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劳动经济学

英文名称:Labor economics

课程类型: 必修课

适用对象: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函授生

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

执笔人:于东阳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体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它是以市场经济为前提,以人的劳动和人力资源为起点,研究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理论与制度的一门学科。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对于劳动力这种特殊资源进行使用、开发的机制和原理。掌握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理论,学会分析并解释劳动力市场的相关现象,了解政府劳动力市场政策和企业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能够用相关理论分析解决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实践问题。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达到下列要求:

1.了解劳动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现代劳动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是经济分析与制度分析的结合。明确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从而明确学习的方向。

2.掌握劳动经济分析所应用的一些基本方法。

3.认识劳动供给的意义,掌握劳动供给在不同条件下的供给曲线。明确劳动需求的形成及其变化规律。厂商的劳动需求以厂商运行目标为转移,其理论以利润最大化目标下的劳动需求为基础。掌握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概念,把握各种不同情况下劳动力市场供需均衡如何实现。

4.认识人力资本理论的意义,提高个人和组织人力资本投资的自觉性。

5.熟悉劳动力流动的动因和劳动力流动的条件,掌握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劳动力流动决策。

6.掌握工资的基本理论,创造性的贯彻和发展工资政策和工资制度。

7.了解就业理论,掌握就业规律。认识失业的含义及其类型,掌握周期性失业的均衡理论。

8.了解我国劳动经济领域的特点和现状。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

第一章导论

重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难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

1、了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特点与其他学科的挂系

2、掌握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

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结果,确切的说是研究雇主和雇员对工资、价格、利润及雇佣关系的非货币因素(如工作环境、管理者的个性、伤害风险等)的行为反映。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3、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

4、劳动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与人口将经济学的关系

(2)与劳动关系的关系

(3)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第二章劳动需求分析

重点: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劳动需求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劳动需求分析

难点: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劳动需求曲线的相互作用

教学要求:

1、了解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

2、掌握劳动需求分析

3、熟悉劳动需求弹性

教学内容:

1、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

(1)技术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2)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3)企业目标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4)社会制度安排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2、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劳动需求分析

(1)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短期劳动力需求

(2)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长期劳动力需求

(3)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劳动需求曲线的相互作用

3、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劳动需求分析

(1)卖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分析

(2)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分析

4、劳动需求弹性

第三章劳动供给分析

重点: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

难点: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图形推到、个人劳动供给曲线、市场劳动供给曲线

教学要求:

1、了解劳动力范畴分类和劳动力参与率

2、熟悉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

3、熟练掌握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

教学内容:

1、劳动力范畴分类和劳动力参与率

(1)劳动力范畴分类

(2)劳动力参与率概念

2、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

(1)自然因素

(2)经济因素

(3)社会制度因素

3、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

(1)劳动和闲暇的概念

(2)偏好和无差异曲线

(3)工资、收入和预算线

(4)均衡工作时数

(5)工作时数与非劳动收入变化

(6)工作时数与工资率变动

(7)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图形推到

(8)个人劳动供给曲线

(9)市场劳动供给曲线

第四章家庭劳动供给理论重点:家庭的联合劳动供给决策分析

难点:与劳动-闲暇模型的区别、家庭联合决策的简单分析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

1、家庭时间约束下的劳动决策模型

(1)家庭等产量曲线

(2)贝克尔的家庭生产理论

(3)家庭生产的劳动供给曲线

(4)与劳动-闲暇模型的区别

2、家庭的联合劳动供给决策分析

(1)交叉替代效应的概念

(2) 家庭联合决策的简单分析

3、家庭劳动供给的生命周期理论

4、家庭劳动供给与生育决策

第五章人力资本投资

重点:人力资本投资模型、教育投资分析

难点:人力资本投资模型

教学要求:

1、掌握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与基本模型

2、掌握教育投资的分析

3、熟悉在职培训的相关问题

4、了解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

教学内容:

1、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与基本模型

(1)人力资本的含义与特征

(2)人力资本投资的含义与内容

(3)人力资本理论形成简史

(4)人力资本投资模型

2、教育投资的分析

(1)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

(2)教育投资的分析

3、在职培训

(1)在职培训的成本与收益

(2)在职培训投资的主要模式

(3)普通培训与特殊培训

4、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

第六章劳动力流动

重点:掌握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劳动力流动的形式和机制

难点:理解劳动力流动模型

教学要求:

1、掌握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劳动力流动形式和机制;

2、理解劳动力流动模型;

3、能运用所学理论分析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提出可行的能改善中国劳动力流动机制的对策。

教学内容:

1、劳动力流动的成因

(1)劳动力流动的概念

(2)劳动力流动的成因

2、劳动力流动的形式和机制

(1)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形式

(2)劳动力流动的合理性

(3)劳动力流动的代价

3、我国劳动力流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2)改善我国劳动力流动的机制分析

第七章工资的确定及制度设计

重点:工资的概念,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的关系和区别,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难点:影响工资确定的主要因素,补偿性工资差别问题,科学的设计报酬制度来解决各类员工的激励问题

教学要求:

1、理解工资、基本工资等概念;

2、掌握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应用分析我国技术工人短缺与工资激励制度的关系

教学内容:

1、工资的形式和工资确定的影响因素

(1)工资的形式

(2)影响工资确定的因素

2、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

(1)补偿性工资差别的概念

(2)补偿性工资差别的分类

(3)产业、地区工资差别形成的原因

3、报酬制度设计与员工激励

(1)工资与生产率的关系

(2)委托代理关系与报酬制度设计

第八章劳动力市场歧视

重点: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含义和种类

难点:个人偏见歧视理论、市场垄断造成的歧视理论、统计性歧视理论与就业排挤理论教学要求:

准确理解各类歧视理论,能结合所学理论,分析中国劳动力市场上歧视产生的原因。教学内容:

1、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含义和种类

(1)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含义

(2)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类型:就业歧视、工资歧视、职业与工作歧视、人力资本投资歧视

2、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1)个人偏见歧视理论

(2)市场垄断造成的歧视理论

(3)就业排挤理论

第九章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重点: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测量方法,我国收入分配现状

难点:理解库兹涅茨的倒U假说及其验证

教学要求:掌握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测量方法,了解我国城乡居民之间、城市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根据所学理论提出缩小收入差距过大的对策。

教学内容:

1、收入分配不平等测量及变化的趋势

(1)收入分配不平等测量:库兹涅茨的倒U假说及其验证;基尼系数

(2)收入分配不平等测量的难点

(3)我国城乡居民之间、城市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现状及变化趋势

2、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3、缩小收入差距的对策

(1)平等与效率的认识

(2)关于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程度的判断

(3)调节我国收入差距过大的对策

第十章失业

重点:失业的类型及其各自的特点;失业的经济影响

难点:菲利普斯曲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区别

教学要求:掌握失业的概念,了解各种失业产生的原因,特别要掌握凯恩斯的失业理论与菲利普斯曲线。

教学内容:

1、失业的测量与类型

(1)失业率

(2)三种主要的失业类型

(3)失业的经济影响

2、菲利普斯曲线

(1)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

(2)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及其政策含义

(3)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及其政策含义

五、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

一、名词解释

劳动力;劳动市场;派生需求;劳动力的边际成本;劳动的边际收益;竞争性劳动市场;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卖方垄断企业;买方垄断企业;替代效应;规模效应;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派生需求定理;劳动力参与率;收入效应;家庭等产量曲线;家庭生产;交叉替代效应;人力资本投资;普通培训;特殊培训;劳动力流动;劳动力流动模型;工资;劳动力市场歧视;雇主歧视;雇员歧视;倒U型假说;收入;失业;贝弗里奇曲线

二、思考题

1、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2、试推导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

3、试比较短期劳动需求和长期劳动需求的异同

4、试比较完全竞争企业和卖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的异同

5、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有那些?

6、什么是劳动-闲暇模型?

7、比较家庭生产模型与劳动-闲暇模型有何异同

8、在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率分析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9、试述劳动力流动的成因

10、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有哪些?

11、简述效率工资理论的要点?

12、中国技术工人短缺与激励机制的关系分析。

13、个人偏见模型是怎样的?

14、统计性歧视的含义是什么?

15、非竞争性歧视模型主要包括哪几种类型?他们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16、如何认识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17、中国收入分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平均主义还是差距过大?

18、简述存量-流量模型的主要内容?

19、失业分为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20、简述效率工资理论的主要内容,说明其对失业成因解释的含义。

六、作业与考核方式

《劳动经济学》考核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作业成绩,占20%;二是考试成绩,占80%。

七、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劳动经济学》,曾湘泉编著,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

参考书:《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伊兰伯格、史密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劳动经济学》,杨河清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参考网站:

1. 中国劳动网https://www.doczj.com/doc/e1745935.html,/

2.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oczj.com/doc/e1745935.html,/

3.中人网https://www.doczj.com/doc/e1745935.html,/

4. 中国劳动争议网https://www.doczj.com/doc/e1745935.html,/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题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思考题 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二、思考题 1.如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价值? (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问题。例如,民工荒、政府要求增加最低工资、劳动生产率下降、农民工工资急剧上升、工资增长不均等、工作培训、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高工资受到质疑、收入分配不平、农村移民增加、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扩大等等。 (2)数量上的重要性。在西方经济中,大部分国民收入并不是来源于资本收入(利润、租金和利息),而是来源于工资。绝大多数居民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提供劳务。从数量上看,劳动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3)独有的特性。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完全不同于产品市场的交易。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极有意义和复杂的场所。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意味着供给和需求概念在应用于劳动力市场时必须做出重大的修改和调整。在供给方面,劳动者“出售”给雇主的劳务与该劳动者不可分离。除了货币报酬,工人还关注工作的健康和安全性、工作难度、就业稳定性、培训和晋升机会等,这类非货币因素也许与直接收入同样重要。这样,工人的供给决策要比产品市场的供给概念复杂得多。 (4)收益的广泛性。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从劳动经济学中得到许多启示和教益。从劳动经济学得到的信息和分析工具有助于人们做出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决策。从个人角度看。大量内容将直接与我们有关,如工作搜寻、失业、歧视、工资、劳动力流动等。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从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解中所得到的知识背景和分析方法,对做出有关雇用、解雇、培训和工人报酬等方面的管理决策也应该是十分有用的。从社会角度看,了解劳动经济学将使人们成为更有知识、更理智的公民。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首先要明确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劳动经济学的假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如同商品和资本是稀缺的一样,劳动力资源也是有限的。时间、个人收入和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前提。 (2)效用最大化。由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社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必须研究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它们都有自己的目标,都力争实现各自的效用最大化。当然,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每一种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行为都达到了效用最大化的目标,而是说主体的行为可以用效用最大化的观点加以分析和预测。 (3)行为的有目的性。稀缺性这一假设所隐含的重要命题是,人们对资源的使用存在着供求问题,存在着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的问题。劳动力资源也是稀缺的。对劳动者个人而言,选择一种职业必须有所放弃,其本身不仅具有直接的成本和收益,还有因个人劳动力的有限而引起的放弃另外其它选择的成本和收益问题。用人单位的情况也是一样,招聘张三,也面临着放弃对王五的雇用。 (4)行为的适应性。认为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是理性的,并不是说他们总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信息的不完全或信息传递的不完全、无法预料事件的发生和其他人的选择都会影响我们选择的结果,但即使我们后来认为是“较差”的选择,也被认为是基于净收益的预期而做出的。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式主要有两个: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曾湘泉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劳动: 根据劳动经济学对“劳动”概念的实际运用情况来分析,在有些情况下,劳动是就劳动 的主体而言的,即它指的是劳动力。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他可能指的是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2.劳动力: 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在现代劳动经济学体系中,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愿意参加付酬性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范畴。 3.劳动力市场: 并非我们常规理解的产品买卖的场所,而是一种劳动力“租借”使用的市场。 4.人口经济学: 人口经济学研究的是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经济问题。人口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发展过程 中人口与经济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人口运动和经济运动的对立统一运动,构成了人口经济运动及相应的人口经济关系,人口经济学的任务就是揭示人口经济关系 运动的规律性。人口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主要是考察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 或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般来说,人口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 5.劳动经济学: 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6.人力资源管理: 是依据组织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组织中的人力这一特殊的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的机制、制度、流程、技术和方法的总和。 7.派生需求: 是由阿弗里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经济概念,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又称“引致需求” 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派生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其中该生产要素对这一最 终产品会作贡献,如对轮胎的需求派生自对汽车运输的需求。 8.劳动的边际成本:使用一单位量劳动力所耗费的成本。即工资。

劳动经济学

一、单选题 1.“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这句名言的提出者(A ) A.威廉·配第B.大卫·李嘉图C.亚当·斯密D.托马斯·康帕内拉 2.劳动的多样性源于人的需要的(B ) A.社会性B.多层次性C.目的性D.差异性 3.把劳动分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划分依据是(C ) A.劳动的复杂程度B.劳动力支出的特性 C.劳动为社会服务的方式D.劳动成果与劳动者的关系 4.将劳动力市场分为一级劳动力市场与次级劳动力市场的划分标准是(D ) A.市场的竞争自由度B.劳动力市场的条件 C.交易方式和途径D.劳动力交易的社会条件 5.我国劳动力市场局部建立和发展的阶段是(C ) A.1978~1983年B.1984~1994年C.1995~2007年D.2008年至今 6.当E S=0时,说明(A ) A.供给无弹性B.供给缺乏弹性C.单位供给弹性D.供给有无限弹性 7.决定劳动力需求的根本因素是(B ) A.产业结构B.经济发展C.科技水平D.经济发展方式 8.人力资本理论体系的提出者是( D ) A.马歇尔B.明塞尔C.贝克尔D.舒尔茨 9.最早运用人力资本投资的方法研究收入分配的学者是(D ) A.西奥多·W·舒尔茨B.加里·贝克尔 C.阿尔弗雷德·马歇尔D.雅各布·明塞尔 10.因劳动力市场运转存在摩擦或不完善而造成的失业称为(A ) A.摩擦性失业B.结构性失业C.季节性失业D.周期性失业 11.从劳动力供给运行的角度看,影响劳动力供给的最主要因素是(A ) A.社会保障制度B.宏观经济状况C.个人非劳动收入D.工资率 12.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是(C ) A.威廉·配第B.加里·贝克尔C.亚当·斯密D.雅各布·明塞尔 13.用于生产同一产出数量的劳动力和资本的所有组合点的连线被称为( A ) A.等产量线B.等成本线C.需求曲线D.供给曲线

劳动经济学作业参考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劳动经济学》作业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D ) A.稀缺的信息资源配置问题 B.稀缺的技术资源配置问题 D.稀缺的土地资源配置问题.稀缺的劳动资源配置问题 C2.如果两类劳动力是总替代关系,则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上升会引起另一类劳动力( C )A.供给的增加 B.供给的下降 D .需求的下降 C.需求的增加3.引起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根本原因是( A )A.工资率 B.生产技术 D.企业的性质 C.货币资本规模 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对教育、培训有较高回报的预期,因此,人力资本投资 增加,将使( A ) A.劳动供给增加 B.劳动供给减少 D.劳动需求增加C .劳动需求减少 5.在工资率和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随着工资率提高,劳动者将增加劳动供给。造成这 种现象的原因是( A ) A.收入效应 B.替代效应 D.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 C.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 6.如果某种劳动力供给弹性系数等于零,则该劳动力供给弹性为( A )A.无弹性 B.单位弹性 D .富有弹性 C.缺乏弹性7.劳动力市场达到充分就业的条件是( C )A.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 B.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小于需求 C.市场工资率等于均衡工资率 D.市场工资率低于均衡工资率 ) B .下列各项培训成本中,属于培训投资机会成本的是(8.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A.雇员在接受培训期间的工资 B.接受培训的人员在培训期间对产量的影响C.租用培训场地的费用 D.培训教材费用 9.计件工资的适用范围是( C ) A.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的行业和企业 B.产品数量和质量不易准确确定的行业和企业 C.产品数量和质量能准确计算检验的行业和企业 D.产品、经营项目较多和生产条件多变的行业和企业 10.如果某劳动力市场存在地区或行业卖方垄断,则( D ) A.其他地区或行业的就业量减少 B.该地区或行业工资率低于市场均衡工资率C.该地区或行业的就业量增加 D.该地区或行业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11.下列关于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变动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A ) A.若货币工资不变,当商品价格上升,则实际工资下降 B.若货币工资不变,当商品价格上升,则实际工资上升

劳动经济学总结(加强版)

xc1、单选(50题) 50分想知识点(结论和概念) 2、论述题(1题) 20分直截了当回答问题1、2、 3、 4、5…… 3、案例题(1题) 30分看清题干,就事论事,不用讲理论 绪论 1、劳动经济学研究什么——稀缺的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问题 劳动经济学是以研究如何实现劳动(或者说劳动力)这一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为主要内容的。(分析和研究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对象:市场和政府 2、劳动经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发展,标志是什么——布卢姆《劳动经济学》(第一本劳动经济学教科书) 3、实证、规范分析法 实证多:讲事实,无建议;规范少:有价值判断 第一章 1、失业率如何计算,什么是失业率,具体场景下的失业率如何计算 失业率是失业人员在劳动力人口(失业人口+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率。 就业率是就业人口与潜在劳动力人口之间的比率。 就业率+失业率≠1

2、劳动参与率概念,为什么要有劳动参与率(其作用) 劳动参与率可以表示为(实际)劳动力人口在潜在劳动力人口之中的比率。 实际劳动力人口 = 就业人口 + 在积极找工作的失业人口 潜在劳动力人口 = 劳动年龄人口 - 因智力或身体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 - 服刑人员。实际计算中,使用劳动年龄人口替代潜在劳动力人口。 劳动参与率>总人口参与率。 劳动参与率与总人口参与率差距大: 若劳动力储备导致总人口劳动参与率低——好; 若老龄化导致总人口劳动参与率低——危险。 3、总薪酬概念——总薪酬是含税的(图)

4、劳动力需求曲线、劳动力供给曲线——就业量、市场出清工资率在两曲线左右移动下的 变化(如劳动力需求曲线左移,此时就业量减少) 需求曲线右移(需求量增加),均衡工资率增加,就业量增加; 需求曲线左移(需求量减少),均衡工资率减少,就业量减少; 供给曲线右移(供给量增加),均衡工资率减少,就业量增加; 供给曲线左移(供给量减少),均衡工资率增加,就业量减少。

(完整word版)劳动经济学 曾湘泉 图表分析

补偿性工资理论分析 \

源于三个理论前提:一员工追求效用最大化,不是追求收入最大化 二员工了解对她们十分重要的工作信息, 三是员工的流动性,集员工可以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工作机会 1拥挤效应 ? 图(a )非拥挤部门的雇佣人数:由于劳动力供给比劳动力需求相对而言要少一些,因而工资率(WH )相对较高。 ? 图(b )拥挤部门的雇佣人数:由于市场过于拥挤,结果导致与劳动力需求相对应的劳动力供给过多,从而使得工资率(WL )相对较低。例如女性占主导地位的职业,工资率低。 ? 经济学家对拥挤效应的一些解释: 把某些工作鉴定为“男性工作”而把另外一些工作 鉴定为“女性工作”的过程是通过社会习俗完成的; 男性和女性之间要么是存在先天能力上的差异;要么是存在后天能力上的差异; 男性和女性对买方垄断雇主的供给曲线有所不同。

2双重劳动力市场:将劳动力市场看成是被分割开的两大非竞争性部门:主要部 门和从属部门。 主要部门提供相对较高的工资率、较为稳定的就业、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发展 机会。 从属部门则只提供较低的工资率、不稳定的就业以及较差的工作条件并且根本 没有职业发展的机会。大部分弱势就业群体成员都是在从属部门中就业的,而 这导致了一种长期延续下来的对他们的歧视。 经济学家对双重劳动力市场的解释: 资本家将劳动者分离开来,以防止他们组织起来形成一种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力量。或者由于对不同类型的工人进行监督时需要付出的成本有所差别而造成的。 3与搜寻成本有关的买方独家垄断 与搜寻成本有关的买方独家垄断模型将厂商行为中的买方独家垄断模型,和歧视现象结合在一起。 前提假设:对所有的雇员来说,存在一种搜寻工作的成本。只要存在歧视性的雇主,某些雇员的工作搜寻成本就会上升。雇主会按照劳动力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选择雇用水平。这样,尽管具有相同的劳动生产率,搜寻成本高的员工的工资就会相对较低。 ?图形解释: ?(a)所描述的是搜寻成本相对较低的工人群体的劳动力供给曲线以及劳动力边际收益产品曲线。 ?(b)所描述的是由于歧视性雇主的存在而被迫承担较高搜寻成本的某群体(妇女或外来劳动力成员)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和劳动力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尽管 他们都具有相同的生产率,但具有较高搜寻成本的那一群体中的工人所得到 的工资却要低一些(即WF

人民大学版 劳动经济学教案

人民大学版劳动经济学教案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劳动经济学产生的时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研究对象和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产生 劳动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1925年,布卢姆的《劳动经济学》的出版,标志着劳动经济学的问世。 劳动经济学是伴随着劳动市场出现、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个经济学的分支。从市场经济国家的历史来看,工业革命后,产生了雇佣劳动,以及在雇佣劳动条件下的劳动力供给、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等劳动经济的问题。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劳资雇佣关系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雇佣劳动所产生的诸如工资、失业、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工伤事故与职业病、妇女与童工劳动、劳资谈判、罢工等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市场上的各类问题不断涌现,促使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经济学家对此进行深入的思考。埃利·理查德1886年出版了《美国劳工运动》一书,他分析了工会在劳动市场、

劳动条件的决定方面的作用,开创了对劳动市场现象进行制度与组织分析的先河。19世纪20年代的美国劳动市场日趋成熟。1925年出版了布卢姆的《劳动经济学》,这是历史上第一本正式以劳动经济学命名的教科书。该书开始系统涉及劳动市场上的就业、工资、劳资关系、劳工运动、劳动立法等主要内容的分析。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失业形势,引发了经济学家对宏观劳动问题的深入思考。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开创了宏观经济学、也是宏观劳动经济学理论的先河。历史表明,市场经济国家社会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产生了对劳动市场分析和研究的需求,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应运而生,并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第二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劳动经济学家对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表述。 一种定义是强调劳动经济学涉及人的行为的特征。如1931年,朱通九在所著的《劳动经济》一书中认为,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者的经济行为的科学。伊兰伯格和史密斯教授在2000年最新版的《现代劳动经济学》中指出:“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市场的运行和结果。确切地说,劳动经济学研究雇主和雇员对工资、价格、利润以及雇佣关系的非货币因素(如工作条件)的行为反应。” 还有一种定义则强调,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以及实现这些作用的条件。劳动经济学分析和设法探讨个人作

劳动经济学1

劳动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选择: 一、劳动是人本质: 1、劳动创造了人 2、劳动是人专著特征 3、劳动作为生产要素与其他要素不同。 二、劳动意义: 1、劳动创造了人类自身 2、劳动是人类生活第一个基本条件 3、劳动创造了社会财富 4、劳动推动了社会发展 5、劳动是人类解疑不尽重大课题 三、人力资源特征 1、两重性 2、时限性 3、能动性 4、再生性 5、智力性 6、核心性 四、基本假设包括:劳动是人本质,人是经济人,人力资源稀缺、当代市场经济制度。 简答: 一、简述国外劳动经济学形成与发展过程。 1、孕育阶段: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劳动经济思想。 欧洲中世纪劳动经济思想。 重商主义劳动经济思想 2、形成阶段:古典经济学为劳动经济学形成奠定了基础 历史制度学派对劳动力市场理论形成提供了制度研究方法 新古典经济学为劳动经济学形成提供了新分析方法和理论。 劳动社会理论和劳动管理理论促进了劳动经济学形成。 3、独立发展阶段:劳动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1925年《劳动经济学》出版,标志着劳 动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进入独立发展阶段。 与工资相关经济理论得到了深化研究。 劳动就业理论引入了宏观总量研究。 较为完善地提出了劳动力市场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劳动力供给研究。 4、学科体系发展与完善阶段:劳动经济学研究内容更加全面 形成了以新古典框架为基础并兼有制度分析当代主流劳动经济学。 众多经济学派涉入了对劳动经济学研究。 劳动经济学研究出现了新特点。 劳动科学体系日益完善

二、理论界劳动经济学形成与发展过程。 1、研究最重要生产要素——人力需求与供给 2、研究劳动力市场运行和结果 3、研究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 4、研究劳动力资源投入与产出机理。 5、研究劳动关系 6、研究对象其他说法(研究劳动力资源有效利用研究劳动问题工资福利再生产劳动力 市场运行规律) 三、劳动经济学基本要素有哪些? 基本假设基本概念现象范围特定理论问题检验方法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 名解: 劳动力供给:(labor supply)是指再一定市场工资率条件下,劳动力供给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劳动时间。 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是指再工资率保持不变情况下,由于收入变化引起工作时间变化。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指在保持收入不变情况下,因工资率变化而引起愿意工作时间变化。 选择: 劳动力供给类型:个人家庭社会 简答: 一、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为什么会呈现弓形状? 再最初工资率(W1)条件下,劳动力供给时间为h1;当工资率提高到W2时,劳动力供给时间增加到h2,当工资最高w3时,劳动力供给时间降到h3,这样,劳动力供给曲线成为一条向后弯曲劳动力供给曲线。 二、劳动参与率影响因素: 1、宏观因素:a、宏观经济状况b、社会经济政策c、劳动适龄人口规模d、国家教育事 业发展状况和受不同教育程度劳动力工资率差距。e、劳动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2、与个人或家庭参与劳动决策直接相关因素:a、性别b、工资政策和工资关系c、工资 水平d、个人非劳动收入e、居民家庭生产率变化 3、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对劳动力参与率也会产生影响。 三、劳动力供给弹性主要形式。 1、供给无弹性。ES=0,无论工资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都不增加也不减少。 2、供给有无弹性。 3、单位供给弹性 4、供给富有弹性 5、供给缺乏弹性 6、劳动力供给逆变弹性 第三章劳动力需求 名解: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 考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劳动经济学》课后思考题 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二、思考题 1.如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价值 (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问题。例如,民工荒、政府要求增加最低工资、劳动生产率下降、农民工工资急剧上升、工资增长不均等、工作培训、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高工资受到质疑、收入分配不平、农村移民增加、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扩大等等。 (2)数量上的重要性。在西方经济中,大部分国民收入并不是来源于资本收入(利润、租金和利息),而是来源于工资。绝大多数居民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提供劳务。从数量上看,劳动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3)独有的特性。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完全不同于产品市场的交易。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极有意义和复杂的场所。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意味着供给和需求概念在应用于劳动力市场时必须做出重大的修改和调整。在供给方面,劳动者“出售”给雇主的劳务与该劳动者不可分离。除了货币报酬,工人还关注工作的健康和安全性、工作难度、就业稳定性、培训和晋升机会等,这类非货币因素也许与直接收入同样重要。这样,工人的供给决策要比产品市场的供给概念复杂得多。 (4)收益的广泛性。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从劳动经济学中得到许多启示和教益。从劳动经济学得到的信息和分析工具有助于人们做出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决策。从个人角度看。大量内容将直接与我们有关,如工作搜寻、失业、歧视、工资、劳动力流动等。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从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解中所得到的知识背景和分析方

法,对做出有关雇用、解雇、培训和工人报酬等方面的管理决策也应该是十分有用的。从社会角度看,了解劳动经济学将使人们成为更有知识、更理智的公民。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首先要明确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劳动经济学的假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如同商品和资本是稀缺的一样,劳动力资源也是有限的。时间、个人收入和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前提。 (2)效用最大化。由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社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必须研究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它们都有自己的目标,都力争实现各自的效用最大化。当然,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每一种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行为都达到了效用最大化的目标,而是说主体的行为可以用效用最大化的观点加以分析和预测。 (3)行为的有目的性。稀缺性这一假设所隐含的重要命题是,人们对资源的使用存在着供求问题,存在着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的问题。劳动力资源也是稀缺的。对劳动者个人而言,选择一种职业必须有所放弃,其本身不仅具有直接的成本和收益,还有因个人劳动力的有限而引起的放弃另外其它选择的成本和收益问题。用人单位的情况也是一样,招聘张三,也面临着放弃对王五的雇用。 (4)行为的适应性。认为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是理性的,并不是说他们总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信息的不完全或信息传递的不完全、无法预料事件的发生和其他人的选择都会影响我们选择的结果,但即使我们后来认为是“较差”的选择,也被认为是基于净收益的预期而做出的。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式主要有两个:

劳动经济学案例作业

劳动经济学案例作业 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浅析 一、现状分析 30年来,在农民工数量急剧增加的同时,农民工队伍的结构特征也已经悄然发生了很多变化。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已经不再是一个高度同质性的群体,从性别年龄结构到受教育水平,从流动时间到流动距离,从就业领域到社会保障需求,农民工都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分化。在这些变化中,一个新生的群体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那就是第二代农民工。 近年来,研究者对第二代农民工越来越重视,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这对于更好地了解这一群体、更好地解决他们的问题、更好地针对他们的需求开展服务,无疑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1. 定义解析 新生代农民工:参考已有研究对第二代农民工的概念界定,同时根据本文所依据之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资料本身的特点,我们将第二代农民工定义为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具有以下基本特性:第一,仍然保留农村户籍而不具有城市户口;第二,大部分时间已脱离农业生产,主要在城镇务工经商以赚取工资性收入。相比之下,将1980年以前出生的农民工称为第一代农民工。(摘自《人口研究》) 2. 现状特征 研究表明,第二代农民工在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就业取向、价值目标等方面更接近于市民,尽管身份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但是他们比第一代农民工更多了自主和自觉意识,具有强烈的市民化意愿。更愿意成为市民。因此,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进

程中,第二代农民工是市民化意愿最强、市民化过程最为迫切,同时也是比较容易融入城市被市民化的群体(刘传江、程建林,2007)。 另外,研究表明第二代农民工有如下各项主要特征: (1) 在第二代农民工中,女性比例较高;在女性农民工中,第二代农民工所占比例较大; (2) 绝大部分第二代农民工处于未婚状态,已婚比例低; (3) 第二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较高; (4) 第二代农民工就业层次仍然较低,但在行业上更加向制造业集中; (5) 第二代农民工的职业以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为主; (6) 第二代农民工进城务工时间尚短; (7) 第二代农民工更多地跨省流动; (8) 近八成跨省流动的二代农民工流入东部地区,其中半数流入广东省; (9) 第二代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率仍然很低。 二、问题提出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第二代农民工已经占到全体农民工总数的 34. 6%。当前,城市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仍在持续增加,农民工的总规模将继续扩大。更为重要的是,第二代农民工的规模增长速度将更快,他们在全部农民工中所占份额将越来越高。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便是对这类人群问题的聚睛。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他们,而城市能否也相应的对他们进行回馈,占了农民工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而且呈现增长趋势的新生代农民工,该何去何从, 三、问题分析 1 1. 劳动需求及供给 首先,从市场劳动需求上看,中国的城市化的进程还在前进,而城市化的过程离不开这些相对人力成本较低的劳动力。况且城市化是个很长的过程,这个过程

曾湘泉《劳动经济学》复习试题.doc

2012 年曾湘泉《劳动经济学》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卖方垄断企业:指在产品市场上是垄断者,但在劳动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的企业。 互补性生产要素:( 你涨我也涨 ) 当生产要素 A 的数量增加时,导致生产要素 B 的边际生产率上升,则称生产要素 A 与生产要素 B 是互补性生产要素。 劳动供给 :劳动供给指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其测量指标是人—小时数,指在一定时间内 一定数量的劳动者为市场提供的劳动时数。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收入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劳动者 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具有五个特征:(1) 人力资本是一种无形 资本;⑵人力资本具有时效性;⑶人力资本具有收益递增性;⑷人力资本具有累积性;⑸人力资本具有无限的潜在创造性。 时间计算以小时、日、周或月作为单位。计时工资制:以工人所费时间作为计算工资的标准, 工作时期乘以每小时的工资额,即为所得之工资数。 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也就是完全竞争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收益”,通常用 VMP表示,指劳动的边际产品 MP与既定产品价格 P 的乘积 MP· P,表明的是增加使用一单位劳动所增加的收益。 劳动力参与率:是与劳动供给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 作年龄人口的规模。劳动力参与率可以以性别和年龄组分类计算,其公式为:劳动力参与率 = 劳动力 / 劳动年龄人口╳100%。 人力资本投资:指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凡是能够有利于 形成与改善劳动力素质结构、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费用与行为都是人力资本投资的 范畴。其类别包括:(1)各级正规教育;(2)在职培训活动;(3)健康水平的提高;( 4)对孩子的培养;( 5)寻找工作的活动;( 6)劳动力迁移。 效率工资:如果雇主从进一步提高工资中所获得的边际收益与它所导致的边际成本相等,那么这时的高于市场水平的工资就是能够使雇主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工资水平,这种工资就是的 效率工资。 特殊培训:指培训所获得的技能只对提供培训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有重要作用,而对其他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没有或很少有影响的培训。这类培训提高了员工在特定领域或岗位的技 能,对员工在该企业当中边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希克斯—马歇尔定理:即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该定理认为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条 件下,下列情况将使得某类劳动需求曲线具有很高的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第一,劳动投

《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社会保障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能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一些社会热点劳动经济问题;(3)能运用规范和实证的研究方法对劳动力市场运行机理、人力资本投资、收入分配、就业与失业、劳动关系等相关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主要内容有:劳动和劳动生产率理论;劳动力管理理论;劳动组织理论;劳动报酬和劳保福利理论;劳动计划理论及劳动经济史等。 三、知识点 (一)基本知识点 1.基本概念:无差异曲线、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劳动力供给(需求)弹性、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人力资本及人力资本投资、非自愿失业; 2.工资原则和影响宏观工资水平的的主要因素; 3.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区别; 4.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均衡理论及歧视的类型分析; 5.劳动力流动的相关理论; 6.掌握劳动关系的概念和类型。 (二)重要知识点 1.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在个人劳动力供给、家庭劳动力供给、市场劳动力供给决策中的影响程度; 2.人力资本的含义、人力资本投资的含义及主要形式; 3.劳动力需求变动与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区别、最佳劳动力选择的条件、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4.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与动态均衡的形成过程、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现象; 5.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假设和必要条件、劳动力流动机制和规律; 6.区别就业、自然失业、充分就业、隐性失业等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四、基本要求 (一)知识要求 1.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能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一些社会热点劳动经济问题。 3能运用规范和实证的研究方法对劳动力市场运行机理、人力资本投资、收入分配、就业与失业、劳动关系等相关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二)能力要求 要求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数学分析能力、逻辑计算能力;有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三)素质要求

劳动经济学作业参考答案word版本

劳动经济学作业参考 答案

《劳动经济学》作业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D ) A.稀缺的信息资源配置问题B.稀缺的技术资源配置问题 C.稀缺的土地资源配置问题D.稀缺的劳动资源配置问题 2.如果两类劳动力是总替代关系,则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上升会引起另一类劳动力( C ) A.供给的增加B.供给的下降 C.需求的增加D.需求的下降 3.引起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根本原因是( A ) A.工资率B.生产技术 C.货币资本规模D.企业的性质 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对教育、培训有较高回报的预期,因此,人力资本投资 增加,将使( A ) A.劳动供给增加B.劳动供给减少 C.劳动需求增加D.劳动需求减少 5.在工资率和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随着工资率提高,劳动者将增加劳动供给。造成这 种现象的原因是( A ) A.收入效应B.替代效应 C.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D.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

6.如果某种劳动力供给弹性系数等于零,则该劳动力供给弹性为( A )A.无弹性B.单位弹性 C.缺乏弹性D.富有弹性 7.劳动力市场达到充分就业的条件是( C ) A.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 B.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小于需求C.市场工资率等于均衡工资率 D.市场工资率低于均衡工资率8.下列各项培训成本中,属于培训投资机会成本的是( B ) A.雇员在接受培训期间的工资 B.接受培训的人员在培训期间对产量的影响 C.租用培训场地的费用 D.培训教材费用 9.计件工资的适用范围是( C ) A.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的行业和企业 B.产品数量和质量不易准确确定的行业和企业 C.产品数量和质量能准确计算检验的行业和企业 D.产品、经营项目较多和生产条件多变的行业和企业 10.如果某劳动力市场存在地区或行业卖方垄断,则( D ) A.其他地区或行业的就业量减少 B.该地区或行业工资率低于市场均衡工资率 C.该地区或行业的就业量增加 D.该地区或行业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11.下列关于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变动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A ) A.若货币工资不变,当商品价格上升,则实际工资下降 B.若货币工资不变,当商品价格上升,则实际工资上升

劳动经济学教学案例

劳动经济学教学案例 劳动力供给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6年2月发布的《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称,2006年我国劳动力资源增量有1700多万人,预计全年城镇劳动力供给总量约2500万人(新生劳动力约900万人,失业人员就业约840万人,下岗人员再就业460万人,其他就业人员约300万人)。从需求情况看,如果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保持近年水平,2006年可增加就业岗位800万个左右,加上自然减员提供的就业岗位,城镇可新增就业人员约1100万人。这样,2006年我国劳动力供给增量达到峰值,劳动力供大于求将比2005年增加100万人,达到1400万人。资料来源:《新京报》 2006年2月14日。 点评:当前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这一状态将延续到2015年左右,在今后一个内就业形势仍然严峻。 罗寅以50万元的代价(机会成本)置换职业兴趣。罗寅来自河北邯郸市,2001年考取全国重点大学中南大学学习自动化专业,2005年大学毕业后,被上海中意通讯公司录用,月薪7000元。罗寅告诉扬子晚报的记者:“学计算机自动化,一直没有归属感,我不喜欢所学的专业,干的这份工作也提不起兴趣,我从小就喜欢医学,当医生是我的梦想”。2007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扬州大学医学院。记者帮罗寅算了一笔“经济账”,7000元的月薪,以年收入8万元计,小罗本科阶段5年收入损失40万元,加上5年中学费、生活费等的开支,保守计算,罗寅辞职学医,直接损失为50万元左右。 点评:这个案例说明了职业价值观对个人劳动力供给的影响。职业志向或职业兴趣是无价的,实现个人的职业价值观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是金钱无法衡量的。“罗寅事件”与“农民造飞机”、“歌星出家当尼姑”一样,都是价值取向在起作用。 劳动力需求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受到了恐怖袭击,随后美国的航空业、旅游业、交通业、餐饮业等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减少了,如2003年9月,航空公司的员工人数由2001年9月581000人减少到464000人,旅馆和汽车旅馆的就业人数也由原来的1508000人下降至1426000人。这起事件甚至也波及喷气客机对原材料及装配工人的需求。波音公司已解雇了其装配厂的30000名工人。恐怖袭击还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并且减少了消费支出,结果使许多行业的劳动需求都下降了。但是恐怖袭击后美国采取的系列反恐战争行为也增加了对某些工人的需求,例如安全人员、国防工业的人以及翻译等。资源来源:摘自坎贝·R·麦克南等著,《当代劳动经济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6页。 点评:劳动力需求受多种因素,这个案例说明了突发事件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 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的调查,我国2005年第二季度有75.7%的用人需求对求职者的性别有明确要求,89.8%的用人需求对劳动者的年龄都有所要求,其中16–34岁之间的劳动者构成单位用人需求的主体,占总体需求的69.7%;90%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文化程度有要求;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占总需求人数的51.3%。 点评:这一案例说明,现实中的劳动力市场是存在着年龄歧视的,影响劳动力市场分割有着文化程度和技术等级的因素。 汉默米希(Hamemesh)和比德尔(Biddle)通过对三个劳动力市场有关相貌问题的调查提出,相貌差的人要比普通相貌的人少收入5%~10%。而相貌出众将比普通相貌的人多收入5%。埃夫里克特(Averect)和科伦曼(Korenman)认为,过于肥胖的妇女家庭收入会比身材匀称的妇女少得多。就像汉米希和比德尔研究的哪样,其他条件相同,过分肥胖的妇女平均收入较低。资料来源:资料来源:转引自坎贝尔.R.麦克南等著,《当代劳动经济学》,人

17春《劳动经济学》作业3

17春《劳动经济学》作业_3 交卷时间:2017-08-29 10:13:20 一、单选题 1. (5分)源于经济总量失衡的失业是() ? A. 摩擦性失业 ? B. 结构性失业 ? C. 周期性失业 ? D. 隐性失业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7.2 失业类型与成因,7.就业与失业 2. (5分)反映工资率和劳动力需求量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什么样的曲线() ? A. 从右下向左上倾斜的曲线 ? B. 水平线 ? C. 从左下向右上倾斜的曲线 ? D. 垂直线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1.劳动力需求,1.1 劳动力与劳动力市场的概念 3. (5分)效率工资理论是劳动经济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其新的启示是() ? A. 保持适度失业率是必要的 ? B. 市场上出现了真正的“待业者” ? C. 其可以为工资刚性理论提供另一个理论解释 ? D. 以上均是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5.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5.2 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中的工资生成理论4. (5分)集体谈判工资理论认为,工资的决定取决于什么() ? A. 劳动者的工作量 ? B. 企业的工资制度 ? C. 政府 ? D. 劳资双方在工资谈判中的力量对比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5.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5.2 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中的工资生成理论5. (5分)工资形式是指计量劳动与支付相应报酬的具体方式和方法,指()

? A. 基本工资 ? B. 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 ? C. 福利及利润分配制度 ? D. 以上均是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5.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5.1 工资形式与工资职能 6. (5分)劳动力市场达到均衡、实现充分就业时的失业是什么() ? A. 周期性失业 ? B. 隐性失业 ? C. 结构性失业 ? D. 摩擦性失业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7.就业与失业,7.2 失业类型与成因 7. (5分)菲利普斯曲线说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 A. 正相关 ? B. 负相关 ? C. 成正比

劳动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劳经复习资料 第一章: 1、谈谈你对劳动经济学研究表述的理解: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在效用最大化假设下,劳动力资源的投入产出机理。 第二: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结果。 第三: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劳动经济学研究方法: 第一:实证经济学分析方法: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人们的行为是怎样的。两个假设前提:稀缺性;理性第二:规经济学研究方法: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衡量经济效益的好坏和制度政策的利弊,分析经济行为人的选择该是什么的问题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 第一: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的工作围 第二:研究劳动经济问题的时候,不能脱离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来孤立的进行劳动经济的分析和研究。 2、举例说明运用实证经济学或规经济学研究现实劳动经济或者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价值。 规经济学: 从本质上讲,它的根本价值尺度是以互惠原则作为基础的出发点,互惠原则有三点:第一:市场交易活动所涉及的各方均受益,无人受到损失。例如:企业高薪聘用经验丰富,能力足够强的外籍主管,对企业方来说此人将给企业带来相当大的价值,对个人来说将获取丰厚的回报。第二:市场交易活动中,部分人受益但无人受到损失。正如上例所说,在企业和个人双方均获得收益时,对于其他那些企业或者市场上的高管应聘者来说,并未因此受到损失。第三:最为常见的既有受益者又有损失者,但总体上来说,受益者受益的程度或数量超过损失者损失的程度或数量。例如在很多发达国家的劳动立法反对招聘中的学历歧视,对有的企业带来招聘成本的上升,但是对总体而言提高了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利大于弊。 第二章: 名词解释: 1.派生需求(简答题):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 又称“引致需求”,即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 2.劳动的边际成本:使用一单位量劳动力所耗费的成本,即工资 3.劳动的边际收益:增加一单位量的劳动力所增加的收益,即劳动边际产品价值 4.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 5.竞争性劳动市场:产品和要素市场上供求的双方人数都很多,产品要素之间没有区别,产品和要素的供求 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并且可以充分自由的流动 6.买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劳动力市场是垄断者,而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 7.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就是劳动的边际收益) 8.替代效应: 劳动使用量从LA降低到LB,资本使用量从KA上升到KB,即企业用资本代替了劳动。 9.规模效应: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更少的数量,产量的

曾湘泉《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曾○湘○泉《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1.【劳保版p9】实证经济学实际上是一种对人的经济学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理论。它建立在两个 假说之上:一是稀缺性。这是经济问题存在、也是经济学研究存在的基本的原因。第二各假说是人是有理性的。即它假设人们对有利可图的事,或者说是利益反映积极;无利可图,甚至是对自己有害的是,即成本反映消极。借助于上述两种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假设,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的行为变动趋势和走向,或者按照伊兰伯格的说法,“实证经济学的目标实际上是在试图发现他们的行为倾向”。这也正是实证研究方法的价值之所在。简单说,实证经济学研究方法实际上是告诉我们某种事物“实际是什么”(也就是它的状态和趋势)的一种理论研究方法,它描述的事物本来的面貌。 2.【劳保版p11】在劳动力市场上,研究和分析劳动力市场上实际的运行是什么,只是告诉了 我们一个客观的运行状态,它并没有说明这种状态是否对或错。或者说没有告诉我们这种客观状态是否符合我们的要求。 在劳动经济领域,规范经济学严格地讲是一种价值判断的理论,或者说它是“应该是什么的”的理论。规范经济学研究方法是对实际发生的东西的价值判断,依赖于我们通常所说的规范的价值判断分析。规范经济学也有一些基本的判断尺度,从本质上讲,它的根本价值尺度是以互惠原则作为理论基础和出发点。 3.【劳保版p15】又称“引致需求”,是由阿弗里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经济 概念,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在劳动经济学中,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即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是一种最终产品的需求,它实际上是对产品生产需求所派生和所导引出来的一种需求。因此,在我们研究劳动经济学问题时,不肯能摆脱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来孤立进行劳动经济的分析和研究,即所谓不能就劳动来谈劳动,就劳动力来谈劳动力。 4.【劳保版p48】由于企业工资率的提高,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 产更少的产量,产量的下降将会导致使用的劳动数量下降。我们将这种效应成为规模效应。 5.【劳保版p48】就是由于企业工资率的提高,企业如果仍然维持原有的产量水平上,则会采用增加 资本,减少劳动的生产方法,我们称这种效应为替代效应。 6.【劳保版p55】是指当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率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率的比值。用以 下公式表示为:e d=-(△L/L)/(△W/W)=-(△L/△W)/(W/L)。其中e d为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L和△W分别是劳动需求数量L和工资率W的变动量。 7.【劳保版p56】该定理认为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述情况将使得某类劳动需求曲线 具有很高的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1)、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可替代性越大;2)、对利用该类劳动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3)、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4)、该类劳动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越大。从经验命题的角度来看,上述定理一般是正确的,并且前三条总是成立,只是最后一个命题在有些情况下不成立。 8.【劳保版p77】劳动力参与率是与劳动供给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 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它是反映劳动力市场活动水平的一项总指标,它也可以以性别和年龄组分类计算,因而是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经济活动人口的分布情况。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公式:劳动力参与率 = 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100%。作用:1)、劳动力参与率指标在研究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以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时居于重要的作用。2)、这一指标也可以用来了解不同类别的人口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行为。 9.【劳保版p95】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是一条既包含有正斜率部分又包含有负斜率部 分的劳动供给曲线,它在工资率比较低的时候有正的斜率,在工资率比较高的时候有负的斜率。这种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隐含的假定就是:在低工资下,劳动者希望额外增加收入的希望很大以至于替代效应超过了收入效应。然而,当工资率超过某一数值后,劳动者的收入足够高以至于他对更高的工资采取的反映是购买更过的闲暇而减少工作时数,即收入效应超过了替代效应。用一般的语言来说就是:当工资的提高使人们富足到一定的程度后,人们将会更加珍惜闲暇。 因此,当工资达到一定高度而又继续提高时,人们的劳动供给量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