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及分析: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的内、外力因素;本课标首先给出了教师在讲授内、外力这部分内容时要具体采用的教学方式,也即是将教学内容寓于生活,从实例出发来开展教学;然后给教学提供了方向和目标,在教学完成后,学生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能够自主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内、外力的因素以及与内外力相关概念的掌握;最后也同时指出了教学的落脚点也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达到知识迁移的效果。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本课标既阐述学习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这部分知识所要达到的目标;同时也强调了本节课知识学习所需要的载体以及途径。教学是以示意图为载体,通过运用载体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为目标来完成教学的。课标既说明了地球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教学所要到的教学目标,也说明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应该通过的途径和运用的载体。

二、教材分析:

(一)整体分析:首先,这节内容是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知识构成,也是理解物质内部运动的基础;其次,是整章内容的知识起点,剩下的两节内容是对这节内容知识点的具体分析和实例解析;再次,这节内容也是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学习做好铺垫。所以这节内容的学习相当重要。

(二)具体分析:从教学内容出发,对教材的解析也可以分为三个维度:

1.知识与技能:教材分为三个大的教学知识点,一是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的影响;其中包含了三个小的教学点,即(1)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2)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形式是地壳运动,(3)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具体是什么。第二个教学知识点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的影响,外力作用也有三个小的教学点,即(1)外力作用的概念;(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以及几种表现形式的内部联系;(3)外力作用对于塑造地表形态的影响。第三个教学知识点就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这个知识点包含了三个小的教学内容:(1)岩石圈的三大岩类;(2)三大岩类的形成机制;(3)三大岩类之间的相互转形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2.过程与方法维度:(1)教材中设计了一个活动探究并针对教学内容提出了几个问题,重在对问题探究的训练,并注重对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2)教材中有九幅景观图,一幅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幅的设计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方便学生图文转化,将抽象的原理性知识具象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1)教材中的景观图不仅具有教学意义,同时还具有观赏意义,具有很强的美学价值;(2)教材中涉及到的案例探究、活动都设置有难度相当的题目,不仅给学生的问题思考提供方向,同时也在对学生思维模式形成的一种培养。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1)内力作用营造地表形态的表现形式,及主要表现形式——地壳运动的两种形态的教学;(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的三种方式,及三种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3)三大岩石的形成机制,和相互转化的物质运动规律。

2.难点:内外力运动的具体方式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理解,怎样把握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动态性和联系性的具体过程的学习。

三、学情分析:在通过前面章节对地球上的大气及地球上的水循环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地理学习的思维方法,对理事物及原理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对物质循环的动态性和联系性有了较为透彻的理解。所以在这节中所涉及到的内外力相关的基本概念应该让学生多自主归纳,教师做最后的记录者和点评人,规范学生的回答。对于原理性较强的岩石圈的物

质循环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设计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法等学生主体性较强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是对学生地理性学习的一种鼓励和尝试。这节内容会涉及到很多景观图的解析,学生对于视频和图像的接受度要比单纯的文字要强很多,所以本节的教学中应多注重图文结合,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和图文转化的能力。 四、知识结构的分析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变质作用

表现形式 岩浆活动 水平运动 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主要形式)

垂直运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是地表变得高 低不平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概念: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外力作用 四种方式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坦

岩石物质循环图:

变 风化 质 侵蚀

作 搬运 用 堆积

变质作用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能辨别什么是内力作用,什么是外力作用,并能举例说明内外力作用的具体方式,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出内外力作用的具体含义。

(2)辨别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趋势;列出内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表现形式,结合实例分析地壳运动的方式;说出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四种方式,明确四种方式的运动模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根据提供的地貌图片分析不同地貌的成因;

(3)说出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阐述三大岩石的形成机制;能够画出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示意图,并能解释循环过程的具体环节。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内、外力概念的归纳,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对景观地貌图和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增强学生的图文转化

岩浆

沉积岩 变质岩 侵入型岩浆岩 喷出型岩浆岩

的能力;

(3)通过合作探究内、外塑造地表形态的具体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学生的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所居住城市的地貌及岩石的构成做一个调查报告,认识内外力作用对所居住城市地貌形成的影响以及了解居住城市的岩石构成,加深对所居住城市的了解,培养对其感情;(2)通过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学习,结合前面章节所学的其他物质循环的形式,能够归纳总结出物质循环的循环模式,形成联系的、动态的思维模式,提升自己的地理素养;(3)通过分析各种地貌景观的成因,感受到祖国多样的地貌构造,丰富对祖国山川、河流的感性认识。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案例教学法、问题解决法、讨论法

七、教学媒体:多媒体、语言、黑板

八、课时:两个课时

九、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前预习教师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带

着问题去阅读教材:1.内、外

力作用的能量来源;2.什么叫

做内外力作用;3.内、外力作

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的表现形

式有哪些;4.结合自己的生活

经验或者查阅资料,说出哪些

地理现象与内外力的作用相

关;5.尝试辨别内外力作用对

地表形态的塑造的趋势分别是

什么。

学生在课前以教师提

供的问题为指导展开

对本节内容的预习。

有针对性的布置预

习任务,不仅对预

习教材有指导作

用,还可以检测学

生对这节课知识的

认知情况。也让学

生对内外力的相关

内容有初步的认

识。

新课导入在多媒体中播放我国几种典型

的地貌特征的图片,让学生回

答这些都是哪些地方,并尝试

分析这些地貌具有什么样的特

征?(播放的地貌:云南的石

林、黄土高原、塔克拉玛干沙

漠、华山等)

仔细观赏图片,小组合

作讨论的出图片展示

地貌的特征。并请学生

代表做出回答。

地貌景观图片形象

直观,且都是学生

熟悉的地貌景观,

不仅能够调动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也

可以激发学生探究

的欲望。训练学生

语言表达的能力。

过渡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点评,引出

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明确今天所学的主要

内容

学生的回答具有很

强的生成性,这个

环节可以将学生拉

回学习的主题。

问题探究,掌握方法1.提问学生课前预习的1、2、

3两题,然后对内力作用的能

量来源和内力作用的概念做出

简单讲解;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课

1.派学生代表回答什

么叫做内力作用以及

其能量来源;

2.学生举例说明地壳

运动、变质作用以及岩

1.学生根据自己对

书本的理解回答课

前预设习题,在老

师的及时评价下更

能够加深对基础概

前查阅的资料举例说明内力作用的的表现形式都有哪些?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鼓励学生,并及时纠正学生在回答中出现的错误;

3.引导学生得出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主要形式是地壳运动,协助学生完成70页的活动。在学生完成活动时教师一定要及时高效的引导学生,帮助学生以不勒斯湾海岸的岩层运动痕迹的案列正确理解垂直运动。对学生给出的地壳运动实例做出归类,使学生明确地壳运动是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4.总结出内力作用的终极功能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浆活动。

3.学生在老师的帮助

下完成活动,并在教师

的引导下区分水平运

动和垂直运动的具体

模式,尝试举例说明这

两种运动作用下产生

的地表形态。

念的理解。2.让学

生举例说明内外力

的表现形式,教师

驾驭辅导,真正做

到将课堂还给学

生,并加深学生对

地理现象的认识;

3.案例探究,充分

发挥学生的主体

性,教师的有效指

导,可以加快学生

对抽象概念的的巨

象过程。

过渡将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的内力

作用的相关内容进行总结,在

黑板上做出板书。并抛出外力

作用是怎样影响地表形态的问

题由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加深内力作用的

相关知识认知,同时产

生对外力作用学习的

疑问和兴趣。

完成对内力作用的

学习后,直接抛出

问题,进入外力作

用的学习,承转自

然。

自主讨论,修正错误1.将学生分为若干组,自主的

按照内力作用的学习思路进行

自主学习,找出在学习过程中

遇到的疑问,并分享组内的学

习成果。并时间限定在5分钟

左右;(组数的确定根据班级人

数和课堂进度来安排,但不宜

过多。)

2.在讨论完成后,教师随机抽

取每小组内学生展示自己的学

习成果,提出学习疑问,其他

小组作好记录,回答完毕后,

由发言组以外的小组来点评其

发言,并尝试解答发言组提出

的疑问。

3.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要做

好巡视工作,但不要参与到学

生的讨论中来,在小组点评和

解答疑问时,教师要做好课堂

控制工作,适时地规范学生的

回答。在学生活动完成后,教

1.学生分组进行自主

讨论,小组内成员积极

发言,将自己的见解提

出来组内讨论,并产生

小组内共同意见,每个

人做好回答的准备,还

要控制好时间;

2.在其他组发言时,小

组要做好记录工作,并

思考发言组提出的问

题及对发言组的点评

意见;

3.每个学生都做好组

织语言回答问题的准

备。

1.在教师的引导

下,学生依据内力

作用的学习思路自

主建构外力作用对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

识,实现有效迁移,

既复习了内力作用

的知识,也提高了

外力作用的学习效

率;也充分体现了

学生的主体性;

2.学生相互点评,

不仅可以活跃课堂

气氛,在教师的有

效把控下的交流,

还可以拉近学生之

间的距离,并且调

动了学生回答与思

考的积极性,有利

于学生的发展,同

时也提高了学生的

师做出适当点评,修正学生在回答和争论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并将学生的成果板书在黑板上,使知识条理化。语言表达能力;

3.教师随机抽取学生回答,既照顾了全班,也照顾了个别的差异性。

过渡在多媒体中展示几组内外力作

用下的地貌图片,让学生回答

地貌图片中的是在什么作用影

响下形成的,都在我国哪些地

区出现。教师适当修正和补充。学根据前面积累的知

识判别图片上的景观

地貌是什么作用影响

下形成的。

加深对知识的理

解,巩固了所学的

新知识,学生完成

内化。也是对所学

内容的及时反馈。

旧课复习,比较迁移得真知1.先对三大类岩石的基础知识

向学生提问,以获得学生的认

知情况,补充三大类岩石的基

本概念;

2.复习上章所讲到的水循环的

过程,给出3分钟左右的时间

让各小组讨论岩石圈的物质循

环都有什么相似的原理和不同

的地方。

3.讨论完成后,让每组的学生

代表回答两者之间的相似点和

不同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归

纳出水循环和岩石圈循环的相

似点:(1)都具有循环过程;

(2)都有起点和终点,并都可

以相互转化。不同点:(1)循

环内部的环节和意义不同;(2)

产生的机制不同;(3)发生循

环的条件不同。

4.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可能会

有很多生成性的答案,教师要

加以规范,并适当鼓励学生;

5.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岩石圈

物质循环的示意图。

1.回答教师提出的有

关三大类岩石的问题,

教师规范答案后及时

修正自己对三大岩石

的不正确认识;

2.比较水循环以及岩

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带着教师给的提示性

问题去做出比较;

3.学生作出回答两者

的相似点与不同点;

4.在老师的引导下,学

生仔细思考岩石圈物

质循环的具体过程,在

老师的帮助下与老师

共同完成岩石圈物质

循环示意图的绘画。

1.学生自主建构知

识;

2.对水循环和岩石

圈循环做出比较,

不仅便于学生对旧

知识的复习,也是

对新知识主动构建

的过程。在比较的

过程中,学生其实

基本上已将掌握了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

原理;

3.比较本身就是以

中生成性的策略;

4.教师和学生共同

完成岩石圈物质循

示意图,既体现了

师生的互动,又可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

其原理理解和记

忆。

总结利用板书,带领学生一起将主

要知识复习一遍,让学生自己

动手在纸上画一幅岩石圈物质

循环的示意图,老师巡视,然

后问题集中解决。和老师一起复习关键

知识点,动手画出岩石

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对知识点进行梳

理,帮助学生更加

系统化,条理化的

掌握知识。教师检

验示意图,有助于

发现学生的理解难

点。

反馈练习布置学生课后的复习作业,题

目的设置尽量具有梯度性,难

度适中。教师及时对作业进行课后反馈,在下节课上

课之前将练习的作业

交给教师查阅其学习

课后练习可以帮助

反馈课堂的学习情

况,适量的练习可

批改。情况。以帮助学生巩固新

知识。

高三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复习学案 (1)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复习学案 一、章节结构回顾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二、考点再分析 1、考点一: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喷出岩:侵入岩: 沉积岩:裸露于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变成碎屑物,然后又变成岩石。 本质:从一类转化成另一类。 特征:两点(理解) 举例: 变质岩:在地壳内部的岩石,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发生作用,形成新的岩石。 本质:从一类转化成另一类。 举例: 2、考点二: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本质:和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解题关键:紧扣岩浆的位置,注意变式图。

成因特点地表形态实践意义 褶皱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 生的强大挤压力后,发 生的弯曲变形。 背斜-岩层向 上拱(中心老, 两翼新)。 向斜-岩层向 下弯(中心新, 两翼老)。 正态地形:背斜成山;向斜 成谷倒置地形:背斜顶部受 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 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 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背斜储油、 向斜储水; 背斜处建 地下隧道 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 压力或张力,使岩层发 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 生明显的错动、位移。 上升岩块(地垒)—成山岭 或高地(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岩块(地堑)—成谷地 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 地) 隧道、水 库选址尽 量要避开 断层;泉 水、湖泊 分布地; 河谷发育 分布区外力作用侵蚀地貌沉积地貌其它主要在湿 润、半湿润 地区流水 沟谷、瀑布、峡谷(V 形谷),黄土高原千 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冲(洪)积扇、冲积 平原、河口三角洲 (有分选性) 喀斯特地貌 溶蚀作用: 峰林、石林、溶洞。 化学堆积作用: 钟乳石、石柱、石 笋。 干旱地区风力风蚀蘑菇、风蚀洼地沙丘、沙垄、黄土高原形成(有分选性) 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冰川 U形谷、冰斗、刃脊、 角峰、峡湾 冰碛地貌(不具有分 选性) 5、考点五: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聚落分布原因 高原地区呈带状,分布于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 河漫滩平原上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山区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上,形成明显的条带状,或分布于 山前,或沿河流两岸 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十 富,并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说明地壳运动是如何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 2、识别各种外力作用,解释其对地表的塑造方式; 3、辨认几种基本地貌类型,说出其成因; 4、绘制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解读图片,绘制示意图,尝试通过图来理解地理知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对身边各种自然现象观察的习惯,欣赏各种营造力造就的奇特自然现象。 树立对自然的崇敬心理,爱护自然。 教学重点 1、内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形式; 2、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方式; 3、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联系实际直接导入] 同学们好,我们开始上课!今天我们要进入新的章节,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在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新的地理名词“地表形态” 那么,什么是地表形态呢?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先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生 活当中,我们是不是能看到许多美丽而且壮观的景象,比如说高山,大海, 草原,河流、、、、等等。那么,我们把这些能被我们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 的起伏状态就叫做地表形态了,也可以叫做地形或者是地貌。同学们可以看 一下68页,上面有介绍。那么地表形态是怎样被塑造的,塑造地表形态的 力量又是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进入第一节的学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新课学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板书) [过渡] 同学们看标题,这一节我们主要研究的是什么?是力量!那么这个力量到底是什么呢?其实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有很多种,比如人类活动对地表形 态就有影响,人类推平山丘,填堆河谷、修造建筑等等,就使得原来的地表 形态发生了改变。但是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营造地表形态的自然作用,也叫 做地质作用。所谓地质作用就是指地球上由自然动力引起的使地壳组成物 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称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按其力量来源不同又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接下来,我们 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内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板书) [提问] 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请从语文的角度来讲解一下’内力作用’四个字的含义。 [讲解] (学生回答:从语文角度来说,内力作用应该就是内部力的力量起到的作用吧)恩,很好!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地理上的内力作用是怎么一回 事。 1、含义:由地球内部的力量引起的作用———内力作用 2、力量来源(板书) 从刚才那位同学的解释中,我们已经得知,内力,就是内部力量!放咱们地 理中来讲呢~这个内部力量当然就是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而其力量来源呢, 就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产生的热能,我们也可以把这个力量叫做内 营力。这个能量是巨大的,如果大家比较关注时事就知道今年8月30日印 尼火山爆发吧,它就是受到内力作用的影响,当然,那只是一个很明显的表 现,还有一些内力作用进行的很慢,需要很长时间人们才会感觉的到就像案 例一中提到的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一样。需要几千万年的时间。 [讲解] 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大家看书上,有哪些呢?(有学生回答: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和变质作用) 3、内力作用三形式: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和变质运动(板书) 很好!变质作用,简单的说就是岩石在不同于他产生时的环境下,他的成分,结构等往往会发生改变,这种变化的关系,我们就叫做变质作用。 但是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内部,于是不能直接对地表形态进行塑造,而 岩浆作用呢,是指岩浆产生后,在通过地幔或者是地壳上升到地表或是在接 近地表的途中发生的各种复杂变化的过程。所以岩浆作用只有在岩浆喷出地 表后地表后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只有地壳运动对地表的塑造最为重要。现在 我们就一起来看地壳远动。 4、地壳运动(板书) 由内营力所造成的地壳节后的改变,我们就叫做地壳运动。 按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请同学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导学案:地表形态的塑造(1)及答案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导学案:地表形态 的塑造(1)及答案 链接----(2019·新课标Ⅰ卷)图2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6–8题。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T0 B.T1 C.T2 D.T3 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答案】1.A 2.A 3.D 【解析】 8.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据图可知,平坦面的顺序自高处向河谷依次为T3、T2、T1、T0,说明T2和T1阶段该河段地壳抬升,流速降低,沉积颗粒物粒径减小,因此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径流了间歇性抬升。故选D。 【点睛】沉积物颗粒的大小与流速关系密切。一般来说,河流上、中游因坡降大,流速快,沉积物颗粒大;下游坡降和流速均小,沉积物颗粒细小。河流中心流速大,岸边流速小(特别是凸岸),岸边的沉积物颗粒较中心的小。在时间上,洪水期间因流速大,沉积的物质颗粒粗大;平水期流速小,沉积的物质颗粒细小,结果表现在沉积物垂直剖面中,粗、细沉积物成层分布。 【地表形态的塑造---考点复习】地球面貌与板块移动 1.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运动 方向 ←|→→|←→|← 形成地貌裂谷、海洋、海岭高大山脉海岸山脉、海沟、岛 弧 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 大西洋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 卑斯山脉 安第斯山脉、太平洋 西部岛弧、海沟 示意 图 2. 内容 理论要点①岩石圈不是一块整体,而是被构造带(海岭、海沟)分割成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②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停地运动;③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图示 解释与运用板块 张裂 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处于生长边界 板块 相撞 ①大陆与大洋板块相撞,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如亚洲东部岛弧、北 美洲西部的海岸山脉、马里亚纳海沟处于消亡边界; ②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

推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2.1山地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4.2.1山地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 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火山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识】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形成地表形态的形式有两种,分 别是?(用提问的方式来进行,教师补充答案)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我国的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否一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山地的形成

(板书)一、褶皱山 (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我们下面先来了解一下褶皱山的有关知识。 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指导读书】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什么是背斜、向斜呢? (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 【板书】②形态:背斜和向斜 ③褶皱形成过程: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 一般情况: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引导】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 受到外力作用的结果。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1、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2、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 为什么坚硬的地壳能够发生褶皱,形成高大的山系呢?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高大的褶皱山的形成与板块运动有关,板块怎么样划分的?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4.10图,各板块的名称、位置、边界类型(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等。 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背离运动:张裂(裂谷或海洋),相对运动:碰撞(高大的褶皱山系) 【课堂练习】 1、判断背斜和向斜最可靠的依据是 A.岩层的弯曲形态 B.地形的起伏状况 C.岩层的坚硬程度 D.岩层的新老关系

2019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同步学案:第4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附5 主要植被 Word版含答案

附5 主要植被 学习目标:1.能结合图片等相关资料,识别主要的植被类型。2.了解掌握主要植被的分布、生长特征。(重点)3.理解主要植被与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重难点) [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 一、植被与环境 1.植被含义: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2.植被分类?????天然植被:森林、草原、荒漠等天然形成的人工植被:经济林、人工草场等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 3.与环境的关系 (1)植物生长过程中,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 (2)稳定植被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3)天然植被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二、森林 1.热带雨林 (1)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2)特征:全年旺盛生长;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2.常绿阔叶林 (1)分布: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纬度较低的地区。 (2)特征: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4.亚寒带针叶林 (1)分布:亚欧大陆和北美洲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2)特征:针叶林以松、杉为主,叶片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5.红树林 (1)分布: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潮间带,多见于海湾或河口地区。 (2)植物特征?????具有支柱根和板状根具有很强再生能力的呼吸根种子可“胎生”发育可排盐分的腺体 三、草原与荒漠 1.草原 (1)热带 草原? ????分布: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特点:湿季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

(2)温带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低。 2.荒漠:分布于气候干旱地区,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忍耐干旱的形态和结构。 [自主诊断] 1.植被就是指植物。( ) 2.人工植被与天然植被的自然特征完全相同。( ) 3.所有森林中,热带雨林的垂直结构最丰富。( ) 4.针叶林中的针叶叶片特征主要是抗寒冷。( ) 5.热带草原上没有树木。( ) 6.荒漠植物的生命活动周期都很长。( ) 【提示】 1.×植被是指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2.×人工植被的种类较天然植被的种类少。 3.√热带雨林树木高大茂密、种类丰富、垂直结构丰富。 4.×针叶林中针叶叶片可以抗寒抗旱。 5.×热带草原上也会存在一些乔木或灌木。 6.×荒漠中也会存在一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 [合作探究·攻重难] 看一看,只有满眼的长着奇异板状根的参天大树,不可思议的老茎杆上的花果、巨叶植物,根本看不到湛蓝的天空;低头望一望,眼前到处是苔藓、藤萝等。密不透风的林中潮湿闷热,脚下到处湿滑。叮叮作响的小溪、飞泻的瀑布无处不在;参天的大树、缠绕的藤罗、繁茂的花草树木汇聚成一座座美丽又绿色的大迷宫,让人寸步难行……” 【思考交流】 1.这位探险者所游历的是哪种森林?其主要特征有哪些? 【提示】探险者游历的应是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植被高大茂密,生物种类繁多,常见茎花、板根现象,垂直结构复杂。 2.探险者所游历的森林主要分布在什么气候区? 【提示】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设计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整体上把握内、外力作用及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变化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山岳的形成和发展来理解、掌握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塑造方面的作用过程,以及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交通运输)的影响。该部分教材以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为例,具体解释了内部地貌的演化过程。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在褶皱山和断块山部分,教材先剖析了褶皱和断层的发育过程,然后具体介绍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过程。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该部分还以交通运输为倒,分析了山岳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 课程标准中要求结合实侧.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并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地貌的野外观察。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山岳的形成,是上节所学内容的具体应用,教学时要注意与案例相结合,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野外考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维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以山岳为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断块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举例说明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典型山岳案例的分析及对当地典型地貌的实地考察、学习和探究,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山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一步理解人地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自然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对山岳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探究,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来分析常见的地表形态及其成因。 学习重点、难点:背斜、向斜的特征及其判别;地形倒置的成因;断层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地貌;火山的形态特征;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课教学以山岳地貌演变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知识系统为依据,以培养学生观察、实践、分析和归纳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设计中注意了“四个结合”,即: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传授文化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相结合;优化教学过程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三、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准备】 1、教师: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准备褶皱(背斜、向斜)、断层、火山的模型、常见地貌的景观图片或影片资料。制作褶皱、断层的形成动画,火山喷发的影视资料。指导学生野外观察当地的典型山岳地貌。准备实验材料。 2、学生: 课前学习:预习本课知识,并记录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课前资料搜集: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山岳的类型、成因及褶皱、断层的类型、成因和火山喷发等方面的知识。搜集资料,包括野外考察所拍照片、手绘简图及采集的标本等。还要搜集本地区地形特点及分布等方面的资料。观察褶皱、断层、火山的模型。 野外观寨:学生分组对当地的典型山岳地貌进行野外考察,观察褶皱(背斜、向斜)、断层的特点,对典型断面、景观要拍照或绘出简图,并要注意采集标本。野外考察时要注意安全。物体受力实验:把一根木辊(树木的枝条也可)放在桌面上,在其两端慢慢用力向木棍中间挤压,仔细观察发现,木辊向上拱起的顶部首先破裂。

鲁教版地理必修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 ②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 ③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 ④褶皱、断层与地貌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⑤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课本插图和多媒体演示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②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②通过对地质构造意义的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高科学素养。 【重点难点】 ①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②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 ③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 【讲授过程】: 情景创设 地球上地貌各种各样,千奇百怪,读第一节P27的四幅图,看看分别属于什么地貌类型?大家还知道有哪些地貌类型? 归纳引入:地球有四大圈层,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提问: 1、阅P26图,指出岩石圈的范围,并说明岩石圈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结合2-1-1图) 承转:人类活动受地表形态的影响,而岩石圈是形成地表形态的基础,因而,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岩石圈的具体情况。 一、岩石圈 快速阅读一、二两部分内容,试设计本部分内容的知识框架:

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学案

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学案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内力作用 1、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_______________产生的热量。 2、 表现形式:___________、岩浆活动和___________。 3、 地壳运动分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水平运动对地表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 垂直运动对地表的影响是___________。 二、外力作用 1、 能量主要是来自地球外部的_________________。 2、 主要表现形式为______、_______侵蚀和_______。 3、 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趋于__________________。 4、 外力与外力作用表现形式的区别。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 岩石圈三大类岩石为_____、______、______。 2、 地壳物质循环图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下列地区中,容易被侵蚀的是( ) A .植被茂密的山区 B .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 C .湿润多河流的山区 D .第四纪冰川覆盖的高山区 5、下列人类活动影响地表形态趋利避害的是( ) A.荷兰人民围海造田 B.澳门人民大面积填海造陆 C.湘、赣人民围垦洞庭湖、鄱阳湖,使其面积大规模缩小 D.在坡度大的山体上修建梯田 6、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① 过程,形成A 岩,A 受到 作用,形成B 岩 (2)、A 和B 岩石,在 条件下,发生③ 作用,使原来岩石的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一种新的岩石C 岩。 (3)、各类岩石深入地壳以下发生④ 作用,又成为新的 。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注意:地形与地质构造的区别。(分类归纳)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基础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2节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鲁教版

第二节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学习目标:1.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重点) 3.掌握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形成的典型地貌。(重点难点 ) 一、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 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名称:A 为欧亚板块、B 为太平洋板块、C 为印度洋板块、D 为美洲板块、E 为非洲板块、F 为南极洲板块。 (2)板块的边界类型:图中M 为消亡边界、N 为生长边界。 (3)据图填写下表: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层倾斜、弯曲,甚至是断裂的情形。 2.主要类型: ①褶皱:图中A 、B 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其中A 处叫背斜。B 处叫向斜。 ②断层:图中C 处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断层的类型及特征如下表所示:

1.火山活动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多种火山地貌。 2.地震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1)褶皱山的形成反映的是地壳运动中的垂直运动。( ) (2)华山是典型的褶皱山。( ) (3)火山喷发是地壳运动中的岩浆活动的具体体现。( ) 【提示】(1)×褶皱是在地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发生的岩层弯曲,因此褶皱山体现的主要是水平运动。 (2)×华山是因断层活动而形成的断块山。 (3)√火山喷发是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在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而形成的。 (1)六大板块中哪个板块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上?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都属于欧亚板块吗? (2)在板块边界一般形成什么样的地形? (3)试分析红海、地中海、大西洋未来变化趋势及原因。 【提示】(1)太平洋板块。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2)在消亡边界形成高大的山脉、高原、岛弧、海沟等。在生长边界形成海岭、裂谷、断层等。 (3)红海、大西洋的面积会不断扩大,因为它们处于板块的生长边界,板块处于不断张裂中;地中海的面积会不断缩小,因为它处于板块消亡边界。 [归纳总结]板块运动及形成的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具体分析如下表: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专题复习教案

专题三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高考重点:一、从考查内容来看:侧重于内、外力作用及板块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二、从能力要求来看:综合运用板块学说,分析地表形态的形成,能辩证地看待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及影响。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读图能力、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三、从命题形式上看,多以各种示意图、景观图、模型图等形式出现。 命题趋向:1.在选择题上,也可能出现题组形式,由常规单题的地形类型、地形区,向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组合方向延伸。 2.在综合题上,综合性可能会更强,如向对等高线的考查延伸;单纯描述地形特征试题的分值、要求和难度可能降低。 知识要点 测试要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及特点 1.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地心向地表依次为地核、地幔和地壳。 2.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地壳:厚度不均匀(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Km,大洋地壳厚 度5-6Km),由各类岩石组成。 (2)地幔:莫霍面到古登堡面(地下2900Km深处)之间;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 可塑性物质组成,称软流层,是岩浆重要发源地。 岩石圈是由软流层以上的地幔与地壳构成的。 (3)地核:2900Km以下至地心。 测试要点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岩浆岩的形成:地幔中的岩浆上升或喷出、冷凝形成侵入岩(花岗岩)或喷出岩(玄武岩)。喷出岩的气孔构造明显(岩浆喷出后冷凝的速度快,气体溢出后形成的)。 2.沉积岩的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的两个特征:岩层(层理)和化石(包括生物的遗体和遗迹),分别被称为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3.变质岩的形成: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的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例:石灰岩是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 4.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①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②各类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都能形成沉积岩。③各类岩石在变质作用下都能形成变质岩。④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再生成岩浆,回到地球内部。 测试要点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1.褶皱: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使得岩层出现一系列弯曲变形,它包括背斜和向斜。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在内力作用下,背斜形成山岭、向斜形成谷地;在外力作用下,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发育,易被侵蚀反而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紧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2.断层:岩层受到挤压力过大或者张力作用,使得岩层发生断裂,出现断裂面,并且在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有错动和位移,形成断层。下降岩层会形成谷地(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上升岩层会形成断块山,通常伴有陡崖(华山、庐山和泰山)。 3.外力作用的几种情况: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风力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垄(风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显著)。冰川地貌常有冰川U谷、刃脊、冰斗和角蜂(欧洲的地貌大多受到冰川的作用)。海蚀地貌常有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平台和海蚀拱桥(通常分布在石质海岸)。(特别注意:黄土高原的形成是风力堆积作用,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人类活动也是属于外力作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word教案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内、外力作用和表现形式,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图表质料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教学重点 1、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2、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具、资料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位在青藏高原上跋涉的旅行者,途中休息时从路边岩层中随手拿起一块小石头玩赏时受小石子的纹路的吸引,他不禁仔细观瞧,吃惊地发现这竟是一个古代海洋生物化石!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某些地方发现有古代森林的遗迹。这些发现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概括】地壳和宇宙间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那么地表千姿百态的形态是如何营造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课题 【板书】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提问】哪位同学能够例举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改变地表面貌的实例?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在副板书上一一记录。) 【过渡】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具体划分有很多种,但归纳起来看可以划分为两种,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内力作用. 【板书】一、内力作用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74第一段和案例1,思考: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是否均匀?试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

2020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章末总结提升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四章章末总结提升 [知识网络] 参考答案:①向斜②内力作用③侵蚀作用④断层⑤三角洲平原⑥交通运输 [触摸高考] 主题一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 1.下图表明,河流流速不同,搬运物质的颗粒大小也不同。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该关系图,河流能够搬运鹅卵石的流速至少是( ) A.100 cm/s B.200 cm/s C.300 cm/s D.400 cm/s (2)当流速低于某一物质搬运速度时,该物质就会发生沉积。据图可以推测在一般情况下,河流某一河段自上而下,随着流速逐渐降低,先后沉积的是( ) A.黏土、粗砂、砾石、石块 B.黏土、石块、粗砂、砾石 C.石块、砾石、黏土、粗砂 D.石块、砾石、粗砂、黏土 解析:(1)由图可知,鹅卵石颗粒直径的大小约为6.4 cm,与之对应的河流流速为200 cm/s。(2)从图上可以看出河流搬运物质的沉积与河流流速的快慢之间有密切的关系,颗粒大、较重的先沉积,颗粒小、较轻的后沉积。 答案:(1)B (2)D 主题升华外力作用空间分布规律 1.不同的区域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干旱地区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和堆积地貌。 (2)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3)高山地区以冰川作用显著,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1)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形成地貌差异。 (2)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3)风力作用:在风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主题二地质剖面图 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B.乙丙甲 C.丙乙甲D.丙甲乙 3.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 B.2 C.3 D.4 解析: 第2题, 第3题,图中 信息 ―→ 图中有两处岩层倾斜 情况,且倾斜角度不同 ―→ 出现过两次 褶皱过程 答案:2.B 3.B 主题升华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1.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质地貌示意图(图1)、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图2)、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图3)等。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练习题含答案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2、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Ⅰ、Ⅱ、Ⅲ、Ⅳ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Ⅰ、ⅡB.Ⅲ、Ⅳ C.Ⅰ、ⅢD.Ⅱ、Ⅳ 4、下列概念按内涵大小排列正确的是() A.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内力作用B.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C.地壳运动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内力作用D.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质作用地质构造

5、关于形成①~④地景观的地质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A.①景观中的奇峰怪石为流水溶蚀作用形成 B.②景观中的地貌为风积地貌 C.③景观为早期受岩浆侵入影响变质的岩层,后抬升至地面形成 D.④景观为壮观的大峡谷,由岩层断裂和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6、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模式图是() A. A B. B C. C D. D 7、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沉积岩属于图中的() A.甲B.乙

C.丙D.丁 8、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A.甲和乙B.乙和丙 C.丙和丁D.甲和丙 9、表示花岗岩地貌景观的是() A. a图B. b图 C. c图D. d图 18、读下面的“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B.⑤④③①②

C.①③④⑤②D.②①③④⑤ 19、具有层理构造的岩石是() A.侵入岩B.喷出岩 C.变质岩D.沉积岩 20、根据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根据所学知识,正确搭配各图示景观的大致分布地区。 a.长江三峡______b.楼兰古城______ c.天山一号冰川______ d.西北“魔鬼城”______ e.“鱼米之乡”______ f.“黄土高坡”______ (2)请用地质作用解释下列地貌景观的成因。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E__________; 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进一步给旅游参观者解说D图中①、②、③的具体名称。①是________,②是________,③是________,以上六种地貌形成的能量都来自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读“某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4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word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4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 的力量》word教案 一、重点和考点 (一)课程标准 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明白得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状的要紧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相互关系,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分析内力、外力作用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时刻和空间两方面来分析地壳变动,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和进展的观点来辩证地分析地表形状的变迁。 4、结合实例,分析一个区域的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形式和它们对地表形状的阻碍。 5、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状的观点。 6、明白得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对陆地环境的阻碍。 7、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在把握地质作用和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二)考试说明 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状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二、主干知识梳理 (一)内力作用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要紧是。它要紧表现为、、。 2、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和。水平运动使岩层,常形成和;垂直运动使岩层,引起。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为主,以为辅。 3、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 (二)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要紧是。它对地表形状的塑造要紧有、、和四种方式。 2、在、和等因素的阻碍下,或的岩石经常发生和,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这种作用叫。 3、、、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进行破坏,叫作用,常在原地势成地貌。 4、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5、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岩石能够分为、、三大类。 2、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石受到、、和作用,形成岩;已形成的岩石在一定和作用下发生作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岩石深处发生作用,又成为新的。那个过程称为。 三、典型例题解析 例一 2007重庆卷春分日重庆太阳高度角最大时,H大洋某岛屿正好日出。现在,两架飞机从该岛同时起飞,甲沿经线向南飞行至南极点,乙沿纬线飞行一圈,则甲比乙穿越六大板块的数目 A.多1个 B.多2个 C.少1个 D.少2个 例二 2007四川卷下图是我国某山脉东、西坡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 结合图例,推断甲处岩石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A.沙漠 B.沼泽 C.海洋 D.苔原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教案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2课时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主要包括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第一是通过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的分布和变化。第二,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形高低不同。第三,主要通过外力作用说明地形形态的再变化。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教学时通过举例使学生认识并学会分析常见地形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内力或外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褶皱、断层与地貌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2.能力目标: 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地质构造意义的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 2、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 难点: 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 2、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对于实际现象的分析。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课时的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问:内力作用包括哪几种? 问:外力作用包括哪几种?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青藏高原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台湾海峡海底的古河道,火山喷发的场景,黄河三角洲向海延伸,桂林山水,天涯海角等。(也可多运用本地比较突出、典型的地貌例子来引入)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沧海桑田”的变化,使地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面貌?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 、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但珠穆朗玛峰海拔只有8848.13 米。 2、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但千百万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3、上述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二、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形成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 (一)内力作用的“足迹”

地表形态的塑造学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内力作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 二、外力作用: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 1.上述景观的发展演变过程,体现出外力作用的什么过程( ) A .风化作用 B .侵蚀作用 C .搬运作用 D .堆积作用 读图甲和图乙所示的两种地貌,回答3~4题。 3.图甲所示地貌名称为( ) A .三角洲 B .沙丘 C .冲积扇 D .沙丘 4.图乙所示地貌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A .流水侵蚀 B .风力沉积 C .风力侵蚀 D .流水沉积 5.若下图为某一沉积层内的沉积物(颗粒)示意图,那么该沉积物的成因可能是( ) A .流水沉积作用 B .冰川沉积作用 C .海浪沉积作用 D .风力沉积作用 总结:外力作用形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地貌特点 不同的区域主导外力作用不同: 地质 作 用

①干旱地区以()作用为主; ②湿润地区以()作用为主; ③高山地区以()作用为主; ④沿海地区以()作用为主。 A.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B.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C.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D.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据科学家考察:喜马拉雅山脉原来是一片海洋,按照其上升的速度计算,目前的高度应是20 000多米,但在2005年10月9日国家测绘局公布的珠穆朗玛峰高度测量的结果是8 844.43米。据此回答(1)~(2)题。 (1)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为“世界屋脊”的作用是 A.外力作用B.内力作用 C.变质作用D.流水作用 (2)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发展演变说明了 A.内力作用均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 B.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则相反 C.内力作用先形成高山,然后外力作用再把高山削低 D.外力作用起的作用比较小,对山脉的形成不起主要作用 总结:岩石圈物质循环 岩浆——各类岩石相互转换——岩浆 ①岩浆岩的形成: 地幔中的岩浆上升或喷出、()形成侵入岩(花岗岩)或喷出岩(玄武岩)。 ②沉积岩的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和()作用形成沉积岩。 ③变质岩的形成: 岩石在(、)下发生的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练习三、(1)下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含义分别是: A _____ B _____ C ______ D ______ (2)从___到形成各种___ ,又到新___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3)图中A、B、C、D过程中,能量来自地球外部的有:____。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2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1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 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4.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掌握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二、能力目标 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 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岩石标本、实验器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位在青藏高原上跋涉的旅行者,途中休息时从路边岩层中随手拿起一块小石头玩赏时受小石子的纹路的吸引,他不禁仔细观瞧,吃惊地发现这竟是一个古代海洋生物化石!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某些地方发现有古代森林的遗迹。这些发现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概括】地壳和宇宙间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那么地表千姿百态的形态是如何营造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课题 【板书】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提问】哪位同学能够例举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改变地表面貌的实例?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在副板书上一一记录。) 【过渡】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具体划分有很多种,但归纳起来看可以划分为两种,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内力作用. 【板书】一、内力作用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74第一段和案例1,思考: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是否均匀?试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的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变质作用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