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学教案1

微生物学教案1

微生物学教案1
微生物学教案1

嘉应学院

教案

2007 —2008 学年第1 学期

系(部、室) 生物系

教研室生物工程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

专业班级05级1、2班

主讲教师张镜

职称职务教授

使用教材微生物学教程

嘉应学院教务处制

二○○六年五月

第1 次课教学整体安排

第 2 次课教学整体安排

第3 次课教学整体安排

第4 次课教学整体安排

第5 次课教学整体安排

微生物实验教案05(5)厦门大学 微生物 考研

实验一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 一、实验目的 1 复习显微镜低倍镜和高倍镜的使用技术 2 了解油浸系物镜的基本原理,掌握油浸系物镜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材料和用具 细菌三型的染色装片、香柏油、二甲苯、显微镜、擦镜纸。 三、操作步骤 (一)观察前的准备 1.将显微镜置于平稳的实验台上。 2.调节光源。 (二)低倍镜观察染色装片 首先上升镜简,将枯草芽孢杆菌染色装片置于载物台上,用标本夹夹住,将观察位置移至物镜正下方,物镜降至距装片0.5cm处,适当缩小光圈然后两眼从目镜观察,转动粗调节器使物镜逐渐上升(或使镜台下降)至发现物像时,改用细调节器调节到物像清楚为止。移动装片,把合适的观察部位移至视野中心。 (三)高倍镜观察 眼睛离开目镜从侧面观察,旋转转换器,将高倍镜转至正下方,注意避免镜头与玻片相懂。再由目镜观察,仔细调节光圈,使光线的明亮度适宜。用细调节器校正焦距使物镜清晰为止。将最适宜观察部位移至视野中心,绘图。不要移动装片位置,准备用油镜观察。 (四)油镜观察 1.提起镜筒约2cm,将油镜转至正下方。在玻片标本的镜检部位(镜头的正下方)滴一滴香柏油。 2.从侧面注视,小心慢慢降下镜筒,使油镜浸在油中至油圈不扩大为止,镜头几乎与装片接触,但不可压及装片,以免压碎玻片,损坏镜头。 3.将光线调亮,左眼从目镜观察,用粗调节器将镜筒徐徐上升(切忌反方向旋转),当视野中有物像出现时,再用细调节器校正焦距。如因镜头下降未到位或镜头上升太快末找到物像,必须再从侧面观察,将油镜降下,重复操作直至物像看清为止。仔细观察并绘图。 4.再次观察提起镜筒,换上金黄色葡萄球菌染色装片,依次用低倍镜、高倍镜和油镜观察,绘图。重复观察时可比第一次少加香柏油。 (五)镜检完毕后的工作 1.移开物镜镜头。2.取出装片。 3.清洁油镜。4.擦净显微镜,将各部分还原。 四、注意事项 1.使用油镜必须按先用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再用油镜观察。 2.下降镜头时,一定要从侧面注视,切忌用眼睛对着目镜,边观察边下降镜头的错误操作,以免压碎玻片而损坏镜头。 3.使用二甲苯擦镜头时,注意二甲苯不能过多,以防溶解固定透镜的树脂。 4.注意保持显微镜的洁净,对金属部分要用软布擦拭,擦镜头必须用擦镜纸,切勿用手或用普通布、纸等,以免损坏镜头。 五、实验报告 1.绘制油镜下的细菌三型图。 2.使用油镜应特别注意哪些问题? 3.当物镜从低倍镜转到高倍镜和油镜时,对照明度有何要求?应如何调节?

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性状、感染与免疫的机理,微生物学检查与特异防治。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免疫应答规律、免疫应答产物、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理及免疫诊断和防治的一门学科。二者是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基础课和医学专业课,特别是传染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打下基础。本大纲临床医学专业实施的教学总时数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58学时,实验课14学时;高等护理、口腔医学、药学专业实施的教学总学时数为54学时,其中理论课44学时,实验课10学时,具体学时数分配如下: 理论课学时分配表

实验课学时分配表 第一篇医学微生物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及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的概念,真核细胞型、原核细胞型及非细胞型的生物学形状。 2.熟悉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其任务,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人体寄生虫学概念。 3.了解医学免疫微生物学发展简史、现状及发展前景。 第二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目的要求: 1.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2.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 3.掌握细菌形态检查法。 4.熟悉细菌的结构与致病的关系。 5.了解细菌L型的特点、 第三章细菌的生理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与生长繁殖的规律。 2.熟悉细菌在人工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3.熟悉细菌的代谢产物在医学上的意义。 4.了解细菌的新陈代谢特点。 第四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目的要求: 1.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与菌群失调的概念。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学时数:108讲课:108 学制:四年制本科 适合专业:生物科学相关专业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一)课程的性质: 微生物学实验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研究与应用微生物的主要方法与技术,包括经典的、常规的、以及现代的方法与技术,使学生具有适应于从事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生产应用的微生物学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本学科的特点,逐步使学生认识微生物的基本特性,比较它们与其它生物的相似和不同之处,知道如何研究微生物以及对研究中所出现的问题点样分析,并加以解决。 (二)课程的任务: 微生物学实验是生物学重要的基础课之一,要求学生熟悉微生物学方法与技术,掌握无菌操作技能和建立无菌概念是微生物学实验中最重要的内容,重点掌握最基本的无菌操作技能,如接种、纯培养、计数等。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1. 通过教师示范、讲解与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方法,使学生牢固树立无菌概念,掌握显微镜的使用、生物染色技术、形态学观察的方法、微生物计数、培养基的配置和灭菌方法、微生物分离、纯化等基本操作技能,基本了解常用的仪器设备的基本原理、构造、使用方法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勤俭节约、爱护公物和相互协作的优良作风。 2. 本实验课内容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两个部分。验证性实验主要

通过光学显微镜镜检观察方法进行教学,综合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过程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完整记录原始实验数据、结果,分析实验现象并认真填写实验报告。 三、教学内容 (一)实验一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微生物学实验室常用的器皿 目的要求 掌握实验室安全规则,了解微生物学实验所用的器皿,因其大多要进行消毒、灭菌和用来培养微生物,因此了解其质量、洗涤和包装方法的要求。 实验内容 一、器皿的种类、要求与应用: 1、试管 大试管(约18mm×180mm) :可装倒平板用的培养基;可作制备斜面用;装液体培养基用于微生物的振荡培养 中试管[(13~15)mm×(100~150)mm]: 装液体培养基培养细菌或做斜面用;用于细菌、霉菌、病毒等的稀释和血清学试验。 小试管[(10~12)mm×100mm]:一般用于糖发酵或血清学试验,和其它需要节省材料的试验。 2、容量瓶 主要用于准确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它是一种细长颈、梨形的平底玻璃瓶,配有磨口塞,瓶颈上刻有标线。 3、量筒 用来量取液体体积的一种玻璃仪器,外壁上有刻度。常用量筒的规格有5ml、10ml、25ml、50ml、100ml、250ml等。 4、三角瓶 用来装无菌水、培养基和振荡培养微生物等。 5、烧杯 呈圆柱形,顶部的一侧开有一个槽口,便于倾倒液体,有些烧杯外壁标有刻度,可以粗略地估计烧杯中液体的体积,这种烧杯叫印标烧杯,也叫刻度烧杯,其分度并不十分精确,允许误差一般在±5%。 6、烧瓶 通常具有圆肚细颈的外观,因瓶口很窄,不适用玻璃棒搅拌,若需要搅拌时,

医学微生物教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教案 本教学大纲根据徐纪平主编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医学微生物学》第二版编写而成,供高职类医学学生学习参考。 大纲中各章节内容均分掌握、熟悉与了解三级。凡要求掌握的内容,在文字下面加划直线为标记;凡要求熟悉的内容,在文字下面加划波浪线为标记;不加标记者为一般了解内容。 绪论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种类和分布 2.熟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和意义 3.了解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发展史 二、教学内容 1.微生物的定义、种类和分布 2.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3.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4.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目的要求 1.了解细菌的大小、形态和排列 2.熟悉细菌的各种结构、化学组成和功能 3.熟悉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法 4.掌握细菌细胞壁和细菌特殊结构的生物学特性及与医学的关系 5.掌握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及意义 二、教学内容 1.细菌的大小及测量单位、三种主要形态及排列方式 2.细菌的基本结构 (1) 细胞壁 主要组分:肽聚糖,G+菌和G-菌肽聚糖的差别 特殊组分:G+菌的磷壁酸(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或称LTA)及一些特殊表面蛋白 G-菌的外膜:脂蛋白 脂质双层 脂多糖:脂质A 核心多糖 特异多糖 G+和G-菌细胞壁的异同及其意义 细胞壁的功能:维护形态、抵抗低渗、抗原性与致病性 细菌L型的形成、生物学特性及与医学实践的关系

(2) 细胞膜 细胞膜的特点:不含胆固醇 细菌细胞膜形成的特有结构:中介体 中介体的功能:参与细胞分裂、拟线粒体功能 (3) 细胞质及胞质内重要结构 核糖体与链霉素、红霉素作用的关系 质粒的基本概念 胞质颗粒、异染颗粒的概念 (4) 核质 特点:无核膜、核仁、有丝分裂器,为一共价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大分子,为单倍体 3.细菌的特殊结构 (1)荚膜 荚膜的概念、化学组成、染色 荚膜的功能:抗吞噬、粘附作用, 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2) 鞭毛 鞭毛的概念、数量与部位 鞭毛的化学组成、功能 (3) 菌毛 菌毛的概念、分类及功能 (4) 芽胞 芽胞的概念、形成和发芽 芽胞与医学的关系 4.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的原则(放大法和染色法) 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原理和意义 第二章细菌生理 一、目的要求 1.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和营养类型 2.熟悉细菌的分类、命名、常见的生化反应、生长繁殖的规律和人工培养 3.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及与医学有关的合成代谢产物 二、教学内容 1.细菌的化学组成与物理性状 2.细菌的营养类型(异营菌中的寄生菌) 营养物质:水、碳、氮、无机盐、生长因子等 3.细菌的能量代谢方式:发酵、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 4.细菌的代谢产物 (1) 细菌的分解代谢及有关的生化反应:糖发酵试验、VP试验、甲基红试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吲哚试验、硫化氢试验、尿素酶试验、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的IMViC试验 (2) 与医学有关的合成性代谢性产物:热原质、毒素和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细菌素和维生素5.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营养、温度、pH、气体环境(根据细菌能量代谢时对分子氧的需要与否进 行的细菌分类,专性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的原因)和渗透性

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1、史前期(约8000 年前一1676 ) ,各国劳动人民,①未见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凭实践经验利用微 生物是有益活进行酿酒、发面、制酱、娘醋、沤肥、轮作、治病等)。 在17世纪下半叶,荷兰学者吕文虎克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亲眼观察到细菌个体之前,对于一门学科来说尚没形成。这个时期称为微生物学史前时期。在这个时期,实际上人们在生产与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不少关于微生物作用的经验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创造财富,减少和消灭病害。民间早已广泛应用的酿酒、制醋、发面、腌制酸菜泡菜、盐渍、蜜饯等等。古埃及人也早已掌握制作面包和配制果酒技术。 这些都是人类在食品工艺中控制和应用微生物活动规律的典型例子。积肥、沤粪、翻土压青、豆类作物与其它作物的间作轮作,是人类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控制和应用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生产技术。种痘预防天花是人类控制和应用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在预防疾病保护健康方面的宝贵实践。尽管这些还没有上升为微生物学理论,但都是控制和应用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实践活动。 2、初创期(1676 一1861 年),列文虎克,①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出于个人 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微生物的形态观察是从安东·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ck 1632-1732)发明的显微镜开始的,它是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人,他的显微镜在当时被认为是最精巧、最优良的单式显微镜,他利用能放大50~300倍的显微镜,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而且还把观察结果报告给英国皇家学会,其中有详细的描述,并配有准确的插图。1695年,安东·列文虎克把自己积累的大量结果汇集在《安东·列文虎克所发现的自然界秘密》一书里。他的发现和描述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世界。这在微生物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首次对微生物形态和个体的观察和记载。随后,其他研究者凭借显微镜对于其它微生物类群进行的观察和记载,充实和扩大了人类对微生物类群形态的视野。但是在其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于微生物作用的规律仍一无所知。这个时期也称为微生物学的创始时期。 3、奠基期(1861 一1897 年),巴斯德,①微生物学开始建立;②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③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④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⑤进入寻找人类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继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世界以后的200年间,微生物学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形态描述和分门别类阶段。直到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巴斯德和德国的柯赫为代表的科学家才将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阶段,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等分支学科。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1)巴斯德 巴斯德原是化学家,曾在化学上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后来转向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下列三个方面:①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自生说”是一个古老学说,认为一切生物是自然发生的。到了17世纪,虽然由于研究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活循环,是“自生说”逐渐消弱,但是由于技术问题,如何证实微生物不是自然发生的仍是一个难题,这不仅是“自生说”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 绪论 本节由学生自学,不讲授。布置思考题: 1.微生物有哪些共性,其共性的基础是什么? 2.从微生物学科的发展历程,举例阐述微生物学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教学目的:细菌是微生物的代表,是生命科学研究和应用的重要基础内容,同时也是学生认识微生物的开始。以细菌作为原核生物的代表,侧重讲述原核生物的亚细胞结构、分子结构与细胞功能的关系。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6学时(细菌细胞构造和功能4学时、放线菌和特殊细菌形态构造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细菌 一、细胞的形态构造及其功能 详细讲授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磷壁酸和脂多糖三种功能性大分子的结构、生理功能以及革兰氏染色的机制。引入古细菌概念,详细比较细菌细胞壁与古生菌细胞壁结构的差异,介绍四种缺壁细菌的细胞特征和生理特殊性。 讲授革兰氏阴性菌网外膜的结构特点。通过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

菌细胞壁结构的比较,解释这两类细菌对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等)、阴离子去污剂、碱性染料敏感性的不同,侧重阐述细菌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基础研究对应用微生物的意义。 介绍细菌的特殊构造,包括:糖被、鞭毛、菌毛、性毛、芽孢等亚细胞构造及功能,讲授芽孢的结构、生理特点以及在工农业中的研究与应用。 第二节放线菌 侧重讲述放线菌的形态构造以及繁殖方式,比较细菌放线菌细胞结构、形态和培养特征的异同。强调放线菌资源的应用价值,引入稀有放线菌概念并介绍资源研究近年创新性的方法和研究趋势。 第二节蓝细菌(由学生自学) 第三节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这些特殊细菌与人类疾病关系密切,简述。侧重比较这三种特殊细菌的形态差异以及鉴别依据。 思考与作业: 1.试比较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差异,并说明这两类细菌对青霉素和阳离子去污剂敏感性不同的原因。 2.生命是缺壁细菌,简述形成原因及实践中的意义。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教学目的:真核微生物主要包括真菌、微型藻类和原生动物。本章以真菌作为真核微生物的代表,通过丝状真菌、酵母菌以及大型真菌的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微生物概述 一. 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几千倍甚至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具有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容易变异;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等特点。 二. 微生物的分类: 根据微生物有无细胞基本结构、分化程度、化学组成等特点,可分为三大类。 1. 非细胞型微生物无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由单一核酸(DNA/RNA)和蛋白质衣壳组成,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病毒属于此类微生物。 2.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只有DNA盘绕而成的拟核,无核仁和核膜。这类微生物包括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3.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能进行有丝分裂。如真菌、藻类等。 三. 微生物的作用及危害 1. 微生物的作用 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和动物是有益的,已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医药、酿造、化工、制革、石油等行业,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如酸奶、酒类、抗生素、疫苗等。 2. 微生物的危害 微生物中也有一部分能引起人及动、植物发生病害,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如人类的许多传染病(感冒、伤寒、痢疾、结核、脊髄灰质炎、病毒性肝炎等),均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从药品生产的卫生学而言,微生物对药品的原料、生产环境和成品的污染是造成生产失败、成品不合格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微生物的类群和形态结构 一. 细菌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而短、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分裂方式无性繁殖的原核微生物,分布广泛。 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观察细菌最常用的仪器是光学显微镜,其大小可以用测微尺在显微镜下测量,一般以微米为单位。细菌按其形态不同,主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类。

微生物实验教案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教案[实验项目] 实验一微生物学试验常用玻璃仪器洗涤及干热灭菌 [教学时数] 3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 1.认识微生物实验所需要的各种器皿,了解常用工具和仪器的名称、用途。 2.掌握对玻璃器皿的清洗、包扎方法与干热灭菌的操作过程。 [实验原理] 微生物学实验要求较高的无菌状态,因此,实验所用的器皿,大多数要进行消毒、灭菌从而用以培养微生物,所以对其质量、规格、洗涤和包扎方法均有一定要求。 清洁的玻璃器皿是实验得到正确结果的先决条件,包扎方法要能保证防止污染杂菌。 干热灭菌的原理,空的玻璃器皿一般用干热灭菌。干热灭菌是利用高温使微生物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性与其本身的含水量有关,在菌体受热时,当环境和细胞内含水量越大,则蛋白质凝固就越快,反之含水量越少,凝固缓慢。与湿热灭菌相比,干热灭菌所需温度要高(160~170℃),时间要长(1~2h),但干热灭菌温度不能超过180℃,否则,包器皿的纸或棉塞就会烧焦,甚至引起燃烧。 [实验材料与设备] 1.培养皿、大试管、三角瓶6只、烧杯(500ml)2只、烧杯(1000ml)1只、小试管6只、吸管(0.2ml 2支,0.5ml 2支,1ml 2支,5ml 2支)共8支。 2.去污粉、肥皂、清洗剂、毛刷。 3.棉花、扎绳、包扎纸。 [实验步骤] (一)学习下列常用仪器的种类、规格和应用范围 1. 培养皿 由一底一盖组成一套,常用的培养皿皿底直径90 mm,高15mm,皿底皿盖均为玻璃制成。制成平板,可用于分离、纯化、鉴定菌种、活菌计数以及测定抗生素、噬菌体的效价等。 2. 试管 (1)大试管(约18mm×180mm) : 可装倒平板用的培养基,可作制备斜面用(需要大量菌体时用),装液体培养基用于微生物的振荡培养。 (2)中试管[(13~15)mm×(100~150)mm]: 装液体培养基培养细菌或做斜面用,用于细菌、霉菌、病毒等的稀释和血清学试验。 (3)小试管[(10~12)mm×100mm]:一般用于糖发酵或血清学试验,和其它需要节省材料的试验。 3.三角瓶

医学微生物学(卫生部规划教材第6版)电子教案

医学微生物学(卫生部规划教材第6版)电子教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微生物及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中,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 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的种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核酸(DNA/RNA) 非细胞型微生物如:病毒(virus) 蛋白质 核质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膜 细胞壁 如:细菌(Bacterium) 衣原体(Chlamydia) 支原体(Mycoplasma) 立克次体(Rickettsia) 螺旋体(Spirochete) 放线菌(Actinomycete) 细胞核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质如:真菌(fungus) 细胞膜细胞器 微生物及人类的关系 益参及自然界中C、N、S等元素的循环。 农业方面:杀虫、造肥、固氮…… 工业方面:食品发酵、石油脱蜡…… 医药方面:制药、正常菌群……

害引起人类及动植物病害 导致工业产品、农副产品和 生活用品的腐烂和霉烂。 第二节医学微生物学 一、微生物学(microbiology) 是研究微生物的类型、分布、形态、结构、代谢、生长繁殖、遗传、进化,以及及人类、动植物等相互关系的科学。 二、医学微生物学发展史 1.实验微生物学时期------微生物的发现及病原微生物学的建立 Leeuwenhoek----显微镜 Pasteur----巴氏消毒法 Koch----分离细菌,郭霍法则 Iwanovsky----烟草花叶病毒 Loeffler,Frosch----口蹄疫病毒 Walter-Reed----黄热病毒 Twort----噬菌体 2.实验微生物学时期---抗感染免疫、化学疗法及抗生素的发现 Jenner----牛痘预防天花 Pasteur----霍乱、炭疽、狂犬疫苗 Behring----白喉抗毒素 меЧНИкоВИИ----吞噬细胞学说 Ehrlich----体液抗体学说 Wright----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Ehrlich----砷凡纳明 Fleming,Florey----青霉素 3.现代微生物学时期 (1)新病原微生物的发现 : 朊病毒,军团菌,幽门螺杆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疯牛病,埃博拉病毒,冠状病毒,禽流感H5N1 (2)病原微生物致病性的认识 内源性感染,细菌耐药性,分子水平上的致病机制的研究…… (3)微生物学诊断技术

微生物学实验教案

实验一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 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和性能 2. 掌握显微镜的正确使用和维护方法 二、原理 微生物最显著的特点是个体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它们的个体形态和细胞构造,熟悉显微镜和掌握其操作技术是研究微生物不可缺少的手段。本实验主要介绍目前微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目的在于使同学们通过本实验,对光学显微镜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并重点掌握明视野普通光学显微镜中油镜的使用。 三、显微镜的构造和性能 1. 构造(1)机械系统:镜座、镜臂、镜筒、转换器、载物台、 推进器、调节螺旋。 (2)光学系统:目镜、物镜、聚光器、反光镜、滤光片。 2. 性能(1)分辨力和数值孔径 分辨力用D表示,D=0.5×(λ/N.A) N.A=n×Sin(α/2) N.A为数值孔径;λ为入射光波长;n为介质折射率。α为镜口角。 (2)放大倍数 放大倍数= 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

四、实验器材 显微镜、标本、擦镜纸、香柏油、二甲苯 五、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对光:光强时用平面镜,光弱时用凹面镜,视野明亮即可。 2、镜检:低倍镜——定位;高倍镜——观察;油镜——观察 3、镜检完毕后的工作:擦拭镜头(标本)等,还原显微镜,登记,洗手,离开。 4、总流程:安装—调光源—调目镜—调聚光器—镜检—擦镜头——复原—登记。 六、作业(可选) 1、哪些方法可以提高显微镜的分辨率? 2、 2、为什么有时候在低倍镜下可看到的目标,换用高倍镜则无法看到?

实验二细菌、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 掌握细菌的制片和染色技术 2. 掌握放线菌形态观察方法 3. 熟练油镜的使用方法 二、细菌染色的基本原理 1. 革兰氏染色 G+与G-细胞壁结构不同,当用结晶紫初染后,像简单染色法一样,所有细菌都被染成兰紫色,碘作为媒染剂,它能与结晶紫结合成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从而增强了染料与细菌的结合力。当用乙醇进行脱色时,G+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壁厚,类脂含量低,乙醇脱色使肽聚糖的网状结构孔径缩小,透性降低,从而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胞内,经脱色处理时,初染剂保留而呈现紫色。G-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其脂含量高, 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沙黄复染后呈红色。 2. 简单染色 细菌细胞小而透明,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识别,必须对它们进行染色。细菌常用碱性染料来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很容易使细菌结合使菌体着色,经染色

微生物学实验教案

微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一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细菌形态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以染色玻片为例,熟练掌握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1 显微镜油镜使用的原理 (1)光学部分: 接目镜、接物镜、照明装置(聚光镜、虹彩光圈、反光镜等)。它使检视物放大, 造成物象。(2)机械部分: 镜座、镜臂、镜筒、物镜转换器、载物台、载物台转移器、粗调节器、细调节器等部件。它起着支持、调节、固定等作用。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分辨率(1)放大倍数=接物镜放大倍数×接目镜放大倍数 (2)显微镜的分辨率:表示显微镜辨析物体(两端)两点之间距离的能力,可用公式表示为: D=λ/2n·sin(α/2 ) 式中D:物镜分辨出物体两点间的最短距离。 λ:可见光的波长(平均μm) n: 物镜和被检标本间介质的折射率。 a:镜口角(即入射角)。3油镜使用的原理 油镜,即油浸接物镜。当光线由反光镜通过玻片与镜头之间的空气时,由于空气与玻片的密度不同,使光线受到曲折,发生散射,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若中间的介质是一层油(其折射率与玻片的相近),则几乎不发生折射,增加了视野的进光量,从而使物象更加清晰。 三、实验材料 1显微镜、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镊子、酒精灯、火柴、玻璃铅笔、蒸馏水等。 2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玻片染色标本。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用前检查:零件是否齐全,镜头是否清洁。 (2)调节光亮度。 (3)低倍镜观察:先粗调再微调至物象清晰。 (4)转入中倍、高倍观察,每一不只需调微调旋纽即可看到清晰的物象。 (5)油镜观察:高倍镜下找到清晰的物象后,旋转转换器,在标本中央滴一滴香柏油,使油镜镜头浸入香柏油中,细调至看清物象为止。 (6)绘出所观察到的细菌形态图像。 (7)、换片:另换新片观察,必须从(3)步开始操作。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第八版)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5280040 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 学分:3 总学时:60学时 理论学时:36学时 实验学时:24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 适应专业:医学检验专业 教材: 1、医学微生物学,李凡、徐志凯主编,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考教材: 2、《现代医学微生物学》闻玉梅主编,第一版,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3、Medical Microbiology, David Greenwood, (15th Edition),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医学的基础学科,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特异性预防和治疗原则等的科学。它与临床内科学、传染病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及外科学等学科感染性疾病高度相关。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在于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为学习以后的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医学微生物学分为基本原理、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四篇。在基本原理中主要叙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生物学特征、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遗传变异的规律、微生物与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等内容。在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中主要介绍几种引起较为常见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性状、致病因子、抗感染免疫机理以及所致疾病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2、基本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细菌、病毒为主)的基本生物学性状、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资料

第一模块微生物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微生物概述 一. 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几千倍甚至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具有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容易变异;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等特点。 二. 微生物的分类: 根据微生物有无细胞基本结构、分化程度、化学组成等特点,可分为三大类。1. 非细胞型微生物无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由单一核酸(DNA/RNA)和蛋白质衣壳组成,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病毒属于此类微生物。 2.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只有DNA盘绕而成的拟核,无核仁和核膜。这类微生物包括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3.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能进行有丝分裂。如真菌、藻类等。 三. 微生物的作用及危害 1. 微生物的作用 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和动物是有益的,已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医药、酿造、化工、制革、石油等行业,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如酸奶、酒类、抗生素、疫苗等。 2. 微生物的危害 微生物中也有一部分能引起人及动、植物发生病害,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如人类的许多传染病(感冒、伤寒、痢疾、结核、脊髄灰质炎、病毒性肝炎等),均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从药品生产的卫生学而言,微生物对药品的原料、生产环境和成品的污染是造成生产失败、成品不合格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微生物的类群和形态结构 一. 细菌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而短、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分裂方式无性繁殖的原核微生物,分布广泛。 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观察细菌最常用的仪器是光学显微镜,其大小可以用测微尺在显微镜下测量,一般以微米为单位。细菌按其形态不同,主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类。 (1)球菌多数球菌直径在1微米左右,外观呈球形或近似球形。由于繁殖时分裂平面不同可形成不同的排列方式,分为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 (2)杆菌形态多数呈直杆状,也有的菌体稍弯,多数呈分散存在,也有的呈链状排列,分为棒状杆菌、链状杆菌、球杆菌等。 (3)螺形菌菌体弯曲,呈弧形或螺旋形。如幽门螺杆菌。 细菌虽小,仍具有一定的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等各种细菌都有,是细菌的基本结构。 2. 细菌的繁殖 二分裂繁殖是细菌最普遍、最主要的繁殖方式。在分裂前先延长菌体,染色体复制为二,然后垂直于长轴分裂,细胞赤道附近的细胞质膜凹陷生长,直至形成横隔膜,同时形成横隔壁,这样便产生两个子细胞。 细菌生长速度很快,一般约20min分裂一次。若按此速度计算,细菌群体将庞大到难以想象的程度。但事实上由于细菌繁殖中营养物质的逐渐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逐渐积累,细菌不可能始终保持高速度的无限繁殖。经过一段时间后,细菌繁殖速度逐渐减慢,死亡菌数增多,活菌增长率随之下降并趋于停滞。 3. 细菌的菌落 单个或少数细菌细胞生长繁殖后,会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细菌菌落常表现为湿润、粘稠、光滑、较透明、易挑取、质地均匀以及菌落正反面或边缘与中央部位颜色一致等。 二. 真菌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 课程类别:必修课编号: 50101164 学时:72(45+27) 主编姓名:晏辉钧单位:中山医学院职称:讲师 主审姓名:江丽芳单位:中山医学院职称:教授 授课对象:本科学生专业:医学类各专业年级:二年级 编写日期:2005年9月 一、教学目标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它是一门与临床医学和感染性疾病密切联系的基础学科。根据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七年一贯,本硕融通,较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原则,紧紧围绕培养未来高级临床医师的目标,本课程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临床医学各科的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等奠定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有助于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与五年制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比较,应处理好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新一点、精一点、深一点”的特色。 1. 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1) 了解病原微生物学分类、基本形态结构以及与功能、诊断的相互关系 (2) 掌握病原微生物致病作用和引起的免疫学反应 (3) 掌握预防和控制病原微生物流行和传播的原则 2. 智能培养: (1) 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堂上讲授重点、难点,结合课本每个章节后列出的热点问题指导 学生阅读教材和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现将主要的有关参考书籍、资料等列于其后: 期刊:如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病毒学分册、传染病和流行病学分册、免疫学分册等) 书籍:闻玉梅主编的《现代医学微生物学》等 (2) 思维能力:突出讲课的层次和思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以及防治 感染性疾病的原理,引导学生将基本理论与病原学诊断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病例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4) 科学态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课的严格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严 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参加实验设计,开发学生的思维,提倡创新,提高研究的兴趣,培养科研能力。 (5) 专业英语能力的提高:掌握微生物学的常用英语词汇,可阅读英文原版书籍。教学中 使用双语教学,考试中英语占有相当比例,要求通读以下英文书籍: David Greenwood et al Medical Microbiology 15th Edition 3. 基本技能的训练:掌握病原微生物的病原学诊断、血清学检查中的基本操作,了解诊断技 术的新发展。 二、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目的: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 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

(整理)微生物学基础

一.名称解释 1. L型细菌 2. 毒血症 3. 侵袭力 4. LD50 5. 补体 6. 单克隆抗体 7. 化能异养菌 8. 发酵 9. 互生10. 佐剂11. SPF动物12. 菌血症13. 内毒素14. CPE 15. 灭菌16. 体液免疫17. 荚膜18. 病毒包涵体19. 干扰素20. 类毒素21. 细菌22. 消毒23. 抗原24. 病原微生物25. 凝集反应26. 鞭毛27. 滤过除菌28. 外毒素29. 抗体30. 沉淀反应31.病毒32.无菌法33.毒素34.半数致死量35.单克隆抗体36. 芽胞 四.填空 1. 细菌的一般形态主要有三种,即、和。 2. 外毒素、类毒素、内毒素的化学成分分别是、、。 3. 病毒的复制过程包括、、 和。 4. 请简述病毒体外培养的主要方法有三种,即、和。 5. 血清里含量最多的抗体种类是;抗原免疫后机体产生最早的抗体种类是。 6. 大肠杆菌、嗜血杆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链球菌、结核杆菌在革兰氏染色反应中分别呈性、性性、性和性。 7. 细菌的一般形态主要有三种,即、和。 8. 外毒素、类毒素、内毒素的化学成分分别是、、。 9. 细菌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即、、 和。 10. 请简述病毒体外培养的主要方法有三种,即、和。 11. 机体免疫应答分为三个阶段,即、和。 12. 鸡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口蹄疫病毒、狂犬病病毒、伪狂犬病病毒所属病毒科名分别 是、、 和。 13. 细菌的特殊结构主要有、、和纤毛。 14. 内毒素的化学成分是。 15. 病原微生物引起传染的必要条件是、、 和。 16. 抗体种类有五类,分别、、、和。 17.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和;外周免疫器官包 括、和。 18. 致仔猪水肿的大肠杆菌、嗜血杆菌在革兰氏染色反应中分别呈性、性。 19. 病原微生物的毒力包括二个方面的组成,即和。 20. 病原微生物引起传染的必要条件是、、 和。 21. 完整的抗原应具有二种性能,即抗原的和。 22. 能感染细菌的病毒称为。 23. 免疫的生理作用包括、和。 24. 致羊流产的羊布氏杆菌、牛乳房炎链球菌、炭疽杆菌、破伤风杆菌在革兰氏染色反应中分别呈 性、性、性、性。 25. 口蹄疫病毒、禽流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和猪瘟病毒所属的病毒科名分 别、、 和。 26. 青贮饲料中最主要的有益微生物种类是。 27. 正常哺乳动物血清中含量最丰富的抗体种类是;机体受到外来抗原免疫后最早诱导 产生的抗体种类是。 28. 在青贮饲料中起作用的最主要的有益微生物种类是。 29. 小鹅瘟病毒、猪瘟病毒、禽流感病毒、口蹄疫病毒、鸡马立克氏病病毒所属的病毒科分别 为、、、 和。 30. 只对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而对机体无影响的药物被称为药。 31. 中等大小细菌在光学显微镜下一般至少放大约倍时肉眼才可见。 32. 既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又是细菌的特殊构造的是。 33. 能感染细菌的病毒称为。 34. 病毒的成分来自于宿主细胞膜。 35. 75%酒精消毒的机理是。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案(精)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案(精)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案 主讲教师:宋利琼 (2008年度春季学期) 教学内容:化脓性球菌的分离鉴定(设计性实验) 授课对象:2006级医学专业学生 教学时间及学时:3学时 【实验任务】 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从疑似肠道感染性细菌的患者临床标本中确定病原体。请将你们小组的设计方案与技术路线在讨论完善后记录在实验报告本,并将可行的实验内容在实验课中实施。 生化反应 血液或黏液脓血便肠道选择培养基37℃、18-24小时可疑菌落双糖铁培养基 血清学鉴定增菌培养基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细菌对糖的分解试验原理及其结果。 二、掌握细菌对蛋白质、氨基酸和其它含氮有机物的分解试验的原理。 三、掌握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的培养特性。 四、掌握肥达氏反应的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程序 二、掌握肥达氏反应的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 三、IMViC试验 四、五糖发酵试验,铁质双糖试验 教学方法: 1.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手段,强调学生的协作性和团体精神。 3、对学生严格把关,保证实验课的过程和结果。 4、采用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研设计能力。 思考题: 1.怎样从急性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与鉴定伤寒杆菌? . 2.肥达氏反应中为什么要用“O”“H”“A”“B”四种抗原,分析肥达氏反应结果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3.沙门氏菌在铁质双糖培养基中有何特点,如何与痢疾杆菌区别? 参考书目: 1、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 三峡大学医学院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 室编 2、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 河北医科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 编 3、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 同济医科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 编

(完整版)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复旦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 教学内容 1.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2. 原核细胞型、真核细胞型和非细胞型微生物的种类及区别 3. 微生物的发展史 4. 医学微生物学概况 教学要求 1. 熟悉微生物的主要特性,原核细胞型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区别 2. 了解微生物的发展史及医学微生物的概况 第一篇细菌学 第 1 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教学内容 6. 细菌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3. 熟悉紫外线和滤过除菌法的原理及应用 4. 了解化学消毒剂的杀菌原理及其种类、

第 4 章噬菌体 教学内容 1. 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2. 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教学要求 1. 掌握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溶原性转换的概念 2. 熟悉噬菌体的形态与基本结构及复制过程第 5 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教学内容1.细菌遗传变异的概念 2.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包括细菌染色体、质粒和转位因子、整合子及噬菌体基因组等3.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点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突变的后果及实际意义 4.细菌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所致的基因转移与重组 5.细菌遗传变异在诊断、预防、治疗等方面的应用,Ames 试验、遗传工程等教学要求 1.掌握基因转移与重组,包括转化、转导及溶原性转换的概念、转移方式及后果;掌握 F 质粒、Hfr 、R 质粒的特性、转移方式及后果 2.熟悉质粒、转位因子等遗传物质的特性及功能 3.熟悉Ames 试验的原理、方法及意义 4.了解突变的类型、突变鉴定的经典实验及突变的实际意义 5.了解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应用 第 6 章细菌的耐药性 1. 抗菌药物的概念及种类 2. 抗菌药物的抗菌机制 3. 细菌耐药的遗传、生化机制及预防耐药的方法

兽医微生物学教案含免疫学50课时

《兽医微生物学》教案 教师姓名: 适应专业:动物医学、动物药学 湖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湖南农业大学教案编号2 课程名称:兽医微生物学任课教师: 授课章节绪论时数1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1、明确微生物及微生物学概念定义; 2、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及取得的成就及应用; 3、明确兽医微生物学的性质与任务。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讲述微生物及微生物学概念定义、发展历史。 2、现代微生物学进展及学习本课程目的、方法和应用意义等。 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法,主要以在黑板上板书讲解为主,有条件时可结合用幻灯片展示微生物在动物机体中的基本功能。 课堂设计(教学内容、过程等): 一、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二、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三、微生物学理论成就及应用; 四、微生物学技术成就及应用; 五、兽医微生物学作用与贡献。 参考书目 1、冯树异主编,《医学微生物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2年 2、陈慰峰主编,《医学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 3、林稚兰等译,《微生物学(精要速览系列)》,科技出版社,2001年 4、徐贵卿等主编,《兽医生物制品学》,河北科技出版社,1993年 课后作业: 1、微生物的概念及应用? 教后感受 教学中需结合微生物学和解剖学的知识讲述兽医微生物学的基本功能,因此要求学 生要把对以前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融会贯通起来。

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微生物的含义。 2、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 3、了解兽医微生物学当前的基本任务及发展趋势 [主要讲解内容和时间分配] 共1学时 1、微生物的概念(5分钟) 2、微生物的发展史(15分钟) 3、兽医微生物学理论成就及应用(5分钟) 4、兽医微生物学技术成就及应用(5分钟) 5、兽医病理学的基本内容和教学安排(5分钟) 6、课程学习教材与主要参考资料(10分钟) [讲授重点] 重点讲述微生物及微生物学概念定义、发展历史。现代微生物学进展及学习本课程目的、方法和应用意义等。 [讲授难点] 1、让学生明白兽医微生物学发展,理论、技术成就及应用意义。 2、学习兽医微生物学理论、技术成就及应用意义。 [教学法] 1、讲授法。 2、多结合临床,诱导和激发学生对兽医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教具] 1、多媒体课件 2、教学彩色图片 [教学过程] 绪论 首先从“微生物”这个名称的解说开始,从中道出其研究对象为病原微生物及其相关因素,结合人的相关微生物现象,引起学生的疑问和好奇心,再来阐述绪论的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