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数学必修3第2章:频率分布直方图-2-1[人教A版]

高中数学必修3第2章:频率分布直方图-2-1[人教A版]

高中数学必修3第2章:频率分布直方图-2-1[人教A版]
高中数学必修3第2章:频率分布直方图-2-1[人教A版]

第I 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60分) 1.某班级有名学生,其中有名男生和名女生,随机询问了该班五名男生和五名503020女生在某次数学测验中的成绩,五名男生的成绩分别为, , , , 116124118122,五名女生的成绩分别为, , , , ,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120118123123118123是(B ) A . 这种抽样方法是一种分层抽样 B . 这五名男生成绩的方差大于这五名女生成绩的方差 C .这种抽样方法是一种系统抽样 D . 该班级男生成绩的平均数小于该班女生成绩的平均数 2.掷两枚均匀的骰子,已知点数不同,则至少有一个是3点的概率为( C ) A .103 B .185 C .31 D .4 1 3.如图,矩形中点位边的中点,若在矩形内部随机取一个点,ABCD E CD ABCD Q 则点取自内部的概率等于( D ) Q ABE A . B . C . D . 4131322 14.某杂志社对一个月内每天收到的稿件数量进行了统计,得到样本的茎叶图(如图所示),

则该样本的中位数、众数分别是( D ) A . 47,45 B . 45,47 C . 46,46 D . 46,45 5. 在一个袋子中装有分别标注数字1,2,3,4,5的五个小球,这些小球除标注数字外完全相同,现从中随机取2个小球,则取出的小球标注的数字之和为3或6的概率是( B )A. B. C. D.11231015110 6.高三毕业时,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站成一排照相留念,则甲丙相邻的概率为( A )A . 12 B .13 C .23 D .14 7.将2005x =输入如下图所示的程序框图得结果( A ) A .2006 B .2005 C .0 D .2005 - 8.98和63的最大公约数为( B )A.6 B.7 C.8 D.9 9.某工厂生产A 、B 、C 三种不同型号的产品,产品数量之比依次为k:5:3,现用分层抽样

2020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套精品教 案(完整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三. 学法与教学用具 1. 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用具:投影仪. 四.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 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接着教师指出: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9个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7)方程2560 -+=的所有实数根; x x (8)不等式30 x->的所有解; (9)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9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9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 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 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 用小写字母,,, a b c d…表示.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 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 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 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一章算法初步 (1) 1.1算法与程序框图 (2)

1.1.1 算法的概念(第1课时) (3) 1.1 算法与程序框图(共3课时) 1.1.1算法的概念(第1课时) 【课程标准】通过对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与步骤的分析(如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等问题),体会算法的思想,了解算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1.理解算法的概念与特点; 2.学会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体会算法思想;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算法概念以及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教学难点】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教学过程】 一、序言

算法不仅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基础. 在现代社会里,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 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打字、画卡通画、处理数据,计算机几乎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所有领域. 那么,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算法的学习是一个开始. 同时,算法有利于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在以前的学习中,虽然没有出现算法这个名词,但实际上在数学教学中已经渗透了大量的算法思想,如四则运算的过程、求解方程的步骤等等,完成这些工作都需要一系列程序化的步骤,这就是算法的思想. 二、实例分析 例1:写出你在家里烧开水过程的一个算法. 解:第一步:把水注入电锅; 第二步:打开电源把水烧开; 第三步:把烧开的水注入热水瓶. (以上算法是解决某一问题的程序或步骤) 例2:给出求1+2+3+4+5的一个算法. 解: 算法1 按照逐一相加的程序进行 第一步:计算1+2,得到3; 第二步:将第一步中的运算结果3与3相加,得到6; 第三步:将第二步中的运算结果6与4相加,得到10; 第四步:将第三步中的运算结果10与5相加,得到15. 算法2 可以运用公式1+2+3+…+n =2 ) 1(+n n 直接计算 第一步:取n =5; 第二步:计算 2 ) 1(+n n ; 第三步:输出运算结果. (说明算法不唯一) 例3:(课本第2页,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可推广到解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说明算法的普遍性) 例4: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的大致步骤是: 第一步:根据题意,选择标准方程或一般方程; 第二步:根据条件列出关于a ,b ,r 或D ,E ,F 的方程组; 第三步:解出a ,b ,r 或D ,E ,F ,代入标准方程或一般方程. 三、算法的概念 通过对以上几个问题的分析,我们对算法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解决某些问题时,需要设计出一系列可操作或可计算的步骤,通过实施这些步骤来解决问题,通常把这些 在数学中,现代意义上的“算法”通常是指可以用计算机来解决的某一类问题的程序 或步骤,这些程序或步骤必须是明确和有效的,而且能够在有限步之内完成 .

《第三章 概率》单元测试A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二、填空题 13. 5/9 14. 181 15. 7 5 16. 0.25 三、解答题 17. 解:因为均匀的粒子落在正方形内任何一点是等可能的所以符合几何概型的条件。 设A =“粒 子落在中间带形区域”则依题意得 正方形面积为:25×25=625 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2× 2 1 ×23×23=529 带形区域的面积为:625-529=96 ∴ P (A )= 625 96 18. 解: 由方程有实根知:m 2≥4n .由于n ∈N *,故2≤m ≤6. 骰子连掷两次并按先后所出现的点数考虑,共有6×6=36种情形.其中满足条件的有: ①m=2,n 只能取1,计1种情形; ②m=3,n 可取1或2,计2种情形; ③m=4,n 可取1或2、3、4,计4种情形; ④m=5或6,n 均可取1至6的值,共计2×6=12种情形. 故满足条件的情形共有1+2+4+12=19(种),答案为 1936 . 19.解:以x 和y 分别表示甲、乙两人到达约会地点的时间,则两人能够会面的条件是15x y -≤.在平面上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7,则(x ,y)的所有基本事件可以看作是边长为60的正方形,而可能会面的时间由图中的阴影部分所表示.故 P(两人能会面) 16760 45602 22=-=. 答 两人能会面的概率为7 16. 20、解:“甲、乙二人依次各抽一题”这一试验的基本事件总数共有90种不同结果. (1)设事件A 为“甲抽到选择题,乙抽到判断题”,事件A 包含基本事件数为24,所以15 4 9024(A)P == . (2)设事件B 为“甲、乙二人中至少有一人抽到选择题”,事件C 为“甲、乙二人都抽到判断题”,事件C 包 含基本事件数为12,则15 13 90121(C)P 1(B)P =-=-= (21)解:令A 为“至少有2位同学的贺年卡末位数字相同”,则A 为“5位同学的贺年卡末位数字均不相同”. 则() 625189 10 6789105 =′′′′= A P ;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D D B C B C C A D D C O 15 15 60

高中数学 6.2.2《频率分布直方图和折线图》教案苏教版必修3

第20课时频率分布直方图和折线图 【学习导航】 知识网络 学习要求 1.频率分布直方图的作法,频率分布直方图更加直观形象地反映出总体分布的情况; 2.频率分布折线图的作法,优点是反映了数据的变化趋势,如果样本容量足够大,分组的组距足够小,则这条折线将趋于一条曲线,称为总体分布的密度曲线。 【课堂互动】 自学评价 案例 1 下表是某学校一个星期中收交来的失物件数,请将5天中收交来的失物数用条形图表示. 解用EXCEL作条形图: (1)在EXCEL工作表中输入数据,光标停留在数据区中;

(2)选择“插入/图表”,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点击“柱形图”; (3)点击“完成”,即可看到如下频数条形图. 案例2 从某校高一年级的1002名新生中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一个容量为100的身高样本,数据如下(单位:cm)。试作出该样本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和折线图.

【解】上一课时中,已经制作好频率分布表,在此基础上 我们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 (1)以横轴表示身高,纵轴表示组距 频率; (2 )在横轴上标上150.5,153.5,156.5,…,180.5表示的点。(为方便起见,起始点 150.5可适当前移); (3)在上面标出的各点中,分别以连结相邻两点的线段为底作矩形,高等于该组的组距频率 至此,就得到了这组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下图 频率 0.02

150.5 153.5 156.5 159.5 162.5 165.5 168.5 171.5 174.5 177.5 180.8 同样可以得到这组数据的折线图. 频率 0.02 150.5 153.5 156.5 159.5 162.5 165.5 168.5 171.5 174.5 177.5 180.8 【小结】 1.利用直方图反映样本的频率分布规律,这样的直方图称为频率分布直方图(frequency histogram),简称频率直方图。 2. 频率直方图比频率分布表更直观、形象地反映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集合的含义: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 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整体。 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简称为集。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集合确定,则一元素是否属于这个集合是确定的:属于或不属于。 (2)元素的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 (3)元素的无序性:集合中元素的位置是可以改变的,并且改变位置不影响集合 3、集合的表示:{…} (1)用大写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a、列举法:将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 {a,b,c……} b、描述法: ①区间法:将集合中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x∈R| x-3>2} ,{x| x-3>2} ②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③Venn图:画出一条封闭的曲线,曲线里面表示集合。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元素在集合里,则元素属于集合,即:a∈A (2)元素不在集合里,则元素不属于集合,即:a¢A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6、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1)—子集 定义: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 A?(或B?A) A是集合B的子集。记作:B A?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 注意:B (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2).“包含”关系(2)—真子集 A?,但存在元素x∈B且x¢A,则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 如果集合B 如果A?B,且A≠ 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读作A真含与B (3).“相等”关系:A=B “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 如果A?B 同时 B?A 那么A=B (4).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高一数学必修1各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如:世界上最高的山 (2)元素的互异性如: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3)元素的无序性: 如:{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 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1)列举法:{a,b,c……} 2)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x∈R| x-3>2} ,{x| x-3>2} 3)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4)Venn图: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A?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注意:B ?/B或B?/A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 2.“相等”关系:A=B (5≥5,且5≤5,则5=5) 实例:设 A={x|x2-1=0} B={-1,1} “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 即: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 ③如果 A?B, B?C ,那么 A?C ④如果A?B 同时 B?A 那么A=B 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

教育精品资料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名师教学视频全册播放

1.1 算法与程序框图(共3课时) 1.1.1算法的概念(第1课时) 一、序言 算法不仅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基础. 在现代社会里,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 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打字、画卡通画、处理数据,计算机几乎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所有领域. 那么,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算法的学习是一个开始. 同时,算法有利于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在以前的学习中,虽然没有出现算法这个名词,但实际上在数学教学中已经渗透了大量的算法思想,如四则运算的过程、求解方程的步骤等等,完成这些工作都需要一系列程序化的步骤,这就是算法的思想. 二、实例分析 例1:写出你在家里烧开水过程的一个算法. 解:第一步:把水注入电锅; 第二步:打开电源把水烧开; 第三步:把烧开的水注入热水瓶. (以上算法是解决某一问题的程序或步骤) 例2:给出求1+2+3+4+5的一个算法. 解:算法1 按照逐一相加的程序进行 第一步:计算1+2,得到3; 第二步:将第一步中的运算结果3与3相加,得到6; 第三步:将第二步中的运算结果6与4相加,得到10; 第四步:将第三步中的运算结果10与5相加,得到15. 算法2 可以运用公式1+2+3+…+n= 2)1 (+ n n 直接计算第一步:取n=5; 第二步:计算 2)1 (+ n n ; 第三步:输出运算结果. (说明算法不唯一) 例3:(课本第2页,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可推广到解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说明算法的普遍性) 例4: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的大致步骤是: 第一步:根据题意,选择标准方程或一般方程; 第二步:根据条件列出关于a,b,r或D,E,F的方程组;

2019高二数学必修3第三章概率知识点归 纳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小编准备了高二数学必修3第三章概率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一.随机事件的概率及概率的意义 1、基本概念: (1)必然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必然事件;(2)不可能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不可能事件;(3)确定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相对于条件S的确定事件;(4)随机事件:在条件S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随机事件; (5)频数与频率:在相同的条件S下重复n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是否出现,称n次试验中事件A出现的次数nA为事件A 出现的频数;称事件A出现的比例fn(A)=nnA为事件A出现的概率: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如果随着试 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发生的频率fn(A)稳定在某个常数上,把这个常数记作P(A),称为事件A的概率。 (6)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随机事件的频率,指此事件发生的次数nA与试验总次数n的比值nn A,它具有一定的稳定

性,总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且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多,这种摆动幅度越来越小。我们把这个常数叫做随机事件的概率,概率从数量上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频率在大量重复试验的前提下可以近似地作为这个事件的概 率 二.概率的基本性质 1、基本概念: Page 8 of 8 (1)事件的包含、并事件、交事件、相等事件 (2)若AB为不可能事件,即AB=ф,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 互斥; (3)若AB为不可能事件,AB为必然事件,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为对立事件; (4)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 P(A)+ P(B);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B为必然事件,所以 P(AB)= P(A)+ P(B)=1,于是有P(A)=1P(B) 2、概率的基本性质: 1)必然事件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概率为0,因此01;2)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 P(A)+ P(B); 3)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B为必然事件,所以P(AB)= P(A)+ P(B)=1,于是有P(A)=1 4)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互斥事件是指事件A

第三章 概 率 本章归纳整合 高考真题 1.(2011·新课标全国高考)有3个兴趣小组,甲、乙两位同学各自参加其中一个小组,每位同学参加各个小组的可能性相同,则这两位同学参加同一个兴趣小组的概率为 ( ). A.13 B.12 C.23 D.34 解析 本小题考查古典概型的计算,考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两个同学参加兴趣小组的所有的结果是3×3=9(个),其中这两位同学参加同一兴趣小组的结果有3个,所以由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得所求概率为39=13. 答案 A 2.(2012·辽宁高考)在长为12 cm 的线段AB 上任取一点C .现作一矩形,邻边长分别等于线段AC ,CB 的长,则该矩形面积大于20 cm 2的概率为 ( ). A.16 B.1 3 C.2 3 D.45 解析 此概型为几何概型,由于在长为12 cm 的线段AB 上任取一点C ,因此总的几何度量为12,满足矩形面积大于20 cm 2的点在C 1与C 2之间的部分,如图所示.因此所求概率为812,即2 3,故选C. 答案 C 3.(2011·陕西高考)甲、乙两人一起去游“2011西安世园会”,他们约定,各自独立地从1到6号景点中任选4个进行游览,每个景点参观1小时,则最后一小时他们同在一个景点的概率是 ( ). A.1 36 B.1 9 C.5 36 D.16

解析 考查学生的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一个景点甲有6种选法,乙有6种选法,共有36种,他们选择相同的景点有6种,所以P =636=16,所以选D. 答案 D 4.(2011·江苏高考)从1,2,3,4这四个数中一次随机地取两个数,则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两倍的概率是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了古典概型问题,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两个知识点轮换在高考试卷中出现.从1,2,3,4这四个数中一次随机取两个数,共有6种取法,其中1,2;2,4这两种取法使得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两倍,由此可得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两倍的概率是P =26=13. 答案 13 5.(2012·湖北高考改编)如图,在圆心角为直角的扇形OAB 中, 分别以OA ,OB 为直径作两个半圆.在扇形OAB 内随机取一点,则此点取自阴影部分的概率是________. 解析设OA =OB =2R ,连接AB ,如图所示,由对称性 可得,阴影的面积就等于直角扇形拱形的面积,S 阴影=14π(2R )2-1 2×(2R )2=(π-2)R 2,S 扇=πR 2,故所求的概率是(π-2)R 2πR 2 =1-2π. 答案 1- 2 π 6.(2012·安徽高考)若某产品的直径长与标准值的差的绝对值不超过1 mm 时,则视为合格品,否则视为不合格品,在近期一次产品抽样检查中,从某厂生产的此种产品中,随机抽取5 000件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有50件不合格品,计算这50件不合格品的直径长与标准值的差(单位:mm),将所得数据分组,得到如下频率分布表:

统计巩固专练 1.用样本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总体容量越大,估计越精确 B .总体容量越小,估计越精确 C .样本容量越大,估计越精确 D .样本容量越小,估计越精确 2.下面对于茎叶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茎叶图不能保留原始数据 B .茎叶图不能反映数据的分布情况 C .当样本数据比较多时,用茎叶图很方便 D .茎叶图可以随时添加数据 3.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组距与频数如下:( 10 , 20 ] , 2 ; ( 20 , 30 ] , 3 ; ( 30 , 40 ] , 4 ; ( 40 , 50 ] , 5 ; ( 50 , 60 ] , 4 ; ( 60 , 70 ] , 2 ; 则样本在( 10 , 50 ]上的频率为 ( ). A. 1 20 B. 14 C. 12 D. 710 4.下面茎叶图中数据的平均值为14.3,则x y +的值为( ). A .25 B .6 C .33 D .5 5.图3为一组数据的茎叶图,共14个数据,但有一个数据已模糊不清了,已知这14个数据的中位数为65,则模糊不清的数字为______. 6.从一堆苹果中任取了20个,并得到它们的质量(单位:g )数据分布表如表: ) [)140150 , 克的苹果数约占苹果总数的 %.7.为了了解某地区高三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抽查了该地区100名年龄为17岁~18岁的 男生体重(kg) ,得到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1. 那么,这100名学生中体重在[56.5,64.5]学生有______人. 茎 叶 2x 8 1 35 7 3y 9 0 1 2 茎 叶 0 1 5 7 9 0 __ 7 9 1 3 5 8 0 5 6 7 8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四队中学高中数学必修三教案:频率分布直方图 教学目标能列出频率分布表,能画出频率分布的条形图、直方图、折线图;会用样本频率分布去估计总体分布. 重点难点 绘制频率直方图、条形图、折线图 会根据样本频率分布或频率直方图去估计总体分布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问题:(1)列频率分布表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2)能否根据频率分布表来绘制频率直方图? (3)能否根据频数情况来绘制频数条形图? 二、建构数学 1.频数条形图 例1.下表是某学校一个星期中收交来的失物件数,请将5天中收交来的失物数用条形图表示.星期一二三四五 件数 6 2 3 5 1 累计 6 8 11 16 17 解: 象这样表示每一天频数的柱形图叫频数条形图. 2.频率分布直方图: 例2.下表是1002名学生身高的频率分布表,根据数据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分组频数累计频数频率 [150.5,153.5) 4 4 0.04 [153.5,156.5)12 8 0.08 [156.5,159.5)20 8 0.08 [159.5,162.5)31 11 0.11 [162.5,165.5)53 22 0.22 [165.5,168.5)72 19 0.19 [168.5,171.5)86 14 0.14 [171.5,174.5)93 7 0.07 [174.5,177.5)97 4 0.04 [177.5,180.5]100] 3 0.03 合计100 1[ 解:(1)根据频率分布表,作直角坐标系,以横轴表示身高,纵轴表示频率/组距; (2)在横轴上标上表示的点; (3)在上面各点中,分别以连接相邻两点的线段为底作矩形,高等于该组的频率/组距.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

人教版经典高一数学必修一试卷 共12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1 ?已知全集U {1,2,345,6.7}, A {2,4,6}, B {1,3,5,7}.则A (QB )等于 ( ) A. {2,4,6} B. {1,3,5} C. {2,4,5} D. {2,5} 2. 已知集合A {x|x2 1 0},则下列式子表示正确的有( ) ① 1 A ②{ 1} A ③ A ④{1, 1} A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3. 若f : A B能构成映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1)A中的任一元素在B中必须有像且唯一; (2)A中的多个元素可以在B中有相同的像; (3)B中的多个元素可以在A中有相同的原像; (4)像的集合就是集合B.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4. 如果函数f(x) x 2(a 1)x 2在区间,4上单调递减,那么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 A、a w 3 B 、a》3 C 、a w 5 D 、a》5 5. 下列各组函数是同一函数的是 ( ) ① f (x) J 2x3与g(x) x42x :② f (x) x 与g(x) V x2; 1 ③ f (x) x0与g(x) 0:④ f(x) x2 2x 1 与g(t) t2 2t 1。 x A、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①④ 6.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断定方程e x x 2 0的一个根所在的区间是

( )

高中数学必修三第三章3.3几何概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新教材人教版必修3第三章第三节的第一课,它在课本中的位置排在古典概型之后,在概率的应用之前.我认为教材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为了体现几何概型(3.31)和古典概型的区别和联系,在比较中巩固这两种概型;并引入了均匀随机数的产生(3.32)二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一种简单可行的概率求法,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首先通过实例对比概念给予描述,然后通过均匀随机数随机模拟的方法的介绍,给出了几何概型的一种常用计算方法.与本课开始介绍的P(A)的公式计算方法前后对应,使几何概型这一知识板块更加系统和完整. 这节内容中的例题既通俗易懂,又具有代表性,有利于我们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学重点是几何概型的计算方法,尤其是设计模型运用随机模拟方法估计未知量;教学难点是突出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把求未知量的问题转化为几何概型求概率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 通过最近几年的实际调查发现,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特别容易和古典概型相混淆,把几何概型的“无限性”误认为古典概型的“有限性”.究其原因是思维不严谨,研究问题时过于“想当然”,对几何概型的概念理解不清.因此我认为要在几何概型的特征和概念的理解上下功夫,不要浮于表面. 另外,在解决几何概型的问题时,几何度量的选择也是需要特别重视的,在实际授课时,应当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找出适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前面学生在已经掌握一般性的随机事件即概率的统计定义的基础上,又学习了古典概型。在古典概型向几何概型的过渡时,以及实际背景如何转化为长度比、面积比、体积比时,会有一些困难。但只要引导得当,理解几何概型,完成教学目标,是切实可行的。根据学生的状况及新课程标准,对教材作了如下处理:开头的两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说出结果,师生共同纠正。之后的探究处理成演示试验,以强化数学知识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例题、习题的选用,尽可能选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考虑到突出重点和化解难点的需要,在练习环节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

高中数学必修3第三章概率试题训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任何事件的概率总是在(0,1)之间 B. 频率是客观存在的,与试验次数无关 C. 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一般会越来越接近概率 D. 概率是随机的,在试验前不能确定 2.掷一枚骰子,则掷得奇数点的概率是( )A. 6 1 B. 2 1 C. ` 31 D. 4 1 3. 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如果连续抛掷1000次,那么第999次出现正面朝上的概率是( ) A. 999 1 B. 1000 1 C. 1000 999 D. 2 1 4.从一批产品中取出三件产品,设A =“三件产品全不是次品”,B =“三件产品全是次品”,C =“三件产品不全是次品”,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A 与C 互斥 B. B 与C 互斥 C. 任何两个均互斥 D. 任何两个均不互斥 5.从一批羽毛球产品中任取一个,其质量小于4.8g 的概率为0.3,质量小于4.85g 的概率为0.32,那么质量在[4.8,4.85](g )范围内的概率是( ) A. 0.62 B. 0.38 C. 0.02 D. 0.68 6.同时抛掷两枚质地均匀的硬币,则出现两个正面朝上的概率是( ) A. 2 1 B. 41 C. 31 D. 8 1 7.甲,乙两人随意入住两间空房,则甲乙两人各住一间房的概率是( ) A. 3 1 . B. 4 1 C. 2 1 D.无法确定 8.从五件正品,一件次品中随机取出两件,则取出的两件产品中恰好是一件正品,一件次品的概率是 A. 1 B. 2 1 C. 3 1 D. 3 2 9.一个袋中装有2个红球和2个白球,现从袋中取出1球,然后放回袋中再取出一球,则取出的两个球同色的概率是( ) A. 2 1 B. 3 1 C. 4 1 D. 5 2 10.现有五个球分别记为A 、C 、J 、K 、S ,随机放进三个盒子,每个盒子只能放一个球,则K 或S 在盒中的概率是( ) A. 10 1 B. 5 3 C. 10 3 D. 10 9 11、对某种产品的5件不同正品和4件不同次品一一进行检测,直到区分出所有次品为止. 若所有次品恰好经过五次检测被全部发现,则这样的检测方法有( ) A .20种 B .96种 C .480种 D .600种 12、若连掷两次骰子,分别得到的点数是m 、n ,将m 、n 作为点P 的坐标,则点P 落在区域 2|2||2|≤-+-y x 内的概率是

2.2.1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 学习目标:通过案例,使学生了解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及其做法 学习重点:频率分布直方图的画法 学习内容: 【思考探究】 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城市缺水问题较为突出。某市政府为了节约生活用水,计划在本市试行居民生活用水定额管理,即确定一个居民月用水量标准a , 用水量不超过a的部分按平价收费,超过a的部分按议价收费。如果希望大部分居民的日常生活不受影响,那么标准a定为多少比较合理呢?你认为,为了较合理地确定这个标准,需要做哪些工作? (一) 通过抽样,我们获得了100位居民某年的月均用水量(单位:t) ,如下表: 思考:由上表,大家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二)频率分布直方图 步骤: 1.求极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 当样本容量不超过100时,按照数据的多少,常分成 ==组距 极差组数 3.将数据分组 确定初始值 分组 4、列频率分布表 5、画频率分布直方图 【思考】 同样一组数据,如果组距不同,横轴、纵轴的单位不同,得到的图的形状也会不同。不同的形状给人以不同的印象,这种印象有时会影响我们对总体的判断。如分别以0.1和1为组距重新作图,然后谈谈你对图的印象。 练习:从一种零件中抽取了80件,尺寸数据表示如下(单位:cm):

这里用x×n表示有n件尺寸为x的零件,如362.51×1表示有1件尺寸为362.51cm的零件。作出样本的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直方图。 直方图的优点 直方图的缺点 思考:如果当地政府希望使85% 以上的居民每月的用水量不超出标准,根据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直方图,你能对制定月用水量标准提出建议吗? 作业:课本P72 T2

示范教案 整体设计 教学分析 本小节教材引用了6个例题来说明古典概型的应用.分别是“掷一颗及两颗骰子”“不放回和放回检验产品”“出拳游戏”以及“遗传基因问题”.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生产和学习中常见的实际问题,贴近学生的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也符合古典概型的条件,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不难解决. 古典概型的教学应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古典概型的特征:试验结果的有限性和每一个试验结果出现的等可能性.这一部分可以多介绍一些符合古典概型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学会把一些实际问题转化为古典概型,加以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学生没有学习排列组合的有关知识,教学中不要把重点放在“如何计数”上. 三维目标 1.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的计算公式. 2.通过实例理解古典概型的特征,让学生学会把一些实际问题转化为古典概型. 3.在解决过程中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古典概型的概念以及利用古典概型求解随机事件的概率. 教学难点:如何判断一个试验是否是古典概型,分清在一个古典概型中某随机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和试验中基本事件的总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路1.(1)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结果只有2个,即“正面朝上”或“反面朝上”,它们都是随机事件. (2)一个盒子中有10个完全相同的球,分别标以号码1,2,3,...,10,从中任取一球,只有10种不同的结果,即标号为1,2,3, (10) 根据上述情况,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为此我们学习古典概型,教师板书课题. 思路2.将扑克牌(52张,去掉大小王)反扣在桌上,先从中任意抽取一张,那么抽到的牌为红心的概率有多大?是否一定要进行大量的重复试验,用“出现红心”这一事件的频率估计概率?这样工作量较大且不够准确.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吗?把“抽到红心”记为事件B ,那么事件B 相当于“抽到红心1”,“抽到红心2”,…,“抽到红心K ”这13种情况,而同样抽到其他牌的共有39种情况;由于是任意抽取的,可以认为这52种情况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所以,当出现红心是“抽到红心1”,“抽到红心2”,…,“抽到红心K ”这13 种情形之一时,事件B 就发生,于是P(B)=1352=14 .为此我们学习古典概型.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看下面3个例子. 1.掷一枚均匀的硬币,观察硬币落地后哪一面朝上.这个试验的基本事件空间

第20课时频率分布直方图和折线图 【学习导航】 知识网络 学习要求 1.频率分布直方图的作法,频率分布直方图更加直观形象地反映出总体分布的情况; 2.频率分布折线图的作法,优点是反映了数据的变化趋势,如果样本容量足够大,分组的组距足够小,则这条折线将趋于一条曲线,称为总体分布的密度曲线。 【课堂互动】 自学评价 案例1 下表是某学校一个星期中收交来的失物件数,请将5天中收交来的失物数用条形图表 (1)在EXCEL工作表中输入数据,光标停留在数据区中; (2)选择“插入/图表”,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点击“柱形图”; (3)点击“完成”,即可看到如下频数条形图.

案例2 从某校高一年级的1002名新生中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一个容量为100的身高样本,数据如下(单位:cm)。试作出该样本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和折线图. 【解】上一课时中,已经制作好频率分布表,在此基础上, 我们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 (1)作直角坐标系,以横轴表示身高,纵轴表示组距频率; (2)在横轴上标上150.5,153.5,156.5,…,180.5表示的点。(为方便起见,起始点150.5可适当前移); (3)在上面标出的各点中,分别以连结相邻两点的线段为底作矩形,高等于该组的组距 频率 至此,就得到了这组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下图 频率 150.5 153.5 156.5 159.5 162.5 165.5 168.5 171.5 174.5 177.5 180.8 同样可以得到这组数据的折线图. 频率

150.5 153.5 156.5 159.5 162.5 165.5 168.5 171.5 174.5 177.5 180.8 【小结】 1.利用直方图反映样本的频率分布规律,这样的直方图称为频率分布直方图(frequency histogram),简称频率直方图。 2. 频率直方图比频率分布表更直观、形象地反映了样本的分布规律。 3.如果将频率分布直方图中相邻的矩形的上底边的中点顺次连结起来,就得到一条折线,我们称这条折线为本组数据的频率折线图(frequency polygon) 4.频率分布折线图的的首、尾两端如何处理: 取值区间两端点须分别向外延伸半个组距,并取此组距上的x 轴上的点与折线的首、尾分别相连 5.如果将样本容量取得足够大,分组的组距取得足够小,则这条折线趋于一条曲线,这一曲线称为总体分布的密度曲线。 6. 频率分布表的优点在于数据明显,利于对总体相应数据的计算或说明;频率分布折线图的 优点在于数据的变化趋势直观,易于观察数据分布特征,且与总体分布的密度曲线关系密切;频率分布直方图则两者兼顾但两者皆不足.所以三种分布方法各有优劣,应需要而运用. 【精典范例】 例1 为了了解一大片经济林的生长情况,随机测量其中的100株的底部周长,得到如下数据表(长度单位:cm) (1) 编制频率分布表; (2) 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 (3) 估计该片经济林中底部周长小于100cm 的树木约占多少,周长不小于120cm 的树木约占多 少。 【解】 (1)从表中可以看出,这组数据的最大值为135,最小值为80,故全距为55,可将其分为11组,组距为5。 从第一组[)85,80开始,将各组的频数,频率和 组距 频率填入表中

课题:§1.1 集合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是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此外,集合理论的应用也变得 更加广泛。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关系; (2)牢记常用的数集及其专用的记号。 (3)理解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深入理解集合的含义。 (2)学生自己归纳本节所学的知识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对待不同问题,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 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 合(set)(简称为集)。 3.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例: (3)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一样,我们称这两个集合是相等的。 例: 4.思考1:课本P3的思考题,并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对学

高中数学必修3概率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概率 第一部分 3.1.1 —3.1.2随机事件的概率及概率的意义 1、基本概念: (1)必然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必然事件; (2)不可能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不可能事件; (3)确定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相对于条件S的确定事件; (4)随机事件:在条件S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随机事件; (5)频数与频率:在相同的条件S下重复n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是否出现,称n次试验中事件A出现的次数nA为事 件A出现的频数;称事件A出现的比例fn(A)= n n A 为事件A出现的概率: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如果随着试 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发生的频率fn(A)稳定在某个常数上,把这个常数记作P(A),称为事件A的概率。 (6)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随机事件的频率,指此事件发生的次数nA与试验总次数n的比值 n n A ,它具有一定的稳 定性,总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且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多,这种摆动幅度越来越小。我们把这个常数叫做随 机事件的概率,概率从数量上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频率在大量重复试验的前提下可以近似地 作为这个事件的概率 3.1.3 概率的基本性质 1、基本概念: (1)事件的包含、并事件、交事件、相等事件 (2)若A∩B为不可能事件,即A∩B=ф,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斥; (3)若A∩B为不可能事件,A∪B为必然事件,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为对立事件; (4)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 P(A)+ P(B);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B为必然事件,所以P(A ∪B)= P(A)+ P(B)=1,于是有P(A)=1—P(B) 2、概率的基本性质: 1)必然事件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概率为0,因此0≤P(A)≤1; 2)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 P(A)+ P(B); 3)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B为必然事件,所以P(A∪B)= P(A)+ P(B)=1,于是有P(A)=1—P(B); 4)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互斥事件是指事件A与事件B在一次试验中不会同时发生,其具体包括三种不同的情形:(1)事件A发生且事件B不发生;(2)事件A不发生且事件B发生;(3)事件A与事件B同时不发生,而对立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