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特论文

中特论文

2014学年第二学期

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题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课程名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任课教师钟谟智教授

年级2013级

专业口译

班次1班

学号2014421

姓名秦整铃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摘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个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人民梦”深刻地体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与实现人民幸福的现实目标的统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与人民的热切追求的统一,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人道化趋势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人道主义的统一。

关键词:中国梦;人民梦;群众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个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依靠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内涵着人民幸福的实现,中国梦为每个人实现自己的梦想搭建了广阔的舞台。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深刻体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与实现人民幸福的现实目标的统一;将中国梦落脚于人民的梦,人民的幸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与人民的热切追求的统一;将中国梦归结为人民的梦,深刻地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是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的统一;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人道化趋势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人道主义的统一。

首先,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深刻体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与实现人民幸福的现实目标的统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自黄帝时代起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且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但是,自从跨入近代的门槛,中国却落入了落后挨打的悲惨境地,“李约瑟难题”耐人寻味。灾难深重的近代遭遇,为中国梦提供了沉重的历史警示,落后就要挨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复兴贞观之治与康乾盛世时期的辉煌,彻底改变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状况,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民丰物阜,国富兵强,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伟大的梦想需要现实的依托,伟大的梦想离不开现实的根

基。对人民幸福这一现实目标的追求串联起伟大的中国梦,13亿人的幸福汇集起强大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与实现人民幸福的现实目标是统一的。

中国梦的实现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内涵着人民幸福,将国家、民族和每一个人紧紧联系起来。人民梦的基础就是民生,美好幸福的生活为历朝历代人民所共同期盼。民富则国强,民殷则国泰。只有人民生活幸福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才实实在在地照进现实。中国梦是古老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是亿万中华儿女奋斗的目标,更是造福人民的现实。当下人民期盼拥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一句话,人民向往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这些都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逐步实现。

其次,将中国梦落脚于人民的梦,人民的幸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与人民的热切追求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是带领人民实现中国梦的核心领导力量,为实现中国梦探索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近代中国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便始终没能摆脱落后挨打的命运。近代以来的救亡图存运动没能救中国,富国强兵梦想没能救中国,变法维新探索也没能救中国,“一切别的东西都试过了,都失败了。”[1](P1471)正是中国共产党真正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上实现“中国梦”的人

间正道。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和艰辛探索,才把中国人民从黑暗引向了光明。

《党章》总纲载明:“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最高纲领,在各个历史阶段中,也有每个阶段的最低纲领,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是统一的。我们党始终坚持将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有机地结合起来,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从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做起。对于共产主义信仰的追求,离不开对人民幸福这一现实目标的追求。对人民幸福目标追求的实现也指向共产主义最终目标的达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回顾我们党的奋斗历程,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就是追寻中国梦的历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担负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同甘苦,人民的追求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奋斗的动力,这个追求在国家灾难深重之际就是解放人民,这个追求在国家改革开放之际就是致富人民,这个追求在国家建设小康社会之际就是造福人民。

中国共产党人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热切追求作为奋斗目标,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幸福的实现。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追求、不懈努力的动力,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有力保障,人民才能更好地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在努力实现人民

幸福生活的这条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带领人民开创了一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崭新局面。

再次,将中国梦归结为人民的梦,深刻地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是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的统一。

党性是无产阶级政党固有的本质属性,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最本质的特征,是阶级性的升华。列宁指出:“党性是高度发展的阶级对立的结果和政治表现。”[2](P273)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者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就是无产者本质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现。[3](P161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它所固有的明显的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特性,就构成了我们党的党性。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党性原则,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指南;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而奋斗终身;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自觉遵守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和组织纪律;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人民性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始终把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作为实现自己目标和任务的信

念、动力和源泉。正是由于始终坚守和践行党的人民性,我们党才能始终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我们坚信,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党取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正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人民”这个中心,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造福人民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才能不断开创新的辉煌。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将其宗旨设立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我们党始终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毛泽东同志提出“为人民服务”,人民的生活要“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邓小平同志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大力发展生产力,力争实现人民生活“温饱”、“小康”、“富裕”的“三步走”。江泽民同志要求我们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胡锦涛同志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习近平同志讲,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们一定要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现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是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坚强保证。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将人民幸福落实到具体方针政策上,切实保障人民生活在各方面得到提高,这一努力在十八大报告中已渐清晰。在谈到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时,第一条就提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具体包括“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在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提出:“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在谈到“加强社会建设”时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等。

最后,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人道化趋势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人道主义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之上的人道主义,它是维护劳动人民的尊严和权利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未来社会的目标:“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P666)无产阶级的解放,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归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人道化趋势是真诚的、具体的、现

实的。这种趋势的具体表现就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反映的是人民的需要,重视的是对人民生命的爱护,对人民的命运的关切,对人民的人格和权利的尊重。从伦理方面体现出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对绝大多数人的权利、利益、人格的尊重和关心,体现出绝大多数人对共同利益的关心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心。它反对“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的准则,而是要努力实现“大家为一人、一人为大家”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准则[5](P100),它要求社会对个人以及人们相互之间的关心和同情,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人道化趋势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为理论基础,是同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革命斗争相联系的“革命人道主义”的继续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列宁.列宁全集(第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 乔石.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列宁.列宁全集(第三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