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系统管理-简介

生态系统管理-简介

生态系统管理-简介
生态系统管理-简介

1.前言

生态系统管理是在探索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1],重点在于恢复或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生态系统管理。受迫于恶劣环境对人类的约束和人类求生欲望的趋势,人类对于周围自然环境的管理由来已久,只为更好的管理环境以求生存繁衍。但如今提倡的生态系统管理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人类面对环境与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面临两难境地,因此迫切需要一套合理的管理方法来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森林可持续经营就是可持续发展中的林业部分,是实现一个或多个明确规定的经营目标的过程,使得森林的经营既能持续不断地得到所需的林业产品和服务,同时又不造成森林与生俱来的价值和未来生产力不合理地减少,也不给自然界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2]。

近自然森林经营是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和系统多功能及缓冲能力分析为基础,以整个森林的生命周期为时间设计单元,以目标树的标记和择伐及天然更新为技术特征,以永久性林分覆盖、多功能经营和多品质产品生产为目标的森林经营体系[3]。可见近自然森林经营是指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的自然生长规律,从森林自然更新到稳定的顶极群落这样一个完整的森林生命过程的时间跨度来计划和设计各项经营活动,优化森林的结构和功能,永续充分利用与森林相关的各种自然力,不断优化森林经营过程从而使生态与经济的需求能最佳结合的一种真正接近自然的森林经营模式。

2.森林生态系统管理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实现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和纽带,森林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的资源库、基因库、碳贮库和能源库,对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又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4],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对森林需求的改变,人们对森林的自然发展规律和它所能起的作用的认识也在变化,于是出现了不向的林业发展模式。从世界林业发展的历史看,森林资源管理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5,6]

(1)单纯采伐利用阶段:人们依靠生产木材来满足经济发展和生活用材需要,大面积的开垦耕地和大量采伐林木使森林遭受了严重毁坏。

(2)永续利用阶段:在过量采伐森林后,人们已经发现森林并非是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德国林学家Haring[7]提出了森林永续利用的理论,其核心是以追求纯经济利益为目的,年木材采伐量不能超过年生长,以实现木材的永续利用。

(3)森林多效益永续利用阶段:人们除认识到森林的经济效益外,还意识到森林对环境、景观、农业和社会、维持自然系统持久生产能力以及居民的游憩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4)森林生态系统管理阶段:该理论的形成是基于对森林在全球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对森林不合理的利用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严重威胁,合理利用资源已经成为各国的普遍共识。

3.森林生态系统管理范例—以德国为例

目前德国是林业最为先进的国家,正在实施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提出了近自然森林经营思想。德国下萨克森州,17世纪以前发生乱砍滥伐导致森林荒芜,哈次山区兴起的采矿业也毁灭了许多森林,森林覆盖率曾一度下降到6%-7%,林地中枯枝落叶层和草皮的采掘耙集又导致林地肥力急剧下降产生贫瘠化。18世纪后期开始大面积造林而出现了转机,下萨克森州现在的森林覆盖率已达到26%,但19世纪后,这里的林业又经历了另一种失败:大面积针叶树纯林遭受风害,然后病虫入侵,损失很大;针叶林的多代连作造成土壤灰化而使地力不断衰退,林分的生产力逐代衰减,要改良土壤需花费大量资金,为避免这种后果,自19世纪末期开始,在下萨克森州的林业局就开始了以营造混交林为特征的实验,近自然经营的实践开始在这里出现[8],欧洲近自然的森林经营理论是基于恒续林的思想发展起来的。

德国现在正在做的工作是,实现由轮伐森林经营系统(RFM)向连续覆盖林业系统(CCF)的转变(transformation),这种转变将引发森林培育学(silviculture)、森林经理学(forest management)、林业政策(forestry policy)和林业经济等一系列学科内容的转变[9]。

3.1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技术体系

近自然林业理论的宗旨并非要使森林完全恢复到森林的自然发展状态,其要点是:森林与其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是和谐的,森林生态系统有着自身的发育繁衍规律,人类经营森林要顺应这种森林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在此基础上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结合在一起,最终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

近自然森林经营是模仿自然、接近自然的一种森林经营模式。接近自然是并不是回归到天然的森林类型,而是尽可能使林分建立、抚育、采伐的方式同潜在的自然植被的关系接近,要使林分能进行接近生态的自发生产,达到森林生物群落的动态平衡,并在人工辅助下使天然物质得到复苏。因此,近自然森林经营是以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和系统多功能以及缓冲能力等分析为基础,

以目标径级单株利用和天然更新为主要技术特征,以永久性林地覆盖、实现保护第一、生态优先、兼顾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森林经营体系。

3.2近自然森林经营的主要手段

(1)科学决策,目标经营:在实施经营前对林地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论证,为决策提供翔实的数据和信息,以便进行科学决策,确定合理的经营目标,根据立地环境、森林演替阶段和潜在原生植被来确定经营的不同阶段的目标森林,并按目标设计调整林分结构的经营措施。

(2)珍惜地力,尊重自然:以充分尊重自然力和充分利用现有生境条件下的天然更新能力为前提,是顺应自然规律符合自然条件的人工促进"掌握立地原生植被分布和天然演替规律[10]

(3)单株抚育,择伐利用:以选择培育目标树为主,标记目标树并对其进行单株木抚育管理;同时在分析林分结构和竞争关系的基础上,确定抚育择伐的具体目标,清理影响目标树生长的干扰树,而对林地上不干扰目标树生长的藤本、枯立木、弯曲木、被压木等不进行清理。

(4)适地适树,谨慎引种:倡导使用乡土树种,根据立地条件下的原生植被分布规律发现的潜在天然植被类型,选择或培育在现有立地条件下适宜生长的乡土树种,对外来树种的引进十分谨慎,对理论上适合现有立地条件群落自然演替的外来树种引入,需在局部区域范围内进行充分种植试验和群落适应观察(5)复层异龄,针阔混交:要求林分结构要由单层同龄纯林转变为复层异龄针阔混交林,通过水平和垂直结构的调整达到最适宜的生物多样性,一方面可以提高林分的抗风灾、火灾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林分内适度的自然竞争,促进目标树木的生长。

4.西北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管理简介

德国的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是欧洲林业可持续管理的鼻祖,从理论体系的完备度和实践效果看,德国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对中国的森林保护,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系统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西北地区地处我国内陆,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五省区及内蒙古西部,涵盖了全国自然条件最严酷的沙漠和戈壁地区,以及生态环境脆弱的黄土高原广大地区;总面积为33900万h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7%。干旱少雨,风大沙多,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全区平均降水量为235mm,且时空分布严重不均,70%的地方年降水量不到200 mm,年蒸发量约为降水量的3~10倍。在黄土高原有68.6%的土地正面临严重的水土流失,环境的恶劣和人类活动对这个地区

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严重的影响,许多地区诸如河西走廊的民勤、额济纳旗、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等生态退化问题异常突出。

宁夏的贺兰山、六盘山、罗山等林区面积虽然不大,但在维护宁夏山川的生态平衡中均具有相当显著的作用。但干旱气候及特殊的地理环境也从客观上决定了宁夏是一个生态比较脆弱的地方[11]。因此,对合理保护和管理宁夏森林生态系统十分必要。

宁夏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主要包括:

(1)森林的调节水量作用。森林是一个巨大的储水库,大气降水透过林冠落到

林地疏松多孔的土壤里,就被蓄积起来。森林对于储蓄降水,增加地下

水,减少水土流失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森林对污水的净化作用。对杉木林生态系统净化水质功能研究结果表明

[12],随着大气降水而进入杉木林生态系统的物质中有二氯丁烷、苯等有

机污染物,还有Pb、Ca等重金属元素,经过林冠层、地被物和土壤层

的截留作用,这些污染物质不仅种类减少,而且浓度大为降低。

(3)森林保育土壤的功能。主要分为固土和保肥两个方面。森林通过拦蓄地

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很大程度上能减少土壤养分的流失,同时

通过林下强壮且成网络的根系和土壤牢固地盘结在一起,起到有效的固

土作用,林冠层和枯枝落叶层对大气降水进行截留,吸收涵养大量的水

分,而且增加地表层的粗糙度,从而影响地表径流的流动速度。

(4)森林净化环境的功能。森林通过吸附阻滞和吸收同化等过程将空气中的

污染物从对人畜有害的环境中转移到对人畜无害的环境中去的这个功能

称之为净化作用。林木特殊的结构、生理、物理以及化学性质使森林对

大气污染物有很显著的净化作用。

[1] 闵庆文, 于贵瑞, 余卫东. 2003. 西北地区水资源安全的生态系统途径[J]. 水土保持研究, 10(4): 272-274, 307.

[2]王建梅. "浅析近自然森林经营." 现代园艺5 (2016): 130-131.

[3] 刘建军, et al. "近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森林经营理论与秦岭林区森林经营对策." 西北林学

院学报S1 (1996): 163-169.

[4]傅伯杰,刘国华,陈利顶等.2001.中国生态区划方案.生态学报,2l(l): 1-6

[5] 吴锡麟,叶功富,陈德旺等.2002.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概述,福建林业科技, 29(3):84-87

[6]徐化成. 2004. 森林生态与生态系统经营.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7] Pukkala, Timo, and Klaus von Gadow, eds. Continuous cover forestry. V ol. 23.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11.

[8]陆元昌,甘敬. 21世纪的森林经理发展动态. 世界林业研究, 2002,15(1):1-11

[9]黄清麟. "浅谈德国的“近自然森林经营”."世界林业研究 18.3 (2005): 73-77.

[10]许新桥. 近自然林业理论评价. 林业经济, 2006,(2): 24-2

[11]宁夏森林编辑委员会. 宁夏森林[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12]刘煊章,田大伦,周志华. 1995杉木林生态系统净化水质功能的研究[J].林业科

学,31(2):193-199

旅游景区生态化管理的策略

旅游景区生态化管理的策略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和生态旅游的发展,旅游生态化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旅游理念,成为当代旅游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这就给景区实施生态化管理提出了要求,并提供了景区生态化管理的发展空间。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对生态化管理方法的研究将会是景区管理界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一、景区生态化管理的内涵 1.生态化管理的内涵 所谓景区生态化管理,最简明最朴素的解释,就是景区按照生态学观点和理论进行的全程管理活动,实现景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现代化的景区管理模式。 狭义的生态会景区管理就是对景区生态活动的管理,即对生态旅游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生态化管理广义上是遵循生态学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对自然景区的旅游活动进行开发和管理。所以景区生态化管理不仅仅局限于对生态旅游活动的管理,应该包含更多内容。 广义的生态化景区管理可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内容:景区的生态化规划、景区的生态化设计、景区的生态化管理(包括对景区利益相关者的管理)、景区的生态化理念以及对景区内生态容量的控制,以实现景区管理的生态化。

2.生态化旅游景区管理的原则 资源整合原则。景区内资源由于地域分异规律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异性和地域特色性,为了合理利用和开发景区内旅游资源,必须对其进行整合,包括旅游资源的类型、等级整合、空间结构的整合。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景区内旅游资源进行调查、评价其价值以及构建层次分明的资源等级体系。 利益协调原则。利益协调主要指对景区开发旅游活动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进行协调,这是景区生态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利益相关者是景区旅游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只有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才能使景区的旅游业得以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化的景区管理是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化。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发展过程中遵循三条基本原则:生态可持续性、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性以及经济可持续性。 二、景区生态化管理的策略 生态化景区管理的表现形式体现在外在的硬件和内在的软件上。外在的表现形式主要指景区景观的规划设计以及旅游容量的设计,首先要在景区景观的外观上传达给旅游者生态的意识,在视觉上给以生态的冲击;而内在的表现形式则主要体现在对旅游者、旅游企业的生态管理和当地居民的参与上。下面笔者从两方面来探讨景区生态化管理的策略。 1.景区生态化规划

中国生态系统服务及管理战略

{售后服务}中国生态系统服务及管理战略

课题组成员 课题组中外组长: 陈宜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中科院院士 BeateJessel德国联邦自然保护局局长、教授 课题组中外成员: 傅伯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雷光春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院长、教授 高吉喜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研究员 马超德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淡水项目主任 于秀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 LeonBraat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国际自然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PeterKareiva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首席科学家(2009年11月前) NordinHasan国际科学理事会亚太区办公室主任、教授 JohnSoussan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亚洲中心教授(2010年4月前) LailaiLi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教授(2010年4月后) 特邀专家: JamiePittock世界自然基金会研究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芬纳环境与社会学院

赵士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协调员: 姜鲁光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国勤中国科学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秘书处

内容提要 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取的各种惠益。近年来,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理念发展很快,为科学决策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了将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密切结合的综合框架。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战略课题组以森林、草地与湿地生态系统为重点,旨在展示生态系统管理的经济社会效益;提供国内外生态系统管理的范例;提出将生态系统服务纳入政府决策的政策建议。 中国处于快速经济增长阶段,贯彻科学发展观,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并已取得了世界瞩目的骄人业绩。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伴随着淡水、食物、森林等资源的过度开发,并由此导致了生态退化。中国有限的自然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系统能否支撑中国未来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为了避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的目标,中国应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道路,不断提升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力。为此,课题组建议: 建议1:制定新的《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统筹部署全国的自然保护与生态建设 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国家生态保护纲要》为基础,制定新的《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将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来指导各部门、各地区和重要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规划与协调管理,实现生态系统管理“全国一盘棋”。该规划应以构建健康与可持续的生态系统为目标,以维持和

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湿地实际上包含多样的环境,这里先对湿地进行一些说明。湿地在农村的景观中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农家精心管理的水田和池塘等人工湿地维持着多样的生物相,这些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的农村湿地的保护和生态修复也是很重要的。另外国内外对于湿地的生态修复也有很多实例,本报告所介绍的日本和英国生态修复的实例,虽然规模较小,但是做了很好的尝试,很多经验可借鉴。这些实例都说明湿地保护不是把湿地封闭起来就算是保护了,它必须通过周密的调查、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监测、研究等一系列科学过程。本报告中涉及许多生物学的内容,找不到足够的字典,原著中所用的一些动植物名称大多是日本俗名,没有英文学名的标注,在由日语的翻译过程中可能有不够准确的地方,仅供参考。 一、湿地的种类及特征 1971年伊朗的拉姆塞尔镇,通过了保护各国重要湿地的《关于对水鸟特别重要的湿地条约》,称为《拉姆塞尔条约》。第五次签约国会议1993年在日本钏路市召开。拉姆塞尔条约第一条对湿地(wetlands)作了如下定义:“湿地,不管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也不论是永久的,还是短时的;是停滞的,还是流动的;是淡水、半咸水、还是咸水,凡是沼泽地、湿原、泥炭地、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都属此列。” 拉姆塞尔条约所定义的湿地范围较宽,包括了从天然湿地到人工湿地等多样的湿地。根据1993年进行的第五次自然环境保护基础调查的湿地调查实施要领,日本的湿地,根据地形等条件,可以分类如下表。与拉姆塞尔定义一样,包括了多种环境下形成的湿地。 表1. 湿地分类表

⒈ 自然湿地 如表1所示,自然形成的湿地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的“湿原”是指在泥炭地中形成的草原。湿原中靠雨水和雪水滋润的称为“高层湿原”,高层湿原中有多样的水苔生长繁茂,好氧性植物发育。湿原中靠地下水滋润的称为“低层湿原”。低层湿原较高层湿原养分丰富,芦苇、蓑草类生长繁茂。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中间湿原”,沼茅类是代表性发育种。但是并非高层湿原都在高处,低层湿原都分布在低地,有时一个湿原可同时兼有三种类型。 “涌水湿地”是由涌水等地下水滋润,是没有形成泥炭层的湿地。泥炭湿原只分布在气候凉爽的地域,而涌水湿地是分布在气候温暖的地域,形成毛毡苔类的特有植被。此外,还有雪、 河流、湖沼等淡水滋润的多种多样的湿地。 在海岸和近海的河口处,有些湿地在满潮时被海水或半咸水所淹没,在干潮时水又退去。在这种特殊环境条件的湿地中,生长着好盐性和耐盐性植物。在河口的盐性湿地中,生长着七面草等盐性植物。在干潮时露出大量滩涂,成为很多鸟类的觅食和休息的场地。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岸较发育的长绿阔叶林,分布在日本九州以南的地区。 湿地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日本的水稻生产区,从开始水稻生产的2000多年来,已有很多湿地变成了水田。北海道的湿原也因农田的开发面积不断减少。海岸的湿地也因围垦而大

湿地生态系统设计

湿地生态系统设计 引言 城市的不断壮大,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在城市人居环境中,不断地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而现在城市污水对城市环境有着很大的危害,为保持城市的良好水质,合理利用水资源,结合小区环境景观,我们可以采用生态治污法“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将污水进行循环处理。 设计理论 一:湿地是自然环境中自净能力很强的区域之一,利用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生物的三重协调作用,人工湿地由碎石填料、砂石级配填料、特殊填料和水生植物组成,在填料和植物根系组成的载体上生长着巨量的微生物,通过过滤、吸附、沉淀、植物根系吸收、微生物降解实现对污染物质的高效分解与净化,去除水中的有机物、悬浮物、N、P等污染物。系统中基质的定期清洗以及水生植物的收割,能够彻底将污染物从系统中排出。 二:人工湿地种植的水生植物具有观赏价值,构成了独特的怡人景观。 三:人工湿地系统建造成本较低、运行成本很低、出水水质较好、操作简单。选择合适的植物品种还有美化环境的作用,但有占地面积较大的缺点。

建设步骤 1:污水控制设计 1.1 为防止污水中枯枝落叶和杂物进入湿地系统,引起堵塞,在一级湿地进水口设方孔格网,并利用穿孔管均匀布水,水垂直下流至湿地底部集水管。 1.2 考虑到一级湖进水会带来较多藻类和其它细小杂物杂质,又设于路面以下不便于清理,一级填料采用较大颗粒碎石防止堵塞, 1.3 一级湿地集水管与二级湿地进水管连接,二级湿地水流方式为上行流,由表面出水,表面积水深200mm,出水经过出水槽形成瀑布流至三、四级人工湿地配水槽。 1.4 因湖水已通过一级湿地的过滤,除去较大颗粒物,二级湿地填料采用较小颗粒碎石,能截流较细的颗粒物,提供更大的比表面积。三、四级湿地面积最大,是本循环系统去除有机污染物、N、P主要场所。 1.5 三、四级湿地水流为下行流,填料采用不同的砂粒级配和特殊湿地填料。湿地出水管在排水阀门井分两条支管,一条支管直接进入下级湖,另一条支管进入出水槽,出水形成瀑布流入下级湖。 2:植物选择原则 2.1 植物在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能力和生态营建功能; 筛选净化能力强、抗逆性相仿,而生长量较小的植物,减少管理上

旅游管理系统论文参考题目

旅游管理论文题目 1、论旅行社对散客的服务方式 2、浅谈导游讲解对旅游景区形象的影响 3、导游服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 4、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5、旅游网络预定系统的战略研究 6、文化旅游与文化市场建设 7、谈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8、主题公园高效益的成因探究 9、浅谈旅游信息在经济决策中的地位及其开发利用 10、论城市在旅游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11、关于旅游对环境影响问题的思考 12、浅析影响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因素 13、整体产品观念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14、旅游业的经济功能及其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15、论自然保护区旅游的持续发展 16、创造性思维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17、论旅游服务的国际标准及我国的接轨方式 18、论旅游景观的视觉形象及其对景点开发与经营管理的意义 19、关于商用旅游信息系统的总体构想 20、论风景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视觉影响问题 21、旅游与社会互动关系初论

22、旅游动机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23、论导游的品质对服务的影响 24、生态旅游及其类型浅析 25、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 26、旅游发展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27、需要层次论在旅游饭店餐饮管理中的应用 28、旅行社经营机制转换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9、旅游广告媒体对旅游的影响研究 30、旅行社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感影响因素分析 31、旅游业的社会弊端及其治理 32、浅谈形体语言在旅游服务中的运用 33、论旅游饭店集团的成长方向 34、旅游饭店顾客导向定价模式浅析 35、生态旅游绿色营销的产品策略分析 36、浅论我国商务旅游开发 37、浅论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 38、知识经济下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39、发展旅游观光农业问题初探 40、旅游企业品牌战略探讨 41、中国旅游教育与培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42、论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其保护 43、旅游购物的投诉心理及服务对策

海洋生态系统管理的原则

Principles for managing marine ecosystems prone to tipping points Kimberly A.Selkoe,1,2,17Thorsten Blenckner,3Margaret R.Caldwell,4Larry B.Crowder,4Ashley L.Erickson,4Timothy E.Essington,5James A.Estes,6Rod M.Fujita,7Benjamin S.Halpern,1,8,9Mary E.Hunsicker,1Carrie V .Kappel,1Ryan P .Kelly,10John N.Kittinger,11Phillip S.Levin,12John M.Lynham,13Megan E.Mach,4Rebecca G.Martone,4Lindley A.Mease,4Anne K.Salomon,14Jameal F.Samhouri,12Courtney Scarborough,1Adrian C.Stier,1 Crow White,15and Joy Zedler 16 1 National Center for Ecological Analysis and Synthesis,735State Street,Suite 300,Santa Barbara,California 93101USA 2 Hawaii Institute of Marine Biology,University of Hawaii,Kaneohe,Hawaii 96744USA 3 Stockholm Resilience Centre,Stockholm University,Kra ¨ftriket 2B,10691Stockholm,Sweden 4 Center for Ocean Solutions,Stanford Woods Institute for the Environment,Stanford University, 473Via Ortega Room 193,Stanford,California 94305USA 5 School of Aquatic and Fishery Sciences,University of Washington,Seattle,Washington 98195USA 6 Department of Ecology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100Shaffer Roa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Cruz,California 95060USA 7 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123Mission Street,28th Floor,San Francisco,California 94105USA 8 Bren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California 93106USA 9 Imperial College London,Silwood Park Campus,Buckhurst Road,Ascot SL57PY United Kingdom 10 School of Marine and Environmental Affairs,University of Washington,3707Brooklyn Avenue NE,Seattle,Washington 98105-6715USA 11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Betty and Gordon Moore Center for Science and Oceans, 7192Kalaniana ‘ole Highway,Suite G230,Honolulu,Hawaii 96825USA 12 Conservation Biology Division,Northwest Fisheries Science Center,National Marine Fisheries Servic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2725Montlake Boulevard East,Seattle,Washington 98112USA 13 Department of Economics,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Honolulu,Hawaii 96822USA 14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Simon Fraser University,Burnaby,British Columbia V5A 1S6Canada 15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Sciences,California Polytechnic State University,San Luis Obispo,California 93407USA 16 Botany Department,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Wisconsin 53706USA Abstract.As climatic changes and human uses intensify,resource managers and other decision makers are taking actions to either avoid or respond to ecosystem tipping points,or dramatic shifts 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that are often costly and hard to reverse.Evidence indicates that explicitly addressing tipping points leads to improved management outcomes.Drawing on theory and examples from marine systems,we distill a set of seven principles to guide effective management in ecosystems with tipping points,derived from the best available science.These principles are based on observations that tipping points (1)are possible everywhere,(2)are associated with intense and/or multifaceted human use,(3)may be preceded by changes in early-warning indicators,(4)may redistribute benefits among stakeholders,(5)affect the relative costs of action and inaction,(6)suggest biologically informed management targets,and (7)often require an adaptive response to monitoring.We suggest that early action to preserve system resilience is likely more practical,affordable,and effective than late action to halt or reverse a tipping point.We articulate a conceptual approach to management focused on linking management targets to thresholds,tracking early-warning signals of ecosystem instability,and stepping up investment in monitoring and mitigation as the likelihood of dramatic ecosystem change increases.This approach can simplify and economize management by allowing decision makers to capitalize on the increasing value of precise information about threshold relationships when a system is closer to tipping or by ensuring that restoration effort is sufficient to tip a system into the desired regime. Key words:critical transition;ecosystem-based management;marine spatial planning;nonlinear relationships;restoration ecology;stakeholder engagement . Citation:Selkoe,K.A.,et al.2015.Principles for managing marine ecosystems prone to tipping points.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1(5):17.https://www.doczj.com/doc/e16363353.html,/10.1890/EHS14-0024.1 Introduction Ecosystems sometimes undergo large,sudden,and surprising changes in response to stressors.Theory and Manuscript received 14December 2014;revised 3March 2015;accepted 4March 2015;final version received 22April 2015;published 15July 2015. 17E-mail: selkoe@https://www.doczj.com/doc/e16363353.html,

水域生态系统

第十三章水域生态系统 第一节概述 水域生态系统包括陆地上的地表水域和海洋水域。地表水主要包括河流和湖泊两种水体,还有冰川及沼泽地。冰川是“天然固体水库”,也是河流的重要补给水源。沼泽湿地是重要的生物资源的栖息地,包括淡水湿地和滨海湿地广阔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一、河流的流域 河流可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注入海洋的外流流域,另一部分则是流入封闭的湖海或消失于沙漠、盐海,而不是与海洋沟通的内陆流域。 我国的外流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它们分属于太平洋流域、印度洋流域和北冰洋流域。内陆流域只占全国总面积的36%,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境内。 二、湖泊 湖盆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可以是构造运动、火山活动等内.力作用形成的湖盆,一也有些是冰川、风力等外力作用塑造而成的。我国天然湖泊面积在1k㎡以上的有2 800余个,总面积达80000以上,湖泊率为0.8%。其中面积较大的有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和太湖等。除天然湖泊外,由于各种需要还兴建了成千上万个大小不等的人工湖泊—水库。主要湖泊见表13-2

三、湿地 湿地(wetland)的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环境之间的过渡带,并兼有两种系统的某些特征。这是早期一般学者的认识。1971年湿地公约中,把湿地的基本概念认为“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湿地具有调节水循环和作为栖息地养育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生态功能。 一些科学家把湿地称为“自然之肾”,原因在于其在水分和化学物质循环中所表现出的功能及在下游作为自然和人类废弃源的接收器的功能上,也可以作为地下水和地面水以及具有排洪、蓄洪功能。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湿地在景观中为动植物区系提供了独立的生境。 据统计,全世界共有湿地8558×106 k㎡,占陆地总面积的6.4%(不包括滨海湿地),其中以热带比例最高,占湿地总面积的30.82%,寒带占29.89% ,亚热带占25 25.6%,亚寒带占11.89%(表13-3)。 ,

智慧旅游国家级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综合管护系统建设方案

智慧旅游国家级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综合 管护系统建设方案 经历多年坚持不懈的生态修复,XXX湿地生态环境恢复效果显著,与周边森林生态系统相辅相成,自然生态系统逐步修复,生态功能逐渐展现项目建设意义。目前,XXX湿地现有各类植物366种、鸟类182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达11种)、鱼类40种。XXX湿地优越的气候、地理环境也使其成为我国南方候鸟的重要栖息地之一。建设XXX国家级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对于监测湿地生态环境状况,强化XXX湿地及相关流域生态资源管护,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系统建设包括以下子系统: 1.1.1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子系统 通过收集、采购多期的遥感影像数据、整合地理国情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交通、气象等专题数据,以及XXX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进行数据库模型的设计和实现;同时,封装运算模型,以服务的形式进行发布;根据监测成果的特点进行展示方案和详细设计,构建XXX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系统,进行相关数据组织管理、指标计算、综合评价及成果展示、发布工作。 1.1.2视频监控子系统 建设鸟类栖息地视频智能监控系统,实现湿地流域内鸟类栖息地及所属鸟类的全方位视频监测,系统包含实时视频查看、历史回放,自动放大跟踪和点选跟踪等功能。 1.1.3生态因子监测子系统 整合湿地公园内所有视频监控设备、水文监测系统、气象监测系统等感知系统,构建生态因子监测系统。系统由气象监测、水文监测、人工湿地水质监测、统计分析,统计报表及图形展示输出等模块构成。 1.1.4科普宣传教育子系统 科普宣传教育系统包含在线图片视频展示模块、在线数据库查询与展示模块、科研论文/报告/指导模块、互联网交互模块。 1.1.5三维可视化管理子系统 建成统一的XXX国家湿地公园信息化大数据平台及数据融合应用业务软件

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系统重点

二、简答、论述、案例分析 1、遗产型景区与剧场型景区管理模式的差别P9/表1-3 2、生态旅游有哪些常见的形式(意思+例子)P21 文化型生态旅游:旅游能促进文化的交流和沟通,人们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感受文化,获得文化知识,而旅游时一种最合理、最有效、最轻松愉悦的学习文化知识的方法。(瑞典北部土著萨米人居住区) 科普型生态旅游:美国新开发一种的地震旅游,游客在经历了一场逼真的“地震”后,不仅能完善的了解地震全部过程,且还学会了在紧急状态下保护自己的方法。

生活型生态旅游:日本的生活型生态旅游是务农旅游。每年春天插秧和秋天首个的季节,很多旅游者奔赴农村去体验农民的生活。 自然保护型生态旅游:哥斯达黎加旅游部门推出的“热带雨林游览”、“乌龟探秘”、“海底观赏”、“蝴蝶之家”等许多生态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3、简述旅游解说性五大要素(五W) 解说主体(Who):解说行为的实施者 解说信息(What):解说传递包含的内容和要素; 解说受众(Whom):现存游客及潜在游客; 媒介(What channel):将各种信息传递给旅游者的载体; 解说效果(What effect):解说的有效性和满意度评估4、美国国家公园的分区方案 自然区:旷野次区;原野保护次区;特殊自然景观次区;历史区:保存次区;保持与适度使用次区;纪念次区公园开发区:管理开发次区;住宅开发次区;交通次区;未使用公园发展次区;利用次区; 特殊用途区:商业用地、采矿用地、工业用地、机关用地、林业使用次区、未使用非联邦徒弟、私有用地等5、景区生命周期理论是什么 探查阶段:旅游景区只有探险型游客且数量有限、分布零散,他们与当地居民接触频繁。参与阶段:旅游者的人数逐渐增多,吸引当地居民开始专为旅游者提供一些简易设施。旅游者依旧频繁与当地居民交往。旅游季节逐渐形成,广告也开始出现,旅游市场范围也已界定出来。 发展阶段:一个庞大而又完善的旅游市场已经形成,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投资。旅游者人数继续上涨,在高峰时期超过长住居民人数。交通条件、当地设施等都得到了改善,广告促销力度也大大增强,外来公司提供的大规模、现代化设施已经改变了旅游景区的形象。旅游业发展之迅速是其部分依赖与外来到动力和辅助设施。 巩固阶段:旅游景区经济发展与旅游业息息相关。游客增长率已经下降,但总游客量将继续增加并超过长住居民数量。为了扩大市场范围,延长旅游季节,吸引更多的远距离游客,广告促销的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当地居民对旅游者的到来已产生反感。以前的设施现在降为二级设施,已不再是人们向往的地方。 停滞阶段:旅游环境容量已达到或超过最大限度,导致许多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的产生。旅客数量达到最大,使得旅游市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重游旅客、会议旅客等。自然或文化吸引物被人造景观所取代,接待设施出现过剩。 衰落或复苏阶段:在衰落阶段,旅游者被新的旅游景区所吸引,只留下一些周末度假游客或不留宿游客。大批

湿地生态系统管理:人与湿地和谐共处

湿地生态系统管理:人与湿地和谐共处 湿地管理经历了以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湿地管理和维护生态系统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管理阶段。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中叶之前,除部分湿地被加以保护,用于狩猎、捕鱼和水禽保护外,湿地管理主要是以农业生产为目的,排水、疏干湿地,还有对泥炭资源、生物资源的利用等。以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湿地管理,以追求系统的最大产出为目标。由于对湿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维持湿地生态系统至关重要的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普遍受到严重干扰,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服务功能下降,对可持续发展造成危害。湿地生态系统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强调以生态系统健康为目标,推动社会发展与生态相互协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湿地生态系统管理:保障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和功能的可持续性 生态系统管理主要是通过调整生态系统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 保障生态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和功能的可持续性。生态系统管理一方面针对生态系统本身功能和过程,另一方面,也包括引起生态系统过程变化的自然、人为因素。由于调整 人类活动要比调节影响生态系统构和功能的自然因素更加实际,因此,对人类活动的管理是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内容。人类的活动可能在程度或格局上改变那些过程。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框架应包括生态系统功能、人类利用及二者之间的互相作用,系统地、科学地研究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以及对其造成的影响,使二者达到均衡。 湿地中的水文、生物、化学和物理等自然发生过程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功能,如洪水调控、营养物质迁移转化、生产力和生境的发育或维持。这些过程的相互作用使生态系统各组分得以维持,如动植物种群、营养库、土壤及沉积物特性等。湿地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提供利益。现有的科学基础仍不足以解释不同湿地生态系统如何运转,不同的环境因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又是如何调节其功能的。同时,经济学家也仅仅是刚开始考虑赋予湿地功能、产品和属性以价值的可能性及其含义。 湿地功能评价在生态学和湿地管理实践之间发挥着桥梁作用。由于湿地生态系统极其复杂多样,其功能和作用程度不完全相同,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方法,

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框架构建研究

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框架构建研究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在10多年前被提出后,规模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而人们对此仍然采用传统大众旅游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由此,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使生态旅游陷入困境。香格里拉腹地迪庆州中甸县作为在我省较早开展区域生态旅游的地区,也同样显示了这个问题。全县客增长速度所料不及,而管理问题也日益增多。例如虎跳先开发后规划的现实,碧塔海景区双线进入的矛盾和碧塔海水面行船的争论,以及门票收入分配的问题等。这些现象所蕴涵的,其实是生态旅游的组织体制、开发及环保等综合管理问题。而传统大众旅游管理对此束手无策。由于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在性质上的差别,以及传统大众旅游管理已不适应生态旅游的现实,更鉴于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具有脆弱性和管理失误造成损坏的不可修复性,有必要构建生旅游管理体系,以适应生态旅游的发展。特别是在生态旅游作为一个区域的支柱产业加以发展的今天,生态旅游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试图从生态游的性质和般管理理论出发,以中甸县的生态旅游为范例,用系统的方法在理论上构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框架,并部模拟应用,以期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抛砖引玉,引起有关专家深入研究这一问题。生态旅游管理的概念当个区域把旅业确立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时,旅游业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是否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取决于旅游方式。生态旅游作为另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是实现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而生态旅游管理则是

实现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保证。所谓生态旅游管理,就是对生态旅游活动的管理。即对生态旅游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生态旅游活动是指生态旅游系统各因素及因素之间相互关系运动的表现。生态旅游活动可概括为以下七个主要内容: 1.旅游活动:游客以观赏自然景观为目的的旅游过程。 2.保护活动: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以防止其变异的活动。 3.开发活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活动。 4.服务活动:指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为游客提供相应服务的活动,包括提供住宿,餐饮,旅行代理,导游,翻译,游览娱乐,购物等服务的活动。 5.行政活动:指为规范旅游活动使其有序的政府管理机构的活动。 6.营销活动:指为招揽游客或推销生态旅游产品而开展的活动。 7.管理活动:即对生态旅游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管理职能的执行过程。其实,一切涉及生态旅游的活动都属生态旅游活动的范畴。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相比较,具有三大特征,即:保护旅游资源及环境;谋富旅游地社区居民;从而所开展的各项活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形成整体。这些特征反映了生态旅游的本质。并使得生态旅游管理与传统的大众旅游管理也呈现出本质的差别。事实上,传统的大众旅游管理在本质上是企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综合运用。这种管理模式把景区作为一个企业或是社会福利机构,在开发管理上尽其所能寸土寸金。在组织管理上,一包了之,收取承包费。这种管理模式对于城市景区或人工景区而言,或许行之有效。但对于生

(环境管理)环境生态学第九章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第九章生态系统管理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一个生态系统管理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的有关原理,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管理的问题,这样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损害。所以我们就先先来学习 第一节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 生态系统管理是随着生态学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它的定义就是指一、定义 在充分认识生态系统整体性与复杂性的前提下,以持续地获得期望的物质产品、生态及社会效益为目标,并依据对关键生态过程和重要生态因子长期监测的结果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二、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生态系统管理要求将生态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技术,以及人类自身和社会的价值整合到生态系统的管理活动中; 2.生态系统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受自然和人类干扰的系统; 3.生态系统管理的效果可用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潜力来衡量; 4.生态系统管理要求科学家与管理者确定生态系统退化的阈值及退化根源,并在退化前采取措施; 5.生态系统管理要求利用科学知识做出最小损害生态系统整体性的管理选择; 6.生态系统管理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应与管理目标相适应。 所以,生态系统管理是人类以科学理智的态度利用、保护生存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行为体现,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和重要途径。我们来看第三个大问题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原则: 生态系统管理是以人为主体的管理行为,因为人既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被管理者),又是管理的实施者,管理是靠人来执行和实现的。所以只有加强规范人的行为的法规、政策和制度的建设,提高全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生态系统管理。另外,生态系统管理应遵循的原则还有几个方面,它们是 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性,各种自然生态系统都有其自身的整体运动规律,人为的随意地分割就会给整个系统带来灾难。我们建拦河大坝,就会造成枯水期的延长。因此在管理中我们要遵循系统的整体性原则,切忌人为切割。例如任何一条河流、一个湖泊、一个地区都与生态系统周围环境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有密切关系,需要分析自然条件、人口变动、

乡村旅游系统建设方案20141107

乡村旅游管理系统 成都中科大旗软件 --2014年10月

(一)建设背景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生产伴随着环境的恶化和城市生活的快节奏,也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下自然经济和社会关系,发展经济成为整个中国的主旋律。沿海地区和大的都市的工业发展带动了服务行业的发展,乡村旅游也应运而生,满足旅游者不同层次的需求。 虽然近些年也逐渐有体验型的产品的不断开发进入,但产品的形式和产品的组合都过于简单,游客的乡村旅游活动大都是吃农家饭、住农家房,还有简单的棋牌娱乐。国内的乡村旅游不仅丰富了旅游的产品形式,满足了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消费者的消费观念的引导。 在乡村旅游的政策方面,政府作出了很多的优惠政策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拉动地方经济。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步晚,基础薄弱,设施不全,政府的财力投入很大部分用于了乡村旅游的建设。一套成熟智能的系统也将随之而产生。 结合公司在旅游方面的优势该系统能够更快的适应市场需求并且广泛推广。 (二)系统概述 “客栈管理系统”允许客栈工作人员对客栈的客房、员工以及入住客栈的顾客进行客房入住、旅店服务等一些管理。“客栈管理系统”实施后,能节约人力资源,提高服务质量,方便各项管理。账务处理的时间明显减少,数学计算上的错误也会消失。对客房状态(如是否入住,入住顾客信息等)的查询与统计也显得非常方便,减少了顾客等待与员工分类统计的时间,同时对入驻的农家乐进行监管方便旅游局或者国家监管部门分析查

客栈管理系统 看各区域乡村旅游农家乐数据,从根本上解决小旅店、小经营模式农家乐难以管理的难题。 客栈管理系统是商家经营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内容对于经营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客房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但一直以来人们使用传统人工的方式管理文件档案,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弊端,如:效率低、保密性差,容易出现差错等,且对于查询空房间及已定房间等极为不方便。在当今时代,这些完全可以改用计算机来代替人的手工操作。 “客栈管理系统”代表了客栈管理的信息化,不仅是体现客栈现代化形象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对于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加速资金周转、降低各项成本及改善服务质量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使用客栈管理系统,将会有以下好处: 1.电脑收银,打印帐单:快速准确,减少客户等待时间,并可杜绝收银过程中的舞弊现象。 2.高效的客房管理:能有效的提高入住率,增加营业收入。 3.提高决策依据:管理者可以随时了解经营隋况,以制定相应的经营方针。 4.减轻员工的工作负担:从而使员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为宾客服务的质量上。 5.简单、方便地保存和查询历史资料,树立良好的客栈形象。(三)主要建设内容 微店app建设 1 / 8

水生态系统建设规划

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规划 1、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洛阳市地跨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境内河流众多,流域面 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39条,较大的河流有黄河及黄河流域的 伊河、洛河、涧河,淮河流域的北汝河,长江流域的老灌河、白河等。其中伊河、洛河、涧河、瀍河穿城而过,形成了三山环抱、四水中流、独具北方特色的山水城市景观。 历史上洛阳因水得名,因水而兴,如今洛阳因水而美,因水而盛。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洛阳市城市水生态系统也出现了一系统问题。突出表现为地表水径流量衰减、地下水水位下降、自然水面萎缩、城区暴雨时内涝积水、河渠水体污染治理不到位、水系连通性差、生态景观效果欠佳等方面。 总之,洛阳水生态系统忧患与危机不容忽视,对水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工作亟待加强。 2建设良性、健康水生态系统的意义 水不仅是生命诞生和演化的摇篮、也是生命繁衍不可或缺的宝贵的自然资源,更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经济资源。作为宝贵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水资源对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支撑作

用,尤其是对水资源短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洛阳市虽然具有依山傍水、三山环抱、四水中流等许多北方城市难以企及的自然山水资源优势,但实际上洛阳市水资源并不富裕,仍属北方缺水城市。根据多年统计数据,洛阳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28.09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不足450立方米,仅与全省人均占有量基本持平,约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5。同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也不均衡,水旱灾害经常发生。其中旱灾尤为突出,且多为连续干旱,有“十年九旱”之称。 健康、健全的水生态系统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健康良性的水生态系统不仅具有改善城市气候、防止土壤退化、丰富生物种群、防治洪水灾害、降解污染物的功能,也能为城市发展、工农业生产就近提供适合需求的水源,从而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同时,健康良性的水生态系统对于营造城市景观、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空间、提升城市生活质量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规划建设目标 通过水资源的科学规划、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遏制水生态系统失衡趋势,保持水生态系统的健康,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五”期间,实现“水在城中流,城在山水间;鱼在水中游,人在岸边行”目标,水面面积占城市区面积10%以上,人均水面面积

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湿地生态系统 英文名称: wetland ecosystem 定义1: 湿地生物群与其相互作用的地理环境所构成的自然系统。 所属学科: 地理学(一级学科);湿地学(二级学科) 定义2: 介于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类生态单元。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 所属学科: 生态学(一级学科);生态系统生态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是指介于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类生态单元。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 目录 湿地的界定 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 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 一、湿地是蓄水调洪的巨大贮库 二、湿地是重要的水源地 三、湿地是生态环境的优化器 四、湿地是重要的物种资源库 五、湿地是重要的物产和能源基地 湿地概述 湿地旅游攻略 一、浮在水面上的草原——腾冲北海湿地 二、杭州之肾——西溪湿地 三、自由自在鸟游荡——日土班公错湿地 中国主要湿地

湿地的界定 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 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 一、湿地是蓄水调洪的巨大贮库 二、湿地是重要的水源地 三、湿地是生态环境的优化器 四、湿地是重要的物种资源库 五、湿地是重要的物产和能源基地 湿地概述 湿地旅游攻略 一、浮在水面上的草原——腾冲北海湿地 二、杭州之肾——西溪湿地 三、自由自在鸟游荡——日土班公错湿地 中国主要湿地 展开 编辑本段湿地的界定 湿地生态系统(图1) 湿地一词最早出现于1956年美国鱼和野生动物管理局《39号通告》,通告将湿地定义为“被间歇的或永久的浅水层覆盖的土地。” 1979年,美国为了对湿地和深水生态环境进行分类,该局对湿地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过渡的土地,该土地水位经常存在或接近地表,或者为浅水所覆盖……”。1971年在拉姆萨尔通过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该公约将湿地定义为:“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我国对沼泽、滩涂等湿地研究具有丰富的积累,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湿地分类系统,通常认为“湿地系指海洋和内陆常年有浅层积水或土壤过湿的地段。” 尽管湿地的概念目前尚无统一,但它们有一共同特点:从不同的角度认为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该系统不同于陆地生态系统,也有别于水生生态系统,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生态系统。 编辑本段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 湿地生态系统(图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