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析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问题

探析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问题

探析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问题
探析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问题

探析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问题

——基于资源配置效率的视角

内容摘要: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本研究基于资源配置效率的视角,采用实证分析与文献法探析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问题。研究发现,农村撤点并校之后存在资源浪费、教育成本过大和规模不经济等问题,我们对此进行充分论证,并进行原因分析和提出针对性建议与对策。我们认为在未来,农村教学点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农村办学的主要形式。

关键词:撤点并校,资源配置效率,科学规划,因地制宜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适龄儿童减少、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力转移以及基层行政区划调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并提出更高要求。国务院2001年出台《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文件第十三条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各地开始进行撤点并校,普遍通过适度集中办学方式,满足群众需求,提高办学效率。

但是,近几年来,撤点并校所带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与反思。随着撤点并校的发展,农村出现中小学大规模消失,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农村小学数量10年内减少了52.1%;此外,农村还出现学生辍学数量激增、家庭教育支出攀升、亲情教育缺失、校车安全事故频发、学生午餐安全问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由于陪读父母离婚率上升、乡村文化衰落等问题。

对此,2012年9月初国办专门下发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正是有针对性地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要重新科学制定农村校布局。教育部根据国办文件的精神,也正在对后续的工作提出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对于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方案要进行重新的审视,各省一定要停止撤并学校和教学点。

本研究基于资源配置效率的视角分析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所带来的问题,有利于各地政府因地制宜的置办校点,科学规划中小学撤并布局结构;有利于教育投入合理化,避免资源浪费;有利于政府意识到对教育投入的欠缺,加大财政支

出,减轻家庭负担;有利于从整体出发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促进规模效益,达到更良好的资源配置状态。

二、文献综述

就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问题,广大学者和老师们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视角。

首先,一些学者从价值角度分析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问题。李盼强等人①从公平和效益的角度,进行理论创新,建立理论模型,对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进行剖析和反思,揭示了教育公平与效益的关系,在撤点并校过程中要兼顾效益和公平原则。徐国英②从政策价值角度分析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问题,撤点并校政策所蕴涵的价值追求主要表现为以人为本、教育平等和可选择性三个方面。撤点并校政策的价值选择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大规模学校的“迷恋”以及存在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在讨论撤点并校政策的有效性问题时,应考虑其能否处理好价值与事实的关系、利益和代价的关系以及弱势与强势的关系。韩吉珍、侯铁虎③揭示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问题的实质,要强化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其次,一些学者从规模经济角度分析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问题。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克罗格曼认为规模经济是指在一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即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④。王善迈先生在他的《教育经济学概论》中谈到:学校适度规模是指学校和教师以及各项物质设备之间的比例构成处于最佳状态时,这时的规模就是这个学校的适度规模。包括教师的适度规模、设备的适度规模、以及学生的适度规模⑤。雷万鹏、谢瑶等人⑥,基于11 个省调研数据,实证探究了学校规模经济效应并对其进行了反思。研究发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存在显著的教育规模不经济效应。李祥云,

①李盼强.《公平与效益的博弈——关于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调查与反思》,《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8月第4期

②徐国荣.《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价值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31期

③韩吉珍、候铁虎,《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中公平与效率问题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④克鲁格曼《经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⑤王善迈《教育经济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⑥雷万鹏、谢瑶.《学校规模经济效应及其政策反思》,《全球教育展望期刊》,2013年第5期

张聪聪等人①学校规模扩大所产生的经济效率和对课程设置的影响是有限的,且规模扩大并不一定就能提高教育质量,作者比较支持小规模学校。

最后,一些学者从国内外比较的角度分析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问题。吉芸②基于中美农村学校合并的比较,提出中美两国的农村学校合并运动虽然不在同一个时期,但却有着许多共同点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是学校合并运动的第一宗旨;完善的制度保障是学校合并运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经验,让“撤点并校”合理前行:为学校配备校车是政府应提供的免费配套服务之一;建设寄宿制学校应吸引多方力量共同合作;闲置的校舍可以作为村里的文化交流中心。李文英、刘云③等人认为在历次撤点并校中,日本采取了因地制宜、符合教育规律的方针和措施,充分听取民意,采取弹性化措施解决撤点并校中的小规模学校问题,学校旧址实现再利用,因而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可为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撤点并校提供参考和借鉴。俄罗斯人认为“学校存在是村庄存在的前提”,他们认为农村如果没有了学校就仿佛教堂失去了十字架,如果裁撤人数较少的农村学校“将导致 3 000 座村庄‘消亡’”,于是俄罗斯在“维持农村学校现状”的基础上,对农村教育的结构、经费、师资、管理进行统筹布局,推进农村教育的整体现代化,这从反面让我们思考是否要撤点并校。④

我们基于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对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问题进行分析,对资源利用的优化程度和学校规模经济进行讨论,为提高教育质量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提出建议与对策。

三、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取得的成效

1.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撤点并校”之前,农村中小学分布比较分散,教学点较多,学生的数量规模较小,学校教学设施落后等现象十分普遍。但是由于我国教育资源投入的不

①李祥云,张聪聪.《国外中小学规模作用研究述评》,《外国教育研究》,2012年第12期

②古芸.《让“撤点并校”少走弯路--中美农村学校合并的比较及其启示》,《教育探索》2010年第8

③李文英、刘云.《日本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及其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13 年第11 期

④于海波《俄罗斯农村教育现代化及其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12期

可分割性与整体性等因素,不论学生数量的多寡,只要学校存在,就要有教学场地、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的资金投入,这使得原本就缺乏的教育资源更加分散,“僧多粥少”的局面更加窘迫,教育主管部门难以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满足各小学的实际需要。“撤点并校”使得原本由三四个小规模学校共同分享的有限的教学资源集中起来由一个中心学校使用,这一举措的最直接成效便是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中心学校拥有更多的资源来改善教学设施与教学条件。

2.提高了农村中小学教学的规模效益

农村中小学的“撤点并校”不仅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中小学教育的规模效益。我国每年对教育的投入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在教育资源总额一定的情况下,分享者越多,每个分享者所得到的资源就越少,反之则更多。本文以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两宜镇为例,“撤点并校”之前有47 所学校,撤点并校后还有32 所。假定教育资金为1500 万,那“撤点并校”前后每个学校可获得的教育资金投入如表1。

这使得教育资源更加集中,解决了“撤点并校”前规模较小的学校浪费资源,规模较大的学校严重缺乏教学资源的窘迫境况,使得每个学校的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了提高,规模效益得以充分体现。

3.丰富了教学课程,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农村小学“撤点并校”之前,由于教育资源不足、教学设施不完备以及师资力量缺乏等问题,一般农村小学普遍只开设了两门课,即语文和数学,英语、思想品德、自然、计算机等课程基本不开设,音乐、绘画、体育等课程开设的非常少,而且并无专门的任课教师,都是由语文或数学老师兼任的,体育课、音乐课、绘画课都是流于形式的,都由学生自由活动。“撤点并校”后,学校的教学资源比之前相对充裕,学校有能力兴建机房、聘请专职教师等。学生上课的内容

不再仅限于语文、数学了,形式也更加丰富多样了,不少学校也配备了多媒体。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小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二)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存在的问题

撤点并校带给人们的并不是如其最初的设想那样,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而整合资源的功能也没有完全实现。相反,却出现了许多负面作用,这需要我们给予高度关注。

1.教育投入过大,产出过小

本研究从投入与产出角度分析教育效率,撤点并校之后,教育投入增加,然而产出下降,教育效率也随之下降。一方面、撤并后农村小学生的家校距离平均达5. 4 公里,初中生更达17. 5 公里①。由于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和寄宿等问题,这样家长就额外增加了一笔交通费、午餐费和住宿费等费用的开支。无论是一名小学五年级学生还是初中二年级学生,由于学校撤并导致的到新校就读的额外成本每年均在2000元以上,而实际上每生每年可享受的国家免补政策,初中一般为1250元( 杂费500元+寄宿生生活费补助750元) ,小学一般为800元( 杂费300 元+寄宿生生活费补助500元) ,免补政策的好处完全被学校撤并导致的额外负担抵消了,甚至有的地方农民负担比免费前还重。因此,不少地方在大量撤减中小学后,父母纷纷反映子女教育费用骤增,家庭经济、生活负担加重(表二)。另一方面,县级政府为了修建宿舍等基础设施,不得不增加额外的教育投入。总体而言,家庭和政府教育投入增加。

表二、撤并前后费用对比

①《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社会科学报》,第1339 期

然而,近四年来,全国小学辍学率大幅度回升,“从2008年辍学生63.3万人,辍学率5.99‰,到2011年辍学生已经达到88.3万人,辍学率8.8‰,这与1997年、1998年、1999年的辍学水平大体相当。”①此外,2010年10月到2011年9月,一年内全国各地共发生校车事故22 起,死亡人数达到47人,平均每月有4 名儿童惨死在上下学的路。由此可以看出,家庭和县级政府教育投入增加,然而产出(学生辍学率和学生死亡人数增加)减少,这意味着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2.资源利用率较低

(1)学校及校舍利用率较低

农村中小学广泛进行的以“撤点并校”为导向的学校布局调整力度之大、涉及范围之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造成的大量的校舍闲置,引发出诸多新的社会问题,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

图一、被撤点的学校与校舍利用情况分析②

一些学校在布局调整的过程中被撤销或并入其他学校,校舍资产成为遗留问题,一些学校的校园文化和认同是无法随着撤并而搬迁的。据调查只有30%左右的农村学校对校舍进行了规划利用,多达52%的撤并学校校舍处于闲置状态,有10 %左右的学校出租或用作它用。这些情况造成国家和集体历时数十年花费巨资构建的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遭到严重浪费③。

(2)优秀师资流失及师生比例过大

①摘自教育部官方网站

②《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社会科学报》,第1339 期

③同上

学校撤并以后,由于行政管理及其它原因,对撤并操之过急,工作不细,没有切实考虑照顾到一些教师的切身利益,一些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在自身利益得不得保障的情况下,如因并校导致教师编制指标减少,进入公办编制无望,又因学校撤并突失归属感的情境下,他们大多会选择福利待遇好的城镇学校,有的甚至退出教师编制,进入待遇好的民办学校。也有一些教师因教师工资水平较低,福利待遇较差而转行其他工作。大部分学校在撤并后,由于学校规模变大,师资建设的节奏跟不上学生增加的速度,导致师生比例不协调,学生数量远超过老师数量的数十倍,对于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师的农村学生来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3)合并校课程配套设施不完备,出现资源紧缺

就体育教育而言,体育教育大部分是需要进行户外运动的,这就涉及场地问题,在这方面,国家对中小学生人均活动场地有明确规定,依照1987年10月10日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要求:“运动场地应能容纳全校学生同时做课间操之用。小学每学生不宜小于2.3平方米,中学每学生不宜小于3.3平方米”。据调查,农村学校体育器材达标率为39.1%,学生活动空间减少,不足1.6平方米,出现资源紧缺。总体而言,农村合并校课程配套设施不完备,影响学生上课质量。

3、班级规模扩大,产生规模不经济

一个班级规模是指在一位特定教师指导下的一个特定班级或一个教学团体的学生人数。就教学而言,班级规模影响到教师的"教育关照度",影响到课堂教学管理,也影响到教学效果。教育关照度是指在以班级为授课单位的条件下,教师对每个学生关心与照顾的程度。教育关照度=[(周上课时数×上课单位时间)/班级编制标准]/60。

教育关照度表示,如果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均等教育的话,每个学生将得到教师何种程度的关心与照顾。关照度指数越大,表明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关心与照顾越多,师生个别交往的机会与时间越多,每个学生的发展可能会越好,提高教育关照度有助于教育机会的真正均等。

班级规模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格拉斯(G.V.Glass)和斯密斯(M.L.Smith)研究发现,在人数少的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学习态度更好,违反纪律的

现象较少,师生和同学关系融洽,学生有较强的归属感。他们还发现,在人数较少的班级,课堂气氛更加友好愉快,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个别辅导、因材施教,教学活动和方式更加多样化,学生也更积极地参与课内外学习活动。小班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他们运用综合分析法对以往有关班级规模的调查研究进行了统计分析,认为"学生的平均学习成绩随着班级规模的缩小而提高,而且当班级规模缩小到15人以下时,其效果迅速地提高"。从表2①和图二可以看出,班级规模变大,影响学生教学质量,产生规模不经济。

班级规模

图二、格拉斯-斯密斯曲线

四、撤点并校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中央政府制定政策的时候要求模糊

像撤点并校之事,中央政府虽然允许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学校布局,但是应该避免地方政府借撤点并校之机一味减少学校、教学点,以此减少教育投入,应该在政策制定时就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学校离开学生家庭的距离不得不超过多少距离,学生徒步上学的时间不得超过多长时间,重新布局的学校距离学生家庭居住地超过多远就必须配备校车等等。

2.撤点并校正在演化为一项新的政绩“运动”

在地方政府“城市化率”的攀比中,撤点并校成为拉动县镇人口增长和经济①《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社会科学报》,第1339 期

发展的有力工具。①当前不少地方的“大手笔”,是将乡镇学校大多撤销,在县城集中建立“教育园区”,从而拉动县城的房地产,聚集人口,以追求“撤县建市”等目标。②这使我们看到了上世纪90 年代“效率优先”的“教育产业化”路线在新形势下的复活。所以,造成了现在农村教育成“城挤、乡弱、村空”的现象。

3.地方政府寻租行为,缺乏充分科学论证

在2001 年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和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陷入巨大的困境,通过“撤点并校”来达到政府开支减少成为很多政府的选择,这样就会造成政府寻租,为了节约地方财政支出,盲目撤点并校。地方政府搞一刀切,不能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执行调整政策,盲目地撤并和减缩当地农村中小学校,缺乏充分考虑当地的人口密度、地理交通、农民经济负担等实际情况,也忽略了许多中心学校在财政、教育、师资及配套设施等方面根本无法满足大规模集中办学的需求的事实。这导致教育效率与质量下降,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

五、关于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对策

针对撤点并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多学者与老师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对策。

汪冬梅③通过对十年撤点并校的历程进行审视与反思,从政策价值的角度出发,从比较宏观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政策制定者应倾听普通百姓的呼声;应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们的需求和利益;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应稳步推进,注重撤并的质量和长效;长远谋略,保护乡村精神文明的载体;坚定信心,着力解决撤并困境,使学校布局调整真正成为农民的民生工程和福利工程。李向东④认为针对撤点并校过程中出现的诸如农村学校大规模消失、辍学数量激增等问题,要有纠偏的胆识,要立足地方实际,以保障农村教育的师资供应和待遇为基础,以小规模学校的发展为路径,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和治理,确保每个农村学生拥有受教育机会。王立⑤通过以云南省昆明市为调查研究点针对撤点并校政策实

①刘斌.适度调整? 过度撤并? [N].社会科学报,,2012 -08-24.

②杨东平.撤点并校纠偏之路[J].新西部,2013,( 2)

③汪东梅,《十年农村地区中小学撤点并校:审视与反思》,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

④李向东,《后撤点并校时代的应对路径》,教育评论,2013年

⑤王立,《云南省小学“撤点并校”实施情况研究》,当代经济,2013年

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他从地方政府的角度出发,认为地方政府要正确看待撤点并校,树立科学的政绩观,防止盲目调整中小学布局。要因地制宜地实施“撤点并校”工程,并且要完善监督职能,制定财政补偿政策,促进政策有效实施。

结合以上的文献,我们认为具体的建议如下:

(一)科学规划小学撤并布局结构

科学统筹规划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布局结构,合理地进行统筹规划,制定科

学的调整方案是成功推行农村小学撤点并校政策的前提基础。地方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组织专项调查小组,深入农村地区调研当地的地理环境条件学龄儿童数量规模原有学校的数量与质量等实际情况,认真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根据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地理环境条件等客观因素合理地规划农村小学布局

调整的工作在一些条件适宜成熟的地区可以适当合并,而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遵循就近入学的原则,保留必要的教学点,既要使教育资源得到最优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又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保障学生的根本利益。

(二)加大各级地方政府的教育投入与财政补贴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无形之中增加了不在本村上学的学生家庭的开支,交通费、伙食费、住宿费等使家庭经济压力越来越大。针对这种状况,一方面,提高家庭经济补偿标准。政府应对布局调整予以专项支持,包括教室、宿舍、设备等硬件投入,还包括学生伙食补贴、交通补贴等软指标的投入。并切实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对住宿学生、特别是家庭困难学生给予一定的补助,满足学生的就学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要政府要加大对学校的财政拨款力度。应该发挥县(市、区)级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与财政补贴的主渠道作用,对区域内农村学校建设所需经费,进行统筹安排,最大限度地集中使用财力和物力,加快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

(三)因地制宜,达到规模经济效果

从理论上说,撤点并校,被广泛地视为节约成本的有效途径,学校及学区能

够节约生均费用,获得理想中的规模经济效益。但事实上,有些农村中小学合并后,学校规模的扩大并未实现办学成本的节约,成本反而远远超过预期。

在教育领域,学校规模与生均教育成本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型,而是成

U型排列①。也就是说学校规模过小或者过大,生均教育成本都较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合并小规模农村学校可以实现规模经济,但是如果学校或学区的规模达

到极限,则同样会增加生均成本,出现规模不经济。而且教育资源由于本身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性,即使学校规模小,也因教育功能需求的投入相当大的资源,此时,已投入的资源因人数太少而未能获得充分利用。因此,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应在不突破资源整体性和不可分性的限制下,使学校规模扩大;在不影响教育功能的情况下,使教育资源获得充分使用率,达到规模经济效果。

(四)制定政策,解决校舍和土地闲置问题

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研究制定相关政策,解决集中闲置的校舍和校园土地等问题,要合理利用闲置资源。相关部门应充分合理的利用闲置学校的教学资源一般可采用两种方法: 一是将闲置的教学资源整体调配到一所急需的学校,二是随学生或教师调整到新的学校。此外,这些闲置的教学资源也可采取市场化的方式予以处理,可以通过使用权转让或出租等形式,将闲置的学校租给相关主体兴办幼儿园或托儿所超市等,也可以将其用来增进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建立农村社区娱乐中心或健身场地等。或者可以将闲置舍保留下来用于学前教育,也可采取作价转让、拍卖等方式进行盘活,所得资金全部用于补充新校建设经费的不足,也可由教育部门统筹安排做学校勤工俭学基地。

(五)增加下岗教师再就业机会

在撤点并校过程中会出现教师资源失衡及流失问题,比如村小学撤点并校后,撤掉的学校的老师被重新调配,学校减少,需要的教师人数也减少,撤掉的学校的教师应该何去何从?解决这种问题教师问题的原则是善待教师,使他们从布局调整中得到好处。政府应该对这些撤并后的教师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适当的给

①靳希斌,《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

予其物质或精神上的补偿,让他们得到心理上的安慰;同时,为其开设各种培训班,掌握多种技能,为再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反思撤点并校的发展历程,我们小组认为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其弊端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应该放缓撤点并校的脚步与进度,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调整,地方政府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与教育理念,以科学的视角进行布局调整,做到因地制宜,从实际情况出发,切不可盲目为之一味地追求数量而忽略了质量。并且从长远来看,我国现阶段实施的农村撤点并校是在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局限性下的权宜之计。在未来,农村教学点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农村办学的主要形式。

参考文献

[1]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

[2]方亮,刘银.《农村小学撤点并校的成效与困境分析》,《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

[3]王莹.《农村撤点并校问题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

[4]李盼强.《公平与效益的博弈——关于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调查与反思》,《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8月第4期

[5]谢瑶.《学校规模经济效应及其政策反思》,《全球教育展望期刊》,2013年第5期

[6]吉芸.《让“撤点并校”少走弯路--中美农村学校合并的比较及其启示》,《教育探索》,2010年第8期

[7]徐国荣.《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价值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31期

[8]李祥云,张聪聪.《国外中小学规模作用研究述评》,《外国教育研究》,2012年第12期

[9]《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社会科学报》,第1339 期

[10] 熊丙奇.由“撤点并校”后果反思教育决策机制[N].东方早报,2012 -

11 -20.

[11] 刘斌,适度调整? 过度撤并? ,社会科学报,,2012 - 08- 24

[12] 杨东平.撤点并校纠偏之路,新西部,2013, 2

[13] 摘自中国青年报

[14] Blatchford,P.The Class Size Debate:Is Small Better?〔M〕.Maidenhead,Berkshire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3.62

[15]于海波《俄罗斯农村教育现代化及其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12期

[16] 韩吉珍、候铁虎《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中公平与效率问题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7] 克鲁格曼《经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18]王善迈《教育经济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我国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农村小学“撤点并校”的必要性 教育是配合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长治久安。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农村教育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因此,加强基础教育薄弱环节,尽快使农村教育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当务之急。 作为具有9亿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节约教育投入成本和教育资源的集约化使用,从2001年起,《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实施以来,国家推出在广大农村地区实行“撤点并校”的重要决策。摒弃“村村办学”“麻雀学校”的方式,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1]从办学体制教育质量和教育投资上看,农村小学传统的“村村办学”“麻雀学校”的办学布局将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农村小学实行撤点并校政策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生源数量越来越少 农村孩子由于受地域条件的制约,普遍存在着接受教育不规范的现象,有些地区的生活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加之,城镇教育优势的诱惑,使得大量学生外流;还有许多留守儿童,被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到大城市就读等原因都造成了农村学龄人口的锐减。 “村村办学”——村小布局分散;“麻雀学校”——班额小,学生人数少。在增加学校设备等教学设施上,政府投入大量经费,致使教育资源浪费严重。[2]近年,为了改变生源数量少,提高教育投资效益的目的,“山村小学“走上了撤并的道路。 (二)农村小学仅享有“低质资源” 1.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首先,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数是属民师转正或直转,大多知识水平低、知识老化、专业技能薄弱、学历偏低和老龄化现象与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远远不相适应,严重影响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4]农村的教育信息相对闭塞,农村教育经费短缺,教师不能走出去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这些教师四十岁以上者居多,很难接受新观念、新方法,他们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滞后,教学能力不强,落伍已成不争的事实。 其次,由于农村学校布点分散,小班额班级比例大,造成了农村师资力量的分散配置。许多学校现在已经出现一人一班的现象;而有些地区却一个教师管理几个班级,不用说发展素质教育,恐怕完成教学任务都已经是个问题。 2.教育经费紧缺 尽管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城镇的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国家每年按生均下拨给学校公用经费,但这些资金少,效益难以发挥,仅能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学校点多面广,其危房改造、校址修缮、教学及生活设施添置等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由于僧多粥少、资金分散后,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无疑增加了教育成本,加重了政府和农民的负担。 因此,通过科学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整合教育资源集中办学,将生源少、效益低的学校撤消合并,使农村学校初步实现规模办学。 二、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 农村的“撤点并校”工作正在改变原先“哪里有炊烟,哪里就有学校”的办学方式。这一政策推行九年以来使得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地整合,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促进了办学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调查的个人总结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调查的个人总结 当今社会,新农村建设正处于非常重要的时期。要想真正向基本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迈进必须培养大批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因此,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就成了关注的焦点。然而,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还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要想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提高国民基础文化素质,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就必须深入了解农村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掌握教育的各方面进行深一步的研究并逐步改善。随着社会的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村中小学生教育或许已经不是那么引起现在社会的关注,在如今这个时代,农村的中小学教育普及怎么样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组人经过商量,做出调查报告表,准备去岳阳市岳阳市经济开发区周围的农村做相关的调查。 我们调查得知: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十分严峻,例如 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中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中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经常缺乏资金买新的。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 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大多是刚大学毕业的教师,他们的教学经历较弱,待到教学成熟就被调离岗位,从而新教师来临,导致学生一直在适应老师,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无法得以保障。 三、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 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是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据有关统计资料,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60%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以上。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或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的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的情况调查报告 毋庸直言,新世纪的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非常重要的时期。目前,我国农业在总体上实现了温饱、进入小康的前两步目标,已经开始向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迈进。然而,中国农村的现状却令人担忧。目前,我国农民整体素质较低,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需要的状况,这将成为阻碍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这样,如何培养大批安心在农村的专业人才和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适应农村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成为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而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普及农村义务教育。 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历来为国人所重视,它不仅关系到农村人才的培养。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农村义务教育比重大。由此可见农村教育在我省的地位和作用。在我市周边的农村更是如此,这里的村民普遍还是比较重视教育问题的,随着农村里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转变,和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重视教育,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才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本次调查是我暑期在本村小学实习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安排的一次自主调查活动。意于调查学生所在地的农村义务教育情况。因此,我于8月10日对周边农村展开调查。主要对象是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及其家长。调查的方式为,预先设计问题,通过谈话、拉家常的方式对调查对象提问,并认真记录其回答的内容,整理后写出了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现状描述 据调查,所调查到的孩子,均已从去年春季不再交学杂费了。但当问及不交费的原因时,超过90%的孩子不知道。而且,仍有近半数的家长也不甚清楚,往往就说,“学校说不叫交钱了,我们就不交了”。当然,也有占半数的家长知道,是因为国家的政策,为了帮助农民减负的。 对于“两免一补”的政策,大部分人还是知道的。但是往往反映,地方学校没有切实的将国家的补助给予需要补助的孩子。而导致家长们不尽的抱怨。 当我们问到教学质量是否因此改变时,几乎所有的人都会答,没啥变化。而且原因也惊人的相似:本来教学质量就不好,还能有啥变化。据了解,农村的小学,往往设备简陋,师资力量差,“会写几个字就当老师”的现象依然存在。而且,不学杂费了,小学生不也再有升初中的压力,学校管理也相应变得松散。有位家长就说:“看我儿子都这么高了,还是不认识几个字。 不收学杂费以后,更多人关心的是,学校是否有乱收费,变相收费的现象。对此,我们的调查发现,除书费和必要的学习资料费外,有学校还收取暖费(学校根本没有暖气,冬天教室里只有一个小煤炉),体检后强迫性让学生购买药品(据说一盒药就要130元),还有要求学生买随身听,助记器等物品。而这些物品的价格,往往要高于市面价格。

近年来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变化、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思路

近年来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变化、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思路 摘要: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已有十余年,但各地实施素质教育的效果并不显著,尚未获得阶段性的突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农村家庭教育关系到农村孩子的未来,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搞好农村家庭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并指出了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综合素质教育机构教育投资 当前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自1997年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至今,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已有十余年,但各地实施素质教育的效果并不显著,尚未得到阶段性的突破。 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应该由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三部分共同组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效,农村人才的培养对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让农村家庭教育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挥作用已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家庭教育在造就人才的启蒙教育和全人指导的终身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重视和优化家庭教育,不仅是社会繁荣与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完善个性、保健身心、使人享有快乐人生及家庭幸福的需要。随着国家加大了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力度,农村学校教育水平有所提高,条件有所改善,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随之提高,凸显了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质量往往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对父母天生有着特殊的信赖,他们往往把父母看成自己感情上的挚友、行为上的榜样、学习上的蒙师、生活上的参谋,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观念、期望和教育方式等都对孩子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近年来大量农村人口外出务工,使得农村家庭教育的状况不容乐观,始终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村中中小学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最新版】

农村中中小学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距中江县城35公里,学校承担着当地十九个行政村和一个居委会义务教育的任务,学校下设有初级中学、中心中小学、分校各一所,村小学6所,共有57个教学班2252名在校学生,在职教职员工114人。长期以来,由于特定的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环境诸因素的制约,造成农村基础教育中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严重制约着我镇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通过对我校办学现状的全面调查及横向比较,发现存在着以下问题,集中体现在“办学资金不足、办学条件艰苦、教学设施简陋、教学手段落后、师资配备不齐、教师待遇低下、思想观念保守”等多个方面。因此,本人认为农村中小学面临的严峻现实,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和研究对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客观存在的各种问题,才有可能促进城乡教育统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稳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目标,达到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健康发展、改变农村基础教育落后面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农村中小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惑 1、政府投资规模不够,办学条件艰苦落后。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农村基础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后,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使农村基础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种种原因, 导致农村中小学基础差、底子薄,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总体投资规模严重不够,中央财政用于补助地方基础教育的经费主要是用于满足农村孩子读得起书的问题,远远不能满足基础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造成学校教学设施严重不足、教学人员特别紧张、管理难度日渐加大等突出矛盾集中表现出来,原有办学规模及教学设施在现代教育新形势下就显得更加捉襟见肘了。一些城市学校和重点中学校园建设十分漂亮甚至豪华,教学设施现代化程度很高,一些“窗口学校”有学生公寓、教师公寓、校园网站、图书馆、体育馆、科技大楼等。而我们农村中小学却是另一片凄惨景象:五六十名学生挤一间40多平方米的教室,没有图书室,没有像样的操场,没有必要的体育设施;教师没有办公室,没有寑室,学校缺少基本的音体美教学场地、设施和器材;城乡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办学条件悬殊大、教师待遇差距大的客观现实,始终制约着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2、师资队伍配备不齐,整体教学水平不高 由于农村中中小学所处的地理、交通、经济及社会生活环境相对较差,地方财政用于补充基础教育的经济实力极为有限,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

撤点并校背景下的农村教师师资补充和保障研究

撤点并校背景下的农村教师师资补充和保障研究 关键词:撤点并校农村教师师资保障 什么是“撤点并校”? "撤点并校",指的是自90年代末已经存在、2001年正式开始的一场对全国农村中小学重新布局的"教育改革",具体说来,就是大量撤销农村原有的中小学,使学生集中到小部分城镇学校。从1997年到2010年的14年间,全国减少小学371470所,其中农村小学减少302099所,占全国小学总减少量的81.3%。 “撤点并校”实施的背景 2001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文件,其主旨内容就是要求地方政府根据当地情况调整农村中小学校布局。其原因在于,首先,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农村学龄人口数量大幅下降,“村村有小学,乡乡有初中”的原则已经不再适应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其次,从优化资源配置的角度看,“撤点并校”可以集中生源和师资力量,在提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亦可进一步减轻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压力。再次,中国“城镇化”道路的进一步向前发展要求对农村义务教育资源的布局进行优化和调整,以缩小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最后,调整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布局有利于推动社“撤点并校”政策对农村教育的影响 (一)20世纪末以前的中国,我国农村学校的布局理念在于“村村有小学,乡乡有初中”。农村的小学包括“教学点”和“村完小”两种。“撤点并校”就是把撤掉办学点并将之并入乡镇的中心校内。

会公平的发展。 (二)根据《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1--2011)的数据可知,从2001年到2011年十一年间,全国小学学校数减少了25.01万所,在校生人数减少了2617万人,分别约占2001年数据的50.90%和20.86%。自1997年以来,全国平均每天有80所小学消失,其中农村小学或教学点平均每天消失64所。由此可见我国基础教育学校和学生锐减,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教学点、农村小的减少。 (三)“撤点并校”布局调整后产生的成效 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重新布局,实现了对“碎片化”的教学点的整合。这一改革不仅使得学校在数量上有所减少,同时在教学质量方面也有了一定提高。学校在“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资源的投入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 1、“硬件”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改善了办学条件 “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首先体现在学校办学点在空间布局上的变化。以往在“村村有小学,乡乡有初中”的原则指导下,农村教育资源呈现出“散、多、小、劣”等问题,未能体现规划资源的理念,同时办学条件也令人质疑。政策实施后,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通过撤并、新建途径,针对“散、多、小、劣”等情况进行了整改。与此同时,在宏观方面国家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义务教育工程,注入了现代信息社会必备的实验室、机房、远程教育设施等电子设备。在学校建筑方面,不仅新建了教学楼,同时还整改了学生基本生活设施,农

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的困惑与反思

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的困惑与反思 内容摘要:广大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着“办学资金不足、办学条件艰苦、教学设施简陋、教学手段落后、师资配备不齐、教师待遇低下、教育观念保守、教学效率不高、社会评价不良”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从“保障教育经费投入、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大力提高教师待遇、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考评体系、提高教育教学效益”等多方面着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推动农村基础教育健康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办学现状,原因分析,对策思考 长期以来,由于特定的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环境诸因素的制约,造成农村基础教育中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笔者对本地区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的办学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及横向比较,发现这些学校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集中体现在“办学资金不足、办学条件艰苦、教学设施简陋、教学手段落后、

师资配备不齐、教师待遇低下、思想观念保守、教学效率不高、社会评价不良”等多个方面。因此,笔者认为农村初中面临的严峻现实,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和研究对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客观存在的各种问题,才有可能促进城乡教育统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稳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目标,达到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健康发展、改变农村基础教育落后面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农村中小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惑 1、政府投资规模不够,办学条件艰苦落后。 在我县大约有80%的学校、教师、学生都分布在农村。经过前些年的努力,农村基础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后,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使农村基础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种种原因, 导致农村中小学基础差、底子薄,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总体投资规模严重不够,各级政府的经费分担体制还不完善,中央财政用于补助地方基础教育的经费主要是用于满足农村孩子读得起书的问题,远远不能满足迅

浅析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刘占秒)

河北师范大学 成人教育本科学员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析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作者:刘占妙 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专业:教育学年级:09 完成日期:2011 年06月28 日

河北师范大学成人教育本科学生 毕业论文评议书 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填表说明: 1、文内容提要栏及栏以上栏目由学员本人填写(除论文成绩外),字体选用5号宋体。 2、毕业论文评议书用A4纸打印。 3、论文成绩评定采用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级评分制。 4、“指导教师评语”栏,必须由指导教师本人签名,不能代签。

摘要:我国农村教育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目前农村义务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束缚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6%,所以,农村义务教育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强盛。 本文结合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分析了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经费不足、教师素质不高及教师队伍不稳定、办学条件差等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财政机制,优化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等对策,为现有理论提供实证性的支持,为农村义务教育改革提供实践意见。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对策

刘占妙 我国是拥有9亿农村人口的农业大国,对农村人口的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往实行的义务教育都不是真正完全免费的全民义务教育。根据国务院的部署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将实现免收学杂费,这一项举措被人们誉为政府的最大政绩。但这项工作在实施中肯定会出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及时调整政策。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正确认识和研究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农村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2006年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体制进行改革,从而彻底改变了“义务教育,农民买单”,实现了“农村教育农民办”向“农村教育政府办”、收费义务教育向免费义务教育的转变。这一划时代的变革既是我国国力不断强大的象征,也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农村义务教育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农村义务教育各种问题也不断地积累。农村义务教育还存在质量较差、师资不足、观念落后、资源配置不合理等一系列长期积累所形成的问题,这些问题都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的调查报告-最新范文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概述: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所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党的xx大以后,我国农村教育事业驶入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健康轨道。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施了根本意义上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不仅巩固和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成果,同时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创建进程。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应试教育积重难返,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工作近乎唯一的目标,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逐步浮出水面,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为此,我们对所在的忻州市东冶镇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 二、调查方式 我们选择了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问卷式调查用于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访谈式调查用于收集非标准化的无结构的定性资料。通过调查,得到丰富的、个性化的信息。然后经过归纳、分析、综合、整理,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本次调查我们重点采用访谈法,正是想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谈的方式,探询我镇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共谋改进我镇义务教育的大计。在访谈人群选择上,我们依据典型性、

广泛性原则,采取发散的方式,寻找可以影响到乡村义务教育的各大主体,分别和一部分学生、教师、家长等进行了访谈。 三、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经过分析整理,我们概括出了我镇义务教育的现状如下: 现状一: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短缺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仅占gdp 2%的比例。就这2%而言,绝大部分都投入到了高等教育和城市中小学教育中,等到本来就十分有限的经费到了区、县、镇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手中,他们中的一些好大喜功者却充分利用这一经费,在城区大兴“示范校”、“窗口校”,不遗余力地标榜个人政绩。笔者在一篇教育调研报告中看到了一个仅有60万人口的小县,不顾百姓的反对,不惜斥资近亿元将原本就修建得相当不错的一所重点中学易地重建。这般层层卡扣,最后到达农村中小学尤其是义务教育学校的几乎是微乎其微。由于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加之某些教育官员的政绩膨胀,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体美劳等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所谓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也是绣花枕头,成了摆设。由于信息渠道不畅,能熟练或基本熟练使用电脑的不足半数,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了梦想。 现状二:师资力量薄弱 笔者所处的乡镇,六处完全小学中,除了中心小学师资力量相对

当前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及策略-最新文档

当前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及策略 当前农村中小学在面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情况下,由于思想准备不够、理念转变不够、行动迟缓等原因,素质教育收效甚微,危机阻碍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一、农村中小学学生素质现状 笔者通过走访部分中小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家长,了解到农村中小学一些学生的素质没有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存在着较为危机的问题。一是道德素质较差。二是心理品质较差。三是创造能力较差。 二、推进素质教育的几点对策 顾明远说素质教育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德育为先,二是能力为重,三是全面发展。详尽来说,推进素质教育体现在方方面面,就目前农村中小学生素质现状来看,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强化思想品质教育。人的思想品德、世界观、人生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教育培养的。在学生的各项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摆在首位的。一个人其他方面的素质再优异,倘若是非不分、善恶不分、美丑不辨,怎么会是个有用之才呢?有个形象的比喻十分牵强:“孩子的智力不好是次品,体质不好是废品,而品德不好则是危险品。”品德的好坏关键是要靠从小养成。因而,中小学应把学生的品德培养放在首位,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制定中小学生德育详尽标准,开展行之有用、丰富多彩的品德教育活动。通过看得见的养成教育,培养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感,形成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加强心理康健教育。“重智轻德”的教育误区,造成当今中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康健,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且朝低龄化发展。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农村中小学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法制教育刻不容缓。农村中小学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例外程度上都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学校可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调控情绪、增强受挫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育

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育 摘要:由于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限制,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总体素质的偏低和观念的陈旧,不能很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发展。重新定位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构建农村中小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农村中小学育人环境是农村新课改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新课程;农村;中小学;教与学;构建 目前,农村中小学分布相对零散,规模小,条件差,教育经费短缺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总体素质的偏低和观念的陈旧,不能很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发展。 一、重新定位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角色结构的复杂性。相对学生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层面式的“师长、同志、朋友、父母”角色 面对市场经济、网络时代,面对激烈的社会变革和越来越高的社会期待,面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冲击,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师长、同志、朋友、父母”这一层面式的角色问题,走出办公室,融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努力创造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条件,

在和他们进行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提供双方交换思想信息的最有效、最充分的机会。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生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才能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达“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之目的。 (二)三维式的“导演、导游、导师”角色 在新课程中,角色的转变不仅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指导作用变得更加重要,这就加大了指导的难度。树立“导师意识”;首先是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靠创造性的劳动获得新知,并有所进步;其次是善于指导,中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够强,情绪不够稳定,方法还很欠缺,这就需要农村中小学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再次,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以有利于激发兴趣、有利于发展思维、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为原则。“导演、导游、导师”三维角色三种境界,都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后者更充分地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有益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构建农村中小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 为了促进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使新课改在农村中小学得到有效地实施,就要优化课堂教学。构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 (一)探究准备 这是学习新知识的前提,其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准备良好的思维材料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 1.创设情景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 随着农村学龄人口的锐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学校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呈现了举步维艰的局面。农村小学学校规模的不断缩小已成为农村小学发展的瓶颈。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均衡发展,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教育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现状,加强基础教育薄弱环节,尽快使农村教育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分析对策 本人在农村小学任教七年来,亲身经历了农村小学的发展、壮大与辉煌,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校舍转瓦化,围墙化,花园化,学校教学的硬件设施完备,学生的学习环境优良,中心校配备了微机室,学校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套,学校师资队伍不段壮大。但是随着农村学龄人口的锐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及离婚率的上升,更多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出现,农村学校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呈现了举步维艰的局面。 一、现所处地区中小学的教育现状及原因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九年制义务教育方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及体制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经费紧缺、地区发展不平衡、应试教育思想严重、过分追求升学率,忽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问题逐渐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为此,本人就所在

的漳县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 (一)、教师专业素质 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数属民师转正或直转。表现为:知识水平低、知识老化、陈旧,专业技能薄弱、职业素养欠缺等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由于农村环境及生活条件较差,不能吸引优秀人才,难以注入“新鲜血液”,使得一些学校不得不临时招聘代课教师以解燃眉之急。另外,必要的教师辅导用书的缺少及新课程的教学经验的不足,使一部分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再次,由于农村学校信息闭塞,农村教育经费短缺,使得许多教师不能完整系统地吸收、理解新课程实施中的思想、目标及方法,仅凭为数不多的几次课程培训和观摩学习,所得十分有限,无法很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师不能走出去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很难受新思维、新观念、新方法,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落伍已成不争的事实。个别教师学习动力不足,总是自以为是,教师间缺乏探讨和交流,不能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对新的教育理念不闻不问。大部分教师对“教师”这一职业认识不到位,对国家依法施教的政策视而不见,教学质量上不去,不从自身找原因,而采取违规施教,例如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经常发生。纵观我县农村教师四十岁以上教师居多,年龄结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这些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 (二)、学生及家长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出现办学难、招生难、发展难的“三难”局面。甚至少数农村学校面临“倒闭”的窘态。为此,本人用一个月的时间对国家级贫困县的一个城郊村进行调查,出现这类情况主要是学校资金紧缺、学生的家庭教育无法落实、教师结构失调、教师质量严重滑坡、教学设施落后、办学条件较差、农村生源不足几个方面的原因。亟待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我所调查的长冲村位于县城近郊,处于城区建设开发地区,共2600多人口,是一个大村。长冲村总共只有一所小学。176个学生(不包括学前班)、10个老师,共7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每个班30个左右的学生。两座简陋的楼房和一个黄泥操场就是孩子们的活动范围。长冲小学只是所有农村贫困学校的一个缩影。通过走访调查,我发现当地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多,这些问题存在的同时,也决定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1、农村学校资金紧缺 现今,国家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对于广大农民群众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但是对于一个没有任

何资金收入的农村小学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因为农村的教育经费主要由县财政拨款,财政拨款一方面比较少,另一方面本应用于教育的经费却在政府部门的流转中大量流失。当学生上学不交任何费用,则断了农村学校“学杂费”这个唯一的资金收入,没有一点经济来源,学校各个机关就不可能正常运作,学校就有可能面临着关门的危险。 2、学生的家庭教育无法落实 在调查中了解到,长冲村当地村民的平均年收入在2000元左右,村民较贫困。所以在农闲季节,大部分学生家长往往选择外出打工,而把孩子留给自己的爷爷、奶奶照管,有的父母甚至在孩子一两岁时就将其放在家中,而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现象比较严重,长冲小学每三个学生中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程度要比学校教育的重要程度高,而农村教育恰恰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忽视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很多家长为了能多挣钱,把自己的孩子留给文化比自己还差甚至几乎没有文化的长辈,这无疑是不可取的,甚至会导致恶性循环。更何况,农村人的文化整体水平较差,文化知识相对较弱。 3、教师结构失调,教师质量严重滑坡 我所调查的长冲小学,共有老师10个。由于老师少、负担重,普遍存在一个老师兼上六七门课程甚至一个老

浅谈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欧阳学文 [摘要]:我国人口众多,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农村小学教育一直是其中的软肋,制约着教育水平整体的提升。农村小学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小学教育。生源逐年减少、办学规模萎缩、教师素质偏低、教育教学资源欠缺、家庭教育缺陷等等,都严重制约了小学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师资、留守儿童 我市属粤西经济欠发达地区,现在我市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或者是全国农村小学教育存在问题的一个宿影。现就我的理解,浅谈一下我市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育教学资源的欠缺 农村小学是为广大农村孩子提供不可或缺的公共资源的地方,随着教材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的逐步推进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慢慢普及,农村小学对于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的

需求越来越迫切。教育教学资源是否丰富直接影响着该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当前,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建设缺乏国家的统筹规划、整体调控以及有效引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村级小学(村教学点)教育资源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2、教育投入的问题仍是制约着资源建设的重要因素。相比硬件来说,软件方面的建设非常不足,甚至是贫乏。 3、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建设区域性不平衡现象表现非常明显。由于各个地区的历史发展原因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资源建设的区域不平衡现象仍比较明显。目前我市过于分散的村级小学布局使学校人数相差过分悬殊,客观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育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二、农村小学的办学不平衡以及规模萎缩 现在的村级小学布局并不合理,点多面广,办学规模日趋萎缩。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了让孩子从小就脱离相对落后的村级小学教育,希望自己的子女从小就能够获得更加良好

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对策

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对策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信息化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己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方法等束缚,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现状对策近几年,随着“农远”工程、“校校通”、“班班通”、“数字校园”的逐步推进,教育信息化示范校建设,部分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有了质的变革。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念日益增强,教学手段越加式样化,广大中小学生受益明显,极大的增强了群众对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新生事物发展得越快,需要解决的问题就越多,教育信息化在农村中小学的发展也是一个难曲折的过程。数字校园示范校的建设、互联网+的运用,以及智慧校园的规划,使部分农村中小学硬件建设配套达标,为这些学校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高投入工程,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目前,大多数农村中小学还不完全具备教育信息化装备能力,部分达标学校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完善之处。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更是需要加强提升。 一、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技术装备存在问题

(一)教育技术装备基础设施落后。 近年来,由于教育信息化的需要,各校逐步投入了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购置了电脑、投影仪、展示台、电子白板、录像机、电视机等现代化教学媒体设备,部分学校也建设了微机室。扫视现状,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讲一天”的状况依旧普遍。当我们还在认真学习电脑基础知识、学习课件制作,以便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上公开课的时候,城里的孩子已经可以每堂课坐在教室对着大屏幕上生动有趣的课件进行学习了;当我们也有了“班班通”的时候,城里的孩子已经人手一台平板,随时可以和老师、同学交流畅谈了;当我们也有六大功能室,可以进实验室进行实验、音乐课可以听到钢琴声、放学后可以去图书室借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的时候,城里孩子的学校叫智慧校园了……在教育信息化的路上,农村学校配件配置始终属于跟进状态。 另外实验室不达标,按照标准,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至少要配备理化生与小学科学实验室,但许多学校都不达标,有的学校连教室都不够,只好占用了本来就稀少的实验室,而更多的是实验室不规范,徒有其名,挂了个牌子而已。加之一些教学仪器太落后了,实验药品缺乏,造成达不到当前的实验教学要求。 (二)教育装备金费投入不足。 虽然市财政与区财政、学校每年都投入一定量的资金用于教育技术装备,但实际情况是广大农村中小学都没有那么多的资金投入到购买教育技术装备上。近几年来,一些大城市开展得如火如荼的翻转课

近十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

近十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 2014年06月06日 10:17:12 来源:中国科学报作者:杨东平 字号:【大中小】 小学辍学率从2008年的千分之5.99上升到2011年的千分之8.22,这意味着每年约有80~90万农村小学生辍学。在很大程度上,撤点并校是将改革的成本转嫁给了偏远村落的农民。 大规模的“撤点并校” 1986年,我国颁布了《义务教育法》,2000年我国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即85%的人口、地区实现义务教育,2006-2007年我国开始实行城乡免费的义务教育,新的目标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由国家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2000年前后,围绕“三片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逐渐形成集中资源办学,大量举办寄宿制学校的思路。 2001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大规模、有计划、有步骤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俗称为“撤点并校”政策。这项政策产生的原因包括农村学龄人口减少,农村税费改革效应,以及不断演进的农村城镇化趋势。其目的在于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 十多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学生数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0年,全国普通小学数量为55.36万所,小学在校生13013.25万人;2011年,全国小学数量为24.12万所,小学在校生9926.37万人。11年间小学数量减少了31.24万所,减幅为56.43%;小学在校生数量减少了3086.88万人,减幅为23.72%。 2000年,全国普通初中数量为6.39万所,初中在校生6256.29万人;2011年,全国普通初中数量为5.41万所,初中在校生5066.80万人。 11年间,普通初中数量减少了0.98万所,减幅为15.43%;初中在校生减少了1189.49万人,减幅为19.01%。 2011年,全国小学生数减少14.34万人,减幅为0.14%;但学校数减少1.62万所,减幅为5.96%,撤并系数达到41.57。这显示出在农村小学生数的减幅基本停滞后,学校撤并仍然以巨大的惯性在快速推进,严重背离了农村学校撤并的初衷。 十年间,全国教学点数量从2000年的17.8万个锐减到2010年的6.7万个,减幅达到62.4%。其中吉林、内蒙古、黑龙江、青海、山西的教学点减幅达到85%以上。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是由分散办学向集中办学的转变:一是撤并村小、教学点等小规模学校,合并为规模较大的中心学校;二是中小学布局由农村向县城、城市集中,出现了学校层面的流动和集中,即所谓的“学校进城”的趋势。 逐渐显现的负面效果

撤点并校八年痛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八年之痛 南方农村报4月2日报道:编者按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广东农民代表杨月娥说,“学校撤并,孩子们不得不去镇上上学,一些孩子离家就是二三十里,车费、住宿费、伙食费,一年保守都要1000元,实际上农民的负担反而加重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简称“撤点并校”,一个推行了8年的改革,随着一系列“尴尬”的暴露,再度走进公众视野。 无论是扩大学校规模,还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广东在努力达到布局调整初衷的过程中,上学难、废校利用难、学生辍学、城乡教育差距拉大等“副产品”也在不断出现。 孤儿背井离乡独自求学,父母含辛茹苦将儿女送到城中读书,城镇学校校长惊惧农村学生如潮涌来……这些镜头,不容我们再回避部分地方“撤点并校”带来的后果。 南方农村报记者多方调查,透视在焦灼、阵痛中前行的撤点并校,探寻改革如何真正实现教育资源优化,让孩子们上好学、读好书。【稿一】 话不多句,温晶晶便背靠着墙壁,低头哭泣。走进她身后这间低矮的土坯屋,扑面而来的是一股酸腐的气息,昏暗的灯光下,蚊虫在隐约飞窜。这个13岁的小学四年级女生,经过5年的起居进出,对这逼仄的空间早已习惯。 独自洗衣服,独自买菜,独自做饭,数年如一日,自我照顾已成为温晶晶的生活常态。倘若权丰小学没有并入横乾小学,她可以从寮下村的家中步行10分钟到达学校,而如今6公里的山路将步行时间拉长到3个小时,她不得不借住在横乾小学附近,独自求学。 红色的痘斑散布在温晶晶脸上,这是前几天得了水痘的症状,她没钱、也不懂得怎样去医治。夜幕逐渐拉下,泪水在温晶晶脸上已经模糊不清,空气中隐隐约约传来邻居的耳语:“水痘会传染的,要小心她……”上学路遥 孤儿离乡求学 2001年,广东省开始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撤点并校”在大量补贴资金的推动下,席卷农村。大埔县百侯镇横乾村委会的权丰小学首当其冲,当年便被并入5公里外的横乾小学。 从温晶晶家所在的寮下村到横乾小学,是一条6公里的山路,崎岖不平,荆棘遍布。每个周五晚上,晶晶都要步行从学校回家,一趟要三个小时,晚上六七点独自走在山路上,“开始时很怕黑,后来就习惯了。最怕是下雨天,走黄泥路真的很危险”。 她是个孤儿,早就过世的父亲在她的印象里已经模糊不清,母亲改嫁后,也没来看望过她。 温晶晶还有两个哥哥,此前,三兄妹相依为命,在横乾小学附近寄宿,两个哥哥都会照顾她。然而,由于生活压力过大,大哥温鹏超被迫于2007年辍学,远赴海南打工;2008年,温晶晶的二哥温裕军升学,到百侯镇上读初一。温晶晶只能独自料理生活。3月4日下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论文题目;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专业班级: 姓名(学号): 实践时间: 2014 年8 月20 日 关于乡镇中小学教师工作及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一引言 今年暑假上完辅导班后回到家里已经进入八月份,所有的中小学早已放假。我利用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和我高中的一个同学走访了十几个村子的教师,包括我们小学和中学的老师。 我妹妹今年马上要上初三了从她那里我了解到了一些老师的住处和他们在学校里的大概的工作生活状况,通过受访的老师我们还了解到他们同事的联系方式和生活工作状况。因此本次社会实践调查还是比较顺利的。农村的中小学生数量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因此农村的教师状况也是值得社会密切关注的。目前,农村教育已成为我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农村教育研究的深入,农村教师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如何激发农村教师的执教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关系到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而要调动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就必须要知道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况。这也是我们这次社会调查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本次社会实践调查主要是了解我乡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状况,涉及到他们的收入水平、压力状况、每周课时数,对于生源的看法,以及农村教师对农村特殊教育现状的看法等。 二调查内容 (一)调查时间 2014年8月 (二)调查地点 (三)调查对象小学及初中老师 (四)调查方法本次社会实践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走访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五)调查人王志冉及山东中医药大学的一名毕业生 (六)调查表汇总见附表 三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社会实践调查平原县王庙镇的部分老师,具有随机性。不难从样本中得出总体的规律。我们前后走访了二十一个老师,十六个小学老师,五个初中老师。选取的是关于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状况的一些基本的问题。老师友好的配合,亲切的接待让我们非常感动。我们对调查的结果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做出了比较客观合理结论。由于自然、历史、社会及经济等多方面原因,近年来教育发展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