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学综合总结--名词解释

药学综合总结--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药剂学

药剂学:pharmaceutics,pharmacy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剂型:dosage form为适应诊断、治疗或预防疾病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制剂:pharmaceuticals,preparations根据药典或药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标准,为适应诊断、治疗或预防疾病的需要而制成的药物应用形式的具体品种。

药典:pharmacopoeia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主持编纂、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处方:医疗和生产部门用于药剂调剂的一种重要书面文件。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非处方药OTC:是指为方便公众用药,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或审定后,不需要医师或其它医疗专业人员开写处方即可购买的药品。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药品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和原料药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的关键工序

GLP:是英文Good Laboratory Practice 的缩写,中文名称为<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GCP:文名称“Good Clin ic al Practice”的缩写。中文名称为“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是规范药品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

GAP:英文名称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中文名称“良好农业规范

GSP:是英文Good Supplying Practice缩写, 在我国称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它是指在药品流通过程中,针对计划采购、购进验收、储存、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环节而制定的保证药品符合质量标准的一项管理制度。

增溶: 某些难溶性物质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增加溶解度并形成溶液的过程。

助溶:系指难溶性物质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主要是水)中的溶解度。这第三种物质称助溶剂

潜溶: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溶剂中的溶解度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潜溶。

混悬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非均相

液体制剂。

Stokes定律:混悬剂中的微粒受重力作用产生沉降时,其沉降速度服从Stokes定律:V= ,式中V-沉降速度cm/s,r-半径,p1和p2分别为微粒和介质的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n为分散

介质的粘度。

絮凝:在分散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的某种电解质,使S电位降低,以减少微粒间

电的排斥,出现絮凝状态,形成疏松的纤维网状结构,振摇后可重新分散

均匀,这种作用称絮凝。

反絮凝:如在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是微粒表面的S电位升高,静电排斥力

阻碍了微粒之间的碰撞聚集,这个过程称反絮凝。

乳剂:系指互补相容的两种液体混合,其中一相液体以液滴状态分散于另一相液体中形成的非均相液体分散体。

灭菌:用物理或化学等方法杀灭或出去所有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手段。

无菌:系指在任一指定物体,介质或环境中,不得存在任何活的微生物。

D 值: 在一定温度下,杀灭90%微生物所需要的灭菌时间。

Z值:降低一个LgD值所需要升高的温度,即将灭菌时间减少到原来的1/10时

需要升高的温度或在相同的灭菌时间内,杀灭99%的微生物所需要提高的

温度。

F值:在一定的灭菌温度(T)下给定的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在参比温度(T0)下给定的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

F0值:在一定的灭菌温度(T),Z值为10C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C,Z值为10C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min).

等渗溶液:系指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属于物理化学的概念。

等张溶液:系指渗透压与红细胞膜张力相等的溶液,属于生物学概念。

氯化钠等渗当量:系指与1g药物呈等渗的氯化钠的质量。

热原:是微生物的一种内毒素,存在于细菌的细胞膜与固体膜之间,是磷脂,脂多糖和蛋白质的复合物。

注射后能引起人体致热反应的物质。

Noyes-whitney方程:假设固体表面药物的浓度为饱和浓度Cs,溶液主体中药物的浓度为C,药物从固体表面通过边界层扩散进入溶液主体,此时药物的溶出速度(Dc/dt)可用Noyes-whitney

方程描述,

式中:K-溶出速度常数,D-药物的扩散系数o-扩散边界层厚度,V-溶出介质的量,

S-溶出届面积。在漏槽条件下C-0:

相对湿度(RH):系指在一定总压及温度下,湿空气中水分蒸汽压p与饱和空气中水分蒸汽压Ps之间的百分比,常用RH%表示。

临界相对湿度(CRH)溶性药物在相对湿度较低的环境下,几乎不吸湿,而当相对湿度增大到一定值时,吸湿量急剧增加,一般把这个吸湿量开始急剧增加的相对湿度称为临界相对湿度(Critical

Relative Humidity,CRH)

置换价(Displacement value,DV):药物的重量与同体积基质的重量的比值称为该药物对基质的置换价。

式中,G-纯基质平均栓重,M-含药栓的平均质量,W-每个栓剂的平均含药重量。

剂量:药物用于机体发生特定生物效应而产生治疗作用的成人一次平均量。

溶解度:系指在一定温度下(气体在一定的压力)下,在一定量溶剂中达饱和

时溶解的最大药量,是反映药物溶解性的重要指标。

表面活性剂:是指那些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HLB值:亲水亲油平衡值,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和力。

接触角:液滴在固液接触边缘的切线与固体平面间的夹角称接触角。

休止角:粒子在粉体堆积层的自由斜面上滑动时受到重力和粒子间摩擦力的作用,当这些力达到平衡状态时,此时粉体堆积层的自由斜面与水平面所形成的最大角称休止角。

分配系数:(partition coefficient,P) 代表药物分配在油相和水相中的比例。P=在油相中药物的质量浓度\在水相中药物的质量浓度。

药品注册:是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注册申请人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拟上市销售的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等进行审查,把那个决定是否同意其申请的审批过程。

固体分散体制备技术:是将难溶性药物高度分散在固体载体材料中,形成固体分散体(solid dispersion)的新技术。

包合物:系指一种分子被全部或者部分包合于另一种分子的空穴结构内,形成的特殊的络合物。

纳米乳:系粒径为10-100nm的乳滴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介质形成的一种热力学稳定的胶体溶液。

微囊:系指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作为囊膜,将液态或固态药物包裹

而成药壳型的微囊。

微球:指药物溶解或(和)分散在高分子材料中,形成骨架型微小球状实体,称微球。

复凝聚法:系使用带相反电荷的两种高分子材料作为复合材料,在一定条件下交联且药物凝聚成囊的方法,称复凝聚法。

脂质体:由磷脂和胆固醇能组成,具有类似生物膜的双分子层结构。

长循环脂质体:脂质体表面经适当修修饰后,可避免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延长在体内循环系统的时间,称为长循环脂质体。

免疫脂质体: 在脂质体表面接上某种抗体,使具有对靶细胞分子水平上的识别能力,提高脂质体的专一靶向性,称免疫脂质体。

泡囊:又称类脂质体,由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组成,也具有类似脂质体封闭的双层结构,但比较不易泄漏,也比脂质体稳定。

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制剂。

控释制剂:系指药物能在预定的时间内自动以预定的速度释放,是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内的制剂。

迟释试剂:药后不痢疾释放药物的制剂,包括肠溶制剂,结肠定位制剂和脉冲制剂等。

生物等效性:是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给以相同的实验剂量,反映其吸收速率和程度的主要动力学参数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口服定时药系统: 据人体的生物节律变化特点,按照生理和治疗的需要而定时定量释药的一种新型给药系统。

口服定位释药系统:系指口服后能将药物选择性的输送到胃肠道的某一特定部位,以速释或缓,控释释放药物的剂型。

靶向制剂:又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system,TDS,)是指借助载体,配体或抗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胃肠道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的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

的给药系统。

透皮给药系统:或称经皮治疗系统(TDDS,TTS)系指经皮肤敷贴方式用药,药物透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转移至各组织或病变部位,其治疗或预防疾病作用的给

药系统。

生物技术工程:是应用生物体(包括生物,动物细胞,植物细胞)或其组成部分(细胞器官),在最适条件下,生产有价值的产物或进行有益过程的技术。

生物技术药物制剂:是指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借助某些微生物,植物或动物来生产的药品。

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medicinal chemistry) 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它既要研究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

特征,与此相联系的理化性质,稳定性状况,同时又要了解药物进入机体后的生物学效应,毒副

作用及药物进入体内后的生物转化等化学-生物学内容。

生物烷化剂:系指能在体内形成缺电子活泼中间体或其他具有活泼亲电性基团的化合物,进而与生物大分子(如DNA,RNA或某些重要的酶类)中含有丰富电子的基团(如氨基,巯基,羧基,磷酸基等)进行亲电反应共价结合饿,使其丧失活性或使DNA分子发生断裂。

抗生素:是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或合成的类似物,在体外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存活,而对宿主细胞不会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

代谢拮抗:指设计与生物体内基本代谢物的结构有某种程度相似的化合物,使与基本代谢物竞争或干扰基本代谢物的被利用,或渗入生物大分子的合成之中形成伪生物大分子,导致致死合成,从而影响

细胞的生长。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上皮细胞直接分泌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化学信使物质,被血流带到体内特别部位---靶器官发挥作用的物质。

维生素:是维持人类集体正常代谢功能所必需的微量营养物质,它不是构成人体组织的原料,也不是能量来源,但它主要作用于机体的能量转移和代谢调节。人体自己不能合成或合成量少,必须从食物

中摄取。

特异性结构药物:

非特异性结构药物:

生物靶点:能够与药物分子结合并产生药理效应的生物大分子称为药物的作用的生物靶点。

孤儿受体:是指其编码基因与某一类受体家族成员的编码有同源性,但目前在体内还没有发现其相应的配体。

反义技术:是指用人工合成的或天然存在的寡核苷酸,以碱基互补方式抑制或封闭靶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的增殖。

先导化合物:是指有独特结构且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它可能因为活性太小,选择性不高,或药代动力学性质不好,不能做为新药开发,但可以在该化合物结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结构改造或

修饰,得到符合治疗要求的新药。

Me-too药物:特指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药物,其药效和同类的突破性的药物相当。这种旨在避开“专利“药物的产权保护的新药研究,大多数以现有的药物为先导物进行研究。

生物电子等排体:凡具有相似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又能产生相似的生物活性的相同价键的基团都称为生物电子等排体。

前药:如果药物经化学修饰后得到的化合物,在体外没有或很少有活性,但在生物体或人体内通过酶的作用又转化为原来的药物而发挥药效时,则称原来的药物为母体药物(parent drug),修饰后得到的

化合物为前体药物。简称前药。

软药:指容易代谢失活的药物,是药物在完成治疗作用之后,按预先规定的代谢途径和可以控制的速率分解,失活并迅速排除体外,从而避免药物的蓄积毒性,这类药物称软药。

定量构效关系:指将各种常用的取代基的立体效应,电性效应和极性用参数定量的表达出来,活性数据用药理实验的数据表示出来,然后通过计算机回归计算出该类药物不同取代基的化合物的结构与活

性的函数关系。

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是在细胞膜生物通道水品山该选择性的阻滞Ca经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进入细胞内,减少细胞内Ca浓度的药物。

钠离子通道阻滞剂:主要用于心率失常的治疗,是一类能抑制Na内流,从而抑制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振幅及超射幅度,减慢传导,延长有效不应期的药物。

他丁类药物:他汀类药物(statins)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此类药物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阻断细胞内羟甲戊酸代谢途径,使细胞内

胆固醇合成减少,从而反馈性刺激细胞膜表面(主要为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受体数量和活性增加、使血清胆固醇清除增加、水平降低。如洛伐他丁,美伐

他丁等。

药物分析

药物的鉴别试验(identification test):根据药物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采用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方法来判断药物的真伪。

比旋度:在一定波长与温度下,偏振光透过长1cm且每1ml中含有旋光性物质1g的溶液时测得的旋光度称为比旋度。

凡例:解释和正确地使用《中国药典》进行质量检定的基本原则,并把与正文品种、辅路及质量检定有关的共性问题加以规定,避免在全书中重复说明。“凡例”中的有关规定具有法律约束力。

杂质:指药物在生产或贮藏过程中引入的,无治疗作用或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甚至对人健康有害的物质。

重金属:系指在实验条件下能与硫代乙酰胺或硫化钠作用显色的金属杂质。

恒重:供试品连续两次干燥或炽灼后称重的差异在0.3mg以下即达恒重。

滴定度:系指每1ml规定浓度的滴定液所相当的被测药物的质量。

准确度:系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用回收率(%)表示。

精密度:系指在规定而测试条件下,同一均匀供试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的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一般可用偏差(d)、标准偏差(SD)或相对标准偏差(RSD)表示。

专属性:系指在其他成分可能存在下,采用的方法能准确测定出被测物的特性。

检测限LOD:指试样中被测物能被检测出的最低浓度或量。

定量限LOQ:指样品中被测物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其测定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线性:系指在设计的“范围”内,测试结果(响应值)与试样中被测物的浓度或量直接呈正比关系的程度。范围:系指能达到一定的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测试方法适用的高低限浓度或量的区间。

耐用性:系指在测定条件有小的变动时,测定结果不受影响的程度,为使方法可用于常规检查提供依据。色谱系统适用性试验:

亚硝酸钠滴定法:芳伯胺基或水解后生成芳伯胺基的药物在酸性溶液中与亚硝酸钠定量发生重氮化反应,生成重氮盐。用永停法指示终点,根据消耗的亚硝酸钠滴定液的浓度和毫升数,计算

出芳伯胺类药物的含量。反应式: ArNH2+NaNO2+2HCl→[Ar-N+≡N]Cl-+NaCl+2H2O 非水滴定法:系指用水以外的其它溶剂作为滴定介质的一种容量分析方法。

酸性染料比色法:利用碱性药物,在一定的PH条件下,可与某些酸性染料结合显色,进行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含量的方法。

效价:生物制品活性(数量)高低的标志,通常采用生物学方法测定。

中药:指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达其性味、功效和使用规律,并且按中医药学理论指导其临床应用的传统药物。

药品质量标准:指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所做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药政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药理学

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

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机体内的处置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动态规律。

药物:指用于诊断、治疗、预防疾病,有目的地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物质。

新药:指化学结构、药品组份或药理作用不同于现有药品的药物,其来源包括天然产物、半合成及全合成化学物质。

首关效应:指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系统,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人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

生物转化:指药物进入机体后,经酶或其他作用使药物的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一相反应:药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如—OH、—SH、—COOH、—NH2等)或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团暴露。

二相反应:药物的一级代谢物在另外的一些酶系统催化下通过一相反应形成的活性基团与细胞内的某些化合物结合,生成结合产物(二级代谢物)。

一室模型:假设机体给药后,药物立即在全身各部位达到动态平衡,这时把整个机体视为一个房室,称为一室模型或单室模型。

二室模型:假设药物进入机体后,瞬时就可在血液供应丰富的组织分布达到动态平衡,然后再在血液供应较少或血流较慢的组织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此时可把这些组织分别称为中央室和周边室,即二室模型。

表观分布容积:指体内药物总量待平衡后,按测得的血浆药物浓度计算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即理论上药物均匀分布所占有的体液容积)。

半衰期:一般指药物在血浆中最高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其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表示

了药物在体内的时间与血药浓度间的关系,它是决定给药剂量、次数的主要依据,

负荷剂量:凡使首次给药时血药浓度达到稳态水平的剂量称为负荷剂量。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F:是指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量和速率,用F表示,F=(A/D)X100%。

不良反应:系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所引起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生理、生化功能紊乱,甚至器质性变化称为不良反应。

副作用:指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毒性反应:指用药过量或长期用药或机体对药物敏感性提高时产生的危害性反应。

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仍然存在的药理效应。

继发反应:指在药物产生治疗作用之后继而发生的不良后果,也称治疗矛盾。

变态反应:指药物作为半抗原和血浆蛋白或组织蛋白结合形成抗原,引起机体体液性或细胞性免疫反应。停药反应: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后使原有疾病加重或出现与原疾病无关的不良反应,称为停药反应。

药物耐受性:反复用药后,机体对同一剂量的药物所引起的效应下降,称为药物的耐受性。

耐药性:系指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

多向耐药性:指肿瘤细胞在接触一种抗肿瘤药物后,产生了对多种结构不同、作用机制各异的其他抗肿瘤药物的耐药性。

量效关系:药物效应的强弱与其剂量大小或浓度高低呈一定关系,即量效关系。

受体:指可与药物相互作用并引起生理效应的生物大分子。

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a受体阻断药能拮抗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并使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作用,这一现象称为“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

人工冬眠疗法:指将氯丙嗪与异丙嗪、哌替啶等配伍组成“冬眠”合剂,使患者处于深睡状态,体温、代谢和组织耗氧量均降低,机体对缺氧和各种伤害性刺激的耐受力增强,利于患者渡过严重疾患的危险期,并可争取时间采取其他治疗措施。

锥体外系反应:长期大剂量服用氯丙嗪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帕金森综合症、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和迟发性运动障碍。

水杨酸反应:指服用阿司匹林剂量过大(5g/d以上)所产生的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力和听力减退的症状,总称为水杨酸反应。

首剂现象:首次给药可致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晕厥、心悸等,称“首剂现象”。

抗菌药:指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细菌或真菌感染性疾病的一类药物。抗菌谱:每种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称为“抗菌谱”。

抗菌活性:指药物抑制或者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化疗:细菌或其他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癌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统称为化学治疗。

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LD50)与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化疗指数: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和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是评价化疗药物安全性的指标。

抗菌药物后效应:系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后在撤药状态下,抗生素血药浓度低于MIC甚或消失时,而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持续的抑制作用。

首次接触效应:指细菌首次接触、暴露在抗生素的环境里,即被迅速杀死,当再次或多次接触同一种抗生素时,抗生素的杀菌作用明显降低。

二重感染:指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菌丛中平衡共生被破坏,使敏感菌抑制,不敏感菌乘机在体内生长繁殖所造成的新感染。

细胞周期:指肿瘤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的时间称为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指能杀灭处于增殖周期各时相的细胞甚至包括G0期的药物。

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指仅对增殖周期的某些时相敏感而对G0期细胞不敏感的药物。

免疫抑制药:对机体的免疫反应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主要用于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免疫兴奋药:能提高或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主要用于免疫缺陷病的治疗。

问答题总结

1.阿司匹林长期服用为什么会引起胃肠道出血?

答:阿司匹林可直接刺激局部胃黏膜细胞和抑制胃壁组织COX-1生成前列腺素,而前列腺素具有增加胃肠粘膜血流、刺激粘液分泌和刺激上皮细胞增殖的作用。阿司匹林削弱了前列腺素对胃肠道的保护,使其容易受到某些危险因素的侵害。

2.简述片剂辅料的分类,并举例说明。

答:片剂的辅料可分为五大类,分别为:稀释剂、润湿剂、黏合剂、崩解剂和润滑剂。稀释剂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填充片剂的重量或体积,从而便于压片,亦称为填充剂。常用的填充剂有淀粉类、糖类、纤维素类和无机盐类等。润湿剂系指本身没有粘性,但能诱发待制粒物料的黏性,以利于制粒的液体。常用的润湿剂有蒸馏水和乙醇。黏合剂系指对无黏性或黏性不足的物料给予黏性,从而使物料聚结成粒的辅料。常用的黏合剂有:淀粉浆、纤维素衍生物、聚维酮等。崩解剂是促使片剂在胃肠液中迅速碎裂成细小颗粒的辅料。常用的崩解剂有:干淀粉、羧甲淀粉钠、交联聚维酮等。润滑剂包括助流剂、抗黏剂和润滑剂。常用的润滑剂有硬脂酸镁、微分硅胶、滑石粉等。

3.简要说明前药修饰可以达到的目的。

答:前药修饰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四个方面:1)增加药物代谢的稳定性;2)干扰运转特点,使药物定向靶细胞;3)消除药物的副作用或毒性以及不适气味;4)改变溶解度以适应剂型的需要。

4.简述Noyes-Whintney方程,阐述提高固体制剂溶出速度的方法,并举例说明。

答:药物的溶出速度可用Noyes-Whitney方程描述:

从方程可以看出药物从固体制剂中的溶出速度与溶出速度常数K、药物粒子的表面积S、药物的容季度C S 成正比。故可采取以下措施来改善药物的溶出速度:1)增大药物的溶出面积:通过粉碎减小粒径,崩解等措施;2)增大溶出速度常数:提高搅拌速度,以减少药物扩散边界层厚度或提高药物的扩散系数;3)提高药物的溶解度:提高温度、改变晶型、制成固体分散物等。

5.简述靶向制剂的分类,并分别举例说明。

答:靶向制剂可以分为以下三类:1)被动靶向制剂,如5-氟尿嘧啶的W/O型乳剂、米托蒽醌聚乳酸纳米粒;2)主动靶向制剂,如阿昔洛韦免疫脂质体;3)物理化学靶向制剂,如顺铂壳聚糖栓塞微球。

6.简述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

答:

7.简述砷盐检查两种方法的异同点。

8.简述湿热灭菌法的分类及应用。

答:湿热灭菌法可分为以下几类:1)热压灭菌法,其适用于耐高温和耐高压蒸汽的所有药物制剂,玻璃容

器,金属容器,瓷器,橡胶塞,滤膜过滤器等;2)流通蒸汽灭菌法,其适用于消毒及不耐高热制剂的灭菌;3)煮沸灭菌法,其适用于注射器、注射针等器皿的消毒;4)低温间歇灭菌法,其适用于不耐高温、热敏敢物料和制剂的消毒。

9.简述Stokes定律,并分析如何增加混悬剂的动力稳定性。

答:

由上式可见,沉降速度与微粒半径平方、微粒与分散介质密度差成正比,分散介质的黏度成反比。增加混悬剂的动力稳定性的方法有:1)

10.什么是特异性结构药物和非特异性结构药物?

答:结构非特异性药物的作用主要取决于分子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而对化

学结构或化学性质并无特异性要求。这类药物只要在体内具备某种相同的物理

性质,就可产生相似的生物活性,而与化学结构类型差别或细微变化的关系较

小。

大多数临床应用的药物属于结构特异性的药物,产生生物活性的类型和强度主要是因为化学结构的特异性,使药物分子与特异的生物大分子(受体)在空间发生互补的相互作用或复合,所以这类药物的化学反应性、分子形状、体积和表面积、立体化学状况、功能基配置、电荷分布(共轭或诱导效应),以及同受体结合的可能模式,都会对活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11.药物的变质反应有哪些?一般都由哪些因素引起?

答:药物的变质反应主要有水解,氧化,异构化(包括光学异构化和几何异构化),聚合和脱羧。

影响因素有:处方因素,环境因素等

其中处方因素包括:PH值的影响,广义酸碱催化的影响,溶剂的影响,离子强度的影响,表面活性剂的影响,处方中基质或赋形剂的影响。

环境因素包括:温度的影响,光线的影响,空气(氧)的影响,金属离子的影响,

湿度和水分的影响,包装材料的影响。

(完整版)药剂学名词解释整理版

名词解释 1、药剂学(Pharmaceuticals)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2、药典(Pharmacopoeia) 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纂、出版,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3、处方药(prescription drug) 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能调配、购买,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的药品。可以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共同指定的医学、药学专业刊物上介绍,但不得在大众传播媒介发布广告或者以其他方式进行以公众为对象的广告宣传。 4、非处方药(nonprescription drug) 不需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消费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5、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药品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和原料药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的关键工序。 6、助溶剂(hydrotropy agent) 多为低分子化合物,与难溶性药物形成可溶性分子络合物、复盐或分子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溶解度。 7、潜溶剂(cosolvent) 系指能形成氢键的混合溶剂。(P23)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溶剂中的溶解度大,而且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叫做潜溶(cosolvency),这种溶剂称为潜溶剂。 8、酊剂(tincture) 指药物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亦可用流浸膏或浸膏溶解稀释制成,可供内服或外用。(P149) 9、芳香水剂(aromatic waters) 指芳香挥发性药物(多半为挥发油)的饱和或近饱和水溶液。(P147) 10、絮凝(flocculation) 混悬微粒形成絮状聚集体的过程称为絮凝。(P153) 在一定条件下,微粒表面带有同种电荷时粒子间产生排斥力,而且双电层越厚,则排斥力越大,微粒越稳定。如在微粒分散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的某种电解质,离子选择性地被吸附于微粒表面,中和微粒表面的电荷,而降低表面带电量及双电层厚度,使微粒贱的斥力下降,颗粒聚集而形成絮状物,但振要后可重新分散均匀。将这种现象叫做絮凝,加入的电解质称絮凝剂。 11、反絮凝(deflocculation)

药学综合名词解释

药物分析 1.药物(drug)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的物质。 2.药品(medicinal products)由药物经一定的处方和工艺制备而成的制剂产品,是可供临床使用的商品。 3.药物分析(pharmaceutical analysis):利用分析测定手段,发展药物的分析方法,研究药物的质量规律,对药物进行全面检验与控制的科学。 4.中国药典(Chinese pharmacopoeia,ChP):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制、出版,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药品质量标准。 5.鉴别试验(Identification test):根据药物的某些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特性所进行的试验,以判定药物的真伪。 6.一般鉴别试验(General identification test):根据某一类药物的化学结构或理化性质,通过化学反应来鉴别药物的真伪。 7.专属鉴别试验(Specific identification test):根据药物分子中的特殊基团或官能团特殊反应或典型的有机官能团反应,在一般鉴别试验的基础上,区别同类药物或具有相同化学结构部分的各个药物单体。 8.杂质(Impurities):药物中存在的无治疗作用或影响药物稳定性和疗效,甚至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 9.杂质限量:药物中所含杂质的最大允许量。 10.特殊杂质(Related Substances):在特定药物的生产和贮藏过程中引入的杂质,这类杂质随药物的不同而不同。 11.有关物质:药物中可能存在的原料、中间体、降解物、异构体、聚合体、副反应产物和降解产物等。 12.干燥失重(loss on drying):药品在规定的条件下,经干燥后所减失的量,以百分率表示。 13.炽灼残渣(Residue on ignition):有机药物经炭化或挥发性无机药物加热分解后,高温炽灼所产生的非挥发性无机杂质的硫酸盐。 14.准确度(accuracy):测量值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 15.精密度(precision):同一样品多次测量值之间相互接近的程度。 16.专属性(specificity):有其他成分(杂质、降解物、辅料等)可能存在情况下,所用方法能准确测定出被测物的特性。 17.检测限(limit of detection,LOD):试样中被测物能被检出的最低浓度或量。 18.定量限(limit of quantitation,LOQ):药物能被定量测出的最低浓度或量。 19.线性(linearity):在一定范围内,响应值与浓度或量之间成正比关系的程度。 20.范围(range):能达到一定精密度、准确度、线性和测试方法适用的高、低浓度或量的区间。 21.耐用性(robustness):测定条件稍有变动时,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程度。 22.效价单位:每毫升或每毫克中含有某种抗生素的有效成分的多少。用单位(U)或微克(μg)表示。 23.药物制剂分析: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测定方法对不同剂型的药物进行检验分析,以确定其是否符合质量标准。 24.重量差异(uniformity of mass):按规定称量方法测得片剂每片的重量与平均片重之间的差异程度。 25.含量均匀度(content uniformity):小剂量(主药≤25mg或≤25%)片剂、膜剂、胶囊剂或注射用无菌粉末等每片(个)含量偏离标示量的程度。 26.国家药品标准: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药政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27.含量测定:采用规定的试验方法对原料药或制剂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测定含量的测定方法,一般包括容量分析法、光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和生物检定法。 28.标准物质:由CFDA指定单位制备、标定和供应的用于校准设备、评价测量方法或给供试品赋值的物质,包括标准品、对照品、对照药材、对照提取物、参考品五类。

药剂学名词解释

增溶: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达到CMC后,一些水不溶性或微溶性物质在胶束溶液中的溶解度可显着增加,形成透明胶体溶液的作用。 kraff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化的曲线,随温度升高至某一温度,其溶解度急剧升高,该温度称为Kraff点。 昙点:对于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温度升高可导致表面活性剂溶解度急剧下降并析出,溶液出现混浊,发生混浊的现象叫起昙,此时的温度称为浊点或昙点。 潜溶: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达到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溶剂中溶解度出现极大值的现象。 助溶:难溶性药物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的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这种物质称为助溶剂。 等渗溶液:系指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会发生溶血现象,属于物理化学概念。 等张溶液:系指渗透压与红细胞膜张力相等的溶液,也就是与细胞接触时使细胞功能和结构保持正常的溶液,红细胞在该溶液中不发生溶血,属于生物学概念。 亲水亲油平衡值(HLB):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和力。 表面活性剂:指那些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着下降的物质。 润湿剂:促进液体在固体表面铺展或渗透作用的称为润湿作用,能起润湿作用的表面活性剂称为润湿剂。 液体制剂: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可供内服或外用的液体形态的制剂。 灭菌制剂: 采用某一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除去所有活的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一类制剂。无菌制剂: 指采用某一无菌操作方法或技术制备的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一类制剂。 湿热灭菌法:用饱和蒸汽,沸水或流通蒸汽进行的灭菌方法。 D值:系指在一定的温度下,将微生物杀灭90%或使之降低一个对数单位所需的时间。 Z值:系指降低一个1gD值需升高的温度数,即灭菌时间减少为原来的1/10所需要升高的温度数。 F值:系指在一定温度下(T0)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T0下给定Z 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单位为分钟。 F0值:系指在一定灭菌温度(T)下、Z值为10C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C、Z值为10C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灭菌时间。 散剂:指一种或数种药物均匀混合而制成的粉末状制剂颗粒剂 :药物与辅料混合制成的颗粒状制剂 临界相对湿度:水溶性药物在相对湿度较低的环境下,几乎不吸湿,而当相对湿度增大到一定值时,吸湿量急剧增加,一般把这个吸湿量开始急剧增加的相对湿度叫临界相对湿度。 湿法制粒:在药物粉末加入液体黏合剂,靠黏合剂的架桥或粘结作用使粉末聚结在一起而制备颗粒的方法。 干法制粒:将药物粉末及必要的辅料混合均匀后,用适宜的设备将其压成块

药剂学名词解释

药剂学名词解释 OTC:是over the counter的简称,意思是“可在柜台上买到的药物”,也就是指那些不需要凭借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消费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GMP:是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的简称,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特性溶解度:药物不含任何杂质,在溶剂中不发生解离或缔合,也不发生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饱和溶液的浓度,是药物的重要物理参数之一。尤其对新化合物而言更有意义。表观溶解度:药物的溶解度数值多为平衡溶解度或称表观溶解度。在一定温度(气体在一定压力)下,药物在溶剂中所形成的饱和溶液的浓度。 潜溶: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溶剂中的溶解度大,且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这种溶剂称为潜溶剂。 等渗溶液:指与血浆或泪液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属于物理化学概念。 等张溶液:指与红细胞张力相等,也就是与红细胞接触时使红细胞功能和结构保持正常的溶液。属于生物学概念。 临界胶束浓度(CMC):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亲水亲油平衡值(HLB):系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和力,是用来表示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性强弱的数值。 Krafft点:当温度升高至某一温度时,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急剧升高,该温度称为krafft点,相对应的溶解度即为该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浊点或昙点:对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温度升高可导致聚氧乙烯链与水之间的氢键断裂,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聚氧乙烯链可发生强烈的脱水和收缩,使增溶空间减小,增溶能力下降,表面活性剂溶解度急剧下降和析出,溶液出现浑浊,此现象称为起昙,此时温度称为昙点(或浊点)。

药剂学名词解释

1等量递增法:先用最大的组分饱和混合容器后,倾出然后取最小的组分加入等体积量大的 组分混合,再加入与此混合物等量的最大组分混均。如此倍量增加量大的 组分直至全部均匀。 2倍散:在特殊药品中添加一定比例量的样稀释剂制成稀释散。 3共熔现象: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药径混合后产生熔点降低而出现湿润或液化的现象 4溶出度:药物从片剂,胶囊剂或颗粒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条件下溶出的速率和程度。 5透皮促进剂:那些能够渗透进入皮肤降低药物通过皮肤的阻力,降低皮肤的屏障,加速 药物穿透皮肤的物质。 6微囊: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为囊料,将固体或液体药物做囊心物包封成 的微小胶囊。 7相变温度:当温度升高时,将液体双分子层中疏水链从有序排序变为无序排列,使脂质体的双分子层厚度减小,膜的流动性增加,由胶晶态变为液晶态这种变态温度称 相变温度 8缓释制剂: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需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至少减少一半,或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有所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的顺应性的制剂 9控制制剂: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药物,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至少减少一半,或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有所减少,血药浓度比缓释制剂更加 平稳,且的显著增加患者的顺立性 10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阐述药物的剂型因素,用药对象的生物因素与药物疗效三者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 11药物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研究药物进入机体后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体内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并用数学的方法描述这些过程以及机体因素或其他物质对这些过 程的影响的学科 12生物利用度:药物或制剂被吸收后,主药到达大循环的相对数量和相对速度。 1、片剂的辅料及其作用 ①稀释剂与吸收剂,稀释剂指用来增加片剂的重量各体积,以利于片剂成型或分剂量的辅料;吸收剂:含有一定比例的挥发油或其他液体成分需加入附加剂将其吸收后再加入其他成分压片。 ②润湿剂与粘合剂:润湿剂本身无粘性,但能活发待制粒物料的粘性,利于制粒的液体;粘合剂:可对无粘性或粘性不足的原料和辅料给予粘性的液体或固体物质,以便使原料和辅料粘合制成颗粒。 ③崩解剂:能促进片剂在胃肠液中快速崩解成细小粒子,毛细管,膨胀产气作用。 ④润滑剂:润滑、抗粘附、助流作用 ⑤着色剂:使片剂美观易于识别 ⑥矫味剂:改善息片剂口味 2、哪些药物不宜制成胶囊剂? ①药物的水溶液和乙醇溶液,它们可使胶囊壁溶解 ②易溶性药物或小剂量的刺激性药物 ③风化性药物,易使胶囊壁软化 ④吸湿性药物,使胶囊壁干燥变脆 ⑤小儿用药 3、颗粒剂制备的工艺及其注意事项 物料准备→稀释剂、润湿剂、粘合剂、崩解剂→制软材→制湿颗粒→干燥→整粒与分级→质量检查→分剂量与包装 制软材:手捏成团,轻压则散 干燥:及时干燥,温度应在60~80℃,热敏性药物成分不高于60℃,定时翻动 整粒与分级:先过一号筛(12~14目)再过四号筛60目,挥发油的加入应用喷入法 分剂量与包装:应注意防潮 4、比较一下片剂和颗粒剂的质量要求 颗粒剂:不能通过一号筛与能通过五号筛的总和不得超过供试量的15% 片剂:用于压片的颗粒必须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可压性、润滑性 5、湿法制粒压片的工艺 主药和辅料→粉碎→过筛→混合→粘合剂、润湿剂、内加崩解剂→制粒→整粒→挥发性成分、润滑剂、外加崩解剂→批混→计算片重→压片→质量检查→包装 ↓→包衣→↑ 6、核黄素为主动转动的药物应如何用药?为什么? 饭后、小剂服用。在十二指肠由载体转动吸收,在小肠上端吸收,大剂量药物同时到达吸收部位,吸收达到饱和。因而吸有一部分药物被吸收,若饭后服用,胃排空速率小,到达小肠吸收部位的核黄素量少,且连续不断地转动到吸收部位,主动转动不致产生饱和,使吸收量增加。 7、 VC在无氧与有氧下如何发生变化? 有氧下:VC→氧化→去氢抗坏血敏→水解→2,3—二酮古罗糖酸→氧化→L-J糖酸+草酸 无氧下:VC→脱水、水解、无氧→呋喃甲醛+CO2 8、缓控释制剂的分类 ①骨架型:缓释、控释颗粒压制片、主物粘附片、胃内滞留片、骨架型小丸 ②膜控型:微孔膜包衣片、膜控释小片、肠溶膜控释片、膜控释小丸 ③渗透泵片④植入剂 9、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变黄的原因? 因为普鲁卡因水解产物对氨基苯甲酸和生脱羧反应而得的苯胺经氧化生成了有色物质 10、临床上常用于酸化尿液的药物是什么?酸化尿后对弱酸,弱碱性药物的排泄有何影响? 一;药物剂型的重要性:药物剂型是适合于患者需要的给药方式。 1、剂型可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 2、剂型能调节药物的作用速度 3、改变剂型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 4、某些剂型有靶向作用 5、剂型可直接影响药效 二;影响制剂中药物降解的因素及增加稳定性的方法 (一)处方因素的影响1、pH值的影响2、广义酸碱催化的影响3、溶剂的影响4、离子强度的影响5、表面活性剂的影响6、处方中基质或赋形剂的影响 (二)外界因素的影响1、温度的影响2、光线的影响3、空气的影响4、金属离子的影响5、湿度和水分的影响6、包装材料的影响 增加稳定性的方法 (一)延缓水解1、控制温度2、调节pH3、改变溶剂4、制成难溶性的盐 (二)延缓氧化1、控制含氧量2、抗氧剂3、pH值4、螯合剂 三;经典恒温法 经典恒温法的理论依据是Arrhenius方程lgk=-E/2.303RT + lgA,以lgk对1/T作图得一直线,直线斜率为-E/(2.303R),由此可计算出活化能E。若将直线外推至室温,就可求出室温时的速度常数(k25)。由k25可求出分解10%所需的时间(即t0.9)或室温储藏若干时间以后残留的药物浓度。 四;青霉素G Na盐水溶液稳定性加速实验 青霉素G Na盐在水溶液中迅速破坏,残余未破坏的青霉素G钠盐可用碘量法测定之,即先经过碱处理,生成青霉素噻唑酸,后者可被碘氧化,过量的碘则用硫代硫酸钠溶液回滴;随着青霉素G钠盐溶液放置时间的延长,残余未破坏的青霉素G钠盐越来越少,故碘液消耗量也相应减少。根据碘液消耗量的对数,对时间作图为一直线,表明青霉素G钠盐在水溶液中的分解为一级动力学过程。因为此反应与pH值有关,故实际上是一个伪一级反应,按以及动力学反应处理。 五;液体制剂的特点 液体药剂的优点有:①药物以分子或微粒状态分散在介质中,分散度大,吸收快,能较迅速地发挥药效; ②给药途径多,可以内服,也可以外用;③易于分剂量,服用方便,特别适用于婴幼儿和老年患者;④能减少某些药物的刺激性;⑤某些固体药物制成液体制剂后,有利于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液体制剂的不足:①药物分散度大,受分散介质的影响,易引起药物的化学降解,使药效降低甚至失效; ②液体制剂体积较大,携带、运输、贮存都不方便;③水性液体制剂容易霉变,需加入防腐剂;④非均匀性液体制剂,药物的分散度大,分散粒子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易产生一系列的物理稳定性问题。 六:注射剂的制备工艺流程 水处理——容器的处理——药液配制——灌装和封口——消毒灭菌——灯检包装。 七:注射剂的质量要求 (1)无菌注射剂成品中不得含有任何活的微生物。(2)无热原对于注射量大的、供静脉注射和脊椎腔注射的注射剂必须符合无热原的质量指标。(3)澄明度按照澄明度检查的规定,应符合规定要求。(4)pH 值一般注射剂要求pH4~9,脊椎腔注射剂要求pH5~8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5)渗透压注射剂要求有一定的渗透压。供静脉注射和脊椎腔注射的注射剂应当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或接近。否则,低渗溶液会造成红细胞胀破、溶血;高渗溶液会使红细胞萎缩。(6)安全性注射剂安全试验包括刺激性试验、溶血试验、过敏试验、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等。(7)稳定性注射剂要求具有必要的化学稳定性、物理稳定性和生物稳定性。有明确的有效期。 八:注射剂的质量检查(一)澄明度检查(二)热原检查(三)无菌检查(四)降压物质的检查(五)pH检查4—9 九:湿法制粒压片:加粘合剂架桥或粘结作用使药粉聚结在一起而成颗粒的方法。 制粒目的:增加压片物料的流动性和可压性,以保证片剂的质量。 (1)湿法制粒的原理:A液体的架桥作用:分之间产生粘着力;B固体架桥,包括部分药物溶解和固化、析出,粘合剂的固结等。 (2)生产工艺流程 主药——粉碎过筛——加辅料混合——加粘合剂——制软材——过筛——制湿颗粒——干燥整粒——加润滑剂——混匀——压片——包衣——包装——片剂成品。 (3)制湿颗粒方法和设备 摇摆式颗粒机制粒、流化(沸腾)制粒、喷雾干燥制粒法、高速搅拌制粒,其中流化(沸腾)制粒,亦称为“一

药剂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药剂学: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药物剂型:为适应防治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药物应用形式,简称剂型。 3、药物制剂:以剂型制成的具体药品称为药物制剂。 4、药典: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纂,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5、药品标准:是国家对药品的质量、规格和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 6、处方:指医疗和生产部门用于药剂调制的一种重要书面文件。 7、处方药(Rx药):凭执业(助理)医师开写的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的药品。 8、非处方药(OTC):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消费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第二章液体制剂 1、增溶剂:指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被增溶的物质称为增溶质。 2、助溶剂: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3、潜溶剂:指能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的混合溶剂。 4、糖浆剂:指药物或芳香物质的浓蔗糖水溶液。 5、单糖浆(糖浆):纯蔗糖的近饱和水溶液。浓度为85%(g/ml)或67%(g/g) 糖浆剂含糖量应不低于45% 6、醑剂:指挥发性药物的浓乙醇溶液。 7、酊剂:指药物用规定浓度乙醇浸出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

8、甘油剂:指药物溶于甘油中制成的专供外用的溶液剂。 9、涂剂:指含药物的水性或油性溶液、乳状液、混悬液,供临用前用纱布或棉花蘸取并涂于皮肤或口腔黏膜的液体制剂。 10、溶胀是指水分子渗入到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间的空隙中,与高分子中的亲水性基团发生水化作用而使体积膨胀,结果使高分子空隙间充满了水分子,这一过程称有限溶胀。 11、由于高分子空隙间存在水分子降低了高分子分子间的作用力,溶胀过程继续进行,最后高分子化合物完全分散在水中形成高分子溶液,这一过程成为无限溶胀。 12、溶胶剂:固体药物的微细粒子分散在水中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又称疏水胶体溶液。溶胶剂的双电层构造。 13、吸附层和扩散层分别是带相反电荷的带电层称为双电层,也称扩散双电层。 14、絮凝:混悬微粒形成疏松聚集体的过程。 15、反絮凝:向絮凝状态的混悬剂中加入电解质,使絮凝状态变为非絮凝状态这一过程。 16、沉降体积比:指沉降物得体积与沉降前混悬剂的体积之比。 17、乳剂:指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混合,其中一相液体以液滴状态分散于另一相液体中形成的非均相液体分散体系。 18、洗剂:指含药物的溶液、乳状液、混悬液,供清洗或涂抹无破损皮肤用的外用液体制剂。 19、合剂:指以水为溶剂含有一种或一种以上药物成分的内服液体制剂。 20、搽剂:指药物用乙醇、油或适宜的溶剂制成的溶液、乳状液或混悬液,专供无破损皮肤揉搽的液体制剂。 第三章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 1、灭菌:系指用物理或化学等方法杀灭或车去所有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手段。

药剂学常用名词解释

剂型: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散剂:指一种或数种药物均匀混合而制成的粉末状制剂,可外用也可内服。 乳剂:指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其中一种液体以小液滴状态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所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 混悬剂: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 硬胶囊剂:系采用适宜的制剂技术,将药物或加适宜辅料制成粉末、颗粒、小片或小丸等充填于空心胶囊中。 软胶囊剂:系将一定量的液体制剂药物直接包封,或将固体药物溶解或分散在适宜的赋形剂中制备成溶液、混悬液、乳液或半固体,密封于球形或椭圆形的软质囊材中,可用滴制法或压制法制备。 气雾剂:系指含药溶液、乳状液或混悬液与适宜的抛射剂共同封装于具有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容器中制成的制剂。 合剂:系指以水为溶剂含有一种或一种以上药物成分的内服液体制剂。(指中药经提取、浓缩制成的内服液体制剂。) 膏剂: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浓缩而成的膏状剂型,分为流浸膏、浸膏、煎膏3种。??注射剂:指供注入体内的灭菌或无菌药物制剂,它包括真溶液、乳状液和混悬液以及供临床用前配成溶液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 滴丸剂:固体或液体药物与适当的物质(一般称为基质)加速熔化混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小丸制剂。 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制剂. 控释制剂:系指药物能在预定的时间内自动以预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的制剂。 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纂,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力。 DDS是人们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治疗药物的不同给药形式。DDS的研究目的是以适宜的剂型和给药方式,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药品生产过程中,用科学、合理、规范化和方法来保证生产优良药品的一套系统的、科学的管理规范,是药品生产和管理的基本准则。 GL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定、 GC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1.非处方药:不需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生的处方,消费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2.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调配、购买,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的药物。 3.冷冻干燥技术:是将含有大量水分的物质,预先进行降温冻结成固体,在真空条件下使冰直接升华为蒸汽而进行干燥的方法。 4.无菌制剂:系指采用某一无菌操作方法或技术制备的不含有任何活的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一类药物制剂。 5.灭菌制剂:用某一物理、化学方法杀灭或除去所有活的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一类药物制剂。 6.HLB值(亲水亲油平衡值):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和力称为亲水亲油平衡值。 7.中药浸出技术:系指用适当的溶剂或方法,从药材(动、植物)中浸出有效成分的工艺技术。

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药物:影响细胞生物学过程,用来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或动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产生的作用、规律和机制的一门学科 3.药动学: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4.药效学:研究药物作用,作用机制,不良反应,禁忌症,适应症等。 5.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原发作用。 6.药物效应:是指药物原发作用所引起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7.治疗作用:符合用药目的,对疾病有防治效果的作用。 8.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甚至会给病人带来不适和痛苦的药物反应。 9.副作用: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10.毒性反应:用药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使机体内药量达到最小中毒量以上时出现的反应。11变态反应:是机体对药物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12.继发效应(继发性反应):是由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13.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低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仍残存的生物效应。 14.特异质反应:指少数病人对药物产生的特殊反应。 15.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能与特异性配体(ligand)结合,并能传递生物信息,引起生物效应的生物大分子,多为蛋白质、核酸等。 16.向下调节(又称不应性或衰减性调节):指长期使用激动剂后,使受体数目减少或亲和力下降。 17.向上调节(又称上增性调节):指长期使用拮抗剂后,使受体数目增多或亲和力增强。 18.同种调节:配体作用于其特异性受体,使自身的受体发生变化。 19.异种调节:配体作用于其特异性受体,对另一种配体的受体产生调节作用。 20.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亲和力,又有较强内在活性的药物。 21.拮抗剂(部分激动剂):对受体有较强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的药物。(能阻断激动剂作用的药物) 22.储备受体:有些药物只占领部分受体,就能引起最大效应,剩余的受体称为储备受体。 23.竞争性拮抗剂:指拮抗剂和激动剂可相互竞争相同的受体,其药理效应强弱取决于两者的浓度和亲和力。 24.非竞争性拮抗剂:指拮抗剂和激动剂虽不争夺相同受体,但会妨碍激动剂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即使不断提高激动剂的浓度,也不能达到激动剂单独使用时的最大效应。 25.量反应: 指药物效应的大小可用数或量的分级来表示。如:心率、血压、尿量、血糖浓度等。 26.质反应: 指药物效应的大小只能用阴性或阳性来表示。 27.强度(效价):药物产生一定效应所需要的剂量。剂量与效价成反比。 28.效能:指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此时增加剂量,效应不再增强。 ?半数有效量(ED50):使全部实验动物半数产生有效的作用所需的剂量。 ?半数中毒量(TD50):使全部实验动物有一半中毒所需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LD50):使全部实验动物有一半死亡所需的剂量。 29.治疗指数(TI):TI=LD50/ED50。是表示药物安全性的指标。此数值越大,表示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或致死剂量)间距离越大,越安全。 30.安全指数(SI):LD5/ED95的比值。

药学综合总结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药剂学 药剂学:pharmaceutics,pharmacy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剂型:dosage form为适应诊断、治疗或预防疾病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制剂:pharmaceuticals,preparations根据药典或药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标准,为适应诊断、治疗或预防疾病的需要而制成的药物应用形式的具体品种。 药典:pharmacopoeia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主持编纂、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处方:医疗和生产部门用于药剂调剂的一种重要书面文件。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非处方药OTC:是指为方便公众用药,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或审定后,不需要医师或其它医疗专业人员开写处方即可购买的药品。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药品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和原料药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的关键工序 GLP:是英文Good Laboratory Practice 的缩写,中文名称为<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GCP:文名称“Good Clin ic al Practice”的缩写。中文名称为“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是规范药品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 GAP:英文名称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中文名称“良好农业规范 GSP:是英文Good Supplying Practice缩写, 在我国称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它是指在药品流通过程中,针对计划采购、购进验收、储存、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环节而制定的保证药品符合质量标准的一项管理制度。 增溶: 某些难溶性物质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增加溶解度并形成溶液的过程。 助溶:系指难溶性物质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主要是水)中的溶解度。这第三种物质称助溶剂 潜溶: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溶剂中的溶解度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潜溶。 混悬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非均相 液体制剂。 Stokes定律:混悬剂中的微粒受重力作用产生沉降时,其沉降速度服从Stokes定律:V= ,式中V-沉降速度cm/s,r-半径,p1和p2分别为微粒和介质的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n 为分散介质的粘度。 絮凝:在分散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的某种电解质,使S电位降低,以减少微粒间 电的排斥,出现絮凝状态,形成疏松的纤维网状结构,振摇后可重新分散 均匀,这种作用称絮凝。 反絮凝:如在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是微粒表面的S电位升高,静电排斥力 阻碍了微粒之间的碰撞聚集,这个过程称反絮凝。 乳剂:系指互补相容的两种液体混合,其中一相液体以液滴状态分散于另一相液体中形成的非均相液体分散体。 灭菌:用物理或化学等方法杀灭或出去所有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手段。 无菌:系指在任一指定物体,介质或环境中,不得存在任何活的微生物。 D 值: 在一定温度下,杀灭90%微生物所需要的灭菌时间。

药学综合考研之药物分析重点名词解释和问答题总结

药物分析重点名词解释和问答题总结 名词解释: 1、药物分析:是研究药品及其制剂的组成、理化性质、真伪鉴别、纯度检查及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等内容的一门学科。 2、杂质:指药物中存在的无治疗作用或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甚至对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 3、一般杂质: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广泛,在多种药物的生产和贮存过程中易引入的杂质,如酸、碱、水分、Cl-、SO42- 、铁盐、重金属、砷盐、残渣等。 4、特殊杂质:根据药物的性质和一定的生产方法与工艺条件可引入的杂质,是某种药物所特有的。 5、杂质限量:指药物中所含杂质的最大允许量。 6、检测限:系指试样中被测物能被检出的最低量。无需定量测定。常用%、ppm、ppb表示。(6和10一样) 7、氧瓶燃烧法:将有机药物放入充满氧气的密闭燃烧瓶中进行燃烧,并将燃烧所产生的待测物质吸收于适当的吸收液中,然后根据待测物质的性质,采用适宜的分析方法进行鉴别、检查或含量测定。 8、准确度:制测得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通常采用回收率试验来表示。 9、精密度:系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同一个均匀试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接近的程度。通常用标准差(SD)或相对标准差(RSD)表示。 10、定量限:指在具有一定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前提下,样品中被测物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浓度或量。常用%、ppm、ppb表示。 11、专属性:指有其他成分(杂质、降解物、辅料等)可能存在情况下采用的方法能准确测定出被测的特性,能反映该方法在有共存物时对供试物准确而专属的测定能力。是指该法用于复杂样品分析时相互干扰程度的度量。 12、耐用性:指在测定条件有小的变动时,测定结果不受影响的承受程度。 13、非水溶液滴定法:指有机碱在水溶液中碱性较弱,滴定突跃不明显,而在非水介质中,只要其pKb值<10,都能被冰醋酸均化到溶剂醋酸根(AcO-)水平,相对碱性增强,可使滴定顺利进行。 14、滴定度:规定浓度下,消耗1ml滴定液对应被测物质的量,用表T示。 15、双相滴定法:采用两种互不相容的溶剂在分液漏斗中进行的滴定。 16、酸性染料比色法:是利用碱性药物,在一定的pH条件下,可与某些酸性染料结合显色,而进行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含量的方法。 17、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利用在两个波长下,干扰组分具有等吸收,而待测组分的吸收差异显著,测得两个波长处样品的吸收度差与待测组分的浓度差呈线性,从而测得待测组分的含量的分光光度法。 18、含量均匀度检查:含量均匀度是指小剂量或单剂量的固体制剂、半固体制剂和非均相液体制剂等每片(个)含量符合标示量的程度。片剂、胶囊剂或注射用无菌粉末以及透皮贴剂等,均应检查含量均匀度。 19、溶出度:溶出度是指药物从片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溶剂中溶出的速率和程度。 20、吸收系数(E1%1cm):其物理意义为当溶液浓度为1%(g/ml),溶液厚度为1cm时的吸光度数值。 21、干燥失重:干燥失重系指药品在规定的条件下,经干燥后所减失的量,以百分率表示。干燥失重主要检查药物中的水分及其他挥发性物质。

药剂学所有名词解释

药剂学 一:名词解释: pharmaceutics(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是将原料药制备成用于治疗、预防、诊断疾病所需药物制剂的一门科学。) drugs(药物):用于治疗、预防、或诊断人类和动物疾病以及对机体的生理功能产生影响的物质。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中药):是指在中药理论指导下,用于治疗、预防疾病以及保健的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Herbal slice(中药饮片):中药材按中药理论和中药炮制方法加工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 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中成药):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照法定处方大批量生产的具有特定名称、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规格的药品。 Natural medicine(天然药物):经现代医药研究证明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动物药、植物药和矿物药等。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中药制剂):遵照药典等标准中的处方将饮片加工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药品。 Sustained-release preparation(缓释制剂):指在用药后在机体内缓慢非恒速释放药物,使药物在较长时间内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的制剂。 Controlled-release preparation(控释制剂):指药物能在设定的时间内自动地以设定的速度恒速释放的制剂。 CRH(临界相对湿度):指水溶性药物在相对湿度较低的环境下,几乎不吸湿,而当相对湿度增大到一定值时,吸湿量急剧增加,一般把这个吸湿量开始急剧增加的相对湿度称为临界相对湿度。 Target-oriented drug delivery system,TODDS(靶向制剂):借助载体、配体或者抗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胃肠道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的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细胞、靶器官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bioavailability (生物利用度)是指剂型中的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Bioequivalence(生物等效性)是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给以相同的剂量反应其吸收速率和程度的主要动力参数。 Partition coefficient (分配系数)是分子亲脂性的量度,代表药物在油相与水相中的分配比例。 hygroscopicity (吸湿性)指药物能从周围环境空气中吸收水分的特性。(是每一化学结构或每一结构系列物质的内在性质。) solutions (溶液剂)药物溶解于溶剂中形成的澄明液体制剂。 aromatic waters (芳香水剂)挥发油或其他芳香性或挥发性物质的澄明饱和或者近饱和水。Syrups (糖浆剂)含有药物或芳香物质的浓蔗糖水溶液。 Spirits (醑剂)挥发性药物制成的浓乙醇溶液。 Tincture(酊剂)药物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 glycerins (甘油剂)将药物溶于甘油中制成的专供外用的溶液剂。 Injections (注射剂)指药物或与适宜的辅料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灭菌制剂,分为注射液、注射用无菌粉末与注射浓溶液。

药剂学常见名词解释

1、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2、剂型(药物剂型):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药物应用形式即称为药物剂型。 3、药物制剂:在各种剂型中都包含有许多不同的具体品种,将其称为药物制剂。亦根据药典或药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标准、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药物应用形式的具体品种,称为药物制剂。 4、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机制及过程,阐明药物因素、剂型因素和生理因素与药效之间关系的边缘科学。 5、药物动力学:是采用数学的方法,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经时过程及其与药效之间关系的科学,对指导制剂设计、剂型改革、安全合理用药等提供了量化的控制指标。 6、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它由权威医药专家组成的国家药典委员会编辑、出版,由国家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7、《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现行《中国药典》2010版——ChP.2010) 8、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MP。 9、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职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的药品。 10、非处方药:是由专家遴选的、不需执业医师或职业助理医师处方并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被认为患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并能保证安全的药品。 11、溶解度:指在规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一定体积溶剂中溶解的量。 12、分配系数(P):指药物在两个不相混溶的溶剂中溶解并达到平衡时浓度的比值。 13、晶型:指晶态物质晶格内分子的排列形式。 14、多晶型(同质多晶现象):药物常存在有一种以上的晶型。 15、吸湿性:指固体表面能从周围环境空气中吸附水分的现象。 16、临界相对湿度:粉末吸湿达到平衡时的相对湿度称为临界相对湿度。 17、被动扩散:药物分子通过被动扩散方式透过生物膜,即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移动。 18、主动扩散:一些生命必需物质和有机酸、碱等弱电解质的离子型等,通常不能透过微孔,且脂溶性小,必须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透过生物膜转运,这种过程成为主动转运。 19、促进扩散:指一些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性物质,借助细胞膜上转运蛋白的帮助,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顺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差扩散或转运的过程。 20、吸收: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21、溶出速度:指在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药物溶解进入溶液主体的药量。 22、药物的分布: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体内各脏器组织(包括靶细胞)的过程。 23、表观分布溶剂: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达到平衡状态时,体内总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是按照血药浓度推算体内药物总量在理论上占有的体液容积。 24、血脑屏障:脑组织对外来物质有选择地摄取的能力称为血脑屏障。 25、胎盘屏障:由胎盘将母亲与胎儿血液隔开的屏障。 26、药物的代谢:指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的同时,在机体各种酶以及体液环境作用下,可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导致药物化学结构的改变。 27、药物的排泄:指药物及其代谢物经不同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28、隔室模型:最常用的药物动力学模型。 29、消除:指体内药物不可逆失去的过程,主要包括代谢和排泄。 30、消除速度常数(k):大多数药物从体内的消除符合表观一级速度过程,其速度与药量之间的比例常数k称为表观一级消除速度常数,简称消除速度常数,其单位为时间的倒数。 31、生物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 32、清除率(Cl):指机体或机体的某些消除器官、组织在单位时间内清除掉相当于多少体积的流经血液中的药物。清除率是表示机体或组织器官中清除药物的速率或效率的药动学参数。 33、生物利用度:衡量血管外给药用药剂量中进入体循环的相对数量与在大循环中出现的相对速率。 34、粉体:指细小固体粒子的集合体。

中药学名词解释

篇一:中药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本草:由于复原以植物性药材居多,所以古往今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地道药材:将在同种药材中公认的具有明显地域性,品种良,质量优,疗效好的药材。四气:也称四性,是指药效所反响的寒热温凉〔平〕四种药性。 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热证。 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用于寒证〔温经通络、回阳救逆〕 五味:是药物因作用不同而具有辛甘酸〔涩〕苦咸五种最根本的滋味。辛:能散、能行,可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甘:能补、能缓、能和,即具有补益、缓和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还有解药食中毒之功。 酸:能收、能涩,用于收敛固涩,兼能生津。 涩:作用与酸味相似但不能生津。 苦:能泄、能燥,能坚阴。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升降沉浮:指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毒:分为广义毒,古代乃一切药物的总称以及指药物的偏性;狭义的毒专指药物对人体的毒性和副作用。 配伍:有目的的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性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七情:指药的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以偏纠偏: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去性留用:改变药物的性能或成效,使之更适应病情的需要。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修治整理和局部药材的特殊处理。 煨法: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粉、湿纸中,放入热火灰中加热,或用草纸与饮片隔层分放加热的方法。

淬法: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水或液体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水飞:药物与水共研,细粉随水倾出,粗粉继续加水研磨,屡次别离放置后得极细粉的方法。炙法: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煅法:将药材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 水制:用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处理药物的方法。 火制:用火加热处理药物的方法,分为炒、炙、煅、煨、烘焙。 水火共制:指包括蒸蒸日上、煮、禅、淬等炮制方法。 单行:用意味药治病。 相须:性能成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相使:在成效方面有某些共性,一药为主,一药为辅,提高主药疗效。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响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响或副作用。 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成效降低,甚至丧失。 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成效的药物。 清热药:凡以清里热为主要作用,主治里热证的药物。 清热泻火药: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主要用于治疗气分实热证的药物。 清热燥湿药:以清热燥湿为主,用于治疗湿热证和炽热证的药物。 清热解毒药:凡能清解热毒或火毒为主,用于治疗各种热毒证的药物。 清热凉血药:具有清解营分、血分热邪作用的药物。 清虚热药:凡以清虚热、退骨蒸为主,用于治疗虚热证的药物。 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使排便的药物。 攻下药:通利大便,清热泻火,主治大便秘结、胃肠积滞、实热内结。 润下药:润肠通便,主治津枯、阴虚、血虚这肠燥便秘。 峻下逐水药:逐水消肿,主治水肿膨胀、胸胁停饮。 祛风湿药:凡以祛除肌表、经络、关节的风湿,解除痹痛为主,用于治疗痹证的药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