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测控电路系列实验报告

测控电路系列实验报告

测控电路系列实验报告
测控电路系列实验报告

袁莉骏0912000407 测控电路系列实验:电压测量模块的设计

一、实验目的:

应用测控电路以及模电数电课程有关理论设计一个简单的电压测量模块,在设计与制作的实践中提高学生对测控电路的设计能力,掌握数字电压表的结构与原理,了解调试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二、设计要求:

a)设计一个数字电压表,基本性能满足如下要求:

b)输入基本量程:0---±2VDC,

c)精度:0.05%FS,

d)测量速率>2次/S,

e)具有极性显示,溢出报警,

f)显示器件可用LED数码管。

三、实验步骤:

1、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2、简单调试过程:

a、粗调量程:万用表黑表棒接地,红表棒接14433的2号脚,调节电位器,使

得2号脚VR输入为2V。

b、全亮测试:将4511的LT接地,局部电路若正确则数码管全亮。

c、电压测0:将ui接地,若电路正常,则显示“000”,负号亮灭闪烁。

d、精调量程:拿一节干电池A,用万用表测量其电压做为理论值,将干电池正

端接ui,干电池负端接地,读数码管显示值,以此为实际值,调节电位器,

使实际值接近理论值,△≤0.005V。

e、测量并记录数据:另外再拿三节干电池B、C、D,分别用万用表和电压测

量模块进行正测、反测,分别记录理论值、实际值。

四、实验原理与结论:

(实验电路图)

(实物图)

使用芯片:

14433:

●电源及共地端

?24脚,VDD:正电源端,典型值+5V

?12脚,VEE:负电源端,典型值-5V

?13脚,VSS:数字地,接地

?1脚,V AG:模拟地,接地

?2脚,VR:外接电压基准(2 V或200 mV)输入端

?3脚,VX:被测电压输入端

●外接电阻及电容端

?4脚,R1:外接积分电阻输入,有两种选择

470kΩ(量程为2V时)

27kΩ(量程为200mV时)

?6脚,C1:外接积分电容输入。

电容C1常采用聚丙烯电容,典型值0.1μF

?5脚,R1/C1:外接电阻R1和外接电容C1的公共端

?7脚C01,8脚C02:外接失调补偿电容端

典型值为0.1μF

?10脚CLK0,11脚CLK1:时钟振荡器外接电阻RC接入端

外接电阻RC3300 kΩ,时钟频率随RC电阻阻值的增加而下降

●转换控制端

?14脚EOC和9脚DU

?15脚OR

?DS1-DS4,16-19脚

?Q0-Q3,20-23脚

●EOC和DU

?EOC:转换周期结束标志。每次转换16400个时钟脉冲(CLK)周期后产生

一个0.5倍时钟周期宽度的正脉冲,表示转换结束。

?DU:实时输出控制端。把一个正脉冲送至DU,则本次转换周期的转换结果

可送入锁存器输出,否则锁存器保持原来的转换结果。

?一般将DU和EOC相连,则每次转换都可以输出。:

●OR

?OR:过量程状态输出,低电平有效。

?当|VX|>VR时,OR=0;反之, OR=1 。

?输出读数= VX÷VR×1999

●DS1-DS4

●Q0-Q3

14433的输出数据以BCD码的形式通过Q0-Q3端按时间顺序送出(DS1-DS4位选通)

●当DS1为高时, Q3--Q0 的值的不同组合有不同含义

在Q0=“0”的条件下

“Q3=0”表示千位(1/2位)为1,“Q3=1”表示千位为0 。

Q0=“1”表示过量程或欠量程

Q3=0 表示过量程

Q3=1表示欠量程。

●Q2表示极性,“1”为正极性,“0”为负极性。

4511:

●LE:接地

●BI:消隐测试端。接OR。“1”正常,“0”消隐

●LT:全亮测试端。接5V。“1”正常,“0”全亮

●VDD:接+5V

●VSS:接地

●ABCD:接Q0~Q3

1403:

●Vin,输入5V

●GND接地

●V out,输出2.5V

数码管的管脚功能图:1413:

五、调试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在测试LED是否可以正常工作时,遇到了困难,然后在询问了老师之后通过从显示的情况往回找情况,然后找到了是引脚连接上存在问题,最终解决了问题。

2、在调零时一直不能够正常完成,然后在调整思路,重新连接了一些部分然后总算成功了。

六、感想:

面包板的连接是第一次碰到的,很新奇,然后连接需要耐心和细心。在实验课时早早的来到了实验室开始了实验,实验老师说只要认认真真的连接电路的话,实验是会很顺利的,但是当真正开始实验后,发现很多数据测试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够达到要求,这就说明是电路连接上存在问题,我们不断的在电路连接上寻找问题所在之处并解决问题,然后在两个环节内存在问题都让我们忙了好一阵,最终都在我们不断的思考中解决了,并完成了实验。

在经历整个实验后,总结出来就是需要细心耐心,只要细心耐心的做每件事,实验就能顺利完成。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 实验报告 指导老师: 班级: 姓名:学号:时间: 一、引言 速度知觉反应了每个人对速度感觉的差异,速度知觉也是各项劳动实践中和各项体育运 动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指标。驾驶员超车要估计前面车子的速度,要估计对面来车的速度,要 估计前面横越车子、行人的速度足球运动员在赛场上要对足球滚动的速度,其他运动员跑动 速度要做出敏捷快速的判断,所以准确掌握速度判断能力是很有用的。本实验是用平均误差 法来分析实验数据,从而得出不同状态下,被试者的速度知觉是否有不同。 平均差误法(method of average error)又称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是最古老且 最基本的传统心理物理法之一。它最适用于测量绝对阈限和等值,也可用于测量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的比较(变异)刺激大都是由被试操作或调整而产生的连续量的变化。接近 阈限时,被试可反复调整,直到其满意为止。被试调整到在感觉上相等的两个刺激值,其物 理强度之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就是所求的阈限值。由于被试参与操作,也容易产生动作误差。 例如,从小于标准刺激调整到与标准刺激相等,和从大于标准刺激调整到与标准刺激相等, 其结果就可能不同。其计算公式如下: ae=∑∣x-s∣/n 式中,|x-s|:每次测得的绝对误差 x:被试估计时间 s:标准时间 n:实验次数 用这个方法测得的阈限值比用其它两种方法测得的要小一些,因为其差别阈限处于上下 限之间的主观相等地带之内,而绝对阈限则50%次感觉到的强度之下。由于平均差误法获得 数据的标准和计算的方法与其他方法不同,它所测得的结果可以说只是一个阈限的近似值。 因此,用此法测得的阈限不能直接与用其他方法测得的阈限进行比较。 二、实验目的 运用平均误差法分析得出在不同状态下人的速度知觉。 三、实验方法 3.1 被试 1名被试,年龄21岁左右。 3.2 仪器 名称:ep509速度知觉测试仪器 组成:仪器的正面是由知觉箱、被试反应键和活动挡板组成。 仪器的背面是由控制操作面板、反应键插座和电源插座组成。控制操作面板上有许多开 关和按钮:计时器、位置选择开关(远和近)、速度选择开关(快和慢)、启动按钮、复位按 钮、电源开关和实验/演示切换开关。 3.3 操作 1.将电源线连接到220v交流电上。 2.将反映键的插头接到知觉箱的插座上。 3.打开电 源。 4.速度选择开关有快、慢两档供主试选择(慢:4s 5.位置选择开关有近远两档,挡板与开关选择同步移动,供主试选择。 6.主试按启动按 钮,灯光自右向左移动。 7.被试按下反应键后,计时器显示结果。 8、主试按复位键为下次 操作做准备。 3.4 测试方法 1.演示 2.被试坐在仪器正前方,眼睛平视右面的光点,注意前面光电的变化。 3.主试按下仪器 操作面左下方按键,使仪器工作在演示状态下。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

实验一认识计算机硬件和网络结构 一、实验题目 认识计算机硬件和网络结构。 二、实验课时 2课时。 三、实验目的 认识计算机的主要构成部件、功能、型号、在计算机机箱内的位置、网络结构等。 四、实验内容和要求 1、利用多媒体演示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件:机箱、主板、CPU、内存条、硬盘、软驱、光驱、插槽、BUS总线、串行接口、并行接口、USB接口等; 2、打开机箱,实物展示并讲解个部件的功能及其连接; 3、机箱、主板、CPU、CPU风扇、内存条、显卡、网卡等分别如下所示。 机箱主板

内存条显卡网卡无线网卡 CPU CPU风扇硬盘 机箱背面并行接口串行接口USB接口 4、观察每个部件在机箱的位置,并掌握每个部件的功能和基本知识。 5、观察实验室网络结构图。 6、结合某网吧的例子更好地理解网络结构。 Parallel port Serial port USB port Keyboard and mouse ports

7、独立完成上述内容,并提交书面实验报告。 五、实验体会 通过本次实验,我了解了计算机的各种硬件和网络结构。知道了各种硬件的形状、功能、特征等。还知道了网络结构的流程、大体构造。这使我对计算机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以后更进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方便。 1、cpu——中央处理器,是一台计算机的运算核心和控制核心。 2、硬盘——是电脑的主要存储媒介之一。 3、主板——又叫主机板、系统板或母板,安装在机箱内,是微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部件之一。 4、机箱——作为电脑配件的一部分,它起的主要作用是放置和固定各电脑配件,起到一个承托和保护作 用。 5、内存条——是连接CPU和其他设备的通道,起到缓冲和数据交换作用。

统计学实验报告

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课程设计(实验)报告书题目统计学上机实验 专业物流管理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时间:2013 年05 月30 日

实验1:数据整理 一、项目名称:数据整理 二、实验目的 (1)掌握EXCEL中基本的数据处理方法; (2)学会使用Excel进行统计分组,能以此方式独自完成相关作业。 三、实验要求 1、已学习教材相关内容,理解数据整理中的统计计算问题;已阅读本次实验导引,了解Excel中相关的计算工具。 2、准备好一个统计分组问题及相关数据 3、以Excel文件形式提交实验报告。 四、实验内容和操作步骤 (一)问题与数据 某百货公司连续40天的商品销售额如下(单位:万元): 41,25,29,47,38,34,30,38,43,40,46,36,45,37,37,36,45,43,33,44,35,28,46,34,30,37,44,26,38,44,42,36,37,37,49,39,42,32,36,35 根据上面的数据进行适当分组,编制频数分布表,并绘制直方图。 (二)操作步骤 1、在单元区域A2:H6中输入原始数据。 2、并计算原始数据的最大值(在单元格B7)与最小值(在单元格D7)。 3、根据Sturges经验公式计算经验组距(在单元格B8)和经验组数(在单元格D8)。 4、根据步骤3的计算结果,计算并确定各组上限、下限(在单元格)。

5、绘制频数分布表框架 6、计算各组频数 (1)选定B20:B24作为存放计算结果的区域。 (2)从“插入”菜单中选择“函数”项。 (3)在弹出的“插入函数”对话框中选择“统计”函数FREQUENCY. (4)单击“插入函数”对话框中的“确定”按钮,弹出“FREQUENCY”对话框。(5)确定FREQUENCY函数的两个参数的值。其中: Data-array:原始数据或其所在单元格区域(A2:H6) Bins-array:分组各组的上限值或其所在单元格区域(J2:J6) (6)按Shift+Ctrl+Enter组合键 (7)用各种公式计算表中其他各项 (8)作频数分布图 使用EXCEL的“图表向导”工具,结果如图所示

时间序列分析实验报告(3)

《时间序列分析》课程实验报告

一、上机练习(P124) 1.拟合线性趋势 12.79 14.02 12.92 18.27 21.22 18.81 25.73 26.27 26.75 28.73 31.71 33.95 程序: data xiti1; input x@@; t=_n_; cards; 12.79 14.02 12.92 18.27 21.22 18.81 25.73 26.27 26.75 28.73 31.71 33.95 ; proc gplot data=xiti1; plot x*t; symbol c=red v=star i=join; run; proc autoreg data=xiti1; model x=t; output predicted=xhat out=out; run; proc gplot data=out; plot x*t=1 xhat*t=2/overlay; symbol2c=green v=star i=join; run; 运行结果:

分析:上图为该序列的时序图,可以看出其具有明显的线性递增趋势,故使用线性模型进行拟合:x t=a+bt+I t,t=1,2,3,…,12 分析:上图为拟合模型的参数估计值,其中a=9.7086,b=1.9829,它们的检验P值均小于0.0001,即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拒绝原假设,故其参数均显著。从而所拟合模型为:x t=9.7086+1.9829t.

分析:上图中绿色的线段为线性趋势拟合线,可以看出其与原数据基本吻合。 2.拟合非线性趋势 1.85 7.48 14.29 23.02 37.42 74.27 140.72 265.81 528.23 1040.27 2064.25 4113.73 8212.21 16405.95 程序: data xiti2; input x@@; t=_n_; cards; 1.85 7.48 14.29 23.02 37.42 74.27 140.72 265.81 528.23 1040.27 2064.25 4113.73 8212.21 16405.95 ; proc gplot data=xiti2; plot x*t; symbol c=red v=star i=none; run; proc nlin method=gauss; model x=a*b**t; parameters a=0.1 b=1.1; der.a=b**t; der.b=a*t*b**(t-1); output predicted=xh out=out; run; proc gplot data=out; plot x*t=1 xh*t=2/overlay;

测谎实验报告

测谎实验报告 篇一:测谎原理与发展现状 第20届“冯如杯”学术 科技竞赛参赛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类 论文名称:测谎原理与发展现状 项目编号: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二○一○年四月制 作者承诺 我保证本论文的工作由我和项目组的成员独立创作,保证本论文中不存在抄袭、剽窃、侵权、伪造、故意夸大等各种弄虚作假的行为。我和项目组成员将遵守本届冯如杯参赛

的有关各项规定。并愿意承担因为个人原因而产生不良后果的责任。 (签章):XX年 04 月 03 申请者日 测谎原理与发展现状 摘要: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之中,说谎似乎就成了一种不可避免的事情。日常生活中,人们时不时会善意地说句谎话,“你长得真漂亮”,即使明知自己并不怎么好看的女子听到这样的谎话时,也会心花怒放。诸如此类的谎话当然无可厚非,但世间有善意的谎话,也就有恶意的谎话。偷盗者会说自己根本没有伸手,叛国者声称自己一身清白,杀人越货者也会拒不认账??谎言对这个世界的影响在此暂不做讨论,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心理学和生理学今年来的飞速发展,世界上出现了种种具有相当科学依据,准确性高的测谎的方法和仪器。而这些方法和仪器,也被人们应用到了各个方面。 关键词:测谎,心理学,原理,发展,应用 Asract: In human development, lie seems to have become a kind of inevitable behavior. In everyday life, people will tell the lie from time to time, "You look really

办公室时间管理实训

办公室时间管理实训 下面是秘书刘玉在下一周的五天中要做的事,请根据背景材料帮刘玉制定一周时间计划表。 1、有两张订货单上还有细节问题,需要沟通后工厂才能继续生产 2、下周该发员工的工资了,95个工人的工资单还没有核对,大概需要4个小时 3、眼镜框不小心压歪,还勉强能戴,但看东西很别扭 4、一直没有回家,有一个多月没和父母联系了 5、明天上午9点到11点是公司例会 6、周三晚上恋人出差回来,定好晚上在住所为其接风,但吃的用的东西还没有准备 7、每月一期的公司简报还差一点儿,要在周五之前完成,大概需要2个小时 8、朋友推荐了一份兼职,需要在周三或周四晚上7点以前去面试,估计需要花1个小时 9、上司负责的一个工地项目要在明天下午6点开一个临时会议,需要参加 10、以为有段时间没有联系的朋友正好得了2张音乐会的票,周二或周三晚上的,邀请自己去听,7点开始,一个半小时 11、下周六要参加会计考试,需要用13个小时突击一下,只能利用业余时间 12、上司留下一张便条,要自己尽快与他见面 13、晚上有个公司聚餐 14、有个广州客户周一下午4点到,需要去机场迎接,并为其安排食宿 15、明晚有个自己特别想看的电视节目,8点到9点半 16、上司周五出差,需要为其买好机票 17、住所的一个房间顶灯坏了 18、身上的钱不多了,需要取钱 19、上司出差需要随身携带一份发言稿,完成这份稿件大约需要两个小时 20、会计周三前要到银行办理一笔支付款项,有时间时要陪同前去,最近的银行来去也要1小时

具体要求: 1、需要在电脑上操作完成,时间要求2个小时以内 2、请根据提供的背景资料提供的事件清单中的各种事件划分不同的优先级,按优先级重新排序,将重新排序结果制作成WORD文档,

统计学实验报告

统计学数学实验报告 单因素方差分析 姓名 专业 学号

单因素方差分析 摘要统计学是关于数据的科学,它所提供的是一套有关数据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方法,统计研究的是来自各个领域的数据。单因素方差分析也是统计学分析的一种。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的是一个分类型自变量对一个数值型因变量的影响。关键字单因素、方差、数据统计 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就是通过检验各总体的均值是否相等来判断分类型自变量对数值型因变量是否有显著影响。当方差分析中之涉及一个分类型自变量时称为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的是一个分类型自变量对一个数值型因变量的影响。例如要检验汽车市场销售汽车时汽车颜色对销售数据的影响,这里只涉及汽车颜色一个因素,因而属于单因素方差分析。 为了更好的理解单因素方差分析,下面举个例子来具体说明单因素方差所要解决的问题。从3个总体中各抽取容量不同的样本数据,结果如下表1所示。检验3个总体的均值之间是否有显著差异(α=0.01)P29210.1 样本1 样本2 样本3 158 153 169 148 142 158 161 156 180 154 149 169 如果要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时,就需要得到一些相关的数据结构,从而对那些数据结构进行分析,如下表2所示: 分析步骤 1.提出假设 与通常的统计推断问题一样,方差分析的任务也是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原假设H0与备择假设H1,然后寻找适当的检验统计量进行假设检验。本节将借用上面的实例来讨论单因素试验的方差分析问题。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篇一: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研部:贾月娥 实验目的:学习速度知觉的测量方法,测定速度知觉的准确性。 1.引言 1.1 简介: 速度知觉是运动知觉的一种,与时间知觉也有一定关系。能否正确估计物体的运动速度,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重要意义。速度知觉的准确性可以作为职业测评的一个指标。 本实验以亮点实际运动到某处所用时间与被试估计时间之差来评定速度知觉准确性。2.实验对象与方法 1.2 方法与程序:本实验有两种运动速度(40点/秒和100点/秒),三种运动类型(水平、垂直和平面运动)。为克服方向带来的误差,每种运动类型又有两种相反方向(左右、上下和里外),这样就组合成12种任务,每种任务测两次,共24次。各类测定随机呈现。老师指导被试阅读指示语,说明反应方法(认为时间到了即按反应键),然后开始测定。每次测定之后都有反馈,被试可以对照调整自己以后的估计。时间估计精确到毫秒级。 1.3 结果与讨论:结果分数中列出了平均估计误差(相

对误差),由所有24次估计的误差的绝对值平均而来,代表被试的平均估计准确性,越小表示估计越准确。并列出了各种运动方向和速度下的平均估计误差。 详细结果分六列:第一列为运动速度;第二列为运动方向;第三列为实际运动时间;第四列为估计运动时间;第五列为估计绝对误差(正表示估计太迟,误差为负表示估计太早),三四五列均以毫秒为单位;第六列为估计相对误差,即:(估计时间-实际时间)/实际时间。 请统计检验运动速度、运动类型以及练习对速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 2.研究方法 2.1被试 XX级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部运动训练7班学生、女、23岁,。 2.2器材 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选择速度知觉实验用按键器进行操作。 2.3步骤 1)被试进入实验室选择一台电脑坐下,打开实验操作系统,选择实验; 2)在组长的指导下打开速度知觉实验,认真阅读实验指导语,并点击开始进行实验;

嵌入式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一) 第1学时跑第一个任务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了解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代码结构,将其跑起来得到直观的认识。 二.实验步骤 1.将包含全部实验代码的压缩文件解压缩 2.将VC6开发环境打开 3.打开experiment1目录下的ucos_vc.dsw 4.用全部编译(rebuild all)编译程序,运行程序,根据窗口提示输出,获得感性认识! 5.根据教材P206页图7.1及7.1.1和7.1.2的内容,写出文件目录结构的说明,说明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都由哪些部分组成 (1)与CPU无关的代码: 操作系统配置文件os_config.h 操作系统头文件ucos_ii.h 内核代码os_core.c 任务管理os_task.c 时间管理os_time.c 信息量管理os_sem.c 互斥信号量管理os_mutex.c 信息邮箱管理os_mbox.c 信息队列管理os_q.c 事件标志组管理os_flag.c 内存管理os_mem.c 定时器管理os_tmr.c (2)与CPU相关的代码: 处理器相关头文件os_cpu.h 处理器相关的C代码os_cpu.h 处理器相关汇编代码os_cpu_a.asm。

6.VC环境下,在工程上点鼠标右键,查看工程的设计 7.打开main.c, 使用REBUILD ALL 进行编译,找到可执行文件的输出目录,记录下来 experiment1\OUTPUT\Debug\ucos_vc.exe 8.使用菜单或快捷按钮再次执行编译好的程序。查看运行结果并记录,查看main.c及user.c,分析main.c及user.c代码,解释程序执行的功能。 (1) main.c初始化了操作系统,创建了用户任务usertask (2)user.c定义了用户任务 usertask,循环对一个变量进行加一,并且输出变量值 9.说明任务堆栈的定义位置,任务在什么时候被创建,任务在什么时候获得运行。 Main.c中CONSTANTS里定义了任务堆栈 任务创建: 在任务调度时,当任务在就续表中优先级最高时,任务获得运行 10.自己修改代码,减少延时时间,或将每次加1改为其他算法,查看效果! 第2学时调试模式跑第一个任务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研部:贾月娥 实验目的:学习速度知觉的测量方法,测定速度知觉的准确性。 1.引言 1.1 简介: 速度知觉是运动知觉的一种,与时间知觉也有一定关系。能否正确估计物体的运动速度,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重要意义。速度知觉的准确性可以作为职业测评的一个指标。 本实验以亮点实际运动到某处所用时间与被试估计时间之差来评定速度知觉准确性。2.实验对象与方法 1.2 方法与程序:本实验有两种运动速度(40点/秒和100点/秒),三种运动类型(水平、垂直和平面运动)。为克服方向带来的误差,每种运动类型又有两种相反方向(左右、上下和里外),这样就组合成12种任务,每种任务测两次,共24次。各类测定随机呈现。 老师指导被试阅读指示语,说明反应方法(认为时间到了即按反应键),然后开始测定。每次测定之后都有反馈,被试可以对照调整自己以后的估计。时间估计精确到毫秒级。 1.3 结果与讨论:结果分数中列出了平均估计误差(相对误差),由所有24次估计的误差的绝对值平均而来,代表被试的平均估计准确性,越小表示估计越准确。并列出了各种运动方向和速度下的平均估计误差。 详细结果分六列:第一列为运动速度;第二列为运动方向;第三列为实际运动时间;第四列为估计运动时间;第五列为估计绝对误差(正表示估计太迟,误差为负表示估计太早),三四五列均以毫秒为单位;第六列为估计相对误差,即:(估计时间-实际时间)/实际时间。 请统计检验运动速度、运动类型以及练习对速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 2.研究方法 2.1被试 2015级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部运动训练7班学生、女、23岁,。 2.2器材 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选择速度知觉实验用按键器进行操作。 2.3步骤 1)被试进入实验室选择一台电脑坐下,打开实验操作系统,选择实验; 2)在组长的指导下打开速度知觉实验,认真阅读实验指导语,并点击开始进行实验; 3)屏幕上将出现运动的小点,被试用按键器对运动的小点进行速度估计。 2.4 数据处理 系统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对这组数据进行一系列描述性分析、假设检验、方差分析以及相关分析,得出个人结果、小组结果、总体结果及小组结果与总体结果的差异。 2.4 变量情况

实验三 项目时间管理

实验三项目时间管理 一、实验目得 学习利用Project定义项目得时间,项目得跟踪等。 二、实验内容与步骤 (1)定义项目开始时间。 新建空白项目后,显示任务向导,<项目>-<启用项目向导>。其中第一步就就是设置定义项目得开始时间。 (2)设置项目日历。 选择一个日历模板,定义工作周,更改工作时间与设置假日。定义时间单位,保存日历设置。

(3)指定任务时间。在甘特图视图中创建任务,在任务名称域选择要指定时间得任务名,选择项目-任务信息,打开<任务信息>对话框。选择<开始>下拉列表按钮,打开日历,在日历中设置任务得开始日期,在工期文本框中输入任务得工期,设置完毕,单击确定。重复以上操作,完成每个任务得时间设置。

(4)设置里程碑工期为0得任务 (5)项目得跟踪 设置基准计划:工具-跟踪-设置比较基准,选择<设置比较基准>单选按钮,然后单击其下方得下拉列表按钮,选择需要得比较基准选项。在范围选项区域中选择完整项目。

查瞧比较基准信息: 1、使用项目统计。项目-<项目信息>菜单命令,弹出<项目信息>对话框,单击<统计信息>按钮,弹出该项目得项目统计对话框,在项目对话框中可以查瞧当前与比较基准得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工时、工期、成本等信息,以及两者得差异。 2、使用比较基本表 :在甘特图视图下,选择视图-表-其她表,弹出<其她表>对话框,选择<任务>单选按钮,在列表框中选择比较基准,单击应用按钮,这样视图中就会显示比较基准表。

跟踪项目进程:甘特图视图中,选择一个任务,鼠标放在该行任何位置双击,弹出<任务信息>对话框,选择<常规>选项卡,输入<期限>与<盈亏分析方法>。返回甘特图视图,可瞧到该任务得进度横条上可以瞧到行条中间出现得黑线代表完成任务得百分比。通过更新任务对话框跟踪任务进度。工具-跟踪-更新任务打开更新任务对话框。

spss时间序列模型

《统计软件实验报告》SPSS软件的上机实践应用 时间序列分析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一、实验内容: 时间序列是指一个依时间顺序做成的观察资料的集合。时间序列分析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指数平滑、自回归、综合移动平均及季节分解。 本次实验研究就业理论中的就业人口总量问题。但人口经济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就业总量往往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因此,运用结构性的因果模型分析和预测就业总量往往是比较困难的。时间序列分析中的自回归求积分移动平均法(ARIMA)则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对于时间序列的短期预测来说,随机时序ARIMA是一种精度较高的模型。 我们已辽宁省历年(1969-2005)从业人员人数为数据基础建立一个就业总量的预测时间序列模型,通过spss建立模型并用此模型来预测就业总量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实验目的: 1.准确理解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原理 2.学会实用SPSS建立时间序列变量 3.学会使用SPSS绘制时间序列图以反应时间序列的直观特征。

4.掌握时间序列模型的平稳化方法。 5.掌握时间序列模型的定阶方法。 6.学会使用SPSS建立时间序列模型与短期预测。 7.培养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分析: 总体分析: 先对数据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和观察,直到它变成稳态后再用SPSS对数据进行分析。 数据的预处理阶段,将它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对有缺失值的数据进行修补,其次将数据资料定义为相应的时间序列,最后对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进行计算观察。 数据分析和建模阶段:根据时间序列的特征和分析的要求,选择恰当的模型进行数据建模和分析。 四、实验步骤: SPSS的数据准备包括数据文件的建立、时间定义和数据期间的指定。 SPSS的时间定义功能用来将数据编辑窗口中的一个或多个变量指定为时间序列变量,并给它们赋予相应的时间标志,具体操作步骤是: 1.选择菜单:Date→Define Dates,出现窗口:

时间知觉实验报告

时间知觉实验报告 摘要:本实验旨在检验各种因素对时间知觉的影响,检查自我估计在估计时间中的作用,检查刺激不同方式对估计时间的影响,学习用复制法研究估计时间的准确性。实验表明,闪光的频率,光点刺激的方式是影响时间知觉的主要因素。预测快闪比慢闪的时间估计准确性要高,实时距比空时距的时间估计准确性高,短时间比长时间的时间估计准确性要高,但是由于被试提前知道时间长短,存在数秒数的情况,导致此实验未达到预期结果。 关键词:时间知觉空时距实时距闪光频率 1引言 时间知觉:个体对同时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件的顺序性和持续性的反映。主要包括对时间顺序和时间间隔的知觉。时序知觉是对客观事件的顺序性的知觉,能告诉人们不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时距知觉是对客观事件持续性的知觉,能告诉人们某一事件延续的时间长短。实验方法选择复制法。复制法是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让被试按标准时间复制。复制时间与标准时间之差,为时间估计差。以此作为时间知觉的准确性指标。因只是仿制,不受过去经验影响,故能确切表达时间知觉的能力。本实验用复制法探究闪光频率,实时距空时距等因素对时间知觉的影响。 2实验一 2.1 实验目的 比较估计快闪光和慢闪光呈现时间的准确性 2.2 方法 2.2.1 被试 西南大学2014级心理学部本科学生名,其中男生5名,女生13名。所有被试均为右利手,视力和听力正常。

2.2.2 实验器材 EP405时间知觉测试仪,华东师范大学科教仪器厂生产。 2.2.3 实验程序 首先,主试按功能键,使显示F2-02S、即刺激时间为2S,按声/光键,使指示灯在光处亮。按连续/始末键,使指示灯在两点均亮。 接着,被试手拿反应盒(键),据仪器刺激(闪光)时间,按任意键,复制(估计)一个与刺激相同的时间,主试立即记下该数,做20次。 最后,主试复位、重新设置,使闪光频率从2Hz到8Hz,同样做20次。2.3 结果 被试在不同情况下估计时间误差绝对值数据汇总求平均值,结果见图1 图1不同闪光频率下2秒与10秒AE值比较(AE指时间估计误差绝对值)由图1可以看出闪光频率越高,时间估计误差越小,时间持续越快,时间估计误差越小 将实验一中时间估计误差的绝对值进行可重复性方差分析的表1,结果发现时间长短呈主效应,闪光频率对结果没有影响,两者不存在交互作用。

管理学时间管理实验报告

管理学时间管理实验报告 ---验证计划得作用姓名:王志通 班级:国贸1501 学号:1508080108 一周个人时间使用情况统计表

时间使用情况、时间节省及可不做时间统计情况 对个人时间使用情况得分析与反思 通过对我一周时间使用情况得统计与分析,可不做与可减少得时间29小时10分钟,必要得睡眠、用餐、清理、交通时间为83小时10分钟,一周时间为168小时,所以我一周得有效时间浪费率=29小时10分钟/(168小时-83小时10分钟)=34、4%。这一数据表明我得有效时间浪费率很高,没有很好地利用好这有限得时间,很有必要进行自我时间管理,规划好自己得时间,降低有效时间浪费率,提高时间利用效率。 计划得制定 针对上述问题,根据自己得实际情况,运用所学得计划管理知识与时间管理方法,制定了自己一周计划: 1、周一至周五上午或下午没有课时,不要呆在宿舍内,去图书馆或自习教室瞧书写作 业 2、上午第一节没课时,不要睡懒觉 3、晚上下课后,充分利用好这段时间,不要用玩手机浪费了,可适当增加锻炼时间 4、晚上要按时睡觉,11:30之前睡觉,7:20起床,确保8小时睡眠时间

5、要利用好周六与周日两天,不要在床上度过 通过制定计划,统计计划后时间运用情况如下: 验证与反思 实施计划后,统计与分析时间使用情况,可以算出计划后有效时间浪费率为3、9%,与计划前得34、4%相比,有效时间浪费率大大降低,这说明我得时间计划取得了一定得作用。通过自我时间管理,制定并实施时间计划,对我们把握时间,利用好有限得时间,有很大得帮助,但在计

划得制定与实施方面,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注意。 在制定计划时,对于一些事情,时间要有一定得幅度,避免时间过于仓促,或者时间过多得情况,避免不必要得时间浪费。计划不就是一成不变得,它需要根据我们得实际情况加以修正优化,达到最有效地利用好时间,追求效用最大化。在制定计划时,不要忽略许多小块时间,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时间,她们加起来可就是一个大数目,不容忽视,需加以好好利用,对降低我们得有效时间浪费率有很大作用。 没有执行得计划毫无意义,计划制定后一定要执行,这样才能发挥计划得作用。所以在我们计划执行得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我们一定要严格按照计划来执行,绝不能半途而废,无功而返。这只会造成前功尽弃,计划没有丝毫作用。计划了就一定要坚持地走下去,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计划得作用。如果我们在执行计划得过程中,发现计划有误或根本无法实施,要及时更改计划并执行。 通过时间管理实验,制定自己得时间计划,对比时间计划前后得结果,我们知道计划得作用就是巨大得。计划就是一个确定目标与评估实现目标最佳方式得过程。计划指明了我们得方向,减少变化所带来得影响,使浪费与冗余降到最少。计划还可以减少重叠性与浪费性得活动,对提高我们得办事效率有很大得帮助。计划就是一座桥梁,连接起现在与将来要达到得目标。

时间知觉能力测定实验的报告

时间知觉能力测定的报告 教科院10(5)班第四组黄超群 摘要本实验选取六名女大学生作为被试,掌握用复制法研究时间知觉。实验表明:时间知觉能力存在个体差异;被试估计时间的好坏与刺激呈现时间长短有关;被试估计时间与呈现刺激时间有显著差异,各呈现刺激的长短对被试估计时间是有影响的。 关键词时间知觉时间估计差异显著 1 引言 知觉是当前的客观事物对各个部分和属性在人脑中的综合反映。时间知觉是指个体对客观事件的顺序性和持续性的反映。人类知觉到的世界具有时间上先后延续的性质,因此只有具备时间知觉,人们才能区分先后,理解连续的动作或行为。时间并不是为我们所能见的时针或分针,也不是任何具有实体的存在。时间和空间一起作为事物运动变化的尺度,人们因为知觉到时间而履行生活的规律。因为知觉到时间而持续或停止正在进行的动作,可以说,我们对生命本身的知觉是建立在时间知觉基础上的。时间知觉又可以分为时序时间和时距时间。时序时间让我们分清楚不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时距知觉则告诉我们事件延续的时间长短。 从知觉的通道特点和知觉对象的时空属性划分,知觉包含了视知觉、听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等,目前还有无觉察知觉的实验。 在这里,我们将研究的是其中的时间知觉。时间知觉反映了每个人对时间感觉的差异,这对我们的生活工作有很大的作用和帮助。用复制法对时间知觉能力进行测定,复制法也可以称为平均差误法,具体做法是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让被试复制出觉得和标准刺激一样长的时间,它操作时必须要求被试复制出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的时间来,以复制结果与标准刺激的差别作为时间知觉准确性的指标,并区别被试是高估还是低估了标准时间。 2 实验方法 2.1 被试 6名在校大学生,应用心理学专业,21岁。 2.2 实验仪器 BD—II—121A型时间知觉测试仪 2.3 实验程序 (1)选择刺激方式:按“刺激方式”键,键上方的“光”灯亮,表示光刺激呈现;“声”灯亮,表示声音刺激呈现;声、光灯全亮,则声、光刺激同时呈现。 (2)选择实验次数:按“实验次数”键。键上方“10”灯亮,表示实验进行10次;“20”灯亮,表示进行20次。 (3)选择标准刺激信号类型:按“+”、“—”键,调整信号类型参数(第一位数码管),参数范围0-9,参数0表示连续信号,1-8表示间断的8个不同频率的信号,9表示信号为一段空的时间间隔,即仅仅开始与结束时有很短的刺激呈

实训一 时间管理

任务一时间管理 【案例1】 周日晚上,万达公司秘书小米开始计划未来五天的日程,下面是这五天需要做的事情:(1)小米从昨天早晨开始牙疼,想去看医生; (2)周六是一个好朋友的生日,还没有买礼物和生日卡; (3)在单位图书馆借的书明天到期; (4)明晚有一场自己很喜欢的音乐会; (5)周五前要上交一份计划书,并且要在上交前复印一份; (6)有一份夜间兼职不错,但必须在周三19:00前去面试,估计需要一小时的时间;(7)小米身上只有50块钱了,需要取钱; (8)小米很想好好洗个澡; (9)这周有些资料还没有整理好,这些资料必须在下周一前整理好,大约需要两小时的时间; (10)小米有几个月没有回家了(回家路上大概需要2个小时),妈妈很想她这周回家一趟;(11)小米错过了周五的例会,要在周五之前复印一份会议记录; (12)明天下午2点到4点小米要参加一个会议,参会前还需要准备一下会议的相关资料;(13)你欠同事200元钱,明天的会议恰好他也来参加; (14)明晚8点有一个1小时长的电话节目,与你的工作有密切关系; (15)你的朋友们约好明天晚上聚餐; (16)周二前要做好一份简报,准备这份简报要花费10个小时左右的时间; (17)下周三,你要参加一次业务考试; (18)老板负责的项目小组将在明天下午6点开会,预计1小时,小米需要参加; (19)上周你收到了一个朋友的邮件,一直没有回复; (20)小米邀请了恋人后天晚上来家里烛光晚餐,但家里什么吃的都没有; (21)小米的上司留下一张便条,请她在上班后尽快到办公室找他。 说明:小米每天正常的上班时间是8:00-18:00,含往来的交通时间,中午有1个小时的休息时间。 实训要求 1、请在背景资料中提供的事务清单中为小米划分事务的优先级,并按照优先级帮助小米重新进行排序。 2、根据事务的重新排序,帮助小米制订一周的时间表,写在背面。 3、编好时间表后,请同学讨论并回答问题: 哪些事务最优先,为什么; 哪些事务可以放弃不做,为什么?

统计学实验报告1

统计学实验报告1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实验报告

二、打开文件“数据 3.XLS”中“城市住房状况评价”工作表,完成以下操作。 1)通过函数,计算出各频率以及向上累计次数和向下累计次数;2)根据两城市频数分布数据,绘制出两城市满意度评价的环形图三、打开文件“数据 3.XLS”中“期末统计成绩”工作表,完成以下操作。 1)要求根据数据绘制出雷达图,比较两个班考试成绩的相似情况。 实验过程: 实验任务一: 1)利用函数frequency制作一张频数分布表 步骤1:打开文件“数据 3. XLS”中“某公司4个月电脑销售情况”工作表 步骤 2.在“频率(%)”的右侧加入一列“分组上限”,因统计分组采用“上限不在内”,故每组数据的上限都比真正的上限值小0.1,例如:“140-150”该组的上限实际值应为“150”,但我们为了计算接下来的频数取“149.9”. 步骤3.选定C20:C29,再选择“插入函数”按钮 3 步骤 4.选择类别“统计”—选择函数“FREQUENCY”

步骤5.在“data_array”对话框中输入“A2:I13”,在“bins_array”对话框中输入“E20:E29 该函数的第一个参数指定用于编制分布数列的原始数据,第二个参数指定每一组的上限. 步骤6.选定C20:C30区域,再按“自动求和” 按钮,即可得到频数的合计

步骤7.在D20中输入“=(C20/$C$30)*1OO” 步骤8:再将该公式复制到D21:D29中,并按“自动求和”按钮计算得出所有频率的合计。

应用时间序列实验报告

河南工程学院课程设计 《时间序列分析课程设计》学生姓名学号: 学院:理学院 专业班级: 专业课程:时间序列分析课程设计指导教师: 2017年 6 月 2 日

目录 1. 实验一澳大利亚常住人口变动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原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过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实验二我国铁路货运量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原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过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实验三美国月度事故死亡数据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原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过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课程设计体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时间知觉实验报告

姓名唐贤学号222010306011003 专业心理学(师)年级 2010 课程实验心理学实验时间 同组人姓名王俊、刘前旭成绩 时间知觉实验 摘要: 本实验的实验目的在于检验各种因素对时间知觉的影响,检查自我估计在估计时间中的作用,检查刺激不同方式对估计时间的影响,学习用复制法研究估计时间的准确性。实验分为实验1和实验2,分别检验闪光频率和不同刺激方式对时间知觉的影响。闪光频率分快闪和慢闪,刺激类型则用声、光刺激,以区别不同感觉器官对于时间知觉的影响,或以连续、始末、断续的几种方式刺激,以区别不同方法描述的刺激对于时间知觉的影响。 关键词: 时间知觉、闪光频率、时距 1、引言 时间知觉是指个体对同时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件的顺序性和持续性的反映。时间知觉分为时序知觉和时距知觉,时序知觉是指对客观事件的顺序性的知觉,能告诉人们不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时距知觉是时间知觉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对客观事件持续性的知觉,能告诉人们某一事件延续的时间长

短。相对于时序知觉而言,时距知觉的研究更多,主要围绕动物和人类被试展开。 研究时间知觉的方法主要有两种范式:预期式研究和回溯式研究。预期式研究是指被试在实验前就知道,刺激时距呈现后,要对该时距进行估计;回溯式研究则是指刺激时距呈现后才要求被试对已呈现的时距进行估计,而在实验前被试是不知道要进行时距估计的。Block和Zakay(1997)对这两种研究范式的元分析表明,对于同一时距的判断,预期式判断显著大于回溯式判断。回溯式判断的被试间显著大于预期式判断的被试间变异。而任务难度只影响预期式时距判断,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时距判断率(判断时距/标准时距)显著减小,而在回溯范式下,则没有影响。刺激的时距长度和刺激的复杂性和时距判断率则只对回溯式判断产生影响。刺激时距长度和时距判断率成反比关系,而刺激复杂度和时距判断率成正比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在短时距刺激(5-14.9秒)两种范式的时距判断率没有显著的差异。然而不同实验范式涉及不同的认知加工过程,预期式时距估计要求被试对正在流逝的时距进行时间信息的提取、编码和储存;而回溯式时距判断往往要求被试从短时记忆中提取刺激时距间的非时间信息进行编码,通常是对事件编码的提取,因而更多地涉及记忆因素。 通过实验我们检验了各种因素对时间知觉的影响,检查了自我估计在估计时间中的作用,以及不同刺激方式对时间估计的影

软件项目管理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IT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和项目管理核心领域的一般知识。 2.初步掌握项目管理软件Microsoft Project的操作界面和基本操作。 3.学会使用project 2007的帮助文件。 4.学习利用Project创建任务列表,编辑任务列表,排定任务日程,建立 任务相关性,拆分任务和任务限制等。 5.学习利用Project定义项目的时间,项目的跟踪等。 6.学习利用Prroject创建资源列表、资源分配,成本分配及运作等。 7.学习利用Project跟踪项目进度,跟踪实际成本,跟踪项目资源状况等。 8.了解配置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技术。 9.初步掌握项目管理软件Microsoft SourceSafe的操作界面和基本操作。 10.学习Microsoft Visual SourceSafe工具的代码版本控制、配置管理、 权限管理、历史记录跟踪等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 (一)project的基本操作。按照实验指导书添加项目的相关信息 1.熟悉project的界面和基本操作 2.了解project 2007视图(甘特图、任务分配状况、日历、网络图、资 源工作表、资源使用情况、资源图表、组合视图),能够在各个视图之间切换。

3.新建项目文件、设置关键项目信息。 (二)建立项目任务与项目中的任务关系。以某具体项目(以软件开发为例)为例,创建任务列表,排定任务日程,建立任务相关性。 (三)项目时间管理。利用项目中所需要消耗的时间,来建立一个时间轴,把项目的工作时间、项目的日历和项目的跟踪等显示出来。 (四)项目资源管理与成本管理。利用Prroject创建资源列表、资源分配,成本分配及运作,创建出一个资源列表,利用资源信息对话框设置资源,分配资源、跟踪资源、成本的合理分配等。 (五)跟踪项目进度。根据已有编码定义项目的工期、负责人等相关信息,生成甘特图和网络图,进行跟踪项目进度,跟踪实际成本,跟踪项目资源状况等。 (六)软件配置管理。我这里使用的是2010年版本的。了解配置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技术。初步掌握项目管理软件Microsoft SourceSafe的操作界面和基本操作。学习Microsoft Visual SourceSafe工具的代码版本控制、配置管理、权限管理、历史记录跟踪等的使用方法。 三、实验过程 (一)新建一个项目,添加任务,按照实验指导上面的截图,将信息一一对应并输入到“任务名称栏”中。得到如图1所示的结果。 (二)按照实验指导书上面的操作步骤,一一对应操作,输入对应的工期,再把任务设置为里程碑,输入周期性任务,最后排定任务日程。得到如图2所示。 (三)设置项目日历,如图3所示,任务日期,输入相应的任务时间,如图4。最后得出时间安排的结果如图5所示。 (四)首先先新建一个资源列表,输入资源名称、加班费等得到图6,利用资源信息对话框设置资源,然后再分配资源,如图7所示;成本的分配,设置工资,加班费等,插入“成本”列,计算成本,得到如图8所示。 (五)安装实验指导书上面的步骤,首先是打开并查看甘特图,在甘特图的状态下,对任务进行跟踪,设置任务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其中的过程如设置比较基准,如图9;跟踪任务进度图10、图11;跟踪成本结果如图12。 (六)每个工程的工期基本上都是根据实验指导书的“详细进度计划参考表”编制。最终生成了基本的甘特图雏形,后期我根据自己的知识和查阅相关资料把每个子项目进行了前置任务的设置。保证了该项目一个起点一个终点的要求。接下来的实验我们学习了资源分配,设置资源工作表,输入资源名称以及其最大单位,我的最大单位是根据每个项目分配资源后的最大资源项目设置,保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