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众传媒通论复习笔记1

大众传媒通论复习笔记1

大众传媒通论复习笔记1
大众传媒通论复习笔记1

第一章:概论

1、什么是新闻和信息,新闻与信息有哪些异同?

新闻:(书)新闻是1)新近发生的、受到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关注的事实报道,或2)反映世界最新变动的、受到相当数量社会成员关注的信息。

(课件)新闻是经由新闻传播媒介传播的、反映世界最新变动的、为很多人关心的信息。

信息:

1)信息是人们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

2)信息是控制系统进行调节活动时,与外界相互作用、相互交换的内容。

3)麦奎尔:广义:一切有意义传播的传播内容(讯息)都是信息。狭义:指关于“现实世界”的可验证和可信的事实性资料(数据),包括与世界有关的事实的意见和报道。

新闻是信息的一部分。

2、什么是信息社会,有哪些特征

所谓信息社会,又称后工业社会,“实际上,指的是信息化社会,也就是整个社会在广阔的领域里和深入的层次上,以运用信息化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处理实践问题为主要特征的社会。”

特征:(麦奎尔)1)信息工作主导地位2)巨量的信息流动3)实证关系的互动性4)各种活动的整和和交融5)社会网络的增长和互相连接6)全球化趋势7)后现代文化

4、新闻学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什么

新闻理论:新闻概念、新闻价值、专业理念、职业道德、与政府的关系等

新闻业务:采访、写作、编辑、评论

新闻史

5、传播类型主要有哪些?

四种基本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6、新闻价值要素和新闻传播的要求各有哪些?

新闻价值五要素:1.及时2.接近3.显赫4.重大5.趣味

新闻传播的要求:1.真实2.客观3.公正4.全面5.迅速

7、什么是传播、新闻和宣传?三者有怎样的关系?

传播指信息的交流与分享,或人类借助符号交流信息的活动。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宣传是宣传者(政党、集体、企业、或个人)为了一定的目的,向宣传对象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以便得到对方的同情和拥护,是一种争取群众的社会行动。

8、什么是传播媒介?新闻传媒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如何?

媒介即传播活动的中介或中介物。

新闻传媒与大众传媒的区别:新闻传媒古已有之,大众传媒是近现代的产物;今天意义上的新闻传媒通常被归到大众传媒门下。

大众传媒广义上指传播范围广大的印刷传媒(图书、报纸、杂志)和电子传媒(广播、电视、电影,加上新兴的互连网、音像出版物等传媒)。狭义上,大众传媒特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种传媒(今天应包括互连网),这些传媒与新闻传播关系密切,以新闻传播为使命,因此又被称为新闻传媒。

11、根据历史演进时序,我们可以将传播媒介分为六大类

原始媒介→口语媒介→书写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新媒介

12、传播分为哪些层次?大众传播有什么特点,意义与局限何在?

五个层次: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特征:参加者规模:分散不特定的多数人;信息传媒:大众传媒;传播机会:定期;参加者角色:分化、固定;反馈:困难;信息内容:公开、一般

意义与局限:新闻信息的传播主要在大众传播上进行。缺点:由于大众传播中双方角色分化和固定化,使受众的反应和意愿难以及时反馈,容易形成单向传播,造成传播效能低下。

13、简述“传媒的四种理论”,分析它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意义。(P35)

传媒的威权主义理论:产生于16、17世纪的英国,现在很多国家仍然采用。主张传媒充当执行政府政策的工具,但传媒不一定为政府所有。

传媒的自由至上主义理论:1688年后为英美采用,也影响其他国家。主张传媒充当监督政府或满足社会其他需要的工具。

传媒的社会责任理论:产生于20世纪美国。主张传媒必须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否则就被迫执行。

传媒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产生于苏联,纳粹德国和意大利也采用过类似理论。主张传媒为国家所有并被严格控制,传媒作为国家助手存在。

14、加拿大经济学家、传播学者哈罗德·伊尼斯

媒介的时空偏向性:伊尼斯的媒介偏倚论

重要结论:从古代到中世纪的传媒分为两类:空间偏倚性媒介和时间偏倚性媒介。

时间媒介:在时间上能保存久远的媒介。

空间媒介:在空间上传诸辽远的媒介。

15、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1)地球村2)媒介即讯息:媒介对信息具有强烈的反作用,是积极能动的,对信息有重大影响,决定信息的清晰度和结构方式3)媒介是人的延伸4)冷媒介和热媒介:冷媒介:清晰度低,调动了人们的深度参与、再创造的积极性;热媒介:清晰度高,降低了人们的深度参与、

再创造的积极性。

16、三种代表性新闻理论:中共党报理论的主要内容、第四权理论、公共领域理论

党报理论:核心: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即宣传工具,必须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内容:1)唯物主义新闻观2)党报性质3)党报特性: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组织性4)党报办报方针5)党报作风6)党报三个关系7)关于党报的业务指导思想和文风8)党报工作者修养

第四权理论:今天指司法、行政、立法三大权力之外的第四种权力。强调新闻界独立于政府和拥有对政府的自由监督权。

公共领域理论:哈贝马斯,指的是介乎于国家与社会(即国家所不能触及的私人或民间活动范围)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

19、新闻事业与大众传媒的功能分别是什么?

新闻功能:报道新闻,发表时评,舆论监督功能

大众传媒功能:1)监视环境2)协调社会3)传承文化4)娱乐大众 5)推动经济6)虚拟现实

第二章:报纸

1、什么是报纸、它的媒介特点是什么

定义:1)出版物2)主要刊登评论3)面向普通观众4)定期连续出版(至少每周一次)5)有固定名称6)散页装订

媒介特点:发行量大;信息多;时效性强;价格低廉;影响力大

2、中国报纸上的新闻通常分为三类,即消息、通讯和特稿。

通讯:一种比消息详细而深入地报道新闻事实的新闻体裁。

消息是由新闻标题、消息头、导语、新闻躯干(又称主体)、新闻背景和新闻结尾构成的。

西方传媒中没有我们所说的“通讯”,它们的“新闻专稿”(又称特稿),即“比消息更详尽的新闻”。

5、倒金字塔结构、《华尔街日报》体(P76)

倒金字塔结构:导语(最重要的事实),支持段(次重要的事实,常常是导语的展开和补充),按重要性排列下来的其他材料。

《华尔街日报》体:一种经常用来描述某种趋势、剖析某个现象的新闻文体。特点是以点带面。

6、报纸评论的体裁分为哪几类。(P78)

1)社论2)本报评论员文章3)短评4)编者按5)署名评论

7、简要说明报纸的“二次销售”及其过程。(P79)

报社销售的除了有形的报纸外,还有无形的产品——读者的注意力,这就是报纸的“二次销售”。第一次销售就是报纸的发行,报社将报纸卖给读者,读者购买的是信息。第二次销售就是报纸的广告经营活动,报社将获得读者注意力的广告版面卖给广告客户,广告客户购买的的是读者的注意力。

8、简要说明杂志与报纸的主要差别。

杂志和报纸的区别:报纸以刊登新闻为主要内容,杂志的内容庞杂;杂志的刊期比报纸长;报纸以报道为重点,杂志以新闻综述、新闻分析和新闻评论为主。杂志覆盖对象比报纸灵活。

9、《新京报》、《京华时报》或《北京青年报》

10、深度报道、新闻评论

析事说理的深度报道和旁征博引的新闻评论

11、什么是消息是

消息是由新闻标题、消息头、导语、新闻躯干(又称主体)、新闻背景和新闻结尾构成的。

12、头条、倒头条

第三章:杂志

1、什么是杂志,其媒介特征是什么?和其他媒介的共性和区别是什么?

杂志是面向公众,定期或不定期成册连续出版的印刷品。刊期介于一周之上,半年以内。

特点:1)时效性介于报纸和图书之间2)读者覆盖面灵活3)内容庞杂4)便于阅读,便于保存。

2、试以一份新闻刊物来论述新闻刊物编辑出版的特色。

5、了解《新青年》的历史,分析它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

6、杂志和图书的差别。

杂志和图书的区别:一本图书一般只探讨一个主题,杂志却由多篇不同的文章组成,所以图书比杂志更系统、深刻,杂志比图书更丰富多样;图书一书一名,各自独立,不定期出版,杂志有统一刊名,连续出版;杂志的版面比图书更灵活,开本更大。

第四章:图书

1、什么是图书,媒介特点是什么?

广义图书:泛指各种类型出版物,包括竹木简牍、金石拓片、手抄卷轴,还包括当代出版的书刊、报纸,甚至声像资料、微缩胶片及多媒体、光盘等新技术产品。

狭义图书:用文字、图片等符号,按一定的主题和结构组成一个独立的整体复制以向公众发行的出版物。

媒介特点:

2、图书的结构。

1)封面:广义是护封、封一、封二、封三、封四、书脊总称2)书名页3)前言4)目录5)正文6)附录

3、什么是中国标准书号、国际标准书号。

国际标准书号(ISBN,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

中国标准书号(CSBN, china standard book number)由一个国际标准书号和一个图书分类——种次号两部分组成,其中,ISBN是主体,可单独使用。

4、书名页

指图书正文之前载有完整书名信息的书页,包括主书名页和附书名页。

主书名页正面:书名、著者、出版社;

背面(版权页):图书版权说明、在版编目数据和版本记录。

附书名页:通常在主书名页之前,与其相对,多卷书的总书名、主编或丛书名、丛书主编等,如果不设附书名页,要在主书名页正面注名。

5、图书版权页

6、图书选题策划。

选题的重要性:生命、灵魂

1)选题的来源:

1.来自编辑,这类叫主动选题

2.由作者或译者提出,这类称为外来选题。

从生活中来,从市场中来,从“深厚的人脉”中来。

2)选题的要求与论证。需要考虑:思想性和效益,是否适合出版社,作者的情况,市场,图书的外观和价格。

3)选题的确定

7、试分析图书的“跟风出版现象”。在图书市场上,当一本书红火起来位居畅销书榜后不久,便会有一系列从名称、封面、内容、体例、甚至版式都类似的书涌现出来,从而形成一股出版潮流,这种现象,人们把它命名为“跟风出版”。

原因:1、利益驱动的必然产物,既可以减少内容开发的成本,又可以降低试水市场的风险。2、跟风是有市场观念的表现,一个好的点子,引发不同角度的表达,应该是好事。的确满足了人们的多方面需求。

巧妙“跟风”,提倡有创意的“跟风”,而非单纯炒“冷饭”。

第六章:广播

1、什么是广播,它的媒介特性是什么?和报纸媒介相比较优势是什么?

广义的广播:通过无线电波或通过导线向广大地区或一定区域传送声音节目,或图像和声音节目的传播媒介,统称为广播。

狭义的广播:专指声音广播

媒介特性:

优势:1)速度快2)新闻报道多以简短的形式表现,有关的新闻编播在一起3)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实况传播4)新闻可以播送到客厅.一家人或一群人都可以同时收听5)运用导播技巧和语调,使新闻戏剧化,加强其效果。

2、广播新闻的结构形式有哪几种(P195)

1)螺丝钉式的结构:①按时间顺序安排②按逻辑顺序安排材料。2)倒金字塔结构3)金字塔式结构4)散文式结构:使用顺叙结构的句式。

3、广播新闻采访报道的特点。

1)同步报道、直播2)采录一次完成,熟练驾御现场3)驾御广播听觉传播特点和规律4)熟练驾御录音技术

第七章:电视

1、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

2、电视的媒介特点。与电影比较媒介特点的差异性。(P225)

1)综合性2)现场性3)参与性4)开放性5)逼视性

差异:1)摄影与摄象技术的差别2)播放条件的差别3)创作规律的差别

3、电视广告的“标王”

4、几个概念:电视节目、电视栏目、电视频道。电视节目与电视栏目的区别。

电视节目:指电视台为播出或交换而录制的视听作品。

电视栏目:一种电视节目的编制形式。指电视台定期、定时编播的具有特定内容或特定对象的某类电视节目。

区别:一个栏目,可以由内容、性质、功能或形态相近的若干节目串编组成,有的栏目则每辑只播一个节目。

7、简要说明电视广告的制作策略。

1)诉诸于情感:黑芝麻2)诉诸于理智:科勒,专家劝导和明星代言广告3)诉诸于无意识:公益广告的品牌,烟草广告的文化含义,黄金时段的品牌4)诉诸于趣味:百事广告、联想广告、耐克世界杯广告等5)诉诸于性感与愉悦:美女,青春少女,和谐家庭等。

第八章:电影

1、电影诞生

1895 年 12 月 28 日 ,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

乔治·梅里爱对早期电影做出较大贡献,他将戏剧传统引入电影 ,影片具有一定的长度 ,能够叙述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

格里菲斯完成了电影艺术史上第一次革命性的创新。运用摄影机运动和剪辑,一个场景由若干不同的镜头组成 , 一部戏由不同场景构成。把镜头作为影片的构成单位 , 产生了蒙太奇。格里菲斯奠定了电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的基础。

1905,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2、蒙太奇、长镜头(景深镜头)、场面调度

蒙太奇借用到电影艺术中有组接、构成之意,是电影创作过程中的剪辑组合。对镜头画面、声音、色彩等元素编排组合的手段。电影艺术家按事先构想的顺序把许多镜头连接起来,使画面通过顺序产生预期效果。

长镜头:早期的“长镜头”指摄影机固定不变,把镜头所及的范围内动作、持续发展的进程如实拍摄下来。后来摄影设备的不断改进,沿用至今的有摇镜头,跟镜头,推、拉镜头等镜头运动方式。场面调度长镜头:通过导演精心设置的的景别、场面、人物、构图及光影、色彩等造型因素变化,来体现创作者的意图。实际上是一口气拍下来的一种多场面的镜头,所以又叫镜头内部蒙太奇性质的长镜头。

3、电影的媒介材料及其特点是什么?

第九章:网络

1、什么是互联网?什么是域名?

计算机网络是指若干台地理位置不同,且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相互连接起来,以实现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的一种计算机系统

域名:网络上主机的名字或地址。如:www.ruc.edu.cn

2、网络传播的特点。描述网络传播相对于传统媒体传播的不同特点,并举例解释。

不同特点:1)全开放性(传者多元化)2)瞬间发表3)即时交互4)海量存储(信息量大,易于复制,多媒体化)5)随意检索6)灵活多变的传播模式

3、网络舆论

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网络舆论监督的手段:1)新闻跟帖2)BBS。3)博客

4、网络侵犯知识产权的形式主要有?

1)对于版权即著作权的侵犯2)域名纠纷3)商标侵权

新版淮北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回想起去年这个时候,自己还在犹豫是不是要遵从自己的梦想,为了考研奋斗一次。当初考虑犹豫了很久,想象过所有的可能性,但是最后还是决定放手一搏。 为什么呢? 有一个重要的考量,那就是对知识的渴望,这话听来可能过于空洞吧,但事实却是如此。大家也都可以看到,当今社会的局势,浮躁,变动,不稳定,所以我经常会陷入一种对未来的恐慌中,那如何消除这种恐慌,个人认为便是充实自己的内在,才不至于被一股股混乱的潮流倾翻。而考研是一条相对比较便捷且回报明显的路,所以最终选择考研。所幸的是结局很好,也算是没有白费自己将近一年的努力,没有让自己浑浑噩噩的度过大学。 在准备备考的时候,我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做了一份复习时间规划。并且要求自己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复习。给大家一个小的建议,大家复习的时候一定要踏踏实实的打好我们的基础,复习比较晚的同学也不要觉得时间不够,因为最后的成绩不在于你复习了多少遍,而是在于你复习的效率有多高,所以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调整好心态,保证自己每天都能够有一个好的学习状态,不要让任何事情影响到你,做好自己! 在此提醒大家,本文篇幅较长,因为想讲的话实在蛮多的,全部是我这一年奋战过程中的想法、经验以及走过的弯路,希望大家看完可以有所帮助。 最后结尾处会有我在备考中收集到的详细资料,可供各位下载,请大家耐心阅读。 淮北师范大学中国史初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 (640)历史学基础(自命题)

《中国古代史》(上下册) ,朱绍侯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第四版),李侃主编,中华书局; 《中国现代史》(上下册) 王桧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复试:《中国历史》共六卷,张岂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中国历史文选》周予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的英语复习经验。 ⑴单词:英语的单词基础一定要打好,如果单词过不了关,那你其他可以看懂吗??单词可以用木糖英语单词闪电版就够了。也可以用app软件。但是这样就会导致玩手机(如果你自制力超强),单词的话到考前也不能停止的。我的单词并没有背好,导致英语后来只有60+,很难过… ⑵阅读:阅读分数很高,所以一定要注重,可以听木糖英语的名师讲解,或者木糖英语的课程,阅读最重要的是自己有了自己的方法,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做题方法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如果初次做题还没有什么思路,那就可以多看看真题里面的答案解析考研英语很难,和四六级是完全不同的!大家肯定都听说过,所以阅读暑假就可以开始做了,真题反复摸索,自己安排好时间。 ⑶作文:谨记踏踏实实写作文,不要到头来依靠模板,模板自己可以整理出来,但也请高大上一点,语法什么不要错误。字体也要写的好看一点,一定有帮助的。 ⑷完型:不要看分值少,就不去理会,做题时可以放在最后做,也可以放在第一题去做,但一定要做,因为完型的做题套路其实并不深,只要做几年真题就可以发现其中的的简单之处。 ⑸新题型:新题型今年超级简单,但是有时候会难,大家平时也要多加练习。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笔记(人教版){最新_最全}

高中物理 第一节力,重力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物质性) 2.要产生力至少要两个物体。 3.力是物体(施力物体)对物体(受力物体)的作用。 4. 研究支持力时:桌面为施力物体,木块为受力物体 研究压力时:木块为施力物体,而桌面为受力物体 二.力的三要素 1.内容: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问题:①作用点是否一定在物体上?不一定②作用在物体上不同的点效果是否一样?也不一定) 2.力的单位:国际单位牛顿(N) 3.力的图示法和示意图:图示法要求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具备,另外还有标度。 示意图只要求两个要素(方向和作用点,高中作图多是这种)三.力的分类 1.按性质命名: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2.按效果命名:如推力,拉力,向心力等。 记忆技巧:按性质命名的力由名称可知其产生原因,按效果命名的力由名称可知其作用结果。四.重力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区别于地球的吸引力) 2.重力的方向:正确说法有①竖直向下②垂直于该处水平面向下 3.重力的大小: ①计算公式:G = mg ②重力的大小与位置有关:在地球表面随纬度的升高重力的大小逐渐增大; 在地球上同一地方 随高度的升高重力的大小逐渐减小。(根据万有引力来推导) 注意:重力的大小变化实质上是由g的大小变化引起的。(质量在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所以g 的大小变化规律和重力的大小变化规律一样。 4.重力的作用点(即为重心) ①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 ②重心可以不在物体上。例3:铁环,篮球等 ③悬挂法(只)可以测薄板形物体的重心。悬挂法是利用二力平衡的原理测物体的重心。但注意悬挂法并非任何时候都可适用,有条件成立,强调薄板,物体厚度可忽略,其他条件不需要。 第二节弹力 一.弹力的产生过程(弹力的定义)

山东专升本计算机文化基础章节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 1、信息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切物质和事物的属性。信息技术是指人们获取、存储、传递、处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相关技术。 2、数据,是指存储在某种媒体上可以加以鉴别的符号资料。这里的符号包括文字、字母、数字、图形、音像、音频与视频等多媒体数据。数据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信息的载体,而信息是对数据进行加工得到的结果。 3、观念和价值是文化的核心部分,文化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是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复合体。 4、文化具有的基本属性:1、广泛性。2、传递性。3、教育性。4、深刻性。 5、计算机文化:以计算机为核心,集网络文化、信息文化、多媒体文化于一体,并对社会生活和人类行为产生广泛、深远影响的新型文化。 6、计算机是一种具有计算、记忆和逻辑判断功能的机器设备。它能接收数据,保存数据,按照预定的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并提供和保存处理结果。 7、计算机的发展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新一代计算机。 8、计算机的特点:存储性、通用性、高速性、自动性和精确性。 9、计算机的分类:

(1)按处理对象划分: 模拟计算机:专用于处理连续的电压、温度、速度等模拟数据的计算机。 数字计算机:用于处理数字数据的计算机。 混合计算机:模拟技术与数字计算灵活结合,输入和输出可以是数字数据或模拟数据。(2)根据计算机的用途划分: 通用计算机:适用于解决一般问题,其适应性强,应用面广。 专用计算机:用于解决某一特定方面的问题,应用于如自动化控制、工业仪表、军事等领域。(3)根据计算机的规模划分: 巨型机:勇于承担重大的科学研究、国防尖端技术和课题及数据处理任务等。如大围天气预报、核能探索、研究洲际导弹和宇宙飞船等都离不开巨型机。 大型主机:硬件配置高档,性能优越,具有较高的运算速度和较大的存储容量。用于金融、证券等大中型企业数据处理或用作网络服务器。

《语言学教程》中文笔记(完整)

语言学教程笔记 第一章语言学导论 语言的定义特征:从本质上将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区分开的人类语言的区别性特点。 1. 任意性: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形式与所表示的意义没有天然的联系,任意性是语言的核 心特征。例如,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一本书读作 a /buk/,一支钢笔读作a /pe n/。 任意性具有不同层次:(1)语素音义关系的任意性。(2)句法层面上的任意性。 (3) 任意性和规约性。 2. 二层性:二层性是指拥有两层结构的这种特性,上层结构的单位由底层结构的元素构成, 每层都有自身的组合规则。话语的组成元素是本身不传达意义的语音,语音的唯一作用就是 相互组合构成有意义的单位,比如词。因为底层单位是无意的,而上层单位有明确的意义,所以我们把语音叫做底层单位,与词等上层单位相对。二层性使语言拥有了一种强大的能产 性。 3. 创造性:创造性指语言的能产性,指语言有制造无穷长句的潜力,这来源于语言的二层性 和递归性。利用二重性说话者可以通过组合基本语言单位,无止境地生成句子,大多数都是以前没有过的或没有听过的。 4. 移位性:是指人类语言可以让使用者在交际时用语言符号代表时间上和空间上并不可及的 物体、时间或观点。因此我们可以提及孔子或北极,虽然前者已经去世两千五百五十多年而 后者位置距我们非常之远。语言使我们能够谈及已不存在或还未出现的事物。移位性赋予人 们的概括与抽象能力使人类受益无穷。词在指称具体物体时,并不总是出现在即时、形象化 的语境中。他们通常为了体现指称含义而被使用。 5. 文化传递性:语言不是靠遗传,而是通过文化传递的。 6. 互换性:指人可以是信息的发出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即人作为说话者和听话者的 角色是可以随意更换的。 元语言功能:我们的语言可以用来讨论语言本身。比如说,我可以用“书”指代一本书,也可以用“书这个词”来指代“书”这个词本身。这使语言具有无限的自我反身性:人类可以谈论“说话”,也可以思考“思考"。所以只有人类才能提问:元语言功能对交际、思考及人类的意义是什么?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历史学、世界历史双学位招生简章 一、培养要求、目标 历史学本科双学位的培养目标是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的史学素质教育,以满足现代化社会的不同领域对于具有一定史学功底的专业人才的广泛需求。要求学生通过科学的、系统的学术训练,掌握一定的历史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结合今后各项工作的需要,运用历史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搜集、考订和分析各种复杂的现象和材料,善于思辩、表述和写作,能够独立地研究和解决问题。 二、报名条件: 1、在校2004级和2005级本科生(专科起点本科 除外),没有不及格课程且全部课程的GPA绩 点在2.0以上,学有余力者; 2、每人只能选修一个辅修或者双学位; 三、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如有疑问,请咨询62757444) 总学分:38学分,其中:

修满15学分。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历史学、世界历史辅修 一、培养要求、目标 历史学本科辅修课程位的培养目标是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的史学素质教育,以满足现代化社会的不同领域对于具有一定史学素养的人才的广泛需求。要求学生通过较为系统的学术训练,掌握一定的历史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结合今后各项工作的需要,运用历史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搜集、考订和分析各种复杂的现象和材料,善于思辩、表述和写作,能够独立地研究和解决问题。 二、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总学分:28学分,其中: 1.必修课程:16或18学分 方案①中国古代史8学分 中国近代史4学分 中国现代史2学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2学分 共16学分 方案②世界上古史3学分 世界中古史3学分

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何兆熊第五章笔记和习题

Chapter 5 Semantics ?Semantics----the study of language meaning. ?Semantics is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meaning. However, it is not the only linguistic discipline that studies meaning. ?Semantics answers the question “what does this sentence mean”. In other w ords, it is the analysis of conventional meanings in words and sentences out of context. ?Meaning is central to the study of communication. ?Classification of lexical meanings. Here are G. Leech’s seven types of meaning. ( British linguist) ? 1. Conceptual meaning (also called denotative or cognitive meaning) is the essential and inextricable part of what language is, and is widely regarded as the central factor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It means that the meaning of words may be discussed in terms of what they denote or refer to. ? 2. Connotative meaning – the communicative value an expression has by virtue of what it refers to, embraces the properties of the referent, peripheral ? 3. Social meaning (stylistic meaning) –what is conveyed about the social circumstances of the use of a linguistic expression ? 4. Affective meaning (affected meaning)– what is communicated of the feeling or attitude of the speaker/writer towards what is referred to ? 5. Reflected meaning – what is communicated through association with another sense of the same expression ?Taboos ? 6. Collocative meaning – the associated meaning a word acquires in line with the meaning of words which tend to co-occur with it ?(2, 3, 4, 5, 6 can be together called associative meaning–meaning that hinges on referential meaning, less stable, more culture-specific ) 7. Thematic meaning—what is communicated by the way in which the message is organized in terms of order ?What is meaning?---- Scholars under different scientific backgrounds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language meaning. Some views concerning the study of meaning ?Naming theory (Plato) ?The conceptualist view ?Contextualism (Bloomfield) ?Behaviorism Naming theory (Plato): Words are names or labels for things. The linguistic forms or symbols, in other words, the words used in a language are taken to be labels of the objects they stand for; words are just names or labels for things ?Limitations: 1) Applicable to nouns only. 2) There are nouns which denote things that do not exist in the real world, e.g. ghost, dragon, unicorn, phenix… 3) There are nouns that do not refer to physical objects but abstract notions, e.g. joy, impulse, hatred…

中国历史文选上5

十三、《晋书》 重点:选文的翻译,重点词汇的掌握。 难点:胼文的特点以及胼文的翻译。 解题: 《晋书》是记载晋代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著作。唐朝以前的正史,虽然大多由史官撰成,但绝大多数成于一人之子,作者的史学观点贯穿到全书。从唐朝官府修撰《晋书》、五代史起,绝大部分正史几乎都是由封建王朝设立史馆,任命宰相检修,遴选许多史官担任篡修官,集体分工编篡而成。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曾经撰写了《宣帝纪》、《武帝纪》和陆机、王羲之的传论,所以题名“御撰”。 唐代贞观20年(646),唐太宗下达了《修晋书诏》,“令修国史所更撰《晋书》”。诏书对《史记》、《汉书》以下以至“五代史”历代正史,但是对唐朝以前的晋史都不满意。两晋南朝时期出现了26种晋史,到了唐朝初年还存有18种。这些书,只有一、二种兼具两晋历史,大多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晋史。《修晋书诏》批评它们“烦而寡要”、“劳而少功”,或者“滋味同于画饼”、“略记帝王”,所以下令重新修撰《晋史》。 重新修撰《晋史》以房玄龄、褚遂良为监修,参与撰述的有许敬宗、令狐德棻、敬播、李淳风、李延寿等21人。其中令狐德棻为首,他和敬播在制订《晋书》的体例上起了重要作用。《晋书》的重修以臧荣绪的《晋书》为蓝本,参酌其它众多的晋史以及晋人的文集予以补充,重新修撰。《晋书》包括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叙例、目录各1卷。叙、目已经佚失,今存130卷。 《晋书》的记事,起于泰始元年(265),迄于元熙二年(420),包含西晋4帝、东晋ll帝一共156年的历史,并追叙了晋朝先世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在东汉末年和曹魏时期的活动,还包括了与东晋同时并存的北方十六国的历史。《晋书》对于这样的纷繁的历史格局,能从容的表述出来,显示了当时史学家的组织力量和创造才能。 《晋书》的成就首先在于它写出了两晋历史的全貌,弥补了以前史学著作的不足。内容也很充实。因此,《晋书》问世以后,其它的晋史都亡佚了。《晋书》的另一成就就是还突出地表现了他对民族关系以及其它割据政权的历史的撰写。

高一物理笔记总结归纳

高一物理笔记总结归纳 学习物理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高一物理笔记都整理好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物理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物理笔记总结 一、运动学的基本概念 1、参考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 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2)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 影响可以忽略。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 ①平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 ②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③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 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 【注】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 3、时间和时刻: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 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 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方向与位移 的方向相同。平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其定义式为。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注意与速度的方向没有关系),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 补充: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 1、速度与加速度没有必然的关系,即: (1)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也大; (2)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也大; (3)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4)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2、当加速度a与速度V方向的关系确定时,则有: (1)若a 与V方向相同时,不管a如何变化,V都增大。 (2)若a 与V方向相反时,不管a如何变化,V都减小。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的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可由下面四个基本关系式表示: (1)速度公式 (2)位移公式 (3)速度与位移式 (4)平均速度公式 3、几个常用的推论: (1)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 △x=x2-x1=x3-x2=……=xn-xn-1=aT2 (2)某段时间内时间中点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一段位移内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v中与这段位移初速度v0和末速度vt的关系为。 4、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2)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几个重要结论: ①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之比为:

计算机文化基础第十版知识点第一章

1.1信息与信息技术 1.信息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切物质和事物的 属性。 2.数据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数据的逻辑意义 3.计算机是一种信息处理机, 4.1993年,美国世界上主要国家建设高速度、大容量、多媒体的信息传输干线, 称为信息高速公路 5.计算机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四个里程碑之一(前三个分别为:语言的产生、 文字的使用与印刷术的发明)。 6.20世纪80年代瑞士洛桑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提出了“计算机文化” 7.布尔(英国符号逻辑思想) 巴贝奇(通用数字计算机基本思想计算机之父) 冯.诺依曼 (存储程序工作原理) 维纳 (控制论创始人) 香农 (信息论创始人) 1.2计算机技术概论 1.2.1 计算机的起源与发展 计算机的起源 1)ENIAC: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计算机 2)1946年2月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 3)十进制计算,每秒运算5 000次加法。没有今天的键盘、鼠标等设备, 4) ENIAC没有采用冯.诺依曼的存储程序工作原理 我国计算机发展史 1)1956 年开始研制计算机 2)1958 年研制出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 l 3)1964 年研制成功晶体管计算机 l 4)1971 年研制成功集成电路计算机 l 5)1983 年研制成功每秒运算1 亿次的“银河1”巨型机。

计算机的发展史 1.2.2 计算机的特点及分类 计算机的特点 1.运算速度快 2.计算精确高 3.具有逻辑判断能力 4.工作自动化 5.通用性强 计算机的分类 1.根据处理的对象划分:模拟计算机、数字计算机和混合计算机 2.据用途划分:专用计算机和通用计算机 3.根据规模划分: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和工作站 计算机的应用 1.科学计算(计算机应用最早领域) 2.信息管理(被广泛应用于办公自动化、事务处理、情报检索、企业管理和知识系统等领域。信息管理是计算机应用最广泛的领域。)3.过程控制 (又称实时控制) 4.人工智能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点评北大历史系诸先生

点评北大历史系诸先生 范美忠 北大让我失望是一步步的,是随着自己看书的增多,眼界的扩大和对它了解的加深而最终彻底失望并放弃读研究生的想法的。首先让我失望的是本系的教授。应该说我第一次坐在教室里边听北大老师讲课,真的有种很异样的感觉,首先开一大堆书的书目让人觉得很新鲜,有否定了好多中学时当作绝对真理记住的结论,的确有些新鲜感。后来看书渐多,涉猎了一些西方史学的理论,比如兰克的客观主义学派,柯林伍德的新历史学派,布罗代尔和布洛赫的年鉴学派的理论等等,总之,西方的理论虽不完美(哪有完美的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还不完美呢?),但就象西方人在文学绘画等领域一样新见迭出,,令人大开眼界。而我们那帮老师还在讲乾嘉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死抱着制度史不放,毫无新意可言,既无独到的理论又缺乏趣味,所以他们的讲课就成了最好的催眠曲了,尤其是大一时我上朱龙华和张衍田先生的课是肯定要睡觉的,别误会我是一个混日子的学生,我泡图书馆看的书真不少。后来我看了《史记》和《剑桥中国史》和《万历十五年》这些书,则从实践上否定了他们的水平。因为他们写的书我是从来提不起兴趣看的。下面点评诸位先生,我在看历史书时一直为中国从古至今虚假的历史书写感到头痛,所以这里我也就不为尊者讳了。 中国先秦史,吴荣曾先生,他总是在校园里骑着一辆破烂的过时的加重自行车。应该承认,如果不以大师的标准衡量,他的学问还是扎实的,他是翦伯赞的学生。但问题不在这里,北大老师里面可能有三分之一是混混,但一般大学混混的比例可能是三分之二,所以比较而言,北大文科老师的功底还是扎实的,态度还是严谨的。但问题不在这里,研究历史最重要的是除了真实的史料之外,关键是看你如何去诠释它,要说功底的扎实的话,清代人谁比得过,可是所谓三大考史名著有什么价值?钱穆的〈国学大纲〉有何价值?先是他给我们讲封建社会始于何时的争论,当时倒也略具新鲜感,后来一想,够糟糕,中国传统的王朝史学固然乱七八糟,但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的划分之说也根本不应该适用于中国社会,就是用封建社会来命名中国历史

高中物理必修一笔记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 质点 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质点条件: 1)物体中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物体做平动) 2)物体的大小(线度)<<它通过的距离 3.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举例:质点(地球公转长途运行的火车,长跑运动员);非质点(自转的物体上的点,火车过桥,体操运动员) 4.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实际上不存在) 参考系 1.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2.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 1)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 2)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坐标系 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第二节时间位移 时间与时刻 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两 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t=t 2—t 1 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3.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路程和位移 1.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 2.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终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4.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两者运算法则不同。 典型题: 一质点绕半径为R 的圆周运动了一圈,则其位移大小为 ,路程是 。若质点运动了 1.75 周,则其位移大小为 ,路程是 ,运动过程中最大位移是 第三节 运动运动的描述——速度 1.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 坐标的正负表示位置在原点的哪一侧,坐标的数值表示位置到原点的距离 用位置坐标的变化量表示物体位移 ,用正、负表示运动物体位移的方向△X=X 2—X 1 2.物体通过的位移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速度。v=s/t 速度是矢量,方向是物体运动的方向;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位置变化)的快慢 3.平均速度(与位移、时间间隔相对应) 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v 是物体的位移s 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 的比值。v=s/t 其方向与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单位是m/s 。物理意义:粗略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4.瞬时速度(与位置时刻相对应) 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其方向是物体在运动轨迹上过该点的切线方向。瞬时速率(简称速率)即瞬时速度的大小。 0 1 2 3 4 n-1 n t /s 第3秒初 第3秒(内) 第3秒末 第n 秒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笔记1_3章

胡壮麟语言学重难点 Chapter 1 Invitations to Linguistics 常考考点:1. 语言: 语言的定义;语言的基本特征;语言的功能;语言的起源 2. 语言学:语言学的定义;现代语言学与传统语法学研究的三个显著区别;语言学研究的四个原则及简要说明;语言学中的几组重要区别;每组两个概念的含义、区分及其意义;普通语言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及各自的研究范畴;宏观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主要分支及各自的研究范畴。 1. 语言的定义特征 1.1. 任意性 1.2. 二重性 1.3. 创造性 1.4. 移位性 1.5. 文化传递性 1.6. 互换性 2. 语言的功能 1.1. 信息功能 1.2. 人际功能 1.3. 施为功能 1.4. 感情功能 1.5. 寒暄功能 1.6. 娱乐功能 1.7. 元语言功能

3. 微观语言学 3.1. 语音学 3.2. 音系学 3.3. 形态学 3.4. 句法学 3.5. 语义学 3.6. 语用学 4. 宏观语言学 4.1. 心理语言学 4.2. 社会语言学 4.3. 应用语言学 4.4. 计算语言学 4.5. 神经语言学 5. 重要概念及其区分 5.1. 描写式&规定式 5.2. 共时&历时 5.3. 语言&言语 5.4. 语言能力&语言应用 5.5. 唯素的&唯位的 5.6. 传统语法&现代语法 5.7. 语言潜势&实际语言行为 Chapter 2 Speech Sounds

常考考点:1. 语音学语音学的定义;发音器官的英文名称;英语辅音的定义;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和分类;英语元音的定义和分类;基本元音;发音语音学;听觉语音学;声学语音学;语音标记,国际音标;严式与宽式标音法 2. 音系学音系学的定义;音系学与语音学的联系与区别;音素、音位、音位变体、最小对立体、自由变体的定义;音位理论;自由变异;音位的对立分布于互补分布;语音的相似性;区别性特征;超语段音位学;音节;重音;音高和语调。 1. 语音学及其三大领域 1.1. 语音学定义 1.2. 语音学三大领域 ①发音语音学 ②声学语音学 ③听觉语音学 2. 辅音 2.1. 辅音定义 发音时,声道的某些部位受到压缩或阻碍后,使得气流在口腔里转向、受阻或完全被阻塞,由此产生的音叫做辅音。 2.2. 发音方式 发音方式是指发音器官之间的关系,以及气流经过声道的某些部位的方式 2.3. 发音部位 发音部位是指声道的哪些部位发生气流摩擦、狭窄化或阻碍。 3. 元音

南开大学历史学考研参考书

南开大学历史学考研参考书 关于南开大学历史学考研参考书列举如下,同学们可以参考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上册)晁福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下册)宁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史》郭大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古代史 《世界上古史》周启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中古史》孔祥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近现代史 《世界近代史》刘宗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现代史》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博仁教育:近几年来,参加历史学考研统考的同学会发现,在历史学基础试卷上有的题目根本就没有见过,或者是在推荐的参考书上根本没有,很多同学都在抱怨,这个考试大纲也不管用了,要大纲有什么用,还不是有超纲的吗?在这里,我想和同学们说,研究生考试以不再是小学生考试,学什么考什么,硕士研究生考试需要有一个比较广泛的阅读量,出现一些超纲的试题很正常,多读一些历史学方面的教材,对我们备考有很大的帮助,对以后写研究生论文也有益处。 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选读下面参考书目: 《中国历史文选》周予同上海古籍出版社 《史学概论》庞卓恒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史学史》白寿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历史文献学》杨燕起、高国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西方史学史》郭小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更多信息可以联系QQ:4006262918 博仁2016年历史学考研经验交流会将于4月中旬举办,活动现场可以跟成功学姐学长取经,面对面交流:历史学考研笔记如何记、参考书如何看才有好效果、院校的备考情况如何、复试经验等

最全高中物理基本知识点总结加习题练习状元笔记)

物理重要知识点总结(状元笔记) 学好物理要记住:最基本的知识、方法才是最重要的。秘诀:“想” 学好物理重在理解 ........(概念、规律的确切含义,能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表达,理解其适用条件)A(成功)=X(艰苦的劳动)十Y(正确的方法)十Z(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最基础的概念,公式,定理,定律最重要);每一题中要弄清楚(对象、条件、状态、过程)是解题关健 物理学习的核心在于思维,只要同学们在平常的复习和做题时注意思考、注意总结、善于归纳整理,对于课堂上老师所讲的例题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把老师的知识和解题能力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解题能力,并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这样,同学们一定就能笑傲考场,考出理想的成绩! 对联: 概念、公式、定理、定律。(学习物理必备基础知识) 对象、条件、状态、过程。(解答物理题必须明确的内容) 力学问题中的“过程”、“状态”的分析和建立及应用物理模型在物理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说明:凡矢量式中用“+”号都为合成符号,把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的前提是先规定正方向。 答题技巧:“基础题,全做对;一般题,一分不浪费;尽力冲击较难题,即使做错不后悔”。“容易题不丢分,难题不得零分。“该得的分一分不丢,难得的分每分必争”,“会做?做对?不扣分” 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时不能只记结论,还须弄清其中的道理,知道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由来。

受力分析入手(即力的大小、方向、力的性质与特征,力的变化及做功情况等)。 再分析运动过程(即运动状态及形式,动量变化及能量变化等)。 最后分析做功过程及能量的转化过程; 然后选择适当的力学基本规律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讨论。 强调:用能量的观点、整体的方法(对象整体,过程整体)、等效的方法(如等效重力)等解决Ⅱ运动分类:(各种运动产生的力学和运动学条件及运动规律 .............)是高中物理的重点、难点高考中常出现多种运动形式的组合追及(直线和圆)和碰撞、平抛、竖直上抛、匀速圆周运动等 ①匀速直线运动F合=0 a=0 V0≠0 ②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为零或初速不为零, ③匀变速直、曲线运动(决于F合与V0的方向关系) 但F合= 恒力 ④只受重力作用下的几种运动:自由落体,竖直下抛,竖直上抛,平抛,斜抛等 ⑤圆周运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最低点和最高点);匀速圆周运动(关键搞清楚是什么力提供作向心力) ⑥简谐运动;单摆运动; ⑦波动及共振; ⑧分子热运动;(与宏观的机械运动区别) ⑨类平抛运动; ⑩带电粒在电场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带电粒子在f洛作用下的匀速圆周运动 Ⅲ。物理解题的依据: (1)力或定义的公式(2)各物理量的定义、公式 (3)各种运动规律的公式(4)物理中的定理、定律及数学函数关系或几何关系 Ⅳ几类物理基础知识要点: ①凡是性质力要知: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②对于位移、速度、加速度、动量、动能要知参照物; ③状态量要搞清那一个时刻(或那个位置)的物理量; ④过程量要搞清那段时间或那个位侈或那个过程发生的;(如冲量、功等) ⑤加速度a的正负含义:①不表示加减速;②a的正负只表示与人为规定正方向比较的结果。 ⑥如何判断物体作直、曲线运动; ⑦如何判断加减速运动; ⑧如何判断超重、失重现象。 ⑨如何判断分子力随分子距离的变化规律

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笔记

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笔记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一、定义 1.语言学Linguistics Linguistics is generally defined a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2.普通语言学General Linguistics The study of language as a whole is often called General linguistics. 3.语言language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语言是人类用来交际的任意性的有声符号体系。 4.识别特征Design Features It refers to the defining poperties of human language that distinguish it from any animal system of communication. Arbitrariness任意性Productivity多产性Duality双重性Displacement移位性Cultural transmission文化传递 ⑴arbitrariness There is no logical connection between meanings and sounds. P.S the arbitrary nature of language is a sign of sophistication and it makes it possible for language to have an unlimited source of expressions ⑵Productivity Animals are quite limited in the messages they are able to send. ⑶Duality Language is a system, which consists of two sets of structures ,or two levels. ⑷Displacement Language can be used to refer to contexts removed from the immediate situations of the speaker. ⑸Cultural transmission Human capacity for language has a genetic basis, but we have to be taught and learned the details of any language system. this showed that language is culturally transmitted. not by instinct. animals are born with the capacity to produce the set of calls peculiar to their species. 二、知识点 https://www.doczj.com/doc/e17558991.html,nguage is not an isolated phenomenon, it‘s a social activity carried out in a certain social environment by human beings. 语言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人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 ⑶曾经对语言概念下过定义的语言学家 Sapir---language is a purely human and non-instinctive method of communication ideas, emotions and desires by means of voluntarily produced symbols. Hall----language is the institution whereby humans communicate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by means of habitually used oral-auditory arbitrary symbols. Chomsky---from now on I will consider language to be a set of sentences, each finite in length and constructed out of a finite set of elements. ⑷U.S.A Linguist Charles Hockett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 Hockett 提出了语言的识别特征design features

历史学考研复习(最全)

历史学考研复习(最全) (博仁教育:https://www.doczj.com/doc/e17558991.html,)(历史学考研:https://www.doczj.com/doc/e17558991.html,) 打算参加2013年历史学研究生考试的同学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备战,在备考初期,很多同学都处于一个迷茫期,或者说处于一个不知道该如何复习的阶段,不知道怎么规划自己的复习、不知道该如何看书?根据我们多年的辅导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备考2013年历史学研究生考试 一、历史学研究生考试科目 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历史学专业从2007年改为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命题。考试科目为:政治、外国语、历史学基础三门。 思想政治理论(上午8:30——11:30)满分100分 外国语(下午14:00——17:00)满分100分 历史学基础(上午8:30——11:30)满分300分 每科考试时间为3小时,初试为笔试。 二、历史学基础参考书 历史学基础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地体现在以上各部分之中。虽然由教育部统一命题,但是,教育部并没有指定参考教材,现在考研市场上有很多历史学考研推荐参考教材,鱼龙混杂,让很多考生很难选择,如何选择一套权威的历史学基础参考教材成为备考的第一步。 博仁教育历史学考研辅导老师根据多年的辅导经验,并结合考试大纲,以及历年真题命题特点,特向广大考生推荐以下历史学考研参考教材: 1、必备参考书:中国史:书名作者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上册)晁福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下册)宁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史》郭大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世界史:书名作者出版社 《世界上古史》周启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