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蜀道难实录

蜀道难实录

蜀道难实录
蜀道难实录

目标确立策略:

1.基础知识目标: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章法、气象、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流程安排:

一、教学导入:同学们,我们是

诗的国度,唐诗是我们骄傲的精神之

花,

五万首唐诗装点着我们精神的天空,而唐代诗人,更是永恒的星座。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诗魔白居易,诗豪刘禹锡,诗囚贾岛……曾几何时我们痛苦着他们的

痛苦,幸福着他们的幸福,悲伤着他们的悲伤,快乐着他们的快乐,他们以极大的精神穿透力引领着我们,牵引着我们情感的丝缕。

同学们,我想问问大家,这句话是谁评价李白的在什么话语背景下提出的(用多媒体打出“子,谪仙人”)

答案提示:当李白昂首阔步走进长安,当时文坛泰斗贺知章读了李白的一首《蜀道难》时情不自禁地惊呼:“子,谪仙人。”这一惊叹震动了恢弘雄阔的盛唐,也回响了千年,可谓一叹千年,千年一叹。

二、教学过程

1.初读文本,品味诗意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蜀道难》是李白兴致酣畅淋漓之际,落笔之时的满目烟霞,它摇动了五岳山川,铸就了蜀道之难,李白的诗魂是盛唐的气象,是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豪情,他的诗成就了辉煌的汉语,成就了魅力华夏。听《蜀道难》朗诵录音:

思考:①李白对“蜀道难”一咏三叹,三叹的内容

②读《蜀道难》,画出秦入蜀路线图

③找出你认为最具震撼力的诗句诵读

并简析

(思考①答案提示:这道题目的是引领学生提要钩玄,剥皮抽筋——施蜇存语。不为大浪漫,大想象,光怪陆离,天马行空的诗句所遮蔽覆盖,找出整首诗的思想走向和情感走向:一叹蜀道之高险,二叹蜀道之惊险,三叹蜀道之凶险;一叹惊讶突兀,二叹畏惧、发愁,三叹无奈作罢。通过“三叹”解读使得历史上最自由、最浪漫、最富于激情和天才的诗人李白鬼斧神工,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主题展露冰山一角)

(思考②,答案提示:长安→太白山→峨眉山→青泥岭→剑阁→成都)

(思考③:答案提示:初读文本,同学们只能是惊鸿一瞥,只能是惊艳,那么只要把这种直觉说出就可以,见仁见智都可以)2.再读文本,口味语言

第一、评注式精读和诵读式精读,用最准确传神的语言眉批,

找语言要素如炼字、修辞,共享学习成果。

第一、用四字短语概括《蜀道难》的艺术风格

(答案提示:鱼龙百变,云从风幻,自在天然,豪放飘逸,古朴凄凉,离奇迷幻,博大浩渺,光怪陆离,豪情奔放,有声有色,浩渺混茫,奔腾回旋,气吞山河,参差错落,跳跃奔腾)

第二、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本诗散句与长句的魅力,李白一生酷爱古

风,这里有他不羁的灵魂。

3.再读文本,品味手法

第一、用多媒体打出:

(神话: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

传说。)

师:神话其实是我们这个民族最深沉最瑰丽的童年大梦,《蜀道难》的灵魂飘渺,靓丽,来自永远的神话,请同学们找出并鉴赏。

(答案提示:蚕丛纵月,鱼凫化仙,杜宇化鹃,六龙回日,五丁开山,美丽,神秘,哀伤,浩渺。)

①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那开山辟路的艰辛,历史的幽深,异域的神秘,蜀道多情而又顽强地守候的就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最动人的传说,那在中原之外的、时间之外的所在呵!四万八千岁,天荒地老,四万八千岁,青山仍在,神话不老,那是我们精神的图腾与永远的膜拜。

②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在古蜀国,在巍巍而危危的蜀道,杜宇化成的子规声声,凄美迷转,蜀道的艰险,色彩的绚烂,跃然纸上。

③六龙回日:太阳神的六龙车,给蜀道增添了几多瑰丽与神奇,蓝蓝的天,金色的太阳,使蜀道有了大的背景而象征光明,自由、希望的太阳神骄傲的六龙更成了蜀道最靓丽的风景。

④五丁开山:地崩山摧壮士死。五壮士开山而死的神话使蜀道在瑰丽的神奇的色

彩中又多了一分凝重壮严,悲壮、浑厚。

第二、夸张与想象

师:有人以“咯血”打比方,借以说明李白、杜甫和李商隐的诗风。杜甫咯血吐出的是血痂(因为杜甫心中承载的是忧国忧民的情怀)。李商隐咯血,应该用白色的绢接着,洇开的是意象(借以说明李商隐的朦胧),而李白咯血,逆风也会腥膻十万里。李白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夸张与想象又是他诗歌的最重要的元素,请同学们细读细品:

用多媒体打出示例

忧愁时: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寂静时: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叹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

人生短暂:朝如青丝暮成雪

无助时:抽刀断水水更流

《蜀道难》夸张的元素示例:

①与青天比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与岁月比长:尔来四万八千岁

③有鸟道,无人道:西当太白有鸟道

④手可摘星:扪参历井仰胁息

⑤惨烈蛮荒: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⑥神秘瑰丽:蚕丛、鱼凫、子规、壮士、六龙

⑦蜀道高危:黄鹤不飞,猿愁度

师小结:有人评价《蜀道难》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些体调也。”夸张与想象,使得《蜀道难》直通《离骚》又完成了鲜明的有个性的超越。

4. 再读文本,品味意境

第一:(用多媒体打出)阅读这个语段,仿写一组排比句。

李白之所以具有如此非凡的人格魅力,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巨大的政治理想与极度的政治自信。李白胸中的盛唐气象,是山登绝顶我峰惟我独尊的王霸之气,是力图海县清一的凌云壮气,是不屈服于命运安排的耿介骨气,是平交王侯,藐视权贵的傲然正气,是飘飘然羽化登仙的神仙气,是拔刀相助的豪侠气,是以诗文纵横天下的飘逸之气。

(选自康震的《品李白》)

第二,(用多媒体打出)用一句话评价李白

子,谪仙人。——贺知章

神气高朗,轩轩然若霞举——唐玄宗

天为容,道为貌。——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杜甫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光

第三、背诵

小结:青春盛唐,青春李白,李白这不朽的诗魂,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究竟有多大,这似乎是一个不用回答的问题。以下是最著名、最具权威性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李白词条,现摘录如下(用多媒体打出):

……诗歌现存九百多首,内容丰富。他的思想混杂有儒、道两家,不满于社会政治的黑暗,追求个性的自由解放,具有积极昂扬的精神。《古风》五十九首批判朝政弊端,愤慨贤能不得展进,乐府《行路难》、《梁甫吟》、《将进酒》等着重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梦游姥吟留别》、《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表现对权贵

的轻蔑。《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篇刻画祖国壮丽山河,形象雄伟,气势磅礴。还写下了不少乐府诗和优美的抒情小诗。想象奇特丰富,语言生动流畅,明朗自然。有的诗歌还富于民歌气息。杰出诗作大都是雄健奔放的七言古诗和清新隽

永的绝句。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被公认为唐代以至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

人。他的诗作在当时名声极大,后代作家如苏轼、陆游、辛弃疾,直至龚自珍都明显受过他的影响。

教学反思:

《蜀道难》是李白最具浪漫主义斑斓色彩的诗作。而浪漫主义又是中国古典文学最具审美价值的一个亮点,“用《蜀道难》教”而不仅仅是教《蜀道难》这将是我本节课思考的着眼点,也是最大的视点和切入点。

一、诗仙李白,李白是诗仙。这是家喻户晓的不争之论,而最熟悉的,往往就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仙是大浪漫,仙是大瑰丽,仙是夸张,仙是气象,仙是章法,仙是意境,

仙是李白的《蜀道难》,知人论世,论世知人,我从贺知章的妙语“子,谪仙人”入手希望为整节课奠定一个基调。直指《蜀道难》的精神内核,李白的精神内核,甚而是中国文化浪漫主义一脉的精神内核。“蜀道”既是孔子的“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又是屈原的永远的“美人香草”,又是庄子生长着鲲鹏的北溟“讲出李白的“仙”气,又怎一个“美”字了得,又怎一个“仙语”复“鬼语”了得,这种风采是一种直觉,更是种理性,既要扑天盖地,又要环环相扣。

既要摇曳生姿,又要整饬有序,于是我设计四读,从不同角度,从不同程度,一次次走向文本,走向李白,走向浪漫主义的沸点。

二、课堂的生成让我感知生命的热度有人说:“理想的教师应是把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的智慧型教师。”

其实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更应由扎实的

语文知识、较高的语文品位、大的语文境界、

温暖明亮的人文精神构成的,这节课基本上体现了我的这几点思考。

由于真诚自然的交流、灵活的生成,使得课堂有了智慧、灵感、激情的流光溢彩,感动了学生和教师的生命。

学生的心灵是接近“神性”的,他们对《蜀道难》神话的理解,和《蜀道难》的对话,是那样的直接而又自然,有时我想多设置一些平台吧,“度”他们过去吧!学生给我的的惊喜却让我不得不审视我的内心和

我的语文教学。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地石栈相勾连”,我以为这些诗句颇有玄机。学生的解读更是异彩纷呈,有的说“四万八十岁的时空的魅力”,有人大谈“蚕丛纵目,三星堆神秘的面具”,有人说“巴蜀对中原文化的召唤”。

甚至有人说“《蜀道难》表达的是李白这个来自蜀地的才子对故乡的爱恨情愁”。然而他们的解读却是轻松而又别致的。

我在“惊艳”中错愕不已,“悟道”般的说出:“原来诗歌鉴赏其实是生命对话”,

而学生青春的生命更可以直视青春李白的内心,有时比我来得更直接。

三、课堂设计还失之于繁、密、精

《蜀道难》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内容还是太繁杂和密集了,可供学生驰骋,策马奔腾的空间就显得逼仄,而教学格局也偏于“小家子气”教学必须大开大合,给学生足够时间和空间去创造、去审美、去发现自己,去发现别人,否则就是对思维的扼杀,对天才的虐杀。

所谓课堂设计“精”,是指太注重预设了,太强调环环相扣了,于是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直觉想象,发散,聚合的能力全部受阻,情感被拧干了,在某种程度上会解除学生的成就感,达不成积极的心理暗示。及时调整教学环节的方法策略不灵活。

教学是遗憾艺术,为了这份遗憾,我会永远上下求索。

蜀道难_行知中学公开课一等奖_配套教案

蜀道难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4、多媒体影音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天地是怎么形成的?(盘古开天辟地)可是在我们西南部有一个传说,天是男神造的,地是女神造的,因为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没法和天合起来,于是她便把地折叠起来,形成了高山、低谷,这样天地就吻合了也许是西南部的崇山峻岭给了人们灵感,让他们创造了这个神话,也许是西南的山山水水给了我们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以灵感,让他创作了诗歌《蜀道难》(PPT展示)

说起《蜀道难》唐代的诗评家殷番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究竟这首诗奇在何处,今天,我们就通过诵读和鉴赏共同感受诗歌的奇特之处 二、诵读感知风格之奇(PPT展示) 1[活动] 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老师诵读,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 2[活动] 生诵读 3[提问] 通过通过诵读和听读感受这首诗歌又怎样的风格? [明确] 雄浑、豪放 4 [活动]诵读诗歌主旋律再次感悟雄浑豪放的风格(PPT展示) 5 [提问] 主旋律是那几句话?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明确] 噫吁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 6 [活动]指导诵读,感受诗风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下面试分层加以解说: ①“噫吁……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能使红润的脸色枯萎,应读出害怕的感情,声音也应该越来越低沉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小结] 通过对主旋律的诵读,诗歌一唱三叹的风格就体现出来了

全国教学公开课《蜀道难》教学设计

全国教学公开课《蜀道难》教学设计 全国教学公开课《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全诗二百九十四字,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全国教学公开课《蜀道难》教学设计 一、导入 余光中先生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么几句,请大家一起朗读一下。 多媒体课件展示:(余光中《寻李白》片段)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提问]写的是哪位诗人? [明确]李白。这首诗就叫《寻李白》。 [提问]我们学过很多李白的诗歌,你对李白诗歌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几位同学来谈。 [参考]①李白属于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中夸张成分非常多。给人感觉非常豪放,他说的东西看了以后让人过目不忘。 ②李白的诗中洋溢着飘逸豪放的感情,他的诗向来直抒胸臆,狂放不羁,非常奔放,倾斜着浪漫主义的激情。李白的有些诗歌在我们

读来虽然不能理解它的真正含义,但李白诗歌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自己的浪漫主义激情。我们欣赏李白诗歌也要带着这种感情去欣赏。 ③李白主要是豪放,利用大量奇特的想象写他的诗,我们读起来会很生动、具体,印象特别深刻。 [小结]豪放、夸张、丰富的想象,这些都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最具体的表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蜀道难》。再次感受一下李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艺术魅力。 二、整体感知 多媒体课件展示:《蜀道难》封面。 1.[活动]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字词的读音。另外,把你预习过程当中遇到的不能理解的字词划下来。 [提问]朗读非常的精彩,听完以后,你们有什么感觉,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感到非常的恐惧、害怕,甚至毛骨悚然。 [活动]我们先看字词,你们在预习的过程当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提问。 [参考]“扪身历井仰胁息”。解释为“屏住呼吸”,为什么解释为“屏住呼吸” [明确]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向友人说明蜀道是很艰险的、路途是险峻的。人们在这种状况下会产生恐惧的心理,所以作者说要屏住呼吸。屏住呼吸和路途的险峻有关系,是害怕。 “乒崖转石万壑雷”的“乒”字:发出很响的声音。

李白的《蜀道难》赏析

李白的《蜀道难》赏析 《蜀道难 》体现了李白 诗歌 中豪迈、奔放浪漫主义艺术特色,充分表现了李白思想与艺术个性。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诗人运用了怎样神奇笔法?又是如何让笔底惊雷乍起呢?以下是李白《蜀道难》赏析,欢迎阅读。 李白诗篇是继屈原辞赋之后,我国浪漫主义文学 又一座高峰。他兼收百家之长,表现出无与伦比才情和杰出艺术力量。 在《蜀道难》这首诗中,诗人从古老历史,高峻峰岭,崎岖山路,悲凉环境,险恶政治形势等各个方面,淋漓尽致地描画了蜀道之艰险,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山水画。其中,融贯全篇则是诗人高昂浪漫主义激清。在这首诗中,其艺术表现手法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李白笔下形象往往是个性化,具有强烈主观感情色彩 面对美丽大自然,他不是漠然地观看,而是极力热情地赞叹。“上有六龙回首这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洄川。黄鹤欲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里,诗人从“六龙回首”之山写到“冲波逆折”之水,描绘出山势之“高”“险”,又用黄鹤不得过、猿猴愁攀援从反面衬托。不难看出,即使诗人 具体地描绘,却也虚实相间,想象与夸张结合,既突出了蜀道之难,又为下文做了铺垫:面对如此险峻大山,黄鹤、猿猴都无能为力,人又该如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诗人好似一个高明摄像师:开始是群山起伏、连峰接天远景,接着是一个枯松倒挂绝壁特写,紧接着是一组快镜头,急流、瀑布、悬崖、转石,从眼前飞快地闪过,耳畔是瀑布冲击岩石发出雷鸣般声音,使人魂飞魄动、目不暇接;使人忘却了现实,跟随作者徜徉于蜀道,感受蜀道奇丽风光,让自己心跟着诗人节拍一起跳动。 二、李白诗歌中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 他很少对生活过程做细致如实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空间,穿插以历史、神

高中语文《蜀道难》课堂实录

《蜀道难》课堂实录 (暑期补课,战高温,迎酷暑,意气奋发,斗志昂扬。打倒一切拦路虎,从胜利走向胜利。早自修已充分预习了《蜀道难》,基本能熟读成诵,本人有信心一节课解决战斗。) 师:20世纪美国旅行家泰鲁。保罗在《游历中国》一书中断言:“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公元2006年7月3日22时20分,随着一声汽笛声长鸣,钢铁巨龙穿过昆仑山,翻越唐古拉,骄傲地腾越在世界屋脊之上,青藏线的贯通,让对中国人持怀疑论的洋大人们收回了他们的成见,如果历史真的有轮回,还有一位具有诗坛统治力的大人物也会大跌眼镜。Who?(生笑) 生(齐答):李白。 师:怎么都知道? 生1:李白写过《署道难》,其实青藏线才是难上加难。 师:你是这样认为的吗? 生1:可能在唐朝,生产力比较低,进入四川比现在进入西藏还难。 师:你很有政治辨证思想。这种想法李白是通过怎样的诗句来表达的? 生(齐答):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谁上过青天(生笑)就这一句? 生(齐答):出现了三次。也差不多嘛。 师:是差不多,我们品味品味诗仙要表达情感是一样的吗?我们不妨把这三句来念一念。(生笑着念)《蜀道难》是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首席代表作,从内容看,此诗应是天宝初年,诗人在长安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的。李白是感情极其丰富的男人,诗人天性就是漂泊,一看到月亮,就──

生(齐答):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朋友要离开时,诗仙也动了人间真情,送出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生(齐答):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好。友人的白帆消失了,李白还在远望。一腔友情,随一片白帆远去;无限神往,与一江春水合流。真可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今天,离别的钟声又敲响了,诗仙又要送别友人,这次目的地是四川,太白作《蜀道难》送之,意欲何为? 生2:想表达离别之痛。 生3:我想是对友人的祝福。 生4:可能是不向让朋友走,走了会伤心,会孤单。 师:同学们,你们的意思归纳起来就是两种,一是嘱咐和祝福。二是劝阻和挽留。到底哪一种更帖切呢?或者说还有第三者?(生笑)我们不妨从文本如手,抽筋剥皮的学习(生笑)大声的厚颜无耻的朗读《蜀道难》,体会“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浪漫主义杰作。 (生读。) 师:我想李白听了我们的朗读后,定会有知音之感(生笑)谁第一个说一说诗歌中有震撼力的诗句,就好比大地深处熔岩喷涌而出的感觉。 生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生笑)。 师:为何笑? 生(部分):太平常了,简单。 师:其实,开头一句难于上青天说简单也不简单。大家发现了吗?此句前面还有七个特殊的字? 生(齐答):噫吁戏!危乎高哉!

《蜀道难》优秀教案

《蜀道难》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这首诗参差错落的语言特点,在吟咏中体会蜀道的雄奇壮丽、高峻 险要,感受诗的声韵美。 2.品味蜀道之“难”的典型意象,体会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感受诗的意境美。 3.鉴赏诗人状“难”之法,体悟诗人赞叹、惊惧、忧虑之情,感受诗的情感美。 教学重点:立足于“读”,品味诗的意象、语言、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调动想象力及感悟力,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蜀道: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1、竞赛背诵李白诗句 2、“诗仙”由来 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此后,李白就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3、李白简介 二、倾听蜀道:初读感知,疏通文意 (一)初读 《蜀道难》气象雄奇奔放,感情激越跌宕,兴寄遥深,“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曾国藩语),让我们在诵读中感知诗情,参悟画意。 1、读准字音。 噫吁嚱(yī xū xī)鱼凫(yú fú)秦塞(sài) 石栈(zhàn)猿猱(náo)扪(mén)参(shēn)历井 抚膺(yīng)巉(chán)岩飞湍(tuān)喧豗(huī) 砯(pīng)崖万壑(hè)峥嵘(zhēngróng)崔嵬(cuīwéi)吮(shǔn)血咨嗟(zījiē) 2、指名朗读。其他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是否准确。 3、示范朗读。(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读准节奏、语气,可 轻声跟读。

读前指导示例: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噫吁嚱”是复合叹词, 须一气读出,中间不得停顿。“危乎高哉”亦当一气读,“乎”有延长音。“之”“于” 皆当轻读。)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表示极短的停顿。“有”有余音。“之”轻读。)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后声断气不断。“∥”表较长停顿。)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轻读。) 4、齐读课文。 (二)释义 第一段: 1.噫吁戏,危乎高哉(高)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3.西当太白有鸟道(挡) 4.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 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 6.猿猱欲度愁攀援 (越过) 7.青泥何盘盘 (多么) 第二段: 1.但见悲鸟号古木 (只) 2.雄飞雌从绕林间 (跟随) 3.使人听此凋朱颜 (使动用法,使……凋谢) 4.连峰去天不盈尺 (离) (满) 5.枯松倒挂倚绝壁 (靠) 6.飞湍瀑流争喧豗 (急流) 7.砯崖转石万壑雷 (拟声词) 第三段: 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人) (挡,把守) 2.所守或匪亲 (同“非”) 3.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互文见义)

李白《蜀道难》分析

李白《蜀道难》分析(总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李白《蜀道难》 要求:1理解作品运用神话、传说、想象、夸张登浪漫主义手法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三次重复的作用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一口气连用三个惊叹词,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这一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蚕丛及鱼凫古蜀国国王,开国何多么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从历史的角度。西当太白秦地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蜀地巅地理的角度。秦蜀两地只又鸟飞的路而无人行的道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神话传说。⑴// 以上为第一段:运用神话传说叙写古代开辟蜀道的艰难困苦,说明蜀道来之不易,为正面描写蜀道的艰难险阻作了铺垫。 上有六龙回日六龙驾车载日遨游至此而无法超越-神话、夸张,之高标指最高峰,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江涛曲折—以水衬山,以下衬上,以水流深急衬山之高危使人惊心动魄-衬托。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夸张,猿猱欲度愁攀援夸张-极言其高险陡峻。青泥山岭名,入蜀要道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发挥了无比丰富的想象,极尽夸张之能事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几时还设问句始畏途*搀岩险恶的山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地多子规鸟,啼声哀切古代传说子规鸟是蜀王杜宇(号望帝)的精魂所化,这里用以渲染一种愁惨的气氛。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反复咏叹,强调蜀道难的主题,使人听此凋朱颜感叹句终!/连峰去天不盈尺“高”字。谚语:武功太白,去天三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险”字。夸张。飞湍瀑流飞泉瀑布争喧(兀豕),(石水)崖转石万壑雷

蜀道难教学实录及反思

在岗实践作业教学设计和课例研修心得 一、基本信息 (1)、学科:高中语文 (2)、教材版本:新人教版 (3)、年级:高二 (4)、课题:《蜀道难》 (5)、课时:第一课时 二、具体内容 《蜀道难》教学实录及反思 教学目标: ⑴、通过感知、理解,体会本诗的意境及李白飘逸豪放的艺术格。 ⑵、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 教学重点: 感性地感受本诗艺术风格的同时能够理性地分析鉴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出示目标: 1、(幻灯片展示游戏“仙剑奇侠传”的场景图片三张片) 这些场景美妙又惊险绝异,它们的设计灵感直接来源于千年前那位在西域到长安之间刮起了一股诗歌旋风的诗人李白,他的《蜀道难》。说起李白,我们已经对他熟悉得像是老朋友一样了,可是他又能时刻带给我们惊异和叹服。我自己有限的阅读量可以得到一条定律,那就是,我们离李白越近就越需要仰望。他写落自九天的瀑布,写奔腾咆哮的黄河,又写崎岖险阻的蜀道。沈德潜说他不是人,是仙,上穷碧落下黄泉,天马行空,意兴遄飞。杜甫说李白“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这是赞叹,也是唐诗艺术巅峰上一位巨星对另一位巨星在诗风上做出的标准诠释,那就是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豪放飘逸”。 2、咱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就是(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 ⑴、通过感知、理解,体会本诗的意境及李白飘逸豪放的艺术风格。 ⑵、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 对于第二个目标需作如下解释:任何艺术形式都需要一定的表达技法。诗人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也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各种艺术手法(幻灯片展示诗歌常用艺术手法)。我们不仅要读诗爱诗还要学会欣赏诗,来看一看李白在蜀道难中所调动的写作技巧,提高鉴赏诗歌时运用“术语”的能力。 二、教师示范配乐诵读。 提示:老师示范朗诵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感受诗中蕴蓄的意境。 三、赏析课文: 1、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一段: (幻灯片展示:蜀山难行难在何处呢?请从第一段中找出你认为 .......... 李白写蜀山难行最精彩的一句 ....。).............,并分析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 ⑴赏析提示: 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诗歌是以豪放飘逸见长,读这首诗的时候就要读出气势,拿出“厚颜无耻”的精神,不要不好意思,真正投入进去才能领略其中

《蜀道难》公开课教案

《蜀道难》公开课教案 高一语文备课组王伟琼 【教学内容分析】 《蜀道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3的课文。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蜀道难》具有一种示范的作用。这种示范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展现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的作品风貌,从而感受时代与文学的联系;另一方面的作用,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诵读、鉴赏《蜀道难》,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 在诗作本身之外,作者李白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对象。这个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诗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点燃了盛唐诗歌的熊熊火焰。因此,把李白的诗歌放在这一单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窥豹的作用。通过了解李白的诗了解李白,又进一步了解唐诗的风采。在之前上过的唐诗引导课的基础上,我希图通过诵读与鉴赏两个层面结合李白这位诗人来阅读他的诗。使学生能被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所吸引。 【学情分析】 《蜀道难》是一个乐府旧题。在行文上有别于学生经常诵读的格律诗,它不像格律诗一样以对偶句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这就增加了诵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高中的学生在思想上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达上却正相反由开放转向了封闭。而诗歌阅读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去诵读,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现了矛盾。 在诗歌教学上,学生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歌,对诗歌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而要了解唐诗乃至整个古典诗歌的魅力,仅仅了解意象是不足的。因此,在《蜀道难》的教学上,意象是一个跳板,它连接着学生的已知与未知。学生可能会被古奥艰深的用词抑制了兴趣,但诗歌丰富的想象世界与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导学生主动诵读主动探究的一盏明灯。 【设计思想】 针对学生对诵读古诗的畏缩情绪,我决定以两条主线贯穿全课。一条主线在于从把握情感、掌握停顿、理解内涵三个有着层层递进关系的角度指导学生如何诵读和感受一首诗歌。另一条主线在于梳理分析《蜀道难》的句法特点、主旨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探究李白对乐府旧题诗的创新和超越,进而探讨李白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而这两条线的交汇之处就是诗人“李白”。第一条线属于“表”,第二条线属于“里”,正是如此,让学生表里结合的去理解,去感受大诗人李白之“大”。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多样的诵读方式来把握诗歌,让学生从多方面接受朗诵这一艺术表现手法,进而能够主动的去诵读。这样既起到引导学生敢于诵读的作用,又能够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诗歌。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章法、意境、声韵等。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蜀道难》结构赏析

《蜀道难》结构赏析 胡立利,安徽凤台 《蜀道难》,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二句话。即“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部分是全诗的总提。 第二部分从“蚕丛及鱼凫”到“使人听此凋朱颜!”这一部分是虚写所闻:蜀道险峻的传说及传闻。 第三部分从“连峰去天不盈尺”到“侧身西望长咨嗟!”这一部分是实写所见:所看到蜀道的险峻,并联想到人事的险恶。 《蜀道难》开头的两句,用惊叹的象声词,响亮、高调地把人们带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此开头突兀、有力,直奔主题。第一部分是总写,也是总的感叹,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第二部分又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从“蚕丛及鱼凫”到“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这一层次主要从传说中写出蜀道的来历。神话传说增添了蜀道险峻的大气磅礴。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是过渡句,承上启下。 第二层次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以手抚膺坐长叹”。这一层次主要写的是听闻:从天地、鸟、兽、人为之变色,总写蜀道山川的险恶。 第三层次从“问君西游何时还”到“使人听此凋朱颜。”这一层次写人们所闻的具体事情,是所闻的(由上一层次总写的)面到(这里分写具体的)点,进一步阐述了蜀道之难。由此,有面有点、有具体有概括。 “问君西游何时还”,是过渡句,承上启下。 这一部分,通过神话传说及人们的传闻,夸张地从总体概括到具体事例,写出了蜀道之难,令天地人鸟兽变色。 这一部分从俯视全局的角度来写的。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此句在全诗中一咏三叹,同时也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部分也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写具体所见,现实中的蜀道之难。 第二层次从“其险也如此”到“不如早还家。”这一层是从蜀道山川的险恶联想到人事的险恶。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此句为过渡句,承上启下。

黄厚江老师《蜀道难》课堂实录

黄厚江老师《蜀道难》课堂实录 黄厚江老师《蜀道难》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和你们商量一件事? 生1:(学生都在坏笑)老师想要拖堂—— 师:你们笑什么,你怎么知道我要拖堂啊老师,今天可能要拖一会儿等一会儿,你们数学老师来了,在窗外,我们就装作没有看见,他干着急,没有用,我们继续上 师:(教师写课题)今天我这个课题为什么竖着写呢? 生:(小声的)山高啊 师:现在不说,等一会你们就明白了课文能够背上了吗?没有背上的继续背,背上的要能默上现在开始背诵,不能背上的看着课本 生:(学生背,比较整齐) 师:背得不错,一直没有犹疑,说明同学们背得很熟但是,有几个句子同学们背得很快,我还不太清楚第一个是“蚕丛及鱼凫”鱼什么啊? 生2:凫(fú) 师:嗯,不错还有一个句子,你们读得不好有一个字音读得不准确飞湍瀑流争喧豗,什么“崖”转石万壑雷 生:(同声)砯(pīng)崖转石万壑雷 师:什么“崖” 生3:砯(pīng)崖,课本上有注音 师:啊,我还没有在意版本不一样过去我们一直读成“砰”崖转石没关系你读你们的砯(pīng)崖,我读我的“砰”崖呵呵,别得意得太早我本来不准备抓这个的,后面的句子怎么读 生:(同声)奇险/也如此 师:不要读了,已经错了“也”字,靠前,还是靠后? 生4:靠前

师:不但靠前,还要拉长李白的诗歌中用“也”字,跨越了诗文的界限继续读 生:(学生读)奇险也/如此 师:老师示范据说,李白拜谒贺知章,就呈上这首诗贺知章读完之后,说,真乃谪仙人也什么是谪仙人啊? 生5:就是被贬谪的仙人 师: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蜀道难》是神仙才能写出的诗啊“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神仙有什么特点? 生6:不受束缚,比较自由 生7:想象丰富,奇特 师:有道理,这是神仙的特点,下面我们就进入神仙的诗文诗歌讲究诵读这首诗如果把前面三个字读好了,这首诗就不要上了谁来试试我们请五个人读一读从这个同学开始 生8:噫吁嚱! 生9:噫吁嚱! 生10:噫吁嚱! 生11:(感觉读不出来) 师:我修正一下,把后面的一句连起来,让感情充分宣泄出来 生:(五个学生继续读)噫吁嚱!危乎高哉! 师:同学们,排列组合有没有学? 生:(同声)还没有呢 师:你们可以想一想一是重音,而是延长,三是延多长等会儿,你们把这个题目给你们的数学老师做一做看他能不能做出来同学们继续读一读义含其中 生:(学生读) 师:除了这三个词,全诗还有一句话,出现了三次请你们把这三句都划出来 生:(学生划这三句) 师:请两位同学演绎一下胖哥,到你出场了

高中语文优秀课堂实录——《《蜀道难》教学实录

《蜀道难》教学实录 执教: (课前,学生齐背所学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并叔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盛唐早就了李白,李白用诗歌书写了一个个传奇。是啊,诗仙之诗,传诵古今,深情而超卓。那么,李白在你心中又是一个怎样的诗人呢?结合老师昨天留的预习作业,“参考以前所学知识或查阅有关资料,为李白写一篇评传。要点:内容最好涵盖作者的姓名字号、朝代身份、主要经历、地位评价等信息。文体不限,可诗歌、可散文、可小说、可日记、可文白结合,要有文采,有启示作用和创新性,同时积累写作材料”(多媒体展示“课前篇”习作要求),哪位同学先来把自己对李白的解读和体悟跟大家分享呢? 生1:李白,你是花间的舞者,你是山道的隐士。你,磨针于石上;你,倚剑于天外。你官场失意,却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你苦闷之时,仍“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你难耐之际,还“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孰能与你同舞?你既不像司马迁那样含垢忍辱,在狱中著完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也不像屈原那样“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的太过执著。你就是你,如此孤寂之舞者,如此傲骨之侠肠,如此经邦之才华,看透了世间的虚无。青莲居士,在此能否让我与你在月下小饮,来排解你内心的寂寞,来感化你的落寞,因为今天的我,读懂了你那颗“亘古不变”的诗心! 生2:以排比和类比,比照出李白的傲骨和洒脱,娓娓道来,好似李白就是她的知己一般,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生3:我很喜欢她的结尾,试问世人,有谁不想和李白同醉,举杯邀月、对影三人呢? 师:老师也很喜欢她的结尾,有谁能读懂诗仙的寂寞?有谁能读懂李白的诗心?而这位同学却读懂了诗仙之心,我想李白此刻一定在倾杯而尽。还有谁想和大家交流? 生4:老师,看着大家积极展示,我也想读读。但是,就是写得不好,不知

高中语文 5.蜀道难课文剖析 新人教版必修3

课文剖析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蜀道之难,胜过上青天!诗以惊叹发端,未语先嗟,直抒情怀。噫吁嚱,yī xū xī,三字都是惊叹词。蜀道,一般指自陕西进入四川的山路。诗的开头这几句,不是直接描写蜀道,而是写对蜀道之难的深切感受。在极尽的夸张中,在叹词的前呼后拥中,实词“危”“高”得到了无以复加的渲染,给全诗定下雄浑豪迈的基调,具有先声夺人的气势。接着,诗人抛出了一个动态的比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这个旧题,由于有了这个奇妙的比喻,便令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振。]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蚕丛和鱼凫这些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多么遥远多么茫然。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的两个国王。扬雄《蜀王本纪》:“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是时人民……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凫,fú。何,何等、多么。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这里笔锋一转,引出“蚕丛及鱼凫”,寻觅蜀国那古老的传说,想像那物换星移,如梦似幻的遥远过去。]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来不通人烟。尔来,从那时以来。尔,那,指开国之初。四万八千岁,极言时间久远。秦塞,秦地。秦国自古称为四塞之国。塞,山川险要的地方。]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长安西面的太白山上自古就没有人行之道,只有飞鸟才能越过峨眉山巅。太白,太乙,秦岭主峰名,在今陕西省周至一带。《水经注》云:“太白山在武功县南,去长安二百里,不知其高几许。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慎蒙《名山记》云:“……其山巅高寒,不生草木,常有积雪不消,盛夏视之犹烂然,故以太白名。”鸟道,指连绵高山间的低缺处,惟有鸟儿能飞行,人迹所不能至。横绝,飞越。峨眉,《一统志》云:“峨眉山,在四川眉州城南二百里,来自岷山,连冈叠嶂,延袤三百余里,至此突起三峰,其二峰对峙,宛若蛾眉,自州城望之,又如人之拱揖于前也。”以上六句是写由于山水的阻隔,秦蜀两地无路可通。自从蚕丛、鱼凫开国以来,到蜀道开辟之前,四万八千年间,秦蜀两地一直无路可通,这就写出了蜀道开辟的艰难。]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五位神勇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华阳国志·蜀志》载,秦惠文王想征服蜀国,知道蜀王好色,答应下嫁五个美女,蜀派五力士迎娶。返回梓潼,遇一大蛇钻入山洞,五力士共拉蛇尾,用力往外拽,结果山崩地裂,力士与美女皆压死,山也分为五岭,入蜀之路遂通。这便是有名的“五丁开山”的故事。天梯,指高峻险陡的山路。石栈,俗称“栈道”,在山崖上凿石架木建成的通道。这两句正面描写蜀道的开辟之难,巧妙地融入“五丁开山”的神话故事,让诗作又一次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创造出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上有迫使太阳神的车子绕道而行的高峰,下有波涛滚滚的回旋的急流。六龙,传说太阳神的车子由羲和驾驭六条龙拉着,每天在空中行驶。回,迂回、绕道。高标,指可以作一方标志的最高峰。一说,山名,又名“高望山”。六龙回日,语出左思《蜀都赋》:“羲和假道于峻歧,阳乌回翼乎高标。”按:传说日神乘车,以羲和为御者,驾六螭而行于太空。阳乌,指日中的三足乌。逆折,回旋、倒流。山的高危非目力所及,故有“六龙回日”之玄想;水之回环容或可睹,故有“冲波逆折”之细状。]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千里翱翔的黄鹤尚且不得飞渡,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黄鹤,即黄鹄,一种高飞的鸟。猿猱,统指猿类。猱,náo,猿的一种,善攀援。用反衬的手法写“蜀道难”:“黄鹤”善飞,却为之垂翼而“不得过”;“猿猱”善攀,却为之敛容而“欲度愁”,这就生动地暗示出行人入蜀的艰难。以上虚写手法层层映衬,写蜀道之高之险,然后从侧面由鸟兽的感觉来刻画蜀道的艰险。]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青泥岭上的山路,盘旋又盘旋,曲曲折折一匝匝萦绕山峦。青泥,岭名,为唐入蜀要道。《元和郡县志》:“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在今陕西略阳县。盘盘,形容山路曲折盘旋。

蜀道难教学实录终审稿

蜀道难教学实录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蜀道难》课堂实录 盐城市田家炳中学许万军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播放视频《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同学们,我们在李白诗歌的吟诵中,牙牙学语,渐渐成长,不断收获。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跟随诗仙的文字,一起神游《蜀道难》。说起《蜀道难》,唐代诗评家殷璠曾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究竟这首诗它奇在何处?今天,我们就通过诵读和鉴赏,一起感受诗歌的奇特之处。首先请同学们抬起头来,跟随老师的声音,一起进入诗歌的情景,感知诗歌的风格。 (配乐朗诵) (学生鼓掌) 师:感谢同学们的掌声,老师真有些飘飘然了。而诵读一直是我们解读诗歌的一个重要手段,诗歌的风格,它又是呈现多样性的。比如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它是清新自然的。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它是雄奇奔放的。再比如说,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沉郁顿挫的。那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诵读诗歌,来初步感知《蜀道难》的主体风格是怎样的。读起来,发出声音。放开声音读!放开声音读! (学生在下面自由朗诵) 师:好的,同学们,通过听读和诵读,你初步感知到这首诗的风格是怎样的?

生:这首诗的风格十分雄伟。 师:雄伟应该是表现景物的特点。风格? 生:风格十分豪迈。豪迈的,豪放的。 师:还有吗? 生:富有气势的。 师:富有气势,应该是比较雄浑的,是吧?好,请坐。感知比较准确。雄浑豪放正是这首诗歌的主体风格。(多媒体展示:雄浑豪放)所谓“雄浑”,有空间感、立体感;所谓“豪放”,是指感情的奔放。应该说诗歌的风格体现在其主旋律上,那同学们来看,反复出现在这首诗歌当中是那句话? 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共出现了几次? 生:三次。 师:三次。好,同学们拿起笔,我们把它们标注出来。第一次是出现在诗歌的开头第一句。然后第二句,是“凋朱颜”那边,对吧!还有一句是在诗歌的结尾。那我们来诵读诗歌的主旋律,再一次感悟诗歌的风格。现在看第一句“噫吁嚱,危乎高哉!”怎么解释? 生:哎呀呀,真是好危险,好高耸啊! 师:啊,好危险,好高耸啊!噫吁嚱,是语气词。那“危”怎么理解危险 生:应该是“高”。 师:应该是“高”。我们说李白有一句诗是“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那“危”还有什么意思? 生:“危”应该还有“危险”“危急”的意思。

蜀道难教学实录

《蜀道难》课堂实录 盐城市田家炳中学许万军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播放视频《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同学们,我们在李白诗歌的吟诵中,牙牙学语,渐渐成长,不断收获。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跟随诗仙的文字,一起神游《蜀道难》。说起《蜀道难》,唐代诗评家殷璠曾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究竟这首诗它奇在何处?今天,我们就通过诵读和鉴赏,一起感受诗歌的奇特之处。首先请同学们抬起头来,跟随老师的声音,一起进入诗歌的情景,感知诗歌的风格。 (配乐朗诵) (学生鼓掌) 师:感谢同学们的掌声,老师真有些飘飘然了。而诵读一直是我们解读诗歌的一个重要手段,诗歌的风格,它又是呈现多样性的。比如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它是清新自然的。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它是雄奇奔放的。再比如说,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沉郁顿挫的。那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诵读诗歌,来初步感知《蜀道难》的主体风格是怎样的。读起来,发出声音。放开声音读!放开声音读! (学生在下面自由朗诵) 师:好的,同学们,通过听读和诵读,你初步感知到这首诗的风格是怎样的? 生:这首诗的风格十分雄伟。 师:雄伟应该是表现景物的特点。风格? 生:风格十分豪迈。豪迈的,豪放的。 师:还有吗? 生:富有气势的。 师:富有气势,应该是比较雄浑的,是吧?好,请坐。感知比较准确。雄浑豪放正是这首诗歌的主体风格。(多媒体展示:雄浑豪放)所谓“雄浑”,有空间感、立体感;所谓“豪放”,是指感情的奔放。应该说诗歌的风格体现在其主旋律上,那同学们来看,反复出现在这首诗歌当中是那句话? 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共出现了几次? 生:三次。 师:三次。好,同学们拿起笔,我们把它们标注出来。第一次是出现在诗歌的开头第一句。然后第二句,是“凋朱颜”那边,对吧!还有一句是在诗歌的结尾。那我们来诵读诗歌的主旋律,再一次感悟诗歌的风格。现在看第一句“噫吁嚱,危乎高哉!”怎么解释? 生:哎呀呀,真是好危险,好高耸啊! 师:啊,好危险,好高耸啊!噫吁嚱,是语气词。那“危”怎么理解?危险? 生:应该是“高”。 师:应该是“高”。我们说李白有一句诗是“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那“危”还有什么意思? 生:“危”应该还有“危险”“危急”的意思。 师:危险的意思,危急的意思。那“正襟危坐”中的“危”是什么意思呢? 生:端正。 师:端正,很好!请坐。这一句是“哎呀呀,太高,太高了!”那么,它在抒情手法上是直接还是间接?噢,直抒胸臆。再来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用了什么修辞?噢,夸张的修辞。所以这一句诗放在开头,犹如排空而来,劈空而入,奠定了诗歌雄放的基调。那我们在读的时候,能不能拖得太长?不能。我们要让它短促收势,响彻云霄。我们一起来:噫吁嚱,12……

《蜀道难》逐句解析

李白《蜀道难》逐句解析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啊!多么险峻,多么高!蜀道难走,比上天还难。 噫、吁、嚱三个单音,翻译成现代文,其实就是“啊!啊!啊!”按理说三个感叹词不该连在一起,李白有意为之,倒有了另外一种效果。像我们听过的《命运交响曲》开始时的几个重音。这三个字,没有实际含义,可以说是没有内涵的字,但是放在这里,却有着一种激情,是一种情感的释放。 “危乎高哉”,“乎”“哉”没有实际含义,没有意义,是感叹词。真正有意思的只有“危”有高耸的意思,如危墙、危楼,就是高墙、高楼的意思。因为高,也有危险的意思,这里用翻译成险峻,来形容蜀道比较合适。“高”就是“由下到上距离大的”相对低而言。诗歌开头,只用了有实际含义的“危”“高”,两个字,就把我们爱上了一条危险的路上,让人身临其境,似乎抬头就感到危险、胆颤。诗人没有说缩写何物,直抒胸怀,给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具有先声夺人的气势。 紧接着,作者没有先写蜀道怎么危、怎么高,而是用了一个动态的比喻,直接抒发情感:蜀道难走,简直比登天还要难。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蚕丛和鱼凫两个蜀王,开国的事情多么渺茫不清。

李白开始追溯这一条路最早是什么时候存在的。蚕丛、鱼凫是两个王,如果去掉典故,蚕丛、鱼凫就是昆虫、鱼鸟,可以理解为宇宙洪荒之时的状态。茫然:是时间上的茫然,因为太久了,记不清楚了。也是对那个时候的世界状态的感受,人类还处于宇宙洪荒时代,没有记忆,没有文字记录,搞不清那个时代是什么样子,茫然一片。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从那以后经过四万八千年,才和秦地的人有交通。 尔来:从那时以来。蚕丛及鱼凫开国的时候。怎么会茫然呢?从时间上看,李白用了一个抽象的数字,四万八千年,太久了。这漫长的岁月里,蜀国和秦地没有来往。明知有一个国家,却那么长的时间里,都没有来往,蜀国令人向往。蜀道的开辟,既重要也必要。这样个典故的使用,就是蜀道增加了历史感和神秘感。那么,为什么四万八千年都没有跟秦地有来往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西边挡着太白山,只有鸟道,高飞的鸟才可以横渡峨嵋山顶。 太白在陕西,峨眉山在四川(蜀地),这些连绵不断额山峰阻断了中原和蜀地的来往。太白山上只有鸟可以飞过的道路,但人过不去,因为全都是悬崖峭壁。横绝——越过、飞过的意思。诗人呈现了太白和峨眉之间连绵不断的山的状态,要看得到,必须飞上天空。鸟能飞,它看得到太白山与峨眉山的状态。所以,这里表面上看是鸟看到的,

《蜀道难》课文分析

《蜀道难》课文分析 1、《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词。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个诗题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使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险,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得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2、本诗是李白诗歌中的名篇,是一首对祖国山河绝美的赞歌,是我国文学史积极浪漫主义的杰作,赏析有一定的难度,能够从两个方面来突破: 首先是从主题上突破,这就是“知人论事”,了解李白的生平,要通过对李白生平得了解,知道这个篇诗歌就是以山川艰险为比兴手段的挥斥幽愤之作,由此得知,诗中所写之物并非实指而是借喻,这是一说。而名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却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惑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联系安史之乱前后蜀地战乱频仍的情形,能够看出诗人的用意很可能正如胡氏所云。 其次是从写法上来突破,李诗素有“惊天地,泣鬼神”之称,要准备理解浪漫主义的创造方法。它侧重于主观感情的抒发,常常需要借助一些与之相适合的事物来曲尽其意。胸中有激情,笔底有波澜,李白以丰富得想象,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为了突出抒情的主体,诗人充分使用了衬托的手法。以“上青天”来反衬上蜀道的艰难;以“六龙”“黄鹤”“猿”的不可度越来反衬蜀道的高危难行;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愤,有力的烘托了蜀道之难;“回川”之险衬托山势的高危;“枯松”衬托绝壁之险。

《蜀道难》的诗词赏析

《蜀道难》的诗词赏析 李白 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生于公元 701 年,卒于公元 762 年,字 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县附近),《蜀道难 》赏析。先祖流寓中亚。他诞生于中亚碎叶(今独联体境内的托克马克,唐 时属安西都护府),5 岁时随父迁居绵阳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他在 少年时期即“观百家”, 作诗赋, 学剑术, 好游侠。 25 岁时, 抱着“四方之志”, 出川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他历览了无数名山大 川, 结识了不少文人志士, 体察到社会各方面的情况, 产生了“安黎元, 济苍生” 的崇高理想,但一直未能如愿。直到 42 岁时,才被人推荐,奉召入京,供奉翰 林。唐玄宗虽对他恩礼有加,但只不过希望他充当一个御用文人而已。加之他个 性傲岸不羁,常受到权贵的排斥、诋毁,理想仍无法实现,于是上疏“乞归”。 3 年的官场生涯,使他对上层统治集团的荒淫腐朽和现实政治的黑暗有了清醒的 认识,对他以后的诗歌 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李白的思想中结合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道家的愤世 嫉俗和游侠思想中反抗强暴、 扶危济困的精神。 他创作的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的热 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黑暗现实的愤恨和对封建权贵的蔑视,以及对个人自 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读后感《《蜀道难》赏析》。 《蜀道难》是李白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文学 宝库中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不朽杰作。 《蜀道难》本为乐府《相和歌 辞?瑟调曲》 旧题, 李白此诗是对传统题材的再发挥。 此诗的主题思想众说纷纭, 见解不一,我认为它与政治现实还是有一定联系的。诗歌创作于天宝初年,即李 白第一次入长安的时候,当时表面繁荣的唐朝隐伏和酝酿着衰败、变乱的危机。 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诗末抒发的感慨,当是针对时局而发,寄 寓着诗人的隐忧,诗歌借助神话传说和民谚,驰骋丰富奇特的想像,运用夸张手 法,近乎完美地描写出蜀道的奇和险。唐代殷页圃薮耸“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 以后, 鲜有此体调”。 相传贺知章读罢 《蜀道难》 , “称赞者数四, 号为‘谪仙’”。 这是一首让古今文人拍案称奇的诗章。 诗歌开篇即凭空起势,骤响彻天。诗人把三个叹词相叠,两个形容词各带一 个语气词并列,另用一个比喻,来突出蜀道之难,诗句
1/5

将进酒课堂教学实录

将进酒课堂教学实录 将进酒 交织着失望与自信、悲愤与抗争的情怀,体现出强烈的豪纵狂放的个性。下 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将进酒课堂教学实录,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在《必修五》学过了李白 的《蜀道难 》,初步领略了诗仙的才情。著名诗人余光中 先生对李白曾有这样的评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 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多媒体展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选修文本第 一课《将进酒》一起去欣赏“酒仙”的姿态,“诗仙”的风采! (板书:将进 酒 李白) 师:这节课有两个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 1.反复诵读,品鉴特色,体悟作者思想感情。 2.拓展延伸,分析比较,领略诗歌 独特韵味。 独特的韵味需要我们慢慢品味,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先浅尝滋味, 然后细细品 味,最后通过拓展对比深入体味诗人的感情。 (多媒体展示学习过程:浅味→品味→深味) 师: “浅味”有三个要求, 读准字音, 读通文义, 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下面请同学们大声的、 自由的先把全诗朗读一遍, 在读的过程中看看有哪些字音 和词义还把握不准,待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交流。 (“浅味”环节约十分钟) (多媒体展示“浅味”要求:1、读准字音。2、读通文义。3、初步把握感 情基调。)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师:好了,同学们都读完一遍了,哪位同学有不理解的问题? 生:“主人何为言少钱”中的“为”是读 wéi 还是 wèi?
1 / 10

师:我们先看“何为”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是“为什么”的意思。 师:那“为”是什么词性呢? 生:介词。 师:对,是介词,“为”当介词讲时应怎样读呢? 生:除了表被动时,其余读“wèi”。 生:“宴平乐”中的“乐”是读 lè 还是 yuè? 师:你可以看一下注释。 生:注释上说“宴平乐”是个地名,那应该读 lè 吧。 师: 其他同学还有没有问题?没有了老师可要考考大家了。 请同学们看屏幕。 (多媒体展示重点字音和词义) 将进酒 qiāng 金樽 zūn 岑夫子 cén 钟鼓馔玉 zhuàn 恣欢谑 zì xuè 千金裘 qiú 师:找几个同学来读一读并且解释一下这几个词的含义。 多媒体出示: (学生读词、释词) 师:字音和词义我们读准了,疏通了,下面哪位同学能站起来试着读一遍这 首诗。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要做好点评的准备,点评时可以从读音是否准确,感 情把握的如何等几方面来考虑。 (一位学生站起来读全诗) 师:哪位同学能给她点评一下。 生:我觉得她读得太快了。 师:噢,这是节奏的问题,字音读得怎么样? 生:挺准确。 师:感情表达呢? 生:还不错吧。 师:听着挺勉强的。(生笑)那你觉得这首诗应该用怎样的感情读? 生:我感觉应该用很豪放的感觉读,很有气场的样子。 师:其他同学什么意见呢? 生:我觉得应该用一种喝醉酒的感觉去读。 (学生大笑) 师:怎么才能读出喝醉酒的感觉? 生:就是该拖音的要拖音等等。 师:那你能示范一下吗? (学生示范读几句诗) 师:看来这酒量挺大,一时半会儿还喝不醉。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意见? 生:我觉得应该把心中的那种怨愤和怀才不遇的感情读出来。 (学生读最后几句) (学生鼓掌)
2 / 1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