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线段、射线和直线》评课稿

四年级《线段、射线和直线》评课稿

四年级《线段、射线和直线》评课稿
四年级《线段、射线和直线》评课稿

四年级《线段、射线和直线》评课稿

x老师执教的《线段、射线和直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度量的第一课时,属于图形与几何这一领域的内容,是在二年级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和提高,加深对图形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这节课,刘老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恰当定位教学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环环相扣,较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过渡自然

刘老师从生活情境引入新课,通过教师的提问:“线段是怎样的一种图形?”将问题的焦点指向对线段本质特征的认识,然后以此为基础,引入对射线和直线本质特征的认识,最后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线段、射线和直线”三种图形的异同,沟通了概念间的内在联系,每个环节的过渡非常巧妙,独具匠心。比如在教学只显示,直接从练习中引入,这样的引入不留痕迹,水到渠成。

二、课堂趣味性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陈老师这节课,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理念,

开课伊始,刘老师用多媒体课件,以鲜明的色彩和生动的画面,演绎了激光从地球发送到月球的全过程,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拓展环节中,探究经过一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同时经过两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这一知识时。教师抓住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巧设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习得知识,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让知识神圣烙在学生的脑海里,可谓一举多得。

三、注重数学核心素养——空间观念的培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作为“空间与图形”的基础性内容,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必不可少,这节课中,刘老师在教学射线时,以直观形象的画面作支撑,借助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闭眼想象,结合教师的语言“延伸再延伸,越来越长,越来越远”等描述,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了无限长的含义。在游戏环节,学生要先做出选择必须先想象,到底是经过一点还是同时经过两点画的直线多,这就对学生空间观念培养最好的范例。另外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极限思想、类比思想方法等。

四、PPT课件与课堂深度融合,课件展示和黑板板书相得益彰

这节课中,几处课件展示运用恰到好处。一是情境引入环节,以鲜明的色彩和生动的画面,演绎了激光从地球发送到月球的全过程,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二是形象生动的演示了激光

在宇宙中不断地延长再延长,通过直观感知,在头脑中建立“无限延长”的含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无限延长的含义。

教学永远是门缺憾的艺术,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如果说这节课还有商榷的地方,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说因为直线没有端点,所以说直线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这显然是错误的,线段有两个端点,但是线段也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二是,在教学射线时应该把画图与课件结合起来,为什么只画一个端点,你能结合课件讲一讲吗?这个端点就好比地球,这样学生的理解可能更透彻。三是游戏环节,教师反复强调过一个点,同时经过两个点的意思,既耽误了教学时间,又冲断了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总之,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扎实,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最新四年级数学评课稿3篇

四年级数学评课稿3篇 吴良平 这节课,陈四年级数学评课稿3篇 一、四年级数学评课稿3篇 老师在出示例1:92÷30的时候就让学生进行估计商是多少,并且说出估计的方法.而后进行笔算以后,又引导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来验证计算的正确性,商3乘除数30是90,说明商3是正确的. 二、重视算理 在教学时,教师以清晰的理论、与直观图形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最后形成计算技能. 三、教师重难点讲解点拨到位,计算步骤明确. 每次在进行计算时,梁老师总是先让学生观察除数是两位,然后让学生看被除的前两位数是否够除,不够除怎么办?最后引导学生准确找到除数和商的位置. 三、重视计算练习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有直接计算题,有列式计算题,有判断题,而且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教师总结及时到位,让学生明白计算方法和容易出现的问题.特别是最后,教师从除的顺序、商的位置和余数的大小三方面,让学生更加清楚了笔算除法,配上顺口溜帮助学生掌握笔算除法. 五、整堂课教师注重学生习惯的培养,鼓励大家积极踊跃发言,书写要规范,教师的板书也为学生做了很好的示范.

建议:1.( )里最大填几?“几”应该强调是哪个整数. 2.例题教学时,因为前后单位不一样,教师应做适当强调. 3.用格子图表示算式意义时,应先告知学生每一列的格子数是10,便于学生进行合理分配. 2017-2018四年级下册数学评课稿 吴良平

听了周老师《平均数》一课,现结合本次教研活动主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应用意识”谈自己几点体会: 选材丰富多样 平均数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一个虚拟的数,学生不易理解,教师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生活中平均数的广泛应用,掌握平均数的含义.教师课前搜集了很多资料:本班学生考试成绩、平均身高、平均气温、平均年龄等等,选取了这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例子,丰富了学生的活动体验,更能体会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 方法引导准确 出示了表格后,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能从中知道哪些信息?通过学生发言,知道了可以比出谁收集的水瓶最多、谁最少.教师还鼓励学生说:用比较的方法获得了新信息.学生的表达得到了赞许,思考更加积极了.在此基础上,又让学生提一个关于平均数的问题,将学生引导了本节课的知识上,学生通过自学,独立解决.在交流汇报中,从而引出什么叫平均数,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除以份数或移多补少,并且以动画的形式,让学生从感官上真正接受,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让学生由被动学习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练习完善知识 练习中又将生活与平均数联系了起来,又一次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第一题明确了平均数的范围,第二题小结出了平均数的意义,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第三题平均数还可以用来进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公开课《观察物体》课堂实录及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公开课《观察物体》课 堂 实录及评课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上册数学P38 例1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2、使学生知道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一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3、能辨认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4、学会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重点: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教具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盒子等。 、教学流程师:看看它是谁?(课件展示从储钱罐、电视机的上面、前面、侧面看到的不同形状的图片。)生1、2……:储钱罐的上面、电视机的侧面师:对,同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各不同,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版书课题:观察物体)师:请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课桌上准备好的小药箱,注

意:人动箱不动,你看到了小药箱的那些面呢! 生: 师:刚才同学们观察到的形状角度一样吗?看到的形状一样 这些不同的形状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下面让我们再仔细观察小药箱吧!师:一次观察一个面,并在每个面上用一个字注明。如:看 到上面就标个“上”字。 生1、2、3……:汇报(上面、下面、左面师:不错!刚才同学们在观察的时候老师也观察了小药箱的每个面,猜猜老师是从那个方向看到的?课件出示。完成P38 填一填。(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师:(根据课件图片进行面的相对性教学):当你看到写有 小药箱”三个字的正面时会想到(生:(背面、后面、反面)师:看到上面会想到(生:(底面、下面)师:看到左面会想到(生:(右面)师:在刚才的观察中你发现了些什么?生:我发现每两个相邻面共一条边(一条棱)。有这样的棱8 条,这样的相邻面8 组

四年级上数学评课稿分段整理数据_苏教版

《分段整理数据》评课稿10月17日在黄海路小学听了两节课,一节是吴凌艳老师的《分段整理数据》,一节是王金秀老师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两节课都很好的体现“统计与概率”的内涵,让学生经历调查、研究、整理数据的统计过程,并进行数据分析。还听了王主任《聚焦“统计与概率”,发展数据分析观念》的讲座,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对统计与概率的教学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这对我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下面就听《分段整理数据》一课说说个人的一点想法:承前启后是关键 课前,吴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是“承前”。唤醒学生在第一学段对统计的记忆,例如问题在以前的学习哪些统计知识或生活中哪里运用到统计知识?就这个问题既让学生回想与统计有关知识,为本节课做好储备知识也在摸清楚学生的起点,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老师做出适当的点拨与总结。 有了课前的“承前”后,用“订鼓号队校服”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有要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的需要,开启本节课的学习。这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统计活动的实际价值。课堂教学行如流水 吴老师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度高。目标的关键就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分段整理数据进行统计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感受分段处理的重要性。吴老师通过“鼓号队队服”的情境,让学生逐步的认识到要解决订服装的问题就需要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怎么整理呢?根据服装的型号的问题有了“分段整理的数据”的认识,到呈现给服装厂厂长的是一张完成的统计表,这个过程就像流水一样水到渠成。最后,师的厂长身份、生的订校服老师身份的演绎很自然的就完成了对数据分析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快乐的、需要的、想参与的。学生对“分段整理数据”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这一知识点掌握到位,同时感受到统计的实际价值和必要性。由于问题是有学生想办法一步步解决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扶”到“放” 吴老师对老师的定位很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是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吴老师由开始的鼓号队队服问题和学生一起认识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到“火车票”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段整理数据,点拨式的分析数据,最后到“仰卧起坐”问题学生的独立完成。让学生很好的完成了“分段整理数据”这一知识的学习。“本节的学习是结束了,但学生分析数据的意识与观念却刚刚启程”。

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大小》评课稿 元志芳今天观摩了徐圆圆老师的《分数大小的比较》教学,整节课听下来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1.本节课非常完整,教师思路清晰,重难点把握准确,能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训练。张老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创设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营造了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 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交流、合作,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多媒体手段的运用非常恰当,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例如:讲第二个例题时,教师演示,动画清楚地反映出大小一样的图形分的分数越少,1份就越大,分的份数越多,1份就越小。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讨论时间充分,学生思维活跃,参与度广。学生积极动手参与、操作,有的学生折纸;有的画阴影,有的比较,学生讨论踊跃,每个学生都在活动、思考,教学效果比较好。整节课学生学得相当主动积极,不仅课堂参与程度高,而且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张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在讨论活动中分类例举——概括方法——探究意义——灵活运用。这样的教学,教师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这个案例给我最大的启示是,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

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也正是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学习和改进的的地方。

五年级数学上册《相遇》评课稿 元志芳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相遇问题,会用线段图整理数学信息和问题,重点要让孩子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能用两种方法解答相遇问题中求总路程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本节课教学设计和组织上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和我校的教学模式。具体体现在。 1、情境的创设贴近生活,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让学生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并能自主地分析并尝试解决问题,本着“从生活入手—抽象成数学问题---尝试解决方案—应用生成的知识解决更多问题“的思路展开教学。此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引领学生自主探索,搭建数学模型 本节课,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单单是一个相遇问题的“点”的学问,而是引领学生通过对这个“点”的探究,建构一种数学模型,形成解题策略。张茹老师在设计时大胆放手,首先给学生一个探究提示,放手让学生根据探究的提示,首先自己动手用线段图来整理信息和问题,然后根据线段图进行分析,逐步理解了数量关系,进而列出算式,建构数学模型;最后借助多媒体直观、多彩、形象、生动的演示,更加有效的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数量关系。整个活动过程注重了学生之间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意识,学生生的自主学习地位体现较好。

《观察物体》的评课稿

《观察物体》的评课稿 欣赏之处: 1、教学流程清晰。从摆一摆、看一看到画一画,指一指,说一说,比一比,接着归纳小结,巩固提高。 2、教师准备充分,从课件制作到正方体实物(12个),再到正方形图片(20张)。 3、能够在具体实物中让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归纳,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 4、教师注重方法指导。体现在观察的动作、方位、顺序等方面。 5、注重数学思维训练。体现在动手摆不同的图形,观察图形中颜色的变化,以及练习中学生再次搭建图形等。 6、教师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感受到图形的变化之美,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亲数学行为。 相关建议: 1、学生的学具应有所准备,丰富的学具才能让学生整体参与。 3、教师应更多的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敢说、会说,有条理的表述,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给与合理性、积极性的评价。 4、观察的结论虽比较难,但教师应给予学生时间,让学生充分观察、比较、讨论,从而得出结论。 5、画图是重要环节,教师应指导并作出评价。 夏林成:《观察物体》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通过观察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观察经验,深化对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袁文老师在教学时能紧扣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正方体木块),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比如,让学生上台摆正方体,让每个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小正方体,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这一操作活动,充分为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探索空间。学生要考虑从什么方向观察,物体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怎么才能把这些特征表现出来。这看似简单的过程,却是一种有价值的数学活动,能较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张洪燕:《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中,袁老师始终以高度的热情,激起学生积极的求知欲,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建议:1、老师上课很亲切,一直面带微笑,但激情不够,语言没有节奏感 2、观察时教师最好能指导学生要有一个顺序,我们观察物体一般是从正面到侧面再到上面。 总之,这是一节很精彩的课,非常感谢给我这么好的一次学习机会! 李亮:周三是我们教研活动日,这次所评的数学课,是袁老师和公开课,三年级下册的《观察物体》, 《观察物体》这节课,袁老师能够较好的抓住教材的重点,层次鲜明的设计教学过程,利用实物、图片、课件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感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刘雪梅老师上的《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知识后来学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于是刘老师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想法: 一、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主动参与其中。尤其是在教学的一开始如果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刘老师选择了一段录象《盲人摸象》,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把他们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紧接着,刘老师出示一个学生最熟悉、最喜欢的恐龙玩具,更加刺激了学生。这时候学生的眼球还会不盯着老师吗? 二、环节清晰、环环相扣,语言简洁亲切,过渡自然顺畅。

作为一个新手,能把这堂课上得这么成功,真是难能可贵,从故事导入新课,到观察恐龙讲授例题,从组织小组观察玩具,到猜一猜小兔手里抱的物体是什么形状,从智慧岛大量的练习到精炼的小结,整堂课的环节清晰,而且过渡语设计的自然顺畅,所以环环相扣,语言比较简洁,没有过多的废话,整堂课显得干净利落,没有拖泥带水。 张老师在语言上也很有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口味。例如:在玩猜一猜的游戏的时候,刘老师是这样问的“猜猜我们谁来我们班做客了?”在小组活动观察玩具的时候,要求学生“悄悄地告诉你的小伙伴你坐在玩具的哪个位置?看到了玩具的什么”……里面的“做客、悄悄地”就象是讲故事、玩游戏一样。而且刘老师语速不紧不慢,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识,建立了空间观念。 三、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刘老师紧紧抓住了“谁站在物体的什么面,看到了什么”,从而突出了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这样就突出了重点。又通过猜猜小兔子手里抱着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从学生的错误出发,强调了要全面的了解一个物体,就要从各个角度去观察,而不能只从一个面去观察,这样又突破了难点。所以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四、让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画角》评课稿 精品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画角》评课稿《画角》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并会用一副三角尺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本节课是该单元的最后一课时,内容是学习了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的基础上来学习会画指定度数角的内容的。 学习的内容大致有几项会用三角尺来画30度、60度、90度的角;灵活运用三角尺来拼一拼,再画一画某些较特殊度数的角,如90+90=180度、30+45=75度、30+90=120度、45+90=135度、60+90=150度、45+60=105度等;以及会用量角器画任意的角。 课堂上师生配合默契,气氛热闹。 学生对那些特殊的角都容易接受。 之后,教师抛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谁能画一个65度的角?紧接着所有的学生都动手用三角尺在纸上跃跃欲试,可不久,全都困惑了,卡了。 甚至有的学生产生了质疑不可能画出65度的角啊有了问题,就必须解决,学生产生新的学习*。 教师有目的的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接着师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在实践中掌握了画角的步骤。 整个教学程序设计较合理。 在提倡新的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这节课在教学目标上达到了以下几点要求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能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掌握用三角尺画30度、60度、90度这些较简单的角及三角尺拼出的某些特殊的角及量角器画一个任意角的方法; 2、在教学思考方面,教师能有序地引导、演示,学生在参与观察、操作实践中,发展了学生和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课堂中学生体会数学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能清晰、有条理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学会了独立思考,对数学问题能进行分析和反思。 3、在解决问题方面,正节课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画角的步骤的过程,发展了学生观察、操作、猜想、实验、归纳等解决问题的一般能力。

【北师大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观察物体说课稿

《观察物体(二)》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我说可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观察物体》的内容。 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习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几何体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几何组合体。这些内容都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教材呈现的几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搭成的几何组合体,让学生从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获得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的表象,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和学生的认识,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情感与态度:在探究图形变化的过程中感受乐趣,学会欣赏数学美。 把教学重难点确立为:使学生能够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感受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二、教法学法 1.教法: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活动方式,对 1

于小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特别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教具学具,让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的探究活动,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2.学法: (1)实践操作法:新课标规定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应该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各种活动发展自己的智慧。学生自主拼搭物体,并将观察到的图形记录下来,通过动手,亲身体验感知,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2)自主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主动探索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以猜一猜的形式,从已有知识引入新课,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生活经验明确研究主题。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 (二)探索新知 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手拼搭,进行观察、对比,培养空间能力。自己发现总结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小组合作动手拼搭,在探究图形变化的过程中感受乐趣,学会欣赏数学美。 (三)巩固拓展 通过层层递进的观察和拼搭活动,使学生亲历从三维图形到二维图形和从二维图形到三维图形的转化过程,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总结与延伸 2

一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一年级组教师在课内比教学活动中,选择《观察物体》同课异构。纵观一年级的这3节比武课,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倾听的习惯这两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现在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听课的感想。 一、学习材料的选择 观察物体一课,教材编写者帮学生选择的学习材料是小朋友的存钱罐。从该玩具的前后面与侧面观察到的样子不一样。有的老师建议用规则的长方体的粉笔箱,这样就地取材,便于学生观察。长方体有其特殊性,平视的时候,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观察到的结果,可能是相同的。选用不同的学习材料,观察到的结论是不相同的。那么作为老师,如何做到数学知识的科学准确呢?我们不妨这样小结: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方向平视观察(只观察一个面),看到的样子可能不一样。 二、学生能力的发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能力的发展与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需要所有科任教师通力合作。不分年级,不分科目,朝夕努力。倾听是低年级培养孩子的重要学习习惯之一,而本课的能力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今天我着重说说

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在本课中的体现。 首先说观察能力。本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现在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观察的方法要做到如下四点:①观察的角度——平视。视平线与物体的最高点保持一致,学生只能看到物体的一个面。这样观察的目的是考虑到孩子年龄小的特点,尽量让观察结果简单可述。一(1)班的李老师,把放学具的板凳托起来,与孩子的视线等高,这样保证观察方法的示范性。②这节课应该让孩子在观察时,有意识的渗透有序观察。在一(3)班的课堂中,当孩子观察本班同学的照片时,孩子观察到的结果是零零散散的。老师应该引导孩子,我们学习方位前后左右,那么我们可以按方位有序观察,有序陈述。③如何引导学生小结观察结论,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把前面与后面观察到的结果比较有什么不同;左右面观察的结果又有什么区别?④观察物体的目的最终是发展学生的空间感。观察能力在观察的基础上如何向空间感提升,要发挥想象的作用。李老师就是这样做得,在例题学习时先观察说结果。在练习时反之,先猜想,再模拟观察验证结论。这样让观察插上想象的翅膀,发展学生的空间感。只有这样细致的指导,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才不是一句空话,才能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基。 再来说说倾听习惯形成的5个标志:①眼睛注视发言人; ②能择关键词做倾听笔记;③能复述别人的发言内容;④能

最新四年级数学《最常见的数量关系》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最常见的数量关系》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最常见的数量关系》评课稿 今天听了史**老师执教的《最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中,史老师注重学生的读、写、理解、应用的能力,教学效果良好。 1、新课导入,史老师结合生活实际,客车、摩托车、农用拖拉机、轮船等的速度,为学生呈现了实际的生活例子,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助于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得更为透彻。 2、教学中注重了引导、尝试、发现、归纳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史老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了引导,引导学生读出、写出速度这样的复合单位,并在引导中发现,共同总结速度的正确写法、读法,速度、路程的理解,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内容清楚,层次分明,从速度的读、写开始,自然过渡到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熟练掌握了本课内容。 4、教学中,史老师设计的练习针对性强,有梯度,无论是判断题,还是根据算式说出表示什么,还是表格形式灵活求出路程、速度、时间等,特别是最后一道限速题,解决实际问题,将数量关系有效融合,锻炼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建议:课堂练习有梯度,但在安排上应该调整,如把根据算式说问题放到后面,学生通过前面的练习再做这样的题会更容易些。 人教版中考古诗文默写总汇 七年级上册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2、绿树村边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过故人庄》) 3、《过故人庄》中,写出了农家的劳动生活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形容禅院环境幽静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寄托了作者思念之情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7、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刺不顾国家艰难,只顾吃喝玩乐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晏殊的《浣溪沙》中情致缠绵,音调谐婉,对仗工稳,宛如天成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正入万山圈子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10、兴尽晚回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如梦令》) 11、朱熹的《观书有感》中蕴含不断学习新知识,就能达到新境界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论语>十则》中有一句强调了交友之道,具体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童趣》中写观察蚊子时间长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天净沙秋思》中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孤寂愁苦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最能表现作者乡愁的句子是:

《认识角》评课稿

《认识角》评课稿 禅堂中心学校吕雅婷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听了李老师执教的《认识角》一课,走进李老师的课堂,从她从容的教态、清晰的思路可以看出新课程的理念她能较好地把握并贯穿始终。李老师是按照“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图形,创造角并认识角有大小,体会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初步了解用重叠的方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的,做到了思路清晰,有条有理,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综观全课,具体地来说,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一、密结合生活情境,逐步抽象,建立角的表象 学生在生活中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在本课中,李老师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的常见物品中引入新课,例如剪刀、数学书、钟面等等,让学生先找找哪里有角,然后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哪里是角,再由教师描出一个角,从而抽象出角的图形,指出这就是角,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角的特点,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学生能初步认识角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1个顶点,2条直直的边)让学生再回归生活,从周围实物上找角,既深化了学生对角的认识,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 在本课中,李老师非常重视操作,从一开始让学生任意拿三根小棒,任意去掉一根,变成角,以小组为单位创造角。学生通过亲自操作,

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认识到创造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折一折、搭一搭、剪一剪、画一画、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最后欣赏生活中美的、实用的角的环节,也使学生意识到角的普遍性,以此作为本节课的结尾,让孩子们带着发现的眼光在生活中找一找,也渗透了一种数学应用意识。 三、能发挥老师的示范作用,在指令学生操作前做到详尽要求学生,体现老师成熟老练的一面 李老师的规范画角,精心设计板书,在要求学生画角之前,沉着耐心作引导,强调操作的步骤并让学生自己来说说画法,让学生的动手有依据可循,避免盲目瞎画和操作不规范,有意识地促成操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为了让努力更有方向,也希望在以后的课堂能做得更好,在这里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和研讨。 一、在“玩角”环节中,老师先演示角的张合,学生跟着玩后马上小结,再进行比角活动。这里顺序颠倒了,老师没有大胆放手,自己演示说得较多,怕学生不会“玩”。其实可以指示学生把活动角拉开闭合,观察角的变化,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再来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上台分别做大角,做小角,再跟黑板上的角来比较,在充分的操作和感官认识基本上再来小结:角的大小跟张口间的关系,这样就自然顺早畅,符合教学规律。 以上是我对李老师《认识角》一课课堂教学提出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和建议,教学相长,同行互促,教研提升,希望我们通过对此课的研究,取长补短,共同成长。谢谢大家!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04 《观察物体(二)》说课稿

《观察物体(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第二课时。下面我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设想,不妥之处,恳请各位教师指正。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教材地位作用分析)——参考教学参考书 《观察物体(二)》是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与形状的认识,是小数教学中的重要基础内容之一,也是小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数学知识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课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从不同角度(视角)观察物体位置与形状的基础上学习的。 教材选取学生熟悉的空间环境和物体,通过从相同的角度(视角)位置观察、认识不同几何组合体形状的活动,认识、感悟从相同角度(视角)观察不同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丰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观察、思考、判断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铺路奠基。 二.学情分析(根据考评要求,可不说) 因为年龄特征决定了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奇好动,虽具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通过前面从不同方向角度观察认识简单物体的形状的学习,具一定的初步观察思考判断能力和左、右、前、后的二维空间观念,但却十分稚嫩;同时又存在个体差异,多数学生思维活跃,数学兴趣浓厚,表现欲望强烈,少数学生缺乏积极性,学习被动,基础较为薄弱;部分学生新知基础遗忘。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拟将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知识与技能:能辩认从前面或上面或左面等相同视角位置观察不同的正方体几何组合体时看到的图形形状,初步感悟体会和学会从相同位置观察不同几何物体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及其摆法; 2.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主动经历几何体的“摆”、“看”、“画”、“连”等操作与观察、合作交流、思考、判断、自主探索活动过程,获得观察物体形状平面表象,丰富发展空间观念与观察、思考、判断等推理能力与表达、团结协作能力。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011年度最新小学语文示范课评课稿

2011年度最新小学语文示范课评课 稿 小学语文观摩课评课稿 白塔小学 辛勤

今天上午,观摩了三位老师的展示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他们的课品如人品,他们的课不是做秀,也没卖弄,让人所能感受到的是他们对教育深深的挚爱和对学生真诚的关爱! 首先,范莉莉老师的课给人第一感觉是真实。比如说,导入时的游戏,“1月1日是什么节日?10月1日是什么节日?……”许多学生回答不上来,这可以看出范老师课前没有跟孩子们说过“悄悄话”,这样有缺憾的课才是真实的,才是美丽的!我们的公开课不是表演,在这里范教师的如果能沉着一点,耐心地告知学生,很自然很巧妙地过渡到自己的预设中来,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其次,范老师有深厚的语文基本功。大方、流畅的粉笔字,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尤其是声音甜美。但我们遗憾的是没有听到范老师的那带有童音的动情的范读,如果范老师不用课件录音读,而是自己深情地吟诵,这样效果会更好。课件上画面加上动作,干扰了学生对诗歌美丽语言的感受,致使读完以后,有个小孩说“老师,声音小了听不见”。我想,可能是视觉干扰了学生的听觉吧,再说,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非常重要。 当我们还沉浸在节日的快乐气氛中,童娟老师为我们送上了《妈妈的账单》这一课。这节课,对于上课的学生而言,是一种幸福,对于听课的教师而言,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在这里,要感谢童老师,让所有的学生,所有的听课老师沉浸于她的情感课堂,同时,心灵为之一震!5月10日,是母亲节了,我们为人儿女的,不能以工作繁忙为借口,应该常回家看看!应该为我们那可亲可敬的母亲做些什么?我相信,在师生情感推向高潮的时候,没有谁不想念自己的妈妈,这正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体现,这就是所渭的诗意课堂,诗意语文。不过,如果童老师的音调再低沉些,语速再缓慢些,能做到语言的抑扬顿挫,这一定会催人泪下的。 当我们的心头还回荡着《烛光里的妈妈》的旋律的时候,季益波校长又为我们送上了精美绝伦的《普罗米修斯》,我认为季老师这节课上得大气,浑然天成、人课合一。 在这里,我想借用几句诗来评价一下季老师的课。 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环节——一枝一叶总关情 过渡——嫁于春风不用媒 小结——似曾相识燕归来 氛围——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是一节高品味的语文课,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有品词析句、潜心会文的过程、有听说读写的训练,这就是语文课。同时,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如春风化雨,点点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有巧妙的点拨,由衷的赞美,热情的鼓励,颇有大家风范,课堂意境的渲染更是独具匠心,当学生情感达到高潮的时候,季老师戛然而止,恰到好处,学生意犹未尽,“英雄”的韵律余音绕梁,三是不绝。 总之,今天的三节观摩课各有特色,各有千秋,虽然存在一些缺憾,但犹如维纳斯并不因为断臂而影响了她的美丽。今天的三节课也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

四年级评课稿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平移》例3评课稿 韦凤利 杨老师执教的四年级数学下册《平移》例3一课,我觉得这节 课突出了重难点,我就来谈谈几点感想。平移这一概念对于二年级 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复杂。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把这些 概念用文字概括告诉学生,可能相应的练习学生会掌握得很好,而 到实际生活中如何化抽象的概念为通俗易懂的生活现象呢?课前杨老 师收集了一些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图(游乐园的游乐项目)如:游 览车、摩天轮、风车等,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 有数学。 一、从动态的素材中抽象出数学概念。 本节课杨老师运用多媒体“动”的特性,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各种电教手段,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形象,更具趣味性,为 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如:在初步认识 平移时,课件先整体呈现一组画面,再逐一的放大,给学生提供了 丰富的表象认识。同时通过课件的演示,动态地呈现了平移的全过程,有助于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与把握。又如:当学生对“平移” 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又提供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让学生 观察、判断,加强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把握。在操作验证时,课

件上的小树可以随机点身上的每一个点进行移动,解决了学生回答 随机性的困难,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二、在丰富的活动中理解数学概念。 “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正如著名心理学家 皮亚杰所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这节课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学生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了发展。 平移的现象在生活中虽随处可见,但平移的特点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很难。于是,教师用动作的准确性(用手势比划、肢体演示) 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在教学平移的现象时,教师让学生用手势比 划平移的运动方式;在教学物体往垂直方向平移时,我让学生用身 体演示电梯上下运动的方式。让学生在比划演示中感知平移、旋转 的运动方式。 三、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能正确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和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是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杨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机会,并让学生想办法验证得到正确的结果,先让每个学生通过数一数、移一移,明确移格的方法,再让学生数一数,小组交流讨论,

《直线_射线和角》评课稿

《直线,直线,射线和角》评课稿 评课人黄少波 感谢朱老师给我们一次学习的机会。朱老师的态度非常认真,也非常虚心,试教了很多次。我听了她的几节试教课,一节比一节精彩,一节比一节趋向完美。 本节课有几个地方值得我学习: 一,思路清晰,处理得当。 由于学生以前已经学过线段,朱老师就从画线段入手引入新课,让学生观察线段,说说线段的特点。画好一条线段后,老师顺势擦掉了一个端点,就过渡到射线的学习上。学完射线后,再擦掉线段的两个端点,直线就形成了。三种线形的过渡比较自然,顺理成章,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轻松。 二、注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 通过眼看、动口说、动手画、动脑思让学生观察、想象、体验、操作、思考、概括从而建立线段、直线、射线和角的概念。 三、动手实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朱老师留足了时间让学生深入的感悟学习材料,能充分展开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渐建立概念。比如,探究“经过一点可以画多少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经过两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这几个问题时,朱老师让学生画了,体验了,得到了准确的答案。在比如,通过小组活动,总结线段、直线、射线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师生交流尽量实现数学隐性知识的显现化,让他们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这三者之间的涵义和区别。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索能力。整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操作、猜想、验证、思考、概括等数学活动,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四、把握课堂知识的生成,演绎精彩课堂。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生命,有活力,有发展的潜能。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兴趣和需求、思考和灵感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异彩纷呈。朱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生成,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情况、新信息、新问题,重新调整教学结构,重组信息传递方式,把师生互动的探索引向深入,使课堂上产生新的思维碰撞,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从而使课堂更加精彩。而在前面的一节试教课中,在探究“过2两点能画几条直线?”这个问题时,有一个学生通过画图操作得出的结论是:过2两点能画3条直线。朱老师看了他画的,没做任何处理。我估计,直到上完课,这个学生也没弄清过两点到底能画多少条直线。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也包括我在内,对于学生预料之中的答案往往是满意的,对于预料之外的生成答案,往往重视不够,不是放之不顾,就是手忙脚乱,不会处理。而这节课,同样是在探究“过2两点能画几条直线?”这个问题时,朱老师发现了学生的错误,不是回避,而是给予正确的引导,在与学生对话交流中不断生成和构建,让学生在探讨、尝试中得出结论。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教学是不能做到绝对完美的。我对这堂课有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朱老师忘记讲了线段、直线、射线用字母表示法,后来自己察觉了及时补讲了。我觉得射线用字母表示法要强调一下,射线AB与射线BA 的区别,射线AB是以A点为端点,向B点方向无限延伸,而射线BA却是以B点为端点,向A点方向无限延伸。这里忽略的话,后面的练习七的第8题,有这样的要求,画出射线CB,我们班有少数学生出错,画成了射线BC,我其实上课还讲了射线AB与射线BA的区别,我还记得我当时还画了图,只是没有特别强调。这些出错的少数学生没有透彻的理解射线AB与射线BA是两条不同的射线。

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其实倪老师的这节课确切的说我是听了3次;从第一次的准备到第二次的改进再到这次课的形成;我们也一起讨论修改好多具体细节.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于是倪老师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整节课他讲学生分成4人一小组;分别坐在四个不同的位置;以活动课的形式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想法;有些不足之处或者不到位的见解望谅解. 一、以活动形式开展教学;实物展示;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倪老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在课堂一开始;倪老师就安排各个学生的座位;不同于常规的教学模式;小朋友们很有兴趣;一个个热情高涨;老师顺势提上课的要求.倪老师将自己在家里的储蓄罐从各个不同角度拍了几张照片;让学生猜猜是什么物体;学生各抒己见;一步步接近实物;老师及时总结观察物体要全面.同时倪老师给每个小组分发了一只不同颜色的小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次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开始仔细观察小象;这节有趣的数学课拉开了序幕. 二、教学环节生动有趣;步步紧扣. 分发小象完毕后;倪老师以一句“你愿意跟小象做朋友吗?”拉近了学生与小象的距离;也更加激发学生想要了解小象.“说说你在小象的什么位置”很自然的引出下一个知识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倪老师多次安排小组讨论汇报;小组各个学生交换位置观察等活动;这样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牢固的.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才是全面的、有序的. 但整节课下来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板书的安排还可以再设计简洁明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量还不是很大;我们对板书的要求自然会更高.其次新课标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淡化方位点;避免出现前、后、左、右;以免引起歧义.

学校四年级数学评课稿

评课稿—— 对于瑾老师《小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一课的评议 这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2、能够运用运算定律,合理、灵活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难点是:会运用运算定律和行直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教师在教学时设计了5个学习目标:⑴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你怎样列式解答?有几种方法?(3)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4)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适用吗?(5)在小数加减法计算中怎样算简便?教学目标比较明确,思路清晰;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注意启发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教学目标设计繁杂,容易冲淡主题。第一个教学目标过于笼统,容易把学生引向歧途。如学生或许会说“四个人中谁的成绩最好?”、谁比谁的成绩多几或少几?等。第二个教学目标中“你怎样列式解答?有几种方法?”列式只有一种,解答可以有两种。可以改为“根据条件你怎样列式?想想怎样计算更简便?”第三个教学目标“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我认为没有必要,不用说肯定喜欢第二种方法,因为这种方法计算简便,而且不容易算错。第四个教学目标

“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适用吗?”(学生一句话就可以解决——适用)因此可以改为“从简便计算中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前后对比得出结论:小数加减法也可以用整数加减法中的简便方法来计算。)第五个教学目标“在小数加减法计算中怎样算简便?”因为时间关系教师没有顾及到,但此问题纯属多余。教师应该在学生总结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之后,紧接着设计一些“小数加减法简便计算”一类的题目让学生加强训练(学生演板)从学生的训练中发现问题并纠正问题(可以让学生演板,学生评价,学生纠正)。2、教师课堂上的闲杂语言太多,往往一句话能以不同方式重复几次。 3、课堂训练内容远远不足,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根本无法掌握。如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做的对错只有学生自己知道。像“做一做”第二题中的四个小题,可以从四个小组中分别找一人演板,其余学生按小组分别要求做哪一题,做完后先同桌相互检查,然后再让学生对照自己的答案对演板的学生进行评价、自我纠偏。 4、缺乏拓展性练习题。数学课一定要有拓展性的训练,以达到培优的目的,不能优中差训练一刀切。另外,复习题的处理要切中要害,干净利落,不要拖泥带水,影响了新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