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基础》第二章脑与心理讲稿

《心理学基础》第二章脑与心理讲稿

《心理学基础》第二章脑与心理讲稿
《心理学基础》第二章脑与心理讲稿

第二章脑与心理

导入:

大家还记不记得“心理”的概念?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些许疑惑:既然是大脑在对外界作出反应,怎么不叫“脑理”呢?既然是大脑在作用,为什么开心的时候我们会“心花怒放”,着急的时候会“心急火燎”,经历惊险恐怖场面会“心惊胆战”,伤心的时候会“痛心疾首”呢?

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来学习第二章的知识——关于大脑与心理的关系。

从古至今,不管是谁,都会体会到当我们喜怒哀乐、忧思俱愁的时候,我们的心脏都会有特殊的反应。所以在科技还不发达古代,人们就简单的认为心脏是我们心理活动的器官。如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提出:“心之官则思”。意思是说,心脏的机能在于思考。汉字中,凡和心理活动有关的字都带“心” 字旁或竖“心”旁,如思、想、念、怨、情、恨、悦等。由于心脏在胸腔中,于是古人认为智慧就来自胸中,因此产生了“胸有成竹”、“计上心来”、“心中有数”、“满腹经论”等词语。再比如“用心想一想”的意思是让你专注地思考;“扪心自问”意思是让你反省自己的所为;“铭记在心”的意思是让你永不忘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心脏是思想和感觉的器官,而脑的工作,只是使来自心脏的血液冷却而已。

随着事实和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活动不是与心而是与脑

联系着的。如人们观察到,人在睡眠和酒醉时,心脏活动与清醒时并无多大差别,而精神状态却大不相同。一些精神病人心跳正常,但却神智不清。一个心脏机能正常的人,如果脑受了损伤,心理活动就会受到严重破坏。有的耳目完好而变聋变盲,有的记忆丧失,有的言语、思维或随意运动出现了障碍。因此人们认识到心理现象是脑的产物。如我国明代医药家李时珍曾提出“脑为元神之府”。但是脑是怎样活动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由于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复杂性,很长时间人们并不清楚。

到了十九世纪,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医学和生理解剖学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关于脑的知识。我国清代著名医生王清任于1830年在《医林改错》中提出了“脑髓说”,他从解剖学上弄清了脊髓和脑的中枢神经联系的“经络周身,内外贯通”的道理。他说:“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皆归于脑”。这些都表明了大脑与感官的神经联系及大脑对感官的统一指挥作用。他断定:“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明确指出心理现象是脑的功能。

1874年,俄国解剖学家贝兹利用显微镜的方法在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第五层发现了大型锥体细胞,并且证明这种大型锥体细胞是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细胞,称为“贝兹细胞”。这说明人的各种随意运动也是受大脑支配的。

通过现代技术人们还发现,大脑的额叶损坏就会引起智力的降低和性格的破坏,使一个本来温良宁静、有理智的人变成粗野急躁、不能自制的人。枕叶受到破坏,人的视觉消失;大脑两半球的肿瘤会使人迅速进入痴呆状态,等等。

最终,人们正确地认识到心理是神经系统的功能,脑是心理活动产生的主要器官。

脑是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

第一章的基础知识和这一章共同构成心理学的入门和背景知识。第一章告诉我们什么是心理和心理学?心理学都研究什么?那第二章就告诉我们心理是怎样产生的。所以大脑和心理的关系也是我们需要重点把握的内容。我们先简单来学习下关于整个神经系统的一些知识。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是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

第一节周围神经系统与心理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和植物神经三部分。

周围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一、脊神经

脊神经共31对。分为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

神经元,又称神经组织,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脊

神经中的神经元有两种。一种为感觉神经元,与感受器相连,主要功能是将外界刺激所引起的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传至“中枢司令部”。另一种是运动神经元,与反应器相连,功能在于将司令部的的命令向外传导至反应器,从而引起骨骼肌的相应运动。

这些神经纤维大多分布于躯体和内脏,无论刺激是来自外界,还是我们内脏,那么这些刺激信息都会通过传入和传出神经纤维,使得我们作出相应的反应。

二、脑神经

脑神经12对。给大家传授一个顺口溜,可以很好的把这是对神经记住: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迷副舌下神经全。各脑神经所含的纤维成分不同。按所含主要纤维的成分和功能的不同,可把脑神经分为三类:1、感觉神经,包括嗅、视和位听神经;2、运动神经,包括动眼、滑车、外展、副和舌下神经;3、混合神经,包括三叉、面、舌咽和迷走神经。

以上就是人体十二对颅神经的名称,各自都有负责和支配的区域。当任何一个颅神经受到损伤时,就会表现出该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或运动功能障碍,并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此外,还应强调一点,即十二对颅神经都是在人体最高司令部的统一指挥下进行工作的,从而保证了它们的工作能各尽其能而又有条不紊。

三、植物神经系统

植物神经脊神经由脊髓发出,主要分布于躯干、四肢,司理运动与感觉。由脑和脊髓发出的内脏神经,主要分布在内脏,控制与调协内脏、血管、腺体等功能。因不受人意志支配,故称自主神经,也称植物神经。人体在

正常情况下,功能相反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处于相互平衡制约中。在这两个神经系统中,当一方起正作用时,另一方则其负作用,很好的平衡协调和控制身体的生理活动,这便是植物神经的功能。如果植物神经系统的平衡被打破,那么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功能障碍。

1、交感神经

是植物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小支气管舒张,胃肠蠕动减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着主要作用。

2、副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与交感神经作用相反。副交感神经系统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其作用有三个方面:①增进胃肠的活动,消化腺的分泌,促进大小便的排出,保持身体的能量。②瞳孔缩小以减少刺激,促进肝糖元的生成,以储蓄能源。③心跳减慢,血压降低,支气管缩小,以节省不必要的消耗,协助生殖活动。

第二节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

一、脊髓

脊髓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将脑和外周神经联系起来,成为脑神经传入和传出的中间站;二是可对一部分躯体运动进行调节,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

脊髓受到损伤的话,十有九残。

脊髓空洞症,顾名思义就是脊髓内有空洞形成,其正常的功能如感觉传导、运动传导、躯体营养反射活动等就会发生明显的障碍。

二、脑的结构

人脑是一种高度发展起来的物质,它无比精细,极度分化又高度组织化。这些特性确保了人类在地球上“万物之灵”的物种优势。如果没有人脑,人类在地球上本来是很不起眼的物种。

脑位于颅骨内,由脑膜包裹,悬浮于脑脊液中,由大脑、小脑、脑干、间脑和边缘系统组成。这里我们对脑的把握呢,就是知道组成脑的各个部分都有什么功能就好。

大脑是高级心理过程的司令部,这些高级心理过程包括注意、感知、学习、记忆、思维、运动和情绪等。大脑分为四个区域:额叶、顶叶、颞叶、枕叶。从侧面看大脑,在正中间有一条从上至下走向的粗褶皱,这条褶皱之前的部分就是前额叶。动物越是高等,这部分的面积就越大。人类的前额叶占大脑皮层表面积的32.8%,是4个区域中最大的。

前额叶向后面扩展开来的部分是顶叶,再往后是枕叶,位于大脑左右两侧的是颞叶。以大小为序来说的话,前额叶之后是颞叶,然后是顶叶,最窄小的是枕叶。

前额叶负责思维、计划,与个体的需求和情感相关,是大脑内与人格最为密切的部位(盖奇事件);颞叶负责处理听觉信息,也与记忆和情感有关;顶叶响应疼痛、触摸、品尝、温度、压力的感觉,还与数学和逻辑相关;枕叶负责处理视觉信息。

小脑,“第二大脑”,“自动导航员”,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动作。一些自动化的动作也是由小脑负责。小脑损伤,出现痉挛、运动失调,

丧失简单的运动能力。

脑干由延脑、桥脑、中脑组成,维持我们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比如调节呼吸、消化、血液循环等,所以也被叫做“生命中枢”。

间脑包括丘脑和下丘脑。丘脑是神经传导的“中转站”,所有信息的传入和传出都要经过这里。下丘脑是快乐、愤怒、害怕、沮丧和渴望的情感所在处。还控制摄食、饮水、体温、内分泌等活动,是内脏活动的调解中心。

边缘系统与记忆、动机、行为、情绪等心理活动等相关。

三、大脑的功能

大脑的左右两半球的分工是不同的。一般认为,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活动由左半球负责;而右半球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活动。虽然它们有各自负责的活动,可是大脑左右半球是协同工作的。有人这样幽默的描述到:首先左脑定出由右脑完成的任务,然后,左脑便不时地向右脑提供能量和愉快心情,提供没有根据的,但在最终取得效果时所必须的信心。当任务完成后,左脑开动所有逻辑机关,分析右脑的初步看法;同时右脑用其悲观、怀疑的态度和担心告诉左脑不要高兴地太早,不要慌张,而要用最细致的方法推敲和判断,最终给出合理的结论。根据大脑左右半球的不同功能,大家可以仔细反思一下自己,是左脑更具优势还是右脑更具优势?

好,关于脑的知识,我们就了解这么多。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在开讲前说的一句话:心理是神经系统的功能,脑是心理产生的物质器官。那么学习脑的知识,就是要大家爱护我们的大脑,因为它的存在,我们不

会成为一具没有灵魂的肉身,我们的情感、思想、意志、创造、想象,自己独特精神面貌才有了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

这一章里面,脑功能的各种学说,脑的进化这两部分知识,我们可以不用掌握。脑与认知、脑与情绪、脑与行为、脑与人格,怎样保护和利用大脑,怎样开发脑的潜能,这些知识,请大家作为趣味和常识知识自己去阅读和学习。这里面很多知识,对我们的学习、工作、恋爱,包括以后成家,教育孩子,都会有实实在在的帮助。

客观现实和社会生活实践是心理的源泉,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那我有一个问题想要问大家:是不是只要我们拥有了脑,就可以拥有人的心理了呢?

一、客观现实+社会实践=源泉

1920年9月19日,在印度加尔各答西面约1000千米的丛林中,发现两个狼哺育的女孩。年长的估计8岁,年幼的一岁半。

大概都是在生后半年被狼衔去的。两人回到人类世界后,都在孤儿院里养育,分别取名为卡玛拉与阿玛拉。她们的言语、动作姿势、情绪反应等方面都能看出很明显的狼的生活痕迹。

她们不会说话,发音独特,不是人的声音。不会用手,也不会直立行走,只能依靠两手、两脚或两手、两膝爬行。她们惧怕人,对于狗、猫似乎特别有亲近感,其次中小孩。白天她们一动也不动,一到夜间,到处乱窜,象狼那样嚎叫,人的行为和习惯几乎没有,而具有不完全的狼的习性。

这两个狼孩回到人类社会以后,辛格牧师夫妇俩为使两个狼孩能转变为人,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但没有充分的计划性。

阿拉玛到第2个月,可以发出“波、波”的音,诉说饥饿和口渴了。遗憾的是,回到人间的第11个月,阿玛拉就死去了。

卡玛拉在两年后,才会发两个单词(“波、波”和叫牧师夫人“妈”)。4年后掌握了6个单词,第7年学会45个单词。她动作姿势的变化也很缓慢。1年4个月时,只会使用两膝步行。1年7个月后,可以靠支撑两脚站起来。不用支撑的站立,是在2年7个月后;到两脚步行,竟费了5年的时间,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经过5年,她能照料孤儿院幼小儿童了。她会为跑腿受到赞扬而高兴,为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解纽扣儿)做不好而哭泣。这些行为表明,卡玛拉正在改变野孩的习性,显示出获得了人的感情和需要进步的样子。大女孩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3、4岁的孩子。中国也有类似狼孩、猪孩的报道,结果和印度狼孩大致相似。

在大脑结构上,这个狼孩和同龄人没多大差别。一个10岁儿童的大脑在重量和容量上已达成人的95%,脑细胞间的神经纤维发育也接近完成。只是因为狼孩长期脱离人类社会,大脑的功能得不到开发,智力也就低下。

从狼孩的故事可以看出,大脑并不主动地产生心理,而更多地受到后天的客观的成长环境和社会实践的影响。

同事的外甥,某某的故事。

所以说:(板书)客观现实和社会生活实践是心理的源泉,心里具有主观能动性

二、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我们对客观现实做出的反应,是会受到个人经验、人格特征等多因素的

影响。比如,同是面对夕阳,在唐代是人李商隐的笔下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略带悲观色彩;而在叶剑英元帅的笔下,却是“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反应十分乐观的精神面貌。

人类能进行各种发明创造,不断推进自然科学和社会文明的发展,是心理能动性的反应。比如电灯电话的发明,各种具有划时代的指导意义的理论的提出,人类以前各种无法诊治的疑难杂症,现在也陆续有新的有效的方法区救治。

其实今天所讲的内容,大家可以理解为,心理的实质,或者是对“心理是怎么产生的?”这个问题的解答。

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管反映。客观现实、社会实践是产生人的心理的源泉,而人脑是产生人的心理的必要条件和主要器官,它影响着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展,而人的心理的产生和发展,要依赖于客观现实和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所以说,爱大脑是一方面,我们还要努力接受来自客观世界各个方面的考验和洗礼,接受正在遭遇的快乐的、不快乐的,幸福和不幸福的,好的不好的,用“心”,发现并改变我们可以改变的。

222-第2章 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2章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1节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心理学倾向于心理学的定义是( )。 A.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 B.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C.研究特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 D.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以解释社会互动 [答案] B [解析] B项是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侧重于心理学提出的社会心理学的定义。A项是艾尔乌德侧重于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的定义。C项是我国心理学家潘菽对社会心理学做出的介于心理学与社会学之间的定义。D项也是侧重于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定义。 2.关于社会心理学,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社会心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 B.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F.H.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1924)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C.心理学和社会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两个主要学科母体 D.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先后出版。一般认为,这两本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答案] D [解析]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A.Ross)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这两本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3.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两者是有区别的,社会心理是( )。 A.外显的B.内隐的 C.客观存在的D.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交互作用 [答案] B [解析]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二者紧密相连,前者是外显的、客观存在的,比较容易观察;而后者则是内隐的、属于个体的主观世界,不能直接观察。二者的主体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 4.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是怎样受他人影响而发生改变,他人影响不包括( )。 A.现实B.宏观C.想像D.隐含 [答案] B [解析] 奥尔波特把社会心理学界定为“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认为社会心理学是为了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他人的影响有三种形式,即现实的影响、想像的影响和隐含的影响。 5.( )是勒温提出的研究人们社会行为的公式。 A.B=f(P,E) B.P=f(B,E) C.B=f

咨询心理学讲课稿

咨询心理学

咨询心理学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咨询的概念 1、心理咨询定义:指经过严格培训的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的的理论与技术,通过专业的咨访关系,帮助合适的来访者依靠个人自我探索来解决其心理问题,增进心身健康,提高适应能力,促进个人成长与发展以及潜能的发挥。 2、心理咨询的对象:来访者,主要是适应和发展方面发生障碍的正常人。 3、心理咨询的任务:建立和体验新的人际关系;认识内部冲突;纠正不合理观念;付诸有效行动(多选题) 4、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异同点: 相似点—(1)工作性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整个过程都注重建立和维持施助者与来访者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都认为是帮助来访者改变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2)工作目的,二者都希望通过施助者和求助者之间的互动,达到来访者改变和成长的目的。 (3)工作对象,相似。 (4)指导理论和采用的方法技术常是同源的。 (5)实施过程,需遵循共同原则,经历大致相同的若干阶段。 不同之处—(1)工作的对象不同;(2)处理的问题不同;(3)所需的时间不同;(4)涉及意识的深度不同;(5)目标不同;(6)工作场所不同;(7)专业训练及所属专业组织不同;(8)起源不同; (9)称谓不同。 第二节心理咨询的发展历程 1、现代心理咨询的发展趋势: (1).心理咨询模式逐步从单一的心理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模式发展。咨询心理学者改变过去把心理问题仅仅归结为心理因素影响的倾向,重视生物因素与社会环境的作用,注意改善个体与群体、社会的相互关系 (2).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更加强调来访者的自我成长,突出认知因素的作用。 (3).心理咨询的新理论、新技术不断产生,各种方法的整合将成为总体趋势。 (4).在心理咨询内容上,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心理咨询的发展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开发人的潜能,增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实现自我完善,成为心理咨询的宗旨。 第三节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 一、保密原则 二、助人自助性原则 三、价值观中立原则 四、综合性原则:(一)心身的综合(二)原因的综合(三)方法的综合 五、灵活性原则 (一)不同的问题应选择不同的方法 (二)不同的阶段可实施不同的方法 (三)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被认为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美]G.W.奥尔波特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 ?B=f (P,E) 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 f——函数关系。 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 美国学者霍兰德 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哲学思辨——启蒙期。 经验描述——形成期。 实证分析——确立期。 K.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原则 ?对于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系统性原则 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伦理原则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社会化 社会化的概念(1)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从个体视角看 ——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的概念(2)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 ?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中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社会化的基础) ?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人有超越本能的能力。

心理学的从众经典实验讲课讲稿

心理学的从众经典实 验

心理学的从众经典实验 作者:08工商管理郑明贵 你一定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当音乐会或是其他的什么演出完毕后,前排的观众一个接一个的起立鼓掌,当这股浪潮向你而来时,你也站起来了吗?如果你对这次演出不满意,你完全可以不站起来,不是吗?你有这样的自由和权利,相信在场的人中有不少的人持有这样的观点(即对演出并不满意),可是为什么他们还是站起来了呢?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他们这样做了,成为那样不从众的少数派便真的那么难吗?那么让我们看看心理学对这些从众行为的研究吧-----三大从众心理学的经典实验。 Sherif的规范形成 第一步:Sherif要求一个试验者A在一个完全黑暗的房间,用肉眼观察一个光点移动的距离长短,并说出光点到底移动了多少,因为是完全黑暗的情况下,所以没有可以参考的依据,但是根据大数原则,在实验重复进行多次后,说出的答案会越来越接近真实答案,事实试验者也是如此。 第二步:在第二天中,试验者A做同样的实验,不同的是身边多了倆个试验者B和C (但是B和C是Sherif的工作人员),这次的实验的标准答案是 1.5 米,按昨天A的表现,他会在多次实验后得出接近 1.5米的答案,而在Sherif 的安排下B和C的答案要求向2.5米靠近,结果在此后的实验中,A并不想我们想象的那样做出1。5的接近答案,而是2.5米,这便是规范的形成结果。在这次sherif的实验中,得出了从众可能是来源与规范形成,这很大程度上与人的社会性有关,人们在很多程度上的行为,比如:西方人礼貌性的吻别,中国人过年一定回家,走路向右靠,都是潜在的规范形成,换句话说,大家都在从众,这样的规范来源与暗示的影响的结果(起码sherf是这么认为的),而 让我提到暗示又不得不提起的是暗示的另一种影响即“自杀是会传染的”人的本性有很多,其中也包括自杀的本性。 Asch的群体压力 这次提到的asch实验,有区别与sherif的规范实验在于它针对的不再说模糊的现实情景,而是更具体的东西,这有利于我们把从众的原因了解的更直白和客观。 第一步:请来7个试验者他们的任务很简单,便是给他们一个木棒A,在另外 的三个木棒B,C,D中,找到最接近A长度的一根,如图:

乐国安-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电子教案 优质文档 新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本章学习目标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过程 社会心理学近八十年来的发展状况 社会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符号互动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 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对社会心理学的创史之年及其成立的标志,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作为一门业已形成的学科,一个长足发展、成果累累的独立领域,必然会在其诞生之前经过一段时期的准备。美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家E.霍兰德(E.P.Hollander)在1971年所著的《社会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中将其称为“社会哲学”阶段(后两个阶段是“社会经验化”和“社会分析论”)。而我国社会心理学界称它为“孕育时期”。 社会心理学同心理学、社会学一样,在其形成之前都依附于西欧思辨哲学的母体之中。作为哲学这一母体,我们无法从中寻找出“纯”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论述,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不少涉及这个领域的思想观点。从总体上看,论及社会心理学思想的有两条基本线索。其一,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他们认为人性虽然不能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却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因此,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企图设计一种社会,使其中的孩子因适当的教育而得到适当的塑造。这一观点为康德、歌德和卢梭等人所继承,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塑造的爱弥尔就是理想社会教育出来的理想少年;时至今日,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B.F.Skinner)的《超越自由与尊严》、《沃尔登第二》等一系列著作也都出自同一母题。其二,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认为社会源于人的本性,而人性又是生物或本能的力量所支配的。因此,改变人的本性,建立理想国的主张是无法实现的。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后来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弗洛伊德(S.Freud)的“心理动力说”部分受到亚氏《诗学》中的“宣泄说”的启发。美国早期社会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G.Allport)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在哲学知识内部建立了社会心理学的主题思想” 的创始人。 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和心理学分别脱离哲学母体之后,又从这两门学科中应运而生的一门边缘学科。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出现来自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准备。 在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经济变革所导致的大动荡促使人们用

心理学第二章心理与脑练习题

心理学练习题第二章心理与脑 姓名:邝丽芬学号:2010122013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 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前的括号内)(每题2分,共24分) (B )1、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按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脑的________。 A 精神活动; B 反射活动; C 意识活动; D 技能活动。(C )2、狗听到主人唤它的名字就跑过来,是下列________反射。 A 无条件反射; B 第一信号的反射; C 第二信号的条件反射; D 本能的反射。 (C )3、下列________属条件反射。 A 眨眼反射; B 吸吮反射; C 膝跳反射; D 信号反射。( C )4、一个原本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多次重复后,该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该反射被称为________。 A 操作性条件反射; B 无条件反射 C 经典性条件反射; D 第一信号系统 (B)5、下列哪个选项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________? A 见风流泪; B 谈梅生津; C 望梅止渴; D 吃梅生津。(A )6、食物直接刺激口腔引起唾液分泌,这种现象是________。 A 无条件反射; B 经典性条件反射; C 操作性条件反射; D 反射。 (C )7、有机件的行为作为获得奖赏的手段,这种反射是________。 A 无条件反射; B 经典性条件反射; C 操作性条件反射; D 反射。 (D )8、大脑皮层部位由于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抑制过程是________。 A 正诱导; B 负诱导; C 扩散与集中; D 相互诱导。( D )9、小孩临睡前兴奋的“闹觉”,这是________所致。 A 扩散; B 集中; C 正诱导; D 负诱导。 (D )10、“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属于________现象。 A 扩散; B 集中; C 正诱导;D负诱导。 ( C )11.视觉中枢位于________。 A.大脑皮层额叶 B.大脑皮层顶叶 C.大脑皮层枕叶 D.大脑皮层颞叶 (D )12.“狼孩”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A.遗传因素 B.缺乏营养 C.狼的影响 D.缺乏社会性刺激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8分) 1.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的心理实质是:心理是___脑_____________的机能、是对__客观现实______________的反映。 2.大脑皮层主要分为颞叶、顶叶、额叶和枕叶四个区。 3.人的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构成的;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_______脊髓_________。

心理学讲稿之第九章 意志

第九章意志 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学习情意志的概念,意志行动的特征,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以及意志的品质 教学重点:知、情、意的关系,意志行动的特征,动机冲突 教学难点:动机冲突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练习 课时:1 具体内容: 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即在人同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中发生的。因此,人在反映现实的时候,不仅产生对客观对象和现象的认识,也不仅对它们形成这样或那样的情绪体验,而且还有意识地实现着对客观世界的有目的的改造。这种最终表现为行动的,积极要求改变现实的心理过程,构成心理活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意志过程。 本章主要讲授以下三个内容: 一、意志的概述 二、意志行动过程的心理分析 三、意志的品质和压力的应对 第一节意志的概述 一、意志的概念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组织、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能够自觉地确定目的,是人的行为的特征。动物也作用于环境,有些高等动物甚至仿佛有某些带目的性的行为,但是从根本上说,动物的行为不能达到自觉意识的水平。尽管它的动作可能十分精巧,它却不可能意识到自己行为的目的和后果。而人类的活动则完全不同,它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实现的;并且“人离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人在从事活动之前,活动的结果已经作为行动的目的而观念地存在于他的头脑之中,他以这个目的来指引自己的行动,“把它当作规律来规定他的行动的式样和方法,使他的意识从属于这个目的。”没有自觉的目的,就失去了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前提。因此,只有人类才能在自然界打上自己意志的印记。 人的目的是主观的、观念的东西。主观要见之于客观,观念要变为现实,必

第八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讲课讲稿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1、事后聪明式偏见(后视偏差) 也被称为“我早知道了现象”即个体面临不确定性事件新的信息时,往往对先前获得的信息有过高的估价,进而在决策上发生偏差。 2、我们如何从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假设的形成与验证 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 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 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 1、焦点效应 是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 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2、社会自我的发展的影响 我们扮演的角色 我们形成的社会同一性 我们和别人的比较 我们的成功与失败 其他人如何评价我们 3、直觉到的自我控制 ①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②控制点 个体在周围环境(包括心理环境)作用的过程中,认识到控制自己生活的力量,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的认识和定向 ③习得性无助: 当动物或人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他们就会习得一种被动和无助感 自我服务偏见 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 自我服务偏见有关的结论 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吗? ③盲目乐观 ④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 虚假独特性效应:在能力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自己的才智与品德 ⑤对自我服务偏见的解释 ⑥自我效能和自我服务偏见的反思 5.自我展示 ①虚伪的谦逊:一种表面化的感谢只是为了表现谦虚,而在道谢者自己内心里,荣誉还是归于自己的 ②自我妨碍:有时人们通过设置障碍物来阻扰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决不是一种故意破坏自我的行为,而恰恰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我并没有失败- 要不是因为这个我肯定能干好) 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的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六节沟通的结构与功能.doc

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 第一单元沟通的结构与功能 一、沟通的定义 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 1、人际沟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的过程,是一种直接的沟通形式。 2、大众沟通(传媒沟通):,是一种通过媒体(如影视、报刊、网络)中介的大众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二、沟通的结构 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七个要素构成。 (一)信息源:信息源是具有信息并试图沟通的个体。 (二)信息:是沟通者试图传达给他人的观点和情感。在沟通使用的各种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是语词。语词可以是声音信号,也可以是形象符号(文字)。面对面的沟通除了语词本身的信息外,还有沟通者的心理状态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使沟通双方产生情绪的互相感染。 (三)通道:是沟通过程的信息载体。人际沟通是以视听交流为主的沟通。在各种沟通方式中,影响力最大的还是面对面的沟通方式。因为面对面的沟通除了语词信息外,还有交流双方的整体心理状态的信息,并且沟通者和接受者还有互动和反馈,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可以保证沟通的顺利进行。(四)信息接受者:信息接受者是沟通的另一方。 (五)反馈:反馈使沟通成为一个双向的交互过程。 (六)障碍 (七)背景:背景是沟通发生时的情境。沟通的背景包括心理背景、物理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等。 三、沟通的主要功能 1、沟通是获取信息的手段; 2、沟通是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 3、沟通是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 4、沟通是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5、沟通能协调群体内的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 四、人际沟通的分类 (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按组织系统划分) 1、正式沟通:是通过组织规定的通道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优势:信息通道规范,准确度较高

第二章 脑与心理

第二章脑与心理 考点纲要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功能;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突触的功能;大脑皮层的分区及功能;布洛卡区和温尔尼克区的位置及功能;大脑两半球的分工与协调;脑潜能的开发途径。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2)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功能;(3)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4)突触的功能;(5)大脑皮层的分区及功能;(6)布洛卡区和温尔尼克区的位置及功能。 2.理解:大脑两半球的分工与协调。 3.应用:了解脑潜能开发的途径并能指导自己科学保护和利用大脑。 知识点讲解 一、周围神经系统与心理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和植物神经三部分。 1.脊神经 脊神经发自脊髓,穿脊间孔外出,共31对。脊神经中的神经元有两种,一种为感觉神经元,与感受器相连.其功能是将外界的刺激所引起的神经冲动通过传人神经,传达至中枢神经系统。另一种为运动神经元,与反应器相连,其功能在于将中枢神经系统的命令向外传导,传送至效应器官。它们在神经活动的反射过程中起着使中枢神经系统与外部世界相联系的作用。 2.脑神经 脑神经由脑部发出,共l2对。按顺序分别为: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3.植物神经系统 植物神经系统由分布于内脏器官、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等器官的运动神经元所构成。下丘脑是植物神经系统的主要管制中枢。 “植物神经系统”一词是19世纪德国学者莱尔最先提出来的,后来英国科学家兰格莱将植物性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两部分。交感神经系统主要是在机体应付紧急情况时产生兴奋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副交感神经系统具有保持安静时的生理平衡的作用。这两种神经系统在功能上存在着颉颃作用。 二、脑的结构与功能

心理学演讲稿

自我介绍、上课要求及考核方式、班长或学习委员电话及索要名单 绪论 心理学what, why, how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历史发展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what, why, how (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算命 巴纳姆效应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于1948年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它主 要表现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 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爱因斯坦父亲讲的故事父亲说:“昨天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的一个大烟 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面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抓着扶 手一阶一阶的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后面。后来, 钻出烟囱,我们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 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一定和他一样,脸脏 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我钻出烟囱时干 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干净净的,只草草地洗了洗手就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 都笑破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父亲笑完后,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 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 的。” 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的“很准”。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 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 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 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 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曾经有心理学家拟出一段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 段话准确至极。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 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 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 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 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在生活中,这种效应的典型反映是在算命过程 中。 1、概念 a学:-------学科/科学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心理问题,揭示心理发展规律的学科。 2、心理现象 好了,同学们注意了,从“心理现象”说起:黑板上的白字:感知觉;认识四个字:记 忆;继续问什么是心理现象,思考:思维;心理学真没意思,错过了曼联,阿森纳比赛的重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参考资料

第一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E . Aronson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 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从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两种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1908年,美国的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社会心理学》,无独有偶,同年,英国的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社会心理学教科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 边缘性学科: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是其母科学; 2. 理论性强的应用性学科。 第二章 霍兰德(E.P.Hollander,1976)认为整个社会心理学的历程可分为社会哲学、社会经验论和社会分析学三阶段,而后两个阶段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现代历程,与这三阶段相对应的分别是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形成时期和确立时期。 孕育时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哲学思辨,核心内容是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主要有两条线索: 1、苏格拉底、柏拉图:人性由社会决定,“善”由教育而成。 被18世纪康德、卢梭等人所继承:通过改变社会来改变人性。 2、亚里斯多德:人性由生物或本能的力量决定。 被17世纪霍布斯等人所继承:人生来就是邪恶的,所以必须施以法律的强制。 形成时期:本阶段的特点是经验描述。本阶段最有意义的事件,是1908年在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同时出版了两本书: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在理论上有五大直接来源: 1、德国民族心理学:冯特10卷本的《民族心理学》; 2、法国群众心理学:塔德关于模仿和暗示的研究;迪尔凯姆对群体的强调; 3、英国本能心理学: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麦独孤的本能论。 4、经典精神分析学派:(1)本能与社会:本能—潜意识—伊底、自我与超我;(2)集体心理学:集体的原始特性—爱的关系是集体心理的本质—自居作用对集体心理形成的影响;(3)社会和文明的进步:社会的起源—宗教的作用—本能与文明的冲突; 5、社会行为主义学派: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强化律;桑代克联结主义;华生行为主义。确立阶段的特点: 由描述转向实验 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研究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一)价值中立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伦理性原则 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的定义 ?参与观察法:研究者深入到被观察者中间成为他们的一员,在团体中建立各种关系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 ?非参与观察法:此时观察者完全处于旁观者的立场,不参与被观察者的任何活动。 这种观察法可以使观察者做到客观冷静,但是,这种方法往往会对观察环境和被观察者造成较大的干扰,从而导致观察结果的失真。

心理咨询师真题整理第二章社会心理学含复习资料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心理咨询师(三级)真题2010年5月 1.(单选)F.H.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 A社会认知 B社会心理 C社会行为 D社会影响 2.(单选)最严重的角色失调是() A角色不清 B 角色失败 C角色中断 D角色冲突 3.(单选)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是() A哲学思辨阶段B学派阶段C实证分析阶段D经验描述阶段 4.(单选)“性别”表示() A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B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 C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D男女在社会方面的方面 5.(单选)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是() A近因效应 B收银效应 C光环效应 D刻板印象 6.(单选)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的代表性理论 A新行为主义 B认知心理学 C发生认识论 D精神分析论 7.(单选)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不包括() A交换原则 B平等原则 C强化原则 D相互原则 8.(单选)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的行成有重要影响,反映在() A光环效应 B刻板效应 C近因效应 D期待效应 9.(单选)罗特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叫() A控制点 B三维 C可控制 D平衡 10.(多选)通用的问题解决策略包括() A算法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复述策略 D启发式策略 11.(多选)人类社会化的基本条件包括() A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B人脑复杂的神经网络 C良好的社会规范 D社会角色的引导 12.(多选)影响自尊的因素包括() A家庭教养方式 B行为表现的反馈 C活动的性质 D参照群体 13.(多选)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包括() A情绪 B兴趣 C动机 D经验 14.(多选)态度的特点包括() A完整性 B内在性 C稳定性 D对象性

第二章心理和脑(练习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心理和脑 教学要求: 1、了解神经元、突触、反射和反射弧概念;神经元结构、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神经系统的构成;两种信 号系统。 2、掌握大脑的主要概况、脑的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种类;反射活动中的高级神经过程与规 律。 第一节神经系统和脑 一、神经元 人脑是人的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神经系统是由神经细胞组成的巨大信息处理库。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基本单位,它通过电——化学变化对刺激做出反应。在机体中,一个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发生联系就可实现对信息的接收,加工和输出。 (一)神经元基本结构 (二)突触:神经元之间的联系部分叫突触,其释放化学递质,负担着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任务。(详见P36-37) 二、神经系统的构成 众多的神经元,构成了人体庞大的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构成: 1、周围神经系统 (1)脑神经(2)脊神经(3)内脏神经 2、中枢神经系统 (1)脊髓(2)脑(脑干、小脑、间脑、大脑)其中大脑为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 (见图13神经系统、图14大脑剖面图) 三、脑的构造与功能 1、脑干:维持个体的生命,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与脑干有关。包括延脑、脑桥、中脑、脑干网状结构。 2、小脑:与大脑皮质运动共同控制肌肉运动,调节身体姿势与身体平衡。 3、间脑:最复杂的中枢,也是重要的中枢,包括: 神 经 元 细胞 细胞突起 个性心理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轴突 树突

丘脑:是感觉神经的重要传递站,也具有控制情绪的功能。 下丘脑: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管制中枢,管制内分泌系统,维持新陈代谢,调节体温,并与生理活动中饥饿、渴、性等生理性动机有密切关系。 4、大脑 大脑皮层面积:2200平方厘米,皮层神经细胞:140-150亿突触:10万亿-100万亿 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份分工趋于精细,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功能中枢,各中枢彼此分工又彼此合作,从而实现对外刺激的精细反应。 四、大脑的结构与机能 (一)大脑的结构 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体积占中枢神经系统体积的一半以上,重量为脑总重量的60%左右。 白质:胼胝体 灰质:大脑皮层 (二)大脑皮层的分区及机能 (1).感觉区: 包括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嗅觉中枢和味觉中枢。是接受和加工外界信息的区域。 躯体感觉中枢:中央后回。躯干、四肢在体感区的投射关系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头部在感觉区的投射是正直的.身体各部位投射面积的大小取决于它们在机能方面的重要程度。 视觉中枢:枕叶。 听觉中枢:颞叶上回。 嗅觉中枢:海马回沟附近皮质。 味觉中枢:中央后回的最下部分。 2、运动区——中央前回 发出运动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运动区与躯干、四肢运动的关系也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 运动区与头部运动的关系是正直的。 身体各部位在运动区的投射面积不取决于各部位的实际大小, 而取决于它们在机能方面的重要程度。功能重要的部位在运动区所占的面积也比较大。 3.言语区——脑左半球 书写中枢:左半球额中回后部。与人的书写与绘图能力有关。 损伤——失写症。 言语运动区:左半球额下回后部。通过邻近的运动区控制说话时的舌头和颚的运动。 损伤——运动性失语症. 言语听觉中枢:环曲回(在颞叶上方、靠近枕叶处)。与理解口头言语有关。 损伤——听觉性失语症. 言语视觉中枢:角回(在顶枕叶交界处)。 损伤——视觉失语症或失读症(理解书面言语的障碍)。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七节社会影响

第七节社会影响 第一单元从众 一、从众的定义 社会影响:指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从众行为的特点如下: (一)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二)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个体通过理性选择,选择从众;也可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行动。 (三)从众行为虽然有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是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二、从众的功能 一个社会需要有共同的语言、价值与行为方式。只有这样,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交往才有可能。(1)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2)从众还具有让个体适应社会的功能。 三、从众的类型 (一)真从众 (二)权宜从众 个体的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判断,相信真理在自己这边。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暂时附和群体的要求。这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从众形式。由于外在行为与内在的判断不一致,个体会出现认知失调,体验焦虑等情绪。 (三)反从众 个体的内心倾向与群体一致,但由于各种原因,外在的行为表现与群体的主流不一致,比如群情激奋时,作为领导也受感染,想法和感受与员工一致,但为了防止事态失控,领导在行为上的表现却很理智和冷静。 四、从众行为的原因 (一)寻求行为参照 在许多情境中,个体由于缺乏知识或其它原因(如不熟悉情况等)而必须从其它的途径获得自己行为合适性的信息。按照社会比较理论的说法,在情境不确定时,其它人的行为最有参照价值。个体从众,选择与多数人的行为一致,自然是找到了较为可靠的参照系统。 (二)对偏离的恐惧

第二章 脑与心理

第二章脑与心理 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心理系 心理活动的器官是脑 而不是心脏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脑并不能独立地产生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有赖于整个神经系统的作用。 ?本章的关键词 脑脑结构神经元脑功能脑科学脑开发 学习目标 ?知道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记住神经元的结构及神经冲动的传递方式。 ?记住大脑功能存在一侧化优势的现象,以及左右大脑各自的优势能力。 ?能举例说明脑与认知、脑与情绪、脑与人格以及脑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锻炼、睡眠、营养、烟酒、疾病、学习与记忆中保护和利用大脑中的正副方面的作用。 ?内容概览 一、周围神经系统 二、脑的结构与功能 三、脑与心理活动 四、脑功能开发

脑细胞 ?即神经元,是构成大脑的基本单位,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细胞体和从胞体发出的树突及轴突组成的。 ?神经元之间接触的区域叫做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构成。 ?脑内信息传递的基本过程: –信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电冲动)在一个神经元内传导,又通过化学物质实现了神经元之间的传导。 –神经递质在完成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之后,又回到原来的神经元的轴突内,重新包装成为突触小泡(或囊泡),以便以后重复使用。 –神经递质分兴奋与抑制两种,乙酰胆碱与5-羟色胺属于兴奋性,多巴胺属抑制性。 神经系统的结构 第一节周围神经系统与心理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和植物性神经(自主神经)三部分。 –脊神经:发自脊髓,共31对,联结中枢神经系统 与外部世界 –脑神经:由脑发出,共12对 –植物神经系统:由分布在内脏器官、心血管、平 滑肌和腺体等器官的运动神经元构成。 (1)交感神经:唤醒时活动 (2)副交感神经:安静时活动 拮抗作用

(完整版)基础心理学讲义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知识(讲义) 目录解读 一、绪论 二、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三、基础心理学内容 1、认知: 感觉、知觉 记忆 思维、言语和想象 意识和注意 2、需要和动机 3、情绪、情感和意志 4、能力和人格 第一节 绪论 第一单元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活动规律的学科,动物也有心理,猩猩发展到思维萌芽阶段。 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通、最一般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对心理学各个分支的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1、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感觉和知觉、②记忆、③思维、言语和想象、④意识和注意等。 2、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3、情绪、情感和意志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当外界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时候,人们总要认识它,在认识它的同时,人们又会产生对它的态度,引起人们的情绪,激发人们的行动,这就是说人的认识情绪情感和意志活动一体的。 4、能力和人格(能力是顺利、有效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人格由气质和性格组成。) 气质相当于平常说的脾气秉性,它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比如有人暴躁,有人温顺,有人活泼。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事物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本质 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人的大脑是最为复杂的物质,是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理现象随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发展。 生物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觉阶段:环节动物开始有心理现象,开始形成条件反射(只具有某种感觉)——蚯蚓、蚂蚁、蜘蛛 需要和动机 能力、人格(气质、性格) 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意识、注意 心理特性 心理过程 心理现象 情绪、情感、意志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测验题)

一、单选 1、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P指() (A) 行为(B) 个体所处的情境(C) 个体(D) 函数关系 2、社会心理学的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A) 观察(B) 实验(C) 思辨(D) 归纳 3、社会行为是由()引起,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A) 社会因素(B) 现实生活(C) 周围环境(D) 即时情境 4、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E的含义是() (A) 行为(B) 函数关系 (C) 个体(D) 个体所处的情境 5、社会学习论的理论根源是() (A) 心理分析(B) 行为主义(C) 认知理论(D) 人本主义 6、()不是社会化的载体。 (A) 家庭(B) 大学(C) 杂志(D) 意思 7、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系,即() (A) 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 (B) 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C) 从社会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D) 从心理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 8、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这属于() (A) 角色冲突(B) 角色不清(C) 角色中断(D) 角色失败 9、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 (A) 主我(B) 客我(C) 镜我(D) 超我 10、全部社会化的前提是() (A) 性别社会化(B) 政治社会化(C) 道德社会化(D) 语言社会化 11、詹姆士的自尊公式是() (A) 自尊=成功/自信(B) 自尊=成功/抱负 (C) 自尊=自信/抱负(D) 自尊=抱负/成功, 12、自尊是个体对其()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A) 社会角色(B) 自我概念 (C) 自我意识(D) 自我价值

10初教文——心理学基础讲稿

第一节心理学的性质 一、心理学是什么 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了解这个定义: (一)心理学家如何看待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绪、动机、愿望、抱负、气质、性格等。心理学家对于心理现象或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或铿某个主题进行研究。 1.心理现象的一种分类系统 当代心理学的一个流行观点是把个人的心理现象视为一个系统。任何系统都可以作多种描述。人的复杂的心理现象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述。例如,从动态和静态的角度把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也称心理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推理、言语、想象等认知过程;喜、怒、哀、惧、憎恨、寂寞、烦闷等情绪过程;欲求、渴望、追求、憧憬、奋斗、谋划等动机过程。上述这些心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因而被称为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动态、变化的。 心理状态是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如迟疑状态、刻板状态、犹豫状态、镇定状态等。 心理特征是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它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如有的人观察仔细、精确,有的人观察粗枝大叶;有的人善于形象记忆,有的人长于语词记忆;有人的诚信,有的人虚伪等。 个人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密切联系着的,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首先,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进行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其次,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和制约。再次,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也是密切联系的。如果说心理特征是个人稳定的特征,那么心理状态则是相对可变的、流动的。心理状态是介于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之间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构成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2.一组重要的研究主题 心理学研究范围很广,有许多研究主题。与教书育人联系紧密的研究主题有: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四节社会动机概述教学教材

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第一单元社会动机概述 一、社会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由人的自然属性、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二、动机过程: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然后产生新的需要,这一循环过程称为动机过程。 三、社会动机的功能 (一)激活功能 社会动机激发个体产生社会行为,使个体处于活动状态,是行为的启动因素。 (二)指向功能 个体的社会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目标,社会动机使社会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 (三)维持与调节功能 个体的社会行为在达到目标前,社会动机起维持作用;如果行为受阻,但只要动机仍然存在,行为就不会完全避免,它会以别的开工继续存在,比如由外显行为改为比较隐蔽的行为,这是动机的调节作用。 四、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动机引发与维持活动,对提高活动效率有重要意义。但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并不呈正的线性关系。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动机强度低或过高,均会导致活动效率下降。根据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这种最佳水平随活动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并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比较简单的任务中,活动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 人的社会动机主要是社会学习的结果,个体的社会动机与他所处的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有密切关系。社会动机各类很多,本单元主要介绍五种:亲合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侵犯动机、利他动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