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设计

高三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设计

高三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设计
高三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设计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3.掌握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的概念、成因和形态

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5.掌握河谷等河流侵蚀地貌以及各种冲积平原等河流堆积地貌的发育过程

6.理解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1.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3.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的成因

4.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及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的成因

3.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及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地质作用:地球表面的主要动力有三:太阳辐射(大气、水的运动和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地球内能(主要是岩石中所含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天体引潮力(形成潮汐现象)。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种。

A.地质作用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觉察

B.地壳运动是内外力作用的体现形式

C.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D.地质作用可引起地形变化,而地壳的内部结构与地质作用无关

【解析】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的有关知识,二者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其造成岩石的变形、变位,即地壳运动的遗迹称为地质构造。学习过程中一方面理清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壳岩石变形、变位→地质构造)同时注意从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方面对内外力作用进行比较。

【答案】C

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 )

A.外力作用不断削低地面,不会使地面变高

B.内力作用能使部分地面降低,形成盆地

C.地球上高大山系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D.任何地表自然形态的形成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解析】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地表形态。当一个地面隆起时,相邻的地表就凹陷,当高山、高原遭受侵蚀时,相邻的低地就会出现堆积。内、外力作用的对立统一、相互

影响、相互制约推动着地壳不断发展。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解答本题要注意风化、侵蚀不断削低地面的同时.沉积作用也会使地面变高。

【答案】A

二、主要的外力作用及其地貌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

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

黄土堆积

后沉积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

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

的黄土)

[经典例题3](2014.安徽高考)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2)。图2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读图1、图2,完成下题。

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解析:选C 图中所示地区位于东亚季风区内,而东亚季风区夏季盛行偏南风,冬季盛行偏北风,并且冬季风势力强于夏季风,这也可以从沙山临湖一侧垄槽延伸的方向得以证明。故A项正确。由沙山的物质组成(松散沙粒)和垄槽相间的地形特点可知,该地貌是典型的风力作用地貌(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故C项正确。

[经典例题4]以下地理事物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

A.东非大裂谷 B.北美洲的五大湖

C.黄土高原 D.青藏高原

【解析】东非大裂谷与青藏高原都是由于地壳的水平运动而形成的,其能量来自地球内部,都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答案】BC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地球内部圈层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地震波分类及特点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

(3)划分:以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全部由岩石构成,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岩石圈与其它三个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一起,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经典例题5](2011全国高考)读图,完成17~18题。

17.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A.地表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D.地幔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地幔的软流层为岩浆的发源地,故D正确。

答案:D

不连续面地下深度波速变化

莫霍界面33千米处(大陆部分) 该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2900千米处在这里,P波速度突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

18.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

A.喷出岩B.侵入岩

C.沉积岩D.变质岩

解析:本题考查地壳物质循环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外力作用的理解能力。该山体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最后形成沉积岩。

答案:C

高三地理公开课的教学反思范文

(封面) 高三地理公开课的教学反思范文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经过一周左右的准备,我完满的完成了本学期高三年公开课的教学,可以说这对我又是一次锻炼,我没有浪费这次机会。它既是对我平时上 课的一种升华,同时也是我对自己教学的一种重新体验和尝试,虽然公 开课结束了,但是它却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回味,同时在教法和学法上,都给我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现在我们年段已经进入高考第二轮的专题复习,我这次上公开课的 内容是《地球和地图》这个专题中的有关时间计算和日期变更这一部分。有关地方时、区时、日界线等知识是中学地理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也 是全国及自主命题省份高考地理考卷必考的知识点。随着人类交往的密切,国与国之间联系也越来越来密切,使得该知识点在生产、生活中得 以广泛应用,因此这一部分内容成为近几年来高考重点考核的内容。该 类题重点考察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知识应用及迁移能力,图形设计 新颖、设问灵活、综合程度高,具体命题可能结合某一重大地理事件进行,往往以日照图为切入点,进行时间和空间上大跨度的综合考查,突 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的考查,在平时及高三复习时应予以高度重 视。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对于这节公开课我是这样这样进行设计的:课前用五分钟左右把前 一节课复习过的有关地图这一部分内容用提问的形式帮助学生回顾一下,然后用三十分钟左右以讲练结合的形式讲清以下四方面内容,①经线和 中央经线,②0点和12点,③晨线和昏线,④时间和空间日界线等来复

习本专题内容,最后留五分钟左右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本节课内容。但课后发现实际教学过程与最初的教学设计并不完全一只。细细一想, 我觉得主要是这样的原因,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 践反思或者对教学实践反思得不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我们自己的学 生基础比较薄弱这一环节准备得不充分,因而也就难以使课前的教学设 计与实际的教学过程相一致。因此在备课时除了要备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外,还要备我们这边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这 一环节,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从而优化教和学,有效地促进 学生的复习,从而取得最佳的第二轮专题复习效果。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结合我上的这节公开课的内容,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进行的: 1.认识实质:时间的计算与日期的变更其实质可从四方面理解。地 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东早西晚(定性);地球自转周期→1个太阳日→15°小时(定量);日地空间关系→确定时刻→矫正时刻(定标); 东西时差计算→东加西减→东早西晚(定法)。因此时间计算(包括区 时计算)本质上就是地方时的计算。 2.理解概念:地方时是指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同线同时);区时 是指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同区 同时);日界线有两条,①空间(人文)日界线: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1884年在华盛顿国际经度会议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②时间(自然)日界线即地球上地方时为0时所在的经线。

高中地理《拉丁美洲》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拉丁美洲》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㈠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 关系。 3.运用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㈡目标叙写 1.明确拉丁美洲和南美洲的区别。 2.记住拉丁美洲的地形,说出主要的地形单元和特点。 3.能够说出拉丁美洲的气候,并能够分析非地带性气候形成原因, 特别是安第斯山脉南40°以南地区东西侧气候类型的差异以及原因。 4.学会分析拉丁美洲热带雨林分布面积广大的原因。 5.说出拉丁美洲的主要资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和主要的区域特征。 难点:拉丁美洲地形、气候、河流和相互影响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法学法】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在正式上课前,板图拉丁美洲轮廓图。 (二)激趣导入 课件展示拉丁美洲具有代表性的图片:亚马孙河、仙人掌王国、印第安人、玛雅文明、狂欢节、巴西足球。 通过展示拉丁美洲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位置与范围 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说出拉丁美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并 在板图中标出西印度群岛、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南美大陆、火地岛 的位置。 (四)自然地理环境 1、地形 学生利用地图册和学案资料,填写拉丁美洲的地形单元名称。(墨西哥高原、安第斯山脉、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找一名学生代表爬黑板,在板图上标注以上地形单元的位置和名称。 其他同学思考:拉丁美洲地形、地势特征? 总体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地形类型复杂多样。 三大地形区 北部:墨西哥高原 西部:安第斯山脉 东部:平原高原相间分布 【探究1】——考点一:板块运动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原理分析安第斯山脉的成因。 2、气候

高考地理微专题“风”教学设计

高考地理微专题“风”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风向的判断方法; 风力的判读; 风的影响。 能力目标: 灵活运用风的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的问题;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风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让学生体验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色,培养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想: 本节知识学生都基本学习过,让学生自己梳理知识链,本节课重点在于知识的整合,系统归纳,提高学生的读取信息能力,综合分析、逻辑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型: 专题复习课 【真题展示】 此类题在近五年的各地高考卷中经常出现,属于高频高点,所以把这个点单独摘出进行系统化的梳理与训练,从而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一、风向的判读 (一)、通过等压线图、火山灰厚度等值线图或大气污染物浓度等值线图判读风向 【高考真题一】 (2013全国卷)图4示意我国某地区14日6时的气压形势,L 为低压,图中天气系统以200千米/天的速度东移。读图4,完成9~11题。 9. 图中甲地14日6~9时的风向为 A. 偏东风 B. 偏南风 C. 东北风 D. 西北风 【答案】B (二)、通过风向符号图、指向标、风玫瑰图判读风向 【高考真题二】 1005.0 L 1000.0 图4 N ·甲 997.5 100 0 200km 1000.0 等压线/hPa

(三)、通过当地的气候类型或所处的风带判读风向 【高考真题三】 (2013四川)读图2,回答3~4题。 3. 图示区域从沿海向内陆,陆地自然带依次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给该区域带来降水的主导风是 A. 东北风B. 西南风C. 东北风D. 东南风 【答案】3.B (四)、通过沙丘、旗形树冠等地理景观图判读风向 【高考真题四】 (02春季文综卷)读右图,图中等高线表示一种风力堆积的地表形态。回答7小题。 7.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A 、东北 B 、西北 C 、东南 D 、西南 【答案】7.B 二、风力的判读 【高考真题五】 (2013高考新课标二卷)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畜、多风、植被稀疏。图5所示区城中,M 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 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2)分析H 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8分) 【答案】(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分)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3分)H 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分) 0~200米 200~500米 500~1000米 1000~2000米 海洋 河流 例

(完整版)中国地理全套教案

第一单元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 复习目标:1、中国地理位置、国土构成、行政区划;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 复习方法:地图分析法 复习过程与分析: 一、中国的疆域(高考几次命题要求对中国疆域的感悟,地图、地球知识的结合。) 1、从世界看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中国领土四端点: 最北端: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多) 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 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相交处(135°E附近) 西:新疆帕米尔高原上(73°E附近)(大致与北京同纬度) 思考:①我国跨纬度近50°,南北距5500km 。 ②我国跨经度60°多,跨5个时区,最大时差4小时。 ③我国西端点日出比北京迟: 2小时52分钟。 3、中国濒临的海洋 ①东临西海一洋:(图中分析) 北至南:渤海(我国内海)——120°E经线穿过,长芦盐场,海滨浴场,油气资源, 海洋污染。 黄海——与渤海全是大陆架,朝鲜半岛 东海——包括台湾海峡,油气与海洋渔业资源 南海——油气资源,海洋渔业资源 太平洋:台湾岛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 ②中国的领海,内海,专属经济区。 内海——渤海,琼州海峡。 领海——海岸基线至12海里(1海里约 1.85千米) 专属经济区:至200海里。 ③海岸与岛屿: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 岛屿有台湾岛(最大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5000多个。

4、中国的陆界与邻国(中国非常重视与邻国的关系: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和 平周边环境和加强经济贸易往来。) ①陆界长达2万多千米。 ②陆上邻国15个: 东:朝鲜(鸭绿江,图们江) 北:俄罗斯、蒙古 西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 西: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 西南: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 南:缅甸,老挝,越南 ③隔海相望的6国家:东:韩、日本 东南:菲律宾 南:马来西亚、文莱、印尼 5、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①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a、光热充足,利于农业生产; b、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思考:纬度位置特点:a、大部分在温带,少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b、纬度跨度大。 ②海陆位置的优越:海陆兼备的国家。 a、东临太平洋,夏季风带来丰沛降水,利于农业生产。 b、陆上海岸线长,大陆架广阔,利于海洋事业发展。(航运,贸易,水产,矿产) c、陆上邻国多,陆上交通可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 二、中国的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 ①三级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 县(自治县、市) 乡(镇) ②特别行政区:香港(1997.07.01)澳门(1999.12.20) 2、对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认识:(多翻地图) ①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②地图上的位置,轮廓的记忆 a、临海省、区、市

高三地理教学计划报告

高三地理教学计划报告 高三地理教学计划报告提升应用能力。 4.全面阅读教材,掌握灵活运用地理原理的能力。 5.狠抓落实,特别注意目标生中地理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 6.合理安排考与练,引导学生注意总结归纳考试和练习中反映出的自己在知识、能力及方法上的缺漏,在日后学习中注意调整提高。 第二轮复习,20xx年3月底至5月中,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能力提高。 7. 复习对策:本轮复习可以主干知识为载体,以专题为基础,以区域为平台,通过加强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全面提高学科思维能力。 高三地理教学计划报告(二) 本学期主要进行高考一轮复习,高考一轮复习追求基础全面,主要针对所有知识点,夯实基础,牢固识记,真正理解,灵活运用,形成系统条理的知识体系。本阶段复习的依据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按照章节系统复习,以教材基础知识为主,构建知识框架。立足课程标准,在复习中抓准知识点,对于课程标准中所列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让学生应该熟练掌握,自觉

做到章章有归纳,节节有提炼,课课有总结。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储备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的能力,推理论证的能力。 教材内容分析 本学期主要复习区域地理、地理必修Ⅰ、地理必修Ⅱ、地理必修Ⅲ。区域地理包括基础知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它是中学地理学习和考试的基础,是地理学习的起点和归宿。地理必修Ⅰ、地理必修Ⅱ和地理必修Ⅲ是系统地理,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是中学地理学习和考试的重点。 教学进度 第一部分区域地理 第一章基础知识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节地图 第二章世界地理 第一节世界地理概况 第二节亚洲 第三节五个重要地区

高中地理全套教案《优质课精选必修选修》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课程标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标准解读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 从本条“标准”的设计来看,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标准”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围之内,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实际上,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2)教学重点 ? 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存在和繁衍。 (3)教学目标 ? 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 能选用一定的资料(数据、图表等)说明地球行星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 在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探讨活动中,能运用自己搜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 ? 尝试运用已学知识,写一段文字,表达宇宙环境认识方面的一个观点。 (4)教学方法 ? 小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二、知识结构 三、教学过程 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板书) 【引导、讲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系。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案

一、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北半球的夏季(7月)向北移,北半球的冬季(1月)向南移。 二、季风环流 1.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常见的天气系统有锋面和气旋、反气旋系统。在单一气团的控制下天气是晴朗的,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别。低压中心因气流上升而多阴雨天气,如台风天气。高压中心气流下沉而天气晴好,如寒潮、伏旱天气。锋面存在于低 压槽内,主要是因为低压槽附近有冷暖气流交汇,高压脊控制为晴朗天气。 在中高纬度地区的近地面,一般气旋和锋面联系在一起,称之为锋面气旋。锋面一般沿槽线向两侧延伸,一侧为冷锋,另一侧为暖锋。不管是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西侧都是冷锋、东侧都是暖锋。 四、气候(气温、降水、气压、风)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太阳辐射:一般是纬度越低,气温越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各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 不同,是造成世界各地气温不同的主要原因。 大气环流:包括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带。在调节全球热量、水汽的的不平衡时又使气 候复杂化。 下垫面

①.海陆差异的影响: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温的影响(以北半球为例) b.海陆分布对降水的影响: 大陆性气候降水少且年内分配不均;海洋性气候降水多且年内分配均匀。 c.洋流的影响 ②.地形的影响 海拔高度的影响 阴阳坡的影响:阴坡蒸发少,湿润;阳坡蒸发多,干旱。 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形成雨影区。 山脉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分布规律和范围:如南、北美洲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使得西海岸气候呈现南北狭长延伸而逐步更替的变化特点。 人类活动:温室气体使全球气温升高,臭氧层破坏,酸雨危害。另外:人类植树造林、修水库也可调节局部气候。

中图版中国地理必修教案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 【课标要求】 ·正确理解区域与区域差异的含义。 ·掌握并理解不同区域的特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并探讨差异成因。 ·结合我国时事背景,探究我国三大自然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三大经济地带的差异、区际联系和协调发展等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第一课时区域和区域差异与中国三大自然环境的差异 遂川中学李田古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区域与区域差异的含义。 2.掌握并理解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学会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原理,分析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并能根据提供的文字、图表等材料找出区域差异,分析区域特征。 3.尊重客观差异,并探讨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差异的成因,掌握辩证、动态、科学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重点、难点】 ·区域与区域差异的含义,自然区域划分的依据,中国三大自然区的主要特征。 ·运用文字、图表等材料找出区域差异,分析区域特征,探讨差异成因。 【教学用具】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法、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知识梳理】三大自然区的形成 1.一般依据哪些自然地理要素来划分自然区域差异? 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主要特征 名称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地势海拔较低,属于地势第 二、三级阶梯 海拔较高,差别显著, 属于地势第二级阶梯 海拔很高, 为地势第一级阶梯 地形平原、低山丘陵高原或高山和盆地高原,边缘的高山峡谷 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年降水量大于400mm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气温 年较差、日较差大,多大风;年降 水量少,小于400mm 高寒气候;气温低,冻 土广布;太阳辐射强烈; 风力强大 植被 以森林和 森林草原为主 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草原 荒漠、草原和 高山草甸灌丛 土壤多为森林土壤, 淋溶作用强 多为草原、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 较低,可溶性盐分含量较高 土壤发育程度差, 土层浅薄 水文多为外流河(区)和淡 水湖,地表水以雨水补 多为内流河(区)和咸水湖, 径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多冰川、湖泊,是许多 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近代以来,特别是在实行学科课程的条件下,教学计划主要是学科的计划,或只是学科表。以下是WTT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工作计划,欢迎参考阅读! 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工作计划一 一、教学理念 1、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2、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够独立和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3、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 4、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本学期教学任务 完成高中地理(必修2)教学。 三、教材分析

“地理2”的主题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其核心内容是人文地理环境的研究,包括地球上的人类状况(人口问题)-人类居住在什么地方(聚落问题)-人类干什么(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对其生产生活活动的反思(人地关系问题)及其反思结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四部分。有以下特点 1、从公民的素质教育出发,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2、为高中地理课程学习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 3、采取案例学习的思路安排课程内容 四、学生情况分析 这学期所教高一地理4个班,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地理学习,初步了解了高中地理的基本学习内容,对高中地理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与复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A班学生有深度学习的好习惯,缺乏的是活泼的气质,但又内敛的风度。经过一个学期教学活动,学生已经整体接受地理学科,并形成良性关系,在学习方式上,学生逐渐养成了有效学习方式,地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不断增强,需要的是知识加深和拓展,平时高考题型的渗透。 B班学生地理基本素质不高,水平相差也比较大,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

初中、高中地理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教学视频专辑

以下为初中、高中地理视频专辑(专辑名称—视频个数) 浏览时请按下CTRL+点鼠标左键就可直接打开 这里只有几万视频中的一部分,更多视频请到https://www.doczj.com/doc/fe15590072.html,浏览 -------------初中地理视频专辑列表----------------- 初中地理七八年级优质课视频专辑(46) https://www.doczj.com/doc/fe15590072.html,/playlist_show/id_16580287.html 初中地理七八年级优质课视频专辑(5) https://www.doczj.com/doc/fe15590072.html,/playlist_show/id_16545580.html 七八年级初中地理优质课视频专辑(42) https://www.doczj.com/doc/fe15590072.html,/playlist_show/id_16545578.html 广东省新课程初中地理优质课评比暨观摩(18) https://www.doczj.com/doc/fe15590072.html,/playlist_show/id_15118090.html 初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视频(34) https://www.doczj.com/doc/fe15590072.html,/playlist_show/id_15118017.html 初中地理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集锦教学视频(35) https://www.doczj.com/doc/fe15590072.html,/playlist_show/id_16702151.html 新课程初中地理广东省名师课堂优质课课例(3) https://www.doczj.com/doc/fe15590072.html,/playlist_show/id_16702154.html ---------------高中地理视频专辑列表------------------ 高中地理优质课视频(35) https://www.doczj.com/doc/fe15590072.html,/playlist_show/id_16581902.html 高中地理优质课视频专辑(23) https://www.doczj.com/doc/fe15590072.html,/playlist_show/id_16581898.html 新课程高中地理名师课堂实录 https://www.doczj.com/doc/fe15590072.html,/playlist_show/id_10687034.html 广东省高中地理名师课堂课例示范(19) https://www.doczj.com/doc/fe15590072.html,/playlist_show/id_10686959.html 2010年浙江省高中地理优质课评比暨观摩(8) https://www.doczj.com/doc/fe15590072.html,/playlist_show/id_10686857.html 新课程高中地理特级教师课例示范(7) https://www.doczj.com/doc/fe15590072.html,/playlist_show/id_10686773.html 高中地理教学视频(13) https://www.doczj.com/doc/fe15590072.html,/playlist_show/id_6595332.html

高一地理教学计划进度表.doc

高一地理教学计划进度表 不知不觉新的学期已经到来,作为高一的地理老师,应该如何制定教学计划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关于高一地理教学计划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高一地理教学计划篇一 1、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抓好常规教学,转变教学理念; 2、在总结实施高中地理(必修1部分)新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 3、具体教学过程中,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地理学科和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地理教育的功能; 4、通过对地理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地理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地理意识,汲取地理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地理洞察力和地理使命感。 二、情况分析 1、课标分析: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教材分析: (1)本学期高一地理采用人教版教材,高一下学期教学内容是地理必修2,是人文地理部分,主要介绍人地环境的基础知识、人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学生能独立或合作进行人文社会的分析和调查;(2)掌握阅读、分析、动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全册六大单元。 (3)新教材每节课的知识容量都非常大,教师必须学会处理好教材与课标的关系、学生活动与完成教学任务的关系,特别是人文数据、理论的不断更新,更需要老师认真备课,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 3、学生分析: 存在的学习问题: (1)高一学生由于初中对地理课不够重视,无论学科知识、学科能力都较薄弱,新课程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他们来说会存在较大困难。 (2)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会有较大的兴趣,但专题式的探究学习,部分学生会感到有困难,不易把握知识点。 三、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教学措施: 1. 备课时重点研究教材和学生,圈出难点、重点,把知识分为了解层次、识记层次、掌握并运用层次,针对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做到有的放矢,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记住常识。 2. 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要做到先管后教,以提高学生兴趣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热力环流和风 课标内容解读:(目标细化) 运用图标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风的形成过程,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活动视频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 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究原理、总结规律的能力。 4. 学会辩证的看待事物,树立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 一、实验活动视频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实验活动,观看实验中的烟雾怎样运动,从而导入新课 二、目标展示,让学生一起细读本节学习目标。 三、讲授新课 1、要达成以上目标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检查大家预习情况,并补充气压、等压线、等压面的知识。

2、让大家背着知识行囊开启本节课的探索之旅。结合导学案及课本,大家有四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交流合作完成探究一热力环流的形成。第一个问题:地面受热均匀,大气有无明显运动,等压面怎样分布 第二个问题:等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首先怎么运动 第三个问题:大气的垂直运动会引起高空大气密度发生怎样的变化? 气压呢? 第四个问题:大气在水平方向怎么运动? 总结:大家整理思路,相互描述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 第六个问题:观察大屏幕,观察等压面发生的怎样的变化? 第七个问题:(1)大气总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吗?(2)高压的数 值一定高于低压的数值吗?小试牛刀,练习本问题。 第八个问题: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实验现象。 理论联系实际案例分析: 同学黑板画出海陆风、城市风示意图,并进行解释现象。 城郊之间也有热力差异,形成城市风,看下面两个小题:通过小题加强对城市风的理解。 在城市风的高空,气流有城市流往郊区,在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往城市,大气的这种水平运动就是风。下面我们继续本节课的探索之旅,大家有两分钟的时间先独立思考,再有两分钟的时间小组合作交流,完成探究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问题一:画出导学案两图中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并比较大小 问题二:如果仅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将会如何运动?

高三地理复习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地理高考复习 专题一地球与地图 【命题趋向】 本专题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有关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及地球仪上的经纬网与地理坐标;另一部分是有关地图的三要素,等高线地形图及其应用。对于第一部分高考将会着重考查经纬线、地理坐标等实际应用问题;第二部分主要考查地图知识的运用,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实际应用。 最后冲刺的针对性:(1)借助常见的图例、注记,利用地图上的方向判定规则、比例尺、等值线判读技能等,分析、归纳地理事物的分布、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并从中查找所需的地理信息。(3)运用地图信息,进行空间定位及探寻地理事物间的联系。 高考重点:1.从考核内容上看,主要是以等高线图为切入口,考查识图能力;少量涉及地图上面积的估算、地形特征的描述。 2.从考核形式上看,有的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有的设置试题情景,情景上贴近学生学习与生活。 3.从考查能力上看,识图能力是根本,也是知识迁移的基础,以后在多类等值线图中都可以借鉴等高线图的读图技巧。 命题趋向:1.常规地图上方向、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可能会设置新情景,增加试卷的亲和力,营造轻松、熟悉的考试氛围。2.地图上面积估算、等高线地形特征的文字描述,试题的难度要求可能降低;等高线与聚落、交通线结合的试题可能增加。 【回归教材】 测试要点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赤道周长4万公里;平均半径6371公里。 测试要点二:地球仪1、地轴:地球自转轴,其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点。 2、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赤道为最大的纬线圈,指示东西方向;纬度:以赤道为00,向南北两极度量到900,北极点为900N,南极点为900S。 3、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也称为子午线,指示南北方向;经度:人们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0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由此向东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章从世界 __ 第一节疆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识记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理解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 培养读图能力;形成地理位置空间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读图,掌握地理事物的分布;运用资料,分析、对比,获得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深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掌握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理解其优越性。 【教学难点】 1. 地理位置空间感的建立。 2. 地理位置优越性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回顾七年级地理学过的知识,还记得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吗? (学生回答、更正) (教师补充、归纳)主要从经纬度位置(包括半球位置与五带位置)、海陆位置(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关系)等方面来分析,有时还从与邻国或邻区的相对位置来描述。

二、展示目标 识记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并理解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三、问题引导自学探究 1、猜一猜:“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两 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最大洋,尾靠全球最大陆。”请同学们猜一猜:描述了我国的哪些位置? (学生回答、更正)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 2、“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两分它居东”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1)在地图上指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并说出中国在哪个半球? (2)在地图上指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并说出中国在哪个半球?

(3)观看教材第3页图1.2标出的五个国家,说说从东、西半球看,与中国在同一半球的是哪些国家?从南、北半球看,与中国在同一半球的是哪些国家? (学生回答、更正)(1) __、蒙古、日本(2) __、 __、蒙古、日本 3、综合比较以上五个国家,说说从经度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三者来看,最能体现我国位置优越性的是什么位置? 4、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及北纬30°、60°纬线的大致位置。探讨下列问题: (1)在地图上指出高、中、低纬度的划分界线,并说出中国所处的纬度范围。 (2)在地图上指出五带的划分界线,说出中国位于哪个温度带? 5、与 __、 __、巴西相比,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是什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总结出分析纬度位置优越性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纬度位置→气候(气温)→农业

高三年地理备课组教学计划

p 1.讲,练,改,评,补五环节。 2.精讲:备课是关键,严格参读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进行专题梳理与整合,建立思维导图。 3.精练:试题的编制或改编整合要一定注意其题目的价值及有效性,适量,且针对不同的学情。学生的练在于提高能力和技巧,以及速度和答题规范 4.精批:有练必批,且考试质量分析尤其重要。 5.精评:评知识缺漏,评解题思路,评答题技巧与答题习惯,温故知新。 6.精补:针对错误率高的考题,出变式题,针对系统地理补缺补漏。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三)三轮复习基本思路与方法 1.基本思路:题目引领,回扣教材 突出重点,堵漏补缺 模拟训练,规范提高 2.基本方法:练,评,补,悟 xx届高三地理高三地理教学进度表周次日期课时教学内容12.1-2.75选修5第一章练习讲评试卷讲评22.8-2.145选修5第二章练习讲评试卷讲评32.15-2.216选修5第三章练习讲评试卷讲评42.22-2.286二轮复习专题一图表判读试卷讲评53.1-3.76专题二地球运动试卷讲评63.8-3.144XX市质检专题三物质运动与能量试卷讲评73.15-3.216专题三物质运动与能量试卷讲评83.22-3.286专题三物质运动与能量试卷讲评93.29-4.46专题四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试卷讲评10-4.5-4.116福建省质检专题五人口与城市试卷讲评114.12-4.186专题六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试卷讲评124.19-4.256专题六专题七人地协调试卷讲评134.26-5.25五一节专题八区域地理与地理信息试卷讲评145.3-5.96专题九自然灾害与热点问题试卷讲评155.10-5.166三轮复习整理知识体系试卷讲评165.17-5.236三轮复习解题的基本思路与要求试卷讲评175.24-5.306三轮复习信息交流185.31-6.6自主复习196.7高考

最新高三地理公开课的教学反思范文

最新高三地理公开课的教学反思范文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现在我们年段已经进入高考第二轮的专题复习,我这次上公开课的内容是《地球和地图》这个专题中的有关时间计算和日期变更这一部分。有关地方时、区时、日界线等知识是中学地理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及自主命题省份高考地理考卷必考的知识点。随着人类交往的密切,国与国之间联系也越来越来密切,使得该知识点在生产、生活中得以广泛应用,因此这一部分内容成为近几年来高考重点考核的内容。该类题重点考察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知识应用及迁移能力,图形设计新颖、设问灵活、综合程度高,具体命题可能结合某一重大地理事件进行,往往以日照图为切入点,进行时间和空间上大跨度的综合考查,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的考查,在平时及高三复习时应予以高度重视。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对于这节公开课我是这样这样进行设计的:课前用五分钟左右把前一节课复习过的有关地图这一部分内容用提问的形式帮助学生回顾一下,然后用三十分钟左右以讲练结合的形式讲清以下四方面内容,①经线和中央经线,②0点和12点,③晨线和昏线,④时间和空间日界线等来复习本专题内容,最后留五分钟左右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本节课内容。但课后发现实际教学过程与最初的教学设计并不完全一只。细细一想,我觉得主要是这样的原因,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或者对教学实践反思得不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我们自己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这一环节准备得不充分,因而也就难以使课前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的教学过程相一致。因此在备课时除了要备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外,还要备我们这边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这一环节,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从而优化教和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复习,从而取得最佳的第二轮专题复习效果。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结合我上的这节公开课的内容,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进行的: 1。认识实质:时间的计算与日期的变更其实质可从四方面理解。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东早西晚(定性);地球自转周期→1个太阳日→15°/小时(定

高三地理专题复习教学案:区域可持续发展

专题五区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5.2 区域可持续发展 【思维导图】 考点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考例导悟】 例右图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 和年输沙量比较图。读图回答1~2题。 1.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2015 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 以上流域 ①引水灌溉,减少泥沙下泄②削山平 地,减小坡面径流③保持水土,减少泥沙 流失④气候变暖,降低暴雨强度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 游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起伏B.流域面积 C.兴修水库D.水土保持 【主干精讲】 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 1.问题判断 (1) 湿润地区:植被破坏→产生水土流失→诱发滑坡、泥石流。 (2)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水资源减少、产生土壤盐碱化→加剧

土地荒漠化。 2.原因分析 (1) 自然原因:主要从地理位置、气候特征(降水特征、气温、风力等)、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起伏)、植被覆盖率大小及地质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2) 人为原因:主要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进行分析,如过度放牧、过度农垦、乱采滥挖、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要注意材料中的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等。 3.防治措施 (1) 组织管理措施:如颁布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与管理,提高保护意识,制定相应的应急预警机制等。 (2) 工程措施:因地制宜。 (3) 生态措施: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 【迁移应用】 绿洲是干旱、沙漠化地区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发展灌溉农业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工自然生态系统。下图为某区域绿洲生态系统剖面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绿洲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发源区、 流通区、形成区、外围区,其中戈壁对 应的地区可能是 A.发源区B.流通区 C.形成区D.外围区 2.如果图示区域大量开采煤炭, 可能导致 A.森林、草场萎缩B.地下径流增加 C.沙漠面积扩大D.湖水盐度下降 我国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为冲积性黄土母质在海浸母质上沉淀而成。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当地发展了“上农下渔”农业模式,即挖土成塘,注水养鱼,堆土成台,在上耕作。图Ⅰ示意该三角洲地区不同植被类型下表层土和底层土壤盐碱状况,图Ⅱ示意“上农下渔”的农业模式。据此回答3~5题。 3.关于该三角洲盐碱地的分布特征,正确的是 A.表层土壤含盐量低于底层含盐量B.灌木林含盐量高于乔木林含盐量 C.三角洲滩涂裸地底层含盐量最高D.乔木林表层和底层含盐量差最大 4.台田的盐碱程度一般比普通农田低,其原因可能是 A.台田气温低,蒸发弱B.台田降水量大,利于排盐 C.台田地下水埋藏较深D.台田土壤板结,盐分不易上升 5.限制该三角洲“上农下渔”模式大面积推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土壤B.地形C.水源D.热量

高三地理的教学计划

高三地理的教学计划 教学的概念是从教学现象和教学实践抽象和概括出来的,教学的内涵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对教学这一概念的厘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下面是收集整理的高三地理的教学计划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高三地理的教学计划(一) 一.学生基本情况 通过综合分析我校地理考试成绩,为了有效提升地理教学水平,搞好复习,提高地理教学实效性,特制订本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二.指导思想 本学期必须紧抓地理教材、地理课程标准、注重双基教学,构建地理主干知识框架和网络,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关注社会和生活。处理好自然、人文和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热点问题应体现地理学的应用功能与社会价值地理能力的核心是图表、文字信息的分析应用能力。教学中应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评价、归纳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钻研教材、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研究近三年 咼考试题 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考试说明,研究20xx20xx年高

考题,要不断研究高考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深刻理解考试大纲内容和含义,认真学习试题分析,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能力要求,使自己的教学不偏离高考的要求。重视每次考试对试题的分析,根据存在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评试卷或调整教学策略。 2、抓好双基把握好教学导向 在高三的备考中,教师的复习不能带有侥幸的心理去猜题、押题,一定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立足于双基,从地理概念、地理分布、地理事象,到地理读图、地理过程、地理原理,再到地理观念、地理能力、地理规律,要强调地理特征的空间性。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做到万无一失。为此,应重视地理原理的教学,并重点抓住以下几方面:一是夯实基础识,到边到沿,不留死角;二是建构和完善学科主干知识体系;三是对重点知识形成专题,挖掘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强化规律(过程)和方法,重视联系和运用。 3、强化地理图表的学习 空间性是地理学科区分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特点。地理高考题可以说是无图表不成题,从客观性试题到主观性试题,均以图表为信息加以命题,可以说学生从地理图表中索取信息的能力,是地理高考成败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平时复习,应以课本中原图为基础,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地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环境保护 科目:地理课型:复习教学对象:高三、1 班 【课程标准】: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1.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2.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归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1.举例说明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举例说明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说出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3.根据有关资料,说出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4.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3.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4.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5.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四.环境污染与防治 1.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以某些环境污染事件为例,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3.针对某类环境污染,说出其防治的主要措施。 五.环境管理 1.说出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2.举例说出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3.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复习选修六《环境保护》,主要以二轮材料《山东高考》为抓手,以近五年全国Ⅰ卷第44 题“环境保护”为实例,归纳总结环境

保护高考题做题方法、思路,力求总结规律,提高选做题得分率。【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复习环境保护相关基础知识、基本原理。 2.能力目标: 通过高考真题,总结做题方法,归纳做题规律。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 1.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高考高频考点。 2.各类环境问题的危害、成因及措施等。 【学情分析】: 环境保护为选修内容,学生对其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并不很扎实,双基仍需夯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