用心理等40学时各专业用) 编写者:刘绍壮 审定人:徐飞 教研室主任:隋鸿锦 大连医科大学 2019年4月 第一次实验 一、实验内容:骨总论、躯干骨、附肢骨、颅骨 二、重点要求: 1、解剖学标准姿势,轴、面和方位术语。 2、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和理化特性。 3、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4、肋的概念和真、假、浮肋的划分。 5、胸骨的形态分部,胸骨角的概念。 6、躯干骨重要的骨性标志的位置及意义。 7、上、下肢骨的组成、分部和排列。 8、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髋骨、股骨、胫骨、腓骨的位置 和主要形态结构。 9、上、下肢骨的重要骨性标志:肩胛冈、肩峰、锁骨、肱骨内、外 上髁、尺骨鹰嘴、桡骨和尺骨茎突、髂嵴、髂前上棘、髌骨、胫 骨粗隆、内踝和外踝等。 10、颅的分部,脑颅和面颅的组成。 11、颅底内面的三个颅窝及其重要结构。 12、骨性鼻腔的主要结构及鼻旁窦的开口。 13、颅的骨性标志的位置和重要性。 三、教学安排: (一)强调实验室规章制度,安排值日制度。 (二)简述 1、以带教形式,利用托盘中的示教标本,引导学生观察 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和理化特性。

2、以带教形式引导学生观察椎骨的一般形态、骶骨的形态。 3、四肢骨的配部(结合骨架); 4、脑颅和面颅的组成 (三)示教 1、髋骨:髋臼、髋臼切迹、闭孔 髂骨:髂嵴、髂前上棘、耳状面、弓状线 耻骨: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耻骨联合面 坐骨:坐骨结节、坐骨棘、坐骨大、小孔 2、整颅: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筛孔、视神经管、垂体窝、 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孔、破裂孔、内耳门、颈静脉孔、 舌下神经管、枕骨大孔、眶下裂、梨状孔、翼点、颧弓、 关节结节、下颌窝、外耳门、乳突、枕髁 (四)巡回指导学生自学:(此部时间应在1小时以上) 1、各部椎骨的特征 2、肋骨 3、胸骨 4、肩胛骨:喙突、关节盂、肩胛冈、肩峰 肱骨:肱骨头、大小结节、桡神经沟、内外上髁、滑车、肱骨小头尺骨:鹰嘴、冠突、滑车切迹、桡切迹、尺骨茎突 桡骨:桡骨头、环状关节面、桡骨粗隆、尺切迹、桡骨茎突 股骨:股骨头、股骨头凹、股骨颈、大小转子、粗线、内外侧髁 胫骨:内、外侧髁、胫骨粗隆、内踝 腓骨:外踝 (五)小结 1、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2、胸骨角的位置及意义。 四、复习思考: 1、骨在形态上有哪些类型?其构造和功能怎样? 2、椎骨有哪些共同特征?各部椎骨又有哪些各自的特点? 3、比较上、下肢骨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4、颅骨的分部,各部由哪些骨组成? 5、在活体上可摸到哪些骨性标志?有何临床意义? 第二次实验 一、实验内容:全身骨连接

教学大纲格式要求

附件4: 教学大纲要求 ——选自《玉溪师范学院教学指导手册》(一)教学大纲编订的基本原则 1、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蓝本,确定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本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处的位置。课程教学大纲要在实现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处理好课程体系和学科体系的关系,便于教学计划中课程结构、体系的整体优化。 2、体现科学性、思想性,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课程教学大纲所列的内容和观点要符合时代要求,体现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并能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突出重点难点,采用“启发式”教育,贯彻“少而精”原则。每单元或章节的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与要求,要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以方便学生参考学习。 4、做到规范与灵活相统一。课程教学大纲编写的基本要素(包括前言部分、各章节或单元的学习目的、课程内容、重点难点提示、思考与练习、阅读书目)要齐全完整,并做到难易适度,文字严谨,意义明确,名词术语规范。格式应尽量与本意见中的参照格式相统一,但各部分的形式可灵活安排。 (二)课程教学大纲基本内容和格式要求 课程教学大纲的结构包括前言和主体两个部分。 1、前言部分 前言部分是对本门课程的内容、性质,设置的目的要求所作的总体概述与说明。具体内容包括; (1)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地位:指明本课程的学科性质,明确本门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任务和作用,以及本门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所处的地位; (2)知识要求:明确本门课程对知识的基本要求,以及与相关课程之间的分工、配合与衔接; (3)能力要求:明确通过本门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提出培养学生能力的措施和方法; (4)本门课程总学时、学分、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选用的教材及参考书目、课程教学进程总体安排等。 2、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是对各章节(或单元)内容的提示与教学安排。即以每章为单元,按照教学顺序排列本门课程各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具体内容包括: (1)课程总体要求 说明本课程的性质,是属于公共课(选修\必修) 、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必修)等;本课程在能力培养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对实现人才培养方案所起的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对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护理学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护理学《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 二、教学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护理、助产专业三年制大专学生。 三、学分与学时: 4.5学分。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验32学时。 四、课程属性: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必修课 五、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 人体解剖学是护理、助产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阐明人体各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关系及其发生发展规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人体各部的基本结构,了解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关系,学会正确运用解剖学知识和术语,为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和后续临床课程提供必要的形态学基础。同时,本课程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观察能力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重点: 重点学习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神经系统各个主要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位置及其毗邻关系。 七、主要先修课程: 生物学 八、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 掌握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轴和面。 2. 熟悉人体的分部,器官和系统的概念。 3. 了解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分科和发展史概况。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 人体结构概述 2. 人体解剖学的分科 3. 人体形态学描述的标准姿势、方位术语、轴和面。 ●自学内容 1. 形态学研究方法 2. 人体解剖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部分系统解剖学 第一篇运动系统 第一章骨学 【目的要求】 1. 掌握骨的分类和构造。 2. 了解骨的发生和生长。 3. 熟悉颈、胸、腰椎和骶骨的形态和各部椎骨的特征。

教育学(公共课)教学大纲

教育学(公共课)课程教学大纲 主编:许红梅 一、课程性质 教育学是高师开设的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是研究我国中学阶段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教学目的 通过教育学教学,使师范生掌握从事中学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教育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从事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所要求的教育科研方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初步形成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研究教育、教学的能力,开展创新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三、教学要求 (一)使师范生掌握从事中学教育工作的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的基本技能。 (二)提高师范生对教育工作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情感,帮助他们形成牢固的专业思想。 (三)培养师范生自觉运用教育理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尤其注重培养师范生胜任班主任工作的能力。 (四)培养师范生研究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兴趣,激发他们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教育模式,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的热情,进而促进其全身心投入到素质教育、创 新教育的改革实践中来。 四、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一)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为方向,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努力为市场经济服务,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重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一方面要使所确定的教学内容本身是科学的,教学内容的组织要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性,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另一方面要使有关内容能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 (三)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着重学生能力培养。在教学中,使基础理论紧密结合中学教育实际,尤其是注重对当前中学教育中的热点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重视将创新教育思想渗透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从而为实施创新教育提供保障。(五)从学生实际出发,符合学生接受水平和认识能力,并注重锻炼、激发学生的思维。(六)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在各高师保持基本课题内容统一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对课题及其内容作必要的删减或增补。 五、实施本大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克服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 (二)教育学的教学更要符合教学原则,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的重新组合上,整个教育教学过程都要以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为前提。在此基础上,要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给师范生以良好的教学示范。 (三)结合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资料,指导教研论文,从而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和分析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科研能力。 (五)教学要与课外活动,教育见习、实习等活动结合起来,以培养师范生在未来工作中的能力。 六、选用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目

断层解剖学教学大纲.(影像本科专业理论修改稿)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断层解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 断层解剖学(section alanatomy) 课程代码:[1071121157] 学分与学时:1.0学分,总学时为 16学时 课程性质:必修 授课对象:影像技术本科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 人体断面解剖学是用断层的方法研究和表达人体正常器官结构的形态、位置、相互关系及其基本功能的科学,它是独立于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之外,随着CT、MRI和B超等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医学影像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人体主要结构在连续断层中的形态、位置及其变化规律,为疾病的现代影像学诊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断层解剖学是在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和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上,对照学习连续断层标本与CT、MRI图像,掌握人体主要结构在连续断层中的形态与位置变化规律,为疾病的现代影像学诊断奠定基础理论知识。 三、学时安排 课程容与学时分配表

四、课程教学容与基本要求 以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重点。教学以精讲多练、学生观察断层标本为主,辅以局解标本、模型、绘制断层结构图、组织讨论和作业等多种形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达到理解基本理论,加深巩固基本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目的。 五、主要先修课程 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和医学影像学 绪论Introduction 【目的要求】 1.掌握断层解剖学的常用术语。 2.熟悉断层解剖学的定义、特点、研究围和意义。 3.了解断层解剖学的历史、现状、研究方法和发展方向。 【学时分配】 本节理论教学为2学时。 【重点难点】 重点:断层解剖学的定义、断面和断层、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 难点:CT值、T1和T2加权像 【教学容】 1.断层解剖学的定义及性质详细讲解断层解剖学的定义和性质;断层解剖学与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的关系及特点。 2.断层解剖学的发展史和学习方法一般介绍断层解剖学的发展史、现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