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论语》人物点评看孔子的“仁”

从《论语》人物点评看孔子的“仁”

从《论语》人物点评看孔子的“仁”
从《论语》人物点评看孔子的“仁”

摘要本文主要从《论语》中的人物点评出发来探究孔子“仁”的思想,通过孔子对子路、宰我、闵子骞、颜回、管仲、殷三仁、伯夷、叔齐等人评价的考察发现孔子的“仁”具有以下特质:“仁”不同于其他的美德之处在于其侧重于“情”,表现为孝悌和仁爱的善良情感。“仁”从事功的维度则表现为利民安人的功业。从实践的维度“仁”则表现为笃信好学和乐道,经实践与道达成统一,使得“道”的品质在人这一主体上得以展现。

关键词:仁爱孝悌事功笃信好学仁道

孔子的学说,从“礼”开始,进而至“仁”“义”“智”“信”等概念,礼或为其思想的始点但并非核心。孔子卓越于一般的儒生是在于他对礼仪制度后仁的发现。《论语》中曾多次涉及问仁,根据孔子对各色人物的评点看来,他颇少首肯某人为“仁”,唯赞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也极少直接否定,只说宰予不仁;通常则答以“不知”。除了“仁”之外,还有诸如“智”、“勇”、“忠”、“清”、“直”等价值评价。孔子对诸多人物四两拨千斤的评点不仅言微知著,颇具人物品藻的意趣,而且也体现着“仁”的特质。

一情的维度:仁爱与孝悌

当把“仁”作为一个价值评价时,在论语中我们可发现以下几处。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冉求和赤是否可以称为“仁”,孔子分别列举了三人的政治能力,对于是否具备“仁”的品质,则婉言回“不知其仁也”。季康子问子路、子贡、冉求三子从政,孔子则说“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果”是果敢决断,“达”是通于物理,“艺”是多才艺,子路果敢有勇能任事,子贡通达有智谋能明事,冉求多才多能能治事,孔子只是肯定了三子有这些品质,可以从政,并未涉及其仁德与否。子张问孔子,令尹子文、陈文子“仁矣乎?”,孔子分别答以“忠”、“清”、“未知焉得仁”。令尹子文三免三任,交接工作负责到位,忠而无私。陈文子违乱求治、不污其身,洁身自好,但孔子皆不许其为“仁”。由此可见“仁”与“智”、“勇”、“忠”、“清”此类一般的美德实为不同,那么“仁”的特殊性在何处?

“仁”不同于“智”、“勇”,可以说是从“情”的维度出发的。“情”即情感,在郭店竹简中第一次作为儒家思想的概念被运用,这里的“情”是与理智相对应。钱穆认为儒家思想更重心之情感的部分胜于理智的部分。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可见“仁”是发微于人对同类乃至宇宙万物的同情怜爱的意向,通常被解释为“爱人”。同样是从“情”的维度出发的“爱人”,孔子讲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或释迦的“慈悲”不同。墨家是兼相爱,交相利,言“爱”的同时也谈“利”;佛家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众生平等之爱;儒家的“仁爱”则是施由亲始,爱有差等,从人人本具的孝悌之情出发而启迪出人性本具的仁爱之心。“仁爱”首先展现为孝悌,这在孔子对宰我和闵子骞两个人物评价的对比中显而易见。孔子认为父母生育子女,三年才免于怀抱,有生养之恩,所以宰我问为何守丧三年,一年即可。孔子认为宰我不仁,对父母连三年之爱都没有。关于宰予的评论还有另外一则,即宰予昼寝,孔子责其朽木不可雕。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闵子骞,闵子骞以孝著称,后母待闵不善,父要驱逐其后母,闵子骞为母求情认为“母在一子寒,母去四子单。”孔子对其评价是“孝哉闵子骞!人不间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此外,孔子在以“直”论人上也体现了其重伦理之情。孔子一方面很看重“直”,认为人能生存于世是因为正直,若非如此则是侥幸免于祸患。他评论史鱼为“直”,“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而当叶公问及直躬证其父攘羊时,孔子的回答是:“吾党之直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杨伯峻先生对此的理解是,孔子伦理哲学的基础就在于“孝”和“慈”,因而说父子相隐,直在其中。所以,当侧重于事实真相的“直”和“孝”形成冲突时,孔子的选择是亲亲相隐。刘宝楠先生认为,这是天理人情所至,如果在检举自父的情境下不存有私心,则非其心之真诚。由此可见,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中是很具人道主义情怀的,尊重个体生命合理情感的部分,这种因不忍其苦而选择亲亲相隐亦是一

种生命的真实,故而直在其中。孔子的“仁”展现为由人伦孝悌之亲扩展开的仁爱情怀,从本质上来说是从情的维度而言的。

二事功的维度:利民

孔子的“仁”并不只局限于一种“仁爱”之情,他认为作为一个君子则必须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达则兼济天下”是儒家的济世理想。孔子对尧舜禹和管仲的评价体现了这一点,无论是尊尧舜禹为圣贤或是肯定管仲,都主要是从他们利民的事功维度出发。但也有略微的不同,孔子对尧舜禹的赞誉包涵有历史功绩和德行两个方面,而对管仲“如其仁”的肯定则主要是侧重于功绩而言。

孔子对尧舜禹评价很?{,他称颂尧为“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舜和禹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却一点也不为自己。孔子认为禹能够克制自己的衣食而把祭品办得极丰盛,把祭服做得极华美,把能力用在沟渠水利以利民生。这符合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原则,所以这三者是功业和德行兼备,故堪为后世帝王典范。

对管仲的评价就颇为复杂,比较有意味的是在对他的评价上可发现孔子思想中“仁”和“礼”之间的冲突性。首先在“礼”上,孔子说管仲不知礼,齐桓公宫殿前立了一个塞门,管仲也立,桓公设宴招待外国君主有反坫,管仲也有,孔子认为他不知礼,不节俭。其次在“仁”上,孔子又许其为“如其仁”。对于管仲未殉公子纠而亡,而是辅佐齐桓公称霸,孔门师生有过争议,子路认为桓公杀公子纠,管仲不殉主,子贡认为他非但不死,又辅佐桓公,二人都认为管仲不能称为“仁”。而孔子则解释道:“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在孔子看来,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干戈,是管仲之功,这就是他的仁德。管仲辅佐恒公,一匡天下,百姓到如今受其惠,若非管仲,“我”就要“被发左衽”被外族吞并和同化了,亦无法保持华夏族的文化习俗,孔子认为这是管仲的仁德。刘宝楠先生说“‘如其仁’者,王氏引之经传释词‘如,犹乃也。’此训最当。盖不直言‘为仁’,而言‘如其仁’明专据功业言之。”郑玄也认为孔子评价管仲如其仁,是因其九合诸侯的功业,此仁为大,如仅为气节而亡身,此仁为小。作为抽象的“仁”和具体的“礼”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种矛盾,礼表现为伦理细节的种种规定,而“仁”的内涵无法仅用规范仪式说明,当两者形成冲突时,孔子能跳出了小节小信的评判案臼,而肯定管仲的历史功绩,注重其利民的一面,由此可知,孔子的“仁”也体现为在政治上利民、惠民、安民的实际事功。

三实践的维度:笃信好学与乐道

人性本具“仁爱”特质,而“仁”的实现则需要后天不懈努力。故有孔子的“笃信好学”,孟子的“求放心”,宋儒的“格物”。这种对“道”坚持不解、持续不断的实践功夫方能成就“仁”,所以“笃信好学”与志于“仁”是内在统一的,所谓“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从实践的维度看,仁则展现为笃信好学和乐道。

《尔雅释诂》将“笃”解释为“固也”,刘宝楠先生说,“笃信以好其学,斯不惑于他端,故夫子亦自言‘信而好古’也,好学所以求道。”孔子对颜回好学的赞誉比比皆是:“回也好学”、“贤哉,回也!”、“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其心三月不违仁”、“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孔子面对哀公和季康子问弟子当中谁好学,都回答颜回好学。孔子也说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一用功就忘记了吃饭,快乐便忘记了忧愁。大概是学之深入则忘食,与道相契则乐而忘忧。“笃信好学”的内容则是外行礼乐,内行忠恕。儒家讲究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礼乐是仁之貌,是仁外化的制度形式,仁则是礼乐的精神实质。对于主体而言,仁的进一步实践就是忠恕之道。对于“忠恕”的解释,一般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视为忠,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视为恕。做到了忠恕,则内省不疚,不忧不惧,故而说君子坦荡荡。而孔子回答颜回之问“克己复礼为仁”的条目时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言,非礼勿听动,也是“恕道”更具体的推进,即从心出发而落实到了人的视听言动的实践行为中。而这种践行则需要持续不断的功夫,所谓“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仁者安仁,志于道的君子必时时刻刻让自心处在“仁”中,如颜回的“其心三月不违仁”便是,在此处“仁”已是一种实践功夫。

孔子对历史上微子、箕子、比干、伯夷、叔齐的评价则体现了“仁”与“道”的某种联系。纣王昏乱,“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对于“仁”刘宝楠先生的解释为:“仁者爱人,三人行异而同称仁,以其俱在忧乱宁民。”微子三人都曾为了社稷不顾个人安危多次进谏,虽然行为不同――微子去、箕子佯、比干死,但都得到孔子“仁”的肯定。孔子赞此三人“仁”主要基于其忠君、谏过、爱国爱民的高尚品行。另一则是对伯夷叔齐的评价,子贡问孔子“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说,“古之贤人也。”问:“怨乎?”孔子回答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伯夷、叔齐两兄弟因互相谦让不肯做孤竹国的国君。在武王伐纣时曾谏言阻止臣弑其君,又都坚持操守,不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孔子认为他们求仁得仁,无怨。

当外在的条件不满足儒家修齐平治的理想时,他们则选择穷则独善其身,所谓“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孔子给我们所呈现的生命是一种收放自如的状态,但对道的坚持是贯穿始终的。而道与人势必产生关联,所谓人能弘道,而“道”在人身上的体现便是“仁”,返溯之,人通过“仁”而与“道”同在。就如孔子的得意弟子颜回,“一箪食一飘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能够做到心安于仁,当物质极端匮乏的情况下,回也不改其乐,这个过程,颜渊应当是沉浸在“道”之中全然忘我,自然不被外界所影响。人通过笃实地努力实践“仁”,可以达到“道”的层面,全然将注意力由外在的世界、人伦关系收摄到了主体的内在生命里,使其安住在“道”的本体之中,“仁”便得以自然地展现,“道”也便通过“仁”在我们眼前真实的生命里具体呈现了出来。

从《论语》中孔子对子路、子贡、陈文子、宰我、闵子骞、颜回、管仲、殷三仁、伯夷、叔齐等人的评价考察中,笔者认为孔子的“仁”不同于其他的美德之处在于其侧重于“情”,表现为孝悌和仁爱的善良情感;“仁”也不局限于主观的“情感”,也包涵事功的维度,表现为利民安人的功业;从实践上说“仁”也展现为笃信好学与乐道,经实践与“道”达成统一,使得“道”的品质在人这一主体上得以展现。

参考文献:

[1] 杜维明:《儒家思想以创造转化为自我认同》三联书店,2013年版。

[2] 杨英红:《〈论语〉中孔子弟子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3] 陈少明. 《〈论语〉的历史世界》,《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4] 王楷:《仁者自爱:儒家传统的道德生命观及其哲学基础》,《孔子研究》,2012年第5期。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

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的论语警句:

孔子的论语警句: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不遇事困惑,五十理解什么是天命,六十明辨是非,七十随心所欲,不超过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收获,就可以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危险。” 论语: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其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而且论语交给了后人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论语》与《易经》、《黄帝四经》、《老子》、《庄子》,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籍,她们不仅是道德根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

《论语》的内容和孔子的思想

《论语》的内容和孔子的思想《论语》一书共二十篇,每篇选取首章第一二句的二字或三字为题,依次为: 1、《学而》 2、《为政》 3、《八佾》 4、《里仁》 5、《公冶长》 6、《雍也》 7、《述而》 8、《泰伯》 9、《子罕》 10、《乡党》 11、《先进》 12、《颜渊》 13《子路》 14、《宪问》 15、《卫灵公》 16、《季氏》 17、《阳货》 18、《微子》 19、《子张》

20、《尧曰》这二十篇文字不管孔子弟子记孔子语言也好,孔子回答弟子的提问也好,或者时人相言,君臣对答也好,不外乎记载孔子和孔子少数学生的言语、行事。所以,要研究孔子和孔门弟子,《论语》首先是应当阅读的书,也是比较可信的书。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基本思想主要是通过《论语》反映出来的。在政治上,孔子是近乎保守主义者。他相信周王朝是社会制度的最完美形式,从而以维护周天子的一统天下和重建文武周公事业为己任。但是,他又不是一个冥顽不灵、抱残守缺的人。为了能使周王朝百世不替地延续下去,他主张改善统治者和人民的关系。他认为,对老百姓的统治不能只靠“政”和“刑”,也要注意“德”和“礼”。为此,他要求统治者必须具备“贤”和“德”的素质,呼吁通过“举贤才”之类的措施来改善统治者的状况。 基于这些认识,他提出了“礼”和“仁”这两个孔子学说中最重要的范畴。“礼”是指周初确定的一整套区别等级名分的典章、制度、规矩和仪节。“仁”指最高的道德规范,主要是说人们之间应该相爱。他认为这二者是互相补充、互相包含、互相制约的。礼是外在的行为准则,仁是内在的行为状态。礼必须以仁为思想基础,否则就流于形式;仁必须以礼为客观标准,相爱有所节制,否则便乱了伦次。应该看到,这一学说的实质是为维护旧制度作论证的。因为在阶级社会里,这样

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导读: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孔子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

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及其思想

《论语》及其主要思想 一、《论语》其书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即论纂。“语”即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 《论语》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二、《论语》中的孔子思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中国的孔子,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意大利的阿奎那,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培根、牛顿、达尔文,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康德)之首。 孔子的思想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心是讲做人的道理。孔子思想的主要精华有:①“仁”的思想;②“礼”的思想;③中庸思想;④教育思想;⑤“孝”的思想;⑥天命思想。 ①“仁”的思想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②“礼”的思想 “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恭”、“敬”等方面。“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恭”是对人的庄重和顺,“敬”是对人严肃真诚,以礼相待。 在孔子的观念中,“正”就是合礼,“割不正,不食”,没有礼就无以立身成人。 孔子主张以礼义来规范人欲,他一方面承认人欲的存在和满足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强调以礼节欲,克制欲望的膨胀,达到“仁”的道德境界,他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 ③中庸思想 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在实际运用中:时常变通,因地、因时、因人制宜,但都要遵循认同最高标准——“中”。变通是手段,稳定是目的。注意避免“过”与“不及”,认为“过犹不及”。如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强调不可则止。处理事情要注意分寸,不要使行动突破质的规定。倡导无可无不可。同时也反对不讲原则,“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中庸不是指中间道路,老好人,泥守居中。 ④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私人讲学的教育家。教育对象:他主张“有教无类”。 教育目的:孔子把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作为目的,认为“学而优则仕”。 教育内容:“六经”(或“六艺”),以“文行忠信”作为施教的主要内容,排斥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重视体育教育,讲美育。 学习规律:要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学”与“思”的关系。 教育方法:注重启发、诱导,强调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注意切磋讨论,教学相长。“当仁,不让于师” ⑤“孝”的思想 “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孝”指尊敬顺从父母,“悌”指尊重兄长,是中国古代处理家族内部两大关系的基本要求。 孔子认为孝是仁之本。做到“孝”一要合礼,二要真情实感。不孝就是不仁。 孔子对其学生所讲的孝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无违,即绝对地服从父母的意志,即使知道父母错了,也要好言相劝,劝告而父母不理,仍然要和颜悦色的顺从父母。其二是“敬而能养”。孔子认为只是在生活上赡养父母并不是孝,敬才是孝的本质。其三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孔子的孝体现着仁,贯穿着礼,他要求人们对待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其孝道有局限性。 ⑥天命思想 “天命”即尊天信命。强调天人合一,主张畏天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居于首位。重要的一点: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乐观,将天道运用于人道,承担起社会责任。赞成敬鬼神,对鬼神既不盲目肯定,也不盲目否定。 三、《论语》选读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也很愉快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省察我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真诚,教别人的东西自己有没有研习好。”“传”字有两解,一,师傅之于己,一,己传之于人。依上文“为人谋”“与朋友交”推之,当谓“己之传于人”。 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原】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子夏说:“重贤轻色、侍奉父母能竭心尽力、侍奉君王,能舍弃自己的身躯、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认为他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做事灵敏、言谈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6.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原】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不如贫穷而乐于道,富贵而谦虚好礼的好。”子贡说:“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一样下功夫,恐怕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9.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可以说是:‘思想纯洁,没有邪恶的东西’。”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孔子说:“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简析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简析 摘要:从《论语》问世至今的多年时间里,对《论语》和孔子的研究几乎从未间断过,而这些研究大多是集中在孔子的哲学思想或是政治主张,孔子的形象也在这绵延两干多年的阐释解说中不断变化,他竟成了不是被人尊奉为至圣就是被人贬斥为恶魔的最具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真正的孔子形象却越来越神秘。本文试图从《论语》出发,简要分析孔子在其中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论语》,孔子,人物形象 在生活中,每个人的性格都应该是丰富的,或说是多面的,这一点于孔子也不应该例外。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性格常丰富的孔子形象,他并非一味地道貌岸然,而是一个和我们一样有其喜怒哀乐的活人。所不同的是,孔子既有如常人般的可爱性情,又有常人所不具备的作为圣人的优秀品质,所以,《论语》中的孔子不是一个单一的形象,而是一个多面的、丰富的、立体的形象。作为学者,他学识渊博,勤学不厌,作为导师,他诲人不倦、言传身教,作为君子,他守礼谦让,执着坚毅,而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性情中人,他又是那样的幽默可爱,平实可亲。 一、渊博学者 说孔子是一个博学的人,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孔子一生好学不厌,在当时被看作是几乎无所不知的人。正因为如此,有许多与孔子同时代的人,包括当权者、名士都曾向孔子请教,且各种问题都有。孔子是鲁国人,鲁国的王公贵族几乎都向孔子请教问题。“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八佾》),“哀公问日:‘何为民则服’”(《为政》),“孟彭子问孝”“孟武伯问孝”(《为政》),“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为政》)[1],以上这些人都是鲁国的掌权者。除了本国人外,《论语》中也记载有他国当权者向孔子请教的例证。《颜渊》篇里面就记载有“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卫灵公》里也记载有“卫灵公问陈于孔子”[2]。而孔子对这些社会、人生、政治、礼仪、伦理道德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的品评、理解与论断,就是他博学多识的最好证明。 孔子在很年轻的时候就以博学著称,不仅时人对他推崇备至,众弟子更是对他崇敬有加。其最得意的弟子颜渊曾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3](《子罕》),这是对其师学问高深的由衷赞叹。从《论语》所见,孔门弟子“问学”于孔子者,有仁、礼、道、知、君子、士、成人、干禄等等,几乎无所不包。孔子皆无所不答,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孔子并非照本宣科,千篇一律,而是结合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而作不同的回答,足见孔子学问之渊博。 二、可敬导师 孔子作为一名学者,其求学态度是“学而不厌”,而他作为教育者的教学态度,则是“诲人不倦”了。孔子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要学好,然后能教好,学好是教好的基础,所以孔子一生从未停止过学习。诲人不倦则是孔子作为一名教育者的最可贵的品格,孔子教育学生,几乎是不分时间地点的。他的教学场所不只限于今日曲阜阙里的塾、堂、室内,尼山上、杏树下、沂水旁、田野里等,到处都留下了他教学的足迹。其教学时间也没有一定的限定,可谓时时是教学之时,处处是教学之所。作为一名教育者,孔子是抓住一切时机向他

《论语》内容简介

《论语》内容简介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

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11

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9、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1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11、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孔子和论语

“学”系列之儒家论谈之一—孔子和《论语》 现代的一些喜剧电影中常出现这样的情节,出题人问孔子是什么家,如果答题人回答是儒家,就会被判定为回答错误,然后出题人给出的答案是:孔子是老人家。其实这带有脑筋急转弯色彩的所谓正确答案也没有错。“老”其实是敬语,言成熟至极;“人”的名称是区分人与其他物类的称谓,因人是万物之灵长,谁能说此谓不是大称(我们每个人既要对此称谓引以为荣,又要对此称谓所包纳的深厚内涵展现出的意义产生深重的义务感。因为我们人类有其他物类所不能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必须从善的角度出发,把自己摆在有能力、有责任去保护自然的平衡与发展的主体的位置上去。);古往今来,在历史中记录下来的各行各业的人士中,能被尊为“家”者不过寥寥,往往数百年才能出现一位、两位,就已经算得上是人类之大幸了。比如,中国传统哲学学者中的“大家”之最者,秦前不过老子、孔子二人而已,其他如管、孟、庄、荀、韩等人,虽学问不见的不及孔、老二人,但已在他人的认识中被排于二流了。再比如中国诗坛贤者云集,唯李、杜光芒耀照,百代无出其右者。因这几乎的独一无二,孔子被称为“老人家”,是真当之无愧也。 说到儒家,其实在孔子之前也有儒者,但被孔子认为的能称为“君子儒”者并不多。因为在孔子看来,儒只是一个以知识为依托或以行业为依托的群体,在这一群体中“小人”可

能还是占大多数的,能成为“君子儒”者不仅是知识广博的学者,更应是道德感极强、道德行为能力极强的“仁”者。孔子一生都致力于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并极力的用自己的行动和见识来感染身边的人,使他人向“善”与“道”。因此,孔子配的起“君子儒”的名号。我认为,我们现代的一些学者总用带政治色彩的有色眼镜看孔子,把他的理论贬到奴隶主和封建主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的层次里去,其实是不完全正确的。我们之所以说孔子的理论中有糟粕,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已经进步到了更高级的阶段,我们普通人的政治主体意识随之比历史中的“圣人”要更强,我们这个时代的道德水准也比旧时代的道德水准要高很多。基于我们现代人思想上有了这种相较的进步,我们才判断出孔子的理论中有些在阶级政治论调上是在我们这个时代被认定为是不正确的。有了这种理解和谅解,我们就应该把孔子放到一个相对比较崇高的位置上,因为那是一位两千多年前的智者应得的尊荣。 做为政治家的孔子被大家说的太多,不用我“添足”,大家也都知道他的那套“仁”的理论在诸雄争霸、各呈诡计的春秋、战国时期是行不通的,其可称道者大概只剩了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进取精神了。 孔子能被成为“至圣先师”,部分的是出于封建统治阶级用孔子初步设定的儒家理论中的“君臣”观麻痹老百姓思维的政治目的,但孔子于此称号并非浪得虚名,而是实至名归。孔

论语全文及翻译-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 孔子论语

论语全文及翻译-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孔子论语论语全文及翻译|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 孔子论语 话题:孔子论语资料大全心理素质为人处世孔子 论语简介:《论语》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 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本书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首创语录之体。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义”、“礼”、“智”。《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而且论语教给了后人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论语》与《易经》、《老子》,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籍,它们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 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孔子介绍:生平:孔丘,孔姓,名丘,字仲尼。祖籍河南商丘夏邑县,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申时(前551年10月4日,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生辰八字为庚戌年、乙酉月、庚子日、甲申时)在山东曲阜降生,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原籍河南商丘,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系贵族出身。后来宋国人孔防叔,生了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纥(hé)。孔子其七世祖先然父嘉在宫廷内乱中被华督所杀(存疑),其子木金父为避难逃到鲁国邹邑,从此以后木金父以其父亲的字为孔我氏。相传曾修

名著导读《论语》知识点整理及孔子生平介绍

《论语》知识点整理:简介_成语_名句! 《论语》是部怎样的书? 《论语》是一部极为重要的传统文化经典,是记录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全书共20篇,492章,11705个汉字,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集中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内涵一百多个成语、几百则格言警句,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 下面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源自《论语》 【瑚琏之器】——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该成语比喻人特别有才能,能担当大任。出自《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日:'赐也何如?';子日:'汝器也';日:'何器也?'日:'瑚瑚也。'" 【敏而好学】——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谓之'文’也。”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谓之'文’也。” 【善与人交】——善于与别人交朋友。《论语·公冶长》:“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三思而行】——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再去做。《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下面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来自《论语》 ▲学习之道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后经常实践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5.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 6.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7.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君子之道 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11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

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9、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 ‘文’。” 1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11、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12、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1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人走路,必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 1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 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1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1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17、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想那个位置上的事。”

论语与孔子

论语与孔子 赵普在宋太祖时官至宰相,人们说他是靠了一部《论语》辅佐皇上,太宗询之,赵普说,臣平生所知的确没有超出《论语》一书,昔日我以半部《论语》辅佐太祖平定天下,如今以半部《论语》辅佐陛下治理天下。(事见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所记) 《论语》是理解孔子的重要经典,赵普所说,并非无稽,可以肯定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巨人。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正是他揭开了中国系统思想的序幕,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其道德观念,伦理思想在很大程度上统治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对中国国人人格的铸造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从积极的意义上看,儒家所尊崇的浩然正气,以及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他的大同理想,日新精神,存而不同。但求进取的精神不但被世界人民认可,同时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历朝历代尊孔祭孔盛行,有十二位皇帝,二十次亲临曲阜孔庙祭祀,有近百位皇帝派遣代表一百九十六次代祭,现存孔庙的御碑亭有十三座,而世界各地的孔庙就有两千余座,统治者尊孔祭孔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我的记忆中旧时私塾有不少铁青面孔的先生,手执藤条或戒尺,迫令蒙童们背诵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传播孔孟道德的教育手段近似冷酷。“夫子莞尔”一一其实孔子是个会微笑的东方圣人。传道的私塾先生反孔子之道授徒,使许多学童望而生畏,只好敬而远之了。

今天,我们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共同走向富国强民,增进世界华人的文化认同,不正是《论语?雍也》所说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体现吗?为纪念这位万世师表,向其表达崇敬,中国孔子基金会与国家文物出版社鼎力合作,采用当代国学书法宗师启功的书体,由启功先生题签,花了近一年的时间,编辑出版了这套黄金珍藏版的《论语》。其制作古朴典雅,有相当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诚为文化出版界的盛举。与闻与见,可喜可贺!作为启功先生的老友,兹略缀数语以酬故人生前雅望。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一九八八年七十五世界诺贝尔

孔子名言名句大全

孔子名言名句大全 【篇一:孔子名言名句大全】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3、不学礼,无以立。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8、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小不忍则乱大谋。 11、匹夫不可夺志也。 12、道不同,不相为谋。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4、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7、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9、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2、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2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2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6、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27、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28、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29、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31、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32、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3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36、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37、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38、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9、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40、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1、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4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分页: 【篇二:孔子名言名句大全】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论语》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论语》 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论语》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

孔子论语名言大全

孔子论语名言大全 1、君子担心三件事,没有知识,能不担心吗? 2、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3、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4、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8、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9、学习到了知识了,却不落实到行动上能不担心吗? 10、未知生,焉知死? 11、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1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3、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14、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5、智者上善若水,海纳百川;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载物。 16、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17、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9、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1、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富且贵焉,耻也。 22、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23、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4、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25、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26、巧言令色,鲜矣仁。 27、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28、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29、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30、放于利而行,多怨。 31、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32、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3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4、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