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登沙河临港工业园区政策和规划演变历程

登沙河临港工业园区政策和规划演变历程

登沙河临港工业园区政策和规划演变历程
登沙河临港工业园区政策和规划演变历程

登沙河临工工业区https://www.doczj.com/doc/e213835202.html,/ ···········································

登沙河临港工业园区政策和规划演变历程

来源:登沙河临港工业区https://www.doczj.com/doc/e213835202.html,/

一、政策历程

2005年,大连市批准《大连市金州区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发展登沙河发展单元的设想。计划用10—20年的时间把登沙河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城市。

2006年,登沙河临港工业区正式成立,总规划面积为50.56平方公里。是大连市“一岛十区”重点临港临海工业区之一,辽宁“五点一线”重点支撑。

登沙河临工工业区https://www.doczj.com/doc/e213835202.html,/ ···········································

2007年8月,国家发改委在《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依托东北特钢建设特殊钢和装备制造业用钢生产基地。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逐步将钢铁工业发展重点由内陆向沿海转移”

2009年5月登沙河临港工业区(登沙河新区)用地扩展至142.63平方公里,经辽宁省政府批准成立,是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支持区域。

2010年7月,登沙河临港工业园区成为金州新区十大功能园区之一,重点发展港口物流、新材料、精品钢材、国防产业和航空等产业。

二、规划历程

登沙河临工工业区https://www.doczj.com/doc/e213835202.html,/ ···········································

2006年登沙河分区规划

2006年,在《大连市金州区总体规划2005-2020》指导下,《大连市金州区登沙河分区规划》编制并通过专家评审,登沙河分区将建设成为大连市中心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承接地和临港工业基地,成为生态良好、人居环境优越、社会整体和谐,彰显现代文明的海滨新城。

登沙河临工工业区https://www.doczj.com/doc/e213835202.html,/ ···········································

2007年登沙河临港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2007年,在登沙河分区规划指导下,临港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分区规划为基础,结合一年来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条件,对分区规划做一定完善和补充,增强方案可实施性,以指导城市建设。

登沙河临工工业区https://www.doczj.com/doc/e213835202.html,/ ···········································

2009年登沙河新区发展规划

2009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金州区就渤黄海沿岸地区发展编制新的发展规划,在本次规划中,登沙河—杏树分区因占据金州区黄海岸的有利位置,成为金州区发展的黄海门户,承担金州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对外窗口,并将建设金州区黄海片区的公共中心。

(完整版)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设计规划

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总体规划报告第1章苏州市概况 1.1 天然环境 苏州市域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178平方公里(包括14.2平方公里的古城)是属于市区。苏州境内位于太湖东部的地区,包括苏州市本身,地势基本平坦。太湖(2,425平方公里)位于苏州市以西15公里,它汇集了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安徽南部的水流,并由多条河道将水注入长江和大海,五千年前这里还是东海,所以在苏州境内有众多的湖泊、河流和水道与太湖连接。这种纵横交错的河道网络有助于灌溉和运输,同时也能调节长江和太湖的水量和水位。这些风景怡人的水道和湖泊,也使苏州成为众所皆知的“东方威尼斯”。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是上海以西最邻近的城市,它的西部是无锡和常州,南部与浙江的嘉兴和湖州毗邻,北部长江对岸是南通市。京沪线铁路和京杭大运河都经过苏州市,此外,完善的公路网络和众多的河流/水道网络也提供了前往苏州的水陆交通途径。 1.2 人口 苏州市在1992年拥有总人口567万人。其中:市区人口856,700人,自1975年以来,苏州市人口的平均增长率为每年1.85%,虽然增长率在1980年后开始下降(平均增长率是每年1.5%),但是随着苏州市的经济活动增加,外来人口涌人,这里的人口增长率相信

会升高。我们假设这个新的苏州工业园区必须要能应付每年2.0%的人口增长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外来人口对苏州市人口的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这和苏州地区的情形相反,苏州地区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来自自然增长。苏州市参与劳动者总数约占总人口的60,这和中国其他主要城市相似,如下表所示:

上海、天津和苏州的劳动力中少于10%是从事第一产业(比如农业和渔业),大约60%从事第二产业(比如制造业),30-40%则从事第三产业(比如零售业、酒店和金融业)。 1.3 城市发展形式 苏州是中国一大古城,以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迹以及秀丽的风景而著称。古代的苏州市建于公元前514年,建城的地点就在目前14.2平方公里古城的所在地。传统的城市格局以及独特的道路/河道系统大部分都被保留了下来。1981年,中国宣布将苏州市列为重点保护的历史与文化名城,及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区。随着苏州的迅速发展,古城的基础设施已经显得不足,不适应经济和人口增长的步伐。在保护历史古城,同时促进城市现代化的宏观规划目标这个基础上,苏州已经将古城指定为历史和文化中心,主要用于发展传统工业以及旅游业,在古城的西部,一个面积26.5平方公里,称为“新区”的地区已经获得相当的发展,以适应该市不断增长中的经济和新时代的需求。域西新区由大运河划分为河东和河西两部分,河东主要是住宅区,河西则用于国家批准的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苏州市以西,靠近著名的太湖边的

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评审 2011-10-13 18:12:05四川经济日报我要评论(0)【字体:大中小】 昨日,《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专家评审。该详细规划范围包括白沙街道与沙坪镇所辖区域,面积95.68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约47.6平方公里,长江岸线长度约22公里。规划期限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0—2015年,第二阶段为2010—2020年,第三阶段为2020年以后。四川经济日报记者严为远 附件一、《控规》简要介绍 目录 一、规划背景 (2) 1、规划背景及区位介绍 (2) 2、规划范围与期限 (2) 二、主要规划内容 (2) 1、发展目标 (2) 2、发展定位 (3) 3、规模预测 (4) 4、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 (4) 5、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6) 6、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0) 7、绿地系统与景观风貌规划——珠联绿带 (10) 8、市政工程规划 (11) 9、环境保护与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13) 10、防灾规划 (16) 11、建设容量分区控制引导 (18)

一、规划背景 1、规划背景及区位介绍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向纵深推进,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长江上游沿江发展带和川南经济区的重大部署,按照市委“东拓西进”发展战略要求,立足四川宜宾港建设,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集群发展,尽快融入长江一体化联动发展格局,增强我市区域辐射力和综合竞争力,形成我市新的经济增长极,打造长江上游一级中心城市和实现我市“双百”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根据《中共宜宾市委、宜宾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建设发展的意见》(宜委发〔2009〕26号)精神,由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组织开展了《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 2、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范围 临港经济开发区下辖白沙街道与沙坪镇,包含7个社区与26个村庄,总人口76654人。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研究范围包括白沙街道与沙坪镇所辖区域,面积约95.68平方公里(地形图实测数据),其中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约47.40平方公里。长江岸线长度约22公里。 (2)规划期限 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期限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近期)为2010年~2015年, 第二阶段(中期)为2010年~2020年, 第三阶段(远期)为2020年以后。 其中至本次规划中期:在规划年限(2020年)、建设用地面积(25平方公里)、建设范围与《宜宾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相一致。 二、主要规划内容 1、发展目标 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各种城市规划设计手段,确立临港经济开发区的性

沙湾县工业园区总体规划.doc

1.概述 1.1项目特点 沙湾县为了带动经济增长、串联提升现有产业基础、充分利用区域交通优势、实现本地资源转换、带动城乡发展、促进人民收入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设立沙湾县工业园区,结合沙湾县县委、县政府对园区建设新的定位要求及园区发展需要,园区管委会于2007年编制了《沙湾县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07-2020)》以导控园区的建设发展,2011年又对园区总规进行了修编,经过多年的开发,园区内部已入驻了多家企业,路网骨架逐渐展开,园区发展形势良好。 工业固体废物是在工业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排入环境的各种废渣、污泥、收集的粉尘等。工业固体废物如果没有严格按环保标准要求安全处理处置,对土地资源、水资源会造成严重的污染。 目前园区未配置工业废物处置场所,企业在投产后所产生的工业废物无法得到有效合理地处置,如若工业废物无序堆放,对园区的环境将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考虑到园区环境保护及其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需配套建设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场,对相关企业的工业固废进行科学的处置,否则会存在对环境的威胁。 目前各工厂所产生固体废弃物没有统一的管理,由各工厂公司自行各处堆放,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污染,园区内固废种类比较单一,基本上为干燥性固体废物,含水量极少,不含有毒物质,亦不会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有害气体,但在其暂时无法综合利用的情况下,必须采用安全填埋法进行处理,因此,沙湾工业园哈拉干德区工业固废处置中心(填埋场)项目的建设迫在眉睫。 本项目近期设计期限为2019-2028年,本项目服务期初处理固废量为600吨/年,至服务期末达到6.12万吨/年,本期渣场的总库容为12万m3,本期服务年限约为10年。远期预留场地约为15000 m2,总库容为24万m3。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2040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 编者按:创新、生态、人文!响应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展望2040年,上海将成为一座怎样的城市?目前正在编制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已经形成了一些初步设想。下面我们节选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的部分内容为您一一展现。 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 Striving for the Excellent Global City 城市愿景: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一座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城市性质: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基础上,到204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1、城市目标 The Primary Objective 1.1更具竞争力:一座繁荣创新之城GlobalCompetitiveness: a City of Prosperity and Innovation 以建设国际经济、金融中心为支撑,以建设国际贸易、航运中心为基础,以建设自由贸易区为契机,提升上海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和影响力,建立上海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领先地位。 进一步提升上海作为国际门户和国家交通枢纽的功能,强化综合交通的服务能力,提高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的辐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上海在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的支点作用,更好地促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 聚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集聚创新资源,吸引创新人才,建立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使上海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枢纽和主要科技策源地之一,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城市的全面创新。 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生活、出行、交流交往模式,促进城市生活的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智能化和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建设高效互联的智慧城市。 打造新型产业体系和良好创新体系,充分发掘传统行业、创新经济的增长潜力,实现经济多样化发展,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建设适合各类人才成长创业的宜业城市。

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规划

苏州工业园区总体 规划

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总体规划报告 第1章苏州市概况 1.1 天然环境 苏州市域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178平方公里(包括14.2平方公里的古城)是属于市区。苏州境内位于太湖东部的地区,包括苏州市本身,地势基本平坦。太湖(2,425平方公里)位于苏州市以西15公里,它汇集了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安徽南部的水流,并由多条河道将水注入长江和大海,五千年前这里还是东海,因此在苏州境内有众多的湖泊、河流和水道与太湖连接。这种纵横交错的河道网络有助于灌溉和运输,同时也能调节长江和太湖的水量和水位。这些风景怡人的水道和湖泊,也使苏州成为众所皆知的“东方威尼斯”。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是上海以西最邻近的城市,它的西部是无锡和常州,南部与浙江的嘉兴和湖州毗邻,北部长江对岸是南通市。京沪线铁路和京杭大运河都经过苏州市,另外,完善的公路网络和众多的河流/水道网络也提供了前往苏州的水陆交通途径。 1.2 人口 苏州市在1992年拥有总人口567万人。其中:市区人口856,700人,自1975年以来,苏州市人口的平均增长率为每年1.85%,虽然增长率在1980年后开始下降(平均增长率是每年

1.5%),可是随着苏州市的经济活动增加,外来人口涌人,这里的人口增长率相信会升高。我们假设这个新的苏州工业园区必须要能应付每年2.0%的人口增长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外来人口对苏州市人口的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这和苏州地区的情形相反,苏州地区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来自自然增长。苏州市参与劳动者总数约占总人口的60,这和中国其它主要城市相似,如下表所示:

上海、天津和苏州的劳动力中少于10%是从事第一产业(比如农业和渔业),大约60%从事第二产业(比如制造业),30-40%则从事第三产业(比如零售业、酒店和金融业)。 1.3 城市发展形式 苏州是中国一大古城,以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迹以及秀丽的风景而著称。古代的苏州市建于公元前5 ,建城的地点就在当前14.2平方公里古城的所在地。传统的城市格局以及独特的道路/河道系统大部分都被保留了下来。1981年,中国宣布将苏州市列为重点保护的历史与文化名城,及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区。随着苏州的迅速发展,古城的基础设施已经显得不足,不适应经济和人口增长的步伐。在保护历史古城,同时促进城市现代化的宏观规划目标这个基础上,苏州已经将古城指定为历史和文化中心,主要用于发展传统工业以及旅游业,在古城的西部,一个面积26.5平方公里,称为“新区”的地区已经获得相当的发展,以适应该市不断增长中的经济和新时代的需求。域西新区由大运河划分为河东和河西两部分,河东主要是住宅区,河西则用于国家批准的高技术产业开发

(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 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 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 场景分析

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临港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评审 2011-10-13 18:12:05经济日报我要评论(0)【字体:大中小】 昨日,《临港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专家评审。该详细规划围包括白沙街道与沙坪镇所辖区域,面积95.68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约47.6平方公里,长江岸线长度约22公里。规划期限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0—2015年,第二阶段为2010—2020年,第三阶段为2020年以后。经济日报记者严为远 附件一、《控规》简要介绍 目录 一、规划背景 (2) 1、规划背景及区位介绍 (2) 2、规划围与期限 (2) 二、主要规划容 (2) 1、发展目标 (2) 2、发展定位 (3) 3、规模预测 (4) 4、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 (4) 5、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6) 6、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9) 7、绿地系统与景观风貌规划——珠联绿带 (10) 8、市政工程规划 (11) 9、环境保护与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13) 10、防灾规划 (16) 11、建设容量分区控制引导 (18)

一、规划背景 1、规划背景及区位介绍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向纵深推进,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长江上游沿江发展带和川南经济区的重大部署,按照市委“东拓西进”发展战略要求,立足港建设,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集群发展,尽快融入长江一体化联动发展格局,增强我市区域辐射力和综合竞争力,形成我市新的经济增长极,打造长江上游一级中心城市和实现我市“双百”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根据《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临港经济开发区建设发展的意见》(宜委发〔2009〕26号)精神,由临港经济开发区组织开展了《临港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 2、规划围与期限 (1)规划围 临港经济开发区下辖白沙街道与沙坪镇,包含7个社区与26个村庄,总人口76654人。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研究围包括白沙街道与沙坪镇所辖区域,面积约95.68平方公里(地形图实测数据),其中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约47.40平方公里。长江岸线长度约22公里。 (2)规划期限 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期限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近期)为2010年~2015年, 第二阶段(中期)为2010年~2020年, 第三阶段(远期)为2020年以后。 其中至本次规划中期:在规划年限(2020年)、建设用地面积(25平方公里)、建设围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相一致。 二、主要规划容 1、发展目标 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各种城市规划设计手段,确立临港经济开发区的性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浙江省人民政府 “十二五”时期是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是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举措,对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生产力布局、建设生态文明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为科学合理、扎实有效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其中以“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为重点。 一、发展背景与现实基础 (一)发展背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根本消除,国家不断深化区域发展战略,我省正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成为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国家战略功能、提升国际经济地位的重要载体。 1.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新空间。当前,我省已进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000美元以上的发展阶段,也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既要破解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等老问题,更要深入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效生态农业等新领域。同时,按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我省将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各类经济功能区对经济转型升级的载体作用,充分发挥产业、科技、人才集聚的优势,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优化区域开发格局需要新抓手。新型城市化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重要动力。在深入实施三大产业带规划的基础上,增强杭、甬、温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进中心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深水岸线、交通区位等组合优势,加强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规模较大开发区等各类经济功能区的互联互动,进一步推动都市圈建设,优化区域开发格局。3.培育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需要新平台。我省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相对偏少,急需通过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项目,加快培育壮大新能源、生物产业、新材料、物联网、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海洋新兴、核电关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全省经济转型升级。为此,需要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推进有序、高效、集约开发,为我省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引进和培育提供空间载体。 (二)发展基础。全省三大产业带规划实施以来,形成了一批重点开发区块,为产业集聚区选址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区位优势明显。这些重点开发区块主要位于环杭州湾产业带、温台沿海产业带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等我省生产力布局的三大主轴线上,接近中心城市或现有经济开发区,区位条件优越,在全省经济发展与城乡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是我省未来区域发展的核心与重点区。

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及其范型研究(1843~1949)

李百浩郭建黄亚平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及其范型研究(1843~1949) 图11840年以前上海县城图 资料来源:christianHennot&zhengzu’an, Atlasde ShanghaiEspacesecr。presentations de1849anosJours 1上海近代城市规划的历史分期 在中国近代城市史上,上海与汉口、天津等开埠城市一样,其城市规划都不是以T业化为起点的。1843年的开埠通商、建立租界是上海城市近代化的起点,西方国家借助租界的殖民化促成了上海的城市化、近代化,其实质是商贸化。商贸化带来了新市区、大城市的产生。1927年上海特别市建立,成立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近代城市规划逐步形成。上海loo余年的发展建设.虽然有三方四界的行政主体.但城市规划的成立.也是由局部规划到整体规划的发展过程。 根据上海近代城市规划特点,结合中国社会政治的变革,其演变历史分期可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6个时期(表1): 1.1第一阶段:近代城市形成与新市区建设、老城区改造(1843~1927) 第1期:租界形成与发展兴盛(1843~1895) 第2期:既有城市改造与发展(1895~1927) 1.2第二阶段:近代城市规划形成与城市局部地区规划(1927~1942) 第3期: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城市规划的兴盛与确立(1927~1937) 第4期:日本侵占上海,殖民主义规划的延续(1937—1942) 1.3第三阶段:近代城市规划成熟及 城市总体规划(1942—1949) 第5期:太平洋战争爆发,欧美近 代主义城市规划的导人(1942~1945) 第6期:抗日战争胜利,城市总体 规划的复兴与搁浅(1945~1949) 第1期与第2期,以1895年中国 第一个市政机关——上海南市马路工程 局的成立为区分.并且同年,甲午战争 爆发、中日《马关条约》订立。第一、 二阶段的区分是1927年7月(民国十 六年),上海被定为特别市,开始大上 海市中心区计划。第3期与第4期,以 1937年的“八一三”事变.日本军队全 面侵入上海为区分。第二、三阶段的区 分是1942年太平洋战争之后.日军完 全占领租界.将租界纳入进行整体规 划,制定了上海近代史上第一个“总体 规划”——《上海城市规划改订案》。第 5期与第6期.则以1945年抗日战争胜 利,国民政府全面接收上海为区分。 2近代城市形成与新市区建设、 老城区改造(1843~1927) 2.1租界形成与发展兴盛(1843~ 18951 1840~1842年,清政府因鸦片战争 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规定上海为中 国5个通商口岸(TreatyPort)之一。 1843年的《虎门条约》又规定英商可在 五口通商,并能在一定地区内租房或建 房长期居住。1843年11月17日,上海 正式开埠通商.标志着上海城市近代化 的开始。 1844年,《望厦条约》(也称《中 美五口贸易章程》)、中法《黄埔条约》 的签订使美国与法国人比英国获得了在 上海的更多特权。1845年11月29日, 因《上海土地章程》的订立,划定了英 租界。此后,美租界(1848)、法租界 (1849)也相继建立(图2)。上海的租 界是中国近代所有租界中设立最早.存 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管理机构发展 最充分的租界。 图2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扩展示意图 资料来源:孙平主编,上海城市规划志. 1846年12月.由租地外商推选3 名代表组成了“道路码头委员会”( CommitteeonRoadsandJetties).负责 税收和市政T-务建设。1853年前后.租 界形成了“华洋杂居”的局面,并成立 了T部局(ShanghaiMunicipalCoun— cil),辟筑道路网,修建码头,增设市 政设施,租界走向繁荣兴盛。T部局的 成立.意味着外国人已经取得了租界的 完全治理权.从此租界的性质从根本上 改变了,成为“国中之国”。 1863年.美英租界合并成立“公共 租界”(IntelnationalSettlement).法租 界则脱离英美公共租界工部局成立公董 局,管理租界的各项建设事务。由于人 口大幅增长.经贸繁荣,用地紧张,西 方殖民者多次迫使清政府扩张租界,并 不断“越界筑路”。公共租界成立之前, 英美两国在租界外先后修筑了12条马 路(多数马路在1899年扩充英美公共 租界时强行划归租界范围)。 西方人在上海要建设一个适合自己 居住与贸易的世界.作为殖民地.又与 他们在亚非美洲等地的西方殖民地相 似,这实际上就是上海租界建设的原 型。 辟筑道路,修建码头,先港后市, 以港兴市.由港区向陆地推进,成立市 政机构,制订建设法规,进行土地买 卖,统一规划基础设施,越界筑路,形 成了殖民主义城市规划及其建设的一般

产业发展视角下的临港工业区规划

港口是陆地经济和海洋经济的交汇点, 其区位优势和资源吸引着现代工业不断向临港地区集聚。由于国际分工的纵深发展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生产力布局,使得临港地区正逐渐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成为带动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在此背景下,临港地区的工业发展成为各地区的发展重点和热点。 目前,我国临港工业区的建设如火如荼,从环渤海地区的大连长兴岛工业区、唐山曹妃甸工业区、天津临港工业区到长三角的上海临港工业区、舟山临港工业区再到珠三角的广州南沙工业区、珠海临港工业区、汕头临港工业区乃至北部湾地区的钦州港工业区、北海工业区、防城港企沙工业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东部沿海各地均从发挥港口资源优势出发布局发展临港工业。如何保障密集布 局的临港工业区的科学、合理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研究支撑与科学的规划编制是关键。笔者结合钦州港工业区的规划编制,从产业发展角度出发,对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产业集群、空间布局和岸线利用等问题进行了重点探讨,提出与临港工业区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规划编制思路与要点,为充分发挥临港优势,发展临港经济,进而带动和促进临 产业发展视角下的临港工业区规划 ———以钦州港工业区为例 徐龙 何冰 图1 港口经济产业分类示意图

港地区乃至区域快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建议。 一、把握临港特征,构筑临港产业体系 临港工业是指依托港口,以企业集群、成片开发为基础,以重化工工业为主体,以大型化和大进大出为典型特征的高投入、大运量、大产出的产业组织体系,是工业化加速期典型的经济组织形态。 临港经济正逐步成为我国港口城市发展的新亮点,国内港口城市纷纷把港口和临港经济作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实施城市发展战略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港口经济分为港口直接产业、港口关联产业、港口依存产业和港口派生产业(见图1)。港口依存产业中的临港重化工业经济总量大,是港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该部分产业往往是临港经济中重点选择的内容。 产业集群是由一些相互关联的生产企业和服务机构集聚形成的专业化产业区,是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化发展可以降低原材料采购中的时间和费用,缩 短上下游企业间的距离,还可以产生品牌和广告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以及外部经济效益,最终从根本上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生产环境和降低投资成本。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我国重化工业生产力布局向沿海推移的大趋势,是发展临港经济的主要途径。 根据对钦州整体经济发展的把握,判断钦州经济发展阶段为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2006年,工业区工业增加值达17.74亿元,占全市的7.2%。随着中石油1000万吨炼油、金桂林浆纸等重大项目落户、投产,钦州港工业区初步成为大型石化、能源、林浆纸等产业的聚集区。同时,依据《广西沿海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南北钦防产业导向和产业布局研究报告》等已有研究和战略决策,进一步明确了广西沿海三市的产业分工与协调发展方向(见表1)。 确定钦州港工业区重点发展石油和化工、能源工业、造纸、粮油加工、冶金、修造船六大主导产业。同时,根据港口经济产业门类,加快发展港口直接和关联的装卸、物流产业,港口派生 产业集群钦州防城港北海 石油和化工产业集群炼油、石油化工、煤化工(进口煤炭)、磷化工、下游加工下游加工液化天然气、下游加工冶金产业集群特种钢、有色冶金炼钢 林浆纸产业集群制浆、造纸、深加工制浆、造纸、深加工电力能源工业集群火电火电、核电火电 粮油食品产业集群粮油加工粮油加工 船舶修造业船舶修造船舶修造船舶修造 表1广西沿海三市临港工业发展方向一览表 表2不同工业门类对码头岸线需求程度 产业名称 岸线需求(码头吨位) 业主码头需求10万吨以上1万吨~10万吨1万吨以下 1石油和化工★★★★2船舶造修产业★★★3机械装备制造业★☆4特钢精深加工★★ 备注:★★非常需要★很需要☆一般需要

全市工业园区发展计划情况,存在问答及其对策建议

全市工业园区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 (2015年5月) 一、我市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一)总体发展概况。我市工业园区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十一五”期间开始快速发展,“十二五”时期进入发展黄金期。截止2014年底,全市工业园区建成面积近90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超过800家,规上企业454户,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以上,利税总额20亿元,工业集中度已达到75%,基本形成以南充经济开发区、市区共建的南充清洁能源汽车产业园和9县(市、区)工业集中区为重点的“2+9”工业园区发展格局。南充经济开发区、南充航空港工业集中区、南部县工业集中区、四川蓬安工业园区被纳入全省“51025”产业园区发展计划。其中:南充经济开发区被纳入全省千亿产业园区发展计划,并正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充航空港工业集中区、南部县工业集中区、四川蓬安工业园被纳入全省500亿产业园区发展计划。南充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与嘉陵工业集中区正在联合申报全省“51025”重点产业园区,西充县工业集中区被列为全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阆中市工业集中区成功创建为全省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园区。 表一全市“2+9”产业园区基本情况

注:数据截止期为2014年。 (二)产业发展概况。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紧紧围绕油气化工、汽车汽配、丝纺服装、轻工食品四大传统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三大新兴产业,不断优化园区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推行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园区产业发展格局。顺庆集中发展机械汽配、新材料产业,高坪重点发展丝纺服装、电子信息产业,嘉陵突出发展新能源汽车和轻工食品产业,南部大力发展板材建材、机械机电、食品饮料产业,阆中围绕旅游休闲产业,加快发展食品药品、清洁能源产业,仪陇、营山、蓬安、西充作为农产品主产区,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兼顾发展1—2个特色产业,其中西充的有机食品、仪陇的制鞋产业已初具规模。

贵港市覃塘区产业园区总体规划修编(2035)

贵港市覃塘区产业园区总体规划修编(2017-2035) 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意见 2018年10月15日,贵港市环境保护局在贵港市主持召开贵港市覃塘区产业园区总体规划修编(2017-2035)(以下简称“报告书”)审查会。参加会议的有贵港市环境保护局、发改委、工信委、住建委、国土局、水利局、林业局、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覃塘区经贸局、覃塘区建设局、覃塘区环保局、及规划组织编制单位覃塘区工业园区管委会、环评单位广西博环环境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代表和5位特邀专家,审查小组由有关部门和特邀专家共10人组成(名单附后)。会上,审查小组听取了规划方案编制单位对《贵港市覃塘区产业园区总体规划修编2017-2035)》(以下简称“规划”)的介绍及规划环评单位对“报告书”主要内容的汇报,与会人员经过充分讨论,形成审查意见如下: 一、报告书有关规划概述 覃塘区产业园前身是广西贵港(台湾)产业园,成立于2009年9月,属自治区重点推进园区。2011年5月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批准确认为广西壮族自治区A类产业园区(桂经园区函〔2011〕313 号),园区分为一主四副即石卡临江产业园(主园区)、覃塘林产品加工区、大岭工业园、甘化园区、黄练工业集中区。2010年贵港市环境保护局出具《广西贵港(台湾)产业园总体规划(2009-2030年)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意见(贵环管〔2010〕139号),同年贵港市人民政府同意批复广西贵港(台湾)产业园总体规划(2009-2030年)(贵政函〔2010〕176号)。 根据《中共贵港市委办公室贵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理顺城区产业园区管理体制的意见》(贵办发〔2014〕24号),将石卡临江产业园、大岭工业园划归为贵港市产业园区管辖,覃塘区产业园管辖覃塘林产品加工区(现更名为“贵港市覃塘林业生态循环经济(核心)示范区”)、甘化园区、黄练工业集中区。2016年贵港市人民政府同意贵港(台湾)产业园更名为贵港覃塘产业园(贵政函〔2016〕118号)。 经版图变化、名称变更后,贵港市覃塘区产业园管理委员会决定对园区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1、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7-2035年。其中:近期为2017-2025年,远期为2026-2035年。 2、规划范围 贵港市覃塘区产业园区规划区控制范围为41.65km2,建设用地面积为37.39km2。 贵港市覃塘区产业园区由一园四区组成,分别为综合产业中心区(综合产业中心区)、三个副园区(东龙片区、黄练工业集中区、凤凰林场片区)。 (1)综合产业中心区位于覃塘城区东南部。规划控制范围为32.54km2,建设用地面积为28.35km2。 (2)黄练工业集中区距覃塘城区约5公里,324国道东西向穿越园区,规划控制范围为2.32km2,建设用地面积为2.26km2。 (3)东龙片区位于覃塘区东龙镇镇区西北部,规划控制范围为2.52km2,建设用地面积为2.52km2。 (4)凤凰林场片区位于覃塘区凤凰林场内,规划控制范围为 4.27km2,建设用地面积为4.26km2。 3、产业发展定位 贵港市覃塘区产业园区依托优越的农林资源和交通区位、雄厚的建材工业及甘化工基础和地处高速增长的消费市场,充分利用相关政策优势,通过搭建完善的空间、服务及政策平台,承接沿海产业、资金、技术等方面的转移,建设华南大型水泥建材基地、农林产品加工基地,广西区内甘蔗化工综合产业基地,水泥工业与林产品行业研发中心,最终成为西江沿江地区现代化临港生态工业产业基地和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四川合江临港工业园区规划

四川合江临港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四川省环科源科技有限公司二O一八年七月

1 规划背景 四川合江临港工业园区(以下简称“临港工业园区”或“园区”)位于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榕山镇场镇周边,处于川、渝、黔三省市结合部,濒临长江黄金水道,拥有丰富的港口码头资源和便捷的交通条件。2007年,园区发展规划由四川省发改委批复,同年,园区规划环评通过了原四川省环境保护局的审查(川环建函[2008]104号)。2009年,园区被列入全省50个培育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之一。2018年2月,园区作为省级开发区被纳入《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版),目前正在积极开展准备工作、争取早日取得省人民政府的批复。 四川合江临港工业园区原规划面积为19.85平方公里,原规划的园区产业定位主要为“化工、物流、机械、轻工”。该园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建成区面积已提高至约7.4平方公里。园区目前最大的企业为天华股份(前身是四川天然气化工厂),其余重点企业包括金田纸业、议中管业、三木化工等,涉及的产业类型为化工、轻工、机械、医药等。 2014年,泸州市为融入长江经济带,规划在市域的沿江五个区县建设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而四川合江临港工业园区属于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的“两个核心区”之一,是承接全市化工产业转移和全市化工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是纳溪区泸天化、龙马潭区鑫福化工等中心城区化工企业整体搬迁的选址比选区域之一),可见,园区已逐渐成为全市化工产业布局的重点区域。基于以上省、市、县产业布局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合江县人民政府拟调整四川合江临港工业园区规划,并委托设计单位于2018年编制完成了《四川合江临港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和《四川合江临港工业园区发展规划》。新编制的园区规划在原规划基础上的调整主要包括规划范围、主导产业、经济目标、产业布局等四个方面,具体为:(1)规划范围微调。规划总体面积

临港工业区简介

临港工业区情况简介 2008年,为充分发挥下蜀濒江临港区位优势,带动全市工业跨越发展,句容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决定设立临港工业集中区,列入句容经济发展“五大板块”。6年来,我们举全镇之力实施沿江开发,发展临港经济,经过不懈努力,持续投入,临港工业集中区目前已经成为镇江投资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25亿元,同比增长10.6% ;全口径财政总收入4.68亿元;一般预算收入2.1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6.0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771元。整体实力继续领跑全市各镇,连续五年稳居镇江十强镇之列。2014年1-6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亿元;财政总收入2.96亿元,其中公共预算收入1.3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4.89亿元,其中工业投入12.15亿元;工业销售10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442万美元,顺利实现“双过半”。当前,工业区正着力培植装备制造、新型建材和电力产业等3个百亿级的产业集聚区,确保到2016年底工业销售突破300亿元,“两税”收入超15亿元。 一、项目建设方面。 园区始终将项目特别是重点项目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依靠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加上扎实有效的工作,一批符合产业规划、特色鲜明的优质大项目纷纷落户投产,产业集聚效应突显。目前园区已投产大项目20多个,有年

销售40亿元以上的建华管桩,年销售15亿元以上的毅马五金、总投11.5亿元、年销售15亿元的天工钛合金、总投1.2亿美元的建华新型墙材以及总投5亿元的汤辰机械一期等等。这些大项目的投产运营强有力地推动了我镇经济腾飞。同时大亚木地板、容山御水阳光城、科技孵化园、华电港电一体化等一批在手在建大项目正有力有序推进,为跨越发展攒足后劲。 二、园区规划方面。 我镇以规划为先导,投入为基础,充分利用便捷的区位交通优势,立足高起点,瞄准高定位,全力打造以现代制造业为核心的新型沿江产业集聚平台。根据《句容市临港工业集中区总体规划》,全区规划面积为60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14平方公里,起步区面积为2.7平方公里。目前已拉开框架、形成路网区域面积约1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约4平方公里。今后将着力打造“三大板块”,主体板块全力发展以建华管桩为核心的新型建材产业,以华电句容电厂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为天工钛业为核心的新材料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矢志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生活配套板块则依托下蜀和桥头集镇,高标准规划建设4.2平方公里的临港新城,打造未来集商务、行政、居住于一体的核心功能区。生态旅游板块则在亭子片区以湾山监狱搬迁为契机,利用秀美的山水资源,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度假产业。

工业园区的总体规划范本31-109

工业园区总体规划 目录 第一章总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二章产业发展目标和产业定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第三章用地规划布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第四章工业用地布局规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第五章地块控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第六章市政工程规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第七章综合防灾规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了科学引导XX工业园区的开发和建设,落实、 深化XX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的建设要求,促进XX工业 园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一步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 和XX城乡规划法》(XX08年)特此编制《XX工业园 区总体规划(XX1XX-XXXX)》(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编制内容 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则)和规划说明书 组成,其中规划文本和规划图(则)具有同等法律效 力,两者应同时使用,不可分割。 第三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XX城乡规划法》 2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

1.总论 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目标,到2020年应形成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基础设施框架。目前,上海公路总里程已达8110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128公里/百平方公里,七条对外放射型加两环的高速公路骨架路网已初步形成。同时,新建、改建了一批干线公路,构筑中心城-新城-中心镇-一般集镇梯度辐射、层次分明、各具特色、功效互补的城镇体系。 目前,在宝山新城顾村组团“四高小区”,轨道交通M7号线建设及顾村生态公园范围,缺乏一条骨干道路把周围现有的陆翔路和沪太路连接起来,从而解决因为交通不便而来的中心城人口出行不便以及无法聚焦新的产业等问题。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进一步完善顾村组团和顾村公园基础设施,加强中心城区和沪太路的沟通,既满足交通的增长需要,又能促进宝山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完善宝山区域骨架路网,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因此急需修建一条连接陆翔路和沪太路之间的骨干交通干线,从而能够很好服务地方交通。镜泊路工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上了日程,西接陆翔路东接沪太路,是一条连接宝山顾村四高小区和沪太路的主要东西通道。 上海市宝山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宝发改(2009)32号文件对宝嘉公路(宝山段)道路新建工程项目建议书的作了具体批复(详见附件),2009年2月,上海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镜泊湖路(陆翔路-沪太路)道路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09年2月,宝山区市政工程管理署委托同济大学承担镜泊湖路(陆翔路-沪太路)道路新建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评价单位在认真研究了工程及有关资料后,在宝山区市政工程管理署、宝山区环保局、上海市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的积极配合下,对拟建公路全线及主要的环境敏感点进行了现场踏勘和调研,并广泛收集资料,按照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规定开展了环评工作,2009年2月编制完成了镜泊湖路(陆翔路-沪太路)道路新建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送审稿。2009年3月16日由上海市区环保局在宝山区召开了本报告书预审会,并提出了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评审会专家意见。根据本报告评审会专家意见进行修改,现完成了《镜泊湖路(陆翔路-沪太路)道路新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报批稿。 在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工作过程中,得到了宝山区政府、宝山区市政工程管理署、宝山区环保局、上海市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谢!

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环评报告书综述

《内蒙古大路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4-2030年)》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清华大学 二零一五年十一月

第1章总则 1.1 项目背景 大路工业园区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大路镇,于2005年启动规划建设,2010年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详细规划(2010-2020年)》中重点推动建设的大路—托克托—清水河工业集中区。内蒙古环科园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依据《准格尔旗薛家湾镇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大路区说明》(鄂府[2013]240号)和《准格尔旗大路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内发改产业字[2013]406号),于2012年12月编制完成《大路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通过环境保护厅组织的技术审查(内环字[2014]18号)。 2014年,园区管委会委托内蒙古城市规划市政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内蒙古大路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4-2030年)》,取得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批复(鄂府发[2015]35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及《关于加强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关工作的通知》的有关规定,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开发区和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各类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等产业园区,在新建、改造、升级时均应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编制开发建设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为此,园区管委会委托清华大学承担内蒙古大路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清华大学在资料分析研究、现场踏勘、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内蒙古大路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4-2030年)环境影响报告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