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物理选修物理学史

高中物理选修物理学史

高中物理选修物理学史
高中物理选修物理学史

物理选修3-5课后习题标准答案

物理选修3-5课后习题答案 冲量与动量 1.答案:0 详解:4*20 - 5*16,减号是因为两个冲量反向。 2.答案:A 详解:因为二者动量都是正,于是速度方向相同,要保证二者相碰,左边那个要去追右边的,于是左球速度大,因为B质量大,于是B速度小,于是右球是B. 碰后A动量是2 kg?m/s据动量守恒,B动量是10 kg?m/s.动量除以质量得到速度比。 3.答案:B 详解:因为A在B后方嘛,碰后A会减速,B会加速,于是A动量必然减小,根据动量守恒,C 不可能,B才对。 4.答案:BD 详解:冲量大小肯定是一样的。因为这就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冲量。然而人质量小,于是速度改变量大,于是人走得快。 D说得很明确了,就是因为动量守恒,船必停。 5.答案:3588N 详解:先算落地速度,从1.28米高度落地,根据自由落体公式,速度是5.0m/s (g取9.8)然后落地速度减为0,根据Ft =m△v,F = 3000N。然后加上重力588N即可 6.答案:D 详解:冲量表征的是动量变化量。D就是按定义判断的。 A错,冲量和速度没什么关系。B错,力作用时间未知。C错,力作用时间和物体质量都未知。 7.答案:D 详解:重物动量改变量不少,但是动量改变的时间大大延长了。不拉皮筋,动量瞬间变为0,有了皮筋,动量要过一会儿才减为0.动量改变量不少,也就是受到的冲量不变。这么看,只有D对。 8.答案:BD 详解:二者位移一样,然而上升过程阻力和重力都同向,下降过程阻力和重力反向,于是上升过程加速度大,时间短,重力冲量小。比较速度改变量,因为回到抛出点速度必然小于初速度,于是上升过程改变量大,上升过程合外力冲量大。C项,重力方向不变,重力冲量方向也不变,都是竖直向下。D项空气阻力反向,于是冲量方向也是反向。 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1. 答案:2.9m/s 详解,由系统动量守恒得:MV0-mv′=mv于是V0可以算出是2.9m/s

高中物理学史高考必背

高考高中物理学史 必修部分: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3、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4、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6、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7、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 8、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9、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10、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 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 11、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二、相对论: 12、物理学晴朗天空上的两朵乌云:①迈克逊-莫雷实验——相对论(高速运动世界), ②热辐射实验——量子论(微观世界); 13、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三大发现:X射线的发现,电子的发现,放射性的发现。 < 14、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 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 15、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能量子假说:物质发射或吸收能量时,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个最小的能量单位,即能量子; 16、激光——被誉为20世纪的“世纪之光”;

人教版物理选修3-1-课后答案

第一章第一节 1. 答:在天气干躁的季节,脱掉外衣时,由于摩擦,外衣和身体各自带了等量、异号的电荷。接着用手去摸金属门把手时,身 体放电,于是产生电击的感觉。 2. 答:由于A 、B 都是金属导体,可移动的电荷是自由电子,所以,A 带上的是负电荷,这是电子由B 移动到A 的结果。其中, A 得到的电子数为8 1019 10 6.25101.610 n --= =??,与B 失去的电子数相等。 3. 答:图1-4是此问题的示意图。导体B 中 的一部分自由受A 的正电荷吸引积聚在B 的左端,右端会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A 对B 左端的吸引力大于对右端的排斥力,A 、B 之间产生吸引力。 4. 答:此现象并不是说明制造出了永动机,也 没有违背能量守恒定律。因为,在把A 、B 分开的过程中要克服A 、B 之间的静电力做功。这 是把机械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第二节 1. 答:根据库仑的发现,两个相同的带电金属球接触后所带的电荷量相等。所以,先把A 球与B 球接触,此时,B 球带电 2 q ;再把B 球与C 球接触,则B 、C 球分别带电 4q ;最后,B 球再次与A 球接触,B 球带电3()2248 B q q q q =+÷=。 2. 答:192291222152 (1.610)9.010230.4(10)q q e F k k N N r r --?===??=(注意,原子核中的质子间的静电力可以使质子产生 29 21.410/m s ?的加速度!) 3. 答:设A 、B 两球的电荷量分别为 q 、 q -,距离 为r ,则2 2kq F r =-。当用C 接触A 时,A 的电荷量变为2A q q =,C 的电荷量也是2c q q =;C 再与接触后,B 的电荷量变为 224B q q q q -+ ==-;此时,A 、B 间的静电力变为:2222112288 A B q q q q q F k k k F r r r ? '==-=-=。在此情况下,若再使A 、B 间距增大为原来的2倍,则它们之间的静电力变为2 11232 F F F "='= 。 1-6所示。4q 共受三个力的 4. 答:第四个点电荷受到其余三个点电荷的排斥力如图 为a 、、a ,所以 作用,,由于1234q q q q q ====,相互间距离分别 2122q F F k a ==,2 222q F k a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 合力沿对角线的连线向外,且 大小是21222cos 45q F F F k a =?+= 。由于对称性,每个电荷受到其他三 个电荷的静电力的合力的大小都相等,且都沿对角线 的连线向外。 5. 答:带电小球受重力、静电斥力和线的拉力作用而平 衡,它的受力示意图见图1 - 7 。 静 电 斥 力 t a F m g θ= 5tan 12 θ= =, 又, 2 2t a n q F k m g r θ== , 所以, 85.310q C -===? 3 q

高中物理选修3-1公式及主要物理学史梳理

选修3-1基本公式及物理学史宝典 第一章 静电场 1、 元电荷的数值:e = 2、 库仑定律公式: ,k= —静电力常量。 3、电场强度定义式 ,单位: ,q 为 电荷(场源,检验?) E 与F 、q 关, E 为 量(矢、标),方向规定为 所受电场力的方向,与负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 . 4、点电荷的场强公式: ,Q 为 电荷(场源,检验?) 5、匀强电场场强公式: ,d 为 6、电荷在电场中所受电场力: ,电荷所受电场力取决于电荷量和该点场强 (矢量,正电荷受力方向与场的方向相同,负电荷受力方向与场的方向相反) 7、场中某点的电势 ,单位 (φ只取决于场,与E p 、q 无关) , φ为 量(矢、标)正负表 ;有相对性,与零势点选取 关, 8.电荷在电场中所具有的电势能 ,(电荷的电势能取决于电荷的电荷量和电场中该点的电势) E p 为 量(矢、标)正负表 ;有相对性,与零势点选取 关, 9、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变化关系W AB = = (电场力做功等于电势能的减少量) 10、AB 两点的电势差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 ,(U AB 取决于场,与W 和q 无关,也与零势点无关,。) 可得电场力所做的功 (取决于移送的电荷量和两点间的电势差,与路径无关) eV 是 单位,指1个电子经1V 电压加速后增加的动能,1eV = J 12、电势差与电势 (U 为标量,正负不表大小.... ,U AB 为正则φA φB ) 13、电容的定义式: ,单位及换算关系: (C 取决于电容器自身性质,与Q 、U 无关) 14、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决定式: (S 为 ,d 为 ,r ε为 ) 第二章 恒定电流 1、电流强度的定义: ,电流的微观表达式: 2、电阻的定义式: 电阻的决定式(电阻定律): ρ为 ,单位: ,ρ取决于 和 3、 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中) 4、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 = r R E +(适 ) E =U +Ir (适用于 ) 5、路端电压: U = 输出功率: P 出= IU =IE -I 2r (纯电阻电路中P 出= I 2R ) 电源内部消耗的热功率:P 内= 电源效率: η= P P 出总 = (纯电阻电路中η= r R R +) 6.电功: 电热: 电功率 : 热功率: 纯电阻电路: W=IUt=I Rt U R t 2 2= P=IU=I R U R 2 2= 非纯电阻电路: W=IUt >I 2Rt P=IU > I 2R I

高中物理记背资料集-物理学史部分

高中物理记背资料集-物理学史部分必修1、必修2:(力学) 1、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提出了加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导出位移S正比于时间的平方t2,并给以实验检验;通过斜面实验外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推断并检验得出,自由落体是匀加速运动,且加速度都一样,即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理想斜面实验,推断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如不受摩擦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并据此提出惯性的概念。伽利略的科学思想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其核心是把实验和逻辑推理结合起来。 2、笛卡尔:法国物理学家,提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3、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弹=kx),提出了关于“太阳对行星的吸引力与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猜想。

4、开普勒:德国天文学家;根据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行星观测记录,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奠定了基础。 5、牛顿:英国物理学家;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6、亚当斯(英)、勒维耶(法):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发现了海王星;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了冥王星。 7、哈雷(英):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了一颗著名彗星(哈雷彗星)的轨道并正确预言了它的回归。 8、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和地球平均密度,验证了万有引力定律。 9、齐奥尔科夫斯基: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 模块3-1、3-2:(电磁学)

物理选修光学试题及答案详解

物理选修光学试题及答案 详解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光学单元测试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 30°,则入射角等于() °°°° 2.红光和紫光相比,() A.红光光子的能量较大;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红光的速度较大 B.红光光子的能量较小;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红光的速度较大 C.红光光子的能量较大;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红光的速度较小 D.红光光子的能量较小;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红光的速 度较小 3.一束复色光由空气射向玻璃,发生折射而分为a、b两 束单色光,其传播方向如图所示。设玻璃对a、b的折射率分别为n a和n b,a、b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分别为v a和v b,则() A.n a>n b B.n av b D.v av2>n2、v1<v2 >n2、v1>v2 5.如图所示,一束细的复色光从空气中射到半球形玻璃体球心O点,经折射分为a、b两束光,分别由P、Q两点射出玻璃体。PP’、QQ’均与过O点的界面法线垂直。设光线

a、b在玻璃体内穿行所用时间分别为t a、t b,则t a: t b等于() (A)QQ’:PP’ (B)PP’:QQ’ (C)OP’:OQ’ (D)OQ’:OP’ 6.图示为一直角棱镜的横截面,? = ∠ ? = ∠60 , 90abc bac。一平行细光束从O 点沿垂直于bc面的方向射入棱镜。已知棱镜材料的折射率n=2,若不考试原入射光在bc面上的反射光,则有光线() A.从ab面射出 B.从ac面射出 C.从bc面射出,且与bc面斜交 D.从bc面射出,且与bc面垂直 7.一束复色光由空气射向一块平行平面玻璃砖,经折射分成两束单色光a、 b。已知a光的频率小于b光的频率。下列哪个光路图可能是正确的() 8.如图所示,一束白光通过玻璃棱镜发生色散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红光的偏折最大,紫光的偏折最小 B.红光的偏折最小,紫光的偏折最大 C.玻璃对红光的折射率比紫光大 D.玻璃中紫光的传播速度比红光大 9.在下列各组的两个现象中都表现出光具有波动性的是() b c a o

物理选修课后习题答案

物理选修3-5课后习题答案 冲量与动量 1.答案:0 详解:4*20 - 5*16,减号是因为两个冲量反向。 2.答案:A 详解:因为二者动量都是正,于是速度方向相同,要保证二者相碰,左边那个要去追右边的,于是左球速度大,因为B质量大,于是B速度小,于是右球是B. 碰后A动量是2 kg?m/s 据动量守恒,B动量是10 kg?m/s.动量除以质量得到速度比。 3.答案:B 详解:因为A在B后方嘛,碰后A会减速,B会加速,于是A动量必然减小,根据动量守恒,C不可能,B才对。 4.答案:BD 详解:冲量大小肯定是一样的。因为这就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冲量。然而人质量小,于是速度改变量大,于是人走得快。 D说得很明确了,就是因为动量守恒,船必停。 5.答案:3588N 详解:先算落地速度,从1.28米高度落地,根据自由落体公式,速度是5.0m/s (g取9.8) 然后落地速度减为0,根据Ft = m△v,F = 3000N。然后加上重力588N即可 6.答案:D 详解:冲量表征的是动量变化量。D就是按定义判断的。 A错,冲量和速度没什么关系。B错,力作用时间未知。C错,力作用时间和物体质量都未知。 7.答案:D 详解:重物动量改变量不少,但是动量改变的时间大大延长了。不拉皮筋,动量瞬间变为0,有了皮筋,动量要过一会儿才减为0.动量改变量不少,也就是受到的冲量不变。这么看,只有D对。 8.答案:BD 详解:二者位移一样,然而上升过程阻力和重力都同向,下降过程阻力和重力反向,于是上升过程加速度大,时间短,重力冲量小。比较速度改变量,因为回到抛出点速度必然小于初速度,于是上升过程改变量大,上升过程合外力冲量大。C项,重力方向不变,重力冲量方向也不变,都是竖直向下。D项空气阻力反向,于是冲量方向也是反向。 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1. 答案: 2.9m/s 详解,由系统动量守恒得:MV0 - m v′= mv 于是V0可以算出是2.9m/s

高中物理选修3-2课后习题答案及解释

电磁感应和楞次定律 1.答案:CD 详解:导体棒做匀速运动,磁通量的变化率是一个常数,产生稳恒电流,那么被线圈缠绕的 磁铁将产生稳定的磁场,该磁场通过线圈c不会产生感应电流;做加速运动则可以; 2.答案:C 详解:参考点电荷的分析方法,S磁单极子相当于负电荷,那么它通过超导回路,相当于向 左的磁感线通过回路,右手定则判断,回路中会产生持续的adcba向的感应电流; 3.答案:A 详解:滑片从a滑动到变阻器中点的过程,通过A线圈的电流从滑片流入,从固定接口流 出,产生向右的磁场,而且滑动过程中,电阻变大,电流变小,所以磁场逐渐变小,所以此 时B线圈要产生向右的磁场来阻止这通过A线圈的电流从滑片流入,从固定接口流出种变 化,此时通过R点电流由c流向d;从中点滑动到b的过程,通过A线圈的电流从固定接 口流入,从滑片流出,产生向左的磁场,在滑动过程中,电阻变小,电流变大,所以磁场逐 渐变大,所以此时B线圈要产生向右的磁场来阻止这种变化,通过R的电流仍从c流向d。 4.答案:B 详解:aob是一个闭合回路,oa逆时针运动,通过回路的磁通量会发生变化,为了阻止这种 变化,ob会随着oa运动; 5.答案:A 详解:开关在a时,通过上方的磁感线指向右,开关断开,上方的磁场要消失,它要阻止这 种变化,就要产生向右的磁场来弥补,这时通过R2的电流从c指向d;开关合到b上时,通过上方线圈的磁场方向向左,它要阻止这种变化,就要产生向右的磁场来抵消,这时通过R2的电流仍从c指向d; 6.答案:AC 详解:注意地理南北极与地磁南北极恰好相反,用右手定则判断即可。 电磁感应中的功与能 1.答案:C、D 详解:ab下落过程中,要克服安培力做功,机械能不守恒,速度达到稳定之前其减少的重 力势能转化为其增加的动能和电阻增加的内能,速度达到稳定后,动能不再变化,其重力势能的减少全部转化为电阻增加的内能。选CD 2.答案:A 详解:E=BLv I=E/R=BLv/R F=BIL=B^2L^2v/R W=Fd=B^2L^2dv/R=B^2SLv/R,选A

人教版物理选修3-1-课后答案

第一章 第一节 1. 答:在天气干躁的季节,脱掉外衣时,由于摩擦,外衣和身体各自带了等量、异号的电荷。接着用手去摸金属门把手时,身 体放电,于是产生电击的感觉。 2. 答:由于A 、B 都是金属导体,可移动的电荷是自由电子,所以,A 带上的是负电荷,这是电子由B 移动到A 的结果。其中, A 得到的电子数为8101910 6.25101.610 n --==??,与B 失去的电子数相等。 3. 答:图1-4是此问题的示意图。导体B 中 的一部分自由受A 的正电荷吸引积聚在B 的左端,右端会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A 对B 左端的吸引力大于对右端的排斥力,A 、B 之间产生吸引力。 4. 答:此现象并不是说明制造出了永动机,也 没有违背能量守恒定律。因为,在把A 、B 分开的过程中要克服A 、B 之间的静电力做功。这 是把机械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第二节 1. 答:根据库仑的发现,两个相同的带电金属球接触后所带的电荷量相等。所以,先把A 球与B 球接触,此时,B 球带电 2 q ;再把B 球与C 球接触,则B 、C 球分别带电 4q ;最后,B 球再次与A 球接触,B 球带电3()2248 B q q q q =+÷=。 2. 答:192291222152 (1.610)9.010230.4(10)q q e F k k N N r r --?===?? =(注意,原子核中的质子间的静电力可以使质子产生2921.410/m s ?的加速度!) 3. 答 : 设 A 、 B 两 球 的 电 荷 量 分 别 为 q 、 q -,距离 为r ,则22kq F r =-。当用C 接触A 时,A 的电荷量变为2A q q =,C 的电荷量也是2 c q q =;C 再与接触后,B 的电荷量变为 224B q q q q -+ ==-;此时,A 、B 间的静电力变为:2222112288 A B q q q q q F k k k F r r r ? '==-=-=。在此情况下,若再使A 、B 间距增大为原来的2倍,则它们之间的静电力变为2 11232 F F F "='= 。 1-6所示。4q 共受三个力的 4. 答:第四个点电荷受到其余三个点电荷的排斥力如图 为a 、、a ,所以 作用,,由于1234q q q q q ====,相互间距离分别 2122q F F k a ==,2 222q F k a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 合力沿对角线的连线向外,且 大小是21222cos 45q F F F a =?+= 。由于对称性,每个电荷受到其他三 个电荷的静电力的合力的大小都相等,且都沿对角线 的连线向外。 5. 答:带电小球受重力、静电斥力和线的拉力作用而平 衡,它的受力示意图见图1 - 7 。 静 电 斥 力 tan F mg θ= 5tan 12 θ= =,又, 2 2tan q F k mg r θ ==,所以, 85.310q C -===? 3 q

物理选修31练习题含答案

物理选修3-1第一章练习题 (不定向选择题) 1、(2012浙江)用金属箔做成一个不带电的圆环,放在干燥的绝缘桌面上。小明同学用绝缘材料做的笔套与头发摩擦后,将笔套自上而下慢慢靠近圆环,当距离约为0.5cm 时圆环被吸引到笔套上,如图所示。对上述现象的判断与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摩擦使笔套带电 B. 笔套靠近圆环时,圆环上、下部感应出异号电荷 C. 圆环被吸引到笔套的过程中, 圆环所受静电力的合力大于圆环的重力 D. 笔套碰到圆环后, 笔套所带的电荷立刻被全部中和 2、如图所示,有一带正电的验电器,当一金属球A 靠近验电器的小球B (不接触)时,验电器的金箔张角减小,则 A 、金属球可能不带电 B 、金属球可能带负电 C 、金属球可能带正电 D 、金属球一定带负电 3、将不带电的导体A 和带有负电荷的导体B 接触后,在导体A 中的质子数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先增加后减少 4、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A 和B 接触一下,再分开一段距离,发现两球之间相互排斥,则A 、B 两球原来的带电情况可能是 A .带有等量异种电荷 B .带有等量同种电荷 C .带有不等量异种电荷 D .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 5、有A 、B 、C 三个塑料小球,A 和B ,B 和C ,C 和A 间都是相互吸引的,如果A 带正电,则 A .B 、C 球均带负电 B .B 球带负电,C 球带正电 C .B 、C 球中必有一个带负电,而另一个不带电 D .B 、C 球都不带电 6、真空中有两个固定的带正电的点电荷,其电量Q1>Q2,点电荷q 置于Q1、Q2连线上某点时,正好处于平衡,则 A .q 一定是正电荷 B .q 一定是负电荷 C .q 离Q2比离Q1远 D .q 离Q2比离Q1近 7、如图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绝缘金属壳a 、b 的半径为R , 质量为m ,两球心之间的距离为L =3R 。若使它们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电荷为q ,那么两球之间的万有引力F 引,库仑力F 库分别为 8、关于点电荷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体积很小的带电体才能看成点电荷; B.体积很大的带电体一定不能看成点电荷; C.当两个带电体的大小及形状对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这两个带电体可看成质点; D.一切带电体都可以看成点电荷 9、真空中有甲、乙两个点电荷,相距为r ,它们间的静电力为F 。若甲的电量变为原来的2倍,乙的电量变为原来的1/3,距离变为2r ,则它们之间的静电力变为 A.3F /8 B.F /6 C.8F /3 D.2F /3 10、甲、乙、丙为三个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 其中只有一个带电, 如果让甲球分别依次与乙球、丙球接触后,再把甲、丙球放在相距R 处, 它们的库仑力为F ;若让丙球分别依次跟乙球、甲球接触后, 再把甲、丙球放在相距R 处, 它们间的库仑力为4F , 则可知原来带电的球是: 2 2222 2222 2222 222 A.B. C.D.m q F G F k l l m q F G F k l l m q F G F k l l m q F G F k l l ==≠≠≠==≠引库引库引库引库, , , , + + + A B

高中物理全套练习选修31答案答案高中物理

高中物理全套练习选修31答案答案高中物理 §1、2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库仑定律〔1〕 【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A 2、A 3、B 4、A 5、AD 6、AD 二、填空题: 7、制造 消灭 一个物体 另一个物体 物体的一部分 另一部分 8、q A = 5×10-6 C ,q B = 7.5×10-6 C ,q C =7.5×10-6 C 9、n 2F F/n 2 n 4F 三、运算题: 10、F=K 22r q 3.6×10-4=9×109·100 12 q 得q=2×10-8C 19 8106.1102--??=1.25×1011 11、1.67×10-7C 3.3×10-8C 12、 F 8 3 【能力提升】 1、AD 2、使A 、B 做加速运动的库仑力大小相等,故加速度与质量成正比,A 的加速度始终是B 的1/2,由动量守恒,A 、B 的速度方向始终相反,且A 的速度为B 的1/2。故此 题答案a/2 、 v/2 3、A 、B 间原先的库仑力为F 1=K ·22 7r Q 反复接触的结果是A 、B 、 C 最终的带电量均为2Q ,故现在的库仑力F 2= K ·224r Q ∴F 2=74 F 1 4、要三个电荷 合力均为零,q 1、q 3必为同种电荷,且q 2与q 1、q 3电性相异,由库仑定律,当q 2平稳时有 ()23222 12l q q k l q q k =,⑴当q 3平稳时有()() 23223123l q q k l q q k =,⑵由⑴⑵两式解得q 1:q 2:q 3=-9:4:〔-36〕或9:〔-4〕:36 §1、2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库仑定律〔2〕 【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BCD 2、C 3、B 4、D 5、D 6、C 二、填空题: 7、Q/2 8、q A = 1.5×10-3C 、q B =-2.5×10-4C ,q C = -2.5×10-4 C 9、匀速圆周运动 1:4 三、运算题: 10、4 F /3 1 F /3 11、 k mr e r T π2= 12、在+Q 和+9Q 的连线上,与+Q 的距离为0.1m ,与+9Q 的距离为0.3m ,q =-Q 16 9 【能力提升】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汇总-必修1、必修2、选修3-1、选修3-2、选修3-3、选修3-4、选修3-5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汇总必修1、必修2、选修3-1、选修3-2、选修3-3、选修3-4、选修3-5 高考高中物理学史及热学、原子物理考点总结一、力学: 1. 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 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3. 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4. 20 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 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6. 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7. 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8. 牛顿于 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 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二、相对论: 9. 物理学晴朗天空上的两朵乌云:①迈克逊-莫雷实验——相对论(高速运动世界),②热辐射实验——量子论(微观世界); 10. 19世纪和 20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三大发现: X 射线的发现,电子的发现,放射性的发现。 11.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 c 不变。 12.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能量子假说:物质发射或吸收能量时,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个最小的能量单位,即能量子;三、电磁学: 13. 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 k 的值。 14. 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1 15. 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 e 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16. 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 1787-1854 )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7. 19世纪,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定律。 18.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磁效应。 19. 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并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和磁场的相互关系和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方向。 20. 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21.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指出:阴极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22. 汤姆生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 23. 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最大动能仅取决于磁场和 D 形盒直径,带电粒子圆周运动周期和高频电源的周期相同)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汇总必修1、必修2、选修3-1、选修3-2、选修3-3、选修3-4、选修3-5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汇总 必修l、必修2、选修3-1、3-2

人教版高二物理选修3-1-课后答案

第一章库仑定律 第一节 1. 答:在天气干躁的季节,脱掉外衣时,由于摩擦,外衣和身体各自带了等量、异号的 电荷。接着用手去摸金属门把手时,身体放电,于是产生电击的感觉。 2. 答:由于A 、B 都是金属导体,可移动的电荷是自由电子,所以,A 带上的是负电荷, 这是电子由B 移动到A 的结果。其中, A 得到的电子数为 8101910 6.25101.610n --==??,与B 失去的电子数相等。 3. 答:图1-4是此问题的示意图。导体 B 中的一部分自由受A 的正电荷吸引积聚在B 的左端,右端会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 A 对 B 左端的吸引力大于对右端的排斥力,A 、B 之间产生吸引力。 4. 答:此现象并不是说明制造出了永动机,也没有违背能量守恒定律。因为,在把A 、 B 分开的过程中要克服A 、B 之间的静电力做功。这是把机械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第二节 1. 答:根据库仑的发现,两个相同的带电金属球接触后所带的电荷量相等。所以,先把 A 球与 B 球接触,此时,B 球带电 2q ;再把B 球与C 球接触,则B 、C 球分别带电4 q ;最后,B 球再次与A 球接触,B 球带电3()2248B q q q q =+÷=。 2. 答:192291222152(1.610)9.010230.4(10) q q e F k k N N r r --?===??=(注意,原子核中的质子间的静电力可以使质子产生292 1.410/m s ?的加速度!) 3. 答:设A 、B 两球的电荷量分别为q 、q -,距离 为r ,则22kq F r =-。当用C 接触A 时,A 的电荷量变为2 A q q =,C 的电荷量也是2 c q q = ;C 再与接触后,B 的电荷量变为224 B q q q q -+==-;此时,A 、B 间的静电力变为:2222112288 A B q q q q q F k k k F r r r ?'==-=-=。在此情况下,若再使A 、B 间距增大为原来的2倍,则它们之间的静电力变为211232F F F "='= 。

选修3-5 物理学史

1.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弹=kx) 2.伽利略:意大利的闻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时代的仪器、设备十分简陋,技术 也比较落后,但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导出S正比于t2 并给以实验检验;推断并检验得出,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斜面实验,推断出物体如不受外力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后由牛顿归纳成惯性定律。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 出牛顿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4.开普勒:丹麦天文学家;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奠定了万有 引力定律的基础。 5.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高 考物理知识点总结 6.布朗:英国植物学家;在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时,发现了“布朗 运动”。 7.焦耳:英国物理学家;测定了热功当量J=4.2焦/卡,为能的转化守恒定律 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的发热,得到了焦耳定律。 8.开尔文:英国科学家;创立了把-273℃作为零度的热力学温标。 9.库仑:法国科学家;巧妙的利用“库仑扭秤”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发现了 “库仑定律”。 10、密立根:美国科学家;利用带电油滴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得到了基本电荷e 。 10.欧姆:德国物理学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 而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它们的关系。 11.奥斯特:丹麦科学家;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 12.安培:法国科学家;提出了闻名的分子电流假说。 13.汤姆生:英国科学家;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测得了电子的比荷e/m; 汤姆生还提出了“枣糕模型”,在当时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14.劳伦斯:美国科学家;发明了“回旋加速器”使人类在获得高能粒子方面迈 进了一步。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

物理选修31电学实验专题(含答案)

物理选修3-1 电学实验专题 1、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用来测算缠绕螺线管的金属丝长度。已知缠绕螺线管 的金属丝电阻较小,经查阅资料得知该金属丝的电阻率为ρ。 (1)、实验中用螺旋测微器测得金属丝直径,如图甲所示,可知金属丝的直径为d=________mm (2)、利用多用表测得缠绕螺线管的金属丝的电阻,将选择开关旋转到“Ω”档的“×1”位置时,多用表指针指示位置如图乙所示,可知金属丝的电阻为R= Ω。 (3)、若测得的金属丝直径用d表示,电阻用R表示,则金属丝的长度L= 。 2、在“测定金属的电阻率”的实验中,待测金属导线的电阻Rx约为3Ω.实验室备有电池E(电动势 3V,内阻约为1Ω),开关,导线若干外还有下列实验器材: A.电压表V1(量程3V,内阻约为15kΩ) B.电压表V2 (量程15V,内阻约为75kΩ) C.电流表A1(量程3A,内阻约为Ω) D.电流表A2(量程600mA,内阻约为1Ω) E.变阻器R1(0~10Ω,0.6A) F.变阻器R2(0~200Ω,0.1A) ①为提高实验精确度,减小实验误差,应选用的实验器材有______________。(填选项代码) ②在上面框内画出实验电路图。此电路图测量值______真实值(填“>、“<”或“=”)。 3、在测电阻的实验中, (1)、先用多用电表对其粗测。测量的某些操作步骤如下: ①调节____________(选填“机械调零”、“欧姆调零”)旋钮,使电表指针停在____________ 位置;(选填“电流0刻度”、“欧姆0刻度”) ②调节档位,选用“×100”欧姆档。 ③将红、黑表笔相互接触,调节____________(选填“机械调零”、“欧姆调零”)旋钮,使 电表指针停在__ _______位置。(选填“电流0刻度”、“欧姆0刻度”) ④用该多用电表测量电阻,其阻值如图甲中指针所示,为了减小多用电表的读数误差,多 用电表的选择开关应换用____________欧姆挡(选填“×10”、“×1k”),并重复步骤 ________后进行测量。粗测结果如图乙,则粗测结果是________Ω (2)、实验室除提供电源(电动势6V,内阻约1Ω),开关、导线若干外还提供以下的器材:

3-1 3-2 物理学史整理

3-1 3-2 重点物理学史 1、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课本P4、课本P37) 2、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库仑扭秤实验)。(课本P6) 3、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法拉第不仅提出了场的概念,而且形象的描绘了场的清晰图像。(课本P14) 4、范德格拉夫研究发明了静电加速器。(课本P38) 5、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课本P60) 6、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或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7、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意外的发现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磁效应。(课本P81) 8、法国物理学家安培提出了安培分子电流假说,很好的解释了磁现象的电本质。(课本P87) 9、麦克斯认为,磁场变化时会在空间激发感生电场,处在场中的导体就会产生感应电动势。 10、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指出:阴极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11、汤姆生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 12、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最大动能仅取决于磁场和D形盒直径,带电粒子圆周运动周期与高频电源的周期相同) (课本P101) 13、纽曼和韦伯在对理论和实验资料进行严格分析后,于1845年和1846年先后指出:闭合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后人称之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课本P15) 14、16世纪末,英国人吉伯第一个研究了摩擦是物体带电的现象。 15、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精选高中物理选修3-5物理学史

时间人物事件相关专有名词17世纪中叶法国科学家笛卡尔提出动量概念动量(momentum)1668 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明确指出了动量的方 向性和守恒性 动量(momentum) 1687 英国科学家牛顿修改笛卡尔对动量的 定义,明确地用质量与 速度的乘积定义动量动量(momentum)、速度(velocity) 1743 法国科学家达兰贝尔指出动量和动能两种 量度的同样有效性动量(momentum)、动能(kinetic energy) 1920 英籍物理学家卢瑟福猜测原子中可能还有 一种电中性的粒子 原子(atom) 1932 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了卢瑟福所预言 的粒子——中子 中子(neutron) 1896 德国物理学家维恩提出了辐射强度按波 长分布的理论公式维 恩公式辐射(radiation)、波长(wavelength) 1900 英国物理学家瑞利提出了辐射强度按波 长分布的理论公式瑞 利公式辐射(radiation)、波长(wavelength) 1900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能量子假说,正确 地破除了“能量连续变 化”的传统观念并得出 了黑体辐射的度按波 长分布的公式黑体(lbackbody)、黑体辐射(blackbody radiation)、能量子(energy quantum)、普朗克常数(Planck consant) 19世纪初英国物理学家托马 斯·杨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 象 干涉(interference) 19世纪初法国物理学家菲涅耳观察到了光的衍射现 象 衍射(diffraction) 19世纪初法国物理学家马吕斯观察到了光的偏振现 象 偏振(polarization) 19世纪60年代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从理论上确认了光的 电磁波本质 电磁波(electromagnetic wave) 1887 德国物理学家赫兹发现了光电现象光电现象 (photoelectric effect) 1905 犹太裔物理学家爱因斯 坦提出爱因斯坦光电效 应方程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 程(Einstein photoelectric equation)、光子 (photon) 1907 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测量光电效应中几个 重要的物理量,检验了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 程的正确性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instein photoelectric equation)、光电效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