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章 用统计量描述数据教学资料

第3章 用统计量描述数据教学资料

第3章 用统计量描述数据教学资料
第3章 用统计量描述数据教学资料

第3章用统计量描述数据

);

);

=426.67;

,,

自测题

1. 9名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支出(单位:元)分别是:583,618,750,495,510,550,512,456,510。生活费支出的中位数是

A. 510

B. 750

C. 450

D. 618

正确答案是(

2. 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中,进入决赛的8名百米运动员的成绩(单位:秒)分别是:9.69,9.89,9.91,9.93,9.95,9.97,10.01,

10.03,这8名运动员百米成绩的标准差是

A. 0.011

B. 0.105

C. 0.340

D. 0.037

正确答案是(

3. 已知某班级学生的英语平均考试成绩为85分,标准差是5分。如果一个学生考试成绩的标准分数是-2,则该学生的考试分数为

A. 95

B. 80

C. 75

D. 65

正确答案是(

4. 某大学共有5000名本科学生,每月平均生活费支出是500元,标准差是50元。假定该校学生的生活费支出为对称分布,月生活费支出在400元至600元之间的学生人数大约为

A. 4750

B. 4950

C. 4550

D. 3400

正确答案是(

5. 某地区的个人收入不是对称分布的,平均数5000元,标准差是1000元。收入在2000元至8000元范围内的人口至少占

A. 75%

B. 89%

C. 94%

D. 99%

正确答案是(

6. 市场营销人员的平均月收入为8000元,标准差为2400元,大学教师的平均月收入为5000元,标准差为2000元。由此可知

A. 市场营销人员收入的离散程度较大

B. 大学教师收入的离散程度较大

C. 大学教师收入的离散程度较小

D. 二者收入的离散程度相等

正确答案是(

7. 在证券投资行业中随机抽取10个从业者,得到他们的月收入分别为:6800,7300,6600,7600,8600,7400,6300,9000,6500,8900,他们月收入的平均数是

A. 7000

B. 7500

C. 6800

D. 6600

正确答案是(

8. 大学生中每周的上网时间的偏态系数为0.3,这表明学生每周上网时间的分布是

A. 对称的

B. 左偏的

C. 右偏的

D. 严重左偏的

正确答案是(

9. 某品牌的汽车在10家4S店销售,7月份各店的销售量(单位:辆)分别为:252,209,261,208,221,257,262,272,224,223,销售量25%和75%位置上的分位数分别是

A. 235和267

B. 261和272

C. 209和224

D. 215和259

正确答案是(

10. 某地区家庭年收入的平均数8000元,中位数是6000元,众数是5000元。由此可知,该地区家庭的收入是

A. 左偏分布

B. 右偏分布

C. 对称分布

D. 尖峰分布

正确答案是(

需要分析的问题:

1.用适当的图形比较各运动员射击成绩的分布。2.计算有关的描述统计量,并计进行分析。3.分析各运动员的业绩成绩是否存在离群点。

用统计量描述数据习题

用统计量描述数据习题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第3章习题 一、选择题 1. 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多的变量值称为()。 A.众数B.中位数 C.四分位数D.均值 2.一组数据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上的变量值称为()。A.众数B.中位数 C.四分位数D.均值 3. n个变量值乘积的n次方根称为()。 A.众数B.中位数 C.四分位数D.几何平均数 4. 标准差与均值的比值称为()。 A.异众比率B.离散系数 C.平均差D.标准差 5. 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称为()。 A.平均差B.标准差 C.极差D.四分位差 6. 如果一个数据的标准分数是-2,表明该数据()。A.比平均数高出2个标准差B.比平均数低2个标准差C.等于2倍的平均数D.等于2倍的标准差 7. 一组数据的标准分数,其()。

A.均值为1,方差为0 B.均值为0,方差为1 C.均值为0,方差为0 D.均值为1,方差为1 8. 经验法则表明,当一组数据对称分布式,在均值加减1个标准差的范围内大约有()。 A.68%的数据B.95%的数据 C.99%的数据D.100%的数据 9. 离散系数的主要用途是()。 A.反映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B.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C.比较多组数据的离散程度D.比较多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10. 两组数据相比较()。 A.标准差大的离散程度也大B.标准差大的离散程度也小 C.离散系数大的离散程度也大D.离散系数大的离散程度也小 11. 某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有1200名学生,法学院有800名学生,医学院有320名学生,理学院有200名学生。在上面的描述中,众数是()。A.1200 B.经济管理学院 C.200 D.理学院 12. 对于分类数据,测度其离散程度使用的统计量主要是()。 A.众数B.异众比率 C.标准差D.均值 13. 对于右偏分布,均值、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关系是()。 A.均值>中位数>众数B.中位数>均值>众数 C.众数>中位数>均值D.众数>均值>中位数

【教案】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三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学会选择、处理数字信息,并做出合理的推断和猜测. 【过程与方法】 掌握用图形准确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操作、推理、想象、交流等活动,培养数感和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难点】能根据不同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如何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及体会统计、决策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我们日常所接触的报纸、杂志及电视中,我们经常见到一些统计图,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统计图的选择. 问题展示:小华对2001年~2017年同学家中有无电视机及近一年来同学在家看电视的情况,对同年级两个班的100名同学做了问卷调查,得到如下两个方面的数据: 展示:调查项目1 展示:调查项目2 近一年中每周看电视的时间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种不同的统计图,它们的特点是我们选择统计图处理数据的依据.对于调查项目1,若想表示各年份拥有电视机的家庭户数,选择什么样的统计图比较合适? 生:条形统计图能够清晰地反映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及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应选择条形统计图. 师:(展示条形统计图)从这个条形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 师:对于调查项目1,要想让别人通过统计图很快地了解不同时期拥有电视机户数的增长情况,选择什么统计图合适? 生:折线统计图能够清晰地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情况选择折线统计图合适. 师:展示折线统计图,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呢? 生:逐年增长. 师:哪一时间段增长较快,反映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 师:对于调查项目2,用怎样的统计图较合适? 生:扇形统计图能够清楚地表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百分率及各部分之间的大小关系,选择扇形统计图合适. 师:常用的三种统计图,它们各自的特点也就是它们在描述数据上的优势,它们是我们选择统计图处理数据的依据. 二、巩固新知 问题1:某报对本市特色在市民中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如下. 市民对城市特色的评价.

第三章 调查数据的描述分析

第三章调查数据的描述分析 对整理后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首先是认识数据的特征。由于指标是描述总体数量特征的具体表现,故调查数据特征的认识表现为指标的设计与计算。设计什么样的指标取决于所要认识的数据特征。本章讨论的数据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数据间的数量关系特征、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特征和离中趋势特征,相应地,设计的指标有三类,分别为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和变异程度指标。这些指标的计算和运用构成了本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相对指标分析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与作用 将两个有联系的数据值进行对比形成的相对数,称为相对指标,它反映着事物内部或事物间的数量关系特征。例如:将实际完成的数值与计划任务数值对比,可反映计划执行的进度和完成的程度;将不同时间上的同类数据值对比,可反映现象变化的快慢程度,等等。 > 相对指标通过对比不同数据值,将现象总体数量上的绝对差异抽象化,从而使那些由于规模不同,条件不同,无法直接对比的现象找到可比较的基础,化不可比为可比。从这个意义上讲,相对指标在统计分析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比较分析中。 多数相对指标采用无名数如系数、倍数、成数、百分数、千分数等表示;但也有相对指标采用名数表示,如流动资金周转率指标用“次”表示。 二、常用相对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一)反映数据结构特征的相对指标

1.结构相对指标 结构相对指标,是总体的部分数值与总体全部数值的比值,需在数据值分组的基础上计算,通常又称为比重,习惯用百分数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100?= 总体的全部数值 总体的各组数值 结构相对指标 【例】某一项城市住房问题的研究中,调查数据值统计整理如表3-1所示: 表3-1 甲城市家庭对住房状况的评价 应该注意到,同一总体各组的结构相对数值之和等于100%。 在调查数据的分析中,结构相对指标除了能够反映总体内部的结构状态特征,揭示事物的性质外,还可用来说明总体中各个部分对总体的影响程度,即可以用来寻找主要影响因素。 ( 2.比例相对指标 比例相对指标,是同一总体内某一部分数值与另一部分数值的比值,也是在数据分组的基础上计算。如果说结构相对指标反映的是部分与整体的数量关系,那么,比例相对指标反映的则是部分与部分间的数量关系。比例相对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 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 比例相对指标= 比例相对指标既可用百分数表示,也可用一比几或几比几的形式表示。

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小结与复习

第 5章小结与复习 【复习目标】 1.了解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 2.通过绘制、分析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图表在描述数据中的作用,会根据问题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3.培养学生的统计思想,感受统计调查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学习重点】 用三种统计图描述数据. 【学习难点】 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 行为提示:创景设疑,帮助学生知道本节课学什么. 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自学互研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 教会学生落实重点.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构建知识结构图: 调查?????全面调查(普查)抽样调查???简单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样本 收集数据 整理数据 描述数据?????统计表 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复式统计图 分析数据 得出结论 注意:描述数据时,要根据调查目的和数据的性质恰当地选择统计图.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例1】 下列调查中,哪些适合用普查方式,哪些适合用抽样调查方式? (1)了解一批空调的使用寿命; (2)10名学生的血样调查; (3)调查全省人民健身情况; (4)调查“辽宁号”航母上零部件的质量. 解:(1)了解一批空调的使用寿命,调查过程带有破坏性,只能采取抽样调查; (2)血样调查,要求精确度较高,难度相对不大,应选择普查方式; (3)调查全省人民健身情况,因工作量较大,只能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

(4)因为“辽宁号”航母上每一个零部件对航母安全都非常重要,故必须用全面调查. 所以(1)(3)适合抽样调查,(2)(4)适合普查. 方法指导:根据统计图的特点、数据本身的特点以及研究问题的需要合理地选择统计图. 行为提示:教会学生怎么交流.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决(可按结对子学——帮扶学——组内群学来开展).在群学后期教师可有意安排每组展示问题,并给学生板书题目和组内演练的时间.【例2】下列调查的样本具有代表性的是(D) A.利用当地七月份的日平均最高气温值估计当地全年的日最高气温 B.在农村调查市民的平均寿命 C.利用一块实验水稻田的产量估计水稻的实际产量 D.为了了解一批洗衣粉的质量情况,从仓库中任意抽取100袋进行检验 【例3】七年级7个班开展“学雷锋做好人好事”活动,为了清楚三月份各班做好人好事的件数是多少,最好选用(B) A.折线统计图B.条形统计图 C.扇形统计图D.都不对 【例4】在对赫山实验中学七(2)班(全班共50人)的学生进行调查“你最喜欢的球类运动”中,发现有16人最喜欢打乒乓球,有12人最喜欢打排球,有22人最喜欢踢足球,为了清楚地表示爱好各种球类活动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最合适的统计图是(A) A.扇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 C.条形统计图D.以上都可以 【例5】如图所示,是某校三个年级男女生人数的条形统计图,则男生人数最多的年级是八年级,学生总人数最少的年级是九年级.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选取适当的调查方法 知识模块二选择适当的统计图 检测反馈达成目标 【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2021学年最新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用统计图描述数据》1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

5.3 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三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学会选择、处理数字信息,并做出合理的推断和猜测. 【过程与方法】 掌握用图形准确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操作、推理、想象、交流等活动,培养数感和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难点】能根据不同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如何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及体会统计、决策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我们日常所接触的报纸、杂志及电视中,我们经常见到一些统计图,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统计图的选择. 问题展示:小华对2001年~2011年同学家中有无电视机及近一年来同学在家看电视的情况,对同年级两个班的100名同学做了问卷调查,得到如下两个方面的数据: 展示:调查项目1 展示:调查项目2 近一年中每周看电视的时间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种不同的统计图,它们的特点是我们选择统计图处理数据的依据.

对于调查项目1,若想表示各年份拥有电视机的家庭户数,选择什么样的统计图比较合适? 生:条形统计图能够清晰地反映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及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应选择条形统计图. 师:(展示条形统计图)从这个条形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 师:对于调查项目1,要想让别人通过统计图很快地了解不同时期拥有电视机户数的增长情况,选择什么统计图合适? 生:折线统计图能够清晰地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情况选择折线统计图合适. 师:展示折线统计图,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呢? 生:逐年增长. 师:哪一时间段增长较快,反映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 师:对于调查项目2,用怎样的统计图较合适? 生:扇形统计图能够清楚地表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百分率及各部分之间的大小关系,选择扇形统计图合适. 师:常用的三种统计图,它们各自的特点也就是它们在描述数据上的优势,它们是我们选择统计图处理数据的依据. 二、巩固新知 问题1:某报对本市特色在市民中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如下.

用统计量描述数据习题(1)

第3章习题 一、选择题 1. 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多的变量值称为()。 A.众数B.中位数 C.四分位数D.均值 2.一组数据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上的变量值称为()。 A.众数B.中位数 C.四分位数D.均值 3. n个变量值乘积的n次方根称为()。 A.众数B.中位数 C.四分位数D.几何平均数 4. 标准差与均值的比值称为()。 A.异众比率B.离散系数 C.平均差D.标准差 5. 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称为()。 A.平均差B.标准差 C.极差D.四分位差 6. 如果一个数据的标准分数是-2,表明该数据()。 A.比平均数高出2个标准差B.比平均数低2个标准差 C.等于2倍的平均数D.等于2倍的标准差 7. 一组数据的标准分数,其()。 A.均值为1,方差为0 B.均值为0,方差为1 C.均值为0,方差为0 D.均值为1,方差为1 8. 经验法则表明,当一组数据对称分布式,在均值加减1个标准差的范围内大约有()。A.68%的数据B.95%的数据 C.99%的数据D.100%的数据 9. 离散系数的主要用途是()。 A.反映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B.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C.比较多组数据的离散程度D.比较多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10. 两组数据相比较()。 A.标准差大的离散程度也大B.标准差大的离散程度也小 C.离散系数大的离散程度也大D.离散系数大的离散程度也小 11. 某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有1200名学生,法学院有800名学生,医学院有320名学生,理学院有200名学生。在上面的描述中,众数是()。

A.1200 B.经济管理学院 C.200 D.理学院 12. 对于分类数据,测度其离散程度使用的统计量主要是()。 A.众数B.异众比率 C.标准差D.均值 13. 对于右偏分布,均值、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关系是()。 A.均值>中位数>众数B.中位数>均值>众数 C.众数>中位数>均值D.众数>均值>中位数 14. 在某行业中随即抽取10家企业,第一季度的利润额(单位:万元)分别为72,,,,29,,25,,23,20。该组数据的极差为()。 A.22 B.32 C.42 D.52 15. 某班学生的平均成绩是80分,标准差是10分。如果已知该班学生的考试分布为对称分布,可以判断成绩在60分~100分之间的学生大约占()。 A.95%B.89% C.68% D.99% 16. 若一组数列为11 2 5 9 13 6 3 ,则该组数据的中位数为() 17. 在某公司进行的计算机水平测试中,新员工的平均得分是80分,标准差是5分,中位数是86分,则新员工得分的分布形状是()。 A.对称的B.左偏的 C.右偏的D.无法确定 18. 对某个高速路段行驶过的120辆汽车的车速进行测量后发现,平均车速是85公里/小时,标准差为4公里/小时,下列哪个车速可以看作异常值()。 A.78公里/小时B.82公里/小时 C.91公里/小时D.98公里/小时 19. 一组样本数据为3,3,1,5,13,12,11,9,7。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A.3 B.13 C.D.7 20. 当一组数据中有一项为零时,不能计算()。 A.均值B.中位数 C.几何平均数D.众数 21. 一组数据的离散系数为,均值为20,则标准差为()。 A.80 B.

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 小结与复习

第5章小结与复习 【复习目标】 1.了解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 2.通过绘制、分析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图表在描述数据中的作用,会根据问题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3.培养学生的统计思想,感受统计调查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学习重点】 用三种统计图描述数据. 【学习难点】 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 行为提示:创景设疑,帮助学生知道本节课学什么. 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自学互研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 教会学生落实重点.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构建知识结构图: 调查?????全面调查(普查)抽样调查???简单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样本 收集数据 整理数据 描述数据? ????统计表 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复式统计图 分析数据 得出结论 注意:描述数据时,要根据调查目的和数据的性质恰当地选择统计图.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例1】 下列调查中,哪些适合用普查方式,哪些适合用抽样调查方式? (1)了解一批空调的使用寿命; (2)10名学生的血样调查;

(3)调查全省人民健身情况; (4)调查“辽宁号”航母上零部件的质量. 解:(1)了解一批空调的使用寿命,调查过程带有破坏性,只能采取抽样调查; (2)血样调查,要求精确度较高,难度相对不大,应选择普查方式; (3)调查全省人民健身情况,因工作量较大,只能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 (4)因为“辽宁号”航母上每一个零部件对航母安全都非常重要,故必须用全面调查. 所以(1)(3)适合抽样调查,(2)(4)适合普查. 方法指导:根据统计图的特点、数据本身的特点以及研究问题的需要合理地选择统计图. 行为提示:教会学生怎么交流.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 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决(可按结对子学——帮扶学——组内群学来开展).在群学后期教师可有意安排每组展示问题,并给学生板书题目和组内演练的时间.【例2】下列调查的样本具有代表性的是(D) A.利用当地七月份的日平均最高气温值估计当地全年的日最高气温 B.在农村调查市民的平均寿命 C.利用一块实验水稻田的产量估计水稻的实际产量 D.为了了解一批洗衣粉的质量情况,从仓库中任意抽取100袋进行检验 【例3】七年级7个班开展“学雷锋做好人好事”活动,为了清楚三月份各班做好人好事的件数是多少,最好选用(B) A.折线统计图B.条形统计图 C.扇形统计图D.都不对 【例4】在对赫山实验中学七(2)班(全班共50人)的学生进行调查“你最喜欢的球类运动”中,发现有16人最喜欢打乒乓球,有12人最喜欢打排球,有22人最喜欢踢足球,为了清楚地表示爱好各种球类活动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最合适的统计图是(A) A.扇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 C.条形统计图D.以上都可以 【例5】如图所示,是某校三个年级男女生人数的条形统计图,则男生人数最多的年级是八年级,学生总人数最少的年级是九年级.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 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

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

2012年下期芦中七年级数学上期集体备课教案主备课人(张彩平)执教人()过程确认( )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 个性补充 第一节数据的收集 第一课时数据的收集(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简单的现场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方 法。 2、学会从收集的数据中获取信息。 。 教学难点:数据的收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 (出示投影1) 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近些年来,提倡一对夫妇终生 只生育一个小孩。下面的几个问题,请同学们举手回答: 1、本班同学是独生子女的有人; 2、本班同学的父亲是独生子的有人; 3、本班同学的母亲是独生女的有人。 根据上述数据,完成下述统计表: 本班同学是独生子女 本班同学的父亲是独生子 本班同学的母亲是独生女 人数 占本班人数的百分比 教师活动:从上述统计数据中可获取哪些信息。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并把结论与同伴交流。 二、做一做,体会课题 (投影显示课本P153-154两首唐诗及统计表) 学生活动:完成统计表,并将结论与同伴交流。 教师活动:从上述统计表可获取什么信息? (最好按3-4人为一组统计一个字母) 师生共同分析,然后填写书P154页表格下的填空部分。

三、课堂练习: 书P154 1、2、3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设计并完成一张统计表,并分组讨论获得了哪些信息。 四、小结: 1、你觉得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本结课学习了简单的现场收集与整理(填写统计表)数据的方法,并会从收集的数据中获取信息。 五、作业: 练习册P80页 教后反思: 作业批改记录 教学札记

2012年下期芦中七年级数学上期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课人(张彩平)执教人()过程确认( )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 个性补充第二课时数据的收集(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明确收集数据的目的、要求。 2、在具体的情境中如何收集与整理数据。 3、收集数据要(1)明确调查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3) 选择调查方法;(4)具体进行调查;(5)记录调查结果。 教学重点:如何收集数据。 教学难点:从数据中尽可能多的获取信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 1、激情引入:同学们家里拥有哪些现代生活用具? 2、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10位同学为一组,按自己家庭情况,把家庭拥有 的现代生活用具情况填表(P155页的统计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填完表后教师指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 要了解某方面的情况,就要根据实际需要收集这方面恰当数量 的数据,那我们如何收集数据呢? 学生活动:学生就刚才收集数据的过程进行讨论,大胆发表自 己的见解。 教师归纳:收集数据要(1)明确调查目的;(2)确定调查对 象;(3)选择调查方法;(4)具体进行调查;(5)记录调查 结果。 二、做一做,进一少感知如何收集数据 教师活动:人口情况是有关部门进行重大决策的依据,要了解 你家里每个人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情况,如何收集这些 数据呢?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怎样制作人口情况统计表。 教师活动:1、鼓励学生自己制作人口情况统计表;2、将调 查结果填入书P156页的表中;3、分析从上述统计表中获取 的信息。 三、课堂练习 课本P157练习及A组1、2题 四、小结 1、你觉得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七年级数学上册 5.3 用统计图描述数据学案 (新版)沪科版

5.3 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学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用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表示一组数据. 2.能根据实际问题灵活选用恰当的统计图,直观、清楚地表示一组数据. 【学习重点】 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学习难点】 灵活地选用恰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行为提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自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 教会学生落实重点. 方法指导:扇形统计图是通过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条形统计图是通过条形的高度来表示数据的大小,易于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 学习笔记: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旧知回顾: 1.统计图有哪几类? 答: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2.三种统计图的特征是什么? 答:(1)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事物的绝对数量; (2)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趋势; (3)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各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选用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h

阅读教材P173~P175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用统计图描述数据时,如何选择恰当的统计图? 答: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1)条形统计图是通过条形的高度来表示数据的大小,易于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如果要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则选择条形统计图; (2)扇形统计图:①扇形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②扇形面积的比等于所对应的扇形圆心角度数之比; ③扇形面积之比等于各扇形内数据个数之比.如果要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则选择扇形统计图; (3)折线统计图通过用数据点的连线来表示一些连续型数据的变化趋势.如果要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则选择折线统计图. 1.要反映某市一周内每天的最高气温的变化情况,宜采用( C) A.条形统计图B.扇形统计图C.折线统计图D.都可以 2.下表是xx年-xx年,某地每100户居民的私家车的拥有量: 年份xx xx xx xx xx xx xx 私家车7121920273241 如果要用统计图来反映这些数据,你认为应选用( A) A.条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C.扇形统计图D.以上都不对 行为提示:教会学生怎么交流.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决(可按结对子学——帮扶学——组内群学来开展).在群学后期教师可有意安排每组展示问题,并给学生板书题目 和组内演练的时间. 3.八(4)班同学参加课外活动,其中有1 3 的同学打乒乓球, 1 6 的同学打篮球, 1 5 的同学跳 绳,其余同学参加其他活动.如果要用统计图来反映,那么应选择扇形统计图. 4.下表为100粒种子的发芽情况: 天数12345 发芽率10651555 用统计图说明该种子的发芽率,可选择扇形统计图;说明种子某天发芽最多,可选择条形统计图;反映种子的发芽规律,可选择折线统计图. 5.(怀化中考)小明种了一棵小树,为了了解小树生长的过程,记录了小树每周的高度,将这些数据制成统计图,下列统计图中较好的是( A) A.折线统计图B.条形统计图C.扇形统计图D.不能确定 6.据报道,全世界受到威胁的动物种类如下表所示,请你按照下面要求回答问题: 全世界受到威胁的动物种类数 h

用统计量描述数据习题

一、选择题 1. 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多的变量值称为()。 A.众数B.中位数 C.四分位数D.均值 2.一组数据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上的变量值称为()。 A.众数B.中位数 C.四分位数D.均值 3. n个变量值乘积的n次方根称为()。 A.众数B.中位数 C.四分位数D.几何平均数 4. 标准差与均值的比值称为()。 A.异众比率B.离散系数 C.平均差D.标准差 5. 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称为()。 A.平均差B.标准差 C.极差D.四分位差 6. 如果一个数据的标准分数是-2,表明该数据()。 A.比平均数高出2个标准差B.比平均数低2个标准差 C.等于2倍的平均数D.等于2倍的标准差 7. 一组数据的标准分数,其()。 A.均值为1,方差为0 B.均值为0,方差为1 C.均值为0,方差为0 D.均值为1,方差为1 8. 经验法则表明,当一组数据对称分布式,在均值加减1个标准差的范围内大约有()。A.68%的数据B.95%的数据 C.99%的数据D.100%的数据 9. 离散系数的主要用途是()。 A.反映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B.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C.比较多组数据的离散程度D.比较多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10. 两组数据相比较()。 A.标准差大的离散程度也大B.标准差大的离散程度也小 C.离散系数大的离散程度也大D.离散系数大的离散程度也小 11. 某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有1200名学生,法学院有800名学生,医学院有320名学生,理学院有200名学生。在上面的描述中,众数是()。 A.1200 B.经济管理学院

C.200 D.理学院 12. 对于分类数据,测度其离散程度使用的统计量主要是()。 A.众数B.异众比率 C.标准差D.均值 13. 对于右偏分布,均值、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关系是()。 A.均值>中位数>众数B.中位数>均值>众数 C.众数>中位数>均值D.众数>均值>中位数 14. 在某行业中随即抽取10家企业,第一季度的利润额(单位:万元)分别为72,,,,29,,25,,23,20。该组数据的极差为()。 A.22 B.32 C.42 D.52 15. 某班学生的平均成绩是80分,标准差是10分。如果已知该班学生的考试分布为对称分布,可以判断成绩在60分~100分之间的学生大约占()。 A.95%B.89% C.68% D.99% 16. 若一组数列为 11 2 5 9 13 6 3 ,则该组数据的中位数为() 17. 在某公司进行的计算机水平测试中,新员工的平均得分是80分,标准差是5分,中位数是86分,则新员工得分的分布形状是()。 A.对称的B.左偏的 C.右偏的D.无法确定 18. 对某个高速路段行驶过的120辆汽车的车速进行测量后发现,平均车速是85公里/小时,标准差为4公里/小时,下列哪个车速可以看作异常值()。 A.78公里/小时B.82公里/小时 C.91公里/小时D.98公里/小时 19. 一组样本数据为3,3,1,5,13,12,11,9,7。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A.3 B.13 C.D.7 20. 当一组数据中有一项为零时,不能计算()。 A.均值B.中位数 C.几何平均数D.众数 21. 一组数据的离散系数为,均值为20,则标准差为()。 A.80 B. C.4 D.8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 § 5.1 数据的收集与抽样(1)总第_________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掌握简单的现场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方法,从收集的数据中获取信息 2、了解总体与个体的相关概念。 重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难点:数据的收集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 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近些年来,提倡一对夫妇终生只生育一个小孩。下面的几个问题,请同学们举手回答: 1、本班同学独生子女的有_______________ 人; 2、本班同学的父亲是独生子的有________________ 人; 3、本班同学的母亲是独生子的有________________ 人;根据上述数据,完成下述统计表: 教师活动:从上述统计数据中可获得哪些信息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把结论与同伴交流. 二、做一做,体会课题 (投影显示课本P140). 师生共同分析:这个表清楚地反映了该班同学睡眠时间的情况,如睡眠以下有人,占全班人数的18%.可见,我们要了解某方面的情况,就要根据实际需要收集这方面 恰当数量的数据. 我们把与所研究问题有关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population ),把组成总体的 每个对象称为个体(in dividual ).在调查全班同学的睡眠时间时,该班全体同学的睡眠 时间就是这个问题的总体,每个同学的睡眠时间就是一个个体. 在上面的调查中,我们对总体中每个个体都进行了调查,像这种调查方式叫做全面调 查(又称普查).例如,自1953年以来,我国大约每10年进行一次的人口普查就是一次全面调查.请自己查阅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有关资料,了解我国的人口 情况. 做一做P141对全班同学身高进行调查并回答提问。 三、随堂练习课本P142练习第1、2、3题.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设计并且完成一张统计表,并分组讨论获得了哪些信息. 四、小结本节课学习了简单的现场收集与整理(填统计表)数据的方法,并会从收集

七年级数学上册 5.3 用统计图描述数据学案(新版)沪科版

5.3 用统计图描述数据学习目标: 1.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或复式折线统计图提取相关信息;2.由给出的条件制作出条形统计图或复式折线统计图; 3.能根据调查的目的和数据的性质恰当地选择合适的统计图;4.知道各种统计图的作用和局限性。 重点: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或复式折线统计图提取相关信息。 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知识要点:复式统计图 学一学:阅读教材,解决下面的内容: 1.如图是某校两个班的同学在一次体育课的活动项目统计图: (1)这是统计图; (2)班踢足球的人数多,班打排球的人数多;(3)项目的人数两个班是一样多; (4)项目的人数两个班都较少。 学一学:阅读教材,解决下面的问题: 复式条形统计图 复式折线统计图 h

h 1.如图是某城市甲、乙两家商店某年各月销售电视机的折线图: (1)这是 统计图; (2)甲、乙两家商店销售量最多的月份是 ,最少的月份是 ; (3)甲、乙两家商店这一年销售量的共同趋势是 ; (4)这一年中 月两家的销售量是相同的; (5) 季度甲商店的销售量低于乙商店的销售量,但甲商店的店主可能采取了 等这些有力的促销措施使得 季度甲商店的销售量高于乙商店的销售量。 议一议:阅读教材,解决下面的问题: 【归纳总结】各种统计图的长处: 1.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 ; 2.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 ; 3. 能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趋势; 4.复式统计图能清楚地 。 所以我们在应用统计图描述数据时,要根据 恰当地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选一选% 2003~xx 年粮食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粮食产量 比上年增长 43071 44347 48412 49000 48745 38000 40000 42000 44000 46000 48000 50000 52000 5 20 25 -5 -5.1 9.0 1.1 2.9 0.7

53 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5.3 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1.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 (1)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像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 (2)用线段长度表示数据,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长方形直条,然后按顺序把这些直条排列起来,像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条形统计图. 析规律对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理解 条形统计图是通过条形的高度来表示数据的大小,易于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折线通过用数据点的连线来表示一些连续型数据的变化趋势. 【例1】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到网上购物.某公司对某个网站2009年到2012年网上商店的数量和购物顾客人次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将四年来该网站网上商店的数量和每个网上商店年平均购物顾客人次分别制成了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请你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完成下列填空: (1)2011年该网站共有网上商店________个; (2)2012年该网站网上购物顾客共有__________万人次; (3)这4年该网站网上购物顾客总人数有__________万人次. 解析:(1)由折线统计图可看出2011年对应的网上商店为50个;(2)由条形统计图可看出2012年该网站网上购物顾客共有45万人次;(3)结合两个统计图可依次求出2009,2010,2011,2012四年的网上购物顾客分别为5×20=100(万人),10×30=300(万人);20×50=1 000(万人);45×80=3 600(万人),一共100+300+1 000+3 600=5 000(万人). 答案:(1)50(2)45(3)5 000 析规律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均能够直观反映每个项目的具体数据.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2.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1)条形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按比例画出长短不同的

最新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5章《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最新教学资料·湘教版数学 第5章 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检测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学校以年级为单位开展广播操比赛,全年级有个班级,每个班级有名学生,规定每班抽名学生参加比赛,这时样本容量是( ) A.13 B.50 C.650 D.325 2.某市有名学生参加考试,为了了解考试情况,从中抽取名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在这个问题中,有下列三种说法: ①名考生是总体的一个样本;②名考生是总体;③样本容量是 其中正确的说法有( ) A.0种 B.1种 C.2种 D.3种 3.①为了了解全校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意见,学校向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②为了了解初中生上网情况,某市团委对所初中的部分学生进行调查; ③某班学生拟组织一次春游活动,为了确定春游的地点,向同学们进行调查; ④为了解全班同学的作业完成情况,对学号为奇数的学生进行调查. 以上调查中,用普查方式收集数据的是( )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②③ 4.在选取样本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所选样本必须足够大 B.所选样本要具有普遍代表性 C.所选样本可按自己的爱好抽取 D.仅仅增加调查人数不一定能提高调查质量 5.下列调查中,适合进行普查的是( ) A.《新闻联播》电视栏目的收视率 B.我国中小学生喜欢上数学课的人数 C.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 D.一个班级学生的体重 6.把过期的药品随意丢弃,会造成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危害人们的健康.如何处理过期药品,有关机构随机对若干家庭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图,其中对过期药品处理不正确...的家庭达到( ) A. B. C. D. 7.某校七 班的全体同学最喜欢的球类运动用如图所示的统计图来表示,下面说法正确的 1% 2% 22% 乒乓球 第7题图 排球 篮球 足球

(十)数据的收集与简单统计图

(十)数据的收集与简单统计图 知识强化 一、知识概述 1、收集数据的方法 (1)问卷调查:调查者一般都根据调查目的设计出调查表格,让被调查者填写相关数据. (2)实地调查法:一般根据调查目的由调查者到相应环境中收集相关数据. (3)查阅资料法:调查者根据调查目的采用媒体(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台、计算机网络等)收集数据. (4)实验法. 2、数据的整理 (1)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一组数据分组整理,目的是比较清晰地掌握数据的整体分布情况. (2)数据分组应做到不重不漏. 注意:把统计的材料与表中填好的数据核对一下,看有没有漏写或误写的地方,合计和总计计算得对不对. 3、如何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组整理? 第一步:确定组数.一组数据分多少组合适呢?一般与数据本身的特点及数据的多少有关.由于分组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观察数据分布的特征,因此组数的多少应适中.如组数太少,数据的分布就会过于集中,组数太多,数据的分布就会过于分散,这都不便于观察数据分布的特征和规律.组数的确定应以能够显示数据的分布特征和规律为目的.第二步:确定各组的组距.组距是一个组的上限与下限的差,可根据全部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及所分的组数来确定,即组距=(最大值-最小值)÷组数.而且第一组的下限应低于最小变量值,最后一组的上限应高于最大变量值.如果数据相差过于悬殊,也可自定组距.

4、简单统计图的有关问题 (1)扇形统计图 利用圆和扇形来表示总体和部分的关系,即用圆代表总体,圆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在总体中的百分比大小.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 (2)条形统计图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再把这些直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条形统计图. (3)折线统计图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所得的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横轴表示不同的年份、月份等时间,不同时间之内的距离要根据年份或月份的间隔来确定. 5、三种统计图的选择 对于同一组数据信息应使用哪种统计图来表达,要根据具体问题来选用.①当要表达的数据是分散的,并且要要清楚的表示各个项目的实际数据时,选用条形统计图;②当要表达的数据占整体的百分比有多大时,选用扇形统计图;③当要表达的数据能体现在一段时间内的上升或下降的变化趋势及变化的速度时,选用折线统计图. 二、典型例题讲解 例1、中国奥运奖牌回顾

初中七年级数学 5.3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同步导练

基础导练 1.某学校为了解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情况,随机抽取本校100名学生进行调查.整理收集到的数据,绘制成如图所示的统计图.若该校共有800名学生,估计喜欢“踢毽子”的学生有__________人. 2.有A,B,C,D四个城市,人口和面积如下表所示: (1)问A城市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多少人? (2)请用最恰当的统计图表示这四个城市的人口密度. 3.某农民搞科学养殖,对一头猪五个月的重量情况记录如下: 猪重量情况统计表 4 110 选择适当的统计图表示出来,通过这个统计图说明了什么? 4.为了调查本班同学对各国动画片的喜欢程度,小亮对班内20名同学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1)请完成表格; (2)根据上表画一个反映喜欢各国动画片人数的条形统计图. 能力提升 5.学校为了更好地安排学生的早自习时间,对九年级的600名学生如何到校的问题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 学生总数骑自行车坐公交车步行其他 250 300

(1)分别制成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2)观察图形,回答下面问题: ①哪种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以每种方式到校的学生数? ②哪种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以每种方式到校的学生数占总学生数的百分比? 6.如图是华扬商场5月份销售A,B,C,D四种品牌的空调机销售统计图. (1)哪种品牌空调机销售量最多?其对应的扇形的圆心角为多少度? (2)若该月C种品牌空调机的销售量为100台,那么其余三种品牌的空调机各销售多少台? (3)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该月这四种空调机的销售情况.

参考答案 1.答案:200 2.解:(1)A城市的人口密度:300÷20=15(万人/万平方公里); (2)可以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3.分析:各数据之间彼此联系着,所以要用折线统计图,通过对统计图的观察或对统计表的分析,说明猪在第2个月到第4个月增重速度快,从第5个月增重速度放慢. 解:选择折线统计图,如下图. 第2、3、4三个月是猪增重较快的时期,而从第4个月以后,猪的增重速度就逐渐放慢.4.解:(1) 国别中国美国日本其他 30% (2)如下图.

统计学第三章练习题

第三章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 一、填空题 3.1.1 是指一组数据向其中心值靠拢的倾向。 3.1.2 加权算术平均数受两个重要因素的影响,一个是;另一个是各组变量值出现的。 3.1.3 计算比率的平均数时,如果已知比率及其基本计算式的分母资料,则采用。 3.1.4 计算比率的平均数时,如果已知比率及其基本计算式的分子资料,则采用。 3.1.5 是计算平均比率或平均发展速度最适用的一种方法。 3.1.6 是指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变量值。 3.1.7 是指将按大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划分为四等分的三个变量值。 3.1.8 是指将按大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划分为10等分的9个变量值。 3.1.9 在数据分布呈时,算术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三者相等。 3.1.10 是指非众数组的频数占总频数的比率。 3.1.11 上四分位数与下四分位数之差的简单算术平均数称为。 3.1.12 各个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称为。 表 3.1.13 总体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其的离差平方的平均数,通常以2示。 3.1.14 皮尔逊测度法就是利用算术平均数与众数的关系来测度数据分布的一种方法。 3.1.15 是指用标准差的三次方除三阶中心矩计算偏态系数的一种方法。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3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填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3.2.1 先将一组数据的变量值按一定顺序排列,然后取某一位置的变量值来反映这些数据的一般水平,把这个特殊位置上的数值看作是平均数,称为()A.数值平均数B.位置平均数C.离散系数 3.2.2 算术平均数反映的是数据分布的什么特征

A .集中趋势 B .离散趋势 C .偏态趋势 3.2.3 根据算术平均数的性质,下列表达式正确的是 ( ) A .0)(=∑-f x x B . 0x x f -=? C .2()0x x f -=? 3.2.4 如果分布数列中各变量值呈几何级数变化或频率分布极不对称,计算平均数的常用方法是 ( ) A .算术平均法 B .几何平均法 C .调和平均法 3.2.5 用各组的组中值代表其实际数据计算算术平均数时,通常假定 ( ) A .各组数据在组内是均匀分布的 B .各组次数相等 C .各组数据之间没有差异 3.2.6 当数据分布为右偏分布时,算术平均数与中位数、众数的关系表现为 ( ) A .o e M M x << B .e o x M M << C .o e x M M << 3.2.7 离散程度测度指标中,受极端值影响最大的是 ( ) A .平均差 B .标准差 C .全距 3.2.8 平均差与标准差的主要区别在于 ( ) A .说明问题的角度不同 B .对离差的数学处理方法不同 C .计算对象不同 3.2.9 标准差系数消除了 ( ) A .总体单位数多少的影响 B .平均数大小和计量单位的影响 C .离散程度的影响 3.2.10 直接使用标准差比较分析两个同类总体平均数的代表性,其前提条件是 ( ) A .两个总体的标准差应该相等 B .两个总体的平均数应该相等 C .两个总体的离差平方和应该相等 3.2.11 下列指标中,实际应用最广泛的离散程度测度指标是 ( ) A .平均差 B .标准差 C .离散系数 3.2.12 皮尔逊测度法就是利用算术平均数与众数的关系来测度数据分布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