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由贸易和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对比及意义

自由贸易和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对比及意义

自由贸易和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对比及意义
自由贸易和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对比及意义

自由贸易和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对比及意义

摘要: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大趋势以及各国的贸易实践,无不揭示出自由贸易是人类世界追求的最终目标。然而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当今各国都在竞相对一些产业,尤其是本国的幼稚产业,采取不同程度、不同措施的贸易保护。本文试图就自由贸易和幼稚产业保护理论进行对比分析以及对中国的外贸环境的现实状况进行探讨,以给出中国就采取的贸易政策的结论。

关键词:自由贸易幼稚产业对比中国外贸环境

一、对自由贸易的分析

(一)自由贸易理论的形成

自由贸易理论起始于法国的重农主义,完成于古典派政治经济学,后来又不断丰富。在古典派政治经济学前,法国的重农主义与英国学者休漠已提出自由贸易的主张。重农主义提倡商业的自由竞争,反对重商主义的贸易差额论,并反对课征高额关税。休漠主张自由贸易,并提出“物价与现金流出入机能”的理论,驳斥重商主义的贸易差额论。古典政治经济学派首由亚当·斯密在其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我国译为《国富论》)中提出国际分工,实行自由贸易的理论。后由大卫·李嘉图继承并加以发展。后来一些经济学家如穆勒、马歇尔等人进一步对此加以阐述、演绎。

(二)自由贸易理论的积极意义

自由贸易政策可以形成互相有利的国际分工。在自由贸易下,各国可以按照自然条件、比较利益和要素禀赋状况,专心生产其最有利和有利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促成各国的专业化。还可以扩大国民真实收入。在自由贸易环境下,每个国家都根据自己的条件发展最擅于生产的部门,劳动和资本就会得到正确的分配和运用。再通过贸易以较少的花费换回较多的东西,就能增加国民财富。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可进口廉价商品,减少国民消费开支。

(三)自由贸易的弊端及贸易自由化的现实困境

自由贸易并非给各国都带来利益,自由贸易全球化使世界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是因为富国群体总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建立各种所谓的自由贸易区或世界经济组织,并制订有利于自己的规则,一旦形势有变而对他们不利,富国则依仗自己的经济实力要求重新改变规则。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许多国家加大了利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保护本国产业的力度,尤其是隐蔽的灵活的具有歧视性的非关税壁垒的运用非常广泛。由于这一时期的贸易保护特点明显不同于以往的对幼稚产业的保护,所以被称之为“新贸易保护主义”。在进入21世纪以来,这种保护具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集中的表现就是更多

幼稚工业论

保护幼稚工业论 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论”的概述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等先进工业国打着亚当·斯密自由贸易大旗,杀气腾腾涌入德意志经济领域,强烈冲击着脆弱的民族工业。分崩离析中的德意志显得那么虚弱,无力与英法等国争锋于贸易战场。 但是德意志没有被亚当·斯密唬住。李斯特对此洞若观火:斯密提倡的自由贸易,反映的是英国作为先发国的利益;德国需要贸易保护,因为它处在后发的位置上。如果按部就班跟着走,只能永远为英国伐木或者牧羊,成为被掠夺的对象。 对此,他有一个精彩的比方:“当一个人已登上了高峰以后,就会把他登高时所使用的那个梯子一脚踢开,免得别人跟着他爬上来。 为此,1841年,李斯特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幼稚工业保护论”。 李斯特认为:在现代化的第一阶段,后发国应采取自由贸易政策,吸收先发国的生产力。像西班牙、葡萄牙那样“对先进的国家实行自由贸易,以此为手段,使自己脱离未开化状态”。在现代化的第二阶段,后发国向先发国推进过程中,应像美、法那样采取保护主义政策,保护本国工业。在现代化的第三阶段,已成为先发国的强国,应像英国那样“当财富和力量已经达到了最高度以后,再行逐步恢复到自由贸易原则,在国内外市场进行无所限制的竞争。” 幼稚工业保护论影响了19世纪的德国和美国,影响了20世纪的日本,使他们都能在保护主义的篱笆后面成长,强大之后又转而推行自由贸易。这一点对今天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依然有着积极意义。 当英国工业化的车轮滚滚向前时,德国仍然是个农业国家,停留在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时代。在这个国家,政治家和有识之士的最大愿望就是,使德国进入工业国家的行列,能与英国分庭抗礼。他们迫切地感到,德国必须有自己的经济学,没有别的理由,只因德国是个后进的国家,因此德国的经济学必须是后进国家的经济学。于是,一个有名的贸易理论———幼稚工业保护论便应运而生了,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成为其代表人物。 在政治经济学方面,李斯特是亚当·斯密的批判者。李斯特认为,斯密和李嘉图自由贸易的主张,代表着英国有产阶段的利益,他们不仅要求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也开展自由竞争,这有利于英国发财致富,却会牺牲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他指出:“在这种情况(自由贸易)下,整个英国就会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工业城市。…… 最上等的美酒就得供应英国,只有最下等的劣酒才能留给自己,法国至多只能干些小型女帽业那样的营生。德国看来对英国世界没有什么别的可以贡献,只有一些儿童玩具、木制钟、哲学书籍等,或者可以有一支补充队伍。他们为了替英国人服务,扩大英国的工商优势,传播英国文化,牺牲自己,长途跋涉到亚洲或非洲的沙漠地带,就在那里沦落一生。” 李斯特为德意志民族发出抗议的呼声:“德国人为英国砍伐木材、生产扫帚和牧羊已经够久了。”

浅析新国际贸易理论

浅析新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在于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以及贸易利益的分配问题。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国际贸易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二战后,国际贸易表现出新的特点与格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无法或不能全部解释这些现象,新贸易理论因此得以涌现发展。本文对新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主要内容、特征等作了简要介绍。 一、战后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 战后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国际贸易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比重迅速上升;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部分;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工业国传统的“出口制成品,进口初级产品”的贸易形势逐渐变化,出现了大量的同一产业内既有出口又有进口的产业内贸易;跨国公司空前发展,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成为工业国总贸易量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针对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反思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指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是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核心内容,以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基础,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以比较优势为基础进行自由贸易,可以实现贸易双方的利益双赢。因此其主要在于解释产业间贸易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与贸易。所以不能或不完全能解释国际贸易中的新变化,必然会引起对传统贸易理论局限性的重新思考: 首先,传统贸易理论是以国家之间的差异和要素禀赋的差异来解释贸易,强调国家间的相似性与贸易量之间的反向关系,即国家间差异越大,产生贸易的可能性越大,即贸易更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显然不能解释二战后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事实。其次,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各国应当按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进行生产与贸易,即所交换的应当是要素密集度不同的产品,应当是产业间的贸易。然而,实际的贸易构成中却包括大量的要素密集度相似的同一产业内的双向贸易,即产业内贸易。此外,当人们将注意力转向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及由此引起的公司内贸易时,就会进一步发现传统理论的不适应性,期望有一种考虑了公司行为的贸易理论。 因此,为了能对国际贸易的新变化做出科学的解释,需要对传统贸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概述 对幼稚产业的保护历来是各国限制进口,排斥国外竞争者的相对合理的理由。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对幼稚产业保护论的争论更加激烈。因此,我们需要以唯物辨证的世界观重新审视这一理论,认识时代赋予它的新内涵。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Infant Industry Theory)是美国经济学家A.汉密尔顿(H lexander Hemilton 1757-1804)提出的,一种对某些产业采取过渡性的保护、扶植措施的理论,是国际贸易中贸易保护主义的基本理论。其基本内容是:某个国家的一个新兴产业,当其还处于最适度规模的初创时期时,可能经不起外国的竞争。如果通过对该产业采取适当的保护政策,提高其竞争能力,将来可以具有比较优势,能够出口并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就应采取过渡性的保护、扶植政策。主要运用关税保护之类手段来实现。 但是传统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强调以规避竞争为主的保护方式。但随着贸易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资本市场的初步形成,汇率变动的日趋频繁,对幼稚产业的保护面临着规范保护程序、加强受保护产业的监管、鼓励国内竞争等新问题。 历史起源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最初于18世纪后半期由美国独立后的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提出,在19世纪中叶由德国的史学派先驱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加以系统化。李斯特认为生产力是决定一国兴衰存亡的关键,而保护民族工业就是保护本国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国家和政府需要作为民族工业发展强有力的后盾,而不是禀承古典学派的自由放任原则。 幼稚产业的界定 在进入对幼稚产业保护的更深一步探讨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幼稚产业的内涵有一个清晰的界定。这里指的幼稚产业必须具备以下3个特点: 1. 这种产业是该国尚未发展成熟的新兴产业。它暂时还没有能力同国外较发达的同类产业竞争。且该产业具有发展潜力。 2. 该产业具有较大的产业关联度。即该产业和国内很多相关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对这些产业的发展有正的外部效应。这一特征为幼稚产业的保护提供了必要性。 3.该产业在现阶段缺乏推动其发展的资金实力。 在此还需要特别说明,对幼稚产业的保护是指通过一系列政策制定使其免于国外同类产业的激烈竞争,同时为其发展提供各种优惠条件,为其营造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主要思想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最先由美国当时的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提出,后经德国的李斯特发展和完善。李斯特对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阐述更系统、更深刻,因此这里以他的思

我国产业内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1)论文

我国产业内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1)论文 [摘要] 本文从我国产业内贸易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分析影响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指出国家规模和发展程度、人均国民收入及其分配方式、市场结构、贸易壁垒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提出了促进和发展我国产业内贸易的策略。【论文关键词】产业内贸易问题对策一、我国产业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一直保持了较高的贸易份额,其中对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工业国之间的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20XX年中国就有57%的出口贸易和%的进口贸易是同这些国家进行的,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也保持了相对稳定的份额。与此同时,国际市场上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和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的价格剪刀差日益拉大,包括中国在内的价格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一方面迫使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彼此恶性竞争;另一方面又屡屡启用反倾销、反规避的诉讼程序以遏制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出口。所以中国在产业内贸易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尤为重要的问题表现如下。 1.差异产品没有特色且技术含量低所谓差异产品,指那些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用途也基本相同,存在着替代性但是不能完全替代的产品。我国产品的差异性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水平的花色、款式等的差异;二是纵向的质量差异。水平差异主要是由于同类产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纵向差异则是由于同类产品技术资本、技术密集度的不同,质量高的产品资本、技术含量也较高。由于我国对技术的应用水平较低,所以无论是对水平差异的产品还是对纵向差异的产品的生产都不能达到其所要求的标准,因此我们应该运用高科技生产具有自己特色的且技术含量较高的差异性产品。 2.产业结构水平低,缺少竞争力由于本国的科技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很多发达国家能够生产具有很高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的高技术或高技术密集度产品,而我国却处于很低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上,其中最具有规模经济效益且差异产品特征显著的也只有汽车、机床等,但是它们所占的比重也很有限。这表明中国在这些产品上还缺乏国际竞争力,即使在高贸易保护下,也是进口多出口少。产业的分工首先是从产业的国内分工,发展到产业间的全球分工,又发展到产业内的全球分工,当这种分工所需要的要素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 3.受传统贸易理论的影响受传统贸易理论的影响,一方面导致了人们对水平型国际分工的意义认识不足,过分强调比较优势与经济互补在

贸易保护理论

第六讲贸易保护理论 贸易保护理论始于重商主义,经过汉密尔顿、李斯特、凯恩斯、普雷维什等人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与自由贸易理论相对立的贸易保护理论。贸易保护理论是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本章将系统介绍贸易保护理论及其发展,为全面分析贸易保护政策提供理论框架。 第一节贸易保护理论的演进 一、重商主义 1 5~1 7世纪是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为适应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理论即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认为,财富就是金银,金银是货币的惟一形态。根据对待金银的态度和获取金银的手段不同,重商主义可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 早期的重商主义也称为货币差额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斯塔福德和法国的孟克列钦。他们认为,积累财富的主要途径就是获得对外贸易顺差,因此在对外贸易活动中必须使每笔交易和对每个国家都保持顺差,以使金银流人本国,并将其储藏起来,不再投入到对外贸易。同时,为了增强国力,应阻止本国金银货币外流,禁止金银输出。在贸易保护的政策主张上,大多奉行出口垄断、进口高关税和外汇管制等举措。 晚期的重商主义也称为贸易差额论,其主要代表是英国的托马斯·孟。他批评了早期的重商主义禁止货币流出,将货币储藏起来的不明智做法,主张将货币投入到有利可图的对外贸易中,认为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只有保持贸易顺差,才可能增加货币并使国家富足。但一国追求贸易顺差的办法应是保持本国对外贸易总额的顺差,而不必使对每个国家的每笔交易都保持顺差。为了实现对外贸易顺差,托马斯·孟提出发展英国工场手工业、航运业、殖民扩张以及保护贸易等政策主张。并同时增加了以优惠条件鼓励工业原料进口、以退还税款方式鼓励商品输出以及对出口生产厂商发放奖金或补助等辅助性措施。 二、自由竞争时期的贸易保护理论 1 8世纪后期~1 9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西欧各国和美国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当时英国的工业水平最高,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最强,需要在世界范围内获取丰裕而廉价的原料,需要开拓新的销售市场,极力倡导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而当时工业处于落后地位的美国和德国的经济学家竭力主张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当时贸易保护理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产生背景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国与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实践中又出现了一种和传统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的新现象,即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当代最新国际贸易理论之一,它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假定(如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规模收益不变等),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性、国际投资等方面考察贸易形成机制,从而解决了传统贸易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贸易现象:产业内贸易日益占据国际贸易的主要地位。的专著。在这本书中作者修正了H —O 模型中的某些前提条件,把贸易中有关的费用引入模型,解释了部分产业内贸易现象。 二、定义 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比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另外一种被称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也就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这种贸易通常也被称为双向贸易(two way trade)或重叠贸易(over-lap trade)。产业内贸易,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既出口又进口同一种产品,同时同一种产品的中间产品(如零部件和元件)大量参加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中所指的产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生产投入要素相近, 二是产品在用途上可以相互替代。符合上述条件的产品可以分为两类: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也称作相同产品或差异产品。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 ?从静态出发进行理论分析; ?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垄断竞争; ?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 ?考虑需求相同与不相同的情况。

产业内贸易理论模型及主要的影响因素

产业内贸易理论模型及主要的影响因素 ——基于中国的经验分析 第一章: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背景及主要的理论模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二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的增长大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的增长速度,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已经占到世界总的贸易量的2/3左右,其中制成品的贸易的增长又大于初级产品贸易的增长。这种现象引起了许多经济学家的注意,因为按照传统的贸易理论,不论是基于劳动生产率差异的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还是基于要素禀赋差异的H-0 模型,贸易应该更多的发生在要素禀赋差距较大和技术差距较大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行业上,应该发生在资本密集度差距较大的行业间,例如制成品与初级产品之间,而不是制成品之间的贸易。传统理论与现实的矛盾使得探讨新的贸易理论成为必然。 产业内贸易理论最早是由学者沃顿(Verdoorm,P.J.,1960)在考察荷比卢联盟内部的贸易形式时发现的。他以可比的国际贸易分类为基础,计算了12种种样本产品的双边贸易比率,发现由于经济联盟,双边贸易的比率的相对值下降,但是比率的中位数值却提高了。Verdoorm由此认为,与集团内贸易相关的生产专业化形成于同种贸易类型中,而不是在异类贸易类型间。但是Verdoorm的发现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人们一般认为,1975年由格鲁贝尔(H.G.Grubel)和劳埃德(P.J.Lloyd)出版的{ 产业内贸易:差别化产品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度量} 一书作为对产业内贸易理论较为正式的提出的著作。他们二人也因此被认为是最早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开拓者。在该书中,他们认为,“新要素比例理论”是可以部分解释产业内贸易的现象的,但是要对产业内贸易做全面而又系统的解释则是不够的,必须从产品差异和规模经济入手。他们的研究对之后的一些学者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迪克西特( Dixlt,A.K.),斯蒂格利茨(Stiglitz,J.E.)、克鲁格曼(Krugman ,P.) ,赫尔普曼(Helpman,E.),兰卡斯特(Lancaster,K.)和布兰德(Brander,J.)等人,对产业内贸易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建立了很多的模型。为了更详细和有条理的论述这些模型,有必要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将模型分类。 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 贸易品是否具有差异性,从而将产品分为同质产品和非同质产品。非同质产品又分为水平性差异产品和垂直性差异产品。 格鲁贝尔(H.G.Grubel)和劳埃德(P.J.Lloyd)在他们的产业内贸易:差别化产品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度量}一书中,将产业内贸易分为三种:1.要素投入不同,但是产品却有一定的替代性:例如木制的和塑料制成的家具用品。

浅析产业内贸易

浅析产业内贸易 摘要:在垄断竞争模型中,众多国家既进口又出口不同品种的差异性产品。这个结论不同于李嘉图模型和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不同,在这些模型中,众多国家只进口或出口一种产品,但不会同时进口和出口同一种产品。在垄断竞争条件下,众多国家专门生产一种差异性产品的不同品种,来回交易这些品种。由此,产生了产业内贸易,我们通过了解产业内贸易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概念,形成的原因,分类来分析美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指数产品差异进出口 一、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也称为水平贸易或双向贸易,指一个国家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产品。这里的同类产品是指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至少前3位数相同的产品,即至少属于同类同章同组的商品。国际贸易分类标准为用于国际贸易商民的统计和对比的标准分类方法。它是一种用于国际贸易商品的统计和对比的标准分类方法。现行“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于1950年7月12日由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正式通过,目前为世界各国政府普遍采纳的商品贸易分类体系。到2006年为止,该标准分类经历了四次修改,最近的一次修改为第四次修订版,于2006年3月获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第三十七届会议通过。该分类法将商品分为为10大类、63章、223组、786个分组和1924个项目。 产业内贸易理论起因于对欧洲经济共同体一体化效果的评价。在经过很多经济学家的努力之后,产业内贸易理论越来越丰富。从总体上来说,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企业内部规模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利益来源。 一般来说,消费者偏好的多样性、国际直接投资活动是产业内贸易最基本的推动因素。 (1)产品差异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 产业内贸易首先表现为差异产品的贸易。所谓差异产品,是指相似但不完全相同,也不能完全替代的产品。差异产品一般分为三类:水平差异产品、垂直差异产品和技术差异产品。商品差异的类型不同,引起的产业内贸易的原因也不同。 水平差异,是指同一类商品具有一些相同的属性,但这些属性的不同组合会使商品产生差异。从水平差异分析,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消费者偏好,即消费者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当不同的国家消费者对彼此的同类产品的不同品种产生相互需求时,就可能出现产业内贸易; 垂直差异,是指产品品种上的差异。从垂直差异产品看,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消费者对商品档次需求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取决于个人收入差异,收入高的消费者偏好高档产品,而收入低的消费者只能偏好中低档产品。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就可能出现高收入国家进口中低档产品和低收入国家进口高档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技术差异,是指技术水平提高带来的差异,也就是新产品出现带来的差异。从技术差异商品看,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产品存在生命周期。先进工业国技术水平高,不断推出新产品,而后进国家则主要生产标准化的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因而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同类产品会发生产业内贸易。

幼稚产业保护论

幼稚产业保护论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Infant Industry Theory)最早是由美国政治家汉密尔顿(Alexander Hanmilton)于1791年提出,但是真正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德国经济学李斯特(Friedrich List,1789-1846)的论述。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1789 年8月6日-1846年11月30日),德国经济 学家。他被视为经济历史学派的先驱,而他的 思想亦被视为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理论基 础。 1、人物生平: 李斯特的一生串连着一系列的失败和困苦。1819年,由于组织旨在统一德国经济的全德工商联盟受到迫害,被迫辞去蒂宾根大学教授职务,并被解除其他政府公职。 1820年,担任市议员期间,由于提出激进的民主改革主张,被以“煽动闹事,阴谋颠覆国家政权”的罪名判处10个月监禁。李斯特潜逃到了法国和瑞士。两年后回国,随即被关押。为了彻底摆脱这个危险分子,政府同意他移居美国。 1825年李斯特一家到了美国。他开始经营农场,还担任过报社编辑,并开办了一个规模很大的煤矿。 1832年,李斯特回到欧洲参与莱比锡—德累斯顿铁路建设工程,他希望通过建立全国铁路系统推动德国经济的统一。 1834年,德国关税同盟建立。但他的全国铁路系统计划由于封建

割据和资产阶级的狭隘的惟利是图本性失败。 1837年,李斯特在美国的矿山在美国的银行危机中破产了,李斯 特陷入生活困境中。其间,李斯特一直受 到政府的监视,并受到再次被监禁的威胁。 尽管他不断努力,仍然不能在他的祖国找 到一份固定职业。李斯特被迫流亡法国。 法国梯也尔政府曾邀请他担任铁路建设 和贸易政策方面的要职,但由于法国对德 国的侵略性态度,李斯特拒绝了,主要靠给报社撰稿牟取微薄的收入。俄国财政部长曾经聘请他在政府中担任要职,以推行他的“国民体系”,李斯特因为俄国实行专制的沙皇制度而拒绝了。 1841年,李斯特曾经被委任为《莱茵报》主编,由于健康原因未能成行(不久后马克思担任了这一职务)。 1846年,英国废除“谷物法”,这对立主贸易保护主义的李斯特是一个打击。随后,李斯特提出建立英德联盟的计划没有被理睬,而他参与德国关税同盟工作的愿望也一直得不到实现。此时,李斯特陷入深深的失望中。“他对德国实现他为之奋斗的民族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的进步感到无望,被容克地主封建反动势力在‘科学界’和新闻界的御用文人的越来越肮脏的污蔑搞得一蹶不振,被他自己的阶级——优柔寡断的怯懦的德国资产阶级——可耻地抛弃。”一直身体健壮的李斯特此时明显衰老了,他已经无法忍受肉体和精神上的挫折。李斯

从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看我国幼稚产业的未来

描述: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区域集团进程不断地加速,我国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制定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贸易的政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五年过渡期已然结束,面对实力雄厚的国际竞争者,我国的幼稚产业该如何从容应... 摘要: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区域集团进程不断地加速,我国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制定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贸易的政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五年过渡期已然结束,面对实力雄厚的国际竞争者,我国的幼稚产业该如何从容应对本文章从西方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角度,结合了我国国情进行分析。认为我国不仅要继续保持自身再制造产业方面的比较优势,还要进一步挖掘有潜力的幼稚产业,希冀能够保护和提升自我尚处于幼年时期的的高科技产业。此外,政府公共部门应创建良好有序健康的市场环境,建立公平市场竞争机制,加大幼稚工业市场的竞争强度。 一、有关幼稚产业的理论综述 德国的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全方位地阐明并且建立了关于幼稚产业的保护理论。它的中心思想:对于经济的发展来说,其可以分为好几个阶段,国家政府通过运用宏观的经济手段建立相当程度的贸易保护,可以来抵抗国外产品的竞争,从而促使我国自身企业的发展与成长。穆勒以幼稚产业特征为研究重点,指出幼稚产业的选择可以有三大标准:重点的名正言顺的保护应该仅仅限于从国外引进不久尚处于摸索消化阶段的产业部类;而这些部类在保护相当一段时间里后具有独立发展壮大的能力,即取消保护以后同样能够弗如有保护一般地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上竞争,即成为游泳比较优势的企业。巴斯塔布认为,对于如何评判幼稚产业应该是从保护成本与企业预期收益来评判的,即:评判一种产业可否归属于幼稚产业不光要看他的未来发展前景,还要在以一定的前提条件下,把此企业或产业未来可能获取收益按照风险加权法确定一个贴现利率来贴现,并借此与施加的保护成本比较,从而确立是否值得保护。只有在被分析的产业未来所获利润的贴现要大于保护所产生的成本时,这个企业才值得去保护,才可以被划分入幼稚产业这一范畴。坎普则是依据外部规模经济这一因素来确定幼稚产业的,他指出,倘若一个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产生相当明显的正的外部性,这个企业能够为其周围的企业和社会持续带来额外的好处,那么这个产业即便是不符合穆勒和巴斯塔布的标准,它同样具有贸易保护的必要。坎普将外部经济效应与幼稚产业保护相联系在,这显然相对于此前的那两种评判标准具有进步性。学术界把巴斯塔布、肯普以及穆勒三人的评判标准组合在一起,统称穆勒—巴斯塔布尔—肯普评判标准。自此后,幼稚产业的保护理论在众多专家学者的调整、完善下,逐渐地形成了一个观点十分鲜明的贸易保护学科分支。 二、中国当前面临的问题 中国在本国的幼稚产业保护的身体力行为我们研究此问题的人提出了更深层次的挑战。在此提出两个典型的案例:(1)对农业的保护(2)汽车工业方面的保护。谈到中国的农业也许会有这样的疑问:在我国农业能够算得上是幼稚产业吗?中国从某种方面来说确实是一个农业大国。可是从产业化的角度来剖析,中国的农业确确实实符合幼稚产业这个名号。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概念是这样界定的:是指以市场为导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凭借着龙头企业以及

产业内贸易分析

2009年全国化工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 新乡学院商学院09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二班 李阳贾雨丰封佳佳 摘要:国际贸易的发展让我们日渐认识到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研究产业内贸易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为国家外贸政策的制定和企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化工产品产业内贸易G-L 下降 一、产业内贸易的概述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不满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比如中国向韩国出口某种品牌的衬衣,同时又从韩国进口某种T恤衫;日本向美国出口轿车,同时向美国进口轿车的这种贸易活动。大多数产业内贸易发生在差异化产品之间。 首先,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贸易的基础。产品的异质性表现在多方面既可以是产品质量、内在结构、包装的不同,也可以仅仅是商标的不同。产品的差异分为水平差异、垂直差异和技术差异三种类型,三者具有共同的特点即产品的消费需求偏好的多样性。 其次,规模经济是解释产业内贸易的另一主要原因。规模收益递增性是产业内贸易利益的来源。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生产产品差异的同类产品,由于存在规模经济,因此厂商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 二、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评价产业内贸易的指标为1975年由Grubei Herbert和P.J.Jioyd给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IIT)。他们认为产业内贸易是产业贸易总额减去产业内进出口贸易差额后的剩余部分: i B= i i i i i i M X M X M X +- - +) ( i B第i产业内贸易指数,Mi、Xi为特定产业的进出口贸易额。0≤i B≤1,若Xi=Mi,则i B=1,即所有贸易均为产业内贸易;若Xi=0或Mi=0,则i B=0,表示所有贸易均为产业间贸易,不存在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是:理论分析基本是从静态出发进行分析的;分析不以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市场,而以非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过去的贸易理论的前提大多为完全竞争市场);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在分析中要考虑需求不相同与相同的情况。从这些假设前提可以看出,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出发点与其他贸易理论是相当不同的。 三、2009年我国化工品产业内贸易状况、数据与分析 2009年全国化工产品产业内贸易构成情况 行业名称 进口额(万美 元同比增长 (%) 出口额(万美 元( 同比增长 (%) G-L指数 无机化工原 料 553401.82 —37.51 787044.68 —41.19 0.83 有机化工原 料 3658806.37 —7.7 1836411.47 —21.74 0.67 化肥198344.67 —42.82 260796.79 —40.89 0.86 料、油墨、颜 料 359300.28 —10.67 306639.57 —17.42 0.92 日用化学品159258.95 —0.71 314495.58 —4.16 0.67 天然原油和 天然气开采 9243296.58 —29.91 315322.85 —16.05 0.07

浅谈保护幼稚工业理论

浅谈保护幼稚工业理论 08级工管2班黄晓林学号:2008301204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以来,中国汽车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汽车工业生产供应结构与汽车市场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对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国家加大力度对汽车工业加以保护,其效果是相当明显的,我国汽车工业长期处于高度的关税保护之下,尤其是轿车产品,进口关税曾达到180-220%的水平。近年来,关税税率已经大幅度降低,但与相关国家相比,我国关税仍在较高水平。此外,我国还运用多种非关税保护措施,如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进出口经营权以及外汇管制等控制汽车进口和销售。过度保护,虽然对保护幼稚期的汽车工业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一方面,过度保护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诱使许多资本进入这一领域,各地,各部门为了追求汽车工业的超额利润,不顾条件盲目发展汽车产业,恶化了我国汽车产业组织结构,也使得我国统一的汽车市场难以形成;另一方面,过度保护所产生的超额利润使企业缺乏改革和创新的内在动力,是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进步,产品开发以及管理落后的主要原因。 加入WTO前,我国汽车零部件关税水平为26%,保护程度较低,刺激了进口散件装配,加上长期投资力度不够,地方、部门自成体系等原因,导致我国汽车零配件工业生产规模小,没有形成按专业化分工分层次的合理配套的产业结构。发展零部件生产是我国建立自己的汽车工业的基础,在降低零部件关税时,应视其下降幅度小于整车关税的下降幅度。对那些我国不具备生产能力,并且生产中急需的产品关税要下调,以降低国内企业的成本。对我国正在研制的关键零部件应暂时不降或减少降低幅度,以便更好地发挥关税的有效保护作用。依照关税降低的网络协调法原则,调整税率差趋于均衡,将使利润趋同,资源配置更为合理,使产业从整体上得到发展。中国汽车产业基本是投资拉动型的粗放型增长,规模经济、市场竞争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都严重不足,战略性贸易政策并没有培植起中国汽车产业的内生比较优势并实现国家比较优势的动态化升级。幼稚产业保护论的根本目标在于通过国家干预和保护关税,促进幼稚产业的成长,提高生产力。中国加入WTO后,大幅降低关税,逐步取消对汽车这种幼稚产业的高关税保护政策,使其逐步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度,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规模经济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培植其国际竞争力。 尽管中国汽车市场正在发生一些积极变化,但不容回避的是,到目前为止,汽车市场还存在较多的缺陷,如价格竞争无序,乱收费,特别是汽车市场竞争仍然不充分,一些地方政府从局部利益出发,通过行政干预保护本地汽车生产企业。排斥外地产汽车之风愈刮愈盛,造成了严重的地方市场分割,扰乱了汽车市场的正常运行,对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剖析。 而我国家电业对外开放较早,市场竞争相对充分,且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目前在世界家电市场中已颇具竞争实力,但因生产的核心技术相对落后,我国又称不上是家电强国,在遭受国外产品的冲击后,其竞争力更加削弱,要想与世界产品一争高下,必须转变思路,因此,中国加入WTO对我国家电业而言,既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对中国的现实指导意义

摘要作为国际贸易理论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立论,关税结构理论以其简单的数学推导证明了一国政府应该根据产品的附加值不同来区别征收关税,以达到有效保护国内幼稚产业的目的。本文先对关税、幼稚产业及其界定提出系统性阐释,进而分析名义关税率和有效保护率间的关系,并拟通过对中国客车行业的有关分析,对关税结构理论及其保护意义、局限性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解释,并对我国政府在对客车及相关产业方面的有关措施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关键字关税关税保护理论名义关税率有效保护率幼稚产业 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随着2007年4月外资银行正式开始经营人民币业务,我国政府承诺的5年过渡期已经完全结束了,这也意味着我国关税政策也要完全按照WTO的框架执行。这也就涉及到了关税保护理论与对国内幼稚产业保护这一话题。 一、对关税和幼稚产业概念的基本解释 要讨论这一话题,首先我们要对一些基本概念作解释。所谓关税,就是海关代表国家,依据国家制定的关税政策和公布实施的税法及进出口税则,对进出口关境的货物和物品所征说的一种流转税[①]。而根据《我国税务百科全书》的解释,关税是“对进出口关境的商品课征的税种,是商品流转课税的一种形式”。 关税有财政性关税、保护性关税、自由性关税和社会性关税四种主要的形式。就目前来看,世界各国征收的各种关税中,以自由性关税和保护性关税最多。而目前我国征说的各种进出口商品关税中,保护性关税的比例最大,足以看出我国目前征收关税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国内本土民族工业。 保护国内工业理论是贸易保护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中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又是最重要的一个理论。第一位系统提出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经济学家是19世纪的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②]。对于该理论中最重要的是对“幼稚产业”这个名词的界定。根据国内外经济学文献和关税贸易总协定(GATT)的有关条款,我们可以这样认识“幼稚产业”:处于新建、扩建、改造的、具有动态外部经济效应、成本递减的、潜在国际比较优势的进口替代(竞争)产业[③]。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定义,正确地确定本国的幼稚产业,下列含义是不可少的: 第一,该产业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具体来说,首先,该产业在保护期内赖以成长壮大的要素禀赋等条件要真正具备,如果其生产所需的要素国内无法大量的提供,那么,即使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该产业最终也不会成长为成熟产业;接下来,该产业需要是在未来的一个时期潜在的主导产业,因此其在国内产业结构中要具有高的收入弹性需求和高科技技术进步率的地位。 第二,关于某一产业的产业竞争力和幼稚产业的“毕业”标准。在GATT乌拉圭回合补贴与反补贴协议(草案)中,提出了一个发展中国家某一产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量化标准,即当发展中国家某产品的出口量连续几年在该产品世界贸易中的比重达到3.25%以上,就认为该国该产业具有了竞争力,也可以认为该国该产业达到了“毕业”的标准。当然,这个量化标准并不是绝对的,其他的指标也是考察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第三,具有动态内部经济效应,尤其是外部经济效应。

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产业内贸易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领域的新理论。国内外学者对国际贸易的这一新现象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本文就国外学者对产业内贸易研究进行梳理后发现:国外的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内贸易的定义、理论、指标测量和决定因素等等。梳理产业内贸易的研究的发展,有助于我们理解产业内贸易现象,了解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为并与其他国家开展国际贸易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研究综述 一、产业内贸易的早期研究 以发现产业内贸易的现象为开端,学者们开始了对产业内贸易的早期研究。早期的研究集中在对统计现象进行判断从而发现产业内贸易这一新的贸易形式上。最早发现产业内贸易这一现象的是弗德恩(Verdoom,P.J,1960)。他在考察比、荷、卢经济联盟内部的贸易形式时,首次注意到这一种新的贸易形式 [1]。在弗德恩(Verdoom,P,J)之后,Michaely、巴拉萨(Balassa,B)、小岛清(Kojima,K)在对各种统计资料进行分析时,陆续发现了这种新的贸易形式。 二、产业内贸易的研究现状 1.产业内贸易的定义及分类: 由于产业的界定未有清晰的概念,产业内贸易的概念在学术界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产业内贸易的最初定义出现在沃顿 ((Verdoom,P.J,1960)的相关著作中。他将产业内贸易定义为“一国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产品”。随后,巴拉萨(Balassa,1966),克鲁格曼(Knlgman,P.R)等人对产业内贸易分别下了定义。产业内贸易的定义至今没有明确。在实践中,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测算大都按照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进行。 2.产业内贸易的分类 按照国际贸易分类,一种是产业间贸易。另一种是产业内贸易,它可以分为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而异质产品产业内贸易又可以划分为水平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两种。 产业内贸易的分类方法有很多,但在实践中运用最多的是以产品品质为标志分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2]。 3产业内贸易的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各个学者论述产业内贸易是如何产生的,也就是产业内贸易的成因分析。产业内贸易理论又可分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理论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理论。 (1)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理论: 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理论较多地分析相似或相同要素密集度产品在存在水平差异时的交换。因此,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活动一般发生在技术水平、要素禀赋和收

(国际贸易)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产业内贸易理 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壹、产生背景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国和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实践中又出现了壹种和传统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的新现象,即国际贸易大多发生于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壹种新的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是当代最新国际贸易理论之壹,它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壹些不切实际的假定(如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规模收益不变等),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性、国际投资等方面考察贸易形成机制,从而解决了传统贸易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贸易现象:产业内贸易日益占据国际贸易的主要地位。的专著。于这本书中作者修正了H—O模型中的某些前提条件,把贸易中有关的费用引入模型,解释了部分产业内贸易现象。 二、定义 从产品内容上见,能够把国际贸易分成俩种基本类型:壹种是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比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trade);另外壹种被称为产业内贸易 (intra-industrytrade),也就是壹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这种贸易通常也被称为双向贸易(twowaytrade)或重叠贸易(over-laptrade)。

产业内贸易,即壹个国家于壹定时期内(壹般为1年)既出口又进口同壹种产品,同时同壹种产品的中间产品(如零部件和元件)大量参加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中所指的产业必须具备俩个条件: 壹是生产投入要素相近, 二是产品于用途上能够相互替代。符合上述条件的产品能够分为俩类: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也称作相同产品或差异产品。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 ?从静态出发进行理论分析; ?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垄断竞争; ?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 ?考虑需求相同和不相同的情况。 四、主要内容 这里对于产业内贸易又提供壹些非常简单的解释。比如,有些国家幅员辽阔,对于壹些本身价值低而运费比重大的产品,不必强求于本国生产和非得于本国销售。例如,中国东北边境生产的某产品能够向俄罗斯东部出口销售,而西部边境有需求时俄罗斯相邻地区有供应,那么就宁愿从俄罗斯进口。这种情况于中俄之间就形成了产业内贸易,其动机不是价格差而是节省运费。再比如有些季节性商品,冬夏季需求强度大不壹样,而工业制成品是均衡时间分布生产的产品,不可能将生产规模仅满足旺季或淡季,为了生产和销售的均衡,只能利用南北半球季

幼稚工业保护论

幼稚工业保护论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了解幼稚工业保护论的内容,熟悉其建立者的简介。通过举例,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掌握幼稚工业保护论的优点和局限性。 重点: 幼稚工业保护论的内容。 难点: 幼稚工业保护论的优点局限性。 讲授

一、幼稚工业保护论 1.幼稚工业保护论的产生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汉密尔顿和德国的李斯特。其中尤以李斯特的理论更为系统、更具代表性。 2.幼稚工业保护理论的主要内容 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理论建立在三大理论基础上:国家经济学、社会经济发展五个阶段论及生产力理论。其中生产力理论是核心。建立在这三大理论基础上,他提出了如下基本观点: (1)提出发展阶段论,批判比较成本理论忽视了各国历史和经济的特点。 (2)提倡生产力论,指出比较成本论不利于德国生产力的发展。 (3)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反对古典学派的放任自由原则。 3.幼稚工业保护论简评 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这一理论的提出,确立了保护贸易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中的地位,标志着从重商主义分离出来的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两大学派──自由贸易学派和保护贸易学派的完全形成。 做练习册相关题目。

第一课时 [复习回顾]: 1 要素禀赋说的内容。 2、要素禀赋说的创立者简介。 3、要素禀赋说的简评。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回顾、总结。 [讲授新课] 一、幼稚工业保护论 1.幼稚工业保护论的产生 在19世纪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当产业革命在英、法两国深入发展时,欧洲、北美其他国家的经济还很不发达,资本主义工业还处在萌芽状态或正在成长时期。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要求保护幼稚工业,于是形成了与古典学派自由贸易理论相抗衡的保护贸易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汉密尔顿和德国的李斯特。其中尤以李斯特的理论更为系统、更具代表性。 李斯特(1789-1846)是著名的德国经济学家,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历史学派的主要先驱者,保护贸易的倡导人。其主要代表著作是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在该书中他系统地阐述了幼稚工业保护理论。 2.幼稚工业保护理论的主要内容 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理论建立在三大理论基础上:国家经济学、社会经济发展五个阶段论及生产力理论。其中生产力理论是核心。建立在这三大理论基础上,他提出了如下基本观点: (1)提出发展阶段论,批判比较成本理论忽视了各国历史和经济的特点。李斯特认为,斯密和李嘉图的理论尽管有其长处,但却只是适合英国的情况,或者说只是从全世界共同发展出发的,而没有考虑到各国情况不同、利益各异,这不是一种普遍适用于各国的理论。 李斯特特别强调每个国家都有其发展的特殊道路,并且从历史学的观点,把各国的经济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他认为,各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采取不同的贸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概述 在国际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外部的国际贸易环境。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当代国际贸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产业内贸易又会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呢,下面通过一个例子来进行说明。假设日本和美国的要素禀赋相同,都属于资本丰富的国家,两国都专业化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假设他们生产有差别的汽车,分别是轿车和吉普车。再假设两国生产技术相同,所以其生产成本曲线也相同。 如图,两国的轿车和吉普车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相同,且都递减。根据定义可知,这意味着汽车的生产是规模经济的,在没有进行贸易之前的自给自足状态下,两国都各自在A点生产100万辆轿车和100万辆吉普车,价格为P1,平均成本AC1,P1=AC1。现在进行贸易,市场规模扩大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效益,进而使平均成本下降。假设日本的轿车生产商精明地看到这一点,抢先扩大轿车生产至B点,即产量扩大到200万辆。由于规模经济使产品价格和平均成本随之下降至P2和AC2,P2=AC2。现在,日本生产商就可以以比P1低的价格P2向美国市场出口轿车,并凭借低廉的价格和成本优势占领美国市场。而对于美国生产商来说,尽管让日本人占了先机,但还有吉普车市场呢。所以美国人把资源转移到吉普车生产上来,专业化生产吉普车,使生产点也由A点移到B点,以比P1更低的价格P2和更低的平均成本AC2生产200万辆吉普车并向日本出口,从而占领日本吉普车市场。再来看贸易前后变化。贸易前,两国都以P1价格和AC1平均成本生

产和消费各100万辆轿车和吉普车。贸易后,日本以P2价格和AC2平均成本生产专业化生产全部200万辆轿车并向美国出口100万辆,美国也以同样价格和成本生产专业化生产全部200万辆吉普车并向日本出口100万辆。生产和消费的数量和贸易前一样,但总成本现在变为P2*400,比贸易前减少(P1-P2)*400,即贸易收益。 产业内贸易的产生完全是为了利用生产的规模经济,激烈的国际竞争迫使工业化国家的各企业或工厂只生产某一产品的一种或少数几种款式,以取得分工专业化的优势。该国可以从其他国家进口同类产品的其他款式以满足国内消费者的不同偏好因此,具有规模经济和相同要素察赋的国家间开展贸易对双方都有利,因此,产业内贸易理论以规模经济理论为基础,涵盖了重叠需求理论、相互倾销贸易等理论。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企业内部规模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利益来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