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肥包河工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模板】

合肥包河工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模板】

合肥包河工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模板】
合肥包河工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模板】

合肥包河工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

(2014-2020年)

说明书

包河工业园区管委会

**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4.10

目录

第一章总则 (5)

1.1园区设立及审批过程 (5)

1.2 规划依据 (5)

1.3 规划范围 (6)

1.4 规划期限 (6)

1.5 规划背景 (6)

第二章规划编制的必要性、可行性 (15)

2.1 扩区的必要性 (15)

2.2 扩区的基础——自然条件 (16)

2.3 扩区的基础——经济发展概况 (17)

2.4 扩区的基础——现状建设情况 (18)

2.5 扩区的基础——现状人口统计 (20)

2.6 扩区的基础——现状道路情况 (20)

2.7 扩区的基础——现状教育资源情况 (21)

2.8 扩区的基础——现状重大项目分布情况 (22)

2.9 扩区的符合性检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23)

2.10 扩区的符合性检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24)

2.11 扩区的符合性检查——《包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25)

第三章上位规划及相关规划 (25)

第四章总体发展思路 (35)

4.1 发展条件分析 (35)

4.2 规划核心任务 (38)

4.3 规划指导思想 (41)

4.4 规划原则 (41)

4.5 规划定位 (41)

4.6 发展目标 (42)

4.7 发展规模 (44)

4.8 实现途径 (46)

第五章产业发展规划 (46)

5.1 **市产业发展 (46)

5.2 包河工业园区产业发展现状 (49)

5.3 包河工业园区产业定位 (50)

5.4 产业发展策略 (50)

5.5 产业提升发展策略 (56)

5.6 主导产业发展 (61)

5.7 其他产业发展 (62)

5.8 限制发展项目 (63)

5.9 禁止发展项目 (63)

5.10 入区行业控制建议表 (64)

第六章区域协调发展 (65)

6.1 空间融合,引导功能梯度分布 (65)

6.2 交通融合,构建低碳交通体系 (67)

6.3 生态融合,构建绿色本底空间 (69)

第七章空间布局规划 (70)

7.1 紧凑城市理念 (70)

7.2 总体空间布局 (71)

7.3 居住用地和住房建设规划 (73)

7.4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规划 (75)

7.5 工业用地布局规划 (83)

7.6 地下空间利用规划 (83)

7.7 包河工业园区建设用地构成 (86)

7.8 包河工业园区工业用地比例 (87)

第八章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88)

8.1 交通发展目标 (88)

8.2 交通发展策略 (88)

8.3 对外交通规划 (89)

8.4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89)

第九章市政工程规划 (100)

9.1 城市市政工程发展趋势 (100)

9.2 给水工程规划 (101)

9.3 排水工程规划 (102)

9.4 供电工程规划 (107)

9.5 电信工程规划 (109)

9.6 燃气工程规划 (110)

9.7 环卫设施规划 (113)

9.8. 供热设施规划 (116)

9.9 管线综合规划 (117)

9.10 竖向工程规划 (119)

第十章综合防灾规划 (121)

10.1 消防规划 (121)

10.2 防洪规划 (122)

10.3 人防规划 (123)

10.4 抗震规划 (124)

第十一章绿地系统规划 (126)

11.1 绿化空间布局规划 (126)

11.2 生态导控体系规划 (130)

第十二章环境保护规划 (132)

12.1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32)

12.2 环境保护目标 (132)

12.3 环境功能区划 (133)

12.4 环境保护策略 (133)

第十三章空间管制规划 (136)

13.1 “四区”划定与空间管制 (136)

13.2 “四区”分区管制要求 (136)

13.3 城市红线管制 (137)

13.4 城市绿线管制 (138)

13.5 城市蓝线管制 (139)

13.6 城市黄线管制 (139)

第十四章规划实施保障 (140)

14.1 打造平台 (140)

14.2 体制机制创新 (141)

14.3 组织实施 (142)

第一章总则

1.1园区设立及审批过程

包河工业园区是**市四大城区工业园区之一,2002年9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筹建包河工业园区。

2006年2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包河工业区升级为省级开发区,核准面积6.18 km2。

2013年9月,包河工业区启动开发区扩区工作;

2014年5月,经安徽省发改委批准,包河工业区核准面积由6.18平方公里扩大为17.05平方公里。

为推进包河工业区工业转型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工业产业布局,实现城区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产城融合”发展战略,特编制《合肥包河工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2014-2020年)》

1.2 规划依据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5)《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城市黄线管理办法》

(6)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

地方有关规划、技术规范:

(1)《安徽开发园区总体发展规划编制大纲》

(2)《**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8年版)

(3)《**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管理规定》

(4)《**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5)《**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20年)》

(6)《**市“1331”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7)《**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8)《**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9)**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加强土地管理进一步做好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意见的通知(合政〔2014〕31号)

(10)《合肥工业用地规划导则》

(11)包河工业园区近3年工作报告

1.3 规划范围

北到绕城高速,西到包河大道,东到**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边界,南到锦绣大道,面积约17.05平方公里。

1.4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的期限确定为:2014年~2020年;

1.5 规划背景

1.5.1 **市政府出台《关于印发加快中心城区工业优化布局转型发展意见的通知》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市十次党代会中提出“中心城

区要成为全省‘首善之区’和辐射源,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型业态,进一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服务功能完善和管理水平提升”的具体要求。

2012年,**市政府出台《关于印发加快中心城区工业优化布局转型发展意见的通知》(合政〔2012〕24号),要求位于城市建成区的合肥包河工业园区等工业园区,要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发展和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优化工业产业布局为抓手,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重点,大力实施“产城融合”发展战略,实现城区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良性互动,将中心城区建设成为新型都市工业集聚、现代服务业主导、高品质生态宜居的全省“首善之区”和辐射源。

2012年4月16日,吴存荣书记在**区调研时讲话指出:“将**区建设成为安徽省最美、最现代化的首善之区,在全市“新跨越、进十强”中发挥领头羊作用,大力推动工业园区转型、现代服务业升级”。

在此背景下,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包河工业园区积极响应和落实市委、市政府高层领导举措,将加快转型发展和调整产业结构进程作为园区发展的第一要务,在发展中不断融入区域发展格局,向着“产业特区、生态新区、和谐城区”目标不断奋斗。

为此,以合政〔2012〕24号文件精神、吴存荣书记10月17日讲话精神为指引,工业区管委会在包河工业园区30平方公里范围内谋划转型升级,并委托**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市包河工业园区(BH11、BH12、BH13、BH15、BH16)单元规划》,开展本次规划编制工作,为园区各项建设活动树立服务转型的发展目标,指导园区社会事业、招商引资、基础建设等工作有序开展。

1.5.2 “十八大”新思想

(1)五位一体

早在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这一“三位一体”总体布局从党的十三大一直延续到十六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总体布局拓展为“四位一体”,增加了社会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又拓展为“五位一体”。

党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而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

阶段。

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之后,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这是顺应人民群众期待的发展。“开着宝马喝污水,是对现代化的极大讽刺。”当前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之一是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由环境恶化引发的种种污染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影响社会和谐安定的重大因素之一。以污染环境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增长没有前途,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包河工业园区未来的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才有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持续。

(2)四化同步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基于对“四化”的重要性、关联度和存在问题的科学分析作出的战略决策。

第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我国正处于“四化”深入发展中。“四化”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只有工业化和城镇化这两个“轮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才能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需要相互协调。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都是农村、农业发展的路径和手段,相互依托,相互促进。仅仅依靠城镇化,忽视农业现代化,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而且容易导致农业萎缩和引发“城市病”。

第二,我国“四化”存在融合不够、互动不足、协调不力的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四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协调性不断增强。但是,按照同步发展的更高要求,还存在明显缺陷,主要表现:一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够。二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不足。三是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不力,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

第三,促进“四化”同步发展。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二是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三是推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1.5.3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型”指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城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

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是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与传统提法比较,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粗放式用地、用能,提出新型城镇化后必须从思想上明确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之路的重要性;过去我们主要依靠中心城市带动,提出新型城镇化后更应该强调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配合发展的必然性。

目前安徽省政府正在研究制定《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省实施方案》,按照该方案的初步设想,安徽省将把提升城镇化质量放在首位,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

原则为“产城一体、宜居宜业、功能完善、生态优美”,坚持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充分就业、集聚人口四大功能协调推进,实现土地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四化同步”,力争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0%,到2030年城镇化率达到70%。

1.5.4 经济发展方式全面转型

(1)低碳化发展指引城市建设

所谓低碳,就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发展形态。从这个角度来说,低碳发展与我国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

发展低碳经济与中国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一致,符合中国当前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

2009年10月20日,《中国城市“十二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正式公布,报告指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内涵发展”战略期,战略性新兴产业或将成为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切入点。低碳将引领城市发展,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产业转型、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的重要举措。

构建低碳生态城市逐渐成为我国各城市热切期望发展的新方向。自2008年1月,国家发改委和WWF(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ldlife Found)共同选定上海和保定作为低碳城市项目试点城市,标志着低碳城市建设在我国正式起步;同年,在首届中国和谐城市论坛上,“低碳城市”首次成为国内高规格会议主题。至2010年,杭州、大连、成都、青岛、珠海、威海、吉林、黄山、烟台、南昌、赣州、无锡等城市高度重视“低碳城市”新理念并开始探索实践。随后,珠海、吉林率先申请建立低碳经济示范区,杭州表示要在全国率先建设低碳产业和低碳城市,并着手规划建设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目前上海积极筹办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低碳世博”是本届世博会的重要理念之一,上海将以筹办世博会为契机,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努力实现上**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同时“低碳”成为2010年两会的主题。2010年3月,九三学社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交的"关于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提案"已经被列为政协一号提案。发展低碳经济与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契合,这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或重要的技术选择),发展低碳经济为我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一个重要抓手。

从2009年开始,国内各大城市纷纷将“生态、低碳”等目标作为城市发展始终坚持的价值观之一,开展了广泛的城市建设与实践活动。从各地生态城市的建设来看,天津生态城已经是一个典范,这是两国总理亲自签署的,必须是把它做成一个引领中国城市发展的先锋城市。唐山曹妃甸生态城正在迅猛崛起,它以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和城市改造紧密的结合;长沙大河西是以一个老的工业基地怎样建设一个新的生态城市;合肥湖滨新城,在比较敏感的地区如何建设人和水和谐相处的城市。

住建部仇保兴副部长提出,践行“生态文明”必须从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产业三方面入手,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绿色产业不仅是指低碳、低排放的工业产业,更重要的是指第三产业。

因此,从低碳减排的城市发展角度来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高附加值的都市型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城市低碳化发展的大方向,也是最终实现生态文明城市的必由之路。因此,包河工业园区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上述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促进园区整体转型,

一方面也是符合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

(2)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迎来空前发展机遇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9月21日至22日召开的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中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对我国经济发展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全球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都会伴随着科技的新突破,进而推动产业革命,催生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选择新兴战略性产业,要兼顾一、二、三产业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规划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发展规模和建设时序,在最有基础、最优条件的领域率先突破。

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决定》指出,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包河工业园现阶段将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

(3)**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着眼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又着眼于未来可持续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决策,紧密结合安徽实际,进行了具体部署。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敏锐感知机遇、主动抓住机遇,充分用好机遇,进行了率先探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走上了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路。

合肥坚持把中央的决策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具体化,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基础,提出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公共安全“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年来,合肥坚持环境战略,政府效能、投资环境大为改观,城市软实力明显增强。催生出投资“洼地”,引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扎堆合肥,京东方、联想、晶澳、海润、赛维LDK、熔安、友达光电、杰事杰、安利等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先后落户。据统计,2011年,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实现产值1331.9亿元,增长75.9%,总量占全省的32.2%,近三分之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俨然成为合肥新的城市名片。截止目前,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投产的企业累计达到388家,占全省总数近四分之一,2011年,实现增加值373.7亿元,占GDP比重超过10%,成为推动合肥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给工业经济加速崛起注入强劲动力。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规模均居全省前列,新型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产业确立了在全国领先的优势。

(4)**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冠全国

合肥是全国公共领域和私人应用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双试点”的6个城市之一。在“双试点”工作开展过程中,合肥顺应市场经济规律,把推广应用与商业模式创新有效地结合起来,虽然时间不长,但在公共领域,不仅是开通国内首条纯电动公交线路的城市,也是国内目前推广纯电动公交车最多的城市。2011年**市新能源汽车产值约80亿元,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截至2012年9月,全市共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2299辆,总量名列全国前茅,其中纯电动客车和纯电动轿车领域推广总量排名全国试点城市第一。

为促进**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安凯客车集团企业拟在包河工业园区投资建设安凯6000辆新能源汽车扩建、关键动力总成制造研发一体化项目,项目主要建设1栋国家级新能源客车研发中心,以及6栋生产厂房,其中厂房主要用于新能源客车生产线、新能源汽车关键动力总成生产线。该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6000辆新能源客车整车、12000套客车关键动力总成、********套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动力总成的生产能力,预计可实现年产值80亿元,年上缴税收3亿元,将能研发24款纯电动客车和混合动力客车。

从工业园区长远的发展来看,积极培育和构筑具有长远竞争力的产业结构是工业园区发展的根本。因此,包河工业园区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引入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高低有序、互为促进”的产业结构,是包河工业园区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考虑到包河工业园区区自身的产业基础,以及依托未来高铁片区的信息流、滨湖CBD 的创意流以及骆岗片区的人才汇集的独特区位优势,园区未来应当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核心之一。借助国家、省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在**市四个城区工业园区中率先开展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

2011年**市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单位(亿元,%):

1.5.6大湖名城创新高地

从改革开放以来,受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影响。安徽省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几经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的“三区一中心”,到90年代以后的“皖江开发开放战略”和“一线(皖江)两点(合肥、黄山)”,再到2006年安徽省“十一五”规划特别提出的省会经济圈、“马芜铜宜”沿**市群、“两淮一蚌”沿淮城市群建设。整体来看,安徽经济发展重心逐渐从沿江发展到重视合肥省会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合肥经济地位从边缘逐渐到极化。

随着安徽省区域发展思路的逐步调整,**市作为全省发展核心城市的战略地位开始凸显。国家、省相关政策以及大项目机遇频出,今后一个时期,成为**市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期,也是**市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大体量,建设区域范围内具有影响力中心城市的黄金时期。

(1)城市目标升级,“十二五”时期建设长三角第四极

2010年9月19日,安徽省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明确提出,“合肥要放眼全国,进一步提升标杆,做大体量,加快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独具魅力、创新发展、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努力成为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已成为合肥新时期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和主攻方向,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安徽省委在《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合肥要“加快建设充满活力、独具魅力、创新发展、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努力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明确了**市在新时期的战略定位。

(2)城市空间扩容,由“滨湖”时代走向“拥湖”时代

2011年7月,国务院向安徽省下发《国务院关于同意安徽省撤销地级**市及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安徽省撤销地级**市及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原本所辖的一区四县行政区划进行相应调整,分别划归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管辖。经过调整,**市辖4区(**区、**区、**区、**区)、1市(县级**市)、4县(**县、**县、**县、**县)。行政区划调整之后,**市土地面积增加4378平方公里,达到11433平方公里,占全省比重从5.1%提高到8.2%;户籍人口增加207万,达到702万人,占全省比重从7.2%提高到10.3%,常住人口达到745.7

万人。

这一重大战略举措将赋予合肥新的历史使命。作为长三角门户型交通枢纽城市、水绿交融的历史名城和唯一拥有大湖的省会都市,合肥将从一个新兴的工业经济强市,向长三角继沪宁杭之后的中心城市迈进。

未来合肥将围绕“巢湖”和“创新”两大特色跻身国内一流城市。打好“巢湖牌”,即以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为龙头,坚持城湖共生、生态宜居的理念,更加注重巢湖治理与保护,为治理大型湖泊探出一条新路,打造“生态安徽”的重要支点;打好“创新牌”,以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项目为重点,加快合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结构调整,支撑转型发展。

合肥由此进入“拥湖联江”的新时代。城市的容量和人口规模都会有比较大的提升,向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巢湖流域治理、有利于全面提升产业转移水平,培育引领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3)城市建设不断向南拓展

吴存荣书记在**市十次党代会上明确指出:**市要坚持走高起点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之路,全力推进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建设。按照建设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的要求,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统筹空间资源配置利用,以前瞻性的规划引领城市建设与发展。按照“生态优先、中心提升、组团拓展、区域协同、特色彰显”的思路,构建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框架。

明确要求中心城区要成为全省“首善之区”和辐射源,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型业态,进一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服务功能完善和管理水平提升;滨湖新区要进一步拓展建设、提升品质、彰显特色,成为新区开发建设的示范区、展示城市形象的新窗口;四大开发区要成为工业发展的主引擎、创新发展的新高地;五县市要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战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典范。

根据党代会报告精神,在**市新一轮空间战略规划中提出,将继续推进**区商业商务等业态的聚集和环境塑造;不断加快高铁机场片区的功能整合与新型产业的聚集和功能拓展;坚持推进滨湖新区六大中心建设和省级行政办公职能的入驻。构建由**区5平方公里——高铁机场片区——滨湖核心区CBD的城市南北轴线,即**市新城商务带,将汇集全省、全市的优势产业资源以及高端服务业项目入驻。是包河工业园区发展的重要外部机遇。

(4)工业产业向两翼集中

日前结束的《**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规划》为**

市今后的城市空间发展方向提供了指引。在多家规划方案中,都体现了未来**市城市空间“两翼拓展、拥湖连江”的发展趋势,并围绕巢湖构建新型城镇体系结构。

两翼拓展是指产业空间形成东北和西南两翼。东北部产业翼是以新站区为主力,涵盖庐阳产业园、双凤工业园、瑶海工业园、包河工业园区和肥东循环经济园的东北部工业走廊,全力建设新兴平板显示产业、新能源产业、都市型工业以及循环经济产业等;西南部产业翼是以高新技术开发区、包河工业园为主体、辐射周边包河工业园、其它工业园区的工业走廊,全力打造成为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汽车、家电等优势产业基地。

**市中心城区工业园区概况单位(平方公里):

第二章规划编制的必要性、可行性

2.1 扩区的必要性

扩区建设包河工业园区,是抢抓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等一系列历史性机遇的重大举措,是大力实施““双轮驱动、园城并建、开放创新、生态优先”四大战略的需要,是努力建设经济繁荣、城乡和谐、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幸福包河,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2.1.1 外因

包河工业区地处“城区—高铁片区—滨湖新区”城市重点发展轴线上。近年来,随着滨湖新区建设逐渐成熟以及高铁站、集装箱码头等城市重要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包河工业区的未来发展走向得到了各方关注。

2012年,**市政府出台《关于印发加快中心城区工业优化布局转型发展意见的通知》(合政〔2012〕24号),要求合肥包河工业园区,要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发展,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优化工业产业布局为抓手,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重点,大力实施“产城融合”发展战略,实现城区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良性互动,将中心城区建设成为新型都市工业集聚、现代服务业主导、高品质生态宜居的全省“首善之区”和辐射源。

但目前,园区原核准的6.1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已经完成97.78%的建设任务,如若在现有的基础上开展工业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将会出现难度大、见效慢、社会矛盾突出等诸多问题。

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包河工业区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整合多方资源,通过寻求空间上的拓展、产业上的提升、内涵上的挖掘,走出一条“以空间引产业、以产业促转型、以转型带发展”的实施路径。当前,实施这一发展路径的首要任务就是进行工业区扩区。

因此,包河工业区实施扩区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2.1.2 内因

包河工业区始建于2002年,由于受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原核准范围内的工业企业主要以小微企业为主,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十分有限。

近年来,**区借助包河工业区的发展平台,在原核准范围之外,引入了整车制造、航空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一批高附加值产业项目,无论从产业结构、产业链形

成、投入产出效益都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提升综合效益,实现资源整合促发展、产业转型创特色的目标,包河工业区必须将优势产业集群纳入到工业区核准范围内,实施扩区发展。

目前,原审批6.18平方公里范围内已无地可用,急需进一步拓展。北侧为淝河镇用地,目前尚有大量为建设用地,是本次扩区的方向之一;东侧为包河工业园建成区;南淝河以西及十五里河以北区域有发展空间,是本次扩区的主体方向,唯有向南部拓展,规划以《**市总体规划(2013-2020)》和《**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为依据,北到高速,南到十五里河,东到南淝河发展,促进包河工业园区快速发展。

2.2 扩区的基础——自然条件

1、气象与气候

包河工业园区所属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日照期长。春季,冷暖空气活动频繁,天气多变,风雨较多。夏季,常受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东南气流影响,气压低,温度高,降水多。秋季,雨水少,日夜温差大,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气压高,雨雪少,盛行东北风。

年平均气温15.7℃,夏季最高气温在30℃-38℃之间,极端为41℃。冬季最低气温在零下5℃-10℃之间,极端为零下20.6℃。最大积雪深度45cm。平均无霜期227天。年平均降水量1000.1毫米,最小年降水量573毫米,最大年降水量1541.9毫米。

2、地形地貌

(1) 高程分析

园区地处江淮平原地区,地质构造为及第三纪红砂岩,少数为侏罗纪红砂岩,粉砂岩组成,地表为上更新统冲积供积粘土,土壤承载力在2.5~3.5千克/平方厘米,地下基岩埋深10~15米。

总体来看,园区地形呈现为“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岗冲相间,有3条较大的冲沟。园区地形较为规整,有利于排水顺畅。高程分布于3.5~35.5米之间,园区东部及**区域位于南淝河、十五里河百年一遇洪水线范围内。需要通过工程措施进行解决。

(3)坡度分析

园区内整体坡度变化较小,从坡度分区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坡度5%以下的用地占建设用地的95.36%,平坦开阔。属于城市建设适宜区,这种地形为区内的大面积开发提供了良好

的环境,有助于园区建设成本的节约。

(4)坡向分析

园区场地坡度变化较小,兼之园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此坡向对于建设的选址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但对于污水、雨水的分区组织排放具有一定的影响。

3、水系分布

园区临近十五里河、南淝河,两大水系贯穿整个规划范围,东部与南部地区湿地资源丰富,造就了规划区优良的生态本底基础。

2.3 扩区的基础——经济发展概况

1、招商引资。1-12月,完成75.62亿元(市里认定109.34亿元),占全年任

务130.37%;完成境外到位资金7249万美元(市里认定7084万美元),占全年任

务120.8%;完成大项目5个(市里认定8个),占全年任务167%。

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2月份完成235.1亿元,同比增长10.57%,占全年任务100.5%。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2月份完成139.17亿元,同比增长39.5%,占全年任务100.13%。

4、工业投资。1-12月份完成77.78亿元,同比增长13.2%,占全年任务103.71%。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月份完成108.82亿元,同比增长46.17%,占全年任务112.53%,超额完成全年考核目标任务12.53%。

6、进出口总额。11月份完成113万美元。1-11月份完成11818万美元,占全年任务94.92%。

7、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12月份完成65.15亿元,同比增长24.26%,占全年任务112.91%,超额完成全年考核目标任务12.91%。

2.4 扩区的基础——现状建设情况

本次规划用地约17.05平方公里,其中位于包河大道以东、312国道以南、南淝河大道以西、花园大道以北基本建成,是包河工业园区(骆岗街道)工业发展的集中区域。花园大道以南地区、南淝河大道以东地区现状主要以农村用地特征为主,少量分布城市公共服务设

施、基础设施用地。

根据园区现状用地统计调查:

(1)现状居住用地

现状城市居住用地约128.72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9.96%,现状城市居住用地主要位于繁华大道两侧,主要为现状包河苑、包河花园、华阳置业、华盛房产等小区。

(2)现状商业及公共服务用地

现状商业及公共服务用地约9.26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0.72%,现状两类用地主要位于繁华大道、北京路及花园大道沿线,主要为商业服务、包河工业园区管委会、特警基地等用地。

(3)现状工业用地

现状工业用地约779.22公顷,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60.29%,现状工业用地主要位于包河大道以东、花园大道以北地区。

城乡用地汇总表

城市建设用地结构表

2.5 扩区的基础——现状人口统计

现状规划范围内主要包括骆岗街道7个社居(村)。规划范围内常住人口总数约为50555人。人口构成中既有城镇居民,也包括农村居住人口。人口构成较为复杂,农村地区居民居住条件较差。

规划范围内人口普查各普查区相关数据一览表

2.6 扩区的基础——现状道路情况

现状基本形成以包河大道、南淝河大道两大快速路和繁华大道、花园大道两大主干道为骨架的道路系统。上述道路围合地区内道路系统基本建成,上海路以西区域道路间距

250~300之间;以东区域道路间距500~800之间。建成区城市道路总长约71.48公里,道路网密度为5.76km/km2,满足国标《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中关于城市道路系统密度的要求。

与**市其它三个城区工业园区相比,包河工业园区的道路建设最为完善,道路网密度适宜,为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空间结构。

园区现状道路一览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