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战略

第三章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战略

第三章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战略
第三章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战略

第三章跨国公司经营管理战略

第一节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的战略类型

一、珀尔马特的EPRG架构

1969年,珀尔马特(Perlmutter)首创EPRG体系。

该体系将企业的国际营销战略分为四类,即:E (Ethnocentrism)——本国中心主义;P (Polycentricism)——多中心主义:R (Regiocentrism)——地区中心主义;G (Geocentrism)——全球中心主义。

(一)母国导向战略

以母国或母公司的利益与文化价值标准作为决策的根本指导思想。

(二)东道国导向战略

战略重心在于更好地适应东道国的环境,更注重东道国的反应。

(三)区域导向战略

战略重心是兼顾区域内同系子公司的一体化以

及各个东道国的反应,尽可能在区域内各子公司的利益与东道国利益之间取得妥协与平衡。

(四)全球导向战略

全球导向战略是将全球视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获取最佳的资源并在全世界销售产品。

二、BG(Bartlett 与Ghoshal)和希尔的跨国公司战略分类法

(一)BG跨国公司战略分类法

1、多国组织(Multinational)。

管理程序靠非正式的私人协调及简单的财务控制系统,主要的管理心态是视世界据点为一连串位于不同国家的独立事业。

2、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

这种组织更需要仰赖母公司的新产品、管理程序及各种观念,母公司大量运用正式制度与控制来加强总部与分支机构间的联系。

3、全球组织(Global)。该类组织实施资产、资源和责任中央集权化,海外分支机构的角色只限于销售和服务,也可能在当地设装配工厂。

4、跨国组织(Transnational)。

追求效率不是目的,而是全球竞争手段。

跨国组织的做法是将总部和各国子公司的资源放在一起,然后才开发出一套世界性的战略规划。

(二)希尔跨国公司战略分类法

1、国际战略(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国际战略就是提供给所有国家的顾客以标准化的产品。海外子公司仅对授权产品作些许修正,以符合当地的偏好和需求。

2、多国本土化战略

(1)含义

多国本土化战略又称多国战略,是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市场,提供更能满足当地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服

务。

(2)与国际战略的比较。

不同之处:要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的市场,提供更能满足当地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相同点:这种战略是将自己国家所开发出来的产品和技能转到国外市场,而且在重要的东道国市场上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3)多国本土化战略的优/劣势

优势:可以将公司的竞争策略同东道国的环境匹配起来。

劣势:

第一,很难跨越国家的边境,利用和转移公司的能力和资源;

第二,不会促进建立一致的统一的竞争优势。

3、全球性战略

主要只追求低成本策略。由某些具有低成本优势的地方生产标准化产品,然后供应全球市场,且仅以有限的修改以适应不同的需求状况。

4、跨国性战略

企业利用以经验为基础的成本效益和位置经济,转移企业内的特异能力,同时要注意当地的相应力。

第二节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

一、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定义及内容

(一)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定义

指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期达到长期总体效益的优化,即在正确战略思想指导下,在科学分析国际经营环境和自身经营条件的基础上,为求得长期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总体、长远的策略。

(二)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内容

在全球战略中,跨国公司

是依据各国对全球化利益的潜在贡献来选择进入国的。

跨国公司将生产标准化的核心产品来满足世界不同的需求。

跨国公司会将价值链活动选定在最适宜这些活动的地区进行。价值链是由一系列不同的价值创造活动组成的,包括生产、销售、研发、人力资本、信息系统。

在全球战略中,跨国公司将统一的营销方法应用于全球市场。

在全球战略中,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的竞争手段也是一致的。即,相同的竞争手段可能同时或连续地被应用于不同的国家。

二、全球战略的优劣势

(一)全球战略的优势

(1)规模经济带来成本下降。

(2)低要素成本使产品成本下降

(3)灵活性可以降低成本

(4)交涉能力的提高也能降低成本。

与其他战略相比,全球战略促使跨国公司将焦点集中在范围更小的产品和计划上,这种集中能够提高产品和计划的质量。

(二)全球战略的劣势

难于适应各东道国的特点,适应各国不同的情况。

三、全球战略的驱动因素

(一)跨国公司经营规模及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大(二)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化

(三)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

第三节跨国公司的成长策略

一、密集型成长策略(Focus Strategy)

是指在原来的业务领域里,加强对原有的产品与市场的开发与渗透来寻求企业未来发展机会的一种发展战略。

这种战略的重点是加强对原有市场的开发或对原有产品的开发。

(一)市场渗透战略(market penetration strategy) 1、含义

是指实现市场逐步扩张的拓展战略。

2、战略核心

●利用现有产品开辟新市场实现渗透;

●向现有市场提供新产品实现渗透。

3、种类

(1)成本领先战略

是通过加强成本控制,使企业总体经营成本处于行业最低水平的战略;

(2)差异化战略

是企业采取的有别于竞争对手经营特色(从产品、品牌、服务方式、发展策略等方面)的战略;

(3)集中化战略是

企业通过集中资源形成专业化优势(服务专业市场或立足某一区域市场等)的战略。

市场渗透战略是一种立足于现有产品,充分开发其市场潜力的企业发展战略,又称为企业最基本的发展战略。

(二)市场开发战略/市场发展战略(Market development strategy)

1、含义

是由现有产品和新市场组合而产生的战略,即企业用现有的产品开辟新的市场领域的战略。

2、途径

(1)在当地发掘潜在顾客,进入新的细分市场;(2)在当地开辟新的营销渠道,包括雇佣新类型的中间商和增加传统类型中间商的数目;

(3)开拓区域外部或国外市场。

(三)产品开发战略(Product development strategy)

1、含义

是指在现有市场上通过改良现有产品或开发新产品来扩大销售量的战略。

2、核心内容

激发顾客新的需求,以高质量的新品种引导消费潮流。

(1)领先型开发战略

企业努力追求产品技术水平和最终用途的新颖性,保持技术上的持续优势和市场竟争中的领先地位。

(2)追随型开发战略

采取这种战略,企业并不抢先研究新产品,而是当市场上出现较好的新产品时,进行仿制并加以改进,迅速占领市场。

(3)替代型开发战略

采取这种战略,企业有偿运用其它单位的研究与开发成果,替代自己研究与开发新产品。

(4)混合型开发战略

(四)综合战略

对上述战略的综合运用。

二、一体化成长战略(Integration Strategy)

又称企业整合战略,是指企业有目的地将相互联系密切的经营活动纳入企业体系中,组成一个统一的经济组织进行全盘控制和调配,以求共同发展的一种战略。

是企业充分利用已有的产品、技术、市场的优势,向经营的深度和广度发展的一种战略。

(一) 纵向一体化成长战略

1、含义

纵向一体化也称垂直一体化成长战略,是指生产或经营过程相互衔接、紧密联系的企业之间实现一体化。

该战略实现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企业内部壮大、与其他企业实现契约式联合(联营)、购并其他企业。

2、分类

(1)后向一体化战略

指企业与供应企业之间的联合。

(2)前向一体化战略

指企业与用户企业之间的联合。

(二)横向一体化成长战略

该战略也称为水平一体化成长战略,是指处于相同行业、生产同类产品或工艺相近的企业实现联合。

其实现方式主要有两种:契约式联合、合并同行业企业。

三、多样化成长战略(Diversification Strategy)(一)含义

又叫多角化成长战略。

指朝多个方向发展新产品和开发多个市场以实现企业发展的战略。

(二)分类

1、同心多样化

指利用企业现有技术和营销力量,发展与现有产品相似的新产品、吸引新顾客的成长战略。

2、水平多样化

指为稳定现有顾客,发展与现有产品有关的新产品的成长战略。

3、复合多样化

这是从与现有的事业领域没有明显关系的产品、市场中寻求成长机会的策略,即企业所开拓的新事业与原有的产品、市场毫无相关之处,所需要的技术、经营方法、销售渠道等必须重新取得。

第四节跨国公司的所有权战略

一、跨国公司所有权战略种类

股权战略的核心是股权参与度(股份拥有的比例)的选择问题。有四种类型:

一是全部控股,即母公司拥有子公司95%以上股份。

二是多数控股,即母公司拥有子公司50-90%股份。

三是对等控股,母公司拥有子公司股权的50%的股份。

四是少数控股,母公司拥有子公司49%以下的股份。

(一)独资经营

1、含义

指由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建立全部拥有股权的子公司。

2、优缺点

(1)优点

●保证国内母公司具有绝对控制权和经营决策

权,可以确保公司整体战略目标的实施;

●还可避免合资企业中的不协调以及塑造未来

市场竞争对手的不利因素。

(2)缺点

①易受东道国政治、经济、文化等不确定国素的影响导致较大的经营风险;

②投资额高且周期长,成本效益差且即期利润少;

③难以掌握当地的人文风俗和设立一套符合当地情况的营运组织和管理制度。

(二)合资经营

1、含义

跨国公司与国外企业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负盈亏的经营方式。

2、合资经营方式的优点和缺点

(1)优点

①更容易进入东道国

②享受某些优惠和待遇

③利用合伙者的公共关系

④没有或较少投入资金

⑤具有稳定的销售市场

(2)缺点

①与当地企业的冲突

②不考虑长期利润或成本问题

③专有信息泄露的风险

④合资企业的控制问题

二、跨国公司所有权战略的决定因素

(一)内部因素

1、企业的竞争优势

企业的竞争优势体现在产品、技术、成本、管理及市场营销等方面。

2、对控制权的要求

3、抗风险的能力

4、跨国经营经验

(二)外部环境

1、母国与东道国的文化差异

2、东道国对外资的政策和法律。

此外,跨国公司最高决策者的偏好、管理风格、东道国的人员素质、东道国是否有适宜的合作伙伴等众多因素,对所有权战略的选择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五节跨国公司的市场战略

一、市场竞争战略

(一)市场领导者战略

由美国市场营销学权威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的市场营销战略,指为保持市场的优势和最大的份额,市场领导者所采取保护自己的防御战略。

市场领导者战略具体包括:

1.侧翼防御。

即企业运用保护自己的薄弱环节或者作为必要时反攻的出击基地。

2.阵地防御。

即在企业周围建立牢固的守卫工事。努力开拓市场规模,为产品寻找新用户、新用途和更多的使用。

3.先发制人的防御。

在对手发动攻击前,先向他们进攻,挫败他们。

4.收缩防御。

在战线拉得太长、力量分散的情况下,大企业进行有计划的收缩,但并不放弃市场,而只是放弃较弱的领域,重新分配力量去加强保卫领域的能力。

5.运动防御。

通过市场拓宽和市场多样化把防御范围扩大到新的领域,并使这些领域作为将来防卫和进攻的中心,既能经受得住竞争对手的连续攻击,又能发起报复性回击。

6.反击或防御。

在面临竞争对手的商品削价、促销闪电战、产品改进或销售地区被入侵时,正面回击进攻者的矛头,或者向进攻者侧翼包抄,或者开展一场钳形运动,去切断进攻者的队伍同其活动基地的联系。

(二)市场挑战者战略(Market Challenger)

市场挑战者是指那些相当于市场领先者来说在行业中处子第二、第三和以后位次的企业。

包括:

1、正面进攻

市场挑战者集中优势兵力向竞争对手的主要市场阵地正面发动进攻,即进攻竞争对手的强项而不是它的弱点。

2、侧翼进攻

市场挑战者集中优势力量攻击竞争对手的弱点。

具体可采取两种策略:

(1)地理性侧翼进攻。

即在某一地理范围内针对竞争者力量薄弱的地区市场发动进攻。

跨国公司发展新趋势及其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概要

跨国公司发展新趋势及其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最近十多年,在经济全球化潮流推动下,全球范围内企业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Corporations)向全球公司(GlobalCorporations)的转型。按照联合国有关机构的定义,简要地说,跨国公司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建立分支机构,由母公司统筹决策和控制,从事跨国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实体。全球公司则是跨国公司全球化发展的新阶段。与一般跨国公司相比,全球公司的全球化程度大大提高,其跨国指数(海外资产、海外销售和海外雇员与总资产、总销售和总雇员的比例)超过50%。由于主要收入、主要资产均来自海外,全球公司发展战略、管理结构和理念文化与一般跨国公司相比更注重全球,形成了全球经营的思维模式和经营模式。 从跨国经营向全球经营的战略转变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政治、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全球范围内企业竞争的环境。冷战结束后两个对立的阵营不复存在,真正的全球市场开始出现。面对迅速形成的全球市场以及经济全球化潮流,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调整企业发展战略。他们从过去以母国为中心的跨国经营转向全球经营,迅速进入和占领正在形成的全球市场。他们吸纳整合全球各国或各地区的各种最优资源,包括资金、市场、原材料、技术、人才,打造全球产业链,以全球资源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 战略调整之一,从跨国经营转向全球经营。随着全球市场的出现,跨国公司首先把营销及服务网点撒向全球。随后把制造组装业务转移到新兴市场或者最适宜加工组装的地区。无论是主动发起还是被动应对别人的全球市场挑战,跨国公司都不得不根据全球市场制定全球战略,从而保持现有竞争优势和开发新的竞争优势。全球经营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常态。 战略调整之二,打造全球产业链。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设置营销服务、制造组装、研发设计等中心,形成了全球产业链。随着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对外开放以及90年代东欧和俄国经济体制转型,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制造组装业务转移到这些资源和劳动力低成本的国家,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建立制造组装基地。在低成本国家建立制造基地极大地降低了产品成本,提高了跨国公司的竞争力。随着制造业务的转移,跨国公司也开始把研发设计业务向全球转移。近年来,跨国公司研发出现了从国内到国外,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通过在全球范围设立营销服务、制造组装和研发设计中心,跨国公司建立了自己的全球产业链。现代市场竞争已经从单一企业间点对点的竞争上升到产业链的竞争。因此,跨国公司建立全球产业链对于其参与全球竞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战略调整之三,通过外包吸纳整合全球人力资源。由于全球市场迅速形成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考点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 题型设计:名词解释4*5 多选10*2 简答2*10 论述3*6 案例22 一、名词解释 1.本土化经营战略: 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在东道国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活动中,为迅速适应东道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环境,淡化企业的母国色彩,在人员、资金、产品零部件的来源、技术开发等方面都实施当地化策略,使其成为地道的当地公司。 2.结构性标准:跨国公司就是从事跨国界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实体。基本标准是: (1)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实体所组成; (2)在统一的决策体系下,拥有共同战略和相关政策; (3)它的各个经济实体通过股权或其他方式相互联系,它的一个或多个经济实体能够对其他实体施加有效的影响。特别是各个经济实体之间能够共享知识、资源、信息,并且需要共同承担责任和风险。3.特许经营:是指特许方在协议期限内将其所有商标、商号、产品专利、专有技术和经营方式等资产以特许权的形式授予被特许者,在指定区域内使用的经营方式。特许经营是一种资产使用权的有偿转让。 4.交钥匙项目:是通过签订成套设备买卖合同 ,合同执行完毕,用户企业得到即可开工生产的工厂“钥匙”,直接进入正常生产状态。

5.内部化理论:是指市场不完全并非规模经济、寡占行为、贸易保护主义和政府干预所致,而是由于外部市场失效导致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和管理技术等知识产品的交易在企业内部市场进行。 6.跨国化指数:以该跨国公司的海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海外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率和海外雇员占总雇员人数的比率三项指标的平衡数计算出来的。 7.折衷理论:又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通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能够利用的是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只有当企业同时具备这三种优势时,才完全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 8.许可证贸易:是指跨国公司在获得一定收益的情况下,授权东道国企业使用某种工业产权或技术。许可证贸易涉及的工业产权和技术通常包括专利、商标、专有技术或专门知识等内容。 9.跨国战略联盟:又称国际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国公司为实现某一战略目标而建立的合伙关系。 10.对外直接投资:指跨国公司为了取得东道国企业经营管理上的控制权而输出资金、技术、管理技能等不同形式的资产或要素的经济行为。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理论中,(ACD)项属于跨国公司理论。 A、垄断优势理论 B、寡占反应理论 C、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D、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 ABC )。重点 A、企业有高于其他国家企业的垄断优势, 如技术知识优势 B、企业通过内部市场来扩大对这些优势的利用比出售或出租给外国公司更有利 C、企业在东道国结合当地要素投入来利用其拥有垄断优势比利用母国要素投入

最新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参考答案答案

参考答案 1、跨国公司对世界、对母国、对东道国的影响? 1.对整个世界的影响 (1)跨国公司推动资本、技术、人员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组合,提高了资源 配置的效率; (2)跨国公司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 (3)跨国公司提高消费者的生活品质; (4)跨国公司推动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 (5)跨国公司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并且,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 2.对母国的影响利益:(1)提高技术成果的产出; (2)获取自然资源和原材料;(3)获取创造性资产; (4) 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危害:(1)加快成熟产业的衰退,可能造成产业空心化; (2)可能加剧本国的失业。 3.对东道国的影响: 利益:(1)获得建设资金; (2)有助于接触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3)解决就业问题; (4)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危害:(1)加剧污染; (2)自然资源可能被掠夺性开发;(3)危害产业安全。 2、跨国公司管理与国内公司管理有何联系和区别? 1.相同点:自然属性 2.不同点:(1)环境异质性; (2)潜在市场规模更大。 3.垄断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有何理论贡献与不足? 主要观点: (1)竞争市场和特定优势的存在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提; (2)如果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那么,企业没有必要对外直接 投资; (3)如果企业没有特定优势,那么,企业没有能力进行对外直接投资;(4)企业必须依靠特定优势,以克服国外劣势,在东道国取得竞争优势。 贡献:区分了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首次正式地提出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不足:(1)无法完整解释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2)优势的跨国转移经常困难重重。 (3)建立在时间压缩不经济性基础上的能力很难被模仿、移植。(4)具有社会复杂性的资源较难转移、培育。 4、内部化理论的主要观点、理论贡献与不足? 主要观点:中间产品市场上的不完全竞争,是导致企业内部化的根本原因。这些中间产品,

第三章 跨国公司战略管理

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 摘要:本文通过对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策略中标准化和本土化的优劣势比较,探讨了企业应该选择适当的经营战略来满足不同国家、地区市场的特有需求,也就是要走一条标准化与本土差异化相融合的道路,即全球本土化的战略模式,并引发了对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的一些思考。 正文: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世界各国或各地区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将被纳入全球经济之中。全球将形成一个统一的网络化的市场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成为了跨国公司的必然抉择。但针对跨国公司经营策略的选择,一直存在着标准化和本土化(差异化)的争论。前者认为企业选择标准化经营战略可以通过规模经济和经验曲线实现成本的大幅度节约,而后者则认为企业选择本土化经营战略是着眼干满足各国、各地区当地市场所特有的需要。究竟这两种经营策略孰优孰劣?跨国公司在实施全球经营时又该如何选择?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标准化是一种常规的做法 标准化指的是跨国经营的公司在一个国家、地区或全球市场上提供统一的产品。在其他情况相似的条件下,公司通常会选择标准化。有专题研究也表明,公司在海外市场更倾向于经营战略的全部或部分标准化。主要因为采用这种经营策略有如下的好处: 1.获取规模经济,实现价格优势。研发和大批量生产标准化产品会给企业带来产品开发和研究以及制造过程中的规模经济,如果能实现相当程度的规模经济性,则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能降低售价。增强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竞争力和推动世界各地顾客接受该企业的产品。如果企业降低成本和价格同时提高质量,顾客将偏好世界标准化的产品。这种成本的节约不仅表现在生产和研发方面,而且表现在采购、分销、促销、广告和物流等方面。另外,标准化能改善计划和控制,更好地利用人员。从而为管理方面带来规模经济。 2.塑造统一形象,形成世界品牌。采用标准化经营的企业通过设计世界通行而且统一的技术先进、性能功效优良的产品标准。然后为此产品设计一套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不至于与当地文化发生冲突的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采用能被大部分消费群体共同接受的传播媒体,通过周密的CI形象设计,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信息传播和沟通,从视觉。听觉等不同层面对消费者进行刺激,使消费者对产品形成一个统一的、个性鲜明的、难以忘记的品牌形象。从而增加消费者对该品牌的忠诚度。 当然,标准化经营策略忽略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认为全部消费者只存在一种相同的需求,置个性需求于不顾,把那些对公司来说也许是很重要的细分市场抛在一边,这种做法在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潜在的危险。毕竟每个消费者的需求是有天然差别的,特别是在当今这样一个崇尚“个性”和“自我”的时代。标准化经营不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差异需求正是它的致命弱点。 一、本土差异化经营策略的竞争优势 本土化经营是跨国公司根据目标市场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实行的差异化经营战略,采用差异性战略不仅可以满足各个当地市场特定的需求。而且能维持企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赢利。具体来说,

跨国公司战略管理

第二讲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 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概念。“战略”定义的2种方法: 1、规范法:从希腊语的军事首脑一词转化来的。 2、描述性定义:分为预谋战略与实际战略。 一、基于竞争优势的公司战略管理理论 ?美国管理学家戴维·贝赞可给出了公司战略管理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公司战略经济学》)。该框架包括4个问题: ?1、企业边界(boundaries of the firm) ?2、市场与竞争分析(market and competitive analysis) ?3、竞争定位与动态调整(position and dynamics) ?4、内部组织(internal organzation)。 ?其中,2、3两个问题是产业组织理论的应用,而1、4两个方面则是企业组织理论,主要涉及企业的规模、组织以及激励等问题。所有这些问题均涉及到企业的竞争问题,是以竞争为核心的战略分析框架。 (一)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轨迹 ?“企业战略”是企业对发展方向、长期目标及其实现路径的系统认识和统一行动。?企业战略具有三性:长期性、全局性和竞争性。 ?企业的“战略管理”则是企业实施其战略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的活动过程,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最早将战略运用于企业管理的巴纳德(C.I.Barnard)。Barnard在他1938年发表的《经理的职能》中首次将组织理论从企业理论和战略理论中分离出来。但最早提出“企业战略管理”概念的却是安索夫(H.I.Ansoff)。1976年安索夫出版《从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 企业战略管理发展的3个阶段 1、早期战略管理理论 2、战略管理理论的基本形成 SWOT(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矩阵,(优势——劣势——机会 ——威胁矩阵) 3、战略管理理论的深入发展 二、跨国公司战略管理理论 (一)管理哲学与战略控制 珀尔穆特(H.V.Perlmutter) 该理论的核心是强调跨国公司的价值体系、发展沿革、管理方法以及企业文化对公司战略控制有直接影响。 战略控制形式 跨国公司的战略控制形式 ?1、种族中心观:母国处于中心地位,母国的价值观念、管理实践优于国外,以

第三章 跨国公司

第三章跨国公司经营管理战略 第一节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的战略类型 一、珀尔马特的EPRG架构 1969年,珀尔马特(Perlmutter)首创EPRG体系。 该体系将企业的国际营销战略分为四类, 即:E (Ethnocentrism)——本国中心主义; P (Polycentricism)——多中心主义:R(Regiocentrism)——地区中心主义; G(Geocentrism)——全球中心主义。 (1)母国导向战略 以母国或母公司的利益与文化价值标准作为决策的根本指导思想。(二)东道国导向战略 战略重心在于更好地适应东道国的环境,更注重东道国的反应。(三)区域导向战略 战略重心是兼顾区域内同系子公司的一体化以及各个东道国的反应,尽可能在区域内各子公司的利益与东道国利益之间取得妥协与平衡。 (四)全球导向战略 全球导向战略是将全球视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获取最佳的资源并在全世界销售产品。 二、BG(Bartlett 与Ghoshal)和希尔的跨国公司战略分类法 (一)BG跨国公司战略分类法 1、多国组织(Multinational)。 管理程序靠非正式的私人协调及简单的财务控制系统,主要的管理心态是视世界据点为一连串位于不同国家的独立事业。 2、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 这种组织更需要仰赖母公司的新产品、管理程序及各种观念,母公司大量运用正式制度与控制来加强总部与分支机构间的联系。 3、全球组织(Global)。该类组织实施资产、资源和责任中央集权化,海外分支机构的角色只限于销售和服务,也可能在当地设装配工厂。

4、跨国组织(Transnational)。 追求效率不是目的,而是全球竞争手段。 跨国组织的做法是将总部和各国子公司的资源放在一起,然后才开发出一套世界性的战略规划。 (二)希尔跨国公司战略分类法 1、国际战略(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国际战略就是提供给所有国家的顾客以标准化的产品。海外子公司仅对授权产品作些许修正,以符合当地的偏好和需求。 2、多国本土化战略 (1)含义 多国本土化战略又称多国战略,是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市场,提供更能满足当地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2)与国际战略的比较。 不同之处:要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的市场,提供更能满足当地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相同点:这种战略是将自己国家所开发出来的产品和技能转到国外市场,而且在重要的东道国市场上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3)多国本土化战略的优/劣势 优势:可以将公司的竞争策略同东道国的环境匹配起来。 劣势: 第一,很难跨越国家的边境,利用和转移公司的能力和资源; 第二,不会促进建立一致的统一的竞争优势。 3、全球性战略 主要只追求低成本策略。由某些具有低成本优势的地方生产标准化产品,然后供应全球市场,且仅以有限的修改以适应不同的需求状况。 4、跨国性战略 企业利用以经验为基础的成本效益和位置经济,转移企业内的特异能力,同时要注意当地的相应力。 第二节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终极资料

跨国公司:以全球经营为导向,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并能发挥实质性影响,有统一的决策经营机构,其海外经营活动在总体经营业绩中占相当比重的企业,可称之为跨国企业。国际的分类标准:结构标准、经营业绩标准、行为特征标准。 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 (一)投资主体变化趋势: 1、对外直接投资分布很不平衡; 2、经济大区域内部投资不断增强 (二)产业发展趋势 1、经营业务归核化,如IBM放弃电脑硬件制造(外包) 2、投资经营服务化 外包:根据外包对象性质,可将外包分为制造外包和服务外包 根据外包目的地是否在国内,可将外包分为在岸外包和离岸外包 外包趋势:服务外包和离岸外包成为外包发展趋势 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将迅速扩大。跨国公司已经在扩大外包业务范围,非核心业务 的离岸外包将成为大的趋势。 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是主要服务外包输出地, 跨国公司发展新动向 1、全球战略调整: 市场营销全球化;组装制造全球化;研发设计全球化;四是资本运作全球化 2、全球管理结构调整; 3、全球责任调整 跨国公司以其全球战略推动经济一体化发展:跨国公司以其全球竞争战略在世界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和资源,在有利的国家集中生产经营,形成规模经济和经验曲线效益,获得高额利润。实现利益最大化,也客观上推动了全球经济的整合。 产业国际化的特征:产品生产国际化;企业经营的国际化;生产经营的规模化、集中化;市场竞争格局的国际化。 国际宏观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文化与自然环境。 产业环境:产业是某一属性企业的集合,企业活动的中观行业环境,由市场需求、产业结构、产业总体环境与成功关键因素等构成。 波特在《竞争战略》中提出 1、认为每个产业中都存在五种基本竞争力量,即供应商、购买者、替代品、潜在进入者与 现有竞争者五类 2、这五种因素基本决定了一个行业的竞争态势 3、不同行业中这五种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都有所不同 国际投资者分析投资国产业结构,旨在分析该国此行业竞争程度,是否值得进入。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影响跨国进入方式决策内在因素: 1、技术水平; 2、产品周期; 3、产品在母公司战略中所占地位; 4、品牌与广告开支; 5、对外直接投资的固定成本; 6、企业的国际经营经验 外在因素: 1、母国与东道国社会文化的差异; 2、东道国管制; 3、跨国公司和东道国谈判地位的演变。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就业效应表现为“替代效应”与刺激效应“双重影响 替代效应:由于海外投资,导致母国同类工作机会的丧失。刺激效应:海外投资导致的国内就业机会增加。就业效应取决于这两类效应的对比。 一般而言制造业由于是劳动密集型,替代效应大于刺激效应;服务业由于不会产生产品替代,因而这类投资有利于增加母国就业量

孟祥民 跨国公司全球投资经营战略发展态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

跨国公司全球投资经营战略发展态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科技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根本性的新变化: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技术信息化、经济权力从原来的集中于制造厂家向销售商和客户分散等等。这些变革极大地改变了跨国公司的经营环境、竞争规则和创造价值的方式。在上述经营环境巨变的情境下,全球大型跨国公司率先进行了一系列的战略调整与管理改革,从而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和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些著名跨国公司进行的战略调整和变革创新,有助于我国政府和企业更有效地吸引和利用外资. 1、经营业务归核化-中国成为跨国公司非核心业务一个重要外包基地 二战后,许多大型跨国公司为了分散风险,曾普遍采用业务多元化经营战略。但其弊端也逐步显现出来,如摊子过大或不熟悉非相关领域等,导致收益降低,甚至高负债。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企业又纷纷由多元化扩张向有竞争力的主营业务回归,实施归核化战略,其要旨是:把公司的业务归拢到最具竞争优势的行业上;把经营重点放在核心行业价值链上自己优势最大的环节上;强调核心能力的培育、维护和发展。这是跨国公司在外部环境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一种主动选择,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核心主业、提高竞争力而实施的战略转移。可以预计,归核化将成为21世纪初各国大企业或跨国公司的主导型战略。 最近值得注意的一个新趋势是,跨国公司在向中国转移制造业价值制的组装加工环节的基础上,开始把制造业价值链条中的服务环节,如战略咨询与管理、研究开发、产品设计、营销、公共关系、金融服务等转向中国,带剥了外资流向中国。中国入世以来,跨国公司将服务业向我国转移的趋势明显。例如,英国汇丰银行在2002年把地区总部从香港转移到上海并把技术保障中心迁到深圳,把呼叫中心转移到广州和上海。摩托罗拉公司将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给上海对外服务公司,为其进行销售团队的招聘、培训和管理工作。 2、职能与资源配置“全球化”——中国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网络的一个重要结点 马克思曾经指出,资本为最大限度地攫取利润,有一种要超越一切民族和国家疆界的冲动和欲望。近年来,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并不限于个别国家和地区,而是追求全球布点,扩大势力范围。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凭借其巨额资产、庞大的生产规模、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的管理手段,将其触角己伸展至全球的各个角落,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它们的子公司以及分公司等分支机构遍布世界各地,在经营管理上带有明显的“全球战略”特色,即放眼全球资源和市场,把各种职能行为-融资、研究开发、零部件生产、总装、会计、培训等等-安排到能最好地实现公司全盘策略的地方,并实行统一控制,这样创造了企业内部的国际化分工。 对于实行全球战略的公司来说,已逐渐淡化了跨国公司总部区位概念和公司的民族身份。总部可以设在任何一个合适的国家和地区,只是作为一个连接网络内各线路的通信中心。全球化经营战略要求经营者具有宽广视野与胸怀,竭力使本公司融合在东道国里,如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麦克唐纳、福特、菲利浦、索尼等在世界范围中都愿淡化公司的民族身份,在决定投资战略时,他们优先考虑能否有效地利用其全球网络中的人才、资本、技术和自然资源,而不是狭隘的地域观念。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 学习和研究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意义深远 1) 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及其对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跨国公司的发展 状况:几何级增长,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深远 跨国公司与美国 2 )中国现实的需要: 跨国公司在中国: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现实: 课程总体框架 一、跨国公司概述及经营环境分析 1. 跨国公司概述 2. 跨国经营环境分析 1) 影响跨国公司经营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分析 2) 影响跨国公司的其他相关环境分析 二、有关跨国公司的理论 (一)基于国际贸易的跨国公司理论 (二)基于国际投资的跨国公司理论 (三)有关国际金融的跨国公司理论 三、跨国公司管理的核心内容 1. 跨国公司战略管理 2. 跨国公司组织管理 3. 跨国公司生产运营管理 4. 跨国公司营销管理 5. 跨国公司财务管理 6. 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章跨国公司概述 第一节国际商务与跨国公司 一、国际商务 1. 概念:是两国或多国参与的全部商业交易活动的总称。 2. 主体: 3. 国际商务的主要形式: (1)国际贸易的发展(货物和服务贸易): (2)国际投资增长迅猛: A. 国际投资总量增长十分瞩目:82年-590亿,90年-2090亿,03年 -5600亿,04-6120亿,05—9160亿;06-1.2万亿,07-1.83万亿,08-1.45万亿,----2011年-1.24万亿,2012年-1.35万亿,2013年-13500亿 B. 对外投资的格局: C. 中国对外投资迅速增长: 91-3.8 亿; 94-0.6亿; 99-5.9亿;02-11亿;03-28.5亿;04-55.3亿; 05-122.6亿;06-216亿;07-265.1亿;08-559.1亿;09-565;10-680 亿;11年-746.5亿;2012年-878亿;2013—901.7亿;2014年1001.3 亿。存量达8828亿 B. 间接投资的速度大大快于国际直接投资

跨国公司的战略分析

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分析 摘要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2001年中国加入WTO,开启了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大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资本间的流动越来越频繁,跨国公司已经屡见不鲜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迅猛发展,跨国公司作为国际贸易的主体不断为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作出巨大贡献,在“财富500强”中,目前已经有400多家在中国投资,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越来越多的世界级跨国公司看到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纷纷在华投资。而后在华投资的几年中国,国际跨国公司也遭遇到一些困难。特别是近几年来跨国公司也相应的调整了其在华的投资战略,由以前被动的、试探性的投资转为积极主动的战略规划。随着中国投资软硬环境的进一步改善,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开放,跨国公司开始较大规模地对华投资。外商投资遍及制造业、服务业、农业、基础设施等诸多领域。外商投资的结构和质量也不断优化跨国公司纷纷在华设立地区总部,加速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在华本土化趋势加强,在华投资项目去向系统化,加大对中国服务业的投资,趋向独资或合资控股的投资方式并积极开展并购。 关键词: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外资 一、我国引进外资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外资的成绩是非常显著的,尤其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据有关数据表明无论国际经济如何变化,FDI 流量如何波动,我国的FDI一直稳步增长。据统计,2016年1-9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1292家,同比增长12.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090.3亿元人民币(折950.9亿美元),同比增长4.2%。 9月当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54家,同比增长27.9%;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02亿元人民币(折92.1亿美元),同比增长1.2%。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跨国公司经营管理》 关健词:跨国经营基本知识、跨国进入模式、跨国战略联盟、兼并与收购、跨文化管理、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跨国人力资源管理、研发国际化、技术转让等 在全球竞争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跨国经营及其相关联的活动,所有的企业,包括所有经营业务都在国内的企业,也会受国际市场和来自海外的跨国经营企业的影响,经营者迫切需要了解跨国经营的概念、原理、原则、方法和规律。为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企业和机构开始开设跨国经营的相关课程。本课程是在多年执教的基础上,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教材和资料、根据跨国经营活动的新特点进行讲解的。 跨国经营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专业知识涉及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组织管理、技术管理、行为学、伦理学、法律等众多领域。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技术的飞跃、跨文化交流的增多、国家间投资壁垒的降低,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流空前频繁,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日趋活跃,跨国经营活动从广度和深度上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经营管理者只有树立全球化竞争与合作的理念、了解各国政治经济的差异、把握跨文化交流的技能、掌握跨国经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才能迎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课程内容较全面,基本覆盖跨国经营与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为我们的学生将来从事经营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从打开国门、吸引外资,到放眼世界、实施“走出去”

战略,跨国经营已经从遥不可及的概念变为企业日常事务。从“三资”企业的运营中,人们感受到了不同文化、不同管理模式对中国传统企业管理方式的冲击,我们既体验到优秀跨国公司长盛不衰的经营之道,也目睹到一些世界知名品牌在中国败走麦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跨出国门,在海外进行直接投资,涌现出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远见卓识的企业家,跨国经营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一个主题词。 古丝绸之路上,为实现国与国之间的物物交换,人们要跋山涉水、战胜戈壁风沙;现代陆海空交通,实现了人、设备、产品等短时间内跨国流动,通过视频会议,分布在全球各地的不同肤色的分公司员工可以喝着咖啡交流沟通。“地球是平的”,一些企业把研发中心放在美国、设计中心放在欧洲、制造中心放在中国、服务中心放在印度,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现代经营管理从领域和范围上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这要求我们急速提高我国的跨国经营与管理水平,普遍提高我国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以便在竞争中获胜。 课程大纲 课程名称:跨国公司经营管理适用专业:工商管理专业 英文名称: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 management 总学时:24 理论学时:24 实验学时:总学分:2 、程目的及意义 在全球竞争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跨国经营及其相关联的活动,所

一、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定义和特征

一、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定义和特征 1、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含义 跨国公司全球战略,是指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期达到长期总体效益的优化,即在正确战略思想指导下,在科学分析国际经营环境和自身经营条件的基础上,为求得长期生存和发展而作出的总体、长远的谋略。全球战略是一个以变革为实质内容的概念。 2、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特征:全球性、长远性、纲领性、抗争性、风险性 3、全球战略决策具有如下性质: (1)决策对象复杂,没有经验(2)面对的问题突发性、难以预料 (3)决策的性质直接涉及公司的前途(4)评价困难,难以标准化 4、对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提高公司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 (2)有效地发挥经营活动的整体功能 (3)统一跨国公司内部职工的思想行动 二、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基本内容 1、全球战略的基本结构 一项完整的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应该包括四个层次: (1)整个公司的全球总战略 (2)各个国家和地区市场的经营战略 (3)子公司、分支机构层次的经营战略 (4)经营业务类别和产品类别的战略 从纵向进行分析,每种不同的战略都又都有以下三部分组成: (1)战略思想(2)战略目标(3)战略对策 2、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思想 1.跨国公司全球战略思想的基本观念 (1)全球用户观念(2)全球竞争观念 (3)全球创新观念(4)全球时效观念(5)全球系统观念 2.影响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因素 (1)符合发展现代商品济的要求 (2)要符合国际社会发展的要求 (3)要符合国际市场和资源优化组合的要求 3.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目标:是指跨国公司在较长时期要达到的全球经营的总水平或预期效果。它是全球战略的核心,是全球战略思想的具体化、定量化。 3、全球战略目标的内容 (1)生产经营方向(2)用户和市场方向(3)自身的发展方向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案例 精品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 案例 案例:宜家公司 宜家公司由英格瓦·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于20世纪40年代建立于瑞典,最近几年发展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家具零售商之一。在最初打算进行全球扩张时,宜家公司几乎不注意零售规则,即要在国际上成功就必须使自己的产品种类符合各国不同的口味和喜好。相反,宜家公司坚信其创建者坎普拉德所阐述的观点:无论在世界何地进行投资活动,公司都应该销售典型瑞典式的基本产品系列。公司仍然还是以生产为主;也就是说,瑞典的管理和设计小组决定销售什么,然后再提供给世界各地公众——常常很少研究公众实际想要什么。公司还在国际广告中强调其瑞典根源,甚至坚持要其商店用瑞典式的蓝色和金黄色图案。 尽管打破了国际零售的一些关键规则,但在世界任何地方用同一种方式销售瑞典设计的产品的这种模式似乎很管用..在1974~2000年间,宜家公司从一个有10家商店,且只有一家在斯堪的纳维亚以外、年收入21亿美元的公司扩展到在30个国家有159家商店、销售86亿美元的集团。2000年,只有8%的销售是在瑞典。在其余数额

中,21.6%的销售来自德国,49 5%来自欧洲其他国家,16%来自北美。宜家公司现正开始向亚洲扩张,2000 年那里的销售占3%。 宜家公司成功的基础是让消费者用钱买到优质的东西。宜家公司从建立全球供货商网络开始,现已在53个国家有l 960家企业。一家供货商从宜家公司得到了长期合同、技术咨询和租赁设备。作为交换,宜家公司要求其只跟它签订合同,且价格要低。宜家公司的设计人员同供货商密切合作,通过设计能够以低成本生产的产品来节省产品生产费用。宜家公司在外地廉价商店展示自己多达10 000多种产品系列。它把大多数家具以配套组件出售给消费者,让他们拿回家自己组装。企业从每个商店的规模以及通过向在全世界销售同样产品而可能达到的巨大生产流通中获得巨大的规模经济。这种战略使得宜家公司在质量上同其对手势均力敌,而在价格上却比他们降低30%,却仍能保持丰厚的7%的税后销售收益。 在宜家公司进入北美市场之前,这种战略一直很有效。在1985~1996年问,宜家公司在北美开了6家商店,但不同于公司在欧洲的经历,商店并没有很快盈利。到1990年年初,宜家公司在北美的经营显然陷入了困境。部分问题是不利的汇率动向。1985年,汇率是1美元=8.6瑞典克郎;到1990年,汇率是1美元=5 8瑞典克朗。在这一汇率上,从瑞典进口的许多产品在美国消费者看来并不便宜。 但宜家公司还有比不利的汇率更多的问题。宜家公司不愿改变的瑞典式产品在欧洲很畅销,但却不合美国人的喜好,有时不符合他们

【发展战略】企业战略-我国跨国公司发展的战略选择

★★★文档资源★★★ 内容摘要: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舞台的主导力量,本文分析了当代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跨国公司发展战略的新动向,提出了我国跨国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 关键词:跨国公司新动向战略分析 当前,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而跨国公司的发展在全球化浪潮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目前全世界 6.3万个跨国公司和80万个分支机构控制了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40%-50%,国际贸易的60%-70%,对外直接投资的90%和全球技术转让的90%。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发展的新动向 随着全球经济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市场的加剧,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保持他们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获取更大利益,不断调整发展战略。 掀起新的跨国并购战略。全球化时代是规模收益递增的时代。在全球化经济中,企业规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在高度竞争或市场萎缩的行业,规模是企业获得生存机会的源泉。因此,随着竞争的激化,全球企业兼并风潮愈演愈烈。据有关资料的不完全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每年约有16000多家企业被兼并,其中80%被跨国公司并购,跨国并购交易额每年以30%的速度增加。 利用直接投资(FDI)争夺世界市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近几年,世界FDI 格局由原来“****化”(美、日、韩)转变为“多级化”。1990年底在西方各国的FDI总额中,发达国家占80%,发展中国家占20%。但在1993-1998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FDI高达35.3%,1999-2000年又下降到17.9%,2001年又回升到27.9%,2002年中国成为全球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美、欧大型的跨国公司在新兴的市场不但没有大规模的撤资,而且一举替代日、韩等国成为东亚地区的主要投资者,充分反映了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的高度重视。 大大加强本地化战略。随着国际化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跨国公司利用东道国的人才优势和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大大加强了本地化战略的进程。全球10强企业排第一位的通用电气公司国外资产达36%,外国雇员达44%,排在第十位的雀巢公司国外资产达87%,外国雇员占总雇员的97%。 根据价值链的漂移及时调整自己的增长战略。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极大地提高了先进产业的国际化程度;根据比较优势与区位优势,抢占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重要环节,及时调整产业价值链,使产业价值链内部分割进一步细分化。这样,通过国际相互协作既做大了某一个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又充分利用稀缺资源,将资金投入价值链增值最快的生产环节,不断扩大该产业在国际市场的规模。 不断调整经营业务领域,做到有进有退。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金融、服务贸易等新兴产业成为跨国公司投资追逐的热点。近年来有加剧的趋势。1999-2000年第三产业的跨国投资平均占全球跨国投资总额68.5%,2001年达63.3%。 树立“绿色企业”形象,推行“绿色管理”战略。随着人类对环境意识的增强,绿色消费运动的兴起,跨国公司积极推行“绿色管理”,将环境保护观念融入企业经营管理之中。如采用新技术减少有害废弃物的排放,变普通商品为“绿色商品”,竭力争取“绿色商标”等。因此,塑造“绿色企业”形象,将成为跨国公司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 一、名词解释(5题,每题4分,共20分) 1、跨国度:反映跨国公司海外经营活动的经济强度,是衡量海外业务在公司整体业务中地位的重要指标。 2、所有权优势:企业所拥有的大于外国企业的所有权方面的优势。 (包括技术优势、规模优势、组织管理优势、资源获取能力等。) 3、国外经营劣势:能够引起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竞争劣势的成本,即相对于东道国的本土公司来说, 跨国公司在海外经营中所遇到的一切额外成本。 4、普遍主义文化:人们对待别人的“正确”方式是遵循抽象的原则、法律法规、宗教条文等“硬性” 规章制度。 5、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国家间为了避免和消除向同一纳税人、在同一所得的基础上重复征税,根据平 等互惠原则而签订的双边税收协定。 6、国际化指数:基于跨国公司而定义的,既可以用来测量公司的全球化程度,又可以反映产业的 全球化程度。 7、内部化优势:来源于把外部市场活动转化为企业内部活动,使之处于内部管理的直接控制之下所取 得的优势(包括由交易成本的节省所导致的)。 8、权力距离:反映社会成员对组织或机构中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 9、不确定性规避:一个社会对不确定性和模糊环境的容忍程度。 10、高情境文化:间接、模糊、隐晦地表达观点的文化。 11、低情境文化:直接、明确、精确地陈述事物的文化。 12、民族中心主义:是一种认为自己文化优于他文化的信条。 13、伦理相对主义:不存在道德伦理的绝对标准,不同文化价值观下的道德伦理标准都应当得到认可。 14、创造性资产:在自然资源基础上,经过后天努力而创造出来的基于知识的资产。 15、转移价格:跨国公司从全球经营战略出发,为谋求公司整体利益最优,在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 司与子公司之间购销商品和提供劳务时所采用的内部价格。 16、利益相关者:任何可以影响组织实现目标或受组织目标实现程度影响的组织或个人。 二、填空题(5题,每题2分,共10分) 1、跨国公司的类型划分: (1)按经营项目的重点划分,分为资源开发型跨国公司、加工制造型跨国公司和服务型跨国公司。 (2)按生产经营的空间分布范围,分为区域型跨国公司和全球型跨国公司。 (3)按公司内部的经营结构,分为横向型跨国公司、垂直型跨国公司和混合型跨国公司。 (4)按决策机构的策略取向,分为民族中心型跨国公司、民族多元型跨国公司和全球战略型跨国公司。 (5)按照决策机构的分布情况,分为单母国型跨国公司、双母国型跨国公司、多母国型跨国公司、 无母国型跨国公司。 3、垄断优势的来源: (1)金德尔伯格:产品市场不完全、要素市场不完全、规模经济、政府干预。 (2)约翰逊:技术、知识优势(生产成本高,但转移成本低;市场化的难度高) (3)凯夫斯:产品差异化能力(生产方面的技术优势与产品销售方面的技能优势相结合) (4)沃尔夫:规模经济优势(制造业和服务业) 3、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本观点:一个企业要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同时具有三个优势,即所有权优 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简称OLI 优势。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教学大纲(国贸)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学分:4分 总学时:72 适用类型:高职高专 适用专业:国际贸易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先修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出口流程及模拟,信用证出口单证,外贸函电等专业必修课。 后续课程:其他专业选修课程和毕业实训。 二、课程概述 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阐述有关跨国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一般原理,介绍外国直接投资的动态和跨国公司的发展现状,使学生初步理解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转让和跨国经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对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和跨国的经营与管理方式有一定的系统性认识,并加深对中国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战略的理解。 课程的教学要求:(1)、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相关知识;(2)全面了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的运行规律;(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讲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完成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后,能够自觉地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能提出解决方法。 三、教学条件 1.教学场所要求 : 一般教室 2.教学仪器设备要求:黑板、教材 四、学时分配计划

五.教学内容 第1章导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跨国公司的定义和特征; 2.了解跨国公司形成和发展的阶段; 3.熟悉跨国公司的构成和类型; 4.熟悉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跨国公司的类型和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因;难点:跨国公司构成与非跨国公司的区别。【学时分配】 1.理论课时:3学时 2.实训课时:1学时 【教学内容】 一、跨国公司的定义和特征 二、跨国公司的形成和发展 三、跨国公司的类型 四、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因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中国跨国公司发展的战略选择

我国跨国公司发展的战略选择 摘要: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舞台的主导力量,本文分析了当代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跨国公司发展战略的新动向,提出了我国跨国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 关键词:跨国公司新动向战略分析 当前,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而跨国公司的发展在全球化浪潮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目前全世界 6.3万个跨国公司和80万个分支机构控制了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40%-50%,国际贸易的60%-70%,对外直接投资的90%和全球技术转让的90%。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发展的新动向 随着全球经济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市场的加剧,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保持他们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获取更大利益,不断调整发展战略。 掀起新的跨国并购战略。全球化时代是规模收益递增的时代。在全球化经济中,企业规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在高度竞争或市场萎缩的行业,规模是企业获得生存机会的源泉。因此,随着竞争的激化,全球企业兼并风潮愈演愈烈。据有关资料的不完全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每年约有16000多家企业被兼并,其中80%被跨国公司并购,跨国并购交易额每年以30%的速度增加。 利用直接投资(FDI)争夺世界市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近几年,世界FDI格局由原来“三级化”(美、日、韩)转变为

“多级化”。1990年底在西方各国的FDI总额中,发达国家占80%,发展中国家占20%。但在1993-1998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FDI高达35.3%,1999-2000年又下降到17.9%,2001年又回升到27.9%,2002年中国成为全球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美、欧大型的跨国公司在新兴的市场不但没有大规模的撤资,而且一举替代日、韩等国成为东亚地区的主要投资者,充分反映了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的高度重视。 大大加强本地化战略。随着国际化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跨国公司利用东道国的人才优势和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大大加强了本地化战略的进程。全球10强企业排第一位的通用电气公司国外资产达36%,外国雇员达44%,排在第十位的雀巢公司国外资产达87%,外国雇员占总雇员的97%。 根据价值链的漂移及时调整自己的增长战略。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极大地提高了先进产业的国际化程度;根据比较优势与区位优势,抢占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重要环节,及时调整产业价值链,使产业价值链内部分割进一步细分化。这样,通过国际相互协作既做大了某一个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又充分利用稀缺资源,将资金投入价值链增值最快的生产环节,不断扩大该产业在国际市场的规模。 不断调整经营业务领域,做到有进有退。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金融、服务贸易等新兴产业成为跨国公司投资追逐的热点。近年来有加剧的趋势。1999-2000年第三产业的跨国投资平均占全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