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词谚语与地理教学

诗词谚语与地理教学

诗词谚语与地理教学
诗词谚语与地理教学

诗词谚语与地理教学

万荣二中卫红霞摘要:中国古诗词谚语是智慧的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作的民族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其中蕴涵着大量的优美地理景观以及地理信息。而在地理教学中运用诗歌能很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体验,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诗词谚语地理原理

赏读古人的诗词谚语,我们会发现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大自然的气息,因为任何人类文明都是自然环境的产物,而地形和气候作为地理环境中最基础和基本的两个要素,在凝练优美的诗词谚语中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如果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诗词来说明某些地理问题,不仅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亲切的感到地理知识就蕴藏在生活当中,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科学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联系实际学习地理的能力。

一诗词谚语中的天气和气候原理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一语双关,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看,“春风”指影响我国的夏季风,玉门在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这里,即“春风不度玉门关”,因而这里降水稀少,一片荒凉,由此可见气候是影响玉门城市区位的因素之一,玉门的气候制约着玉门的发展;“春风不度玉门关”是戍守玉门的士兵发出的感叹,由此可说明军事对玉门城市区位的影响;“春风”还指皇帝的恩惠,戍守玉门的士兵得不到皇上的关爱,玉门因得不到皇帝的重视而难以发展,可见政治也是影响玉门城市的区位因素之一。如今,玉门因石油的开采而再度兴起,表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玉门有很大的影响。

2“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达坂城、大风口,大风小风天天有,小风刮歪树,大风飞石头。”

新疆属于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这里,因而这里雨水稀少植被少,气温昼夜温差和年温差都大,风化和风力作用较强,沙漠广布、山麓砾石到处可见。而且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很大。九月的轮台,狂风在夜间呼啸着,飞沙走石,风力作用十分强烈。西北地区冬季风风力强劲,寒潮经过的次数也多,可见那里的气候条件是相当恶劣的。这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3“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清明》)“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曾几《三衢道中》)

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类型主要为锋面雨。一般情况下,每年四、五月份,夏季风开始影响我国,来自大洋的暖气团和北方冷气团形成的锋面在南岭一带,故这里降水较多,即“清明时节雨纷纷”。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随着夏季风增强,锋面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这时北方的冷空气势力虽已减弱,但仍可影响到江淮地区,两种气流在这里交锋,由于它们势均力敌,相持不下,形成准静止锋而产生连续性降水,雨带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徘徊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这时正是梅子成熟的时节,故称为梅雨天气,即诗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七月中旬以后,随着夏季风的进一步增强,锋面雨带移到华北、东北。

有的年份夏季风特别强,锋面雨带在江淮地区停留的时间很短,很快移到华北、东北,江淮地区基本无梅雨期,成为“空梅”,造成干旱灾害,即“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而华北、东北地区雨季比正常年份来得早,雨季时间也长。这样,在我国就形成南旱北涝的格局。相反江淮地区形成“涝梅”,产生南涝北旱的格局。

4“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云、贵、川三省夜雨频率较高,四川盆地尤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盆地内空气潮湿,天空多云。白天由于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云下不易增温,对流不易发展。夜间云层上部冷却快,而云层下部大气逆辐射强,故温度较高。云层上下温差较大,使大气产生对流运动,容易形成降水,所以这里夜雨比较多。

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这两句形象地反映了山地气候、植被的垂直变化和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庐山大林寺海拔高度在1100~1200米间,它比“人间(九江市的平地)气温要低 6℃左右,因此桃花开放的时间要落后二三十天。类似的诗句还有:“山中岁月无甲子,四月才开二月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横断山区气候、植被垂直变化的真实写照。

6 山阳薄雾散,山阴白雪密”(陈毅《过太行山书怀》)“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刘元载《早梅》)

本组诗句反映了坡向和气温的关系。我国位于北半球,山地的南坡为阳坡,北坡对阴坡。阳坡的太阳光线与坡面的夹角比平地大,比阴坡更大,故阳坡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比阴坡的多,气温比阴坡高。由于山地阳坡的气温比同一高度的阴坡高,因此,山地同一自然带的高度,应该是阳坡比阴坡高。一般情况下,雪线也是阳坡比阴坡高。关于雪线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珠穆朗玛峰等少数山地除外,因为珠峰北坡为雨影区,降雪少,冰川的类型为大陆性冰川,稳定性强,雪线高。珠峰南坡面向印度洋,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雪量大,冰川的类型为海洋性冰川,滑动性强,雪线低(“海洋性冰川”指受海洋性季风气候影响大,因此带来大量雨水,冰川累积和消融速度快。属于海洋性的冰川,其冰川运动频繁,由此多引发自然灾害。“大陆性冰川”指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小,由此带来的降雨量少,冰雪累积和消融的速度慢,冰川运动相对较弱。属于此类的冰川主要集中于西藏中部和北部、喜马拉雅山脉北坡、青海和甘肃等内陆地区雪山和冰川)。

7“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

这是昆明四季如春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昆明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是

7.8℃,比北京初春三月的气温高将近3℃;最热的七月平均气温是19.9℃,与

北京晚春五月大体相当。昆明在我国的南部,加上云贵高原等地形的阻挡,冬季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偏北风一般很少影响到这里,这里主要受来自孟加拉湾一带的暖气团的影响,因而冬季还是温暖如春。夏季,由于昆明在云贵高原上,海拔比平原地区高,气温垂直递减,故夏季不热。如今昆明已成为我国著名的鲜花产业基地。

8“三大火炉”。

长江沿岸的南京、重庆、武汉夏季特别炎热,号称我国的“三大火炉”。这三个地方7月份的平均气温都在30℃以上,极端最高气温都在40℃以上。为什么“三大火炉”夏季气温特别高呢?

每年七月中旬以后,锋面雨带北移到华北、东北一带,长江流域的梅雨结束。这时,长江流域完全为副热带高压所控制,气流下沉增温,常常出现干旱,这就是伏旱。伏旱期间,天空晴朗少云,风力微弱,日照强烈,似火的骄阳把大地晒得滚烫。七八月间白天的最高地面温度为50℃~55℃。晒得发烫的地面,源源不断地把热量传给大气,因而气温不断升高。这是“三大火炉”形成的主要原因。其次,这些高温中心的形成与盆地或谷地的地形有密切关系。“三大火炉”都位于长江河谷中,海拔较低。河谷地形犹如锅底一般,地面散热困难。四川和两湖都是盆地形势,夏季风自东南吹来,越过东南丘陵和贵州高原到达盆地时,由于下沉增温产生干热风,使“火炉”热上加热,特别是重庆,白天温度最高,暑热日和酷热天数也最长。长江下游一带的南京,因地势开阔,又临近海洋,所以,与武汉、重庆相比,酷热的程度稍低,时间稍短。第三,长江流域水田遍布,河网密布。尤其是武汉地处江汉平原,四周湖泊星罗棋布。伏旱期间,因蒸发旺盛,广阔的水面使大气中水汽增多,空气湿度增大。空气湿度大的另一个原因是这时受单一的来自海洋的暖气团控制。但此时盛行下沉气流,风力微弱,空气中的水汽不易消散,地面向空中辐射的热量多被空气中水汽吸收,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使地面气温不易降低。另外,空气湿度大,人体的汗水不易蒸发,排汗散热的功能大大降低,又热又湿的空气,使人感到闷热难受。影响人的体感温度,除温度和湿度外,风速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特别闷热的天气,当清风

吹来,人们会感到炎暑顿消。可是,这三个城市在酷热的日子里,风力也很微弱,更增加了人的闷热感觉。

9“火州。

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有“火州”之称。吐鲁番盆地夏季特别炎热的原因:一是地势低洼闭塞,不易散热。二是干燥,这里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地面有戈壁沙漠,夏季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几乎全部被地面吸收。

10“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

这一句贵州的谚语,概括了昆明准静止锋以东、以北地区的冬季阴雨冷湿的气候特点,以及崎岖的高原地形特征。冬半年,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冷气团长途跋涉,南下到云贵高原的脚下,势力已大为减弱,又遇到了云贵高原的阻挡,不能继续向南前进,与南面的暖气团相遇,形成昆明准静止锋,受该锋面的影响,贵阳附近“天无三日晴”(顾名思义,贵阳是阳光很贵的意思,即冬半年很少有阳光)。而此时昆明一带则受单一的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顾名思义,昆明是阳光明媚的意思)。云贵高原上的岩石多为可溶性的石灰岩,流水侵蚀作用特别强烈,喀斯特地形发育特别典型,因而“地无三尺平”。

在一定的温度带内,有不同的地形和气候,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有孕育了不少个性鲜明,特征迥异的河流,然后她们又一起塑造着地貌景观和人类的生产文明。在此我不由叹服和敬畏这大自然的神明。

二诗词谚语中的河流、地貌、人文和地理原理

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本组诗反映了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及其应用。海水经蒸发变成水汽,水汽通过季风环流(大气环流)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成

为黄河水的主要补给,即“黄河之水天上来”。根据现代水循环理论,“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说法不够严谨。因为流到海洋中的黄河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又有可能随大气环流,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再凝结形成降水,成为黄河的补给水源,即流入海洋的黄河水可再参与海陆间水循环。

毛泽东笔下的“高峡”是指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即西陵峡、巫峡、瞿塘峡。“高峡出平湖”的构思如今已变为现实。“高峡出平湖”是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的具体运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通过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

2“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长江之歌》)

该歌词中蕴涵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说明长江上源是靠冰川融水及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的,春季气温升高,积雪、冰川融化,形成长江源头的水源补给。“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这是由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因而绝大部分河流东流入海,长江也自西向东流,注入东海,就是人们常说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又由于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很大,多急流,所以长江沿途多惊涛骇浪,气势蔚为壮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长江水系大部分位于东部季风区,是沿途地区一条重要的灌溉水源,长江的灌溉之利使江南成为膏腴之地,富甲天下,古代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成都平原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中上游水质清洁,也为沿途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用水;长江上游流经的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重要聚居区。“健美的臂膀”,恰恰说明长江水量丰富,声势浩大,这样才能挽起大海高山,为我国提供充足的水资源和水力资源。因而我们赞美长江,我们依恋长江。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毛泽东《长征》)“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学习长江各河段的河道特征时,可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著名诗句,描述在横断山区长江两岸高山耸立,山高水深的地形特色;三峡河段山高峡窄、水深流急的特征,用“青山夹岸,碧水中流”的形象化语言来比拟再合适不过,吟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以“轻舟”沿江下行,来形容长江流速之快,突出此处河流的落差之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长江中游,可以用“九曲回肠,水乡泽国”的语言来描述河道弯曲、湖泊众多的特点;“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说明荆江弯曲,船逆水而上,水急,暗礁也多,速度十分缓慢;长江下游,用“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来形容“江阔水深,江海相连,极为壮观”的意境。长江三峡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河流的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如今正在开发利用。

4“游人出三峡,楚地尽平川”(苏轼《荆州十首(其一)》)“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外》)

本组诗反映了长江中游和下游两岸地形的显著差异。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线是巫山,长江切断了巫山,形成了著名的长江三峡,因此游人顺长江而下,出了长江三峡,就到了长江中下游平原(即“平川”),这里没有很多大的山地,即“山随平野尽”。

5“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刘禹锡《浪淘沙》)“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轼《观浙江涛》)

本组诗说明钱塘江的大潮特别壮观。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太阳、月球和地球三者差不多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与太阳的引潮力几乎作用于同一个方向,两者的合力最大,此时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最大,海水涨得最高,也落得最低,即大潮。

钱塘江大潮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杭州湾为三角形海湾,口大内小,当大量潮水涌进狭窄的河道时,水面就会迅速地堆高。另外,浙北沿海一带,夏秋之交常吹东南风或东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也助长了它的声势。总之,钱塘江

大潮的形成是天文和地理(包括河口形状、气候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6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川》)“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歌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这两句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的壮美景象。“敕勒川,阴山下”,是说敕勒人活动的大平川在阴山脚下,点明敕勒川的地理位置。“天苍苍,野茫茫”中的“苍”指深蓝色,“天苍苍”指天空蓝而又蓝,天空呈现蔚蓝色是因为在可见光部分,蓝紫色光波长最短,散射能力最强,故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由此可见,这里多晴朗的天气。“风吹草低见牛羊”说的是风吹草原,野草低伏,从而看到牛羊的情景。这说明在南北朝时,这里应是草深牛羊成群的地区。而现今的敕勒川地区,因为环境的破坏、变迁等,青草是没有这样深的,可能用“浅草才能没马蹄”更为合适些。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必须要爱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

7“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白露早,霜降迟,秋分种麦正及时”

以上谚语说明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植物的生长有着一定的规律性,并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的变化有一定的季节性,因此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季节性。正因为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所以,我们发展农业生产要不误农时。

8“羊肠小道猴子路,云梯溜索独木桥”

此谚语反映了西南山区解放以前,交通运输十分落后,没有一座现代化的桥梁,过河只能靠溜索,也没有现代化的铁路和公路。如今这里的交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的新藏、青藏、川藏、滇藏等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还修建了通往邻国尼泊尔的中尼公路。通往拉萨的青藏铁路已于2006年7月1日全线开通。此外,还有由拉萨飞往北京、成都、西安、广州等的定期航线。

三、诗词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导入新课、调节气氛、

用诗词导入新课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对新知识的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学好一堂课,离不开生动精炼的语言,为了改变地理课堂教学平淡沉闷的状况,可以结合课文穿插诗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活跃课堂氛围。

.2简化难点精炼语言

自然地理对于学生来讲,比较的抽象,难以理解,要是选择一些诗句来说明,情况可能会不一样。利用诗歌再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用自己的观点加以阐述,教学难点得以简化,知识理解得以深化,同时又能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精炼和意境之美。

3.加深对某些自然景观的印象

绝大多数自然景观学生都是没有见过的,那么如何让学生了解自然景观加深对自然景观的印象?应用诗歌能使学生了解到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奇妙莫测。例如,在讲述长江三峡水流湍急、一泻千里的壮观景象时,“朝辞白帝彩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以过万重山。”的应用,使学生对三峡地区的地形特征有所了解,对三峡地区的丰富的水力资源和两岸的生物资源发生由衷的感慨!

底蕴深厚的中国诗词谚语,是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为地理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辅助教材,使地理教学内容更丰富、形式更新颖、活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赏析诗文,轻松愉快的学会了理论知识,只要合理的摘选素材,精心设计,恰当安排,这种辅助手段一定会对地理教学增色添彩。

参考文献:

康启路“诗情画意寓教于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6年第11期

段晓英“诗文赏析与地理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7年第7-8期李书亮“文史知识在中国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年第3期

地理与古诗词

其他蕴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汇总 1、“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杜甫《冬至》) “冬至阳升”这个纯科学结论通过艺术家天才的转换,巧妙地写进诗中。这句诗意境美丽、观点科学,非常难得。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地球的最南界线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在一年中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直射点以北各地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逐渐变小,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即“冬至阳升”。 2、“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傅玄《歌》) 这句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影子长短与太阳高度有密切关系。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太阳高度小,影子长;随着太阳高度的逐渐变大,影子逐渐变小,正午即“日中”时,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影子长度为一天中的最小值,对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来说,此时太阳在正南方,影子则在正北方,即“日中万影正”;以后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影子逐渐变长,影子偏离了正北方向。 3、“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李白《日出入行》) 此句诗意在说明四季运转是一种必然趋势,万物兴衰都有一定的自然规律,任何人也不能挥鞭命令停止。由于地球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地轴指向不变,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4、“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徐玑《夏日怀友》)

“月生林欲晓”,即月出的时候天要亮了,这是下蛾眉月出的时间。该地此时的降水是受冷锋影响形成的。冷锋过境时产生阴雨天气,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故“雨过夜如秋”。 5、“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眠》) 此句诗具体描绘当时的天气特征,而不是气候特征。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区别是: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具体状况,包括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一般有较大的变化。气候是对一个地方长期的、有规律性的天气特征加以概括总结,得到的大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此句诗具体说明了夜间的风雨等大气状况及其变化,因而描述的是天气特征。 6、“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阴不散”的多云天气,因夜间云层愈厚,大气逆辐射愈强,地面就能获得较多的热量补偿。故夜间降温较晴天慢得多,地面温度不易降到0℃以下。这就是秋季多云的夜晚不易形成霜冻的科学道理。而连续的阴天除使霜冻来得晚外,还会导致降水天气。诗人有声有色地描写了“秋阴不散”的两种结果。 7、“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 深秋晴朗的夜晚,天空云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得到大气补偿的能量少,地面温度下降快,当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就会出现霜,即“山明水净夜来霜”。 8、“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毛泽东《登庐山》) 此诗句说明夏季来自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给我国带来丰沛的降水。夏天,登上庐山,面向太平洋(即“冷眼向洋”),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迎面吹来,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即“热风吹雨”)。

巧用诗词歌赋促进地理教学

巧用诗词歌赋促进地理教学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诗词歌赋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意境高远,琅琅上口,相传千百年。不仅如此,很多诗词、谚语等蕴含着深刻的地理原理与规律,概括了地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可以为地理教学提供生动且丰富的资料。同时,一个有文学素养的地理老师,在言行举止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好的示范、激励作用,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作为一名地理老师,如果能够在地理教学中巧妙地利用这些诗词歌赋,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加深入理解地理教材,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一名有文学素养的地理老师可以将诗词歌赋信手拈来,为我所用,达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完美结合,极大地提升地理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地理文学素养。只要我们平时注重积累,在这两大方面体现地理原理与规律的诗词歌赋都可以为我所用、为地理教学服务。 一、诗词歌赋与气候的联系应用 案例:“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语文意境是:秋空中的阴云终日不散,飞霜的时节也迟了。留得凋残的荷叶,让人们在夜里去听那雨打荷叶的秋声吧!完全是一派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境界,令人心酸而又别出心裁。作为语文老师,我想大多只关注字里行间蕴藏的情意,很少会挖掘其中所蕴藏的地理学原理。所以即使学生能参透其中的感情,我认为仍是不求甚解。 “秋阴不散”四字表明当时的天气现象是连续几天阴雨不断,“霜飞晚”则是“秋阴不散”的结果。用地理专业术语来讲,如果夜晚阴天且云层密度大,那么大气逆辐射就较强,能较多地补偿地面的热量损失,大气的保温效果就强一些,所以阴天时的夜间降温速度与幅度较晴天时都要小得多,地面温度不至于很快就降到0℃以下,自然也就形成不了霜了。“留得枯荷听雨声”则是对降雨天气的描述,因为连续的阴天不仅会延迟霜的到来,还会产生降雨。 二、诗词歌赋与地形的联系应用 案例:“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从语文的角度来讲,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却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却有情”。从地理的角度来讲,此诗所描述的降雨属于对流雨,这种现象在气象上称为降水量水平分布的不连续性,夏季尤

与地理有关的 谚语或诗歌

与地理有关的谚语或诗歌 1、“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时节降水较多,为我国华南地区或长江中下游地区。 2、“黄梅时节家家雨”,梅雨季节,位于江淮地区 3、“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此地种植麦子,为华北地区 4、“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明昼夜温差大,为西北地区,一般指新疆。 5、:“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说明该地为秦岭, 6、“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跟瑞雪兆丰年是一样的意思。一个是因为雪把害虫给冻死了,还有一个就是因为松软的雪中间有空气,这不流通的空气可以起到保温效果 7、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温带大陆性气候 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快行冷锋的影响 9、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不同坡向对植被的影响 10、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垂直地带性 1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准静止锋的影响 12、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衰皆自然. ——地球公转 13、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地壳变动 14、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季节性 1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月相变化 16、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 ——水循环 17、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三峡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 1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之成为现实 19、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从长江三峡逆流而上,怎么能到得了襄阳,然后到洛阳呢? 20、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地域性 21、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地域性 2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水循环 23、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地壳变动 24、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少2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 26、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波浪的侵蚀作用 27、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盆地夜间气流上升,易成云致雨 28、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迎风坡易形成降水 29、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大草原的景象 30、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在当时的条件下,东吴的船是怎么样到的岷江上游的呢? 3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生物循环 32、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冬季风的影响 3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指来源于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夏季风),到达不了我国的西北地区。 34、向阳石榴红似火,背阴李子酸透心. ——光照对植物的影响 35、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沙漠景观 36、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洞庭湖景观 37、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梅雨天气 38、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39、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交通运输条件对商业的影响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地球自转 40、“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是指长江的下游 4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个时节是我国的春末夏初。这种雨属于锋面雨,属于准静止锋 42、“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描述过去的河套平原 4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是江西庐山 44、“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是形容桂林山水 45、“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所描述的气候是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47、“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形容横断山的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 48、“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四川盆地

古诗词与地理原理汇总

[转载]古诗词与地理原理汇总 (2012-06-15 22:16:33) 转载▼ 分类:趣味地理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古诗词与地理原理汇总作者:huahua 一、古诗与气候知识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快行冷锋或寒潮 2、“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宋.陆游)-------城市热岛效应 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唐.刘禹锡)------对流雨 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岭南地区暖锋锋面雨 5、“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地形雨 6、“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有可能是台风 7、“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唐.宋之问)-----向阳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差异 8、“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宋.苏轼)------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 9、“三九要冷,三伏要热,不冷不热,五谷不结”,“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腊雪是宝,春雪不好”------气候资源对农作物的作用 10、“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暖锋和冷锋过境后的效果 11、“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春城昆明年均温14.7℃,一月和七月月均温分别为7.8℃和19.9℃ 12、“春风摇荡自东来,折尽樱桃绽尽梅”,“凉风有信,秋日无边”,“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鲜明的季节周期性之美! 13、“亭亭柏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北国之春》------春季风风向与感受 14、“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白毛女》------冬季风风向与严寒 15、“白露秋风夜,一夜冷一夜”。-------极地冷气团逐渐南侵 16、“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西北地区日温差大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1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既表示锋面雨中的暖锋,又体现了节律美之周期性 18、“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江淮流域准静止锋形成的梅雨 19、“冬朦(雾)晴,春朦(雾)雨,夏朦(雾)晒死鬼”(谚语)------冬夏多雾的原因是无云或少云导致的大气逆辐射弱,春雾是因为暖湿水汽足,极易形成锋面雨。 20、“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华北地区春旱,春天仍在冷气团的控制下,人们对春雨的渴求和珍爱 21、“孔明隆冬借东风,火烧曹阵在赤壁”------北半球气旋的东部吹东南风 22、“蜀军火烧葫芦峡,大雨救了司马懿”-----诸葛亮把司马懿围困在峡谷低地,然后用火攻,人为地制造了一个气旋(热低压),中心气流上升遇冷降水。 2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唐.李商隐)《夜雨寄内》-----四川盆地夜晚降温慢,山谷风热力环流中吹山风,夜雨多。 24、“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唐.张敬忠)《边词》-----节律美之纬度地带性 2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到了甘肃玉门关处已经“无

古诗词中的地理

在我国浩翰的文学海洋里,有许多描述地理景观、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名诗佳句。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若能将古诗词进一步深化理解,便会惊奇地发现古诗词中也包含大量的诸如气候、地形、水文等有关的地理知识。… 在我国浩翰的文学海洋里,有许多描述地理景观、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名诗佳句。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若能将古诗词进一步深化理解,便会惊奇地发现古诗词中也包含大量的诸如气候、地形、水文等有关的地理知识。 一、古诗词与气候 古诗词中描写气候的句子很多,例如: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雪)的天气变化特征。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一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 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是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 4、“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是说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它地方却十分寒冷。 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四川巴山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气。 6、“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7、“五月天山雪,开花只有寒。”一是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的道理,二是说明天山海拔高。 8、“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说明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 9、“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的《出塞曲》是说玉门关位于我国的非季风区,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很难到达这里。“春风”可理解为夏季风,我国西部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夏季风的影响小,干旱少雨。 10、“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晚清陕甘总督左宗棠西征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乱时,沿路栽植杨柳树,现今树木成林、郁郁葱葱,似春风度玉关。这两句诗也说明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以改善环境。 11、“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我国新疆一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早晚温差大的真实写照。 12、“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王冕《梅雨》中的这两句反映了我国南方气候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春暖雪融,山色翠绿如洗的美景。 13、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描写了我国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

很齐全的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众所周知,从地心到整个宇宙都是地理学研究的范畴,它涉及众多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景观,在具体的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可能让学生一一地感知,仅管说现代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设备日益先进, 教学方法不断地完善,虽然目前电影、电视、VCD、DVD、计算机等音像制品和多媒体广泛运用于教学中,但是教师不可能每堂课都运用这些教学手段,很多时候教师还得凭教学语言传道、授业、解疑,所以教 师的教学语言的基本功必须进行充电,除应该具备讲授地理知识的科学性、教育性、情感性、启发性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而文学性的语言往往具有朗朗上口,比喻生动贴切等优点,而我国古今诗词、谚语等本身含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如果我们的地理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地运用这些富含地理知识的诗词和谚语,不但学生爱听,而且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课堂增彩添色,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得以大大提高,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而且让地理知识在学生的大脑中形象地被理解和记忆,同时很多的诗词和谚语本身就是一幅活生生的地理景观画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画中有知识,知识融于画中”的思维品质,使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形象、鲜明,从而让学生热爱地理学科。而且目前很多的地理试卷中或多或少都有一定含量的诗词、歌赋等方面的试题。为此,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经常多角度地搜集一些富含地理知识的诗词、民谣、谚语等。笔者在多年的地理教学中搜集了一部份诗词、民谣、谚语,仅供同行们参考: 1.(清.潘际云)的“淮河四月风怒号,卷起白流翻塘坳,老蛟喷沫天吴骄,一堤如线居民逃”中的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与秦岭合称秦淮线,是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分界线,东部地区南方和北方分界线,耕地以水田为主和旱地为主分界线) 2.李白《将进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的“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3.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管归来》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黎花开”描绘的是天气特征 4.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的“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是指我国长江的: 上游地区 5.“野矿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描绘的是气候特征 6.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反映的是我国春末夏初的时节,其降雨类型属于:锋面雨中准静止锋7.晋.傅云《歌》中的“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 8.民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所描述的是:我国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之一,说明其日温差大 9.李白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园缺,此事古难全”中的“阴晴园缺”指的是:月相变化规律 10.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一词是指:来源于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 11.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形象地描绘了我国长江三峡的江水湍急,山重水绕的自然景观 12.陆游《游山西村》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仗无时夜扣门”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是我国的丘陵地形 13.歌谣“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用肩扛,半世光阴路上忙”是反映过去什么地方交通的十分不方便:福建省 14.宋朝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描述的旅游胜地是:江西省庐山

“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发表时间:2012-06-29T09:52:42.75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9月总第110期供稿作者:张云学 [导读] 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课堂上了,学习兴趣也提高了,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张云学黑龙江省大庆市四十六中学163411 基础教育,不仅是一个“传道解惑”的过程,更是一个“育人”的过程,这就要求作为“基础教育”的执行者——教师,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一位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深厚的文化底蕴。身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仅仅钻研教材、新课程标准,做到把地理知识融会贯通,是不够的,还应该扩展知识储备,提高业务水平,充实地理教学内容,以便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所以,我在地理教学中比较注重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常常利用语文教学中出现的“诗词”解决地理问题。 下面我就从教20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经验: 一、利用诗词巧设悬疑,引起注意,导入新课 初中地理课是人们眼中的“副科”,因为中考不考,所以一直不被学生和家长重视,课堂教学过程常常不容易进行,教学效果也常常不理想。在新课开始时能使学生的精力和注意力一下集中起来认真听讲,那么这节课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成功地导入新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第一关,如果在上课开始时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新的学习内容,引起学生对新课的关注,那么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 我常常在引入新课时运用学生熟知的诗词来唤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讲中国地势特点时,我首先利用课件打出了下面几句古诗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然后提出来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一提到“江河”时常常会和方向“东”联系在一起呢?如果想知道原因,就请你们认真地上完今天这节课,答案就在今天学习的内容中。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课堂上了,学习兴趣也提高了,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二、适时利用诗词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教学方式中,是以“教师授”、“学生受”为主要模式,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新课程注重学生的发展,提倡“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常常利用一些诗词设计一些问题先引起学生兴趣,再引导学生分析思考,然后归纳总结。 我在讲我国人口特点时,利用毛主席诗词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是毛主席1950年10月写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的几句,“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是毛主席1958年7月1日写的《七律·送瘟神》中的几句,从这两首诗中的几句,你得到了关于我国人口的哪些信息?刚开始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我就一点一点地引导,最后学生终于总结出了我国人口的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三、适当地利用诗词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知识的讲解拓展 课改后的新教材,针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知识偏多,基础知识和老教材相比要少一些,而且有些地理知识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读图或者材料分析总结。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翻阅大量的资料补充教材、拓展知识,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我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常常利用诗词达到目的。 比如在学习我国气候时,课本只是说明了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并没有说明四季具体的气候特点,我就引用了下列诗词进行拓展:“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短短四句诗,使学生把我国四季的景致尽收眼底,情景交融,诗情画意油然而生。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在课堂环境中体会到了我国四季的景致,还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知识,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增。 四、恰当地利用诗词进行有效训练,帮助学生巩固提高 新课程改革后,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比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有用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地理知识多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有效地体现或渗透在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因此,巩固知识、夯实基础这一教学环节就非常重要。我常常利用诗词针对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提高教学内容。 在讲“天气”与“气候”的差别时,我设计了下面一道练习题:利用所学知识判别下列古诗哪些是说天气的、哪些是说气候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由于这些诗句都是学生们非常熟悉的,诗的含义大多数学生都理解,所以学生们很快就回答上来了,那些对这些诗句已经忘了的同学,也通过这节课又重新回忆起了这些知识。这样一来,学生这节课不仅学到了地理知识,还丰富了文学知识,真可谓“一举两得”。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具有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特点。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古代文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篇。在这些诗篇中有很多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这些诗句对增强我们的地理审美观、正确地理解地理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等方面有很大帮助。尤其是提倡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在地理教学中巧妙地运用“诗词”解决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关于雨雪露霜的谚语作者

关于雨雪露霜的谚语作者 关于雨雪露霜的谚语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6400更新时间:2006-1-17 天上落下的雨、雪、冰雹和地面凝成的露水、白霜,虽然同是气界水态的变化,但是各有它的气象成因,同时也表示不同的未来天气。因为这些现象是最易观察的,也是和人类生活有直接关系的,所以这类谚语相当可靠。*夏雨隔牛背,秋雨隔灰堆。(浙江) *十里不同天。(江苏无锡) 我国属于大陆性气候,夏天的雨大多属于热雷雨或阵雨。热雷雨的发生,基本上是因为地面受热,发生对流运动,把地面的水汽送到高空,凝成雷雨云而发生的降水。但是由于地面各部分的物理性状不同,对于热力的反应也不同,因此地面上的气温有高有低。例如森林草原地区温度低,不毛之地温度高;柏油大道温度高,煤渣马路上温度低。所以在极小范围之内,空气对流的强弱,可以有很大差别。这里的对流,可以发生雷雨云,那里就不可能。再因为雷雨云的面积,普通不过几平方公里,所以我们常看见城南下雨而城北未必下雨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十里不同天"。到了秋天,还留着些夏天的景象,所以还有"秋雨隔灰堆"之说。 *天东雨,隔堵墙;这边落雨,那边出太阳。(山西太原、安微全椒)

*西南阵,单过也落三寸。(《田家五行》论云) *老夫活到八十八,未见阵头东南发。(江苏苏州) 气旋和其他种风暴通常是从西向东移动的,所以只有发生在西方的风暴,才能影响到本地。发生在东方的风暴,只会再向东去,不可能再影响本地。所以有"这边落雨,那边出太阳"的说法。 *雨打鸡啼卯,雨伞不离手。(浙江义乌) *雨打鸡鸣丑,雨伞勿离手;雨打黄昏戍,明朝燥悉悉。(南京)在晴好的天气,早上只会有雾,不会下雨的。现在下雨了,表示天气本来不好,可能有远地风暴逼近。一次风暴的经过,常要一天或一天以上的时间,不是短时内可以完的。现在,早上就开始下雨,那末未来一天之内,要"雨伞勿离手"了。在黄昏时分,高空气流一般的有下沉运动,天空原有的云,很易因此消散(因为下沉气流是最热燥的气流)。在这时候,如果有碎块云里下来的雨,是下不长的。但是,如果这种雨是一种风暴雨(就是从西方移动过来的有系统的云雨),那末"雨打黄昏戍"也就未必"明朝燥悉悉"了。 *早晨下雨当日睛,晚上下雨到天明。(山东) *鸡呜雨,下不长。(浙江象山) *投瞑雨,天卖晴。(福建福州) *早晨下雨,一天晴。(河北沧县、山东栖霞) *早雨睛一日,晚雨到天明。(陕西武功) *雨打五更,日晒水坑。(《田家五行》论雨) *晏雨不

(整理)地理诗句谚语例析二

地理诗句谚语例析(二) 孔祥群 37.“孔明借东风”。 赤壁地处长江中游,冬季以偏北风为主,但由于气旋、反气旋及锋面活动的影响,局部地区也会出现其他风向。如果当时赤壁的北部或西部有低气压团,东南部有高气压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的共同作用,就会形成东南风。从哲学上讲,这也符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共存的道理。整个冬季我国盛行偏北风,这是共性,但各个地区又有其特殊性,在特定的条件下有时会出现东南风。这说明我们要善于在普遍性的指导下,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找到解决问题的特殊方法。 38.“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这句话说明了锋面能带来降水以及暖锋和冷锋过境后的不同天气。锋面是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因为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别,所以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春季来临,气温开始回升,南方暖气流活动逐渐加强,这时的锋面多为暖锋。暖锋过境时产生降水,过境后受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因此“一场春雨一场暖”。深秋季节,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冷气团活动逐渐增强,当它南下时,与前面的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冷锋过境时产生降水,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因而“一场秋雨一场寒”。 39.“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

四时春。”“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 这是昆明四季如春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昆明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是7.8℃,比北京初春三月的气温高将近3℃;最热的七月平均气温是199℃,与北京晚春五月大体相当。昆明在我国的南部,加上云贵高原等地形的阻挡,冬季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偏北风一般不能影响到这里,这里主要受来自孟加拉湾一带的暖气团的影响,因而冬季还是温暖如春。夏季,由于昆明在云贵高原上,海拔比平原地区高,气温垂直递减,故夏季不热。 40.“三大火炉”。 长江沿岸的南京、重庆、武汉夏季特别炎热,号称我国的“三大火炉”。这三个地方7月份的平均气温都在30℃以上,极端最高气温都在40℃以上。为什么“三大火炉”夏季气温特别高呢? 每年七月中旬以后,锋面雨带北移到华北、东北一带,长江流域的梅雨结束。这时,长江流域完全为副热带高压所控制,气流下沉增温,常常出现干旱,这就是伏旱。伏旱期间,天空晴朗少云,风力微弱,日照强烈,似火的骄阳把大地晒得滚烫。七八月间白天的最高地面温度为50℃~55℃。晒得发烫的地面,源源不断地把热量传给大气,因而气温不断升高。这是“三大火炉”形成的主要原因。其次,这些高温中心的形成与盆地或谷地的地形有密切关系。“三大火炉”都位于长江河谷中,海拔较低。河谷地形犹如锅底一般,地面散热困难。四川和两湖都是盆地形势,夏季风自东南吹来,越过东南丘陵和贵州高原到达盆地时,由于下沉增温产生干热风,使“火炉”热上加热,

诗词与地理

一、诗句中的自然地理知识 在古代诗歌中,浪漫主义诗人的诗句,大多描绘自然景物,或山川或田园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其中,有许多诗句就饱含有丰富的自然地理要素。如气候、地貌、水能资源等。例如: 1、诗句与气候:“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这里的“春风”我们理解为夏季风。夏季风从我国东南沿海吹来,由于路途遥远,使之不能到达我国腹地大西北,并明确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大致界线。“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俗语)反映温带内陆地区由于距离海洋较远而形成的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温差大降水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是快行冷锋或寒潮的极好写照。“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宋陆游)形象地说明城市热岛效应现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是四种降雨类型中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或日常生活的感受,我们体会出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可反映物候的垂直分布。其原因是水热状况随山体高度而变化造成,这种变化规律属于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又如:“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唐宋之问)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宋苏轼)反映我国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唐李白)可借以说明地球绕日公转所产生的四季变化,一个“谁”字很有深意。“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唐杜甫)这个纯科学的结论用诗的形式表现非常适宜。 2、诗句与地貌: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多样,其成因各自不同。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和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词与地理教学

诗词与地理教学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除应具备讲授地理知识的科学性、教育性、情感性、启发性的能力外,语言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文学性的语言往往具有朗朗上口、比喻生动贴切等优点。在我国浩瀚的文学海洋里,有许多描写地理景观、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的名词佳句,上课时能将富有地理情趣的诗词引入课堂,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也能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同时很多的诗词和谚语本身就是一幅活生生的地理景观画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画中有知识,知识融于画中”的思维品质,使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形象、鲜明,从而让学生热爱地理学科。目前很多的地理试卷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以诗词、歌赋形式出现的试题。为此,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经常多角度地搜集一些富含地理知识的诗词、民谣、谚语等,以促进地理教学。 一、描写月相的诗词 在讲月相变化规律时引入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的“阴晴圆缺”指的是:月相变化规律。当月球与太阳同升同落时是新月,与太阳此起彼落时是满月,半夜升起正午落下的是下弦月,正午升起半夜落下的是上弦月。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就是描写上弦月的。诗中的“夜半”而“月落”即上弦月。 二、描写自然景观的诗词 在讲述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差异时用(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此诗说明庐山脚下已是芳菲落尽、大地春归,而山上的大林寺桃花才盛开,可见山上的气温比山下要低。 民谣“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描绘的是我国的横断山区的自然景观,也是气候和植被垂直变化的形象写照。 “风吹草低见牛羊”、“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川碎石大如斗”、“风沙茫茫大如天”描绘的是我国西北从东到西的自然景观,反映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变化规律:由于从东到西距海越来越远,水分逐渐减少,形成潦草原——草原荒漠——荒漠的自然带景观。 民谣“上山到云里,下山到谷底,对山二人看得见,一个往返若干天”描绘的是我国横断山区的“山高谷深,山河相间”的地形特点。 (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描述我国过去河套平原坦荡辽阔的地形和牧草茂盛、牛羊肥壮的温带草原景观。

地理学常见谚语

地理学常见谚语 2014年12月17日20:57 新浪博客 一、风的谚语 关于北风的谚语:“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方干到底。”(立秋节气)“北风不欠南风债,北风不受南风欺(南霜北雪)。”(春秋季节的冷暖气团相互交替,来回移动) 描写南风的:“小暑南风十八天,夏季南风似火炎。”(小暑节气和三伏天)“九月南风二日半,十月南风当日转。”(农历九月和立冬时节)“秋季南风雨淋淋,冬季南风天不晴。”(秋冬季刮南风会有降水)“五月南风涨大水,六月南风干露水。”(农历五月的梅雨和六月的伏旱)“冬至南风夏至雨,冬至南风短,夏至主干旱。”(根据冬至南风推测来年夏至天气状况)“腊月南风正月雪,正月南风雨湿脚。”(腊月和正月的南风会带来丰富的降水) 描写西风的:“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西风在晴雨之间起的作用)描写东风的:“春发东风,雨水跟淙。”(春季南方的暖气团与北方的冷气团相遇形成锋面雨)“春天东风雨涟涟,夏天东风无云烟,秋季东风禾生芽,冬天东风雪满天。”(四季中东风会带来不一样的天气)“一日东风三日雨,三日东风雨更凶。”(东风持续时间的长短对降水时间的影响) 二、云的谚语 “天上花花云,地上晒死人。”(云稀薄,水汽含量少)“天上起了鲤鱼斑,地上晒谷不用翻。”(夏收时节,云像鲤鱼斑一片一片时,无降水)“清早城堡云,下午雨淋淋。”(堡状高积云—夏季雷阵雨的标志)“天上炮台云,来日雨淋淋。”(暴风雨前的浓黑云,底平而阔,上部隆起)“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钩卷云)“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春夏季,丘陵山地地区,根据云在山的不同位置判断是否降水)“云向东,车马通,云向西,雨凄凄。”(通过云运动的方向判断风向,从而判断天气)“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乌云遮住了西坠的太阳叫做乌云接日) 三、雾、露、霜的谚语 雾:“大雾不过三,重雾过三必有大雨。”(通过雾持续时间的长短判断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春雾晴,夏雾雨,秋雾茫茫晒死鬼。”(雾的发生时间不同所预示的天气也不同) 霜:“早上出门一片白,今日一定晴到黑。”(大气的保温效应比较弱意味着天气晴朗)“冬至打了霜,夏至引湖江。”(根据冬至是否出现霜,预测来年夏至前后的天气)

歇后语试题

一、请填写歇后语后半句(每题2分,共80分) 1、躲在屋里洗脏衬衣───家丑不可外扬。 2、额头上刻个王字───成不了虎。 3、儿子不养娘───白疼一场。 4、二十岁当博士───初露头角。 5、发射卫星上天───一鸣惊人。 6、放马后跑───没用了。 7、方字比万字───只差一点。 8、飞奔的火车───一日千里。 9、废品回收───物尽其用。 10、佛多香少───供不应求。 11、父子观虎斗───大惊小怪。 12、赶龙王下海───巴不得。 13、刚出火坑,又落陷阱───祸不单行。 14、缸里的金鱼───没见过风浪。 15、高山放鞭炮───四方闻名(鸣)。 16、隔岸观火───幸灾乐祸。 17、隔着黄河送秋波───没人领情。 18、耕田的牛───被人牵着鼻子走。 19、狗急跳墙───逼出来的。 20、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21、姑娘绣荷包───专心致志。 22、关公舞大刀───拿手好戏。 23、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 24、鬼遇张天师───有法难使。 25、过河的卒子───只进不退。 26、孩子考妈妈───小题大做。 27、寒暑表───有升有降。 28、汉高祖斩白蛇───一刀两断。 29、好心当作驴肝肺───不识好歹。 30、耗子看粮仓───监守自盗。 31、河水不犯井水───互不相干。 32、黑纸糊灯笼───不明不白。33、红娘牵线───成人之美。 34、猴子捞月亮───一场空。 35、狐狸给鸡拜年───不怀好意(不安好心)。 36、胡琴里藏知了───弦外有音。 37、花绸上绣牡丹───锦上添花。 38、花果山的猴子───无法无天。 39、华佗行医───名不虚传。 40、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二、请填写歇后语后半句(每题1分,共20分) 41、阿斗当官───有名无实。 42、八股文的格式───千篇一律。 43、白骨精扮新娘───妖里妖气。 44、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45、八十岁考状元───人老心不老。 46、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47、鼻子里插葱───装相(象)。 48、病好打医生───恩将仇报(以怨报德、忘恩负义)。 49、玻璃铺的家当───不堪一击。 50、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51、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52、搽粉进棺材───死要面子。 53、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倒不出。 54、陈世美不认秦香莲───喜新厌旧。 55、成洁思汗的兵马───所向无敌。 56、常胜将军───百战百胜。 57、吃了猪肝想猪心───贪得无厌。 58、崇祯皇帝上吊───走投无路。 59、出洞的老鼠───东张西望。 60、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歇后语选择填空练习及答案 备选歇后语 1、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2、打破砂锅——问到底 3、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4、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5、竹篮打水——一场空 6、瞎子点灯——白费蜡 7、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8、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9、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古代诗词中的地理-天气与气候

古代诗词中的地理-天气气候篇 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谚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加深对诗句、谚语的理解,能激发我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扩展地理知识面。 1.“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徐玑《夏日怀友》) “月生林欲晓”,即月出的时候天要亮了,这是下蛾眉月出的时间。该地此时的降水是受冷锋影响形成的。冷锋过境时产生阴雨天气,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故“雨过夜如秋”。 2.“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眠》) 此句诗具体说明了夜间的风雨等大气状况及其变化,描述的是天气特征。 3.“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阴不散”的多云天气,因夜间云层愈厚,大气逆辐射愈强,地面就能获得较多的热量补偿。故夜间降温较晴天慢得多,地面温度不易降到0℃以下。这就是秋季多云的夜晚不易形成霜冻的科学道理。而连续的阴天除使霜冻来得晚外,还会导致降水天气。诗人有声有色地描写了“秋阴不散”的两种结果。 4.“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 深秋晴朗的夜晚,天空云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得到大气补偿的能量少,地面温度下降快,当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就会出现霜,即“山明水净夜来霜”。 5.“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黄土高坡》) 这首歌唱出了我国东部地区一年中的主要风向。亚洲东部是典型季风气候分布区。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夏季北太平洋上高压的势力大大增强,亚欧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吹向亚洲东部,形成东南风。冬季相反,形成西北风,这就是歌词中所说的一年中的风向,“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 6.“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毛泽东《登庐山》) 此诗句说明夏季来自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给我国带来丰沛的降水。夏天,登上庐山,面向太平洋(即“冷眼向洋”),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迎面吹来,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即“热风吹雨”)。 7.“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清明》)“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曾几《三衢道中》) 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类型主要为锋面雨。一般情况下,每年四、五月份,夏季风开始影响我国,来自大洋的暖气团和北方冷气团形成的锋面在南岭一带,故这里降水较多,即“清明时节雨纷纷”。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随着夏季风增强,锋面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这时北方的冷空气势力虽已减弱,但仍可影响到江淮地区,两种气流在这里交锋,由于它们势均力敌,相持不下,形成准静止锋而产生连续性降水,雨带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徘徊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这时正是梅子成熟的时节,故称为梅雨天气,即诗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七月中旬以后,随着夏季风的进一步增强,锋面雨带移到华北、东北。 有的年份夏季风特别强,锋面雨带在江淮地区停留的时间很短,很快移到华北、东北,江淮地区基本无梅雨期,成为“空梅”,造成干旱灾害,即“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而华北、东北地区雨季比正常年份来得早,雨季时间也长。这样,在我国就形成南旱北涝的格局。相反江淮地区形成“涝梅”,产生南涝北旱的格局。 8.“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白居易《杜陵叟》)“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白居易《采地黄者》) 本组诗句说明华北地区春旱严重及秋季早来的寒潮带来的危害。春季和夏初,华北地区气温

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诗来源于生活,因此诗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从诗中不仅能学到很多的文学知识,还可以学到不少的地理知识。 其实很多诗词中的内容我们都可以用现在学过的地理内容来解释。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可以用我们最近学习的地面辐射来解释。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辐射,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地方大气所接受到的地面辐射就比较少,气温比较低;平均每上升相对温差,故山顶气温要远低于山脚的气温。所以在四月的时候,地面上的桃花已经谢了,但是山上的桃花因气温的原因才刚开。 我们第一单元所学习的关于地球的知识,也很多的体现在诗词方面。像是我们朗朗上口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就道出了地球自转在赤道上的线速度,还可以由这句诗印证赤道的周长大约是40000千米。“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直观形象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正午时候,太阳位于正中天,所以物体的影子很正,在我国的广大地区,正午时候的影子朝向正北方。但还要注意北极及其附近的特殊情况。如果将诗词和地理的学习结合起来,那学习地理将会更加直观明了。 而我们所学习的关于地形方面的地理知识在诗歌中也有体现。“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描绘的是我国广西的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的景观特征。“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于秦塞通人烟”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描述避暑旅游胜地江西庐山的地貌景观特征,这种群峰地貌的最佳观赏位置是站在主峰俯瞰。“上山到云里,下山到谷底,二人对山看得见,一个往返若干天”——描绘的是我国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的地形特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描绘河套平原坦荡辽阔的地形和牧草茂盛、牛羊肥壮的温带草原景观。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一词是指来源于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夏季风),玉门关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的西端......其实这些地形方面的地理知识体现在诗人描写风景句子的方方面面。 更不用说描写天气的诗句了。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雨萧潇”、“三日雨不止”“湿菌生枯篱,润气醭素裳。”等诗句,都是用来描写由于锋面雨中准静止锋的影响形成的长江中下游的降雨,也就是梅雨的特点。就像是梅雨发生的时间、地域、特点等。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些诗句不但是言情佳句,而且是写实的名篇,它描写出了云贵高原的天气情况。巴山夜雨泛指我国的西南山地巴蜀地区的盆地地形,导致夜间谷地中心垂直方向上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故夜雨较多,夜雨率高达达70---80%。西南地区直到9月底10月初,西南季风仍然影响此地,同时由于云贵高原对于南下的冷空气有明显的阻碍作用,因而我国西南山地在冬季半年常常受到准静止锋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