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出埃及记》浅析摩西形象

读《出埃及记》浅析摩西形象

读《出埃及记》浅析摩西形象
读《出埃及记》浅析摩西形象

读《出埃及记》浅析摩西形象

王迪

(会计学院财务管理二班 2013110744)

摘要:摩西是建立自己国家的民族首领和先知,是以色列民族精神的代表,他率领以色列民众逃离了埃及的残酷奴役。本文通过对《出埃及记》及《摩西五经》中其他的相关线索的梳理,简要论述摩西从一个普通的利未家的婴孩成长为带领以色列人历经千难万险奔向“美丽宽阔流奶与蜜之地”的先知的过程中的形象转变。

关键词:摩西;形象转变

摩西是公元前13世纪时犹太人的精神领袖,他不仅是犹太教的创始者,还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巴哈伊信仰等宗教里公认的极为重要的先知。摩西毫无疑问是圣经文学中众多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中的佼佼者,他作为利未人的后代,虽然出身卑微,但却带领以色列人民摆脱埃及法老的奴役,实现了建立独立自主国家的理想。

摩西出生在一个普通的犹太家庭,却因为当时埃及法老畏惧犹太人的日益壮大下令杀死新出生的犹太男婴,他的母亲不得已“就取了一个蒲草箱,抹上石漆和石油,将孩子放在里头,把箱子搁在河边的芦荻中”。摩西被埃及公主捡到,同埃及的王子一同长大。但是埃及王室的生活并没有改变他正直的本质,在得知自己的身世之后,他开始质疑埃及法老对以色列人民的奴役,直到有一天,他再也看不下去埃及人的行径,失手打死了一个正在殴打犹太人的士兵,为了逃避法老的追杀,他离开了埃及王宫。这是摩西最初的故事,摩西的形象已经初见端倪,富足无忧的生活并没有是他失去本性,他“宁可和上帝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愿暂时享受罪中之乐”。他的内心对受苦受难的犹太人民充满了同情,但还仅限于同情。

摩西在《出埃及记》中最初的形象是一个牧羊人,这正是在他出逃米甸后的四十年中,他虽然在自己的岳父家中住,但实际上,和在埃及的以色列人一样,没有自己的国土,寄人篱下,任人欺负。虽然希望拥有自己的领土,不受人欺压,但是在耶和华让摩西承担起说服法老并带领犹太人离开埃及到遥远的迦南地时,他还是犹豫了,摩西刚开始领导以色列人出埃及时常对神抱怨,几次推脱:“我是什么人”(出3:11);“他们不信我,也不听我的话”(出4:1),并且推说“我素日不是能言的人”(出4:1),最后竟说“主啊,你愿意打发谁就打发谁去吧”(出4:13)摩西一直在强调自己是一个“拙口笨舌的人”,想要推脱责任,这种态度甚至曾经让耶和华萌生了杀死摩西的念头。这说明摩西的性格里也有着懦弱的一面。

但是,在法老一次又一次阻挠犹太人离开埃及之后,摩西逐渐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他对法老提出击杀长子的警告后,“气忿忿地离开”,这一细节表明摩西越发意识到自己是以色列人民中的一员,他不能再看着以色列人们遭受迫害。摩西并不是生来完美,就像他的祖先亚伯拉罕和他的儿子以撒、孙子雅各一样,他们也有如常人般的过错和缺点。然而,瑕不掩瑜,这样的性格缺陷成为他逐渐成长的强大动力,摩西在磨难和历练中一步步成长,使他

人性的形象更加饱满。

在摩西带领以色列人民返回迦南地的过程中,摩西的人物形象再一次得到了升华。当上帝在荆棘中显现时,摩西形象之中的正义感不再局限于个体,而是升华、扩展到整个以色列民族,他肩负着整个民族的生死命运。除了摩西体现的责任感与正义感,在长途艰苦跋涉的过程中,他性格中的坚韧不拔的毅力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以色列人在埃及为奴,毫无作战经验,带着二百万之多的男女老幼乌合之众长途跋涉,身后还有后悔的法老派来的追兵,摩西面对的压力可想而知,虽然背后有着耶和华的支持,摩西的领导仍然是功不可没的。不仅客观环境艰苦,以色列人民和摩西之间的摩擦也是前行的一大阻碍。以色列是一个悖逆的民族,上帝也曾多次因此想毁灭他们。在漫长的跋涉之中,没有水喝时他们咒骂摩西,少肉吃时他们咒骂摩西,要打仗时他们也要咒骂摩西,听说迦南地难以夺取时他们仍然咒骂摩西。虽然摩西气愤地将四十天不吃不喝得到的法版摔碎,但是他仍然为人民的暴行而向上帝求情。一方面,摩西极力维护本民族的利益,试图逆转本民族的悲剧命运,另一方面,又对以色列民众的不敬神和对本民族命运不负责任的态度感到愤怒。尽管如此,摩西并没有背弃以色列人民,他还是为了以色列民族的新生辛劳了几十年,一个人带领几十万同胞在荒野中跋涉,在上帝和以色列人之间传递消息、树立律法。

可以说在整个《出埃及记》中描述的摩西主要是伟大的领导者形象,他无私、坚韧、虔诚而又肩负重任,是以色列人民的领路人。但是摩西最终的结局却又是一个悲剧。仅仅因为没有在以色列民众要求喝水的时候尊奉耶和华,摩西就被判决不得进入他率领以色列人即将进入的迦南地,即使他恳求耶和华,仍然没有得到同意,只能隔着约旦河看着那片流着奶与蜜的美地,遗憾地与世长辞。

摩西的形象从一个平凡的犹太婴儿,到《出埃及记》中最初提到的牧羊人,到最终成为以色列人民的领导者,可以说因为他被上帝选中才一步步成长,也可以说正是因为他性格中的这些本质才被上帝选中。无论如何,摩西为犹太教的创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以色列民族精神的代表。

白先勇纽约客读后感6篇

白先勇纽约客读后感6篇 《纽约客》读后感(1):异乡异客 海因莱因曾用典,取《出埃及记》中一句”StrangerinStrangeLand”做小说标题,中文巧妙翻译成“异乡异客”,又取“独在异乡为异客”之意。这也是我对白先勇小说集《纽约客》的印象。我没读过他的其他作品,不过《白先勇细读红楼梦》还是听过一点,觉得印象不错,也想到找小说一读。 《纽约客》写的是漂泊在纽约的中国人故事。背景是纽约,如后记中所记述,“纽约是一个无限大、无限深,是一个太上无情的大千世界,个人的悲欢离合,漂浮其中,如沧海一粟,翻转便被淹没了。”而主角是仍和故土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华人,在纽约也如过客一般。 《谪仙记》和《谪仙怨》为姊妹篇;依然眷恋旧上海“天上人间”,怎奈“流水落花春去也”,被迫在纽约坠入凡尘,如谪仙人一般在夹缝中挣扎,沉沦,却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公主”气质。李彤,宁愿坠入威尼斯的水中;黄凤仪,则为生计沦落为风月场中的“蒙古公主”。这种孤独、落寞,犹如流亡的沙俄贵族在巴黎咖啡厅追忆往事一般。

“在哈德逊河畔我们坐下来哭泣,一追想旧上海就哭了。” 《夜曲》中,多年后,旧恋人重逢,留美的医生事业有成,婚姻破裂;回国的音乐家和其他老友空有报国心,却在政治漩涡中一切尽失。《骨灰》,以“我”回国参与平反为契机,在旧金山(虽然背景不在纽约,却在精神上符合“纽约客”概念)听遗老回忆往事,曾经因为党派水火不容的表兄弟各自遭遇不幸,却在异国他乡漂泊时和解,不禁感慨医生“全白费了”。虽然是是发生在美国的短篇小说,却好像说尽了中国近代史的故事。 “DannyBoy”和“TeaforTwo”是白先勇对同性恋身份的思考,是他笔下的《戴上手套擦泪》和《每分钟120击》,直面在艾滋的冲击下,同性恋群体的群像:在护理中心照顾饱受病魔侵蚀的患者时,体会到灵魂层面的爱,以“同病相怜”取代“自怨自艾”;还有相互扶持,一同应对灾难,在“为了告别的聚会”上,忍住别离的悲伤狂欢高歌,实现民族大同的“爱”。非常适合影视改编。 虽说写的是美国华人的故事,但是白先勇的中文功底深厚,文字间都是中国味道,所谓文化积淀使然。不过我似乎不太喜欢这样的故事主题,因为我似乎会对旧贵族自怨自艾这般的调子不太感兴趣,毕竟这种幻想中的贵族梦,不过是在异乡追忆起的幻影。写同性恋题材

出埃及记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出埃及记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出埃及记读后感(一) 一个了不起的民族 杨霞光 爱读书,爱读文学类的书;儿子也爱读书,读的范围要广一些。半月前,儿子跟我说他从亚马逊网买了一部分书籍,因不方便自己接收,便写上了家的地址。分三次,七本书陆陆续续到了。翻一翻,但见哲学、政治、军事、摄影等诸方面的书都有,唯独《出埃及记》率先吸引了我。 《出埃及记》是一部史诗性质的文学书籍。作者是美国近代著名的历史题材小说家里昂.尤里斯,他站在一个犹太人的角度,对以色列的起因,以讲故事的形式,从历史、宗教、法律等方面,描述了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存在,向我们呈现出一幅自19世纪末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犹太人大批移民巴勒斯坦、直至最后建立自己共和国的画卷。 以色列是犹太人的起源地,已有2000多年历史。以色列也是世界主要宗教,即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以色列位于亚欧大陆与非洲的衔接处,西为地中海,北靠黎巴嫩、东临叙利亚和约旦、西南则为埃及。1948年5月,以色列宣布成立,耶路撒冷为首都。如今,以色列全国总面积为2.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50万人,其中犹太人就有637.7万人,是世界上唯一以犹太人为主体民族的国家。 历史上,犹太民族曾是一个被欺辱的民族。先是他们的国家被瓜分、在瓜分、被托管,犹太人不得不四散奔逃,以至于世界上74个国家都有了犹太人生活的足迹。犹太民族又是一个永不屈服的民族。当他们在一些国家遭遇非人折磨或灭绝式大屠杀时,他们进行了顽强的斗争,最后不得不以“非法移民”身份一批批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巴勒斯坦,回到了圣地耶路撒冷。《出埃及记》就将犹太民族的这一系列遭遇,清晰逼真地描述出来。 《出埃及记》分四章。第一章,越过约旦河。主要写犹太人遭遇了灭绝式大屠杀后幸存者的流落,以及满载302名犹太孩子的“出埃及号”为了正大光明走出塞浦路斯,在阿里的指挥下,孩子们经过绝食抗争85小时后又即将10人一组自愿自杀时,终于得到了当权者的放行。第二章,我们的土地。与孩子们一同回到圣地的阿里,立刻投入到建设家园、保家卫国的行动中。对土地的渴望,是犹太民族永恒的主题。他们是个勤劳的民族,一旦拥有了土地,他们将全身心的投入。垦荒造田、兴修水利、建设农庄、新建城市等。不出两年,他们的土地上就会出现天翻地覆的变化。第三章,以牙还牙。犹太民族是一个有着灿烂文明的民族,一个为了以色列的再度辉煌勇于奉献的民族。面对周围的阿拉伯人,以及周边国家埃及、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等灭绝式的武装打击,他们以命偿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以烙还烙……即使牺牲生命,也要与自己的土地共存亡。第四章,再现辉煌。面对巴勒斯坦土地上无休止的战争,面对周边国家的猖狂围剿,面对不屈不挠犹太民族的求生抗争,托管方英国也束手无策,不得不宣布取消托管,撤回自己的部队。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会议采纳了犹太人在巴勒斯坦成立一个犹太国家的方案。以色列终于像其他国家一样,作为一个主权国,走向独立,成为犹太民族的正常权利了。第五章,雄鹰展翅。历经几代人艰苦卓绝的抗争,犹太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国家,流落到库尔德斯坦、伊拉克、土耳其、法国、意大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等74个国家的犹太人陆陆续续回到了自己的祖国。曾经离乡背井、四海为家、不受欢迎的人,终于返回了他们在这个星球上的一个角落。在这里,犹太人的称谓,将成为他们的自豪。 《出埃及记》以一位犹太复国主义者,即以色列自由战士阿里与美国护士基蒂在“二战”后帮助那些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移民巴勒斯坦的曲折经历为主线,展现出了犹太民族作为世

《出埃及记》读后感-读后感

《出埃及记》读后感-读后感 有一种力量,能凝聚民族的力量,让族人的血液沸腾;有一种信仰,能颠覆暴政的信仰,让失意者找回自己的梦想;有一种毅力,能回到家乡的毅力,让坚强者夺回家乡的斑斓彩云……这是什么?犹太人告诉了我们答案——对自由的呼唤。以色列人在《圣经》中有很高的地位:摩西在《圣经·出埃及记》中,接受上帝的托梦,带领无家可归的犹太人一步一步脱离险境,来到了美丽富庶的巴勒斯坦土地之上……这也许只是神话传说,但以色列-犹太人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无数的奇迹与财富。但是这却引起了一些极端民族主义分子的嫉恨,所以犹太人的社会形象一直不是很好,却和其他民族保持着微妙的平衡。有一天,西班牙-英格兰殖民者闯入了巴勒斯坦的土地,将犹太人全部赶出了巴勒斯坦这片净土。但聪明的犹太人很快在西欧找到了落脚点,又活跃起来。可是,拿破仑说的好——“一个没有国家庇护的民族是脆弱的。”所以众所周知,犹太人在二战期间,成了希特勒独裁的牺牲品。在战争中,犹太人受得了惨痛的教训。也开始醒悟到犹太人需建立自己的国家。但与邻近国家阿拉伯结怨太深,加之巴勒斯坦地区控制者——英国为了其中东之利益,也和阿拉伯建立外交关系,犹太复国运动的实行困难重重。《出埃及记》作者里昂·尤里斯站在一个新高度,以一个美国人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希伯来·犹太

人历经千辛万苦建立以色列国的过程。这部书借用了《圣经·旧约》中的许多典故,使得《出埃及记》和出自《圣经·旧约》中的《出埃及记》同名同义,让小说主题更加深化,让人回味无穷小说主要写了主人公阿里·本·迦南为了希伯来·犹太复国运动竭尽全力,鞠躬尽瘁;与女主人公,美国人基蒂·弗利孟德一心只想收养犹太姑娘安娜的作为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宗教、政治、经济、军事、时势等方面生动地描写出了以色列建国一路的艰辛与泪水。一个民族两千年梦想的追求啊!六十年的努力,两千年的血汗,这些都多么让人黯然失色!《出埃及记》歌颂了犹太人为国家不懈地努力,也公正地批判了犹太复国主义的一些错误。这部书让人感动:感动两千年的坚持;同时也给予人启迪——自强的民族,需要每一个族人的努力:挺起胸膛,追求自由;才能强盛不衰。

出埃及记提要

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出埃及记提要 【批注】【拾穗】【例证】【纲目】 ※(本红字标示在未取消以前,表示本章批注尚不完备,仍有待补充和修正。暂先将已整理之部分资料公诸网上,以应读者参考急需。预估全部旧约圣经批注,可望于主后2020年年底以前完成) 壹、书名 在希伯来文圣经之题目原为“We'elleh shemoth”,乃指「和他们的名字」或简称作「名字」的意思。七十士译本则以“Exodus”取名之,是「出走」的意思;人陷在罪中作奴隶,神的救赎就是使人走出罪的捆锁。 贰、作者 本书为「摩西五经」之一,一般圣经学者均同意,「摩西五经」的作者为摩西(参可十二26~27)。本书的内证,也证明摩西是《出埃及记》的作者(参出十七14;廿四4;卅四27)。我们由本书的连贯性,首尾相应,主题明显,可看出全书乃源出一人,绝非一些历史批评家所认为本书乃后世有人将许多不同版本编订在一起的。并且,我们由本书的内容,也可以看出作者学识渊博,对古埃及相当熟稔,所描写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情景,宛若他身历其境,这正可从摩西的身世得着证实(参徒七22;来十一24~26)。 本书可算是摩西的自传,他详尽描述他幼年的生活,但却不强调他的父母和家庭背景;作者很熟悉当地的地理环境,又详细记载他如何蒙召,这一切都说明摩西亲自撰写本书。耶稣和保罗都曾为摩西写这书而作见证(参可七10;路二十37;罗十5);新约的作者也证明本书出自摩西(参可一44;约一45)。 叁、写作时地

按照本书所记载,自雅各布携眷下埃及,至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其间共有四百三十年(出十二40~41)。又根据《列王纪上》所记载,自以色列人出埃及地后,至所罗门王建造圣殿,其间共有四百八十年(王上六1)。而所罗门王建造圣殿的日期,多数圣经学者推算是在主前966年左右。 根据上述资料,本书大约成书于以色列人进入西乃旷野的初期,领受律法、制作并竖立会幕(参出四十1~2)之后不久,就在西乃旷野某地(或许是西乃山)书写而成,其时约为主前1450年。 肆、主旨要义 本书论到神对祂选民的「救赎」经过,以及藉颁布律法,和在山上指示摩西制造会幕的样式,以显明神救赎的计划和目的。故此,本书的主旨乃是「救赎」,一般解经家均称本书为「救赎之书」,是圣经中讲论神的救赎最详尽且具体的一本书。 本书希伯来文之原名为全书首句「他们的名字记在下面」,而《七十士希腊译本》则称为「出走」或「离开」,意指神的救赎工作,就是要使祂的选民脱离罪恶和世界的捆绑,完全归神为圣(出十九3~6)。 神的心意,是要得着一班团体的人,从撒但(法老所代表)和世界(埃及所代表)的控制之下(奴役的生活),因基督的救赎大能(摩西所代表),成为神独特的子民,亲近并事奉祂。 本书的中心思想乃是:基督是神子民恢复和神正常关系的凭借。我们惟有在基督里,才能得着救赎(祂是逾越节的羊羔),才能脱离世界的权势(过红海与基督同死并同活),才能得着生命的供应(祂是吗哪和活水),也才能有正常的事奉和敬拜(祂是会幕)。 伍、写本书的动机 书写本书的目的,为要叫历世历代属神的子民(包括旧约和新约时代),得着教训和盼望(参罗十五4),又作我们后世之人的鉴戒(参林前十1~11)。再者,藉本书所描写神的属性和作为,使我们能更正确而深入的认识神。 陆、本书的重要性

出埃及记 感想

慷慨激昂震撼之音 ——马克西姆《出埃及记》赏析 在接触到这首曲子之前,我一直觉得《克罗地亚狂想曲》是最让我激动的钢琴曲。直到在一节电影传媒选修课上,陈科老师推荐了《出埃及记》,只是刚听了开篇就被深深吸引,此后成为播放器里单曲循环次数最多的曲子。它和《克罗地亚狂想曲》同样的大气、激昂,但大气之中又好像多了些豪情、旷远和荡气回肠,随着对曲子所讲述故事的深入了解,更是在这份慷慨中又加入无限历史的厚重感。 马克西姆,一位来自克罗地亚的古典钢琴演奏天才,身高2.07米,有着典型东欧男人魅力的俊秀脸庞,邪魅而又有点玩世不恭的微笑,染发,一身休闲劲装,加上耳环、项链、纹身,乍一看倒像个偶像流行男歌手。但是钢琴前的他安静、认真,短暂的冥想后,一串行云流水般的音符便从他的指下淌出。特意看过他的演奏会视频,他自信的微笑、飞舞的手指、强大的气场无不彰显着这位钢琴家的独特人格魅力。 马克西姆与时代步伐结合得相当紧密,他的弹奏风格别具一格,不再将音乐传统严格的定律在某一范围内。他演奏古典音乐的曲目,但表现的却不是古典音乐,演奏方式和内在感觉都是一种现代音乐的气质风范。与以往我对钢琴演奏的理解完全不同,听他的《野蜂飞舞》、《克罗地亚狂想曲》、《出埃及记》时,会感受到他指尖跑动的速率和身心所迸发出的激情,似乎全身的每一个脉搏都有种律动感,一秒可弹16个音符的快手更是将那种澎湃的热力和无处不在的节奏感传达地淋漓尽致,也使他获得“钢琴界的瑞奇·马丁”之名。 《出埃及记》是马克西姆的代表作之一,其实原作是1981年沃伊切赫·基拉尔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交响曲,本就因其恢弘的气势和震撼激射的张力闻名于世。曲子传述的是以色列建国的辛酸历史——以色列建国可谓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被追杀的、被排挤的、坚韧的、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历经磨难,终归故土。让人不禁想起几十个世纪前,先知摩西带领被奴役的以色列人,走过沙漠、穿越红海,走出埃及,去追求自由家园的故事。 在这首马克西姆协奏曲版本中,这位钢琴圣手充分展现了他的诠演才华:

电影埃及王子观后感作文5篇

电影埃及王子观后感作文5篇 《埃及王子》在制作过程中并未因循守旧地照搬原著,其中也作了一些较大的改动,其中最大的一处便是把圣经中摩西与法老兰姆西斯之间的冲突改成了一段兄弟恩怨,只是双方各为其主。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电影埃及王子观后感作文5篇,供大家参考。 电影埃及王子观后感作文(1) 每个人活在这个世上都有其奋斗的目标,没有目标,人生的价值就显得惨淡无光。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有自我的人生信仰,也有宗教信仰。这些都给与人心灵上的蕴藉。《埃及王子》这部电影展讲的是摩西带领他的子民逃离苦海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支撑摩西的信念就是他心目中的神,神赐予他无尽的力量。虽然这是一部类似神话的故事,但从中折射出了信念对于一个人的意义。 以前对宗教的了解不是很多,所以自我对于其他有宗教信仰的人的态度总是那么不屑一顾。上了大学,每一天都忙忙碌碌的,总觉得自我没有干好一件事。有一次上课,教师提到了关于信仰的一些看法,这改变了我的一些看法。

教师说,其实有自我的信仰也是一件好事。一个人能够为自我心目中的那个目标去努力。虽然自我不是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但也能够在自我的心中去树立一个信仰,它既能够是人生目标,也能够是一种信念。记得现代文学史教师说过,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毛主席大部分中国人的心目中就是一个神的形象,所以那时的人们态度很进取,甚至很疯狂。这也许也是一种信仰的力量吧! 信仰无所谓真假,有信仰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因为坚持这种信仰使自我有所追求、有所寄托。不管是宗教信仰还是一个人的梦想,只要拥有就有他的意义,这赋予我们人生的意义,这样人生也就有了价值。 电影埃及王子观后感作文(2) 《埃及王子》是根据《圣经》旧约的《出埃及记》历史为背景制作而成的.电影主要描述摩西遵上帝的旨意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历史,被称作世界上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故事 开头的引言是这样说:本片将其资料搬上银幕,虽然情节经艺术加工,但精神理念则忠于原貌。所以电影和圣经有些许不一样,就比如冒出一个一齐长大的埃及法老的长子,也是他的哥哥,之后做了法老,拦阻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原文没有提过这个哥哥,只是说埃及王法老,可是确实没太影响其他资料,基本一致。

读《出埃及记》浅析摩西形象

读《出埃及记》浅析摩西形象 王迪 (会计学院财务管理二班 2013110744) 摘要:摩西是建立自己国家的民族首领和先知,是以色列民族精神的代表,他率领以色列民众逃离了埃及的残酷奴役。本文通过对《出埃及记》及《摩西五经》中其他的相关线索的梳理,简要论述摩西从一个普通的利未家的婴孩成长为带领以色列人历经千难万险奔向“美丽宽阔流奶与蜜之地”的先知的过程中的形象转变。 关键词:摩西;形象转变 摩西是公元前13世纪时犹太人的精神领袖,他不仅是犹太教的创始者,还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巴哈伊信仰等宗教里公认的极为重要的先知。摩西毫无疑问是圣经文学中众多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中的佼佼者,他作为利未人的后代,虽然出身卑微,但却带领以色列人民摆脱埃及法老的奴役,实现了建立独立自主国家的理想。 摩西出生在一个普通的犹太家庭,却因为当时埃及法老畏惧犹太人的日益壮大下令杀死新出生的犹太男婴,他的母亲不得已“就取了一个蒲草箱,抹上石漆和石油,将孩子放在里头,把箱子搁在河边的芦荻中”。摩西被埃及公主捡到,同埃及的王子一同长大。但是埃及王室的生活并没有改变他正直的本质,在得知自己的身世之后,他开始质疑埃及法老对以色列人民的奴役,直到有一天,他再也看不下去埃及人的行径,失手打死了一个正在殴打犹太人的士兵,为了逃避法老的追杀,他离开了埃及王宫。这是摩西最初的故事,摩西的形象已经初见端倪,富足无忧的生活并没有是他失去本性,他“宁可和上帝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愿暂时享受罪中之乐”。他的内心对受苦受难的犹太人民充满了同情,但还仅限于同情。 摩西在《出埃及记》中最初的形象是一个牧羊人,这正是在他出逃米甸后的四十年中,他虽然在自己的岳父家中住,但实际上,和在埃及的以色列人一样,没有自己的国土,寄人篱下,任人欺负。虽然希望拥有自己的领土,不受人欺压,但是在耶和华让摩西承担起说服法老并带领犹太人离开埃及到遥远的迦南地时,他还是犹豫了,摩西刚开始领导以色列人出埃及时常对神抱怨,几次推脱:“我是什么人”(出3:11);“他们不信我,也不听我的话”(出4:1),并且推说“我素日不是能言的人”(出4:1),最后竟说“主啊,你愿意打发谁就打发谁去吧”(出4:13)摩西一直在强调自己是一个“拙口笨舌的人”,想要推脱责任,这种态度甚至曾经让耶和华萌生了杀死摩西的念头。这说明摩西的性格里也有着懦弱的一面。 但是,在法老一次又一次阻挠犹太人离开埃及之后,摩西逐渐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他对法老提出击杀长子的警告后,“气忿忿地离开”,这一细节表明摩西越发意识到自己是以色列人民中的一员,他不能再看着以色列人们遭受迫害。摩西并不是生来完美,就像他的祖先亚伯拉罕和他的儿子以撒、孙子雅各一样,他们也有如常人般的过错和缺点。然而,瑕不掩瑜,这样的性格缺陷成为他逐渐成长的强大动力,摩西在磨难和历练中一步步成长,使他

从史诗的角度分析《出埃及记》

从史诗的角度分析《出埃及记》 摘要:史诗是歌颂英雄的叙事长诗,具有英雄、叙事、和长诗三大特点。《圣经》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神学经典,兼为古希伯来人的历史典籍和文学遗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具有一些诗史意味。但是它与史诗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在《圣经》中最具有诗史意味的就是《出埃及记》,但是它所表现的主体思想与诗史也还存在着很大区别。尤其是以色列人身上所暴露出的一系列缺点。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通过他们身上的缺点来反思我们自身,让我们自身得到不断完善。 关键词:诗史圣经出埃及记 史诗是至今在人们口头相传的一种最古老的文学。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叙事体长诗。它是伴随着民族的历史一起产生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民族史诗就是这个民族的开拓者的创业史,也是一个民族最古老的形象化的生活史。史诗源于欧洲希腊语的epic,原意是“说话”、“叙事”。Epic最简单的定义就是歌颂英雄的叙事长诗。它具有的三大特点是英雄、叙事和长诗。 “圣经”一名的由来Bible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biblia 意即“一本小书”。它不是一本书,而是许多卷书的合订,

是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著作汇编。《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两个部分。”“圣经”一词并非这部书的原名,译者根据我国把重要著作成为“经”的传统,将这部书叫做“经”,并在前面关了一个“圣”字,从此有了《圣经》这个称呼。《圣经》作为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神学经典,兼为古希伯来人的历史典籍和文学遗产,《圣经》厚重地积淀了一个“早熟的民族”的生存智慧。古往今来,这部大书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一、《出埃及记》的诗史性 当我们考查《圣经》中一个个独立的故事时史诗这个名称可能更加容易被接受。其中,《圣经》的《旧约》中的《出埃及记》是最具有诗史性的。 其次,整个故事和其它诗史一样体现出了浓重的民族性。它讲述了以色列人的创业史。它是一篇讲述以色列民族离开埃及去往迦南地区的漫长历程的长篇叙事故事。这一宏伟的业绩构成了这个故事的中心事件。故事强调民族性,记录了以色列民族的形成过程,并且刻画了这个民族早期历史中一个决定性事件。整个故事被置于一个历史语境中并且充满着各种历史典故。体现出了极为浓厚的民族性。 二、《出埃及记》的非诗史性 即使《出埃及记》有许多与传统史诗相似的地方,但是这些相似之处并不能掩盖它与传统史诗的本质上存在的一

《出埃及记》读后感

《出埃及记》读后感 有一种力量,能凝聚民族的力量,让族人的血液沸腾;有一种信仰,能颠覆暴政的信仰,让失意者找回自己的梦想;有一种毅力,能回到家乡的毅力,让坚强者夺回家乡的斑斓彩云…… 这是什么?犹太人告诉了我们答案——对自由的呼唤。以色列人在《圣经》中有很高的地位:摩西在《圣经·出埃及记》中,接受上帝的托梦,带领无家可归的犹太人一步一步脱离险境,来到了美丽富庶的巴勒斯坦土地之上……这也许只是神话传说,但以色列-犹太人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无数的奇迹与财富。但是这却引起了一些极端民族主义分子的嫉恨,所以犹太人的社会形象一直不是很好,却和其他民族保持着微妙的平衡。有一天,西班牙-英格兰殖民者闯入了巴勒斯坦的土地,将犹太人全部赶出了巴勒斯坦这片净土。但聪明的犹太人很快在西欧找到了落脚点,又活跃起来。可是,拿破仑说的好——“一个没有国家庇护的民族是脆弱的。”所以众所周知,犹太人在二战期间,成了希特勒独裁的牺牲品。 在战争中,犹太人受得了惨痛的教训。也开始醒悟到犹太人需建立自己的国家。但与邻近国家阿拉伯结怨太深,加之巴勒斯坦地区控制者——英国为了其中东之利益,也和阿拉伯建立外交关系,犹太复国运动的实行困难重重。《出埃及记》作者里昂·尤里斯站在一个新高度,以一个美国人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希伯来·犹太人历经千辛万苦建立以色列国的过程。这部书借用了《圣经·旧约》中的许多典故,使得《出埃及记》和出自《圣经·旧约》中的《出埃及记》同名同义,让小说主题更加深化,让人回味无穷 小说主要写了主人公阿里·本·迦南为了希伯来·犹太复国运动竭尽全力,鞠躬尽瘁;与女主人公,美国人基蒂·弗利孟德一心只想收养犹太姑娘安娜的作为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宗教、政治、经济、军事、时势等方面生动地描写出了以色列建国一路的艰辛与泪水。 一个民族两千年梦想的追求啊!六十年的努力,两千年的血汗,这些都多么让人黯然失色!《出埃及记》歌颂了犹太人为国家不懈地努力,也公正地批判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