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测试题

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测试题

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测试题
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测试题

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测试题

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1、位置、范围和首都

(1)位于我国的西南面,属于南亚,也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2)濒临水域;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南临印度洋。

(3)主要邻国:东北部:中国、尼泊尔、不丹;东部:缅甸和孟加拉国;西北部:巴基斯坦;南部隔海相望的国家:斯里兰卡。

(4)历史和文化:世界文明古国,18世纪沦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独立,1950年成立共和国;著名建筑:泰姬陵

(5)人种:主要为白色和黑色人种

(6)人口: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人口增长速度快,有人预测印度在本世纪中叶将会超过中国,称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7)众多的人口对印度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压力。(8)首都:新德里

2、自然环境:

1、主要地形区: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中间的恒河平原,南部的德干高原。

2、主要地形及地形特点:平原、高原,地形较为平坦,土壤肥沃,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广的国家。

3、主要河流:恒河,从孟加拉国的恒河三角洲注入孟加拉湾,被印度人称为“圣河”和“印度的母亲”。

二、水旱灾害频繁

1、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为旱雨两季,雨季为6月至9月,

旱季为10月到次年5月)为主,由于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乞拉朋齐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

2、绿色革命:由于人口增长太快,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印度每年

需要进口大量的粮食。60年代后,实行了绿色革命,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还有一定的余粮可供出口。

3、印度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

4、水稻、小麦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水稻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平原和半岛两侧沿海平原,降水丰沛的

地区;小麦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和恒河上游,降水较少的高原山区。

5、主要经济作物:黄麻、棉花和茶叶等。

三、发展中的工业

1、主要矿产资源:煤、铁、锰

2、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之间的关系

工业中心的分布接近原料产地,可以节省运费,降低成本。

3、主要城市及特点:新德里:首都;加尔各答:印度最大的麻纺织中心,最大的城市;孟买:印度最大

的棉纺织工业中心,最大的港口;班加罗尔:印度软件工业中心。

4、工业特点——发展中的工业

独立后在原有纺织工业和采矿业的基础上,发展起钢铁工业,机械制造业,化学工业和棉麻纺织工业,而且在高新技术产业如原子能,航天,计算机软件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备注:读图掌握印度主要濒临水域,邻国、地形区、河流和城市。

一、填空题

1、目前印度人口已超过_________亿,仅次于_________,居世界第二位。

2、印度半岛的主要地形区是_________高原,印度北部是_________山脉。

3、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4、印度大部分地处_________和_________,以_________气候为主,降水量丰沛,但季节分配_________。

5、印度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是_________,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是_________。

6、我国位于印度的_________ 面,印度的西部邻国是_________。

7、20世纪60年代,印度实行了“_________”,改进粮食生产技术,粮食供应状况得到改善。

8、印度和中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都属于_________国家。

9、印度是一个经常发生灾害的国家,为此印度在_________、_________流域修建了大规模的灌溉系统。

10、在英国殖民主义者统治期间,印度主要发展_________和_________,独立后,努力发展本国工业。

二、选择题

1、对印度的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的是()

A、西北季风

B、东北季风

C、东南季风

D、西南季风

2、下列关于印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印度每年分为旱季和雨季,1-6月为旱季,7-12月为雨季

B、印度西北部是全国降水最多的地区

C、目前印度已出口一些粮食

D、目前印度人口增长速度已大大减缓

3、关于印度正确的是()

A、主要的经济作物是水稻、棉花、茶叶

B、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

C、西部沿海城市孟买是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

D、首都新德里是全国最大的“硅谷”

4、印度的农产品产量很大,但出口量很少,其原因是()

A、工业发达,农业原料消费多

B、畜牧业发达,饲料需求量大

C、人口众多,消耗农产品多

D、环境污染严重,农产品质量不合格

5、印度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是()

A、森林草原广阔

B、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C、煤铁资源丰富

D、甜菜、棉花、黄麻原料丰富

6、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是()

A、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10°-30°之间,多属于热带

B、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

C、年降水量变化大

D、人口众多

7、下列位于印度南部的新型工业城市是()

A、孟买B、新德里C、班加罗尔D、加尔各答

8、位于恒河口附近,因盛产黄麻,且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是()

A、孟买B、新德里C、乞拉朋齐D、加尔各答

9、印度的乞拉朋齐是世界上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其降水的主要类型是()

A、地形雨B、锋面雨C、台风雨D、对流雨

10、关于印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数量居世界第二位的国家B、居民以黄种人为主

C、耕地面积居世界首位D、农作物产量居世界第一,二位的分布是黄麻、棉花

11、印度经常发生水旱灾害的主要原因是()

A、西南季风的影响B、东北季风的影响C、原始森林遭到破坏D、地形的影响

12、得干高原东北部是印度最主要的()

A、钢铁工业区B、棉纺织工业区C、新兴工业区D、麻纺织工业区

13、印度和巴基斯坦经常发生冲突,其有争议的地区是()

A、克什米尔地区B、孟加拉湾C、德干高原地区D、阿拉伯海

14、下列国家中和印度隔海相望的岛国是()

A、中国B、尼泊尔C、孟加拉国D、斯里兰卡

15、南亚既是世界古文明发源地之一,又是的发源地()

A、佛教、犹太教B、佛教、印度教C、印度教、伊斯兰教D、伊斯兰教、天主教

16、印度著名的古建筑是()

A、泰姬陵B、吴哥窟C、大金塔D、卢浮宫

17、流经印度重要的河流是()

A、印度河B、恒河C、布拉马普特拉河D、湄公河

18、下列关于印度叙述正确的是()

A、居民大部分是黄种人B、印度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卢浮宫

C、工业集中于国土的东北部D、人口众多,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粮食

19、印度的雨季大多在()

A、1-6月B、6-12月C、6-9月D、10-次年5月

20、印度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是什么()

A、水灾B、旱灾C、台风D、地震.

三、综合题

1、读图回答问题

1)该图所示国家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它是_________,曾经是

_________的殖民地,该国大部分地区为_________气候。

2)图中河流①为_________,图中城市②为_________,其附近的

三角洲盛产_________,该城市在此基础上发展了_________纺织工业

3)图中城市③为_________,是该国最大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工业中心,该中心是在周围_________原料基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该国工业在分布上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接近_________产地。

5)日本印度都是世界重要钢铁生产大国,不同的是日本分布在沿海,

印度分布在其东北部地区,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南亚图:

图A 图B

1 ) 本区分为三大地形区,北部是_________山,中部是_______平原和_______平原,南部是_______高原。2)南亚以_________气候为主,6月到10月吹_________(风向)季风如图_________,降水_________;

11月到次年5月吹_________(风向)季风如图_______,降水_________。

(3)印度的水灾与西南季风的关系是( )

A来的早B来的晚C退的早 D 退的晚 E 风力不足F风力强盛

4)图A中箭头表示的风是______________月前后的季风活动,风从_______________吹向_______________,称_________________季风。

5)图B中箭头表示的风是______________月前后的季风活动,风从_______________吹向_______________,称_________________季风。

6)能给印度带来丰沛降水的是_____________季风。

7)在图A和图B两种季风影响下,印度大部分地区属_______________气候,这种气候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在图A中的季风影响下,印度形成________季,该季节时间是每年_______月至次年_________月,在图B中的季风影响下,印度形成________季,时间从________月至________月。

3、读图,分析回答

(1)横穿印度的重要纬线是______,因此印度大部分位于

__________带。

(2)水稻集中分布在__________和_______地区,因为那里地

势______水源__________。

(3)黄麻集中分布在___________附近。

(4)棉花分布在___________部

( 5)小麦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说出水稻小麦的分布与降水量.地形的关系

(部编)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

第3课古代印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归纳总结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正确分析大河对于古代印度文明形成的意义,大河文明相对应在政治上多是加强君主专制的国家。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印度早期文明的代表;种姓制度、佛教的产生及其教义 难点:对于种姓制度的认识;佛教产生的背景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讲授新课: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印度的地理位置: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古代印度是指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印度河流域东北倚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东南介印度塔尔沙漠,西北为阿富汗兴都库什山脉,西南为俾路支高原,南临阿拉伯湾。 2、气候特点: 印度河流域属于亚热带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但由于东北部高山山脉的影响,使气候通常介于干燥与半干燥、热带与亚热带之间。一年分为四季。恒河和印度河,河水,定期泛滥,给两岸带来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 3、古文明遗址 约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印度河两岸出现了一些城市国家。已发现的古代印度城市遗址中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最为著名。两个城市各有数万居民,城市经过规划,有下水道系统,对外贸易发展。 哈拉巴,印度河流域上古文明的城市遗址。在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境内。 考古学家在此发现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代的青铜器文化遗物,包括火砖建筑、下水道、工具、陶器、艺术品等。有卫城。还发现刻在印章上的文字符号,迄今尚未完成解读。其文明昌盛期已经入奴隶制发展阶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第三节 印度 教案

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知道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2.通过读图了解地形, 气候同农业生产的关系。 重点 农业发展与人口的压力。 教学准备 1. 学生收集有关印度资料,准备课堂发言。 2. 有关印度音乐,舞蹈的录像. 教学过程 一、文明古国 [导入] 展示有关印度音乐,舞蹈及宏伟建筑。让同学思考:这是那个国家?再请同学说说有关印度的古文明。 [学生活动]读南亚地形图回答:哪个国家占有印度河平原?(巴基斯坦)。哪个国家占有德干高原的大部份?(印度)。哪个国家位于恒河三角洲?(孟加拉国)。请同学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特点。 二、印度人口问题 学生:读印度人口的增长图。每隔10年印度人口增长数。(发现1981年至1990年人中增长2.6亿1991年至2019年人口增长1.6亿) 教师:出示印度资源、产品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表。引导学生讨论丰富的资源和产品为什么还是不能满足人们所需?(结论: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了取得的成果,给农业造成很大压力) 三、地形、气候同农业节 教师:播放课件印度的洪灾印度的旱灾 [学生活动]读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观察出雨季月月。盛行从洋吹来的季风。再观察旱季月至次年月。盛行来自的季风。 [小结]印度东北部为西南季风迎风坡形成多雨中心。乞拉朋齐最为典型。 [教师]判断东北季风与西南季风哪个对印度农业影响大?为什么? [学生讨论对比、回答]西南季见对农业影响很大。因为西南季风来自热带海洋带来丰沛降水。 [教师]问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有何关系? 引导学生读图、思考讨论、回答(风势弱,来得晚,退得早------旱灾。风势强,来得早,退得晚------水灾) 展示课件:印度家庭在用餐了解印度饮食习惯。 [作业] 搜集有关印度风土人情的文章或图片等资料,在班里举行一个小型展览。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第2课时) 谭万新高龙中学 教学目标页 1 第 1、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2、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气候类型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为以后的生活服务。

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教案

第三节印度 【课程标准】 在地图上找出该地区的位置、范围、国家首都,读图说出该国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面剖面图,归纳该地区地势以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是关系;运用图标说出当地气候特点以及气候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运用地形图说明该地区城市分布的影响;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该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举例说明当地发展旅游业的优势;运用资料描述改地区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 【学习内容与学情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从世界范围内选学部分大洲、地区、国家,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学习认识国家的内容: 1、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况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4、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5、举例说明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方面的联系。 【学习目标】 1、对照地图和课文,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学会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运用资料分析印度的人口特点以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学会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人口特点。 3、对照印度的水稻和小麦分布图、地形图、降水分布图,找出印度水稻、小麦分布与降水、地形的对应关系,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4、阅读课文和其他资料,了解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简要分析某国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以及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方面的联系。 【评价设计】 1、3指图检查; 2、 3、4文字表述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印度》教案

第三节,印度 授课教师: 一,学习目标 1、据图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主要的邻国。(重点) 2、据图说出印度的三大地形区,并依此说说印度的地势特征。(难点) 3、结合资料及媒体,知道印度的一些特殊的文化,风俗习惯等知识。 二,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同学们都知道《西游记》的故事吧?主要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学生活动:依据自己对《西游记》故事的了解,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总结:依据学生回答,总结相关信息,得出“唐玄奘西天取经”确有其事,进而得出“西天”即“天竺”,就是今天的印度,总结印度名称的由来,然后过度到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印度。 2、媒体展示世界地图 问:大家能不能找到印度这个国家?它位于哪个大洲? 答: 问:那么这个位置应该属于亚洲六大地理分区的哪一分区?(回顾亚洲地理分区的知识)答: 总结:印度位于亚洲的南部,属于南亚,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3、媒体展示印度政区图 教师: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出北回归线,以及穿过印度最北和最南部的两条纬线,说说印度的纬度位置。 学生:自主学习,在图上找出相关纬线,用自己的话描述印度的纬度位置。 教师总结:印度大部分位于10°N——30°N,北回归线穿过印度北部,属于热带和北温带。 4、媒体展示印度地形图 教师: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绘出喜马拉雅山脉,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印度洋,然后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印度的海陆位置。 学生: 教师:依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总结归纳印度的海陆位置: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东临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南临印度洋。 5、展示印度地形图 教师: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到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的地形。 北部:山地,主要以喜马拉雅山脉为主 中部:平原,恒河平原为主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印度》精品教案(2课时含反思)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 第三节印度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印度的地形、气候特点;水旱灾害贫乏的原因 教学难点:地形气候对水旱灾害的影响与它们之间的联系 2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幻灯片中放映出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图片。唐僧师徒四人,不辞千辛万苦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到达取经的地点西天。这“西天”就是古天竺国,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既是第七章第三节的印度。 二、讲授新知 (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1.教师提问:首先请大家阅读教材文字和“印度在世界的位置”,看看印度在世界上处于什么位置,它在中国的哪个方位?面积跟中国比较怎么样?所面临的海洋和临近国家有哪些? 提示:亚洲;南亚;中国西南方;面积比中国小;面临印度洋、阿拉伯海、孟加拉湾…… 2.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印度地形图”,分析归纳印度主要的

地形特点和河流分布特征。 3.教师提问:读“1993年—2011年印度人口数量变化图”,观察印度人口的增长速度的趋势是怎样的? 4.教师过渡:我们都知道印度的面积比中国小,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大的国家,那么你知道世界上人口第二大国是印度吗?大家讨论猜想一下为什么印度人口会那么多? 提示: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水平提高…… 5.教师提问:大家回顾一下历史知识,人类文明起源地有哪几个地方? 6.教师讲述: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是的,其实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那么我们现在在图上找找看,是什么优越的地理条件促使印度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呢?(提示:印度的主要河流、地形分布的特点) 7.小结:印度的主要地形及地形优势适合人类生存发展,人口众多,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二)水旱灾害频繁 1.教师提问:大家回想我们学过的世界气候类型,结合印度的纬度位置,大家可以看出印度处于什么气候带?是什么气候类型?这种气候类型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全年高温,夏季降水丰富,冬季降水少,一年明显地分为旱、雨两季。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孟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和“南亚每年1月、7月盛行风向图”,分析理解印度的气候特点 提示:印度的降水主要是受季风影响,旱季盛行东北季风,雨季盛行西南季风。 3.由于受不同风向的影响,印度的降水也由此不一样,在西南风来的早,退的迟的月份,降雨量特别大,而在西南风来的迟退的早月份,陆地干旱少雨,大家想想这会给印度的农业和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提示:洪灾、旱灾。 4.为了预防这些灾害,印度政府每年要建设庞大的防灾减灾工程。结合印度的水旱灾害,联系我们国家,与之有什么不同?大家课后讨论这个问题。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第三节 印度》教案 新人教版

山东省荣成市第三十二中学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教案新人 教版 一、出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西南的邻国-----印度,它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要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我们首先来了解它的地理位置,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2页,地图册16页完成学案中的自主学习一。 四、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1、地理位置:半球位置: 经纬度位置:指出穿过印度的重要纬线:北回归线指出所在的温度带。 海陆位置: 2、首都:新德里 邻国:北邻中国,尼泊尔,不丹。东北与孟加拉国、缅甸接壤,西北与巴基斯坦毗邻,东南、西南分别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 3、印度的地形分布:北部山地(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平原(恒河平原),南部高原(德干高原) 地势特点:南北高,中间低。 4、印度的人口特点:一、人口众多,居世界第二位。二、目前增长速度较快。 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印度政府推行控制生育计划,阅读材料。 五、那众多的人口是好还是不好呢?有它的优势也有缺点。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案中合作探究一的两个问题。 第一题:优势1:劳动力丰富,价格低廉 优势2:消费群体庞大,消费市场广阔。 第二题:说明人口众多,不仅人均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较少,影响粮食供给,而且还导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严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影响经济的发展。 六、印度是世界人口第二大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一个国家农业的发展对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地形和气候两方面。 那印度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呢?它对农业的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二 七、我们一起来交流总结一下: 1、印度的气候类型,特点 2、印度夏季(7月)的风向,西南季风,从印度洋上带来了丰富的水汽,降水丰沛。 印度冬季(1月)的风向,东北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气流干燥,降水稀少。 3、印度的自然灾害是水旱灾害。 展示图片 原因:西南季风的不稳定,有的年份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盛就会出现洪灾;有的年份来得晚,退得早,风力不足,就会出现旱灾。 4、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和小麦。 二者产量均居世界前列,众多的人口,使得印度成为粮食消费大国。频繁的水旱灾害使印度的粮食生产很不稳定,在很长时间印度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粮食,在20世纪60年代,先后实行了两次“绿色革命”改进了粮食生产技术,粮食供应状况得到改善。阅读“两次绿色革命” 八、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印度粮食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请同学们完成合作探究二 交流归纳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印度(第二课时) 【课标解读】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3.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内容分析】 一个国家的地理特征是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表现出来的。国家内部自然和人文特征的联系与差异、发展与演变需要探讨、分析才能获得结论。印度这节课突出了国情与特色,侧重于宗教与文化、人口与环境、经济与发展等方面的探讨,涉及到的大量图表、资料、实例等地理素材需要处理,难度相对会大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和印度的粮食生产状况。 2、能利用地图说明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3、运用地图说明印度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地区分布,分析工业中心及原料产地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地图和资料,了解印度粮食生产有大量进口到自给自足的变化原因。 2.通过对印度工业的发展与工业部门今昔的变化,初步树立一分为二的评价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印度实行“绿色革命”后初步扭转粮食不能自给状况的实例和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懂得 “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2、了解印度原子能、航天、计算机软件等高技术在工业中的比重和在世界上的地位,激发学生 努力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树立振兴祖国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及其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2、印度的工业部门及分布、工业中心及原料产地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2、印度的工业部门及分布、工业中心及原料产地的关系。

九年级上册历史 第3课 古代印度 教案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第3课古代印度 1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 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 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人教版七地下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知识梳理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 第三节《印度》 首都:新德里著名的建筑:泰姬陵 1、地理位置 (1)海陆位置:位于亚洲的南部,南邻印度洋,东临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 (2)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10°N~30°N,属于热带和亚热带。 (3)相对位置:北临中国(与我国有不连续疆界)、尼泊尔、不丹,东北与孟加拉国、缅甸接壤,西北与巴基斯坦毗邻,东南、西南分布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2、人口:印度人口超过了12亿,目前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3、自然环境 (1)印度地形分布特点:南亚自北往南,分为明显的三大地形区。北部为喜马拉雅山地,中部为恒

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地势整体上由北至南呈现“高-低-高”的变化。 (2)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气候特点:全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降水的变化主要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 (3)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原因是西南季风不稳定,降水量的时间分配不稳定。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形成水灾;来得晚退得早,风力弱,形成旱灾。 (4)河流:印度的母亲河是恒河,自西北向东南流入孟加拉湾。 4、粮食生产 (1)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 (2)作物分布:深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 (3)生产现状:受水旱灾害的影响而不稳定。 (4)粮食增长:得益于两次的“绿色革命”,粮食已经自给有余。 (5)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黄麻(印度半岛东北部)、茶叶(东北部喜马拉雅山南坡)。最大麻纺织工业中心为加尔各答,最大棉纺织工业中心是孟买,其中孟买还是印度最大的港口。 5、宗教与文化 南亚是一个宗教复杂的地区,印度主要信奉印度教,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主要信奉伊斯兰教,斯里兰卡和尼泊尔主要信奉佛教。

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 * 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

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 * 的分化政策吗?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 * ,后者是国家的世俗 * 。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提示: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 * 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第三节印度

印度 1.读图归纳 读图7.16,归纳印度的海陆位置;在图7.17中填注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归纳印度的纬度。 2.绘画填空 请按要求读图、绘图,并概括印度的地形特点。 (1)读图7.18,用红色笔在图7.19中描画印度轮廓,并标出首都新德里。 (2)在图7.19中用彩笔绘出喜马拉雅山脉的山脉线。 (3)印度的地形区分为北部_______、中部______、南部________三部分。 (4)自己设计图例在图7.19中画出三类地形分布简图。

3.读图分析 读图7.20和图7.21,分析印度的气候特点、容易发生的自然灾害及其治理措施。 (1)识气候 气温:全年气温在______________℃以上,特点是终年_____________。 降水:印度6-9月降水_________,10月-次年5月降水_________,特点是降水分_______两季。 气候类型:属于________气候。 (2)看影响

(3)找措施 4.读图归纳 读图7.22,预测两国人口变化趋势,分析可能带来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1)未来印度的人口会超过中国吗?如果会,可能出现在哪一年? (2)中国、印度都是人口大国,人口众多会带来哪些问题?对此你有什么建议? 5.图释导学 根据图示资料分析印度软件外包产业发展条件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初步分析其与全球经济之间的关系。 (1)读图7.23,提取相关信息,判断世界上软件外包产业位居前两位的

国家名称。 (2)读图7.24,印度外包收人增速与全球GDP增长率之间有什么关系?体现了当今世界经济的什么特点? (3)阅读资料“印度软件业发展的优势条件”,思考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资料:印度软件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第七章第三节 《印度》练习题

第三节印度 一、选择题 1.印度最重要的河流是( ) A.恒河B.布拉马普特拉河C.红河D.印度河 2.下列关于印度自然地理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南部是高原B.全国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多雨C.恒河流人阿拉伯海D.印度东临阿拉伯海,西临孟加拉湾3.印度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是( ) A.温带大陆性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D.热带季风气候4.给印度带来丰沛降水的季风是( ) & A.6—9月盛行的西南季风B.6—9月盛行的东南季风 C.10一次年5月盛行的东北季风D.10一次年5月盛行的西南季风 5.下列情况中,易形成印度水灾的原因是( ) A.东北季风来得晚或退得早B.西南季风来得晚或退得早 C.东北季风来得早或结束晚D.西南季风来得早或结束晚 6.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 A.小麦、玉米B.水稻、玉米C.小麦、谷子D.水稻、小麦 7.印度最大的麻纺织中心是( ) A.加尔各答B.新德里C.孟买D.班加罗尔 8.印度水稻主要分布在( ) ? A.恒河上游地区B.阿拉伯海的西岸 C.德干高原西北部D.德干高原东北部和恒河中下游地区 9.印度农产品的产量很大,而出口量很少,其原因是( ) A.工业发达,农业原料消费多B.畜牧业发达,饲料需求大 C.人口众多,消耗农产品多D.环境污染严重,农产品质量不合格 10.以下关于印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独立后大量引进国外人才,发展本国工业 二、综合题 B.钢铁、机械、化学和纺织工业具有一定的规模 C.印度是世界第一软件大国 ( D.印度是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所以几乎没有高科技工业 二、综合题 11.读印度略图7-8,回答下列问题: (1)把图中代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名称填在下面相应的 空格上: 邻国名称:① ②③ ④ 河流名称:⑤ 地形区名称:⑥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 第七章第三节印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地形特点。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征,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读图分析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从材料中分析出印度人口增长快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依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的自然情况,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印度是世界闻名古国,我们要了解、爱护、珍惜这个人类的家园。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①印度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②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教学难点:农业的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基于对学生已有学习水平的估计,同时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印度人的穿衣、风俗等日常生活拉近了学生与地理的距离,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并且通过设计导学案,开展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

获取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课间利用多媒体播放极具印度特色歌曲,吸引学生注意,感受异域风情。上课时,教师提问:歌曲好听吗?学生回答:好听。教师:好听,就是听不懂歌词,那同学们有没有听出是哪一国的歌曲?从而引出印度。但是并不直接开始新课教学,而是从印度独特的文化信仰和风俗习惯入手,播放印度舞蹈视频,展示印度服装、恒河沐浴、湿神婆、神牛、泰姬陵,在讲解期间更是运用了时下最流行的网络用语——颜值很高来形容印度美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印度民族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很快对印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把学生分成八个六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导学案,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已经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了亚洲、日本、东南亚这三个区域,基本知道了学习一个区域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而现在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印度,可以充分锻炼学生,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动笔的机会多了,填空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填,重点让学生自己注明,练习让学生自己先动笔解答,学生动手就会动脑。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思考,才能使知识为自己所掌握,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运用了导学案效果就不一样,能够杜绝学生上课不听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可以规范学生的答题思路。 活动一:学生阅读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老师满下伏笔,下课之前要检测学生一下这节课完成了几个教学目标,这样让学

第三节印度说课稿

第三节《印度》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一节是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中特别选择的一个与我国有着许多共同点的国家,本课内容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中学地理教学计划和新大纲编写的,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全节内容拟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学过东南亚、日本等国家的知识,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和各种统计图表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知识面不够宽,信息来源有限,看问题的层次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利用地图说明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 2.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的学习,能初步学会对一个国家的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懂得人类必须自觉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印度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 难点: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问题 (五)教材处理 为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有条理,在处理第一个框题“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时,将人口、位置、地形分解成小的知识点,先突出进行位置、地形因素的分析,再讲解印度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与我国进行比较),顺理成章地进入气候特征—水旱灾害频繁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相关教学,并为第二课时中“粮食生产”的学习做铺垫。 二、说教法 1.教法:参与式开放型教学——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学习。多媒体教学能具体、深入地展现相关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大课堂教学力度,提高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

第三节印度

高青二中初一地理导学案 课题:第三节古代文明古国——印度(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主备:付飞飞时间: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描述印度的地理位置,归纳其特点和优越性。 2、运用图文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理解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 3、运用地图归纳印度地形地势特点及产生的影响。 4、运用图文资料归纳印度的气候类型及特征,分析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5、体会地理位置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经济发展安生的影响。 重难点 1、归纳印度旱季雨季的形成于原因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2、体会地理位置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经济发展安生的影响。 学习过程: 【探究学习1】初识印度——印度的地理位置 1、在区域地理学习中,我们一般从哪些角度去描述区域的位置? 2、如何简明扼要的描述某区域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3、利用地图描述印度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包括邻国)。(做好关键标记) 4、归纳印度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特点,并思考其具有哪些优越性。 【探就学习2】走进印度——印度的自然环境 (一)地形分析: 1、在印度地形图中找出主要地形区,并归纳印度的地形特点? 2、思考:印度的地形特点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二)地势特点: 思考: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判读区域的地势特点? 2、利用印度地形图描述印度的地势特点,并说明判断依据。 (三)河流 1、在图中标画印度主要的河流,找出印度最大的河流。 2、说出印度主要河流的流向及影响因素。

3、思考:恒河是印度最大的河流,也是对印度人们的生活影响最大的河流,说一说它对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升:以印度为例分析,区域的地形地势特点会对当地的气候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四)气候分析 1、从亚洲气候分布图上查找印度的气候类型。P10 2、读孟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归纳分析印度的气候特征及形成原因。P35 【小组合作探究】—— 印度的旱季雨季的形成与水旱灾害 (一) 阅读P35图文;分析旱季与雨季的形成条件,归纳其原因 结论:旱季雨季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二) 参考P36图文分析洪灾与旱灾的形成条件,归纳其原因 结论:水旱灾害频繁 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三)、出谋划策:对于印度的水旱灾害频繁的问题,请设计治理的方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知识点总结整理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知识点整理 1.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我国西南面有一个世界文明古国——印度。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印度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军事实力地位也居南亚首位。印度是南亚唯一掌握一箭十星卫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⑴地理位置 ①纬度位置:绝大部分位于10°N和30°N之间的低纬度地区,主要位于热带和亚热带 ②海陆位置:印度位于亚欧大陆南部,西临阿拉伯海,东濒孟加拉湾,南到印度洋 ⑵印度的邻国 印度北邻中国、尼泊尔、不丹,东北与孟加拉国、缅甸接壤,西北与巴基斯坦毗邻,东南、西南分别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 2.印度的地形及河流 ⑴地形 印度地形自北往南可分为三部分: ⑵河流

恒河:大部分在印度境内,下游流经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 3.人口 ⑴人口数量 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2011年,印度人口达到12.1亿,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 ⑵人口问题: 印度人口数量多,目前,人口还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众多的人口,较快的增长速度,给印度的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印度的耕地、水等自然资源丰富,工农业为生产的发展速度也很快,但是因人口激增,使印度的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人均占有量。 ⑶解决措施 人口问题已成为印度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20世纪70年代,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印度政府开始推行控制生育计划,鼓励一对夫妇只要两个孩子。政府对不多于两个孩子的夫妇在就业、教育、住房和医疗等方面给予照顾,退休后提供退休金。但是,该政策只在城市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在广大的农村,多生子女现象依然非常普遍。 4.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 ⑴气候 印度绝大部分地区处于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一年明显地分为旱、雨两季。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 印度 教案

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2.通过读图了解地形, 气候同农业生产的关系。 重点 农业发展与人口的压力。 教学准备 1. 学生收集有关印度资料,准备课堂发言。 2. 有关印度音乐,舞蹈的录像. 教学过程 一、文明古国 [导入] 展示有关印度音乐,舞蹈及宏伟建筑。让同学思考:这是那个国家?再请同学说说有关印度的古文明。 [学生活动]读南亚地形图回答:哪个国家占有印度河平原?(巴基斯坦)。哪个国家占有德干高原的大部份?(印度)。哪个国家位于恒河三角洲?(孟加拉国)。请同学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特点。 二、印度人口问题 学生:读印度人口的增长图。每隔10年印度人口增长数。(发现1981年至1990年人中增长2.6亿1991年至2019年人口增长1.6亿) 教师:出示印度资源、产品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表。引导学生讨论丰富的资源和产品为什么还是不能满足人们所需?(结论: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了取得的成果,给农业造成很大压力) 三、地形、气候同农业节 教师:播放课件印度的洪灾印度的旱灾 [学生活动]读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观察出雨季月月。盛行从洋吹来的季风。再观察旱季月至次年月。盛行来自的季风。 [小结]印度东北部为西南季风迎风坡形成多雨中心。乞拉朋齐最为典型。 [教师]判断东北季风与西南季风哪个对印度农业影响大?为什么? [学生讨论对比、回答]西南季见对农业影响很大。因为西南季风来自热带海洋带来丰沛降水。 [教师]问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有何关系? 引导学生读图、思考讨论、回答(风势弱,来得晚,退得早------旱灾。风势强,来得早,退得晚------水灾) 展示课件:印度家庭在用餐了解印度饮食习惯。 [作业] 搜集有关印度风土人情的文章或图片等资料,在班里举行一个小型展览。 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第2课时) 高龙中学谭万新 教学目标 1、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2、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气候类型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八章 第三节 印度(第2课时)教学案4(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第三节印度(第2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和其它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的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 济的实例。 2.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印度主要的农作物,运用地图说出农作物分布与当地自然条件的关系。(重点) 2.运用地图找出印度的主要矿产地和工业城市,说明其工业分布与农作物、矿产分布的关系。(重点) 3.举例说明印度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合作竞学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一组印度蓬勃发展的图片。 航天工业机械厂 纺织厂炼钢厂 让学生从视觉上直接 感受印度今天的迅速 发展,感知它是印度 经济增长的新生力 量,为下面的新课做 准备。

天然气厂 化工厂 师:印度自1947年独立后,经济有了较快发展,特别是20世界90年代以来,印度经济进入持续快速的发展条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现在,印度已成为和中国一样的发展中大国。 板书:第三节 印度----发展中大国

自主探究(一)印度是传统的农业大国。 师:多媒体出示自学提纲及要求: 读课本图8-3-4及72-73页文字,完成下列要求。 1、印度主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是什么?。 2、填表比较印度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农作物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水稻需水较多,平原降水 _______ 小麦耐旱性强,后期生长需 要更多热量,这些地区 光照足,降水__ 棉花 黄麻地势低平,气候暖湿 3、阅读印度“绿色革命”资料,找出印度推行“绿 色革命”的措施及效果;除此之外,印度还实施 了哪些彩色革命? 学生答完之后,是出示几幅图片给学生 自给有余的粮食 问题探究: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提 示:从印度的地形和气候两方面分析) 追问:热带季风气候有什么不利方面? 展示几幅有关印度热带季风气候的图片 自主学习,完成学习要 求。 1.粮食作物:水稻、小麦 经济作物:棉花、黄麻、 茶叶 2. 读图,完成表格,并 根据表格内容了解不同 作物的习性及相应的自 然条件。 3.自己阅读,解决问题。 措施:1)引进、培育新 品种并在全国推广2)化 肥代替粪肥3)兴修水利 设施4)推广农业机械化 生产。 效果:实现了粮食的自给 “彩色革命”还包括 白色革命—乳畜产品 蓝色革命—渔业产品 黄色革命—果蔬产品 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前面 所学知识来讨论分析 总结汇报 简单知识,学生自己 去发现。 培养学生的读图、表 达、分析能力。 锻炼阅读分析能力, 感受印度农业生产的 积极举措。 图片能增强学生的直 观感觉。

第七章 第三节 印度 第二课时

第七章我们临近的地区和国家 第三节印度(第二课时) 一、课标 (一)课标内容: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二)课程的具体目标 运用图文、图表资料分析印度的人口特点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对照印度的水稻和小麦分布图、地形图、降水分布图,找出印度水稻、小麦分布与降水、地形的对应关系。运用印度地图和资料简要分析印度因地制宜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条件、现状以及主要特点及其经济贡献。运用资料说明印度的服务外包产业与其他国家间的联系。 二、重点、难点 (一)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 印度的人口特点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印度水稻、小麦分布与降水、地形的对应关系。 印度的服务外包产业的特点及对印度的影响 难点: 印度水稻、小麦分布与降水、地形的对应关系 服务外包产业空间分布变化的特点 (二)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 1、印度的人口特点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2、对照印度的水稻和小麦分布图、地形图、降水分布图,找出印度水稻、小麦分布与降水、地形的对应关系 3、运用地图和资料认识印度的服务外包产业形成、特点及对印度的影响。 难点: 1、对照印度的水稻和小麦分布图、地形图、降水分布图,找出印度水稻、小麦分布与降水、地形的对应关系。 2、利用地图与其他资料,分析印度的服务外包产业空间分布变化特点及与其他国家间的联系。 三、学情分析 (一)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 1、人口特点,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90%能掌握 2、印度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西南季风对印度水旱灾害的影响:80%学生掌握 3、认识服务外包产业,印度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势、特点:90%能掌握

第三节印度

第三节印度 教学要求 1.学会运用文字和数字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2.通过地图及图片的阅读与分析,能够解释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3.借助阅读材料及地图,简单分析印度粮食生产由大量进口到自给有余的变化原因。 4.从印度的基本国情与工业部门今昔的变化中,简述其工业发展的过程及原因,初步树立一分为二的评价意识。 结构分析 选编本节内容是基于以下几点设计思想:(1)印度在古代文明、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等方面的地理特点与我国具有可比性,极具借鉴意义;(2)教材没有“八股式”展示印度的各项地理内容,而是简明地选取了人口的过度增长、水旱灾害的频繁出现、粮食产量的巨大变化、工业部门的调整及迅速发展,这四大内容集中地反映了当今印度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这里特别突出了印度的现代人文地理特征;(3)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强化发展中国家能够赶上世界经济潮流、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基本信念;(4)以上述地理知识为线索,以上述价值判断为指向,在本节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着重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其中包括信息判断、现象对比、总结规律、原因分析、概括特征等项思维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重在解释现实问题的应用能力;培养尝试和创造性地提出不同地理区域人地协调发展其变革之路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内容点析 1.关于印度的人口问题 本段教材并没有面面俱到,广泛涉及印度人口的增长、分布、迁移及民族等问题,而是简明地抓住印度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这一主要特点,纵向深入,以诱发学生去思考人口增长速度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确定这一主线后,教材采取了叙述与活动有机融合的呈现方式。课文并没有围绕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这一基本地理事实进行长篇大论,而把更大的教学空间和时间留给活动设计──研讨人口增长速度与其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目的是充分地展示出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节的活动设计与过去地理教材的区别有以下几方面。(1)它没有像以往教材那样,直接给出印度人口过度增长及其对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影响的结论。而是以递进设问的巧妙方式,引导学生从统计图表中获取印度的人口增长数值、判断递增或递减的特点及未来的变化趋势。必须指出的是,从统计图表中获取印度的人口增长数值,并不是要求学生记忆这些数字,其目的是通过信息的获取,产生自主性学习的动机与过程,并为分析印度人口增长的原因与前景打下基础。(2)教材以极其隐蔽的手法给出了20世纪70年代印度政府的人口控制政策及奖励计划;印度城乡居民在观念上的差异及计划的实施效果。虽然这段内容没有直接设问,但对学生分析印度人口高速增长的原因及进行人口增长趋势预测提供了线索与依据。(3)提供印度部分资源、产品总量和人均占有量的统计表,并给出众多的人口对印度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的讨论题,使学生在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