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效阅读材料3

高效阅读材料3

高效阅读材料3
高效阅读材料3

节约是自然界的神圣法则

节约型社会”是近来的一大“热词”,也是我们社会的追求目标。其实,在大自然漫长的进化发展过程中,“节约”是其始终贯彻的一条神圣法则。

平时,我们常见的葡萄、杨梅、芋艿、荸荠等都是圆球状的,甚至连最低等的单细胞藻类在显微镜下也是圆球状的,这是因为建造圆球形物体所耗费的材料最少,而容积却最大。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适者生存”是一条自然法则,为了生存,许多生物必然会采用这种最佳的设计方案。

科学证明,节约是自然界进化发展的基本法则。稻秆和麦秆等植物都是空心的,其奥妙就在于用最少的材料取得了最稳固的结构,草木植物在风力和果实重力的作用下,秆子会发生压缩、扭转和弯曲,从材料力学的角度分析,实心圆截面杆子和空心圆截面秆子在外径相同的条件下,两者具有相同的抗扭和抗弯能力。显然,植物长成空心秆有利于将摄取的营养集中到果实上来,同时也缩短了生长期,这不是绝妙的生长方法吗?

植物如此,动物在发展过程中也极其惊人地贯彻了节约的法则。例如,恒温动物的体温大都在35℃左右,这并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共同的节约法则起了微妙的作用。

众所周知,水是物体的基本组成部分,而水的比热是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动的。据测定,在35℃时,水的比热最小,这意味着,动物体温为35℃时,为保持体温恒定所需要吸收和放出的热量最少,而消耗最少的能量就能保持体温的恒定,这对动物的生存是很有意义的。由于人体的新陈代谢、呼吸循环系统比一般动物机能复杂得多,因此,人的体温是37℃,比35℃高了2℃。又比如,蜻蜓的翅膀长只有5厘米,面积是4.6平方厘米,重量仅0.005克,然而,它却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每秒钟能扑动20至40次,飞行速度达到每秒15米,这种翅膀的构造真可说是节约的典型了。

自然界在进化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节约法则,极大地启发了人类的智慧,“向自然界学习”的结果便是仿生学这门科学的诞生。例如,人们发现某些植物的叶子是按照螺旋形状排列的,夹角是137°30′,这样的叶序排列使植物的采光面最大,于是,建筑设计师就借鉴了这个采光原理,设计建造了一座13层高、按螺旋状排列的大楼,结果表明,每个房间都充满了阳光。人们还从自然界下雨的时候雨滴成为前圆后尖的形状得到启发,设计制造了阻力很小的雨滴状小汽车,空气从车前轻拂而过,在车后也不会形成空气涡流,行驶速度每小时可达300千米。

自然界是节约的,而节约是一种美好的行为,它将最充分地利用物质世界中的一切,自觉地可持续发展下去。

1、文章题目

2、文章出处

3、文章体裁

4、说说“葡萄、杨梅、芋艿等都是圆球状的,甚至连最低等的单细胞藻类在显

微镜下也是圆球状的”原因是什么?

5、请选择稻杆和麦秆等植物都是空心的好处:()

A、用最少的材料取得最稳固的结构

B、有利于摄取营养汲取到果实上来

C、在外径相同的条件下,实心圆截面杆子和空心圆截面杆子两者有相同的

抗扭和抗弯能力

D、缩短了生长期

6、第四五两端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7文章前三段举植物的例子已经能够说清楚本文要说明的对象,为什么第4、5两段还要继续举动物的例子?

8、文章采用怎样的说明顺序?

9、作者说“自然界在进化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节约法则,极大地启发

了人类的智慧。”除了文中所举的例子外,你还能再举一例加以说明吗?

10、阅读下文链接材料,结合上文,谈谈你的一点感悟。

(1)链接材料:如果每人浪费一粒饭,全国就会损失约5万斤大米;每人浪费一滴水,全国就会损失约70吨水。反之,如果每人节约一粒饭、一滴水,那就等于全国增产5万斤大米,70吨水。

《节约是自然界的神圣法则》答案

4、因为建造圆球形物体所耗费的材料最少,而容积却最大。

5、ABCD

6、列数字、举例子

7、植物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只举植物的例子不足以说明“节约是自然界进化的基本法则”这一问题,再举出动物的例子来才能对此问题有个全面的认识。

8、逻辑顺序

9、例如:用湿布擦汽车比用水冲洗汽车节约用水。

10、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甚至存在严重缺乏。而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所以必须节约资源、保护资源。

(完整版)三年级阅读材料

1、花瓣飘香 我家门前有一丛月季,上面开满了红艳艳的花朵。 一天清晨,我看到有个小女孩俯在花前,从花丛中小心地摘下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双手捧着,然后飞快地穿过田野,跑远了。 几天后的一个清晨,我又见到了那个小女孩在摘花瓣,就叫住了她。她拿着花瓣,有些不知所措,惶恐地望着我。 “为什么只摘花瓣呢?”我轻轻地问。 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 “摘花瓣做什么呀?” 小女孩说:“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 “你爸爸呢?” “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 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第二天早晨,我从集市上买了两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我母亲的阳台上。 阅读训练: 1、看拼音,写词语。 zhāi huāhuánɡkǒnɡpěnɡqǐfǔshēn ()()()()

2、选字填空。 瓣辩辨辫 ①她的小()子真好看! ②这朵花的花()多美啊! ③你一定要分()清楚哪一个才是正确的。 ④因为评选班长的事,大家争()个不停。 3、文章一共有个自然段,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 4、你们想一想,妈妈摸着这绒布一样柔软的花瓣,闻着这淡淡的清香,会说些什么呀? 5、读课文最后一段话,完成练习。 ①我送给小女孩的月季花中,包含着什么?我放在母亲阳台上地月季花中,又包含着什么? ②当我把花送给小女孩时,我会对这个小女孩说些什么呢? 6、你能说说文章的标题“花瓣飘香”有哪两层含义?

2、李广射虎 唐代诗人卢纶写过一组以《塞下曲》为题的诗,其中有一首是这样的: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位“夜引弓”的“将军”,便是被人们称为“飞将军”的李广。李广是西汉时期一位神勇无比的将领。诗中描述的,就是他在镇守北方边境时发生的一件事。 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李广想到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便用警惕的目光四处搜寻着。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便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枝白羽箭射了出去。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李广的随从便去射虎的现场寻找猎物。呀!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 阅读训练: 1、ménglóng xúnluójǐngtìyǐngyǐngchuòchuò ()()()() zhènshǒu sōuxún zhājìn nīangōngdājiàn ()()()() 2、我会查字典。 ①“疾”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字母,用部首查字法,先查,再查画。

高效阅读方案

凤城中学高效阅读和写作实施方案 我在上周四参加了全市的语文教研组长会。会议对中考及基础年级的语文试卷、阅卷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阅读和写作的问题。 首先是名著阅读。中考名著阅读出了《西游记》《简·爱》中的片段,《西游记》是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中唐僧驱逐孙悟空的情节,《简·爱》是第三十章简爱把叔父留给自己的两万英镑遗产,平均分给圣约翰、玛丽、戴安娜和自己。很多学生对这两个片段不了解,尤其是《简·爱》的片段,咱们学校就有不到十个学生做对了。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开名著阅读课,一个周两节(高效阅读、名著阅读)。学生首先要把课本要求读的名著读完,学校统一配备;其次,读完的同学,还推荐阅读另外的名著,学校图书馆都有,学生可以借来读。 一、名著阅读内容如下: 初一上学期:《爱的教育》《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神话故事新编》《呼兰河传》《宗璞作品集》《安徒生童话》《希腊神话故事》《上下五千年》《世说新语》 初一下学期:《童年》《鲁滨孙漂流记》《昆虫记》《周国平作品集》《张晓风作品集》《严文井作品集》《城南旧事》《聊斋志异》《科尔沁旗草原》《冯骥才作品集》 初二上学期:《朝花夕拾》《钢铁是怎么样炼成的》《我与地坛》《哦,香雪》《雅舍小品》《浮生六记》《世界五千年》《花季·雨季》《唐诗三百首》《老人与海》《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城南旧事》《福尔摩斯探案集》初二下学期:《骆驼祥子》《西游记》《文化苦旅》《我们仨》《刘心武作品集》《风云初记》《活着》《林清玄散文》 初三上学期:《海底两万里》《培根随笔》《老人与海》《红岩》《青春之歌》《莎士比亚戏剧故事》《品人录》《呐喊》《契诃夫短篇小说集》《文化苦旅》《萤窗小语》《我与地坛》《苏东坡传》《少年维特之烦恼》 初三下学期:《傅雷家书》《名人传》《幸福的七种颜色》《蚕丝:钱学森传》《苏菲的世界》《烈火金刚》《一生的忠告》《雷锋日记》《林海雪原》《三国演义》《彷徨》《聊斋志异》《欧·亨利短篇小说集》《莫泊桑短篇小说集》《雅舍小

三年级语文阅读方法

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方法 一、阅读理解解题思路基本步骤大致可以总结为: 1、速读原文材料; 2、看清题目要求; 3、细找文中原话; 4、认真回答问题。 认真审题,切忌粗心大意 (1)学生在审视阅读理解的问题要求时,关键的字、词或句子要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 (2)生字新词,不要着急。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如果没有注出词义,要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3)弄清问题,巧用“原话”。对于一些题目,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进行回答。 (4)想像说话,联系生活。学生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最怕碰到回答问题和想像写话,例如: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读文后的感受。或是: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请写几句话。这样的题目往往要先从课文中说起,你喜欢主人公的什么品质,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己是怎样做的。在平时的训练中,提醒学生写答案时要答满线格。 (5)细找文中原话。答案一般在问题关键词前后的位置,可以在其上文和下文或是联系上下文进行搜索定位。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 (6)提升内涵,升华情感。有些题目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紧扣关键词句,带着问题去读短文,可以快速地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 (7)认真回答问题,力求言之有据。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只是简单的一个词语和句子,显得理由不充分,更不能凭空瞎说。 二、具体操作: (一)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二)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注:有些是可以换的,不要一律写不能换,要先搞清楚再写能不能哦!) @ (三)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注: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写不能,要先搞清楚再写能不能哦!) (四)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材料三篇》中考阅读练习及答案(辽宁省大连市2017年中考题)

(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4~17题。(12分) 【材料一】 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认为风筝的出现受到被风吹起的斗笠、树叶的启发,还有帆船、帐篷说,飞鸟说等。观点虽不统一,但风筝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并无异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风筝,不过为木质。 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至清朝道光年间达到鼎盛。 (摘编自《早春的风筝》)【材料二】 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蝙蝠并不美丽,但因与“遍福”“遍富”谐音,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以“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整个翅膀上都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除此以外,我们熟悉的传统吉祥图案也不少,如“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百鸟朝凤”等,这些风筝图案无不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各国的风筝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日本风筝是由中国传入的,学界一般认为传入时间是中国唐代,图形多为长方形和半圆形,上面没有任何装饰。到了明治时代,浮世绘的画风成为日本风筝的独特风格。在泰国,风筝则有男女之别,男筝称为鸟筝,女筝称为鱼筝。鸟筝一般有2米高,又叫“猜朗康”;鱼筝形如钻石,也称“白宝”,放飞时要由七个女子操控。 (摘编自网络)【材料三】 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放风筝的情景。河边,有身着不同色彩衣服的六人。其中,两个着成年男子在放风筝,风筝高飞在空;一小童立在旁边抬头凝望,身后一人着深色衣服,怀抱衣着鲜艳的孩子,亦是盯着高空中的风筝;稍远处的树下,站着两个男子,同样注视着高飞在空中的风筝。 (摘编自《<清明上河图>中看清明民俗》)14.材料一和材料二主要介绍了关于风筝的哪几方面内容?(4分) 15.请简析材料二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分) 16.材料二中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17.材料三的内容印证了材料一中的哪句话?(2分) 答案: (一)(12分) 14.(4分)风筝的起源、发展过程、图案寓意、各国风筝的独特风格。 15.(3分)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中国人常把蝙蝠图案绘制在风筝上,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 16.(3分)“一般”是“通常”的意思,表限定你,说明学界对风筝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时间并没有定论,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17.(2分)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新)高考英语快速阅读材料练习7

Fast Reading Materials for Senior I完形填空(共 20 小题;每小题 1.5,满分 30 分) 阅读下面短文,掌握其大意,然后从 36~55 各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 和 D)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While I studied at school, I felt a great difficulty in learning my Latin translations. I was always very 36 in using a dictionary, and 37 it most difficult, while to other boys it seemed no 38 . I formed an alliance(盟友)with a boy in the Sixth Grade .He was very clever and 39 read Latin as easily as English .My friend for his part was almost as 40 troubled by the English essays he had to write for the headmaster as I was 41 these Latin words .We agreed together that he would 42 me my Latin translations and that I should do his essays. The arrangement 43 wonderfully. The headmaster seemed quite 44 with my work, and I had more time to myself in the morning. On the other hand, once a week 45 I had to compose the essays of my friend. For several months no difficulty 46 , but once we were nearly caught out. One afternoon, the headmaster 47 my friend to discuss one essay with him in a lively spirit. “I was interested in this48 you make here. I think you might have gone further .Tell me 49 you had in your mind.” The headmaster continued in this50 for some time to the fear of my friend. However the headmaster, not wishing to 51 an occasion of praise into 52 of fault-finding, finally. 53 him go. He came back to me like a man who had had a very narrow 54 and I made up my mind to make every effort to study my 55 . 36.A.quick B.slow C.hard D.good 37.A.made B.got C.found D.left 38.A.trouble B.difference C.labor D.worry 39.A.might B.would C.should D.could 40.A.very B.little C.much D.few 41.A.for B.by C.in D.to 42.A.change B.take C.forgive D.tell 43.A.worked B.tried C.happened D.developed 44.A.angry B.satisfied C.frightened D.sad 45.A.or so B.or else C.as usual D.as far 46.A.became B.seemed C.lay D.appeared 47.A.called B.taught C.arranged D.sent 48.A.aim B.goal C.point D.opinion 49.A.why B.how C.which D.what 50.A.excitement B.way C.meaning D.disappointment 51.A.turn B.leave C.grow D.become 52.A.none B.one C.either D.some 53.A.ordered B.asked C.took D.let 54.A.surprise B.escape C.hope D.chance 55.A.reading B.writing C.translations D.essays II 阅读理解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阅读材料

第一单元阅读材料

1走进大自然 追着小鸟,走进密林, 追着小溪,走进深山, 追着蝴蝶,追着野花, 我们走进大自然。 让小锤去敲醒每一块山石, 让画笔去访问每一片花瓣, 高高举起洁白的昆虫网, 网住一个斑斓的春天。 把自己变成大树吧, 去体验大地的深沉; 把自己变成白云吧, 去感受蓝天的辽远。 只有将自己融进大自然, 才能懂得生活多么灿烂 走进大自然, 热爱大自然, 等你从大自然归来, 你会悄悄告诉小伙伴, 什么是纯洁,

什么是美好, 什么是智慧, 什么是情感! 2草叶上的歌 大森林里有块草坪, 一块绿茸茸的草坪, 一块亮晶晶的草坪, 一块笑盈盈的草坪。 当春雨们淅淅沥沥, 拥挤着跳下云层, 沉思了一冬的大森林, 睁开了明亮的眼睛—— 多美啊,绿茸茸的草坪, 溢出春光的一只瞳孔。 当清凉如水的微风, 追赶着金色的黎明, 草叶上酣睡的露珠们, 快乐地探身相迎—— 多好啊,亮晶晶的草坪, 映照春色的一面明镜。 当木瓜落地,蚱蜢腾空,

蟋蟀们发出欢快的笑声, 蝴蝶和蜜蜂醉入花丛, 草尖上蜻蜓舞步轻盈—— 多甜啊,笑盈盈的草坪, 大森林颊上深情的酒坑。 大森林里有块草坪, 一片温柔的和平, 一个搏动的生命, 一朵绿色的云影—— 带着奶浆味的草香, 飘进我们金色的梦境。 3雨儿在歌唱 你听见过雨的歌声吗? 在我们这个地方,这个有着雪白的梨园、粉红的杏林、葱绿的柳林和弯弯曲曲的小溪以及许多石桥的地方,就有这样的雨,它在快乐地歌唱...... 雨在小溪里歌唱:丁丁丁...... 一定是听懂它唱的是什么了,于是小蝌蚪游啊游,长出了腿,又掉了尾巴。它们都爬到草地上去了...... 雨在草地上歌唱:沙沙沙...... 一定听懂它唱的是什么了,于是,草莓、木芍药、野百合、苔草......许多小草伸个懒腰,打个呵欠。发绿了,开花了,嘿,五颜六色的小花儿,开放得真

阅读材料

神奇的“洛书”幻方 幻方也叫纵横图,是具有如下奇特性质的数字方阵:把从1开始的若干个连续的自然数放在棋盘状方阵的每个方格中.在一定放法下,能正好形成各行、各列以及两条主对角线上各数字之和都相等的奇妙结果,这样的数字方阵就叫纵横图或幻方.如果棋盘有n×n个方格,就叫n阶幻方. 幻方的发现及对它的研究,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当1977年美国发射旅行者1号、2号宇宙飞船时,为了寻找外星文明,与“外星人”沟通和建立信息,搭载了一些代表人类和人类文明的金属画面,其中,代表人类在数学上的成就的,除了勾股弦外,就是一个四阶幻方. 幻方的发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是值得中国人骄傲的.据古书记载,大约公元前 2200年,在夏禹治水时,洛水(今陕西洛河)里浮出一只大神龟,此龟神在背上有黑白小圆圈45个,排列如图1.后人把此图称为“洛书”,把图中这些小圆圈依序用数字排列起来,就是图2所示三阶幻方. “洛书”的传说始于北宋,当时,把“洛书”奉为天授神物,玄之又玄(传说中还有“河图”之说).这显然是把数学神秘化的一种故弄玄虚的手段.据考证,这个三阶幻方最早见于公元前500年左右春秋时期的《大戴礼记》中.汉朝徐岳把它叫“九宫算”,其注解是“九宫者,即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其中”.后又有民间歌诀“四海三山八洞仙,九龙五子一枝莲,二七六郎赏月半,周围十五月团圆”均指这个三阶幻方.也指出了“洛书”在数学方面的奇迹,神妙地排列了一至九这九个数,它的横三行、竖三列,两条对角线共八条直线的三个数之和均为十五.如果我们把经过旋转和反射(镜象映射)以后所产生的幻方,看作完全相同的幻方,那么,三阶幻方的排列方法只有一种,就是“洛书”. 欧洲人知道幻方的存在已经是 15 世纪的事了,比中国人晚了3000多年.据说是由一个印度僧人首先带去的. 幻方在15世纪从中国经由亚洲其他国家传入欧洲以后,引起欧洲人的极大兴趣.许多数学家致力于构造各式各样的幻方,其盛况甚至被反映到美术作品中来.1514年,著名的画家兼文艺理论家丢勒在他创作的一幅铜版画“忧伤”中,就有一个4阶幻方.尤其有趣的是,这个幻方底下一排的中间两个方格中的数字合在一起,正好就是丢勒创作这幅版画的年份.这究竟是丢勒巧妙的有意安排,还是偶然的巧合就不得而知了. 幻方貌似简单,其实蕴含着无穷的奥秘,大数学家欧拉、发明家富兰克林都曾深入地研究过它.香港业余数学家黄志华先生发现了下面有趣的现象: 用幻方中的1,3,9,7顺时针构造四个两位数:97,71,13,39,以及逆时针构造四个两位数:31,17,79,93.他用计算器验算出 97+71+13+39=31+17+79+93, 972+712+132+392=312+172+792+932, 973+713+133+393=313+173+793+933. 顺着黄先生的思路,我们构造两个三位数组:139,397,971,713及179,793,931,317.计算机验算,同样发现 139+397+971+713=179+793+931+317, 1392+3972+9712+7132=1792+7932+9312+3172, 1393+3973+9713+7133=1793+7933+9313+3173. 这是何等的神奇! 不仅如此,幻方还与体育比赛、人工智能、建筑设计有关.表明人类的智慧是何等的深邃、广博.一个3×3幻方竟出现在古代西藏人印玺的中央,这是数学思想没有国家和地区疆界的例证.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洛书”还有许多奇妙之处. 一、横三行(或竖三列)的三个三位数(或三个二位数)构成回码等式(等号右边各数,是对照等号左边的各数,把数码颠倒过来): (1)492+357+816=294+753+618=1665

三年级语文阅读材料

三年级语文阅读材料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三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 (一)观日出: 看日出须早起。四点钟还不到,我就起身,沿着海边的大路,向着东山走去。我走得很快,不久,便爬上了山顶。 残(cán)云已经散尽了。几颗晨星在那晴朗的天空中,闪烁(shuò)着渐渐淡下去的光辉(huī)。东方的天空泛起了粉红色的霞(xiá)光。 天边的朝霞变浓变淡,粉红的颜色渐渐变为桔红,以后又变成鲜红了。而大海和天空也像起了火似的,通红一片。就在这时,在那水天融为一体的苍茫远方,一轮红日冉(rán)冉升起。开始时,它升得很慢,只露出一个弧(hú)形的金边儿。但是,这金边儿很快地扩大着,扩大着,涌了上来。到后来,就不是冉冉升起了,而是猛地一蹦就出了海面。于是那辽(liáo)阔的天空和大海,一下子就布满了耀(yào)眼的金光。 1.全文有个自然段,"天空泛起了粉红色的霞光"是在第个自然段讲到的内容。 2.请在文中找出下面各词的反义词,写在括号里。 浓--()慢--() 3.阅读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完成下面题目。 (1)联系上下文,给加点的字选择合适的解释(选上的在上面打√) 露(露水看见显现)蹦(出跳照) (2)本自然段共有话。第二句的意思是讲。第七句的意思是讲。 (3)本自然段第三到第六句话合起来是在写,这几句话是按照顺序来写。 (二)五华山 春天的山是绿色的,那绿色淡淡的,许多树叶刚冒出芽来,还带着嫩嫩的黄色呢。 夏天的山也是绿色的,那绿色浓浓的,一片片树叶,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都像被绿油彩涂过,连雨点落上去,都给染绿了。 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像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望去,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还有的树林变处紫红紫红,跟剧场里的紫绒幕布的颜色一样。只有松柏秋霜,针一样的叶子还是那么翠绿。 秋天的山一片金黄,一片火红,一片翠绿……人们给这五颜六色的山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五花山”。……” 1、这篇短文共写了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季节时候的山,重点写了______季的山的景色。(4分) 2、秋天的山有______、______、______等颜色。(3分) 3、有~~~~~~~~~画出第四自然段中的比喻句。(3分) (三)我爱花城 我刚到花城,便陶醉在花的海洋里…… 记得,春节时节,那昂立枝头的就是被誉为"英雄花"的木棉花。它色彩鲜艳,蓬勃向上,给人以坚定、凝重、朴实的感觉。当热风吹走带有几分寒意的春季时,花城已成为白兰花的天地了。我漫步在白兰花盛开的树下,陶醉在白兰浓郁的清香里。继白兰花之后,

小学六年级阅读训练题材料

小学六年级阅读训练题材料 (一)品味茶香 来,喝一口香茗,浓浓的味儿会让你醉倒在安溪这幅民族风情画里。 不知何时起我们的祖辈就靠着这满山满坡葱翠过日子。从绿中采摘下生活的希望,从绿中揉出汁来繁衍一代又一代。现在,我们双手接过这生命的种子,改革开放的大潮又一次掀起茶饮的巨浪。港台澳茶商来了,海内海外游客慕名来了,世界来了,沿着“乡”品着“香”。看,“铁观音”抚慰了多少思乡的海外游子;“黄金桂’给多少人带来温馨的祝福;“本山”使多少人记住了自己的根……他们带走了大包小包的情谊,留下一个一个的金元宝。 是啊,“茶叶”这一历久弥新的概念已深深地扎根在每个乡民的心底。安溪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滋润着它的生长、发展;它同样以一腔热血回报着每一个喝蓝溪水长大的人,充盈着每一双渴望富裕的朴实的茶农的眼睛。“高大的楼房挂在茶树上,奔驰的小车也挂在茶树上”,这正是茶叶在我县的真实写意。 来,远方的朋友,让茶香伴你一生,与你一路同行。 1、先写出本文提到的茶叶品种,再写出其他品种。 2、解释下面的词语: (1)朴实:

(2)得天独厚: 3、用“_____”画出表示祝福的话。 4、写出你对“高大的楼房挂在茶树上,奔驰的小车也挂在茶树上”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5、作者品味茶香,品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二)学会感恩 西方有个感恩节。那一天,要吃火鸡、南瓜馅饼和红莓果酱。那一天,无论天南地北,再远的孩子,也要赶回家。 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的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这些都是浅显的道理,没有人会不懂,但是,我们常常缺少一种感恩的思想和心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小时侯背诵的诗句,讲的就是要感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中国绵延多少年的古老成语,告诉我们的也是要感恩。但是,这样的古训并没有渗进我们的血液,有时候,我们常常忘记了,无论生活还是生活,都需要感恩。

高效阅读材料2

好梦何必成真 周国平 ①好梦成真--这是现在流行的一句祝词,人们以此互相慷慨地表达友善之意。每当听见这话,我就不禁思忖:好梦都能成真,都非要成真吗? ②有两种不同的梦。 ③第一种梦,它的内容是实际的,譬如说,梦想升官发财,梦想娶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或嫁一个富甲天下的款哥,梦想得诺贝尔奖金,等等。对于这些梦,弗洛伊德的定义是适用的:梦是未实现的愿望的替代。未实现不等于不可能实现,世上的确有人升了官发了财,娶了美人或嫁了富翁,得了诺贝尔奖金。这种梦的价值取决于能否变成现实,如果不能,我们就说它是不切实际的梦想。 ④第二种梦,它的内容与实际无关,因而不能用能否变成现实来衡量它的价值。譬如说,陶渊明梦见桃花源,鲁迅梦见好的故事,但丁梦见天堂,或者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梦见一片美丽的风景。这种梦不能实现也不需要实现,它的价值在其自身,做这样的梦本身就是享受,而记载了这类梦的《桃花源记》、《好的故事》、《神曲》本身便成了人类的精神财富。 ⑤所谓好梦成真往往是针对第一种梦发出的祝愿,我承认有其合理性。一则古代故事描绘了一个贫穷的樵夫,说他白天辛苦打柴,夜晚大做其富贵梦,奇异的是每晚的梦像连续剧一样向前推进,最后好像是当上了皇帝。这个樵夫因此过得十分快活,他的理由是:倘若把夜晚的梦当成现实,把白天的现实当成梦,他岂不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这种自欺的逻辑遭到了当时人的哄笑,我相信我们今天的人也多半会加入哄笑的行列。 ⑥可是,说到第二种梦,情形就很不同了。我想把这种梦的范围和含义扩大一些,举凡组成一个人的心灵生活的东西,包括生命的感悟,艺术的体验,哲学的沉思,宗教的信仰,都可归入其中。这样的梦永远不会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直接现实,在此意义上不可能成真。但也不必在此意义上成真,因为它们有着与第一种梦完全不同的实现方式,不妨说,它们的存在本身就已经构成了一种内在的现实,这样的好梦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真。对真的理解应该宽泛一些,你不能说只有外在的荣华富贵是真实的,内在的智慧教养是虚假的。一个内心生活丰富的人,与一个内心生活贫乏的人,他们是在实实在在的意义上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⑦我把第一种梦称做物质的梦,把第二种梦称做精神的梦。不能说做第一种梦的人庸俗,但是,如果一个人只做物质的梦,从不做精神的梦,说他庸俗就不算冤枉。如果整个人类只梦见黄金而从不梦见天堂,则即使梦想成真,也只是生活在铺满金子的地狱里而已。 (选自周国平散文集《安静》,略有改动)

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题整理好的20篇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寒假阅读训练 (一)有趣的小刺猬 刺猬是一种有趣的小动物。它的身体活像一只老鼠,只是比老鼠大多了。它的头尖尖的,眼睛和耳朵很小,牙齿非常锋利,门牙特别长。刺猬的四(肢枝)很短,跑起来很快。 它的爪子像老鹰的爪子那么锐利,那么有力。除了腹部,刺猬浑身长满了像钢针一样的硬刺, 又短又密。遇到强敌时,它就把身体蜷(qu a n ju CD)成一团,成为一个可怕的刺球,连 凶猛的野猪也拿它没有办法。刺猬不但能用硬刺(保护保卫)自己,而且还可以用它来 搬东西呢!夏天,正当人们进入梦乡的时候,它悄悄地从洞中爬出来,趁着月光,窜到瓜地里,用它那锋利的牙齿把瓜柄咬断,然后在地上打个滚,把硬刺扎进瓜皮,一翻身就背 (b ei b召)着瓜溜走了。 1、选择()里正确的读音或字词。用表示。 2、文章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Q?”划出来。 3、根据短文填空。 刺猬的头(),眼睛和耳朵(),牙齿(),门牙()。它们四肢(),跑起来很快。爪子()、()。浑身长满了 ()。 4、下列句子中哪个是打比方的,在()里打“2。 (1 )刺猬浑身长满了像钢针一样的硬刺。() (2 )刺猬的爪子像老鹰的爪子那么锐利。() 5、仔细读读短文,看看刺猬的硬刺有哪些作用? 6、有很多动物身体的某一部分都有着独特的作用,你能试着找一种动物写写吗? (二)船底鱼 在辽阔的海洋中,生活着一种中小型的鱼一一鱼印(y in)。鱼印的体型长得苗条匀称。 它行动敏捷,善于游泳,性格活泼,并具有吸附在大型的鲨鱼、海龟、鲸的腹部或船底的习惯。所以,人们称它为船底鱼。 鱼印吸附在物体上,在周游四海的过程中,遇上了饵(0门料丰富的海区或者见到它的“船主”一一大型鲨鱼捕食时吃剩下来的一些残食,就悄悄地离开自己乘的“船”,去吃上一顿可口的美餐。然后,再寻找一条新“船”,继续前进。一旦找不到“船”,它便吸附在附近的礁石及其他固定的物体上,作短暂休息。这时,它的细长的尾巴,似海藻随海流飘 动,以此引诱鱼类,待有良机,继续吸附上新“船”。鱼印在大海中乘船周游,不仅省力气, 而且还靠着船只和鲨鱼等大型海洋动物的威力免受敌害侵袭,真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1、写出下列各词的反义词。

高效阅读教案

高效阅读教案(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固定程序阅读法。 2、让学生体验高效阅读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喊口号:高效阅读,高效人生。 二、集中训练 (一).科学坐姿训练 (二).眼脑机能训练 1. 定点凝视训练 2. 横向快速移动训练 3. 纵向快速移动训练 4.增大识别间距训练 5、搓手训练 我们的口号是:一同十行不是梦,高效阅读我能行。 三、阐述何为“固定程序法” 1、出示“固定程序法”应注意的七项内容 2、生复述记忆 四、文本高效阅读训练 1、分发文本资料《穷人的自尊》 ①计时阅读②教师检查阅读速度 ③计时答题 ④师生感知文本、校对答案 ⑤检查理解率,交流阅读经验 2、分发材料《嚼一片苹果皮》重新调整坐姿。 ①计时阅读 ②计时答题 ③对照答案、评分 ④按组汇报阅读速度和理解率、表扬进步的同学 五、谈学习所得,作学后总结 1.请学生谈谈学习所得; 2. 谈谈今后阅读的方向 3、学生齐喊口号:一目十行不是梦,高效速读我最行

高效阅读教学 教学目标: 1、了解固定程序阅读法,运用图形记忆法帮助快速阅读。 2、训练高效阅读的基本技巧,提高阅读速度。 教学重点: 训练快速阅读技巧,快速阅读文章。 教学难点: 掌握快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阅读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看课外书吗?平时你们读书一分钟能读 多少字?怎样才能读得快又记得牢? 二、阅读效率前测。 1.认识阅读计时器。 2.了解前测要求。 3.前测 (1)分发阅读材料《将军和蜘蛛》,计时阅读。 (2)统计阅读速度:所用时间?每分钟字数? (3)分发答题卡,计时答题。(2分钟) (4)同桌交换答题卡,核对答案, (5)教师评价, 三、高效阅读训练 1.怎样提高阅读速度? 保持科学坐姿集中注意力眼脑直映扩大识别间距 2.怎样克服快读障碍? 不出声不摆头不指读不回视 3.眼脑机能训练(多媒体课件展示) ①定点凝视训练 ②视点左右移动 ③视点上下移动 ④视点蛇形移动 ⑤圆圈扩展法训练1分钟 ⑥扩大识别间距训练 4.固定程序阅读法 (1)固定程序阅读训练的七项内容: 题目、作者、出处、主要内容、重要事实、写作特点、读后启示(2)训练测试1----阅读材料《丰碑》 a传发训练材料,计时阅读, b检查阅读速度:所用时间?每分钟字数? c分发答题卡,计时答题。(3分钟) d同桌交换答题卡,核对答案, e教师评价,总结方法。

2020高考英语快速阅读材料练习

I完形填空(共 20 小题;每小题 1.5,满分 30 分)阅读下面短文,掌握其大意,然后从 36~55 各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 和 D)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While I studied at school, I felt a great difficulty in learning my Latin translations. I was always very 36 in using a dictionary, and 37 it most difficult, while to other boys it seemed no 38 . I formed an alliance(盟友)with a boy in the Sixth Grade .He was very clever and 39 read Latin as easily as English .My friend for his part was almost as 40 troubled by the English essays he had to write for the headmaster as I was 41 these Latin words .We agreed together that he would 42 me my Latin translations and that I should do his essays. The arrangement 43 wonderfully. The headmaster seemed quite 44 with my work, and I had more time to myself in the morning. On the other hand, once a week 45 I had to compose the essays of my friend. For several months no difficulty 46 , but once we were nearly caught out. One afternoon, the headmaster 47 my friend to discuss one essay with him in a lively spirit. “I was interested in this 48 you make here. I think you might have gone

三年级语文阅读材料

三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 (一)观日出: 看日出须早起。四点钟还不到,我就起身,沿着海边的大路,向着东山走去。我走得很快,不久,便爬上了山顶。 残(cán)云已经散尽了。几颗晨星在那晴朗的天空中,闪烁(shuò)着渐渐淡下去的光辉(huī)。东方的天空泛起了粉红色的霞(xiá)光。 天边的朝霞变浓变淡,粉红的颜色渐渐变为桔红,以后又变成鲜红了。而大海和天空也像起了火似的,通红一片。就在这时,在那水天融为一体的苍茫远方,一轮红日冉(rán)冉升起。开始时,它升得很慢,只露出一个弧(hú)形的金边儿。但是,这金边儿很快地扩大着,扩大着,涌了上来。到后来,就不是冉冉升起了,而是猛地一蹦就出了海面。于是那辽(liáo)阔的天空和大海,一下子就布满了耀(yào)眼的金光。 1.全文有个自然段,"天空泛起了粉红色的霞光"是在第个自然段讲到的内容。 2.请在文中找出下面各词的反义词,写在括号里。 浓--()慢--() 3.阅读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完成下面题目。 (1)联系上下文,给加点的字选择合适的解释(选上的在上面打√) 露(露水看见显现)蹦(出跳照) (2)本自然段共有话。第二句的意思是讲。第七句的意思是讲。 (3)本自然段第三到第六句话合起来是在写,这几句话是按照顺序来写。 (二)五华山 春天的山是绿色的,那绿色淡淡的,许多树叶刚冒出芽来,还带着嫩嫩的黄色呢。 夏天的山也是绿色的,那绿色浓浓的,一片片树叶,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都像被绿油彩涂过,连雨点落上去,都给染绿了。 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像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望去,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还有的树林变处紫红紫红,跟剧场里的紫绒幕布的颜色一样。只有松柏秋霜,针一样的叶子还是那么翠绿。 秋天的山一片金黄,一片火红,一片翠绿……人们给这五颜六色的山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五花山”。……” 1、这篇短文共写了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季节时候的山,重点写了______季的山的景色。(4

高三阅读材料

乡土哲学 那时的山村,一有时间,妇人们就纳鞋底。纳了一双又一双,且一双比一双针脚细密,一双比一双式样精美。当时只认为,山路费鞋,而过日子又没有余钱,她们必须勤于针线。可是,她们在纳鞋底的同时,还不停地纳鞋垫,而且鞋垫上全是艳丽繁复的图案。她们全不顾鞋垫纳成就会被踩于脚下,美丽顿消。问母亲缘由,母亲说,山里妇人没有别的,有的只是闲——闲来无事该如何?于是纳鞋;纳来不精又如何?于是就纳得精。现在看来,她们是被乡村伦理所驱动——因为在山里,好女人的标准是勤快,而懒女人被视为好逸恶劳、为人不淑。这种乡村伦理从何而来?是大地的昭示。 譬如,在故乡深山的阴处有一种植物,叫山海棠。即便是生在僻处,无人观赏,可它依旧是一丝不苟地向上挺拔枝叶,开出鲜艳欲滴的花朵。我当时很是不解,曾对祖父说,它真是不懂人间世故,既然开在深山无人识,便大可以养养精神、偷偷懒,没必要下多余的功夫。祖父瞪了我一眼,说,你究竟是太年幼,不知生命的真相。在山海棠那里,它只按自己的心性而活,生为花朵,就要往好里开,尽开的本分,至于能不能被人看见、被人夸奖,它是从来都不会去想的。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村里已经有了粉碎机、面粉机,也就是山里人俗称的电磨。但是,每到年节,母亲还是不舍昼夜地转动着她那台手动石磨。黄豆压在石磨里,缓慢地转动,缓慢地流出浆液。母亲气定神闲,面带微笑。还有,每到新玉米、新黍子下来,妇人们也总是拿到村东那盘石碾上去碾。这种传统的碾米方式,耗时费力,让人怜惜。但是,她们坚持不懈,没有怨烦,只是不管不顾地做。石磨磨出的豆浆,因为缓慢,所以黏稠——调成的豆汁醇厚香郁,点出的豆腐瓷实筋道。而山里的玉米和黍子,生长周期长,吸足了阳光,蕴足了营养,都是充盈的货色,这就需要慢慢地碾压,以缓慢地释放出热量不使其皮,有层次地破解不使其散,这样碾出的米有黏性,熬粥粥香,做糕糕腴,均有地道的口味。这种舌尖上的感受,化成她们的生活逻辑,不轻易妥协于外力。 回望旧物、旧事、旧时,不禁感到,乡土上遍地是哲学,不仅长万物,也长道理。大地道德有自然的教化之功,让人唯真而动、唯善而行、唯美而崇。人们只要一亲近土地,人性的病症,就不治而愈。 (旧迹摘自《羊城晚报》2014年6月24日) 平凡的日子与伟大的人生 作者:俞敏洪来源:读者杂志 北大是改变了我一生的地方,是提升了我的地方,是使我从一个农村孩子最后走向世界的地方。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北大,肯定就没有我的今天。 我记得刚进北大的时候,我不会讲普通话。全班同学第一次开班会时,我站起来自我介绍了一番,结果我们的班长站起来对我说:“俞敏洪,你能不能不讲日语?”我后来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拿着收音机在北大的树林中模仿广播台的播音,但是到今天普通话依然讲得不好。 我记得自己在北大的时候很苦闷。一是普通话不好,二是英语一塌糊涂,不会听也不会说,只会背语法和单词。我们班分班的时候,五十个同学分成三个班,因为我的英语考试分数不错,就被分到了A班,但是一个月后,我就被调到了C班。C班叫作“语音语调及听力障碍班”。 我也记得自己进北大以前连《红楼梦》都没有读过,所以看到同学们一本书一本书地读,我拼命地追赶。结果我在大学用了五年时间,读了差不多八百多本书,但是依然没有赶超我那些同学。我记得我的班长王强是一个书痴,现在他也在新东方,是新东方教育研究院的院长。他每次买书我就跟着他去,当时北大给我们每个月发二十多块钱生活费,王强有个癖好就是把生活费一分为二,一半用来买书,一半用来买饭菜票。他绝不动用买书的钱来买饭票,

五年级阅读训练材料

五年级阅读训练材料 请你阅读 《鞋匠的儿子》 在林肯当选总统的那一刻,整个参议院的议员们都感到尴尬,因为林肯的父亲是个鞋匠。当时美国的参议员大部分出身于名门望族,自认为是上流社会优越的人,从未料到要面对的总统是一个卑微的鞋匠的儿子。 (),林肯首次在参议院演说之前,()有参议员想要羞辱他。当林肯站在演讲台上的时候,有一个态度傲慢的参议员站起来,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所有的参议员都大笑起来,为自己()不能打败林肯,()能羞辱他而开怀不已。等到大家的笑声歇止,林肯说:“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参议院陷入一片静默。林肯转过头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就我所知,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过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的手艺。”然后,他对

所有的参议员说:“对参议院里的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帮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我无法像他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所有的嘲笑声都化成了赞叹的掌声…… 批评、讪笑、诽谤的石头,有时正是通向自信、潇洒、自由的台阶。 阅读提示 人要挺直自己的脊梁,在诽谤、嘲笑面前,不能退缩。鞋匠的儿子――林肯在名门望族出身的参议员的羞辱面前,不卑不亢,昂起自尊、自信的头颅,这种精神是值得赞赏的。 读后实践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谦逊――()高尚――() 尊敬――()自卑――() 2.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3.林肯的哪句话,最让你感动?请摘抄在下面。并想想这句话让你感动的原因,回答在下面。 句子: 原因: 4.摘录文中最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并结合生活的体会,写下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或谈一点从中得到的启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