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物理记背资料集-物理学史部分

高中物理记背资料集-物理学史部分

高中物理记背资料集-物理学史部分
高中物理记背资料集-物理学史部分

高中物理记背资料集-物理学史部分必修1、必修2:(力学)

1、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提出了加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导出位移S正比于时间的平方t2,并给以实验检验;通过斜面实验外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推断并检验得出,自由落体是匀加速运动,且加速度都一样,即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理想斜面实验,推断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如不受摩擦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并据此提出惯性的概念。伽利略的科学思想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其核心是把实验和逻辑推理结合起来。

2、笛卡尔:法国物理学家,提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3、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弹=kx),提出了关于“太阳对行星的吸引力与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猜想。

4、开普勒:德国天文学家;根据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行星观测记录,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奠定了基础。

5、牛顿:英国物理学家;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6、亚当斯(英)、勒维耶(法):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发现了海王星;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了冥王星。

7、哈雷(英):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了一颗著名彗星(哈雷彗星)的轨道并正确预言了它的回归。

8、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和地球平均密度,验证了万有引力定律。

9、齐奥尔科夫斯基: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

模块3-1、3-2:(电磁学)

1、富兰克林:美国科学家,首先命名正、负电荷。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2、库仑:法国科学家;巧妙的利用“库仑扭秤”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发现了“库仑定律”。

3、欧姆:德国物理学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发现了欧姆定律。

4、奥斯特:丹麦科学家;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5、法拉第:英国科学家,最早提出了电场、磁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力线、磁力线来描述电磁场;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亲手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

6、楞次:德国科学家;概括实验结果,发表了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

7、亨利:美国物理学家,发现自感现象。

8、安培:法国科学家;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并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与磁场的相互关系和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方向;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

9、纽曼、韦伯:在对理论和实验资料进行严格分析后,先后指出:闭合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后人称之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10、麦克斯韦:英国科学家;总结前人研究电磁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场理论和光的电磁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在电磁场理论中,他指出变化的电场会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会产生电场。

11、赫兹:德国科学家;在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存在后二十多年,第一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测得电磁波传播速度等于光速,证实了光是一种电磁波。1887年发现光电效应现象。

12、特斯拉:美国电气工程师,他一生致力于交变电流的研究,是交变电流进入实用领域的主要推动者。

13、洛伦兹:荷兰物理学家。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伦兹力)的观点,并提出了著名的洛伦兹力公式。

14、密立根:美国科学家,利用油滴实验,测出了基本电荷的电荷量e的数值。

15、阿斯顿:英国物理学家,设计了质谱仪。

16、劳伦斯:美国科学家;发明了“回旋加速器”。

17、霍尔:美国物理学家,发现霍尔效应。

18、昂尼斯:荷兰科学家,1911年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选修模块3-5:(动量、波粒二象性、原子、原子核)

1、巴耳末:瑞士的中学数学教师,总结了氢原子光谱的波长规律——巴耳末公式。

2、普朗克:德国物理学家;为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能量子假说:物质发射或吸收能量时,能量不是连续的(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个最小的能量单位,即能量子E=hν,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

3、爱因斯坦:德籍犹太人,后加入美国籍,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提出了“光子”理论及光电效应方程,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及广义相对论,提出了“质能方程”。

4、戈德斯坦:德国,发现阴极射线.

5、J.J.汤姆孙:英国科学家,汤姆孙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测得了电子的比荷e/m;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

6、卢瑟福:英国物理学家;通过α粒子的散射现象,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首先实现了人工核反应,发现了质子,并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中子。

7、玻尔:丹麦物理学家;把普朗克的量子理论应用到原子系统上,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最先得出氢原子能级表达式,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光谱,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8、康普顿:美国物理学家,在研究石墨中的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的粒子性——光子不仅具有能量,而且具有动量。

9、德布罗意:法国物理学家,大胆预言了实物粒子在一定条件下会表现出波动性,提出物质波概念。

10、戴维孙和G.P.汤姆孙:美国及英国物理学家,发现电子衍射现象,证实了物质波的猜想。

11、贝克勒尔:法国物理学家;首次发现了铀的天然放射现象,开始认识原子核结构是复杂的。

12、查德威克: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学生;在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中子。

13、威尔逊:英国物理学家;发明了威尔逊云室以观察α、β、γ射线的径迹。

14、H.盖革-P.米勒:德国物理学家,发明盖革-米勒计数器

15、玛丽·居里夫妇:法国(波兰)物理学家,发现了两种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钋(Po)镭(Ra)。

16、约里奥·居里夫妇:法国物理学家;老居里夫妇的女儿女婿;用α粒子轰击铝箔时,首先发现了用人工核转变的方法获得放射性同位素。

17、哈恩:德国物理学家,和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裂变。

18、费米:在费米等人领导下,美国建成第一个核反应堆(由浓缩铀棒、控制棒、减速剂、水泥防护层等组成)。

补充了解:

1、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学者;他认为物体的运动都由其“自然本性”决定,地面的物体由其本性决定的“自然运动”是静止,所以要使物体运动起来或者维持物体的运动就需要推、拉、提、举等作用;物体之所以在有初速度时能继续前进一段距离,是因为“自然界害怕真空”,物体离开后原来的空间被充进空气,这部分空气推动物体继续前进;空中的物体,由其本性,重的要落地,轻的要升天,重的物体下落要比轻的物体快……

2、能量守恒:1644年笛卡尔讨论碰撞问题时引进了动量p=mv的概念,用以度量运动。1687年牛顿用动量的改变来度量力。同时代的莱布尼兹则主张用质量乘速度的平方mv2来度量运动,莱布尼兹称之为活力,这与1669年惠更斯关于碰撞问题研究的结论一致,该结论说“两个物体相互碰撞时,它们的质量与速度平方乘积之和在碰撞前后保持不变。”1743年法国学者达朗贝尔在他的《论动力学》中说:“对于量度一个力来说,用它给予一个受它作用而通过一定距离的物体的活力,或者用它给予受它作用一定时间的物体的动量同样都是合理的。”1807年英国学者托马斯·杨引进了能量的概念,1831年法国学者科里奥利又引进了力做功的概念,并且在活力前加了1/2系数称为动能,通过积分给出了功与动能的联系(动能定理),也就是说自然界的机械能是守恒的。19世纪,能量守恒定律最终是在5个国家、由各种不同职业的10余位科学家从不同侧面各自独立发现的。其中迈尔、焦耳、亥姆霍兹是主要贡献者。迈尔是德国医生,从新陈代谢的研究中得出能量守恒的结论,1842年,迈尔发表了题为《论无机界的力》的论文,进一步表达了物理化学过程中能量守恒的思想。焦耳是英国物理学家,1843年,他钻研并

测定了热能和机械功之间的当量关系。1847年,他做了迄今认为确定热功当量的最好实验。此后不断改进实验方法,直到1878年还有测量结果的报告,精确的实验结果为能量守恒定律的确立,提供了无可置疑的实验证据。亥姆霍兹是德国物理学家、生理学家,他在不了解迈尔和焦耳的研究情况下,从永动机不可能出发,思考自然界不同的力(即能)间的相互关系,他于1847年出版了《论力的守恒》一书,给出了对不同形式的能的数学表示式,并研究了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情况,系统地完整地综合了能量守恒理论,从而这部著作成了能量守恒定律论证方面影响较大的一篇历史性文献。该定律发现的过程中,除了上述3位外,还有法国卡诺、德国莫尔、法国塞甘、瑞士赫斯、德国霍耳兹曼、英国格罗夫、丹麦柯耳丁以及法国伊伦,都曾独立地发表过有关能量守恒方面的论文,对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作出了贡献。20世纪,根据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能量又有了新的涵义,它是和时间平移对称性相关联的,并和三个方向上的动量,组成了四维空间的守恒关系。爱因斯坦还指出了能量和质量的关系,他指出物体输出能量的同时,它自身的质量减少了,于是它的动能也减少了,他根据狭义相对论导出了精确计算能量损失导致的质量损失量的公式,这就是质能方程。

2018高中物理学史(归纳整理版)

2018年高考物理学史总结 物理学史这部分内容在高考卷上通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实验题中也会小概率出现),分值在6分以下,一般情况下不会出偏难怪的,毕竟这不是考纲里的重点。复习建议:以现有的生活经验常识为主,稍加了解就可以。现总结如下:1、伽利略 (1)通过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观点 (2)推翻了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观点 2、开普勒:提出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3、牛顿 (1)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2)发现表万有引力定律; 4、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G 5、爱因斯坦 (1)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2)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3)提出质能方程2 E ,为核能利用提出理论基础 MC 6、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7、焦耳和楞次 先后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这个很冷门!以教材为主!) 8、奥斯特 发现南北放置的通电直导线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9、安培:研究电流在磁场中受力的规律(安培定则),分子电流假说,磁场能对电流产生作用 10、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11、法拉第 (1)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教材上是这样的,实际不是有一定历史原因,以教材为主!) (2)提出电荷周围有电场,提出可用电场描述电场,提出电磁场、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12、楞次: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愣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13、亨利:发现自感现象(这个也比较冷门)。 14、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15、赫兹: (1)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2)证实了电磁理的存在。 16、普朗克 提出“能量量子假说”——解释物体热辐射(黑体辐射)规律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即量子理论

高中物理选修3-1知识点归纳(完美版)学习资料

物理选修3-1 一、电场 1.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 =1.60×10-19 C );带电体电荷量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2.库仑定律:F K Q Q r =12 2 (真空中的点电荷){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 k:静电力常量k =9.0×109 N ?m 2 /C 2 ;Q 1、Q 2:两点电荷的电量(C);r:两点电荷间的距离(m);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场强度:E F q =(定义式、计算式){E:电场强度(N/C),是矢量(电场的叠加原理);q :检验电荷的电量(C)} 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 KQ r =2 {r :源电荷到该位置的距离(m ),Q :源电荷的电量} 5.匀强电场的场强AB U E d = {U AB :AB 两点间的电压(V),d:AB 两点在场强方向的距离(m)} 6.电场力:F =qE {F:电场力(N),q:受到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C),E:电场强度(N/C)} 7.电势与电势差:U AB =φA -φB ,U AB =W AB /q =q P E Δ 减 8.电场力做功:W AB =qU AB =qEd =ΔE P 减{W AB :带电体由A 到B 时电场力所做的功(J),q:带电量(C),U AB :电场中A 、B 两点间的电势差(V )(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E:匀强电场强度,d:两点沿场强方向的距离(m);ΔE P 减 :带电体由A 到B 时势能的减少量} 9.电势能:E PA =q φA {E PA :带电体在A 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 :A 点的电势(V)} 10.电势能的变化ΔE P 减=E PA -E PB {带电体在电场中从A 位置到B 位置时电势能的减少量} 11.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W AB =ΔE P 减=qU AB (电场力所做的功等于电势能的减少量) 12.电容C =Q/U(定义式,计算式) {C:电容(F),Q:电量(C),U:电压(两极板电势差)(V)} 1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εS C 4πkd =(S:两极板正对面积,d: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ω:介电常数)常见电容器 1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o =0):W =ΔE K 增或2 2 mVt qU = 15.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以速度V 0进入匀强电场时的偏转(不考虑重力作用) : 类平抛运动(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极板中:d U E = 垂直电场方向:匀速直线运动L =V 0t 平行电场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2at d =, F qE qU a m m m === 注: (1)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接触时,电量分配规律:原带异种电荷的先中和后平分,原带同种电荷 的总量平分;

高考物理学史总结(按人物)

高考物理学史总结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 物理学的贡献: ①发现摆的等时性 ②物体下落过程中的运动情况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③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得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即维持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的结论;将实验与逻辑推理结合在一起探究科学真理的方法为物理学的研究开创了新的一页(发现了物体具有惯性,同时也说明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经典题目: 1.伽利略根据实验证实了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错)。 2.伽利略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错)。 3.伽俐略首先将物理实验事实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理)和谐地结合起来(对)。 4.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推论出,如果没有摩擦,在水平面上的物体,一旦具有某一个速度, 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对)。 ☆爱因斯坦(德国) 贡献:①用光子说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 ②提出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总结出质能方程:E =mc2 经典题目: 1.爱因斯坦提出了量子理论,普朗克提出了光子说(错)。 2.爱因斯坦用光子说很好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对)。 3.是爱因斯坦发现了光电效应现象,普朗克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的规律,提出了光子说(错)。 4.爱因斯坦创立了举世瞩目的相对论,为人类利用核能奠定了理论基础;普朗克提出了光子说,深刻地揭示了微观世界的不连续现象(错)。 ☆胡克(英国物理学家) 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 经典题目: 1.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 ☆牛顿(英国物理学家) 物理学的贡献: ①总结三大运动定律、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也称牛顿力学或古典力学)体系,物理学从此成为一门成熟的自然科学。其最有影响的著作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②发现了光的色散原理;创立了微积分、发明了二项式定理;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 经典题目: 1.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并总结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许用实验测出了引力常数(对)。 2.牛顿认为力的真正效应总是改变物体的速度,而不仅仅是使之运动(对)。 3.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天体力学的基础(对)。 ☆卡文迪许 物理学的贡献:测量了万有引力常量。G=6.67×11-11N〃m2/kg2 典型题目: 1.牛顿第一次通过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错)。 2.卡文迪许巧妙地利用扭秤装置,第一次在实验室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的数值(对)。

高中物理课本物理学家及历史资料汇总

高中物理课本物理学家及历史资料汇总 1、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弹=kx) 2、伽利略:意大利的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时代的仪器、设备十分简陋,技术也比较落后,但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导出s正比于t。并给以实验检验;推断并检验得出,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斜面实验,推断出物体如不受外力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后由牛顿归纳成惯性定律。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4、开普勒:丹麦天文学褰;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奠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 5、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6、布朗:英国植物学家;在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时,发现了“布朗运动”。 7、焦耳:英国物理学家;测定了热功当量J=4.2焦/卡,为能的转化守恒定律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的发热,得到了焦耳定律。 8、开尔文:英国科学褰;创立了把一273℃作为零度的热力学温标。 9、库仑:法国科学家;巧妙的利用“库仑扭秤”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发现了“库仑定律”。

10、密立根:美国科学家;利用带电油滴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得到了基本电荷e。 11、欧姆:德国物理学察;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它们的关系。 12、奥斯特:丹麦科学察;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 13、安培:法国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 14、汤姆生:英国科学家;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测得了电子的比荷e /m;汤姆生还提出了“枣糕模型”,在当时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15、劳伦斯:美国科学家;发明了“回旋加速器”,使人类在获得高能粒子方面迈进了一步。 16、法拉第:英国科学家;发现了电磁感应,亲手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提出了电磁场及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17、楞次:德国科学家;概括试验结果,发表了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 18、麦克斯韦:英国科学家;总结前人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场理论。 19、赫兹:德国科学寨;在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存在后二十多年,第一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测得电磁波传播速度等于光速,证实了光是一种电磁波。 20、惠更斯:荷兰科学家;在对光的研究中,提出了光的波动说。发明了摆钟。 21、托马斯·杨:英国物理学寨;首先巧妙而简单的解决了相干光源问题,成功地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双孔或双缝干涉)

广州市2019年高中物理力学竞赛辅导资料专题07动量和能量(含解析)

专题07 动量和能量 一、单项选择题(每道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质量为m 、速度为v 的A 球跟质量为3m 的静止B 球发生正碰。碰撞可能是弹性的,也可能是非弹性的,因此,碰撞后B 球的速度允许有不同的值。则碰撞后B 球的速度可能是( ) A.0.6v B.0.5v C.0.4v D.0.3v 【答案】C 【解析】①若是弹性碰撞,由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可得mv =mv 1+3mv 212mv 2=12mv 2 1+12×3mv 22 得v 1=m -3m m +3m v =-12v ,v 2=2m 4m v =12v 若是完全非弹性碰撞,则mv =4mv ′,v ′=14v 因此14v ≤v B ≤1 2v ,只有C 是可能的。 2、如图所示,在足够长的光滑水平面上有一静止的质量为M 的斜面,斜面表面光滑、高度为h 、倾角为θ。一质量为m (m <M )的小物块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面向左运动,不计冲上斜面时的机械能损失。如果斜面固定,则小物块恰能冲到斜面的顶端。如果斜面不固定,则小物块冲上斜面后能达到的最大高度为( ) A.h B.mh m +M C.mh M D.Mh m +M 【答案】D 【解析】斜面固定时,由动能定理得-mgh =0-1 2mv 20 所以v 0=2gh 斜面不固定时,由水平方向动量守恒得mv 0=(M +m )v 由机械能守恒得12mv 20=12(M +m )v 2 +mgh ′解得h ′=M M +m h ,选项D 正确。 3、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停放质量为m 装有弧形槽的小车。现有一质量也为m 的小球以v 0的水平速度沿切线水平的槽口向小车滑去(不计摩擦),到达某一高度后,小球又返回小车右端,则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高中物理记背资料集-物理学史部分

高中物理记背资料集-物理学史部分必修1、必修2:(力学) 1、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提出了加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导出位移S正比于时间的平方t2,并给以实验检验;通过斜面实验外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推断并检验得出,自由落体是匀加速运动,且加速度都一样,即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理想斜面实验,推断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如不受摩擦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并据此提出惯性的概念。伽利略的科学思想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其核心是把实验和逻辑推理结合起来。 2、笛卡尔:法国物理学家,提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3、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弹=kx),提出了关于“太阳对行星的吸引力与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猜想。

4、开普勒:德国天文学家;根据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行星观测记录,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奠定了基础。 5、牛顿:英国物理学家;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6、亚当斯(英)、勒维耶(法):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发现了海王星;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了冥王星。 7、哈雷(英):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了一颗著名彗星(哈雷彗星)的轨道并正确预言了它的回归。 8、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和地球平均密度,验证了万有引力定律。 9、齐奥尔科夫斯基: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 模块3-1、3-2:(电磁学)

高中物理学史人物大全

新课程高考高中物理学史参考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1、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3、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选修部分: 4、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5、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6、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7、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8、19世纪,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定律。 9、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磁效应。 10、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并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与磁场的相互关系和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方向。 11、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12、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指出:阴极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高中物理模型:常见的磁场整理

模型/题型:常见的磁场整理 条形磁体①在磁体的外部磁感线从磁体的N极出来进入磁场的S极,在内部也有相应条数的磁感线与外部的磁感线衔接组成闭合曲线; ②磁感线分布有两个对称轴,一是磁铁的中轴线,二是磁铁的中垂线(从空间上来说为两个对称面); ③条形磁铁的磁感线在磁铁的外部的两端(磁极)最密,中间稀疏。 蹄形磁铁①与条形磁铁相同,在磁体的外部磁感线从磁体的N极出来进入磁场的S极,在内部也有相应条数的磁感线(未画出)与外部的磁感线衔接组成闭合曲线; ②磁感线分布有一个对称轴,即磁铁的对称轴; ③蹄形磁铁的磁感线在磁铁外部是两端(磁极)最密,中间稀疏。 异名磁极①当两异名磁极相距较近时,两极间的磁场除边缘区域外是匀强磁场,磁感线相互平行、疏密均匀; ②当两异名磁极相距较远时,两极间靠中心位置越近磁感应强度越弱,磁感线越稀疏。类似于两等量异种电荷(点电荷)的磁场。 同名磁极 ①两同名磁极间的磁感线分布类似于两等量同种电荷(点电荷)的磁感线分布 ②磁感线有两条对称轴,分别为(1)两磁极的中轴线(2)两磁极间的中轴线 安培定则立体图横截面图纵截面图 直 线 电 流 一组以导线上任意点为圆心的多组同心圆,距导线越远磁感线越稀疏,磁场越弱 环 形 电 流 环形电流的两侧可等效为小磁针的N极和S极,内部磁场比环外强,磁感线越向外越稀疏

通 电 螺 线 管 内部为匀强磁场且比外部强,方向由S极→N极,外部类似条形磁铁的磁场,管外为非匀强磁场 1.用右手握住导线,让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一致,弯曲的四指所指的就是磁感线的环绕方向。 2.让右手弯曲的四指和环形电流的方向一致,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环形导线轴线上磁感线的方向。 3.让右手弯曲的四指和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一致,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螺线管中轴线上磁感线的方向。 三、地磁场的特点 ①地理南北极和地磁南北极相反 ②存在磁偏角 ③地球的磁场外部由南极到北极,内部由北极到南极 ④南半球地磁场磁感线斜向上,北半球斜向下,赤道与地面平行 四、磁场基础知识梳理 (一).磁感线 1、磁感线:在磁场中画出一系列有方向的曲线,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磁场方向,曲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2.磁感线的基本特点: (1)磁体外部磁感线从N极出发指向S极,在磁体内部由S极到N极,形成闭合曲线。 (2)磁感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处的磁场方向。 (3)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该处的磁场的强弱。 (4)任意两条磁感线不相交(不相切)。 (5)磁感线是假想线。 (二).匀强磁场 1.定义:磁场强弱、方向处处相同的磁场 2.磁感线分布特点:匀强磁场的磁感线是一些间隔相同的平行直线 (三).磁通量 1.磁通量的定义 公式Φ=BS中的B应是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S是与磁场方向垂直的面积,因此,可以理解为Φ=BS⊥.如果平面与磁场方向不垂直,应把面积S投影到与磁场垂直的方向上,求出投影面积S⊥,代入到Φ=BS⊥中计算,应避免硬套公式Φ=BSsin θ或Φ=BScos θ. 2.磁通量的变化:一般有下列三种情况: (1)磁感应强度B不变,有效面积S变化,则ΔΦ=Φt-Φ0=B·ΔS. (2)磁感应强度B变化,磁感线穿过的有效面积S不变,则穿过回路中的磁通量的变化是:ΔΦ=Φt-Φ0=ΔB·S. (3)磁感应强度B和有效面积S同时发生变化的情况,则ΔΦ=Φt-Φ0. ?特别提醒 ①平面S与磁场方向不垂直时,要把面积S投影到与磁场垂直的方向上,即求出有效面积. ②可以把磁通量理解为穿过面积S的磁感线净条数.相反方向穿过面积S的磁感线可以互相抵消.

高中物理 相对运动专题讲义

相对运动专题讲解 一、复习旧知 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只有质量而无形状、体积的点。它是一种理想模型,物体简化为质点的条 件是物体的形状、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可以忽略。 2、时刻:表示时间坐标轴上的点即为时刻。例如几秒初,几秒末,几秒时。 时间:前后两时刻之差。时间坐标轴上用线段表示时间,例如,前几秒内、第几秒内。 3、位置:表示空间坐标的点。 位移:由起点指向终点的有向线段,位移是末位置与始位置之差,是矢量。 路程:物体运动轨迹之长,是标量。 注意:位移与路程的区别。 4、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的物理量,是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是矢量。 平均速度: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v = s/t(方向为位移的方向) 瞬时速度:对应于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为物体的运动方向。 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即为速率; 平均速率:质点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它的大小与相应的平均速度之值可能不相同。 注意:平均速度的大小与平均速率的区别. 二、重难、考点 (1):力的独立性原理:各分力作用互不影响,单独起作用。 (2):运动的独立性原理:分运动之间互不影响,彼此之间满足自己的运动规律。 (3):力的合成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方法有正交分解,解直角三角形等。 (4):运动的合成分解:矢量合成分解的规律方法适用。 三、考点: A、位移的合成分解 B、速度的合成分解 C、加速度的合成分解 参考系的转换:动参考系,静参考系。 相对运动:动点相对于动参考系的运动。

1α 绝对运动:动点相对于静参考系统(通常指固定于地面的参考系)的运动。 牵连运动:动参考系相对于静参考系的运动。 位移合成定理:SA 对地=SA 对B+SB 对地 速度合成定理:V 绝对=V 相对+V 牵连 加速度合成定理:a 绝对=a 相对+a 牵连 四、例题讲解 【例1】: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长为L 的木板B 的右端放一小物体A ,开始时A ,B 静止。同时给予A ,B 相同的速率0v ,使A 向左运动,B 向右运动,已知A 、B 相对运动的过程中,A 的加速度向右,大小为1α,B 的加速度向左,大小为2α12αα<,要使A 滑到B 的左端时恰好不滑下, 0v 为多少? 【例2】:长为1.5m 木板B 静止放在水平冰面上,物块A 以某一初速度从木板B 的左端滑上长木板B ,直到A 、B 的速度达到相同,此时A 、B 的速度为0.4m/s ,然后A 、B 又一起在水平冰面上滑行了8.0cm 后停下.若小物块A 可视为质点,它与长木板B 的质量相同,A 、B 间的动摩擦因数 μ=0.25.求:(取g =210s ) (1)木块与冰面的动摩擦因数 (2)小物块相对于长木板滑行的距离 (3)为了保证小物块不从木板的右端滑落,小物块滑上长木板的初速度应为多大? v

读《物理学史》有感

读《物理学史》有感 摘要:在实施新课程和新教材过程中,又读《物理学史》,使我们深深觉得课改必须遵循敢于质疑、勇于探究、善于思维、勤于实验的四条原则,我们不能偏离这个方向。我们必须坚持这四条原则不动摇,如同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百年不动摇一样,新课程改革不论以何种方式进行,不管如何做新的尝试,我们都应该投以赞许的目光,但是有一点不能变,那就是敢于质疑、勇于探究、善于思维、勤于实验的四条原则不能变,偏离了这四条原则,也就违背了物理学历史的发展规律,必然会偏离正确的方向。这点一定要切记、切记。 关键词:新课程新教材物理学史四条原则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对物理学科而言,在实施新课程和新教材过程中,不断地有许多新的观点,好的做法出现,并且也涌现出成功的典型。但是,也有许多尝试偏离了物理学科发展的原则,值得我们共同来关注和探讨。纵观物理学史,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实施新课程和新教材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综合性知识之外,还必须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一、敢于质疑 20世纪物理学革命告诉我们,科学的每一次崭新境界的开辟,都必须要有敢地向旧理论说“不”的勇气。爱因斯坦,玻尔用他们年轻的心,沸腾的血和活跃的头脑,带领海森伯等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勇敢地向旧理论思想挑战。在此期间,每一个“不”字的出现都响彻云霄,宛如春雷一般。普朗克提出能量是“不”连续的;爱因斯坦更深入地提出了辐射也是不连续的;海森伯更是提出了量子力学中最关键的一个关系式即“测不准关系式”;此外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又向守恒说出了“不”,提出了“宇称不守恒”。每一个“不”字都给物理学以飞跃,可见,挑战孕育了创新,勇气孕育了力量,信心带来了成功。 在实施物理新课程与新教材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物理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们用一个开放的,喜欢探究和充满活力的头脑去不断提出新观点,否定旧理论。充分发挥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应该树立理性的权威观。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学生提供了广泛摄取知识与锻炼思维的机会。因而他们也完全可能在某方面甚至是本学科领域领先于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学生会常跟老师谈及他们从网络信息中获取的一些知识与信息,其中可以有很多对教师来说是全新的感受。“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永远保持谦虚进取的态度。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应自觉地接受学生的“教育”,并把自己置身于终身学习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表现出严谨务实,批判进取的科学精神,努力展示自己的教学智慧及内在的精神气质,教师的热情和同情心,教师善于鼓励和想像的倾向性,为学生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远大的理想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要有热情洋溢、情绪饱满、富于激情的想象力,并以此来树立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高中物理学史、人物成就大全

高中物理中出现的所有物理学史资料的总结 1、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 弹=kx) 2、伽利略:意大利的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时代的仪器、设备十分简陋,技术也比较落后,但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导出S 正比于t2 并给以实验检验;推断并检验得出,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斜面实验,推断出物体如不受外力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后由牛顿归纳成惯性定律。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4、开普勒:丹麦天文学家;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奠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 5、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6、布朗:英国植物学家;在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时,发现了“布朗运动”。 7、焦耳:英国物理学家;测定了热功当量J=4.2 焦/卡,为能的转化守恒定律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的发热,得到了焦耳定律。 8、开尔文:英国科学家;创立了把-273℃作为零度的热力学温标。 9、库仑:法国科学家;巧妙的利用“库仑扭秤”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发现了“库仑定律”。 10、密立根:美国科学家;利用带电油滴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得到了基本电荷e 。 11、欧姆:德国物理学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它们的关系。 12、奥斯特:丹麦科学家;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

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公式概念总结内部资料(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公式概念总结 一、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 t x v = (定义式) 平均速度的方向即为运动方向 v -平均速度 国际单位:米每秒m/s 常用单位:千米每时 km/h 换算关系 1m/s=3.6km/h (2)加速度t v v t v a 0t -=??= 加速度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也叫速度的变化率 {以Vo 为正方向,a 与Vo 同向(做加速运动)a>0;反向(做减速运动) 则a<0} 注: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0v ):m/s ; 加速度(a):m/s 2; 末速度(t v ):m/s ; 时间(t):秒(s); 位移(x):米(m ); 路程(s):米(m ); 三个基本物理量:长度 质量 时间 对应三个基本单位:m kg s (3) 基本规律: 速度公式 at v v t +=0 位移公式 2012 x t at v =+ 几个重要推论: (1)ax v v t 22 02=- (o v 初速度,t v 末速度 匀加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匀减速直线 运动(比如刹车):a 为负值,) (2) A B 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 *(3) AB 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 =022t t V V x V t +== 2 s V =注意 都是在什么条件下用比较好?(在什么条件不知或不需要知道或者也用不到时,该用哪个公式?) (5)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 位移之差为一常数: (a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T 一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 (用来求纸带问题中的加速度,注意 单位的换算) (6)自由落体: ①初速度Vo =0 ②末速度gt V t = ③下落高度2 2 1gt h =(从Vo 位置向下计算) ④推论22t V gh = 全程平均速度 2 t V V = 平均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 =g =9.8m/s 2≈10m/s 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 直向下)。 二、相互作用: 1、重力G =mg (方向竖直向下,g =9.8m/s 2≈10m/s 2,作用点在重心,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适 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弹力,胡克定律:x F k =弹(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3、求 1F 和2F 两个共点力的合力: 姓名: (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求三个力的合力方法,先求出两个力的合力范围,看第三个力在不在这个范围内,如果在,则最小值可以取到0,最大值是三个力的和 4、物体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或 5、摩擦力的公式: (1) 滑动摩擦力: 说明:a 、N F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即支持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 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只要不动, 推力越大,静摩擦力越大) 大小范围: O ≤ f ≤ m ax f m (m ax f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f=F 说明:a 、摩擦力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 2 aT x =?N f F F μ=0=合F 0=合x F 0=合y F

高中物理 专题复习讲义 (1)

1. 弹力 (1)大小: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可由胡克定律F =kx 计算;一般情况下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弹力可由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来求解. (2)方向:一般垂直于接触面(或切面)指向形变恢复的方向;绳的拉力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2. 摩擦力 (1)大小:滑动摩擦力F f =μF N ,与接触面的面积无关;静摩擦力的增大有一个限度,具体值根据牛顿运动定律或平衡条件来求解. (2)方向: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3.电场力 (1)大小:F =qE .若为匀强电场,电场力则为恒力;若为非匀强电场,电场力则与电荷所处的位置有关.点电荷间的库仑力F =k q 1q 2r 2. (2)方向:正电荷所受电场力方向与场强方向一致,负电荷所受电场力方向与场强方向相反.

4.安培力 (1)大小:F=BIL,此式只适用于B⊥I的情况,且L是导线的有效长度,当B∥I时,F=0. (2)方向:用左手定则判断,安培力垂直于B、I决定的平面. 5.洛伦兹力 (1)大小:F=q v B,此式只适用于B⊥v的情况.当B∥v时,F=0. (2)方向:用左手定则判断,洛伦兹力垂直于B、v决定的平面,洛伦兹力不做功. 6.共点力的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2)平衡条件:F合=0或F x=0,F y=0. (3)常用推论 ①若物体受n个作用力而处于平衡状态,则其中任意一个力与其余(n-1)个力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②若三个共点力的合力为零,则表示这三个力的有向线段首尾相接组成一个封闭三角形. 1.处理平衡问题的基本思路 确定平衡状态(加速度为零)→巧选研究对象(整体法或隔离法)→受力分析→建立平衡方程→求解或作讨论. 2.常用的方法 (1)在判断弹力或摩擦力是否存在以及确定它们的方向时常用假设法. (2)求解平衡问题时常用二力平衡法、矢量三角形法、正交分解法、相似三角形法、图解法等.3.带电体的平衡问题仍然满足平衡条件,只是要注意准确分析电场力、安培力或洛伦兹力.4.如果带电粒子在重力场、电场和磁场三者组成的复合场中做直线运动,则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如果是匀速圆周运动,则电场力与重力的合力为0.

【通用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讲义:第7讲 “前挂后连”巧记物理学史和重要思想方法(含解析)

第7讲 ??? “前挂后连”巧记物理学史和重要思想方法 物理学史记录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研究历程,物理思想方法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思维工具”。历年高考对这部分知识时有考查,考查难度虽然不大,但因为知识点比较分散,学生平时重视程度不够,得分反而不高。因此复习本部分内容时要侧重对知识和事件的识记、理解。 提能点(一) 高中物理的重要物理学史????? ???基础保分类考点练练就能过关 [知能全通]———————————————————————————————— 1.力学部分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和轻物下落一样快,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物体下落的快慢由重量决定)。 (2)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3)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代的法国科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同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4)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6)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7)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的数值。 (8)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2.电磁学部分 (1)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库仑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 仑定律。 (2)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高中物理选修3-1知识点归纳(完美版)上课讲义

高中物理选修3-1知识点归纳(完美版)

物理选修3-1 一、电场 1.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 =1.60×10-19C );带电体电荷量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2.库仑定律:F K Q Q r =122(真空中的点电荷){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 k:静电力常量k =9.0×109N ?m 2/C 2;Q 1、Q 2:两点电荷的电量(C);r:两点电荷间的距离(m);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场强度:E F q = (定义式、计算式){E:电场强度(N/C),是矢量(电场的叠加原理);q :检验电荷的电量(C)} 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 KQ r =2 {r :源电荷到该位置的距离(m ),Q :源电荷的电量} 5.匀强电场的场强AB U E d = {U AB :AB 两点间的电压(V),d:AB 两点在场强方向的距离(m)} 6.电场力:F =qE {F:电场力(N),q:受到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C),E:电场强度(N/C)} 7.电势与电势差:U AB =φA -φB ,U AB =W AB /q =q P E Δ减 8.电场力做功:W AB =qU AB =qEd =ΔE P 减{W AB :带电体由A 到B 时电场力所做的功(J),q:带电量(C),U AB :电场中A 、B 两点间的电势差(V )(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E:匀强电场强度,d:两点沿场强方向的距离(m);ΔE P 减 :带电体由A 到B 时势能的减少量}

9.电势能:E PA =q φA {E PA :带电体在A 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 :A 点的电势(V)} 10.电势能的变化ΔE P 减=E PA -E PB {带电体在电场中从A 位置到B 位置时电势能的减少量} 11.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W AB =ΔE P 减=qU AB (电场力所做的功等于电势能的减少量) 12.电容C =Q/U(定义式,计算式) {C:电容(F),Q:电量(C),U:电压(两极板电势差)(V)} 1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εS C 4πkd =(S:两极板正对面积,d: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ω:介电常数)常见电容器 1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o =0):W =ΔE K 增或2 2 mVt qU = 15.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以速度V 0进入匀强电场时的偏转(不考虑重力作用) : 类平抛运动(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极板中:d U E = 垂直电场方向:匀速直线运动L =V 0t 平行电场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2at d =, F qE qU a m m m === 注: (1)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接触时,电量分配规律:原带异种电荷的先中和后平分,原带同种电荷的总量平分; (2)电场线从正电荷出发终止于负电荷,电场线不相交,切线方向为场强方向,电场线密处场强大,顺着电场线电势越来越低,电场线与等势线垂直; (3)常见电场的分布要求熟记; (4)电场强度(矢量)与电势(标量)均由电场本身决定,而电场力与电势能还与带电体带的电量多少和电荷正负有关; (5)处于静电平衡导体是个等势体,表面是个等势面,导体外表面附近的电场线垂直于导体表面,导体内部合场强为零,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净电荷只分布于导体外表面;

物理学史(高三复习资料)

高中物理学史归纳 理论联系实际

物理学常识 一、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 二、物理学五大板块: 1.力学(必修1、必修2、) 2.电磁学(选修3-1、选修3-2) 3.热学(选修3-3) 4.光学(选修3-4) 5.原子、核物理(选修3-5) 三、自然科学三大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其中质量守恒及能量守恒统称为“质能守恒”,除此之外还存在电荷守恒) 四、国际单位制的七个基本单位:

1、伽利略对落体现象进行研究,得出结论:物体下落过程中的【运 动情况】与物体所受的【重力】【无关】。(P27) 2、胡克研究得出结论: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弹簧的 伸长(或缩短)量成正比——胡克定律(F=-kx)。(P50) 3、牛顿在前人的实验基础上总结出来三条规律: (1)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 律)。这揭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注:物体 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P77) (2)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牛顿第二定律(F合 =ma)。(P89) (3)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 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它们【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是同种性质的力。(注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不 能】叫做【平衡力】。)(P69)

1、开普勒对行星运动规律的描述——开普勒三定律:(P47)(1)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行星和太阳之间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同的面积。(3)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和轨道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T2/a3=c)。 2、牛顿对“苹果落地”的思考作出了结论:宇宙间任意两个有质 量的物体间都存在相互吸引力,其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万有引力定律(F引=G·(m1m2)/r2)。(【卡文迪许】还通过【扭秤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G=6.67×10-11 N·m2 /kg2))(P49)

高中物理学史(最全)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 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 2、英国科学家牛顿 1683年,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1687年,发表万有引力定律; 3、17世纪,伽利略理想实验法指出: 在水平面上运动得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 4、20爱因斯坦提出得狭义相对论 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与高速运动物体。 5、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 提出开普勒三定律; 6、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 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7、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 发现由于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得现象——多普勒效应。 8、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 悬浮在水中得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得现象——布朗运动。 9、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 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得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10、1752年,富兰克林 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就是电得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11、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 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2、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 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得现象——超导现象。 13、1841~1842年焦耳与楞次 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得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 14、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 电流可以使周围得磁针偏转得效应,称为电流得磁效应。 15、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 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与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得观点。16、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 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得条件与规律——电磁感应现象; 17、1834年,楞次 确定感应电流方向得定律。 18、1832年,亨利 发现自感现象。 19、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 预言了电磁波得存在,指出光就是一种电磁波,为光得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20、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