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观察物体评课稿

观察物体评课稿

观察物体评课稿
观察物体评课稿

观察物体评课稿

的身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了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非智力因素得到培养。

2、以人为本,亲身实践,自主探索,体验知识与经验的形成过程。观察物体的课重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这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活动为基础。牟老师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活动的形式力求做到生动活泼,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一次观察力求做到目的明确,反馈及时,并尽可能让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实实在在的体验。(1)

观察药箱,即从不同的方向观察长方体箱子,从而得出结论:不论站在哪个位置,都不能一次看完一个物体所有的面,但是至少能看到箱子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到这个箱子的三个不同的面。(2)观察并画出所观察到的面的形状,体会不同位置观察,看到物体的面可能不一样。尤其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教师的温

馨提示:你从哪个面去观察,就要正对着这个面;观察时,视线要垂直于物体的表面。这样的提示就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一些误差,值得我们借鉴。因为这其实的对于只能观察到一个面的最好方法。(3)观察立体图形中的圆柱和球,认识立体图形的正面、左右侧面、上面。这些不同层次观察,帮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印象深刻。(4)出示从一个角度所观察到的面,然后猜一猜可能是什么立体图形,比如从一个正方形可以想到时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从一个圆可以想到时球、圆柱、圆锥、圆台等等,这些活动可以进一步促进和完善学生空间观念。(5)两个立体图形放在一起的观察。通过观察组合物体,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注意让学生带着疑问有目的地再次进行观察,并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连一连”,从注意观察到的整体形象转向注意局部变化。

3、立足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本课的设计,各个层次的活动基本上是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和活动线索而展开的,但在活动的具体设计和组织安排上,又能对教材有所突破,作了一些更深层次的挖掘和细化处理,做到既尊重教材,又注意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加工,以利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能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有目的

地调整教材。如:先观察无标识的长方体,再观察有标志的长方体的药箱,就是对教材作了进一步的处理,这样的处理既尊重教材,又注意对教材创造性地加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又在教材的基础上稍微增加点了难度,例如圆锥和圆台以及四棱锥的出现,丰富了学生的图形知识。

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数学课堂上不是为学知识而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

力。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刘老师通过提问:为什么同样是在观察同一个物体,他们三个人却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呢?为什么看到一个正方形的面,有的同学猜是长方体的,有的同学猜是正方体的呢?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辨证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

五、板书设计简洁美观,高度概括了这节课所得出的结论。

下面我再讲一些自己的意见:

1、上课的节奏有点快,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有些学生不听课的就在那里闲聊。

2、在组织小组活动时,可能也是紧张,忘了先说活动要求再请小组长把玩具拿出来,而是先请小组长把玩具拿出来再说活动要求,这时候学生的兴奋点全在玩具上,没谁听老师的活动要求了。所以这里的组织教学做得不太好。

评的不对的地方,还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谢谢!篇二:观察物体评课稿

《观察物体》评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中,xx老师始终以高度的热情,激起学生积极的求知欲,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本节课有如下几个亮点:

1、从学生年龄出发,以生活经验为基础。教师在选用教学素材时都选用了学生所熟悉的材料,如:从图书箱入手,再到冰箱、捐款箱。选用这些物体,激发了学生已有经验,使学生建立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就能很容易地说出这些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同

时学生也感到了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了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非智力因素得到培养。

2、以人为本,亲身实践,自主探索,体验知识与经验的形成过程。观察物体的课重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这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活动为基础。黄老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观察实践活动。并设计了多层次观察。(1)观察有标志的实物,如捐款箱,体会不同位置观察,看到物体的面可能不一样。(2)观察无标志的实物,如观察长方体,体会一次最多看到几个面。观察正方体,体会每个面看到的都是正方形。(3)观察由两个正方体拼成的立体图形,认识立体图形的正面、侧面、上面。这些不同层次观察,帮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印象深刻,促进和完善了学生空间观念。

3、立足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各个层次活动,基本上是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和活动线展开的,但在活动的具体安排上,能有所突破,如:小测试,观察捐款箱,就是对教材作了进一步的处理,这样的处理既尊重教材,又注意对教材创造性地加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灵活使用习题。在书本上的最后一道题是“把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横着拼在一起,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看,看到几号图形?”教师还让学生把两

个正方体竖着摆。摆的方法不同,从同一角度看到的图形也就不一样。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作了铺垫。

5、学科间的整合。课结束时,老师出示古诗《题西林壁》让学生从诗中体会蕴含着的数学知识。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建议:

1、老师上课很有激情,声音很动听,如果能让这动听的声音在学生的脑海中多停留片刻,就更好了。如讲如何确定像长方体一样无明显标志物体的正面时,就一闪而过了。确定无标志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正是重点,因为第二课时以及四年级的正方体拼摆首先就是确定它的正面。

2、观察时教师最好能指导学生要有一个顺序,我们观察物体一般是从正面到侧面再到上面。

3、我觉得“想想做做”的第三题有必要通过挂图或课件展示让学生说说不同面的颜色。教师虽然通过实物长方体让学生说说,但从观察实物到立体图形是一个飞跃,也为最后一题的观察打好基础。

4、一个面的观察教师是否能做适当指导,因为要观察到物体的一个面反而是不容易的。

总之,这是一节很精彩的课,非常感谢给我这么好的一次学习机会!篇三:《观察物体》评课稿

《观察物体》评课稿

南昌大学附属小学红谷滩分校朱静涛

沈少霞老师上的《观察物体》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知识后来学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于是沈老师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想法:

1、从学生年龄出发,以生活经验为基础。教师在选用教学素材时都选用了学生所熟悉的物体,如:长方体,球体入手,选用这些物体,激发了学生已有经验,使学生建立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就能很容易地说出这些物体的侧面、上面和正面,同时学生也感到了

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了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非智力因素得到培养。

2、以人为本,亲身实践,自主探索,体验知识与经验的形成过程。观察物体的课重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这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活动为基础。郭老师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活动的形式力求做到生动活泼,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一次观察力求做到目的明确,反馈及时,并尽可能让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实实在在的体验。(1)观察药箱,即从不同的方向观察长方体箱子,从而得出结论:不论站在哪个位置,都不能一次看完一个物体所有的面,但是至少能看到箱子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到这个箱子的三个不同的面。(2)观察并画出所观察到的面的形状,体会不同位置观察,看到物体的面可能不一样。尤其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教师的温馨提示:你从哪个面

去观察,就要正对着这个面;观察时,视线要垂直于物体的表面。这样的提示就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一些误差,值得我们借鉴。因为这其实的对于只能观察到一个面的最好方法。(3)观察立体图形中的圆柱和

球,认识立体图形的正面、左右侧面、上面。这些不同层次观察,帮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印象深刻。(4)出示从一个角度所观察到的面,然后猜一猜可能是什么立体图形,比如从一个正方形可以想到时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从一个圆可以想到时球、圆柱、圆锥、圆台等等,这些活动可以进一步促进和完善学生空间观念。(5)两个立体图形放在一起的观察。通过观察组合物体,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注意让学生带着疑问有目的地再次进行观察,并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连一连”,从注意观察到的整体形象转向注意局部变化。

3、立足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本课的设计,各个层次的活动基本上是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和活动线索而展开的,但在活动的具体设计和组织安排上,又能对教材有所突破,作了一些更深层次的挖掘和细化处理,做到既尊重教材,又注意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加工,以利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能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有目的地调整教材。如:先观察无标识的长方体,再观察有标志的长方体的药箱,就是对教材作了进一步的处理,这样的处理既尊重教材,又注意对教材创造性地加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又在教材的基础上稍微增加点了难度,例如圆锥和圆台以及四棱锥的出现,丰富了学生的图形知识。

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数学课堂上不是为学知识而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刘老师通过提

问:为什么同样是在观察同一个物体,他们三个人却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呢?为什么看到一个正方形的面,有的同学猜是长方体的,有的同学猜是正方体的呢?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辨证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

五、板书设计简洁美观,高度概括了这节课所得出的结论。

下面我再讲一些自己的意见:

1、上课的节奏有点快,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有些学生不听课的就在那里闲聊。

2、在组织小组活动时,可能也是紧张,忘了先说活动要求再请小组长把玩具拿出来,而是先请小组长把玩具拿出来再说活动要求,这时候学生的兴奋点全在玩具上,没谁听老师的活动要求了。所以这里的组织教学做得不太好。

评的不对的地方,还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谢谢!篇四:观察物体评课稿

《观察物体》评课稿

本节《观察物体》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在三年级上、下两册教材里,已经先后教学了由2个、3个或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成的物体的正视图、侧视图和上视图,学生初步学会了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并用图形表示看到的形状。本节内容继续教学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相互转换,教材分两段编写。第一段在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成的物体上再摆一个同样的正方体,要求新摆成的物体的某个视图与原来保持不变;第二段是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一组正方体,这组正方体摆成并列的、不相连的两部分。安排这些教学内容,都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纵观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创“疑”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潜在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数学的存在,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课前老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立足于学生的认知起点,先巩固学生对4个正方体拼成的物体的正视图、上视图和侧视图的认识,然后设疑:猜一猜,如果再添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让这个物体的正视图不变,这个正方体可以添在哪些位置?从而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欲望,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将学生置于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布“动”境,让学生在动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发挥主体作

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学习新知,新课程也提出:有效的

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老师让学生通过摆正方体观察发现用几个正方体拼成的物体的三视图(正面、侧面、上面)之间的相互转换。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用六个正方体摆成一个物体,从上面、正面、侧面看到的两个面为)。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索能力。但此动又不是盲目的动,而是存在一定层次的,如在新授部分:第一层,先让学生猜猜如果正视图不变,正方体可以添在哪,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证明猜。第二层就只要学生在头脑中想像如果上视图不变,正方体可以添在哪,再让学生选择判断巩固认识。最后一层便让学生直接说出如果侧视图不变,正方体

可以添在哪。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多层次的发展和提高。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精设练习,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设计了两个环节的知识技能训练:思维判断、开放拓展。既巩固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回归生活广阔天地,应用数学。

在最后一环节,通过让学生用所学本节课的有关知识去设计一幢漂亮的房子,并算出房子的占地面积和房间总面积,教师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包含着数学问题的活动,学生在创作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

最新四年级数学评课稿3篇

四年级数学评课稿3篇 吴良平 这节课,陈四年级数学评课稿3篇 一、四年级数学评课稿3篇 老师在出示例1:92÷30的时候就让学生进行估计商是多少,并且说出估计的方法.而后进行笔算以后,又引导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来验证计算的正确性,商3乘除数30是90,说明商3是正确的. 二、重视算理 在教学时,教师以清晰的理论、与直观图形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最后形成计算技能. 三、教师重难点讲解点拨到位,计算步骤明确. 每次在进行计算时,梁老师总是先让学生观察除数是两位,然后让学生看被除的前两位数是否够除,不够除怎么办?最后引导学生准确找到除数和商的位置. 三、重视计算练习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有直接计算题,有列式计算题,有判断题,而且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教师总结及时到位,让学生明白计算方法和容易出现的问题.特别是最后,教师从除的顺序、商的位置和余数的大小三方面,让学生更加清楚了笔算除法,配上顺口溜帮助学生掌握笔算除法. 五、整堂课教师注重学生习惯的培养,鼓励大家积极踊跃发言,书写要规范,教师的板书也为学生做了很好的示范.

建议:1.( )里最大填几?“几”应该强调是哪个整数. 2.例题教学时,因为前后单位不一样,教师应做适当强调. 3.用格子图表示算式意义时,应先告知学生每一列的格子数是10,便于学生进行合理分配. 2017-2018四年级下册数学评课稿 吴良平

听了周老师《平均数》一课,现结合本次教研活动主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应用意识”谈自己几点体会: 选材丰富多样 平均数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一个虚拟的数,学生不易理解,教师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生活中平均数的广泛应用,掌握平均数的含义.教师课前搜集了很多资料:本班学生考试成绩、平均身高、平均气温、平均年龄等等,选取了这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例子,丰富了学生的活动体验,更能体会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 方法引导准确 出示了表格后,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能从中知道哪些信息?通过学生发言,知道了可以比出谁收集的水瓶最多、谁最少.教师还鼓励学生说:用比较的方法获得了新信息.学生的表达得到了赞许,思考更加积极了.在此基础上,又让学生提一个关于平均数的问题,将学生引导了本节课的知识上,学生通过自学,独立解决.在交流汇报中,从而引出什么叫平均数,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除以份数或移多补少,并且以动画的形式,让学生从感官上真正接受,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让学生由被动学习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练习完善知识 练习中又将生活与平均数联系了起来,又一次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第一题明确了平均数的范围,第二题小结出了平均数的意义,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第三题平均数还可以用来进

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朱老师的《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知识后来学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所以本节课中朱老师精心、巧妙设计以观察“小熊”的方位,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经过多次的磨课和试课,评课如下: 一、课堂教学中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本节课教学的一开始朱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从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入手。从猜谜语出示后,再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朱老师选择了以小熊为素材,让学生观察不同方位的小熊,并说说自己所站的位置看到了什么;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把他们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紧接着,以四人小组看看桌子上小象的物体,更加刺激了学生。这时候学生的眼球会盯着小象。不光是创设的情境抓住了孩子们好奇、好强、爱动手等心理特点,而且朱老师让学生用“我站在小象的,看到小象的。”在语言上也提醒孩子,在观察物体时,要全面的观察,如有分辨不出左右时,用模仿小象的动作,来分辨。今天课堂,朱老师的语言很淡定,例如:在揭示小熊玩具时,小朋友们看看老师手里这是什么?学生一致回答,是小熊。直接进入主题,你们在小熊的哪里?老师在小熊的哪里?再后来请两位学生上台来分别站在小熊的左右两侧,出示课件,问,哪位同学看到的图与课件上的哪一副图是一致的,学生纷纷举起手,请几位学生分别说出谁站在小熊的哪一面。这时,用小熊的的右手举着,左手放着,这样让孩子好分辨出左右面;最后,把小熊的两手都放下来,让学生分辨,这样会比较有难度,这时,学生必须要知道小熊的左右手的方位,否则就不知道你所占的是小熊的哪一面。接下来的环节,以四人小组看看桌子上小象的物体,分别站在小象的四个方位,把你所观察到的小象,“悄悄地告诉你的小伙伴,你坐在小象的哪个位置?观察到的是什么?”这样就像玩游戏一样。可以说老师很善于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在愉悦、主动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识,建立了空间观念。而且这些情境也确实有效、可行的。 二、让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得活动。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教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而是舍得花时间、空间给学生去观察、去展示、去评析。这样做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

四年级上数学评课稿分段整理数据_苏教版

《分段整理数据》评课稿10月17日在黄海路小学听了两节课,一节是吴凌艳老师的《分段整理数据》,一节是王金秀老师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两节课都很好的体现“统计与概率”的内涵,让学生经历调查、研究、整理数据的统计过程,并进行数据分析。还听了王主任《聚焦“统计与概率”,发展数据分析观念》的讲座,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对统计与概率的教学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这对我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下面就听《分段整理数据》一课说说个人的一点想法:承前启后是关键 课前,吴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是“承前”。唤醒学生在第一学段对统计的记忆,例如问题在以前的学习哪些统计知识或生活中哪里运用到统计知识?就这个问题既让学生回想与统计有关知识,为本节课做好储备知识也在摸清楚学生的起点,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老师做出适当的点拨与总结。 有了课前的“承前”后,用“订鼓号队校服”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有要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的需要,开启本节课的学习。这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统计活动的实际价值。课堂教学行如流水 吴老师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度高。目标的关键就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分段整理数据进行统计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感受分段处理的重要性。吴老师通过“鼓号队队服”的情境,让学生逐步的认识到要解决订服装的问题就需要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怎么整理呢?根据服装的型号的问题有了“分段整理的数据”的认识,到呈现给服装厂厂长的是一张完成的统计表,这个过程就像流水一样水到渠成。最后,师的厂长身份、生的订校服老师身份的演绎很自然的就完成了对数据分析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快乐的、需要的、想参与的。学生对“分段整理数据”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这一知识点掌握到位,同时感受到统计的实际价值和必要性。由于问题是有学生想办法一步步解决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扶”到“放” 吴老师对老师的定位很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是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吴老师由开始的鼓号队队服问题和学生一起认识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到“火车票”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段整理数据,点拨式的分析数据,最后到“仰卧起坐”问题学生的独立完成。让学生很好的完成了“分段整理数据”这一知识的学习。“本节的学习是结束了,但学生分析数据的意识与观念却刚刚启程”。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刘雪梅老师上的《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知识后来学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于是刘老师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想法: 一、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主动参与其中。尤其是在教学的一开始如果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刘老师选择了一段录象《盲人摸象》,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把他们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紧接着,刘老师出示一个学生最熟悉、最喜欢的恐龙玩具,更加刺激了学生。这时候学生的眼球还会不盯着老师吗? 二、环节清晰、环环相扣,语言简洁亲切,过渡自然顺畅。

作为一个新手,能把这堂课上得这么成功,真是难能可贵,从故事导入新课,到观察恐龙讲授例题,从组织小组观察玩具,到猜一猜小兔手里抱的物体是什么形状,从智慧岛大量的练习到精炼的小结,整堂课的环节清晰,而且过渡语设计的自然顺畅,所以环环相扣,语言比较简洁,没有过多的废话,整堂课显得干净利落,没有拖泥带水。 张老师在语言上也很有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口味。例如:在玩猜一猜的游戏的时候,刘老师是这样问的“猜猜我们谁来我们班做客了?”在小组活动观察玩具的时候,要求学生“悄悄地告诉你的小伙伴你坐在玩具的哪个位置?看到了玩具的什么”……里面的“做客、悄悄地”就象是讲故事、玩游戏一样。而且刘老师语速不紧不慢,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识,建立了空间观念。 三、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刘老师紧紧抓住了“谁站在物体的什么面,看到了什么”,从而突出了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这样就突出了重点。又通过猜猜小兔子手里抱着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从学生的错误出发,强调了要全面的了解一个物体,就要从各个角度去观察,而不能只从一个面去观察,这样又突破了难点。所以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四、让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观察物体》的评课稿

《观察物体》的评课稿 欣赏之处: 1、教学流程清晰。从摆一摆、看一看到画一画,指一指,说一说,比一比,接着归纳小结,巩固提高。 2、教师准备充分,从课件制作到正方体实物(12个),再到正方形图片(20张)。 3、能够在具体实物中让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归纳,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 4、教师注重方法指导。体现在观察的动作、方位、顺序等方面。 5、注重数学思维训练。体现在动手摆不同的图形,观察图形中颜色的变化,以及练习中学生再次搭建图形等。 6、教师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感受到图形的变化之美,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亲数学行为。 相关建议: 1、学生的学具应有所准备,丰富的学具才能让学生整体参与。 3、教师应更多的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敢说、会说,有条理的表述,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给与合理性、积极性的评价。 4、观察的结论虽比较难,但教师应给予学生时间,让学生充分观察、比较、讨论,从而得出结论。 5、画图是重要环节,教师应指导并作出评价。 夏林成:《观察物体》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通过观察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观察经验,深化对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袁文老师在教学时能紧扣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正方体木块),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比如,让学生上台摆正方体,让每个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小正方体,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这一操作活动,充分为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探索空间。学生要考虑从什么方向观察,物体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怎么才能把这些特征表现出来。这看似简单的过程,却是一种有价值的数学活动,能较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张洪燕:《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中,袁老师始终以高度的热情,激起学生积极的求知欲,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建议:1、老师上课很亲切,一直面带微笑,但激情不够,语言没有节奏感 2、观察时教师最好能指导学生要有一个顺序,我们观察物体一般是从正面到侧面再到上面。 总之,这是一节很精彩的课,非常感谢给我这么好的一次学习机会! 李亮:周三是我们教研活动日,这次所评的数学课,是袁老师和公开课,三年级下册的《观察物体》, 《观察物体》这节课,袁老师能够较好的抓住教材的重点,层次鲜明的设计教学过程,利用实物、图片、课件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感官,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评课记录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评课记录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评课记录《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这些平面图形都是平面直线图形,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于是重点在于对比构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难点在于理解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我在这节课中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和难点。本节数学课以数学新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为理解、突破集合图这个难点做好铺垫,关注了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注重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合作,小组讨论总结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同桌间、小组间互相交流,分工合作共同验证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充分体现数学以学为本,培养学生手脑并用,探究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发展。 二、遵循以发展思维为主线组织活动。 本节课主要以发展思维组织活动,即让学生带着问题活动,在活动中思考。让学生经历:问题——探究——初步结论——检验——结论的学习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三、练习少而精。 整节课只设计了三个练习,第一个练习判断图形,具有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在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的同时渗透了教学难点;第二

个练习判断题,不仅有趣,有吸引力,更能概括巩固全课的知识重点;第三个练习分图形,让本节课的知识得到拓展和延伸,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多样性和多变性。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进行验证、到最后得出结论的整个过程,处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为几何图的出现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深刻性。

【北师大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观察物体说课稿

《观察物体(二)》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我说可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观察物体》的内容。 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习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几何体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几何组合体。这些内容都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教材呈现的几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搭成的几何组合体,让学生从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获得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的表象,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和学生的认识,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情感与态度:在探究图形变化的过程中感受乐趣,学会欣赏数学美。 把教学重难点确立为:使学生能够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感受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二、教法学法 1.教法: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活动方式,对 1

于小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特别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教具学具,让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的探究活动,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2.学法: (1)实践操作法:新课标规定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应该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各种活动发展自己的智慧。学生自主拼搭物体,并将观察到的图形记录下来,通过动手,亲身体验感知,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2)自主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主动探索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以猜一猜的形式,从已有知识引入新课,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生活经验明确研究主题。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 (二)探索新知 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手拼搭,进行观察、对比,培养空间能力。自己发现总结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小组合作动手拼搭,在探究图形变化的过程中感受乐趣,学会欣赏数学美。 (三)巩固拓展 通过层层递进的观察和拼搭活动,使学生亲历从三维图形到二维图形和从二维图形到三维图形的转化过程,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总结与延伸 2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评课稿资料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评课稿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系,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学生对梯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一些了解,但对平行四边形有关知识比较陌生,通过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观察和探索,发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教学中王老师能抓住教材特点,层层深入,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重点突出。通过交流、动手绘制、练习等形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过渡自然,教学中善于鼓励,真诚关注学生自信心的树立。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关知识,能初步判断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及通过特点辨别是否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了一种宽松、平等的教学气氛,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充分让学生表达,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结论。 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1、注重理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教学的重点。 一上课我就让学生回想什么叫“四边形”,之后根据其概念让学生说出不同四边形的名称和特征,从而丰富了他们对四边形的认识。再运用多媒体演示来验证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由此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及其定义。 2、新教材把平行四边行和梯形放在一起进行教学。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根据对边是否平行、对边是否相等、对角

是否相等,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这样的问题情景,学生紧紧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动手验证,然后得出图形的特征和定义。利用这种分类方法归纳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为理解和突破集合图这个难点做好了铺垫,这样就关注了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整节课学生通过猜一猜、动一动、画一画、剪一剪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了他们动手操作能力、空间观念以及创新意识、及小组合作的意识。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体现数学生活化 让学生说一说我们身边哪些物体上有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通过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时时为生活服务,并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培养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本人的一点看法: 1、注意聆听学生的发言。 2、课堂教学走向体验。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课堂总结环节中可提问:“这节课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等来了解学生的收获。

最新四年级数学《最常见的数量关系》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最常见的数量关系》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最常见的数量关系》评课稿 今天听了史**老师执教的《最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中,史老师注重学生的读、写、理解、应用的能力,教学效果良好。 1、新课导入,史老师结合生活实际,客车、摩托车、农用拖拉机、轮船等的速度,为学生呈现了实际的生活例子,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助于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得更为透彻。 2、教学中注重了引导、尝试、发现、归纳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史老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了引导,引导学生读出、写出速度这样的复合单位,并在引导中发现,共同总结速度的正确写法、读法,速度、路程的理解,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内容清楚,层次分明,从速度的读、写开始,自然过渡到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熟练掌握了本课内容。 4、教学中,史老师设计的练习针对性强,有梯度,无论是判断题,还是根据算式说出表示什么,还是表格形式灵活求出路程、速度、时间等,特别是最后一道限速题,解决实际问题,将数量关系有效融合,锻炼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建议:课堂练习有梯度,但在安排上应该调整,如把根据算式说问题放到后面,学生通过前面的练习再做这样的题会更容易些。 人教版中考古诗文默写总汇 七年级上册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2、绿树村边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过故人庄》) 3、《过故人庄》中,写出了农家的劳动生活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形容禅院环境幽静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寄托了作者思念之情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7、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刺不顾国家艰难,只顾吃喝玩乐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晏殊的《浣溪沙》中情致缠绵,音调谐婉,对仗工稳,宛如天成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正入万山圈子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10、兴尽晚回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如梦令》) 11、朱熹的《观书有感》中蕴含不断学习新知识,就能达到新境界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论语>十则》中有一句强调了交友之道,具体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童趣》中写观察蚊子时间长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天净沙秋思》中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孤寂愁苦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最能表现作者乡愁的句子是: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知识后来学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于是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两点想法: 一、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主动参与其中。尤其是在教学的一开始如果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选择了自己的一段录象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把他们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紧接着,看看桌子上又有一个红布盖着的物体,更加刺激了学生。揭开一看原来是学生最熟悉、最喜欢的玩具—威尼熊。这时候学生的眼球还会不盯着老师吗? 不光是创设的情境抓住了孩子们好奇、好强、爱动手等心理特点,而且张老师在语言上也很有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口味。例如:在揭示桌上是什么东西的时候,老师是这样问的“猜猜我们桌上的小客人是谁呢?”再后来在你坐的位置上观察小熊,然后“悄悄地告诉小熊你坐在小熊的哪个位置?” ……里面的“小客人、悄悄地”就象是讲故事、玩游戏一样。可以说老师很善于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在愉悦、主动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识,建立了空间观念。更加注意了语言等方面一些细微的地方。而且这些情境也确实有效、可行的。 二、让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得活动。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教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而是舍得花时间、空间给学生去观察、去展示、去评析。这样做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牢固的。 这节课最主要就是设计了学生喜爱的威尼小熊这个形象。一开始让孩子们充分地观察后,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为了引导不同方向看到的也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04 《观察物体(二)》说课稿

《观察物体(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第二课时。下面我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设想,不妥之处,恳请各位教师指正。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教材地位作用分析)——参考教学参考书 《观察物体(二)》是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与形状的认识,是小数教学中的重要基础内容之一,也是小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数学知识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课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从不同角度(视角)观察物体位置与形状的基础上学习的。 教材选取学生熟悉的空间环境和物体,通过从相同的角度(视角)位置观察、认识不同几何组合体形状的活动,认识、感悟从相同角度(视角)观察不同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丰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观察、思考、判断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铺路奠基。 二.学情分析(根据考评要求,可不说) 因为年龄特征决定了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奇好动,虽具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通过前面从不同方向角度观察认识简单物体的形状的学习,具一定的初步观察思考判断能力和左、右、前、后的二维空间观念,但却十分稚嫩;同时又存在个体差异,多数学生思维活跃,数学兴趣浓厚,表现欲望强烈,少数学生缺乏积极性,学习被动,基础较为薄弱;部分学生新知基础遗忘。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拟将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知识与技能:能辩认从前面或上面或左面等相同视角位置观察不同的正方体几何组合体时看到的图形形状,初步感悟体会和学会从相同位置观察不同几何物体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及其摆法; 2.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主动经历几何体的“摆”、“看”、“画”、“连”等操作与观察、合作交流、思考、判断、自主探索活动过程,获得观察物体形状平面表象,丰富发展空间观念与观察、思考、判断等推理能力与表达、团结协作能力。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听课评课记录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听课评课记录 本案设计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学中老师以饱满的情感,生动的直观材料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了观察、操作、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特征的发现都是由学生研究、思考、归纳概括出来的,老师仅仅是设疑激疑,指点思路,引导思考,使整节课都在启发、探索中进行。学生学得很主动,知识和能力得到同步发展,总的来说有这样几个感受: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动力。但是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所以老师在上新授课之前,注意创设情境,用动听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了优美的学校环境中,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观察,积极地寻找图中的四边形。 二、创设条件,提供主体参与的机会 1、遵循学生形成概念的认知规律。小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心理过程一般是:动作、感知——表象——概念。在建立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概念的过程中,老师选了校园图景,引导学生观察、充分感知,然后动手画出观察到的四边形,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类,再根据四边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再进一步在老师引导下强化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最后,通过学生抽象概括形成规范语言。这样即体现了老师主导作用,又将小学生置于主体地位。

2、遵循以发展思维为主线组织活动。本节课主要以发展思维组织活动,即让学生带着问题活动,在活动中思考。让学生经历:问题——探究——初步结论——检验——结论的学习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三、密切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兴趣。 老师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借助计算机直观形象,色彩美观,富有动感的画面,设计到生活中去找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由生活实际到四边形和梯形的抽象过程,自然把外形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的物象与其几何图形联系起来,增强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源于生活的认识。 不足的是:利用计算机出示一些生活中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板书太少,应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板书出来。

四年级评课稿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平移》例3评课稿 韦凤利 杨老师执教的四年级数学下册《平移》例3一课,我觉得这节 课突出了重难点,我就来谈谈几点感想。平移这一概念对于二年级 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复杂。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把这些 概念用文字概括告诉学生,可能相应的练习学生会掌握得很好,而 到实际生活中如何化抽象的概念为通俗易懂的生活现象呢?课前杨老 师收集了一些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图(游乐园的游乐项目)如:游 览车、摩天轮、风车等,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 有数学。 一、从动态的素材中抽象出数学概念。 本节课杨老师运用多媒体“动”的特性,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各种电教手段,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形象,更具趣味性,为 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如:在初步认识 平移时,课件先整体呈现一组画面,再逐一的放大,给学生提供了 丰富的表象认识。同时通过课件的演示,动态地呈现了平移的全过程,有助于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与把握。又如:当学生对“平移” 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又提供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让学生 观察、判断,加强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把握。在操作验证时,课

件上的小树可以随机点身上的每一个点进行移动,解决了学生回答 随机性的困难,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二、在丰富的活动中理解数学概念。 “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正如著名心理学家 皮亚杰所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这节课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学生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了发展。 平移的现象在生活中虽随处可见,但平移的特点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很难。于是,教师用动作的准确性(用手势比划、肢体演示) 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在教学平移的现象时,教师让学生用手势比 划平移的运动方式;在教学物体往垂直方向平移时,我让学生用身 体演示电梯上下运动的方式。让学生在比划演示中感知平移、旋转 的运动方式。 三、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能正确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和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是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杨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机会,并让学生想办法验证得到正确的结果,先让每个学生通过数一数、移一移,明确移格的方法,再让学生数一数,小组交流讨论,

《观察物体》听课评课稿

《观察物体》评课稿 王正方 听了杜小江老师的《观察物体》这节课,我觉得有很多亮点值的我学习,现总结如下: 1、教师注重精心设计学生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积累活动经验。 教师在本课的设计上颇具匠心,她在对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进行综合分析后,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能够接受的难易程度,对部分内容做了一定的调整。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活动的形式力求做到生动活泼,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一次观察力求做到目的明确,反馈及时,并尽可能让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实实在在的体验。第一部分,出示学生喜爱的灰太狼,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并初步体会到观察一个物体,观察者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相同。第二部分,通过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学习新知。第三部分,在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引申到观察小猫玩具。让学生理解因前、后、左、右四个方向与被观察者完全相反,所以出现“面对面,而方向相反”的现象。辨认左、右两边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注意让学生带着疑问有目的地再次进行观察,并引导他们从注意观察到的整体形象转向注意局部变化,逐步领悟两者的差别。第五部分,课至尾声,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讨论公共汽车门应在汽车的哪一个侧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在生活得到科学地运用。最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忆观察物体的方法是“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连一连”, 2、教师立足于用好教材,尊重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 本课的设计,各个层次的活动基本上是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和活动线索而展开的,但在活动的具体设计和组织安排上,又能对教材有所突破,作了一些更深层次的挖掘和细化处理,做到既尊重教材,又注意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加工,以利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例题

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其实倪老师的这节课确切的说我是听了3次;从第一次的准备到第二次的改进再到这次课的形成;我们也一起讨论修改好多具体细节.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于是倪老师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整节课他讲学生分成4人一小组;分别坐在四个不同的位置;以活动课的形式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想法;有些不足之处或者不到位的见解望谅解. 一、以活动形式开展教学;实物展示;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倪老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在课堂一开始;倪老师就安排各个学生的座位;不同于常规的教学模式;小朋友们很有兴趣;一个个热情高涨;老师顺势提上课的要求.倪老师将自己在家里的储蓄罐从各个不同角度拍了几张照片;让学生猜猜是什么物体;学生各抒己见;一步步接近实物;老师及时总结观察物体要全面.同时倪老师给每个小组分发了一只不同颜色的小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次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开始仔细观察小象;这节有趣的数学课拉开了序幕. 二、教学环节生动有趣;步步紧扣. 分发小象完毕后;倪老师以一句“你愿意跟小象做朋友吗?”拉近了学生与小象的距离;也更加激发学生想要了解小象.“说说你在小象的什么位置”很自然的引出下一个知识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倪老师多次安排小组讨论汇报;小组各个学生交换位置观察等活动;这样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牢固的.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才是全面的、有序的. 但整节课下来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板书的安排还可以再设计简洁明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量还不是很大;我们对板书的要求自然会更高.其次新课标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淡化方位点;避免出现前、后、左、右;以免引起歧义.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画角》评课稿 精品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画角》评课稿《画角》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并会用一副三角尺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本节课是该单元的最后一课时,内容是学习了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的基础上来学习会画指定度数角的内容的。 学习的内容大致有几项会用三角尺来画30度、60度、90度的角;灵活运用三角尺来拼一拼,再画一画某些较特殊度数的角,如90+90=180度、30+45=75度、30+90=120度、45+90=135度、60+90=150度、45+60=105度等;以及会用量角器画任意的角。 课堂上师生配合默契,气氛热闹。 学生对那些特殊的角都容易接受。 之后,教师抛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谁能画一个65度的角?紧接着所有的学生都动手用三角尺在纸上跃跃欲试,可不久,全都困惑了,卡了。 甚至有的学生产生了质疑不可能画出65度的角啊有了问题,就必须解决,学生产生新的学习*。 教师有目的的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接着师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在实践中掌握了画角的步骤。 整个教学程序设计较合理。 在提倡新的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这节课在教学目标上达到了以下几点要求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能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掌握用三角尺画30度、60度、90度这些较简单的角及三角尺拼出的某些特殊的角及量角器画一个任意角的方法; 2、在教学思考方面,教师能有序地引导、演示,学生在参与观察、操作实践中,发展了学生和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课堂中学生体会数学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能清晰、有条理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学会了独立思考,对数学问题能进行分析和反思。 3、在解决问题方面,正节课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画角的步骤的过程,发展了学生观察、操作、猜想、实验、归纳等解决问题的一般能力。

学校四年级数学评课稿

评课稿—— 对于瑾老师《小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一课的评议 这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2、能够运用运算定律,合理、灵活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难点是:会运用运算定律和行直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教师在教学时设计了5个学习目标:⑴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你怎样列式解答?有几种方法?(3)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4)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适用吗?(5)在小数加减法计算中怎样算简便?教学目标比较明确,思路清晰;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注意启发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教学目标设计繁杂,容易冲淡主题。第一个教学目标过于笼统,容易把学生引向歧途。如学生或许会说“四个人中谁的成绩最好?”、谁比谁的成绩多几或少几?等。第二个教学目标中“你怎样列式解答?有几种方法?”列式只有一种,解答可以有两种。可以改为“根据条件你怎样列式?想想怎样计算更简便?”第三个教学目标“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我认为没有必要,不用说肯定喜欢第二种方法,因为这种方法计算简便,而且不容易算错。第四个教学目标

“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适用吗?”(学生一句话就可以解决——适用)因此可以改为“从简便计算中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前后对比得出结论:小数加减法也可以用整数加减法中的简便方法来计算。)第五个教学目标“在小数加减法计算中怎样算简便?”因为时间关系教师没有顾及到,但此问题纯属多余。教师应该在学生总结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之后,紧接着设计一些“小数加减法简便计算”一类的题目让学生加强训练(学生演板)从学生的训练中发现问题并纠正问题(可以让学生演板,学生评价,学生纠正)。2、教师课堂上的闲杂语言太多,往往一句话能以不同方式重复几次。 3、课堂训练内容远远不足,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根本无法掌握。如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做的对错只有学生自己知道。像“做一做”第二题中的四个小题,可以从四个小组中分别找一人演板,其余学生按小组分别要求做哪一题,做完后先同桌相互检查,然后再让学生对照自己的答案对演板的学生进行评价、自我纠偏。 4、缺乏拓展性练习题。数学课一定要有拓展性的训练,以达到培优的目的,不能优中差训练一刀切。另外,复习题的处理要切中要害,干净利落,不要拖泥带水,影响了新课。

四年级数学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评课稿 今天,我在名师实录里听了《平均数》这节课,使我受益匪浅。“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在学生初步学会了看简 单的统计表、统计图、掌握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 教学的。下面,我就对这节课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2.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探究新知。 总之,本课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教学内容丰富,数学的生活味浓,教学效果较好。 一、课前谈话,畅所欲言,体现距离美。 曾经也在自己的赏析课前设计了课前谈话,但基本上都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谈话环节趋于形式。再看俞老师的这一教学环节,在课 前谈话中创设了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情境,有目的地渗透了物体之 间的比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老师比年龄,比身高,在 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小朋友们畅所欲言。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 习兴趣,又为后面新知的引出作好了铺垫,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语言简练,恰到好处,体现简洁美。 三、练习丰富,切合主题,体现多样美。 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数学学习离不开练习,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有效地练习。何为有效,及落实教学目标。然而在每次的练习设计中,我更多的是复制粘贴别人的想法, 很少考虑每一道题目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回顾俞老师的练习设计,她巧妙地将数学的思考融入不同层次的练习之中,很好的发挥练习的作用,如专项练习——选一选,基础 练习——填一填,综合练习——连一连。这些练习设计目的明确,

针对性强,使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得到不断的发展。 四、拓展延伸,提高创新,体现思维美 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是从简单到复杂,思维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前面学习的知识往往是后面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以先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迁移。本课最后,俞老师设计了一道贴合实际生活,又与本课主题密切相关的气象信息。这道题通过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迁移,既对学生进行了思维训练,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为了体现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我也会在教案最后设计一道拓展延伸题。但是没有把握好时间的火候,通常还没开始拓展,无情的下课铃就响了起来。 课堂教学中,俞老师能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孩子们在静思中、在合作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的境界。俞老师扎实的基本功,良好的课堂教学调控能力,清晰的教学流程,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学习、借鉴。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观察物体》评课稿 张老师上的《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知识后来学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于是张老师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两点想法: 一、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主动参与其中。尤其是在教学的一开始如果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张老师选择了自己的一组照片让学生让学生来猜是什么动物,把学生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紧接着,观察桌子上的玩具熊,这时候学生的眼球还会不盯着老师吗? 不光是创设的情境抓住了孩子们好奇、好强、爱动手等心理特点,而且张老师在语言上也很有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口味。如“悄悄地告诉小熊你坐在小熊的哪个位置?”……里面的“小客人、悄悄地”就象是讲故事、玩游戏一样。可以说张老师很善于抓住低年级学

生的心理,使学生在愉悦、主动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识,建立了空间观念。更加注意了语言等方面一些细微的地方。而且这些情境也确实有效、可行的。 二、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充分得活动。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教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而是舍得花时间、空间给学生去观察、去展示、去评析。这样做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牢固的。张老师这节课最主要就是设计了学生喜爱的威尼小熊这个形象。一开始让孩子们充分地观察后,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为了引导不同方向看到的也不一样,老师进行了“换位置”游戏,再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甚至到最后,老师让学生动手用照相机拍摄他们所看到的威尼小熊。当展示到电脑上,孩子们不得不承认四个方向的小朋友看到的小熊确实是不一样。 通过展示、交流、评析过程中,终于获得了关于“观察物体方法、方位知识、识图方法“等综合性、整体性的知识。 下面我再讲一些自己的意见:这节课中张老师有一题是四个小朋友从四个方向观察一个玩具汽车,然后把玩具汽车的照片和四个小朋友连一连。张老师让学生观察以后说一说就过去了。我觉得玩具汽车的前后面很容易,但要弄清玩具汽车的左右面却是比较难的。所以这里我觉得换一种形式更好。可以让孩子用肢体动作来演示给自己组的其他小朋友看。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