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简答题53325

古代汉语简答题53325

古代汉语简答题53325
古代汉语简答题53325

古代汉语简答题

1.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来仿古文章中使用的语言。

言文脱节现象:随着社会和思维的发展,口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发生了变化,而书面语却一直在模仿先秦文献语言,并视之为政治和教育等领域的正统书面语,这两者之间的差距被称为言文脱节现象。

2汉语的历史分期:

(一)上古汉语先秦至汉

(二)中古汉语魏晋至唐

(三)近古汉语宋至民国

(四)现代汉语 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

2.许慎《说文解字》对六书的定义,班固顺序

(一)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二)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

(三)会意:“会意者,比类合宜,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四)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五)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3.如何区分古今字和通假字:

(一)通假字:古汉语书面语中,本有其字,却借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

(二)古今字:某个多义字的几个意义中,有一个意义或几个意义后来用另一个字来记录,原先的这个多义字与后来的另一个字便组成了一对“古今字”。(三)通假关系称为“某通某”,古今字的关系称为“某同某”

(四)古今字产生时间有先后,通假字与本字需同时存在

4.假借与通假的异同:

同:假借和通假就它们都是“借字标音”这一点上来分析,是相同的。

异:(一)假借是六书之一,假借本无其字,间接造出新字

(二)通假本有其字,是在句中用音同、音近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无论直接还是间接都不造成新字

5.古今字和异体字的区别

同:古今字和异体字都属于异字同词现象

异:(一)从产生的原因看,古今字产生的原因是“古字”兼职过多,后来统专造“今字”以减轻“古字”负担,避免交际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混淆;异体字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人们记录语言时用了构思不同的造字方法或为了书写的美观(二)从产生时间上来看,“古字”产生于“今字”之前,是异时的;不少异体字的产生可以认为处于同一个历史平面上,是共时的。

(三)从读音上看,古今字之间读音相同或相近,异体字之间的读音则完全相同

(四)从意义上看,今字的意义是古字多项意义中的一项或几项,今字一产生,则古字、今字就大致各司其职,不再混用;异体字间的意义则完全相同,正因如此,异体字之间具有在任何情况下可以互换的特点

6.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本义:一个词在其初产生时所具有的意义

引申义:随着社会的应用、人的思维的深化及心理上的联想等在不断变化,从词的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发展而产生的意义

探求词本义的作用:词的本义不仅是深刻理解词义的基础,也是辨明某些同字异词现象的基础。

词义的引申方式:

(一)连锁式引申:是单向的,引申义都只与自己相邻的两个意义有直接联系,而与其他相隔较远的意义差别较大。例:“绳”本义是“绳索”;木工用的墨线是绳做的,引申为“绳墨”;木料被墨线弹过就直了,引申为“正直”;若有不直,应使之直,引申为“纠弹”;纠弹后仍不直,就须惩办,引申为“惩办”。(二)辐射式引申:是以某一意义为引申中心,向四面辐射引申出众多不同意义的词。例:“首”都是以其本义“人头”为中心向外辐射引申的。“首”是“人头”,引申为所有动物的头,当然包括“龙头”;“人头”对人类来说最重要,所有引申为“首要”;“人头”处人的最高部分,一群体的领头人地位高于他人,所有引申为“首领”;由“人头”引申为低头认错,所有“首”又有“自首”义等等。(三)综合式引申:是连锁式和辐射式引申两种词义引申方式的交叉综合。例:“归”古代认为女子出嫁到夫家是真正回到家,所有由“女子出嫁”引申为回家;又,女子出嫁,有了归属,所有引申为“归属、依附”。以“回家”为中心辐射式引申出三个意义:由“回家”引申为“归还”;回到家,是一阶段的终止,引申为“终”;古人认为人体死亡,是“归其真宅”,所以又引申为“死”。以“归属、依附”义为中心又辐射式引申出好几个意义:大量的事物一起“归属、依附”,引申为“汇集”;将某事自上而下归属则引申出“委任”;因有罪而向对方表示自己的归属,引申为“自首”;归集而不散失,引申为“藏”;因能使人归属、依附,值得称道,引申为“称许”;归属之心迫切,引申为“归趋”。

7.古今词义的异同

同:基本词汇的意义古今基本相同(马牛羊山水日月);少量一般词汇的意义古今完全不同

异:大量一般词汇的意义古今词中同中有异

(一)词义的扩大:指今义的范围大于古义,古义被包括在今义之中。例:“江”本是长江的专称,现泛指“大河”;“睡”古义是坐着打瞌睡,今义是“睡觉”、“进入睡眠状态”。

(二)词义的缩小:指今义的范围小于古义,今义被包括在古义的范围中。

例:“金”古义是金属,今义缩小为“黄金”;“瓦”古义指一切陶制品,今义缩小指盖在屋顶上的瓦片。

(三)词义的转移:指词义由古义转移到今义后,古义的范围和今义的范围互不包括,但两者之间又存在着某种联系。例:“兵”古义是武器,今义是“军人、军队”;“荤”古义指气味、滋味都较有刺激性的葱姜蒜一类蔬菜,今义是鸡鸭鱼肉等食物。

(四)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指某些词义所表示的基本概念没变,但词的褒贬倾向有改变。例:“爪牙”本指得力的武将,是褒义词,今义指“坏人的帮凶”是贬义词;“谤”先秦时代的主要意义是“议论”,无所谓褒贬,今义为“诽谤”,是贬义词。

8.宾语前置的现象: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大都置于动词前面。“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二)疑问代词如果跟某些介词(乎、由、自、以、用、与、为等)结合,那么大都置于此类介词的前面。“彼且恶乎待哉?”

(三)否定句的代词宾语往往置于动词的前面。“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四)宾语通过助词“之”或是“是”等的帮助置于动词之前。“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五)宾语与介词“以”结合时,往往置于“以”的前面。“《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省略现象:(一)承上省,“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

(二)探下省,“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

下。”

9.词类活用现象: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1)表示比喻,相当于有介词“像……”、“如同……”。例“豕人立而啼。(2)表示依据,相当于有介词“按照……”、“依据……”。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3)表示处所,相当于有介词“于/於”。例“童子隅坐而执烛”

(4)表示使用的工具和方式,相当于有介词“以”、“用”。例“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1)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例“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2)及物动词用作使动。例“尝人,人死;食狗,狗死。”;“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三)动词的为动用法:

(1)主语为宾语施行动作行为。例“文赢请三军。”

(2)主语向宾语施行动作行为。例“请绝颈以白晏子。”;“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四)名词做动词: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即名词不活用用作不及物动词和及物动词。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名词的使动用法。例“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

(3)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五)形容词用作动词:

(1)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即形容词用作及物动词。例“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4)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例“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

(六)其他此类的活用:

(1)数词活用为动词,例“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2)代词活用为动词。例“见公卿不为礼,无贵贱,皆汝之。”

(3)叹词活用为动词。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10.判断句:确认判断对象是(或不是)谁或什么的句子

主要形式:(一)判断对象+名词性结构,“今秦,万乘之国。”

(二)判断对象+名词性结构+“也”,楚,天下之强国也。”

(三)判断对象+“者”+名词性结构,“兵者,不祥之器。”

(四)判断对象+“者”+名词性结构+“也”,“南冥者,天池也。”

(五)判断对象+“非(匪)”+名词性结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六)判断对象+“非(匪)”+名词性结构+“也”,“此庸夫之怒也,

非士之怒也。”

(七)判断对象+“者”+“非(匪)”+名词性结构+“也”,“尧舜者,

非生而具者也。”

11.被动句:对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而言,当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受事者时,称为被动句。

表示方法:(一)完全依靠语言环境来表示,而不借助于介词和助词。“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

(二)借助介词和助词来表示:

(1)动词+“于(於)”、“乎”+施事者,“郤克伤於矢,流血及履。”

(2)“为”+施事者+动词,“不为酒困。”

(3)“为”、“被”、“见”+动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4)“为”、“见”+动词+“于(於)”、“乎”+施事者,“胥之父兄为戮於楚,欲自报其仇耳。”

(5)“为”+施事者+“所”+动词,“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6)“为”+“所”+动词,“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古代汉语专题》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 《古代汉语专题》练习测试题库参考答案 一、填空 1.许慎,说文解字,14篇,30卷,540部首,9353单字,1163重文。 2.尔雅,释诂,释言,释训。 3.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 4.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 5.部首,笔画。 6.读若(读如),直音,反切,反切。 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8.王引之《经传释词》,杨树达《词诠》,刘淇《助字辨略》,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 9.阮元《经籍纂诂》。 10.刘熙《释名》。 11.《方言》。 12.顾炎武,段玉裁,三十部。 13.王先谦,郭庆藩。 14.陆法言,193韵,陈彭年。 15.流水对,借对 16.精清从心邪,知徹澄娘。 17.仄仄平平仄仄平。 18.颔联,颈联 19.《诗经》,《楚辞》。 20.《切韵》。 21.帛,金。 二、单项选择填空。 1.C。 2.A. 3.C。 4. D。 5. A。 6. A。 7. D。 8. B。 9. C。 10. D。 11. C。 12. C。 13. A。 14. C 。 15. A。

16. D。 17. D。 18-27:A、A、A、D、C 、A、D、A、C、A 三、名词解释。 1.省声 用省略了笔画的偏旁做形声字的声符。 2.省形 用省略了笔画的偏旁做形声字的形符。 3.亦声 汉字中合体字的意符兼有声符的作用。 4.反切 用两个字来拼另一个字之音读的注音方法,其原理是:切上字与被注字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注字韵母、声调相同。 5.同源词 由一个母词所派生出来的词群,它们之间有音义相同或相近的关系。 6.阴声韵 古代学者称纯元音韵母为阴声韵。 7.阳声韵 古代学者把鼻音韵母称作阳声韵。古代的阳声韵有n、m、nɡ三类韵尾,现代普通话则只有n、nɡ两类韵尾。 8.双声 两个字的声母相同或相近叫做双声,判定古代汉语的双声现象,一般应以上古音为依据。 9.叠韵 两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叫做叠韵,判定古代汉语的叠韵现象,一般应以上古 音为依据。 10.重唇音 指双唇音帮旁並明四个声母。 11.舌头音 指舌尖中音端透定泥四个声母。 12.浊音 发音时声带颤动的音。 13.古无轻唇音 上古不存在轻唇非敷奉微四母。这条论断是钱大昕提出来的,见《十驾斋养新录》。 14.七音 指唇、舌、齿、牙、喉、半舌、半齿七类发音部位。 15.清音 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音。 16.全清 古代学者把不送气的清音声母称作全清。例如:“帮非端知见”之类。 17.洪音 古代学者把开口、合口一、二等韵称作洪音;后世把开口呼、合口呼韵母称作洪音。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定义: 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 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擅爵人,赦死罪。(贾谊《治安策》)(爵人:拿爵位给人。) 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有时后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所罾:网到的(鱼)。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所高:推崇的(人)。 非博士所职。《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职,所负责的。)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古代汉语简答题

古代汉语简答题

1、什么是六书? 答:六书指汉字构字的六种方法.六书一词,最初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云:“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汉书·艺文志》始列“六书”,名目为“象形、象事、象声、转注、假借.”郑众《周礼解诂》列“六书”名目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汉许慎《说文解字》论述“六书”最详:“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曰,月是也.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许慎此说对后世影响最大.汉王莽变八体书为六体书.亦称“六书”.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云:“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2、六书说流行于什么时代,最早见于哪部书? 答:六书说流行于东汉,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 3、汉儒所列六书的细目有几家,有什么异同? 答:汉儒所列六书的细目有班固、郑众、许慎三家。三

化五千年都没有断过。 第三,解释了文字之理,包括三个方面:始一终亥、以义相从、理据体察。 始一终亥,整个《说文解字》一共有540个部,从“一”开始,到“亥”结束,这是一种理念。许慎用“一”作为发端,是一个事物的头,从这儿开始,通过形体的联系,最后到达了“亥”。“一”是“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是道的发端。而亥是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最后一个,结束了,又从子开始,而子就是一,所以复从一起,又回到前面去了。 以义相从,每一个部里的文字是按照义排列的。比如我们看“雨”部,第一个是“雨”,接下来就是“雷”,“雷”后面的五个字都跟雷有关系;然后是“雪”,后面的都跟雪有关系;然后是“霝”,“霝”就是下雨,后面也有一系列跟下雨有关系的字;接着是“露”、“霜”。我们可以看到,“雪”是在“雷”声震动之后讲的,从冬天的“雪”到春天下雨,即“霝”,到夏天的“露”,到秋天的“霜”,有其排列顺序。 理据体察,是对字义的体会和说明。比如“人”,许慎说是“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荀子曾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可见,“天地之性最贵”不是许慎的发明,它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当然,它也经过了许慎的选

古代汉语专题简答题

《古代汉语专题》平时作业讲评(1) 简答题 1、为什么说汉字学萌芽于先秦,主要依据是什么? 先秦时期,一些学者就开始对汉字进行思考,对于汉字的本质、起源与功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易·系辞下传》:“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上古结绳而治.岳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央。”这里把文字与八卦、结绳看做同类事物,而前者是由后者发展演变来的。 《系辞传》的作者认为,文字这类事物是从天地万物中抽象出来的一种“象”,它们的作用在于沟通神明,表现万物,因而可以用于治理社会,了解事物。先秦的学者对于汉字的构造也有所思考,《周礼》提出了“六书”的类别名目。《左传》有“止戈为武”、“皿虫为蛊”的说法,《韩非子》也说“古者,仓颉之造字也,自环者为私,背私为公”。这一时期,人们还对文字进行了收集、整理和规范。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撰写了《史籀篇》;秦始皇实行“书同文”的政策,李斯编写了《仓颉篇》,赵高编写了《爰历篇》,胡毋敬编写了《博学篇》。他们对汉字的形体和用字都进行了规范,并以之作为朝廷制定的标准字样,用于正字与教学。 2、谁创造了“部首”,“部首”的含义,“部首”的作用是什么,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1、许慎创造了“部首”。 2、部首是《说文解字》各部字的第一字,也是每部字所共有的偏旁。《说文解字》按照偏旁相同的原则,对所收字进行归类,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为一类。每部字取它们所共有的偏旁作为该部字的部目,同时又是该部字的首字,故名之“部首”。 3、许慎用540个部首统摄了9353个汉字,不仅建立起汉字部首系统,而且建立了整个汉字形意系统,揭示了部首之间、部首与汉字之间、各个汉字之间的系统关系,为人们学习、研究汉字构建了一种优秀的范式。另外《说文解字》的编排方法为辞书的编纂创造了一种优秀的编排体例,一直沿用至今。 3、汉字子母相生、父子相连的理论是怎样形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1、郑樵、戴侗等人在许慎的“六书说”的基础上,创建了汉字子母、父子相连的理论。 2、主要观点:汉字整字是由一些基本字通过不同的组合形成的,这种组合,不仅是多方式的,而且是多层次的。字与字的产生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次第相生的,即一些字是产生另一些字的基础。 3、意义:全部汉字就可以通过它们的组合与相生关系排列出一个系统的谱系,成为一个相互联系、次第相生的有机统一体。 4、从唐代起,“《说文》学”流传至今的代表性的著作有哪些,最负盛名是什么? 研究《说文解字》的著作多达数百种,流传至今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有:(1)南唐末徐锴《说文解字系传》;(2)宋初徐铉《校订说文解字》;(3)明赵宦光《说文长笺》;(4)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5)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6)王筠《说文解字句读》、《说文释例》等,其中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最负盛名。 5、简述戴侗《六书故》的特点和贡献。 《六书故》是一部探究“六书”本义的著作.他对《说文解字》部首进行了改造,并将之按义类归为九大类,每类又包括若干部首,然后把所收字按义类编排。 戴侗的贡献有:第一,开创了把《说文解字》部首按义类归纳为大类的做法,这样做的

古代汉语试题库

古代汉语试题库 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 2、下列工具书按照注音字母顺序排列的是c。 A《辞源》 B《辞海》 C《词诠》 D《经传释词》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古今词义的演变中属于词义扩大的是 a 。 A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B 夸父与日逐走.。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D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4、“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下列关于“园圃”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 是双声联绵词 B是叠韵联绵词 C是偏义复词 D是单纯词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使用了本义的是a。 A 君子引.而不发。 B孟春之月,东风解.冻。 C五色.令人目盲。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6、下列字中完全属于会意字的一组是b。 A 校信原 B戒及炎 C友武叔 D上过本 9、下列句中不是名词作状语的是 c 。 A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 B豕人立而啼。 C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D其一犬坐于前。

10、下列句中“莫”的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d。 A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C 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D君有疾病见于面,莫多饮酒。 12、下列句子中名词作状语表示凭借的是b。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太祖累书呼。 C天下云集而响应。 D秦稍蚕食魏。 15、下列判断句不属于活用的是 c。 A 君者,舟也。 B良庖岁更刀,割也。 C 仲弓父,贱人也。 D曹公,豺虎也。 二、填空题 1、古白话是指唐宋以来在东北话基础上形成的。 6、辟避、诒贻、凭凭、孰熟、错措、谕喻、赴讣、县悬、游游、 修修中属于古今字关系的是辟避、孰熟、错措、赴讣、县悬; 属于异体字关系的是诒贻、憑凭、谕喻。 7、“孟尝君顾谓冯谖”中“顾”使用的是它的本义义。 三、名词解释 1、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1分),上字取声母,下 字取韵母和声调(1)。 3、动词的使动用法:名词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1 分)成为这个名词代表的人或事物(1)。 四、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电大国家开放大学《古代汉语专题(本)》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电大国家开放大学《古代汉语专题(本)》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字鼎堂;,字彦堂;,号雪堂;,号观堂。 2.从汉代至魏晋南北朝,研究汉字的学问被称为____,唐代注《汉书》日:“小学谓文字之学也。” 3.古代学者所说文字之学,不仅包括研究汉字的学问,而且包括和。 4.宋代兴起了,这是一门以传世和出土的古代铜器和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40分) 5.文字理解活动的需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6.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发挥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7.班固、郑玄、许慎所说的“六书”异同是什么? 8.什么是结绳记事?汉字的起源与结绳记事有什么关系? 三、分析下列汉字的构造类型(每字1分,共10分) 9.都: 10.朋: 11.壶: 12.寇: 13.基: 14.徒: 15.歪: 16.本: 17.鼓: 18.珑: 四、写出下列句中古字,并说明增加或改变了什么构字部件构成今字(每宇2分。写出古字1分,具体说明1分,共10分) 19.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诗经·豳风·伐柯》) 20.疾止。(《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 21.召彼故老,讯之占梦。(《诗经·小雅·正月》) 22.爰始爱谋,爰契我龟。(《诗经·大雅·绵》)

23.饮之食之,教之诲之。(《诗经·小雅·绵蛮》) 五、找出句中的异体字,写出规范字,并说明它们的造宇结构特点(15分) 24.缝人掌王宫之缝缘之事。(《周礼·天官·缝人》) 25.凡火,人火日火,天火日炎。(《左传·宣公十六年》) 26.厝如激丹,齿如齐贝。(《庄子·盗跖》) 27.清泉洗黼煎山茗,满榻松风清昼眠。(陆游《午枕》) 28.汉王伤智,乃扪足日:“虏中吾指。”(《史记·高祖本纪》) 六、说明句中黑体字的意义并写出对应的繁体字(每字3分,共15分)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郭沫若;董作宾;罗振玉;王国维 2.小学;颜师古 3.训诂;音韵 4.金石学;石刻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5.文字理解活动的需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文字理解,就是对字形所代表的意义和字音的理解。(2分)字形不是单纯的视觉图形,它还是一定的意义和语音的载体,它的根本使命在于表意和表音,因此,字形的变化要适应表意和表音的需要。(2分)汉字增强表意表音功能的主要办法就是增加笔画或者增加表意与表音部件,这就使得字形趋向繁化: (1)增加笔画使字形增繁。(2分) (2)增加意符使字形增繁。(2分) (3)增加声符使字形增繁。(2分) 6.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发挥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古代汉语试题库含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1) 一、名词解释:(10分)引申义、笺、读为、脱文、传 二、说明下列字的结构,并指出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10分) 本、裁、从、象、徒、泪、刃、堵、鼠、莫 三、单项选择题:(10分,每小题1分。请将所选择的答案填入括号内。) 1.许慎的“六书”解释中“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是对()所作的解说。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2.下列句子中,“及”用作本义的是()。 A.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C.敌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D.及前王之踵武。 3.下列句子中宾语前置用“之”复指的是()。 A.我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B.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C.语曰:“唇亡而齿寒”,其斯之谓与? D.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 4.《说文解字》分析字形的主要依据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5.先秦汉语中宾语前置规则最严格的是()。 A.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 B.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 C.宾语前置用“之”、“是”复指 D.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6.下列句子中为形容词意动用法的是()。 A.春风又绿江南岸。 B.君子之学以美其身。 C.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D.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7.下列句子中为名词做状语表示比喻的是()。 A.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B.童子隅坐而执烛。 C.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8.近体诗一般在()使用对仗。 A首联、颈联B.颈联、颔联C.颔联、尾联D.首联、尾联 9.《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____稻黍稷麦菽也。”赵岐所使用的术语是()。A.曰B.为C.谓D.谓之 10.下列句子中“间”用作本义的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C.愿足下假臣奇兵三千,从间路绝其辎重。 D.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 四、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并说明它古今词义的变化是属于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还是感情色彩不同。(10分) 1、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2、数以王命,取赂而还。 3、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也,未尝君之羹。 4、饮于河渭。 5、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掘穴而处焉。 五、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是本义还是引申义。(10分) 1、振长策而御宇内。 2、惟草木之零落兮。 3、君子引而不发。 4、臣伏读圣旨。

00536 古代汉语真题 自学考试2016年10月

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古代汉语试卷 (课程代码00536) 本试卷共7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已知我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是 A.战国文字B.殷商甲骨文C.西周金文D.秦朝小篆2.下列对汉字结构的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錦,从帛金声。形声B.孟,从子从皿。会意 C.佞,从仁女声。形声D.蝕,从食从虫。会意 3.下列各组字,全都是指事字的一组是 A.向舂高B.大止匍 C.匪星上D.刃本末 4.形声字义符的表义特点是 A.大多数义符都能表示词义所属的范围。 B.大多数义符都能表示词的具体意义。 C.大多数义符都不能表示词义的所属范围。 D.大多数义符都没有表义作用。 5.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字与括号内的字是分化字关系的一句是 6.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与“望洋向若雨欺”中“望洋”结构特点相同的—句是 7.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句是

8.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用本义的一句是 9.“望”和“顾”两词意义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A.性状情态不同:“望”指抬头向远处看;“顾”指转头向后看。B.语法功能不同:“望”可以带宾语;“顾”不可以。 C.程度深浅不同:“望”是一般地看;“顾”是认真地看。 D.侧重的方面不同:“望”侧重予外表;“顾”侧重内心。 10.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意义解释正确的一句是 11.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古今意义变化属于色彩褒贬差异的一句是 12.下列句中,“若”为第二人称代词,并充当宾语的一项是 13.下列句中,“被”介绍动作行为主动者的一句是 14.下列句中,属于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九~十)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九~十) 通论(九) 1、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2、上古汉语里,“不”“毋”“未”“莫”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总是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最正常的结构,不是“倒装”。如: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不能将代词宾语前置的否定句: A、“弗”“勿”“非”“无”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 B、宾语不是代词的。“君”“子”一类的字不是真正的代词,也大多不用此结构。如“若不许君”、“吾不能早用子”。 4、“不”“弗”:词汇意义相同,都表示一般的否定。语法意义上的区别: a、“不”后的动词可以是及物也可以是不及物;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如:勇者不惧。老妇不闻也。 b、“弗”后的动词一般是及物,而且动词后面往往不带宾语(带宾语的非常少见)。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c、都不能否定名词。因此: 1)“不”后的名词用如形容词或动词。 2)“弗”后的名词用如及物动词。 5、“毋”“勿”:词汇意义相同,通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等于现代汉语的“不要”或“别”。古书上“毋”常写作“無”。语法意义上的区别与联系:

a、“毋”和“不”相当,“毋”后面的动词一般带宾语。 b、“勿”和“弗”相当,“勿”后面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带宾语的少见)。 c、“毋”“勿”后面的名词都用如动词。如:毋友不如己者。王無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d、有时候,“勿”字用于陈述句,意义和“不”差不多。如:齐侯欲勿许。 6、“未”: “未”和“未尝”的区别: a、“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等于现代汉语动词前的“没有”。 b、“未尝”是一个凝固形式,表示“不曾”或“没有……过”的意思。 c、“未”着重在和将来实现的可能性对比,或和已经实现的事情对比。 d、“未尝”则是简单地否定过去。 e、“未”有时并非用来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只表示一种委婉的否定,意义和“不”差不多。如:是未可知也。 7、“否”: a、“否”和作为应答之词的“然”是对立的。常用于单词句,等于现代汉语的“不”或“不是的”。 b、“否”又用在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里,它表示否定的一面。如: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8、“非”: a、“非”用于判断句里,否定谓语和主语的关系。注意:这种“非”虽可译为“不是”,但语法意义完全不同。“不是”是系词“是”前面加否定词“不”;“非”在上古汉语里不是系词,而是一个简单的否定副词,否定的是整个谓语。如:是非君子之言也。

古代汉语简答题

答:六书指汉字构字的六种方法.六书一词,最初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云:"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汉书?艺文志》始列“六书”,名目为“象形、象事、象声、转注、假借.”郑众《周礼解诂》列“六书”名目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汉许慎《说文解字》论述“六书”最详:“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曰,月是也.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许慎此说对后世影响最大.汉王莽变八体书为六体书.亦称 “六书”.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云:“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 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2、六书说流行于什么时代,最早见于哪部书? 答:六书说流行于东汉,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 3、汉儒所列六书的细目有几家,有什么异同? 答:汉儒所列六书的细目有班固、郑众、许慎三家。 用,据为典要的是班、许两家,其中以许慎之说影响最大,班固次 第。许慎用功最勤,以“六书”为指导剖析了近万汉字的结构,写出了中国汉字史上第一部汉字研究的巨著——《说文解字》。 4、许慎对“文字”的概念是如何解释的? 答:第一,解释了汉字之源,即汉字从哪儿来。“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是《说文解字叙》引用《周易》里面的话。对于文字的起源,学术界有种种观点和看法,这些观点都跟许慎在这里的表述有关。许慎引用《周易》里面的话,说明在他之前就已经有了这样的一些学说,他从里边看到了自己的使命,写了《说文解字》,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更清晰的文字解释系统,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第二,说明了汉字之用。我们可以来看看《说文解字叙》里的话:“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文字是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通过它把文明传给后代,后人通过它可以了解自己的过去。这是中华民族跟世界上其他民族很不相同的一个方面,很多民族的文化都是往未来看去,我们并不放弃过去,我们慎终追远。没有文字,我们就看 1、什么是六书? 三家之说大同小异,郑众由于是随文注经后世很少采

中央电大古代汉语专题历年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试题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教材所说的“汉字可以径称之为表意文字”与西洋学者认为汉字是表意文字的概念有什么不同? 2.清代学者戴震对传统六书提出了什么质疑?有什么意义? 3.汉语史分期的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各包括哪些时代的音系?各时期的代表音系是什么? 4.为什么对待词义要有一个历史观点? 二、标出诗的韵脚和韵部 寓居沣上精舍寄于张二舍人韦应物 万木丛云出香阁,西连碧涧竹林园。 高斋独宿远山曙,微霰下庭寒雀喧。 道心淡泊对流水,生事萧条空掩门。 时忆故交哪得见,晓排阊阎奉明恩。 三、解释下列黑体字在句中的意义和今义,并说明古今的意义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有区别字,也请写出 1.终日不获一禽。(《孟子。滕文公下》) 禽: 2.耕、渔与陶,非舜官也。(《韩非子·难一》) 官: 3.孔君平疾笃,庾司空为会稽,省之,相问讯甚至。(《世说新语·方正》) 。

4.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孟子·梁惠王上》) 5.近臣谏,远臣谤。(《国语·楚语》) 四、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原来是什么词,活用作什么,什么意义。 1.以其子妻之。(《论语·公冶长》) 妻: 2.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甲: 3.外黄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庸奴: 4.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 5.工师得大木,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 五、指出下列句中的宾语前置并说明其类型 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谁: 。 2.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褰裳》) 我: 3.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荀子·正论》) 变: 4.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 之: 5.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魏风·硕鼠》) 我: 六、翻译下列古文(46分) 原文1: ①颜渊、季路侍。②子曰:“盍各言尔志?”③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④敝之而无憾。” ⑤颜渊曰:“愿无伐善,⑥无施劳。”⑦子路曰:“愿闻子之志。”⑧子曰:“老者安之,⑨朋友信之,⑩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原文2: ①齐景公问政于孔子。②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③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④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原文3: ①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②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③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⑤

郭锡良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 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 说明:按照该提纲复习,基本通论知识点与词句部分可以熟练掌握,内部资料,请勿外传此版本教材是商务出版社的三册套教材,与现在的两册套教材可以通用,页数稍有出入,请 使用者自行注意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 《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 《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臵、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 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1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1)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古代汉语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关于《康熙字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全书按部首排列,共分540部。B全书按照地支分成十集。C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D王引之《字典考证》纠正了五千多条错误。 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 A《经传释词》B《词诠》C《助字辨略》D《古汉语虚词通释》3、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A会意B形声C假借D转注 4、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 A莫、休、甘、武B炎、寒、贼、朱C从、信、秉、亦D友、及、伐、取 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 A错措B睹覩C置寘D沽酤 6、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的是-------------------------

() A孟尝君顾谓冯谖。B天帝使我长百兽。C途有饿莩而不知发。D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7、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8、“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为之所”是双宾语句。B“无”与“勿”是古今字。C“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D两个“之”用法不同。 9、“说文四大家”中注重分析字义来源和发展的是-----------() A段玉裁B桂馥C王筠D朱骏声 10、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童子隅坐而执烛”用法不同的是-------() A其后秦稍蚕食魏。B舜勤于民事而野死。C良庖岁更刀,割也。D子路拱而立。 二、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___。这是中国___的奠基之作,收字___个,另有重文1163个。 2《诗词曲语辞汇释》由近人_________所著,这是一部研究

古代汉语(00536)2018年4月真题及答案解析_1

古代汉语(00536)2018 年 4 月真题及答案解析 1、下列各组字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结构类型都具备的一组是() A、大莫灾獲 B、眉亦名歡 C、 其刃息逐D、 向日哀佞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A 选项的结构类型分别是象形、会意、会意、形声。 B 选项的结构类型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C 选项的结构类型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会意。 D 选项的结构类型分别是象形、象形、形声、会意。 2、下列各组字中,义符相同的一组是() A、溪谿 B、游遊 C、 猶猷D、 腾勝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A 选项中溪(从氵、奚声),谿(从水,奚声)。 B 选项中游(从?,汓聲),遊(从?、汓聲)。 C 选项中猶(从犬,酋聲),猷(从犬,酋聲)。 D 选项中腾(从马,朕( zhèn)声),勝(从力,朕聲)。

3、下列各组字中属于分化字关系的一组是() A、共——供 B、村——邨 C、管——館 D、咳——孩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A 选项属于分化关系,“共”原本指共同、供给等四个意义,由于共的意义过多,会造成表义的模糊,后来人们造出了“供”来承担供给的意义。共是源字,供 是分化字。B 选项是一对异体字。C 选项是一对通假字。D 选项原本是一对异体字,后来发生分化,成为了完全不同的两个字。 4、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字与括号中的字是异体字关系的一句是() A、王如知此,則(毋)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B、北(溟)有魚,其名曰鲲。 C、若皋之所觀,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 D、寡助之至,親戚(叛)之。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异体字是在某一历史时期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完全一样,只是形体不同 的字。麤同“粗”,它们的音义相同,职能相同。

古代汉语试题及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试题(1)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关于《康熙字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全书按部首排列,共分540部。B全书按照地支分成十集。 C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D王引之《字典考证》纠正了五千多条错误。 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 A《经传释词》B《词诠》C《助字辨略》D《古汉语虚词通释》 3、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 A会意B形声C假借D转注 4、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 A莫、休、甘、武B炎、寒、贼、朱C从、信、秉、亦D友、及、伐、取 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 A错措 B睹覩 C置寘 D沽酤 6、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的是-------------------------() A孟尝君顾谓冯谖。B天帝使我长百兽。C途有饿莩而不知发。D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7、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8、“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为之所”是双宾语句。B“无”与“勿”是古今字。 C“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D两个“之”用法不同。 9、“说文四大家”中注重分析字义来源和发展的是-----------() A段玉裁B桂馥C王筠D朱骏声 10、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童子隅坐而执烛”用法不同的是-------() A其后秦稍蚕食魏。B舜勤于民事而野死。C良庖岁更刀,割也。D子路拱而立。 二、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___。这是中国___的奠基之作,收字___个,另有重文1163个。 2《诗词曲语辞汇释》由近人_________所著,这是一部研究诗词曲中________的一部专著。 3、形声字“裁”的意符为______,声符为________。 4、文字学家辨别本义主要是凭_________,如“叔”的本义是__________。 5、“以劝事君者”中,“劝”的意义为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6分) 1、转注 2、偏义复词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词性、意义或用法。(每题1分,共20分) 1、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2、亟请於武公,公弗许。 3、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4、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6、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全国200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古代汉语》试题

全国200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古代汉语试题 课程代码:00536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根据“鄙”的字形,可以推测它的本义是( ) A.浅陋 B.质朴 C.轻视 D.边邑 2.“夫寒之于衣,不待輕火爰”一句中“火爰”是“暖”的异体字,两字在结构上的差别是( ) A.一为会意字,一为形声字 B.同是会意字,成分不同 C.同是形声字,形符不同 D.同是形声字,声符不同 3.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的本义是昏暮,它的后起字是“暮”。 B.“夫”的本义是成年男子,“夫”作为指示代词是它的假借义。 C.“午”的本义是中午,“午”作为十二地支的第七位,是其假借义。 D.“戚”的本义是一种斧钺类武器,忧愁是其假借义。 4.下列各项所列,对应的每组汉字都属于通假字关系的一项是( ) A.伸-信、采-扌采、取-娶 B.叛-畔、早-蚤、修-脩 C.說-悦、亡-無、昏-婚 D.拒-距、益-溢、原-源 5.下列四组形声字中,声符均居于一角的一组是( ) A.修、滕、栽、戚 B.旗、衷、颍、載 C.贏、務、隨、徽 D.旌、施、徒、從

6.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字使用了简化字的一句是( ) A.距洞百餘步,有碑仆道。 B.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 C.吾聞出於幽谷,迁於喬木者。 D.孝文在代時,前后有三男。 7.被称作古今汉字分水岭的字体是( ) A.钟鼎文 B.隶书 C.草书 D.楷书 8.许慎所说的“建類一首,同意相受”是指“六书”中的( ) A.会意 B.形声 C.转注 D.假借 9.在下列四组古今字中,今字是为引申义所造的一组是( ) A.辟避 B.家嫁 C.州洲 D.門月間 10.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的意义范围,后世有所缩小的是( ) A.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B.夸父與日逐走。 C.富貴則親戚畏懼。 D.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 11.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的意义范围。后世有所扩大的是( ) A.且下之化上疾于景響。 B.反,誅屨于徒人費。 C.姜與子犯謀,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D.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

最新十次电大本科《古代汉语专题》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库

最新十次电大本科《古代汉语专题》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库 (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试题) 说明:试卷号:1310 课程代码:02513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汉语言文学;本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30%);终考:(纸考、比例70%)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5.什么是字形的内部功能,字形的内部功能有哪些? 参考答案: 字形的内部功能是指字的形体对字音、字义的作用。字形的内部功能有: (1)形成与显示文字。在文字的形音义三要素中,字形是唯一的物理要素,它是字音字义的代表者和承载着,如果没有字形,就无所谓字音字义。因而,字形的首要功能就是形成并显示文字。 (2)表现字音、字义。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但是字音、字义不是直接显示出来的,它们的出现,是由字形来表现的。 (3)区分文字。文字是一个符号系统,不同的文字标示着不同的音义。 6.为什么说汉字的运用有助于大脑的发展? 参考答案: 汉字是意音文字,它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既作用于人的视觉认识系统,同时又作用于人的听觉认知系统,因而比表音文字更有利于大脑的开发。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脑,左脑负责语言、数学、逻辑等方面的感知思维活动,右脑负责空间、音乐、想象、视觉等方面的感知思维活动。两个半脑,只有同时开发,均衡发展,智力才能健全。人的文字阅读活动是开发智力的重要活动之一,不同的文字对于人的大脑的作用不同。汉字为“复脑文字”,具有促进左、右脑功能平衡发展的作用。 7.从来源上看,世界上的文字可分为几种类型? 参考答案: 从来源上看,世界上的文字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自源文字,即由用这种文字的民族的祖先首创的文字,例如汉字和古代苏美尔文字。 一种是他源文字,即借用其他民族的文字作为自己的文字,或者在其他文字的基础上创制的文字,例如日本文字、韩国文字、越南曾经使用过的喃字等。 1

00536《古代汉语》201810真题(含解析)

2018年10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题 古代汉语试卷 (课程代码00536) 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部分选择题(2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 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各组字中,全都是形声字的一组是【】 A.大明星 B.弑匪春 C.頸蝕騰 D.从責放 2.许慎为“象形”下的定义是【】 A.盡成其物,隨體詰訕 B.視而可識,察而見意 C.比類合誼,以見指撝 D.以事爲名,取臂相成 3.下列各组字中属于分化字关系的一组是【】 A.無一毋 B.然一燃 C.群一翠 D.脩一修 4.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字与括号中的字是异体字关系的一句是【】 A.適莽蒼者,三飡而反.(返),腹猶果然。 B.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辯.(辨)乎? C.食桃而甘,不盡,以其半啗.(啖)君。 D.魏文侯燕.(宴)飲,皆令諸大夫論己。 5.列对汉字结构的分析完全正确的是【】 A.牧,从支从牛,指事。 B.赖,从束从負,會意

C.高,象台觀之形,象形。 D.牟,象聲氣從口出,形聲。 6.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部分属于联绵词的一句是【】 A.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 B.計猶豫,未有所决。 C.古者丈夫 ..之義。 ..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 D.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 7.句中的“易”与“移風易俗”中的“易”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A.竊货日盛,匿行曰詐,易言曰誕。 B.斯季孫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 C.古之易时,非仁也,財多也。 D.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 8.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古今意义变化属于广度宽窄差异的一句是【】 A.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 B.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C.子爲父死亡所恨.。 D.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9.下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用引申义的是【】 A.楚聞之,夜引兵而去。 B.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間。 C.天柱折,地维絕。 D.竊人之財猶謂之盜,况食天之功以爲己力乎? 10.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同义连用的是【】 A.是以人民衆而貨.財.寡。 B.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 ..也。 C.且陛下春秋 ..百姓家。 ..高,法令無常。 D.舊時王謝堂前燕,飛人尋常 11.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意义解释正确的是【】 A.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刑:刑罚) B.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督:责问) C.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乘:骑马) D.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謹。(概:大约 12.下列句中的“夫”是语气词的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以睦兄弟,以和夫婦 C.宰夫腼熊蹯不孰,殺之,置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 D.夫寒之於衣,不待輕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