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人物点评精选版

论语人物点评精选版

论语人物点评精选版
论语人物点评精选版

论语人物点评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论语》中的人物点评

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lei2;xie4)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译文]孔子谈到公冶长,说:“我可以把女儿嫁给他,虽然曾被关押,但却是无辜的。”于是把女儿嫁给了他。

历史上有公冶长的故事,是说公冶长因为懂鸟说话,有一次鸟对他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头羊,你吃肉,我吃肠。”结果公冶长忘记了给鸟出肠,而把羊都吃了,鸟没东西可吃,就想害他。

后来又对公冶长说南山有只羊,公冶长跑去,没有羊,只有一具尸体,于是有口难辩,坐了牢。这仅仅是个传说故事,究竟公冶长为什么被关在牢里?就不知道了。孔子认为公冶长坐牢,不是罪有应得,因此孔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管理者对下属在以前工作中的经历,也要有宽大的胸怀来看,当时下属可能是因为某方面的原因,而获罪,不了解客观原因,就对下属定性,不是好办法。如果你觉得下属,品质很好,能力也很强,就要用手段笼络,别让到手的人才飞了。

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译文]孔子谈到南容,说:“他在国家清明时不被废弃,在国家无道时能免于刑戮”,于是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孔子对南容的评价,也是他认为的正道。邦有道,肯用贤人,就出来贡献;否则就修养,闲适。这就提醒老板们,如果管理的方法是无道的,那么好人才也将离开,或者觉得这份工作的薪水还不错,就出工不出力。因在管理混乱的公司里面,非常容易被灭掉,还不如隐藏比较好。

但什么样的管理方法是无道的,什么样的管理方法是有道的呢?每个人的角度不同,对管理的认识,对行业的看法不同,结论也不同。有道和无道,归结成了企业的文化。管理者要看这个企业的文化,是不是适合自己,适合就留下来,做贡献,别被“废弃”,不适合,就赶快躲开,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译文]孔子谈到宓子贱,说:“君子就象他这样的人啊!鲁国如果没有君子,这样的德行从那里汲取呢?”

据记载宓子管理单父以前,和他的老板争取到相当的权力,于是:“敬奉诏,遂得行其政,于是单父治焉,躬敦厚、明亲亲、尚笃敬、施至仁、加恳诚、致忠信,百姓化之。”

管理者如果有真本事,就要象宓子贱一样,为自己争取到相当的权利,否则自己的主张可能贯彻不下去,然后错误还是自己的,何必呢?没有相当的权力,宁可不做那个职位。

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译文]子贡问孔子说:“我是怎样的人呢?”孔子说:“你是器皿。”子贡说:“我是什么器皿呢?”孔子说:“盛祭祀用品的瑚琏。”

听到老师评价别的优秀学生,子贡也奈不住了,要老师也给自己一个鉴定。于是孔子用开玩笑的口气说他是器皿,什么器皿呢瑚琏。前面孔子已经说过了,“君子不器”,而这里却说子贡是器皿,不是看低了子贡吗?不是。孔子的君子表示是很高的,他自嘲说自己都达不到。瑚琏是祭祀才用到的器皿,非常贵重,已经是对子贡很高的评价了。

在史记中有记载子贡的事迹,“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这就是这个不经常使用的瑚琏的厉害!

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贡是以利口巧辞见长的,连孔子都常黜其辩,可见厉害。作为管理者要向君子的方向修炼,成为通才,不局限在某个具体的方面,但如果没有机会成为通才,还是首先成为某方面的专家,瑚琏不也是个好的选择吗?

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译文]有人说:“冉雍仁而没有口才。”孔子说:“要口才做什么呢用快捷的口才来对付他人,常常为人憎恶,不能了解他的仁,要口才做什么呢”

孔子对重视口才,有严厉的反驳。他认为只用口才,而不用仁德的人,只能被别人认为是“耍嘴皮子工夫”,并很容易得罪人,被别人憎恶,因此说冉雍要口才做什么呢?

企业中的管理者也是一样,口才好,固然很好,但好口才是要长时间修炼的。一旦有了好口才以后,很多人就很得意,“你看我多能说”,而不回反省自己的说的,都是“妇孺皆知”的东西。有一项好本领,不能拿出来炫耀,是很痛苦的事情。所以与其花时间训练好的口才,还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有仁德上。

你为人很好,别人就会感化和认同,要口才做什么呢?

[管理译文] 对管理者用口才好坏来评价,是荒谬的举动,花是要看重仁德。如果仁德好了,要好口才做什么呢?

6、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译文]孔子让漆雕开出去当官,他说:“我还是没有很大的信心。”孔子很高兴。

孔子难道看错人了,怎么认为漆雕开可以出徒了,而漆雕开却否认呢?

当上司派给你任务时,尤其是要任命你当某个分公司的总经理时,不妨谦虚一点,说自己的能力恐怕还不够。老板可能认为你是谦虚,而更家信任你。但也可能认为你没有信心,所以用什么方法来回应就要看是什么老板了。

如果让你任职,你就去任职了。万一出了错,老板怎么帮你挽回呢?是他派你下去的呀,错误是他犯的,是他看错了你的。所以老板直接派下面的人职务是不恰当的,老板没有了退路。而是要让下面的人自己争取,自己申请,老板表示怀疑,让员工自己来证明自己够能力。这样如果出了问题,老板只是被员工“蒙蔽”了,还有比较大的挽回余地。

我相信漆雕开过了几天,想清楚了以后,就直接找孔子,让他推荐个好职务,对两个人不是都好吗?

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译文]孔子说:“大道施行不了,就乘着木排飘洋过海,随从我的人大概是由吧!”子路听到了就很高兴。孔子又说:“由这个人比我勇猛,别的方面还要修炼。”

由有很多优点,其中的勇猛,讲义气更是第一的,所以孔子说“好勇过我”。当老板表扬时,他一般不会当面表扬你的,万一你乘机提出加薪,老板怎么办呢?所以一般都是私下里表扬。做下属的知道就可以了,表现过于高兴,老板可能认为你还不够成熟,又要找机会打击你。

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於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译文]孟武伯问“子路仁吗?”孔子说:“不知道。”又问。孔子说:“由呀,千乘兵车的国家,能让他处理军务,我不知道他是否仁”又问:“求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求呀,百乘兵车的家族,可以让他做总管,我不知道他是否仁。”又问:“公西赤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赤这个人,穿着礼服站在朝堂上,能让他与来宾交谈,我不知道他是否仁。”

三个优秀弟子,孔子都有不同的评价,但都距最高的标准有差距。管理者也要很清楚地了解下属的特点,谁的社交能力强,谁的沟通能力强,谁的执行能力强,这样才好使用。千万不要求全责备于一人,会很痛苦,而不可得。

就连子贡这样的人,都没有达到“不器”的境界,而只是个湖莲而已。你手下的人可能只是茶杯、马桶而已了。把手上的人的特点了解清楚,想好如何来用他们是管理者的主要工作之一。

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译文]孔子问子贡说:“你认为你和颜回谁强一些?”子贡说:“我那里敢和颜回比?他是闻一知十,我只是闻一知二而已。”孔子说:“不如呀,我和你都不如。”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现在他也说“我和你都不如。”那他为什么还要问子贡呢这不是明知道故问吗老板这样问,自有他的道理,可能是看看子贡对自己的看法,可能了解一下群众对颜回的评价,可能是侧面了解一下颜回的缺点,都有可能。而子贡如何来回答,就显示了他的“功夫”。

从回答上,我们看到他很聪明,知道孔子很欣赏颜回,于是也直接回答不如,而且把自己的放得很低,来突出颜回的厉害,和孔子对颜回教育的得法。得到了孔子的欣赏。下次如果老板让你评价人物时,也要揣摩一下老板的想法,才不会出岔子。

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於予与何诛?”子曰:“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

[译文]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做画,我能把你怎么办呢?”孔子说:“我以前对人是听他的承诺,就相信了;现在我听到承诺,还要看行为。就是因为宰予而改变的。”

白天本来是工作时间,而宰予不努力读书或工作,而是在睡觉。于是引发了孔子的评论。

工作中,老板对员工看走眼,是经常的事情。不能相信对方的言论,更要看对方在工作中的表现。表现比言语刚重要。

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到刚强的人。”有人说:“申枨就是。”孔子说:“枨的欲望很强,怎么是刚强呢?”

这就是成语“无欲则刚”的由来。企业中怎么看待刚呢员工要不要刚呢如果员工都无欲,对企业无所求,那就一定很刚,老板怎么管理员工呢做为老板,他想员工很明确地告诉他,要什么。这样他才可以针对不同员工的需求,给出不同的管理方法。如果员工让老板猜,老板会很头疼,也浪费了公司的资源。

你可以想想一个不要什么高工资,不要什么好发展,不好什么好工作环境的员工吗?这不是员工,是想来企业学会了就走的人,或者是商业间谍。

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译文]子贡说:“我不想别人加在我身上的,我也不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呀,这不是你能做到的。”

管理者对自己要高标准,严要求,但在具体实践中,还是要从最容易的地方做起。不要好高务远,否则可能走弯路。

这里子贡就说自己已经修炼到一定的水平,但孔子给予了否认。还是要对自己有清晰的把握。如果不是很清楚,可以找同学或朋友去验证法,而不是找老板。找老板直接去验证自己的能力,老板可能以为你要有所求,得到的可能是否定的回答。何必呢?

老板是不希望下面的人。说出自己的优点的,如果下属说自己的优点,管理者可能认为下属是骄傲了,于是打击一下也是难免的。而向下面的自谦的说法,可以让老板更开心。

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译文]子贡说:“夫子的学问,我们有机会听到;夫子谈性和天道,我们就没有机会听到了。”

子贡自谦自己的水平比较低,没有听到孔子谈论天道。但在孔子的学生中子贡算是和老师关系好,自己学问又好,能力又强的一个,他没有听到,谁能听到呢?所以这是他在自谦。

上司确实比下属强时,下属说一些言过其实的话,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也反映了子贡的特点“善言辞。”

1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译文]子路在有所闻,而未能实行时,惟恐又有所闻。

相比子贡的善言辞,子路就有点太老实了。做不到学到的,就不学新的。给员工的训练也是这样,一个没有学会,没有融合到日常工作当中,就不开下一个,这样才真正有用。也要员工一个一个地克服自己身上的缺点,而不是一下子贪多嚼不烂。

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孔文子为什么封为文呢?”孔子说:“聪明好学,不耻于向下求教,因此封为文”

好学是人才基础,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上,不好学,没有学习的习惯,就一定要被公司淘汰,或只能暂时被利用,而不会被重用。所谓学问就是学回如何发问,养成问问题的喜欢。不管是对比自己强的人,还是比自己弱的人,问都可以让自己学到他们身上的优点。

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译文]孔子说子产有四项君子处事的准则:自身行为庄重,事奉君主恭敬,养护民众有惠,使役民众得当。

子产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以上是孔子对他的评价,也是做职业经理人的准则。自己要有修养,不断学习,追求进步。对上司忠诚,态度恭敬。为下属争取合理的利益。使用下属时,讲究义气,要合乎道义。

17、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译文]孔子说:“晏平仲擅长与别人交往,时间长久了人们仍然敬重他”。

与别人相处很长时间,别人还不轻视的人一定有真本事,并且道德高尚,近似个超人。俗语都说:“仆人眼中没有伟人。”就是说相处长久了,你的能力已经被对放看透了,对方觉得不过如此,如果自己有机会也可以有这样的成绩。而你的小毛病和缺点被对方看到了,从而别人用自己的优点与你的缺点相比,于是尊敬就不在了。

所以只有能力真正很强的人,修炼真正很高的人,才能做到“久而敬之。”

18、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何如其知也?”

[译文]孔子说:“臧文仲收藏大蔡龟,屋上装饰着山形的斗拱,绘有藻草的短柱,他的见识怎么样啊?”

臧文仲有的这些东西,都是天子该有的东西,而他有就是违反了礼仪。

19、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杀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於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未之;焉得仁?”

[译文]子张问:“楚国的令尹子文,三次出任令尹没有喜悦的神色,三次免职也没有恼怒的神色,过去令尹任内的情况也要告诉新令尹,怎么样啊?”孔子说:“忠诚。”子张说:“仁吗?”孔子说:“还没有达到知,哪能仁呢?”

子张说:“崔抒谋害了齐庄王,陈文子有十乘马车,放弃了它们离开齐国,来到他国说“如我国的大夫崔抒”,就离开了;来到另一个国家,又说:“如我国的大夫崔抒”,就离开了,怎么样啊?孔子说:“还没有达到知,哪能仁呢?””

三次被免职而没有不高兴,三次被任命也没有不高兴,还能把政事交接给新来的。这是多么高的职业修养呀。我们看到企业中,因为被任命就得意忘形,因为被免职就闹的事情太多了。就是离开也不好好交接,非要给对方下了套,我不好也不让你好。真的要向子文学习了,不以物喜欢,不以己悲,居位则忧公司事,不居位还忧公司事。这样的人才是公司真正要用的人,或许这个三个起落就是老板在考虑你呢?还是要沉住气,可能有好结果。其实既然公司决定你要离开这个岗位,闹也没有用,还不如配合一下,还个好名声。

陈文子不要自己的财产,而是离开了是非之地,到别的地方,看到天下乌鸦一般黑,就又离开了。孔子对这两种行为的评价都很高,但都没有达到最高境界,认为他们只是做了自己的本分。

20、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季文子反复考虑才施行,孔子听到以后,说:“重复考虑一次就可以了。”

事情经过很多人,重复考虑是可以的,这是一种做事情的方法。日本的企业用的比较多。往往要上下反复几次,大家都达成一致以后,才采取行动。但缺点是机会容易失去。

孔子看到这个人是个有判断力的人,于是说他只要多考虑一次就可以了,不要想得太多。

21、子曰:“甯五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孔子说:“甯五子这个人,国家清平就显露才智,国家无道就表现痴呆。他的才智我是及得上的,但痴呆是及不上的。”

真是大智慧呀!所以后世有“聪明难,糊涂更难,由聪明到糊涂难上加难。”或者有俗话说:“装着聪明装糊涂。”都是说只要你判断周围的环境不能让你施展自己,还不如首先保护自己,让自己变成痴呆,否则首先受到伤害的是自己。

22、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译文]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乡里的后生们狂放而粗略,成绩相当可观,但不知道用什么东西来裁处。”

鲁哀公三年,执掌鲁国大权的季桓子去世,接替他的季康子招冉求回去,知道这个消息的孔子于是说了这段话。鲁哀公十一年,季康子在冉求的鼓动下,邀请孔子回到鲁国。

自己的弟子,不知道如何来管理国家,或管理企业时,要怎么办法呢?孔子的办法是回去,“归与”,做对方的教练和顾问,可能对他的帮助比较大。而冉求也没有直接邀请孔子回去,而是在八年之后才邀请孔子回去,为什么要这么长时间是担心自己刚上任,老师就在身边,自己做事情不方便是怕老板看出自己还信心不够,要请老师做顾问是怕老板看上老师,而炒掉自己不得而知。

但作为老师,知道自己弟子有了好出息,也要沉住气,即便为对方好,也不要太早说。

23、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译文]孔子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恨因此就希少了。”

不念旧恶就是恕道。能做到的人太少了,只有象这样的圣人才可以做到。

24、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邻而与之。”

[译文]孔子说:“谁说尾生高贵正直呢?有人来要点醋,他从邻居家那里要来给他。”

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没有必要隐瞒,所以孔子认为他不是很“高直”。管理者也是这样,能做到就是能,否则就是不能,也没有必要隐瞒,否则别人会认为你太虚假。

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仪容伪善,过于谦恭,左丘明觉得可耻,我也觉得可耻。隐匿怨恨而邀结他人,左丘明觉得可耻,我也觉得可耻。

孔子倡导的做人是做回自己,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能就是能,不能就是不能,虽然有时也要考虑到对方的感受,但还是要行得正。所以以上的内心和外在不统一的行为都是可耻的。

管理者整天和下属在一起,要做到言行一致,不能表里不一,否则下属很容易看出来你藏的“小”来。这将影响你的工作,还不如诚实、自然来得痛快。

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回和子路在旁边,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把车马、衣裘与朋友共享,用坏了不遗憾。”颜回说:“我希望不夸耀长处,不表白劳绩。”子路说:“想听一下老师的志向。”孔子说:“老者给予他们安抚,朋友给予他们信任,晚辈给予他们关怀。”

在公司里,所谓的老者安之,就是取得老板的信任,然后老板才能感到安全,也就是老板安之。这是最难的,所以放在第一个的位置上。这需要你不断的努力,才能逐渐争取到老板的信任。

所谓的朋友信之,就是争取到同僚的信任,同僚才会在工作上配合个给予帮助,你的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所谓的少者怀之,就是年轻人,也就是下属能对你怀念,对你感激,这取决于你对他的真心帮助。

做到了这三点的管理者,就是优秀的经理。

27、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自讼者也。”

[译文]孔子说:“罢了,我未曾见到能发现自己的过失,而在内心自责的人。”

我们都是容易见到别人的过失,而不是自己的过失。愿意帮助别人改正错误,而不是改正自己的错误,你真的比别人高明吗?所以孟子说过“人之过在好为人师。”

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孔子说:“十户人家的城邑,必定有像我一样的忠守信者,但不如我好学而已。”

孔子是在谦虚,象他那么高的修养和水平,一般人怎么可能达到呢?但他也给我们指引出了一个方向。孔子其实是没有老师的,基本上是靠他自己学习。也就是只要坚持思考和学习,就有可能达到孔子的境界。学不必有师,而在有无学习的习惯。

论语选 论古今人物与孔门弟子

论古今人物与孔门弟子 (一)巍巍乎舜禹 子曰:“巍巍○1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2。”─泰伯第八?一八 ○1巍巍:崇高伟大的样子。巍,音ㄨㄟˊ。 ○2不与焉:犹言不相关,不以天下为私有,不恋栈帝位的尊荣。与,音ㄩˋ,参与。 章旨孔子赞美舜、禹,胸怀宽阔,不以天下为私有。 研析舜、禹功德之所以崇高伟大,乃在于他们虽拥有最高的名位,却好像一切都与他们无关,只知道一心为民服务奉献,体现了天下为公的思想,这种无私无我的精神令人钦佩。孟子曾说,“王天下”是责任,而不是乐趣。舜、禹正展现了这种胸襟气度,所以孔子给予二人最高的赞颂。 名言◎身为政治家而欲建立伟大的勛业,不可不谨慎地去使用权力。(古希腊.柏拉图)◎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

事例视高位如敝屣的杰佛逊总统 美国第三任总统杰佛逊,为自己写了墓志铭:“这里躺着托玛斯?杰佛逊。他是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也是明定信教自由的维吉尼亚州法律的制定人,以及维吉尼亚大学创办人。”对于自己当过美国总统这件事,只字不提。 (二)禹吾无闲然矣 子曰:“禹,吾无闲然○1矣!菲○2饮食,而致孝乎鬼神○3;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4;卑宫室○5,而尽力乎沟洫○6。禹,吾无闲然矣!”─泰伯第八?二一 ○1闲然:指出缺点而加以批评。闲,音ㄐㄧㄢˋ,间隙,引申为缺点,此处作动词用,有批评之意。 ○2菲:音ㄈㄟˇ,薄。 ○3致孝乎鬼神:指用丰盛的祭品奉祀祖先,表达诚敬之心。 ○4黻冕:黻,音ㄈㄨˊ,祭祀时所穿的礼服。冕,祭祀时所戴的礼帽。 ○5卑宫室:所住的屋舍非常简陋。宫室,居室。 ○6沟洫:田间的水道。洫,音ㄒㄩˋ。 章旨孔子赞美夏禹勤俭爱民,功德崇高。 研析大凡一个政治人物,可资评价的是公务成就和个人品德两方面,像齐桓公、管仲,以及后来的汉武帝、乾隆皇帝,于公都有彪炳的勛业,但私生活却让人有非议之处。至于禹则是两面兼顾,在个人生活方面,衣、食、住都力求俭约;在公务方面,能为生民谋福利,又力求礼制的庄严华美。孔子认为他在公私两方面皆无可非议,极为不易,因此给予崇高的评价。 名言◎为政者,廉以洁己,慈以爱民。(清代.王夫之) ◎处天下事,当以天下之心出之。(清代.左宗棠) (三)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1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2,一匡天下○3,民到于今受其赐。微○4管仲,吾其被发左衽○5矣!岂若匹夫匹妇○6之为谅○7也,自经○8于沟渎○9,而莫之知○10也。”─宪问第十四?一八 ○1相:音ㄒㄧㄤˋ,辅佐。 ○2霸诸侯:使齐桓公称霸于诸侯间。霸,古代诸侯联盟的首领,此为动词。 ○3一匡天下:使天下混乱的局势完全归于平正。匡,匡正、纠正。 ○4微:无、没有。 ○5吾其被发左衽:我们大概会披散着头发,穿左襟的衣服,沦为夷、狄之邦。其,大概、可能。被,音ㄆㄧ,通“披”。衽,音ㄖㄣˋ,衣襟。夷、狄的习俗,头发披散不束发,衣襟向左掩,与华夏右衽之习俗不同。 ○6匹夫匹妇:指平民百姓。

论语中人物分析

论语中人物分析

从孔子弟子中观子路形象 摘要:孔子弟子三千,能者七十二,在这众多的弟子中,最多出现在《论语》中的也是最多被孔子责备的就是子路,而子路恰恰是这众多弟子中颇有成就的一位。那么子路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本文将要论述的就是子路为何频频被孔子责备,和孔子之间又是怎样的师生关系,子路究竟是何种个性,作者又是怎样看待子路为人做事的。 关键词:子路之直子路之勇子路之忠子路之礼子路之行子路之志 《史记*孔子世家》里说道,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三千,深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而见于《论语》者仅三十六人,而这三十六人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也是被孔子责备最多

的就是子路了。 《仲尼弟子列传》这样介绍子路:仲由,字子路,也称季路,卞人,小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毅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孔子弟子拜师多为慕名而来或者意图学习为人处世为政之道,而子路则是孔子以“礼”驯服而拜师的,大有点唐僧收取孙悟空的味道,而实际上子路的个性确实是和孙悟空有些相像的,在《论语》中大量而频繁的“曝光”使得我们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印象,勇敢、刚强、直率、鲁莽但也不乏智慧。孔子也曾这样评价他:野哉,由也!但子路也终不负孔子厚望,为政一方并且也做出了一番成绩。孔子去蒲邑去看望子路时四下展望之后赞叹道:善哉由也! 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个做出一番成绩的弟子却屡屡遭到孔子的责备呢,责备的同时又对他有深切的了解和厚望?恐怕我们要从子路的性格特征来分析了。

和孔子其他弟子不同的是,子路对孔子的言行有不满或者不理解时就会直接当面的说出,毫不留情。相比较颜回的说话和做事技巧而言,子路确实是有点莽夫的味道,不过倒也莽撞的可爱和真诚。孔子要去拜见卫国的夫人南子时,子路不高兴了,因为南子的名声不好,“美而淫”。孔子很无奈,只得当着子路的面对天发誓,以表示自己的清白。所以孔子有时也难免说道:有是哉,子之迂也!而且当孔子夸赞他时他也从不遮瞒自己的喜悦,也不会装作谦虚谨慎的样子。当孔子夸赞颜回而子路有意见时,他就一定要提出自己的问题,这并非是他小肚鸡肠只是因对人真诚仁义所以也就无所顾忌。但我们知道孔夫子可是个聪明人,懂得因材施教,所以对子路也很少用词委婉或者运用迂回术,责备时就直接的责备,夸赞时就直接夸赞,因为了解子路的个性所以不断的用言语来打击他,从而激励他,使其进步,还告诉他“六言六弊”之法。当然,子路也能体会到孔子的良苦用心。

《论语》的内容及特点

《论语》的内容及特点 《论语》主要是记孔子言行的书。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把奴隶主阶级垄断的古代文化普及于平民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影响。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诗、书、礼、乐教弟子,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他不语怪、力、乱、神,而教人则循循善诱,重在启发,举一反三。孔子通音律,曾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他为了行“道”,企图挽救“日薄西山”的奴隶制,曾周游列国,度不暇暖,对现实采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 《论语》一书主要是孔子弟子所记,其中一部分可能是孔门后学七十子的门人所记,所以书中的称谓、体例和文章风格都不一致。据班固说:“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孔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从《论语》全书来看,决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班固这一判断和解释大概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柳宗元《论语辩》据书中记曾子将死,去孔子之后已数十年,认为是乐正子春、子思之徒所纂辑。那么,《论语》的成书至早亦当在春秋战国之际。 《论语》在汉代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古论语》其书为古文,出孔子壁中,有二十一篇。《齐论语》是齐国学者所传,凡二十二篇。以上二本早已亡佚。《鲁论语》是鲁国学者所传,凡二十篇,就是现在通行的《论语》。南宋以后,合《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篇和《孟子》,号为《四书》。 《论语》所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的概念是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的差别的爱。而这个“爱”体现在孝、弟、忠、信的道德礼教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制秩序上。这是符合后来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的。因此,过去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利用孔子来巩固其统治,而尊之为“圣人”。 孔子处于矛盾复杂的过渡时代,他的某些政治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例如他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又如仲弓问政,他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简析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简析 摘要:从《论语》问世至今的多年时间里,对《论语》和孔子的研究几乎从未间断过,而这些研究大多是集中在孔子的哲学思想或是政治主张,孔子的形象也在这绵延两干多年的阐释解说中不断变化,他竟成了不是被人尊奉为至圣就是被人贬斥为恶魔的最具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真正的孔子形象却越来越神秘。本文试图从《论语》出发,简要分析孔子在其中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论语》,孔子,人物形象 在生活中,每个人的性格都应该是丰富的,或说是多面的,这一点于孔子也不应该例外。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性格常丰富的孔子形象,他并非一味地道貌岸然,而是一个和我们一样有其喜怒哀乐的活人。所不同的是,孔子既有如常人般的可爱性情,又有常人所不具备的作为圣人的优秀品质,所以,《论语》中的孔子不是一个单一的形象,而是一个多面的、丰富的、立体的形象。作为学者,他学识渊博,勤学不厌,作为导师,他诲人不倦、言传身教,作为君子,他守礼谦让,执着坚毅,而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性情中人,他又是那样的幽默可爱,平实可亲。 一、渊博学者 说孔子是一个博学的人,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孔子一生好学不厌,在当时被看作是几乎无所不知的人。正因为如此,有许多与孔子同时代的人,包括当权者、名士都曾向孔子请教,且各种问题都有。孔子是鲁国人,鲁国的王公贵族几乎都向孔子请教问题。“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八佾》),“哀公问日:‘何为民则服’”(《为政》),“孟彭子问孝”“孟武伯问孝”(《为政》),“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为政》)[1],以上这些人都是鲁国的掌权者。除了本国人外,《论语》中也记载有他国当权者向孔子请教的例证。《颜渊》篇里面就记载有“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卫灵公》里也记载有“卫灵公问陈于孔子”[2]。而孔子对这些社会、人生、政治、礼仪、伦理道德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的品评、理解与论断,就是他博学多识的最好证明。 孔子在很年轻的时候就以博学著称,不仅时人对他推崇备至,众弟子更是对他崇敬有加。其最得意的弟子颜渊曾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3](《子罕》),这是对其师学问高深的由衷赞叹。从《论语》所见,孔门弟子“问学”于孔子者,有仁、礼、道、知、君子、士、成人、干禄等等,几乎无所不包。孔子皆无所不答,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孔子并非照本宣科,千篇一律,而是结合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而作不同的回答,足见孔子学问之渊博。 二、可敬导师 孔子作为一名学者,其求学态度是“学而不厌”,而他作为教育者的教学态度,则是“诲人不倦”了。孔子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要学好,然后能教好,学好是教好的基础,所以孔子一生从未停止过学习。诲人不倦则是孔子作为一名教育者的最可贵的品格,孔子教育学生,几乎是不分时间地点的。他的教学场所不只限于今日曲阜阙里的塾、堂、室内,尼山上、杏树下、沂水旁、田野里等,到处都留下了他教学的足迹。其教学时间也没有一定的限定,可谓时时是教学之时,处处是教学之所。作为一名教育者,孔子是抓住一切时机向他

从《论语》人物点评看孔子的“仁”

摘要本文主要从《论语》中的人物点评出发来探究孔子“仁”的思想,通过孔子对子路、宰我、闵子骞、颜回、管仲、殷三仁、伯夷、叔齐等人评价的考察发现孔子的“仁”具有以下特质:“仁”不同于其他的美德之处在于其侧重于“情”,表现为孝悌和仁爱的善良情感。“仁”从事功的维度则表现为利民安人的功业。从实践的维度“仁”则表现为笃信好学和乐道,经实践与道达成统一,使得“道”的品质在人这一主体上得以展现。 关键词:仁爱孝悌事功笃信好学仁道 孔子的学说,从“礼”开始,进而至“仁”“义”“智”“信”等概念,礼或为其思想的始点但并非核心。孔子卓越于一般的儒生是在于他对礼仪制度后仁的发现。《论语》中曾多次涉及问仁,根据孔子对各色人物的评点看来,他颇少首肯某人为“仁”,唯赞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也极少直接否定,只说宰予不仁;通常则答以“不知”。除了“仁”之外,还有诸如“智”、“勇”、“忠”、“清”、“直”等价值评价。孔子对诸多人物四两拨千斤的评点不仅言微知著,颇具人物品藻的意趣,而且也体现着“仁”的特质。 一情的维度:仁爱与孝悌 当把“仁”作为一个价值评价时,在论语中我们可发现以下几处。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冉求和赤是否可以称为“仁”,孔子分别列举了三人的政治能力,对于是否具备“仁”的品质,则婉言回“不知其仁也”。季康子问子路、子贡、冉求三子从政,孔子则说“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果”是果敢决断,“达”是通于物理,“艺”是多才艺,子路果敢有勇能任事,子贡通达有智谋能明事,冉求多才多能能治事,孔子只是肯定了三子有这些品质,可以从政,并未涉及其仁德与否。子张问孔子,令尹子文、陈文子“仁矣乎?”,孔子分别答以“忠”、“清”、“未知焉得仁”。令尹子文三免三任,交接工作负责到位,忠而无私。陈文子违乱求治、不污其身,洁身自好,但孔子皆不许其为“仁”。由此可见“仁”与“智”、“勇”、“忠”、“清”此类一般的美德实为不同,那么“仁”的特殊性在何处? “仁”不同于“智”、“勇”,可以说是从“情”的维度出发的。“情”即情感,在郭店竹简中第一次作为儒家思想的概念被运用,这里的“情”是与理智相对应。钱穆认为儒家思想更重心之情感的部分胜于理智的部分。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可见“仁”是发微于人对同类乃至宇宙万物的同情怜爱的意向,通常被解释为“爱人”。同样是从“情”的维度出发的“爱人”,孔子讲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或释迦的“慈悲”不同。墨家是兼相爱,交相利,言“爱”的同时也谈“利”;佛家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众生平等之爱;儒家的“仁爱”则是施由亲始,爱有差等,从人人本具的孝悌之情出发而启迪出人性本具的仁爱之心。“仁爱”首先展现为孝悌,这在孔子对宰我和闵子骞两个人物评价的对比中显而易见。孔子认为父母生育子女,三年才免于怀抱,有生养之恩,所以宰我问为何守丧三年,一年即可。孔子认为宰我不仁,对父母连三年之爱都没有。关于宰予的评论还有另外一则,即宰予昼寝,孔子责其朽木不可雕。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闵子骞,闵子骞以孝著称,后母待闵不善,父要驱逐其后母,闵子骞为母求情认为“母在一子寒,母去四子单。”孔子对其评价是“孝哉闵子骞!人不间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此外,孔子在以“直”论人上也体现了其重伦理之情。孔子一方面很看重“直”,认为人能生存于世是因为正直,若非如此则是侥幸免于祸患。他评论史鱼为“直”,“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而当叶公问及直躬证其父攘羊时,孔子的回答是:“吾党之直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杨伯峻先生对此的理解是,孔子伦理哲学的基础就在于“孝”和“慈”,因而说父子相隐,直在其中。所以,当侧重于事实真相的“直”和“孝”形成冲突时,孔子的选择是亲亲相隐。刘宝楠先生认为,这是天理人情所至,如果在检举自父的情境下不存有私心,则非其心之真诚。由此可见,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中是很具人道主义情怀的,尊重个体生命合理情感的部分,这种因不忍其苦而选择亲亲相隐亦是一

论语人物点评

《论语》中的人物点评 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lei2;xie4)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译文] 孔子谈到公冶长,说:“我可以把女儿嫁给他,虽然曾被关押,但却是无辜的。”于是把女儿嫁给了他。 历史上有公冶长的故事,是说公冶长因为懂鸟说话,有一次鸟对他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头羊,你吃肉,我吃肠。”结果公冶长忘记了给鸟出肠,而把羊都吃了,鸟没东西可吃,就想害他。 后来又对公冶长说南山有只羊,公冶长跑去,没有羊,只有一具尸体,于是有口难辩,坐了牢。这仅仅是个传说故事,究竟公冶长为什么被关在牢里就不知道了。孔子认为公冶长坐牢,不是罪有应得,因此孔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管理者对下属在以前工作中的经历,也要有宽大的胸怀来看,当时下属可能是因为某方面的原因,而获罪,不了解客观原因,就对下属定性,不是好办法。如果你觉得下属,品质很好,能力也很强,就要用手段笼络,别让到手的人才飞了。 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译文] 孔子谈到南容,说:“他在国家清明时不被废弃,在国家无道时能免于刑戮”,于是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孔子对南容的评价,也是他认为的正道。邦有道,肯用贤人,就出来贡献;否则就修养,闲适。这就提醒老板们,如果管理的方法是无道的,那么好人才也将离开,或者觉得这份工作的薪水还不错,就出工不出力。因在管理混乱的公司里面,非常容易被灭掉,还不如隐藏比较好。 但什么样的管理方法是无道的,什么样的管理方法是有道的呢每个人的角度不同,对管理的认识,对行业的看法不同,结论也不同。有道和无道,归结成了企业的文化。管理者要看这个企业的文化,是不是适合自己,适合就留下来,做贡献,别被“废弃”,不适合,就赶快躲开,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论语中的颜回形象

《论语》中的颜回形象 读过《论语》,颜回的形象总是让人记忆犹新。作为孔子的弟子,颜回在《论语》中并不是描写最多的一个,但却是受到孔子赞赏最多的一个。孔子将自己的弟子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进行了分类。其中颜回列德行科第一,在孔门弟子中备受青睐。他在《论语》中被称为“子”,孔子称赞他的话很多,这就确立了他是孔门第一大弟子的地位。自唐太宗以来,历代帝王多次对颜回予以封赠,这就又使得颜回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一、好学聪慧 在《论语》中,颜回受到老师的赞赏最多的地方在于他的好学精神,对于学习从不感到疲倦和满足。在上千弟子中,孔子独称赞他“好学”,而且认为除了颜回之外再没有听说好学的人。这在《论语》中反复出现。如在《雍也》篇中,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又如在《先进》篇中,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颜回的“好学”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是学无止境的追求精神。“吾见其进也,吾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孔子说颜回一直都在努力学习,并没有懈怠放松过。《庄子》里记载他跟随孔子达到“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趋亦趋也,夫子辩亦辩也,夫子驰亦驰也”(《庄子·田子方》)的程度,因此,其学业提高很快。子贡叹服地说:“夫能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称言不苟,是颜回之行也”(《孔子家语》)。二是现在学习态度的庄重上,孔子讲课时,他专心致志,认真听讲,从不懈怠,不放过每一个问题。孔子对此倍加赞扬,《论语·子罕》:“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意思是说,听孔子讲学始终不懈怠的,大概只有颜回一个人吧。《论语·颜渊》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这里,颜渊向孔子问仁,他并没有止步于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回答,而是深入下去“请问其目”,要求进一步了解仁的具体内容。向“仰之弥高”的孔子问哲理,他以其毕生的精力“钻之弥坚”“欲罢不能”(《论语·子罕》)。他坚守孔子“不耻下问”的教诲,“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论语·泰伯》)。 子谓子贡曰: “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颜回正是凭借他的聪慧内秀,勤于思索,使其学业进步非常快,孔子也称赞他“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 老子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颜回无疑就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颜回的忠厚与内向,掩盖了他的聪颖善思,就连孔子一时也难以断定颜回的天资究竟属于那个层次。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观察了解,孔子才指出颜回并不愚。《论语·为政》记载:“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颜回天资极聪慧,就连能言善辩的子贡也《论语·公冶长》记载:“子谓子贡曰:‘女与坦率地说不敢与颜回相比。.

论语中各个人物字和名汇总

论语中各个人物字和名汇总 颜渊 颜渊(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名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生于鲁昭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21年,周景王二十四年),卒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周敬王三十九年)。 在孔门弟子中,颜回最称高足,其品德与学业均翘居群首,是孔子多次赞许的弟子。在《论语》中有六处孔子赞扬颜渊的句子。这在孔门和《论语》中也只有颜回一人了。颜渊死时,孔子是悲恸欲绝。 颜渊勤奋好学,不为生活艰苦所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尽管颜渊没有著述传世,但他以其习行与品德,为后世儒者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 颜渊问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孔子究竟什么是人。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符合礼,这就是仁。有朝一日人人都能克制自己,使言行都合于礼,那么天下就回归仁道了。(由此看来)实践仁道要先从自己做起,难道还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道的具体纲目。”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东西不看,不合乎礼的声音不听,不合乎礼的话不说,不合乎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迟钝,请让我照着您说的这些话去做吧!” 孔子传说有三千弟子,孔子认为“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又一说:贤人七十二。 # 姓名字 1 颜回子渊 2 闵损子骞 3 冉耕伯牛 4 冉雍仲弓 5 冉求子有 6 仲由子路 7 宰予子我 8 端木赐子贡 9 言偃子游 10 卜商子夏 11 颛孙师子张 12 曾参子舆 13 澹台灭明子羽 14 宓不齐子贱

论语中人物分析

从孔子弟子中观子路形象 摘要:孔子弟子三千,能者七十二,在这众多的弟子中,最多出现在《论语》中的也是最多被孔子责备的就是子路,而子路恰恰是这众多弟子中颇有成就的一位。那么子路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本文将要论述的就是子路为何频频被孔子责备,和孔子之间又是怎样的师生关系,子路究竟是何种个性,作者又是怎样看待子路为人做事的。 关键词:子路之直子路之勇子路之忠子路之礼子路之行子路之志 《史记*孔子世家》里说道,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三千,深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而见于《论语》者仅三十六人,而这三十六人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也是被孔子责备最多的就是子路了。 《仲尼弟子列传》这样介绍子路:仲由,字子路,也称季路,卞人,小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毅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孔子弟子拜师多为慕名而来或者意图学习为人处世为政之道,而子路则是孔子以“礼”驯服而拜师的,大有点唐僧收取孙悟空的味道,而实际上子路的个性确实是和孙悟空有些相像的,在《论语》中大量而频繁的“曝光”使得我们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印象,勇敢、刚强、直率、鲁莽但也不乏智慧。孔子也曾这样评价他:野哉,由也!但子路也终不负孔子厚望,为政一方并且也做出了一番成绩。孔子去蒲邑去看望子路时四下展望之后赞叹道:善哉由也! 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个做出一番成绩的弟子却屡屡遭到孔子的责备呢,责备的同时又对他有深切的了解和厚望?恐怕我们要从子路的性格特征来分析了。 (一)子路之直 和孔子其他弟子不同的是,子路对孔子的言行有不满或者不理解时就会直接当面的说出,毫不留情。相比较颜回的说话和做事技巧而言,子路确实是有点莽夫的味道,不过倒也莽撞的可爱和真诚。孔子要去拜见卫国的夫人南子时,子路不高兴了,因为南子的名声不好,“美而淫”。孔子很无奈,只得当着子路的面对天发誓,以表示自己的清白。所以孔子有时也难免说道:有是哉,子之迂也!而且当孔子夸赞他时他也从不遮瞒自己的喜悦,也不会装作谦虚谨慎的样子。当孔子夸赞颜回而子路有意见时,他就一定要提出自己的问题,这并非是他小肚鸡肠只是因对人真诚仁义所以也就无所顾忌。但我们知道孔夫子可是个聪明人,懂得因材施教,所以对子路也很少用词委婉或者运用迂回术,责备时就直接的责备,夸赞时就直接夸赞,因为了解子路的个性所以不断的用言语来打击他,从而激励他,使其进步,还告诉他“六言六弊”之法。当然,子路也能体会到孔子的良苦用心。 (二)子路之勇 子路是推崇勇的,这勇不仅体现在他能作战治政上,也体现在他求学、勇问和勇思上。

《论语》中孔子的形象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孔子是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概括了中国人文的基本思想,建立的独特的信仰体系,他的一生都在用人生道德和基于道德的典范来教育人、影响人。这也正是孔子的政治思想根基。孔子的思想贯穿两千年来于国人的生活和文化至今,对世界范围上的许多人都长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原著一共二十卷,11705个汉字。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以及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仁”、“礼”和“中庸”。 《论语》中通过大量细致的神情语态描写,展示了孔子的人物形象。孔子也正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孔子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孔子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慎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包涵了因材施教这一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和挚爱之心。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之大。而研究分析孔子的形象,《论语》更是最好的理论来源和分析依据。 以下便是对于《论语》中孔子形象的几点分析。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其性格都不会是单一的,而是丰富而多面的,这一点孔子也一样,因为孔子也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而不是文学家们套用某种模式想象出来的,因此孔子

《论语》赏析

《论语》赏析 一、《论语》简介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四书五经”中四书之一。全书共20章、492篇,首创“语录体”。是中国现代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二、人物生平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年幼时的孔子就表现出聪明好学的劲头,20岁的时候已经有非常渊博的知识了,30岁左右已经很有名气,并开始招收门徒,传授文化知识。 孔子毕生致力于研究为政和为人之道,却一直郁郁不得志,知道50岁才被任命为中都宰、小司空,后升为大司寇,兼管丞相实务。 后来,周游列国的孔子重新回到了鲁国,然后一边开始讲学,一边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编校了《诗》、《书》、《礼》、《易》、《春秋》等典籍。公元前479年,孔子因承受不了得意门生都先他而去的打击去世。孔子终其一生都没有自己的著作,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把他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整理记录下来,构成了我们读到的这部《论语》。 三、成长背景 孔子生活在距今天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他是鲁国人,祖先曾经是宋国的贵族。在孔子3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因此孔子童年时代的生活是十分艰辛的,干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包括管理牛羊和仓库。但他一直具有普通人难以具备的素质,那就是:对知识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对自己所信奉的价值体系的坚定信念,以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的顽强毅力。这三种素质使他从同时代人中脱颖而出,在思想与学识方面逐渐达到顶峰。 四、篇章结构 《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仅可当作页码看待。 学而第一(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 为政第二(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 八佾(yì)第三(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 里仁第四(主要讲仁德的道理) 公冶(yě)长第五(主要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雍也第六(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 述而第七(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泰伯第八(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论语 人物介绍

人物介绍 孔子 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记录下来,作成《论语》。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颜回 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追随孔子。在孔门七十二贤人中,颜回排列第一。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其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尤为著名。历代统冶者对他封赠有加,尊奉为颜子。 曾子 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济宁)人。他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其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子路 姓仲,名由,字季路,春秋末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他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做事果断,信守诺言,敢于批评孔子。孔子了解其为人,对他评价很高。他曾任卫蒲邑大夫、季氏家宰。后来做卫大夫孔悝家宰,在内讧中被杀。 子贡 姓端木,名赐,春秋末期卫国(今河南省鹤壁)人,政治家,儒商之祖,官至鲁、卫两国之相。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相传孔子病危时他未赶回,自觉对不起老师,别人守墓三年离去,他在墓旁再守三年,共守六年。《论语》中对其言行记录较多,《史记》对其评价颇高。 管仲 名夷吾,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被称为“春秋第一相”。孔子对管仲评价颇高,“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没有管仲,我们都要成为野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充分肯定了管仲的功业。

《论语》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论语》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论语》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谢国荣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导游系,广西桂林 干,能者七十二,可见他的教育成果是多么的显 引言 著。孔子首先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这 在中国的教育界中是影响十分深远的,沿用至今。 孔子门下弟子三千,《论语》中出现的人物众 多,但即使是只出现一次的人物,也能具有丰满的孔子为人师表,对弟子的关心如同对自己的亲 形象,在三言两语中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论生儿子,并且对他们每个人都关怀备至,对他们的 语》中语言幽默浅显,趣味性强,不刻板,并且注性格秉性了如指掌,他曾经评价过自己的学生: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嘭”“若由也,不 重语气神态及动作的描写,动静结合,用简练的语 得其死然”,他对每个学生的评价都是十分准确和 言展现丰富的形象。子路的鲁莽,颜回的温和,孔 中肯的,说明他对每个学生都十分了解。在平目的

子的一身正气,这些形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研究《论语》就必定要研究论语中的人物形教育中,他也是根据每个学生个性的不同选择不同 象。本文选择《论语》中孔子的形象和他弟子中性的教育方法。 格最鲜明的子路做浅显的分析。三品德高洁,君子之行 子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 一 、孔子的形象分析 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 一关怀苍生,志存高远之,不去也。”意思是富有显贵,这是人人都想得 孔子生于乱世,他亲眼目睹了乱世中百姓生活到的;如果不能用正确的方法获得它,君子是不会 的艰苦、君王的昏庸、政治的混沌。在这样的环境接受的。贫穷卑贱,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能从 中,他没有偷生于乱世,而是将拯救这样的政治视正确途径摆脱它,君子是不会逃避的。 为己任,钻研治国之道,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学这也是孔子的能力和影响之大,却终生不得志 术,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样的现实。他的原因。孔子主张君子之道,他认为,即使再贫穷 的境地,也不能够与小人同流合污,因此他对在仕 曾说过:“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苟有用

论语中人物分析

论语中人物分析 从孔子弟子中观子路形象 摘要:孔子弟子三千,能者七十二,在这众多的弟子中,最多出现在《论语》中的也是最多被孔子责备的就是子路,而子路恰恰是这众多弟子中颇有成就的一位。那么子路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本文将要论述的就是子路为何频频被孔子责备,和孔子之间又是怎样的师生关系,子路究竟是何种个性,作者又是怎样看待子路为人做事的。 关键词:子路之直子路之勇子路之忠 子路之礼子路之行子路之志

《史记*孔子世家》里说道,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三千,深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而见于《论语》者仅三十六人,而这三十六人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也是被孔子责备最多 的就是子路了 《仲尼弟子列传》这样介绍子路:仲由,字子路,也称季路,卞人,小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毅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孔子弟子拜师多为慕名而来或者意图学习为人处世为政之道,而子路则是孔子以“礼”驯服而拜师的,大有点唐僧收取孙悟空的味道,而实际上子路的个性确实是和孙悟空有些相像的,在《论语》中大量而频繁的“曝光” 使得我们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印象,勇敢、刚强、直率、鲁莽但也不乏智慧。孔子也曾这样评价他:野哉,由也!但子路也终不负孔子厚望,为政一方并且也做出了一番成绩。孔子去蒲邑去看望子路时四下展望之后赞叹道:善哉由也! 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个做出一番成绩的弟子却屡屡

遭到孔子的责备呢,责备的同时又对他有深切的了解和厚望?恐怕我们要从子路的性格特征来分析了。 (一)子路之直 和孔子其他弟子不同的是,子路对孔子的言行有不满或者不理解时就会直接当面的说出,毫不留情。相比较颜回的说话和做事技巧而言,子路确实是有点莽夫的味道,不过倒也莽撞的可爱和真诚。孔子要去拜见卫国的夫人南子时,子路不高兴了,因为南子的名声不好,“美而淫”。孔子很无奈,只得当着子路的面对天发誓,以表示自己的清白。所以孔子有时也难免说道:有是哉,子之迂也!而且当孔子夸赞他时他也从不遮瞒自己的喜悦,也不会装作谦虚谨慎的样子。当孔子夸赞颜回而子路有意见时,他就一定要提出自己的问题,这并非是他小肚鸡肠只是因对人真诚仁义所以也就无所顾忌。但我们知道孔夫子可是个聪明人,懂得因材施教,所以对子路也很少用词委婉或者运用迂回术,责备时就直接的责备,夸赞时就直接夸赞,因为了解子路的个性所以不断的用言语来打击他,从而激励他,使其进步,还告诉他“六言六弊”之法。当然,子路也能体会到孔子的良苦用心。

《论语》人物名字研究

伯与孟的区别,都是指老大,有何不同 古人的字中,常有伯、孟、仲、叔、季这几个字,这些字是表示排行的,伯与孟都是老大,正妻生的称伯,偏室生的称孟。表示排行的还有长、元、次、少、幼。 《论语》人物名字研究 (四)原名变化,名加词合成字。共2例 1、公冶长,姓公冶,字子长。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公冶长,齐人,字子长。孔子曰:“长可妻也,虽在累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子长”之“子”,表示的是对男子的尊称。名加子合成字。 2、漆雕开,姓漆雕名开,字子开。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漆雕开字子开。孔子使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孔子说。 “子开”之“子”,表示的是对男子的尊称。名加子合成字。 从以上2例可以看出,古人的名是可以加词合成字的。这种名加词合成字的手法,在语言学上体现为单音节变双音节。但第一“子”字并无实义,只是表示对男子的尊称、美称。

(五)利用汉字形义特点,析名为字。共2例 1、孔鲤,字伯鱼。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鱼” 取“鲤”一偏旁,析名为字。鲤为鱼类之一种,词意上是类属关系。“伯”是排行,说明孔鲤在家里排行老大。 2、梁鳣字叔鱼。少孔子二十九岁。 “鱼” 取“鳣”一偏旁,析名为字。鳣为鱼类之一种,词意上是类属关系。“叔”是排行,说明梁鳣在家里排行比较小。 从以上2例可以看出,古人的名与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既可以是文辞意义上的,也可以是文字结构上的。因此古人就利用汉字形义特点,析名为字,分辨事物统一类别。这种利用汉字形义特点,析名为字,分辨事物统一类别的手法,在语言学上体现为辨物统类。(六)利用汉字字音特点,同音为字。共2例 1、冉孺字子鲁,少孔子五十岁。 古代“孺”与“鲁”同音,同音为字。“子鲁”之“子”,表示的是对男子的尊称。称呼时,这个“子”有时可以省去。另外,“孺”与“鲁”在意义上也有一定的联系。例《尚书·金滕》:“公将不利于孺子。”(孺:幼童)。又《论语·先进》:“参也鲁。”(鲁:笨,愚钝)?。可以看出,冉孺年纪比较小的时候有点愚钝。 2、荣旗字子祈 古代“旗”与“祈”同音,同音为字。“子迟”之“子”,表示的是对男子的尊称。另外,“旗”与“祈”在意义上也有一定的联系。例《周礼·春官·司常》:“日月为常,交龙为旗”(旗:上画交龙、

《论语》里面的人物故事

《论语》里面的人物故事——南子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 论语里面提到了南子,今天要说一个人物,我就说说南子。 南子,春秋时卫国卫灵公夫人,原为宋国公主;比卫灵公小三十多岁,美貌动于天下;公子朝相恋,后随公子朝出走晋国。 南子何许人也?史料上能找到的关于南子的记载并不多,仅有《论语·雍也》、《左传·定公十四年》、《史记·孔子世家》和《盐铁论·论儒》等文献有记载。史学界对她这个人的评价比较干脆,“美而淫”。虽美但作风不大好,不仅红杏出墙,还喜欢弄权。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意思就是孔子去拜见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子路知道后很不高兴。孔子对天发誓道:“我如果做错了,天就厌弃我吧!天就厌弃我吧! 孔子当时到了卫国,南子曾经找人告诉孔子,想见见孔子,好让孔子帮着自己在卫国做个一官半职,但是孔子主要是想在卫国推广自己的主张,推行仁政。当时卫灵公虽然是一国之君,但是真正掌权的还是南子,南子以其美丽和权势在卫国没有她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没有她想得到而得不到的东西。孔子审时度势,权衡利弊,遂“不得已而见之”。 但是在这里,他们的见面就比较暧昧了。历史上就记载南子是个淫荡的人,嫁与卫灵公,但是一直和宋国的公子有见不得人的关系,孔子单独见他,难免给后人想多。《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南子若隐若现地坐在絺帷中。孔子不见庐山真面目,屈膝跪下行礼,但闻玉环璧佩璆然声响,像是南子正在里面欠身还礼,俯仰之间,弄得叮叮当当……遗憾的是,史太公司马迁走笔至此戛然而止。 孔子到底是怎么见南子的,见南子又发生了什么?这个就真的是千古之谜了。看看电影里面是怎么还原的吧(放视频),至于究竟是怎么样的,那就留给后人慢慢思考,慢慢探究,这个也许就是历史的魅力吧。 大家有兴趣还可以看看《左传·定公十四年》和《盐铁论·论儒》对南子事迹的记载,由于时间限制,就不多做赘述了。

《论语·先进(节选)》讲义

《论语·先进(节选)》 一、教学目标 1.把握先秦语录体散文的文体特点、语言风格和艺术特征; 2.了解先秦儒家学派在人生理想方面的复杂倾向。 二、要点聚焦 1. 辞约旨丰、言浅意深的语言风格。 2. 孔子人生感叹中所包含的复杂意味。 三、孔子生平 1、孔子的先祖为殷商王族,商亡以后,周成王封微子启于宋。数百年后,宋国内乱,微子后代的一支孔防叔为躲避迫害而逃奔鲁国,定居于鲁,其后代遂为鲁人,孔氏一脉亦由此而沉沦为士族。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为鲁国陬邑大夫,以勇武见称于当时。先娶于施氏,生九女,无子。其妾生一子,有足疾。遂娶颜氏之女,名征在,生孔子,名丘,字仲尼。其时为鲁襄公二十一年(一说二十二年),即公元前551年。 孔子约3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抚养成人。鲁国是周公子伯禽封地,保存周代典章文物最为完备,故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其士人也多以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谋生进身的手段。受此环境之熏陶,孔子从小就对礼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作游戏时,常陈俎豆、设礼容。约17岁时,母亲也去世了。为了谋生,孔子曾任委吏(管理仓库)、乘田(管理畜牧)的微职,自云:“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但从未放弃对学术的追求,自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且“信而好古,敏以求之”(《论语·述而》)。举凡古代典籍,无不广搜深研,同时多闻阙疑、学思并举,故能卓然有所自立,年方30即以博学知礼而闻名于世。于是退出仕途,开始了授徒讲学的生涯。 鲁国自宣公以后,权力为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所操控。昭公初年,三家更瓜分了鲁国的军权。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孔子仰慕周代的礼乐文明,对“季氏八佾舞于庭”、“三家以《雍》彻”(《论语·八佾》)等践踏周礼的举动,给予了强烈的批评。昭公二十五年(前517),鲁国君臣内讧,昭公兵败逃往齐国。后发生内乱,孔子去鲁至齐,受到齐景公的礼遇。景公咨以为政之道,孔子对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景公虽然赞赏他

论语诵读(角色、动作安排)

论语诵读(503班表演) 齐:论语 领:子曰(手拿戒尺,摇头晃脑) 女:学而时习之,不亦(yì)悦乎?(站立手持书卷,晃头)男: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跪坐,持卷,晃头)齐: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领:子曰(来回渡步) 女: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右侧跨步,右手持书指头)领:子曰(看一眼学生) 男: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手持书绕一圈) 领:子曰(手做摸胡须状) 男女: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摇头晃脑) 男:是知也。 领:子曰(站立,昂首) 女:见贤思齐焉(yān),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双手背身后) 领:子曰(做戒尺打手心状) 女:三人行, 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起立晃脑)

领:有子曰(走到中央) 齐:其为人也孝(xiào)悌(tì)而好犯上者,鲜矣(yǐ)。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两组集中,成四路对) 重复(其为仁之本与?) 领:子曰(转身面向全班) 齐:巧言令色,鲜矣仁。(手持卷低头读) 领:曾子曰(侧举右手大声) 齐:吾日三省(xǐng)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前两排双膝着地,后女生重复“传不习乎?”) 领:子曰 齐:贤哉(zāi)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lòu)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右手持卷前伸,由左到右做弧线) 女:贤在回也! 领:子曰 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起立,右手持卷放心口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